戏曲音乐

2024-06-24

戏曲音乐(共11篇)

1.戏曲音乐 篇一

浅谈戏曲音乐教学

【摘要】传统戏曲与学生现在的生活距离遥远,这种完美艺术是“曲高和寡”,让人敬而远之。为了让学生能够以一种全新的眼光来审视戏曲艺术,逐步感受和热爱我国的戏曲艺术,我在戏曲欣赏教学中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采取了贴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式,加入学生喜欢的流行音乐和时尚元素,巧妙利用课外教学资源,通过多种途径营造传统戏曲学习氛围,吸引学生对戏曲文化关注和理解,更新学生对传统戏曲的认识,逐渐改变“戏曲音乐很土”的观念,用正确的审美态度聆听中华民族音乐,感受和鉴赏民族音乐的艺术魅力,理解厚重的民族文化内涵。

【关键词】 兴趣 戏曲欣赏 教学效率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明确说明:“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在小学音乐教材中,中国传统戏曲欣赏占了一定的比重。然而,由于传统戏曲的内容、形式与现今儿童的实际生活有较大的距离,使许多小学生对传统戏曲欣赏并没有多大兴趣。课堂上,录音机里播放着艺术家的名作,有的学生一动不动,非常遵守纪律,但两眼空洞迷茫,一付发呆的表情;有的坐立不安,东张西望,漫不经心;有的同学聊天说话,做着小动作。戏曲欣赏对他们一点吸引力都没有,更难说要让学生爱上中国戏曲。音乐教师经常抱怨戏曲欣赏课难上,也有许多困惑:“戏曲该怎么教学生才会喜欢?”“戏曲欣赏难道真的是如此令人生厌?”

新《课标》指出:“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在此理念指导下,我从激发孩子学习戏曲的兴趣入手,注重联系学生现实生活经验和兴趣,以喜爱的音乐表现形式为载体,改变戏曲的呈现方式,从而激发学生听戏曲、看戏曲、唱戏曲、表演戏曲,最终让学生热爱戏曲欣赏,进而增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一、对比赏析,激发兴趣

戏曲音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国粹艺术,历史悠久,现在的学生对其知之甚少,觉得戏曲冗长枯燥、毫无生气。戏曲欣赏前,可借助学生现代的审美经验,先让学生欣赏用流行音乐形式“包装”的现代版戏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步感受戏曲内容,然后对比欣赏传统唱法的戏曲,感悟两者表现形式上的不同和相同之处,用正确的审美态度聆听中华民族音乐,感受和鉴赏民族音乐的艺术魅力,理解厚重的民族文化内涵,逐渐改变“戏曲音乐很土”的观念。

一次,在六年级某班上曲艺欣赏这个单元中京韵大鼓《重整河山待后生》时,我按照音乐欣赏课的一般流程,即介绍作品背景、音乐体裁、演唱者、歌词大意、听赏音乐、简单学唱等,在作品介绍环节用了半节课后,学生开始听赏音乐,在听了一遍后,我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一位男生这样说道:“老师,这首歌太土了,旋律一点也不好听,锣呀、鼓呀,敲得吵死了,反正音乐课欣赏的音乐都没什么好听的。”当他发言完毕,班上就骚动起来了,大多数同学连声附和,感同身受,我一时无语,发脾气强迫学生按照我的思路听,那就失去了音乐欣赏教学的意义了,我赞赏孩子有自己的思想,更赞赏他敢于表达自己不同的见解。“一万个读者,就有一万个哈姆雷特”,音乐欣赏更是如此,不可能以程式化、结论性的标准来要求评判学生的审美体验。

在另一个班级授课时,我改变了我的教学策略,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欣赏京韵大鼓《重整河山待后生》时,我先让学生欣赏了传统与现代流行元素相结合的《重整河山待后生》的演出视频,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和“快乐男声”张杰、苏醒的表演激情碰撞,完美融合,让学生在听赏后不禁发出感慨,“原来戏曲也这么好听。”听过几遍之后,大部分同学在不知不觉中将这首戏曲已经唱得比较准确了。其后,我播放精美的课件辅助音乐创作背景讲解,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聆听,利用网络视频资源让学生了解电视

连续剧《四世同堂》,从而理解歌词含义,在一系列的铺垫教学之后,学生在心理和听觉上已经接受了这种民族音乐,最后我让学生反复对比欣赏京韵大鼓艺术家骆玉笙的精彩演唱,学生发自内心的感叹老艺术家的精湛表演,在浓厚的京腔京韵中感受到戏曲的艺术魅力,自我产生演唱和表演的欲望,并最终升华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模仿体验,感受魅力

学生在欣赏戏曲的同时,我利用学生较强的表现欲,引导学生尝试模仿戏曲中典型的表演元素,在戏曲音乐实践活动中体验和领略中国传统艺术的内在魅力。

模仿戏曲演唱,即“唱”。学生跟着录音机或音像媒体学唱一些戏曲片段,如京剧《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智取威虎山》,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越剧《天上掉下个林妹妹》、黄梅戏《夫妻双双把家还》、评剧《花为媒》等戏曲经典唱段。在演唱中体会不同的戏曲唱腔特点,如速度缓慢、旋律婉转曲折,字少腔多,抒情性强;或旋律较平直简朴,字多腔少,朗诵性强等。

模仿戏曲念白,即“念”。引导学生模仿一些经典戏曲作品中的念白,品味戏曲的腔调韵味,如黄阅的《折子戏》、许嵩的《如果当时》、魏晨的《少年游》、华少翌《梨园英雄》、零点《粉墨人生》等,同时请学生创造性的将生活中的对话也用戏曲“念”的方式来表现,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

了学生兴趣。

模仿戏曲中的虚拟动作,即“做”。模拟戏曲舞台上被舞蹈化和美化了的生活动作,如戏曲舞台上的开门、关门、上楼、下楼、行船、走马,《三岔口》一剧中,演员在舞台上表演摸黑开灯;《拾玉镯》一剧中,孙玉姣接近生活动作的做针线等。引导和启发学生注意模仿演员的表演,理解演员动作所要表达的内涵和剧中人物内心情感,在欣赏和感受中提高学生欣赏能力、思维能力。

模仿戏曲武打动作,即“打”。通过观看戏曲艺术家在舞台上的精彩表演,鼓励学生模仿一些简单的武打动作,让学生在模仿体验中明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道理。

三、创生资源,追根溯源

吸收流行文化,永葆创新精神,是艺术得以延续的奥秘,同样的道理也适合戏曲艺术的发扬与传承。教师要以开放的视野,充分利用身边的音乐资源,遵循学生审美心理特点,以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传统戏曲艺术的独特内涵。

基于新课标的指导,针对学生喜欢演唱流行歌曲,崇拜明星的特点,我收集了大量融入戏曲元素的流行歌曲,如学生耳熟能详的《说唱脸谱》、《霍元甲》;《盖世英雄》、《中国功夫》;《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谁说女子不如男》;《新贵妃醉酒》……在这些歌曲聆听和欣赏中,引导学生探究歌曲是

以何种表现形式融入戏曲元素,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他们总结出有的直接在歌曲中穿插戏曲旋律;有的是把戏曲音乐融入到歌曲旋律中;有的是运用了戏曲中的锣鼓伴奏;有的是旋律没变,而改变了唱法;有的是把戏曲作为引子和背景来表现,这样的音乐鉴赏收获是难能可贵的。这些歌曲既有传统的音乐元素又充满时代气息,学生专注而投入的听着、唱着,不禁感慨,“流行歌曲中加入戏曲真是别有一番风味!”

蒙泰韦尔迪曾说过:“一切好的音乐都是为了拨动心弦。”新课程理念下的戏曲音乐欣赏教学,我们更应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认知的特点出发,在听赏戏曲音乐中需要大胆革新、勇于探索教学的体验方式,突出聆听音乐这一主体,注重对学生审美趣味的培养,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重视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就能有效地吸引学生对戏曲文化关注和理解,更新学生对戏曲的观念,扩大音乐视野,积累音乐语汇,使中国传统戏曲这种博大精深的艺术在我们的努力下重绽昔日的光芒。

参考文献:

1、《小学音乐课程标准》;

2、《戏歌,架起流行歌曲与戏曲音乐的桥梁》,中小学音乐教育,2008年第07期。

2.戏曲音乐 篇二

听爷爷说, 我的家乡三屯营镇在历史上曾经是边塞重镇, 从明朝开始, 它已成为“东回地轴山河固, 西拥天关宫阙尊”的北方重镇之一, 威武的城墙, 宽阔的护城河, 厚重的城门, 城内耸立的钟楼、鼓楼, 七十二条胡同井然有序。听爷爷说得最多的还是关于戏楼的故事, 因为那也许是祖辈们心中最美好的记忆。

现在镇里的戏楼村就是以前的戏楼所在地。宽阔的楼台, 鲜艳的瓦砾, 攒动的人群, 熙攘的喧闹, 这一幕幕又浮现在脑海, 仿佛空气中还哼唱着那咿呀的调子、桄响着那梆子的声音。五彩的行头、红绿的油彩, 人们在戏曲的故事中感受着水浒的豪义、三国的宏壮, 同情十娘的遭遇, 怜悯窦娥的凄悲, 憎恨法海的无情, 痛斥陈世美的背叛, 原来在过去的年代里, 对读书十分奢侈的农民来说, 人生的伦理道德就这样被传承了, 一代代, 一辈辈……

时光逝去, 古城的点点滴滴仿佛还在记忆中闪现, 大戏楼上演的民间戏曲不仅流露出斑斓的图画, 更勾画出悠远的历史, 也许在爷爷的脑海里这些是永恒的乐趣吧。

逢年过节, 秋后农闲, 戏楼经常会来很多班社登台演出, 场下人声鼎沸, 十分壮观, 演出的剧种有京剧、河北梆子、评剧等。可见, 戏曲音乐曾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在中国戏曲八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 二十世纪这一百年无疑是最重要的时期之一, 因为中国戏曲是从这一百年开始复苏的。二十世纪上半叶, 中国戏曲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它一方面保持了自己的优良传统, 并且各剧种之间做经常性的交流;另一方面在于各剧种音乐还融汇吸收其他民间艺术形式, 与自身特色相结合, 不断的完善自身表现力。这样使那时候的大小戏园人流不断, 场场爆满。

如今这样的场面难以再现, 它不仅成为了祖辈们心中的回忆, 也成为了我们年轻人心中的未知。世界的飞速发展, 给我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艺术更是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与制约。艺术的本质与价值在起变化, 生活在浮躁社会中的人们对艺术价值与本质的判断也在起变化。比如祖辈们爱听的京剧, 对我们年轻人而言, 很少有人能接受, 因为它无论是在表演节奏, 还是在剧情发展上, 都显得拖沓、滞缓;唱段的程式运用, 显得凝固而呆板, 这对于生活在快节奏社会中的人们来说很难接受, 因为现实生活中的奔波把人们的内心逼迫得紧张而急躁, 人们已少有能接受这种缓慢、凝固的艺术形式。另外在戏曲音乐的伴奏上, 文场的音乐显得过于单调;武场的音乐显得过于嘈杂, 现今社会的人们已经不再是单线条的思维模式, 这种过于单一的音乐形式也离人们越来越远。

我原本对戏曲音乐不太感兴趣, 但是在一次音乐欣赏课上, 我看到了耳目一新的戏曲音乐。那次课上老师为我们播放了京剧《红灯记》中《做人要做这样的人》唱段, 这一出铁梅的唱段, 不仅节奏紧凑, 而且旋律性强, 把铁梅的英勇性格以一种歌唱的方式展现出来。伴奏则用钢琴和京胡, 这样更加增强了唱段的音乐性。这种表演形式, 不仅保留了京剧的优良传统, 而且运用了很多现代因素, 保持了京剧韵味的同时, 又增加了叙事性, 的确是一种新的尝试。给我影响深刻的还有交响京剧《大唐贵妃》, 它的不同之处在于采用了交响乐伴奏, 再配以高质量的灯光、舞美, 虽然只是看了一些片断, 但它短短的几个镜头已足够吸引我。我没有想到, 交响音乐的加入竟能把京剧艺术的魅力如此深刻的烘托出来, 当贵妃站在雕栏玉砌处, 吟叹感慨时, 那种尊贵, 那种大气, 已经完全与戏, 与音乐融为一体了, 我认为它展现的不仅是京剧自身的艺术魅力, 更能体会到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 这也许才是京剧真正想要表现的东西。

由此不禁引发了我们对戏曲艺术的深深思考。戏曲音乐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因为现今艺术领域的戏曲危机的确存在, 有的已经趋于衰落, 昆曲就是其中之一。昆曲原称昆山腔, 是明代四大声腔之一, 曾经风靡一时。然而昆曲的词藻深奥, 音乐上又过于雕琢, 形式上凝固, 不易听懂, 在通俗文化流行的当今, 这种曲高和寡的戏曲正渐渐被人们淡忘。还有一些与昆曲相似的古老剧种, 就是因为背上了沉重的“传统”包袱, 不甘从其他兄弟剧种或民间艺术中借鉴积极因素, 从而导致了逐渐衰落的局面。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至今仍拥有广大群众基础的一些剧种, 如黄梅戏、评剧、豫剧、花鼓戏等, 这些剧种之所以能受人们青睐, 除了它们的曲调优美外, 更重要的是因为其保持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与人们生活紧密联系, 观众甚至可以过目能吟, 这样的戏曲当然能在观众中扎稳艺术的脚跟。

再说京剧, 它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 戏曲文学、表演导演, 乃至舞台布景、化妆、灯光、服饰, 然而它不仅仅表现这些内容, 更深一层的涵义是历史文化、人文情感、伦理道德, 乃至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这样一门蕴含着深厚民族文化的艺术, 单单只靠传统的单调演出模式显然已经远不搭配。在演出传统剧目时, 可以借鉴《大唐贵妃》的演出模式, 不仅在舞台美术与灯光上要做到能够真正渲染背景, 更要在音乐伴奏上以充实、丰满的音响来做衬托, 在这种全方位的立体背景下, 配上京剧宛转钢劲的唱腔, 这样才能把京剧所蕴含的意蕴美烘托出来, 能够使观众被一种文化内涵所吸引, 因为这种内涵已随着听觉、视觉进入人的内心, 能引起每个人心中民族文化意识的共鸣。我想, 这才正是戏曲艺术的真正魅力。

中国的戏曲艺术自形成发展以来, 就一直以求生存谋发展为理念, 不断为了社会需求而革新。二十世纪初以谭鑫培为代表的京剧艺术家对京剧老生的改革极大地丰富了京剧老生的唱腔。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 四大名旦的出现又把京剧的改革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又使京剧旦角唱腔流派纷呈。二十世纪下半叶, 对京剧革新又有了全新的尝试, 不仅有许多专业作曲家和演奏家加盟, 更创作了许多现代京剧, 如《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 这使京剧无论在唱腔还是伴奏上, 都从塑造人物形象出发, 创造了重唱、合唱等新的形式;在乐队的编制、配器以及音乐的调性上运用了新技法, 增强了戏曲的旋律性, 使之更能被大众所接受。这些革新虽然与传统京剧有不同之处, 但是他们都是立足于京剧的土壤, 不仅保持了京剧特有的韵味, 还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这无疑是成功的典范。

对中国戏曲的改革是不可阻挡的潮流, 只有顺应了时代的需要, 符合时代的审美, 不断出新并保持自身风格的戏曲音乐, 才能博得观众的喜爱;那些只注重戏曲音乐传统, 墨守成规的剧种, 早晚都会遭到时代的遗弃。当然, 对于那些趋于衰落的剧种, 我们应该以一种平常的心态去面对, 从戏曲历史的发展来看, 秦汉的“傀儡戏”风靡一时, 取代它的是唐代的“参军戏”和“踏摇娘”, 到了宋代, 又盛行“傀儡”和“影戏”, 元朝又盛行杂剧……多少戏曲的生生死死, 然而每一次生死交替都是向新的高度迈进了一步。音乐美学家汉斯立克也曾说:“一切音乐作品是人的创作, 是一定的个性、一定的时代、一定的文化产物, 因此包含一些使他早晚要消亡的成分。”这句论说可用于大多数艺术本体的兴衰规律, 戏曲艺术当然也包括其中, 所以我们也要淡然对待。

中国戏曲的文化遗产是丰富而宝贵的, 要继承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对整体不能否认, 但其中的不合理部分亟待解决。戏曲音乐在保持自身艺术纵向继承发展的同时, 也应该横向借鉴其他艺术的精华, 有机的结合才能保持戏曲艺术的长久魅力。顺应时代的需求和适应艺术审美的变化, 戏曲会在保持自身艺术个性的同时得以发展。反之, 若脱离时代的脚步, 排斥横向的借鉴发展, 那么只会削弱自己的表现力, 最终衰败消亡。

3.音乐是戏曲的生命 篇三

可以说全国目前的绝大多数剧种在戏曲生产的诸多重要环节中,包括编剧、导演、编舞、灯光、舞台美术等创作人员队伍中,戏曲音乐创作者的力量是最为薄弱的。

戏曲改革喊了许多年也已实践了许多年,政府各级宣传文化部门为促进戏曲生产和繁荣也做足了工作,设立诸如“梅花奖”“五个一工程奖”“舞台剧目精品工程”等等国家级奖项,各省市自治区宣传文化部门设立的各种奖励更是难以计数,每年的获奖作品如过江之黥,而人民群众真正期待的经典如豫剧《朝阳沟》、曲剧《卷席筒》、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黄梅戏《天仙配》、京剧样板戏《女驸马》那样的优秀剧目却依然寥若晨星几无踪迹。综观近年来获大奖的戏曲作品,好看的(舞蹈优美、灯光夺目、服装华丽、舞美惊奇)不少,好听的(唱腔音乐)却不多。因此,绝大多数获奖剧目终难摆脱亮闪闪登场,急匆匆落幕的厄运,鲜有常演不衰的。

我国杰出的戏曲音乐作曲家、豫剧《朝阳沟》《李双双》《刘胡兰》《人欢马叫》的曲作者王基笑先生说过:“音乐是戏曲的生命”。我们不妨回顾一下从建国初期到现在,能够在舞台上常演不衰的经典剧目除了个别武打戏(如:《三打白骨精》《三岔口》等)以外,无论什么剧种,也不管是传统的或者现代的无有不伴随或优美动听、或高亢奔放、或诙谐逗趣、或凄楚感人的唱腔音乐在舞台上、在市井间流行传唱,而很少有哪几出戏是脱离开了优秀的戏曲音乐主要靠导演的新奇手法、舞美灯光的豪华包装长时间赢得观众的。戏曲生产是不能等同于像话剧、影视剧那种以导演为中心的制作模式的,如果说影视剧导演可对所执导的片子负80%的质量责任的话,戏曲导演对与舞台剧能起到40%的作用已经足矣。就如同西方莫扎特、威尔弟、普契尼们的古典歌剧和当代韦伯的音乐剧一样,平庸的音乐是与经典剧目无缘的。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是需要剧本、音乐、导演、演员、乐队、舞美、灯光、服装、音响等等通力合作,缺一不可,但由于这些年来在戏曲生产的过程中,过分强调夸大了戏曲导演的作用,藐视音乐唱腔的基础功能,似乎是排新戏创经典剧目,除了选出一个好的剧本以外,最最重要的是要物色一个“名”导演,把剧本一而再、再而三的修改完善后,让音乐设计抓紧时间赶写唱腔,请一两位作曲家给唱腔配器排练(打造经典剧目是需要大乐队的),用数十万、成百万甚至上千万的巨资请所谓“顶级舞美设计师”“顶级服装设计师”“顶级灯光师”“顶级舞蹈编导”组成的“超豪华阵容”即可包医百病,打造出“美伦美幻”的经典剧目了。事实上在整个人类的艺术史上,80%以上的经典音乐戏剧作品产生,其作者的身份与这些“顶级人物”毫不相干,甚至可以说“顶级人物”们几乎没有创作出过——经典作品!

4.浅谈戏曲音乐创作与导演的关系 篇四

如果说表演是戏曲导演有机综合创造的主体的话,那么音乐就是导演有机综合创造的血脉。“一台锣鼓半台戏”的戏曲谚语能从一个侧面体现出戏曲音乐的重要地位。戏曲艺术就是音?酚胂肪缦嘟岷系牟?物,戏曲音乐的作用是戏曲艺术成熟与发展的必然,也是戏曲之所以为戏曲的重要标志,有人说“无曲不成戏”就是这个意思。

戏曲作曲在二度创作中,如何充分发挥戏曲音乐这一艺术要素的作用进行有机综合创造呢?我认为,要从抓戏曲音乐的共性入手,通过与导演的合作、对唱腔的处理的创造性劳动,完整的戏曲演出的活体要素使音乐既保持自身艺术个性,又为整个舞台演出增色,下面我就从两个方面具体谈一下这个问题。

一、与导演合作的原则

作曲是戏曲音乐的导演,就一出戏而言,好的作曲家至少是半个导演。音乐创作是综合性的艺术创作,是在导演总体构思框架内的、在剧本的总体结构制约下的创造性工作,有其自身的艺术规律。由于戏曲音乐创作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因此作曲与导演的合作原则应该是多管宏观,少管微观,关节点要抓,一般处要放。

首先,多管宏观,少管微观。作曲要抓如下几条:一是音乐的风格与剧本的风格和导演风格是否相和谐。戏分悲、喜、正、闹,音乐创作必须与戏的风格协调一致。悲剧音乐一般要求强烈、凝重,喜剧音乐则要求轻快、鲜明。探索性剧目有特殊要求还要坐下来交流探讨达成默契;二是功路有无差异,有的戏以唱功为主,有的戏以做功为主。以唱功为主的戏应重点抓唱腔写作,以做功为主的戏重点则在音乐写作上。老戏新排还牵扯流派问题,更应处理好守与破的关系;三是音乐和唱腔好不好听。音乐唱腔是抒发人物感情的,悲也好,喜也好,哀也好,恨也好,都要建立在听觉美上,不美的唱腔再好也要慎用。戏曲有这样一个特点,有的戏本身不是很好,可唱腔好听,照样吸引人。这是由戏曲艺术追求美的特质决定的。在戏曲中,往往人物唱的是很悲哀、悲愤、悲戚的内容,因为唱腔好听,有剧种特色,仍能博得观众喝彩,产生出良好的剧场效果,而且不影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思想内容的传达,这是戏曲艺术所独具的艺术魅力;四是核心唱段能否提升人物形象刻画。戏曲演出没有几个重点唱段,在艺术上就很难立得住。戏曲最重抒情,重点唱段往往是抒发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的关节点,导演应多在此处着眼;五是看主题音乐是否鲜明优美。帮助说明和表现戏的主要思想和人物性格的音乐就是主题音乐。主题音乐是戏曲音乐的神经中枢,它能艺术地传达出戏曲音乐的精神。

然后,关节点要抓,一般处要放。再有经验的导演,也不可能在合成前把音乐全部消化掉;再优秀的作曲,也不可能说自己写的音乐十全十美、严丝合缝,谱出来就不需要改动和调整。这就要求导演抓关节、放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要保戏舍曲。不能因为曲子好而迁就,影响戏的节奏和情节的发展。要为戏设曲,不能为曲设戏;二是保戏添曲。唱腔段数、句数不够要加,音乐不够要延伸或增添。反过来说,如果对戏影响不大的,尽管导演并不十分满意也要放过,不必硬钻牛角尖。

二、对唱腔的理解和把握

唱腔和唱词是一个统一体。唱腔是唱词的听觉形象展示,是唱词的舞台化、音乐化、戏曲化。离开了唱腔的唱词是文学,离开了唱词的唱腔是练声,没有戏曲审美意义。戏曲艺术区别于其他演剧艺术的标志是什么?是用特有的诸剧种唱腔表达剧情、抒发人物的情感。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讲的“戏曲者,合歌舞以演故事也”中的“歌”即指唱腔。无曲不成戏构成了戏曲艺术的基本特点。唱腔在戏曲艺术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三百多个戏曲剧种的划分,主要依据唱腔和音乐的区别而定。既然唱腔的作用如此重要,作曲者应如何进行艺术处理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与导演沟通,精心设计。

“曲乃戏魂”,离开了作曲者的协作,导演无法把握唱腔。演出形象的完整是以音乐形象的完整为基础的。作曲者对音乐和唱腔的布局设计得合理顺畅了,导演把握和处理唱腔才能得心应手。在创作唱腔时,应要求作曲者依据作曲法则选准板式声腔,既有所遵循,又敢于突破,使唱腔达到既新鲜、又熟悉,既好听、又好记的境界。

(二)帮助演员“解明曲意”。

清代曲家李渔指出:“唱曲宜有曲情。曲情者,曲中之情节也。解明情节,知其意所在,则唱出口时,俨然此种神情。问者是问、答者是答。悲者黯然魂消而不致反有喜色,观者怡然自得而不见稍有瘁容。”帮助演员解明曲意就是指导演要与演员一起确定唱腔的主旨,是侧重抒情,还是侧重叙事?是表达思想,还是一般交待?

若抒情,则须婉转声腔、心唱口唱;若叙事,则须吐字清晰、适度抑扬;若表意,尚要手口相合、形致神显;若交待,便要自然顺畅、避免斧凿。唱词的内容不同,演唱的处理当然异样;潜隐的含意挖出,导演的手段便可丰富。

(三)合理调控演唱节奏。

所谓调控节奏,就是运用导演艺术手段调整、控制、设计演唱的节奏,以求达到抒发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的目的。调控节奏应以整体把握为主,局部、细节可以微调,使之不伤害总体节奏的顺畅,以便错落有致地突出词情的变化和情感的高潮。节奏的调控应建立在对剧本、角色、唱词的深刻分析基础上,摸准人物的思想线索和情感脉络,进而准确地加以处理。

调控节奏,首先要考虑这一段唱腔在这一出戏或这一场戏中位置的轻重、作用的大小及审美价值如何。然后,便可以此为依据对演唱的快与慢、声音的轻与重、情感的浓与淡、情绪的抑与扬进行合理的艺术处理。

(四)适当要求突出“伴字”。

突出“伴字”首先要突出演员,因为演员是演出的主体。剧本的文学形象转化为舞台人物形象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完成的。表演艺术是戏剧艺术的中心,离开演员表演的演奏,至多是音乐艺术,而绝不是戏曲艺术。然后,便要突出乐队。因为“伴字”突出了,演员就会借助伴奏进行演唱。演员唱好了,乐队就成功了,这本身就突出了“伴字”,突出了伴奏。要知道伴奏也是艺术创作。

导演要尊重乐队,尊重他们从作曲、教唱、练乐、合乐、响排、彩排等等一系列创造性劳动,虚心听取乐队的意见,耐心说明自己的想法,但不要迁就乐队。

5.戏曲音乐 篇五

听歌

介绍

这首歌是刘半农1920年在伦敦时写的一首白话诗,1926年赵元任将此诗谱曲。是30年代中国青年知识分子中,广泛流行的一首中国艺术歌曲。如今已成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宝库中一首经典的艺术歌曲,也是专业音乐学府的优秀声乐教材。

这是一首带有抒情性质的歌曲。歌词分为四段,分别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中,选取了微云与微风、月光与海洋、落花与鱼儿、枯树与野火等富有诗意的画面,展示的是作者浓烈的思恋、热爱之情。乐曲以一个短小而轻柔的引子开始,为感情的抒发提供了一个宁静平和的基调。乐曲的主题集中在“叫我如何不想他”这一问句上,演唱过程中贯穿着作者浓浓的思恋之情,用委婉,轻柔,含蓄的音色来演唱更为适合。另外,语言也是歌曲的重要造型因素之一,也是演唱风格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歌唱是语言和音乐相结合的一门艺术,吐字、咬字贯穿于歌唱的始终,它是艺术的总体现。倘若吐字、咬字的不清晰或不准确,将会破坏歌曲的意境。赵元任创作的艺术歌曲在选词,作曲,编配伴奏上无不体现出中国的民族性特征,在演唱其艺术歌曲的时候把握好音色,吐字以及语调显得尤为重要。《教我如何不想她》在对四季的描写过程中穿插了四次主题的重现,对景色的描写使用称述性的语气更佳,“教我如何不想她”使用反问语气,演唱时,在吐字咬字方面配合不同歌词的不同语气,有助于更好地渲染歌曲氛围,引人入胜,突出主题。

海韵

6.戏曲音乐 篇六

学戏曲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看大戏》 2.初步了解豫剧相关知识 3.用打击乐器和动作表现歌曲 教学目标:

1.通过感受和体验戏曲歌曲,丰富学生情感体验,激发对戏曲音乐的喜爱之情。2.在聆听、感受、模唱、听辨等音乐活动中,体会歌曲旋律与豫剧唱腔的相似之处,并 在歌曲演唱中初步表现豫剧唱腔的特点。3.初步了解有关豫剧的知识。教学重难点: 1.学唱歌曲。

2.通过歌声,表现歌曲中豫剧的风格特点。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歌片、打击乐器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发兴趣。

1.学生随着京剧急急风音乐,走圆场进入教室。

师:同学们,刚才咱们是听着哪一种戏曲的音乐声走进教室的? 生:思考,回答问题。

师:在以前的戏曲课上,大家对京剧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咱们就用京剧念白方式互相问候一下好吗?我喜欢旦行,我选旦行的念白,你也选一个喜欢的行当吧!请大家起立。2.师生用京剧的念白方式互相问好。

师:同学们,在以前的戏曲课上我们已经知道,戏曲它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表演艺术。一说到戏曲,老师想问问大家,有没有同学看过戏曲的演出呢?(学生自由回答)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首根据戏曲音乐素材创作的歌曲,名字叫《看大戏》。(出示课题)师:首先,请大家来欣赏一遍这首歌曲,请你仔细听一听这首歌曲唱了什么?再想一想,看大戏是什么意思呢?

二、教新授课:

(一)学唱歌曲 1.学生听录音范唱。

2017.3.1 最新版

师:你听到《看大戏》这首歌曲唱了什么呢?从歌曲的这些内容中,你感觉什么是看大戏呢? 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回答问题。

师:在农村通常把看戏曲表演的场景叫看大戏,这首歌曲就表现了一群小戏迷争着、抢着看大戏时的快乐心情和他们可爱、顽皮的样子。接下来,我们再听一边歌曲的 范唱,一起感受一下歌曲的旋律,请大家试着在心里默唱一下旋律。(出示歌片)2.再听歌曲范唱音乐,学生感受歌曲旋律,并在心里默唱。(教师指曲谱)

师:不知大家发现没有,在这首歌曲的曲谱中出现了一个特殊的音乐记号,谁发现了? 生:观察、回答。

师:现在,老师把歌曲曲谱唱一遍,请大家认真听仔细看,曲谱中有几处出现了变化音——#4呢?请大家注意听老师的演唱。3.教师唱歌曲曲谱。

师:谁发现了,歌曲中有几处出现了变化音——#4呢? 生:观察、回答。

师:#4这个音在这首歌曲的曲谱中是很典型的。大家注意看,还有休止符要唱准确了,旋律的大跳也要注意唱好。这首歌曲中间还有一段没有歌词的旋律,在歌曲中它叫什么?在戏曲音乐它又叫什么?

师:现在就请大家随着老师的琴,把歌曲曲谱小声地哼唱一下,刚才讲到的地方要注意,声音位置高一些,运用气息。4.学生随琴演唱曲谱。

(1)学生跟老师的琴,小声哼唱歌曲的旋律。

(2)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改正。(长音唱了几拍、结束句、休止符处生断气连)师:歌曲的旋律大家已经基本掌握了,我看大家已经着急唱歌词了,现在就请大家随老师的琴,慢一点儿,把歌词轻声地演唱一遍,大家注意看歌片。

5.学生随琴演唱歌曲,教师指出不足。(休止符、旋律大跳唱得饱满些、结束句和前一句是不是相似,用上气息)

师:随老师的琴完整地再演唱一遍这首歌曲,要注意刚才讲到的几个地方。6.学生随琴完整地演唱歌曲。

师:同学们,老师刚才说,这首歌曲是根据戏曲音乐素材创作的。那你想不想知道它是根据哪种戏曲的音乐素材创作的呢?接下来,请大家欣赏三个不同剧种的演唱片断,你听一听,哪一段的唱腔风格和这首歌曲的旋律相似呢?

2017.3.1 最新版

(二)初步了解有关豫剧方面的知识。1.教师放三个不同剧种的表演片断,学生听辨。

师:你感觉《看大戏》这首歌曲同哪一段的唱腔风格相似呢?为什么? 生:说自己的想法。

师:有没有同学知道这个唱段的名字呢?它是哪个剧种呢? 生:思考回答。

师:《看大戏》这首歌曲正是根据豫剧的音乐素材而创作出来的。刚才咱欣赏的第一段表演是戏曲中的哪个剧种呢?第三段呢? 生:思考回答。

师:《谁说女子不如男》这个唱段是豫剧《花木兰》中的一个选段,讲道花木兰,有没有同学知道有关花木兰的故事,简单地将给大家听一听呢? 生:简单地讲故事情节。

师:刚才咱们听到的《谁说女子不如男》这个唱段讲的是花木兰同刘大哥争论“谁说女子不如男”的情景。有没有同学知道刚才这段豫剧的表演者是谁呢? 生:思考回答。

师:大家听说过吗?常香玉是我国著名的豫剧表演大师。接下来,咱们就再来欣赏一遍常香玉演唱的《谁说女子不如男》这个唱段,你来感受一下豫剧的唱腔风格有什么特点?大家一定要仔细地听。

2.欣赏《谁说女子不如男》片断表演,学生感受豫剧的唱腔特点。师:谁听出来了?豫剧的唱腔风格有什么特点? 生:自由地回答。

师:你觉得它的音调听起来有什么感觉呢? 生:学生回答。

师:你想知道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唱腔风格吗?你从它的名字上想一想,豫剧的豫字是什么意思呢? 生:回答。

师:豫是河南省的简称,河南省位于我国黄河以南的地区,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黄河水滋养了两岸的儿女们,他们的性格就像黄河一样粗犷、豪放,他们的语言音调是以上声和去声为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三声和四声的音调,豫剧就是吸取了河南地区的方言音调,我们听起来有下坠和滑的感觉,形成了自己粗犷、豪放的唱腔风格。

2017.3.1 最新版

(三)分析歌曲的内容。1.学生完整演唱歌曲。2.设计演唱力度的变化。

师:我们以起来再看有拖腔、甩腔的这句,具有浓郁的戏曲风格,咱们来试一试,能不能用不同的强弱力度来演唱这句呢? 生:感受、思考、回答。

师:首先,大家想一想,这个长音2我们能用一样的力度来唱吗?你觉得力度怎样变化呢?接着呢,力度又有什么变化?最后呢? 生:回答出由弱到强,再由弱到强的力度变化。

师:注意长音的地方要用上气息,唱出渐强的感觉来,再注意看吸气的地方,在哪儿?对,接着是稍弱的、用弹跳的声音。最后又渐强了,用连贯的声音唱得饱满些,注意气息的运用。最后的结束句跟这句旋律很相似,咱们也用这种力度的变化来演唱好吗?咱们把歌曲再来唱一遍,注意大家自己设计的力度变化要表现出来。生:演唱表现。

三、小结下课。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咱们学习了这首具有戏曲音乐风格的歌曲,它是根据豫剧的唱腔风格创作出来的,让我们感到了它那活泼、欢快和风趣的情绪,我想大家一定感受到了,戏曲歌曲它是音乐与语言最完美地结合。在今后的音乐课上,老师还会为大家介绍其它的戏曲歌曲,今天这节课咱们就上到这里,最后,就让我们用“河南话”说声“再见”吧!

7.试论戏曲音乐进校园 篇七

一、戏曲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中国的戏曲艺术在世界艺坛中独树一帜, 是融表演、演唱为一体, 并以唱、念、做、打的综合性表演为基本形式的独特艺术门类;是集中国各民族音乐、文化之大成, 经无数艺术家继往开来不断创新积累的结晶;它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艺术体系, 具有颇为丰富的各种表演手段。戏曲文化的发展史也体现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的过程。所以, 提倡学校开设戏曲艺术课, 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认识, 进一步了解民族民间音乐发展, 而且能促进学生学习祖国传统的音乐文化。戏曲艺术含有丰富生动的历史知识, 因此, 对戏曲艺术的学习和欣赏, 有助于学生历史知识的丰富, 有助于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1. 戏曲音乐教育有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中华传统戏曲旋律优美, 唱词生动活泼, 唱腔风格多样, 舞台形象丰富, 因而能触动学生情感, 震撼学生心灵, 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去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认识真善美,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传统越剧中有体现清正廉洁、机智断案、为民伸张正义的《秦香莲》《陈三两》等, 有体现惩恶扬善的《花烛恨》等;有体现贤洁孝道的《琵琶记》等, 这些看似老套的传统剧目却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完全可以警示后世、激励今人。

2. 戏曲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戏曲是中华民族最富有特色的文化形式, 它融合了几千年的文化艺术精华, 熔歌、舞、剧于一炉, 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在传统戏曲中, 有悦耳动听, 追求音乐美的唱腔;有节奏铿锵, 追求韵味美的念白;有动作细腻, 追求形体美的做工;有扣人心弦, 追求韵律美的武打, 还有舞台服装色彩的调配, 乐队和谐的伴奏等, 能使学生置身于美的情境之中, 伴随着强烈的情感体验, 充满了激情, 在边学边唱中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戏曲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合作能力。

戏剧是一项融文学、表演、音乐、舞台美术、舞蹈等多门艺术于一体的综合艺术。给大中学生开设戏剧课, 让他们参与一些戏剧活动, 有助于提升他们的文化品格, 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提高他们的艺术欣赏水平, 也有助于强化他们的语言表述能力和组织能力, 也有助于发现和培养戏剧人才。

中国戏曲艺术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中国戏曲包括许多地方戏, 纷纷走出国门, 活跃于国际戏剧舞台上, 受到越来越多的外国观众的钟爱, 国际影响不断增大, 而在国内戏曲却面临保护和发展的危机。国家大力扶持戏曲艺术的发展, 把戏曲音乐引入课堂, 历届国家领导人多次号召振兴京剧事业, 这是发挥戏曲艺术教育的功能。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发挥戏曲艺术教育优势, 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学生接受戏曲艺术的熏陶, 既可培养爱国主义、尊老爱幼、刚正不阿等高尚的道德品质, 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 又可增强传统文化审美情趣的修养, 形成深厚的文化内涵。

二、戏曲音乐进校园的尝试

当早晨我们经过公园会发现一些小朋友在爷爷奶奶的感染下也能唱上几句京剧, 在中央电视台的各种大型晚会中也经常发现在戏曲联唱中有小朋友的身影, 他们声情并茂的演出博得了现场及电视机前观众的阵阵掌声, 这说明在我们生活中确实有一部分学生是戏曲爱好者。只要我们在学校中加强戏曲艺术教育, 利用课内外加强指导, 有意识地引导、培养学生的欣赏、学演能力, 是能让学生爱好戏曲艺术, 开展戏曲艺术教育, 为使广大中学生学好戏曲音乐, 学校还可以在广播台适量地播放一些戏剧的经典唱段, 举办专题讲座, 组织课外戏曲兴趣小组, 可以从学唱简单的唱段到逐步学唱、排演折子戏。这样, 就能使我们的学生在学唱、排练的自娱自乐过程中, 热爱自己的优秀民族传统文化, 从而增强民族的自尊心、凝聚力, 充分发挥戏曲艺术教育中的隐性功能。在当下流行音乐盛行, 传统戏曲备受冷落的时候, 不得不让我们感觉欣慰。他们当中如果能接受正统的训练, 说不定在未来的戏曲舞台上就能时常见到他们的身影, 同时也能为戏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2008年3月25日光明网报道, 春季新学期开学不久, 浙江省宁波市第十五中学 (实验校区) 就进行了一项新尝试:原来课间和午间的时间, 校园广播大多播放流行音乐, 现在被京剧唱腔所代替。学校广播节目先播放带有京剧韵味的现代歌曲《说唱脸谱》, 让学生有一种亲近感;接着再播放京剧名家梅兰芳的《贵妃醉酒》选段。

在湖北省武汉市, 第36中学、三眼桥小学等多所中小学, 京剧已悄然走进课堂;在北京, 北京市第171中学、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北京大学附属小学等22所中小学, 也将在今年5月开设京剧课。北京、天津、黑龙江等10省市中小学推行15首京剧唱段进课堂试点, 近期引发各界广泛关注。

一种主要观点认为, 京剧进校园是一件大好事。将传统文化的标志之一京剧纳入教育体系, 标志着民族文化的自觉。两会期间, 全国政协委员、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更是力挺京剧进校园。在做客中国日报网站时, 周和平指出, 京剧进校园, 不是为了培养多少京剧演员, 而是让青少年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周和平还认为, 京剧也是一种音乐, 让青少年了解中华民族优美的音乐、表演中华民族的艺术, 非常有意义。

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剧种不仅仅是京剧, 京剧进校园活动也引发了人们对其他剧种的关注。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团长茅威涛则在本次两会上提交了《关于进一步完善传统艺术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建议》。茅威涛透露, 在浙江, 越剧有几十万爱好者, 在长三角地区有上千万爱好者。相反, 杭州的公园、社区里, 很少有人唱京剧, 浙江的民间京剧团数量几乎是零。因此, 江浙地区的课堂里应教授越剧, 而不是京剧。如果只把京剧送进校园, 就会削弱其他地方剧种的发展, 文化保护需要本土化, 因地制宜。

茅威涛还建议,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方式应多样化, 不应仅局限于进课堂一种手段, 比如校园演出、举办讲座、邀请学生进团看戏。剧场所给予的, 是学生在课堂上无法获得的。比如, 从1993年起, 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已开始尝试培养学生对越剧的兴趣, 与学校合作设立“爱越基地”。

早在2005年7月20日光明网就报道南开大学把戏曲艺术纳入正规的教学科研中, 开设了京剧选修课, 外语学院还成立京剧团, 先后赴日本、香港等地演出。连日来, 学校接连上演昆剧、川剧等经典戏曲, 校园内掀起欣赏传统戏曲艺术的高潮。

为在大学生中推广昆曲艺术, 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策划了青春版《牡丹亭》十大名校巡演活动。近日, 青春版《牡丹亭》在南开大学开演, 南开大学以及天津高校师生千余人观赏了演出。《牡丹亭》在南开大学连演三场, 精彩的剧情、精湛的表演, 赢得了师生的喝彩。昆曲川剧等地方精彩戏曲进校园, 活跃了校园文化氛围, 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不少学生反映, 演出非常精彩, 我们年轻人在这样古老的艺术形式中找到了共鸣。希望以后有更多机会欣赏到这样高水平演出, 也希望我们民族传统艺术能更多地走进大学校园。

三、戏曲音乐进校园存在的问题

1. 戏曲进校园要因地制宜。

尽管国家教育部制订把京剧进入中小学课堂, 并选择了一些代表性的剧目做教材, 但我国戏曲种类繁多, 为其他传统文化品种呼吁的声音, 不止一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主任冯骥才就认为, 是不是只选取京剧进课堂, 不能用城市孩子的标准或者是某一个地区有普及性的剧种来看全国。京剧在北京、天津等地方比较流行, 而在江浙等地, 评弹、越剧就更受欢迎, 全国有300多种地方戏, 其中有很多也和京剧一样进入了文化遗产名录, 对这些有丰富地方剧种的地区而言, 推广京剧就不适合。

2. 师资匮乏。

音乐老师大多是声乐或器乐专业的人员, 他们能否表达出京剧特有的韵味呢?师资匮乏, 是戏曲真正进校园的又一拦路虎。业内人士认为, 毕竟隔行如隔山, 不少音乐教师只能讲讲戏曲理论方面的知识, 有些教师本身对戏曲就不喜欢, 怎么能让学生感受戏曲的美呢?解决这一问题, 可以委托当地戏曲院团, 选出一批优秀演员对老师进行培训。为了弘扬戏曲艺术电视台还开设“跟我学京剧”之类的栏目, 音乐老师可以组织学生看和学, 也可以组织优秀演员举办专题讲座, 和学生一起欣赏, 一起探讨。

3. 学校对戏曲进校园的重视程度。

我们不的不承认有些学校对戏曲进校园没有足够的重视。以京剧为例, 中小学推行京剧课, 应当按一门文化课来进行教学, 而不要上成表演课。在课堂上, 京剧老师应该更多地给学生们播放京剧名段、讲解京剧的历史, 这种方式才能让孩子们得到传统文化的滋养。

4. 学生学习戏曲音乐的兴趣。

戏曲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应该得到不断弘扬。戏曲进校园, 就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一个好举措。但孩子们会不会很好地接受。流行歌曲满大街在放, 多听几遍也就会哼哼了。戏曲相对比较专业, 学起来比较费劲, 而且缺少氛围。不说社会上, 就是在学生家里, 很多家长没兴趣去了解戏曲、学唱戏曲, 也根本没有想到要让孩子接受传统戏曲的熏陶。

5. 戏曲进入校园的社会舆论。

对于戏曲进入校园社会上反响强烈, 有支持也有反对。我们经常在新闻报道上看到一些著名学者和专家都说, 传承中华古老文明, 要从娃娃抓起, 弘扬传统文化, 势在必行。反对的声音也是此起彼伏, 有人认为当下戏曲文化已经落伍, 很难让小孩子和年轻人接受, 戏曲是老年文化, 即使进入校园, 也不会为学生所接受, 照猫画虎收效甚微, 再者现在学生学习压力过重, 应该减负, 不应该再给孩子增加不必要的负担。

四、对戏曲音乐进校园的几点建议

戏曲进校园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需要各方面长期不懈的努力, 在此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在校音乐老师利用寒暑假接受系统的戏曲知识培训, 在平时课堂上为学生造一种学习传统戏曲的气氛。

2. 在课余时间邀请专业人员或自行组织编排一些简单的样板戏, 让学生亲身体会传统戏曲的博大精深, 激发学习热情。

3. 深入调研对于有戏曲特长的学生, 让其发挥优势, 一点带面, 互帮互助, 营造学唱戏曲的氛围。

4.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举办学校票友大赛, 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耳濡目染, 培养感情。

中国戏曲艺术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中国戏曲包括许多地方戏, 纷纷走出国门, 活跃于国际戏剧舞台上, 受到越来越多的外国观众的钟爱, 国际影响不断增大, 而在国内戏曲却面临保护和发展的危机。国家大力扶持戏曲艺术的发展, 把戏曲音乐引入课堂, 历届国家领导人多次号召振兴京剧事业, 这是发挥戏曲艺术教育的功能。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发挥戏曲艺术教育优势, 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学生接受戏曲艺术的熏陶, 既可培养爱国主义、尊老爱幼、刚正不阿等高尚的道德品质, 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 又可增强传统文化审美情趣的修养, 形成深厚的文化内涵。

摘要: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培养人的全面素质教育发展过程中发挥重大的作用。戏曲艺术是融合表演、演唱为一体, 并以唱、念、做、打的综合性表演为基本形式的独特的艺术门类。在学校开设戏曲艺术课, 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认识, 进一步了解民族民间音乐发展, 而且能促进学生学习祖国传统的音乐文化。学习和演唱戏曲音乐有助于提高自身音乐素质和修养, 还能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关键词:戏曲音乐,音乐教育,审美教育,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肖常纬.中国民族音乐概述[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二版.

[2]夏野.中国音乐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8月.

[3]周世斌.音乐欣赏[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二版.

[4]何乾三.西方哲学家文学家音乐家论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5]吉联抗译注.孔子孟子荀子乐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3年

[6]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年.

8.以音乐创新拯救戏曲的研究 篇八

关键词:音乐;戏曲;创新;关系;研究

一、声腔音乐是戏曲的生命

“戏曲”一词,是一个偏正结构,为“戏之曲”。曲是中心,戏为曲的定语词,表明“曲”的性质。因此,“曲”,也就是音乐,在戏曲艺术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在戏曲史上,许多剧种就是以其音乐的特色来命名的,如南戏、北杂剧、戈阳腔、昆山腔、青阳腔、海盐腔、梆子腔、罗罗腔、四平调、吹腔、拉魂腔、高腔、皮黄腔,等等。在人们的认识中,声腔就是剧种,或者说声腔音乐是划分剧种的重要依据。由剧种、演员在全国的知名度的大小也可以看出音乐对于戏曲艺术的重要性。一个剧种能否成为全国知名的剧种,主要看它的声腔音乐能否为全国东南西北的人所接受。豫剧若没有“咱俩说说知心话”等许多地方令人心醉的曲调,它也不可能被广大观众所喜爱。“四大名旦”之所以名闻天下,主要是他们的歌唱动听且有特色。可以这样说,一个剧种之所以能够产生并得到广泛传播,主要是它形成一个体系比较完整并得到广泛的声腔音乐;一个戏曲演员若要能够成为有巨大的票房号召力的名角,必须有一副特色鲜明且让人反复倾听而不会满足歌喉。观众对一个剧种、一个演员产生痴迷的情感,其痴迷的对象主要是其优美的唱腔,而不太可能是剧目中的文学、表演、舞美。

现在全國有250多个剧种,许多剧种的剧目、表演的程式、舞美等大同小异,因为剧目可以互相移植,表演可以互相借鉴,舞美创新的成果也可以共享,唯一不能通用的就是音乐。如果一个剧种失去了自己的音乐特色,那么这个剧种也就消亡了。

列举种种事例,旨在说明音乐对于戏曲有着决定性的意义:一个剧种的声腔音乐如果仍能得到了人们的欣赏,那么这个剧种就不会衰颓和消亡,反之,如果一个剧种缺乏生气,人们远离它,一定是它的声腔音乐出了问题;而现在是所有的剧种都急剧地滑向低谷,那一定是整个戏曲音乐出了问题。

二、戏曲的发展与音乐的创新

从宋代诞生起,戏曲经历了几个阶段,之所以发生嬗变,是因为时代的发展而引发了人们审美趣味的变化,人们审美趣味的变化则促进了音乐的变化,而音乐的变化便造成了戏曲的发展。

宋杂剧的表现形式较为繁杂,有以斗口磕牙博人发笑的参军戏,有以务为滑稽的表现一定故事情节短剧,许多的则以歌舞演述故事的对戏。参军戏与短剧一般不用音乐,用音乐的多是以歌舞演述故事的 对戏,而音乐则主要是由当时流行的大曲、曲破、缠达以及词乐、民间乐曲构成的。这些音乐的声调缓慢雅致,温润柔靡,曲词则深奥艰涩,文采斐然,这种艺术形式是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缀成短套,首尾一韵,在用不同宫调的许多短套联成长篇,以说唱长篇故事,因此称为“诸宫调”或“诸般宫调”。又因为它用琵琶等乐器伴奏,故又称“弹词”或“弦索”。它将唐宋来的大曲、词调、缠令、缠达、唱赚以及当时北方流行的民间乐曲,按其声率高低归入各个不同的宫调,用以说唱故事。

蒙古入驻中原之后,中国的戏曲又一次发生了嬗变,产生了一个全新的舞台艺术形式,这就是北杂剧。之所以能够出现新的样式,也是因为戏剧更换了新的音乐。随着蒙古族侵略者的马蹄,节奏强烈、风格雄健豪放的草原音乐也涌进了中原,听腻了舒缓、委婉、纤弱的音乐的人们,一下子就被这音乐吸引住了。在元朝统一中国以后,文化中心渐渐南移,许多编写剧本的书会才和一流的演员纷纷南下杭州等地,他们为了使自己的才艺得到南方观众的欣赏,于是弃北曲而投身南戏,将许多北杂剧的经典剧目改编成南戏,声腔音乐则以南为主,部分剧目南北合套。这样,北杂剧便逐渐衰颓,而南戏则越发兴旺。元末明初,便形成了弋阳、杭州、海盐、余姚、昆山、莆仙等几大声腔。为什么在由南戏孕育的裔系剧种里,后来只有昆山腔也就是昆曲成了雄霸剧坛200多年的全国性的剧种,而其他剧种消亡,或仅在乡野山村中艰难地挣扎着,或始终在一隅之地求生。其主要原因是昆山腔能够与时俱进,两次改革了自己的音乐。

元末时,声律家顾坚等人出于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对昆山腔进行整理提高,使之有了“正声”韵味,歌唱起来,“流丽悠远”,“最足荡人”,相比其他南戏的声腔要美听得多。这是第一次改进。第二次做改进工作的是魏良辅。归纳他的改进方法,有两点:一是取南北曲之长,集众乐家之优。二是从细微之处入手,注意声腔的每一点,力求处处完美。

然而,新腔开始仅用于清唱,虽受曲家唱者的欢迎,但流行区域、歌唱之人大概仍限于吴中,真正让新腔风行四五的则是梁辰鱼,是他编写了用新腔演唱的散曲作品《江东白苧》与剧曲《浣纱记》,尤其是后者,新腔凭借它而得到了迅速的传播。

曲调美,剧目佳,使昆曲迅速地成为广大观众所接受,并远播四方。有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卷五《蒋陈二生》条得知,昆曲至迟在嘉靖末年就已成了苏州虎丘曲会中一般人歌唱的曲调,与市民的游乐习俗相结合,家家喜闻,人人习唱。苏州人对新曲的喜爱自然会影响着其他地区的人,昆曲便一波一波地向外埠扩展,到了万历末年,它已占领了北京的剧坛:“迩年以来(指万历末年),燕赵之歌童舞女,咸弃其杆拨,尽效南声,而北词几废。”于是,新的剧种---昆剧,得到了全社会普遍的承认。

昆曲衰颓的时间约在清中叶以后,精美雅致的昆曲为什么会败在土里土气的地方戏的手上?主要原因是因为昆曲经过200多年的打磨,其曲调过于精致、圆润、典雅,技术的成分大于情感的成分,人们赞美他的音色、旋律和纡徐回环的风格于演唱的技巧,却不会被他打动,而地方戏则不同,他们会让你激动,让你扼腕,让你流泪,让你情不自禁地大喊大叫、手舞足蹈。

9.戏曲音乐 篇九

☆《京调》

《京调》是根据京剧的曲牌西皮原板和流水板的曲调改编的民族管弦乐曲。通过欣赏可以引起学生对京剧的兴趣。这首乐曲的结构清晰,基本上由两个主题构成,情绪对比明显很容易区别。第一主题节奏紧凑、旋律欢快;第二主题节奏舒展、旋律流畅。全曲结构为 ABABA。要求学生记住乐曲的主题。

在欣赏《京调》的基础上,也可以再让学生欣赏《夜深沉》。这两首乐曲是京剧音乐的经典作品,应让学生有较深刻的记忆。

《夜深沉》原来是《霸王别姬》中虞姬舞剑的音乐,后来经过加工成为一首刚劲有力、情绪激越的乐曲,音乐会上经常独立演奏。其中有一段快板非常流畅,很有气势。

☆《急急风》

锣鼓经是京剧伴奏音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戏曲的独特形式。锣鼓经的种类非常多,本课介绍的《急急风》是其中的一种。通常是表现人物的奔跑、战斗、撕打、追击等急促、紧张、激烈的动作或场面,用在开场可以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

通过欣赏《急急风》,让学生了解京剧伴奏音乐的构成:“文场”是用有固定音高乐器伴奏的,有京胡、京二胡、小三弦、月琴等,称为“小四件”。“武场”是用打击乐器伴奏的,有鼓板、大锣、小锣和铙钹等。在了解《急急风》的作用和节奏的基础上,还应让学生试着奏一奏。增加对京剧伴奏音乐的感性认识。

☆《唱脸谱》

脸谱是中国戏曲,也是京剧的一大特色。脸谱可以揭示人物的性格。不同的脸谱表示不同的人物,如红色脸谱代表忠勇,黑色脸谱代表正直,白色脸谱代表奸诈等。京剧有着很深的文化内涵,从各种各样的脸谱就可见一斑。

《唱脸谱》是一首京歌,在创作上非常有特色。用通俗歌曲的.手法将京剧音乐与通俗的风格巧妙地结合起来,它既可以说是一首流行歌曲,也可以说是京剧的唱段。歌曲分为两段,第一段是一般歌曲形式,巧妙的是第二乐段,把京剧的唱腔与歌曲的旋律巧妙地结合起来,唱起来流畅上口。歌词中还讲述了许多京剧中的故事人物。

如:窦尔敦盗御马是《盗御马》中的故事。清朝时,绿林好汉窦尔敦出身武林世家,从小习武,后成为武林高手。他为人忠厚、性格直爽、侠肝义胆,虽身怀绝技,却并不欺人作恶,而是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因而深受武林人士拥戴,推举他为山东绿林道八大处总头领。然而,以十三省总镖局黄三太为首的恶势力却十分仇恨他,设计用暗器击伤了窦尔敦。

后来,窦尔敦在口外连环套聚义,听说太尉梁九公奉旨替代康熙皇帝到口外行围射猎。带有清帝所赐御马,他想到以十三省总镖局黄三太为首的恶势力镇压的镖伤之仇,就下山潜入梁营,将御马盗去,并留下黄三太的姓名。这是一出花脸传统戏。

歌词中的关公战长沙、典韦、曹操、张飞讲的是《三国》的故事;天王托宝塔、魔鬼、夜叉、猴王、妖怪、灰色的精灵讲的是《西游记》的故事。

在教学中除欣赏歌曲之外,还可以学唱第二段,了解第二段歌词中所说的故事。本课应与美术相结合,指导学生制作一个脸谱,带着脸谱演唱歌曲并介绍脸谱的人物故事。这样既可启发学生的兴趣,又可以加深对京剧的认识。

在本单元结束时可举办一个《走进京剧》活动,分小组搜集信息,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演唱排演京剧的片段,交流各自了解的京剧知识,有条件的还可以写成一篇论文。如:

(1)京剧的产生与发展

(2)京剧的演员以及演唱的剧目

(3)京剧中的角色分类和特点

(4)京剧的服装道具

(5)京剧脸谱谱式和色彩

(6)我所知道的京剧

(7)京剧在世界的影响

10.戏曲音乐 篇十

随着我国素质化教育方针的全面覆盖落实,涉及高校戏曲艺术教育指导地位的问题开始引起社会的全方位关注,如今要做的,就是怎样令大学生群体自主深入到戏曲艺术蕴含之中,令其在维持现代品格的基础上,快速提升自身古典民族艺术修养。仅以昆曲为例,其对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艺术文化有着较高的传承成就,当中文学、音乐、舞蹈等美感因素百般交接。尤其是现代大学生群体,完全有责任深入掌握此类底蕴深厚的艺术形式,竭尽全力进行昆曲艺术的弘扬与传承。因此,为了避免限制年轻一代文化认同感的树立结果,相关高校指导教师,必须针对既有教学指导方案加以改革调试,力求令昆曲等戏曲艺术教育成就得以有机展现。

一、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进行昆曲艺术教育中的挑战困境论述

(一)大学生的昆曲艺术审美大众和精英化对抗局势过于深入

随着人民生活质量和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审美文化在空间上呈现多重类别,表现出大众和精英审美文化的全面冲突迹象。所谓大众审美文化,就是基层人民休闲、娱乐的专属工具;相比之下,精英审美文化类活动,倾向于个中成员心灵陶冶和精神提高结果,有着此类素养的人毕竟不多。透过某类层面观察界定,从明清传承到现代的昆曲,便是精英文化发展过程中对传统戏曲发挥作用的代表性产物,当中蕴藏着封建统治阶级、明清文人墨客,以及近现代知识分子的思维要素,往往透过昆曲不同形式的唱词、腔调、剧本内容和舞台身段表现出来。想要令周边观赏人群更加细致地欣赏并感受到昆曲独特的艺术魅力,并且能够自觉地延伸到相关社会意识形态评判层面之上,就必须从思维灵活和素养较高的大学生群体入手,督促相关指导教师,借助最新技术设备吸引学生注意力,在今后的自主学习中形成较高的文化知识内涵和艺术综合性鉴赏技能。

如今我国正处于信息、消费的繁盛时代,人们的视听途径多种多样,同时衍生出对全社会时尚、经济的推动浪潮,包括时装、流行音乐、旅游观光、汽车驾驶等文化产物,从根本上整改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生存发展体系,至此不同人员审美理念和社会景观也存在较大差异现象。大学生作为时代的主人,长期身处此类复杂化生态文化环境之中,他们的审美倾向和以上时代文化特征紧密关联,却不可避免地形成和昆曲艺术审美教育的厌倦对抗局势。

(二)大学生对于昆曲潜在的艺术元素程式不了解,学习中产生诸多不适感

中国传统民族艺术,尤其是昆曲艺术,对于内部要素衔接程式规范要求极为严格,如戏曲中的人物造型、唱腔、化妆方式,以及角色的任何动作细节等,都不容许衍生任何偏差迹象,可以说,正是此类程式化凸显的表演风格,才造就了昆曲艺术的理想美感效果。透过客观层面观察,昆曲可被划分到形式美艺术行列之中,其利用各类形式要素加以自由组合,换取前所未有的美感效应。而人们在进行戏曲欣赏期间,经常出现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的模式。尽管说,部分戏迷对于昆曲的某些剧情、唱段等了若指掌,但还是如痴如醉地沉浸在艺术欣赏情境之中,这可以说和其感知体验到富有程式美感效应的艺术元素,有着直接性关联。可是大学生长期接触外国最流行的艺术文化,对于传统昆曲艺术程式几乎是一无所知,不理解演员一句话为何要唱如此之久,旋律为何不停旋绕,走路又为何如此奇怪,如若教师不能在合理时间内予以解释指导,至此过后,大学生群体想要顺利地透过以上表演规范体验昆曲艺术的独特魅力,便显得更加困难了。

二、新时期背景下在高校布置拓展昆曲艺术教育传承活动的必要性研究

(一)大学生内心对于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整体上还是较为强烈的

自从青春版《牡丹亭》在我国各高校巡回演出之后,每到谢幕阶段,周边观赏的大学生都会急着拍手称赞。他们之所以内心如此激动,是因为他们潜意识里有着对传统民族艺术的一种永恒渴望情感,几乎完全被中国式的美感元素所全面震撼。单纯结合文化角度审视,中国古典文化,尤其是昆曲的艺术元素,在剧场中会产生极为强烈的震撼作用,使得原本在大学生内心过于晦暗的民族美学感知态度,得以重见光明,民族骄傲感至此全面复苏。实际上昆曲艺术在我国经历了由盛到衰的过程,加上西方自由文化艺术的不断冲击,使得处于时代顶端的年轻群体,习惯了观赏西方的芭蕾舞、交响乐,以及莎士比亚的戏剧,同时更存在对自身民族文化坐标归属的质疑情感。而自从昆曲艺术成功步入高校教育机制之中,有关内部广大学生掩藏已久的一种民族文化记忆,开始被全面唤醒。

(二)昆曲剧目内容和现代大学生实际生活、内心状况产生一定的共鸣

结合于丹、易中天经典现代解读引起的国学热研究,将经典艺术细致地融入到现实生活环境之中,不单单是进行外部推广宣传,实质上是进行个体成员最真实的内心情感呼唤。大学生平常生活中的某些特殊情感,在其接受昆曲艺术教育和欣赏的环节中,自然地和特殊人物际遇相互融合,随之怦然心动,这便是此类年轻群体在懵懂中一直无法真切了解的元素。如果一类艺术作品,能够借助其特有的演绎形式,将情感自然地释放出来,那么任何人都会因为此类震撼结果而备受感动。如若想尽快令昆曲艺术和现代大学生实际生活、内心思维模式,产生有机共鸣效果,那么平常的文化理念渗透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毕竟人性,不管对于我国古往今来的任何人文环境,都是比较适用的。

三、在高校顺利落实昆曲艺术教育事务的引导策略内容解析

自从我国实施对外改革开放政策后,加上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达,涉及西方各类艺术文化元素,开始直接对我国传统民族艺术和社会文化体系,造成深度冲击,大学生作为时代的主人,永远走在时尚潮流前沿,其中对于艺术欣赏和审美的选择结果众多,途径更是五花八门,这便为今后我国昆曲艺术的推广和有机传承,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危机。尽管说现阶段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进展得如火如荼,高校更设置了戏曲艺术教育交流平台,但是大学生群体因为其特有的身心特征,从事任何活动的热情都是极为短暂的。如若后续教育工作处理不够妥当,即便是昆曲学习的初始阶段赋予学生怎样的美好印象,最终也会在他们步入社会后被日渐淡忘。在此类现实背景下,笔者开始针对现代化高校昆曲艺术教育策略,提出以下改革指导性建议:

(一)和专业剧团建立并维持长期系统化昆曲艺术教育传承的合作关系

尽管说长期以来,我国各类高校都相继开展了昆曲专业剧团组织活动,但还是存在一部分高校,因为内部社团和相关机构合作意愿不强,使得相关专业剧团难以成功介入,最终呈现出昆曲校园推广活动的被动与从事游击战的局面。也就是说,长此以往,大学生可能在本科阶段中唯独能够有一两次的昆曲教育普及事务碰触机会,特殊情况下会一次都没有。由此看来,专业昆曲剧团和高校之间,有必要尽快制定出长期且系统化的艺术普及合作计划。

(二)组织科学的艺术宣传普及活动,力求贴近大学生生活并引起其情感共鸣

结合笔者以往的调查结果论证,发现目前我国高校存在大部分学生,对于昆曲艺术感知程度不高,并且强烈希望教师在布置此类艺术教育宣传事务的过程中,能够尽量贴合他们的实际生活,确保今后欣赏相关曲目过后,能够适当引起自身情感上的共鸣效果。因此,高校在引进昆剧团并开展相关艺术推广事务期间,应该主张在维系昆曲独特艺术特性的基础上,添加更多的现代元素,避免和大学生实际生活规则过度偏离,尽量激活其内心的民族艺术荣誉感,从而真正地,令昆曲成为现代大学生熟悉、热衷的艺术感知和素质完善工具。

(三)尽快将昆曲艺术合理地融入到高校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之中

高等院校内部的昆曲相关课程,基本上包括以下两种类型:

首先,便是开设研究生专属的曲学方向研究课程;其次,则是为全校学生设置的公共选修类课程。相比之下,后者课程形式普及性程度更高一些。但实际上,在昆曲公共选修课布置期间,往往依照指导教师的兴趣和时间加以安排,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讲,缺少一定的系统、稳定特性,尤其对于今后昆曲艺术的普及工作来讲,更是带来诸多限制。因此,将昆曲快速地融入到高校素质化教育课程体系之中,之后实施合理、系统化的调试引导方案,对于昆曲在高校学生中的普及教育,绝对是十分有利的。

(四)透过多重途径强化高校昆曲的艺术教育实践能效

第一,其必须竭尽全力地引起国家对高校戏曲艺术教育的重视。就是说,相关教育机构,必须快速地将昆曲文化视为我国传统艺术传承的一类核心组成单元,提升对其的认知水平;同时,高校还应在响应国家素质化教育方针的基础上,自觉地进行艺术课程原有形式改造,将昆曲艺术作为必修课程,并在日常教育事务中得以系统化覆盖落实。

第二,高校必须全面关注昆曲艺术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效。将戏曲艺术转变成为我国传统音乐文化课程,并长期进行单独授课。当然,为了全面保障昆曲艺术的实际教学质量,部分经济实力较强的院校,可以定期聘请专业戏曲艺术家,步入课堂之中讲授心得并直接授课。

第三,教师要运用最新技术手段激活学生对于昆曲课程的学习兴致。想要顺利提升昆曲艺术教育实效,必要途径便是进行学生个体感知兴致提升,此类工程较为深入复杂。教师有必要自然地将知识学习和戏曲欣赏融合在一起,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最佳表演作品,督促学生由浅入深地从中汲取知识养分,和教师合作顺利地营造出和谐有趣的戏曲学习氛围,为其今后的戏曲艺术学习应用技能提升,做足充分的过渡准备工作。

第四,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戏曲艺术涵盖了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戏曲艺术教育的目的除了要传承发展中国戏曲文化外,关键还是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欣赏,培养学生感受、理解、鉴赏戏曲美的能力。

第五,校园昆曲艺术表演和交流社团的组织建设。在高校校园内进行昆曲艺术表演和交流社团建设,一般需要经过相关院系或是机构审核确认,之后以学生社团形式存在,结合学校自身状况进行不同活动经费筹措,大多数情况之下将由学校或是社团收取的会费予以支付。至于校园昆曲艺术交流社团的一切活动形式,都是由内部参与的学生进行定期组织的,如学习、欣赏和表演昆曲等方式,社团同时更肩负着昆曲成功介入高校的策划和组织职责。归结来讲,此类社团可以说是衔接大学生群体和昆曲艺术表演活动的枢纽,不管对于专业学习曲学,或是其余对昆曲艺术保留感知兴趣的学生来讲,昆曲社团的存在,都为其今后更好地接触并实践学习昆曲,提供了较为稳固的支持平台。

需要加以强调的是,昆曲艺术教育欣赏等活动在高校校园内布置和宣传的第一大困境,便是相关活动的经费支持。据了解,一场适当规模的艺术普及和表演项目,需要动员的剧团人数至少为60人,而当中产生的演出、人工、交通等费用,加在一起也将达到五六千元左右,不管对于剧团或是高校来讲,都是一笔较高的费用,因此在进行昆曲艺术进校园活动布置期间,专项基金设置显得十分必要。

四、结语

11.浅谈通俗音乐中戏曲元素的应用 篇十一

关键词:通俗音乐;戏曲;音乐形式

二十世纪以来,通俗歌曲被人们广为传唱,尤其是青少年中,很少有人去听戏曲,慢慢的,我国的传统戏曲已经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但是近些年,很多著名的歌曲都添加了我国传统文化中戏曲的元素,这样的结合不仅别具特色,得到广大青少年的喜爱,而且使我国的民族瑰宝‘戏曲以另一种形式展现在大家面前,给传统戏曲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舞台,又把通俗音乐推上了另一种境界。

1通俗音乐

1.1通俗音乐的定义

通俗音乐,其定义有广义和狭隘之分,广义的通俗音乐是指一种通俗易懂、轻松活泼、易于传唱、拥有广大听众的音乐,它有别于严肃音乐、古典音乐和传统音乐。而狭隘的通俗音乐是指二十实际八十年代以来,由港台而来的大众抒情音乐,我们现在所说的“通俗音乐”一般指的是后者。但不论是哪种定义,都和大众有所联系,也就具有一定的普及性、开放性和社会性。

1.2通俗音乐的发展

中国的通俗音乐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新中国成立之前的通俗音乐,通俗音乐在中国的开始可追溯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它随着歌舞表演和有声电影的放映而广为流传,如《天涯歌女》《四季歌》,电影《十字街头》的插曲《春天里》。第二阶段为新中国成立之后至改革开放前的通俗音乐,这一时期的通俗音乐一度被轻音乐所取代,也产生过一些通俗的优秀作品,如1955年天戈創作的《青年友谊圆舞曲》,1957年电影《柳堡的故事》主题曲《九九艳阳天》很快风行中国。第三阶段为改革开放至今。

2戏曲音乐

2.1我国戏曲的历史简介

我国的戏曲音乐若从雏形时期的先秦的“倡优”算起,现在已经有两千余年的历史了。我国戏曲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早期南戏和杂剧阶段,南戏大约产生于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在南方盛行剧本一般为长篇。第二阶段为明清传奇,传奇保持了南戏原有的一些基本体制格律的同时又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传奇从明初兴起至清代中叶衰落。代表作有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和洪昇的《长生殿》。第三阶段为清代花部,所谓花部就是指昆山腔以外的各种地方戏曲,取其花杂之义,故也称“乱弹”。其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有高腔、梆子腔即秦腔、皮黄腔、柳子腔。

2.2我国戏曲的剧种

尚有记载的戏曲剧种有三百多个,曲艺、曲种一百多个,其中包括京剧、昆曲、评剧、吕剧、晋剧、粤剧、沪剧、黄梅戏、汉剧、梆子、豫剧、秦腔、花鼓戏等,可以说我国是个戏曲大国,而戏曲音乐一直也是我国民间音乐和人民音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戏曲也曾今是非常普及的大众音乐。

3通俗音乐与戏曲的结合

3.1通俗音乐与戏曲结合的初现

中国的戏曲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文化特色,动听的同时也感动人的心灵,而通俗歌曲却是新时代人的极宠,二者结合,自然相得益彰,风格独特。近几年,中国通俗乐坛上兴起了一股引人注目的潮流,不少原创音乐人开始创作带有中国古典音乐风味的通俗音乐作品,其中古诗词、古文化、传统民族乐器乃至戏曲音乐等各种民族元素的大量运用,无论是音乐的文化内涵还是音乐元素使用方式,都让人觉得耳目一新。

作曲家姚明所创作的《唱脸谱》、《故乡是北京》《前门情思大碗茶》、《天桥梦》等一批广为人知的京味歌曲,让我国古老的音乐文化在新的时代又进行了一种演变、发展和传扬。这些作品中有着浓厚的京剧戏曲音乐的特色,但又绝不属于戏曲音乐。例如歌曲《唱脸谱》第一段:前奏一开始就是强劲的节奏,随后锣鼓的声音紧跟着想起,让人们联想到京剧的开场音乐,带着浓烈的京剧韵味,随后是四句带着京味的唱腔:“外国人把那京剧叫做BeijingOpera!……四击头,一亮相,哇……美极啦,妙极啦,简直OK顶呱呱。”主旋律的唱段虽是通俗唱法,但隐隐约约地带着花旦唱腔,甜美婉转的特点,紧接着延续了前奏的锣鼓旋律,随后又使用了京剧的一个“四击头”亮相。

3.2通俗音乐与戏曲组合的进一步深化

90年代中期,带有戏曲元素的流行音乐创作愈加成熟,代表作品首推的是陈升的《北京的一页》和零点乐队的《粉墨人生》。《北京一夜》中插入了一段京剧唱腔,用以表达和调侃着人世的无情与人生的无奈。作为中国内地优秀的摇滚乐队之一,零点乐队在《粉墨人生》这首歌曲的间奏部分加入花旦演唱的京剧旋律,短短的几句歌词:祖先的玩艺传到今天,生旦净末丑样样齐全,花脸的脸谱千姿百态武生的打斗最是精彩。对中国的国粹京剧的角色进行了简单的阐述,虽然是零点乐队的主唱运用的是通俗的唱法,但是旋律是由通俗和京剧二者结合而成的,其中伴唱“啊…啊…”,是运用京剧中青衣的唱腔,间奏采用现代通俗乐器吉他弹奏京剧中的伴奏乐器京胡所拉的旋律,通过这种音乐形式表达了我国国粹的精髓。

4通俗音乐与戏曲结合所产生的影响

4.1对通俗音乐的影响

近几年在中国流行乐坛上,不少音乐人在自己创作的流行歌曲中开始带有大量的古典音乐、古典文化元素。陶喆的《susan说》,这首歌曲将中国的京剧、小调和R﹠B元素结合起来,歌词意境明显取自京剧名段《苏三起解》,而且乐器方面实用了笛子等民族乐器,中间还插入了京剧《玉堂春》的名段《女起解》,使用假嗓唱了京剧中花衫的唱段:“苏三离了洪桐县,将身来在大街前,未曾开言我心好惨,过往的君子听我言……。”在R﹠B中又再次说唱京剧歌词,戏曲的使用让这首曲子带有浓郁的现代感和中国味。

4.2对戏曲的影响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古典戏曲这种传统的音乐表现形式已经脱离了现代音乐潮流的发展,不再能够引起年轻人的关注,更不能依靠年轻人进行传承,这影响着我国传统戏曲的继承和发展。但是,戏曲可以通过借助于流行歌曲这一快速通道而广泛迅速地传播开来,而且赢得了一大批青年听众的喜爱。流行音乐在一定程度上不仅能将戏曲中的主题完整的变现出来,同时还能将戏曲中的人物事件完整的叙述,从而使人们在聆听的过程中,能够充分的了解戏曲中的大概情节,流行音乐能将戏曲中的相关内容传达给当代年轻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戏曲起到了传播、继承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余秋雨.戏剧审美心理学[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2]张庚,郭汉成主编.中国戏曲通史[M].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

上一篇:第五届全国高中数学青年教师观摩与评比活动:《类比推理》说课(北京十二中高宇)下一篇:幼儿园小班语言优质课教案《雪花》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