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大报告对文化建设

2024-09-04

十七大报告对文化建设(精选17篇)

1.十七大报告对文化建设 篇一

十七大报告论反腐倡廉建设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

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切实改进党的作风,着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要坚持群众路线,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全党同志一定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对任何腐败分子,都必须依法严惩,决不姑息!

2.十七大报告对文化建设 篇二

一、深刻领会十七大报告的科学内涵

党的十七大报告是一个继往开来、催人奋进的报告, 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举措、新思路;对统一全党思想认识, 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 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报告全面总结了我们党过去五年以及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的基本经验, 全面阐述了当前面临的新任务、新挑战、新思路, 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 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 进一步激发了全党、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报告提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六大任务, 把重视和解决民生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 深刻全面地体现了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解决民生问题, 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成果,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报告中提出, 过去的五年是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的五年, 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和人民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 是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显著提高的五年, 是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更加紧密的五年。这个总结, 实事求是, 凝聚了党心民意, 也为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指明了方向。

报告不仅是政治宣言、行动纲领, 更是强大的精神动力, 描绘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 体现了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这必将激发亿万人民建设美好生活的巨大热情和干劲, 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实践, 谱写人民美好生活的新篇章。

二、全面把握十七大报告的精神实质

(一) 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胡锦涛在报告中提出,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必须坚持统筹兼顾。总书记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定义和“四个必须坚持”, 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 系统回答了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同时, 还就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等四个方面的具体要求;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 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奋斗目标。

(二) 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成果”

报告指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已经雄辩地证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康庄大道。新世纪新阶段,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矛盾、新问题, 我们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 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经验, 坚持以人为本, 推动科学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只有这样, 才能够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我们的伟大事业才能取得一个又一个新的胜利。精辟的论断是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信心和决心。

(三) 关于“推进我国和平与发展”

报告指出, 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 中国政府和人民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这些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综合实力的增强, 国际上不时有人鼓噪“中国威胁论”, 甚至借机大做文章。事实胜于雄辩, 从中国参与国际维和, 到印度洋海啸援助;从朝核“六方会谈”的成效, 到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这些都表明, 我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 中国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复兴必将增强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总书记铿锵有力的话语, 就是我国坚持和平发展的宣言。

三、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对履职尽责的启示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 怎样才能始终跟上时代的步伐, 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和顺应时代潮流, 如何应对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 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 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终身学习的要求。因此, 要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为契机, 把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做一个“学习型”的人才。特别是在工作上要加强与时俱进, 工作理念要创新、工作内容要创新、工作方法要创新。

(一) 成为学习型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 知识的飞速变化增长, 会对我国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产生深刻的影响, 社会的政治、文化、观念等也必然相应地发生重大变化。现代的科技文明, 高新电子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迅速地打破国界, 世界各地的发展变化不可避免地通过各种方式波及国内, 需要学习的知识、需要解决的问题与日俱增。这一切要求我们思想理论工作者必须成为学习型人才, 成为复合型人才。

(二) 成为学习型人才是我们自身素质提高的必然要求

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我们不懂得、不熟悉、不掌握的东西很多, 必须在实践中加强学习, 加强锻炼, 不断探索, 把坚持学习作为紧迫而又长期的重要任务。不仅要学习政治理论, 而且要学习经济, 学习先进经营管理, 学习现代科技文化。只有不断加强学习, 锲而不舍, 提高自身素质, 否则将停顿不前, 将会变成一个知识贫乏的人, 即便你是一个工作上尽心尽力的人, 也难以胜任新形势、新情况下的工作, 最终因为不称职而被淘汰。

(三) 切实把学习、宣传和贯彻十七大精神落到实处

党的十七大不仅科学回答了我们党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 而且为如何提高执政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所以, 我们要坚持先学一步, 学深一层, 学透一些, 融会贯通, 把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所阐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落实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通过宣传努力营造一个浓厚的舆论氛围, 引好路, 带好头, 作好决策。

(四) 抓好工作落实

3.十七大报告名词摘要集锦 篇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十七大报告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改革开放

十七大报告摘要: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科学发展观

十七大报告摘要: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和谐

十七大报告摘要: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

和平协议

十七大报告摘要:台湾任何政党,只要承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我们都愿意同他们交流对话、协商谈判,什么问题都可以谈。我们郑重呼吁,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十七大报告摘要: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惩治腐败

十七大报告摘要: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对任何腐败分子,都必须依法严惩,决不姑息!

生态文明

十七大报告摘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人文关怀

十七大报告摘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

党员主体地位

十七大报告摘要: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推进党务公开,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

软实力

十七大报告摘要: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财产性收入

十七大報告摘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机遇大于挑战

4.十七大报告对文化建设 篇四

农村实用人才包括乡村医疗卫生人员、科技推广人员、生产能手、经营能人、能工巧匠等,是农村中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为农村经济和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事业发展提供服务,能够起到示范带动作用的农村劳动者。多年来,各地各部门在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我国农村实用人才数量不足,总体上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还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到,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宏大、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是摆在各级党组织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要加强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结合本地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大力实施“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继续深入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星火科技培训、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等项目,充分发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等各类教育资源在实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注重依托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各类新经济组织、农业示范基地、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岗位培训、技术指导、技术交流、科技示范和成果展示,在农村生产经营实践中培养实用人才。加大对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的培养力度,着力培养一批长于经营、精于管理、勇于创业、乐于带领群众致富的复合型人才。继续深入开展农村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促进和带动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要为农村实用人才成才兴业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通过在土地流转、技术支持、项目设立、资金投入等方面的政策倾斜,支持农村实用人才成才兴业。鼓励和支持农村实用人才牵头建立专业合作社和专业技术协会,创办科技示范基地、优质农产品示范园,领办、创办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各类经济实体。依法保护农村实用人才的知识产权和合法权益,鼓励他们开展技术创新。大力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面向农村实用人才的信息服务体系。逐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城乡贯通的农村人才市场体系,促进人才合理有序流动。

要建立完善有利于农村实用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激励机制。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以知识、能力、业绩、贡献为主要指标的农村实用人才认定体系,建立资源共享、分级管理的农村实用人才信息库。扩大职业资格证书在农村的覆盖面,逐步推广面向农村实用人才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符合条件的农村实用人才可参加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建立健全政府表彰和社会激励相结合的农村实用人才表彰奖励体系,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关心和爱护农村实用人才的良好氛围。

5.十七大报告心得 篇五

——党的十七大报告学习心得

10月10日的“成就·挑战·展望”的报告让我们对党近年来取得的一系列辉煌成就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也让我们初步意识到发展过程中的种种问题与挑战。在自学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上作的报告后,我对以上问题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作为青年学生,我们有义务用心领会报告的内涵,努力贯彻它的精神,铭记先辈的成就,以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身份勇于迎接未来的挑战。

报告首先回顾了党在前五年的工作中取得的成就,指出虽然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党仍然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我看来,这与我们党始终坚持贯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并不断完善党的理论体系是紧密相关的;同时,这些成就很好地体现了党所独有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体现了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这些成就中,我们不难看出,经济实力的提升、改革开放的突破带动了社会生活、科技教育等的发展,而这些事业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经济的提高。这再次肯定了改革开放这一政策的正确性。经过四代领导集体的努力,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取得突破进展,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当地展开,全国人民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改革中,经过30年的风雨历

程,今天的中国终于可以以崭新的面貌傲立于世界强国之林,而这一切的背后,党发挥了巨大的领导作用。通过实施“三步走”战略,带领人民艰苦奋斗,不断探索有关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丰富党的理论和经验,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之路,我们党正逐渐走向成熟,在改革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作为一名刚进入大学的学生,十七大报告里所提成就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有关教育发展的成就。报告指出改善民生应该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而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在接受教育的十几年,我们都对教育的发展有深刻的体会。从提出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到减免农村、城市义务教育学费,我们可以感受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制止教育乱收费现象,保障教育公平,让更多人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同时也促进了教育的良性发展。而更新教育理念,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则为我们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教育平台,有利于我们的深造。教育的成就只是所有成就的缩影,从教育发展的背后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在我们的社会主义发展中走正确的路,迈出正确的步伐,取得骄人的成绩!

报告在提到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同时,也指出了很多深刻的问题。在过去五年的工作中,党的工作与人民的期待

依然有不少差距,无论是经济、政治制度还是党员的作风上,都存在不少问题。此外,报告还指出在改革开放中我们面临的一系列挑战。面对这些未来的风雨和发展路上的困难,拥有广泛群众基础和敢于创新的党将继续前进,向着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未来五年,党将继续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军事、统一问题、外交上发展。而这其中让人耳目一新的,应该是党提出的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灵魂,通过理论创新、执政能力创新、民主创新等多种创新形式,党才能不断完善自我。创新也是我们改革开放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精神。只有坚持创新精神,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之路,才能将路走的更远更好。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很多新理念、新方法,这是党以身作则实践创新的重要表现。在发展经济上,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加强自主创新,坚持可持续发展;在文化教育上,党又提出培养创新性人才,我认为这是我们青年学生应当实践的一项重任。只有我们青年学会创新,勇于创新,我们国家的未来才会发展美好,否则,只能是滞后或者僵化。我们应该把十七大报告中体现出的这种创新精神应用于学习实践中,以己之力为国家的社会主义事业做贡献。

在总结成就和挑战后,报告最后提出了对全党的要求,即要珍惜党历经艰辛奋斗所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和完善党的理论,打好群众基础,继续为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不止是中共党员,我们这些虽未入党但有志报效祖国的青年学生理应共同奋斗,干好本职,刻苦学习,迎接挑战!

6.十七大报告学习心得 篇六

胡庄小学 王建胜

胡锦涛同志所作的十七大报告,立志高远、求真务实、主题突出、特点鲜明、论述深刻,总结了党的十六大以来的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对全面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战略部署。报告中强调:“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把“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放在首位,把实现教育公平作为基本国家政策。这明确提出要实施素质教育,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健全学生资助制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建设学习型社会。报告为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努力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历史阶段,为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提出的新的重大战略目标。面对党的十七大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最根本的还是要更加自觉地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推动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落实,指导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战线要紧紧围绕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对教育工作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着力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要进一步推动教育优先发展,着力把握教育发展规律、创新教育发展理念、转变教育发展方式、破解教育发展难题,提高教育发展质量和效益;要加快建立健全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机制和制度,促进各级政府以更大决心、更多的财力支持教育事业。

二、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四、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要切实加强师德建设和教师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要注重吸引优秀人才当教师,鼓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让教师成为社会上最受尊重的职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气。

五、要坚持教育公益性,促进教育公平。要促进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困难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进一步健全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让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上得起大学、接受职业教育;坚持从严治教、规范管理,推进和谐校园建设;维护高校招生公平、公正,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六、要继续推进教育改革开放。要深刻地认识到,过去29年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是改革开放,今后,我们要继续坚定不移地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加快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方式,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和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紧密联系学校的工作实际,紧密联系广大党员的思想实际,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把用党的十七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作为学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认真查找精神状态上存在的差距,继续解放思想、振奋精神,保持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深入研究本地区本学校带有全局性、战略

性的重大问题,加强对教育现状的思考和研究,进一步明确学校的具体奋斗目标,提出改革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全面开创教育工作的新局面。要迅速掀起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的热潮,结合教育工作实际,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紧紧围绕“巩固成绩、深化改革、提高质量、协调发展”的工作思路,以“巩固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水平、加快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步伐、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工作重点,促进全县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7.十七大报告对文化建设 篇七

——摘自党的十七大报告

一、报告的结构

从报告的文字内容来讲,报告共分十二个部分,首先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五个新要求,全面论述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国防建设,详细阐明了对台政策、对外关系,着重强调了党建工作的重要性。

从报告的文字结构来讲,报告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解答困惑、明确旗帜和方向。报告的前四个部分,从总结工作经验,到回顾改革开放的历程,到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到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四个部分主要都是讲举什么旗帜的问题。报告明确而坚定地回答了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通过对国内外历史、现实的分析和研究,通过对我们历史新起点的确立,要把这面旗帜进一步明确起来,进一步树立起来。第二部分是内政外交的部署。报告中间的七个部分实际上是分析各个方面的工作,具体部署各个方面的工作,包括内政、外交、政治、军事、文化、理论创新、社会建设等方面。第三部分是党的自身建设。报告最后一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建设,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才能进一步担当起带领全国人民建设小康社会的重托,才能进一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报告主题突出,观点鲜明,各方面的工作部署非常实在。有很多新思想、新亮点。回答了海内外包括国内外、党内外很多思想上的困惑,尤其是第一部分(报告的前四部分),既树立了旗帜,又消除了各种各样的思想疑虑。实际上这个报告把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把为什么要坚持解放思想、为什么要推进改革开放、为什么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什么要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奋斗目标等都讲得非常清楚。整个报告概括地讲就是三句话,即党举什么旗,应该做什么,党本身应该是什么样。

总之,党的十七大报告是一份具有科学精神、解放思想、继承创新、求真务实、催人奋进的报告,它进一步凝聚了党心、军心和民心,为我们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胜利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础。

二、报告的四个关键点

第一个关键点就是以什么为根基的问题。报告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三个根基:

一是一个国情根基。虽然改革开放30年了,但是我们仍然处在,还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报告认为我们认识这个现状,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我们不要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同时也不能否定我们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二是两个历史根基。关于这个问题报告指出了两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根基。一个历史根基是我们今天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开创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的。所以报告特别强调,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开创的社会主义事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这样一个历史根基不能忘记。

另一个历史根基是报告里一再谈到的两个永远铭记。第一个永远铭记是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的。第二个永远铭记是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承、发展并成功推向21世纪的。

总之,我们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起点就是在这两个历史根基的基础上谈起的。千万不要忘记这两个历史根基,否则,我们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是四项政治根基。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政治根基,是非常重要的政治保障,如果没有四项基本原则做保障,我们的改革开放就会失去目标和方向。用邓小平同志的话来说,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除了给中国带来灾难之外,不会有任何真正的成果。报告对这一点讲得非常明确非常透彻,并进行了特别的强调。

总之,三个根基(一是国情根基,二是历史根基,三是政治根基)问题是我们时刻都要关注的。根基如果毁掉了,整个大厦也将不复存在。

第二个关键点就是怎么发掘活力的问题。这一点也很重要。活力包括让整个社会充满生机活力、让整个党充满生机活力两个方面。怎样使整个社会、整个党充满生机活力,有三个要点:

一是解放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也是我们能够不断地使社会主义充满生机活力的根本要求。坚持解放思想是解读报告的一个关键点和灵魂。

二是自主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也是关系到我们事业成败的一个关键点,这也是使整个社会充满活力、体现时代精神的关键点。所以,我们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必须把开拓创新看成是当今时代精神的一个主要特点。

三是改革开放。报告里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我们1978年以来新时期的主旋律。近30年来,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绩和长足进步,究其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三个关键点就是举什么旗帜的问题。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当代中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报告非常明确地把旗帜分为两条: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从实践来讲,我们取得了在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从理论上讲,就是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思想理论成果。这个最新思想理论成果就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及其一系列重大的战略思想,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涵。

第四个关键点就是揭示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的问题。理论的创新必须要把人民利益问题摆在突出位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非常突出的一条是在进一步确定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历史地位的同时,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理论进行了进一步运用,发展和表述。发展和表述集中体现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上。

报告对科学发展观做了新的阐发。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发展是第一要义,核心是以人为本,关键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要又好又快;以人为本应体现在怎么落实群众利益上。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些都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意。

三、报告的四个新亮点

第一个亮点就是“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报告中讲: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可以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作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的国家权力本来就应该属于人民,所以,讲述民主政治时首要一条就是要确保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政府机关和公务人员的权力要接受人民的监督,在阳光下运作,这是社会主义国家权力题中应有之意。另一方面,就是考虑到权力异化的可能。我们执行的是国家权力。马克思认为国家权力是一种特殊的公共权力,不是普通的公共权力。普通的公共权力要监督它、掌握它比较容易,特殊的公共权力容易凌驾于社会之上,容易脱离社会、脱离人民,包括社会主义国家,权力也可能背离人民,所以,报告中一再讲权为民所用。要加强监督力度,增加监督措施,其中最重要的监督就是阳光操作监督。

第二个亮点就是民生问题贯穿报告始终。科学发展,先务虚后务实。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整个归属点,也是我们的价值依托。这次报告还有一些超出以前党的报告的内容。例如讲到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问题,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讲到了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许多关乎百姓的衣食住行的问题,充分体现出了执政为民的理念。这些细节化的东西,让普通老百姓觉得十七大跟自己密切相关,党不是遥不可及,党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党跟老百姓心贴着心。群众利益无小事,这是真正的亲民。为人民服务、跟人民打成一片,在报告中显得非常突出。

第三个亮点就是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关于政治体制改革报告讲得很多,也很明确,因为政治体制改革是中国体制综合配套改革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政治体制改革过去我们在进行,今后也要坚定不移地、有序地推进,在某些方面可能还会加快。现在党关于中国民主政治的建设已形成了一些基本思路,非常重要的就是扩大党内民主,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问题,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还有就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完善党的地方各级全委会、常委会工作机制,发挥全委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作用。严格实行民主集中制,健全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报告特别讲了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选择一些县(市、区)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推行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党代表任期制、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这些是今后五年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所在。毫无疑问,十七大将会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再次取得伟大成就的转折点。

8.党的十七大报告之教育篇 篇八

各级各类教育迅速发展,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部分“过去五年的工作”中,用一句话概述了十六大以来五年所取得的教育成就,着重点出“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这个具有标志性历史意义的教育大事。

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第四部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描绘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的教育蓝图。

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七部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强调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

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七部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指出对于“民族文化丰厚资源”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来“开发利用”。

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第八部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中,描绘的“和谐社会”要义之一是“全体人民学有所教”。

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第八部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中,用较大篇幅集中论述了新时期的教育使命。

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

9.十七大报告学习体会 篇九

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开放走向新台阶时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党的十七大召开的根本目的,说到底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首先,是要学习好胡锦涛同志所作的报告。报告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回顾了党的十六大以来各项事业的新进展,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新经验,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作了全面部署,为我们继续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胡锦涛同志的报告,立意高远,思想丰富,求真务实,科学回答了党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发展目标继续前进等重大问题,是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党心民心、推进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其次,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伟大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正确道路。在这条道路上,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坚定不移地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

第三,要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必须坚持与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我们一定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切实增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具体措施上、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10.十七大报告心得体会 篇十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郑重提出:“全党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带领人民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全校党员干部和学员认为,胡锦涛同志的报告旗帜鲜明、高屋建瓴、内涵丰富、实事求是,充分表达了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报告振奋人心,凝聚人心。大家认为,胡锦涛同志的报告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鲜明地回答了我们党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前进的重大问题,回答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一位中央党校教员说:十七大报告最大的亮点是重新梳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统一到其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有利于统一全党特别是中高级干部的思想,有利于进一步实现安定团结。在论述科学发展观、民主政治建设等方面都有新的进展,如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扩大了民众和党员的权利。另一位教员说:党的十七大报告继往开来、催人奋进,是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党心、民心的纲领性文件,彰显了执政党的蓬勃生机和生命力。十七大报告使我们增强了使命感和责任感,更进一步树立了爱岗敬业、勤奋工作的决心,中央党校的教员应当自觉把对十七大报告的理解应用到本职工作中去,以科学的理论指导自身的科研,宣传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模范地自觉落实报告精神。

听了胡锦涛同志的报告后,大家认为,十七大报告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举措,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十七大报告对统一全党思想认识,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这份政治报告最重要的新名词,它说明指导中国发展的理论有了新的与时俱进。十七大报告的亮点和重点之一就是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十六大以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实践、不断总结的成果,是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把发展与稳定更加有机地统一起来,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社会稳定。

11.十七大报告对文化建设 篇十一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续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参加十七大的代表们纷纷表示,过去五年辉煌成就的取得,关键就在于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十七大报告,更坚定了我们走科学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一个民族兴旺腾飞,离不开思想的升华;一个国家发展壮大,离不开理论的成熟。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中国发展的航向愈加明确,前行的步伐愈加稳健。

“又好又快”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任务。聆听报告,热议发展,代表们说,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对经济规律认识的继续深化,是迈向现代化的中国对发展路径的坚定抉择。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陕西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玉浦代表认为,正是科学发展观为中国企业的健康发展指出了光明大道。陕汽集团近几年不断推进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坚持开发自主品牌,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把一个重型汽车企业办成了节能减排成果显著、环境优美、管理先进的现代化新型企业,不仅产品成为中国名牌,走出国门,而且使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出口国外,为企业走向国际化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要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湖南省湘潭市委书记彭宪法代表说:“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对工业化内容的拓展、思路的提升、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彭宪法认为,当前,应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拓展信息化运用范围,着力突出自主创新,大力推动产业集聚,促进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良性互动。

统筹城乡发展,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科学发展观,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统筹城乡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谈起十七大报告,浙江省绍兴市委常委、绍兴县委书记徐焕明代表显得很兴奋。徐焕明介绍说,这几年来,绍兴县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出现了良好势头。2006年,绍兴县城乡居民收入比是1.96,是全国城乡差距最小的县市之一。

“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这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黑龙江省鸡西市委书记邱玉泉代表告诉记者,近年来,鸡西市通过大力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已初步形成了以煤炭、石墨产业为主导,能源化工、冶金建材、机械制造、绿色食品、生态旅游等多种产业竞相发展的经济格局。

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重视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江苏省连云港市委书记王建华代表说,十七大报告要求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加快连云港的开发开放,有利于实现中部沿海的洼地隆起,促进东部沿海地区均衡发展;有利于推动陇海兰新产业带和中西部地区的振兴,促进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王建华表示,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宏观背景下,区域发展竞争表现为城市群和城市带之间的竞争,不能靠单个城市比拼。为此,连云港将积极主动地加强与沿陇海线城市和周边地区的合作,着力拓展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

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重点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提出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六个方面的任务,“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民生问题,也成为代表们热议的焦点。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的重要基础。河北省承德县三家乡孤山小学校长于贵勤代表,对报告中优先发展教育,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感触颇深。“我们孤山小学在2002年建起了楼房,而且还有图书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2004年我们学校还被确定为远程教育试点校。真想不到大山深处的孩子也能享受到远程教育的资源。2006年,我们学校所有学生免除了学杂费,上级政府给学校每生每年补助225元。不仅保证了教学和日常支出,而且情况比过去更乐观。十七大报告中说还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这下山里的孩子也能像城里孩子一样享受到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了!”于代表高兴地说道。

河南省南阳市委书记黄兴维代表认为,就业是民生之本。近年来,南阳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

健康是国民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湖南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所长李岳生代表认为,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医院不能以赚钱为目的,而应该把老百姓的健康问题摆在首要位置。

据江苏省宿迁市委书记张新实代表介绍,在宿迁,城镇职工有医疗保障,农村大病有医疗保障,10月1日后,又给非职工包括小学生共二十几万人提供医疗保障。每年财政补患者农民、非职工支出1.7个亿。“以前,财政预算当中,预算支出时,根本不考虑这一块。现在就要考虑人民群众的需求,考虑到困难群体,怎样为他们谋利益。群众说,减免农业税、看病有保障,祖祖辈辈都不敢想的事现在实现了。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以人为本,重视民生。”

代表们普遍认为,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代表们还提出,应建立健全包括贫富分化、失业等指标的社会监测与预警系统,形成公共危机紧急反映与处理机制。同时,应实行预防为主的原则,完善群体利益调节、利益约束与利益补偿的政府机制,健全“大调解”等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的社会机制。

12.十七大报告对文化建设 篇十二

一、教学内容凸现“核心问题”, 着力做好“三进入”

《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标准 (实验) 》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 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 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 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 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 党的理论创新引领各方面创新。我们在政治课教学中贯彻十七大精神“三进入”, 首先注重教学内容凸现这个“核心问题”, 并且使其真正体现在科学性、思想性、针对性上。凸现科学性, 即充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 全面准确地阐述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使教学内容层次分明, 前后照应, 有因有果, 顺理成章;凸现思想性, 即围绕“一个树立、两个始终保持”这个核心问题, 加强政治理论教育实效性;凸现针对性, 即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注重及时把胡锦涛总书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实现富国强军的重要论述纳入教学, 进入教案、进入课件、进入学生思想。

二、课堂教学突出“以人为本”, 努力体现“四贴近”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发挥人民首创精神, 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了在政治课教学中凸现“以人为本”精神, 我们力求课堂教学内容既符合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要求, 深度适宜, 分量恰当, 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为学生自学、预习、温习、复习等提供更多的指导。针对高中政治课教学的特点, 力求贴近中国特色变革的实际、信息化建设的实际, 使课堂教学与广大学生思想贴得近、跟得紧、同频共振, 从根本上克服课题老、内容空、说教硬的问题。让课堂教学实起来、新起来、亲起来。

三、教学方法力求多样性, 注重搞活“四形式”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 内容和形式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内容要通过一定的形式才能表现出来, 要依赖一定的形式为其服务。诚然, 上述“核心问题”的凸显、“以人为本”的突出, 都离不开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新形势下, 广大学生的平等意识、独立意识和参与意识越来越强, 对问题有自己的见解, 渴望平等交流。我们注重克服那种“我说你听, 我析你通”居高临下的填鸭式灌输, 注意发挥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充分挖掘蕴藏的内在动力, 让他们走上“前台”, 唱好“主角”, 形成人人参与教育、人人接受教育的良好局面。

四、教学环节注重实践性, 提高学生“四能力”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 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 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 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提高学生政治思想觉悟和政治理论水平, 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水平, 是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任务。为此, 我们注重从政治课教学特点出发, 充分利用实践性教学环节, 予以提高学生“四能力”。

总之, 政治课要在教学过程中做好“三进入”工作, 切实讲好时事政治, 让学生听得懂、记得牢、用得上, 自觉改变自己的思想意识, 从而提高能力素质。

摘要:时事政治进入高中政治课教学, 关键在于“三进入”上下工夫。那么, 如何做好“三进入”工作呢?也许作者的观点值得考虑。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时事政治,“三进入”

参考文献

[1]管厚芳.《浅论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J].载于《法制与社会》.2008年32期.

13.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 篇十三

自主创业,既充满着艰辛与欢乐,也伴随着求索与成就!

为了帮助创业者了解相关创业政策,获得创业行业信息,提高发现和应对创业问题的能力,并帮助创业者认识不同创业行业的特点,理顺经营管理的思路,我们精心组织编写了开业指导系列手册。

指导手册立足于向您提供进入各创业行业所要关注的关键环节,并提供尽可能详尽的介绍和指导。如果你已经选定您的创业投资项目,并且该投资项目属于系列指导手册范畴,那么,我们相信,指导手册将成为您在创业路上不可多得的参考读本。

指导手册所罗列的事实和具体数据采自一些创业者的个案,仅供参考。

系列指导手册由上海市开业指导服务中心组织编写,读者可通过登录上海市开业指导服务网(http://kaiye.12333sh.gov.cn)查询。开业指导服务网也可查询本市有关鼓励支持创业的政策信息。

我们十分感谢在百忙之中对本手册编写提供建议和意见的各位专家、老师和同仁。我们也期待读者提出宝贵建议和案例,以帮助我们不断的完善指导手册。在此,呈上我们真诚的祝愿,祝您成功创业!

上海市开业指导服务中心

14.学习十七大报告心得体会 篇十四

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万众一心,开拓奋进,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而努力奋斗。胡总书记在报告中要求,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一定要戒骄戒躁、艰苦奋斗,一定要刻苦学习、埋头苦干,一定要加强团结、顾全大局,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学习贯彻好十七大报告精神,就是要践行好四个一定要,按照报告描绘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继续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

十七大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取得的重要成果,必将对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发挥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增强了我们继续走又好又快发展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壮丽的蓝图、宏伟的目标,激励我们艰苦奋斗、埋头苦干、不断创新、锐意进取,努力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业绩。人民群众是从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来评价党的形象、党的工作的,这就要求我们基层党员,既要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落实到基层,又要身体力行、做好表率、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要真正做到一个党员一面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宏伟目标不是短时间可以实现的,需要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我们应该本着对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在工作中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四个“一定要”是党着眼新形势、新任务,对全党同志的政治品格、思想境界、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提出的新要求,是推动党的事业发展和党的自身建设的重要保证。党员干部一定要自觉实践,不辜负党、人民、时代的新期待。

15.十七大报告对文化建设 篇十五

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方式

十七大报告提出,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这里人均GDP增长作为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就是改变以往强调经济总量增长,只强调GDP的增长的模式。而十七大报告,则强调了经济增长与繁荣主要是要表现在居民的生活质量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上,即强调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繁荣如何让广大民众都能够来分享其成果。也就是说,未来的中国经济少不了快速发展,但是这种发展主要是表现在广大民众对经济成果的分享上。因此,科学发展观的经济观就是以人为本,就是把民生问题放在第一要义。

正因为中国经济发展一切为了人民,因此,在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要抓住事关群众利益突出问题,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在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上,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也就是,政府要从教育、就业、收入分配、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制度等方面来保证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可以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广大民众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房价高,成为国内广大民众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天都面对的大问题,这些问题也是广大民众反映最多的大问题。在十七大的报告中,用如此多的篇幅对这些问题做了原则性的阐述,从而不仅从根本上规定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同时也指出通过什么样方式来落实的途径。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为了实现以人为本的目标,报告提出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是一个十分新颖的观念。这个概念在中央文件出现是在十六届六中的文件中。它的基本含义就是指政府利用公共权力或公共资源,为促进居民基本消费的平等化,并以此来分担居民消费过程中的风险而进行的一系列公共行为。而在十七大文件中,这个概念进一步得到引伸。它不仅关涉到居民消费的个体行为,而且关涉区域间的差异发展。

可以说,在现代社会中,基本公共服务无所不在,它可以是宏观的,也可能是微观的;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可以是全国性的,也可能是区域性的等。正因为,公共服务的广泛性与多样性,也就决定了基本公共服务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多元化的体系。而建立这样一个体系则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础。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还应该表现为一个地区与另一个地区之间的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比如说,就目前中国的情况来看,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收入及财富拥有的差异很大。而这些差异并非个人本身造成的,而且往往是制度、自然条件等非人为的因素造成的。因此,缩小与减少这种差异,应该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要内容。比如,在中国西北的一些地方,由于人类的生存的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在这些地方,尽管所在地方的人民也十分努力希望以此来改变其生存环境,但是人不可胜天,他们这样做往往是力不所及。因此,政府就得采取公共财政的方式,把居住在这些人类生存环境十分恶劣的民众迁移到自然条件好的地方,通过公共财政的方式来造就一些城市,从而让这些自然不好地方的民众能够彻底改变其生存状态,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生活水平。

还有,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也必然会改变国内居民消费模式及消费倾向,在报告中,特别强调了个人消费需求的重要性,这是适应整个现代经济发展之潮流。比如个人住房消费需求、信用卡消费需求、汽车消费需求等,这些都是消费需求。可以说,对个人消费需求强调也表明政府行业政策导向。

16.党员读十七大报告心得 篇十六

十七大报告科学回答了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中国共产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继续前进等重大问题。

在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的经济社会是否又好又快发展,紧紧系于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紧紧系于中国共产党。因此全国人民对十七大充满了期待,历史赋予了十七大重大的使命。

十七大勇敢承担起党和人民的重托,科学而鲜明地回答了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回答了党内外、国内外关注的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十七大报告向世人明确昭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共产党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旗帜,要继续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保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的精神状态。中国共产党要带领人民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这些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回答,充分反映了党心民意,充分表明我们党准确把握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发展变化大势,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十七大报告全面深刻、富有新意地论述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第一次明确提出和科学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意义深远的科学概念,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发展。

十七大报告把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以来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实践中相继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作为一个整体、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科学阐释,这是十七大树立的理论丰碑。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作为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理论体系中,邓小平理论是奠基之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承上启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创立并逐步加以丰富和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总体上属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是关于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实践已经证明并 将继续证明,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17.中共十七大报告(核心版) 篇十七

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全党同志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我们已经朝着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今后要继续努力奋斗,确保到二O二O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我们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二O二O年比二OOO年翻两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三、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鼓励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

(三)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提高扶贫开发水平。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改革集体林权制度。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四)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要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发展环保产业。加大节能环保投入,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加强荒漠化石漠化治理,促进生态修复。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新贡献。

(五)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加强国土规划,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重大项目布局要充分考虑支持中西部发展,鼓励东部地区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更好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培养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

(二)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要积极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坚持正确导向,弘扬社会正气。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办好二OO八年奥运会、残奥会和二O一O年世博会。

(三)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四)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创作更多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设立国家荣誉制度,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要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五、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二)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完善和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四)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完善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提高统筹层次,制定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续办法。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加强基金监管,实现保值增值。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老龄工作。强化防灾减灾工作。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五)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群众基本用药。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确保食品药品安全。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发展妇幼卫生事业。

(六)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完善信访制度,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坚持安全发展,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改革和加强城乡社区警务工作,依法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健全国家安全体制,高度警惕和坚决防范各种分裂、渗透、颠覆活动,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上一篇:元宵节祝福图片大全:元宵节了,祝您快乐下一篇:营销团队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