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在阅读中感受快乐

2024-06-18

让孩子在阅读中感受快乐(精选18篇)

1.让孩子在阅读中感受快乐 篇一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

-----让孩子在快乐中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摘要】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然而目前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现状并不乐观,很多学校很多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认识不高,很多学生都认为学习语文是为了应付考试,进而丧失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笔者认为提高自身修养水平,用渊博的知识魅力感染学生、与学生有亲切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相融合,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都能发自内心的喜欢上语文课程。【关键词】语文,学习兴趣,语文课程,生活实际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不但是对语文学科本身的定义,更是对语文教学提出了要求。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在《名家谈语文学习》中写道:“有人问过我,‘你能成为院士,有些什么个人因素?’我讲,‘重要的因素之一,是人文文化、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国语文起了重要的直接或间接作用。”然而,目前小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情况并不十分乐观,主要是由于学校对语文教学的认识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同时,学生对语文的认识也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长此以往,就会使学生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

为了改变现代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尴尬现状,笔者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认为老师应该提高自身修养水平,用渊博的知识魅力感染学生,与学生有亲切感,才能使学生都能发自内心的喜欢上语文课程。1教师应提高自身素质,以渊博的知识感染学生

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是充当了领路人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因此语文老师自身的人生观和教育观念都对学生起着关键的影响作用,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老师,一定要加强自身素质的修养,以高尚的情操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来博得同学们的信任,以勇于创新和对知识精益求精的精神来感染学生。

语文老师自身的知识水平和道德修养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前提和基础,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老师,在平时要勤奋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科研水平和创新素质,学好语文相关的教育理论,会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学会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符合语文新课程要求的观念,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学习语文。2在课堂上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寻找教学突破口,引导学习用语文的关键就是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在教学设计方面巧妙的设计新颖的教学状态,为小学生的创造能力建立一种全新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在学习语文中的兴趣,在课堂上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针对《穷人》这篇文章来说,小说的作者列夫托尔斯泰在文章中主要描写了生活困难的桑那夫妇收留两个孤儿的故事,以此表现出在俄国沙皇统治下穷人们生活的悲剧,同时反衬出穷人们互帮互助的善良品质,文章以穷困贯穿全文,通过细腻的描写突出了穷人高尚的品质,在进行《穷人》一文教学开始时,老师应首先考虑从题目入手,引导小学生谈谈自己脑海中的穷人是什么概念,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课程伊始就得到激发。提示学生在阅读《穷人》一文过程中画出以下词句,以感受桑那的穷苦状态,一是汹涌澎湃、狂风怒吼、寒风呼啸;二是心惊肉跳;三是“上帝啊,保佑他救救他,开开恩吧。”这些带有丰富感情色彩的词语能够有效地召唤学生进行感情的投入。另外,授课老师还可以根据课文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句词的写作,感受文章情景状态下的穷苦感情,例如老师问道:“这样的天气,难道在渔夫临出门时,桑娜没有劝劝渔夫吗?”接着出示:“你看,天这么冷,风刮得怕人。”桑娜不安地说道。在这种情景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已经不是单纯的学习者,学生就会把自己当做桑那和渔夫,进而更加感受到文章作者所能传达到的感情,这种情境教学的方法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过程,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相融合,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语文老师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只有将语文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其光彩照人的一面,如果不能很好的把握住这一点,只是为了学习或者考试而学习语文,只看语文书而不看实际,整天跟着考试的指挥棒走,这种教学方法只会使语文的教学之路越走越窄,也会逐渐榨干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语文教学方法与我们所期望的背道而驰。语文老师一定要将理论学习与实际生活融为一体,彻底转变传统的以考试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从传统的、狭隘的、封闭式的课堂教育中走出来,在教学过程中切实实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真正做到“学生的语文学习要和生活相结合”。

陶行知先生也说过:“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而不是两个东西。”这句话在语文的教学方面被表达的淋漓尽致:比如执教《胖乎乎的小手》过程中,课文讲兰兰的小手帮大人做了很多事情,不经意间老师说了帮爸爸,妈妈和爹爹做了哪些事情。而课文却没有爹爹,是我的口误,孩子们都笑了,于是老师应该立刻开始引导学生:书上没有帮爹爹,大家想想兰兰有没有帮爹爹做过什么呢,这时候同学们热烈地讨论起来,此时老师可以随意提问学生并对回答问题的学生大力表扬,这样学生学习的劲头更大了,老师应该顺势引导,这双小手还帮老师做过什么,帮同学们做过什么,引导学生开展进一步的讨论和学习,这样既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口语表达。最后,老师还可以继续问道:你们的小手又能为家长做些什么呢?孩子们纷纷回答,各抒己见,然后回家真正帮家长做了。这样就能把所学习的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大大增加了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总之,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工作中,为了能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授课老师应该首先从自身条件出发,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知识水平,以高水平的教学气质吸引和感染学生,其次,在教学方式上应着力转变教学角色,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成为学生的主人,最后,老师还应该能够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相融合,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参考文献

[1]许利利.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5):144.DOI:10.3969/j.issn.1673-9795.2011.15.132.[2]肖音.如何激发学生对小学语文的学习兴趣[J].南北桥,2014,(8):134-134.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8.134.[3]王秀丽.小学语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尝试浅议[J].东方文化周刊,2014,(10):241-241.DOI:10.3969/j.issn.1007-7316.2014.10.222.[4]黄方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水平[J].神州(中旬刊),2013,(7):75-75.[5]邵泽东.浅析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学生对小学语文的学习兴趣[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21):244-244.[6]牛敬梅.小学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J].学周刊:B,2012,(6):186-186.

2.让孩子在阅读中感受快乐 篇二

捧着这枚心语,嗅着它质朴的芬芳,我义无反顾地带领孩子选择了阅读之路。

每天从清晨开始,我就领着孩子们开始了奇妙的阅读之旅。日不间断的晨诵,一首首妙趣横生的儿歌,从这群稚嫩的孩子口中蹦出来,对于我来说,那是晨间最美妙的乐曲,是一天中最美味的精神大餐。读着读着,孩子们的生活开始像诗歌一样烂漫起来。那是一个冬日的早晨,跑步后,宋钰婕举着两只小手,兴奋地跑来:“郁老师,你看,冬爷爷捏红了我的小手!”我握住冻得冰凉的小手,心中不免有些心疼。但又觉得有趣的是,那是我们在很早以前朗诵过的一首《冬爷爷捏红了弟弟的鼻子》中的一句,她居然给改编了过来。不一会,东佳豪也跟着跳起来:“郁老师,冬爷爷可真调皮,他还捏红了我的耳朵!”于是,一教室的孩子纷纷寻找起冬爷爷的踪迹。“天空中,一朵朵雪花在飘;北风里,一个个小朋友在跑。调皮的冬爷爷来了,他捏红了我的脸蛋。”这群可爱的孩子呀,他们本就是天底下最纯真的诗人。

午间,是一天中最悠闲的时光。于是,午间阅读的习惯便在潜移默化间形成了。在一年级上半学期,我们共同阅读了许多经典的图画书,包括《彩虹色的花》《蚂蚁和西瓜》《不一样的卡梅拉》等近200本之多。孩子们最喜欢的是《不一样的卡梅拉》,有趣的是,这套书居然还改变了一些孩子的处事方式。自从读了《不一样的卡梅拉》里的《我不要被吃掉》后,男孩子闹矛盾时,总会说:“别吵了,还有比打架更重要的事情呢!”火药味小了,架也就打不起来了。阅读的力量真是不可小视。《鼹鼠的月亮河》是我和孩子们最喜欢的一个故事,说不上来为什么,我几乎都是选择在晚课的时候,静静地为孩子们读上一段。声音起,一条蜿蜒流淌着的月亮河便浮现眼前。月亮河,是鼹鼠米加的故乡……此时,我们已穿越教室,穿越时空,来到那条美丽的月亮河旁,追随着这只叫米加的鼹鼠,与他一同流浪,一同冒险,一同思念。我们都被那一份恬静的美丽所打动。

当孩子们开始有了写话能力的时候,我又将阅读与写话联系在了一起。每一次的阅读,我都会在过程中或结束时,抛出一两个话题,与孩子共同讨论。我要求孩子们将讨论中的发言以一句话的形式记录下来,这是孩子们在阅读旅行中留下的最宝贵的足迹。孩子们在阅读《阿秋和阿虎》后写下了一句话感言:

我想起小时候的玩具小熊,它的一只脚被我弄坏,真想对它说声对不起。

——茅颖铭

阿狐是一只多么可爱的狐狸,那么勇敢,总会在阿秋遇到困难的时候挺身而出。受伤了总说没事,没事。他是怕阿秋担心呀。

——东佳豪

我想到爸爸两年前送给我的小恐龙,他每天都会被我不小心碰倒,但他从没有怪过我,我想它一定是心里有我才不怪我的。

——姜柔米

生命是需要感动的,只有心灵被感动,才能写出如此干净、灵动的文字。孩子们渐渐养成了每日一句的写话习惯,而我则沉醉在孩子们的文字里,日日被他们感动着。

在阅读之旅中,我除了带领孩子们一起读,一起写,还尝试着一起创作。读完松居直先生的《我的图画书论》,脑海里总会浮现出在那个暑假,先生领着自己的两个孩子一起动手制作图画书的场景,从字里行间,感受着两个男孩创作的激情,以及最终完成后的心满意足与得意洋洋。我畅想着……于是,我们利用一周的时间创编故事,并修改好。学着先生的样子,我也给每个孩子将故事场景大致分配好。接下来,整个第二周的下午第三节自修课,教室里热闹不已,每个人都在兴致勃勃地进行自己的图画书制作。看着一本本新鲜出炉的图画书,每个孩子都像捧着宝贝似的雀跃不已。此时,图画书的质量如何已不重要,整个创作的过程将是孩子们在阅读旅程中一段快乐而又难忘的体验。原来,当作家的感觉是如此奇妙。

3.让孩子在阅读中快乐成长 篇三

一、结合课内,拓展阅读

1.结合课前预习,拓展阅读。语文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我们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起点,保证学生在40分钟的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读书和思考。课文中的故事,往往有着复杂的背景。如果没有足够的背景资料,学生要理解课文的内涵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去搜集相关的资料,开展拓展阅读,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如教学《夜莺的歌声》这篇课文,由于时间和历史背景的隔阂,学生要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所蕴含的情感,是不大容易的。课前,我先布置学生搜集资料,进行拓展阅读,了解二战和苏联卫国战争的历史。这样,到了课堂上,学生就能结合所搜集了解的材料,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本所表现的内涵,真正受到启迪。

2.结合课中教学,拓展阅读。对于在阅读教学中遇到的难点适当进行拓展阅读,能达到化解难度,触类旁通,加深理解感悟的作用。如,毛泽东同志的《七律·长征》中“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所描写的内容时间跨度大,远离现在的小学生生活,理解起来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一位教师教学这两句诗时,进行链接阅读,让学生阅读《强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浓缩本。学生借助文本所提供的信息,了解了这些史实,进一步明确了诗中蕴含的红军战士奋不顾身,勇往直前的精神,这样理解“云崖暖”“铁索寒”也就不是一件很难的事了。在这堂课上,老师抓住一个很好的契机,将课内外阅读进行了有机的结合。既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又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

3.结合课后延伸,拓展阅读。课后阅读作为教学活动的延伸,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的“学法”进行迁移、拓展,使阅读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卡罗纳》这篇课文后,布置学生阅读《爱的教育》中的一系列故事。这样的拓展性阅读,有助于学生视野的开拓,也是学生积累语言,丰富知识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又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蝙蝠和雷达》后,选择《潜水艇》让学生课外阅读,既能巩固课文所学的知识,又能加深理解促进迁移。

二、注重指导,提高实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新课程标准还要求小学的课外阅读总量应在145万字以上。若是单靠简单地布置阅读任务,让学生去完成这些课外阅读总量,是很难实现的。教师只有注重阅读指导,教给学生方法,才能化被动为主动,也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利用资源,推荐好书。小学生生活经验不足,分辨是非的能力相对比较薄弱,因此,教师要适时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书。只有适合学生读的书,学生读起来才不会感到枯燥无味,才更有收获。为了引导学生走进博大精深的书香世界,全面提升人文素养,结合学校开展的“读经典诗文,做儒雅师生”活动,我让学生大量阅读经典范文,如:《弟子规》《唐诗三百首》《精选宋词》《论语》等。通过诵读经典诗文,学生的自身修养得到了相应的提高。我还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的有利资源,结合教学的内容,并根据学生的年龄和个性特点推荐课外读物,每周定期组织学生到图书室借阅,还要求学生通过网络、电视等途径,开展广泛阅读。

2.范读引领,轮流朗读。根据小学生善于模仿的特点,教师既要重教书,也要重读书,不断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和文学修养,以身作则,起表率作用,以此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例如,充分利用每天早读的时间,教师率先朗读,带领学生加入到读书的行列当中来。为了让学生增加语汇的积累,又促使学生在课外自觉认真地阅读,我还利用课前五分钟,让学生轮流上讲台念一段自己摘抄的优美的语段。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又达到了积累的目的。

3.授以方法,形成习惯。学生要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离不开科学的阅读方法。所以,我们要利用课堂,在课堂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如:(1)精读法。对于书报上的重点词句,细细研读揣摩。(2)略读法。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集中注意力,作出信息的处理和消化。采用此略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更多的信息。(3)选读法。在浏览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阅读相关的部分。(4)笔录法。“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读书笔记的类型很多,有摘抄型,也有提纲型,还有感想型等。让学生把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在课外阅读中加以实践应用,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4.开展活动,推动阅读。利用班队会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如“向同学介绍自己读过的一本好书”,开展读书笔记交流会、课外阅读朗诵会;利用学校的板报、少先队广播阵地,宣传学生阅读书刊的经验等。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享受阅读的快乐,最终实现情感在阅读中交流,方法在阅读中运用。

三、课业减负,保障阅读

目前,为了应付考试,不少教师和家长都给孩子布置了许多的课外作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课外阅读。为了让学生有真正属于自己的课余时间,合理地安排课外阅读,教师和家长就应该切实减轻学生课后作业负担,比如布置家庭作业时,把阅读半个小时的课外书作为常规作业,并提倡学生利用节假日集中时间大量阅读。还可以利用早读时间,指导学生诵读经典,每天诵读两句经典诗文;每天中午挤出20分钟时间全班一起看课外书。有了时间的保证,才能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让学生去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保证阅读质量,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4.让孩子在阅读中感受快乐 篇四

定海三中 郑开能

初一新生报到后还不到半个月,在一个星期天下午,我接到了俞敏妈妈的电话,她讲述了她女儿在家不听话的情形,如不好好读书、不告诉父母就外出玩、与父母顶嘴甚至与父母互打„„说着说着就哭了起来,“谁都知道家丑不可外扬,但对这个女儿我们实在没办法了,从女儿口里得知老师很好、很有水平,她很佩服,我只能请老师帮忙,管管我们俞卿了„„”她妈妈情绪有点激动,一直说着。

俞敏,是一(6)班的学生,其貌不扬,在班中安分守已,并没有与同学老师发生冲突的事件,只是数学与英语两科基础特差,是全校初一新生中最差的学生。

在她妈妈说话的间隙我提了几个问题:

1、为什么与你们父母关系这么僵?

2、从几年级开始数学英语就不行了,什么原因?

3、你们平时如何与你女儿相处?

随后从她妈妈的回答中我感到震惊了,我明白了困扰她们一家三四年痛苦的原因——“爱之深,恨之切”,父母望女成凤要求过高、操之过急,造成了孩子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和对抗行为,由于缺少有效的沟通,致使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不能正常化。俞敏上小学前被养在外婆家,很少与父母接触,上小学后与父母生活她就感受不到一种浓郁的亲情,再加上她爷爷(外省)是教书的,好几个亲戚的孩子都上过大学,都有好工作,而她父母由于面子问题也逼她要学好,尽管在生活上满足她的一些要求,但在学习上总是唠叨、提出过高的要求,有时不断打击她的热情,最终在小学三年级放弃了学数学英语(其中也有数学、英语老师教学教育方面的原因),后来她父母也请了数学家教但一直没能有好效果。

鉴于这种既让父母痛苦(“这几年来,如果可以把孩子打死,早就把她打死了„„”)又让孩子痛苦(不想呆在家中,最好能搬出去住)的现状,我明确向俞敏的妈妈提出,学习的事你现在不要去管,交给我们老师去做,你们想办法多与孩子进行深入的交流,确立一种能让孩子接受的教育方式,让她在家像在学校一样快乐,让她感受到家的温暖与父母的可亲可敬,如果这种关系得不到有效改善,后果将不堪设想。我会多与你孩子进行交流沟通,并把她的进步情况向你们反馈,我希望你们应明白你们孩子的学习状况,没必要去逼她,重在让她有一个促进她身心发展的家庭,让她感受到成长的快乐。

星期一回学校后,我找了节空课与俞卿“拉了一次家常”,发现她和她妈妈说的基本上是一致的。于是我实施了第二步计划,帮助她感受到父母是多么的在乎她,不能忘了父母的养育之恩,做一个懂事有孝心的孩子。同时针对她的这种特殊情况,与任课教师作了通报,希望任课老师能多鼓励她,给她一个学好的机会和信心。我们的老师是用心在鼓励她,也在用心帮助她,使她做为一个差生就能在班中抬起头、每天都有笑容,因为她对自己是充满信心的,老师的用心交流已转化成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已近一个学期了,俞敏始终十分的信赖我们每一个老师,也在尽自己力量学习着。我们已感觉到学校班级、同学能给她带来快乐,她已感受到成长的快乐!

将近一学期,时不时地与她父母交流,他们也在感觉与她女儿的关系在逐步改善。但有时仍存在着急功近利的做法,还有“野蛮粗暴的表现”,可幸的是她们已认识到自己做法的不正确,并且也在不断地改变。

反思与启示:

以上是一则家庭教育失败的案例,由于缺失有效的交流,导致子女与父母关系恶化,那么,怎样与孩子沟通才能起到引导,帮助孩子,促进他学习的目的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初中阶段孩子的心理。初中的孩子有三个显著的特点:

1、极强的自尊心

自尊心是一把双刃剑。作为父母,如果还像小学那样,出了问题,对孩子就是一味的申斥,尤其是当着其他人的面,不允许孩子申辩。这样做,非但起不到教育他的效果,反而会引起他对你的排斥和反感。孩子听到你披头盖脸的教育,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很没有面子,今后怎么还能在同学们面前抬起头来,而不是反省自己到底是不是错了或错在哪里。对孩子的教育尽量是单独的,谈话性的,避免公开的申斥。要改变只说不做的教育方式。尽量避免苍白的说教,而是身体力行,为孩子做出表率。

另一方面,孩子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心,势必要好好努力,通过学习成绩说话。所以,作为家长,要好好引导,将孩子对自尊心的维护转化为上进心、自信心。

2、强烈的独立意识

到了初中以后,很多孩子不再愿意事事都跟父母商量,而是自己单独来做。这时候,父母要自愿充当孩子的参谋,争当绿叶。虽然,孩子年龄还小,缺乏处理问题的经验。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是要尽可能的提供给孩子自我展现的平台。很多做父母的,尤其是母亲,总是怕孩子做不好,处处代劳。这样,一方面会使孩子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对孩子健全的人格成长也是极为不利的。

3、容易受到坏的影响

13岁—16岁的孩子思维敏感,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坏的影响。所以作为父母要经常关注孩子的各种情况,尤其是他交往的朋友。尽量给孩子创造一个单纯的、积极的成长空间。

引导孩子结交积极上进的朋友。在孩子的成长阶段,除了父母和老师,朋友对他的影响是最大的了。尤其有些问题,孩子不愿意跟父母和老师交流,更愿意与自己的朋友分享。一个好的朋友可以引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引导他健康的成长。

转变一位后进生或问题学生比抓好一个优生价值更大,对他们教育要尊重他们,蹲下身子和他们说话,多鼓励、表扬,少批评打击,多方面去引导他,把相互的心理沟通放在第一位,育人首先从育心开始。

5.让孩子在阅读中感受快乐 篇五

美育,在学生的成长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教育学家尹少淳也曾说过:“美术是最具人性意味和最具综合性质的人类活动之一。”儿童与生俱来就热爱着美术这门艺术,这集中表现在当他们对世界的意识还处在朦胧阶段时,就开始了通过涂鸦来愉悦内心。每一个孩子都具备审美能力与艺术细胞,因此,作为小学美术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运用艺术形式来表现情感,通过提高审美能力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教师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对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展示本能与个性方面的教育。现今许多美术作品的功利心太盛,缺少内心的真实情感,而对于小学生现有认知来说,他们的内心更为纯洁、真实,从而作品也就更体现学生的本能。艺术来源于生活,任何教育手段都不如让学生亲身感知生活与大自然,从而获得创作灵感来得有效。在学生创作过程中,教师要用宽容的心去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与个性,让学生自由创作。教师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欣赏他们的作品,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与对美术的热爱。美术这门学科带给学生的是放松,是自由,是舒服。教师不能根据自己的审美方式与教育手段去随意破坏学生在课堂展现自我、展示个性的本能,而是要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让学生体会美育带给他们的快乐。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同时想象力也是创作与进步的源泉。因此,在小学美术课堂中,拓展学生的想象能力与空间也至关重要。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放首旋律悠扬的音乐作品,让学生通过听音乐展开自己的想象来创作属于自己的绘画作品,刺激学生的听觉感官,从而提高学生的美学修养和自身的想象能力。

在美术课堂中,提高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美术教学,要给学生时间,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思维去欣赏艺术作品,去感悟、去融入其中。在学生感悟之余,互相讨论自己欣赏过后的想法,在讨论过后,教师可以总结并说一说自己的感悟、想法,互相汲取认同对方的观点,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让学生能够享受审美,陶冶情操。

在小学生美术课堂中,教师有必要将传统教学方式革除掉,给学生自己一个美术创作、美术欣赏的空间,调动学生的热情,不要让课堂失去生机活力。美术教育是与学生心灵沟通的一种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来激发学生内在的艺术潜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与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够在美育中感受审美的快乐。

6.让孩子们在快乐中成长 篇六

一年一度的远程研修活动开始了,每一年的研修都能够让我收获满满,今年也不例外。在本次的研修活动中,我有幸听到了三节优秀的教学活动案例,分别是《孤独的小熊》、《鸟儿乐园》、《图形之间的关系》虽然是三节不同领域的教学活动,但是三位老师的教育理念是一样的,那就是始终以孩子为主体,在游戏中快乐的学习。这也为以后我的教学活动带来了启迪和反思。

《纲要》指出:“教师应该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应绝对尊重幼儿的意愿,不用自己的建议去左右他们的想法。”陈鹤琴教育思想中也指出:要以幼儿为主体,将游戏的主动权交给幼儿。耐心地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一起探索游戏中碰到的问题,共同交流和享受其中的乐趣,让他们在自由自在的玩中提高自主创造性,只有通过他们自己选择和计划后,他们才会玩得尽兴,学得开心。而三位老师都做到了,他们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体性作用,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快乐的学习,让游戏贯穿于整个活动过程中。由此可见,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是孩子们获得经验的重要途径。

通过这次的学习,我也认真的反思了我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的问题,相信很多老师也出现过跟我一样的情况,我总结了几点特别重要的:1.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2.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可行的活动目标;3.准备充分的活动道具;4.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该观察到每一个孩子,根据孩子的个别差异,能够随机应变进行有效的提问和总结,这也是活动中最重要的,因为老师是活动的引导者;5.活动结束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活动升华,提升孩子的情感教育;6.教师进行及时反思和总结。

7.让学生在品德课学习中感受快乐 篇七

一、品德课学习中要洋溢着生活的浓香

品德课程设置的根本目的是为小学生开辟一条通向他们生活的渠道, 使他们在生活的内在联系中获得整体的发展, 特别是有利于他们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 从而为他们今后的生存、生活和发展奠定基础。在这种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品德课内容, 都特别关注学生的生活。据此要求而编写的教材内容, 无论是与以前的思想品德教材相比还是与现在的其他学科教材内容相比, 都凸显了它的“生活性”特点, 给原本比较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注入了生命的活力, 新的课程理念也从中得到有力的体现。

1. 品德课要反映学生曾经的生活

不同的学生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体验, 生活会给他们带来幸福、欢乐, 但也会带来痛苦和迷茫;学生有对自己周围事物的认识, 虽然会很肤浅和稚嫩, 甚至充满着儿童的幻想, 但这些都是学生生命成长历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品德课堂联系学生过去的生活开展教学, 让学生在品德课学习中感受生活的意义, 在品味生活快乐的同时发展品德, 使品德课堂洋溢着生活的浓香, 赋予了课堂生命的活力。例如, 笔者在教学浙教版三年级上册《竞争与合作》一课时, 让学生观看学校一年一度的拔河比赛的录像, 当同学们看到自己的班级获胜时, 那欢呼雀跃的场面, 又一次把学生带到过去的欢快的生活中。笔者抓住时机进行小结说, 有许多事情都需要大家合作, 小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 大到国家的建设, 大家齐心协力才能获得更多的成功!

2. 品德课要反映学生正在进行的生活

作为体现学生生活的品德课教学, 其内容应更多地体现学生正在进行的现实生活, 呈现生活的多姿多彩, 折射生活的喜怒哀乐, 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话想说, 有话可说, 使课堂成为学生童年生活的一部分。例如, 学生结合少先队大队部正在进行的义卖活动, 把自己的学习用品、玩具捐献出来, 讲述每一件学习用品、玩具都有一个有趣而有意义的小故事, 同时, 用自己的零花钱买进同学捐出来的学习用品和玩具。看到穷困的同学得到义卖所得的资助, 觉得自己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这样的课堂, 就能激活学生的生命体验, 使他们感受到生命涌动的快乐。

3. 品德课要引导学生今后的生活

生活是泛指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的各种活动, 是动态的, 发展的。品德课教学体现学生生活, 不能仅停留在现有生活层面, 进行低层次的重复、再现, 而应立足当前, 放眼长远, 去提升和引导学生未来的生活。例如三年级上册《欢迎来我家》, 就引导学生树立“我是家中小主人”意识, 学会热情有礼地接待客人。所以浙教版品德教材内容采用“螺旋上升、层层递进”的编排方法, 从知识 (技能) 、情感 (意志) 、行为 (习惯) 等方面都给学生设立适度的目标, 让学生通过学习, 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得生活的本领, 取得进步和提升。当学生感觉到自己的这种进步和提升时, 当教师也感受到教育的这种成效时, 师生双方就会产生成功的愉悦, 这也将是其他人难以体会得到的一种心理感受。所以教学这样的课程, 无论对教师或学生来说, 都会是一种快乐。

二、品德课学习中要充满活动的快乐

喜欢活动是儿童的天性。品德课教学要遵循儿童的生命成长规律, 倡导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以体现课程对儿童的尊重。活动化教学是品德课的学科特征之一。

1. 让活动贯穿品德课的始终

根据课程标准对品德课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需要, 品德课教学一般都采用活动型教学法。教师通过开展学生喜欢的各种活动, 让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 情感得到熏陶, 品德得到发展, 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活动焕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 也提高了品德课教学的实效。如浙教版二年级的《我们是集体一员》, 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初步知道什么是集体, 体会个人与集体的依附关系, 感受集体生活的快乐, 有事多商量, 互相配合, 乐意为集体做好事。有位教师安排了以下活动环节: (1) 我说我“家”。课件出示“家”字, 让学生畅说对家的理解来感知集体的概念; (2) 游戏体验。用“折筷子”游戏来体会个人与集体的依附关系, 用“踩踏板”游戏来感受在集体生活中有事要多商量, 互相配合才能把事情做好的道理; (3) 温馨回顾。让学生说说在集体生活中的开心事, 并把代表开心事的绿叶贴到挂在讲台上的树枝挂图上, 来感受集体生活的快乐。三个活动板块围绕教学目标, 贯穿着整节课, 很受学生的欢迎。高年级的品德课, 虽然少了像低年级那种唱唱跳跳的肢体活动, 但他们所开展的参观调查、讨论辨析、课后实践等活动, 同样是大家的最爱。

2. 让活动面向全体学生

活动的要义是通过活动, 让每个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体验、感悟来达到课程目的。这种“活动”与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活动有一定的区别。在以前的思想品德课堂上, 教师也会安排活动, 但那种活动往往是作为一种教学内容的呈现, 或者是为了追求一种课堂的气氛, 大多是几个人表演, 全班学生观看。如原思想品德教材中的《团结力量大》, 教师也有采用“折筷子”游戏, 但不少是让一个学生上台“折筷子”, 全班学生在下面猜原因。而现在的“活动”, 是作为学生感悟、体验的必要途径, 要求每个学生参与其中, 所以同样搞“折筷子”这一游戏活动, 就要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让每个学生都来折一折筷子, 感受一下为什么一根筷子容易折断、一把筷子折不断的道理。这样的课堂活动, 也让每个学生在自己独特的体验中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3. 让活动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根据儿童的好新奇、专注时间短的特点, 在教学中, 教师要避免大道理、政治化的枯燥讲解, 要把活动带进课堂, 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自己要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 和学生一起去感受和欣赏活动的过程, 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活动热情。从而师生建立友情、互信、和谐的关系。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各种活动, 如:小组讨论问题、合作表演、合作参与竞争等, 通过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 做到取长补短, 同学间和谐相处。

品德课堂教学中的活动特征, 正成为学科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一种要求, 这样的活动也逐渐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主要形式, 它不仅有助于达成教学目标, 而且还增进了师生间、生生间的亲密关系, 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真正体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思想。

三、品德课学习中能获得各种精神的满足

品德学科的开设, 为小学生开辟了一条通向他们生活的道路。富有“童心”“童趣”的课程文化, 迎合了小学生自身的心理需要, 也有效地指导着学生正在进行的生活和即将要进行的生活, 同时使他们在生活的联系中, 获得品德与社会性发展, 引发他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 塑造着学生真、善、美的童心。

1. 品德课堂能搭建一个心灵沟通的平台

品德课教学面对的是天真烂漫的学生而不是冷冰冰的物体, 所涉及到的也是鲜活的思想、生动的事例而不是抽象的概念和空洞的道理, 因而品德课堂犹如一个与学生心灵沟通的平台, 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 通过“展示台”“聪明谷”“小评判”“小实践”“游戏场”“活动角”“金点子”“小测试”“辨析角”“心里话”等学习板块, 美好的情感与行为得到展示, 疑问与困惑得到呈现, 不满与愤怒得到宣泄, 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与满足。

如前所述的《我们是集体一员》教学, 课中的折筷子游戏、踩踏板游戏都使学生的能力与水平在同学面前得到展示, 在体悟到游戏所蕴涵的道理的同时, 还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 特别是之后的“温馨回顾”教学环节, 教师让学生说说你在集体生活中有哪些快乐动人的故事, 并把这些开心故事讲给在座的小朋友听, 讲好后再把代表快乐开心事的小绿叶贴到放在讲台上的“开心树”上, 使它变得更茂盛, 更有生命力, 更使每个学生感受到集体生活的快乐, 从而产生喜欢集体、乐意在集体中生活的思想感情。即使是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影响集体荣誉的事, 如地上有纸屑没有把它捡起来、有时放学后, 教室的电灯还亮着, 值日生没有把它关掉……等, 表达自己对错误行为的不快和反思, 同样也给学生带来一种满足, 这种心绪体验在其他学科中恐怕是难以得到的。

2. 品德课堂能给“学困生”带来成功的快乐

品德课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因人而异, 针对教学, 各有提高”。这样的课程学习, 从学习者的心理承受层面来说, 具有独特的课程感受, 这是因为品德学科与其他语、数等知识性学科相比, 它所体现的是一种生活逻辑, 而不是一种纯学科的逻辑, 所以没有一定要去记、去背的知识点, 它所涉及到的比较多的是学生本人对生活的体验与认识, 而这种体验与认识并没有强求学生达到何种程度, 与学生的知识水平也并不很相关。即使是一些道德认知上的要求, 大都也是每个学生都接受得了的, 因而就课堂教学而言, 带给“学困生”的, 也将会是成功的快乐。

3. 品德课堂能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品德学科开设的根本目的是为学生未来的生活做准备, 为他们今后的生活、发展奠定基础, 所以就学生自身而言, 他们有接受教育、接受引领的需要, 以达到对自然的认识, 对社会的准确理解, 对自我的合理把握。鉴于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呈现的内容和学生的思想认识实际, 向学生展示生活中的真、善、美和未来生活的远景, 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和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从而走向更美好的生活。

如据《品德与生活 (社会) 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而编写的教材内容, 无论是低段的《我的新生活》《难忘的假期》《金色的秋天》《我们生活的地方》《长大真好》, 还是中高段的《生我养我的地方》《我看家乡新变化》《巨龙腾飞》等单元主题, 呈现在学生面前的, 无不是一幅幅充满生活气息和灿烂景色的蓝图, 并在教师的组织实施下, 课堂赋予一门学科特有的生命活力, 这对于一个正处在理想与信念形成期中的小学生来说, 进行品德课的学习, 就能真切地感受到生活的多姿多彩, 激发学生对现实生活的热爱之情, 激励学生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从而产生积极生活的无穷动力。与此同时, 也自然地感受到了品德课学习的快乐, 更有助于他们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活动、生活、开放、综合的课程性质与特点, 赋予了品德课堂特有的魅力, 它带给学生的是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在快乐学习的同时, 释放了学习生活中的烦恼与压力。尤其对一些学科成绩并不很好的学生, 这样的品德课堂, 更使他们找到了展示自己的舞台, 增添了学习的信心, 所以一般所谓的“差生”、调皮学生, 往往都比较喜欢上品德课, 是品德课的“积极分子”。

8.让孩子从美育中感受快乐 篇八

二、快乐的教学方式

1首先,教师要“放”。对于小学生,四平八稳不会引起他们的兴趣,教师应放得开,情绪饱满,语言丰富,很自然地激起学生的兴奋点,使他们处于积极思维状态。其次,学生要“放”。传统的座位形式并不一定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我们完全可以尝试着自由组合,分几个小组以围桌而坐的形式进行教学,更易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想象力。

2“变”。首先,“变”教学观念。有些学生与生俱来就热爱艺术,对他们的教育和引导,最终好的方法不在于急着传授技能技艺,而在于唤醒和鼓舞,并通过一定的条件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其次,“变”教学方法。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保持时间短暂,教师只有运用新颖的教学方法,才能激活他们的想象,启迪他们的创作灵感。在绘画课上,我们可以借助音乐的渲染增强学生绘画的欲望。画中国画,可以播放一段悠扬的民族乐曲,让学生感受那种素淡,轻远的韵味;画儿童画则可以用清闲欢跃的儿童歌曲作为情景烘托。另外,一些电视节目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借鉴,以丰富我们的教学形式。选定一个课题,课下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搜集与此课题有关的知识资料,并告诉他们下节课我们将进行讨论并举行一个竞赛活动。教师将知识资料组织成若干题目,上课时,就运用“幸运52”的竞争方式,教师当主持人,从每一组中选拔一人进行抢答,谁先答对九道题,就会被另几个人设置“智力陷阱”。采取淘汰制决出优胜者。当下课铃声响起的时候,同学们都感叹时间过得飞快。再次,改变作业方式。以往学生的美术作业都是独立完成,我们完全可以改变一下,让学生共同合作。这种有分工,有协作的合作练习,教會学生如何与人相处,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三、 快乐的美术活动

以往的美术兴趣小组成员都是各班的美术尖子生,学校会搞一些素描、图画、电脑绘画等分类的兴趣课。我们还可以根据广大学生的爱好,开展一系列讲座如:学做纸花帽、陶艺小制作、美丽的手工折纸等等,凡是感兴趣的小朋友都可参加。另外,学生还可以自己装扮自己的教室、走廊、黑板报。我发现有的班级黑板的主题创作与设计都令人称赞,你会出乎意料地发现学生会有如此高的美术绘画与创作的能力。学校还可以积极开发信息化美术课题资源,鼓励学生在校园内充分利用网络,获取最新的美术信息。美术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习制作个人网页或班级、学校的美术网页,开展各个层次的学生作品交流。

四、 快乐的评价方式

9.让孩子们在赏识中快乐成长论文 篇九

摘要: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差异,表扬和激励学生,成为我们教育者的共识,在管理学生行为方面,教师的奖励比惩罚有效。

关键词:新课改 素质教育 赏识 快乐成长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一切为了学生”、“尊重学生、赏识学生”已成为共识。我在十余年的语文教学、班主任工作中对赏识教育深有体会。关于赏识教育,专家们多有议论,像周歧老师的《觉醒》、知心姐姐卢勤老师写的《告诉孩子,你真棒》、王瑞富等人编著的《天才是这样夸出来的》等都集中表达了一个主题,即掌握好夸奖这个法宝,就抓住了孩子成功的关键。

一、慷慨――不要吝惜对孩子的表扬

怕孩子骄傲――这是许多老师的顾虑,也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教育理念。有人做过这样的对比:外国孩子告诉妈妈考试得了100分,妈妈会说:“亲爱的,你真棒!我为你骄傲!”中国孩子同样告诉妈妈考试得了100分,大多数妈妈则会说“别骄傲啊!”“这次题目挺容易的吧?”我的学生徐晓昱在上三年级时曾在日记中写道:我是个努力学习的孩子,可是爸爸妈妈、老师总对我说:‘你做的还不够。’为什么呢?我考了100分,他们说:“这是偶然,你能保持得住吗?……”看到这里,我深深地反思:或许是我们苛求完美,我觉得我们这种“谦虚”的教育方式并不恰当,因为它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伤害了孩子的上进心,让孩子永远觉得自己不够好而失去自信。

我认为赏识教育的实质是爱,对孩子有发自内心的、真诚的、不带功利性的爱;赏识教育的过程就是从爱的基点出发,发现、发掘、抓住、肯定孩子的.每一个优点和每一次进步;赏识教育的表现形式和落脚点就在于对孩子的赞许、鼓励、夸奖、表扬……不要吝惜一切赞美的语言,充分发挥大拇指的功能,不论孩子还是大人,都愿意有“好话一句三冬暖”的体验,对于孩子们来说“顺耳忠言”效果会更好。

我们班有一个小男孩叫吕鑫宇,开学第一天就引起了老师的注意:非常散漫,总爱做出一付什么都不在乎的样子。老师一说他,他表现出了极大的抵触情绪。我断定这是一个从小挨批评比较多的孩子,被说“皮”了,批评对他已经不起作用了。有一次语文课,他钻在桌子下面偷偷玩拼图模型,我提醒他时,他用眼睛不屑地瞄着我,一条腿不停地颠着,做出一付不以为然的神态,但我已经看出了他心中的恐惧与不安。

下课后,我把他叫到办公室,没有他预料中的批评,而是温和地问他:“谁给你买的拼图模型?这种玩具可以开发智力,你拼得很好,活动课上带来教教同学和老师,但上课时不能玩,你说呢?”他低下了,头脸红了。“今天先把玩具拿回去,我相信你以后一定不会这样了,我已经看出你是一个挺聪明的孩子……”这次谈话后,老师们都反映他有了“表现好”的意识,尤其上我的课,还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参与课堂活动。

二、发现――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自己的学生自己最了解,比如谁优秀、谁一般,谁勤奋、谁懒惰,谁有什么优点、特长,甚至怎样的个性等等。可奇怪的是大部分老师对自己学生的优点持“不说也埋没不了”的态度,尤其拿自己班级的学生去和别的班级优秀学生去比较时,总是觉得脸上无光。我认为我们这样是作茧自缚,我教过许多的学生,你只要承认他还是个孩子,身上就一定有表现出来的和没有显现待挖掘的优点。这些优点就像一颗颗火种,一旦以正确的方式点燃,就可能形成燎原之势;可是如果不被我们发现,这小小的火种也可能自己熄灭,或被我们无情地压灭、踩灭。

我有一个学生学习确实很差,考试都不能及格,老师们都怀疑他智力有些不够,同学们都不爱跟他玩。我了解到他是一个没有妈妈的孩子,有一天我发现他扫地比别的学生扫得好,我当即说:“啊,你扫地扫得真干净!”值日完后我又请他给同学们做示范并说:“张大林同学在家里一定特别爱劳动,看,地扫得真好,大家都要向他学习!”当时他的脸有点红,头立刻抬起来了。当看到同学们有点钦佩的眼神时,我想他的心中充满了激动和自豪。

三、抓住――发现优点及时肯定

孩子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是最容易被老师和家长抓住的,而有些优点却由于或者是内在的、或者被压制埋没的时间太长了,不容易轻易被别人感觉到,但他只要有这个优点,一定就会有闪光的时候。作为有心的老师不但要去发现孩子的优点,而且要及时给予肯定,尤其那些问题比较多、习惯于挨批评,甚至有些自卑的孩子,我们更应该告诉孩子:“你的这个优点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我为你骄傲。”“你在这方面能做得这么出色,其他方面也一定能够做好。”把孩子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或者长期被所有人忽视的优点、优势挖掘出来并加以肯定,对增强孩子的自信与自强十分有好处。

总之,我认为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应该积极实施赏识教育。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差异,表扬和激励学生,成为我们教育者的共识,在管理学生行为方面,教师的奖励比惩罚有效。那么,让我们的老师和家长共同努力,让孩子在“赏识”中快乐地成长吧。

参考文献

1.中小学管理.(4):19。

2.F.戴维李彦译课堂管理技巧[G].香港:香港中文大学,:152-168。

10.让学生在阅读中快乐成长 篇十

摘要:努力改变学生阅读能力低下、阅读面狭窄的现状,首先改变教师和家长的急功近利的观念,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保障学生自主阅读,让学生在快乐阅读中成长。

关键词:更新观念培养兴趣加强指导快乐阅读

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下,针对农村初中学生阅读能力低下,阅读面狭窄等现状,思考其成因,并寻找对策,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已经成了当务之急了。为此,我校语文组成立了“让学生体验阅读的快乐”课题组,对此问题进行了长达两年的研究,本人是该课题组的组长,负责课题研究的全面工作,在研究过程中,本人感慨良多,同时收获不小,在此,将本人的一些感想写出,企盼各位行家多加指点。

就我校学生的情况而言,学生课外阅读能力低下、阅读面狭窄,主要原因是:阅读兴趣不高(有些同学甚至一点兴趣都没有)、教师和家长指导不当(甚至起负作用)、方法不当(如读物选择、时间安排、阅读方式等),为此,我认为要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改变部分教师和家长在学生阅读方面急功近利的思想观念。

不少教师和家长在思想上把学生的阅读与考试成绩联系太紧了,他们认为阅读能力的提高就是为了提高中考成绩,因而采取了一系列“高压”措施,强迫孩子们去阅读,根本不考虑他们的兴趣。

毕业于名牌大学的某先生有一子,现读八年级,学习成绩颇佳。谈起儿子的课外阅读状况,许先生蹙眉不乐,坦言自己对孩子的课外阅读持“有分寸的限制”态度,即除了与学习有关的一些教辅书和极少的几部名著以外,一般的课外书都被列入禁读“黑名单”。原因非常简单,怕过多过滥的课外阅读影响孩子的学业。他戏称此举为“壮士断腕”,主要是担心孩子年龄小,自控能力差,不能按事情的轻重缓急来分配时间。他认为,在升学和就业压力都如此巨大的今天,家长有责任监督他们在最重要的阶段做最重要的事情。对此,上海教育报刊总社的陈伟新总编表示了忧虑。他认为当下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并不令人满意,“功利阅读”的现象仍占主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时间相对较短,品种也不够丰富。有的家长一看孩子读《三国》之类的书,就怕影响学业,其实应该鼓励孩子养成阅读习惯,增强课外阅读能力。

我校九年级学生张同学,父母都在外做生意,在家靠他的叔叔监护(其叔叔为小学语文教师),一日看到张同学在看《水浒传》,不禁大惊失色,强令其收其该书,并严加训斥,不爱说话的张同学一言不发,默默地将书收起。随后在家长会上,张同学的叔叔还将此事提起,言谈之中似有责怪学校教学焕散之意,令参加家长会的科任教师们面面相觑,苦笑不已!身为教师的长辈,对孩子课外阅读尚且是这样的态度,其他家长的态度就可想而知了。

课改之后,中考试卷中都增加了名著阅读的考试内容,这样,又造成一些教师和家长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只准孩子看名著,其余跟考试内容无关的书刊一律不准接触,一旦发现孩子看一些自己喜欢的畅销书、报,便如临大敌,一律“封杀”。在一个理想状态中,阅读与应试不应该是矛盾的。升学考试是阶段性的人生体验,而阅读活动则要伴随人的一生,能否处理好考试与阅读的关系也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考验。对中学生阅读而言,是经典著作还是畅销书本身并非那么重要,关键是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培养自己的阅读兴趣,使之对阅读产生热爱。老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首先强调的不是这本书在历史上有多么重要,而是开启学生的心门,让他自己感受到这本书在他个人阅读经历中的重要性。

对孩子实行“功利阅读”的许先生说他是现实主义者,控制孩子的课外阅读只是出于现实的考虑,从内心来说他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读一些自身感兴趣的东西,因为童年转瞬即逝,而这短暂的时光却深刻影响人的一生,应该在童年就引导孩子通过阅读培养起对一些美好事物的兴趣。教师和家长都应该是热爱阅读的人,特别是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在情感上感染学生,使他们对阅读发生兴趣,多读,多体会,多思考,逐渐培养起终生受益的阅读习惯。

二、激发兴趣,让学生喜爱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1、谈自己的读书感受让学生乐于读书。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2、利用榜样的力量让学生想去阅读。教师要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及身边成才之人的成才之道,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因为古往今来,凡对人类有作为的人,无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的结果。

三、“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阅读。

光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如: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在课外阅读方面,我们借鉴著名学者郭启宏先生在一文章中提出的4种读书法:

一、信马由缰法。抓到什么读什么,有兴趣就读,没兴趣就歇。因为漫无目标,所以可行可止。思想无负担,放松近乎惬意。

二、蜻蜓点水法。只在书上款款飞,一

点,二点,三点,如打水漂。浅尝辄止,是因为无意饱餐。据说郭沫若、老舍和杨绛都用过类似的读法,称作跳跃式浏览。

三、囫囵吞枣法。

四、改弦易辙法。一册书读来无味,绝不强求,马上换书。再无味,再换,至三番乃止。这四种方法我们不妨教学生一试。

四、创造条件,让学生快乐阅读。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幽雅的环境中舒舒服服的进行课外阅读。

1、开发图书馆。图书馆是学生读物的主要来源,信息时代要求我们的学校要提高学生利用图书馆找到所需信息和知识的能力。有了图书馆,可以组织学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这样让学生感受到图书馆是一个学习的乐园,是遨游知识的的好场所。说实话,由于条件限制,这一点在农村初中很难做到。

2、建立班级图书库。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为了介绍图书,也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览,把被介绍的图书陈列出来,同时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资料。资料可包括图书内容提要,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

3、给学生创造足够的阅读时间。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除了允许学生在“早读”或“自习”时,既可读所教的课文,也可翻阅课外的书报,还可每周划出一、二节课时,保证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及指导。

4、优化读书环境。在窗明几净的教室内,装点上几幅书画作品,增添了文化气息。读书时,放上一盒优雅舒缓的钢琴曲,学生在音乐的伴随下,尽情地读书,平和的心境,互相感染,融入书海而不亦乐乎!

五、积极评价,让学生坚持阅读。

完善阅读能力的评价机制。学校要建立有效的阅读评价体系,让学生的阅读活动一直处于积极快乐的状态。让学生在阅读方面时时感受到老师的表扬。并且要积极引导,适时激励把小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调动起来。

1、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读书活动,如以学校或班级为单位,开展“古诗朗诵会”、“课本外的故事比赛”、“童话化装表演会”、“文艺节目会演”、“小小读书讨论会”、“课本剧比赛”、“名人的读书格言接力赛”、“我的读书方法”及出墙报、展览读书笔记 等课外阅读扩展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给阅读方法,总结读书成果,交流读书心得和经验。

2、密切配合使学生坚持读书。教师和家长应互相配合,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使学生善读书,增强课外阅读积累。在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他们做到:一是定书。要阅读的书一旦选定,就一定要读完,千万不可半途而废。二是定时。针对学生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选择读书的时间,切忌三天

打鱼两天晒网。三是要定量。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制定出一个读书计划,并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课外阅读关键在于坚持,教师及家长要经常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执行情况,督促学生完成阅读任务。

总之在提高课外阅读能力时我们要处处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六、指导学生学会安排阅读时间。

教师应指导学生要学会长与短的统筹,假期的时间长,可以多读些长篇名著,平时阅读还是以短篇为好;做到内与外的链接,课本上学到一个章节,如果能在课外对其补充,阅读相关背景文章,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做到文与理的调节,对于喜欢科技、环保类读物的学生,也要阅读文学著作,以提高人文素养。

总而言之,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了,不但能够加强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而且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能让学生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同时也能发展他们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让我们都动起来,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有序、科学、舒适的阅读环境,让孩子们在阅读中快乐成长吧!

参考文献:

1、培根等著:《读书的情趣与艺术》,中国友谊出版社1988年版。

2、王会久《让学生体验阅读的快乐》

11.让冰城的孩子感受冰雪的快乐 篇十一

领导身先士卒,提供有力保障

为扎实开展学校的冰雪活动,学校首先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副校长和教导主任任副组长,各班主任及音体美教师做组员。然后召开全校动员大会,号召全体师生投入到活动中来。搞冰雪活动冰场建设是前提,学校领导带领师生在冰冻之前平整场地,打好围沿,为浇灌冰场打下基础。在冰冻期开始后,体育教师立即开始冰场浇灌工作。浇灌冰场必须有充足的水源,而学校的自来水管线有严重的问题,经常断流。为解决这一难题,领导积极筹措资金打了一眼深水井,为节省资金,全体男教师奋战了一夜。水的问题解决后,校长又安排人员将电线拉到冰场,亲自与体育老师一同浇灌,为防止夜间水管冻裂,与体育老师换班儿看守水管。有这样身先士卒、大力支持冰场建设的领导,体育组老师们更是干劲十足,他们放弃了自己的休息时间,没白天、没黑夜地干。浇灌冰场看似一个粗犷豪放的活儿,实际是一个需要耐心细致,更需要毅力和决心的活儿。为完成冰场建设,为给孩子们在冰上飞舞打造坚实的舞台,体育教师们付出了无数的汗水和艰辛。

活动丰富多彩,营造快乐战线

为全面贯彻落实“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活动”的文件精神,按区教育局的具体要求,学校开展了冬季长跑、雪地足球、冰上拔河、雪雕、速滑比赛、抽冰尜比赛、冰爬犁比赛等活动。把冬季冰雪活动纳入到日常工作之中,将冬季体育活动与体育课、大课间活动及课外体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活动实施方案。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进行每天两次的大课间活动,每天坚持户外活动一小时,充分发挥体育教师和班主任的作用,带动广大师生积极参加冬季户外活动。

全员参与,持之以恒。学校7~9年级学生由班主任带队,每天坚持跑2000米,节假日学生自己坚持练习,统计长跑里程,提高了学生的耐寒能力和自信心,学生身体素质得到了显著增强。雪地足球、冰上拔河、速度滑冰、抽冰尜、冰爬犁是学校冬季传统比赛项目。每届比赛体育教师们都精心策划指导,在全员参加训练的基础上,抽调出班级的精英参加学校比赛。不但提高了学生们的竞技水平,而且还培养了他们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战胜困难的勇气。

工作扎实开展,前景一片绚烂

为保证学生能够上冰上课。学校向上级部门多次申请冰刀,并对原有冰刀进行整理、维修。同时学校鼓励学生自备冰刀、冰尜、尜鞭等冰上用品。对原有无法维修的冰刀和桌凳进行重组加工制成爬犁,废物利用的同时也使冰雪活动更加丰富多彩。为保证大班额的学生上冰所穿的鞋,学校制定冰鞋的保管制度,教务处也积极合理安排课时,保证每一位同学都拥有充足上冰的时间,确保学生上冰率达到100%。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主动性空前高涨。

教学中,在没有速滑教材的情况下,教师们创编校本课程。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引入竞赛,及时发现特长学生,补充速滑队的后备力量。利用多媒体技术,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了解滑冰技术的同时形象地观看优秀运动员的比赛,促进学习效果。在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从不忽视安金教育工作,学校制订上冰安全制度,广泛宣传,深入人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滑冰习惯,不做危险的动作,沿着规定方向有序进行。还要让学生学会摔跟头,合理保护自己免受伤害,虽然全校学生上冰率高达100%,但在冰场使用期间,没有一例意外事故发生。

在训练方面,成立学校速滑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及节假日进行训练,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给予指导,历年来涌现出一批优秀的选手参加阿城区的速滑比赛并取得了优秀的成绩。现在我校会滑冰的学生已经占90%以上,更多同学喜爱上了冰雪项目。

12.让孩子在自主学习中快乐成长 篇十二

在新课改的今天, 我们照样可以发现思品课课堂上的一些奇怪现象:一些学生主动意识不强, 老师讲什么听什么, 老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 至于如何探究、如何形成成果、如何研究出一定的深度根本不去体会, 被动的接受、被动的学习、被动的活动、被动的研究, 让一节本应精彩的思品课因为主体参与意识不强而变得枯燥乏味, 整个过程稀稀拉拉、懒懒散散, 至于课堂所要实现的情感价值目标, 我想那就不言而喻了。如何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积极参与老师精心安排的各种教育活动, 促进自身情感价值的成长和提高, 我也经常在思考。下面就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些实践活动谈一下个人的体会:

一、课前让学生动起来

一节内容丰富、情感丰富的思品课, 必然会拥有大量的信息。作为老师精心备课的过程中, 会收集大量的资料, 如图片、视频、案例、诗歌、名人名言等来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那我们不妨在课前让孩子先动起来, 让学生自己去收集课堂主题所需的各种资料, 尽可能地发挥他们自己的想象力, 让材料丰满起来。很多学生都愿意在课堂上踊跃地表现自己, 我比你找的多, 我比你找的好, 我比你找的全, 这样还没有开始上课学生的积极性就已经极大地调动起来了, 这样的课堂学生不需要强迫就已经开始进入角色了。如在学习《人类生命的独特性》这一课时, 我先布置了一个活动调查关于人类的起源, 也就是抛出了一个探究话题———人到底是怎么来的, 同学们热情很高, 有的上网查找, 有的图书馆查阅资料, 有的收集了一些小时候的寓言神话故事 (上课带来了小学时买的书籍) , 有的找生物老师询问, 有的甚至去新华书店买来了VCD。在课堂展示的时间内学生都踊跃举手, 大声展现自己收集的成果, 如有的是关于女娲、盘古、亚当夏娃的神话故事, 有的是生命起源的视频资料, 有的是网上下载的生命起源历程, 有的是生物老师上课的影像资料。当有的同学找到和自己一样的资料时, 周围一片叹息, 当自己的材料独一无二时, 激动不已。在这个时候老师只需要适时地点评和总结, 课堂的内容已经深深地印在孩子们的脑海中了。

二、课上让学生转起来

课堂是学生的主阵地,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如果单靠老师一味的讲授, 填鸭式的灌输, 学生发展到后来只会是“一只耳朵进去, 另外一只耳朵出来”。所以只有孩子自己真正想要, 积极参与, 才能化老师的压力为内在的动力, 效率自然而然就高了。所以, 在整个教学过程里面, 要经常性地给予学生表演的机会,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 并自主围绕主题展开讨论, 在活动过程中理解课堂的教学主旨和教育主旨。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真正喜欢的、也是自己愿意主动接受的课堂, 更是知识能力情感悄无声息内化的过程。如在《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这一章节中, 我播放了2013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的部分视频———12岁小女孩何玥的事迹, 然后抛出了一个话题:作为一个农村女孩, 她捐献器官是否应该?同学们自发组织了辩论:甲方认为, 在农村, 这么小的女孩子生命结束肯定要保留遗体, 这是对自己的尊重, 对家人的尊重, 更是延续了传统习俗;乙方认为, 虽然她的做法可能在当地不是很适宜, 但却发扬了新时期的传统美德, 并且她的生命也延续了多人的生命, 这是对他人、对社会的一种贡献。讨论过程中学生唇枪舌剑, 从古到今, 旁征博引, 让我感叹智慧的力量, 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激情和挑战的课堂。在这里, 我适时地投影了评选委员会的颁奖词, 告诉他们:人的生命不在其长短, 更在其质量, 如果每一个都能献出一点爱, 社会将变得更加美好。

三、课后让学生干起来

一节教育意义深远的思品课, 并不仅仅满足于课堂45分钟师生的交流。德育功能的强化、情感的共鸣, 需要我们继续延伸课堂的内容。让每一节课在课后能够继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真正落实到自我行动中来。对此, 我们思品课老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课后继续干起来的习惯。继续开展系列活动, 丰富课堂教育内容, 延伸其教育价值。如在学习《人类生命的独特性》这一课结束后, 我们立即联系了学校团委开展了《感恩生命感悟成长感谢父母》的主题教育活动。结合教材的内容, 学生自发组织了感恩系列手抄报、感恩系列征文、为家人制作一张感恩贺卡、感恩见行动———为父母做件事、爱在心中演讲比赛等活动。整个活动精彩纷呈, 内容丰满, 学生非常热情地展现了自己的各个作品, 用不同的形式对生命进行了赞美。有的学生在家里为父母洗脚、做家务、打扫卫生、按摩捶背;有的学生制作了一张张精美的爱心卡片, 上面写满了爱的心语;有的学生自己拍摄了一段VCR, 把对父母的感恩之情一股脑地倾诉出来;更有的学生请广告公司制作了一条横幅, 让学生写上爱的签名。多项活动的开展, 我们思品课的教育功效就不言而喻了。

13.让孩子在阅读中感受快乐 篇十三

[摘 要] 在当前的体育教学中,存在着学校的体育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相脱离的现象。学生的体育环境除了学校的体育教学之外,家庭体育、社会体育被忽略了。小学生是一个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我们除了要抓好孩子在校的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外,对家庭、社会体育也应以重视,这样不仅可巩固学校体育的成果,还能使孩子们快乐地参与到体育教学中,并从中享受体育所带来的乐趣。

[关键词]体育兴趣习惯体育教学

引言

“早操、体育课、下午课外活动”,是以往各中小学采用的最主要的体育锻炼组织形式。有老师感叹,体育锻炼三部曲,已经延续了好多年,基本上是学生厌老师烦,没有针对性。我们的体育活动真正应该培养的是孩子的体育习惯,让体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让学生锻炼身体的同时享受到体育带来的乐趣。在当前的体育教学中,存在着学校的体育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相脱离的现象。学生的体育环境除了学校的体育教学之外,家庭体育、社会体育被忽略了。同时学校的体育教学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教学误区。导致出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反而下降的趋势。小学生是一个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我们除了要抓好孩子在校的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外,对家庭、社会体育也应以重视,这样不仅可巩固学校体育的成果,还能使孩子们快乐地参与到体育教学中,并从中享受体育所带来的乐趣。

一、学校体育活动

传统的体育课教学大多采用你教我学,我说你听,我做你练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只重视学生的运动技术和运动技能,而忽视了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严重阻碍了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与全面推行体育新课程要求的指导思想相矛盾,也导致了一部分学生厌学体育。主要表现在:上课无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畏难情绪较大,借故请假较多,完成任务勉强,考核只求及格,课外活动较少参加,没有喜爱的活动项目,怕出汗等。学生能否快乐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对学生参与活动的先行设计。如:高年级学生都有不同程度地受到来自文化学科的压力,相比之下,体育课的压力就小得多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何设计能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中获得快乐,使学生有更大的优势从中

得到乐趣,同时,也获得参与的满足感,学生就将在文化课的压力能在体育课中得到释放,这就需要我们体育教师在设计这环节更有必要加强的一方面,才能产生更积极的作用。比如:每次观看体育比赛时能让众多体育爱好者欣喜若狂。喜欢篮球,喜欢它在竞赛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腾飞、旋转、冲撞、追逐,这些动作技巧总能让人在紧张之余,感受到生命的智慧与柔韧。喜欢乒乓球。因它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单挑,意志坚定并实力强大的人会觉得很简单,无非就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淹。而实力不强的人却像在面对自己的命运一样,无法逃遁,也无法交给他人,是挨打还是有意外的收获,都要一个人默默承受。有时很为自己的国人感到骄傲,就那么一只小球,也能玩得那么出神入化,让人觉得生活真的是处处充满了神奇的力量。参与到比赛之中所感受到的乐趣,一切均发自肺腑之言,不需要规定,更不需要强制,情感与运动的交融,参与的满足就足够了。如果体育教师能使学生在多年的体育学习中找到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不管现在学生有没有意识到体育对他个人成长的真正意义,就已经不知不觉地接受体育。那么,我们体育课的教学设计就应该让体育课成为学生们渴望参与其中的空间,成为孩子们运动的乐园,多增设一些体育比赛氛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这样,学生们亲身感受到运动带来的乐趣和满足,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逐渐把教师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转化为自觉自愿的运动习惯。

二、家庭体育活动

人的本性是爱动的,一般来说自幼就爱“玩”。那么从小培养幼儿、儿童、少年和青年爱“玩”,会“玩”的习惯,加以正确引导,鞭策与鼓励其成效也就愈大。家庭是其成员生活方式的主要载体,是社会构成中最基本的细胞,是现代社会人们活动(包括体育活动)的一个重要单位。家庭体育的教育功能表现为长辈对未成年后代身体锻炼的引导、熏陶、影响、矫正,以及传授一般的体育运动方面的知识、技术、技能和体育的价值观念,有助于培养下一代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和养成体育活动的习惯。有利于下一代形成正确的姿态,正确掌握基本活动技能,为青少年的身心协调发展打好基础。

学生的家庭体育活动,是学生在家庭中,在父母或其他亲人的指导、参与下,开展的有益身心的体育活动。家庭成员间具有浓厚的情感色彩,父母与子女的情感联系最为密切而持久。这种家庭温馨气氛是带孩子活动的极好条件。父母在孩子心目中具有较高的威信,在活动中父母的建议易被学生接受,同时,家庭中各个成员朝夕相处,父母对子女观察细致,了解充分,能够有针对性的和孩子一起活动,促进孩子各方面活动技能的发展。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只为孩子提供活动器材,不重视参与,而许多学生在没有运动的氛围中,他也没有活动的欲望。因此,就出现许多家长所说的孩子一回到家就围着电视机,让孩子出去他

也不出去。其实孩子都是好动、好玩的,父母要以游戏的角色与孩子共同游戏,积极参加。在游戏中,家长以角色的身份去引导和启发孩子怎么做,不能按成人的思维去规定孩子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支持孩子与同伴一起玩。有的家长怕学生在一起吵架,便强制孩子在家看电视、练写字。这时孩子心理肯定是一百个不愿意。他们喜欢玩,喜欢和同学玩。其实,几个孩子在一起玩,不仅能培养他们的合作、友好的精神,还有利于体育活动的开展。

三、社会体育活动

加强对校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引导,使体育健身活动成为学生的闲暇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养成自觉锻炼的健身习惯,使体育成为生活的需要,逐步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我们可以通过班级、假日小队等组织的影响,加强学生闲暇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引导,并通过体育活动或班队活动等形式,开展一些专题性的辅导,提高学生自我组织活动的能力。鼓励参加校外各种培训班,组织学生参加包括游泳、棋类、武术、跆拳道等培训班。节假日开放学校的体育活动场地。学校落实值班教师,建立学生组织,进行管理和服务。如举行春季踏青、远足活动,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格,鼓励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开展各项体育活动,如爬山、郊游、游泳等。

培养和发展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和学习的主体积极性,是让学生在学生时代学会有“一技之长”,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让学生认识到体育的价值,生活中离不开体育,体育给他们带来无穷的乐趣。我们要以“强健孩子的体魄、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为目标,使每位学生做到每日活动1小时,掌握日常锻炼的运动技术技能,获得体育健康知识,让“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口号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学校体育教学探索》 曲宗湖主编,人民体育出版社

2、曲宗湖等编著 《学校体育教学探索》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1.版

14.让孩子感受爱 篇十四

(文/牛妈彭小蹦 图片来自网络)

爱,这个人间最温暖的字眼,却是最复杂的,我们常说无条件的爱才是真正的爱,但什么是无条件?我们也知道,给孩子溺爱的后果,那么什么又是溺爱?我们常说,母爱是无私的,但天下哪个父母不希望我们爱着孩子的同时,孩子也爱着我们,那这么说是不是爱就不是无私的„„

爱孩子,究竟应该如何爱!

这是一个太过于庞大和深刻的话题,而今天,我们只是讨论,如何让孩子去感受爱、懂得爱。

为何要感受爱?因为感受不到爱,就不会懂得爱,不懂得爱的人,就会缺乏爱,从而陷入恶性的循环之中。只有拥有爱的人,才会去爱他人,懂得爱他人的人,终究会得到更多的爱。现在,多数孩子身边都围绕着太多的爱,他们习惯了索取,久而久之,就认为这些都是理所应当的、必然的、应该如此的。一旦有有稍许不满意的地方,便脾气大发。没错,他们是得到了很多的爱,但他们却没学会去感受,他们拥有爱却完全不自治,更不懂得如何爱他人。

一、孩子有机会用心体会什么叫爱

有一次晚饭后,本想拿起遥控看一下新闻,小潘潘过来,跟我说:“妈妈,我想看一会动画片。”我和他爸爸在家都很少看电视,小潘潘还小的时候,只要他说要看,随时都可以打断爷爷奶奶在看的电视,老人家总是无条件的让着孩子,后来我们跟爷爷奶奶沟通,虽然他是孩子,但也不能让他认为,他所有的要求都是合理的,是理所当然应该得到满足的。慢慢的,小潘潘从粗暴的抢夺人家遥控器,毫不在意他人在看电视随意掐断,学会了在看电视之前先询问他人意见,得到允许,这已经是一个很好的改变了。当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允许他看电视的时间内,我们也不能随意打断他。这一点,我们共同遵守着。

而今天,是我们几乎同时想看电视,小家伙看着我问能不能让他看一会,我并没有马上让步:

“妈妈也很想看,妈妈都很久没看过电视了,想看看新闻。” 小家伙有些失落的看着我说,“可我现在真的想看一会动画片,我今天还没看呢。”

我故意装着很为难的样子说,“好吧,虽然我今天也很想看,但是,还是让给你看吧。”

没想到的是,孩子拿过遥控器问:“妈妈,为什么你很想看,却让给了我呢?”

我回答说:“因为妈妈爱你啊,既然你这么想看,就让给你看吧。” 孩子回答说:“妈妈我也爱你,下次你想看的时候,我也会让给你的。”

第二天,我还记得这个话,在他想看的时候,过去表达我也想看看电视,孩子果然把遥控器大方的让给了我。我也就真的看了一会,然后再把遥控器还给了他。

从这件小事,我们可以看出:

1、孩子并非天生懂得爱,当你毫无条件就满足他一切要求的时候,他反而不知道你爱他,而当你要求他一样付出的时候,他反而知道了什么是爱。

2、在他知道你爱他之后,他也会同样的爱你,以同样的方式去关注你的感受,于是他懂得了如何爱。

二、为爱付出 潘潘的名字中有一个“予”字,牛妈一直认为,只有懂得付出的人,才能拥有更多,欲先取之,必先予之,懂得爱,必须要懂得付出!

周末的一天,小潘潘提出要和妈妈一起做蛋糕,我也很高兴的答应了,可因为有段时间没有亲手烘焙了,家里原材料短缺。加上那天也巧了,上午下了一上午的阵雨,下午又安排了其他事情,本约定好了晚饭后立即动工,结果晚饭后,小家伙因为没睡午觉睡着了。

牛妈知道,这个让孩子惦念了一天的事情,还是得去兑现承诺,于是在他小睡之时,出去把材料都买回来了。等我买回东西,孩子还没有睡醒(这个点,小潘潘一般会再次醒来的)。于是我先去洗了个澡,没想到的是,我还没洗完,他就醒来了,要求马上做蛋糕,可等我出来,却发现一副惊天动地的场面,孩子哇哇大哭,爸爸在那训斥他,奶奶在那道歉„„

问了一下,原来是正准备动工,却发现鸡蛋没有了,而这个时候菜市场关门,鸡蛋买不到了。先是小家伙大发脾气,又哭又闹,然后是奶奶在一旁“主动承认错误”,说是“奶奶的错,你打奶奶好了。”因为家里平时都是奶奶买菜,加上奶奶疼爱孙子的心情,道歉总是非常积极。大人一道歉,孩子更加认为自己哭闹,打骂是有道理的了。试想,这种情况下,叫他如何不发脾气,因为是你们没做该做的事情!

我走过去,孩子看见我来了,连忙抱着我,首先,我还是接纳了孩子的情绪,问他是不是因为想做蛋糕很久了,现在做不成很难过,他都一一点头并停止了哭泣,然后就是他一顿“控诉”,列出了这件事情中,奶奶、我和爸爸各自都“哪里做的不好”,“犯了哪些错误”,一共列出了五条,我没有打断他,静静的听完了。等他说完后,我询问了他说完没有,他又继续补充了三条,尽管很多是重复的,我还是耐心听完了。再继续问他,还有没有。直到他说她说完了。我才开始:

“妈妈只有两个问题,第一,今天是谁想吃蛋糕啊?” 小潘潘回答:“是我。”

“为了你吃蛋糕,妈妈在你睡着的时候,尽管爸爸妈妈都和你一样有点困了,外面还下着雨,但我们仍然出去走了很远给你买了蛋糕粉回来,奶奶把做蛋糕的工具都洗干净了。我们做了这么多的事情,你一点都没有感谢我们,只是说我们做的不够好。那么,既然是你想吃蛋糕,你又做了什么呢?!”

小潘潘愣住了,愤怒从脸上消失了,有些吃惊。

然后,他还在边抽泣边说,“妈妈,好,我决定今天不吃了,但是明天一定要去买鸡蛋好吗?”停了一下,继续补充:“明天我给你一分钟的时间,你去买好鸡蛋。”

“孩子,请别人帮忙需要说请帮助我,而不是命令,尽管因为我爱你所以我乐意帮助你,但并不代表你大吼大叫的我也必须帮你。”

“那么,妈妈,请你明天一定要帮我买到鸡蛋好吗?” “当然,我们明天一定要做一个超级好吃的蛋糕哦!” 最后,破涕为笑,兴高采烈的结束了这一次的蛋糕**。我们常常以为,迁就孩子,一味的付出,孩子就会满足,但其实不然。奶奶每次都很积极的包揽责任,但换来的只是不接受、不理解,和更加无理的哭闹和抱怨,而当你引导孩子付出时,孩子却理解了你的付出,懂得了你的爱。

15.让孩子在欣赏和赞美中快乐成长 篇十五

细细品读了《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当我掩上书卷的时候, 我不禁感慨万千:“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 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 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之中, 他就学会了害羞和负罪感;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 他就学会了树立目标和追求成功。”是的, 作为一名班主任, 如果你爱学生, 你首先就要学会赞赏他, 如果你要改变学生, 就要先改变家长和我们自己。学会尊重学生, 学会赏识学生, 学会适当地“夸奖”。所以, 如何用赞赏和爱心来成就孩子的美好未来, 便成为我作为一名班主任老师的毕生追求。

记得有一次半期考试后, 按照学校惯例将在全校范围内开家长会, 在学校领导的精心安排下, 全体家长聆听了知心姐姐关于家庭教育的一个报告。在做正式的报告之前, 知心姐姐请全体家长思考并列举自己孩子至少五个优点, 当时大多数家长保持沉默, 只有少数家长能够列举出孩子的优点。对此, 知心姐姐讲到:“能够说出孩子十个优点的家长是优秀家长, 能够说出孩子三个优点的家长是合格家长, 说不出孩子一个优点的家长是不合格家长。你做到了吗?”我当时也在场, 我看了看班级的成绩册, 除了成绩册, 我还看到了什么?孩子们究竟有哪些优点?这的确是家长应该思考的问题, 这难道就不是我们老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吗?此时, 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从那以后, 我开始重新思考我的班主任工作。回到家, 我拿出班级的名单, 我试着在每个学生后面写出他们的优点。在每位学生后面, 我都能写上几条。既然如此, 那我平常为什么总是批评多, 表扬少呢?我决定开始试着改变我的教育策略。

面对一张张稚嫩的的面孔, 我踌躇满志, 倍感责任重大。接下来, 我要求每个孩子买一本笔记本, 我把它叫做“进步本”, 在进步本的第一页写上家长对孩子进入初中之后的期望或者想对孩子说的话。从那以后, 孩子们每天的作业都写在“进步本”上, 作业由家长对照检查并签字, 并且每一周我会让孩子写一篇200字以上名为《这周我进步了吗?》的周记, 总结上一周自己各个方面的情况, 写出想对家长和老师说的话。从“进步本”中, 我了解到部分孩子的心理动向, 孩子们极其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 也希望老师能够看到自己的进步。每一次, 我对孩子都会写一些鼓励的话。比如:余涛, 老师看好你, 你看, 现在你能主动举手起来回答问题, 真棒!你的英语读得很好, 老师希望你把你好听的声音让全班同学都听到, 好吗?余涛是一名性格内向, 不善于表达, 声音小的孩子, 他现在能够主动举手, 就已经是迈出了一大步了。第二天, 我在他的“进步本”上看到他这样写道, “Miss Li, 你让我喜欢上了英语, 因为你没有打击我, 我知道我的英语基础不好, 每次起来说话就结结巴巴的, 但是您从来都未打击过我, 您的‘Good!’, ‘Take it easy’还有‘Perfect!’都让我充满了信心。听到您的表扬, 我心里更高兴, 学起来更带劲, 放心吧, Miss Li, 我不会让你失望的”。每当看到孩子这样的话, 我感触很深, 既然孩子们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与赞扬, 我更应该抓着这个时机好好的鼓励他们, 让孩子更有信心。每周, 每天, 我都会从“进步本”上得到许多的收获, 我都会毫不吝啬的给孩子一些鼓励的话, 经过一段时间, 我发现我的方法很有效, 家长也会时常在“进步本”上写上几句, 比如:“孩子, 爸爸看到你写的周记我很感动。”“儿子, 你上了初中取得了这么大的进步, 你在家不仅自己洗衣服了, 而且还帮妈妈做了事情, 上课更专心了, 这些事情你取得了进步, 生活学习正是有这些细节组成的, 你进步了, 爸爸妈妈真为你感到骄傲。”……这样的话怎能不叫人感到温暖?这让孩子更加深刻的感觉到父母和老师的爱, 从而转化为奋斗和取得成功的不竭动力。

通过“进步本”, 我看到了孩子们在鼓励和赞扬中不断成长。

元旦节之前, 我布置了一份特殊的家庭作业, 请全体学生家长打电话给我。当时全体学生很疑惑, 为什么要打电话, 生怕老师会告他的状, 我猜测他们一定是揣着一颗不安或是胆怯的心回家的。在元旦节期间, 我每天都会接到家长的电话, 这让我很欣慰, 我的45个孩子的家长也愿意跟我交谈孩子的情况。我告诉家长, 孩子在新的环境中, 取得了哪些成绩和进步, 家长听后很满意, 表示对我的感谢, 而且表示今后会更关心孩子, 积极与老师配合。我这次撇开了缺点只谈进步, 尽量抓住孩子的优点进行放大表扬, 但绝对不是千篇一律, 表扬漫天飞舞, 而是提前备好“电话交流”这一课, 针对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侧重点, 让家长觉得真实可信, 孩子的确是进步了。这让我和上一次假期作了对比, 几个月前, 学生返校之后, 听写全班只有十个左右的同学一次性过关, 作业也是很糟糕。然而这一次, 孩子们回来之后的听写一次性过关34人, 作业都做得工工整整, 上课精神状态都很好, 我并不感到惊讶, 因为我最清楚原因是什么。

在我的班级里, 45个学生犹如45个精灵, 他们的一举一动在我眼中都是那么珍贵, 在我的眼中, 45个孩子没有一个失败的, 我和我的45个孩子都生活在彼此的赞美和欣赏中。因为我明白, 老师一句不经意的夸奖也许成就的就是一个学生的美好未来, 也许成就的就是一个家庭的幸福美满, 也许成就的就是我们自己最大的成功和幸福, 一举多得, 何乐而不为?

16.让学生在快乐中感受音乐美 篇十六

关键词:音乐教育;审美;快乐;感受音乐美

音乐是什么?著名的音乐家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他把“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排在第一,说明学习音乐首先是快乐的。中学生在音乐课堂中往往注重切身感受,内心体验,感受学习过程中的愉悦。如果学生在我们的音乐课堂中得不到快乐,这样的音乐课学生又怎么会喜欢?她(他)就会对音乐课失去兴趣。音乐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全新的教学理念:音乐教育要求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如此看来我们的音乐课必须要让学生在快乐中感受音乐美。那么,新课程下的音乐教学,如何做到让学生在快乐中感受音乐美?

一、创设愉悦的课堂引入环节

人們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一点也不假,学生对你的课没兴趣,随你说得天花乱坠也白搭。你可以用游戏引入,也可以情境引入,可以播放视频,可以讲故事等等,只需要2~3分钟时间即可。你的引入必须是引人入胜、别开生面的,在课堂的一开始就把学生深深地吸引住。我在七年级四班上了一节高效课堂展示课,课题为《音乐在我身边》,这一节课是含有表演、朗诵、活动、讨论、创作等内容的开放性课堂教学。我采用游戏引入,学生左右换脚跳动、右手举到头顶划圈、嘴巴念词:我手里拿着矛,上山去打猎,我打……我打……我打……他或她(猎物),手指指向猎物,充当猎物角色的同学要发出“啊”的惨叫声,表示挨矛刺中,完成游戏。游戏结合着语言、律动、舞蹈、表演等多种活动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这是一种音乐审美愉悦的体验。这是一个好的开头,学生被吸引了,听课的老师也被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致更高了,在接下来的各环节中,纷纷抢着发言:学校运动会上,生日晚会上有音乐,车站、码头、广场、超市上……到处有音乐,确实音乐就在我们身边。学生在愉悦中完成学习目标。

二、创设合适的情境

情境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情境产生不同的体验。情境大多设在开头或中间,因为学生需要时间领悟、深化情境内容,要有一个过程。设置情境不是目的,而是我们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手段。我在七年级上了《我们的晚会》,这是一节既有唱歌也有欣赏、创作的大容量综合课型。一开始,我就把我们学校去年的文艺晚会的录像展现给学生(节选精彩部分)。在情境中,同学们观看了大哥哥动听的歌声和大姐姐优美的舞姿。这些大哥、大姐们,有的是他们村里的,有的是表哥、表姐,有的甚至是他们亲哥、亲姐,看了这样的情景他们兴奋不已,就会想:今年该有自己的身影了吧!于是,接下来布置任务:创作我们晚会的节目单这一任务,同学们积极性就高了,他们按照自己的思路,互相讨论,很快晚会的节目单出来了。他们的节目还挺丰富的呢!唱歌、舞蹈、相声、小品都有,让我想不到的是他们还有三句半这个民间群众曲艺表演形式。我们可千万别低估学生的能力,尽管这节目单还存在一些不足,可也是同学们合作创造的结果,他们的创作过程是愉快的,他们的心里是美滋滋的。

三、多给学生音乐实践活动的机会

音乐中的吹、拉、弹、跳、唱无一不需要实践活动来体现。让学生亲身实践最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比如,你在介绍大钹、小钹、碰铃、双响筒、钢片琴的时候,你只展示这些乐器给学生看,只在理论上给学生介绍,下课学生又眼巴巴地看着你把乐器搬走了。学生连摸一下的机会都没有,我估计学生罢课的念头都有了。教师介绍用法后,一定要把乐器给学生敲一敲、打一打。我是把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小组成员面对面坐),各小组长领取本组乐器,教师给出各组不同的简单节奏型,用12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此阶段学生全部站起来,教师就在各组之间巡视和指导。时间一到,各组开始依次展示,互相评价,教师点拨,给出奖励(红点数量)。小组展示结束后,四个小组进行合奏。各组还可以交换使用乐器,课堂气氛相当活跃,正可谓其乐融融。

四、多给学生以激励性评价

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爱听赞扬的话。哪怕有一个小小的进步,你也要对学生加以鼓励和赞扬。特别是高效课堂模式的课堂,每个学生都有个人展示的机会,每个小组都有小组展示的机会,这就提供给老师一个评价学生的好平台。我们多给学生赞扬和激励,有助于美好情感的培养,而美好情感的形成正是审美功能的体现,真正达到让学生在快乐中感受音乐美。

参考文献:

[1]王晓秋.有效教学 和谐课堂[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05.

[2]曹理,谬裴言.中学音乐教学论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3]郁文武,谢嘉辛.音乐教育与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10.

17.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 篇十七

孩子天生是敏感的,即使这样,我们依然要明确的表达我们的爱。

记得小时候,我的叛逆期,一直纠结于我的妈 妈为什么不爱我,她为什么不像别的妈 妈,会在下雨天给我送伞,我想要的东西她一定不会给我买,我想做的事她也不让我做……我甚至怀疑她不是我的亲生妈 妈。其实妈 妈那一代就是在那样的教育中成长,她们勤俭、吃苦耐劳,又觉得孩子不能惯,所以,他们也会同样的对待我们。

深受其害的我,对儿子一直把“我爱你”挂在嘴边。儿子小的时候还不懂得回应,后来渐渐大了,总会神情的回应“我也爱你”。他知道我爱他,在我每天亲吻他脸蛋的时候,在我抱着他的时候,在我给他讲书的时候……因此,儿子的安全感越来越强,孩子在外面就会表现得很自信,在社交中也表现得进退自如、游刃有余。

我在让他做什么事的时候,都会告诉他是为什么要这样做,如果他真的不同意,一般我也会尊重他的意见。所以,我家孩子一直是一个很懂事很绅士的孩子。注意,是“懂事”而不是“听话”,懂事代表他能够明白别人的意思,并自己做出判断,而听话只是单纯的顺从而已,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太顺从,希望他有自己的想法,并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在当今的教育体制下,我能做到这样,应该是很难得的了。我认为,只有他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才能快乐。快乐,已经是越来越稀缺的东西了……

18.让孩子在阅读中感受快乐 篇十八

现代教育心理研究表明,愉悦心理与学习的关系非常密切,只要有愉悦的兴趣,学生就不会觉得学习是一件乏味的事。而以往传统的绘画教学常常以老师示范、学生临摹为主,由老师在黑板上画好示范画,然后再让学生依葫芦画瓢或干脆照课本中的图案“复制”下来。这种“框架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画时陷入消极、被动、乏味的情绪之中,把学习当成苦差事,怎么还会乐得起来呢?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愉快教学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理念,那怎样让孩子在美术课堂中快乐起来?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做以下几点尝试:

一、创建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愉快的感受中快乐的学习。

课堂氛围是师生共同在课堂上创造的心理和环境氛围。良好的课堂氛围能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会产生更多的师生互动,学生愿意更多地表达自己。我认为可以从两方面入手。(1)充分运用教师语言的艺术。

课堂并非是老师的一言堂,因此老师的话不一定多,但要能给学生以启发和引导,以《聪明的机器人》(湘版五年级上册)一课为例,我先展示几个外形不同的机器人玩具,演示其从事的工作(环境、背景)后,学生靠有关事物的启示,触发联想,从而增加了创造的可能性。最后让同学们当一回科学家、美术设计师,想象出自己心中精明

能干的机器人。在此教学过程中,通过老师的教学引导,课堂气氛宽松,学生思想活跃,他们的想象能力得到了发挥,学生学会了发现与思考、同时也学会了探索与创造,从学生的最后作品中如 《礼仪机器人》、《太空机器人》、《机器人老板》构思新颖、独特,令人耳目一新。

(2)充分运用教态的艺术。

教师的教态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情绪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好的教态,学生会感到亲切、轻松、愉快,有利于提高学习的兴趣。教师面带微笑,和颜悦色,会给学生愉快的暗示,学生也会从教师的愉快感中受到鼓励,只有让学生喜欢上老师,学生才会逐渐形成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越喜欢兴趣愈浓,学习动机就愈强,努力程度也会愈高,从而彻底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焦虑感和疲倦感,在老师愉快教态感染下做学习的主人,满怀信心地用快乐、向上的心态接受美的教育。

二、运用快乐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快乐

“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法国著名学者卢梭的这一观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很好地讲究一下教学艺术,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而不厌、乐而不散,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快乐中全面提高素质。使学生快乐的教学方式可以多样化如:

1、设置各种有趣的教学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

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自制力差。成功的导入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教学中,要通过设计情境导入、故事导入、谜语导入、游戏导入、悬念导入等方法,激发学生探究、创新的欲望,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收到“课伊始,趣亦生”的教学效果。如《泡泡乐》(湘版一年级下册)一课,我通过让学生自己吹泡泡,发现泡泡的形状和颜色,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课堂氛围顿时活跃起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主题,对孩子们来说,这种学习就是游戏,个个跃跃欲试,情绪特别高涨。实践证明,在上课之初就调动起学生视听觉的积极性和创造的积极性,能带给学生更多想象的空间,陶冶情操,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增强审美感受,激发求知欲,活跃学生的思维。

2、采用多样教学手段,增加美术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

利用实物、图片、音乐(有条件的地方可以使用幻灯片、录像、网络)等帮助学生学习,简化学习难度,使学生学的轻松,从学习中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如《蔬果的联想》(湘版五年级上册)一课,同学们的思路一时不会很快很广的打开,可以通过实物图片引发学生的联想,阔宽学生的设计思路,让他们能很好的设计出自己的作品,从而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又如学生做作业的时候,课堂气氛容易显得沉闷或烦躁,为使学生保持一种愉快状态,作业时可用录音机或手机播放一些优美抒情的音乐。经实践,通过音乐情景激发学生情趣,学生的思路开阔了,思维活跃了,课堂结构也优化了。在教学中把音乐和美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优美的音乐伴随着美术作品中美的意

境、美的形象来感染学生,调动学生追求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激情,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作画兴趣和愉悦心理的目的。

3、走出教室,在自然界中感受学习的快乐

除了课堂之外,大自然本身也是学生的好老师,让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不仅可以放松身心,更能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去体会,比起老师去讲去描述,更加的直观、清晰。例如:《留住秋天》(湘版三年级上册)一课,第一课时我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感觉,通过亲身体验,感受秋、发现秋,寻找表现秋的画面,根据这些展开想象表现秋,这样产生的作品是特殊的,有个人的生命力,千姿百态,不会千篇一律。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有思考、有观察的学习才能提高质量。这样远远要比教师反复讲绘画步骤、所用色彩,要来的生动的多。学生们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知识,学会知识,内心也会非常的快乐,更加愿意参与学习。

4、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社会,加强趣味性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随着信息化进程的飞速推进以及人们生活水准的不断提高,人们在社会中需要用美术以及美术与其他学科相交融的方法来解决各种问题的机会将越来越多。在课堂中模拟一些社会活动,可以使学生在情景中发现与美术有关的问题,在活动中将知识与技能相贯通,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也能更积极的参与课堂。例如:《彩云衣》(湘版五年级上册)一课,在小组合作设计完衣服之后,我举办了一个服装展示推销会,并设置

了各种奖项(最佳风格奖,最佳搭配奖,最受欢迎奖„„),请各组同学为自己制作的服装作品编写设计说明,分别上台进行展示介绍,同学间相互评比,最后颁发各个奖项,同学们劲头十足,精心设计准备了各种各样的展示方式。在这样的模拟社会活动中,同学们的兴趣浓厚,每一个人都积极的参与活动,出谋划策,学习的非常快乐。

5、变“单干”为“合作”,在竞争中感受快乐

学生之间的合作历来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原有的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只能是“单干”,学习积极性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可以形成“组内互助合作,组间竞争夺标”的学习氛围,学生们为了小组的荣誉会尽心尽力,积极的动手动脑,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在激烈的竞争中感受学习的快乐,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例如:《飞机工厂》(湘版五年级上册)一课,我设置了一个比赛,以小组为单位,看看怎样设计,才能使折叠的飞机飞的更远,为了小组能胜出,同学们各个献计献策,不断地尝试,不断地改进,在竞争中,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看到精彩的作品在自己手中诞生,都开心的笑了。

三、全面、正确评价,让学生都能感到获得成功的快乐

美术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促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不论是在学生的创作过程中,还是面对学生的美术作品,都应让学生享受评价,而不是反感评价,及时的表扬与鼓励,让学生都能感到获得成功的快乐,会使他们更富有创作勇气和热情。在评价中我坚持以下几点:

1、评价多角度多方面。

在评价学生作业时,注重发现学生的富有个性或独特的表达方式。我始终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闪光点与过人之处,只要发现学生作品中的每一个闪光点,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创意或是一个小小的进步,我都加以肯定和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每一位学生都充满信心,努力学习。如我在让学生进行生动的橡皮泥人的练习时,经常有学生捏出恐龙、怪兽等,对此我进行肯定,激发学生继续创作的热情,并在课堂小结环节中进行全班性的作品展示,布置出一个小型的动物乐园。这样的展示评价,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美术学习的浓厚兴趣。

2、引导学生互评、共评、自评

评价不是老师的特权,应该鼓励学生评价他人。学生画完作业,有时让学生同座位互评,有时分小组讨论,有时全班轮流参观,有时还让学生把美术作品摆在讲桌上,或贴在黑板上,这时的学生们有站着的,有坐着的,还有脖子伸得老长的,既兴奋又喜悦。这种亮相带给学生的激动是让学生始料不及的,评价的内容可以是喜爱与否,优点,缺点,提出自己的建议;在小组活动中对其他成员的评价,内容也可以是:他(她)今天表现怎样?可以和大家团结协作吗?等等!把评价的权力给学生可以使他们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美术课中,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这种评价方式的气氛轻松活泼,带有观赏性和愉快性,我自认这是让学生享受评价的过程,其实也是现代教学评价观念的一种体现。

3,作业评价批语丰富多样、人性化。

在评价中更多的是激励性的文字。由于学生有丰富的想像力,作品各不相同,各有长处。为此,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可以使用具有美术特色的评价用语如:

1.加油,坚持下去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大画家!2.今天画的真漂亮,继续努力吧!3.作业完成得真不错,你真是个“小画家”!4.别着急,老师会耐心地等着你完成。5.真勇敢!能够大胆的画出自己的想法。6.你超越了自己,好样的!7.作品太有创意了,你真棒!8.你今天的构图十分独到!

上一篇:供销下一篇:2023年中心组及干部职工政治理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