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教育家

2024-09-14

中国十大教育家(共8篇)

1.中国十大教育家 篇一

新中国十大经典教育口号

1.最直接的口号:向雷锋同志学习

这是毛泽东为雷锋的题词。直接得不能再直接,响亮得不能再响亮,足足影响了几代人。雷锋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部队工程兵某部运输连班长,于1962年8月15日因公殉职。

毛泽东主席于1963年3月5日亲笔题词,号召全国人民“向雷锋同志学习”。随后,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发表了号召学习雷锋的题词。全国迅速掀起了学习雷锋精神的热潮,后来3月5日被定为雷锋纪念日。

2.最简洁的口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同样是毛主席的题词,这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可谓家喻户晓,响彻五湖四海,60年来一直激励、鼓舞着一代一代人们刻苦学习奋发向上。毛主席的这个重要题词是怎么来的呢?

翻阅1951年5月28日第46期《革大改造报》可以发现,原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题词是毛主席得悉苏州市金阊小学8岁小学生陈永康捉特务被打伤事迹,制作锦旗赠送给陈永康小朋友的。这句话简洁有力,琅琅上口,最终成为人们最津津乐道的一句话。

3.最体贴的口号: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幼儿园里经常看到这样一句话。孩子是国家未来,国家发展的前提,欲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必须培养好中国的孩子。

这句话已经深入人心,因为它是中国父母为孩子而活的心态的典型写照,孩子对于中国父母来说真的意味着一切。

4.最神勇的口号:学好数理化 走遍天下都不怕

具体是谁提出来的已经无从考证,但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在芸芸学子和众多家长中广为流传,是80年代父母经常唠叨的一句话,很多家长还给孩子订一本叫《中学生数理化》的杂志。

它的出现是有其历史原因的,1977年恢复高考,1978年3月18~31日全国科学大会召开,邓小平在这次大会的讲话中明确指出“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重申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人们渴望重回工厂,创造物质财富,丰富生活,而数理化是技术革新,技术改造,解放生产力最有力的工具,社会和实践的需要让人们意识到数理化的重要,可以想象当时数理化人才是很缺少的,因此学好数理化,整个天下都是你的用武之地了。

5.最具中国特色的口号:好好学文化不如有个好爸爸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变革,有些人把“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演绎成“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用来说明家庭出身和社会关系才是最重要的,学习成绩的好坏并不重要。

本事和关系,哪个才是硬道理?这句话可谓充分反映了中国这个人情大国的特色。

6.最有底线的口号: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在贫困地区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标语,从七八十年代流行至今仍经久不衰。偏远农村的残墙上还会有“不读完初中,不外出打工”、“养儿不读书,不如养头猪”等切合当地村民生活的大字口号。

无论在城里还是山区,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进入一流的学校,接受一流的教育,成为一流的人才。这是“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中国家长们的普遍心态。

7.最官腔的口号:全面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

1986年我国颁布和实施的《义务教育法》,决定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经历了23年,国家终于从去年(2008)年秋季学期才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

不管怎样,九年制义务教育走向免费,也算是建国60年的一个成果吧。

8.最有远见的口号: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1983年,小平同志在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对于教育,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曾语重心长告诫: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也要把教育问题解决好。

9.最治根的口号: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所学要为世人之师,所行应为世人之范。”这是书法大师启功为北京师范大学书写的校训。还有一种类似的说法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啊,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素质非常重要,直接影响下一代啊!

10.最振奋人心的口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相信大家都知道,这是敬爱的周总理说的一句话,因为这句话,我对周总理的敬爱之情更加深厚。让我们重温一代伟人的情怀吧:有一天,校长把同学们召集起来,问大家:“读书为了什么?”

有的同学说:“为了给自己将来找条出路。”有的同学说:“为了能发财致富。”还有个同学说:“为了帮助父母记帐。”原来他的父亲是个商人。

校长问周恩来:“你呢,为什么读书?”

周恩来站起来,大声地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语罢,众人投来敬佩的目光。(来源:地理论坛 查看原始帖 发帖者:芭比娃娃 编辑:李琳)

2.中国十大教育家 篇二

2009年重庆教育的十大亮点:

1、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新成效。

着力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 35%的义务教育学校达到办学条件标准化。投入资金8.76亿元, 建成了500所农村寄宿制学校, 318片中小学塑胶运动场。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进展顺利, 投入4.8亿元, 完成了192所学校的改造任务。统筹资金12.6亿元, 用于中小学“校安工程”建设。实施国家和市级“特设岗位教师计划”, 为农村学校补充教师近2000人。选派了420名城区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一年。

2、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进一步提升。

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规模超过110万人, 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的比例达到了88%以上。全市普通高中招生超过21万人, 在校生近60万人;新增市级重点中学11所, 全市重点中学达到97所, 接受优质高中教育的学生比例达到58.3%。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近20万人, 在校生规模达到50万人以上。中等职业学校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技能型人才16.5万人, 就业率达到97%。

3、高等教育发展取得重大突破。

2009年全国1224所高校在重庆录取新生14.32万人, 高考录取率达73%, 录取规模创历史新高。高校在校生规模达到70万人, 毛入学率达到27%。大学城校园和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 13所高校已全部入驻大学城, 入住师生达到12万人。出台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十项政策措施, 13万高校毕业生目前就业率已达到83.5%。在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育成果评选中, 在渝高校5项成果获得了一等奖, 20项成果获得了二等奖, 居西部第一、全国第四。在第五届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评选中取得重大突破, 获得19项成果奖, 居西部第一、全国第五。

4、民办教育实现新发展。

新批准设置3所民办高校。新设置民办中等职业学校七所和民办普通高中2所。在全国首创的重庆教育担保公司已与8家金融机构签定了正式授信合作协议, 授信额达到55亿元, 民办学校已获得担保贷款1.7亿元, 对民办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5、德育和文化体育活动特色突出。

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唱读讲传”文化活动, 举办了“风雅颂”、“天地正气”、“青春飞扬”、“自古英雄出少年”、“千场故事进校园”、“快乐的童年”等一系列主题活动。成功承办了全国教育系统“祖国万岁”歌咏大会活动, 以“唱读讲传”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建设得到上级的充分肯定。承办了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推进会, 我市在会上作了《开展学生体育运动推进健康重庆建设》的交流发言。

6、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

将市级重点中学高中统招计划50%的指标分配到初中学校, 全市联招区县市级重点中学录取指标到校13487人。我市中考改革经验, 被教育部门户网站介绍与推广。我市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六个必须”的规定和高中教育发展的“六轮联动战略”均被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刊登。高校“质量工程”大力推进, 新增国家级精品课程20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3门、特色专业建设点15个、专业学位举办权11个。

7、教师队伍建设全面加强。

在全国率先兑现教师绩效工资, 全市近30万名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及离退休教师享受绩效工资政策。投入专项培训经费3000万元, 推进各类教师培训计划的全面实施。在庆祝第25个教师节暨表彰大会上, 73个单位、564名教师获得表彰奖励。

8、教育经费保障更加有力。

在全面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的基础上, 出台了免除重庆籍城乡低保家庭普通高中学生学费的政策, 由市财政和区县按平均每人每学年1400元的标准予以补贴, 惠及5万多名低保家庭子女。中职学生和高校困难学生各项资助政策得到落实。积极推进高校债务化解工作, 预算安排高校基建贷款贴息资金1.65亿元。

9、教育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各高校积极开展科技创新, 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68项, 比上年增长30%, 创历史新高。第三军医大学研制的“口服重组幽门螺旋杆菌疫苗”和西南大学的“40个基因组的重测序揭示了蚕的驯化相关基因”研究成果, 跃居国际领先水平。产学研结合和校地合作深入推进, 与市经信委联合下达2009年第一批产学研技术创新项目80项 (其中高校与企业合作69项, 占86%) , 计划投入7.6亿元, 实现销售收入119亿元。中等职业学校大力开展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 已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2.5万人次、实用技术培训150万人次、三峡库区移民技能培训2.7万人次。

1 0、统筹城乡教育改革试验有力推进。

3.中国十大教育家 篇三

9月15日,教育部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在京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本着“政企联动,优势互补,支持教育,战略共赢”的原则,明确建立紧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教育部部长助理林蕙青、中国移动党组书记奚国华、中国移动副总裁沙跃家等出席签字仪式。

根据协议,今后5年,教育部和中国移动将以教育规划纲要为指导,以即将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为依据,在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共享与应用、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与提升、学生信息技术素养与创新能力培养、信息技术与装备研发及推广等领域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通过双方的合作,促进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推动教育改革,推进教育信息化加快发展。

“第三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活动”启动

10月24日,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携手北京百度公益基金会在北京启动了“第三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活动”。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副主任罗方述、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培训处处长于兴国、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办公室主任王岱、教育部全国中小学继续教育工程办公室主任盛泓洁、百度公司校园关系部总监张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朱京曦博士以及来自全国各省市的教育主管机构、学校和第二届获奖教师代表等近50人出席了本次启动会。

为了推进活动的开展,项目组先后在沈阳、鞍山、西安、滨州、佛山、顺德、郑州、上海、温州、石家庄、乌鲁木齐、潍坊、北京等地开展了十几场培训活动,讲解了参赛作品的要求,分享了优秀作品的设计经验,增加了与广大教师的互动和交流,受到了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和广大教师一致好评,截至目前,本届参与此项活动的教师已突破7万人。

锐捷网络承办首届全国中小学和中职学校数字化校园创意与实践大赛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管、《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社主办、锐捷网络承办的首届“全国中小学和中职学校数字化校园创意与实践大赛”面向全国中小学和中职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管理者及工作者,旨在结合当前教学与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搭建共享数字化校园建设创新思路与成功经验的交流平台,提高其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届大赛覆盖除港澳台之外的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采用网络注册报名、在线提交作品的参赛方式。自2011年4月启动,网站注册人数过万,官方网站浏览量约80万,独立IP访问量约13万。最终评选出实践作品一等奖1件、二等奖3件、三等奖5件、优秀奖71件;创意作品一等奖1件、二等奖2件、三等奖3件、优秀奖29件;授予“数字化校园实践优秀学校”称号的学校9所。

惠普启动“数字生态校园”奇幻之旅全国巡展

从7月开始,惠普启动了“数字生态校园”奇幻之旅全国巡展活动,并提出了建设“数字生态校园”的教育信息化发展理念。此次活动从大连正式启动,并逐步覆盖西安、重庆等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各个区域。惠普通过采用哈利·波特魔法学校式的情境植入、教育解决方案现场体验互动等生动、有趣的方式,向广大教育用户展示惠普在教育行业的独特优势及创新解决方案。

惠普“数字生态校园”理念的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以人为核心构建信息化系统,满足教学需求,提升教学效率;利用创新的教学设备、整合的教学资源平台,推动教学方式变革;通过逐步部署覆盖校园各个应用环境的校园云计算,使教师、学生无论在校园的任何角落,都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终端设备,按需、随意地获取教学资源。

神州数码网络全面启动高职信息安全专业的校企合作建设

年初,DCN推出新一代信息安全教学产品“堡垒服务器”以及“信息安全测试与评估系统”,为高职信息安全实训室建设增加了安全攻防和安全评估的实训内容,实训室方案更加完善。

3月-5月,DCN协助全国18个省教育厅举办信息安全专业建设研讨会并支持各省举办信息安全技术应用大赛。

6月,DCN独家承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信息安全技术应用”赛项,随后,DCN全面开展信息安全专业师资培训。并配合教育部电子信息教指委完成信息安全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教材开发、师资培养、教学设施(信息安全实训室)建设方案,出版了《高职高专电子信息类指导性专业规范Ⅱ》。

基于举办大赛的经验,DCN结合高职学校学生和师资培养需求,完成培训体系和系统设计开发,实现三种培训模式:基本技能培训、专项业务集训和综合实战演练。

新中新“校园电子服务平台”助推校园信息化

新中新公司推出电子服务平台产品。电子服务平台是提供安全、便捷、专业的校园支付相关服务的综合性网络服务平台。电子服务平台通过与校园一卡通系统实现无缝对接,用户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使用习惯选择通过在线服务平台或线下一卡通完成所需操作,而服务平台配合一卡通系统基本上可以覆盖高校校园内的所有服务项目。用户使用电子服务平台,足不出户便可进行个人资金在银行卡、校园卡及校园卡电子账户中的转账充值,在线缴纳电费、网费等多种学校代收费用,还可在线进行校园特色产品的消费等。目前已经在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实施应用。

华为eSpace教育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引领云时代教育信息化新趋势

华为以“A Better Way to Learn”为主题,推出“eSpace远程教育、eSpace统一通信、智真、无线校园网、校园网安全加固”等整体解决方案,致力于云时代教育行业信息化的建设和实施,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公平教育、创建学习型社会、推进教学形式与内容改革贡献力量。

华为eSpace教育信息化解决方案提供从eCourse精品资源共享及学习管理平台到学生电子书包,从eClass远程互动教学平台到多媒体教室,以及数字图书馆、校园统一通信、校园一卡通和平安校园等整体解决方案,为国家、教育机构、学校、企业培训等提供专业服务, 通过校园信息化的建设,实现教学电子化、自动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提高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和决策等方面的质量和效率。

AMD推动高性能计算综合技能及学科应用

暑期,由AMD公司独家赞助的“2011年高等院校高性能计算综合技能及学科应用培训班”在北京清华大学和广州中山大学举办。来自全国10多个省市的53所高校的物理、化学、能源、测绘、遥感、生物、制药、超算中心等不同学科领域的教师和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高性能计算在各学科中的应用。

培训中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一起探讨了过去20年间计算机芯片的设计制作技术,以及以x86为代表的微处理器性能的提升和高性能现代处理器的架构等主要问题。

此次培训为高校教师、业界厂商、科研尖端院校提供了一个思维碰撞、学习创新的机会。

华师京城、思科联合发布教育云终端机,助推中国教育信息化进程

中国教育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领先提供商上海华师京城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师京城”)与全球领先的网络解决方案提供商和云计算领域的领导者思科公司在中国正式推出联合品牌的“思科-华师京城教育云终端机”。作为数字化校园和云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思科-华师京城教育云终端机”重新改写了云服务架构,解决了教育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将大大推动中国云教育以及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程。

“思科-华师京城教育云终端机”实现了多媒体教室设备及终端的无缝连接。这些设备和终端包括正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的电子白板、投影仪、触控一体机、教师及学生用电脑、音响设备、电子书包等。作为数字化校园整体解决方案的一部分,“思科-华师京城教育云终端机”结合华师京城丰富的教育产品、内容、应用及服务资源,实现校内跨班教学、同步广播、课程录像点播及实时课程录制等网络化教学,以及数字化校园网络互连与教育资源共享。

永中软件推出科教之星,开启数字化教学的新时代

永中软件依托强大的基础软件研发实力和互联网技术,基于永中Office同一内核开发出永中科教之星桌面版、大屏版、移动版和网络版,有效解决了数字化教学中硬件设备孤立、软件环境不统一、文档格式不兼容,使课堂内外完全互联互通,形成一体化的备课、讲课、听课的教育教学解决方案,使教学真正进入数字化的新时代。

科教之星满足教师备课与讲课、学校管理与学生自学等多方面的需求。在教师备课方面,提供海量的学科素材、几何图形与动画、文字流TeX公式,满足制作各类复杂教育文档的需要;在课堂教学方面,将传统黑板式的教学习惯与现代多媒体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学校管理方面,提供了内容管理服务,可随时随地登录并打开编辑和分享在线资源;在学生自学方面,基于平板电脑触控式的操作体验,便于学生课后的自我学习和提升。

4.中国十大教育家 篇四

从11月份开始,在《北京文学》《中国青年报》等报刊上所进行的语文教育的大讨论,至今整好两年了。这场大讨论,参加人数之众,发表文章之繁,关注媒体之多,影响之巨,均为本世纪历次语文教育讨论所罕见。那么,最终结局如何?给中国语文教育留下的重要东西是什么?争论过后、热闹过后似乎应该有个理智的沉淀、冷静的思考!但至今似乎还没有人做这个工作。我想本着实事求是的学风、建设(“立”)重于批判(“破”)的态度,怀斗胆对这场讨论给一个全面回答--完全是个人的、谁也不代表。世纪末了,现代中国语文教育恰好走过了百年历程,我以此深思献给它。

一,偏了语言,应重视文学

多少年来,现代中国语文教育一直有意无意地躲避着文学,文学在语文教育中一直背着骂名。“把语文课上成了文学课”---这是流行于语文教育界的贬义词。语言(言语)学才似乎是语文教育的正统;“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的口号一直“广泛深入人心”。五十年代语文教育的大讨论,似乎是“语言”学派胜利了,八十年代的“语言文字训练”浪潮盛极一时,至今仍然热火朝天--这有对的和有效的一面,实际也是“语言”学派占据上风。看看我们的教材,基本是以语言学的路数和体系编写;听听我们的课,基本是以语言学的“招数”分析文学作品;翻翻我们试卷,基本是以大学语言学系的标准和方法来编拟试题。有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自建国以来,语言学界和语言学家对语文教育的干预远远超过文学界和文学家的干预。中小学语文教育基本是语言学理论一统天下,或者更直接地说,现代中国中小学语文教育基本理论,是奠定在语言学理论的根基上的,而这个理论又是十九世纪的静态的语言学理论!

我想躲开“语文”两个字的内涵如何解释的争论(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学”抑或其他),只想从社会文化的总的心态上,说说人们为什么偏重语言轻视文学。五四后,中国总体的社会文化主潮就是“一切要致用”、“一切要实用”。致什么“用”呢?建国前是民族救亡图存之“用”、军事政治斗争之“用”,建国后,是经济建设、富民强国、阶级政治斗争之“用”。一切能立竿见影用于上述目标的部门、学科才能得到大发展,而远离上述致用目标的部门和学科,则不能得到发展,或抑制其发展,或令其“异变”成纯粹致用的部门、学科。相比而言,语言与文学,那个更有用呢?当然是语言,语言是交际之用,须臾难离,无论参加军事斗争、政治斗争的人才,还是参加经济建设的人才,语言对他们是最重要的。文学,则是消遣的,高雅的,无论于军事斗争、政治斗争,还是于经济建设,均无法直接致用。中小学的主要任务也是培养“急功近利”的社会“致用”人才,语言用得上,文学离得远,似乎可有可无。而且,文学是致于人的“内在精神”,而语言则是致于人的“外在交际”,当然后者重于前者。所以,教材编选时轻视文学,即使选文学作品,也不是以审美的眼光选那种真正能够陶冶人的精神和性情的以艺术取胜的 篇章,而更多的是用“致用化”(尤其致现实政治之用)的眼光筛选过的、剪裁过的文学作品。对这些文学作品也仍然是用“语言学”的招数和方法来讲析,(再加上用“兴无灭资”的话语来阐释其内容)。

其实,文学,之于语文教育的作用,功莫大焉。可以说,一切语言(言语)教学,离了“文学化”的教学方法,简直寸步难行。高超的语文教育的艺术,完全是借助于文学的;基本的语文教育艺术,同样是离不开文学的。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最能体现语言价值和语言真谛的,是文学;最能负载语言价值与语言真谛的,还是文学。一句“苍黄的天底下,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这是语言学的,还是文学?让孩子用“种”造句,孩子说“孙中山种了中华民国,毛泽东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语言学,还是文学的?

二,偏了白话,应重视文言

鲁迅、郭沫若一代人曾大反文言,叶圣陶先生似乎也不大赞成学文言,毛泽东也反对。或者干脆说,自五四后,一直到本世纪80年代,学文言一直受到整个社会主潮的阻扼。少学或不学文言,是现代中国社会的主流声音。因此,尤其建国后我们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或极少,或干脆没有。

为什么反对学文言呢?大概意思有三:一,文言中有许多封建思想糟粕,它在“封资修”的名单中排头号,与现代的政治文化思想相抵牾;二,文言是僵死的东西,禁锢学生的思想与精神;三,文言在现代生活中已经不用。

其实,这是十分肤浅的。文言中有糟粕,但更有精华。屈原、司马迁、李白、苏轼等先贤大师,以文言构筑的诗文,那是辉煌灿烂的“精神灯塔”,足以照彻千万年,足以沐浴古今人。他们的灵魂,用“文言”“走过”的漫漫的、璀璨的精神历程,我们再通过“文言”,去“循迹走过”,对我们的精神就是一次次历练。不断地“走过”、不断“历练”,就是我们的精神“积淀”、就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记忆”与“精神传承”!

文言与白话,是母子关系,根叶关系。白话绝大部分来源于文言,大部分双音节词是文言的附缀、演绎而来;绝大部分的鲜活的成语,源自文言典故。无母哪有子,无根哪有枝叶繁茂!有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自建国以来,大陆的整体的语言表达水平,有日益下降的趋势,传媒及文化人的语言表达失去典雅与古风,变得“浅白化”“粗俗化”,---这实际就是整个社会轻视文言、文言教育的血脉被切断的恶果!

鲁迅、郭沫若一代人反对文言,自有他们那代人的历史文化背景。因为生在五四前,他们是在文言的“酱缸”中浸泡过的,他们的每个毛孔中都有文言的滋养;也就是说,他们的文言的根底,早在青少年时期就奠定得异乎寻常的雄厚了,所以,他们无论怎样反对文言,他们所受的文言的有益滋养,是反对不掉的,他们的文言的或者说是文化的根底,是不会因此而变薄的。鲁迅“‘先生之文,上穷远古,旁及异邦,近逮人生,一言一语,苍然深邃,情致极焉’。鲁迅读过古书不少,从而‘知旧世之弊’,文章‘雄厚冷峭,于书卷气杂以斗士风采’。仔细阅读鲁迅的白话文,不难发现他笔下其实‘白’中处处有‘文’,可见文言真是白话的基础。”(董桥)而我们四十年代、五十年代出生的人,甚至六十年代到七十、八十年代出生的人,在很少或根本没有一点文言的根底的情况下,如果也跟着鲁迅、郭沫若一代人的余音,再去反对所谓的文言,不是头脑发昏,就是瞎起哄!哄来哄去,“哄”掉的是几代人的文化学养,“哄”断的是民族的文化血脉,“哄”塌的是中华文化的精神之塔--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三,偏了例子,应重视数量

自五四后,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总体思路,就是四个字--“举一反三”。

什么是“举一反三”?就是每学期以“二三十篇文章”为“例子”,对例子进行非常“科学”细致地“拆解”、深入地“鉴赏”、精心地“把玩”、反复地“历练”,以此来达到让学生“循例”学会听说读写、“循例”自能“繁衍”大量语言(言语)的目的。前面师生对二三十篇“例子”文章的拆解、把玩、历练,就是“举一”,之后学生“循例”自能“繁衍”大量言语就是“反三”。

“举一”,讲究求甚解、深解,不厌其深、不厌其细、不厌其透,一篇文章讲它三四课时不在话下。“举一”的目的在于“反三”,让学生通过这个“例子”,看看怎么运用语言。“举一”是数量少,“反三”是数量多。每学期最多30篇文章,1年也就60篇,中学6年最多也就360篇。试图通过360个例子的学习,让学生“繁衍”远远超出360篇的言语。因此,“举一反三”的妙蒂就在于“以少胜多”。讲360篇文章是“举一”,学生生成、繁衍更多语言是“胜多”。

仔细考察这种“举一反三”的现代语文教育总体思路,实际就是一种完全科学化、理科化的路子,学习数学、物理学、化学的路子。学数理化等理科课程,不就是“举一反三”吗?教材或教师讲深讲透一个例题,后面就附着相当数量的习题;学生学会一个例题,就会做数量相当多类似的习题。这种总体思路,有一定成效,但成效不大,几十年中国现代语文教育一直在少慢差费中徘徊,与此有关。

其实,大量的研究、实践以及常识告诉我们,语言(言语)的学习规律,恰恰是“举三反一”。语言学习不太类似于“科学化”的数理化学习、可以“举一”(如例题)“反三(做习题)”,“举少”而“胜多”。语言学习常常是“举三”而“反一”,“举多”而“胜少”,“举十”才“反三”。人类语言的学习,是在“巨大数量”的语言(言语)的“例子”的反复撞击、反复刺激下,才点点滴滴“说出”,成年累月数量再无限量地加大后,才“奔涌而出”。因此,数量的巨大,例子的极大丰富,才是形成语言(言语)能力的最首要的前提条件!婴儿学口语的例子颇能说明这个问题。孩子呱呱坠地时,一言不会,1周岁左右说出最简单的“妈、爸、水”语词,2周岁左右就能自如运用语言,说出奇妙的句子。为什么口语学得这么快?效率如此之高。因为他接触了“天文级数量”语言(言语)的“例子”!以平均每天听大人100句话计算,每句话10个字,每天就是1000字,一年365天就是365000字,两年就是730000字!那就是说,孩子学会口语,等于两年“读”(用耳)了五六部长篇小说!我们学书面语,中学六年语文教材才多少字!所以我坚定地认为,语言学习的规律是决不是“举一反三”,而是“举三反一”,现代语文教育总体思路必须彻底改变!

四,偏了分析,应重视吟悟

自五四后,西方“科学的东西”引入到中国,引入到语文教育之中。这些“科学的东西”有,西方的语法学、写作学、文艺理论学、阅读学乃至文章学、词汇学等,还有诸如所谓“新三论”、“旧三论”的东西等等。这是好事,对语文教育的规范和科学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因而,本世纪以来,现代中国语文教育出现了区别于传统语文教育的一大奇观,就是出现了“讲深讲透”、“析细析微”的现象,西方化的语法学、写作学、阅读学等等知识,大量地进入到中小学语文课本之中,不仅仅是西方语法学、写作学、阅读学等“知识”的进入,而且是整个西方化的、所谓科学的教材“编写体例”的进入、西方化的“教材讲授方式”的进入。甚至在小学里,一篇《登鹳雀楼》也能洋洋洒洒分析内容20分钟(张志公语)。

叶圣陶先生早在四十年代就说:“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现在国文教学,在内容与理法的讨究方面比以前注意得多了;可是学生吟诵的功夫太少,多数学生只是看看而已。这是偏向了一面,丢开了一面。惟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全面不偏。吟诵的时候……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这是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叶老先生这段话,是针对四十年代的情况说的,四十年代之后的情况怎么样呢?熟悉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现状的人知道,这种“重分析、轻吟悟”的状况,愈演愈烈。现在五十年过去了,情况怎么样了呢?也可以说,仍并无大的改观。请各位注意,我并不反对“理法”的分析,不主张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全盘吟悟。我是说吟悟这种中国传统的颇为有效的语文教育方法,与来自西方的所谓理法的分析相比,在成效上绝不比它差,甚至有时远超过它。

为什么把我们民族自家的、这么好的语文教育的“看家本领”给丢掉了呢?我想,说透了,这实际是自五四以来的一种泛化的崇仰西方科学的民族自卑心态所致。五四后,似乎各行各业、各门学科,一切都讲科学,都讲理性分析,讲分解和所谓的“解构”,似乎语文教育不讲这些、不引进这些,就是落伍的、低效率的。未来中国语文教育,应该拣起这个丢弃“宝贝”了!

五,偏了理解,应重视背诵

人的语言(言语)能力的学习、语言(言语)能力的形成,其实主要是依靠对前人经验的一种模仿;且基本是一种“不求甚解”的模仿。因而背诵在语言学习中起着十分巨大的作用。

语言能力的形成,当然需要“理性”的参与,需要“理法”(如语法、写作法、文章学等)的帮助,有时这种“理性的参与”、“理法的帮助”还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譬如弄清结构、分清层次、总结归纳等等。

但是,背诵,对语汇材料的积累、对整体文句的感性的积累,所起的作用比抽象的“理”解,所起的作用更大。背诵,是化别人的语言为自己的血肉。那文句、那意境,萦绕心头,如发于已心,如出于已口。愈积累愈丰富,愈丰富愈自然贯通,逐渐就积淀成一种语感了。中国传统的语言教学,最基本、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背诵。巴金先生能够背诵200篇的《古文观止》,茅盾能够背诵全本的《红楼梦》,这是他们作为文学家有着超人的语言能力的重要原因。

可是五四后,尤其建国后,以“理”来解语言、来学语言的方法,代替了以“背诵”为主基本不讲“理”或少讲“理”的方法。几十年来,中国语文教育的课堂上讲“理”过多,而求“背”太少。从偏于分析、轻视吟悟,到偏于例子、轻视数量,再到偏于理法、轻视背诵,我们可以明显看出,现代中国现代中国语文教育的探索者有一个美好幻梦---即总想走出一条所谓的“科学化”“理科化”的捷径,但没曾想,却走向了“科学主义”的歧路!繁琐哲学、玄虚之学、形而上学的纯技术化的习题、板滞的操作课型与步法等等,在语文教材和课堂上,泛滥成灾!从小学到中学用2700课时学自己的母语仍过不了关--此咄咄怪事的原因就在这里。这是过于崇信所谓西方科学主义理性的结果。要大大提高中国

[1][2][3]下一页

语文教育的实效,在不丢弃适当分析、例子、理法的前提下,非重视吟悟、数量、背诵不可!

六,偏了散文,应重视诗

翻翻我们的教材,散文(广义的)占了90%,诗退居到了10%。(我这里说的诗也是广义的、宽泛的,那种虽以散文的体式写成,但内核具备诗的精神,也是诗。)对现代诗选得少,对古典的诗选得也少。语文考试也有个流行的.不成文的禁令,那就是作文不能写成诗。

这是否也跟当代中国社会的大的政治文化心态直接关联?这个大的政治文化心态就是--实用。实用,从大处说,是国家的政治军事斗争、经济建设,小处说是人际交往。而散文是广泛应用的文体,而诗在现代生活中几乎“无可用”。

可我们是一个诗的国度!我们有着几千年的“诗教”传统,“诗书传家”--不但可用之于家,还可用之于国。孔子甚至说,不学诗(诗经)无以言。从诗经、离骚到唐诗、宋词、元曲,中国的诗歌传统一脉相承。可以说,诗,是中华文化精华中精华,是中华文化宝库中最光辉灿烂的部分。古代文人,写诗抒怀,以诗筹答,以诗相赠,是平凡生活中最平凡不过的事。可现代当代的文人(广义的),还有多少能写诗!即使能写诗,可又有多少人能够写得好诗,实际情况确是“一代不如一代”。也就是说,中国诗教的薪火已经快没有传人了,快要熄灭了!追根溯源,这不正是现代中国语文教育的一个悲哀吗?

其实,从少年儿童自身的特点讲,诗最接近于他们的性情,最接近于他们天真烂漫的心灵。干脆说,孩子天然就是诗人。三五岁的孩子脱口说出“天空中有美丽的动静”这样的话,这不是诗是什么?这是“天然去雕饰”。中国今天的孩子,诗的天分还没有得到任何发展,就在语文课上被老师们按着头去学“实用”性、“交际”性的所谓散文,这无异于摧残、扭曲。退一步讲,即使为了“实用”、“交际”,通过具有神奇想象的诗来学语言交际,成效其实更大!

诗诉诸于人的“内在精神”,散文诉诸于人的“外在交际”。我们不能只顾实用性的交际,而荒芜了孩子的“精神”。

七,偏了峻厉,应重视雍容

现代中国语文教育太重了,它太庄重,太沉重,太峻严!一直以一副峻急严厉的面孔出现在我们面前。

我主要指四个方面,教材的内容、课文的阐释、教学的方式、教育出的孩子。

教材的内容:社论、领袖的报告、领袖的故事、直接阐释时政观点和政策的文章,太多地充斥于我们的教材之中。相反,谐趣的、幽默的、亲和于人的文章,你能从小学到高中的24册语文教材中找出几篇?对比一下英国人编写的《新概念英语》和中国的语文课本,同是语言教材,哪个更有趣、更有人情味?其实,中国的文章中有许多是诙谐有趣、循循善诱、和言悦色的,诸子百家中有许多寓理于诙谐幽默、于日常情事之中的妙文。这是中国文章的一个传统。我们古代有《笑林广记》,现代也有老舍(如他的《老张的哲学》)、钱钟书(如他的《围城》《写在人生边上》),更有当代的王蒙(如他的《冬天的话题》《坚硬的稀粥》)、王小波(如他的杂文)。他们都是文章大家。可课本均不收。

课文的阐释:对现行教材中所有课文的解读和阐释也太庄重。我们现行教材中,许多篇目中都有幽默诙谐成分,但是我们却大大忽略了、视而不见。如《拿来主义》、《文学与出汗》(已删)、《茶馆》、《葫芦僧判断葫芦案》,甚至“山药蛋派”的赵树理的作品,均有不少谐趣在。可《拿来主义》只成了“批判卖国主义和怎样继承文化遗产”、《茶馆》只成了“送走旧时代”、《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成了《红楼梦》的“阶级斗争的纲”。原本是幽默小说的《警察与赞美诗》、幽默占绝大成分的《变色龙》、《高祖还乡》,对其诙谐幽默成分,我们也都从轻淡然处理,以“兴无灭资”“息封灭资”思想正襟危坐着来阐释。

教学方式:我们中国的语文教师还承担着一个所谓的“因文解道”、既“授业”又“传道”特殊任务,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师,每备一堂课,都要自觉地“崩紧一根弦”,想方设法从哪个环节上加以“传道”;一走上课堂,都自觉不自觉要庄重起来、严整起来,换一副面孔。如此,面对庄严的教材、庄严的“道旨”、庄严的文字,再加上中国教师自古古板庄严有余、师道尊严意识根深蒂固的传统,师生们怎敢潇洒、怎敢诙谐!语文课怎敢“散开怀抱”、怎敢让心灵飞翔!

教育出的孩子:我们“庄严”的语文教育体制下教育出的孩子,写出的文章、说出的话,跟小大人一般,沉稳老成,老气横秋,甚至千文一面,很少有人会在文章中“幽他一默”,来点诙谐,加点调侃,妙趣横生的文章更是罕见。当今优秀作文期刊和书籍铺天盖地,但是真正纵情挥洒、谐趣为胜的作文有几篇?因为我们的孩子在十几年的课堂上,学的是教师用“庄严”的方式讲授的“庄严”之文,并且把写文章看成是正襟危坐的、十分庄重的事情,写文章关乎国运、关乎民生,绝对玩笑不得。因而孩子们摊开作文本面对方格稿纸时,便不自觉地“峻严”起来了。再想想,几十年来,中国的文人也太沉重了,中国文人、作家能够写诙谐幽默、嬉笑怒骂文章的,也不多了;即使写出来(如魏明伦、王小波、王蒙、李敖等),也大多被主流意识所排斥,被认为是不登大雅之堂甚至认为是逆流!

我们的孩子写“庄严”、“神圣”乃至慷慨激昂匡时济世之文,多是行家里手,如流水般立笔成文,但几无“怀抱真言”,或编好人好事、或假造高亢之辞,均是由课本学来的“伪神圣”之论和社论文风,为“庄严”而藏起自我的谐趣,为“神圣”而隐藏自我的平凡。这是一股矫饰文风,扭曲孩子灵魂、戕害孩子精神!

我想,以上这些,是否跟百年来中国人“民族救亡复兴”的巨大思想压力和精神压力有关,跟当政者在“民族救亡和民族复兴”的大旗下,禁锢个人精神自由和情感自由、禁绝个人志趣的伸展有关?百年来现代中国语文教育中,确实一直存在一个“精神气度”问题。百年来,中华“民族救亡”形势的严峻和“民族复兴”重任的沉重,蕴成一股无形的强大精神氛围,再加上人为的专制特色的文化空气,如巨石般压在现代中国语文教育身上,使得它的“精神气度”一直那么峻厉、狭仄、沉郁,缺乏一种雍容、宽宏、自由的风范。

现代中国语文教育一直高高扬起“语文教育为现实应用”这面旌旗--建国前语文教育为民族救亡之用、建国后语文教育为民族复兴之用。我们呼唤,语文教育中多一点平凡、多一点谐趣、多一点自由、多一点真我、多一点雍容与宽宏自由的精神氛围……,一句话,少一点伪神、少一点伪圣,从语文书本到教师的面孔,都不再那么峻厉、冰冷!急功近利时,莫弃人的真精神和大精神如敝屣!反伪神、伪圣时莫弃真正的神圣如敝屣!

八,偏了写实,应重视写虚

所谓写实,指说明、描写、叙述;写虚,指抒情、议论、想象。(刘锡庆语)

说明、描写、叙述,是根据实有的东西,来形成语言文字,是“从有到有”;抒情、议论、想象,是从虚无的东西,生成语言文字,是“从无到有”。写实是指向交际实用的,写虚是指向精神创造的。

我们的语文教育,一直只重视学生写实的能力,而轻视写虚能力的培养。其实,在一定年龄阶段,写虚的能力要重于写实的能力。写虚,实际是一个人创造能力、想象才华、发抒独到见解能力的集中展现。写实体现的只是摹仿、记录、复述能力。写实是按部就班,丁是丁、卯是卯,不敢越雷池一步。写虚,则是充分舒张自我的意志和自我胆魄,用神奇、大胆的想象,构筑一个奇特瑰丽的精神世界。一个只会写实的人,是较为平庸的,而一个写虚能力超众的人,才是一个杰出的人。

而我们的语文教育,包括大的语文教育环境,从孩子很小的时候起,就阻止他们写虚能力的发展。按照中国传统社会文化心态,写虚,似乎与怪诞、呓语、胡说八道、胡思乱想、胡编乱造划等号;而写实,才是实事求是、规规矩矩、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因而我们的孩子,在他们的写虚的能力还没有充分展开的时候,就被大人们扼杀了。

因为写虚能力未曾有得到长足的发展,所以,我们的学生在写实写不好、无话可说的情况下,就只能瞎编一通。这样的结果是,写实、写虚都没有发展好。

九,偏了统一,应重视多元

我们中国语文教育中有太多的统一。

教学大纲统一,全国一纲统天下;教材统一,全国教材统编。

选文眼光统一,通观多套中小学语文课本,选入课本作为教材的,几乎全部或是“阶级斗争”、或是“民族斗争”、或是“政党斗争”一路的。从篇篇选文中几乎都能读出“斗争”二字来。这些,无非证明着当今秩序的合理性。

衡文眼光(文章的阐释)一致,也是全国统一,不允许哪个教师和学生,对课文作出独立的自由见解。我们有大体统一的《孔乙已》观--批判科举制度,大体统一的《雷雨》观--揭露资本家的残酷、反动、虚伪,大体统一的《项链》观--批判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如此等等。从选文到衡文,使得我们语文教材的“精神空间”极为窘仄、偏狭,缺乏应有的雍容大度、自由的“精神气度”。

教法统一,某教师的教学法成功了,于是就全省甚至全国大面积地争相模仿效法、推广,不顾教师个人的个性。

考试模式和试题统一,试题路子如出一致。尤其自八十年代初到九十中期,语文教育试题的理科化倾向愈来愈严重。

甚至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也大体一样,大体一样的开头,大体一样的故事,大体一样的主题,一样的用词。缺乏孩子们在这个年龄阶段本应该有的率性、幻想、奇思、天真、浪漫,孩子们过早地成熟、老成,过早地包裹起了真实自由的“自我”和“个性”。这也是由我们的语文教育,从教材到教法、从形式到内容过都于严整一律、“精神气度”逼仄和窘迫所导致。

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语文教育理论全国舆论一律,不允许别人质疑批评、不允许别人提出独到见解,违者被指为“淆乱乾坤”,甚至更上纲上线,这种情况在语文教育界内部相当严重。

今天本是一个多彩多姿时代,是一个充分施展个性的时代,是个允许大胆创新和探索的时代,是一个自由、民主、多元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这些“统一”还是正常的吗?

十,偏了技术,应重视精神

语文教育,越来越推崇“技术”。

教师上课凭“技术”,诸如什么开课的技术、结课的技术、板书的技术、朗读的技术、调动学生情绪的技术乃至极为详尽的几课型、几步法、几环节等等。你进入语文教育圈内看看,参加语文教育会议,翻翻提交的论文,许多是在讲这些非常具体的技术;阅读语文教育方面的刊物书籍,发表的许多论文,不少是在传播这样的技术;听听一些老师做课、做报告,是在手把手地教给人这些技术。我们语文教师们俨然成了一批批纯粹的技术师傅(包括我自己),夜深人静时,我常常为我和我的同仁们的“变异”感到震惊---但这是无可奈何的事!

学生在语文课上也基本是学“技术”,诸如什么叙述的技术、描写的技术、议论的技术、说明的技术、起承转合的技术、夹叙夹议的技术、渲染和升华的技术,甚至抒情的技术,在书本上、课堂上都能学得到。我们的孩子们也已经变成了一批批小小的熟练的语言技术工人!他们熟练地答着试卷,如同在机器旁熟练地处理着一批批的零件;他们熟练地写着抒情文章,但内心却已经不起半点情感的波澜;他们或高亢或深沉地忧国忧民,但他们自己心里却觉得好笑!

可是,我们的语文课正有逐步变成一门纯粹的技术课的可能,语文教育正有异变为一项纯粹的技能培训和手艺磨练的可能!这,是传统中国语文教育,在向现代中国语文教育转型过程中,所发生的最深刻、最惊心、最骇人的“核变”!

我认为,技术是绝对重要的。没有技术,教师怎么具体上课?没有技术,学生怎么进行具体的言语表达?语文教育当然离不开“技术”。最具体的操作“技术”,永远是第一线教师上课的基本手段;学生语言听说读写,也存在基本的十分细致入微的操作“技术”。但,我们且不可由此,把语文教育异变为一门单纯学技术并基本用技术来驾驭的课程!

纵观几年的讨论,实际存在一个根本分歧,那就是语文教育到底应着重于语言技术之应用,还是应着重于奠定人的精神根底?或者说透一点,

上一页[1][2][3]下一页

语文教育说到底是一门语言技术应用性课程,还是一门精神奠基课程?许多参加讨论的人到这里,就语焉不详或者各执一词。下面我想廓清这个问题。

语言(言语)是人的精神的最基本的构成物。没有语言(言语)就几乎没有人的精神(或说只有极为简单、肤浅的精神)。语言(言语)是“人的精神本体”。因而语文教育实际就是“精神培植”、“精神教育”。“语言(言语)”的本质即精神,人的精神的本质即“语言”,二者实际是“一体二名”。

设想,假如没有语言(言语),“人的精神”靠什么来依托?如果没有语言(言语),我们根本无法用“人的感觉”来感受这个世界,无法用人的感觉来“听、看、触、嗅、品、思、说”这个世界。也就是说,“听、看、触、嗅、品、思、说”这些人的感觉是实际是“语言(言语)”给予我们的!在这个世界上,人是唯一具有“语言(言语)”的动物、人是唯一具有“精神”的动物。除人外,其他任何动物,因无语言(言语)才无精神。以人的视觉为例,假如没有语言(言语),外在的物体在人的眼中只能是光线、条块的堆积,就像照在镜中一样,是“物”与“镜”的关系(即“物”与“物”的关系)。只有掌握了“语言(言语)”,外在的那个物体才在人的眼中、大脑中成为一个概念。才是“物”与“人”的关系。简单的视觉是这样,稍复杂的感觉、情绪、情感就更是这样了。--譬如,只有人才能感触、懂得诸如什么是“潇洒”、什么是“亭亭玉立”、什么是“优柔寡断”、什么是“公元前”、什么是“银河系”与“宇宙”、什么是“花溅泪、鸟惊心”、什么是“感时忧国”、什么是“宠辱不惊”、什么是“安详从容”、什么是“韬光养晦”、乃至什么是“酸甜苦辣疼痒麻赤橙黄绿长宽厚薄轻重”等等。这诸种感觉、知识,其实是“语言(言语)”给予我们的。或者说,我们学得了语言(言语),才懂得了或感触到了这些。如果没有语言(言语),我们就根本不能“以人的感觉”感受到所有这些!动物就不能!

或者,这样说更明白,是“语言(言语)”,才使人具有了“精神”。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学习一个词,就是给人的精神打开一扇窗;学习一句话,就是给人的精神打开一扇门;学习一篇文章,就是就是把人领进一番新天地!语文教育中常常要替换一个语词,调整一个句序,说透了,实际就是“精神动作”--精神替换、精神调整!它只在表层上是“技术行为”!

因而,语言(言语)就是人本身,语言(言语)就是世界本身,语言(言语)本身也是文化。母语教育,说到底,实际就是“人的精神培植”,就是“丰富人的精神经验、丰富发展人的生命个性的教育”,是一种“本民族文化的教化”。--这是母语教育最根本的内在本质。母语教育,在外在的效能上,才是语言(言语)能力教育和训练。或者说,训练语言(言语)能力就是训练精神!

换言之,学生学习母语的过程,首先是一个丰富自我精神经验、培育自我精神、形成自我个性生命的过程,是本民族文化的一个教化的过程。其次,才是一个语言(言语)能力的训练和提高的过程。---我们在理解上和表述上是这样说,实际上二者就是一个过程。前者是一种“人化”教育,后者是一种“公民能力”训练。百年来,我们在认识和把握母语语文教育的本质时,一直只认识到它是一种技能训练,如同游泳、打乒乓球一样的一种技术行为(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明显是不够深刻的。

当然,好的语文教育的一个鲜明的特征,是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言语)能力(听说读写思等)。但我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个鲜明特征,是分内外两层的。外在,是语言(言语)“能力”(听说读写思等)提高;内里,却是精神经验的丰富、个性生命的成长、生命本体的活跃、文化涵养的加深。所以,如果,语文教育不认识到、不着眼于“内里”,即语文学习者的精神经验的丰富、个性生命的成长、生命本体的活跃、文化涵养的加深,那么,“外在”的所谓语言(言语)“能力”,也就绝难形成;进而,整个的语文教育也就必然“少慢差费”。一句话,语文教育,如果不着眼于“人化教育”的这个“内里”的机制,那么,作为“公民素质”的“听说读写”的“外在”“能力”就会成为无本之木。简言之,着意于“精神”,得益于“技能”。

说语文教育(母语的)本质上是一种“精神教育”。这决不是说它是一种“思想教育”。“精神”与“思想”是两个有联系而又明显不同的概念。“精神”是人之为人的本质,人有了精神才可以称作人,精神是人之本质。“思想”是“精神”的高级阶段,而“精神”则是“思想”的生命基础。“思想”是一种固化,“精神”是一种自由。“思想”多是理念的,逻辑的,他人性的,群性的,意识形态化的。而“精神”,则是自我生命的,是私人性的,个性化的,感性与理性交融的。“思想”只是人本质的充分性,人无一定“思想”不妨碍人成为人。“精神”则是“思想”的必要性。“精神”比“思想”广泛得多、宏博得多、活跃得多。有了一定语言(言语)的孩童少有深刻理念状态的“思想”,但却有高度活跃着、奔涌着、烂漫的“精神”,这是因为他掌握了语言(言语)(尽管很简单),是语言(言语)构筑了他的“精神”。也就是说,人的接受语言(言语)和人的精神的生长、成长,几乎是同步的。

这也就是,我坚决不同意把语文教育的本质,定性为是“语言(言语)技能”+“思想教育”,或“语言(言语)技能”+所谓“人文精神”(那种基本等同于思想教育的“人文精神”)教育的原因。因为这种所谓的“加”,是隔绝着的两种东西的“捏合”。也就是说,这种认识,从起点上就是错误的。我所说的“人文精神”与“语言(言语)”,完全是一种东西,明确说,语言(言语)即精神,是一体二名,因而绝不是“加”。

可是几十年来我们中国的语文教育一直只认识到它的“技能”这个层面的肤浅的意义,没有认识到它的“精神”层面的深刻意义,这是现代中国语文教育的最致命的盲点!

说语文教育就是精神教育,这只是一个“课程的定性”。决不是在语文课中放弃“语言(言语)”这个最基本的“抓手”,不但不放弃,我们在语文教育中还要更紧地握住这个“抓手”,通过此,来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言语)应用能力并从而奠定人的精神根底!

有人会说,若这样说来,数、理、化、史、地等诸多课程,都可以说是“精神”培植课。不对。对人的精神说来,其他课程,只是“辅助性”地诉诸于人的精神,而语文课则是“根本性、本体地”建筑起人的精神;其他课,是“精神的拓展课”,而语文课则是一种“精神的奠基课”。人的精神生于语言(言语),唯有语言(言语)才是人的精神起点。其他课程只能在语言(言语)这个起点上进行。即,数理化等课,是以“语言(言语)”为基础和凭借的,通过“语言(言语)”传播了世界的诸方面的知识,从而“拓展”了人的精神空间,并且它们基本是理智型的。如数学课从逻辑方面拓展了人的精神世界,物理课和化学课分别从物物之间的关系和物质的属性方面方面拓展了人的精神世界,地理课是从空间维度拓展了人的精神世界,历史是从时间维度拓展了人的精神世界,如此等等。而语文课,是通过“语言(言语)”根本性奠定了人的“精神根基”,它主要是情感型的,尤其由“语言(言语)”奠定一个人一生的“精神底色”!“拓展”与“奠基”明显不同,“辅助性”与“根本性”不同。请千万注意,我只是从“精神”一个方面来说各课的对“精神”的作用,绝对无贬抑其他课的意思。

这种语文教育本质的观点,可以概括为--“文就是道”!既不是“文以载‘道’”,也不是“文以交际”,又不是简单的“文‘道’合一”。

5.中国十大教育家 篇五

十大人物观后感

《总有一种感动让你流泪满面》

期盼已久的《感动中国2013颁奖典礼》终于在2013年2月19日晚在央视播出了,昨天晚上,我特地抽观看了颁奖典礼,观看过程中,几度眼眶湿润,获奖者,有的是为了国家事业而忘我工作,直到生命结束,令人敬佩,有的为家人、为他人平凡的付出。在平凡中坚持,成就了不平凡,感动了大家,感动了华夏儿女。平凡的人们在不同平凡的岗位上,他们坚守着一个信念,‘爱自己的祖国,爱自己的人民。’这种爱在他们的坚守中不是一年,不是一时一事,而是几十年如一日,是全部的心血,全部的爱。

1、纵死终令汗竹香--林俊德

大漠,烽烟,马兰。平沙莽莽黄入天,英雄埋名五十年。剑河风急云片阔,将军金甲夜不脱。战士自有战士的告别,你永远不会倒下!

2、孝更绝伦足可矜--陈斌强

小时候,这根布带就是母爱,妈妈用它背着你。长大了,这布带是儿

子的深情,你用它背着妈妈。有一天,妈妈的记忆走远了,但爱不会,它在儿女的臂膀上一代代传承。

3、何处春江无月明--何玥

正是花样年华,你却悄然离开。你捐出自己,如同花朵从枝头散落,留得满地清香。命运如此残酷,你却像天使一样飞翔。你来过,你不曾离开,你用平凡生命最后的闪光,把人间照亮。

4、悲莫悲兮生别离--高秉涵

海峡浅浅,明月弯弯。一封家书,一张船票,一生的想念。相隔倍觉离乱苦,近乡更知故土甜。少小离家,如今你回来了,双手颤抖,你捧着的不是老兵的遗骨,一坛又一坛,都是满满的乡愁。

5、爝火燃回春浩浩--高淑珍

粗糙的手支起课桌,宽厚的背挡住风雨。有了爱,小院里的孩子一天天茁壮起来。你的心和泥土一样质朴,你洒下辛苦的种子,善良会生长成参天大树。

6、动人以行不以言--陈家顺

为乡亲卧底,你吃遍所有的苦,为百姓打工,你换来群众最多的甜。你乔装改扮,却藏不住心底最深的惦念;你隐姓埋名,可我们都知道你是谁,为了谁。

7、冰雪为容玉作胎--张丽莉

别哭,孩子,那是你们人生最美的一课。你们的老师,她失去了双腿,却给自己插上了翅膀;她大你们不多,却让我们学会了许多。都说人生没有彩排,可即便再面对那一刻,这也是她不变的选择。

8、能受天磨为铁汉--李文波

二十年坚守,你站成了一块礁石,任凭风吹浪打。却只能愧对青丝白发。你也有梦,可更知肩上的责任比天大。你的心中自有一片海,在那里,祖国的风帆从不曾落下。

9、清香传得天心在--周月华、艾起

她背起药箱,他再背起她。他心里装的全是她,而她的心里还装着整个村庄。一条路,两个人,二十年。大山巍峨,溪水蜿蜒,月华皎洁,爱正漫漫的升起。

10、长使英雄泪满襟--罗阳

如果你没有离开,依然会,带吴钩,巡万里关山。多希望你只是小憩,醉一下再挑灯看剑,梦一回再吹角连营。你听到了么?那战机的呼啸,没有悲伤,是为你而奏响!

我想,这一刻,有很多人泪落,为了他们平凡而伟大的事迹。我想,这一刻,有很多人激情澎湃,为了心里蜇伏许久的豪情。

虽然,这只是一次评选,但却点燃了全中国的热情。虽然,这只是十个普通的人物,但却看到了中华民族的铮铮铁骨。

有时候,我们需要这样的感动,来唤醒心中的良知和激情。有时候,我们需要这样的人物,来引领我们走向新的辉煌。

记住这些名字吧,他们为我们树立了楷模和榜样。记住这些面孔吧,他们为我们叫醒了内心的狂热。这一刻,他们感动了中国,感动了世界。

我数次落泪,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有一种泪,从你脸颊无声无息滑落,那是因为触动了我们最柔软的心田,2013倡导正能量!这次让我深深的意识到了孝顺和行善是最不能等的事情,自己所要追求的

梦想必须立即行动,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加油!在欣赏别人的感动同时,更要学会感动自己,在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中,努力感动自己,幸福快乐生活。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在权力和利益的追逐之中,人们往往忘记了感动。假期里学校组织观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这个节目,每年评选出来的人物都让人敬佩感动。在这个简单的却又丰富的舞台上,闪闪发光的不是那些耀眼的明星,而是我们生活中的普通人。有的人为国家奉献自己的一生;有的人为边远山区的孩子们放弃高薪工资;有的人懂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在2012年的感动中国节目中,虽然感动我的人很多,有为了孤儿能学习到知识而去辛苦攒钱的阿里木;有执着追梦的刘伟,给我们留下了一片思量和敬佩;有托举生命最美丽的妈妈吴菊萍当然或许还有许多许多……但是在这些人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恪守孝道的平凡女孩——孟佩杰。

孟佩杰的命运不但不平常而且很悲惨,但是她却用温暖的微笑回报这个让她生活艰辛的世界,五岁那年,爸爸遭遇车祸,妈妈将她送给别人领养,不久也因病离世,在新的家庭之中,她也没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命运又与她开了个玩笑,养母在三年之后瘫痪在床,母女二人相依为命。孟佩杰的孝心让我的内心为之震撼,曾听说过“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当年仅仅8岁的她担负起了照顾养母的重任,每天她为母亲做饭按摩,帮养母做120个仰卧起坐,拉腿240次,捏腿15分钟,等服侍养母睡觉之后,她才坐下来做功课,那是已经是夜里了。在她的勤奋刻苦的努力之下,孟佩杰考上了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在别人都在称赞她的孝心时,她却说:

“我只不过做了每个儿女都会做的事。”她的孝心让无数人为之动容。同样是母亲的儿女,如换做是我,我会这样做吗??我不禁扪心自问,我又为母亲做过什么,也许在心情不好的时候还会对母亲发脾气,但母亲却从不责备我,只是默默忍受我的怒火。在看过孟佩杰的事迹之后,我的内心也涌起波澜。

还记得那撼动心灵得颁奖词:在贫困中,她任劳任怨,乐观开朗,用青春的朝气驱赶种种不幸;在艰难里,她无怨无悔,坚守清贫,让传统的孝道充满每个细节,虽然艰辛填满了四千多个日子,可她的笑容依然灿烂如花。

孟佩杰,是她让我感受到了在当今这个金钱利益当前的社会中已经渐渐被消逝的难能可贵的那份孝心。

看过《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后,我的内心仿佛受到了神圣的洗礼,在感动与眼泪背后,我收获的不仅仅是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内心中无法言喻的那份震撼与动容。

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人用自己那一点一滴的小事感动着我们,也感动着他人。生活中从来就不缺乏感动,只不过是在繁忙的生活之中我们忘记了用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这些让我们的内心能为之震撼的感动事迹。

让我们用心去看世界,去发现那细节中的感动!

源自生命的感动《201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

生活中有太多的浮华与诱惑,当物欲的膨胀让人迷失,当金钱与权力占据你的心灵,当你人生的坐标发生了倾斜„那你不妨坐下来看一看《201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用心来聆听这些人物的故事吧。他们的生命热忱会让你我重拾感动与感激之情,拨动你我心灵深处最柔软的那根弦。如果说人的生命就像浩瀚星海那一颗凡星,那你就不该甘于躲在云层之后,而是应该用你的光亮与璀璨去照亮别人乃至整个世界。

我是擦着眼泪陪孩子看完《201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的,这本是学校留给孩子的家庭作业,但是却给我这成年人上了一堂生动的教育课。我的内心仿佛受到了激烈的撞击与神圣的洗礼,在感动与眼泪交织的背后,我收获的不仅仅是文字上的朴实与感动,更多的是内心中无法言喻的那份震撼与动容。

大漠,烽烟,马兰。平沙莽莽黄入天,英雄埋名五十年。剑河风急云片阔,将军金甲夜不脱。战士自有战士的告别,你永远不会倒下!这是对中国工程院院士林俊德同志一生为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倾尽心血的崇高赞誉。林俊德入伍52年,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任务,在癌症晚期,生命的最后一刻,先后9次向家人和医护人员提出要下床工作。最后在众人的搀抬下,向数步之外的办公桌,完成了他一生最艰难也是最后的一次冲锋„„

二十年坚守,你站成了一块礁石,任凭风吹浪打。却只能愧对青丝白发。你也有梦,可更知肩上的责任比天大。你的心中自有一片海,在那里,祖国的风帆从不曾落下。这是中国海军南海守礁战士李文波的真实写照,李

文波21岁入伍,三年后赴南沙永暑礁守礁。一守就是20多年,20多年来,他先后29次赴南沙执行守礁任务,累计守礁97个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军内外气象部门提供水文气象数据140多万组,创造了国内守礁次数最多、时间最长、成果最丰的纪录,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高度评价。

在2013年的感动中国节目中,感动我的人还有很多,有航空英模罗阳;有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有孝子陈斌强;有乡村医生夫妇周月华„„。其实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人用自己那一点一滴的小事感动着我们,也感动着他人。如果说学雷锋离你太过遥远,那你不妨学学他们。放下内心的浮沉与躁动,去感受这些和你我一样的平凡人而却不平凡的事迹。正是因为有了他们这个世界才变得不再冰冷。其实我们无需伟大,我们只需付出一点责任之心、一点关爱之心、一点感恩之心,来回报社会,回报家人就足够了。其实人生命的长短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内涵,在于你走过的过程。正如歌手汪峰唱的那首“怒放的生命”一样,我想要怒放的生命,就象穿行璀璨的星河,拥有超越平凡的力量,曾经多少次失去了方向,曾经多少次扑灭了梦想,如今我已不再感到迷茫,我要我的生命得到解放„。朋友!让我们一起放飞梦想,超越自我,让自己活得精彩而有意义!立足本职,在平凡的岗位上展示我们不平凡的力量吧!从此让我们的人生光荣绽放!

201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

十大人物颁奖词

1、颁奖词----【林俊德:纵死终令汗竹香】大漠,烽烟,马兰。平沙莽莽黄入天,英雄埋名五十年。剑河风急云片阔,将军金甲夜不脱。战士自有战士的告别,你永远不会倒下!

林俊德,中国工程院院士、总装备部某基地研究员林俊德,2012年病逝。

林俊德入伍52年,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任务,为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倾尽心血,在癌症晚期,仍以超常的意志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林俊德的中学和大学都是靠政府助学金完成的。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从事核试验研究。由于核爆炸具有极大的破坏性,测量仪器研制一直存在很大难度。林俊德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独立创新制作了钟表式压力自记仪,为测量核爆炸冲击波参数提供了完整可靠的数据。在之后40多年的科研旅途中,他先后获得30多项科技成果。

2012年5月4日,他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为了不影响工作,他拒绝手术和化疗。5月26日,因病情突然恶化,他被送进重症监护室。醒来后,他强烈要求转回普通病房,他说:“我是搞核试验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现在最需要的是时间。”

林俊德住院期间,整理移交了一生积累的全部科研试验技术资料;多次打电话到实验室指导科研工作。5月31日上午,已极度虚弱的林俊德,先后9次向家人和医护人员提出要下床工作。于是,病房中便出现了震撼人心的一幕:病危的林俊德,在众人的搀抬下,向数步之外的办公桌,开始了一生最艰难也是最后的冲锋……

5小时后,心电仪上波动的生命曲线,从屏幕上永远地消失了。这位军人,完成了生命中最后的冲锋。

临终前,林俊德交待:把我埋在马兰。马兰,一种在“死亡之海”罗布泊大漠中仍能扎根绽放的野花。坐落在那里的中国核试验基地,就是以这种野花来命名的。

2、颁奖词----【陈斌强:孝更绝伦足可矜】小时候,这根布带就是母爱,妈妈用它背着你。长大了,这布带是儿子的深情,你用它背着妈妈。有一天,妈妈的记忆走远了,但爱不会,它在儿女的臂膀上一代代传承。陈斌强,38岁,浙江磐安县冷水镇中心学校初中语文教师。

陈斌强9岁时父亲车祸去世,妈妈独自抚养三个孩子长大。2007年,妈妈得了老年痴呆症,丧失了日常生活能力。

一天,陈斌强的姐姐在无意中提到,妈妈最大的愿望就是和儿子住在一起。陈斌强回忆起多年来妈妈对自己的付出,他决定再困难也不会丢下妈妈。

那时,陈斌强的儿子不到两岁,妻子建议他把妈妈送到养老院去,他说:“一个连儿子都不认识的老人,送到养老院,被欺负了怎么办?”为了照顾妈妈,他硬是把儿子提前一年送进幼儿园。

为了能每天亲自照顾母亲,他每天用一根布条把母亲绑在自己身上,骑着电动车行驶30公里去学校上班。开始同事们都不太理解,说:“这样带在身边照顾,一两天倒可以,一年两年怎么吃的消?”可陈斌强做到了,一连五年,风雨无阻带着妈妈上班。

照顾母亲的生活异常辛苦。陈斌强一天到晚连轴转:晚上9时,服侍母亲睡下;凌晨1时,准时起床抱母亲上厕所;清晨5时,闹钟响起,他要赶在师生之前起床,将母亲房间打扫干净,处理好母亲的大小便;早上7时喂过母亲吃饭后,开始学校一天的工作。

尽管生活上的事儿很多,可是陈斌强的教学任务却一点也没落下,他教着两个班语文,负责教初一学生广播体操,总管学校体艺2+1活动。他总说:“我是跑着走的。”

3、颁奖词----【何玥:何处春江无月明】正是花样年华,你却悄然离开。你捐出自己,如同花朵从枝头散落,留得满地清香。命运如此残酷,你却像天使一样飞翔。你来过,你不曾离开,你用平凡生命最后的闪光,把人间照亮。

何玥,女,12岁,广西桂林人,小学生。

2012年4月,何玥即将小学毕业,却被查出患有高度恶性小脑胶质瘤,住院进行了第一次手术。9月初,病情突然复发二次入院,肿瘤已扩散至脑部组织。当听说自己的生命只剩三个月时,她决定将自己的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11月17日,小何玥脑死亡,父亲根据她的遗愿将她的两个肾和一个肝捐给了三个人。

在亲人眼里,何玥是个爱学习、有爱心的孩子。今年4月,做完手术第三天,她就回到学校上课了。她的家里满满一面墙都贴着她的“三好学生”之类的荣誉奖状。08年汶川地震时,她硬逼着父母捐出了一个月的工钱。她被查出脑瘤后,学校为她捐钱,她要父亲捐给更需要的人。

9月中旬,爸爸从广东打工回来,她第一句话就说:“爸爸,我想把自己的器官捐出去,行不行?”她说,她只剩下三个月的生命,她希望能尽自己的能力给别人生的希望。由于是何玥最后的心愿,爸爸妈妈奶奶叔叔婶婶最终同意了孩子的想法,决定帮助她完成遗愿。

11月17日凌晨零点10分,小何玥在医院里走完了自己短短12年的生命历程。凌晨4点,她的两个肾被送到解放军第181医院捐给了两名患者,其中一名是身患尿毒症的18岁藏族小伙索朗旺青。

何玥因捐献器官被称为“最美女孩”,她死前的这个愿望被称为“最美遗愿”。

4、颁奖词----【陈家顺:动人以行不以言】为乡亲卧底,你吃遍所有的苦,为百姓打工,你换来群众最多的甜。你乔装改扮,却藏不住心底最深的惦念;你隐姓埋名,可我们都知道你是谁,为了谁。

陈家顺,54岁,男。云南省沾益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沾益县驻浙江义乌劳务工作站站长。

云南沾益县是劳务输出大县,陈家顺担任副局长后,积极组织家乡农民到浙江义乌等地务工,并关注他们的切身利益,为他们排忧解难,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为保障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利益,摸清农民工工作、吃住、工资待遇、劳动时间等情况,陈家顺从2007年9月起先后深入5家用工企业,以农民工的身份应聘到企业“卧底”打工。和农民工兄弟同吃同住同劳动,当过操作员、仓库保管员,养过猪,干过装卸工,当过民办学校教师。几年来,他“卧底”考察了义乌市及周边县市的许多家企业,为农民工提供了180多家用工情况良好的企业信息。

在调解各类用工纠纷时,他总是挺身而出,为农民工利益据理力争。4年来,共为农民工调解各类纠纷780余起,挽回损失180万余元。在农民工遇到困难时,他想方设法帮助解决,多次协调企业垫付农民工车费、伙食费、医药费等共7万多元。

这些实实在在的行动,赢得了当地民工和社会各界的称赞,陈家顺被人们誉为“卧底局长”、“民工局长”。

5、颁奖词----【高淑珍:爝火燃回春浩浩】粗糙的手支起课桌,宽厚的背挡住风雨。有了爱,小院里的孩子一天天茁壮起来。你的心和泥土一样质朴,你洒下辛苦的种子,善良会生长成参天大树。

高淑珍,56岁,河北滦南县司各庄镇洼里村普通农村妇女。

高淑珍的儿子王利国4岁那年得了类风湿,落下了残疾。到了该上学的年龄不能上学。高淑珍心疼儿子,想在家里办个小课堂。后来她发现,附近村庄也有一些因肢残不能上学的孩子,他们都对读书充满渴望。她想让不幸的孩子都能读书,于是在家里办起了学校。

1998年4月,她的“炕头课堂”开讲了,老师是女儿王国光。5个孩子、4张课桌、2块小黑板和借来的旧课本……高淑珍的家里响起了读书声。

这个学校一开就是14年。14年间,她接收了近百名残疾孩子,却从未收过一分钱。高淑珍和女儿每天用自行车接送孩子,中午就在她家一起吃大锅饭。渐渐的,自行车已经接不过来,她一咬牙,买了辆旧面包车。

有两个肢残严重的孩子,路上她怕颠坏了,就一直抱在怀里。后来,为了让孩子少受罪,她索性让孩子都住在家里,免费吃住读书。

慕名而来的孩子越来越多,但是高淑珍精力有限,家里地方有限,还债务累累,但是“不”字她始终说不出口。无论多么艰难,她总是尽最大努力,让孩子们的生活过得好一些。高淑珍家承包了20多亩水田,稻谷就是孩子们的口粮。但是歉收的时候,让每个孩子吃饱并不轻松。为了多挣几个钱,她每天天不亮就骑着自行车,驮着批发来的 一些日用品去赶集,一骑就是100多里地。有的时候下大雪没有集,高淑珍就走街串户地卖,“我一天出去挣十块二十块,给孩子们买点好吃的,我心里头欢喜,骑着车子都有劲。”她说。

高淑珍爱心小院的故事见诸媒体后,引起强烈反响。爱心小院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捐助,还有不少志愿者从各地赶来实行爱心接力。有的志愿者已经在这里工作了三年多时间,上海一家医院为小院的10个孩子实行了治疗手术。

6、颁奖词----【张丽莉:冰雪为容玉作胎】别哭,孩子,那是你们人生最美的一课。你们的老师,她失去了双腿,却给自己插上了翅膀;她大你们不多,却让我们学会了许多。都说人生没有彩排,可即便再面对那一刻,这也是她不变的选择。

张丽莉,女,28岁。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初三(3)班班主任。

张丽莉出生在一个教育世家,2006年,她从哈尔滨师范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任教。

2012年5月8日,放学时分,张丽莉在路旁疏导学生。一辆停在路旁的客车,因驾驶员误碰操纵杆失控,撞向学生,危急时刻,张丽莉向前一扑,将车前的学生用力推到一边,自己却被撞倒了。

车轮从张丽莉的大腿辗压过去,肉都翻卷起来,路面满是鲜血,惨不忍睹。被轧伤后她有时清醒有时昏迷,在送医院的途中,还对大家说:要先救学生。昏迷多天后,张丽莉醒来的第一句话是:“那几个孩子没事吧!”

经过抢救,张丽莉被迫高位截肢。她的亲人和医护人员都不敢想象她知道真相的后果会是怎样,但张丽莉很快接受了事实,还反过来安慰父亲说:“当时车祸的场景我还记得,很幸运,如果车轮从我的头碾过去,你们就看不到我了,我救了学生,也保住了命,今后一定会幸福的。” 有人问张丽莉,“你后悔吗?”她回答:“不后悔。这样做是我的本能。我已经28岁了,我已和父母度过28年的快乐时光。那些孩子还小,他们的快乐人生刚刚开始。”

7、颁奖词----【李文波:能受天磨为铁汉】二十年坚守,你站成了一块礁石,任凭风吹浪打。却只能愧对青丝白发。你也有梦,可更知肩上的责任比天大。你的心中自有一片海,在那里,祖国的风帆从不曾落下。李文波,男,48岁,山东平度人,中国海军南海守礁士兵。

李文波21岁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当年入伍,三年后赴南沙永暑礁守礁。

20多年来,他先后29次赴南沙执行守礁任务,累计守礁97个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军内外气象部门提供水文气象数据140多万组,创

造了国内守礁次数最多、时间最长、成果最丰的纪录,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高度评价。

长期恶劣环境下的生活,李文波的身体大不如从前,风湿病越来越重,但他仍然坚持一次不落地守礁,还经常顶替战友。除了坚守岗位,李文波还不断创新,为守礁工作总结经验,编写教材。他设计出了南沙第一套水文气象月报表程序,还编撰完成了《海洋水文气象观测教材》。

为了守礁,李文波亏欠家里太多。他新婚5天后回到南沙,20多年来,与妻子真正在一起的时间不到3年。2003年4月,李文波第一次回到老家,才知道母亲已经卧病在床3年,2005年9月,母亲病危,李文波回到老家陪伴母亲仅十天,就接到执行南沙守礁的命令,在前往南沙的舰艇上他接到了母亲病逝的消息,一个人长跪在甲板上向北方失声痛哭。

李文波说:“南沙守礁是我一生的荣耀,就算下辈子坐轮椅,也没什么后悔的!”[

8、颁奖词----【高秉涵:悲莫悲兮生别离】海峡浅浅,明月弯弯。一封家书,一张船票,一生的想念。相隔倍觉离乱苦,近乡更知故土甜。少小离家,如今你回来了,双手颤抖,你捧着的不是老兵的遗骨,一坛又一坛,都是满满的乡愁。

高秉涵,台湾律师,老兵。1936年出生于山东菏泽。

高秉涵的一生,凝聚了所有台湾老兵经历的坎坷和艰辛,同时也见证海峡两岸从隔绝到沟通的一段特殊历史。

高秉涵生于山东菏泽,13岁已经成为“小学兵”,在“南逃”路上几乎丢

掉半条命,辗转抵达台湾之后,他又成了孤儿流落于台北街头。他流过浪,做过小贩,几经周折考上了台湾“国防学院”法律系,毕业后成为金门驻军军事法庭的法官。

他审的第一个案子是金门逃兵案,一个士兵在值岗时冒险抱一只轮胎穿越金门海峡想游回厦门的家,但是没能成功,被判处死刑。一个想要回家孝敬母亲的人怎么会有死罪?为什么一段浅浅的海峡会让骨肉同胞分为两个世界?身为法官的高秉涵无能为力,但他的内心受到极大的触动。

1973年,高秉涵退出军界,成为一名挂牌律师。1979年,离家31年后,高秉涵写的第一封家书,由台湾至欧洲、经美国寄到中国,又经北京、广州、辽源,历时三个多月,于母亲葬礼的当天抵达亲人的手中。

两岸开放后,他开始奔波于大陆和台湾之间,义务为台湾老兵寻亲提供支持,20多年间,先后抱回了54个老兵的骨灰罐,帮助他们完成遗愿,回归故乡的怀抱

9、颁奖词----【周月华 艾起:清香传得天心在】她背起药箱,他再背起她。他心里装的全是她,而她的心里还装着整个村庄。一条路,两个人,二十年。大山巍峨,溪水蜿蜒,月华皎洁,爱正漫漫的升起。

周月华,女,43岁,重庆市北碚区柳荫镇西河村乡村医生,艾起是她的丈夫。

周月华出生后8个月被诊断为先天性小儿麻痹症,左腿残疾,这一切并没有摧垮她生活的意志。凭着自己的执着,周月华完成了中学学业并成功从卫校毕业。

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周月华因身体残疾而四处碰壁。后来,看到乡亲们每次都要步行几个小时才能到镇上医院看病,她就动了行医的心思。

周月华将平时省吃俭用下来的200元加上家中仅有的600元储蓄作为开诊所的启动资金,又把家里堂屋修整了出来做场地,药品采购则靠两个弟弟用小竹筐一筐筐往回背,1990年11月,周月华的“柳荫镇西河村卫生室”终于正式挂牌营业了。

“我喜欢我的工作,喜欢我现在所做的一切。” 周月华说道,“住在偏远地方,农民看病要走上好几小时。所以我现在做多一点,让乡亲们少跑一点,少花一点,自己会感到很开心。”

最开始行医时,周月华右肩挎的是药箱,左肩杵着拐杖在山间艰难行走,这种行医方式直到她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二条左腿――她的丈夫,艾起。

周月华和艾起结婚之后,无论上山涉水,刮风下雨,只要有出诊,艾起便会揽起周月华的手,用宽阔的后背将她背到病人家里。“背你一辈子,我无怨无悔!”这个男人用20年的行动,默默支持着妻子的事业。

二十多年来,她硬是靠着拐杖和丈夫的后背,“爬”遍了方圆13平方公里的大小山岭,为辖区近5000村民带去了医疗服务。

“没有他,这么多年,我做不到的。”周月华说道,“他是我这辈子的第二条左腿。”“我背着她走了18年。我说过要背她一辈子,就要实现这个诺言,永远都不放弃。”周月华的丈夫艾起说。

10、颁奖词----【罗阳:长使英雄泪满襟】如果你没有离开,依然会,带吴钩,巡万里关山。多希望你只是小憩,醉一下再挑灯看剑,梦一回再吹角

连营。你听到了么?那战机的呼啸,没有悲伤,是为你而奏响!

罗阳,男,51岁,辽宁沈阳人。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罗阳所在的沈飞集团是中国重要的歼击机研制生产基地,他本人也是飞机设计专家,2012年11月25日上午,随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参与舰载机起降训练的罗阳,在大连执行任务时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经抢救无效,于12时48分在工作岗位上殉职。

罗阳1982年毕业于北京航天航空大学高空设计专业。他担任中航工业沈飞董事长、总经理的5年,是沈飞新型号飞机任务最多、最重的5年。难关难度,难题难点,好像排着队一样。罗阳善于解决问题,采取多种措施推动研制进度,创造了新机研制提前18天总装下线,从设计发图到成功首飞仅用10个半月的奇迹。

2012年1月,罗阳担任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舰载机歼-15研制现场总指挥。没有经验,也没有现成的关键技术可以借鉴,航空制造大国对技术的封锁,逼着航空人只有自主创新一条路可以走。在航母上,罗阳坚持亲力亲为,与科研人员一起整理试验数据,观看每次起降过程,记录和分析飞机状态,出现身体不适,也没有中途下舰,甚至都没有去找医护人员检查。

难度高,任务重,时间短。重重考验摆在罗阳面前,可是他就有这么一股不服输、不懈怠的劲头。他曾说,外国人能干成的事情,中国人同样能干成,而且还能干得更好。

在生命的最后一个月里,他不知疲倦,劳心劳力,没有一刻休息,直

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6.中国十大慈善机构 篇六

作为中国规模较大、扶助弱势群体最多的公益组织机构之一,自1994年4月在民政部老部长崔乃夫的倡导下成立,中华慈善总会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帮助社会上不幸的个人和困难群体,开展多种社会救助工作。

按照总会章程,慈善总会最高权利机构是会员代表大会,每届5年,理事会是会员代表大会执行机构,每年召开一次。总会经费来源于会费、捐赠、政府资助、利息、核准业务范围内开展活动或服务的收入及其他合法收入,行政经费来源于创始基金增值部分、会费、行政经费专项捐赠、政府资助、捐赠款利息、兴办实体的收入等。按照国家规定,从捐赠款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项目管理经费。目前,中华慈善总会共有团体会员108个,并与绝大多数团体会员合作开展多种慈善项目。据2002年一项资料显示,总会成立7年多直接接受款物总计9.8亿人民币,其中,善款5.4亿人民币,捐赠物资折合人民币共计4.4亿元。

2、中国青少年基金会

1989年在北京正式成立的中国青少年基金会(简称中国青基会)是以促进中国青少年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社会福利事业和环境保护事业发展为宗旨的全国性非营利社会团体。它所实施的项目包括人们所熟知的希望工程以及保护母亲河行动、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公益信托基金、国际青少年消除贫困奖、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评选。

在这些项目中,最主要、最有影响力的是希望工程。这是一项被社会广泛关注的公益事业,旨在通过筹款,资助中国农村贫困地区的少年儿童获得受教育的机会。据统计,目前全国希望工程累计资助建设希望小学9000余所,累计资助失学儿童乐250多万名,援建希望网校130所。

3、中国扶贫基金会

1989年3月成立时,中国扶贫基金是一个没有基金的基金会。那时基金会的工作人员没有从事民间扶贫工作的经验。通过多方联络,基金会努力争取海内外各界人士对扶贫事业的理解和支持,动员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加入扶贫行列。1996年——1999年,是中国扶贫基金会发展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基金会主要采用扶贫到户和开发式扶贫的工作模式实施了“贫困农户自立工程”、“科技扶贫”、“教育及医疗设施援建”等项目。

从1999年下半年起,中国扶贫基金会进入了第三个发展阶段。这一年也是中国扶贫基金会第二个十年的开始,这一阶段的工作方式是:通过项目援助、受援人参与等方式,帮助贫困社区的弱势群体改善生产、生活和健康条件并提高其素质和能力,实现脱贫致富。

4、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是经过中央人民银行批准、在民政部登记注册的全国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它向国内外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募集资金和物质,旨在全面提高妇女素质,维护妇女合法权益,促进社会为妇女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该基金会的最高权利机构是理事会,由正会长、副会长、常务理事、秘书长及理事组成。理事会实行届任制,每届任期三年,每年召开一次会议,遇有特殊情况,也可以采用其他形式召开。妇女基金会基金来源主要是第一,接纳海内外热心妇女事业的企业、社会组织、人士的捐赠;第二,国家政策允许的基金增值和服务收入;第三,利息及其他合法收入。基金的增值部分必须用于基金的任务范围,基金的使用须根据与捐赠人、资助人约定的目的、对象方式合法使用。

5、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有数据显示,中国有6000万残疾人,这些人就是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服务的对象。

1988年3月15日成立,做为国家法律确认、国务院批准的各类残疾人的全国性统一组织,她的全国代表大会是其最高领导机构。其下设主席团、执行理事会、评议委员会、专门协会和各类地方组织。

残联的章程规定,其资金来源有五部分:社会各界(国内外组织机构和个人)捐赠、政府资助、国际合作项目、创收和其它收入。据残联内部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资金主要来源还是残联先申报,然后国家有关部委拨款专项专用。

6、中国红十字会

中国红十字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04年。当时正值清朝末年,为救助日俄战争中受害的我国同胞而成立。1912年,中国红十字会正式成为国际红十字会的成员,1993年全国人大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明确中国红十字会是“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它的职责较以前有所扩大。目前,中国红十字会主要履行以下职责:开展救灾的准备工作;在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中,对伤病员和其他受害人进行救助;普及卫生救护和防病知识,进行初级卫生救护培训;参与输血献血工作,推动无偿献血;开展红十字青少年活动,参加国际人道主义救援工作等。

中国红十字会的最高权利机构是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一般情况下五年开一次,会员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由理事会执行其决议,理事会闭会期间由常务理事会执行其决议。总会机关的常务理事组成执行委员会,对常务理事会负责。

7、中华环保基金会

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为奖励首任国家环保局局长曲格平教授为环境保护作出的贡献,特别颁发十万美金作为奖金。这笔钱后来成为中国第一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非营利性的专门从事环境保护事业的民间基金会——中华环保基金成立的基础资金。并于2005年获得联合国经社理事会的“专门资商地位”。

1993年4月,环保基金正式成立,其宗旨主要是通过资助和奖励对中国环保事业作出贡献的个人和组织,推动中国环境保护的管理、科学研究、人才培训及国际合作等各项环保事业的发展。基金会的基金来源主要有三种途径:国内外热心于环保事业的企、事业单位、团体的捐赠;其他组织、个人的捐赠;国内外有关组织和友好人士的捐赠。

基金会的最高权利机构为理事会。理事会设常务理事长一名、副理事长若干名、秘书长一名、常务理事和理事若干名。理事会聘请若干国内外著名人士担任名誉理事长。

8、宋庆龄基金会

十大全国性慈善机构中,宋庆龄基金会是唯一以国家领导人名字命名的慈善机构。

1981年5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逝世,一年后,在宋庆龄逝世一周年的纪念日里,宋庆龄基金会成立。基金会成立后,宗旨集中体现为“和平、统一、未来”六个字,即维护世界和平,促进祖国统一,关注民族未来。在机构上,基金会设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在领导人员上,基金会设名誉主席、主席、副主席,由理事会民主推选产生;秘书长为基金会法人代表。募捐方法有三种:现金和现金支票,可以直接寄到基金会;股票、有价证券、产权契约,在住所住地的中国银行办理;各类物资,向基金会去信去电商处。

9、见义勇为基金会

作为指向性最强的基金会,中华见义勇为基金会1993年6月由公安部、中宣部、中央综治委、民政部、团中央等部委联合发起成立。成立九年以来,该会同有关省市组织了大量表彰活动,募集见义勇为基金7000多万元,发放奖励抚恤、补助慰问和助学金2000余万元。

目前中华见义勇为基金的工作模式是:一,每两年开一次全国性表彰大会,由中宣部、公安部、民政部等单位抽人员组成评审委员会,对各省上报的人员事迹进行评审;二,面对日常申请补助的见义勇为人员,由基金会办公会进行研究,看够不够标准、够哪一级标准,形成意见后报基金会会长或常务副会长审批,再对外发钱。

据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共有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近千个市、县设有见义勇为事业组织管理机构,从事见义勇为工作的人员近万人。近十年来,各级见义勇为管理组织已募集基金十几亿元。

10、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

7.2013中国十大财会事件 篇七

入选理由:万福生科造假案例影响恶劣,对投资者甚至资本市场影响甚大。

2013年3月,万福生科曝家丑,自查上市之前三年的业绩报告均涉及造假,虚增营业收入超过7亿元。5月10日,证监会正式通报了万福生科涉嫌欺诈发行及相关中介违法违规案,并对涉事各方作出相应处罚,平安证券作为万福生科的保荐机构被重罚7665万元人民币,领到证监会开出的“史上最严厉罚单”,并暂停保荐资格三个月,对中磊会计师事务所没收业务收入138万元,并处以2倍的罚款, 撤销其证券服务业务许可。业内人士认为,从本次对平安证券等保荐机构的处罚力度来看,监管层将加大对欺诈发行、财务造假、虚假披露等行为的惩处力度,从而切实推动各方归位尽责,以保护投资者权益。事实上,2013年1月8日开始的IPO财务核查,被称为“史上最严”,在这项核查中,共有268家企业提交终止审查申请,其数量占此前在审IPO企业数量的30.49%。

事件2:本土会计师事务所航母“瑞华”面世

入选理由:两大事务所强强联合,实乃我国本土事务所做强做大的标志性事件。

2013年5月31日,国富浩华与中瑞岳华宣布合并为“瑞华”,7月1日起,中瑞岳华与国富浩华开始统一以“瑞华”的名义承接新业务。瑞华在中注协 “2013年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前百家信息”排名中位列第三,收入规模已经超过安永华明及毕马威华振等“四大”,成为本土事务所的航母。

事件3:《税收征管法》修正案引发业界争议

入选理由:涉税鉴证业务由谁来承担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税收征管法》修正案更是让这个话题持续升温。

2013年6月7日起,《税收征收管理法》修正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修正案)向社会征求意见。 现行《税收征管法》第八十九条规定,“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可以委托税务代理人代为办理税务事宜。” 修正案将其修改为“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有权委托税务师事务所办理税务事宜”,由此,税收业务究竟应该由谁代理引发注会、注税、律师等行业的极大关注。7月24日,中税协发布《关于切实关注并积极参与<征管法>第89条修订工作的紧急通知》,动员全行业从业人员“正确认识并积极参与此项工作”,更是让“税务业务争议”持续发酵。

事件4:“营改增”唱响重头戏

入选理由:作为财税体制改革的重头戏,2013年“营改增”实现了双扩围“,营改增”消除了重复征税,给企业带来结构性减税。

2013年8月1日起,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改增”在全国范围推行,广播影视服务包括广播影视节目(作品)的制作服务、发行服务和播映服务纳入试点。12月12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关于将铁路运输和邮政业纳入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3]106号),规定自2014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铁路运输和邮政业营改增试点,至此交通运输业已全部纳入“营改增”范围。

事件5:光大证券乌龙事件

入选理由:光大事件震荡了整个证券市场,如何堵住机制漏洞,值得思考。

8月16日11点05分,光大证券在进行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简称ETF)申赎套利交易时,由于自营的策略交易系统存在设计缺陷,导致生成巨量市价委托订单,直接发送至上交所,以234亿元的巨量资金申购180ETF成分股,实际成交72.7亿元。8月30日,此事件被证监会定性为内幕交易,四位相关决策责任人被处以终身证券市场禁入,并被没收非法所得。在众多业内专业人士看来,光大事件不仅凸显出其系统“硬伤”,也显出其风险控制和内控方面的缺失。

事件6:管理会计被财政部列为改革重点

入选理由:全面推进我国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意义重大,是适应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

2013年9月,财政部印发了《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规定自2014年1月1日起,在除金融保险业以外的大中型企业范围内施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该制度是财政部为加强管理会计工作的先行探索。无独有偶,2013年11月15日,财政部部长助理余蔚平在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培训班上讲话时又明确指出了管理会计目前存在的问题及重要性。12月2日,余蔚平在研讨会上再次表示,管理会计将作为进一步深化会计改革的重点方向。 余蔚平此番表态被视为管理会计即将迎来发展春天。

事件7:《资产评估法》草案二审引关注

入选理由:资产评估行业20多年无“根本大法” 的局面行将结束。

备受关注的《资产评估法》草案二审稿于2013年9月6日至10月5日在全国人大网站上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截至10月5日上午,该草案共收到32 412条意见,社会各界提交的意见数量大大超过今年同样面向社会征求意见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修正案草案、《环境保护法》修正案草案二审稿等法案。《资产评估法》从2006年成立草案起草组至今,之所以迟迟难以出台,在于其多头管理局面难以打破,也是各方意见集中的焦点,由于资产评估资质众多,行业“九龙治水”,不同评估师为维护自身利益而对草案发表了不同的意见。

事件8:《公司法》修订公司登记无需提交验资报告

入选理由:《公司法》修订万众瞩目,其对注会行业的影响更是引业内人士关注。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3年10月部署推进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强调要按照便捷高效、规范统一、宽进严管的原则,创新公司登记制度,降低准入门槛,强化市场主体责任。2013年12月28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修改《公司法》的决定,将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放宽了注册资本登记条件, 同时还明确了公司实收资本不再作为工商登记事项,公司登记时无需提交验资报告,打破了一些中小事务所多年来一直靠验资和年检吃饭的格局, 逼迫事务所走特色服务、专业服务的改制之路,在这种情况下,被淘汰的肯定是一批没有潜力的事务所,同时也会产生一批能够提供各种特色服务、 专业服务的事务所。

事件9:房企欠税风波“余音绕梁”

入选理由:房企欠税的报道引得房企高调反击,央视和房地产巨头被推向舆论焦点。

2013年11月24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报道称,多家知名房地产公司欠缴土地增值税,在2005年至2012年8年间,应缴未缴的土地增值税总额超过3.8万亿元。涉事企业包括45家上市房企,SOHO中国、富力、万科等知名房企均榜上有名。该报道遭房地产行业集体否认,万科当时回应称报道缘于误读,把会计上的“预提”理解为企业的“现时纳税义务”,这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国税总局回应称推算存在误读,但回应并没有让央视死心。12月30日,央视高调反击称万科截至2012年底未交的土地增值税超过44亿元人民币。

事件10:IPO向注册制过度注会责任加大

入选理由:IPO注册制改革不是登记生效制,证监将加强信息披露的监管,加大注会责任,以防垃圾股遍地。

8.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篇八

20 多年前的一次军事行动中 , 丁晓兵失去了右臂。当英雄在被鲜花与赞誉围绕时,南京航空学院的一名大学生给他写了封信,信中的话让丁晓兵深感意外:成为英雄,你只算过了第一关,如果有这样的机会我也可能成为英雄。我现在并不佩服你,如果 10 年或者 20 年以后依然还有事迹从你的身上出现,到那个时候,这个英雄的称号你才当之无愧。

20 年过去了,丁晓兵时刻不忘这封来信。从连指导员、干事、营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到团政治委员,丁晓兵交出了一份出色的“回信”:所带领的集体,先后获得 248 面奖牌、证书和 36 座奖杯。

【颁奖词】

这个用左手敬军礼的人,我们以他为骄傲。战时敢舍身,平时能忘我,从逆境中挣扎启程,在顺境中保持清醒。沙场带兵敢称无愧无悔,把守国门能说有骨有节。他像一把号角,让理想与激动,在士兵心中蔓延。

王百姓:排除炸弹 1.5 万多枚

把公安工作称作和平时期风险最大的职业之一,一点儿都不夸张。公安部的统计数字表明,从 1995 年开始,每年因公牺牲的全国公安民警始终在 400 人以上。前年全国公安民警因公牺牲 414 人、负伤 4134 人,“天天有牺牲,时时在流血”是近些年来全国公安民警的真实写照。

几乎每次出差,妻子都要在王百姓的行李中放两只苹果,期盼丈夫平安归来。自 1985 年从部队转业到河南省公安厅工作以来,王百姓始终战斗在排爆治爆工作的第一线,多次临危受命,亲手排除各类炸弹 1.5 万多枚,处置大小爆炸现场无数,是公安系统唯一没有伤残、排爆没出过一次差错的全国劳模。

王百姓有着普通人的情感 -- 眷念家人、恐惧死亡,但他还是一次次地在生死线上穿越,“因为我是一个警察,又从事这方面工作,我不去谁去?”

【颁奖词】

10 年时间, 1.5 万多枚炸弹,专门与危险打交道。谁能不害怕,平常人只要一次遭遇炸弹,就已经惊心动魄了。而他和我们一样,有家有妻有娃,只不过头顶上有警徽、警徽上有国徽,所以他才把家人的担忧、战友的期盼,一肩担起。

华益慰:“值得托付生命的人 ”

华益慰是著名医学专家,一生兢兢业业,被患者誉为“值得托付生命的人”。他做过数千例手术,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没有出过一次医疗事故和差错。从医 56 年,华益慰只做着一件事,那就是对得起病人。

【颁奖词】

不拿一分钱,不出一个错,这种极限境界,非有神圣信仰不能达到。他是医术高超与人格高尚的完美结合。他用尽心血,不负生命的嘱托。

霍英东:聚财有道,散财亦有道

霍英东给人的印象,一是官至高位,在政界、商界、体育界拥有众多的头衔;二是他是个慷慨的有钱人。 从小吃过不少苦的霍英东聚财有道,但也热心公益,散财有道。多年来他对社会的各类捐助金额接近 200 亿元,单是在家乡番禺的捐助就超过 40 亿元,有报道称他是港澳地区为家乡捐赠最多的富豪。

说起父亲生前的善行,其子霍震霆回忆道:“他说过一句话:人一生一定要做有意义的事。有钱,是给他一个机会,能对国家做自己的贡献。”

【 颁奖词 】

生于忧患,以自强不息成就人生传奇。逝于安乐,用赤诚赢得生前身后名。他有这样的财富观:民族大义高于金钱,赤子之心胜于财富。他有这样的境界:达则兼济天下。

季羡林:最难时也不丢掉良知

96 岁的季羡林先生长年任教北京大学,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其著作已汇编成 24 卷的《季羡林文集》,现在即使身居病房,每天还坚持读书写作。

季羡林 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他在“文革”期间偷偷地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杂忆》一书,凝结了很多人性的思考。他的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颁奖词】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 白发 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叶笃正:“要让外国人来同我们接轨”

91 岁的叶笃正先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员,国际大气科学界屈指可数的几位学术巨匠之一,荣获 2005 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近 60 年的科学生涯中,叶笃正先生在大气动力学、青藏高原气象学、东亚大气环流以及全球变化科学等领域成就显著,被公认为是我国现代气象学和全球变化学科的奠基人之一,为全球变化、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研究作出了开创性重大贡献,也是国际全球变化研究的创始人之一。常挂在叶笃正先生嘴边的是:“要让外国人来同我们接轨”。

【颁奖词】

风华正茂时已经是奠基人,古稀之年仍然是开拓者。让外国人同我们接轨,这是一个年过九旬的大学者的大气象。笑揽风云动,睥睨大国轻。

孔祥瑞: 150 项革新带来 8000 万元效益

仅有初中学历的工人孔祥瑞有着“蓝领专家”的美誉。 2001 年,他主持创新“门机主令器星形操作法”,使门机每一次作业可节省时间 15.8 秒,当年创效 1600 万元; 2003 年,他主持的“门座式起重机中心集电器”技改项目,被授予国家级实用型发明专利。

【颁奖词】

不管什么时代,劳动者都是社会的中流砥柱。但在今天,更值得尊敬的,还应该是那些不仅贡献汗水还贡献智慧的人。 150 项革新,给国家带来 8000 万元效益,这就是一个工人的成就。

林秀贞: 30 年来赡养了 6 位孤寡老人

林秀贞是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王常乡南臣赞村农民, 30 年如一日,她克服了各种困难,像女儿一样赡养了 6 位孤寡老人。

这位朴实的农村人,始终记得她母亲的朴素教诲:人人管闲事,世上没难事;人人都帮人,世上没穷人;千千治家——用一千分的力量来治理自己的家,万万治邻——用一万分力量来治理邻里关系。

【颁奖词】

用 30 载爱心让一村之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富人做这等事是慈善,穷人做这等事是圣贤,官员做这等事是本分,农民做这等事是伟人。这位农妇让九州动容。

黄舸:行程 1.3 万多公里,当面感谢恩人

18 岁的黄舸看上去像个十一二岁的孩子。 7 岁时,他被确诊为先天性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据专家介绍,同类患者最长生命纪录仅为 18 岁。

黄舸的生命也许就要走到尽头,但是为了能面对帮助过他的人说声谢谢, 2003 年, 15 岁的黄舸和父亲用一辆三轮摩托车踏上了“感恩之旅”,开始在全国寻访素未谋面的恩人。如今,父子俩已经走过了 82 个城市,行程 1.3 万多公里,向 30 多位当年给他们寄过钱的恩人当面道了谢。父子俩一路上感受着感动,也传播着感动。

黄舸说:“到好心人的家门口说声谢谢,送上一束鲜花表达深深的谢意,是我最大的心愿。”这个心愿一直支持着他走到今天。如果有一天离开人世,黄舸希望把自己的眼角膜捐给需要的人。

【颁奖词 】

我们需要静下心来体会这个场面,一个四肢无力的孩子,每天都在和死神赛跑,跋山涉水、万里迢迢。

他就像一小截被命运丢弃的蜡烛,善良的人点亮他,他就欢快地燃烧起来。藏起眼泪,还给人们光明和希望。

微尘:上千笔捐款中,很多捐助者都署名“微尘”

“微尘”起初是青岛一位数次捐款不留姓名的普通市民,后来,扩散成一个爱心群体,再后来,扩展成一个关爱他人的爱心符号。以“微尘”命名的募捐箱、徽章,走进青岛的大街小巷,成为青岛一个体现爱心的公益品牌。

青岛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在翻阅了捐款记录后惊讶地发现,早在 2004 年,一位神秘女士就已经使用“微尘”的名字多次大额捐款:非典时期捐款 2 万元,新疆喀什地震捐款 5 万元,为白血病儿童捐款 1 万元,湖南灾区捐款 5 万元……当人们正在努力寻找“微尘”时,一个又一个“微尘”出现了。

截至目前,青岛市红十字会收到的上千笔捐款中,很多捐助者都署名“微尘”。每一双充满善意的援手,每一张不同模样的面孔,都记录下一个共同的名字——“微尘”。

【 颁奖词】

上一篇:庆三八活动教案下一篇: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求职自荐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