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航行》教学设计

2024-06-21

《宇宙航行》教学设计(共13篇)

1.《宇宙航行》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中引课的方式有好多种,选择合适的引课方式,会让课堂变得轻松,对高效课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今天听王老师的课深深感受到了这一点。本节的内容涉及到学生陌生的宇宙航行中的变轨问题,怎样让学生理解这个遥远的问题?这个问题中涉及到前面学到的圆周运动,离心运动,近心运动的内容,学生对这些内容还是相当熟悉的,于是王老师从这些已知的问题出发,降低课题的难度,使问题由浅入深,自然的水到渠成。回顾一下:复习引入。由复习拱形桥问题中的临界速度,谈到如果速度大于临界速度会出现的情况,进而复习近平心,离心运动,结合多媒体,图形并茂,最后提问如果桥的半径等于地球半径会出现的情况,引出航天器,宇宙航行的问题,层层铺垫,层层递进,自然而然后面的重点内容难度降低。当然这点的引入方式言简意赅,点到为止,用的时间也并不多。我关注了一下学生,对变轨问题的理解很到位,这和今天的引课有至关重要的做用。

这节课巧妙的复习引入的方式我个人认为是学生“取胜”的法宝。

2.《宇宙航行》教学设计 篇二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海上工作越来越多, 冰区航行的船舶数量也越来越多, 尤其是油船数量最多。因此, 石油的开采区域不断向冰区发展。I ACS甚至在近期也发布了极低规范 (POLAR CLASS) 。可见, 船舶冰极的设计越来越受欢迎。为了使船舶能够在冰区正常行驶, 工作人员制订了一些适用范围, 起到了很好的制约效果。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根据51 800 DWT成品油轮和化学品船为主要的叙述案例, 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探析, 并将研究结果进行进一步阐述。

1 船舶航行技术的发展规划

(1) 航船技术的发展进步。在冰级地区, 因常年严寒, 导致海水结冰不化。气象组织人员对此进行了具体探测, 根据海水的结冰程度不一, 将冰分成了不同阶段。厚度相对少一点的称之为首年冰, 表示其结冰的时间还很短, 厚度仅仅在1.2m以下;还有一种相当厚的冰被称为多年冰, 说明结冰时间已经很长, 极不易融化, 冰的厚度最少在3m以上。这些资料的阐述为船舶设计规范的提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 并不是没有可以适用于多年冰的船舶。俄罗斯海事局就是世界上唯一一家可以在多年冰区行使的船舶。为了达到这一要求, 国际船级社组织颁布了一个适用于极低冰区的准则———《极地船级要求》。由于这一准则非常符合标准, 受到了极大欢迎。在个人设计技术方面, 海冰的厚度是影响船体结构的一大重要因素, 对船体装置的各个方面都有严格要求。举例来说, 根据芬兰一瑞典冰级规则中对1A冰级的设计来说, 这种设计在首年冰区域很实用, 如果首年冰的厚度在0.78m左右最适合。

(2) 冰区航行船舶主推进系统要求。为了符合冰区船舶主推进系统的具体要求, 首要需考虑到船舶的适用性能, 还要考虑怎样才能使成本降到最低、经济适用性较好。在对冰区的船舶设计过程中, 最好选择调桨轴系使用。因为此种调桨轴益于操作, 尤其适用于经常进行船舶倒退或者船舶停止等操作, 特别是船舶在1A冰区低速航行时特别适用。如果想进一步优化设计, 想要达到船舶即使在严重冰情下正常运行, 那么就可以在船尾安置一组能够使船体稳定的螺旋桨。这样, 操作起来也会非常方便。

2 对于极地 (POLAR) 航行船的设计要求

(1) 对极地冰级的介绍。具体资料显示, I ACS在近期发布一则消息, 主要是针对航船制定的具体要求:

(2) 系统的设计要求。对于系统的设计要求,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对系统的设计和机械设备的设计一定要满足安全防护的具体要求;船舶的内部系统应该安装除冰装置;针对人冰级PCI~I J PC5的单螺旋桨船舶, 应安装能够在机械系统破损时即时补救的措施的装置。

(3) 螺旋、轴系和传动装置计算。针对螺旋桨、轴系和传动装置的具体强度, 应该考虑到螺旋桨叶片打击到冰块时受到的冲击力, 这时负荷能力应该根据冲击力的大小来决定, 具体需按照相关公式进行计算。

(4) 对于原动机的起动要求。在螺旋桨达到最大螺距的情况下, 主机就会启动起来。这时, 应该在船舶上安装一些加热装置, 以方便船舶在低温环境下使应急电源装置起动。这种加热装置应该保证在突发情况下至少自动启动三次才可以。

(5) 辅助系统设计要求。船舶的机械设备应该具有安全防护措施, 主要是为了避免冰块或者积雪的损坏。当船舶航行时间较长时, 一定要安装一些除冰的设备。此外, 还要切记, 一定要将透气管及其他管路做好防护工作, 避免冰块或者积雪进入造成管路堵塞。

3 满足芬兰瑞典冰级规范的设计要求

(1) 芬兰瑞典冰级规则要求简介。具体请描述见表2。

(2) 主机功率要求。在一般情况下, 主机的输出功率对IA、IB和IC冰级应大于或等于1000k W, 对IASuper冰级的具体要求范围应该不小于2800k W。

(3) 对各个装置的具体要求。针对船舶本身的结构, 对其设计也有一定的规范。对于螺旋桨等装置, 工作人员应该具体考虑到船舶的螺旋桨撞击到冰块时要承受的巨大冲击力, 这种承受负荷的能力应该根据冰块力矩M来确定, 同样需要根据相关公式进行精确计算。

(4) 船舶原动机的起动要求。通常情况下, 船舶在行驶时, 如果遇到障碍物会出现船舶暂停或者绕行等情况。在这一运行过程中, 空气启动系统一定要有足够的空气容量, 使船舶能够正常启动, 这样才能使船舶正常行驶。

(5) 冷却水系统的装置要求。船舶安装冷却水系统, 为船舶冷水的供给提供方便。它的主要功能是提供冷水的供给。因此, 要求船舶海水箱最少有一个能够满足以下几个要求:①一定要将海水的进口安置在船舯的地方, 并且尽可能使其靠后。②海水箱一定要够大, 能装下足够的海水。③该海水箱应该有足够的高度, 将海水浮冰处在海水进口的上面最佳。④将冷却水全部排除, 以免发生存水的情况。⑤要保证海底门口的横截面积够大, 便于海水进入等。

4 DNV冰级设计要求

(1) DNV冰规范与芬兰瑞典冰级的比较。根据详细资料, 将DNV冰规范与芬兰瑞典冰级进行比较, 具体内容如表3所示。

(2) 对DNV冰级的具体要求规划。通过不同的比较与检测表明, DNV冰级与芬兰瑞典的冰级要求非常相近, 这样的结果为我们以后的工作提供了便利, 使得DNV规范的要求更加明确:①海水箱的高度要达到标准, 方便使海水流到管路的上方。②在船舶内部的边压载舱应该按照具体规则采取防护措施, 船舶的温度设计条件应该根据海水℃, 空气-10℃时最佳。③在冰带的最下层, 船舶的压载舱内不安装一个具有加热功能的设备, 这样就可以有效防止冷气的侵袭。

5 案例说明

举例来说, 51 800 DWT成品油轮/化学品船入级DNV ICE-1A和ICE* (DNV冰级符号) , 它能够有效达到航船提出的要求。以下内容就是通过以往的经验, 对51 800DWT成品油轮在运行时和在对其设计时的情况进行阐述。

(1) 船舶相关装置设计。船舶的主机设计也有一定的范围。一般要求, 0%~100%SMCR之内不允许有转速禁区出现。举例来说, 要想从船舶的主机和船舶的轴系配置上满足这样的要求有很大的困难, 为了降低成本, 就应选用一些低速机械配置。

(2) 冷却水系统的安装。根据船舶系统本身的需要, 工作人员安装了冷却水系统, 主要任务就是船舶航行到冰区时起到冷却的作用。

6 总结

主要阐述船舶设计的一些规则以及针对船舶航行时提出的具体规则。在当今世界上, 大部分船级社制定的相关规则多是针对冰区的具体要求决定的, 所以说他们之间的差别并不大。因此, 对于船舶的设计具体要求, 针对不同理解不同做法, 应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上文中提到的一些具体内容与具体设计要求, 希望对以后的船舶轮机设计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邓树奇.我国的海冰灾害及其防御对策[C].全国沿海地区减灾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 1991:339.

[2]杨玉祥.介绍悬链计算新方法及港口单锚泊稳定分析[J].水运工程, 2005, (1) :35.

[3]丁德文.工程海冰学概论[M].海洋出版社, 1999:15-88.

[4]柳春图, 段梦兰.海冰工程中的结构力学问题[J].机械强度, 1995, (9) :10.

[5]李志军等.渤海海冰工程设计特征参数[J].海洋工程, 2002, (2) :62.

[6]陈世才等.一种抛锚出链长度的计算方法[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1998, (8) :45.

3.雨果为什么能预言宇宙航行 篇三

也许,现在终于已开始从一颗星星

到另一颗星星的令人害怕的航行!

说真的,全班同学都不敢相信:这是雨果一百多年前写下的诗句。雨果是诗人,不是科学家,而且一百多年前,连飞机都没有发明,怎么可能预言20世纪的人造卫星呢?不过,文章的署名人是阿拉贡,阿拉贡是法国当代作家,也是一流诗人,这个署名人的权威是无可怀疑的。

毕业后,我从事雨果的研究和翻译,看到雨果1859年出版的史诗《历代传说集》,读到收录这两句引诗的原诗《天苍苍》的全文。我震惊,我信服,我喟叹:这是天才的预言。

贝坦飞艇失败与《天苍苍》的诞生

人类征服太空的历史,是一部前仆后继、激动人心的历史。法国蒙戈尔菲耶兄弟于1783年发明热气球升空。美国人林德伯格1927年独自驾驶“圣路易精神号”飞机横渡大西洋成功。1957年,加加林乘坐“东方号”第一次进入太空,在地球轨道上飞行。1969年美国人阿姆斯特朗乘“阿波罗十一号”飞船成功登月,跨出人类在太空的第一步。2003年,中国人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等等。这期间,尤其在19世纪,人类为探索太空付出的代价,也是一部沉重而可歌可泣的历史。

1850年至1851年,法国工程师贝坦(Pétin)发明一艘飞艇,体型庞大,结构复杂,其设计方案引发新闻报刊的巨大关注,征集赞助的资金,飞艇最后以失败告终。这只是人类飞行史上一朵不成功的浪花而已,但这次科学尝试震撼了诗人雨果的想象力。雨果从一次失败的飞行试验出发,写成一首颂扬科学胜利,预言人类解放的史诗。

雨果的《历代传说集》是一部富于寓意的史诗,是一部抒写人类精神进步的史诗,从伊甸园夏娃受孕(《女人的加冕礼》)开始,写到雨果生活的“当代”。雨果的人类史诗到“当代”没有完,一直延伸到自己身后的“20世纪”。对,雨果的史诗写到“20世纪”。“20世纪”的史诗不是寄托诗人雨果为之奋斗终身的各项事业,如欧洲统一,消灭贫困,义务教育,取消死刑等。“20世纪”的史诗是两首相互衔接的长诗《海茫茫》和《天苍苍》。“海阔”又“天空”。雨果的思想里,雨果的头脑里,雨果的心中,人类“20世纪”的史诗以人类征服太空、人类自身最终解放的《天苍苍》告结束。《天苍苍》长504行,我们选录52行,约为全诗的十分之一。

天苍苍

黑夜以外,波涛外,在虚无飘渺之中,

层层的浓云豁然开朗处,大海之上

展露出一片高高天外的喜气洋洋,

此时,有个模糊的小点出现;在风中,

空間漠漠,这小点有生命;小点在动;

这小点时降时升;这小点行动自由;

小点飞来,更近了,形状看清,是圆球;

这是条无法形容、又令人吃惊的船,

像雄鹰是只飞鸟,像地球圆成一团;

船在行驶。向何方?驶向崇高的穹苍!……

飞船向着一颗颗猛然出现的太阳

飞升;在令人骇怕而又红亮的天疆,

张起了满帆,向前面进发;

这一艘坚不可摧、神采奕奕的飞艇,

似乎在空中向着其中某一颗星星,

一路高唱欢歌,即将到达!……

人强迫斯芬克斯为他掌灯和引路。

人年纪轻轻,扔掉亚当爬行的包袱,

出发去天上冒险,用火炬照亮太空,

跨出的一步,危险和跨进坟墓相同;

也许,现在终于已开始从一颗星星

到另一颗星星的令人害怕的航行!……

啊!这艘飞船正在进行神圣的旅程!

人类能升天,现在第一个台阶完成;

飞出古老而卑劣的瓦砾,

飞出地心的引力,未来已打下基础;

这是人终于越狱成功的必然之处,

人扬帆起锚,走出了影子!

这天上的飞船是伟大颂歌的句号。

几乎可让人类的灵魂和上帝比高。

飞船触及了无边的天疆;

飞船是进步跃向天空的巨大一步;

飞船标志着“现实”骄傲、神圣地进入

古老而刻意追求的理想……

这飞船奇妙崇高!飞船飞驰的时光,

又把人间的呼喊变成欢乐的歌唱,

让枯萎的各人种焕发青春,

建立真正的秩序,指引出前程平坦,

公正的主!飞船让人身充满了蔚蓝,

不就抹去了祖国的区分!

飞船给人造一座城市,用的是蓝天,

给人造一个思想,用的是茫茫空间,

飞船废除种种陈规陋习;

飞船壮美,把高山压低,把塔楼除尽;

飞船让脚下步子沉重的各国人民

能和翱翔的雄鹰相匹敌。

飞船具有这般的神圣、贞洁的任务:

在天上组成一个世界大同的民族,

第一或最后,其实都一样,

要让“奋进”在光辉灿烂中向前开拓,

要让“自由”为苍穹爱得沉醉和迷惑,

自由在光明里高高飞翔。

(《雨果文集》P715-739)

《天苍苍》诗中有对贝坦飞艇的结构描写,而更多抒写“飞船”骄傲、胜利的飞翔。史诗描写飞艇克服地心引力的飞行,标志着人类自身最后的解放。雨果的《天苍苍》主要不是一首科学意义上的史诗,诗人更提出人类进入太空的壮举,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崭新阶段:人最终的解放突破以往的政治斗争,超越陈旧的人际关系,借助科学的进步实现人类的大同社会。人类科学的进步可以抹去“祖国的区分”,促成人类的统一,实现“自由”和“爱”的大家庭。《天苍苍》是一首有历史意义的哲理诗。雨果身处19世纪中叶,预见一个世纪后宇宙航行的新纪元,难能可贵。雨果从一个世纪后的宇宙航行,预见人类最终的解放,更加难能可贵。

nlc202309031358

法国雨果研究家戈东(Jean Gaudon)教授也认为:“在雨果作品中,进步借用飞艇的形式,一艘他想象中的宇宙飞船是和我们现在认识的非常不同的飞船,但在他对于探索星际空间的观念里,是很有预言性质的。克服重力对他来说,是人类的最终目标,这样才可以摆脱锁链。我们认识的宇宙飞船是科技的奇迹,但远远够不上这首飞艇所代表的道德和精神上的解放梦想。”(《维克多·雨果展覽》:“进步”,2002年1月,戈东主编,法兰西思想传播协会出版,P33)

为声援纳达尔而写的 “内行的、有分量的长信”

19世纪法国人进行的飞行试验接二连三。失败的记录几乎也是接二连三。为什么贝坦的试验如此震动诗人雨果,而法国众多的诗人似乎无动于衷呢?激发灵感,震撼心灵,需要前提,需要基础。除了诗人自身的素质外,也应该有一点科学的前提和基础。雨果有科学的前提和基础吗?我们目前看到一份材料,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雨果有个朋友叫纳达尔(Nadar,1820-1910)。此人是摄影家,为19世纪著名作家和文艺界人士,留下一册弥足珍贵的摄影记录。纳达尔又是一位热气球冒险家。据说,他也称得上是航空飞行的先驱,对日后儒尔·凡尔纳的科幻小说不无启发。1863年10月18日,他制造的“巨人号”(le Géant)飞艇在德国汉诺威坠毁,损失惨重。他本人跌落时受伤。一个半月后,12月2日,纳达尔从巴黎给在英国根西岛流亡的雨果写信,请求雨果声援他,鼓励他,以便来年春天再度上天:“我需要你公开和响亮的声音支持我,因为我掉落了下来(此话绝无夸张!)。”“我需要一封你的信,内行的、有分量的长信。”(马森主编:《编年版雨果全集》,法国读书俱乐部1980年版第12卷,P1234)“内行的、有分量的长信”岂是儿戏!任何收件人都会哭笑不得,更何况是雨果。1863年12月8日,雨果收到这封从伦敦转来的信,12日开始复信,25天后的1864年1月5日,复信写完寄出。雨果的复信写了整整25天。要知道,25天的写作时间,对于雨果来说,这几乎是他创作历史名剧《埃尔那尼》的时间(27天)。雨果的复信很长,约合中文一万字有余:

我收悉你的来信,我放下一切事情,给你回信。

……

我为你鼓掌,首先为你的理想,继而为你的行动鼓掌。约两个月前,你为科学的目的,有几个勇敢的伙伴,有一位无畏的妻子,尝试了一次没有先例的壮举。风险是精彩的,风险就是榜样……

我记不得在哪个节日的傍晚,我和阿拉戈(Fran?ois Arago,1786-1853,法国科学家和政治家,曾任巴黎天文台台长。)在天文台的小街上散步,他是杰出的自由派大科学家。时当夏天,一个在演武场升空的气球突然在我们头上的云彩里经过。圆圆的气球被夕阳照成金黄色,异常壮观。我对阿拉戈说:“这个蛋在翱翔,在等小鸟出来;可小鸟在里面,会孵出来的。”阿拉戈握住我的双手,死死盯住我发光的眼珠,大呼:“到那一天,Geo (地球)将会叫Demos(民主)。”

说得深刻,Geo (地球)将会叫Demos (民主)。整个地球将会叫做民主……(马森主编:《编年版雨果全集》,1980年版,第12卷,P1241-1250)

雨果有一个硕大的脑袋。脑袋里有一个角落,关心人类克服地球引力,关心人类飞行,关心人类进入太空。我们在雨果著作里还看到一篇短文:《致加斯东·蒂桑迪耶(Gaston Tissandier,1843-1899,法国科学家、飞艇驾驶员)的信》:

先生,我相信一切进步事业。航海之后是航空;人应该从水走向空气。只要造物对人是有呼吸的,人就会进入造物。我们惟一的边界是生命。凡是没有气柱的地方,气柱的压力会防止我们的机器爆炸,人就应该停步。而人能够、人应该、人要走到这一步,人会走的。你证明了这点。我对你有益和勇敢的飞行怀有最大的兴趣。你聪明和大胆的伙伴,德·冯维埃伊先生对真正的科学具有高度的直觉。我也是,我对科学冒险也会有美好的兴趣。在事实中求冒险,在理想中取假设,这是发现的两大手段。当然,未来是属于航空的,现在的责任是为未来而工作。这个责任,你们正在完成。而我,我孤独而专注,我注视着你们,对你们呼喊:加油。1869年4月。(塞巴谢主编:《雨果全集》,罗贝尔·拉封出版社1985年版,“政治卷”,P684-685)

因为雨果写过一首《天苍苍》的长诗,就收到朋友要他写一封“内行的、有分量的长信”。我们真为雨果捏一把汗。雨果给纳达尔写了回信,让我们松了一口气。

(本文编辑 宋文佳)

4.《宇宙航行》教案 篇四

wx.jtyjy.com

《宇宙航行》教案

一、教材分析

《宇宙航行》系新课程人教版必修2第六章第五节,重点讲述了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推导了第一宇宙速度,并介绍了第二、第三宇宙速度。人造卫星是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应用的一个实例,是人类征服自然的见证,体现了知识的力量,是学生学习了解现代科技知识的一个极好素材。教材不但介绍了人造卫星中一些基本理论,更是在其中渗透了很多研究实际物理问题的物理方法。因此,本节课是“万有引力定律与航天”中的重点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研究天体物理问题的理论基础。另外,学生通过对人造卫星、宇宙速度的了解,也将潜移默化地产生对航天科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原理,会运用万有引力定律和圆周运动公式分析解答有关卫星运行的原因;

(2)掌握三个宇宙速度,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3)简单了解航天发展史。

(4)能用所学知识求解卫星基本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科学探索能力;

(2)培养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如何 构建物理模型的能力;(3)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和推导及合理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介绍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现状,激发学习科学,热爱科学的激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课时安排:一节课

教 具:多媒体课件、计算机

三、设计理念

学科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品德三维一体的全面发展,这是本课件设计的基本理念。学生已学过平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定律等基本理论,具备了解决问题的基本工具。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对人造卫星原理的理解,因此教学设计上采用理论探究法:在设计中突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中通过设疑→思考→启发→引导这样一条主线,激发鼓励学生的大胆思考、积极参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研究来掌握获取相关的知识和方法。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wx.jtyjy.com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wx.jtyjy.com

(1)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

(2)人造卫星运转的环行速度与卫星发射速度的区别;

五、教学方法

启发探究式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制作,计算机。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引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神七问天

2.导入语:探索宇宙的奥秘,奔向广阔而遥远的太空,是人类自古以来的梦想。“嫦娥奔月”“神七问天”标志着我国具有世界上最先进的航天技术。那么,卫星是如何上天的?是如何到达指定高度的?会掉下来吗?是什么力使卫星能绕地球飞行?„

本节课我们就利用万有引力定律和圆周运动的知识对宇宙航行做一个初步的了解和研究。

3.提出问题:抛出的石头会落地,为什么卫星、月亮没有落下来?卫星、月亮没有落下来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二)人造地球卫星

1.抛物演示实验:学生观察落地点的变化,落地点为什么会变化? 2.牛顿的思考与设想:

△抛出的速度v越大时,落地点越远,速度不断增大,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牛顿根据自己的设想草拟了一幅极富创意的人造卫星原理图。

△牛顿的设想由于受技术条件的限制,物体不可能达到这样的速度,但他的思想启发了后人,在太空探索中立了头功。

△展示牛顿的设想过程。

引出人造地球卫星(简称人造卫星)的概念。

(三)宇宙速度

问题

猜测

獭猜猜猜 如何验证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wx.jtyjy.com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wx.jtyjy.com

1、问题的提出:人造卫星为什么不掉下来,人造卫星的线速度有多大。进行提示想想杂技水流星,水到了最高点为什么不掉来,一起探索原因,直到得出结论。围绕线速度问题,让学生猜测高轨道还是低轨道的人造卫星线速度更大。

利用这样的教学设计,力求真正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作用。强调学生自己探究、自行分析的能力,得出结论:

由此解出

学生证实了刚才的猜测,在这一基础上,让同学们自己研究ω、T 和半径r的关系,每位同学都能找到:,随着半径增大,ω减小,随着半径增大,T变大

接下去的任务就是如何导出第一宇宙速度,在点评公式时,提示学生,半径是不是有什么特殊的情况,运行的最小半径为多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在理想情况下,运行的半径最小就是靠近地面的人造卫星,半径近似等于地球半径,也就是最大的线速度,学生得出:

可以近似认为r=R,将此代入,地球质量为5.89×1024Kg,半径为R=6.37×106m,G=6.67×10-11N·m2/Kg2 m/s=7.9Km/s

v1=7.9km/s是人造卫星在地面附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所必须具有的速度,叫第一宇宙速度。学生思考:

(1)将卫星送入低轨道和送入高轨道哪一个更容易?为什么?(2)所需要的发射速度,哪一个更大?为什么?

(3)发射速度和卫星绕地旋转的速度是不是同一速度?发射速度大说明什么?卫星运转速度大又说明什么?

从能的角度,圆周运动的公式引导学生分析二者的不同。学生思考:

我们刚研究过,当卫星的轨道半径越大时,卫星绕地球旋转时的速度越小,卫星发射时越难,送入轨道需要消耗的能量越多,发射的速度必须越大,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要将人造卫星送入轨道的发射速度必须大于多少?学生分析得出v≥7.9km/s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wx.jtyjy.com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wx.jtyjy.com

引导:发射速度越大,人造卫星就进入更高的轨道,当速度大到某一值时,卫星就会脱离地球的引力,不再绕地球运动我们把这个速度叫第二宇宙速度,它的大小为v2=11.2km/s。

同时分析飞到太阳系以外的宇宙空间,速度必须等于或大于16.7km/s,这个速度叫第三宇宙速度。动画展示三个宇宙速度

(四)梦想成真。让学生具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播放一段世界和中国的航天史实。让同学感想到:我们是祖国的未来的希望,现在需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来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做贡献。要培养学生坚韧不拨、勇于探索、协力合作的科学精神以及严谨求实、谦虚谨慎、勇于质疑科学态度;也要培养学习者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情感;努力学习、振兴中华的责任感。这些策略在本案例中得到了体现。

(五)练习反馈,拓展延伸:

例1 设地球的质量不变,而地球半径增加为原来的2倍,那么从地球发射的第一宇宙速度的大小应为原来的()

A.倍

B.倍

C.½ 倍

D.2倍

例2 关于宇宙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第一宇宙速度是能使人造地球卫星飞行的最小发射速度 B.第一宇宙速度使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飞行的最小速度 C.第二宇宙速度使卫星在椭圆轨道上运行时的最大速度 D.第三宇宙速度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最小速度

(六)小结与作业布置作业

1.航天事业正改变着人类的生活,请你到网上查阅,近几年的航天大事的资料,阐述你的观点,与同学交流。2.课本44页1、3题。结束语

尽管人类已经跨入太空,登上月球,但是,相对于宇宙之宏大,地球和月亮不过是茫茫宇宙中的两粒尘埃;相对宇宙之久长,人类历史不过是宇宙年轮上一道小小的刻痕„„宇宙留给人们的思考深邃而广阔。宇宙有没有边界?有没有起始和终结?地外文明在哪里?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人最完美和最强烈的情感来自面对不解之谜。”你想加入破解他的行列吗?努力学习吧!

八、综合评价: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wx.jtyjy.com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wx.jtyjy.com

这节课始终以学生为主体精心设计学习活动。没有让学生机械的记忆,而且给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空间,通过学生的思考、动手、观察、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的获取知识,让学生真正学会如何学习,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最大发挥。

5.《宇宙航行》教学设计 篇五

高机动自主水下航行器的仿生设计研究

基于黄鳍金枪鱼的生理结构特征,以及鱼类的体干尾鳍推进模式(BCF)和中鳍对鳍推进模式(MPF),运用仿生工程学原理,开发出高机动自主水下航行器.通过柔性鱼体机构、推进器、沉浮水舱、控制系统和航行稳定性的仿生设计,航行器在水下实验中可自主完成高速巡航和多种机动方式水下作业.建立的水下试验平台可有效应用于仿生推进模式特征参数和推进性能内在关系的`研究,同时为改善自主水下航行器的机动性能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

作 者:陈宏 徐刚 CHEN Hong XU Gang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机电与控制工程学院,广东深圳,518060 刊 名:机电工程技术 英文刊名:MECHANICAL & ELECTRIC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年,卷(期): 38(8) 分类号:P745.3 关键词:体干尾鳍推进模式   中鳍对鳍推进模式   自主水下航行器   仿生设计  

6.《探索宇宙》教学设计 篇六

1、宇宙空间分布着大小不同的天体系统。

2、宇宙是运动变化的,膨胀的,组成宇宙的天体也是运动变化着的。过程与方法:

1、对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研究,发现一些有效信息。

2、学习利用数据、文字、图表、模型来表述研究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中,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意识到宇宙是运动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宇宙的结构和运动,建立宇宙系统的概念。【教学难点】学习利用数据、文字、图表、模型来表述研究过程。【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宇宙的图片、照片、课件、录像资料、书籍等。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宇宙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膨胀的宇宙

1、情境导入:同学们,2003年我国载人航天飞船“神舟5号”的发射成功,让我们中国“千年飞天梦,今朝变成真”。现在,就让我们一起乘坐“神舟号”飞船到太空遨游,继续去探索宇宙。(板书课题)

2、师:我们先来到地球家园的所在地——太阳系,回想一下,太阳系是怎样一个星系?(太阳系是以太阳这颗恒星为中心的,由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含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一个天体系统。)

3、提问:太阳系在宇宙中是唯一的吗?

4、学生思考回答。(引导学生们认识:太阳虽然是太阳系里唯一发光的恒星,但是太阳系在宇宙中并不是唯一的。天空中的星星大多数也是和太阳一样发光发热的恒星,它们有的也会组成类似太阳系一样的天体系统,太阳系和众多的恒星一起组成的一个恒星集团,被人们称为银河系。)

5、(出示银河系俯视和侧视的图片)让我们看看银河系的模样吧!说说你们觉得银河系像什么?

(银河系俯视像一个巨大的漩涡,侧看像一个中心略鼓的大圆盘。)

6、阅读课本第61页资料,说说银河系中有多少颗恒星?银河系有多大?(银河系大约由1000亿~2000亿颗恒星组成,直径有10万光年。)

7、太阳在银河系中的位置看得出来吗?光年是一个什么单位?1光年等于多少千米?算一算。

8、了解了银河系,你们有什么感受?

9、讲解:银河系还不是宇宙的全部,类似银河系一样的星系还有100亿个,人们把它们统称为河外星系。

10、讨论:我们已知的宇宙空间到底有多大呢?(说明:现在人们用天文望远镜已观测到距我们120亿光年的宇宙空间深处,但仍没有看到宇宙的边缘,而且科学家发现宇宙正处于青年时期,还在长大,还在膨胀之中!教师简单介绍红移现象。)

二、充满活力的宇宙

1、师:组成宇宙的恒星究竟是怎样的呢?我们来了解一下它们。

2、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的录像资料,并展示恒星一生中的几个重要阶段的图片和资料。(恒星的一生:星云的气体和尘埃紧缩——原恒星——燃料消耗殆尽,膨胀变成巨星或超巨星——爆炸成超新星——变成黑洞或中子星;或者星云的气体和尘埃紧缩——原恒星——小型或中等恒星变成红巨星——燃料耗尽而缩小变成白矮星——能量耗尽变成黑矮星)

3、新星爆炸是怎么回事?你有没有收集到这方面的资料。

4、学生交流各自收集的资料。

5、小结:如同人体的细胞在新陈代谢一样,宇宙中每时每刻都有许多恒星诞生,同时也有许多恒星消亡。同时,恒星都在不停地高速运动,有些恒星自身在有节奏地膨胀和收缩,有的恒星在向外抛射物质……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宇宙充满了活力。

三、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1、谈话:自古以来,人类就对宇宙充满了幻想,向往着飞向太空。我们看到的这些资料,正是人类不断地对宇宙进行探索的结果。

2、你知道我国人民在宇宙探索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吗?

(1、我国是世界上公认的火箭发源地。

2、我国的航天技术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3、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圆了中国人的飞天梦想。现在“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又发射成功,不久的将来,我国宇航员还将登月考察。)

3、你还知道在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中有哪些代表人物?他们分别有哪些贡献?

4、学生们谈自己的想法。

5、教师补充相关资料,并选择性的详细介绍。

6、小结: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是探测工具不断改进的过程,体现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国宇航事业的发展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民族的尊严和自豪感;我们更不会忘记,无数科学家和宇航员为实现人类遨游太空的伟大理想,体现出的前赴后继的献身精神;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是没有止境的。

四、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收集各种有关宇宙和人类探索宇宙方面的资料。

(1、引导学生利用书籍、网络、影视等各种方法收集;

2、指导学生对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如天体资料、探索工具、航天故事等;

3、引导学生通过黑板报、科技手抄报等形式进行展示交流。)板书设计:

8、探索宇宙

一、宇宙空间的天体系统: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宇宙

7.《宇宙航行》教学设计 篇七

1 “航行认知”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上,该校与一线船舶企业在建立生产教学实验基地方面积极的合作,目前投入到该院的生产教学实习船舶共有3艘,分别是“海澜之舟”轮“、长春门”轮“、长阳门”轮。但是在海上见习期间,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一些影响到“海上认知见习”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实习船船员教学意识较弱;(2)随船见习师资力量薄弱;(3)随船见习期间;学生自我主动学习意识不强;(4)课程安排与设置不合理。

对于以上出现问题,由于随船见习狮师资力量的缺乏,海上见习教学管理制度尚不完善,课程安排不合理,海上认知见习教学往往演化成纯理论教学,甚至有部分学生为了完成见习任务,在见习期间抄袭其他同学的见习报告。从某种程度上讲,这对宝贵的见习资源是一种浪费。

2 “航行认知”见习教学模式的优化与建议

见习船舶环境及其航线是开展“航行认知见习”课程的教学改革基础,充足的师资配备是为海上认知见习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完善见习教学管理制度为海上航行认知见习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2.1 注重师资力量建设

该院在航海专业师资方面的力量相对薄弱,我们以航海系航海教研室作为案例进行讨论,该教研室总共有12人,在这12人当中还包括了航海系主任,主任通常情况下还会负责相应的行政工作,教研室所承担的任务包括船舶结构货运、船员培训以及船舶管理等。根据统计结果显示,人均课时量380节/学年,可以说教师授课任务是非常严重的。此外,“11规则”已经于2012年3月1日正式生效了,学院所承担的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过渡期的各种船员培训任务势必还要加大,从而使该院航海专业在师资上的矛盾更为突出。为了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该矛盾,2012年航海系总共引进4名具备船员适任证书的教师(包括船长2人,大副1人,三副1人),此外还外聘航运企业高级船员作为指导教师,在船指导学生见习。学院也在积极招聘航运企业高级船员作为海上见习指导老师,以此来减轻航海类专业教师的教学任务,通过教师轮派这种方式来分担教师导学生见习的工作,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航行认知见习的教学效果,而且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也得到了充分锻炼。

2.2 调整教学计划,更新教学内容

根据“11规则”的基本要求,在主管机关对于航海专业评估基础上,该院航海系对航行认知见习方案进行了调整,进一步优化了认知见习设计,使其得到了更新以及补充。在具体的教学计划安排上,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就开设“船舶结构与设备”“船舶信号”等基础课程,而且还要求在学期末相继完成船艺训练课程、基本安全课程、精通艇筏课程、精通急救课程和高级消防课程等,从而更好地为第二学年做准备。此外,对后续的相关主干专业进行综合考虑,满足海事局适任证书考试与统考要求,实现学生学习以及考证两者之间的连贯性,相关工作人员建议把上船见习时间进行调整,从之前的第二学年暑期前调整为第二学年第一学期;为适应“11规则”培训要求,适当增加了部分见习内容,新增船讯网终端接发信息、电子海图认知、驾驶台资源管理、航海气象传真图识图等知识点。

2.3 规范教学文件,健全管理制度

为确保航行认知见习的顺利进行,必须要有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作保障,在每天的见习活动安排计划中带队老师就当天的实训项目、教学内容和生活管理等事项提前与大副和水手长沟通,并根据船舶的实际作业状况做出合理调整。每天的教学活动结束之后,带队老师应将当天的教学效果详细记入《航行认识见习教学日志》,及时发现海上认知见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这种教学方式既保证海上航行认知见习的效果,又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革。根据笔者在2014年7~8月份参与随船带队的相关经验,在实际实习过程中,非常容易出现诸多问题,包括随地吐痰、躲在房间吸烟以及不遵守作息制度等现象,带队老师要严格按照《航海技术专业学生实习守则》的要求对违纪学生进行严肃处理。

2.4 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学校的带队老师应参照《航行认知见习指导书》任务细则,以船舶实际配备的教学设备为条件,以海上认知见习内容为指导开展教学工作。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基础上,让船员指导学生开展一些相对简单的操作,从而加深其印象(包括甲板敲锈以及打油漆等)。此外,指导老师还需要监督学生能够独立完成《航行认知见习报告》,然后结合学生的见习情况,对学生做出客观与公正的评价。

2.5 为校企共建合作型的创业实践中心提供途径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拓宽了空间,并为大学生实践创新提供平台。使合作教学与学生就业紧密联系,并将校企合作的专业教学模式推广应用到企业培训、职教师资培训等方面。

3 结语

航行实习是航海类专业“船校交替、课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一环,航海类学生远洋航行认知实习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种航海人才培养模式,拓宽了学生的专业视野,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赞誉。该院航海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是满足全球各大航运企业、船舶货运代理及物流等行业的第一线需求,在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和“11规则”均已生效实施的背景下,对航行认识实习实施科学化的教学改革,借助有限实习资源,对航海教学计划实施优化调整,科学安排具体的实习内容,然后建立健全实习管理制度,强化带队老师培训管理,这既关系学校的教学质量水平与人才培养模式,还影响到航海类院校的未来生存以及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伟,刘正江.船舶教学实习中应抓好的几个关键环节[J].航海教育研究,2002(3):64-65.

8.浩瀚的宇宙 教学设计 篇八

教学目标:

1.能围绕银河系提出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2.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银河系和宇宙的各种特征。3.能对自己的观点或想法说明理由。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提出几条保护美丽星空的建议。教学重点和难点:

1.能正确说出地球、太阳、银河系和宇宙之间的关系。2.通过资料、数据分析认识宇宙的浩瀚。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有关银河系和宇宙的图片或资料。课时建议: 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关于牛郎织女的故事大家都熟悉吧!牛郎星和织女星就在天河两侧,在夏夜特别明显,故事中所说的天河就是银河。你见过“银河”吗?描述你见过的银河的样子。

在晴朗的夜晚,远离都市的灯光,仰望星空,看到一条长长的、白色的光带横贯天空,那就是银河,是“银河系”的一部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银河系。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教学 活动1:银河系和宇宙

教师:关于银河系,我们已经收集了很多的资料,现在分小组进行整理,把你们认为最重要的和大家一起分享。学生分小组整理资料。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出银示河系有关视频,对银河系的情况进行小结。(引导学生归纳银河系的形状)关于银河系,还想知道什么?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活动 教师:关于银河系还有很多的问题没有认识清楚,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去解开银河系更多的奥秘。

学生阅读“科学在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描述“地球、太阳、银河系和宇宙的关系”。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认识银河系的庞大,分析地球、太阳、银河系和宇宙的关系。活动2:给宇宙飞船命名

教师:到茫茫的宇宙中去遨游是人类自古以来最美丽的梦想之一,现在中国少年科学院的“少年宇航局”将发射一艘宇宙飞船,正在征集宇宙飞船的名字,你想不想参加?

要求:参见教材P65页。学生活动。学生交流。

学生互相评价,评选出“最佳命名奖”。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激情

(三)拓展:

1.在家长的带领下,到野外去观察银河,并把观察的结果记录下来,与同学交流。

2.在城市里容易观察到银河吗?这是为什么?我们应该采取什么行动? 设计意图: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掌握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

浩瀚的宇宙

银河系介绍(1)外形

9.《宇宙的未来》教学设计 篇九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生动、幽默的演讲风格,感受语言的幽默生动带来的亲和力和轻松感。

2、感受科学精神,增进科学素养,培养科学思辨能力和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生动、幽默的演讲风格,感受语言的幽默生动带来的亲和力和轻松感。

教学难点:准确地感知和理解文中重要语句。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在当今世界的自然科学领域,能够和爱因斯坦比肩的人物恐怕应当首推史蒂芬•霍金了,他不但做出了辉煌的科学成就,其坚强的意志品质也深深地感染着我们,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演说辞《宇宙的未来》(板书课题)。

仰望灿烂的星空,我们会肃然起敬,产生无穷无尽的联想和想像。从古到今,人们对于宇宙的猜测和探索从来也没有停止过。如屈原在《天问》里就发出了一系列的探问:“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九天之际,安放安属?隅隈多有,谁知其数?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出自汤谷,次于蒙汜,自明及晦,所行几里?”中国古代的宇宙学有浑天说、盖天说、宣夜说等,西方有日心说、地心说等。然而直到20世纪诞生现代宇宙学,人们对宇宙的认识才有了根本性的突破。本文作者是当代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他以“宇宙的未来”这样玄而又玄的话题在剑桥大学作讲演,对我们认识宇宙有哪些启示呢?

二、作者简介:(PPT)

斯蒂芬·霍金是继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物理学家,1942年出生于英国牛津,先后就读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学习数学、物理学和宇宙学。1963年,霍金经诊断得了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这种病会引起肌肉萎缩,导致瘫痪;说话会越来越困难,直至完全丧失语言能力;患者通常因并发肺炎或窒息而死亡。不过,患者的思维能力包括记忆能力不受影响。

医生告诉霍金他最多只能活两年。在经历了一段短暂的失望和沮丧后,霍金又开始了他的宇宙学研究。霍金后来在相对论、“大爆炸”和黑洞等领域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霍金1988年出版的宇宙学著作《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是一部里程碑式的畅销书。霍金被确诊患病已30多年,但他仍孜孜于宇

第1页(本章共5页)

宙起源的理论研究,仍在为大统一理论而耕耘不已。霍金现任剑桥大学数学教授,这也是牛顿爵士曾担任过的职位。

霍金的工作是令人惊叹的,可是有着如此伟大发现的人,却是一个身患肌萎缩症的病人,除了思想,他几乎全身不能动弹,不能说话,头向前垂落。正因为这点,他更加引起全世界人们的关注和尊敬。

在他开始患病时,他意识到自己的生命行将结束,于是抓紧时间,全身心投入,谁也没想到他不仅活了下来,而且成果累累.他的成功,当然离不开他的天才,但那种不向厄运低头的精神,是没有人不敬佩的.由此可见,人的精神力量是难以想象的,一个人要有精神,一个民族也要依靠精神,精神的力量往往可以超越世上难以逾越的障碍。

三、素材积累(PPT)霍金名言:

1、如果一个人没有梦想,无异于死掉。

2、无论命运有多坏,人总应有所作为,有生命就有希望。

3、身体和精神是不能同时残障的。

4、上帝既造就天才,也造就傻瓜,这不取决于天赋,完全是个人努力程度不同的结果。

四、本文是史蒂芬·霍金1991年1月在剑桥大学的一次演讲录。

这篇演讲,从古代巫师的预言,谈到近代宗教的预言,然后过渡到自己对宇宙未来的预言,结构严谨,重点突出。

作者运用天体物理学理论,对宇宙未来作出了两种预测,一是继续膨胀下去;二是收缩以至坍缩成一个点。是膨胀还是收缩,取决于宇宙的平均密度。“如果它比临界值小,宇宙就将永远膨胀。但是如果它比临界值大,宇宙就会坍缩,而时间就会在大挤压处终结。”可“现在密度似乎非常接近于把坍缩和无限膨胀区分开来的临界密度”,所以两种结果都有可能。

五、解题:何为宇宙?

在中文里,“宇”是“上下四方”的意思,表示空间;“宙”是“古往今来”的意思,表示时间。宇宙的历史,就是空间在时间上发展的过程,斯蒂芬·霍金以时间为序,研究我们所处的这个宇宙诞生、发展,以及它将来可能的状况,因此,他把自己的书称作《时间简史》,实际上就是《宇宙简史》。

六、科技论文阅读方法:

1、阅读时,采用两步走:第一步泛读,即知其大意,不求甚解。第二步精读。

第2页(本章共5页)

2、边读边画出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句子、段落。

3、画出段落的中心句,尤其要注意段首、段尾句。

4、画出文中的关键词句,如:也许、左右、可能、似乎、大概等模棱两可的词语。

5、提取作者观点时,或摘录文中语句,或用自己的语言组织。

七、本文重点:

本文重点是谈作者对宇宙的未来作出的科学预言,阅读时要准确地筛选出这些预言的观点和支撑这些观点的材料。同时,还应该体会这篇讲演在语言上的幽默特点。

八、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全文,然后请用一句话简要地说出本文讲了什么?

明确:本文讲的是宇宙的未来问题,预测了两种结局:或膨胀,或收缩。

2、对宇宙未来的预言,关键是要弄清宇宙的什么问题? 明确:“对宇宙未来的预言,其关键问题在于:平均密度是多少。”

3、作者认为宇宙的未来会是怎样的? 明确:会有两种可能:“如果它比临界值小,宇宙就将永远膨胀,但是如果它比临界值大,宇宙就会坍缩。”

九、阅读课文,划出文中体现作者观点的句子,理清文章的结构。

方法:或者摘录文中的语句,或者用自己的语言组织。整体感知 理清思路:(PPT)

一、(1)科学家有信心预言未来。

二、(2-5)巫师的预言模棱两可,宗教的预言屡测屡败。

三、(6-13)我们不能预言人类社会的未来,而可以预言宇宙遥远的未来。

四、(14-16)宇宙的未来有两种可能,一是继续膨胀,二是坍缩,取决于宇宙的平均密度。

五、(17-25)宇宙现在的密度接近临界点,所以两种可能都会发生。

六、(26)总结全文。

十、梳理结构:

这篇演讲,从古代巫师的预言,谈到近代宗教的预言,然后过渡到自己对宇宙未来的预言,运用天体物理学理论,对宇宙的未来作出了两种预测,一是继续膨胀下去;二是收缩以至坍缩成一个点。

十一、思考探究:(PPT展示以下三个问题)

1、为什么科学“不能预言人类社会的未来”,却“可以预言宇宙遥远的未来”? 明确:因为前者是混沌的,不确定的;而“宇宙的行为在非常大尺度下是

第3页(本章共5页)

简单的,而不是混沌的,因此,我们可以预言宇宙遥远的未来”。

2、文章内容是谈对宇宙未来的预测,为什么开篇却谈巫师预言的尴尬、宗教预言的失败? 明确:作者先从古代的巫术和近代的宗教预言谈起,是为了引出话题,说明从科学的角度谈论宇宙的未来是非常严肃的事,科学有别于宗教的地方是它的求实精神,前者是有科学根据的,是运用天体物理学理论进行的科学推测,科学预言;而后者是没有科学根据可言的。——其实,从上面的题目就可知道,人类社会的未来根本就是无法预言的,因为方程是混沌的,所以巫师、宗教预言家对人类社会的预言注定就是荒唐的。

3、根据作者的论述,我们目前所能看到的宇宙物质最多是“临界值”的百分之一,似乎不足以使宇宙坍缩。然而作者又指出,“也许存在足够的暗物质,使宇宙最终坍缩”呢。宇宙中存在暗物质的证据是什么?作者又举了哪两种假说,说明现在的宇宙密度可能就在临界状态?

明确:“螺旋星系”,“必须存在某种看不见的物质形式,其引力吸引足以把这些旋转的星系牢牢捉住”; “星系团”,“要不是引力吸引把星系捉到一起,这些星系团就会分散开去……所以,在星系团中我们观测到的星系以外必须存在额外的暗物质。”

作者为了说明现在的宇宙密度可能就在临界状态,列举了两种假说,“一种是所谓的人择原理”,另一种是“极早期的暴涨理论”.十二、语言特点:

作为一篇关于宇宙未来的演讲词,本文的大量篇幅都是较为严肃的科学话题,运用了好多专业术语,容易使人感到沉闷,但是霍金的聪明之处在于它运用了许多风趣幽默的语言,使得这样一篇旨在说明科学道理的学术演讲,让人能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认真听下去。(PPT展示例句)

1、“……这些日期使股票市场下跌.虽然它使我百思不解,为何世界的终结会使人愿意用股票来换钱,假定你在世界末日什么也带不走的话。”

明确:这句话让人在笑声中悟到人类自身的某些缺陷和某些思维误区。

2、“据说,1844年是第二次回归的开始,但是首先要数出获救者名单。只有数完了名单,审判日才降临到那些不列在名单上的人.幸运的是,数人名看来要花很长的时间。”

明确:这句话幽默中含着讽刺,揭露了宗教预言师的荒谬,表现了对方屡测屡败却又想方设法自圆其说的尴尬与可笑。

第4页(本章共5页)

3、“如果暴涨理论是正确的,则宇宙实际上是处在刀锋上。所以我正是继承那些巫师或预言者的良好传统,两方下赌注,以保万无一失。”

明确:听众明知作者做的是科学的预言,和巫师他们完全不同,可作者却有意将自己降为他们的同类,一是说明自己恰好也有两种预测,二是顺势又对他们进行嘲讽。这种智慧的表达既带来了轻松愉悦的气氛,又大大增加了自己与听众的亲和力。

十三、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

10.《探索宇宙》教学反思 篇十

上课中,为学生创造了网络情景,学生可以自主地进行网络探究,加上多媒体的效果,充分发挥音频、图像、文字等,使学生更立体地感受宇宙的浩瀚,从而理解了宇宙。如果只让学生从教材上的文字、图片来认识、理解宇宙的话,学生是很难深入地理解。

网络课件不仅可以给学生自由探究宇宙,还可以节约学习时间,课前收集的有关网站的链接满足了学生知识获取的欲望。但网络课件的优点如果不好好掌握的话,同时也可能会成为缺点,关键的是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使用。

在探究前,我设置了探究要求,让学生有目的地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漫无目的地去浏览,所以我在引入的时候要求学生把自己想知道宇宙的问题先写出来。还特别培养学生保护知识权的意识,要求把资料的来源在电子记录卡复制下来。在网络创设的虚拟情景下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一节课的时间非常紧凑,学生要充分发挥小组的合作才能完成探究的任务。我是要求学生这样分工的:4人为一小组,打字快的填写记录表,一个负责制作探索成果演示文稿,另两个同学负责收集资料。学生可以把所有资料放在共享文件夹里,老师又可以实时了解各组的情况,其他小组也能浏览。在这样的氛围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生学习的情绪更加高昂。

11.《宇宙里有些什么》教学设计 篇十一

1.读顺课文,了解有关宇宙的基本知识。

2.了解本文抓住宇宙运动无穷无尽的特征,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运用多种手段进行说明的行文特征。

3.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妙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的说明顺序。

为了介绍人们所不熟悉的太空世界,作者先从人们肉眼能看见的恒星写起,说到行星和星云。介绍恒星系时又是先从大家熟悉的银河系写起,在说到银河系以外的星系,由已经发现的数以亿计的恒星系推测还有别的恒星系。这样由近及远、有已知到未知地说明,便于人们有条理地、清楚地了解宇宙里有什么,更好地把握介绍的知识。

2.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

为了更好地帮助读者具体地认识被说明事物的特征,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举例子等说明方法。这是学生首次接触这些概念,因此是学习的重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看到那深邃、湛蓝的夜空,群星点点,会让人遐想无限,大诗人郭沫若在诗中写到“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多美的地方啊!11月12日中国宇航员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飞船升入太空,绕地球五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天空、宇宙。现在让我们跟随郑文光先生去看看《宇宙里有些什么》。

二、教学过程

1.默读全文,思考:宇宙里有些什么呢?宇宙的特征是什么?画出关键性的词语。

2.朗读课文,思考:的思路是什么?请列出提纲。

这两步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整体感知,理清脉络,明白抓住宇宙是物质的、运动的、无穷无尽的特点,按照由近及远、由已知到未知的顺序介绍了宇宙里有恒星、行星、星云、银河系、银河系以外的恒星系……。

3.读读下列画线的语句,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把人们不熟悉的宇宙说明得通俗易懂的。(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

(1)许多红色的星星很大很大,有的可以装得下八十万万个太阳。

(2)最稀薄的,密度只有地球上空气的几万分之一,比我们用抽气机造成的“真空”还要稀薄得多。

(3)每当初冬晚上八九点钟的时候,差不多在天空正当中有一个纺锤形的小光斑,就是这个恒星系。

(4)这些星云有的厚到几万亿公里,本身并不发光,如果在附近有恒星,它就反射出光亮,叫做亮星云。否则它就是暗黑的,叫做暗星云。

(5)宇宙里有千千万万个像银河系一样的恒星系,这些恒星系大都有一千万万颗以上的恒星。

(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讲解、点拨相结合,引导学生掌握本文涉及到的说明方法。)

4.请同学们在本文或者本单元的课文中就每一种说明方法寻找一个句子,先自己分析,然后与同桌交流,有疑惑的地方再在班上交流。

(强化学生对说明方法的把握及巩固迁移能力。)

5.请学生从下面一段话中找出自己认为运用准确的词语,并分析它的表达作用。

它们的`热度非常高,表面温度至少有三千摄氏度。即使是最坚硬的金属,一接触它们的表面就会熔解,甚至化为气体。可是,当你看到静静的夜空中闪烁着寒光的小星星的时候,说不定还会把它们当作萤火虫呢。

(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要让学生感受到、体会到。这个题是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

三、总结

这篇科学小品文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多种说明方法、恰当的说明顺序,介绍了宇宙里有什么以及宇宙的特点,让我们感受到宇宙之大、宇宙之奇、宇宙之美,激发了我们探索宇宙奥妙的兴趣。

【资料宝藏】

1.名师教学案例

上海特级教师于漪在教《宇宙里有什么》时,课文里有这样一句话:“宇宙里有几千万万颗星星。”这时一个学生提出了问题“老师,万万等于多少?”这时大家都笑了起来,有一个学生说“万万不等于亿吗?”在大家的笑声中,提问题的学生灰溜溜地坐下了。于老师觉得他的积极性受到了打击,于是她问:“既然万万等于亿,但是这里为什么不说宇宙里有几千亿颗星星,而却说宇宙里有几千万万颗星星呢?”这一问,学生们都哑了。过了一会儿,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不用‘亿’用‘万万’有两个好处,第一,用万万听起来响亮,亿却听不清楚;第二,万万好像比亿多。”这时同学们又笑了,其实这个同学的回答是正确的。于老师当即给予肯定,并表扬说:“你实际上发现了汉语修辞中的一个规律,字的重叠可以产生两个效果,一是听得清楚,二是强调数量多。”这时同学都用钦佩的眼光看着那个学生,而老师却说:“大家可以想一想,我们今天学到了这个新的知识,是谁给予我们的呢?”这时大家都将目光集中到第一个提出问题的同学,这个学生十分高兴,这对他以后敢于大胆提出问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关于宇宙

物质现象的总和。广义上指无限多样、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狭义上指一定时代观测所及的最大天体系统。后者往往称作可观测宇宙、我们的宇宙,现在相当于天文学中的“总星系”。

词源考察: 在中国古籍中最早使用宇宙这个词的是《庄子齐物论》。“宇”的含义包括各个方向,如东西南北的一切地点。“宙”包括过去、现在、白天、黑夜,即一切不同的具体时间。战国末期有个人说:“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指空间,“宙”指时间,“宇宙”就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后来“宇宙”一词便被用来指整个客观实在世界。与宇宙相当的概念有“天地”、“乾坤”、“六合”等,但这些概念仅指宇宙的空间方面。《管子》的“宙合”一词,“宙”指时间,“合”(即“六合”)指空间,与“宇宙”概念最接近。

远古时代,人们对宇宙结构的认识处于十分幼稚的状态,他们通常按照自己的生活环境对宇宙的构造作了幼稚的推测。在中国西周时期,生活在华夏大地上的人们提出的“早期盖天说”认为,天穹像一口锅,倒扣在平坦的大地上;后来又发展为“后期盖天说”,认为大地的形状也是拱形的。公元前7世纪 ,巴比伦人认为,天和地都是拱形的,大地被海洋所环绕,而其中央则是高山。古埃及人把宇宙想象成以天为盒盖、大地为盒底的大盒子,大地的中央则是尼罗河。古印度人想象圆盘形的大地负在几只大象上,而大象则站在巨大的龟背上。

最早认识到大地是球形的是古希腊人。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从美学观念出发,认为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主张天体和我们所居住的大地都是球形的。这一观念为后来许多古希腊学者所继承。但直到1519~1522年,葡萄牙的.麦哲伦率领探险队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后,地球是球形的观念才最终证实。

公元2世纪,托勒密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地心说”。这一学说认为地球在宇宙的中央安然不动,月亮、太阳和诸行星以及最外层的恒星天都在以不同速度绕着地球旋转。为了说明行星运动的不均匀性,他还认为行星在本轮上绕其中心转动,而本轮中心则沿地球转动。“地心说”曾在欧洲流传了1000多年。

1543年,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认为太阳位于宇宙中心,而地球则是一颗沿着轨道绕太阳公转的普通行星。

16,开普勒揭示了地球和诸行星都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公转,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同年,伽利略则率先用望远镜观测天空,用大量观测事实证实了“日心说”的正确性。

1687年,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深刻揭示了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力学原因,使“日心说”有了牢固的力学基础。在这以后,人们逐渐建立起了科学的太阳系概念。

在哥白尼的宇宙图像中,恒星只是位于最外层“恒星天”上的光点。1584年,布鲁诺大胆取消了这层恒星天,认为恒星都是遥远的太阳。

18世纪上半叶,由于哈雷对恒星自行的发展和布拉得雷对恒星遥远距离的科学估计,布鲁诺的推测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赞同。

18世纪中叶,赖特、康德和朗伯推测说,布满全天的恒星和银河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天体系统。赫歇尔首创用取样统计的方法,用望远镜数出了天空中大量选定区域的星数以及亮星与暗星的比例,1785年首先获得了一幅扁而平、轮廓参差、太阳居中的银河系结构图,从而奠定了银河系概念的基础。

在此后一个半世纪中,沙普利发现了太阳不在银河系中心、奥尔特发现了银河系的自转和旋臂,以及许多人对银河系直径、厚度的测定,科学的银河系概念才最终确立。

18世纪中叶,康德等人还提出,在整个宇宙中,存在着无数像我们的天体系统(指银河系)那样的天体系统。而当时看去呈云雾状的“星云”很可能正是这样的天体系统。此后经历了长达170年的曲折的探索历程,直到1924年,才由哈勃用“造父视差法”测仙女座大星云等的距离,确认了河外星系的存在。

近半个世纪,人们通过对河外星系的研究,不仅已发现了星系团、超星系团等更高层次的天体系统,而且已使我们的视野扩展到远达200亿光年的宇宙深处。

3.航天事业的重大事件

人类载人航天事业起步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1961年4月12日,27岁的苏联航天员尤里加加林乘坐人类第一艘载人飞船“东方1号”在离地面181000米的轨道上,绕地球飞行一周,108分钟后安全返回地面,揭开了人类载人航天的历史篇章。

1969年7月20日,美国航天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乘“阿波罗号”飞船,实现了人类首次登上月球的梦想。

10月15日9时整,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9时9分50秒,“神舟”五号准确进入预定轨道。这是中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飞行。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执行任务的航天员是38岁的杨利伟。他是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太空中围绕地球飞行14圈,经过21小时23分、60万公里的安全飞行后,他于16日6时23分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返回。

4.我国发射卫星状况发展回顾

自从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东方红”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以来,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的卫星研制水平和制造技术不断提高,成功开发研制出了多种卫星,形成了不同的应用卫星系列,使一颗颗中国卫星在太空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12.宇宙中的地球 教学设计 篇十二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教学设计

肥西中学

【教学内容分析】

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是形成科学的宇宙观的基础,为此,教材主要讨论了3个问题: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和存在生命的行星等。教材中利用了6图2表加以说明,运用这些图表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理解天体系统的层次,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知道太阳系的成员,运用资料认识九大行星绕日公转的运动特征、结构特征,从中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3.理解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阅读“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一组图文信息,认识各类天体的主要特征;利用网络等媒体,收集天文信息,丰富对宇宙环境的认识。

2.通过阅读“天体系统”图,设计相应的简明框图,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3.阅读“太阳系模式图”和“九大行星轨道倾角与偏心率”表,归纳九大行星公转运动的共同特点;阅读“太阳系其他行星与地球的质量和体积比”图,归纳三类行星的结构特征。从的结构特征。从上述过程中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普通行星。

4.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从温度条件、大气成分和水等方面,分析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并以此推论火星等其他大行星,以及太阳系范围之外的天体是否有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提出确定在宇宙中寻找外星人的方向的见星人的方向的见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树立宇宙是物质的科学宇宙观。破除迷信,反对邪教。

2.通过寻找外星人的探讨活动,一方面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体验自主、合作、创新探究过程和团队意识。另一方面,培育珍惜、爱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只有一个地球”的意识,增强关注人类未来生存空间的责任感。3.通过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确立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观点;通过运用资料探讨地理问题,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通过观赏天体照片等相关视频信息,激发地理审美情趣。【教学重点】地球上为什么有适宜于生命生存和繁衍的环境。【教学难点】认识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教学方珐】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协作探究、交流互评。充分利用教科书搭建的平台,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对问题有更深的认识。

【学法指导】通过合作和交流,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人类生存在地球上,为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认识人类的生存环境,首先要认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第一,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仅从地球自身因素分析无法得到正确、完整的结论,需要从地球所处的宇宙的环境来分析。第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将眼光投向太空,以拓展生存空间和资源。(引入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的主题,进而以谈天说地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导学、自主探讨、讨论交流] 先根据同学们过去的观察体验,交流对天体和宇宙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天体有哪些类型,各有什么特点?让学生通过阅读P2图1.1,除认识到要用科学的眼光观察天体外,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地球宇宙环境的组成,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紧扣谈天说地的话题,提出“说地”将要探讨的主要问题:如何确定地球的位置?地球是一颗怎样的星球?地球上为何有生命物质存在?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探究指导](引导启发)认识地球在宇宙中所处的位置,有助于全面认识地球上出现的一些地理现象,并找出这些现象形成的客观的、正确的原因。宇宙虽然无边无际,处在不停的运动和发展之中,但是有规律可循的。搞清天体系统的形成和层次,可以帮助我们确认和描述地球所处的位置。读图指导)图1.2体现了宇宙是按一定层次和结构组成的有序的物质世界。四幅小图分别代表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逐层展示了它们之间的隶属关系。(方法步骤)

1.利用天体系统层次图找出地球的位置;

2.将(P3)图1.2转换为(P4)图1.3,或自行设计天体系统层次图,以多种方式表示地球的位置;

3.用文字(或语言)描述不同宇宙空间尺度中地球所处的位置。描述层次要清晰。如:可按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的空间尺度顺序描述。也可用自己擅长的其他方式表达。[自主探究] 学生独立学习,并将自己的见解和设计的图表整理出来。[交流点评] 鼓励学生从多角度、用多种形式交流、展示自己的见解,但都需注重科学性,并使学生认识到人类认识宇宙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修正错误、不断接近真理的过程,我们在缅怀曾为人类天文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甚至献身的天文学家的同时,也肩负着继往开来,不断探索的使命。

二、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探究引导] 地球到底是一颗怎样的天体?人类对这一问题的了解,主要来自人类对太阳系的探索和研究成果。聚焦太阳系,分析一组图表信息,了解太阳系“家族”中的成员,特别是各大行星的基本特点,可以透析地球是一颗怎样的行星。[自学、讨论、点评] 1.认识地球作为行星的普通性

(学生围绕活动要求,先自学,再分组讨论)

第一步,读P4“太阳系模式图”,说出太阳系的成员、九大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排列,从中认识地球。要求运用图表信息说明地球是一颗怎样的行星。

第二步,分析P4表中各要素的相关数据,运用基本的数理知识比较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即公转方向、轨道平面夹角、公转轨道形状)和结构特征(体积和质量等),进一步认识地球。

(点评指导)点评侧重运用数理知识解读图表信息,并得出结论的能力。如,观察太阳系模式图中九大行星公转方向的箭头,得出同向性特征;根据九大行星的轨道倾角大多小于4°,得出共面性特征;根据九大行星的轨道偏心率大多接近0,得出近圆性。根据这些共同特征证明地球并不例外;再从结构特征,如质量和体积等方面比较各大行星,特别是类地行星,得出地球也无特殊之处的结论。最后,以上述探讨的两方面结果来证明地球具有行星的一般特征,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2.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特殊行星

为何又说地球又是一颗特殊的行星?是因为到目前为止,整个宇宙中只发现在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只提出,侧重引导学生通过对地球行星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特点的认识,学会辩证地看问题。)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 [导学] 用人类对火星生命的探测,引发学生思考生命生存需要哪些基本条件;再比较火星与地球的自然条件,引导学生探讨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形成“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的地理观念。[自学整理、交流点评] 第一步:读图表分析。再次阅读P4图表信息,从日地距离、体积和质量等方面自主推理说明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第二步:阅读、理解教材。即阅读P6信息,理解地球内部物质变化与液态水形成的关系,整理出自己的观点。第三步:讨论交流评议。在自主分析的基础上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点评侧重分析探讨的角度(即从地球的特殊性──是否具备生命物质生存所需要的条件分析,而不是作为普通行星的一般特征角度)、多学科知识的运用(注意运用中是否存在科学性错误)、利用图表信息的能力(利用图表信息进行分析)、描述能力(即条理性和科学性);采用集体评议与教师评议相结合的方式。[活动] 如何在茫茫宇宙中确定寻找外星人的方向

(指导探究)除地球外,其他星球上是否有存在生命的可能?如何探寻类似地球的星球?人类一直在为寻找“外星人”而努力,目前已在太阳系之外发现了几十颗可能会有生命的行星。以小组P.7活动形式提出设想,说明如何在茫茫宇宙中确定寻找外星人的方向。最后全班交流。

说明:这里所谓的“方向”,并不是“方位”,而是外星人可能存在的地方。要分析这个问题,需要根据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加以判断。活动只是给出了一种思考的线索,同学们的思考要力争富有创意,敢于“异想天开”。[拓展] 第一步,课堂围绕课本提供的思考线索讨论;再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和理解,提出自己的设想和见解。

13.《浩瀚宇宙》教学设计 篇十三

科学探究

1、能用查阅资料的方法来认识浩瀚的宇宙。

2、培养、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随技术的进步而深化和拓展。

科学知识

1、知道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的关系。

2、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史,知道一些重要的探测宇宙的工具。

教学准备

有关银河系、河外星系、探测宇宙的工具等各种影像资料。

一、教学导入

板书课题,提出问题:为什么用浩瀚来形容宇宙?(很大)让我们一同去了解到现今人们所认识的宇宙吧!

二、阅读讲解银河系

1、学生读图文。

2、分析:银河系的形状;太阳系与银河系的关系;

我们还要让学生知道构成银河系的每一颗恒星就是一个“太阳”,而且其中有很多比我们所说的太阳还要大。用比喻让学生理解银河系的大小。

3、认识天文学中使用的距离单位:光年。

组织学生计算: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大约为30万千米每秒,照这样计算,1光年大约为30万×60秒×60分×24小时×365天=94608亿千米。

三、阅读讲解河外星系

1、指导学生认识大麦哲伦星云与仙女大星系,明白它们是和银河系一样大小的恒星系,是距离银河系最近的两个河外星系,大麦哲伦星云只在南半球才能看得到。

2、阅读了解银河系外还有无数的河外星系,每一个河外星系都是由上千亿颗恒星构成的。

3、认识总星系:是现在人类已观测到的宇宙部分。即总星系是银河系和河星系的总称;总星系只是宇宙的一部分,让学生理解课前提到的问题:为什么用浩瀚来形容宇宙?

四、绘制天体系统层次示意图

1、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天体系统有哪些,它们的关系怎样?

2、画出表示已知天体层次关系的示意图

3、学生展示、解说自己画的示意图,并听取同学的意见,展开评价。

五、阅读漫漫探索路

1、学生阅读图文,了解相关探究过程。

上一篇:领导一季度讲话会议下一篇:电子表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