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教育综述

2024-10-09

戏剧教育综述(共7篇)(共7篇)

1.戏剧教育综述 篇一

《小学戏剧教育实施的策略研究》

课 题 方 案

一、研究背景

长期以来,我国的小学艺术教育只限于开设音乐、美术课程。在世界艺术教育日益综合化改革浪潮的推动下,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国家艺术课程标准(实验稿)》,首次把戏剧、舞蹈列入艺术课程标准之中,使之与传统的音乐、美术并列,并指出:艺术课程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音乐、美术等单科艺术课程,而是通过音乐、美术、戏剧、舞蹈以及相关的影视、书法、篆刻等艺术的综合以及相关的教学活动,构成整体的综合艺术课程。艺术教育的这种综合化趋势,体现了一种崭新的现代教育观念,说明艺术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出现了新的复兴和生机,而戏剧艺术的加入,更是为学校的艺术教育增添了生机与活力。

戏剧,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形式,能以直观有效的方法使人产生感同身受的直接体验,从而对人们的思想施加政治的、道德的、宗教的、审美的多方面影响,最终产生积极的教育作用。古希腊雅典的公民教育中,戏剧教育是重要的一部分,政府甚至给公民发“观剧津贴”;中国上古时代学校教育中“六艺”之一的“乐”,似乎说的是音乐,实质包含了诗、歌、舞三要素,是一种歌舞剧的表演艺术,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戏剧教育”;20世纪初期,南开中学校长张伯苓包戏剧原理与教育原理相贯通,并作了成功的尝试,在我国首创了把校园戏剧纳入整个教育体制这一种现代教育方式。历史上的这些成功实践,为戏剧艺术教育的可行性提供了佐证。

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艺术活动的有形结果,真正重要的是唤起学生创造的热忱,帮助其提高到一个更高的生活水平。也就是说,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人文素养,以利于学生积极灵活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帮助学生在未来社会中学会生存。根据这一宗旨,在小学中开展戏剧教育,也应定位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即以培养一个健全的公民,使其具备一个公民应有的一般性基本条件,而不在于培养专业理论、技能和创作人才。因此,学校戏剧艺术教育不是“天才教育”,也不走专业化教育的路子,它具有普及性,面对全体学生,为全体学生所享用,为全体学生服务。

目前,我国小学阶段的艺术教育基本上还是停留于音乐、美术两科,且对戏剧作为素质教育是重要载体和作为教育的辅助工具在学校教育中的独特功能等都缺乏深入的认识和研究。虽然这几年通过素质教育的大力宣传和各级新课程改革实验区的实验,综合艺术教育的观念已经开始为人们所接受,但戏剧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我国仍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特别是对戏剧在学校艺术教育中的作用和价值,也缺乏必要的认识。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戏剧教育的缺席,已经成为我国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综合艺术教育的重要难点和困境。只有突破这个“瓶颈”,《艺术课程标准》才能顺利实施,综合艺术教育也才能在中国生根发芽。作为浙江省艺术教育实验学校,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开展戏剧教育这个具有前瞻性的课题研究,针对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构建起小学戏剧教育的框架体系,形成学校实施戏剧教育的途径与策略,填补我国在小学阶段系统实施戏剧教育的空白。

二、研究依据

1、在所有艺术门类中,戏剧是离人最近的艺术。戏剧教育是最便捷、最恰当的人文素质教育。戏剧教育的座钟目标是人格教育,是致力于人性的发展与完善。将戏剧教育作为学校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人格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已为欧美等国家和地区成功地实践着。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艺术教育改革浪潮的掀起,开放、多元、综合的艺术教育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可。戏剧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方法之一被纳入学校教育的范畴,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将戏剧纳入普通学校教育之中,以立法或课程计划等形式确立戏剧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2、在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艺术学科中,戏剧是最具有综合性和多元功能的。因为它本身就是综合艺术,涉及了文学、音乐、舞蹈、表演、灯光、布置、化妆、音响效果等等,所以戏剧教育的理念最能代表综合艺术教育的理念,能统领音乐、美术、舞蹈教育;同时,戏剧教育本身又会反过来促进音乐、美术、舞蹈教育。而且,戏剧艺术无论在感情强度还是理性深度上,都位于所有艺术门类之首,其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和人格完善也最为有力。戏剧教育注重人的语言能力、感受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交流能力、表现能力、角色意识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尤其致力于综合素质和人格的塑造。

3、较早在英国出现的“戏剧教学法”,(Drama In Education,简称DIE)2 又称为“教育剧场”、“教育戏剧”、“戏剧教学活动”,它是关于整体课程的规划,而不是单一科目的课程教学,所以它使用于任何科目的教学。它的理念就是将戏剧的元素作为一种教学与学习的媒介,而不仅仅是一门学科科目。教师借由经过设计的戏剧活动,让参与的学生了解知识,不仅可用在艺术方面,包括科学、历史与人文等知识的传授。“戏剧教学法”是以戏剧艺术为手段的教学方法,即以戏剧的结构、要素来构思教学过程、完善教学方法,以强化教学效果。

三、课题界定

“戏剧教育”分为专业戏剧教育和非专业戏剧教育两种。前者以培养编剧、演员、导演和舞美等戏剧专业工作者为主,如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以及各种艺校的戏剧专业,都是专门的戏剧教育机构;而后者是面向社会,面向全体人群,是公民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本课题所说的戏剧教育,是指非专业戏剧教育,是面向全体小学生的。它是通过戏剧的元素、戏剧的结构和戏剧的过程,把学生的情感和认知导向教育目标,促进其全面和谐的发展。它隶属于学校艺术教育范畴。

四、研究基础

杭州市大关小学进行《戏剧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功能及其实施的策略研究》课题的研究,具有可行性,因为该校具有丰厚的研究基础。

学校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就一直坚持进行艺术普及教育,被誉为“艺术的摇篮”,曾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是“浙江省艺术教育实验学校”。学校是浙江省的教育科研200强,杭州市的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学校有一支高素质的,具有很强研究能力的教师队伍,曾多次承担国家级、省市级重点课题、规划课题的研究工作,研究成果有多项在全国、省、市获奖。

自2004年以来,学校与杭州师范学院戏剧影视研究所联合开展了《戏剧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功能及其实施的策略研究》。在戏剧教育专家的指导下,学校已完成了对我国小学戏剧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进行了“戏剧艺术在基础教育中的独特功能及其发展策略的研究”,该课题的研究成果将于2007年的7月由浙江大学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并准备参加8月在香港举行的国际戏剧教育研讨会的交流。

参与本课题研究的既有杭州师范学院戏剧影视研究所所长黄爱华博士,副所 3 长徐大军教授以及长期从事校园戏剧创作的杭州师范学院中文系主任黄岳杰等一些大专院校的戏剧教育专家,也有长期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这是理论研究者与实践工作者的一次合作。本课题的负责人为学校的副校长,是中学高级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实验教师为学校的各个部门、各个学科的骨干教师,均参与过国家级、省市级立项课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教科研能力。

五、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港澳台地区实践戏剧教育的成功经验,并与杭州师范学院戏剧影视研究所的戏剧教育专家合作,通过对戏剧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深化对学校戏剧教育的独特功能的认识,构建起学校戏剧教育的框架体系,形成学校戏剧教育的发展策略,总结出小学阶段学校戏剧教育实施的新模式。

六、研究内容

1、研究戏剧教育在小学生心智发展、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升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的育人价值以及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意义,从“丰富感知,完善人格”和“提升能力,全面发展”等方面提炼和总结出戏剧教育的独特功能。

2、研究如何从课程设置、与其它学科的有机结合以及校园戏剧活动的组织开展三个层面构建起学校戏剧教育的框架体系,形成学校戏剧教育的发展策略,为学校的艺术教育增添生机与活力。

3、研究如何通过专题培训,提高在职教师戏剧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保证学校戏剧教育的实施。

七、研究原则及方法

1、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相结合

在我国,小学阶段开展戏剧教育,是一项具有前瞻性的探索工作,缺乏相关的理论指导,而没有理论指导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因此首先应加强有关戏剧教育的理论研究,认真学习国家艺术课程标准和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港澳台地区实践戏剧教育的成功经验,从艺术教育的目标出发,从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心理素质出发,进行理论研究,构建戏剧教育模式,提供操作策略,加强实践探索。通过实践的方式检验、验证、充实和发展戏剧教育理论,并将科研人员的理论研 4 究和实验班级、教师的实践探索紧密结合起来,同步推进,从而形成较完善的内容体系、教学模式体系、管理体系、评价体系等。

2、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

戏剧教育要在小学阶段全方位地实施,途径应该是多渠道、多层次的。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人格修养和能力的全面提升。因此,小学阶段的戏剧教育,必须全面探索,整体推进。但戏剧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手段,必须确定实验班级重点突破。通过行动研究,结合使用调查法,经验总结法,个案分析法等,加强理论指导,总结探索经验,然后及时把实验班级的经验成果转化为全面实施的措施,进行整体推进,以达到“点上开花,面上结果”的目的。

3、引领示范与激励评价相结合

邀请杭州师范学院戏剧影视研究所的专家,在课题方案的制定、实施以及总结推广的各个阶段,通过与课题组成员进行座谈和参加研讨会,开设与课题相关的专题报告以及观摩研究课等各种形式,对本课题进行多方位的指导。通过专家的引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激励评价激发教师的内驱力,使引领示范与激励评价相结合,全面推进课题的纵深发展。

本课题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行动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

八、操作思路

根据我国《艺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综合艺术课程”的总目标,针对我国目前小学戏剧教育的现状,在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和我国港澳台地区在戏剧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在保证“戏剧教育对各学科具有统领和整合作用”和“戏剧教育要落实到教学目标和教育宗旨上”的前提下,围绕学科性、渗透性和活动性三个层面的戏剧教育,构建起学校戏剧教育的框架体系,形成学校戏剧教育的发展策略。

(一)学科性戏剧教育,是指把戏剧作为学科来教学,通过课程进行戏剧教育。从我国国情出发,我们认为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式:开设综合艺术课程和开设专门的戏剧课程。通过开发校本课程,设立选修课,组织戏剧表演兴趣小组等途径加以落实。

(二)渗透性戏剧教育,是指把戏剧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戏剧的内容和方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戏剧教育方法,是指以戏剧艺术为手 5 段,以戏剧的结构、要素来构思教学过程,完善教学方法,强化教学效果。教师在设计时可采用以下两种思路:一是以戏剧形式呈现教学内容,二是以戏剧结构设计教学过程。

(三)活动性戏剧教育,是指戏剧教育的主题活动。它是通过各种戏剧活动达到教育的目的。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课本剧编演,角色扮演,校园剧演出。

八、研究步骤

课题研究周期:1年(2008年6月结题)课题研究阶段:

(一)申报阶段:(2007/1—2007/3)

主要内容:课题前期调研、形成方案、方案申报。

(二)准备阶段:(2007/3—2007/6)

主要内容:成立由骨干教师组成的课题组,讨论实验内容和研究方案,确定环节和相关研究内容的负责人及其组成人员。务必做到目标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到位。

(三)实施阶段:(2007/9—2008/5)

主要内容:根据实验研究的进程和出现的问题,随时调整实验研究的方法和内容。着重开展以下几方面工作:

(1)面向教师,不定期举行专题讲座、专题研讨,共同总结经验,解决研究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专题讲座与研讨的内容可以涉及“当前艺术教育改革的背景及现状”、“戏剧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国内外实施情况”、“戏剧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独特功能”、“戏剧教育的实施策略”、“学科性戏剧教育”、“渗透性戏剧教育”、“活动性戏剧教育”等等。

(2)结合校本课程开发,开设戏剧选修课,组织戏剧表演兴趣班,学生自愿报名,开展戏剧实践活动。

(3)成立小学生剧社,并定期开展活动。

(4)开展多轮关于戏剧教育的课堂教学专题研究活动,内容包括开发“综合艺术课程”,在学科教学中注入戏剧教育的内容,将戏剧的方法渗透于学科教学中。通过研讨,引导教师把戏剧教育的理论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探索戏剧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

(5)组织开展戏剧形式的主题活动:课本剧的编演、角色的扮演、校园剧 6 表演、举办校园戏剧节等。

总结深化阶段:(2008/4—2008/6)

主要内容:总结经验,形成实验研究报告,汇总成果。

九、研究人员

课题组长:陆军裔 课题副组长:朱玉林

课题组成员:黄爱华 蒋枚禾 石晓云 孙慧敏 赵春艳 王咏梅 严 莹

刘 芬 陆轶智 胡鸣芳 王 瑾 陈 芬 汪水英 张 蕾 郑慧华 赵正清 陆顺良 张勇梅 周慧霞 方琼岚

主要参考文献:

1、孙惠柱《戏剧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戏剧艺术》2002年第1期。

2、郭声健《新中国艺术教育大事记》,《艺术教育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版。

3、蔡奇璋、许瑞芳《在那涌动的潮音中——教习剧场TIE》,《扬智文化》(2001)。

4、孙惠蛀《戏剧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戏剧艺术》2001年第1期。

5、董健、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名家通适讲座书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版。

6、陈恒辉、陈瑞如合著《戏剧:让儿童在戏剧中学习和成长》香港嘉昱有限公司2001年版。

7、顾自芳《戏剧交响——演剧艺术撷萃》,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8、胡知凡主编《艺术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版。

9、俞理明、韦爱诗《加拿大中小学戏剧课程及其启发》外国中小学教育,2002,5。

10、杨顺德、俞理明译《开发性戏剧与全方位使用大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3年。

2.戏剧教育综述 篇二

戏剧是一项融文学、表演、音乐、舞台、美术、舞蹈等多门艺术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它是通过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从而激起观从强烈的情感反映,达到社会教育的目的。

二、校园戏剧的思考与尝试

应该说,高校戏剧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于参与者的直接体验和感悟。这是一个需要全身心投入的过程。年轻的学子们往往在过程中从不同角度体验和感悟人生。实际上,大学生们用自己参与的切身认识了解戏剧的存在意义。[1]戏剧之所以神奇和独特,就在于它从来不是单独的孤立的个人行为,而必须形成于人与人的交流和互动之中。戏剧的出发点不是文本,而是表现人,表现人的情感和心灵,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们用来交流的语言和文字,始终不可能包容情感表达的全部,尤其不能清晰表达人的微妙而复杂的内在的精神生活。而戏剧因为用来创作的材料是具有真实感情的人,所以具有展示人精神世界的优势。虽然戏剧的优势完全可能是不易驾御的东西:人所包含的情感,思想,甚至外在的声音、话语、形体、动作并不像乐器之于演奏者,颜料之于画家,文字之于作家那么易于把握,但这正是戏剧不同其它艺术形态的世界,也是深深吸引众多参与者的魅力所在。正因为如此,高校戏剧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使这种能够通过也随着这个浪潮涌向高校一门技能培养综合能力的实用性课程进入大众课堂让更多的学子在实现明星梦的同时接受综合能力的培养接受综合素质的教育。

正因为如此,校园戏剧从来不缺少参与者和热心观众。但是这种不缺少的背后,却有着让人深思的问题:现在的校园戏剧缺少什么?[2]

首先缺少的是对戏剧教育功能的认识。在教育方法和方式上,国内一贯追求技能的学习和检验。在国内的艺术教育中,音乐和美术是最常见的两大类艺术,而戏剧给大多数人的概念就是舞台剧目的演出或者文本的阅读。戏剧教育概念的界定,也就是专业戏剧表演艺术人才的培养,具有鲜明的功利主义色彩。国内的艺术教育是需要看直接效果的,能不能在短期内掌握技术以获得某些承认,是许多家长、老师和学生孜孜以求的目标。比如,各种各样为艺术考级而设置的教育体系,艺术被量化地存在于学生的生活中。成为上学或者就业的一个有形砝码。在当前社会的大环境下,这是一个有着明显缺陷但仍然风行无阻的做法。就校园戏剧来说,用是否专业的技能来衡量舞台表演和舞台呈现,也是目前通用的标准。常常听到具有专业身份的评委用专业眼光对于校园戏剧比赛的各种评判,参加大学生戏剧比赛演出常见使尽浑身招数却落一肚子委屈的校园参与者。比赛需要规则,更需要胜负,于是原本应该是共同分享的戏剧创作成了相互攀比的竞争,更有甚者为争大奖做出抄袭作品、违背比赛原则的事情,让原本很有意义的事情完全失去初衷。

其次,缺少一批具有戏剧眼和教师心的校园戏剧老师———他们不仅懂戏剧更懂校园、懂学生,不仅是能够调动学生带领学生参与戏剧活动的戏剧导演,也应该是深受学生信任和爱戴的心灵导师。就笔者对全国高校校园戏剧社团的了解,有不少高校的指导教师是由专业演员兼任的。由于对校园生活不了解,他们在探索校园戏剧的精神气质,表现校园戏剧人思考,凝聚校园戏剧团队的集体智慧方面把握得很不够,倾注精力完成的舞台剧目呈现最后并不为大学生所认可,而参与的学生则苦恼于无法完成老师的专业要求。笔者认为,校园戏剧社团不同于一般的专业剧团,校园戏剧指导老师要以一个教师的态度循循善诱学生,要用一个导演的角度研究学生演员,要以一个艺术管理者的胸怀和谋略把握、完善校园戏剧团队的成长和建设。校园戏剧活动的学习和参与就是让学生掌握人本身,透过肢体语言,传达思想、感情与创意,发挥想象力,养成合作精神,了解戏剧艺术,并由此开发人之内在与外在的精神。因此,保证正常而有秩序的校园戏剧活动,让校园戏剧成为培养人的素质的必修课和培养终生热爱戏剧的观众的摇篮,应是教育戏剧的目的。

三、大学生学习戏剧表演的意义

首先,戏剧艺术是以其特殊的情感表现力发挥审美的同化作用,使观众与演员在这种情绪感染中形成特定的审美价值,即与某种社会普遍认可的审美价值发生情感上的同化。由于戏剧艺术是以戏剧冲突的方法推动情节发展的,因此戏剧的观演双方都不是在平静观照中感受美的,而是在美与丑的矛盾激化中来感受的,所以同其他艺术形式相比,戏剧对人产生的震撼作用更强烈。[3]通过这种美丑对比的戏剧冲突,将美的“崇高”活灵活现予以展现,同时在这种焕发光彩的坚强意志和伟大崇高的人格魅力面前,戏剧艺术的崇高美使观众受到强烈感染,最终使人的情感得到净化,在这种巨大的充满震撼力量的“崇高”面前,人性中那些卑琐或罪恶的感情冲动被摈弃和消除了,人与社会回归到了一种和谐状态。[4]

其次,戏剧艺术在理性深度上也是其他艺术不可及的。戏剧艺术引起的理性思考不同于一般的逻辑推理,它是通过审美的间隔作用,即通过对感性形象进行心理反思,从具象中领悟到一种哲理。我们在欣赏戏剧时,其实就是一种情绪情感的交流过程,通过这种交流将自己的人生感悟渗入其中进而衍生出某种“形而上”内涵,达到陶冶情感的效果。最后,戏剧艺术在某种程度上是个人完成的集体体验。戏剧观众首先是作为代表某一社会阶层的集体而存在的,因此在剧场内有一种社会性的集体意识存在,身处集体中,个人的情绪变化和感受就会不由自主地受这种集体意识的制约,他的一悲一喜都变成“剧场情绪”的一部分,所以观看戏剧可以使剧场内的观众得到一种具有社会交流性质的体验,个人的喜怒哀乐被植入戏剧演出所激发的社会情绪中,这种处于社会情绪中的个人情感有助于使人克服孤独感,增强社会意识。另一方面,通过这种集体性情绪情感的交流,人们的思想达到高度和谐一致,共鸣现象也就产生了。

四、校园戏剧今后发展的展望

校园戏剧的未来发展情况离不开未来教育和戏剧的发展趋势。高教体制向着综合型高校学科建设的脚步在加快,这将使未来校园的人文气氛更加浓厚,有利于大量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为校园戏剧提供了最丰沃的土壤。此外,年青人有着热情敏感的特征、热切的求知欲望和丰富的文化积累与高雅的艺术鉴赏力,这些都很好地契合了戏剧的艺术特性。[5]

此外,以主旋律戏剧为代表的体现国家意识形态的戏剧,名家名著的重排与改编,以商业性操作为特征的通俗戏剧和以先锋姿态进行的戏剧实验这样一种多元化的戏剧存在形态,将是未来戏剧的生存模式。虽然大多数的大学校园戏剧团体都处于草根的原生态,但是校园戏剧作为主流戏剧之外的“民间戏剧”,是戏剧肌体中不为商业化、消费化环境支配的一支有生力量,它因而可以较多地保持纯粹、超然的艺术态度,可以更多体现创作者的艺术理想,保持较大的原发创造力,可以对戏剧生态提供独特的精神滋养。展望未来几年的大学生戏剧前景,我们相信,在各高校中一定会涌现出更多有着高度思想艺术性和现实意义的优秀剧目及演创人才,它们的出现必将对年青一代大学生深入反思历史、思考人生以及提高文化艺术修养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将为戏剧界注入新鲜血液和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桂迎.校园戏剧与当代大学生[J].戏剧艺术,2002,(01)

[2]洪忠煌.校园戏剧任重道远[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0,(03)

[3]李峻森.我看校园戏剧[J].中国戏剧,2003,(07)

[4]朝阳.高校校园文化与素质教育[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6).

3.实施教育戏剧的做法 篇三

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副教授高祥荣、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张天虹在《外国中小学教育》第6期上撰文认为,教育戏剧是将戏剧应用于学校课程教育的一种统称,即把戏剧方法与戏剧元素应用在教学过程中,让学习对象在戏剧实践中获取知识,在相互交流中观察发现、创新思维。目前,我国的教育戏剧还处于尝试和起步阶段,具体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去探索和实践。第一,教师多组织学生观摩优秀经典的戏剧戏曲,让学生熟悉戏剧艺术,同时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国家课程,让戏剧走进校园。第二,将戏剧从艺术学科渗透到其他学科,以戏剧的结构、要素来构思教学过程、完善教学方法,除了语文、历史课程外,数理化课程也可以运用戏剧元素。如上物理课时,教师可以以科学家牛顿为例,讲述万有引力等力学规律;上化学课时,可以让学生扮成各种化学元素,相互争论谁的作用大,加深学生对元素周期表和化学公式的理解。第三,完善教育设施,提供必要的设备和场地,建立相应的评估体系,包括对学生、教师、学校三方面的成效评估。第四,教育戏剧的教案可以设置成“模块+课件”形式,即标准化和灵活性相组合教案范本,供不同层次的学校和教师选用。

nlc202309090655

4.幼儿园戏剧教育课程教学探究 篇四

作者:

08期

幼儿园戏剧教育的内容、途径和实施策略

张金梅(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教育学院)

儿童具有戏剧天性。戏剧是儿童把握外部世界、认识自我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儿童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幼儿园戏剧教育课程是以3~6岁儿童戏剧素养启蒙为核心价值追求的一种艺术课程,旨在引导儿童用戏剧手段表达自我、认识和理解世界,逐步丰富自己的经验,进而成为一个开放、会合作、有创造力的完整的人。

(一)幼儿园戏剧教育的内容

当我们把戏剧看成是幼儿表达自我、认识和理解世界的一种手段时,戏剧教育的内容就不再仅仅局限于“表演”了。在戏剧教育课程中,表达、创作和表演构成了戏剧教育的内容,它们共同承担了对儿童的“戏剧素养启蒙”。

1.戏剧表达

戏剧表达是指儿童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在假想的情景中,以角色或非角色的身份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想法。儿童的戏剧表达从模仿、造型、控制和情感四个维度展开。

这里的“模仿”是指用身体(或言语)对人、动物、事物各种特性及其细节进行动态性再现、复制的能力。小班幼儿主要模仿熟悉的人或动物,如模仿小兔子跳、小老鼠偷吃食物、妈妈对宝宝说话的温柔语气等。中班幼儿主要模仿常见的人物或动物,如模仿小鸭和母鸭散步、游泳、觅食的动作和神态,模仿绘本中狐狸要吃掉小猪时凶恶的表情和小猪害怕狐狸的表情,并能初步模仿常见的过生日、吃饭、洗澡等生活事件的过程。大班幼儿通过模仿学习一些新的经验,如餐厅礼仪等。在模仿过程中,幼儿需要调动以往的经验,并借助感官,用表情、动作、声音和言语表达出来。幼儿的模仿可以不完全相同,通常带有他们自己对模仿对象的理解,是他们自己特有的表达。

这里的“造型”在对于身体而言时,是指用身体塑造静止形态的能力;在对于言语和声音而言时,更多的是指角色的音质,包括角色特有的音色、音速、语气和语调等特点。造型是静态的、瞬间的,是对身体运动的一种静止化,凸显瞬间的表情、动作、声音和言语特质及个性。小班幼儿可以是对熟悉的水果、小动物之类的造型;中班幼儿造型的范围和丰富程度都有所扩展,例如可以是大树和小鸟、顽皮的猴子和着急的老汉、富有爱心的爸爸和儿子等角色;大班幼儿的造型则更注重细节,比如海底世界里水草丛的不同形态、将军和士兵的不同表情、花木兰着女儿装和男儿装时的不同气质等。

这里的“控制”是指对身体运动和言语的快慢、动静、轻重、高低、大小、远近等相对性的把握。戏剧表达不仅仅是张扬的,也是有一定约束力的。这种约束力被一定情景所规定,并彰显戏剧的张力。小班幼儿可以在教师的提示下,用动作表现快慢、轻重、高低、大小、长短等,用声音表现音量的大小等。中班幼儿对动作的轻重、方位等的表现都会有所控制。大班幼儿可增加对“远近”的控制,如用不同的音量表现小丑鱼远远地看见爸爸和回到爸爸身边时的情景。

这里的“情感”是指基于情感体验与理解的角色情感共鸣与表现。情感贯穿于戏剧表达的全过程,在模仿、造型、控制过程中都伴随即时的情感体验、理解、共鸣。比较而言,从小班到大班,幼儿的情感表现是按从简单到较为复杂、从外显到逐步内隐的规律变化的。

2.戏剧创作

戏剧创作的主体是幼儿,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在虚构的情景中将自己的想法转变为可感知的行动,以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幼儿戏剧与成人戏剧有不同的特点与规律,成人戏剧倡导“剧本创作先行”理念,而幼儿戏剧是以“角色创作”(或角色塑造)为先,在角色造型、性格不断丰富和完善的基础上,幼儿在教师引导下创作情节和场景。

就角色塑造而言,在一个场景中,从小班到大班,幼儿塑造的角色数量可由少到多。在小班,一个角色可与多个同一的角色互动。比如,小班戏剧主题活动“可爱的鼠小弟”,一个鼠小弟角色与多个幼儿扮演的大象(或猴子、长颈鹿等)互动。到大班,角色可增加到五六个。此外,从小班到大班,在角色塑造的内涵上可逐步从角色的外貌过渡到角色的行为特征、心理活动。比如,小班幼儿在扮演小兔、小熊、小老鼠时,只要能表现这些动物的体态、姿态即可,而大班幼儿扮演小丑鱼时就要表现出小丑鱼离家后各种复杂的情绪变化:开心、紧张、害怕、孤单、想念等。

情节的创作要紧紧围绕戏剧冲突展开。教师要引导幼儿在角色扮演中表现戏剧冲突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对戏剧冲突解决的不同看法,需要通过集体协商形成相对一致的观点。教师既可入戏,扮演其中的角色,以高支配的方式引导幼儿创作;也可出戏,不扮演任何角色,以低支配的方式帮助幼儿创作。前者更适合小年龄幼儿的戏剧创作或者有难度的戏剧创作,后者适合大年龄幼儿的戏剧创作或者难度不大的戏剧创作。例如,在中班戏剧主题活动“大树和小鸟”的情节创作环节,砍树人要砍树,破坏大树和小鸟的家园是冲突点,由此发展出了大树和小鸟失去了森林家园、小鸟寻找各种解决办法、砍树人变成种树人、大家重建美好森林家园等一系列情节。教师只为幼儿设计戏剧冲突,情节的发展需交给幼儿去创作。

场景的创设是融入角色塑造和情节创作过程中的,即角色都是在一定场景中出现的,随着情节的发展,场景也会有变化。“场景”需要一定的布景或装置来表现。但是,对于幼儿园戏剧教育而言,为了鼓励幼儿的想象,也为了教师的方便易行,场景可以完全是空的,教师和幼儿可通过共同协商,将一个活动空间想象成一个房间、一片草地、一片树林、一块田地等。教师和幼儿也可以用一些简单的标志将一个空间划分为不同的场景,如用两条线表示河流,河流两岸的场景便自然形成;用一条线表示大门,门里门外的场景就此形成。

3.戏剧表演

戏剧表演在戏剧教育课程中有特殊的含义,它是指幼儿自己的“表演”:戏剧作品是幼儿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创作的;“表演”发生在幼儿园的各种空间,而不是正式的剧场;在幼儿相对熟悉一个角色之后,角色是可以经常变化的,而不必像成人演员一样扮演的角色是相对固定的;在一个班级中,演员与观众是流动的,而不是相互分离的;剧情细节可以让幼儿自由改变,而不是一成不变的。这是一种开放式的表演,和成人演出的“儿童剧”有很大的不同。

戏剧表演看起来是戏剧成果的展示,其实其过程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幼儿是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的,是如何与其他角色交流的,是如何恰当地处理舞台空间(上下场、站位和走位等)的,是如何与观众互动的。教师无需急于求成,更忌拔苗助长,而要基于幼儿戏剧经验的不断建构,帮助幼儿积累舞台表演经验。

戏剧表演的样式(体裁)以音乐剧、木偶戏、哑剧、话剧为主。不同年龄的幼儿,戏剧表演的样式可不同,小班幼儿以音乐剧表演为主,初步开展话剧表演;中班继续开展音乐剧表演,丰富木偶戏、话剧表演经验;大班继续丰富音乐剧、木偶戏、话剧的表演经验,开始表演哑剧。这是对儿童戏剧能力和戏剧表演样式特性综合加以考虑的结果。学前儿童的戏剧表达多以肢体动作为主,言语表达难度较大,年龄越小的儿童越需要借助乐曲、歌曲、舞蹈以及木偶等辅助手段。

(二)幼儿园戏剧教育的途径

儿童戏剧教育作为儿童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何像美术教育、音乐教育那样进入幼儿园课程呢?结合幼儿园课程组织形式,我们试着通过戏剧游戏、戏剧主题活动和戏剧工作坊三种途径将戏剧教育与幼儿园已有课程加以整合。

1.戏剧游戏

戏剧游戏是指教师引导幼儿运用动作与表情、声音与语言进行感知、想象和表达的游戏活动。这一组织形态以其简短(3~5分钟左右)、有趣、灵活的特色,融入幼儿园一日生活环节,主要可在幼儿一日生活的过渡、等待环节开展。此外,戏剧游戏也可渗透到各领域活动中去,作为教学手段加以运用。例如,在绘本教学中,戏剧游戏的运用可以使幼儿对绘本人物、情节、主题的体验更立体,表达更生动,理解更深刻。

2.戏剧主题活动

戏剧主题活动是指围绕某一主题,依从幼儿的戏剧经验,师幼共同建构的一系列戏剧活动。它从戏剧表达(角色的体验与表达)开始,发展到戏剧创作(戏剧冲突的创作和问题的解决),最终形成戏剧表演。戏剧主题活动完全可以与幼儿园现有的主题活动课程整合。和其他主题活动一样,戏剧主题活动也需要进行主题墙和区域环境的创设、亲子活动的安排等。在时间安排上,一个主题大约可以进行4周左右。主题的导入、戏剧表达和戏剧创作需要2周时间,随后2周可进行戏剧表演。戏剧表演包括剧本完善、角色塑造以及开放式的舞台排演,也包括服装、道具准备和场景制作。当然,在这2周时间内,可以适当安排其他领域或主题的活动,以避免任务单一而给幼儿带来倦怠感。一个戏剧主题活动结束后,如果有幼儿仍然对戏剧表演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可以让幼儿到表演区继续表演,以满足幼儿的需要。

3.戏剧工作坊

戏剧工作坊是指在专门的戏剧空间中,在区域活动时间,引导者带领少数幼儿(8~10名)围绕特定的主题,经由动作、声音、语言等共同创作戏剧的角色、情节和情景,并在创作过程中反映自身独特的经历,发展想象力、创造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的一种儿童戏剧教育的组织形式。如果说戏剧主题活动是为了适应当前幼儿园主题活动课程的需要,以集体教学为主,那么戏剧工作坊就是一种小组教学活动。戏剧工作坊的内容可以来自幼儿园正在实施的主题活动课程,也可以是戏剧活动自身的主题,还可以来自幼儿的各种生活事件。在这里,幼儿有足够的空间尽情舒展,尝试各种表达方式;也有充足的时间得到教师的充分关注,充分地与教师和同伴互动。每次工作坊的活动时间以30分钟左右为宜。

(三)幼儿园戏剧教育的实施策略

戏剧教育活动和其他领域活动的最大不同是,教师要经常与幼儿以角色的身份互动,要借助多种戏剧教学策略。英国戏剧教学学者Jonothan Neelands等人总结了70大类戏剧教学策略。我们结合幼儿戏剧经验建构的需要、教师组织幼儿戏剧活动的需要,通过实践验证,对这些戏剧教学策略作了筛选,并按角色、情节和场景这三个戏剧要素进行归类,归纳出以下常用的策略。

1.角色塑造的策略

“定格”。这是最为常见的角色塑造策略,幼儿经过思考后将角色动作、形态用静止的肢体、表情造型表现出来。

“轮廓图”。这是指通过对角色的面部特征、服装、携带的工具等的描述、绘画和扮演,达成对角色外形以及行为方式的深度理解和表达。例如,中班幼儿对砍树人轮廓图的描述有:大嘴巴、大眼睛、大胡子,脸上有脏东西;穿着牛仔衣、牛仔裤、皮马甲;扛着斧头,提着锯子,背着绳子,等等,教师一边倾听一边画出来,由此幼儿想象中的砍树人形象就变成了画面,幼儿可据此扮演。

“雕塑家”。这是指参与者将他人“塑造”成一个雕像,以反映自身对特定主题及人们的想法。参与者在摆弄他人肢体“塑造”“雕像”的过程中,表达了自己对角色外形、姿态的认识和理解。

“全班/小组扮演”。这是指全班或一个小组扮演同一个角色,以满足所有幼儿的参与欲望,同时缓解幼儿在集体面前表演的紧张感。

2.情节创作的策略

“教师入戏和出戏”。这是指教师以角色的身份带领幼儿创作情节,是最常见的以角色带动情节创作的策略。

“坐针毡”。这是指某个人(教师或幼儿)扮演角色,接受其他人的询问。扮演者可以坐在特定位子(“针毡”)、穿上某件衣服,或拿着某个物品来示意所扮演的角色。比如,教师或幼儿扮演的“狐狸”戴上狐狸的帽子坐“针毡”,“小猪们”对狐狸提出有关会不会吃掉自己的问题,在狐狸与小猪的对话中呈现情节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良心巷”。这是指全体参与者分成两列,中间留有一个角色可以通过的空间,这个角色穿过这条“巷子”时,其他参与者以某角色或自己的身份提出意见和看法,或者说出对该角色的想法。

“神秘之物”。这是指以物品的象征性来引出情节,比如一把钥匙象征着权力,那么它会是谁的钥匙?谁也想要拥有这把钥匙?

“会议或仪式典礼”。这是指以举办会议或者按仪式典礼的特定程序设计情节的发展。

3.场景创设的策略

场景创设的策略通常与角色创作和情节创作的策略一起使用。

“镜像画面”。这是指运用肢体形态,集体复制出一个视像画面,从而具体呈现某个生活场景或事件。其中既可以有对角色造型的创作,也可以有对场景的展现。比如,几个幼儿可以合作用肢体表现有山、有水、有花草、有树木的森林家园。

“故事地图”。这是指想象与描画故事中主要角色的行进路线、活动场景,这里既有情节的创作,也有对每一个情节发展的场景的描画。比如,幼儿绘制的小花鸭迷路后的路线图上有草地、树林、小河、小花鸭的家等,并说出了小花鸭经过这些场景时发生的故事,随后参考此故事地图作了即兴表演。

幼儿园戏剧教育课程不仅可以成为幼儿园艺术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可以成为幼儿园整个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说,有了戏剧教育的幼儿园课程,是更加完整的课程。

戏剧主题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陈守红(广东珠海市博爱幼儿园)

我们把戏剧主题活动界定为:围绕某一主题,依从儿童戏剧经验,师幼共同建构的一系列戏剧活动,即从戏剧表达(角色的体验与表达)开始,发展到戏剧创作(戏剧冲突的创作和问题的解决),最终形成戏剧表演。戏剧主题活动通过导入、戏剧表达、戏剧创作和戏剧表演四个层次实现幼儿戏剧经验的完整构建。

(一)戏剧主题活动的设计

我们通常会让每位教师就主题的选择和主题活动如何开展发表自己的意见,在汇集尽可能多的设想后进行讨论、质疑、分析,最终形成切实可行的方案。一个戏剧主题活动方案包括主题说明(背景、来源)、主题目标、区域设置、家长工作、资源配置、活动安排表和具体活动设计。

1.主题活动的来源和选择

什么样的主题可以成为戏剧活动的主题?除了需遵循一般的原则,如考虑幼儿的需要和兴趣、幼儿的经验、教育的价值和教育资源配置等因素,还需要考虑戏剧活动主题的特点,如是否具有鲜明的角色、吸引人的情节以及戏剧冲突等。戏剧活动的主题应可供幼儿持续一段时间的深入探索,可以不断生成新的活动,有充分的创作和拓展空间,可灵活地采用集体活动、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等多种形式。

戏剧活动主题的来源可概括为三个方面:(1)艺术作品(文学、影视动画、音乐、美术、戏曲等);(2)自然现象;(3)社会现象。其中,艺术作品是戏剧活动主题的主要来源,尤其是文学作品(故事、诗歌)、影视作品。音乐、美术和戏曲是我们拓展的内容,如戏剧主题活动“小鸭的故事”就是由歌曲《迷路的小花鸭》拓展而来的。由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引发的主题,大多由师幼根据生活中遇到的现象开展创作,如“我是环保小卫士”就是根据人们乱扔垃圾引发的一系列污染问题而进行创作和表演的音乐剧主题活动。在此类戏剧主题活动中,幼儿可以更真实、轻松地通过戏剧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自然和生活的认识,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戏剧创作者。由于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相关生活经验和戏剧经验的丰富程度不同,因此小班多以文学作品作为主题的来源,教师往往会较多地选择绘本故事,到中大班,慢慢地将其他艺术作品以及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作为主题的来源,戏剧创作的分量也随之慢慢加大。

在戏剧主题活动设计的文本中,在主题说明部分一般应写上主题的来源、选择主题的理由、主要活动思路、活动中的重难点以及注意事项。

2.主题活动目标

幼儿园戏剧教育目标通常分为认知、技能(能力)和情感态度三大领域。认知领域的目标包括各种相关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戏剧话题相关的知识两个方面;技能(能力)领域的目标包括思考能力、表达能力、表演能力和合作能力四个方面;情感态度领域的目标包括参与活动和角色情感两个方面。戏剧主题活动的目标应依据上述目标,结合戏剧教育课程的年龄阶段目标和该活动的内容来制定,确保目标指向幼儿经验的完整获得。

3.区域设置

与一般的主题活动设计一样,我们在设计戏剧主题活动时也需要对展示区和其他各类区域进行规划,为幼儿营造戏剧的氛围,提供展示的平台,也为幼儿提供继续进行戏剧艺术探索与创作的时间、空间和材料。“展示区”包括主题墙和剧场表演活动记录。主题墙可呈现主题的来源、主题网络图、主题活动中不同阶段的活动照片、幼儿美术作品、图片资料、创作中的讨论记录等。剧场表演活动记录需要呈现师幼创作的剧本、幼儿表演前的角色分工和自主选择角色的记录以及排练、预演和正式演出、剧场和海报的照片。区域设置的重点在语言区、美工区和表演区。在设计时,除了安排各区域的活动内容,还应提出需要投放的材料。如,语言区一般需投放与主题相关的音像资料、读本和图片;美工区一般需投放与主题相关的材料,以便幼儿创作剧本、制作道具、设计制作角色服饰、制作场景等;表演区一般需提供幼儿表演用的剧本、道具、服饰以及其他表演材料。

4.家长工作

教师一般可通过“给家长的一封信”的形式,告知家长开展戏剧主题活动的消息,简明地介绍开展活动的缘由、意义和即将开展的主要活动,列出请家长配合进行的教育活动和需要家长提供的教育资源。此外,还可以通过日常交流、网络平台、家长园地等方式随时交流戏剧主题活动开展的情况。

5.资源配置

教师可列出主题资源配置一览表,写明需要什么资源、数量多少、可通过什么渠道解决、需要与什么部门协调,以及需要购买的物品的经费预算等,做到统筹安排。

6.系列活动的安排和设计

戏剧主题活动不需要有目的地统整其他领域的活动,突出的是戏剧经验的构建,其他领域的活动只是戏剧经验获得的辅助和铺垫。戏剧主题活动的程式是戏剧导入→戏剧表达→戏剧创作→戏剧表演。其中,戏剧的导入、表达和创作一般需要2周的时间,一般小班安排9~10个系列戏剧活动,中班安排10~12个系列戏剧活动,大班安排12~15个系列戏剧活动,戏剧表演在2周内完成。

具体的系列活动设计是教师对一系列集体戏剧教学活动的预设方案,包括活动目标、准备、过程、延伸和建议几个部分。在戏剧表演部分要附上师幼共同创作的剧本,可以分幕写。

(二)戏剧主题活动实施中需要注意的几个关系

在戏剧主题活动的实施过程中,除了需要遵循和运用一般的教育原则和方法外,教师需要根据戏剧教育的特点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戏剧导入、戏剧表达、戏剧创作、戏剧表演四个层面的关系

戏剧导入是引发幼儿进行戏剧创作的开端,也是对主题相关经验的铺垫。导入要自然,要起到激发幼儿兴趣的作用。导入的方式可以多样,教师可以在环境创设中有意地投放相关的材料,引起幼儿的关注。如开展“京剧脸谱”戏剧主题活动时,教师在美工区投放了各式脸谱,幼儿一下就被吸引了,他们主动开展了对脸谱的讨论;也可以从幼儿熟悉的话题、一本绘本故事的欣赏、一首歌曲的学习、一部影片的观赏、一幅画作的鉴赏等导入。一般来说,以艺术作品为来源的主题大多用艺术作品的欣赏来导入,而以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为来源的主题多通过谈话引起回忆和再次体验来导入。

戏剧表达以塑造角色为主,即幼儿对角色的典型动作、语言、声音进行充分的探索与表达。例如,在戏剧主题活动“西游记”中,幼儿对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等人物的神态、典型动作、声音特点等进行分析、模仿,体会角色的特点;在戏剧主题活动“变大变小的狮子”中,教师先引导幼儿揣摩胆小时的狮子和胆大时的狮子的动作、声音和神态,让幼儿对角色进行充分的表达。

戏剧创作是在戏剧表达的基础上,教师通过新增角色、设计戏剧冲突来引导幼儿创作戏剧情节。戏剧创作活动强调幼儿的创造性,特别是对原艺术作品的改编。例如,在戏剧主题活动“海底总动员”中安排了两个“我来救尼蒙”的创作活动。活动中,幼儿需要创编水草、贝壳、章鱼等角色,知道尼蒙遇险时的语言、表情及动作等,大胆地运用语言和动作表达自己帮助尼蒙的想法,创编情节,并扮演营救者角色。

戏剧表演则是在戏剧表达和戏剧创作的基础上,在观众面前分角色表演一定的故事情节。一般包括角色的选择与装扮、剧场的布置、分幕排练和正式表演等内容。例如,在“海底总动员”戏剧主题活动中,在戏剧表演部分首先安排了“我要扮演×××”活动,让幼儿自由选择或通过竞选办法选择自己要扮演的角色;接着进行六幕的排练(尼蒙出动、尼蒙与水草、尼蒙与贝壳、尼蒙与章鱼、寻找尼蒙、海底大营救);再进行完整的排演;最后是正式的演出。与此同时,师幼一起进行剧场的布置,并在展示区呈现排演、预演和正式演出的时间安排、海报和照片等。

导入、表达、创作、表演是依次进行的,导入是主题活动的开端;表达是对角色的充分感受、体验和探索;创作是幼儿将想法转变为行为,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的过程,强调的是幼儿在表达基础上的创造;表演是在表达和创作的基础上的整体展现。这四个层次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应注重每个环节的组织,注重幼儿的学习过程,切莫急于求成,用现成的剧本直接排练,然后进行表演,这样将失去戏剧教育的真正意义。

2.预设活动与生成活动的关系

在戏剧主题活动中,比较多的是情感和艺术形式的体验和表达。幼儿的活动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多样性和不确定性,相比其他领域更容易生成新的活动,因此,教师不能死板地追随计划,而要追随幼儿,依据自己对幼儿细致的观察,敏感地捕捉蕴含其中的价值,生成有意义的活动。在表达、创作和表演各层次的活动中,教师尤其要关注戏剧创作活动的不确定性带来的生成活动。对幼儿的创作,不管是教师预设的,还是幼儿生成的,都要给予及时和恰当的肯定和指导,以保护幼儿的创作兴趣和热情。例如,在中班戏剧主题活动“狮子王”中,教师预设了“美丽的森林”的活动,目的是让幼儿单人或多人通过肢体动作进行场景创作。在讨论中,幼儿认为森林里的瀑布很美,他们很喜欢,提出要进行“瀑布”的创作。这本不是教师预设的内容,因为表现“瀑布”对于中班幼儿来说难度比较大。这时,教师需及时调动幼儿对瀑布的已有经验,抓住水由高往下流动的特点,启发幼儿创作。最后,几名幼儿通过站位的高低和手臂的上下摆动形象地创作了“瀑布”的场景。

3.自主性与戏剧契约的关系

戏剧主题活动通常以集体教学形式展开,而我国幼儿园师幼比普遍较低,两位教师要面对三四十名幼儿开展戏剧活动,难免会出现混乱或失控的情况,使得活动无法顺利进行。在其他领域的活动中,教师往往会通过语言、眼神、动作来提醒幼儿遵守常规,以保障活动的顺利进行。但在戏剧活动中,师幼入戏后都在扮演角色,教师不宜再以教师的身份去强调纪律,否则会影响角色的情绪,影响戏剧活动的进程和流畅性。为解决这一问题,就需采用“戏剧契约”的办法,即师幼共同约定戏剧活动中须遵守的规则。戏剧契约可通过游戏的形式建立,或以活动中的一些事件为契机来建立;可通过教师入戏以权威的身份来维护,或赋予幼儿角色任务来维护。契约可以提前约定,也可以临时提出。例如,在“美丽的森林”戏剧主题活动中,场景创作完成后,教师扮演的小狮子辛巴参观由各组幼儿扮演的场景,扮演花的一组幼儿却在手舞足蹈并大声交谈,这时,教师以辛巴的语气说:“我来到美丽的森林,森林很安静,只听到小鸟和流水的声音。”扮演花的幼儿便自觉地遵守“辛巴”临时提出的“安静的森林”的契约迅速地安静了下来。

戏剧契约的制定和运用,是为了保证戏剧活动的顺利进行。在遵守契约的基础上.幼儿才可以有机会、有条件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大胆地表现自己,可以说戏剧契约是幼儿在戏剧活动中自主学习的前提条件。当然教师需要把握好运用戏剧契约的度和量。

4.资源与戏剧主题活动开展的关系

资源关系到一个戏剧主题活动的开展是否顺利,是否深入,是否有效。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和挖掘社区和家长的资源来为戏剧主题活动的实施服务。例如,在开展“三个和尚”戏剧主题活动时,教师可带领幼儿参观寺庙,与僧人互动,了解他们的衣食住行,为开展创作和表演做好经验的铺垫。家长对戏剧教育的认识和态度很重要,家园教育的一致可促进戏剧主题活动的顺利开展。在戏剧表演中,家长往往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扮演重要的角色,得到更多表现的机会,为此,教师要引导家长理解戏剧是一个合作的产物,角色无论大小,无论任务轻重,谁都不可或缺,要肯定和尊重孩子在戏剧活动中所选择的角色和承担的任务,这也是戏剧教育的意义所在。家长在了解到戏剧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后,便会积极主动地为戏剧主题活动提供丰富的资源。总之,资源可以为戏剧主题活动的开展保驾护航,资源越丰富,主题活动就有可能进行得越深入、越精彩。当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能运用,教师要学会筛选。

幼儿园戏剧游戏的组织与指导

李宗玉(江苏南京市鼓楼区教师发展中心)

杨梅佐(江苏南京市第二幼儿园)

戏剧游戏是教师引导幼儿运用肢体与表情、声音与语言进行感知、想象和表达的游戏活动。已有研究者根据不同功能,把幼儿园常用的戏剧游戏分为7种类型:放松游戏、感知游戏、模仿游戏、想象游戏、造型游戏、控制游戏和专注游戏(详见附录),每一类型的戏剧游戏都有其独特的价值。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类型的戏剧游戏。

(一)戏剧游戏的实施途径

教师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来开展幼儿园戏剧游戏。

1.教师可以在幼儿一日活动的过渡环节或者某一个时间段单独开展戏剧游戏。例如,晨间锻炼后,戏剧游戏“走走停停”可以帮助幼儿舒缓身心:幼儿自由走动,甩甩手腕、甩甩手指、弯弯腰、踢踢腿、抖抖脚,听到教师的口令“停”的时候就停下来,听到教师的口令“打招呼”时以拍手掌的方式与身边的同伴打招呼,打完招呼后,继续走动。教师可以数次喊“停”“打招呼”,幼儿则以不同动作或姿态打招呼。然后,全体幼儿坐下或躺在地上,闭目聆听教师或同伴提示的声音,如心跳声、风声、鸟叫声等。

2.教师可以将戏剧游戏作为戏剧教学活动的热身、放松环节。戏剧游戏用在戏剧教学活动开始时,可以帮助幼儿很快进入戏剧的氛围。此时的戏剧游戏相当于教学活动中的导入环节。教师也可以将戏剧游戏(特别是放松游戏)用在戏剧活动的结尾部分,以帮助幼儿在戏剧活动后恢复、稳定情绪。此时的戏剧游戏相当于教学活动中的结束放松环节。例如,戏剧游戏“白云飘飘”就可以运用到这两个环节中。在轻柔的背景音乐中,幼儿全身处于放松状态,在教师语言的提示下运用肢体动作表达“白云飘来了”“两朵白云轻轻地触摸”“几朵白云轻轻抱在一起”等情景(教师的声音要轻、语速要慢)。幼儿在这样的情景中既可以进入用肢体表达的戏剧状态,也可以使紧张、亢奋的情绪恢复平静。

3.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在语言、艺术、科学、健康、社会等领域的活动中尝试渗透戏剧游戏。例如,在小班进行绘本阅读活动“小刺猬摘果子”时,教师可以渗透戏剧游戏“果宝宝”。当讨论到“小刺猬在树林里看到树上长了许多果子”时,教师请幼儿猜猜“小小刺猬看到了什么水果”,幼儿用表情或肢体动作表达“甜甜的苹果”“酸酸的草莓”“弯弯的香蕉”“大大的菠萝”等。这样既可帮助幼儿借助教师的语言提示和自己的记忆进行简单的即兴表演,丰富戏剧表达经验,又能激发幼儿参与阅读活动的兴趣。

4.有些戏剧游戏有了家长的参与会变得更有趣、更富有挑战性,所以,教师也可以尝试在亲子活动中运用合适的戏剧游戏,以增加趣味性,锻炼幼儿的能力。例如,在进行亲子活动“春天里的活动”时,可以渗透戏剧游戏“旅行”:2~3个家庭组成一组,教师指定表现“旅行中的交通工具”,各组成员发挥想象,用身体动作合作表现“小轿车”“双层旅游大巴”“火车”“飞机”“轮船”等;教师指定表现“旅行中的一个情景”,各组成员结合旅行的经验,合作表现“在海边拾贝壳堆城堡”“爬山坡前后搀扶”“在草地野营”等情景。这种游戏妙趣横生,家长就其中的造型与动作对孩子进行积极的指导,孩子们也积极投入其中,从而增进了亲子间和同伴间的沟通。

(二)组织戏剧游戏的注意事项

幼儿园戏剧游戏的组织者主要由教师担任。教师在组织戏剧游戏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事先要清楚戏剧游戏的玩法、重点与难点以及所需的条件(场地、材料),并且事先处理好周围环境中的某些细节(如有些东西需要盖起来,有些桌柜需要移动等)。

2.要合理安排戏剧游戏时间。单独进行的戏剧游戏在时间安排上可以灵活些,但宜控制在10分钟以内;在戏剧教学活动的热身、结束放松环节使用戏剧游戏时,时间应控制在5分钟以内。

3.戏剧游戏开始前,不宜让幼儿做激烈活动。戏剧游戏通常从呼吸运动开始,以帮助幼儿消除杂念,达到静心的效果。一般第一步是简单的动作练习,之后是感知、想象、探索,这样安排可以让幼儿借着练习逐渐进入设计的情景,发挥创造性,消除可能产生的畏惧感,充分适应后续的活动。

4.作为引导者,需要更加关注幼儿在游戏中的状态。要关注戏剧游戏进度、幼儿学习习惯的养成、幼儿全身心投入时音量的控制、幼儿偏离主题时的处理方法,等等。

5.每个戏剧游戏可以重复玩,幼儿越熟悉规则就会越投入。在后期,教师还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对戏剧游戏进行创编,改变其中的角色和玩法。

(三)戏剧游戏中的指导要点

教师作为指导者,在幼儿进行戏剧游戏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1.把握戏剧游戏的特点。在戏剧游戏中,幼儿以戏剧的自然学习方法,如模仿、造型、控制和想象等来学习语言、动作与社会行为等,他们通常将自己置身于想象的戏剧情景中来表现熟悉的经验,并衍生出新的经验。教师应把握戏剧游戏的这些主要特点,在指导戏剧游戏时关注每个幼儿在想象的戏剧情景中运用智能、体能与直觉进行即兴式、创造性表现的状态。有时,教师可以运用一些戏剧教学策略来调整游戏的节奏,以便观察与发现每个幼儿的表现。有些由一般性游戏改编而来的戏剧游戏,更需要突出戏剧创作的特点。例如,对“石头剪刀布”戏剧游戏,教师在理解它与原有游戏的不同之处后,把重点先放在幼儿身体造型上,鼓励幼儿大胆想象,探索、表达、创造“石头”“剪刀”“布”的造型。在此基础上,再满足大班幼儿的竞争心理需要,进行团队挑战比赛和3人一组合作比赛,这样的调整突出了戏剧游戏的特点,增加了假想的游戏情景“我是一个……可以做……”,把全体幼儿带入充满情趣的造型活动中,促进幼儿在模仿、造型、控制和想象等方面都有所发展,这种价值是原游戏所不具备的.。

2.捕捉幼儿在细节上的表现。每个幼儿都会运用自身的经验来参与戏剧游戏,所以教师要善于捕捉幼儿临场的观察、想象与反应等能力,发现幼儿在肢体与表情、声音与语言、思考与情感体验等方面的自发性表现以及这些方面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渐进转化的细节,一方面及时给予点拨,促进幼儿的发展,另一方面及时肯定和分享个体独特的经验。例如,大班戏剧游戏“行军路上”,幼儿在教师叙述的情景中以“士兵”的角色,根据听到的音效,大胆想象军队在行军路上遇到的场景,以面部表情、身体姿态、肢体动作以及合适的反应表现行军路上不同的前进动作。在这个游戏中有三个情景片断特别细致地反映了幼儿的表现:教师播放水流声时,问“士兵”:“我们的军队又来到了哪里?”“士兵”们说河边、溪边、海边等。教师又问:“我们的军队是怎么过河的呢?”有的说水过河,有的说游泳过河,有的说用倒下的大树架桥过河,他们纷纷用动作表示。“士兵”水过河时,手上都“拿着鞋子”。教师发现有个“士兵”双手都做出了拉着裤腿的动作,就问他:“你的鞋子呢?不会被水冲走了吧?”这个“士兵”回答:“我不是背了包嘛,我放包里了!”还有一个“士兵”在“走”大树架成的独木桥时,走着走着突然跪在地上慢慢爬了起来,教师悄悄地问他:“你怎么改爬了?”他回答:“独木桥太窄了,我怕掉下去,还是爬着过比较安全!”教师将捕捉到的这些细节以“情景回放”的方式引导幼儿集体欣赏,观察同伴在想象的情景中是如何用肢体动作表达和思考的,从而学习同伴表达的经验和技巧,这样有助于幼儿共同提升戏剧表达能力。

3.给予幼儿更多自主体验的空间。不论是哪种类型的戏剧游戏,一般都经历对角色的理解和接受、酝酿及执行这三个步骤,这也是重要的学习过程。教师应选择适合幼儿水平的内容,给予每个幼儿自主体验、实践的空间,不要干预或限制幼儿身体、心灵、思想方面的自主表达。例如,在“捏面人”这个合作性戏剧游戏中,“捏面人”和“面团”之间有较多的语言和身体方面的互动,甚至情感的互动交流。比如,“捏面人”要先想好自己捏什么样的东西,告知同伴,再将同伴的身体当作“面团”摆出想捏物品的形态。在这个过程中,“捏面人”可以根据自己的观察来调整作品,以达到形象的效果。游戏后半程,“面团”可用语言建议“捏面人”怎么调整自己的身体,但自己不能动,只能用肢体塑造物品的静止形态。第二次、第三次游戏在背景音乐中进行,“捏面人”随着舒缓的音乐慢慢地捏捏对方的头、肩、手臂、腿、肚子、背等身体部位,最后在快节奏的背景音乐下给“面团”做造型。在组织与指导戏剧游戏时,教师通常要放慢游戏的节奏,宜缓不宜急。慢,才能让幼儿的表达更加细致、生动;慢,才能让幼儿的体验更为深刻,触及内心。

附:幼儿戏剧游戏类型及游戏例举

一、放松游戏:身体与情绪进入松弛、平稳的状态,使心理状态进入或走出虚构的戏剧情景。放松游戏可作为戏剧活动的暖身活动,也可作为结束活动。

个子拉拉长(小班)

在舒缓的背景音乐中,师幼一起自由地站立。教师轻轻地说:“太阳出来了,身体晒得暖洋洋的。感觉身体向上长,拉长了……”师幼一起想象自己正在被拉升,双臂向上伸展,直到最高点,然后身体慢慢放松恢复自然状态。

我是一片羽毛(大班)

播放舒缓的音乐,幼儿跟着音乐尝试放松身体,想象一片羽毛飘浮的各种造型。教师可以这样引导:“现在,你就是一片羽毛,在天空中飘啊飘,飘啊飘,首先是你的胳膊往上飘起来,然后是你的脚和头也飘起来了,最后你的整个身体都跟着飘起来了……”接着,幼儿尝试进行“羽毛”的合作造型,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几片羽毛飘啊飘,飘啊飘,突然聚到了一起,他们手拉着手去旅行了!几片羽毛轻轻地抱在一起,几片羽毛排成一队……”

二、感知游戏:在真实或虚构的情景里,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的感受,表现对周围世界的感知。

合拢张开(小班)

幼儿围坐在一起,教师播放音乐(节奏可以由慢逐渐变快),幼儿根据歌词的内容做动作:

合拢分开、合拢分开,小手拍一拍(五指并拢握拳、五指张开,反复两遍,拍手两下)。

合拢分开、合拢分开,小手拍一拍(动作同上)。

爬呀爬呀爬呀爬,爬到小脸上(小手从脚背开始顺着腿、身体向上,一直“爬”到脸上)。

这是眼睛,这是嘴巴,这是小鼻子,啊欠――(双手手指指眼睛、嘴巴、鼻子后,做个打喷嚏的姿势,并发出象声词“啊欠”)。

背上的图形(大班)

这一游戏旨在让幼儿在没有语言提示的情况下相互触摸,传递信息,让对方感知自己要表达的内容。第一次游戏:背上的图形。教师:“请一个小朋友先看图片,在下一个小朋友的背上画下来。这个小朋友不能用嘴巴说出图片名称,只能把自己的感觉再画在下一个小朋友的背上,这样一个一个传递下去,最后一个小朋友来告诉大家答案是什么。”第二次游戏:脑袋上的图形。教师:“刚才玩的时候,我发现小朋友穿的衣服有点多,所以有些人画的时候感觉不是很明显,现在我们把图形画在身体的什么地方会更有感觉呢?”(脸上。)第三次游戏:手上的图形。教师:“这次我们来试试在手心上画一画,看看感觉如何?”

三、模仿游戏:对人或物的特性、运动过程及其细节用身体或声音再现、复制,需要以细致的观察作为基础。

蜗牛搬家(中班)

第一步:幼儿用身体做“蜗牛”造型。教师:“蜗牛是什么样的?大家一起来变蜗牛,变变变,我是小蜗牛!”(幼儿造型)第二步:玩“蜗牛搬家”。幼儿找一个位置当作自己的家,互相之间留有一定的空位。教师念儿歌:“小蜗牛慢慢爬。爬呀爬呀爬,爬到了山坡上,咕噜咕噜滚下来。滚下来,继续爬,碰到大青蛙,赶紧躲回家。”幼儿用肢体表现相应儿歌内容。

老鼠娶亲(大班)

这个游戏由中国传统剪纸故事《老鼠娶亲》改编而来。第一步:欣赏故事《老鼠娶亲》。幼儿对故事中热闹的娶亲场面和人物造型非常感兴趣,比如,抬花轿、吹喇叭、吹唢呐、打鼓、抬礼品、放鞭炮等动作造型。第二步:教师和幼儿共同分析人物的动作特点,再请幼儿模仿这些单个的动作。第三步:播放背景音乐,幼儿分角色模仿表演“老鼠娶亲”情景。

四、想象游戏:调动已有经验,联系新经验,重组已有经验,以创造出新的情景、角色与故事情节。

月亮出来了(中班)

在舒缓的背景音乐中,师幼自由地图坐在一起。教师:“月亮出来了,周围安静极了。忙碌了一天的孩子要睡觉了,工作了一天的大人也要休息了,小鸟安静地停在树梢上,调皮的小老鼠轻轻地走出来了……”先请幼儿讨论“调皮的小老鼠在夜里会做什么”。接着,随着教师的语言描述,幼儿自由想象并以肢体动作来表达调皮的小老鼠夜里活动的情景。

五只猴子荡秋千(大班)

这是由手指游戏“五只猴子荡秋千”改编的。

第一步:全体幼儿伴随儿歌做手指游戏。

五只猴子荡秋千,嘲笑鳄鱼被水淹(两手五指左右摇摆)。

鳄鱼来了鳄鱼来了,嗷嗷嗷(一只手伸开不动,另一只手四指合拢做鳄鱼嘴巴状去咬另一只手)。

四只猴子荡秋千,嘲笑鳄鱼被水淹(两手四指左右摇摆)。

鳄鱼来了鳄鱼来了,嗷嗷嗷(动作同上)。

三只猴子荡秋千,嘲笑鳄鱼被水淹(两手三指左右摇摆)。

鳄鱼来了鳄鱼来了,嗷嗷嗷(动作同上)。

二只猴子荡秋千,嘲笑鳄鱼被水淹(两手二指左右摇摆)。

鳄鱼来了鳄鱼来了,嗷嗷嗷(动作同上)。

一只猴子荡秋千,嘲笑鳄鱼被水淹(两手一指左右摇摆)。

鳄鱼来了鳄鱼来了,嗷嗷嗷(动作同上)。

第二步:幼儿两两合作进行表演。两人面对面站立,一人扮演猴子,另一人扮演鳄鱼,一起念儿歌并做手指游戏。当念到“鳄鱼来了鳄鱼来了,嗷嗷嗷”时,“鳄鱼”就用手指快速地捉住“猴子”的手指。

第三步:“猴子”被抓住后,就要想办法说服“鳄鱼”不吃自己。这个环节是发挥幼儿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过程,扮演猴子的幼儿要能机智灵活地结合生活经验和听说过的故事想象有关情节,想办法说服鳄鱼不吃掉自己。比如“猴子”说:“鳄鱼鳄鱼,天冷了,我这只‘猴子’要去给奶奶送帽子,你不能吃掉我,要不然奶奶就会生病了。你是条好心的鳄鱼,你一定会同意的!”“鳄鱼”觉得这是懂得关心人的猴子,就同意不吃了。

五、造型游戏:用肢体塑造人或物的静止形态,可以单人做,也可以多人合作。造型游戏可增强幼儿对身体的控制能力。

热闹的马路(大班)

幼儿分组,每组1~8名,先讨论“热闹的马路上有什么,马路边有什么”。讨论后,每组幼儿结合生活经验和想象的情景,运用肢体合作造型,表现“热闹的马路”。

千姿百态的树(大班)

这一游戏重在引导幼儿尝试用动作塑造不同的树,可以一人或多人合作塑造。在游戏前,幼儿对各种树的形态有丰富的认识,如知道不同的树有着不同的形态,有粗粗的梧桐树、笔直的松树、摇摆的垂柳等。游戏时,先请幼儿回忆关于各种树的经验。教师:“你们见过哪些树?它们是什么样子的?请你用动作表现一种你见过的树。1、2、3,变,变,变,我们的身体变成树!”(幼儿造型)然后,在背景音乐中,幼儿尝试与同伴合作塑造各种不同的树。教师可以提醒幼儿:“有的树树干很粗,有的树有很多树枝,那我们怎么来表现呢?你们还见过什么奇怪的树?怎么来表现呢?”

六、控制游戏:在虚构的情景中,把握身体运动的大小、轻重、速度、空间(高低、上下、内外等),可增强幼儿对身体的控制能力。

谁轻谁重(小班)

幼儿四散站着,教师请幼儿跟身边的同伴说说什么动物走路脚步重什么动物走路脚步轻,什么物品重什么物品轻等。然后,幼儿跟随教师口令做动作。比如,大象来了(幼儿模仿大象走路以重重的跺脚动作表示重),小鸡来了(幼儿模仿小鸡踮起脚尖走路表示轻);火车开来了,轰隆轰隆(幼儿以重重的跺脚动作和粗粗的声音表示重),小玩具车开来了,嘀嘀嘀(幼儿用轻轻的动作和小小的声音表示轻);搬个重重的西瓜(幼儿两手环抱表示搬,并伴随“哎哟哎哟”的声音),拿个小小的草莓(幼儿动作轻轻地)…

铁皮人加油(中班)

这个游戏与传统的“木头人”游戏有相同的地方,都强调幼儿对身体的控制,但这个游戏增添了“油桶”这一角色,游戏的情景性和趣味性更强。该游戏重在引导幼儿在相互配合中学会控制肢体各部位的动与静。游戏可先由“铁皮人”游戏导入。教师:“铁皮人走路是什么样子的?铁皮人生锈时可以摆出哪些造型?”然后师幼一起玩“铁皮人加油”的游戏。教师:“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新游戏‘铁皮人加油’,两个人一组商量好谁扮演‘铁皮人’,谁扮演‘油桶’。你们随着音乐节奏一起模仿‘铁皮人’走路,听到‘生锈了’(音乐停止),‘铁皮人’保持造型不动,‘油桶’去给‘铁皮人’加油,油点到哪个身体部位,‘铁皮人’就活动哪个部位。”第二、三次游戏时教师可以调整音乐节奏,幼儿随音乐调整身体动作。

七、专注游戏:使感官与情绪状态、语言与思维聚焦于某一专门任务,以便对人、物作出灵敏的反应,有助于提高幼儿的注意力。

赤脚行走(小班)

随着轻柔的背景音乐,幼儿赤脚坐在地板上,教师:“今天,我们的小脚要出来呼吸了,做做操”,“小脚小脚弯弯、小脚小脚捏捏、小脚小脚揉揉、小脚小脚搓搓……”幼儿随着音乐调控自己的小脚做相应的动作。接着教师说:“我们的小脚要去散步了,你们可以在地板、地毯、鹅卵石、草地、沙土里自由地走来走去。”幼儿赤着脚自由行走或踏在地板、地毯、鹅卵石草地、沙土地等不同质地的地面,集中注意力,以脚底的触觉感知光滑、粗糙、柔软、坚硬等不同感觉,并尝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觉。小班幼儿会从开始的紧张或不自在,到后来逐渐放松,并乐意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感觉。这个游戏一般在夏天进行。

顺风耳(中班)

师幼一起以自由舒服的姿势躺在地板上,教师:“我们每人都有一对‘顺风耳’,能听见周围很细小的声音,也能听到远方传来的声音。你们要保持安静啊。”接着,请幼儿专注倾听,如刮风的声音、风中小树叶沙沙的声音、户外汽车声、园内有人活动的声音、自己的心跳声等。

(以上戏剧游戏由江苏南京市于家巷幼儿园、南京市第三幼儿园、南京市雨花台区实验幼儿园提供。)

5.戏剧教育综述 篇五

一、前言

(一)大纲的适用对象

本大纲适用于普通中等及高等教育教学

(二)总学时安排 总学时30个学时.(三)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普通中等及高等教育选修课,是音乐与戏剧表演的专业基础课.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欣赏初步掌握音乐与戏剧表演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初步形成运用音乐与戏剧表演的能力,培养对音乐与戏剧表演的兴趣,进而提高艺术审美的能力.课程的任务是要求学员比较全面地掌握音乐与戏剧表演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学会欣赏戏剧这门艺术并将与音乐结合进行简单的艺术实践.(四)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主要研究音乐与戏剧表演.课程涉及到音乐和戏剧这两门艺术学科,但本课程是结合两者的紧密联系进行讨论,其视点与有关的教育课程不同.二、基本要求

(一)课程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初步掌握音乐与戏剧表演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包括:戏剧的基本特征和起源发展;音乐与戏剧之间的功能关系及影响,戏剧各种种类发展的规律和基本特征;培养音乐和戏剧表演排演的实践知识与能力.(二)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课程的重点:一是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二是要注意把所学理论与欣赏相结合;

课程的难点是对音乐在各类戏剧中的基本特征不同渗透体现的掌握及对音乐和戏剧表演排演的实践知识与能力的掌握.三、本课程具体内容与要求 第一单元

走进戏剧 学习的目的和要求: 了解戏剧的相关概念和知识内容;认识学习戏剧的意义;掌握戏剧的基本理论及音乐在戏剧中的功能和作用;初步欣赏和了解各种类戏剧;激发学习戏剧的兴趣和愿望.课程内容:

第一节 欣赏与认知各种类戏剧

欣赏:京剧、歌剧、话剧、音乐剧等经典剧目的选曲片段 知识:戏剧的概念;生活与戏剧的关系;影视剧;

两种戏剧观——“模仿说”与“物感说”; 由演员操纵傀儡演出的戏剧;

拓展与研究:各种类戏剧的特点和关系 实践:模仿阶段的练习及编创戏剧小品

第二节 音乐在戏剧中的功能和作用

欣赏:越剧、京剧、歌剧、音乐剧等经典剧目的选曲片段 知识:戏剧是综合多种艺术因素的舞台艺术;音乐与戏剧的结合 拓展与研究:音乐在各类戏剧中的表演艺术关系 实践:学唱京剧及用音乐剧形式编创戏剧小品

第二单元 中国戏曲 学习的目的和要求: 了解中国戏曲的相关概念;认识学习中国戏曲的意义;掌握戏曲的基本特征等知识内容;初步欣赏和了解各种类戏曲;激发学习戏曲的兴趣和愿望.课程内容:

第三节 中国戏曲的基本特征

欣赏:昆曲、川剧、蒲剧、京剧等经典选段

知识:戏曲的基本特征;戏史简述;基本特征的解析;戏曲音乐的地位和作用.拓展与研究:通过表演体会戏曲的基本特征 实践:学唱昆曲选段

第四节 中国戏曲的表演程式与行当 欣赏:川剧、豫剧、桂剧等经典选段 知识:戏曲的程式;戏曲的行当

拓展与探究:举例阐释戏曲的程式及戏曲的行当 实践:选学当地地方戏的一个唱段

第五节 戏曲中的大戏、小戏及剧种

欣赏:长沙花鼓戏、雁北大秧歌、迷胡戏、广西彩调等经典片段

知识:大戏的形态特点与戏曲中的大剧种;小戏的形态特色与戏曲中的小剧种;新兴的戏曲剧种;少数民族的戏曲

拓展与探究:对比大戏和小戏的区别 实践:选唱和排练本民族剧种的剧目选段

第六节 京剧的音乐 欣赏:京剧经典选段 知识:京剧;京剧的音乐

拓展与探究:分辨京剧唱腔和板腔的不同 实践:学唱京剧并注重京剧音乐

第七节 戏曲的现代戏

欣赏:评剧现代戏、迷胡现代戏、豫剧现代戏、现代京剧等经典选段 知识:现代戏的由来;现代戏的发展

拓展与探究:戏曲的现代戏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实践:学唱吕剧和现代京剧

第八节 戏曲排演实践

排练现代京剧《沙家滨》选段《他们到底是姓蒋还是姓汪》 第三单元 歌剧 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歌剧的相关概念和知识内容;掌握欧洲歌剧和中国歌剧的知识内容及其发展;欣赏和了解欧洲歌剧和中国歌剧的著名作曲家及其作品,激发学习歌剧的兴趣和愿望.课程内容: 第九节 欧洲歌剧及其艺术形式

欣赏:歌剧《茶花女》咏叹调;歌剧《阿依达》二重唱

知识:欧洲歌剧及其简史;歌剧中的演唱;歌剧管弦乐队及器乐曲 拓展与探究:区别歌剧与戏曲的演唱与乐队 实践:学唱欧洲歌剧选段

第十节:欧洲歌剧著名作曲家及其作品

欣赏: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咏叹调;歌剧《托斯卡》咏叹调; 歌剧《图兰多》咏叹调

知识:莫扎特及其歌剧;威尔第及其歌剧;瓦格纳及其歌剧;普契尼及其歌剧

拓展与探究:欧洲歌剧著名作曲家的不同特点 实践:学唱欧洲歌剧选段

第十一节 中国歌剧的形成

欣赏:歌剧《白毛女》合唱曲;歌剧《洪湖赤卫队》二重唱;歌剧《洪湖赤卫队》咏叹调;歌剧《江姐》咏叹调

知识:中国歌剧的形成;中国歌剧的初步繁荣;《洪湖赤卫队》和《江姐》 拓展与探究:中国歌剧形成与成熟的标志 实践:学唱中国歌剧选段

第十二节 中国歌剧的发展

欣赏:歌剧《伤逝》咏叹调;歌剧《原野》间奏曲; 歌剧《原野》咏叹调 知识:中国歌剧的发展; 《伤逝》和《原野》;多种歌剧形式并存 拓展与探究:探讨中国歌剧的发展 实践:学唱中国歌剧选段

第十三节 歌剧排演实践

排练《洪湖赤卫队》选曲《洪湖水,浪打浪》 排练《江姐》选曲《绣红旗》

第四单元 音乐剧 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音乐剧的相关概念和知识内容;掌握美国音乐剧、西方现代音乐剧和中国音乐剧的知识内容及其发展;欣赏和了解各国音乐剧著名作曲家及其作品,激发学习音乐剧的兴趣和愿望.课程内容:

第十四节 美国音乐剧 欣赏:音乐剧《演艺船》选曲;音乐剧《俄克拉荷马》选曲; 音乐剧《西区故事》选曲;音乐剧《音乐之声》选曲

知识:音乐剧起源于发展;音乐剧的艺术特征

拓展与探究:美国早期歌舞戏剧综合表演与成熟音乐剧的不同 实践:学唱美国音乐剧选段

第十五节 西方现代音乐剧

欣赏:音乐剧《歌剧院幽灵》选曲;音乐剧《西贡小姐》选曲

知识:四大名剧的艺术成就;现代音乐剧的艺术特点; 韦伯与勋伯格 拓展与探究: 实践:

第十六节 中国音乐剧

欣赏:音乐剧《芳草心》选曲;音乐剧《四毛英雄传》选曲

知识:当代中国音乐剧;中国音乐剧与戏曲和歌剧的异同;音乐剧的主题 拓展与探究:比较音乐剧和歌剧的唱法和乐队形式的不同 实践:排演四大音乐剧的选段

6.戏剧教育综述 篇六

论文关键词:文化传播学;戏剧艺术通识教育;文化自觉

论文摘要: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对通识教育的功能研究存在着严重的偏差,更多地关注通识教育的创新功能,忽略了其文化、精神传承功能,而在人文精神发生集体性危机的中国当下和全球化语境下,通识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更多的是文化精神的传承。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精神传承途径,高校戏剧艺术通识教育应该把“文化自觉”理念贯注到每个大学生心中,促进对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化主体性的理论思考和实践关怀,铸就主体精神的文化自觉,这是当前高校戏剧艺术通识教育的灵魂。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对通识教育的功能研究存在着严重的偏差,更多地关注通识教育的创新功能,忽略了其文化精神传承功能,而在人文精神发生集体性危机的中国当下和全球化语境下,通识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更多的是文化精神的传承,因为“只有在文化深厚的土壤里,天才才有可能爆发”(甘阳语)。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精神传承途径,高校戏剧艺术通识教育应该把“文化自觉”理念贯注在每个大学生心中,促进其对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化主体性的理论思考和实践关怀,铸就主体精神的文化自觉,这应是当前通识教育巫待解决的问题,也是高校戏剧艺术通识教育的灵魂。

一、戏剧艺术与文化传播

戏剧艺术是一种文化。“文化”大概是人类最难界定的概念之一,美国人类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在《文化:一个概念定义的考评》(1952年)一书中,共收集了1“条文化的定义。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其著作《原始文化:神话、哲学、宗教、语言、艺术和习俗发展之研究》一文中给“文化”下了一个至今学术界还认定为权威的定义,即“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英国文化研究者威廉斯则细化和拓展了泰勒的观点,他说,“文化”一词是英语语言中最复杂的两三个词之一,文化的当代意义大致有三个方面:(1)作为艺术及艺术活动的文化;(2)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符号的文化;(3)作为一种发展过程的文化。m<_,无疑,艺术及艺术活动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角度看,“文化”是被用来阐释艺术及艺术活动的。作为艺术的一种样式,戏剧艺术当然是一种文化,但其表现形态却有着自身特质,即戏剧是由演员直接面对观众进行表演的一种艺术和文化。

戏剧艺术是一个民族文化和社会文化身份的代言。“对艺术史家来说,他们深深地意识到艺术始终是一个历史性的事件或现象,一个其所处时代的符号,一个历史、社会、文化或个体成长、身份、变革或转化的标志。公正地说,甚至在艺术发展最具形式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时刻,这种观念在艺术史学科也曾是一个既定的观念”,我们知道,世界戏剧有两大基本系统,即以中国传统戏曲为代表的东方戏剧艺术和以欧洲话剧为代表的西方戏剧艺术,其中,梅兰芳和莎士比亚的戏剧艺术无疑是这两个系统中最突出的代表。从梅兰芳的戏剧艺术我们可以品味到美情统一、虚实相生、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精神文化的妙处,从莎士比亚的戏剧艺术我们可以感悟到充斥着博爱、罪责和忏悔之情的西方基督教文化的深邃底蕴。把握两者的差异,追寻两者形成的精神质素,从而更深人、更真切地展现文化内涵的差异,这是历史学家所无法提供的鲜活的文化标本。

戏剧艺术是在文化传播中生成、发展和完善。“文化由外层和内隐的行为模式构成;这种行为模式通过象征符号而获致和传递;文化代表了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包括它们在人造器物中的体现;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传统的(即历史地获得和选择的)观念,尤其是它们所带的价值。文化体系一方面可以看作是行为的产物,另一方面则是进一步的行为的决定因素”。这一定义从动态和过程的角度,确定了文化与传播之间的关系。文化是传播的文化,传播是文化的传播。传播与文化的互动关系表明:文化与传播在很大程度上是同质同构、兼容互渗。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即传播,传播即文化。同样,作为文化组成部分的戏剧艺术正是在文化传播中得以生成、发展和完善,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如果没有文化的传播,戏剧文化将是一种“死文化”;如果没有戏剧文化的传播,文化的传播将丧失一种重要的路径。

二、高校戏剧艺术通识教育与文化传承功能

非常遗憾的是,随着戏剧艺术的边缘化倾向加剧,戏剧艺术这种文化传播传承功能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我们渴望着在还没有完全沦落为“社会机体的“功能性器官”的高校能够担当重任,守望文化家园,传承民族文化精神质素,铸造新的人格。如此,实施高校戏剧艺术通识教育就相当重要而紧迫。

18世纪末,西方高等教育就注意到艺术的这种文化传承功能的意义,“当时的知识界普遍认识到,艺术史和文学研究一样,是探索民族文化身份是一个重要途径。同样,学习艺术史和文化传统有助于对人类历史的认识和推动社会的进步”。1874年,艺术批评家诺顿受哈佛大学之邀担任艺术史教授,他说:“对我来说,艺术史是一种最为神圣的文化传统。通过研究艺术,人们可以发现自身潜在的精神追求和美的理想,从而使自己变得更加文明”。的确,一个文明、一种文化如果要存在和延续,就须保证它的关键信息和元素得以传承。有意义的艺术接受活动,就是接受者全身心地沉醉于艺术世界的精神漫游和灵魂之旅,也是接受者获取文化精神和历史信息的过程。艺术的这种文化传播效应是任何一个领域都无法企及的。诚如前苏联著名美学家斯托洛维奇指出:“人的审美教育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但是不能不承认,艺术是对个人目的明确地施加审美影响的基本手段,因为正是在艺术中凝聚和物化了人对世界的审美关系。

戏剧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因其现场直观性、双向交流性而在接受者面前“打开了一个焕然一新的、无限美妙的欲望与生命的世界n/别林斯基语),在这个世界里,观众身临其境,把自我的生命体验投射其中,逐渐形成浓郁的“扮演意识”。拥有这种扮演意识,接受者更易深入了解蕴含其中的文化精神,确定自身的文化身份,并以此来审视他者的文化精神。从这个意义来说,戏剧艺术的这种文化传承功能,又是其他艺术所无法代替的。因此,高校戏剧艺术通识教育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文化传承途径。

任何一种文化的传承都应是连续的,任何一个链条的脱落都可能造成文化根基的丧失,而这种丧失往往导致一个时代精神的集体沦落。这种悲剧历史已然有上演。但是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民族文化之链正面临着再一次被断裂的危险,当人们,尤其是当代大学生争相追逐着西方文化浪潮而忽视甚至漠视脚下深厚的文化土壤时,“失落的就不只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家园。这不仅可能导致民族精神的危机,更是人自身存在的危机”。因此,在高校实施通识教育并不是一种现时流行的时尚,而是一种恒久的文化传承事业。同样,戏剧艺术通识教育也不是高校的装饰品,而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在某种意义上说,文化传承的连绵不绝决定了高校戏剧艺术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和恒久性。

三、文化自觉:高校戏剧艺术通识教育的灵魂

现在的大学教育随着全球知识产业的兴起与推动已纳入到现代化进程之中,不可否认,这是大学教育的一种进步。但当目睹着民族文化精神资源在此热潮的裹挟下已然失去其存在的根基,价值逐步被遮蔽之时,我们又会悲叹大学精神的沦落和功能的偏移。诚如英格尔斯的现代化发展理论所认为,现代化不应该只是一种政治或经济体系的形成,而应该是一种精神现象或一种心理素质。他说:“在整个国家向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人是一个基本的因素,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这样的国家才真正称之为现代的国家”,而作为一个“现代人”最深层的表现就是坚守自身的文化归属,拥有主体的文化自觉。

因此,文化传承并不止子传统文化知识的吸纳,尤其不能“把历史的馅饼按时代和地区切割成大小不等的部分,然后再按照编年的顺序把它们分别吃下去”,因为“这种机械的拼盘游戏使历史处于被割裂的状态,因而缺乏一种文化传统的内在逻辑性和精神深度”;也不止于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播,而是在此基础上建构主体的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是社会学家费孝通提出的一个命名,“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的意思。不是要“复归”,同时也不是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的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在全球化语境下,“文化自觉”成了众多国家、民族在未来发展过程中不可绕过的重要话题,也是学界研究的热点。大家众说纷纭,其中,乐黛云的“基因论”大概最接近费孝通的观点,即“文化自觉指的是深刻认识白身文化历史传统的最根本的种子或基因,并为这个基因的发展创造新的条件,同时将这个文化传播于世界,参与全球新文化的创新。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解读中国现代戏剧艺术,更多地立足于西方立场,关注西方戏剧资源参与中国戏剧建设的价值,而忽略了中国戏剧资源如何促进西方戏剧发展的意义。这应该是一个相融的过程。早在20世纪30年代,梅兰芳访美、访苏所带来的“中国戏曲热”已然可以感受到中国戏剧资源参与西方戏剧建构的踪迹,正是吸收了中国戏曲的写意、虚拟美的优长,才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长期以来现实主义风气独霸西方剧坛的僵化局面。高校戏剧艺术通识教育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形成对本土文化、民族特性与民族的自信心,建构一种宝贵的理性思维,既深人地了解本民族文化的起源、形成和演变及发展趋势,同时也对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关系进行理性的把握,并从中提炼民族文化精神的活性化因素,使之参与并影响着全球化文化建设走向。这是高校戏剧艺术通识教育的灵魂。

文化自觉不仅反映在大学生对民族文化及世界文化的理性认识上,而且反映在大学生主体精神文化的不断成熟上。只有民族文化的自觉和主体文化的自觉的融合,民族文化自觉坚挺主体文化自觉,主体文化自觉强化民族文化自觉,才能构建和谐的世界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大学教育的过程,究其实质而言,从它的一个环节起,就处在‘正在成长的精神’与‘已然成熟的精神’之间的关系”,作为“中间物”的大学生,可以在生旦净末丑的艺术世界中,感知民族文化魅力,传承民族文化精神,塑造主体文化精神,最终达到文化成为主体精神生活的最基本的元素,文化开启主体,主体追随文化;文化成为主体自由发展的自然表现,而不是主体的外在束缚。这就是‘‘已然成熟的精神”。当然,这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其间会充满着诱惑、困惑、迷惘,甚至绝望,但正因为如此,高校的教育才会体现其真正的精神价值,而高校的戏剧艺术通识教育正是通往精神天堂的重要路径。

7.中小学戏剧教育区域创新实践探索 篇七

(一) 国内外中小学戏剧教育概况

1989年11月20日第44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提出:“应尊重并促进儿童充分参加文化和艺术生活的权利, 并应鼓励提供从事文化、艺术、娱乐和休闲活动的适当和均等的机会。”[1]教育政策、学生接受艺术教育的途径以及教师的素养都在影响着一个国家的艺术教育走向。而戏剧课程以其综合性、多元性引起了教育界的重视, 因为借助戏剧教育载体可以拓展基础教育的育人功能。戏剧教育也越来越得到世界各国 (地区) 的重视, 许多国家 (地区) 都成立了戏剧教育组织, 如美国戏剧与教育联盟 (The American Alliance for Theater and Education, AATE) 、香港教育剧场论坛 (Theater and Education Forum Organization, TEFO) 等。1992年, “国际戏剧/剧场与教育联盟” (International Drama/Theater and Education Association, IDEA) 在葡萄牙波尔图举办创会会议, 此后, 每3年举办一次世界性会议, 至今已成功举办6届。现在, IDEA已发展成一个有90多个国家代表加盟的国际组织。

从世界各国 (地区) 的国家 (地区) 课程发展来看, 英国是最早开发戏剧课程的国家。1985年, 英国保守党政府提出将音乐、艺术与戏剧作为中小学艺术学习的课程。1992年10月, 英国政府公布国会通过的《教育法案》, 该法案将戏剧教学纳入英语学科。这一教育政策将戏剧视为英语学习的主要媒介, 这也体现了国会议员对戏剧教育功能的肯定。

美国制订有关戏剧教育课程的法令规定是在1994年1月, 由国会通过的《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中的“学校发展标准”部分对戏剧教育作出规定。其后, 美国在《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中, 对学生在艺术方面应达到何种认识及具备哪些能力做了规范。其中, 戏剧部分的各项标准由美国戏剧与教育联盟制订。美国的戏剧教学已经广受关注并获得政府资助, 在中小学以创作性戏剧为主, 一部分高中还开展了剧场艺术教学。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省级教育法规中, 都对中小学戏剧教学有所规定。

在亚洲地区, 虽然戏剧教育的兴起只有近20年, 但是发展迅速。从1997年到2012年, 台湾已经建立起完整的从幼儿园到高中的表演艺术戏剧教学体系, 戏剧课以法定形式进入学校的课程表里。台湾地区中小学戏剧教育以跨科统整戏剧教学模式为主要实施方式, 师范教育中的戏剧教育设置与中小学课堂教学衔接较好。香港戏剧课程设计以“戏剧作为艺术领域中的一个单元”“戏剧作为其他科目的一个单元”为主要形式, 戏剧以教学法的形式融入人文学科的教学中。2010年, 香港教育学院与香港教育剧场论坛联合发布的《香港学校戏剧教育:成果的研究与评鉴》是目前亚洲戏剧教育研究报告中最完整的一份。

(二) 中小学戏剧教育的政策依据

2001年, 我国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国家艺术课程标准 (实验稿) 》, 明确将戏剧纳入中小学艺术教育中来。这是我国首次提出“综合艺术课程”的概念。在学校实践中, 戏剧教育远远超出艺术教育内容, 它融合了语文、科学、历史、地理、体育、音乐、美术、舞蹈和品德等学科元素, 是一门重在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综合实践能力的综合课程。因此, 在中小学, “戏剧教育”不是指以培养专门戏剧人才为目标的教育, 而是指中小学利用戏剧教育这种艺术教育形式开展综合育人的课程实践探索, 其根本目的是提高中小学生的品德修养、审美能力和文化品位。

2011年, 教育部颁布《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 明确把戏剧纳入中小学的学科教学中。该标准附录了“学生艺术能力发展水平参照表”, 其中有单列的“戏剧”一项, 分别围绕“感知与欣赏”“表现与创造”“反思与评价”三方面对学生的戏剧能力发展水平提出具体要求, 同时也为戏剧课程的研究提供了政策支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立德树人,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戏剧对于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健全的人格、提升学生文化品位和精神底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2014年, 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 “严格执行课程计划, 开齐开足艺术课程”[2]。这一提议将义务教育阶段的艺术教育普及上升到了学校战略高度。2015年9月,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开设音乐、美术课程的基础上, 有条件的要增设舞蹈、戏剧、戏曲等地方课程”。[3]这两则意见提出, 艺术教育要结合当下教育改革、学校发展等综合因素, 满足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和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需要。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 许多学校开始围绕戏剧开发地方或校本课程, 充分挖掘戏剧的育人功能。

(三) 学校对戏剧教育的认识

1. 戏剧教育在校园的受欢迎度较高

2012年, 北京市海淀区开展全区戏剧教育调研。调查结果显示, 戏剧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在校园较受欢迎 (占65%) , 多数教师和学生对戏剧教育是充满热忱的。学生在参加戏剧教育活动中可以锻炼多方面的能力, 因此他们希望戏剧教育能够在校园中广泛开展起来。

2. 学校对开设戏剧课程充满期待

将戏剧单独列为学校课程, 是中小学戏剧教育发展的一个愿景。被调查学校中, 赞同将戏剧列入学校课程的占87%, 不赞同列入的占13%。这说明, 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对包含戏剧在内的综合艺术课抱有极大的兴趣和期待。

但是整体而言, 中小学戏剧教育的开展情况很不平衡。目前, 全区还有46%的学校没有开展戏剧教育活动。戏剧作为艺术教育的内容之一, 与音乐和美术教育关系密切。由于受课时、资源和师资等方面的限制, 中小学戏剧排演、戏剧教学还主要是以课外活动的形式进行, 缺乏系统化、课程化的管理。这就导致戏剧在培养人的艺术素养、伦理道德、文化素养等方面的作用未能得以充分彰显, 戏剧的育人功能还远远没有被挖掘出来。

近年来, 海淀区充分认识到, 戏剧教育是建设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 戏剧教育在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 海淀区把戏剧看作学校德育建设的一部分, 尤其重视戏剧的德育功能, 对戏剧教育发展做了深入的前期调查研究, 以期戏剧教育在中小学顺利开展和普及。

二、海淀区戏剧教育研究内容

海淀区是北京市第一个在区域范围内进行戏剧课程研究的教育改革试验区。2012年, 海淀区开始全面开展中小学戏剧教育课程实验, 向全区发放了由原区教科所完成的《关于海淀区中小学开展戏剧教育的实施方案 (讨论稿) 》。该方案将戏剧教育项目分为4个研究领域:发掘戏剧育人功能;开发戏剧课程;探索戏剧教学法;建设戏剧社团。同时, 它确定了12个研究方向:中小学戏剧教育课程的目标;戏剧教育的实施方式;戏剧社团活动;戏剧教育教师培训;戏剧教育特色学校建设;戏剧教育成果展演;戏剧教学法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戏剧教育进校园;校园环境场所建设;戏剧德育;戏剧教育评估体系;戏剧教育课程社会资源开发。概括来说, 海淀区戏剧教育项目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挖掘戏剧的育人功能, 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中小学开展戏剧教育, 就是要借助戏剧这种综合的艺术形式, 融艺术修养、品德培养、文化熏陶和舞台表演于一体, 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目前, 全区有近70所学校开展了戏剧教育活动, 涉及剧种包括课本剧、校园剧、话剧、歌舞剧、音乐剧、戏曲等, 主要活动形式有戏剧课程、戏剧社团、校园艺术节等。[4]组织学生观看、参与戏剧演出等戏剧教育形式, 拓展了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 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提高了学生的品德修养、审美能力和文化品位, 使学生对剧场艺术产生兴趣。同时, 学校将戏剧教育融入学科教学, 从学科戏剧创造性活动角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 探索中小学戏剧教育实施模式, 开发戏剧教育资源

在中小学实施戏剧教育, 应该是多渠道、多层次的。具体来说, 中小学开展戏剧教育主要有以下几个模式。

一是戏剧教育课程的形式。戏剧包括话剧、戏曲、歌剧、舞剧、哑剧等类型, 涉及剧本创作、表演、导演、舞美等多种艺术创作, 是一项综合教育形式。戏剧课程的开发必须坚持戏剧教育的普及性, 面向每个学生, 调动每个学生参加戏剧教育课程学习的兴趣。学校领导要成为戏剧教育的引导者, 注重顶层设计, 抓好统筹, 成立由专人负责、不同学科组教师参加的戏剧教育课程研发小组, 从人类优秀文化艺术宝库中选择适合中小学生学习和排演的古今中外优秀戏剧作品, 建设适合学校戏剧教育课程的教学资源库。[5]

二是利用戏剧教学法的形式。戏剧教学法让常规课堂教学洋溢着实践与创造的情趣。教师通过提取戏剧艺术中的“角色扮演”和“戏剧情境”等元素, 将语文、数学、英语、地理、历史、科学、自然等科目与游戏、即兴表演等充满戏剧趣味的活动相结合, 能使学科教学变得生动有趣。部分学科采用戏剧教学法, 围绕教学内容进行想象创作和表演, 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创作改编学科课外教材内容的活动, 提高了学生的表现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是戏剧社团的形式。校园戏剧社团给学生表演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戏剧社团要以教师为指导, 以学生为主体, 采用学分制的方式, 集中不同班级、不同年级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 成立学生剧组, 定期开展戏剧教育课程的教学和排演。戏剧社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人文素养和创造精神。

(三) 拓宽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提升戏剧课程育人的有效性

戏剧教育有效开展的关键在教师。为推进学校戏剧教育的顺利开展, 保障戏剧教育有序持久地开展, 海淀区将逐步完善中小学戏剧教师培养和培训体系。因此, 海淀区戏剧教育项目组聘请部分长期关注、热心海淀中小学戏剧教育的专家作为区域开展戏剧教育的智囊团。海淀区还将积极建立与高校联合培训戏剧教师的模式, 同时注重挖掘现有教师的潜能, 以盘活存量为根本, 以引进增量为辅助, 逐步提高教师的文学和艺术素养, 不断提高教师开展戏剧课程的能力和水平。

三、海淀区戏剧教育实践特点

(一) 以课程教学为核心

海淀区戏剧教育已经进入课程化探索阶段, 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 积极探索具有时代特征和校园特色的戏剧活动形式。实施较为成功的戏剧教育课程有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的“1+X”课程、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的阳光课程、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的戏剧节课程、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的金帆话剧团课程等。

戏剧教育课程化就是将戏剧纳入教学计划, 实施课程化管理, 使戏剧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戏剧教育只有走向课程化, 才能成为有目的、有计划、有评价的体系。在这方面, 学校可建立学生活动记录制度, 将学生观赏高雅文艺演出、进剧场演出等情况与表现作为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内容, 以促进戏剧教育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这种课程化管理坚持不搞比赛和戏剧节展演, 而是将戏剧教育研究聚焦在“戏剧课程”上。

(二) 发挥戏剧专业内涵

戏剧能给学校提供一种“集体体验”的校园文化, 通过剧本或表演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结合育人目标, 学校可编写体现自身文化品牌的经典剧目。剧目的主题包括国家民族精神、青少年成长故事、中国文化传承、环境保护、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等。一所学校的经典剧目可以起到为校园精神文化代言的角色, 不仅能够让学生获得历史和社会知识, 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 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甚至是精神归属感。海淀区的学校戏剧凭借专业团体的资源优势, 目前已经有近10场大戏进入专业剧场演出, 基本上反映出我国基础教育戏剧教学水平。这些剧目包括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史剧《丁香花开》、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上地实验学校的曲剧《四世同堂》、中关村第一小学的京剧《木偶奇遇记》、中关村第二小学的舞剧《野斑马》、花园村第二小学的儿童京剧《金鱼公主》、北京医学院附属中学的话剧《少年鲁迅》、北京市八一学校的话剧《我的西南联大》、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金帆话剧团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等。

从以上剧目能够看出, 戏剧教育实践具有以下共通点:在理念层面, 梳理出学校的价值理念, 并与戏剧课程相关联;在技术层面, 校长组织戏剧教师团队, 鼓励教师在学科教学中使用戏剧教学法, 推进排演工作;在教育层面, 校长把握戏剧课程涉及的教育问题, 如课程目标设定、内容编写、教学设计、开设形式等;在文化层面, 校长、教师、教学团队具有亲身接触戏剧的经验, 同时得到专业人士的指导, 使戏剧课程成为校内文化的一部分。

校园戏剧使参演的学生和观看的学生形成双向互动。这种艺术欣赏互动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精神共享。学生在观看同龄人演出的时候, 精神参与具有移情作用, 即观众的内心体验越深, 交流效果越好。学生观众是戏剧演出中最主要的角色, 学生观众的集体参与对戏剧活动提出了基本要求:剧目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必须满足多数学生的需求。二是直接参与。学生直接参与戏剧创作实践活动, 可以提高自我表达与群体协调的能力、观察与分析社会人生的能力, 从而健全个性。

(三) 初探戏剧治疗功能

戏剧表演中有“五力”, 即观察力、想象力、感受力、理解力、应变能力。这些元素可引申为丰富想象力、敏锐观察力、专注注意力、机智反应力、灵活适应力、牢固记忆力、鲜明表演力、准确理解力。戏剧表演中也有“六感”, 即分寸感、幽默感、信念感、节奏感、形象感、真实感。[6]这些戏剧功能启示我们可以用戏剧方式来帮助学生了解与舒缓社交及心理上的问题。

1979年, 在英国成立的戏剧治疗师协会对戏剧治疗给出定义:戏剧治疗是一种手段, 用以协助人们去了解与舒缓社会及心理上的难题, 解决心理上的疾病与障碍。[7]它是以简单的象征表达创作性的架构, 包括口语与肢体的交流, 使参与者通过认识个人与团体的关系来认知自我。简言之, 戏剧治疗是指将戏剧艺术的创作性媒介应用于心理治疗的一种方法。在现代400多种心理治疗方法中, 戏剧治疗被视为比较适合儿童的一种方法。在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中实施戏剧治疗, 有助于提高其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进而提升康复训练的效果。

目前, 我国对戏剧治疗的研究还处于空白阶段, 但是越来越多的戏剧教育工作者认识到戏剧治疗对人身心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海淀区将把戏剧治疗纳入戏剧教育项目研究中。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已经成功申请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重点课题“戏剧治疗应用于智障学生社会交往能力训练的研究” (项目编号:CADA16046) 、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戏剧治疗应用于特殊教育学校康复训练的研究” (项目编号:DLA160289) 。北京市健翔学校高中部、北京市盲人学校、海淀寄读学校等特殊教育学校在音乐治疗、舞动治疗、美术治疗等研究基础上, 用戏剧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通过特需课程, 对学生进行性格的完善、情感的补充、行为的疏导和心理的抚慰;充分发挥艺术课程群集约化整合的资源优势,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各种情境、实践平台为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戏剧创作和戏剧表演提供个性化的实践路径[8]。

(四) 走向“教室剧场”

戏剧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艺术, 戏剧教室可以称为“校园的优质剧场”。戏剧教室拓展了戏剧教育剧场空间的意义, 改变了学生对于教室空间的认识。教师要让走进戏剧教室的学生理解参与戏剧的意义, 从“一群人做一件事情”这个视角切入, 变“戏剧教室”为“教室剧场”, 使学生实现与自我、与他人的沟通以及人文素质的提升。目前, 海淀区中小学的基础建设中将改造戏剧教室、修建多功能小剧场, 以满足学生的校园戏剧排演需求。

学生在戏剧教室、校园剧场参加戏剧排演的过程中, 通过角色扮演可以体悟戏剧角色、感受不同的人生命运。台前幕后的分工合作还能增强学生的自我表达与群体协调能力。

在戏剧教育中, 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地位基本等同于导演在剧场的地位, 是影响戏剧演出成败的中心人物。教师的工作是让学习者身历其境地将课程内的主要内容表现出来。舞台技术在戏剧教育中体现为景观的建立。为开展好戏剧呈现、制作与表演的基础教学, 教师要根据课程需要做好布景、服装、道具、灯光、化妆与面具等方面的准备工作。

(五) 提升教师专业化

在中小学能够执教戏剧课的教师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参加过戏剧教育的培训 (学与教的认知) ;有专业戏剧或剧场训练的经验 (教授内容的认知) ;关爱学生。要成为专业的戏剧教师, 不能仅有戏剧知识上的储备, 还要具备学与教的认知, 尤其要有一颗关爱学生的心。戏剧教育项目组对全区能够参与戏剧教学的教师进行了编剧、导演、表演及道具四个模块的系统培训。每学期, 项目组都会制订戏剧教师培训计划, 培训包括舞台管理、布景道具、导演基础和舞台灯光调控等内容。

让戏剧真正走进中小学戏剧教师内心, 最佳的培训地点是剧场。为此, 戏剧教育项目组带领戏剧教师走进舞台剧《战马》排练厅, 走进国家话剧院以“Joey的成长相册”为主题的戏剧教师体验工作坊, 走进海淀区中间剧场《李尔王》莎士比亚戏剧工作坊。这一系列的剧场体验活动, 极大地提升了教师的戏剧表演教学技巧。

(六) 多元文化融合

戏剧艺术是一种国际性语言, 能帮助人类克服种族、语言、文化困难, 甚至性别、年龄的差异, 促进多元文化的融合。所以, 有效的国际化戏剧活动, 有助于学生适应当今多元文化交织的复杂世界, 懂得如何尊重、包容、吸收、分享不同文化, 同时又保持自己的个性特质。海淀区戏剧教育项目组始终关注国际中小学戏剧教育前沿, 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 创造观摩、交流国际戏剧教育的学习机会。例如, 项目组利用英国、美国戏剧教师志愿者在中小学授课一学期、参加香港戏剧教育论坛、策划丹麦儿童戏剧周等方式, 让教师和研究人员了解世界基础教育领域内戏剧教育发展动态。

项目组了解到, 英国戏剧课程不仅仅是教授一些戏剧知识, 还要让学生在学习中理解, 懂得批判性地欣赏西方传统中的剧本文学和剧场表演, 能够根据自身知识和经验去实践不同的戏剧模式, 并且给学生提供接触表演规则和剧场实践的通道。其卓有成效的戏剧课程发展模式为我国学校戏剧课程研究提供了有益借鉴。

四、区域推进戏剧教育成果及展望

在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背景下, 海淀区把戏剧教育纳入德育体系当中, 成为学校德育的一种新形式。2013年, 海淀区成功举办了教育系统戏剧德育周, 挖掘戏剧育人功能, 创新德育途径, 产生较好的社会反响;同年, 又成功申请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小学戏剧教育的育人功能及实施模式研究” (项目编号:DLA130355) 。四年多来, 海淀区中小学戏剧教育的探索始终围绕艺术普及教育的宗旨和“全人教育”要求,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 区域推进戏剧教育成果

一些学校已经开始深入推进戏剧教育, 在师资方面聘请专职的艺术教师, 他们基本都是专业院校毕业生, 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与丰富的舞台经验, 能够在实践中更好地指导学生。除此以外, 部分学校还利用北京专业团体资源, 专门聘请艺术院校和演出团体的资深教师或演员来校对戏剧课程的开展进行定期指导。

在教学条件方面, 开设戏剧课程的学校都能为戏剧教育课安排训练场地, 供日常排练和表演使用, 为学生的正式彩排与演练提供了条件。同时,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 学校戏剧课程都设有固定时间。服装和道具的租用方面, 学校也给予了很大的支持。

学校开展的戏剧教育主要以活动性戏剧教育为主, 戏剧课程以校本课程、选修课和学生社团、兴趣小组为主。大多数学校都开展了规模不等的艺术节, 并选出优秀的学生作品参加北京市和海淀区举办的短剧汇演及比赛。

固定的戏剧课程主要涉及各种形式和体裁的戏剧活动, 教学方案秉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鼓励学生创新写作和编排戏剧。从组建剧团、选择剧目到排戏演戏, 只要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 学校基本上都会综合考虑学生的戏剧爱好和能力。各学校还为学生提供了走进剧院看演出学习的机会。

海淀区设有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戏剧教育基地, 金帆话剧团、金帆京剧团等中小学戏剧团体均以戏剧课程为主, 培养了大量选修和专业学生, 整体提高了区域内学生的艺术素养。此外, 戏剧团队还走出国门, 进行艺术交流。例如, 中关村第一小学的儿童京剧《木偶奇遇记》、中关村第二小学的舞剧《野斑马》、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的舞台情景剧《丁香花开》参加了英国爱丁堡国际戏剧节。

(二) 区域推进戏剧教育的展望

1. 转变教育观念, 进一步发掘戏剧的育人功能

戏剧教育是一门统整的学科, 在中小学开展戏剧教育要体现各学科交叉的综合性。戏剧教育在小学和中学可以连续进行, 要把中小学戏剧教育的目标定位于塑造学生人格、培养学生创造力及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上。

不同的学校在戏剧教育框架体系的各方面或层次上要有所区别。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选修性质的单列戏剧课程或者综合艺术课程内的戏剧课, 以集中培养学生的戏剧素养和能力。条件有限的学校可以通过与学科相结合, 加强戏剧教育活动宣传, 吸引更多学生参与戏剧活动, 培养学生参与戏剧活动的兴趣。

戏剧教育活动的开展要采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方式。学校可定期组织学生到剧场观看、观摩各种戏剧演出。许多教育工作者常误以为儿童剧场的表演就是戏剧教学。因此, 有学校成立儿童剧团或话剧社, 举办了大型的演出, 就将此看作戏剧教育。事实上, 儿童剧场是指以儿童为主要对象的职业性剧场演出形式。儿童剧场只适宜做简易的演练与作为戏剧欣赏使用, 而不适宜作为常态戏剧教学的项目。戏剧教学应以在教室内的学习为主, 其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从戏剧学习中得到应有的认知。在开展戏剧教育课程实践过程中, 要坚持育人性、普及性、综合性、适切性和文化性, 引导师生进一步理解戏剧教育背后关于人的发展的价值观、教育哲学思想, 让不熟悉、不了解戏剧教育的人走进戏剧教育、亲身体验学习。

2. 开发戏剧课程纲要, 普及中小学戏剧教育

我国学校艺术活动评价都是采用自行设计的评价标准, 侧重宏观评价, 而具体指导不够。对戏剧教育活动进行深入、合理的评估是戏剧教育持久开展的重要保证。因此, 相关部门要组织人力在实践活动中积极研发出统一、科学的戏剧教育评价标准。

戏剧课程纲要使戏剧教育工作者在讨论戏剧教育时有共同的参照标准。戏剧课程纲要应按照学生年级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档, 每档分出程度级别, 规定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应知应会的详细标准, 但不要求采用统一的教科书和教学方法, 以给学校留出更多空间。此外, 要为学校提供戏剧课程资源包, 并为学校留下改造作品的空间。戏剧课程纲要的通用性强, 面向全体学生。戏剧课程教学目标要明确, 要注重能力培养, 突出可操作性。

3. 探索戏剧教学法, 积极开展学科渗透

在探索学校戏剧教育体系建设方面, 可以尝试将戏剧性表演纳入语文及其他学科教学之内, 通过戏剧课程构建一个有机整体。根据我国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 中小学戏剧课程的设置要有弹性, 没必要在每个年级都设立戏剧课程, 可以在容易开展的阶段先开设戏剧选修课。

戏剧性的表演让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学更具人文价值。在表演方法上, 教师可因地制宜, 创造多样化的舞台呈现形式。另外, 学校可将戏剧批评和鉴赏以选修课的形式呈现, 以提升学生的戏剧欣赏水平。

4. 组织师资培训, 加强戏剧教育后备力量

学校课堂内的戏剧教育教学, 主要是依据戏剧、剧场、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与教育学的相关理论进行。一般现职教师早已具备了教学的基础能力, 其所需加强的是戏剧与剧场在一般课程内的应用能力。教师可通过创作性戏剧、教育剧场、儿童剧场及表演学、编剧学、导演学、剧场技术等相关专业学习来提高自身的戏剧教育教学能力。

有些教师担心戏剧教育的教师角色太复杂, 恐怕无法胜任, 这种教学不自信是教师开展戏剧教育最大的障碍。教师是课堂活动的设计者、规划者、组织者、领导者与执行者, 是教学的关键人物, 应对自己的教学能力有信心。大多数教师已经具备课程规划、选择主题、引发学生参与讨论、提出活动建议、引导学生遵守规则、观察学生学习倾向、进行学习评论等教学能力。因此, 教师不是没有戏剧教学的专长, 而是需要加强表演艺术戏剧教学的素养。

因此, 大学应增开一些戏剧教育通识课程, 鼓励学者、教师进行戏剧教育方面的研究, 使戏剧成为一个更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学科, 以为中小学输送专业的戏剧教育教师。

5. 放眼世界戏剧教育, 整合资源促进发展

拓宽学校戏剧教育资源, 积极获取专业艺术团体支持, 是中小学戏剧教育发展的有力途径之一。一些学校积极与社会上专业艺术团体合作, 与它们一起开发课程、设计内容、排演排练, 并且组织师生进入剧场演出, 使戏剧课程思路逐渐清晰。

项目组将积极为学校提供高质量的戏剧资源, 如高雅戏剧进校园活动、引入国内外优秀儿童剧、带师生参与国家话剧院剧目的排演等, 使众多学校、教师和学生从中受益。

整体而言, 海淀区在探索多样化的戏剧教育课程模式、丰富校园戏剧教育资源、挖掘戏剧育人功能过程中一直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虽积累了丰富经验,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例如, 学校戏剧教育中演出剧目的选择涉及丰富的教育内容, 这些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还需要进一步梳理, 以形成与育人功能相匹配的戏剧教育内容体系。戏剧课程的内容还很宽泛、高位, 尚缺少与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养成、心理品质发展、道德人格发展等具体的教育目标相匹配的戏剧教育内容。

在以后的研究实践中, 戏剧课程的研发要做到系统、具体, 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以体现戏剧教育的日常化、实现戏剧教育的全员参与。戏剧教育项目组期望中小学能通过戏剧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使得我国中小学戏剧教育逐步超越艺术教育内涵, 融入更多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涵, 逐步构建起立体多维、综合延伸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体系。

摘要:戏剧教育具有艺术性、综合性、多元性等特点, 是对儿童进行艺术教育和综合教育的有效途径。近年来, 我国相关政策对戏剧教育给予极大支持, 而学校层面对戏剧教育也充满期待。在此背景下, 研究区域推进中小学戏剧教育的实践理路具有重要意义。北京市海淀区以项目引领、区域推进的方式, 从立德树人的角度挖掘戏剧的育人功能、构建戏剧教育体系。实践中, 海淀区从以课程教学为核心的戏剧教育、发挥专业内涵的戏剧教育、初探治疗功能的戏剧教育、走向“教室剧场”的戏剧教育、提升教师专业化的戏剧教育、多元文化融合的戏剧教育等方面提炼出诸多经验。加强相关师资培训、转变教育观念、进一步挖掘戏剧育人功能、开发戏剧课程纲要、探索戏剧教学法等是进一步提升区域戏剧教育品质的主要着力点。

关键词:戏剧教育,戏剧课程,教室剧场,海淀区

参考文献

[1]儿童权利公约[EB/OL]. (2012-08-16) [2016-10-15].http://www.ccc.org.cn/html/Home/report/1077-1.htm.

[2]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 (2014-01-10) [2016-10-15].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795/201401/163173.html.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 (2015-09-15) [2016-10-15].http://www.moe.edu.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509/t20150928_211095.html.

[4]乔键.发挥戏剧活动中角色扮演的育人功能[J].北京教育 (普教版) , 2014 (3) :30-31.

[5]吴颖惠.戏剧教育:学校德育建设的新途径[J].北京教育 (普教版) , 2014 (10) :27-28.

[6]任晶晶.浅析戏剧表演基础课程在播音主持学习中的作用[J].青年文学家, 2012 (23) :152-153.

[7]About drama therapy[EB/OL].[2016-10-15].http://badth.org.uk.

上一篇:美发产品基本知识下一篇:企业管理整改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