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医院双向转诊协议书

2024-09-24

社区医院双向转诊协议书(共15篇)

1.社区医院双向转诊协议书 篇一

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协议书

甲方:盱眙县第二人民医院

乙方:社区卫生服务站

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内涵建设,提高服务质量,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便捷、价廉、连续的服务。在自愿的基础上,甲乙双方经过友好协商,达成如下合作协议:

一、甲方在开展社区卫生服务过程中,凡遇符合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上转指针的患者,在患者自愿的前提下,应及时转到乙方进一步诊治。

二、乙方对甲方转送的符合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上转指针的患者,特别是急、危、重患者和高危孕妇,应优先组织会诊处理和安排住院,为患者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

三、在患者自愿的前提下,乙方将居住在甲方服务范围的符合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下转指针的患者转到甲方接受相关后续治疗和服务。

四、双方应严格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规定和要求,开展双向转诊工作。及时向对方提供转送患者的相关诊疗资料,下转患者要提供后续治疗方案。

五、其他未尽事宜,甲乙双方可另行协商解决。

六、本协议一式四份,甲、乙双方各一份,报县卫生局各一份。

七、本协议双方签字后生效

甲方(医院盖章):乙方(服务站盖章):

二0一一年元月十日二0一一年元月十日

2.社区医院双向转诊协议书 篇二

1 双向转诊实施的意义

1.1 医疗费用得到降低

现阶段我国很大一部分城镇居民首诊都选择在医院中进行, 但是很多大型医院的医疗级别是很高的, 医疗级别越高, 疾病诊治的费用就会越高。据相关研究学者统计, 在治疗效果不存在显著差异的条件下, 家庭病床、一级医院和二级医院住院患者平均费用之比为1∶9.7∶14.1[1]。由此可见, 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具有非常优越的经济性, 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1.2 卫生资源得到合理配置

现在我国很多医疗机构配置都是以部门、地方的行政隶属关系为依据的,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 因为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 在卫生资源配置上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配置合不合理的同时存在着资源不足与浪费两种现象并存的现状。为了使这一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应该在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制定出一种双向转诊的医疗制度, 以此促进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 使现有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这样患者就可以得到合理分流, 达到患者就医盲目性有效减少的目的, 通过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有效利用使居民的基本医疗需求得到有效满足。同时还可以有效减轻大医院过高的诊疗压力, 使大医院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在急危重症的诊疗工作中, 同时与临床相结合开展教育与科研工作。

1.3 医疗机构职能更加分明

每所医疗机构中都有可能会缺少某种职能, 在这种情况下, 不能仅仅通过自身使居民全部的卫生需求得到满足, 这也是需要通过转诊来加强医疗写作的重要原因之一。现在我国政府已经提出了需要建立并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组织以及医院合理分工的医院服务体系。在建立双向转诊制度的过程中, 各级医疗机构应该签订合作协议, 这是非常必要的, 从而对这种协作方式带来的利益分配机制进行确定。全科的医生都要参与到患者转院治疗以及出院照顾之中, 同时专科医生应该积极听取全科医生提出的反馈性意见, 与这些意见相结合对治疗方案进行及时的修正, 使双方的诊疗水平得到提高[2]。

1.4 社区卫生服务特色得到了体现

为患者提供持续性、协调性的服务是社区卫生服务的特色之一, 一旦双向转诊体系建立之后, 就应该使全科医生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确定双向转诊制度, 并将其有效实施, 在社区截留大部分的患者, 在医院中病情明确诊断和病情基本稳定的患者返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继续的康复性治疗, 这样可以有效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全科医生一定要对各种医疗机构、专家信息、医疗保险等信息和资源进行全面的掌握, 如果有需要就可以及时调动这些资源, 在第一时间为患者提供经济、医疗、护理等方面的支持[3]。

2 双向转诊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发展社区医疗是我国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有效措施。要想使社区医疗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就一定要有效解决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和医院之间双向转诊的相关问题。因为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现在医院和社区医疗机构之间装箱转诊通道似乎并不通常。

2.1 出现转诊一边倒的现象

因为在竞争中下级医院处于劣势地位, 不能和上级医院之间进行有效的转诊, 他们不仅没有机会接诊上级医院转下来的患者, 还不能与上级医院进行出院患者信息的共享。管理利益争夺的矛盾一直都存在, 这直接导致了上下级医院之间转诊通道不畅通。相关研究显示, 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向上转诊的比例已经高达60以上, 但是由上而下的转诊比例却低的可怜。对于双向转诊的管理工作需要医疗保险直接为其提供有效的经济手段, 患者社区卫生服务之中以及医院中进行治疗时, 如果患者参保那么就可以对患者进行引导, 引导其在社区卫生医疗服务中心进行诊治, 通过这种手段加强对患者的约束, 只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治不了才会将患者转到大医院中, 对大医院的统揽行为进行一定的约束[4]。

2.2 上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缺失信任机制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医院转诊执行人员的业务水平也会对转诊制度的实际运作造成直接的影响。在一些西方国家的转诊制度下, 上一级医院的医生要将患者直接送到病房之中, 但是在我国, 现阶段很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的医护工作人员并不具备非常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 不能与综合医疗保健服务的实际工作需要相适应。与此同时,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相关人员的业务水平也不高, 很多居民不愿意从大型医院转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主要原因也正是因为这一点, 直接导致了医院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专业水平与技术水平的不信任, 双向转诊制度由此变成了单方面的行为[5]。在社区卫生服务中, 全科医疗是其重要标志, 所以一定要制定出非常健全的配套政策和培训规划, 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有效保证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 以此吸引更多的患者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

2.3 通过对现有资源的调整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区域卫生规划与设置一定要合理, 通过卫生规划与设置建立起卫生服务系统, 在组织与领导之下对各卫生机构的功能进行准确定位, 实行分级治疗, 同时还要建立起有效的监督机制和双向诊疗制度, 在制度建立的同时对转诊的规范和各项标准进行确定。例如可以在医院中建立起转诊协调中心, 派专门的人员主要负责转诊的工作, 同时由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行使监督管理权。

综上所述, 在未来我国卫生改革和发展过程中, 双向转诊将会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它可以对合理有效流动进行有效引导, 对卫生资源的有效配置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现在我国已经建立起相关的双向转诊制度, 但是健全该制度还需要做很多工作。双向转诊制度健全与落实的关键在于做好区域卫生机构自检利益的合理分配。该制度一定要与医疗保障制度相吻合, 从政策上对患者的就诊进行合理的引导, 从经济上将不同级别医院的诊疗收费标准拉开, 从技术上对各兵种治疗的标准进行规定, 对医疗服务供需双方之间的行为进行有效指导, 最终有效保证双向转诊制度的有效落实。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双向转诊实施的意义, 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医院双向转诊方式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与分析, 针对引导患者进行合理流动以及卫生资源合理配置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双向转诊,运行

参考文献

[1]陈天红, 葛志斌, 苗榕生.加强医疗资源整合完善双向转诊制度[J].医院管理论坛, 2013, 12 (2) :11-13.

[2]聂梦溪, 李伯阳, 张亮.我国城市社区纵向连续性卫生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医学与社会, 2013, 31 (3) :30-33.

[3]段其义, 尹青, 何晓娟, 等.三甲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双向转诊制度运行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13, 23 (1) :31-33.

[4]李东霞, 杜雪平, 李放.医患双方对双向转诊管理及其影响因素看法的调查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 2013, 24 (36) :3590-3593.

3.社区医院双向转诊协议书 篇三

2005年,在医院与社区互动的新型就诊模式下,复兴医院准备研发以分处异地的门诊、住院、社区和老年公寓医疗信息共享为目标的卫生服务综合信息系统,以双向转诊、慢病管理等为主要功能的信息共享建设,逐步形成医院与社区利用信息系统进行互动的共享机制,为居民创造连续的医疗服务环节,最终实现居民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

在实施信息系统进行双向转诊之前,复兴医院与社区之间已经进行过手工的双向转诊的研究与实践,开展了以纸介为传递凭证的双向转诊工作。在这种条件下,为使医院与社区互动的信息系统成为更加体现“以人为本”贴近实际的应用系统,课题组对社区全科医生及部分患者进行了有关双向转诊方面相关问题的调查,情况如下: 1.全科医生观点

● 100%的全科医生知道双向转诊机制; ● 88%的全科医生知道双向转诊的流程;

● 全科医生普遍认为手工双向转诊存在很多不方便的地方,其中认为方便的占12%,认为不方便的占88%; 双向转诊中最不方便的环节

● 全科医生认为手工双向转诊过程中最不方便的环节有(按照选择频率多到少排序):

(1)社区转诊患者到医院取三级医院用药或做检验检查,需要找医院专科医生转录处方或检查检验申请单(79%);

(2)社区全科医生看不到上转三级医院的用药目录和诊疗信息目录,不能准确地开具处方或检验检查治疗单(67%);

(3)社区转诊到医院取药或做检验检查的患者,需到医院交费(67%);(4)在社区看不到医院的检查检验结果信息(63%);(5)在社区看不到门诊医生对患者做出的诊断(54%);(6)在社区看不到住院患者的出院日志(54%);

(7)社区转诊做检验项目的患者必须到医院抽血(54%);(8)转诊患者到医院就诊需重新挂号(50%);

(9)转诊患者需要办理医院就诊卡,持多种卡看病很不方便(38%);(10)在社区看不到医院床位情况,联系住院患者床位困难(25%)

● 对于现在双向转诊流程需要改进的环节有(按照选择频率多到少排序):

(1)社区转诊患者应得到优先就诊服务(占全科医生在双向转诊过程中关心的问

54%);

(2)转诊零挂号(42%);

(3)应设专职医务人员负责转诊事宜(40%);

(4)对转诊业务的咨询(8%)。

● 全科医生在双向转诊过程中关心的问题有(按照选择频率多到少排序):

(1)需要及时看到专科医生对患者病症的诊断(83%);

(2)上转医院的检查、检验等结果能够及时与社区共享(83%);

(3)专科医生对患者的用药信息(75%);

(4)转诊过程中患者个人信息在系统中的安全性(29%)● 全科医生认为最需要提供双向转诊服务的患者(按照选择频率多到少排序):

(1)按病种:脑卒中、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外伤患者、妇科病; 双向转诊需要改进的环节(2)按类型:需要进一步到医院做检查检验的患者(67%);

(3)需要进一步到医院做治疗的患者(67%);(4)需要进一步到医院住院诊治的患者(63%);(5)需要使用社区疗机构一级用药范围外的患者(58%)。2.社区居民观点

● 被调查的患者大多数都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等慢病;

● 被调查的患者都能知道双向转诊业务,其中的33%还清楚知道自己享受;过双向转诊一次或多次,其他患者没享受过或是不清楚自己有没有享受过;

● 57%的患者认为现行的手工双向转诊有很多

不便之处;

● 对于手工双向转诊流程需要改进的地方有(按照选择频率多到少排序):

(1)有些药品不能在社区取用(47%);(2)转诊需要到医院重新挂号(43%);

(3)有些需要到医院做化验的项目,患者不能在社区抽血(37%);(4)转诊医院的药品检验检查费用不能在社区交纳(33%);(5)有些三级医院用药需要到医院取药(33%);(6)需要办理医院就诊卡(27%);(7)需要到医院取检查检验报告(17%)。

● 患者中33%能够了解双向转诊的流程,认为其中需要改进的方面:

患者最关心的问题

(1)转诊零挂号(30%);

(2)转诊过程中的优先就诊服务(27%);(3)病情咨询服务(23%);(4)在社区交转诊费用(17%);

(5)专职医务人员负责转诊事宜(17%);(6)医务人员陪同(10%);(7)心理咨询(10%)。

● 患者在双向转诊过程中最关心的问题有(按照选择频率多到少排序):

(1)医院专科医生诊断结果(33%);

(2)医院专科医生用药情况(23%);(3)转诊过程中个人信息安全(23%);(4)在医院的检查、检验等结果(23%)。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虽然手工操作的双向转诊已经实行多年,并且受到了广大居民的欢迎。但是,手工实现双向转诊的过程中仍存在很多不便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区全科医生需要及时了解转往医院专科医生回馈的患者信息。其中包括:检验、检查、诊断、康复建议等重要信息。而手工转诊中,患者在医院的上述信息不能得到及时地传递,对病情的及时诊治不利。

(2)社区医生不仅需要了解患者在社区的健康档案信息,还需要了解患者在医院的就诊信息,若使二者完整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患者的疾病预防,有利于为患者提供连续的医疗服务,而手工转诊无法实现;

(3)对患者而言,患者非常需要建立畅通的双向转诊通道,特别是需要零挂号机制,方便的转诊服务、咨询服务、多种就诊卡并存等问题,给患者在转诊中带来不便。

(4)在政策宣传方面,对双向转诊工作宣传不够,甚至有些患者已经享受双向转诊却还不清楚自己已经受到了这项服务。

(5)实行手工双向转诊的工作环节还不够顺畅。社区医生上转到医院的环节还比较顺畅,而由医院转回社区的环节还不够顺畅,造成社区全科医生不能及时接收到患者在医院的就诊信息,由于医院专科对患者的诊断、化验结果、检查结果、出院小结等信息传递不顺畅,直接影响了患者慢性病情的持续监控和及时治疗。课题组针对双向转诊需求调研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发现:许多在手工转诊流程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建立医院与社区互动的信息系统来解决。实现 “以患者为中心”的双向转诊

(1)确定目标: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以双向转诊业务流程为核心,建立医院与社区互动的信息系统,实现在信息系统支持下的双向转诊业务,解决社区居民与全科医生的实际需求。

(2)建立医院与社区双向转诊流程。课题组针对医务人员及患者的需求和手工双向转诊存在的不顺畅等问题,与医院及社区管理部门进行了多次交流,结合需求调研情况,基于医院信息系统及社区信息系统进一步完善的条件下,以医院双向转诊手工流程为基础进行医院与社区互动的系统设计,在设计中结合医院与社区管理政策,优化并设计了双向转诊的信息系统实现流程。

(3)确定医院与社区双向转诊三个路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门诊之间的转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住院部之间的转诊、社区患者来医院做检验、检查的转诊。

(4)建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享网络平台。分别建立并逐步规范了医院与社区信息系统网络平台。实现了医院(门诊、住院)与社区(一个中心、十个社区站)信息共享网络,采用了网络安全防护技术与机制。

(5)建立并逐步完善基于居民健康档案的社区信息系统,同时,逐步完善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系统。(6)研究社区信息系统与医院信息系统之间信息共享的接口;研究社区与医院双向转诊信息传递的流程;研究社区与医院信息管理的信息安全及其可操作性。(7)建立医院与社区互动系统的中间平台。通过中间平台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信息系统与医院系统进行连接。在中间平台上建立“注册数据中心”,注册数据中心系统针对新患者自动生成(患者唯一主索引),将卫生服务中心的患者信息、医院患者信息与注册中心中的EPMI进行关联,注册中心记录患者历次转诊信息。中间平台存储与电子转诊单相关的检验结果与检查报告,供相关人员查阅。中间平台提供转诊单的保存、校验、状态变更以及检验检查结果上传下载服务。(8)开展试点工作,以社区中心及一个社区站开展试点工作,进行系统测试和试运行。

(9)2009年7月20日,复兴医院医务处、门诊办、信息中心、月坛社区中心联合发文《关于规范我院与社区双向转诊流程的通知》,(附件:《复兴医院与社区双向转诊检查检验流程》;《复兴医院与社区双向转诊门诊流程》;《复兴医院与社区双向转诊住院流程》),从此,复兴医院与月坛社区间应用医院与社区互动系统进行双向转诊工作正式启动。社区中心药房

复兴医院与社区转诊实施效果

1.实现双向转诊流程电子化

(1)通过医院与社区互动平台,应用双向转诊系统功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责任医生可根据患者病情,实际情况,在医生工作站开出电子转诊单,向中间数据平台提交申请单。

(2)数据平台审核患者信息是否已经存在,如不存在,创建EPMI,并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系统生成对照信息。

(3)患者到达时,根据申请列表在HIS系统中登记、挂号,并将HIS系统患者身份信息与数据平台关联。(4)医院专科医生接诊后,转诊单状态改编为接诊,并且医院各个工作站能够显示该患者为转诊患者。

(5)将患者转回社区进行康复治疗。治疗过程完毕,医院门诊医生填写回转单,HIS系统自动回传回转单与各项检验检查结果。

(6)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可根据转诊单调阅回转单与各项检验检查结果。检验结果,检查报告自动上传、下载。2.实现健康档案与电子病历信息的共享

医院专科医生通过转诊单,了解患者健康档案信息,更加快速准确做出临床诊断,给予治疗方案。经过安全授权的患者电子病历可以作为回转单的附件通过系统平台传输给社区全科医生,使得全科医生能够更加全面的了解患者的整个治疗过程,电子病历信息不仅包含了必要的检验检查结果报告,同时还包含了患者的医嘱信息、病程记录等。通过系统平台EPMI实现与其他不同级别的医院、医疗机构之间进行患者各种信息的交互与共享,为区域医疗信息化奠定扎实基础。实施体会

(1)医院与社区管理部门协调、相关政策支持、配套设施到位是医院与社区互动系统实施的关键。

(2)双向转诊规范的业务流程与先进信息技术的优化组合是系统顺利实施的保障。从医务人员及患者的需求出发进行系统流程设计,可以使信息系统源于应用并高于应用。

(3)建立完善的社区信息系统与医院信息系统是实施医院与社区互动系统的前提。

(4)通过使用医院与社区互动的信息系统实现双向转诊,建立医院与社区信息共享机制,从多方面改善双向转诊工作中的不利现状,规避不利因素,提高双向转诊的成功率,同时给医生以及患者带来便利。

(5)医院与社区的医务人员普遍愿意使用互动系统,通过信息共享平台可以提供更加全面地了解患者信息,提高诊疗效率。

(6)通过医院与社区互动系统使医院为患者诊疗提供更优良的服务。系统可以准确定位检验检查项目,患者可在社区查看诊疗结果,提高转诊效率和患者满意度。

(7)复兴医院社区拥有高素质、高水平的全科医生,因此,可以吸引大量的患者愿意到社区就诊。许多社区全科医生资质偏低,可能造成患者不信任或误诊现象。(8)医院与社区双向转诊路径还不够畅通,还应有相应的政策激励机制,特别是医院转回社区的环节还不够顺畅。

(9)医院与社区互动共享信息的范围、条件、安全等方面还需要明确的政策法律规定,医院与社区互动系统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4.社区医院双向转诊协议书 篇四

与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预约双向转诊制度,目的是为本县居民提供方便、快捷、优质、连续性的医疗服务,有利于加强我院与各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机构之间的联系,逐步形成一个有序的双向转诊网络,为即将出台的医疗保险制度即大病进医院、小病进社区、合理分流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医院职责:

l、负责向各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居民等推荐医院专家,承担社区医疗顾问。

2、负责接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诊的患者,使转诊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治。

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如遇急重症患者,根据病情,将病人转我院急诊,以保证及时、有效的抢救治疗,急诊科任何医务人员不得延误及推委病人。

4、根据病情,医院认定确能转回社区的病人,转出科室把关,科室应安排副主任医师以上的负责这项工作,以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5、定期召开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医疗工作会议,及时总结双向转诊工作中的问题和经验,随时完善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工作。

6、结合会诊中的常见问题组织专家讲座。

二、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站职责:

1、负责向转诊病人针对性推荐专家。

2、乡镇卫生院、社区医生要认真填写转诊单。

3、接诊海城市正骨医院转回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站的病人,并及时与医院医生联系,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4、有责任随时反馈医院专家的服务情况、医疗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双向转诊的医疗水平。

5、与医院联合对乡镇卫生院、社区居民开展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活动。

三、上、下转诊条件

(一)上转条件:

1、临床各科急危重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难以实施有效的救治病例。

2、不能确诊的疑难复杂病例。

3、重大伤亡事件中,处置能力受限的病例。

4、疾病诊治超出本机构核准诊疗登记科目的病例。

5、需要到上一级医疗机构做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的病例。

6、其它因技术、设备条件限制不能处置的病例。

(二)下转条件:

1、急性期治疗后病情稳定,需要继续康复治疗的病例。

2、诊断明确,不需要特殊治疗的病例。

3、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病病例。

4、老年护理病例。

5、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病例。

四、双向转诊程序

1、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按转诊原则将病人转至我院急诊科或相关科室。

2、转诊病人持“双向转诊单”到医院就诊。

3、转诊病人病情稳定后,医院各科室应及时将病人转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或乡镇卫生院继续进行康复治疗。

五、加强管理与监督

1、宣传: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使医务人员充分认识双向转诊工作的重大意义,明确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增强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2、加强沟通协调:全院各部门互相配合、沟通协调,作好转诊衔接工作,确保转出方、转入方及被转者三方满意。

5.双向转诊奖惩制度 篇五

为了建立畅通有效的双向转诊通道,保证双向转诊工作的规范有序进行,特制定自贡中意友好医院双向转诊工作制度。

一、指导思想

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社会,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指导思想。致力于解决广大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

二、组织机构

医院成立双向转诊工作办公室,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组建医院责任医师团队。按10分钟服务圈的要求,由一名(及以上)全科医师,一名(及以上)全科护士,一名(及以上)预防保健人员组成责任医师团队。

三、具体工作

双向转诊工作的主体是医院的责任医生和相关临床科室临床医生。具体分工为:

责任医生职责:

负责上级医院下转康复期病人的随访工作。必须在收到“转诊信息反馈单”后7天内进行一次上门随访,病人拒绝上门随访的可电话随访,随访时做好体格检查、健康教育、行为干预等康复性工作,同时填写“双向转诊随访服务反馈表”。上门随访的病人“双向转诊随访服务反馈表”上必须有病人或其家属的签名,电话随访的病人“双向转诊随访服务反馈表”上应注明“病人拒绝上门随访”及通话时间。随访结束后及时将“双向转诊随访服务反馈表”交至办公室,并将病人纳入慢性病社区综合管理。

临床医师职责:

对无条件诊治的疑难病人、无条件抢救的急、危、重病人及其他需要转诊的病人在征得患者本人(或家属)同意的基础上,由临床医生开具“双向转诊联系单”,患者可持联系单至指定上级医院优先就诊。临床医生要做好解释工作,阐明双向转诊的主旨。“双向转诊联系单”填写一式两份,字迹清楚,一份给病人,一份于填写当天转诊办公室。

双向转诊工作具体流程参照中意友好医院操作流程图。

四、奖罚机制

为激励责任医生及有关临床医生的工作积极性,保证双向转诊工作顺利有效开展,特规定每上门随访一位病人补贴责任医生人民币20元,电话随访每位补贴人民币5元。未及时进行随访的每例罚人民币50元,转诊办公室及时对双向转诊病人随访情况进行核实,如发现有造假情况的每例罚人民币50元。有关临床医生按规定每转诊一例病人补助人民币2元,未按规定进行转诊的每发现一例罚人民币20元。对成绩突出的责任医生团队或个人,年终给予奖励

6.社区医院双向转诊协议书 篇六

狭义的双向转诊实际上包括两个转诊过程,即“上转”和“下转”。“上转”即病人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向上级医院转诊;“下转”即病人从上级医院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转诊。[1]

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区域大中型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之间实施双向转诊制度,有利于发挥各级医疗机构不同的功能和作用,节约卫生资源并提高卫生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有利于减少病人就医的盲目性,降低医疗费用和病人负担,控制日益增长的卫生费用;有利于提高卫生服务的社会效益,对解决目前老百姓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具有积极意义。因此,我国卫生部强调指出:我国将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预防保健机构、医院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建立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

近年来,在“双向转诊”实践过程中,我国城镇居民就医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从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向大型综合医院的“单向转诊”,而真正意义上的“双向转诊”,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区域大中型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签订协议,让一般常见、多发的小病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治疗,大病则转向二级以上的大医院;而在大医院确诊后的慢性病治疗和手术后的康复则可转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却并不多见[2]。这与目前我国整个医疗市场格局普遍不完善,同时也与不同层级医院之间的分工差异不显著、缺乏互补性和各种医疗机构合作意识欠缺有关。

1“双向”转诊存在的困难及原因

1.1“双向”缺乏认可程度

一是病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信任度低,反映在病人不愿也不放心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接受治疗,而在上级医院接受检查或手术治疗后的病人出于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不信任,也不愿转回社区治疗;二是上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间的互信,而这种互信同时涉及到“下转”和“上转”两个过程。在现实中,“上转”中互信程度是非常高的。而在“下转”过程中互信的程度却不是很高。向下转出时,存在着上级医院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不信任(向下转出不信任),向下转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上级医院也可能存在不信任(转入接收不信任)。“向下转出不信任”通常易于被人们所认识,“而转入接收不信任”却不太为人们所注意。

当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技术力量相对比较薄弱,卫生人员素质不高;社区卫生服务的医疗保障配套措施还不完善,缺乏统一的标准、制度和监督机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由于受本身医务人员水平、各种硬件设备及技术水平的限制,在遇到不能正确诊断的病人或危重的病人时能主动向二三级医院转诊,而在二三级医院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病人或经治疗后进入康复期的危重病人,医院则很少主动向病人所在社区的服务机构转诊,医院承担的一些业务如计划免疫服务、老年保健、计划生育服务、轻症病人向下转诊等不愿下放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1.2 经济利益的诱导

当前,我国公立医院运行不合理,存在一定程度的逐利倾向[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上级医疗机构在经济上是两个独立利益体,各自都存在着自身的利益目标,客观上存在利益的竞争关系。现实中,这些医疗机构都是按市场化游戏规则进行运作的,其自身的发展壮大,医护人员的工资待遇等,无不与医院的效益相关。这样一来,为了获得收入,就出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大中型综合医院想方设法“挽留”患者的竞争局面。根据我们的实践经验和相关统计资料,危、急、重及抢救病人社区上转率为100%,而术后或恢复期下转社区的病人只占5%;在相互关系上上级医院更多地看重的是社区向其转入了多少病人,而在病人转出时很少主动与社区联系;约有75%以上的上级医院把收治上转病人视为在替社区解难,而下转病人时认为与社区没有什么关系,或与己无关。约有占86%的上级医院认为上级医院广收社区上转病人为医院扩大了病人资源,是在为医院增加收入和提高经济效益。约有95%的上级医院认为将术后或恢复期的病人下转社区减少了医院的收益。

1.3 缺乏有效的双向转诊监管机制

医疗卫生职能部门对医疗服务缺少强有力的监管手段,对医疗机构的规模、大型仪器的购置和新技术的采用都没有特别“管用”的监督办法。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服务资源的配置缺乏合理的规划,甚至无规划,对各级医疗机构尤其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上级医院间各自的职能缺乏明确的划分;在技术上缺乏各病种分级诊断治疗和转诊的临床标准;经济上对不同级别医院收费标准、自付费比例缺乏可参照依据,包括非急、危重抢救病人不同级别医院住院标准。由于缺乏这些配套的政策,缺乏从组织、行政、经济、技术、医保等方面保证,“双向转诊”制就很难得以完善和实施[4]。

2 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的有效途径

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的途径在于建立互信机制,调节多方利益,加强监督管理。这里互信机制是前提,利益机制是核心,监管机制是保证。既让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充分发挥好应有的作用,又让市场这只“无形的手”适时的加以补充调节。在具体的路径选择上使上级医疗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结成利益共同体是最佳实现形式。

2.1 战略联盟的基本涵义

战略联盟一般是指两个或更多组织间,出于对市场发展的预期和实现各自的经营目标的考虑,为达到共担风险、共创市场、共享利益等战略目标,通过契约而结成的优势互补、资源要素双向或多向流动、拥有某些共同利益点的联合体。广义的战略联盟,还包括合资等股权参与形式在内的、任何形式的组织间正式或非正式的联合[3]。

2.2 实现战略联盟的操作对策

具体实施可以分两步走,第一步,以区域性中心综合医院为基础形成战略联盟盟主,以若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为盟员,以协议为纽带,联盟成员相对保持原来机构的独立性,建立共同的管理模式,共享医疗资源、利益。待条件成熟时,进入第二步,即以资产为纽带,重组联合,合并成一个统一名称的医疗集团,作为集团成员的医院以“子公司”的形式进行医疗服务经营活动,通用相同管理模式,共享医疗资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就好像是上级医院的一部分,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双向转诊”实际就等同于医院各个科室之间的“内部转诊”。

无论是第一步还是第二步的战略联盟的组建,简单地靠行政手段进行简单的“拉郎配”是不可取的,应该通过医疗费用支付制度的变革,依靠市场力量推动其形成。首先,要把当前医疗费用支付方式从后付制改为预付制,如政府可采用总额预付制或人均定额预付制,将医保费用和医保责任包干给定点医院。在允许参保人自由选择医院的情况下,参保人可以在联盟内任何一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医转诊,直至最上级医院,如可以在工作地社区初诊,然后转诊到上级医院,确诊或术后在转诊至居住地社区进行后续治疗。

2.3 健全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的相关制度

完善相关医疗保险和收费制度,要使社区卫生服务和双向转诊制度有效、持续的开展下去,还需完善相关医疗保险配套措施和报销制度,将居民接受社区卫生服务所发生的医疗费用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同时制定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的收费政策、收费标准,适当拉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大型医院就诊费用标准和自付比例差距,引导病人合理分流。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团队建设和资源配置优化调整。各级政府应该做好规划工作,调整好区域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布局科学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制定出全科医师培训规划和相关配套政策,因地制宜采取实际措施,拨出培养专款联合高校承担起全科医学教育和师资培养的责任,尽快培养出以全科医生为主体的包括公卫医生、护士以及其他人员在内的社区卫生服务团队。还要加强上下级医疗机构之间的医疗信息交流、协作与沟通,如上级医疗机构应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举行定期座谈会、制定相关政策引导二、三级医院专科医生进入社区实践,熟悉社区医生的具体工作和双向转诊的程序,以便更好地开展双向转诊工作。此外,加强和促进计算机网络建设,促进区域医疗共享的实现。

总之,只要理顺了上下级医疗机构的经济关系,明确各自的职能,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优势互补,并予以完善社区服务医疗保险、收费制度等配套措施,加强设施、人员建设,不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双向转诊落实难的问题就会得到解决。真正的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提高现有卫生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真正成为社区居民的健康“守门人”。

摘要:探讨了双向转诊的概念和双向转诊在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双向”转诊存在的困难及原因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的有效途径。认为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的途径在于建立互信机制,调节多方利益,加强监督管理。同时探讨了实现战略联盟的操作对策和健全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的相关制度。

关键词:社区,双向转诊

参考文献

[1]王望,李瑾.战略联盟:医院经营的一种选择[J].中国医院管理,2004,24(4):34-35.

[2]许苹,朱敏,宋炜.构建医院核心竞争力探析[J].中国卫生经济,2002,21(8):36-37.

[3]陈志宏.企业战略联盟的前提条件、运用形式和运营策略[J].世界经济研究,2002(4):78-83.

[4]周瑞敏,刘姿,方艳兵.社区双向转诊的现状与对策[J].社区医学杂志,2005,3,(5):23

[5]代慧.社区卫生服务从单向上转完善到双向转诊的途径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06,26,(6):61-62.

[6]宋文舸.组建医院集团的基础与政府的作用[J].中国医院管理,2001,21(1):9-11.

[7]陈志兴,龚宇.医院重组的基本模式和政策导向[J].中国医院管理,,2000,20(1):15-17.

[8]肖艳玲,徐福缘.战略联盟的道德风险及其防范对策[J]科学管理研究,2003,(1)77-7986.

[9]冯毅,张瑾.我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研究综述[J].卫生经济研究2006,(11):44-45.

7.双向转诊的工作总结 篇七

一、工作开展的基本情况。

20xx年,医保办按照医院制定的双向转诊相关制度和服务流程,积极开展双向转诊的相关工作,门诊病人通过积极的沟通,基本上能按社保的相关要求,分流转至各个社区医院,住院病人转诊主要通过临床科室与合作医院之间直接联系,没有登记病人转诊信息。

二、病人转诊情况。

20xx年,我院双向转诊的病人,在医保办有登记记录的下转病人有xx人,主要为门诊慢性病人,上转病人270人,主要为住院病人。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经过一年的运行,双向转诊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住院转诊人数较少。

2、住院病人下转没有通过医保办登记预约。

3、病人不配合。

经分析,主要原因有:

(1)病人对基层医院的.服务水平不能接受,不同意转诊。

(2)医院病床使用率不高,没有转诊必。

(3)社区医院只是海南省或海口市本级的定点医疗机构,有些有需求的病人担心不能报销,不同意转诊。

(4)海南医保政策没有规定病人病情达到哪些情形,要强行转诊(除海口市居民医保),医院很难推动该项工作。

四、整改措施。

1、完善服务流程,增加预约转诊流程,

2、加大双向转诊临床督导和宣传力度,增设临床科室双向转诊病人登记本,双向转诊工作列入每周查房督导内容,

8.党集镇卫生院双向转诊管理制度 篇八

为促进我县医疗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

到医疗卫生机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便捷、廉价的医疗卫生服务,实行大病在医院,小病在卫生室的工作目标,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特制定本制度。

一、双向转诊原则

1、患者自愿、保证安全的原则:从维护病人利益出发,充分尊重病人的选择权。当好病人“参谋”,并在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的基础上进行双向转诊。

2、分级诊治的原则:大病在医院,小病在卫生室;常

见病在基层医疗机构,危急重症在上级医疗机构。

3、就近转诊的原则:根据病人病情和医疗机构可及性,就近转诊病人,真正使患者享受到“双向转诊”的方便、快捷、有效、经济。

4、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原则:根据患者的病情有选择地

将病人转诊至专科、专病特色明显的医疗机构,提高患者诊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5、资源共享的原则:建立医疗机构之间物理检查直通车,做到检查结果通用,不做不必要的重复检查,降低病人费用。

6、无缝式连续治疗管理的原则:建立起有效、严密、实用、畅通的上下转诊通道,为病人提供整体性、持续性的医疗照护。

二、上下转诊条件

1、上转条件:(1)临床各科急危重症,基层医疗机构难以实施有效救治的病例;(2)不能确诊的疑难复杂病例;

(3)重大伤亡事件中,处理能力受限的病例;(4)疾病诊治超出医疗机构核准诊疗登记科目的病例;(5)需要到上一级医院做进一步检查,明确诊疗的病例;(6)急性传染病病人及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病人;(7)精神障碍疾病的急性发作期病例;(8)其它因技术、设备条件限制不能处理或病人、家属强烈要求转诊的病例。

2、下转条件:(1)急性期治疗后病情稳定,需要继续康复治疗的病人;(2)诊断明确,不需特殊治疗的病人;

(3)各种恶性肿瘤病人的晚期非手术治疗和临终关怀;(4)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病病人;(5)老年护理病人;(6)心理障碍等精神疾病恢复期病人;(7)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病人;(8)病人、家属强烈要求转诊的病例。

三、双向转诊程序

1、基层医疗机构按转诊原则将病人逐级转至县级综合性或专科医院,县级综合性或专科医院将病人转至省、市级医院。病人或家属强烈要求,也可越级转诊。

转诊病人持“双向转诊单”到对应的医疗机构就诊。

9.社区医院双向转诊协议书 篇九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和居民健康需求的转变,社区卫生服务作为目前国际公认的最有效的人群健康服务模式,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运用。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大中型医疗机构多种形式的分工与合作,进行双向转诊是保证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

1 双向转诊制度的概念和意义

双向转诊制度是一种各级各类医院为服务对象提供安全、有效、满意、尽可能经济和全程医疗服务的合作制度,是不同专业、水平医生,由于责任分工不同而建立的医生医务交流制度。通过契约关系,使全科医生不能处理的问题能得到相应专科医生的诊治,专科医生所反馈的处理意见能通过全科医生的协助得以贯彻执行[1]。

实施双向转诊制度对于优化卫生资源配置,降低医疗费用,调节病人合理流向,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具有深远的意义。

2 双向转诊制度的政策背景

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首次提出“要把社区医疗服务纳入职工医疗保险,建立双向转诊制度”。继而在1999年《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若干意见》中强调“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主体,其他医疗卫生机构为补充,上级医疗机构为指导,与上级医疗机构实行双向转诊”。2002年,国家卫生部等十部委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再次强调:“逐步建立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的双向转诊制度”。2006年初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分工协作、双向转诊的城市医疗服务体系。2006年6月,国家卫生部又出台了《关于公立医院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意见》。可见政府对建立双向转诊制度的态度和政策取向是明确的,建立双向转诊制度是我国卫生系统改革和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

3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双向转诊的形式

双向转诊制度作为社区医疗改革的一项突破性制度变革,全国很多地区开展了这方面的尝试。主要有纵向转诊、横向转诊两种形式。纵向转诊,即下级医疗机构对于超出本院诊治范围的病人或在本院确诊、治疗有困难的病人转至上级医院就医;反之,上级医院对病情得到控制后相对稳定的病人,亦可转至下级医院继续治疗。横向转诊,即综合医院可将病人转至同级专科医院治疗,专科医院亦可以将出现其他症状的病人转至同级综合医院处置。同样,不同的专科医院之间也可进行上述转诊活动。本文仅探讨城市非医疗集团的纵向转诊,现就3种主要运行模式分述如下。

3.1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上级医院对口协议转诊

北京、上海、浙江等多数地区采取这种模式,如北京市垂杨柳医院与朝阳区的多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与徐汇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与杭州市滨江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路径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上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定点的上级医院对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上转的患者开通绿色通道,免挂号快速转入专业科室,认可转诊前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相关检查和记录,并将适合基层治疗的康复期患者下转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到下转通知后,及时与患者取得联系,跟踪随访,提供后续的康复治疗。同时上级医院还对社区医护人员提供业务培训。

3.1.1 优势。

(1)从上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存在的某种“竞争”,转变成携手“互补”关系,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整体服务是一种提升,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大医院人满为患的压力。(2)促使医疗机构职能分明,上级医院通过双向转诊缩短了患者的住院天数,提高了床位使用率,可以充分地致力于疑难重症患者的诊治和科研攻关工作;由上级医院转下来的常见病、多发病和康复期病例在社区可得到有效、廉价的治疗。(3)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来讲,一方面使疑难重症患者得到及时的转诊;另一方面能够不断提高社区医师的专业知识水平。(4)降低医疗费用和再就诊率,节约医保基金,提高并规范了医疗服务。

3.1.2 缺憾。

(1)转诊相关内容尚未统一具体转出和转入指征、转诊途径流程及病情随访等细则自行设计各不相同,使患者就诊及各医疗机构之间的协调尚欠顺畅[2]。病人转到上级医院后,不知道怎样接受诊疗过程,需要寻找科室、医生,在就诊时医生又将其当成新来的病人进行重新诊断与治疗。(2)上转容易下转难[3]。当前,我国上级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大多都是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对于有一定风险且可能损害自己经济利益的转诊,会有所保留。特别是恢复期病人下转分流困难现象普遍,同时上转的病人“一去不返”也挫伤了社区医生双向转诊的积极性。(3)患者的转诊观念。多数患者由于崇尚心理而盲目地到大医院就诊,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缺乏了解或缺少信任,担心转回社区后病情出现反复得不到及时治疗,因此,现阶段病人宁愿继续留在大医院治疗。(4)机构间信息无法共享。由于社区医院与上级医院之间没有信息交换平台,对病人的诊疗结果和健康状况等资源不能共享,社区居民的疾病不能得到快速和合理正确的诊断,社区医生难以追踪到上转病人的就诊情况,上级医院的专科医生和社区的全科医生的交流也较少,不太了解社区的职能和情况。

3.2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上级医院网络视频转、会诊

上海、辽宁等省市采取这种模式,如上海瑞金医院与卢湾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的视频转、会诊,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与沈阳市大东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路径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数字化信息系统—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上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整合医院信.息系统(HIS),医学图像储存和传输系统(PACS)、放射影像系统(RIS)和临床试验室信息系统(LIS)等,形成区域数字化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完成连接上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信息资源网络主干平台的铺设,以光缆连接方式,将社区的门诊、住院、用药和检查等信息资源一并连入所在区域数字化卫生服务信息系统,使上级医院对社区医疗机构的支持更加直接和具体化。

3.2.1 优势。

(1)无时差和无限量的信息资料传输,让接诊医院有充足的时间最大限度地了解患者的病情,节约治疗成本,不仅丰富了双向转诊的手段,也使双向转诊更加便捷。(2)社区全科医生通过视频会诊得到了更多与专家交流的机会,弥补了社区在医疗技术和设备上的不足,从中学到很多新的医学诊疗知识,并通过会诊逐步建立起一套社区慢性病的临床诊疗路径。(3)社区医生能直接为本社区患者预约专家进行远程视频转会诊,使患者不必花费很多时间去上级医院就诊,提高了社区医生在患者心目中的地位,有利于增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信任度,使医患关系更加和谐。(4)便于医疗机构对转诊患者的跟踪服务,又便于主管部门对双向转诊和患者流向的管理,杜绝不合理的转诊。(5)除了双向转诊之外,检验信息共享、处方共享和健康档案共享等都在医疗服务共同体内部变成了现实。

3.2.2 缺憾。

(1)硬件要求相对较高,需要探索建立标准统一的信息网络平台,才能在一定行政区域内实现信息系统一体化。(2)网络信息平台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到保护病人隐私、网络安全等诸多方面的问题。(3)网络费用和维护费用比较昂贵,还需聘请拥有高水平的网络技术人才。(4)目前,网络双向转诊仍处于一种自发的医疗行为,缺乏相应的规范与标准。(5)需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大部分卫技人员都掌握电脑操作方法。

3.3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老卫协社区技术指导基地合作转、会诊

这种模式也可称为聘请社区医疗团队顾问模式。浙江省宁波市明楼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用这种形式,路径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老卫协社区技术指导基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最常见的模式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当地的老医药卫生工作者协会合作成立老卫协社区技术指导基地(简称基地,通常设在某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由老卫协内的从高等级医院(主要是三级医院)退休的各科资深医疗专家,作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团队顾问,定期在基地开设多种专科,保持每天有2~3个专家门诊,负责定时接诊来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转、会诊患者,这些患者均持有社区医生填写的转、会诊单,在转、会诊前,由首诊的社区医生电话联系相应科别的专家,简单介绍病人情况和期待专家帮助解决的问题。在同等条件下,基地优先安排社区转、会诊患者就诊,并根据需要负责联系床位;同时将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病或恢复期患者转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并将要转回的患者详细的病情治疗过程填写在相应的回执上,以供社区医生开展后续医疗服务参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负责向患者推荐专家并提供印有专家职称、专长及出诊时间和联系电话的转、会诊卡。

3.3.1 优势。

(1)在转、会诊过程中无需额外收费和挂专家号,直接凭社区医生开出的转会诊单去就诊,不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2)提供了高级别专科医生与社区全科医生联系的机会,且有利于社区医生的专业水平的提高,由此带动社区建立起一支学科门类齐全、素质较高和层次合理的人才梯队。(3)基地推出病员预约就诊制度,对每位转、会诊病人实行10~15分钟的专家医疗服务,一改以往专家门诊排队等候时间长,而诊治时间短的现象,有助于慢性病、疑难病的个体化治疗。(4)老卫协技术指导基地人才济济,医学实践经验丰富,在群众中的信誉和知名度高,蕴藏着潜在的智力资源。社区居民可以在社区享受与市级医院接轨的医疗服务。(5)老卫协组织及其成员老专家比较超脱,相对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社区医生来说,是纯公益性的技术指导,既不存在业务竞争,也没有经济利益冲突。老专家进社区传、帮、带,既体现了自身价值,又成了社区医生的技术后盾。在当前大医院与社区因有各自经济利益而难以兼容的情况下,不失为一种过渡和补充。

3.3.2 缺憾。

(1)让患者带着“转、会诊单”主动找老专家或社区医生,可能使转诊过程中断。(2)有些病人经过权威老专家会诊后,希望老专家继续为他诊治,而不愿再到社区医生处,容易造成病人失访。(3)基地与二三级医院相比,缺乏高、精、尖的设备,其下没有病房,遇到急、危、重症病人,采用此种方法不可取。以上三种模式相对来说还不是很完善,需要进一步的发展,也不是最终的模式,但这些模式可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地应用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挥上级医院、老卫协基地和社区卫生服务的各自优势,互补经营,相得益彰,在一定程度上可解决城区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实际问题,而且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加多样的模式选择。

参考文献

[1]陈佳,黄淇敏,崔勇,等.综合性医院开展双向转诊的研究[J].中国医院,2008,12(6):16-19.

[2]马翔,李宁秀,任晓辉.某区双向转诊实施机构人员认知行为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5(25):543-545.

10.救护车转诊协议书 篇十

救护车转诊协议书

甲方:定南县妇幼保健院 定南县第二人民医院 乙方:

为了进一步规范我院急诊病人的救治和救护车转诊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坚持院内的公益性质,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益,有效防止急诊病人的救治和救护车转诊过程中医疗事故、医疗纠纷的发生,根据甲乙双方共同商议达成如下协议:

一、甲方的责任和义务

1、甲方在技术条件和执业范围允许的情况下,负责提供患者在特定条件下的紧急的医疗救治与转诊服务。

2、急诊医生、护士根据病情及时对病人进行抢救,并及时告知患者家属(或亲属)对患者的病情,是否需要转诊到医院就诊。

3、对病人的病情及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以及需要转诊的理由,及时告知患者或家属(或亲属)。(口头告知)

4、甲方对转诊过程中所需车辆、护送人员、抢救药品,根据本院的实际情况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乙方的责任和义务

1、乙方有权知道自己的病情及一切风险。

2、乙方可以选择其它交通工具转送病人或就地诊治。(对所发生的一切后果,本院概不负责)。

3、乙方不听取医务人员的安排而拒绝转送病人的,对其所发生的一切后果自负。

4、乙方在选择本院救护车转送时,需要交纳转送的相关费用,并要积极配合甲方的一切抢救诊治工作,不得以任何理由阻止和干扰甲方对患者的抢救。

5、在转诊途中因病情加重经抢救无效而终止生命的,由乙方联系其它车辆转运。甲方予以协助。

三、以上协议甲乙双方须共同遵守,不得违约,如有其它争议,须按照法律程序进行解决,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并签字后生效。

甲方:定南县妇幼保健院 乙方签字: 定南县第二人民医院 接诊医生:

11.社区医院双向转诊协议书 篇十一

根据《雁塔区等级医院援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逐步实现等级医院援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疗水平,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社区基本医疗服务。为规范和约束援助单位和受援助单位双方的义务和职责,全面完成援助任务,特制定本协议。

甲方(援助单位):

乙方(受援单位):

一、援助时间:年月至年月。

二、援助医院的职责、任务:

(一)制定援助计划。援助医院要认真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协商,制定医院援助社区卫生服务的年度计划和长期工作规划,把工作目标细化,有序推进援助工作。中医院可以结合中医进社区工作,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中医特色服务。

(二)给予业务支持。援助医院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定期派出_____名专家每___不少于____天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坐诊、会诊、查房以及开展其他形式的技术支持,要制定派出医师的工作计划和工作制度,指定专人协调派出医师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三)开展人才培养。援助医院要有专门部门负责组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人员的培训,制定人才培养的具体计划,帮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技术人员接受系统化的继续教育,内容包括进修、学术讲座、查房带教、学术交流等。

(四)医疗资源共享。援助医院要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医学检验检查、医学影像检查等的协助,并适当减低收费标准,以帮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克服硬件配置不足困难。

(五)建立双向转诊关系。援助医院要研究制定双向转诊管理办法。建立双向转诊信息沟通渠道,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向定点医院转诊提供便利条件,并及时将适宜的病人转诊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治疗和康复。

(六)建立慢性病管理协作机制。援助医院要指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慢性病的社区防治工作,还可以进行科研合作,利用双方资源优势,加强老年病、慢性病的研究,提高对老年病、慢性病的防治水平。

三、受援助单位的职责、任务:

(一)共同制定援助方案,主动与定点等级医院沟通,客观反映本单位情况,合理提出本单位的发展方向和希望得到的具体的援助需求,明确定位和责任,共同制定援助方案。

(二)积极主动配合等级医院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的援助活动,包括人员接洽、场地安排、活动宣传等。

(三)落实队伍培训计划。制定人员培训计划,合理安排人力资源,保证社区各类技术人员按计划参加继续教育,努力使社区卫生服务队伍的业务水平不断提高。

(四)建立双向转诊制度。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主动转送需要转送的病人,同时与援助医院协商,并努力做好援助医院下转病人的后续治疗康复工作。

四、其他约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以上协议自签署之日起实施,为期一年。

本协议书一式叁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区卫生局备案一份。

甲方签章:乙方签章:

12.国外双向转诊制度的启示 篇十二

关键词:双向转诊,综合评价体系,医疗卫生服务

1 国外双向转诊运行研究

从部分发达国家现行的医疗卫生服务发展现状来看, 双向转诊制度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较为普遍, 而且存在着一定的共同点, 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1 政策引导

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较为先进的发达国家已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和完善的双向转诊制度和政策, 拉大不同等级的医疗机构的诊疗费用、起付线及报销比例的差距, 利用政策规定和适宜的经济杠杆进行调节, 在保障患者就医质量的同时, 积极引导患者的合理分流, 提升救治效率和卫生服务资源的利用。

英国实行国家卫生服务体系, 即NHS (National Health Service) , 取得居留权并在NHS注册后居民即可享受全面免费医疗, 有着严格的转诊制度体系。居民要想享受国家免费医疗, 在患病时 (重大伤害等立即威胁生命的状况除外) , 就必须首先由全科医师诊治, 并根据病情逐级转诊, 病情控制后再转回至全科医师处进行后续性治疗。医院不接待没有任何医师或医疗机构推荐转诊的病人[1]。

美国国民主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医疗保险来享受医疗保障服务即管理型医疗保健。由医疗保险计划方和医疗服务提供方双方共同组织, 利用经济刺激和组织措施改变供需双方的行为, 以实现卫生服务的有效提供和利用[2]。如通过诊断相关分类 (Diagnosis-related groups, DRGs) 规定的各种疾病的相关诊疗指征和住院时间, 严格作为医疗费用管理和报销的依据, 以经济手段为杠杆, 引导医务人员和患者进行转诊治疗。

澳大利亚实行严格的三级转诊医疗服务体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社区居民获得卫生服务的第一级接触点, 患者必须经社区全科医师的介绍, 才能进入上一级的卫生服务机构就医治疗。度过急性期的病人, 也必须实行自上往下的转诊方式, 转诊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全科医师处继续接受相关诊疗服务[3], 以节省医院的费用。

通过制定并执行严格的双向转诊规章制度, 引导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和患者进行双向转诊, 从而从政策层面保障了双向转诊的顺利实施。

1.2 质量保障

充足的资金投入、严格的全科和临床专科医师培训制度、完善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合理的沟通协调机制以及风险控制机制保障了双向转诊质量。

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 都有着完善的三级医疗服务体系, 不同医疗机构均有明确定位和职责, 相互协作, 为居民提供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澳大利亚的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都有专科医院的支持, 患者在转诊时, 接诊医生都会得到一份患者转诊前的诊疗记录, 患者在转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后, 还将继续接受相应的随访和保健康复服务, 使患者整个诊疗过程有机结合, 实现患者治疗的连续性。同时还严格规定转诊执行者、转诊有效期、转诊流程、专业服务评估方案、转诊病人评估与管理计划、单次疗程界定等内容, 保证了转诊的流畅[4]。

强调高质量医师的培养, 强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全科医师的“守门人”作用。美国医师在执业前, 必须完成一系列严格的培训和考核, 要成为一名家庭医师, 则首先要成为附近大医院的注册医师。实施全科医师考核制度。为保证全科医师提供卫生服务的质量, 各国都有相应的考评和反馈机制。英国的全科医师每年都要接受评审, 每5年进行一次综合评审, 以保证全科医学的高水准[5], 从而保证了良好的社区卫生服务以及家庭医师网络覆盖, 实现了基层医疗机构和全科医师“守门人”作用的有效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强调标准化建设, 保证其建设资金。巴西卫生部在拨款时重点照顾社区医院的资金投入, 社区公立医院也有较先进的医疗设备和专门的救护车, 需要转诊的病人, 由社区送到转诊办公室确定上级医院, 对危重病人上级医院派医师、护士、救护车来社区接病人, 保证了患者的转诊救治效率和质量[6]。

1.3 评价反馈

建立评价和反馈机制, 强调双向转诊的质量。督促医疗卫生服务各条线上的医务人员能够通力合作, 切实依据患者的病情及时转诊和收治, 保障患者的健康权益。

在澳大利亚, 一方面政府将根据全科医师对患者诊疗和转诊质量, 每年对社区家庭医师提供的社区卫生服务进行相应的评估和检查, 不达标的社区和医师将会面临严重的处罚[7]。另一方面, 医师的收入主要来自联邦政府医疗看护补贴计划 (MSAC) 的直接拨款, 以服务的产出进行计算, 注重医师的绩效;医院的生存和发展则基于病床的利用, 无论是门诊病人还是住院病人, 都需要医师的转诊。通过DRG拨款付费以及允许患者自主选择医师, 督促医师和医院精益求精, 全心全意服务病人, 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缩短病人的平均住院时间, 从而达到减少开支, 降低成本, 提高效率[8]的目的。美国医疗卫生行业高度重视医疗风险, 每个专科或服务领域都对常用诊疗方法的风险性有专门研究, 注意采取防范措施。在社区医疗服务中, 家庭医师清楚不及时转诊的后果, 也保证了医师不会为了增加收入而延误患者的转诊时机[9]。德国实行严格的“上下级分工医疗”和“第三方支付”制度, 社区全科医师、家庭医师如若多次把不符合条件的病人转诊到专科医院或大医院, 保险公司将会对其采取降低考核等级和减少拨款的措施[10]。

1.4 技术支持

通过制定相关的技术标准, 为医师提供相关的参考依据和指南, 保障双向转诊的顺利实施和开展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制定转诊指南。为保障双向转诊的顺利实施, 各国根据本国国情, 制定了相应的医疗卫生服务规范和标准, 为全科医师、综合型医疗机构的专科医师以及管理者提供了评估转诊的参考工具。英国明确制定了各类疾病的转诊指南, 针对不同症状和疾病, 为临床医师、管理者提供改进质量的参考依据。美国通过长期临床和流行病学循证实践, 制定并实施了DRSs体系和诊断支持系统 (DXplainTM) , 用于指导和监督医师的诊疗活动。DRGs严格规定不同疾病的诊疗指征和诊疗时间, DXplainTM则运用强大的计算机以及网络系统, 涵盖几乎所有疾病的相关症状体征以及相应的治疗措施和指征, 为全科以及专科医师特别是低年资的年轻医师在制定诊断疾病、确定诊疗方案时提供相应的参考和指导, 以提升患者救治的质量, 减少甚至避免可能的医疗差错的发生[11]。澳大利亚则根据疾病种类、病情严重程度明确规定接诊时间及内容, 针对管理目标不同制订转诊计划, 并设立转诊评估项目[8,12]。

2 双向转诊综合评价构想

为了能够真实、全面、有效地反映我国医疗机构现阶段落实双向转诊情况和实际质量, 及时发现双向转诊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关键控制点和制约因素, 以期为各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在今后制定相关政策时, 提供技术支撑和数据参考,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本文对制定双向转诊的综合评价体系构想如下。

2.1 指标体系的研究内容

2.1.1宏观路径——政策研究。

从英国的NHS体系, 到美国的保险体系及DRGs系统, 首先都从宏观角度, 从政策制度入手, 严格规定患者需通过逐级转诊实施救治, 为转诊体系的有效落实提供政策上的扶持。因此, 在制定适用于我国的双向转诊综合评价体系的同时, 也应从宏观方面, 从现行政策入手, 从政策层面, 着力分析我国双向转诊、基本医疗服务等方面的发展沿革、影响因素、体制局限、改进和推进措施, 找出可能影响综合评价体系开展和落实的因素, 为微观路径制定的评价体系的落实, 提供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

2.1.2微观路径——转诊指标体系构建。

通过相关文献的检索和阅读, 了解国内外双向转诊开展的实际相关现状。通过专家定性访谈, 了解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诊面临的实际问题;讨论构建转诊指标体系的必要性、可行性、重点领域以及可能存在的困难。根据文献检索和定性访谈内容, 分析可能的影响因素, 形成研究的理论框架。

2.2 评价指标的切入点和评价内容

综合参考国外经验, 双向转诊评价体系的构建可以考虑从政策引导、质量保障、评价反馈和技术支持等四个层面作为切入点, 分别从卫生经济学、患者满意度、医疗机构双向转诊政策的实际开展、双向转诊患者的诊疗救治质量、双向转诊患者和医保部门的评价反馈以及医疗机构发展等角度, 初步确定适用我国实际国情和特色的双向转诊评价维度和指标, 为后续的专家座谈问题和专家咨询表的设计奠定基础。

2.3 指标体系的检验

受不同地区和不同医疗机构的实际医疗水平、医疗资源分布、相同疾病不同患者之间的异质性、不同疾病不同特点等因素的影响, 研制出的双向转诊综合评价标准体系必须根据实际进行调整和完善, 通过大范围的测评进行不断的完善, 保证评价结果科学、有效、可行, 以保障患者、医生、医疗机构以及社会保险机构等多方的切实利益。对于指标体系的检验, 可以尝试辅助以计算机模拟的形式, 来缩短测试时间、节约实践检验的资金投入。

2.4 构建评价体系的难点

2.4.1评价指标的选择标准。

对双向转诊实行综合评价, 需要有个适合本地实际医疗现状的指标体系, 要求体系中的每个指标均能反映双向转诊质量和效率的一个方面, 以较系统、全面地反映医疗机构双向转诊工作开展的总体情况。因而, 在选择指标时, 应综合考虑指标的敏感性、科学性、针对性、全面性, 使最终的指标体系能够客观、准确、稳定地反映医疗机构以及临床/全科医师双向转诊的实际质量和效率。特别是, 在学习国外相关指标或体系时, 如DRGs, 须联系我国实际, 注意比较国内外相关环境的异同, 在有共通之处的前提下, 扬长避短, 选择具有我国特色的转诊指标。

2.4.2医生的诊疗质量。

医生诊疗质量对于双向转诊的顺利开展至关重要。一方面, 诊疗的准确性关系到患者诊疗的质量和效率, 是双向转诊安全、有效的基础, 是关系到双向转诊顺利开展的关键控制点, 也是开展双向转诊评价的前提和基础。因此, 参照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相关做法结合我国实际的医师培养制度, 完善医师的入门以及考核体系;另一方面, 患者进行转诊治疗, 意味着患者收治医疗机构级别和主治医师的改变[13], 实现患者诊疗信息连贯是保障转诊患者救治质量的关键, 关系到双向转诊的顺利开展和双向转诊评价的有效性和实际意义。英、美、澳等的患者在转诊时, 接诊医师都会得到患者的详细诊疗信息, 因此, 也应注重加强医师和医疗机构之间的沟通, 在互助协作中共同提升诊疗水平。

2.5 指标体系的便捷性

对于构建的双向转诊评价指标体系, 应考虑指标体系应用的快捷性和便利性, 从而扩大双向转诊评价的使用对象及应用范围。参考DRGs以及美国的DRSs体系和诊断支持系统 (DXplainTM) 以及我国目前采用的的病例分型软件系统的做法, 借助软件和网络的特点, 编制计算机软件系统 (通过计算机软件的形式实时快速地判定患者的病例类型) , 以程序软件为载体, 提升指标体系应用的便捷性, 有效缓解医务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的负担从而达到实时地、快速地识别和判定医疗机构双向转诊的绩效、质量和效率的目的。同时, 以计算机软件的形式, 还有助于提升指标体系的应用的可及性。

2.6 建立配套政策体系

双向转诊以社区首诊制、分级医疗为前提, 而其推行也可加快后两者的实现[14]。欧美等国的双向转诊基本都具有强制性, 以规章制度的形式, 明确必须经过社区全科医师/ 家庭医师转诊才能进入二三级综合性医疗机构, 才能享受相关医疗保障待遇。但就我国国情而言, 虽然目前尚不具备采取强制措施双向转诊的条件[15], 但是, 逐步完善双向转诊的政策配套仍然极为关键。建立健全双向转诊监督管理体系, 进一步强化医疗机构定位,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完善医保政策和社区基本药物制度, 强化监督监管机制以及与医疗机构考核相挂钩等实际政策的引导, 使我国的双向转诊有章可循、有制可依, 解决医务人员的后顾之忧, 为双向转诊的顺利开展创建良好的政策环境, 也可提升双向转诊综合评价的准确性。

2.7 完善补偿和激励机制

双向转诊的有效开展是实施综合评价的前提。要完善医务人员的绩效考评机制, 可参考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医疗看护补贴计划 (MSAC) 的经验, 将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转诊工作的落实情况与政府拨款和绩效工资相结合, 将医务人员实际开展转诊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纳入绩效管理。在强化各级医疗机构、医生以及患者开展双向转诊意识的基础上, 增加政府针对医疗卫生事业特别是基本医疗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投入, 将双向转诊与政府对医疗机构的资金支持挂钩, 与医疗机构绩效考评结合, 与相关医务人员的晋升相关联, 拉开双向转诊患者与普通患者的收费差距, 引进社会力量参与, 制定出合理的补偿和激励机制, 保障各方利益。

13.医院转诊转院证明书州 篇十三

州(市)医保:

我院科患者(单位:),诊断,因病情需要转往进一步诊治请予以办理有关手续为谢!注:此证明如无病情摘要无效。

(医疗机构签章)

年昆明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转诊转院证

姓名:性别:年龄: 地址:医疗证号: 疾病诊断:

就诊医院科室

转诊转院去向转入医院科室或首诊医院住院日期转诊转院日期 转诊转院理由:科主任签字:

医疗机构意见:医务科(医保科)主任签字:

市合管中心

审批意见审核人签字:签章年月科室签章月日

14.精神病双向转诊制度 篇十四

为了给精神病人提供方便、快捷的转诊治疗绿色通道,建立精神卫生中心——乡镇卫生院双向转诊工作机制,发挥乡镇卫生院的作用,做好社区精神疾病患者的监护、访视与康复指导,为患者提供连续完整的治疗康复服务,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一、双向转诊分类

双向转诊分为上转和下转。

(一)、上转

由乡镇卫生院转诊至县精神卫生中心。

(二)、下转

由县精神卫生中心转诊至乡镇卫生院。

二、转诊对象

辖区内诊断明确、在家居住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

三、转诊疾病类型

1、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双相障碍等

2、老年性痴呆、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慢性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等器质性精神病。

3.酒精所致的精神障碍、各种药物(含毒品)依赖所致的精神障碍等精神活性物质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

4、中度、重度、极重度精神发育迟滞以及伴有精神障碍的精神发育迟滞;5、确已导致患者精神活动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其他精神障碍,如病情严重的强迫症、恐惧症等;

四、转诊指征

(一)上转指征

1.各类精神疾病的发作期,如严重的幻觉、妄想、兴奋、躁动、思维紊乱的患者;

2.有暴力攻击或明显自伤、自杀行为的患者;

3.疑似精神疾病患者或精神疾病诊断不明确者;

4.治疗过程中出现与抗精神病药相关的急性毒副反应;

5.在家维持治疗效果不好,病情复发或加重的患者;

6.病人或家属要求门诊或住院治疗的患者;

7.家庭监管无力需住院治疗的患者;

8.社区“关锁”的精神病患者。

(二)下转指征

1.诊断明确,仅需门诊治疗不需住院或病情较稳定者;

2.住院治疗出院后,需进行社区跟踪随访、教育康复者;

3.主要精神症状控制,愿意参加社区康复活动及职业康复训练的康复者。五、工作要求

1.坚持知情同意原则,充分尊重患者及家属的知情选择权。

2.对转诊不合作的患者,应尽量争取家属的支持,必要时与乡镇残联、社区工作站工作人员和患者单位联系,协助转诊。

3.患者表现暴力、攻击、冲动、伤人或自伤,有肇事肇祸倾向时,可联系辖区派出所协助转诊。特殊或紧急情况可与精神卫生中心急诊科联系。

15.社区医院双向转诊协议书 篇十五

1 双向转诊制度的目标和意义

所谓双向转诊通常是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区域大中型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签订协议,让一般常见、多发的小病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治疗,大病则转向二级以上的大医院,而在大医院确诊后的慢性病治疗和手术后的康复则可转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由此可见,双向转诊制度的核心是两者明确各自的职能,形成优势互补,而不是相互抢夺医疗市场。

通过双向转诊制度,我们的目标是使大医院更多的承担重要、疑难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新医学技术的研究及临床应用;而社区医院主要承担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以及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治疗工作。

实施双向转诊制度有利于缓解我国目前医疗卫生领域“看病难”、“看病贵”的矛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是合理促进社会医疗保险发展的必要

双向转诊制度是“小病不出社区,大病及时转诊”的现代就医观念的具体实施措施,可以推进社会医疗保险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通过积极发挥社区卫生保健功能,使患者支付尽可能少的医疗费用获得最适宜的医疗服务,最大限度地在人群中普及医疗卫生服务,将常见病、多发病解决在社区,进而达到节省医疗资源、控制医保费用的目的。

1.2 是合理建立卫生服务公平的必要

双向转诊制度体现了卫生服务公平性的宗旨,即一个公平的卫生系统应当是在一定的经济水平下,根据患者的支付能力进行卫生筹资,按照患者的需求提供卫生服务。

1.3 促进医院与医院间的和谐

通过在医院间相互协作提高卫生资源的有效性,明确各级医院的功能、任务,有效避免各级医院间为争夺患者资源而展开的过度竞争,杜绝“小病大治”现象,也减少了各级医院投资的盲目性和冲动性,达到减轻患者负担的目的。

1.4 促进医患之间的和谐

通过将患者的医疗服务需求合理地分级,由各级医院根据各自的功能、任务承担相应患者的需求,如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断不明、病情变化、急重症、需手术的病人,可转入上级医院及时诊治。而在上级医院中诊断明确、治疗方案确定、慢性病稳定期、急重症及术后恢复期的本区域病人,也可转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继续护理和康复,大大提高医院运行的透明度,达到在不增加或者减少患者医疗费用的基础上,提供患者应该享有的医疗服务需要,彻底解决医药诱导消费问题,进一步促进医院降低成本,将患者的利益还给患者。同时,通过双向转诊制度,为患者提供更便捷可预约的服务,大大缩短患者就医等候时间。

双向转诊在当前“看病难、看病贵”的环境下,是破解医疗“瓶颈”的有效尝试,是对城市医疗资源进行优化整合的一种医改方法。因而,需要搭建大医院与社区医院双方资源共享与沟通的平台;各大医院也应加大支援社区医疗服务力度,真正让双向转诊制度化、经常化。

2 目前双向转诊实施中的困难

社区卫生服务定位在"小病"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的医疗,对没有能力诊治的疾病及时转到大医院就诊。医院收治的有关病人在康复期也应根据情况转回社区护理。但目前这种双向转诊制度,仍受制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在具体实施中存在不少困难。

2.1 许多人担心在社区医院“首诊”会不会因误诊而误事

由于医疗条件和设备较为简陋,也就缺乏必要的医疗条件保障;同时在医疗服务水平、医疗服务管理上欠缺规范化、科学化。因此患者从治疗的保险性、有效性方面考虑,宁可麻烦一点、多花点钱,也要舍社区而求大医院。

2.2 缺乏明确的转诊指征

在实施社区医院首诊制度后,由于目前我国对社区医院到底在何时、何种情况下把病人转到上一级医院没有明确的指引;同时,对病人康复到什么程度就可以转回社区医院也没有标准,导致在实施中经常出现不规范现象。

2.3 综合就医成本容易提高

疑难病例患者在社区医院就诊后转入大医院,康复期再转回社区医院,就存在多次重复检查,治疗连续性不强等问题,因此难以吸引患者到社区医院。

3 双向转诊应注意的问题

3.1 尊重患者的就医选择权

患者的就医选择权包括选择定点医院就医、病人可以在医院自己选择医生护士、门诊病人看完病后,可在医院药房取药,也可以持处方到药店购药。大凡患者都期望获得最好的医疗服务,在医疗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病人更多的价值选择权,这是医疗体制改革中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3.2 保障就诊的连续性

双向转诊必须遵循患者自愿、病情需要、分级诊治、对口转诊、资源共享、连续性服务的原则。除纵向转诊外,还要做好横向转诊的相关工作,使患者能够在中医、传染病防治以及特色专科等方面得到合理、周到的服务。对转来的患者实行优先就诊,遵循“检查单通用”原则,不做不必要的重复检查。提供主动的连续性健康管理和医疗服务。

4 双向转诊的信息化实现

2006年8月26日,上海市政府发布了“关于本市贯彻《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实施意见的通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作为一家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教学医院,也开展基于区域卫生资源共享的“双向转诊系统”建设项目,联合卢湾区卫生局及区域内各级医院(包括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利用信息化手段在不同医疗机构间推行双向转诊,并实现检查结果互认和医疗资源共享等功能。

在该项目中,建立了以双向转诊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信息互动平台,作为医院信息系统和社区卫生信息系统之间的纽带。在这个平台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诸如预约看病、检查、住院、会诊等信息连同个人健康信息可以上传到医院,病人在医院看病、住院的信息和医院出院康复的指导意见可以下传到社区。另外,我们正在探索将互动平台与医院网站结合,建立基于WE SERVICE的医院外部信息系统,实现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主的医院外部系统的信息交互和共享。

项目将分阶段逐步实现瑞金医院同卢湾区中心医院;瑞金医院、卢湾区中心医院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卢湾区区域内所有医疗服务机构间的双向转诊,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区域内患者基本信息、医疗信息的共享。具体方案如下:

4.1 铺设覆盖区域内各医疗服务机构的网络,解决平台的通信问题

利用瑞金医院同卢湾区中心医院现已铺设的专用光纤为主干,依托现有城际网络,实现区域内各医疗服务机构的宽带互通,建立医疗信息传递和互动的通道。

4.2 建立区域内医疗服务对象基本信息库,统一服务对象标识

在区域内实现各医疗服务机构对服务对象的统一标识、统一管理。实现服务对象基本资料的共享和互动。目前上海市民使用医保卡,在不同的医院都能识别,为就诊记录及健康档案的共享打下了基础。针对无医保卡的普通就诊者,我们采取模糊匹配法,根据病人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家庭住址等信息进行自动匹配,然后对未成功的进行人工匹配,逐步统一各家医院的病人标识。

4.3 建立区域内医疗服务对象医疗档案共享平台,共享医疗信息和资源

依托瑞金医院、卢湾区中心医院等高等级医院已建有的HIS系统、PACS系统、LIS系统及社区健康网,实现医疗信息共享,包括:医疗服务对象病史(首次病程录、手术记录、出院小结、病案首页等)、历次就诊医嘱、临床检查、检验报告等,并逐步实现医学影像共享。医疗信息和资源的共享能减少重复检查,节约病人的费用,为医生提供病人完整的诊疗记录,对病人的治疗及后续康复带来便利。

4.4 建立区域内双向转诊网站,提供便捷的双向转诊渠道,同时服务于医护人员和医疗服务对象

网站在宣传双向转诊政策、措施,各医疗服务机构医疗特色、服务内容的同时,实现纵向医疗资源和医疗信息的整合,在区域内实现一、二、三级医疗机构间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医护人员可以在网站上为患者预约转入的床位、专家,提供在社区医院不能开展的大型检查(CT、M R I等)的预约服务,进行在线会诊。医疗服务对象则可以自行在网站上查阅个人医疗档案和就诊安排。

双向转诊制度是我国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它可以有效引导病人合理流动,促进卫生资源合理利用。目前我国建立双向转诊制度仍要做许多工作,关键是做好区域卫生规划。双向转诊制度必须与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相衔接、配套,在政策上要鼓励、引导病人按照规定合理就诊。经济上对不同级别医院拉开收费标准;技术上规定病种分级诊断、治疗和转诊标准,指导医疗服务供需双方的行为,以保证双向转诊制度的建立和实施。

参考文献

[1]潘林,余轮,陈金雄.远程医疗信息共享平台网络架构的研究[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06,30(4):293-295.

[2]庄炜.浅谈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需要注意几个问题[J].现代医院,2005,5(9):1.

上一篇:七月业务员工作计划下一篇:高中语文《氓》教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