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花鸟画说课稿

2024-09-01

中国花鸟画说课稿(共13篇)

1.中国花鸟画说课稿 篇一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苏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第15册》中第8课欣赏评述中国古代书画

(二)——古代花鸟。我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教材分析:

花鸟画、山水画是中国的主要画科。本课通过中国古代绘画作品的赏析,丰富而生动的向学生展示中国画独特的艺术魅力。学生通过较深入的欣赏,感悟中国古代艺术的博大精深,从而能主动的接受传统文化熏陶,逐步培养对中国古代艺术欣赏的兴趣,丰富艺术欣赏的知识,开阔艺术欣赏的眼界,提高艺术欣赏水平的宽度。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表现欲强、活跃、能比较快速的理解新知,但对于相对枯糙的美术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必要的耐心,在本课的学习中,教师有必要提前指导学生搜集一些花鸟画的图片,并了解一些相关的知识

教学目标:

1、认识目标:认识工笔花鸟画与写意花鸟画的区别,初步了解花鸟画的发展。技能目标:通过欣赏、学习、思考、讨论,能用自己的话分析工笔和写意画区别

2、情感目标:感受中国画的笔墨意趣,体会中国画的意境美,热爱祖国传统艺术,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壮丽河山,增加保护环境的意识。

3、创造目标:通过赏析过程中的联想,畅谈对作品的多方面体会,培养想像和再创造的心理品质。

教学重点:欣赏花鸟画以及了解画家的时代背景和这些花鸟画对现当代的影响。

教学难点:设置适应双边教学深入展开的情境及方式,激发学生更深入的参与到欣赏活动中来。

教学方法:通过口述和多媒体课件带领同学走进古代了解古代人的生活和绘画。

首先导课启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对大自然中的花鸟有没有热爱,然后带领同学们沿着历史的脚步走进古代去感受古代人在花鸟画方面的艺术成就。

再次带领同学们感受古代画家的艺术成就和介绍画家的生活背景和艺术成就还有绘画风格。在此同时我会用自己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给同学们展示古代画家对现代的影响以及他的代表作。

最后回顾整个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给同学们布置作业。

学习方法

1. 自主性探究法。

2. 对比法。

八年级的学生思想素质达到一定高度,自学能力较强,因此我增加了自学、讨论、问答的份量。通过教师的精心设问,适当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性探究学习的方法解决问题。这样的学法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在本节中,我特别强调学生运用对比法。运用对比法能有效地增强自主学习的效率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教学引入:(5分钟)

在你们的生活中,大自然的花草禽鸟给你什么感觉?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注意过他们?喜欢他们不?有没有用手中的笔画过它们?那么今天我们走进古代去看看古代人是怎样用艺术的手法表现他们心中的花草禽鸟的。

二、人物时代背景(绘画风格):

花鸟画在五代、北宋时期发展成熟。

黄筌、徐熙是五代时期杰出的花鸟画家,他们对宋代以及宋代以后的花鸟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黄筌:字要叔,成都人,少有画性,悟性过人《写生珍禽图》是黄筌的代表作之一,上有黄筌的署名题记,注明此画为其子黄聚宝所作,黄筌的儿子黄聚宝也是一名优秀的画家可惜英年早逝,40岁便去世,黄家的风格有另一个儿子黄居寀继承了下来。并将黄家画派的绘画风格带到宫廷中去,成为著名的宫廷画家。

徐熙:五代南唐杰出画家。江宁(今南京)人。一作钟陵(今江西进贤)人。出身于“江南名族”。生于唐僖宗光启年间,后在开宝末年(公元975)随李后主归宋,不久病故。一生未官,郭若虚称他为“江南处士”。沈括说他是“江南布衣”。其性情豪爽旷达,志节高迈,善画花竹林木,蝉蝶草虫,其妙与自然无异。曾名噪一时,可惜没有传世作品。

朱耷(约1626年—约1705年)明末清初画家,明朝宗室。号八大山人,又号雪个、个山、入屋、驴屋等,入清后改名道朗,字良月,号破云樵者,南昌(今属江西)人。明亡后削发为僧,后改信道教,住南昌青云谱道院。绘画以大笔水墨写意著称,并善于泼墨,尤其以花鸟画称美于世,在创作上取法自然,笔墨简炼,大气磅礴,独具新意,创造了高旷纵横的风格。

作业:通过学习花鸟欣赏大家一定有很大的收获,下去可以画一张自己喜欢花鸟画

2.中国花鸟画说课稿 篇二

刘怀勇,字正德,别署历下山夫,凹斋,1960年2月生于济南历城。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清华大学中国画高级研修班主讲导师、教授。

应邀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高研班、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国立台湾台中教育大学艺术学院讲学,主持清华大学第一、二、三、四、五、六届中国画高级研修班。山水、花鸟、书法、篆刻,多次入选全国大展并获奖。入编《中国书法百家作品集》、《中国山水画百家作品集》,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凹斋课稿》,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清华大学中国画高级研修班——刘怀勇课稿》,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刘怀勇花鸟课稿》、《刘怀勇书法课稿》,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出版《大匠之门——刘怀勇花鸟课稿》。

收藏热线:13581822776

刘怀勇是当代一位优秀的中国画家,精于花鸟,长于山水,兼擅书法、篆刻,并重视和积极参与美术理论研究。自1995年以来,他在进行中国画花鸟、山水创作研究的同时,则把绘画教学放在第一位,著书立说,研发课稿,曾为中国美协中国画高级研修班、清华大学数届中国画高级研修班主讲导师,教授中国画的“理”与“法”、“技”与“道”,以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科学教学方法,把自己在创作中的成功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员们。那是开阔的视野、敏锐的思维、先觉的意识、扎实的基本训练和严谨的治学精神。宗旨就是一个,把握时代和民族的精神,在更高的层面上认识和理解中国画的真谛,为中国画的继承与发扬奠定理论基础,确立实践的方向。

就花鸟画而言,刘怀勇大体上经历了学习传统、师法造化和道法自然三个阶段。因此,他的写意花鸟画具有学养、笔墨、气韵之大境,得传统文人画之神髓。他的画有徐渭之恣肆,但不空泛;有八大之清逸,但不冷寂;有吴昌硕之苍辣,但不枯野;有白石之神韵,但不板结。概言之,其得笔墨处,源在徐渭,流在缶翁,而又左右采撷,兼收并蓄,那种“正大、圆融、深邃、自然”的美学追求,那种出入于历代大师语言世界的创造,是笔墨的“现代思维”对“传统思维”的超越,是“胆”的可贵,是“魂”的追求。

他一直坚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应物象形、以形写神”的创作方法,努力从写生中获取创造形象的源泉和能力。但他认为:“写生,不只是‘采风’,而是灵与肉的亲和。”因此,他不主张以写实主义替代写意传统,主张融会贯通古今诸家之法、吸收百家之长,以自己提炼的简洁概括的语言写物象之神,由“师法造化”的“必然王国”,升华到“道法自然”的“自由王国”,逐步达到得心应手、意到笔随、自然天成的成熟阶段。

他的大写意花鸟立意奇巧,章法如大将布局,错落狂舞,野战无序;用笔如剑戟铿锵,笔走龙蛇,气韵飞动,具有强烈“写”的意味;运墨奋激奔涌,随机生发,尤其是破墨、撞水、积渍、泼绘等种种干湿浓淡墨法的妙用,于有意无意之间,在可控失控之中,注入了功力与创造、内涵与想象;没有修饰雕琢之弊,没有因袭他人之风,没有世俗的媚俗之气,来自真情、纯朴、自然,坦荡而富有生机。观整幅画作,满纸墨色,满纸生动,呈现出的是笔线之美、墨韵之美、阳刚之美、天趣之美。达到如此境界,如果没有深厚的传统积淀,没有丰厚的生活积累,没有严格的造型训练,没有纯熟的笔墨功力,没有广博的文化修养,没有高深的艺术造诣,没有触类旁通的聪明才智是难以做到的。

3.感悟中国传统花鸟画 篇三

据“唐朝名画录”所载,唐代的花鸟画名家有二十余人,其中以边鸾最为有名。书中说,“边鸾少攻丹青,最长于花鸟,折枝草木之妙,未之有也。”可知边鸾在花鸟画中,尤擅画“折枝”的花卉。

边鸾之后,唐末还有两位著名的花鸟画家,即刁光胤与滕昌佑。“益州名画录。对他们两人,都有较详尽的描述。五代十国的花鸟画,有所谓“徐黄二体”当时以绘写花鸟画蔚然成风,遂形成花鸟画最繁荣之时代。徐就是徐熙,黄就是黄荃。这两位画家在画法上很有所建树,在风格上亦各有不同。黄荃是宫庭画师,以“像真”为尚,徐熙是江南布衣,以“写意”为其特色。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一书裹说:“黄家富贵,徐熙野逸。”大抵黄荃既属宫庭画师,徐熙则为江南处士,所以前者状宫中奇花怪石、珍禽瑞鸟,后者写江湖野竹渊鱼,对象既有不同,画面上的气局也便随之而异了。

宋代是工笔花鸟画的历史高峰,各种专业上的基本技巧、表现手法,都在宋代完善成熟,确立了工笔花鸟画的大体风貌。宋代花鸟画作者队伍非常庞大,见诸于《中国绘画史》(诸俞剑著)的画家不下8 3人,而成书于宋徽宗时的《宣和画谱》所载作品就有1700余件。这是一笔何等巨大的艺术财富,值得我们很好地继承和发扬。

细细感悟宋人工笔花鸟画,有以下三大明显特征:

第一,追求自然美,表现生命之特质。宋人花鸟作品凡有物象的生长规律、生态特征,没有不真切生动的,尤其在神情的刻画上,至精至微,以求“妙得其真”,以至所作禽类常引得真鸟来依,这是最能拨动读者心弦的。《宣和画谱》记载:信果观道士厉归真苦于圣像常被雀鸽粪秽,就画了一只鹞在墙壁上,从此雀鸽匿迹。这一成果是由画家们不辞辛劳,长期深入生活,心记手写而成。为了观察花鸟的形态和习性,他们总是“访于老圃,朝暮观之”。画家易元吉为了画猿,更是深入万守山百余里,以“尽得天性野逸之姿”。李迪《鸡雏待饲图》画面不到一平方尺,只画了两只小鸡,但其形神生动使你如闻小鸡的鸣叫,感到亲切,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第二,讲究笔力,注重色彩协调,笔精色妙。两宋画家,笔力都很深,线条比较硬劲,既无过分地方,更无草率之处,是撑色的筋骨。观宋人工笔花鸟画,虽时隔近千年,墨线依然清晰有神。而宋人敷染用色,则重在单纯中求丰富,对比中求统一,具有纯而不怯,艳而不俗的特点,给人以净秀文雅的美感享受。

第三,比较强调意境和气韵。宋代画家力倡“诗境”和“诗画本一体”,使宋代花鸟画由追求再现自然美升华到把花鸟与人、自然与人联系在一起,寓意抒情,以求形象地表达对人生的体验。反映在作品的布局上,讲求稳定空灵,给人以自然、和谐、完整之美。带有树石水山的大景构图,安排得由近到远、各得其所,纵深感很强。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小幅册页,枝花只鸟,片帛尺纸之中,亦能体现宏大景象。例如《出水芙蓉图》,整幅作品只画了一朵荷花、一老一嫩两个叶片以及三截短短的茎杆,而给人的感觉则犹如丰盈茂盛的大片荷塘。究其原因,是经营布局之妙:一朵怒放的荷花气势摄人地充塞画面中央,填满中下部空隙的两个叶片使人联想起欣欣向荣的整个荷塘,排列有序的三截茎杆增强了画面的纵深感。

宋人花鸟画的确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高峰,达到了很高的境界,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作为反映时代和民族文化特征的花鸟画给今天的人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元代水墨花鸟之兴起,元代以蒙古族统治中国,重武功而轻文事,艺术事业受到摧残。这时期的花鸟画家一般走着两条路子,其一就是以摹仿古人为能事的复古派,其二就是以绘画为墨戏,聊以自娱的文人画。复古派的画家如钱选、王渊、陈仲仁等,师法前代画家黄荃、赵昌,继承院体画的遗风,竞尚工丽,但此风不久亦渐趋式微,而由一种文人画水墨花鸟代之而兴。文人画家在元朝服宫职的,有高克恭和赵孟俯。高克恭字彦敬,号房山,曾任元朝刑部尚书,能写墨竹。赵孟俯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湖州人,宋太祖十一世孙,服元官至翰林学士承旨。他早年从钱选学画,善画花鸟人物走兽。他的夫人管道升,字仲姬,精写墨竹、梅兰,晴竹新篁,人所争购。

元代的画家们更加注重画面的自然天趣,设色也比较素雅。工笔花鸟则没有得到大的发展,钱选、陈琳、王渊、张中等人以花鸟闻名。他们都是在前代的院体基础之上进行了改变和突破。钱选花鸟清润淡雅,晚年水墨花鸟更是不假雕饰;王渊变黄派工整富丽为简逸秀淡,易色为墨;陈琳、张中则以粗简为特色。画枯木竹石有名的大多是山水画家,赵孟俯、柯九思、吴镇、顾安、李衎、倪瓒等都是个中高手,皆在文同影响下而有发展变化。张逊的双勾竹在元代几成绝响。画梅著称的有邹复雷、王冕等。

明代建国以后,继承宋代体制,恢复翰林画院,广集人材。但是由于明代帝皇的专制,严刑厉罚,画院里的画家为奉承圣旨,多是摹仿古人画意,兢兢业业以求无过。故明代二百余年,画院之盛,虽不减两宋,然画艺之创作殊微;在元朝已盛极一时的文人画,在明初顿现衰颓之运,至明代中叶,又见复兴,其后文人画竟独霸明朝之艺坛,而院体花鸟画渐趋泯灭。

明初流行的工笔勾勒设色花鸟画,类多艳丽工致,其著者有边文进、吕纪两家。边文进字景昭,沙县人,精花鸟画,为武英殿待诏。他的花鸟画形象生动,用色蕴藉,勾勒有笔,用墨得宜。吕纪字廷振,号东愚,弘治中,入御用监。凡画草木花鸟,生意流动,泉石波景,点染烟润,得造化之妙。

明代写意花鸟画,有代表翰林画院一派的林良和代表文人画一派的陈淳。林良字以善,广东人,天顺中,供奉内廷,着色花果极精巧,尤精于水墨,烟波出没,亮雁巉唼之态,清澹幽邃,树木遒劲如草书。林良之子林郊,字子达,天顺时,诏取天下画工,佼列第一,直武英殿,亦擅水墨翎毛。作为文人墨戏的水墨花鸟画,为明代花鸟画之一特色。陈淳字道复,号白阳山人,作淡墨花卉,生动有致。徐渭字文清,更字文长,号天池,晚号青藤老人,山阴人,善墨戏,笔墨淋漓尽致,亦为文人画的代表作家。

周之冕创造的钧花点叶法,陈洪绶独特的工笔花鸟体式,都为明代的花鸟画生色不少。

宋、元、明大多数文人在绘画中寻求陶冶自身的情怀,而很少去关切身外的世界,他们追求的是自娱自乐。而清代文人花鸟中,忧郁政治,商品经济,文化等多种影响,文人的绘画慢慢转换成商业性绘画,所以文人的情感也随之发生转变。文人开始关切民生,民俗,民情。郑板桥就在其《墨竹图》上题道:“衙斋卧听潇潇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又如扬州八怪把梅兰竹菊、花鸟虫鱼等传统题材之外的民俗元素入画,也是以前极为少见的。如李鲜之《水仙双鱼图》描写的就是真真切切的老百姓生活场景,画中老酒一坛,水仙几棵,鲈鱼两尾,浓郁的生活气息跃然纸上,再如《年有滋味》那一段端庄拙厚的小楷也能在芹菜、辣椒等之间进行斜斜的布置,这种关切生活的情趣让人耳目一新。“海派画家”中的赵之谦、虚谷、任伯年、吴昌硕等也不乏这类题材。

4.《中国画 》说课稿 篇四

《中国画 》说课稿

教材分析:

中国画又称国画或水墨画,是我国从古到今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文化艺术的象征和宝库。它积淀了深厚的中华民族的文化渊源。学习中国画是继承和弘扬祖国的传统艺术,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思维重要条件之一。

教学目标:

1、巩固、学习中国画用笔、用墨、用色的基本技法。

2、尝试、探索中国画的表现技法。

3、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造能力和对国画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大胆运用中国画用笔、用墨、用色的方法,巧妙表现。

教学难点:

1、水墨画画法。

2、画面的构图。

说教法:

中国画是一个典型的技法课,知识性强。多采用老师与学生之间“传”和“受”的关系,教学形式,力求技法传授,层次分明。深入浅出,该教法让学生技法掌握扎实。但容易造成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感,多临摹书本和老师的范画,技法表现格式化,作品缺少创造性。而现在多以学生自主探究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上让学生亲生参加活动的每个环节大显生手,让学生体验创造,从而获得对学生更好地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

本课教学设计分为四大块:

1、导入。

2、引导用笔、用墨技巧。

3、引导墨色表现技巧。

4、作业练习、展评。

一、导入:

1、因课时量的限制,我采用开门见山,提问导入的方式。

二. 引导果篮的用笔、用墨技巧:

1、分析判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学生范作构建了一个师生平等、互动交流的平台。

2、技法拓展:引导学生发散思考是否还有其他表现技法?学生分组讨论书中范

吾爱教育

图它们的表现方法有何不同?

3、造型引导:老师出示各种造型的果篮和器皿,使学生直观认识果篮或器皿造型的丰富性、变化性。

4、范画总结:老师范画一个造型别致、浓淡墨结合,强调水墨画要点:意在笔先,下笔如神。

5、尝试练习:学生分组尝试练习,要求各组要尝试用不同的笔墨表现方法,造型生动变化。老师巡回辅导。

6、练习讲评:评选出笔墨表现方法丰富、造型生动的小组。老师讲评学生作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太小,无法子。用笔不自信修修补补等。

三. 墨色表现技巧:

1、2、学习画法:课件演示中国画的画法,让学生体会学习。

难点突破:学生学画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填涂法”和“留白多”。针对难点我采用了老师范画的形式。

3、4、练习思考:学生分组做尝试练习,要求每位学生画。

总结解疑:老师讲评学生练习作业,学生谈色彩尝试体验。老师总结使一笔之中产生色彩变化的方法:

1、笔肚、笔尖的水分不同。

2、笔尖加入少量淡墨。

3、色彩调和变化。

四. 作业练习、展评:1、2、3、提出要求:老师归纳出本课的学习要点,明确指出作业要求 学生作业:老师巡回指导,及时指导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自评:学生作业展示,学生上台谈学习体验,根据五点作业要求,学生自评。每个要求就是一颗星,学生自评达到了哪些作业要求,可以评出几颗星。

5.《中国结》说课稿 篇五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初一年级美术课下册第四课的内容,题目是《中国结》。

下面我将从主题的选定、方案的设计、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和板书设计八个方面,把这堂课的开展情况向各位评委作简要的汇报。

一、主题的选定

我选择这一主题,主要基于两个原因:一个是他能在民间美术中挖题材。二是我考虑到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

二、方案的设计

本课完全依据美术课程标准“设计。应用”领域的阶段目标和学生特点而设计,注重了三个结合:一是活动性与趣味性的结合;二是活动性与自主性的结合;三是个体与群体的结合。

三、我把这堂课的目标确立为四点:

(一)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结的文化内涵。

(二)使学生掌握中国结的基本编制方法。

(三)培养学生完善中国结。

(四)使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分析能力充分养成。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明确吉祥结的特点和编制方法。

难点:装饰品的添加和内耳的编织。

五、教学方法

本课我除了采用讲述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演示和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外,还重点采用了以下三种教学方法:

(一)讲故事、小剧表演

(二)探究活动

(三)游戏活动

六、教学过程

这是本堂课的核心内容,为此,我将它设计为六个环节,四个高潮。下面,我就分别把每一环节的活动内容和设计意图向各位评委作简要说明。

(一)课前准备

共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1、接触学生,了解学生准备情况如色绳、剪子、吹塑板等。

2、布置教室,烘托气氛,让学生放松心情。

3、学生排演小短剧表演《打架》和讲故事《母亲给大家孩儿的一个“结”的故事》。

设计意图:

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

(二)情景导入

我主要是通过三中结来实现的。

首先,通过课件出示第一个结:同心结。在引领学生分析不同的学生对结的感受,因而归结指出:中国结的寓意(团结、同心同德、圆满、吉祥如意等)。

接着,我步步深入,通过课件出示第二、三种结:1、民间盘扣;2、盘长。设计问题:不同的结,有什么不同寓意?在引领学生分析完结的寓意后,强调结和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有一种学习的欲望。

分析完这三结后,我直接告诉学生:中国结是中华民族喜闻乐见的吉祥结饰,具有典型民族特色,在丝丝缕缕的穿插缠绕中编就的中国结没有流光溢彩与华贵逼人,却向人民诉说着一种古老而纯洁的情怀,传递着一种心情、一份关怀。并出示课件演示:伴随着轻快的音乐,一件件造型独特、绚丽多彩的中国结展现在学生面前,此时,学生肯定会被这些精美的作品所吸引,在此基础上教师趁势引导。同学们,这些都是中国结,谁能谈一谈你对中国结文化的了解?这里让学生各抒已见,学生回答后,教师作以总结:

中国结年代久远,漫长的文化沉淀使得中国结渗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纯粹的文化精髓,“结”字是一个表示力量、和谐、充满情感的字眼,无论是结合、结交、团结,还是永结同心,“结”给人的都是一种团圆、亲密、温馨的美感。

那么,刚才我们看到的每一个结从头到尾都是用一根丝线编结而成的,每一个基本结又根据其形意命名。把不同的结饰互相结合在一起,或用其它具有吉祥图案的饰物搭配组合,就形成了造型独特、绚丽多彩、寓意深刻、内涵丰富的中国传统的吉祥装饰物品。请看大屏幕。如:“金玉满堂”“五谷丰登”“如意平安”“鱼虾满仓”等等。(边说边演示课件)

除此之外,北京奥运会的会徽就是一个中国结的图案造型,请看大屏幕:(课件演示)它象征五大洲的团结、协作、交流、发展,世界人民携手共创新世纪。

在学生欣赏完之后,教师及时小结:这些韵味悠长、美丽独特的中国结是我们中华民族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简单的一句话,就把所有学生的爱国热情充分激发起来)同学们,想不想做一个中国结呢?学生群情激盎,我就顺势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结基本打法中的一种“吉祥结”的打法。同时,教师出示课题:吉祥结。此时掀起了第一个活动高潮———初探结。

组织方式:以小组为单位尝试结结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

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出发,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冲动情感,引发他们对结感受的体验,使之产生共鸣。

(三)参入体验

当学生尝试的感受转化一种共同的愿望时,我又将活动向纵深一推,进入了第二个活动高潮———体验结。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二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游戏-速度对抗。这个活动分两步:第一步,用最简单结编制饰物;第二步,基础结加装饰品的饰物,然后让参与活动的同学谈体会:第一次结结和第二次装饰结有什么不同?最后我总结:第一次打结,大家很顺利地结成,第二次装结,多了几个装饰品,有的同学紧张得心乱跳,还有的同学的手忙脚乱,不知怎的打了,还有的只抓头,因为大家都担心制作不出,越紧张,越不会。由于大家过度紧张,因此影响了大家正常水平的发挥。

第二个活动是小短剧表演:《打架》。这个活动分两步完成。首先,请学生表演小短剧,生动展示姐的形成。再次,让学生《母亲给大家孩儿的一个“结”的故事》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二个问题:一是短剧展现了什么;二是这些对我们造成哪些影响,应该怎样正确对待结。

设计意图:

进一步增进学生的自我认识,让学生反复体会结对人的负面影响及学会结的重要性。

(四)探究活动和合作学习

当学生深刻认识到了结对人的负面影响及学会控制结的重要性后,我便不失时机地教给学生十种宣泄烦恼情绪的方法,这五种制作结的方法分别是:

1、平结。2、盘长。3、单结。4、菩提结。5、同心穗。

待我将这五种方法的运用要求逐一进行解释后,我便要求学生利用课堂营造的良好氛围,结合自身实际,进行编结尝试,从而将活动推向了第三个高潮———排除所有的结。

组织方式:集体参与、小组合作的方式。

一、出示步骤图片,该话剧分两步。第一步先由学生通过看书、质疑;第二步讨论、操作,充分参与到知识获取的全过程,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各小组讨论以下四个问题:

1、两个线是怎样结在一起呢?

2、如果多一个线又是怎样结的呢?

3、你认为哪一步较困难?

小组讨论后,选代表各抒已见。然后我简单总结口诀:两线双扣而成结,加一线而平放,单线自身圈成结。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拿出半成品的吉祥结进行演示:

我手中是一个吉祥结的半成品,只剩拉内耳这一步,同学可能感到拉的时候拉不动,问题就出在前面的操作不太恰当,请同学注意:拉绳子的时候一定要“均匀拉紧”,用力要适度,不可过紧,否则抽拉一定很困难。请同学们看:拉内耳时大小要均匀,与外耳配合起来看上去才美观。做完后要稍加整理,这样,一个美丽的吉祥结就做好了。

设计意图:

通过活动,使学生对中国结的编织加深印象,增强学生的研究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五)拓展提高,促进迁移。

在这一环节中,以“拜师学艺”为主题,开展小组内以及组与组之间的交流活动,目的是使每个人都学会一种新的打结方法。

这时,又一次激起了学生的求知兴趣,又一次掀起了学习高潮,你教我学,一个人教一群人学,真是其乐融融。同学们既学会了一种新的打法,拓展了知识面,还感受到集体智慧的光芒!

从而将本堂活动课推向了第四个高潮—快乐无限。

设计意图:

使本节课的教育活动能在学生今后学习和生活中保持永久性的作用。

(六)课堂小结

在这一环节,我首先引领学生回顾总结本堂课的相关内容,并重申主题,走出学校,走出社会这个大课堂进行调查访问,更多了解一些有关中国结的历史文化和其他结法。

最后,我总结:在人生的道路上经常出现“结”。但是,生活中的成功者,往往懂得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言行,把结变成美丽的成果,让快乐永存身边。

设计意图:

进一步深化主题。

在学生的欢乐声中,我打出字幕:谢谢同学们的积极参与,再见!活动课结束。

七、教学反思

纵观整节课的教学过程,教师不包办不代替,只是作适时而必要的点拨或指导,全由学生或独立或合作的自主完成,使学生拥有充分的学习时空,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同时,教师还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八、板书设计

美术课的板书应融画与一体,因此,在教学中应将范作与板书相结合,将范作、多媒体课件相对应,做到直观清楚,突出主题,照顾全面。

总之,这节美术“设计。应用”课达到了优化学生对中国结文化认知,提高审美的目的,实现了通过学校美术课程学习促进学生热爱做过的思想教育的目标。

6.中国民间美术说课稿 篇六

我说课的内容是中学美术八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活动一《中国民间美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四大方面进行说课。【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属于欣赏与评述学习领域,共有三个活动,活动一这一课主要介绍了常见民间美术的种类及不同类型的特点,通过欣赏评述中国民间美术,使学生了解什么是民间美术和民间美术的特点,对我们丰富的民间美术有所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对民间美术的审美能力,培养热爱民间美术的情感。

根据教材内容及《美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认识中国民间美术作品的基本表现形式,即本节课重点。

2、能力目标:了解中国民间美术作品的多样化表现特点,培养学生对中国民间美术作品的初步欣赏能力。这也是本课难点问题。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及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的喜爱之情。【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分析、评述能力,能够体会美术作品的造型要素及其表现方式。由于初中生形象思维仍然占主体地位,这节欣赏〃评述课还要以教师引导为主,结合生活实际和生活经验,让他们在体验与感知中意识到民间美术的重要价值。提高学生对中国民间美术独特美感和表现特点的认识。【三】教法学法

依据本节课性质及学生特点,我主要采用“赏析比较、探究研讨、评述(创作)交流”等的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引导学生采用欣赏观察、实践、讨 论、归纳等方法赏析、评述中国民间美术作品。采用多媒体教学,运用视频、图片的展示欣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四】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从激情导入、作品赏析、交流讨论、拓展实践、课堂小结四个方面展开学习。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激情导入

播放一段皮影戏《龟鹤相争》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它是以什么形式制作的动画片吗?它和我们平时所看的有什么不同?从而导入课题:皮影属于民间美术,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民间美术》,感受民间美术作品的独特魅力。

二、作品赏析、交流讨论

美术是以视觉为主的审美体验,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更直观的视觉感受,在这一过程中,我采用以下教学法。

(一)多媒体直观教学:展示中国民间美术的艺术佳作,运用直观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对民间美术有直接的感受。并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找出:

1、什么是民间美术?

2、民间美术的种类有哪些?

师生共同总结民间美术的常见种类:(并板书1-3种)

中国民间美术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形态丰富多样,常见的种类主要有:木板年画、剪纸、玩具、石雕、泥塑、面塑、皮影、刺绣、染织、竹编、草编等.(二)创设情境,自主学习:教师分组发放事先准备好的不同类型民间美术作品,小组结合课本分组分类讨论不同民间美术特色、寓意及其类型。在本 组中推选出一名解说员,并讨论解说的方法。

(三)学生解说,对比欣赏各组解说员介绍该类别作品,本组其他同学可进行补充,达到一个团结协作的好风尚,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多媒体课件展示1-4种民间美术作品图片《万象更新》、《门神》、《布老虎》引导学生从表现内容、表现形式和创作材料三个方面介绍其特色

此环节教师由以前的主导者变为组织者、指导者和鼓励者。教师积极溶入学生对民间美术的交流讨论活动中,关心活动的过程并及时提供帮助和指导,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表现比以前更有积极性

三、拓展实践

新课程理念强调创新精神,而美术实践就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活动,在发展动手的能力,开发潜能上具有重要作用。为此我安排所有学生在课堂上创作一种自己喜欢的民间美术作品。

1、首先我播放一段草编昆虫制作的视频,趁学生兴趣盎然,分小组发放不同制作材料及工具,让学生根据作品的多样化表现特点任选自己喜爱的表现形式进行创作。

2、作业完成后收集作品进行展示,并评出最佳解说奖,最佳协作奖,最佳创作奖。

3、鼓励学生课后搜集一种当地民间美术作品,了解其独特的人文、地理、文化的关系,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四、课堂小结:

7.浅谈当代中国花鸟画的创作 篇七

绘画的创作是作者综合力量的表达行为。对民族文化的学习和继承, 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和转换, 对时代精神的感召和颂扬, 对个体风采的表现和塑造都贯穿于整个创作活动之中。一幅作品的创作往往是一种十分艰苦而严肃的创造性劳动, 是一条漫长的探索之路。

一、要让传统与时代相结合

中国画传统讲究以形写神, 形神兼备, 以线为主, 讲究笔法, 色彩上以墨为主, 构图上讲究气势。在继承这些传统的同时也要吸收西方的艺术思想。而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是需要不断变化发展并适应时代要求的, 也就是我们所常指的创新。“笔墨当随时代”;艺术的生命是靠精神的创造来维持的。传统, 作为某种人类的精神, 始终会通过不同时代的艺术家来体现出她的伟大的生命力。尊重传统又要不为传统的成规所囿, 完全照般传统的手法和表现形式来描绘客观。艺术贵在创新, 齐白石讲“学我者生, 像我者死。”就是劝告他的学生不要一味的学而不化, 一味的临摹, 应该在学以致用的基础上不断的变法求新。清代大画家石涛云:“尝憾其泥古不化者, 是识拘之也。识拘于似则不广, 故君子惟借古以开今也。”纵观中国的绘画史会发现不管是任何一朝代的画家, 都一直研讨一个问题, 就是如何对绘画的创新。从文献记载的闫立本到顾恺之, 到清代四僧和近代的齐白石, 徐悲鸿等, 他们中的哪一个不是在创新中崛起?哪一个不是在创新中独立的呢?这也就说明, 艺术一旦复古守旧也就失去了它原本的生命力。所以中国当代花鸟画的创作在继承古代传统的笔墨的同时就要寻求新的形式, 新的绘画语言来诠释作者的感受。

近几年来, 画家们以静物为题材创作出了大量的花鸟画作品, 他们把一组花、一片叶、一串果品摆在案头窗前, 方型的构图, 在加上阑干交错和随风飘动的布帘, 成几何形状的木栏……简单而又富有情趣, 新颖又不失笔墨。如果说大场面的花鸟画给人以大家闺秀的感觉, 那么这种以静物为题材的画可以堪称为小家碧玉了。可以说这样的花鸟画给“赏心只有两三枝”一个新的诠释。

二、要注重笔墨情趣和意境

注重笔墨情趣, 是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的特点, 在绘画中融汇中国书法的笔法与墨韵是中国绘画区别于其他绘画艺术的重要标志, 也是东方艺术最具民族特性, 最具现代性的表现要素。中国画的传统要求以形写神, 形神兼备, 讲究气韵生动, 追求含蓄和意境。花鸟画更是如此。当代花鸟画不但不应减弱笔墨的特有功能, 相反更加发挥和强化其特有的功能, 组成新的笔墨结构, 同时也要追求意境的因素。意境既体现着客观对象的实在性, 也体现着主观意识的能动性及表现方法的多样性。绘画是特定的空间组织形象, 它构成意境, 作用于人的视觉而产生的感染力。所以, 意境的创造离不开相应的艺术形式。

苏轼曾评价王维“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 画中有诗。” (4) (《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 。人们谈绘画的意境, 长从画中有诗味、诗境的角度来论, 这说明浓郁的诗情画意是中国画的特点。

花鸟画不象人物画那样可以通过表面而直接传情, 也不象山水画那样给人以震撼之感, 它所带给人的往往是一种借物传情, 画家通过对一花一草的描绘, 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感情和精神世界, 可见是细微之处见精神。而观者通过这种意会, 也体味到了一种舒适而又恬静的美感。这就是当代中国花鸟画所带来的与众不同的感受。花鸟画给人展现的东西并不是很多, 往往是室内一花一草或是山野乡村的一景一处, 但它所带给人们的思考, 所传达的情感往往是另人深思的, 也是含蓄而内敛的。

三、强调师法自然

绘画意境的营造来源于生活及自然。中国历代有成就的画件的传世之作, 都不是脱离生活凭空创作出来的。所以在进行花鸟画的创作过程中离不开对自然的观察和感悟。

现在, 我们在进行花鸟画创作的时候, 往往因为花鸟花的体裁便于创作, 便在家中闭门造车, 凭空想象, 而使作品脱离了现实, 失去了花鸟画应有的意境和韵味。更始艺术变得简单和乏味, 没有了精神所在。画家只有在投身生活、师法自然的过程中, 主观情感得以抒发。在大自然的陶冶中参悟生活的本意和艺术的真谛, 从而促成了艺术的升华。画家的创作, 离不开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 没有了后者, 就会“心为物蔽, 情为笔役”, 永远不能够创作出佳作。

8.论中国工笔花鸟画的特征 篇八

工笔花鸟画以其生动传神的造型,优雅细腻的描绘而著称,对工笔花鸟画来讲,形、轮廓是传神达意的主要依据,我们首先从造型谈起。

1、工笔花鸟画造型

工笔花鸟画所表现的内容涉及大千世界,严格而高超的造型手段和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形、轮廓是传神达意的主要依据,是工笔画的基本表现手段。无论是鼎盛时期的两宋工笔花鸟,还是后来的画史,都是把真切具体的形象表现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那怕是纨扇、屏风饰图中的方型小帧还是宏幅巨制,都是用了很大的功力来制作,绝不肯轻心率意出之。从留存下来的作品看,五代以后宋代初期,以黄筌父子所代表的精工细密、金碧富丽风格为院画确立了基本形式,而后三百年,虽风格代出,但传神写意却都没脱离形态的真实、鲜明和生动,并一直成为中国工笔画审美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工笔花鸟画区别于其他绘画形式的特点之一。但是若追求形象的逼真性则远远不能与西画相比,其思维方式,观察方法与艺术手段都与之不同。它们决定了中国工笔花鸟画不具备绝对的写实能力,其中最基本的造型手段,线条与笔法本身并非是自然对象所具有,线条的运用就意味着艺术形象与自然对象拉开了距离。

2、工笔花鸟画线条、笔法与色彩

中国的绘画艺术强调主观抒情性。中国的绘画正是在“意”的统摄下用毛笔写出来,离开笔则一事无成。对工笔花鸟画来讲,笔情墨趣既可溯源于画家的内心精神、审美观念与画面的意境,同时又不可能完全脱离形象仅作为主观艺术形式来表现。它是作为一种技术手段来完成形象的塑造任务,其价值体现不是游离形体而是在意匠之下,在表现内容的形态处理配合下,将线条笔法通过生动传神的艺术形象来体现其韵律美感。从形态看,工笔笔法有着它自己独特的规范和完整的审美趣味,而不同于书法线条与水墨画用笔,不能一概以书法的韵味节奏以及写意水墨画的淋漓洒脱来要求。它是在工笔特定形式体系要求下顾及到形象的精美性同时,来体验中国画笔所特有的功能的,这些笔法线条的形态有柔软和秀逸的,也有刚劲挺拔的,而曲折顿挫更有缭绕宛转之趣。如果我们对工笔花鸟画进一步研究,发现在严谨精美的造型中,栩栩如生近乎逼真的形象里,则可以见到画家运笔的轻重缓疾,偏正曲直。可以见到灵活多变的笔触,时而中锋、侧锋,时而杂有湿笔、枯笔,还有把毛笔弄成特别的形态来表达特定的质地。在这些工笔花鸟画中,点、勾、皴、斫、擦得到充分的调动。可以这么说,离开这丰富多姿的笔法,就无法表现大干世界千姿百态的形象,也就失去了中国绘画艺术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部分。

3、工笔花鸟画构图

要完成好一幅作品,不仅需要前面所谈到的题材内容和形象的塑造,还包括物体整体的布置,画面的构图、章法等等。 从观察方式与取材手段来看,中国画不是采用定点摄取现实空间的焦点透视,而是强调从运动中获得空间意象。山水画家常常把诗情倾吐在空灵的画幅中,能够咫尺千里。而工笔花鸟画在表现中常常为形式所限制,意念在时空中的流动受到形象的具体写实性所制约。花鸟画作为游离于人物配景,从山水中独立出来,为大自然的一种特定,万千气象中的一个细部,在表现形式上就要求更具体、更明确。尤其工笔体裁其形式体系决定了画面形象的鲜明具体性,境界与气氛要符合自然环境基本特点的要求。但是创作者追求丰富多变理想境界的心理则是一致的,当我们浏览历代所留下来的数以万计的绘画作品,我们依然可以从这些可视的形象中看到主观精神所支配下的理想追求。

在画幅的构成上,需要形象的可视性与环境的具体性,这其中包括空白。画面上的空白与具体形象的“实”对中国画家来讲是一样受到重视并把空白做为构成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只有具体形象的实与空白中的虚有机结合,作品才能成立。单就工笔画的构成来看,空白不仅是作为布置物象内容的空间场所,也是衬托出物体的形状、轮廓、以及笔情墨趣的细腻精妙的韵味必不可少的手段。同时,空白与物体内容交融贯通,在画幅的形式构成中,常常起到调节物体形状的不协合因素,起到缓和物态运动趋势和调合色彩矛盾中色相、冷暖关系等。空白与画面物象的实体融为一体,相映成辉,产生虚实相生、节奏有致的生动气韵,从而构成了中国画特有的形式美感。

4、工笔花鸟画的韵律与诗意如果说一切艺术均趋向音乐的状态,那么对绘画来讲,是否可以理解为画面所呈现的整体形式和谐组合下的超之象外可望不可及的余韵?工笔花鸟画的节奏韵律是形象、色彩、线条与空间在一定构思立意要求下的特殊组合;是有着特定的形式体系与审美特性,有着自身的表达方式与不同于水墨写意画的节奏韵律。

如果说艺术境界是高度集中了一个人的艺术修养与个人意志,审美情趣,同时也离不开特定的社会环境与一定历史的总体面貌的体现。从再现性描绘自然物象向表现性寓物言志的过渡是艺术发展的必然结果。纵观两宋绘画的发展,三百余年历史,承唐五代变自然现实花鸟的代用品而逐渐迈入个人审美意识与自然对象结合,在艺术形象里体现审美理想和抒发个人意念的过程,正是个人意念的介入,促使绘画逐渐地游离自然对象的物态束缚而建立起自己的艺术表现风格。这种愈来愈趋于主观览物自有得的审美精神使艺术创作中的“意”也愈来愈体现出其价值,也愈来愈为创作者所重视。作品逐渐形成由状物向抒情,再向表现发展的趋势,由强调师造化而转入强调内心省悟发展。

强调内心的省悟,无疑是把人的精神主动放到了绘画艺术的重要位置上了。也正是这抽象的精神与绘画的具体形象的结合,使绘画不仅仅是停留于物体的表象世界,而进入了以主客观和谐为基础的情感艺术天地中去了。

9.中国石拱桥 说课稿(定稿) 篇九

一、说教材

《中国石拱桥》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这篇文章介绍了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的特点,说明了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和卓越才智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把握石拱桥的特征,掌握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

2、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教学难点:以赵州桥、卢沟桥为重点说明中国石拱桥,理解作者的说明顺

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二、说教育教学思想

根据新课程标准,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是,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养成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奠定语文基础。

所以,这节课我遵循的教学思想是:

1、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2、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

3、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4、师生互动促进教学。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①积累“雄伟、残损、古朴、推崇、惟妙惟肖、巧妙绝伦”等 词语,掌握读音和词义。②了解中国桥梁建设的伟大成就,把握石拱桥的特征。

2、能力目标:①了解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整体感知文章,培养初步阅读说明文的能力。②把握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理解作者对事物的思考方式,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③揣摩语言,把握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

3、德育目标:了解我国桥梁建设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和对聪明辛勤的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四、说教学方法

首先利用多媒体,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在教学中发挥多媒体优势,调动最适宜的教学资源,能增大教学容量,创设教学情景,启发学生思维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乐学、爱学。

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相结合。让学生自读自思,辅以教师的点拨引导,化枯燥为生动,变死寂为灵动,提高说明文的课堂教学效率。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进入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培养自学能力,在学会学习的过程中达到自能会学。本节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前提下,强调动口动脑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创新能力和发展智能,提高整体素质

讨论法:讨论法是民主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反映,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评论与争辩能力。通过讨论,使学生在学习中相互合作,敢于质疑,不断提高思维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

五、说教学步骤

导入。课前,让学生讨论见过哪些桥,视频演示赵州桥片段。

作者介绍。首先向学生适当介绍作者是必要的,但是内容要精当,有所侧重,有利于增加学生文学常识。

比较阅读。接着,教师分发资料,《荷情万种》、《荷花》,学生阅读后,并感知它们的区别,学生谈阅读感受,只要能谈到一两点就行。两文同样写荷花。但《荷情万种》这是一篇 记叙文,兼有抒情、议论。记叙自己赏荷的经过,对荷的描写和体验极有层次,先写荷风,又写荷花。《荷花》这篇文章介绍了荷花的观赏价值、食用价值、药用价值等。突出强调鲜藕、莲子,略写荷梗、荷花、莲蕊、莲须。全文语言平实,知识性强,是一篇说明文。教师简介说明文的文体特征。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说明事物特点和阐明事理是说明文的两种类型。

朗读。朗读是学习语文必不可少的过程,它能帮学生初步把握文意。教师用多媒体显示视频配乐朗读,再用多媒体显示需要积累的词语,然后让学生填写,既检查预习情况,又便于学生了解文意。

10.《斑羚飞渡》说课稿 篇十

《斑羚飞渡》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本单元编选了五篇描写人类的生存伙伴——动物的文章。本文《斑羚飞渡》描写的是一群被逼至绝境的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摆脱困境的壮举,让每个读者受到精神的震撼。

1.教材有以下特点

(1)本文故事内容中陌生新奇的动物世界﹑惊险动人的特写镜头,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且适应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2)课文体现了时代的特点,具有现代意识。文章关注动物世界,也就是关注自然,关注人类本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动物保护意识。同时能让学生在斑羚们在特殊的求生自救行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种族精神和整体合作精神受到洗礼。这篇教材既是当前人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的延伸,又是试图从动物世界折射出人类的生活轨迹,对人性的探求。

2.本文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指导学生积累字词知识理清并感受文中生动、感人的情节。

(2)情感目标

领会斑羚在危机关头的携手合作、甘于牺牲自我的精神,培养团队协作的精神。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激发学生对环境保护意识,社会责任感。

﹝3﹞能力目标

体会本文详略得当的 叙述与具体生动的描写,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通过品味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理会文中借景渲染的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领会斑羚在危机关头的携手合作、甘于牺牲自我的精神。

通过品味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理会文中借景渲染的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2)教学难点: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激发学生对环境保护意识,社会责任感 。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情境设置法:在本节课上,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

2.朗读法: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学生反复让学生感悟老斑羚从容镇定、牺牲自我的精神。

3.指导法: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做预习笔记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和交流。

教师可适当的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如出示一些质疑探究性问题等,但不可喧宾夺主、华而不实。

三、学法指导:

本课主要从以下方面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1.预习法

(1)在预习环节中布置朗读课文2~3遍。

(2)自学文中的生字词,找出重点词语并造句,写在预习本上。

(3)找出你认为优美生动的句段并加以欣赏。

(4)准备复述课文中斑羚飞渡的 主要情节。

(5)搜集有个斑羚这一动物的资料。

通过预习教会学生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熟悉课文,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3.朗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4.交流合作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5.积累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提高学生对积累的认识,指导学生积累的方法,养成积累的习惯。如在本课中,我在教学过程中插入一个问题:“文中多次出现彩虹,分别有什么意义?”其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以景物烘托气氛的写作方法,为作文写作积累方法。

6.拓展法:使学生的视野由课内转移到课外,培养联想能力,如由“从‘镰刀头羊 最后的悲壮献身中你有何感悟?”从现实中寻找例子学会课文与社会的联系。

7.以读促写法:“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本文语言丰富,可写的东西也很多。学完本课我要求学生写出学习本文后的体验﹑反思以读促写,读写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完成对知识的整合。

通过一系列语文活动的展开,我相信一定可以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四、教学组织:

课前预习

(1)在预习环节中布置朗读课文2~3遍。

(2)自学文中的生字词,找出重点词语并造句,写在预习本上。

(3)找出你认为优美生动的句段并加以欣赏。

(4)准备复述课文中斑羚飞渡的 主要情节。

(5)搜集有关斑羚这一动物的资料。

教会学生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熟悉课文,为研读作准备。

1.导入新课

由大连公交司机黄志全的故事导入(故事情节:黄治全同志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所作的三件事)情景渲染导入,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题、作者

2.整体感知

扫读整体把握

(1)题解

斑羚,别名青羊、山羊。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西南、华南等地,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斑羚体大如山羊,但无胡须。体长110~130厘米,肩高70厘米左右,体重40~50千克。雌雄均具黑色短直的角,长15~20厘米。四肢短而匀称,蹄狭窄而强健。毛色随地区而有差异,一般为灰棕褐色,背部有褐色背,喉部有一块白斑。斑羚生活于山地森林中,单独或成小群生活。多在早晨和黄昏活动,极善于在悬崖峭壁上跳跃、攀登,视觉和听觉很敏锐。以各种青草和灌木的嫩枝叶、果实等为食。秋末冬初发情交配。

(2)要求勾画出生字新词,查工具书加以掌握。

肌腱(jiàn)逞能(chěng) 恍惚(huǎng hū)娴熟(xián) 略胜一筹(chóu) 眼花缭乱(1iá) 炫目(xuàn) 斑斓(1án)悲怆(chuàng) 磐石(pán)

对峙(zhì)湛蓝(zhàn) 坠落(zhuì) 苍穹(qióng)

(3)结合课文解词

A.对峙:山与山相对而立。

B.进退维谷:维,文言虚词;谷,比喻困难的境地。进退都陷于困难的境地。

C.一尘不染:形容非常清净、纯洁。有时比喻人的思想没有沾上一点坏影响。

D.迥然不同:迥然,距离很远的样子。形容差别很大。 E娴熟:熟练。

F.眼花缭乱:眼睛看复杂的色彩而感到迷乱。(以上内容课件展示)

(4)自由朗读课文读

要求:

①要用流利的语言有感情的读。

②领会文中的生动的词句 。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增强语感,检查预习效果。巩固基础知识。

3.问题探究

(1)当时斑羚羊身处一个什么样的环境?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2)文中几次描写美丽的“彩虹”是为了真是地再现大自然的景色吗?

(3)找出描写镰刀斑羚羊的句子,文中重点抓住那些进行描写?在这种环境镰刀头羊表现如何?

(4)文中多次出现彩虹,分别有什么意义?

(5)从斑羚羊飞渡的事件中,从斑羚羊身上反映出什么可贵品质?

设计意图:让学生互相启发,在议论中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共同解决疑难。激发探究的兴趣,培养自学和表达能力,突破重点。

4.研读与赏析

(1)研读课文。要求:运用圈点法,全出你认为重点的内容。

(2)小组讨论欣赏:

从文中找出你认为写的生动的词句,进行品味赏析,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3)分析欣赏斑羚羊飞渡的情景:

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斑羚飞渡时的画面,同时指名学生看画面抓住关键动词复述,形象的感受这一震撼人心的画面。学习老斑羚那种从容镇定,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学习斑羚的种族精神。

(4)学生朗读课文第9自然段。

设计意图:1.通过朗读诵法,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妙处和思想感情。

2.回应课时的问题,培养概括和表达能力。

3.此环节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有利于理解本文主旨,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更形象、更直观。

5.拓展延伸

由于人类的滥杀滥捕,造成野生动物的濒临灭绝的事例很多。请从你的身边搜集材料,写一篇有关野生动物作文。

设计意图:完成知识迁移,培养学生运用语文能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社会责任感。

五、教学效果

1.通过字词训练加强了基础知识的巩固;

2.通过让学生复述斑羚飞渡的主要情节,既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课文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合作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4.通过自主探究性学习锻炼了学生大胆质疑的勇气,发现问题的能力。

这堂课同学们表现生动,积极活泼,思路开阔,思维活跃。既培养了同学们的团结合作精神,又提高了保护动物的意识,增强了社会责任感,使大家在今后的日子里更加珍惜生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1.《对策问题》说课稿 篇十一

1 说教材

例题从“田忌赛马”的故事入手引入“对策论”应用问题。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 学习优选法、对策论等高深的数学知识和方法是比较困难的, 要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所理解, 能饶有兴趣的去学习, 除了把握好深浅尺度, 改进教学方法外, 还应该尽可能地充分挖掘、利用教学资源, 使课堂教学的内容充实、丰富, 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思想和方法, 并学会在生活中实际应用。

2 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认识, 我确立本节课的知识性目标:使学生初步体会对策论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发展性目标: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 形成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性目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尝试用对策论的思想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重点为:能在所有可能采取的策略中选择一个最优策略。

教学难点为:能理解在报数游戏中采用怎样的对策才能保证获胜。

3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为实现上述目标, 突破重难点。本节课我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 采用了观察演示和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互相评价的学习过程中获取新知。使他们不仅学会, 而且会学。同时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功能, 力求把多媒体落在实处、落在难处。

4 教学流程

依据新课程所追求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三维整合”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分为以下四个环节:

4.1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以“玩扑克牌, 比

在本课重点问题上我是通过以下三个步骤突破的:

第一步, 看故事, 初感知。

由于大部分学生对田忌赛马的故事并不十分清楚, 因此我通过播放视频片断, 让学生在了解历史故事的同时, 初步体验对策论的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

第二步, 设障碍, 找对策。

此环节我引导学生思考:田忌赢齐王的策略是不是唯一的呢?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运用搭配的知识去探究田忌在赛马中所有可能采取的对策。探究中学生会发现有六种比赛对策, 其中五种齐王赢, 只有一种田忌赢并总结出田忌赢的方法是:用下等马对齐王的上等马;用中等马对齐王的下等马;用上等马对齐王的中等马。这时学生产生了质疑:田忌用这种方法就一定能赢吗?这时我并没有急于给出答案, 而是顺势进行了分析。

第三步, 模拟赛, 促优化。

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田忌赛马的模拟比赛, 让学生在比赛中对疑难问题和解决的方法有所思、有所悟, 最后得出:比赛中, 田忌要想获胜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让齐王先出, 第二田忌用最弱的马牵住齐王最强的马, 换取后两场的胜利。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解决方案的最优化。

在这个环节中, 对知识的探究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 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小组的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更是让学生感受到了团结协作的乐趣。

4.3 多种练习、巩固提高———关注非数学因素的作用

新课程指出“练习是学生获得知识, 形成技能, 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因此, 我在练习的设计形式上采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情景。这样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练习的积极性。在内容

(上接266页) 术要求, 应增添相应的试验项的设计上我没有安排过多的题目, 而是精选题目, 使题目有一定的梯度, 有利于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知识, 以形成新的技能和技巧。

本节课我设计了3个练习。

a.说一说田忌这种策略在生活中的应用, 让学生了解对策论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增强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信心,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b.设计学校组织跳绳比赛的情境, 通过“你发现哪个班队员实力较弱?”、“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等问题, 渗透德育教育。

c.完成书上116页的取纸片游戏。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知识的拓展, 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4.4 交流评价, 课堂小结———关注学生的自我评价

在本课即将结束之际, 我设计了“你在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和感受?”、“你认为本节课你的表现如何?”两个问题。通过交流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概括, 归纳提升, 在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同时, 学会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

5 说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 我充分考虑到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经验, 鼓励每一位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参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并一直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放在首位。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 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经验, 将学生带入了一个在玩中学、学中思的数学空间, 但本节课也有需要完善的地方, 如本节课虽然采用了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活动方式, 但由于师生、生生思维互动交流的时间较少, 导致在互动中生成新知的概率较低。因此, 在今后的教学中, 我将继续学习不断实践。

为a%, 石子含水率为b%, 则将上述实验室配合

摘要:结合实际, 重点介绍了《对策问题》说课过程与方法。

12.《走向世界的中国》说课稿 篇十二

威县第一职业技术中学教师霍斌韬

各位领导、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的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九章“走向世界的中国”。现我将从教材内容、学习目标、学情和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设计及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内容

本章教材内容作为全书乃至全套教材的结束语,突出了地理课程目标的整体作用。它由四大部分组成:第一、二部分分别以“基本国情”“区域差异”为题,概括介绍出了我国的基本国情。第三部分 “中国走向世界”,介绍了新中国经济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第四部分“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指出了我国在现代化建设征程中应该坚持的理念,那就是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活动分别就上述相应的方面提出接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正文内容和活动内容有机结合,注意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体现了教材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的基本理念。

二、说学习目标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确定如下学习目标:

 知识与能力

1、知识方面:让学生认识区域发展、联系与合作的必要性;了解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加入世贸的意义;了解我国对世界的和平发展和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中所起的作用,理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责任。

2、能力方面:

学生通过对我国一些重点区域及学生家乡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学习,进一步对已经掌握的中国区域地理基本知识加深印象,初步领会地理环境要素的综合性和区域差异性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学生能够通过搜集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不断发展相关信息,进而明确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世界的发展趋势,了解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并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自己的学习体会,与他人交

流。 方法与过程

1、通过图文资料的分析和对比,培养学生地理图文信息的获取、整理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对家乡经济发展或国家跨区域重点工程建设的有利和不利因素的分析、论证,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第一页

《走向世界的中国》说课稿

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生通过关心家乡的发展,增强对地理学习兴趣;明确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对中国在全球化进程和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中所起的作用,增强民族自豪感,初步树立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说学情

学生已学了两年的地理,对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都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对这一节课的知识并不陌生。对于学生而言,他们渴望了解世界,了解全球的变化趋势,但他们的知识阅历比较浅显,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所欠缺,因而需要引导学生认清世界格局和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以利于他们更好地步入未来。

四、说教学方法

1、说教法

根据地理的学科特点及学生的认知规律,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我采用的教法是:目标教学法、自学指导法、讲解法等,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求知欲。

2、说学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地图导学法、体验探究式教学、小组合作模式。

3、说教具

多媒体课件。把课本上的文字信息与课件上图表信息有机的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本的理解。

五、说教学过程的设计与板书设计 自豪感,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同时也起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让枯燥的学习变为生动的学习,自主的学习。

2、新课导入:创设情境,让同学看中国政区图四端的动画,让同学对中国自然地理区域有一个总体印象。通过看课件,了解地理区域划分,学生自主概述各区域的特点,引出对不同区域差异的认识,从整体上把握区域的差异,为后面认识区域发展、合作做铺垫。

3、转入新课

板书:

一、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板书:

1、区域差异

A、以南北区域差异为例,讲述什么叫区域差异?引出我国的基本国情;

B、过渡:不同的区域地理条件不同,发展的方向、途径和所走的发展

道路也不尽相同。

板书:

2、区域发展

A、读图提问:读图9.1,结合已学知识,想一想为什么东北平原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第二页

《走向世界的中国》说课稿

人口密度低,适合机械化生产;工业基础雄厚,有利于支持农业生产。

C、创建活动: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分组讨论自己的家乡发展经济的有利和不利的地理条件,想一想我们应当怎样因地制宜地发展家乡的经济?小结:我们家乡不利的方面是人口多、人均资源少。有利的方面是人口多、劳动力资源丰富。针对这一矛盾,同学们看课件上给出的提示,引出我们家乡的发展之路:农业以高公庄乡的大棚无公害蔬菜以主,建设蔬菜批发市场(改变农业种植结构,走多种经营之路);工业以常庄乡的加工工业为主,建立生产汽车与摩托车拉线等企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县城工业园区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

D、过渡:运用动画“丰收的苦恼”转入区域合作。

板书:

3、区域合作

A、通过动画“挡风沙”,引出我国“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工程。说明我们“三北”防护林的必要性?小结:“三北”防护林的建设这一事例说明为了促进各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区域之间的联系和合作,共同治理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人与环境的协调是任何区域发展的前提条件。

B、设计活动:动动脑——大家都知道,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我国这些重点工程。那么它们输送资源的源地和目的地各在哪些地区?主要解决哪些问题呢?

C、通过课件资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三大工程的意义?小结:跨区域工程加强了区域之间的联系,发挥了各自的优势。分工合作,互惠互利,使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进一步促进了各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D、过渡:以中国加入WTO视频短片为素材,让同学了解中国发展的历程与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对中国在世界中求发展的学习兴趣。

板书:

二、在世界中求发展

板书:

1、发展中的大国

A、让同学观课件中,中国综合国力排名图与人均GDP排名图。

B、讨论:讨论思考为什么说我们国家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

小结:从综合国力方面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总量和国际竞争力在世界的排名不断上升,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但是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排名还比较差。所以我国是“发展中的大国”,这是我们国家的又一基本国情。

C、读图提问:学生看“组装飞机”的图片。题这幅图片说明了什么?小结:本图形象地说明,一种产品尤其是高科技产品的生产需要多个国家的共同合作完成;从飞机零件的生产国看,多是一些发达国家或是发展

第三页

《走向世界的中国》说课稿

争中求发展。我们只有加入WT0,才能参与到这样的竞争合作中去,以此促进祖国的发展。这一部分承上启下,引出我国加入WTO的课题。板书:2.在世界中求发展

A、了解中国加入WTO的历程。

B、让学生了解加入WTO后,我国参与共同解决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为保卫世界和平、保护地球生态环境、促进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C、通过看课件图片,让学生了解我们与WTO。

D、情景设问:我们为什么要加入WTO?小结:首先,中国是一个发展

中的大国,综合国力逐渐增强,从自身的发展需要来看,加入WTO,发挥本国优势,对外开放,促进祖国的发展;其次,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看,加入WTO,加强与世界其他区域的合作,是发展的途径;最后,加入WTO,共同解决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促进世界的和平、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责任。

板书:

3、布置社会实践活动,巩固所学内容。

活动:利用网络、报刊、书籍、电视从中收集关于家乡和祖国发展的图文

资料,结合本课内容,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话题,采用你喜欢的表达方

式,说一说自己的看法。(任选一题)

A、从我家看我国的发展。

B、WTO与我们的生活。

C、经济发展与我们身边环境的变化。

第四页

13.中国石拱桥说课稿 篇十三

你们好!

我今天要说的是《中国石拱桥》这课。

我的说课分为六个部分:说教材分析、说学生、说教学目标、说教学方法、说教学步骤、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中国石拱桥》是一篇事物说明文,文章主要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及光辉成就。作者选取了“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座我国石拱桥的杰出代表,着重说明我国石拱桥在设计、施工上的伟大创造和高超的技术水平,从而歌颂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

从全文的结构来看,这篇文章采用了有总述有分说的方法:先概括说明石拱桥的外形、结构和功用;接着,用例证说明和特征说明的方法,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分别说明它们的独特构造和高度艺术水平;最后又综述解放后我国桥梁事业,尤其是石拱桥的新发展。全文条分缕析,井然有序。

这篇说明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但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和列数字。根据需要,有时用确切的数字,如“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五十点八二米,两端宽九点六米,中部略窄,宽九米。”有时用约数,赵州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石拱桥“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

二、说学生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经历了小学六年和中学一年的莽撞之后,思想开始发展成熟,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成长。有些事情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成功的满足,追求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这就造成他们在性格上既有活跃的一面,也有内敛的一面。因此,在教学中,我尝试着用一套较宽松的教学方法,努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以饱满的热情全面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去。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掌握课本中出现的生字词及本课基本的文学常识。

②重点:引导学生把握石拱桥的特征,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周密性。

③难点:分析作者在以赵州桥、卢沟桥为重点说明中国石拱桥时运用的说明方法并体会其好处。

2、德育目标:了解我国桥梁建设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和对聪明辛勤的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四、说教学方法

1、授之以“渔”,排除学习障碍

本篇文章作为初二学生接触说明文的首篇,一定要作好说明文入门的指导工作。因此在正式学习之前,应带领学生再熟悉有关说明文的一些知识。包括:①说明文的三要素(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②说明文的分类、(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科学小品文)③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准确、周密)。④说明的方法(举例子列数据打比方下定义作诠释分类别作比较摹状貌画图表引资料)等。重点强调了阅读和写作说明文要抓住被说明事物的特征即这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标志。我认为这些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就好像公式和定理一样,有了它们学生在预习课文整体感知的过程中就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了。在分析课文时重点以赵州桥为例,从说明方法、说明语言入手为学生做出范例;有关卢沟桥的部分让学生推选代表上台讲解。让学生真正学会运用“公式”去分析问题。

2、针对难点,分组竞赛,激发学习热情

将全班同学分成2组,一组同学寻找作者在说明赵州桥时运用的说明方法,另一组同学寻找作者在说明卢沟桥时运用的说明方法,并体会其运用的妙处,看哪组同学能够找得全,说的好。

这样做可让学生自读自思,辅以教师的点拨引导,能够化枯燥为生动,变死寂为灵动,提高说明文的课堂教学效率。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进入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培养自学能力。

3、归类分析,误读比较,启发思考,突破重点

针对本科的教学重点(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设计采用归类分析法和误读比较法进行分析:归类分析法就是将本课出现的一些带有表示估计、限制、程度词语的句子归纳起来,让学生通过归类分析明确只有用最准确的语言对说明对象作精确的说明,才能使读者对事物有明晰准确的印象(此环节的训练题可以用多媒体投影展示,以增强直观性)。

误读比较法就是教师将选择的一段课文原文进行改编,让学生与原文进行比较阅读,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五、说教学步骤

导入。同学们,生活中你见过桥吗?他们是什么样子的?那位同学能到黑板上给我画下来你印象当中的桥?(生到黑板画桥,由此引入本课)

根据史料和考察,在原始社会,我国就有了独木桥和数根圆木排拼而成的木梁桥。河北赵县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第一座采用弓形拱的敞肩拱桥,欧洲在赵州桥建成七百年后才采用弓形拱的。我们的祖先的聪明才智值得我们每一位同学学习。多媒体图片演示赵州桥。

预习检查:根据教学目标检测学生对课文生字词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对作家作品的认识。这一环节以学生自己讲授为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适时点评,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这一环节可用多媒体检测)

课文导读:(多媒体投影导读目标,学生依照目标朗读课文,讨论作答)

1、了解对象:说明了什么事物?

2、抓住特征:说明的对象具有哪些特点?

3、品味语言:语言有什么特点?

通过朗读训练,结合导读目标,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初步领会说明文文体的特点。

合作探究:

1、中国石拱桥的总的特点是什么?

2、中国石拱桥有很多,文章为什么只选取赵州桥和卢沟桥作为重点说明的例子?作者分别从那些方面为我们这两座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举例子、列数字)

打比方

就是通过比喻进行说明。文中对石拱桥的比喻很多,集中起来,是比作两种事物:一是虹,二是弓。这两种事物既能表现石拱桥形式上的基本特征,给人以美的感受,又便于对石拱桥在建筑上的特点给予形象的说明。如“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桥洞不是普通的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举事例

就是举出典型事例来进行说明。如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就举了旅人桥、赵州桥、卢沟桥、长虹大桥这四个典型的例子。概括介绍旅人桥和长虹大桥,这是纵向说明,既说明我国石拱桥悠久的历史,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又说明新中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赞颂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文章着重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具体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这是横向说明,赵州桥是单拱石桥,卢沟桥是联拱石桥。文章列举的四座桥很有代表性,有略写、有详写,详略得当,从纵向、横向两个方面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全貌。运用举例说明,一定要注意例子的典型性、代表性,切不可用个别事实、偶然现象来代表一般,代表必然。

列数字

就是用准确的数字来进行说明。比如对赵州桥存在的时间、长度、宽度、拱圈的道数等都用了具体数字。有概数、有确数,能收到很好的说明效果,如说明石拱桥结构坚固,用了“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

作比较

就是用与同类的或相关的事物作比较的方法来进行说明。文中在说明卢沟桥的坚固时,讲到“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这就是将卢沟桥和与之有关的两岸河堤作比较说明。

引用

通过引用名人名言来进行说明。文中有“泛引”,如文章开头引用我国诗人比喻石拱桥的种种用语。“卧虹”“飞虹”等,这样反复比喻,既给人有关知识,又使人仿佛置身于神话之中,置身于诗情画意之中,加深人们对石拱桥形式优美的印象。又有“特引”,如引用唐朝张嘉贞的赞语“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是为了说明赵州桥构造的奇特;引用唐朝张(卓)的赞语“初月出云,长虹饮涧”,是为了说明赵州桥形式优美;还引用意大利人马可渡罗的赞语“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是为了说明卢沟桥的特点。

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上述的说明方法学生都能找的差不多,但是“摹状貌”的说明方法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所以找不到,在这里需要教师强调。

摹状貌:就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有助于把被说明的对象说得更具体、生动。如《中国石拱桥》中“这些石刻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这样的说明显得十分生动、活泼。

从本质上来区分,打比方是修辞本质上是比喻,强调相似点,有本体和喻体。摹状貌,不是修辞,虽然也强调相似,但更多的说明趋势,状态具有什么特征,无本体与喻体。

本课设定强化训练的主要说明方法是举例子和列数字,针对这个重点设计了以下练习题进行巩固(投影展示)

说出下列各句运用的说明方法:

(1)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五十点八二米、两端宽九点六米,中间略窄,宽九米”;

(2)卢沟桥“桥长二百六十五米,由十一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一,(3)自十六米到二十一点六米。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4)“桥洞不是普通的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5)万人大会堂,里面宽76米,深60米

这里设计的题目比较简单,目的是让全体同学都掌握这两种说明方法

3、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赵州桥的?

先总说、后分说的顺序

4、根据课文,概括赵州桥的四个特点。

弓形独拱拱肩加拱拱圈拼成结构匀称

5、画出赵州桥德平面示意图,并标注各部分数据。

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完成以上问题。讨论的方法可以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教师多媒体投影明确:

石拱桥{形式优美}——中国石拱桥{赵州桥}(单拱)

{结构坚固} {卢沟桥}(联拱)

{历史悠久}

自由探讨:

1、根据分析赵州桥的方法小组互助分析作者是怎样介绍卢沟桥的?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说明卢沟桥的特点?作者还写到了解放后的桥,这样写的目的何在?

2、在介绍卢沟桥的时候能不能把这部分去掉换成课文后面陈寿儒写的《夜宿卢沟》为什么?

通过自由探讨环节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说明对象,掌握说明方法,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周密性。区别说明文和描写性记叙文。

3、《中国石拱桥》的语言特点还在于使用了一些语意模糊、不确定的词语进行说明,以使说明更切合实际。请从下面的练习中感悟这种模糊说明的艺术。

投影展示练习题:

体会下边几句话中加点词语的作用,把它们分别归类到后面的表格里。

1.“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二八二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附近的卢沟桥。

2.赵州桥修建于公元六零五年左右。

3.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4.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三十七点四米,在当时可算是最长的石拱。

5.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

6.到解放的时候,桥身有些残损。

7.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

8.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9.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

10.有的石梁一块就有二百来吨重,究竟是怎样安装上去的,至今还不完全知道。

表示估计表示限制表示程度

大约二百来

可算左右可能有些完全

不完全几乎充分

十分

学生完成表格,并小组讨论,分析体会

“几乎、大约、可能、可算”是一组语意内含量大、模糊而不确切的词语,使用它们,似乎很难达到“准确说明”的目的。而茅以升就是巧用它们,反映客观实际,避免了说明的武断。在中国,石拱桥分布确实广泛,但是否已广泛到自古到今无处不在的情况呢?很难断定,因为事实上不可能进行一次从古到今的全国各地的石拱桥的调查,用“几乎”这个表程度的副词,在强调石拱桥分布广泛的同时,避免了说明的绝对化,否则难以令人信服。同时由于时间久远,掌握的资料不可能齐全,对一千多年前的史实记载更不可能断言,于是作者恰当地选用了“大约、可能”这两个表示估计的词,以对历史情况作客观的反映。表估计的副词“可算”更是经作者再三推敲后而选用的。茅以升在关于《中国石拱桥》的一封信中说:“赵州桥大拱的长度,根据我个人掌握的资料,它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石拱。但个人的见闻毕竟有限,这是有所保留的提法。对于不能绝对肯定的东西,不敢率然下结论,于是使用‘可算’表示不作肯定的意思。”“几乎”、“可能”等不能表示明确肯定的词语,看似含糊,而一旦将它们从句中去掉,说明则可能与实际相悖。用这些模糊语言来说明,倒更切合实际。这些模糊语言的选用,不仅是作者求实的科学精神与严谨的治学态度的表现,而且是作者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的显现。

上述语言分析的归类训练,可采用学生分组讨论的形式。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评论与争辩能力。通过讨论,使学生在学习中相互合作,敢于质疑,不断提高思维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同时这项训练也是对学生学过的词类知识的复习巩固。

4、《中国石拱桥》语言的准确性,不仅体现在使用了一些恰当的模糊语,而且体现在准确地运用一些动词、形容词等作简洁确切地说明。这些词既不是生字,也不是难词,你是否发现了这一点呢?通过下面的练习,你能体会到什么呢?

下文节选的是课文的第3节,教师朗读时,要求学生认真听,并记下老师读错的地方(文中黑体的词有意不读;需要故意读错的词,在该词后的括号内表明)

投影展示:

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长久)的历史。《水径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建造)于二八二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骇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有名)的当推(是)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附近的卢沟桥。

学生听完以后,对照课文再自读,小组分析讨论,派代表发言

“悠悠”和“长久”,“建成”和“建造”,“著名”和“有名”,“惊人”和“骇人”;这些词的含义和区别均可让学生讨论发言,以领会课文用词的准确和简明。对于省略不读的词,也可放手让学生辨析,讲用与不用的差别及不用可能会引起的歧义。有意误读,会成功地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引发热烈的讨论,这既是一种语言听说活动,同时又对学生进行了一次语言思维训练,较形象深刻地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拓展延伸:(综合学习实践活动)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自己设计制作一座桥梁,画出示意图,并写出简要的介绍。

这一环节的安排不仅起到复习所学内容的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训练了学生说明文的写作。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的功能是简要而全面的概括教学内容。

石拱桥特点:{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赵州桥}(单拱)

中国石拱桥:{卢沟桥}(联拱)

解放后:{长虹大桥}飞跃发展

{双曲大桥}

上一篇:体艺组教研组工作计划下一篇:幼儿园班主任工作计划中班春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