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老院老人需求分析

2024-10-30

敬老院老人需求分析(精选15篇)

1.敬老院老人需求分析 篇一

老人节 为老人

为了让学生感受良好的节日氛围、为了培养学生尊敬老人的良好品德,我校于2013年10月14日开展了“为敬老院老人打扫卫生”的活动。此次活动,要求初中部学生参加。在活动中要求各班级准备好抹布,拖布等工具,为老人擦窗台,扫地,拖地„„。打扫完卫生后要求各班级出两个文艺活动,可以为老人唱歌,跳舞,演小品„„以此来调节老人的生活,让那些孤寡老人体会到亲人的温暖。在活动中,有的同学还能主动与老人谈心,为老人梳头,这些是我们意想不到的,由此可见,只有真正的面对面的接触,只有真正的感受到老人的生活,才能唤起学生心灵最深处的情感。

相信,通过此次活动的开展,学生对于老人的情感一定会有一个新的提升,同时,我们也会开展更多这样的活动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抽水学校

2013年10月14日

2.敬老院老人需求分析 篇二

糖尿病是老年病, 老年人中糖尿病的比率很高。在记者了解到的敬老院中, 糖尿病人的比例占全部老人数的16%~30%不等, 对糖尿病的护理, 是对许多照顾老人的人的一种要求。规律作息、控制饮食、监测血糖、坚持运动、心情愉悦, 这些在敬老院生活的老人或许更有优势, 当然前提是这是一个正规规范的敬老院。

我国敬老院有公立的福利院和私立的养老院, 有标榜高档豪华的星级养老院, 也有几十张床位的条件一般生活质量较差的敬老院。据民政部统计, 目前全国60岁以上的老人达1.69亿, 养老床位250万张, 仅占老年人口的1.5%。也就是说, 中国1000名老人中, 只有15人拥有养老床位, 而发达国家是70人。在供远远不应求的目前, 我国敬老院的情况如何, 记者日前来到郊区一家私立的敬老院了解情况。这是一个小院子与一栋三层的小楼, 楼道里贴着每日的伙食, 大约是早餐喝粥, 中午晚上炒菜, 每周六吃饺子之类。这里有七八十位老人, 其中有13个糖尿病人。院长也有糖尿病, 那么这里的糖尿病老人生活如何, 我们来了解一下。

镜头一:

某敬老院内, 拄着拐杖的王奶奶跟别人有说有笑的走进了食堂……

王奶奶患有糖尿病十几年了, 几年前由于腿脚不方便而住进了敬老院。刚来到敬老院的时候, 有些不习惯这里的生活:和很多老年人住在一起, 每天按时起床、按点吃饭。渐渐的她习惯了这里的生活, 融入到了这个大家庭里。

很多住在敬老院的糖尿病患者, 血糖控制的比以前在家的时候更加稳定了, 这是因为什么呢?首先, 敬老院的生活比家里面规律, 按时起床、按点吃饭。其次, 在敬老院里, 不只一个糖尿病患者, 这样还能交流各自的抗糖经验, 同时也能一起运动。再次, 有的敬老院分为单人间和双人间, 如果糖尿病患者需要住双人间的, 他们一般都会把两个糖尿病患者安排到一个房间, 这样两个人可以互相照顾。最后, 敬老院的饮食一般都比较清淡, 而且会给每个老年人定量, 这么有规律的生活, 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是非常有利的。

镜头二:

某敬老院的赵奶奶, 带着老花镜在看报纸。看完报纸后, 又听起了广播。老人听的特别入神……

原来赵奶奶患有糖尿病20多年了, 住进敬老院也已经有五个年头了。虽然自己认识的字不多, 可是赵奶奶特别爱学习糖尿病的知识。女儿每周来看她的时候, 都会带几份关于糖尿病的报纸, 赵奶奶还让孩子给她买了一个收音机, 每天听广播, 来扩充自己对糖尿病的了解。

作为治疗糖尿病“五驾马车”之一的教育, 是重中之重。因为很多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知识一点儿都不了解, 并且对治疗糖尿病的方法上存在很多的误区。随着科技的进步, 越来越多的渠道可以学习糖尿病知识, 如: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宣传教育等等。只有对糖尿病了解的更加深入, 才会更好的控制自己的病情。那么住在敬老院的这些糖尿病患者, 可能接受糖尿病知识的面会窄一些, 所以希望更多的医院、社区的宣传教育会更多的走进敬老院, 让这里面的糖尿病老人更多的了解、学习糖尿病知识。

镜头三:

某敬老院的房间内, 张奶奶拿着自己的小本子, 写下自己都吃了什么, 热量是多少……

张奶奶患有糖尿病十几年了, 3年前住进了敬老院。以前在家的时候, 自己就对饮食比较注意, 会计算好自己每天摄入的热量。住进敬老院后, 由于吃的东西是统一的、固定的, 并且敬老院的饮食相对来说比较清淡, 对糖尿病老人很适用。所以张奶奶的血糖控制的特别好, 二十多年没有发现任何并发症。

我们都知道, 饮食是治疗糖尿病的基础。只有合理的科学的饮食, 才能控制好自己的病情。虽然敬老院的饮食比较清淡, 但是过年过节的时候就避免不了大鱼大肉了。所以在敬老院生活的糖尿病患者, 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热量的摄入。目前一般的敬老院在饮食上对糖尿病患者没有特殊的照顾, 但是基本上都是以清淡为主的, 糖尿病老人在敬老院里饮食也是很好控制自己病情的。

镜头四:

在某敬老院中, 高爷爷在聚精会神的练习太极拳, 还有几个老人在后面跟着练习……

高爷爷今年79岁了, 住进敬老院也有2年了, 患有糖尿病已经23年了。没有住进敬老院的时候, 他就喜欢骑自行车, 每天骑十公里的车, 对血糖的控制也很理想。住进敬老院后, 随着年龄的增长, 在敬老院里面也不方便骑车。于是高爷爷就开始学习太极拳。每天吃完饭之后, 就练习太极拳。

运动是治疗糖尿病的手段。合理的运动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 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 有利于良好的控制糖尿病。但是糖尿病患者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 这样更加有效的控制自己的病情。住在敬老院的糖尿病老人, 可以选择打太极、散步相对柔和的运动。敬老院应该多建些娱乐场所, 供老人玩乐。让这些糖尿病老人在玩乐中控制好自己的病情。

镜头五:

某敬老院房间内, 李奶奶打开床头的柜子, 拿出自己的药, 嘴里面说着:“这个吃两粒, 这个吃一粒……”某敬老院的雷奶奶, 早上吃完饭后, 拿出胰岛素, 开始自己打胰岛素, 她那娴熟的动作, 很多护士恐怕也没有她伶俐。

李奶奶是每天都按时吃药, 大夫告诉吃几粒, 她就吃几粒。雷奶奶则是每天自己打两次胰岛素, 20多年如一日, 她们的病情都控制的非常好。

糖尿病患者如果是用药的话, 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 不要人云亦云。注射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 要学会正确的使用胰岛素。有些住进敬老院的糖尿病老人, 并发了神经系统, 不记得自己什么时候吃药。这种情况, 敬老院里的工作人员就会安排服务人员每天按时给这种糖尿病老人送药, 督促他们吃药。如果有的糖尿病老人自己不方便打胰岛素, 敬老院里的工作人员也会给予帮助。

镜头六:

某医院内分泌科门诊, 人们排着长队在等候看病。其中有个白发苍苍的老奶奶, 在儿子的陪伴下, 来到医院测血糖。测完后, 大夫说老奶奶的血糖很稳定, 要这样保持下去。老人开心的离开了医院……

这个老人就是宋奶奶, 今年83岁, 患有糖尿病25年。一年前来到敬老院养老。老人家里面有血糖仪, 平时儿子帮着监测血糖。一个月去一次医院, 测血糖, 拿药。住进敬老院以后, 就学会了自己使用血糖仪。每天这样自我管理, 病情控制的很稳定。但是有一部分住在敬老院的糖尿病老人, 他们不懂得自己测血糖, 每年就等着社区医院来到敬老院给大家测血糖, 一年只有一次。这样对血糖的控制不是很理想, 有可能会出现并发症。所以敬老院在血糖监测这方面, 应该下点功夫, 多帮助这些老人勤测血糖, 让每一个糖尿病老人都能很好的自我管理。

在这家私营的敬老院里, 记者了解到, 超过半数的老人们都是主动提出来住进敬老院的。在进敬老院之前他们可能只是抱着一种让儿女和家人省心的心态, 并不十分了解进来后的生活状况。住进来后, 面对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 他们心境如何?

赵奶奶今年84岁, 入住敬老院已经两年了, 她血压有些高, 心脏不太好, 2005年时曾半身不遂, 如今已能行走自如。说起在敬老院的生活, 赵奶奶说, 跟家里肯定不一样, 这就是一种集体生活。上了年纪的她对很多事都看的很淡, 觉得过的去就行。对集体生活赵奶奶觉得也是各有利弊, 虽然不能想吃什么就能吃到什么, 生活作息上也不能自由, 但是正是这种规律的生活, 她的心脏病在这两年中都没再犯过。每个月孩子都会来敬老院看望她, 并给她带来喜爱的零食。现在每天跟老友们打打扑克谈天说地的, 日子平静祥和。

82岁的韩奶奶对敬老院的生活却是满意的。韩奶奶有二儿一女, 但她说:“我谁也不愿意跟, 就愿意到敬老院来。”一开始进敬老院就是她自己的意愿, 觉得不仅让儿女们省心, 更可以跟许多老朋友生活在一起, 不孤单所以更开心。敬老院的吃住韩奶奶也很能适应, 虽然是大锅饭菜, 口感上不是很好, 但韩奶奶牙不好, 对敬老院煮的相对较烂乎的食物还是满意的。

陶奶奶今年76岁, 患糖尿病10年, 入住敬老院也有5年了, 3年前并发了胃病。陶奶奶算是敬老院里比较开朗的老人了, 她气色很好, 侃侃而谈, 每天靠吃药控制血糖, 目前血糖水平还算良好。在陶奶奶床边的桌子上, 摆着一叠白纸板, 每天晚上她都会在纸上写下第二天的日期、该吃的药和天气状况。虽说敬老院里有护工会照顾老人的生活, 可老人们自己积极努力一点, 生活很更美好。敬老院附近的社区医院会定期到敬老院义务为老人们体检, 监测血糖。陶奶奶说, 她上次监测是在年前, 结果是5.8mmol/L。因为在敬老院会按时吃饭吃药, 饮食量也有控制, 所以血糖会相对好控制, 水果、西红柿当零食, 每天10点和下午3点加餐也让陶奶奶感到满足。喜欢热闹的她, 很喜欢敬老院里组织的活动, 盼望特殊日子的会餐。平时看电视、看报纸收听广播, 以及社会热心人士的宣教是她消遣和学习糖尿病知识的途径。每个月两次去医院开药, 家人没有时间时, 敬老院会代她去医院。陶奶奶觉得住进敬老院后生活得比原来开心一些。

敬老院有一个小院子, 院子周围栽满杨树, 记者去的那天阳光明媚, 有些许风, 一些老人在院子里散步, 其中还有一对老夫妻。他们一同住进敬老院一年多了, 都有二十多年的糖尿病史。老两口在敬老院里相濡以沫, 每顿饭后都会出来散散步, 以此更好的来控制血糖。每个月老两口的儿子都会来敬老院看望他们, 带些吃的用的, 他们对生活也没有别的要求, 可以在敬老院里携手相伴, 也不失为一种浪漫。敬老院有单人间和双人间, 有的有电视有的没有, 但是每层楼得过道里都摆放着电视, 许多老人们因为腿脚的原因不经常上下楼。那么每个楼道里就是老人们聊天下棋打牌娱乐的好地方, 尽管有些狭窄和阴暗, 但大多都是耄耋之年的老人们, 对此并无过多要求。

3.百岁老人搬出敬老院 篇三

明年就将跨入百岁高龄的王娟老太3个月前搬出了生活了多年的敬老院,年龄大了,身体差了,本应进入护理院,但孝顺的女儿为了方便照顾还是把老人接回了家。老人虽然需要长时间卧床休息,但精神很好,思路清晰,白天独自在家难免寂寞。于是家人向所在的长宁区江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提出助老服务申请。经过中心主任、评估师王静的评估,老人获得了上海市规定的每月400元最高额度助老服务补贴,每天由经市劳动局专业培训上岗、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助老员为老人提供每天2小时的读报、聊天服务。

发生在王老太身上的这个故事正是上海市大力推行的居家养老的一个缩影。

老有所养

在全市大力推行助老服务的背景下,2004年9月,江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挂牌成立,在这个人口老龄化程度远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0%,达到27%的江苏路街道办事处辖区内,这块牌子所蕴含的意义非比寻常。

朱巧云,一个平凡的中年妇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一名普通的助老员,而接受她服务的老人们却从她身上感受到了特殊的东西。

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经常收到老人或者家属的感谢信,其中有一封是朱巧云服务对象的家属写来的。老人瘫痪在床很多年,儿女工作繁忙,想通过为老人找家政服务人员解决照顾老人的难题。但先后来过的8名家政人员最终都没有留下,这个工作太苦太脏也太累了。这时,收到老人家属申请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把朱巧云派到了老人身边。当朱巧云第一次看到老人的时候,眼前的情景使她惊呆了,瘫痪在床的老人几乎完全没有自理能力,无论是吃饭还是上厕所,都需要别人的帮助,老人身上散发出一股难闻的味道。接受过助老专业训练的朱巧云很快从震惊中平静下来,慢慢走到老婆婆的面前,轻轻地握住她的手,伏在耳边说:“老阿婆,不要急啊,有我在呢……”看着老婆婆冲她点点头,朱巧云笑了。朱巧云一番忙碌后,老人的房间顿时变得干净整齐了,原本略带臭味的房间也一下子变得空气清新了。老人长期没怎么梳理的头发变得干净整齐,精神突然变了一个样。由于长时间瘫痪,老人的身上早已长疮,朱巧云心疼地给老人慢慢擦洗翻身、按摩……

服务结束,当朱巧云准备离开时,老婆婆伸出手拉住了她,朱巧云对老人说:“老阿婆,你放心,明天我还来的。”老人这才松开了手,一直注视着朱巧云离开。在她的服务下,老人身上的褥疮逐渐愈合,大小便虽然不能自控,但是在朱巧云每天的清洗下,老婆婆身上未有一丝异味。就这样,朱巧云陪伴着老人走过了最后的岁月。

朱巧云长期以来还同时服务另外4个老人,他们都是90多岁的高龄,谈起朱巧云,老人们都会竖起大拇指:“这个孩子好啊,不怕苦不怕脏,为我们解决了不少困难……”朱巧云更关注老人们的精神健康,往往在一般的家务服务之后,朱巧云都会主动和老人们聊天,当老人们唉声叹气的时候,她总会将自己的乐观与快乐传递给老人们,老人们都说:“小朱就像我自己的女儿一样,可亲着呢!”

居家养老中的“家”已不是一个局限的单体家庭,这个“家”已经扩大到整个社区。

在江苏路街道办事处辖区内,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工作的相关政策、服务等咨询,受理居家养老服务补贴申请,承担服务需求评估、服务补贴初审、服务人员招聘、发放服务券、安排助老员上门服务……根据老人服务需求的变化,逐渐摆脱了以家政助洁服务为主的单一服务格局,向助急、送餐、理发、陪聊、陪护等多方面延展。

居家养老

早在1979年,上海比全国提前2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统计表明,上海市老龄化程度再次提速,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位60岁及以上的老人。截至2006年底,上海户籍总人口1368.08万人,比上年增加7.82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75.62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20.1%,比上年增加9.25万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07.58万人,占15.2%,增加3.91万人;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46.78万人,占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17%,比上年增加3.01万人;100岁及以上老人680位,增加80位。“纯老家庭”人数达78.72万人,其中单身独居老人17.24万人。

如何面对这样一支庞大的老年群体?

“最早也试图借鉴欧美国家模式,推行机构养老。”上海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处处长章淑萍介绍说,一大批敬老院竞相建起,但调查发现,90%的老年人愿意居家自我照料,他们或者眷恋长期居住的环境和邻居,或者担心被议论子女不孝,因此并不愿意到机构去养老。

为此,上海要求各区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对独居老人进行结对关爱,提供“5+X”的服务,“5”是广泛告知、经常问候、热线咨询、安全检查、应急求助;“X”是按老年人需要提供各类养老服务。浦东新区、杨浦区、静安区、闸北区等区还专门设立独居老人关爱员队伍,每天对列入重点的独居老人给予照顾。

各个区县建立起“居家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居家养老服务券”同时推出。这种服务券分有“轻度”、“中度”、“重度”等服务评估等级。为此,上海花一年半时间,于2005年制定了一份详细的“养老服务需要评估标准”。

为解决反映普遍的老年人吃饭难的问题,许多区县积极探索,推出多形式的助餐服务。截至2007年9月底,已有13个区县69个街镇依托养老机构、学校、日托、居委会、老年活动室、单位食堂、送餐公司、小饭店等社区资源,建成了118个助餐点。通过个人出一点、助餐点让一点,政府补一点的办法,为近6000名老人提供了送餐上门或社区助餐点集中用餐的服务。

截至9月底,234家社区助老服务中心的2.6万多名居家养老服务员,为12.7万名老年人提供了各类服务。

根据规划,“十一五”期间上海将逐步形成“9073”的养老格局——将有90%的老年人居家养老,由家庭自我照顾,7%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3%享受机构养老服务。对于生活自理有困难、经济收入较低的老年人,以专业化社会服务组织为载体,通过上门、日托等服务形式,为这部分老年人提供就近便捷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内容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至2010年,上海居家养老服务人数将扩大到25万人,约占届时全市户籍老年人口的7%。同时,机构养老床位增至10万张。

养老社会化

“上海全面建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95%的街道开展了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已初步形成养老社会化体系。”上海市社会科学院周海旺副研究员告诉记者,与之相配套,上海还在逐步加强养老服务人员的专业化建设,并出台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开展社工教育和社工资格认证,今年开始助理社工师、社工师考试,努力实现社工正规化建设。

上海市养老事业发展的根本出路,是走社会化的道路。综观上海几十年来养老事业发展的轨迹,尤其是1998年以前的发展轨迹,给人们一个较深刻的印象,就是上海老年福利事业几乎完全被政府包揽。从一个侧面看,说明政府对老年福利事业的重视,但从另一个侧面看,老年福利事业完全由政府包办,势必因受人力、物力、财力的制约而影响老年福利事业的发展步伐,同时也不利于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共同发展老年福利事业的积极性。老年福利事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也证明了这一点。在80年代末期,上海仅有养老床位3000多张,至1997年,由于没有社会力量参与,仅发展养老床位1.3万多张,平均每年增加床位仅1600多张,而在1998年《上海市养老机构管理办法》出台后,由于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至2001年底,养老床位已经达到31163张,平均每年增加近3800张,增长速度比原来快1.3倍多。截至目前,养老床位已增至6万张。

但周海旺坦言,上海的养老社会化还存在诸多难题。现行运作机制不能适应社会化发展的方向,政府投入效益不高,公平性较为欠缺。在全国范围,上海的经济实力较强,但在老年事业建设上的投入仍显不足。例如,政府财力投入速度没有赶上老年化发展速度,也没有与物价浮动相挂钩,政府投入不足造成中心城区50%以上的福利院需通过收费维持生存。投入与需求差距较大,反映政府投入机制尚待完善,缺乏稳定的财力支撑。同时,社会投入积极性不高,社会整体慈善意识薄弱。

推进养老社会化,这项工作已经随着1998年《上海市养老机构管理办法》的出台而实施,但力度尚嫌不够,其主要问题与资金来源不足有关。推进养老社会化,其中包括投入资金的多元化。鼓励社会力量投入资金是一个方面,但最主要的是政府应该拿出相应的资金投入到养老事业中去。当然,并非是政府直接投资兴办和运作养老机构,而是政府用这部分资金作为补贴,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更多的养老机构;对入住养老机构在经济上有一定困难的老人实施补贴,既使这部分老人住得起养老机构,也使兴办起来的养老机构能够维持正常运转。“在这方面,政府应当转变职能,推行行业治理,由主办到主导,加快民办养老机构的培育,使其成为主力。”周海旺说。

90%的老人居家养老,在社会化的大背景下,这个“家”的能量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家庭所能发挥的作用。

4.关爱敬老院老人调查总结 篇四

关爱敬老院老人调查总结

我们和敬老院的爷爷奶奶们进行了一些交流,谈到生活,我看到了他们嘴角的笑,我知道了他们积极的生活态度,可是聊到家庭时,似乎又有一丝欲说还休的伤,我明白了他们的寂寞和孤独。敬老院之行让我对老人们的生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引我深思的是:如果有一天我老了,会不会去敬老院,我能够承受得了那样的寂寞和孤独吗?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极力倡导全社会更加关注老人,不仅仅是物质生活,更重要的是精神生活,当他们为社会的进步释放了自己的光和热后,得到的不应该是暮年那冰冷的孤独,而应该是有一个美好的晚年生活。

5.慰问敬老院老人活动纪实 篇五

为了发扬雷锋精神,弘扬中华民族尊敬老人、爱戴老人的传统美德,我们城关镇二初中决定组织本校团员及学校志愿者去敬老院慰问老人。同时,我们团员及志愿者秉着“爱心暖人间、微笑暖人心”的理念,热情积极地参加此次活动,并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七三班陈莹莹同学负责先与敬老院取得联系,了解相关情况,确定我们具体的活动项目。

同学们购置和准备好慰问品(一些水果等),准备好一些文艺节目(适合老年人喜好的节目)。

同学们统一时间,组织志愿者骑车编队到达敬老院。

在敬老院工作人员热情欢迎和协助下,同学们迅速搭好简易舞台。

志愿者代表陈天会向老人致慰问辞

在梅静微、周柯主持下,志愿者为老人表演开始。

孔小宝为老人表演魔术

孔小宝为老人表演魔术

八二班王赛等同学为老人表演“最炫民族风”

七三班陈莹莹同学为老人弹奏古筝“高山流水”

陈莹莹同学为老人表演“小苹果”舞蹈

王雅婷同学为老人弹奏钢琴“卡门”

王雅田同学为老人演唱“穆桂英挂帅”

张华介同学为老人弹奏吉他“滴答”

张华介、梅静微同学为老人合奏

城郊敬老院负责人向同学们致谢!欢迎大家常来!

最后我们的团员、志愿者同老人合影。

通过本次活动,同学们普遍感受到了“爱心暖人间、微笑暖人心”的幸福感,达到了“青春”暖“夕阳”的目的,具有重要意义:

1、为生活在敬老院的老人们带去心灵上的慰藉,让他们感受到青少年的朝气和社会的温暖。

2、增强同学们的社会责任感,让大家了解社会,关注这群庞大而特殊的群体,从中学会关爱,学会感恩。

6.敬老院看望老人及调查心得 篇六

这个假期的天气虽然十分炎热但在7月16号到20号这四天我却感觉不到天气炎热,因为我心里是十分凉快的,将太阳给我的酷热冲得一干二净。为了去看老人,为帮老人们做社会调查,从我心里最深处流淌出了一股深深的凉意,它足以融化一切的炎热与酷暑。

在临近放假的时候,我的一个朋友找到了我。问我是否愿意加入他们的团队而进行暑期社会实践。当时我犹豫了一下,因为我本打算在这个假期去做兼职的。但当那个朋友说是去敬老院看望老人以及做一些相关的社会调查时。我便立即答应了他的盛情邀请。因为去敬老院和老人们交谈是我一直想做而没有做成的事,做社会调查也是我的处子秀。有这么好个机会既满足我许久的想法又给我一次挑战自我的机会,我岂能轻易的放过它。经过短暂的思考过后我便决定了加入我们的团队。

进入这个团队以后,我感觉是十分荣幸的,我的决定是十分正确的。在这里面认识了许多新朋友和加深了与一些老朋友的友谊。在经过几次的会议之后,我们的团队进行了分工。而我如愿以偿的分配到了调查组这一块。负责设计暑期调查问卷和进行社会与敬老院的调查。在调查组里,我们一起努力。精心设计问卷,共同探索,进行社会调查,完成了队长交予的任务的同时也使自身得到了锻炼。7月16号这一天天下起了蒙蒙细雨,到却阻挡不了我们实践的热情。我们全队队员精神抖擞,或打伞或不打雨伞,依然冒着雨走向了大街。或向路边大叔阿姨,或向商店业主和小摊版主,又或向年轻时尚的帅哥靓女们进行了社会调查。我们或许被拒绝,但我们任然不会放弃,不会为了一些脸面而放弃社会调查。他们不懂,我们细心引导;他们厌烦,我们耐心劝说;他们驱赶,我们坚持不懈。在全体队员的共同努力之下完成了16号的社会调查任务。天公不作美。似乎老天要考验我们的意志似的。17号又下起了细雨。但我们依然坚持出发作社会调查,完成了17号的任务。两天的艰辛,两天的努力,我们终于完成了关于老人问题的社会调查。18号重头戏上演,上午我们在二校区门口进行的简单的集合,拍照合影留恋之后,我们向目的地—雅安市夕阳红老年公寓出发了。一路上队员们心情甚好,谈笑风生。经过了半个小时的路程,我们终于来到了夕阳红老年公寓。来到公寓后,我们又经过短暂的小会议进行分工和任务安排,与老人们进行一对一的交谈与社会调查。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敲响了一间房间的门,来开门的老爷爷是多么的和蔼可亲,立即打消了我紧张的心情。在几个小时的交谈当中。老爷爷给我讲述了他那些年的故事和自己对社会的观点与看法,我从中收益良多。

在与老人的交谈结束之后,19号我们分工进行了材料的整理。将我们这三天以来的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了归纳分类,在20号时又进行了集中的总结,圆满的完成了这次暑期社会实践调查。

这次的暑期社会实践虽然短暂,但我却从中获益颇多,有了不少的心得体会。通过我们的社会调查,发现了社会公众对老人问题的的关注程度远远不够,也不愿意去了解一些关于老人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老龄化问题在我国社会中越来越严重,越来越突出。在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老龄化已经成为了社会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严重的问题。在中小城市虽然不明显,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老龄化必将成为一个全国性的社会问难题。在广大的农村老人问题更加的严重。大多青壮年为了挣钱养家不得不外出打工,留下老弱,老人们不仅没有得到照料,而且还要负责土地的耕作和对孙子孙女的照顾,这与城市的老人待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侧面反映出了社会两极分化的严重问题。所以随着老龄化问题的越来越严重,老人问题使我们社会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而社会公众却还未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我再次呼吁社会要关注老人,关注老人这身心健康。

同时城市与农村的老人待遇情况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在城市老人可以住进敬老院,可以住进老年公寓,可以在公园散步溜达,可以出钱请专人助理;而在农村,老人们只要一息尚存,就得下田耕作和下地干活,就得照顾孙子孙女。这是一个什么现象。同样是老人,为何差距就如此直达呢?如果这种两极分化的问题得不到解决,社会矛盾会更加尖锐以至于激烈甚至引起社会动荡,这不是危言耸听,是事实,应该引起我们社会和党的高度重视。通过我们的调查不难发现,老人问题虽然越来越突出,但却并未引起社会公众的多大注意,这也是值得我们警惕的。

在这次社会实践中,我也参加了社会调查,有机会接触社会上各种各样人物和人们。在其中不仅完成关于社会实践的调查任务而更加锻炼了自身,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

我们做的社会调查是关于老人问题的,虽然大家对老人问题不是那么的关注。但当我们说明来意的时候,他们却是十分愿意协助并且帮助我们做社会调查的。他们既没有抱怨我们耽误他们宝贵的时间,大多数也没有嫌弃我们妨碍他们做生意,而是积极的配合我们做社会调查。可见他们的内心还是十分愿意去关注老人问题的,去关注一些社会问题的,只是缺少一个平台而已。而平台的提供应该谁来负责呢?理所当然应该是我们的政府。但是我们的政府却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也就没有提供这个平台了。这一点应该引起我们政府的高度重视。短暂的几天社会实践也是我有了另一方面的深刻反思。坚持与合作是一个团队取得成功的必胜秘诀;是一个团队成为优秀团队的关键因素;一个团队成功的必备因素。其中缺一不可,缺了一个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优秀杰出的团队。

我们这次的暑期社会实践能够取得圆满的成功。靠的就是团队内所有队员的相互帮助,互相谅解与亲密合作;靠的就是所有队员的坚持不懈,所有队员的不怕困难的精神。不怕下雨,不怕炎热,不怕拒绝,不怕丢脸和不要怕苦难,是我们取得成功的关键法宝。

7.随迁老人的社区护理需求 篇七

关键词:随迁老人,社区护理,护理需求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逐步推行、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我国逐渐打破了户籍制度的限制, 区域之间的距离日益缩短, 这些为人们创造了新的生活机会, 促成了巨大的人口流动。 当前, 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社会流动日愈频繁,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异地工作、生活的行列, 而他们的父母或者为了投靠子女, 或者为了支援子女, 或者为了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 离开生活了多年的家乡, 随子女去异地生活, 成为“ 随迁老人”。 尤其是很多初入职场的80、90 后年轻人, 其父母会在退休后举家搬迁到子女所在的城市。 在一些大城市, “ 随迁老人”现象已经出现规模化的群体行为, 这是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出现的一个社会群体, 反映了我国当前人口流动和人口老龄化的双重社会特征。

随着年龄的增大, 机体的各项功能逐渐衰退, 表现为外形改变、器官功能下降、机体调节控制作用降低、心理精神承受力下降、患慢病率增高、生活不能自理等生理、心理、社会方面的变化, 使得老年人健康状况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各种疾病患病率逐渐上升[1], 随迁老人大多居住在城市的社区中, 因此其对健康以及社区护理的需求不断增加。

1 随迁老人社区护理需求及相关概念

1.1 老年人国际上一般使用世界卫生组织对老年人的定义, 即年龄在65 岁以上的人群, 发达国家通常采用此划分标准, 而我国则界定60 岁以上的公民为老年人。 考虑到不少随迁老人来自农村、我国目前的退休制度及现今很多人50 岁左右便有了孙子 (女) 的实际情况, 本文中老年人是指50 岁以上的女性、55 岁以上的男性群体, 这是比较符合我国当下随迁老人实际情况的年龄划分标准。

1.2 随迁老人指跟随子女或其他亲人离开原居住地, 与子女或其他亲人在流入地共同生活两个月以上的迁移老人[2]。

1.3 社区护理又称社区卫生护理或社区保健护理, 由公共卫生学和护理学理论相结合, 用以促进和维护社区人群的健康, 提供连续、动态、全科性服务的一门新兴综合学科[3]。

1.4 社区护理需求健康需求的一种, 是开展社区护理工作的出发点, 指实际发生的、社区内人群需要而且有能力支付的护理服务[4]。

2 随迁老人的社区护理需求

2.1 对健康促进的需求健康促进是促使人们维护和改善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 相对于本地老年人, 随迁老人对环境的适应、新的社关系网络的建立、本人及子女的经济能力、心理的调适等都会影响到他们在流入地的生活状况和健康状况。 随迁老人对流入地, 特别是大城市, 地理、交通等情况较为陌生, 活动范围有限, 因此社区是开展随迁老人健康促进教育的有利场所。

有研究显示, 可以在社区老年人活动比较集中的场所, 比如小区的中心花园、老年人活动中心等场所张贴有关健康促进知识的海报、发放健康宣教手册, 可以定期举办健康讲座, 还可以采用健康自我管理小组模式等, 有针对性地、深入浅出地教授老年人健康生活知识, 使随迁老年人掌握疾病的预防、治疗和自我护理知识, 提高自我保健能力, 预防疾病的发生;同时, 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也可通过健康促进得到改善。

2.2 对疾病护理的需求由于机体机能减退, 老年人呼吸消化功能、循环代谢功能、排泄功能等均有所下降, 免疫力明显降低, 容易感染各类疾病, 并且病程长、康复慢、并发症多。 由于多数随迁老人户籍仍在原居住地, 流入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很少将其纳入常规管理范围, 再加上我国目前所实行的医疗保险具有很大的地区差异和限制, 只能为居守在原居住地的老年人服务, 随迁老人还面临着在流入地接受医疗保障的困难。 对于随迁老人来说, 在外地看病再回到户口所在地报销的手续非常繁琐, 在发生重病、大病需要住院治疗的情况下, 随迁老人不得不返回原居住地进行治疗及报销。 我国针对农村老年人的社会医疗保险及相关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 使得移居到城市的农村户籍老年人在医疗方面不得不完全依靠子女的资助。

2014 年年底, 人社部、财政部、卫计委联合印发了《 关于进一步做好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医疗费用结算工作的指导意见》 , 提出基本医疗保险将于2015 年实现省内异地住院费用直接结算, 2016 年实现跨省异地安置退休人员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 这对随迁老人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 但是, 该文件指出, 跨省异地安置退休人员是指离开参保统筹地区长期跨省异地居住, 并根据户籍管理规定已取得居住地户籍的参保退休人员。

实际上, 很多跨省随迁老人并没有取得居住地户籍, 要实现这部分随迁老人的医疗保障依然任重道远。 建议相关部门尽快完善地区间的社会医疗保障转换等制度, 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优势, 实现全国的医保信息资源共享, 建立异地就医人员基本信息数据库, 通过数据交换, 进行网上异地费用审核、结算和支付[5];建议各大城市建立完善“ 居住证”制度, 将随迁老人纳入所在社区服务管理范围, 使其享受公共卫生服务;社区护理应加强对随迁老人的照顾力度, 开发适合于随迁老人的社区护理模式, 针对随迁老人的特殊情况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2.3 对心理护理的需求对随迁老人而言, 离开长期生活的地方, 来到一个相对陌生的城市, 进入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家庭, 尽快融入所在家庭、社区已经成为其必然的选择[6]。 他们容易遇到“ 大城市物价高, 经济困难, 初老期人口就劳困难”、“ 对新环境中生活方式的适应期较长”、“ 心理适应及精神需求较大”、“ 以子女为中心的社会生活”、“ 社会支持网络较小”[7]、“ 社区正式社会支持少”等不适应的情况。 适应这些情况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 涉及一个人的思想观念、文化习俗、社会心理等各方面。 这种适应也成为许多随迁老人面临的重要问题。 社区护理人员可深入随迁老人家庭, 加强心理护理, 指导随迁老人保持与社会的联系, 并在社区内为老人建立交流平台, 使老人避免孤独寂寞, 帮助老人培养兴趣爱好, 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2.4 在“ 家庭医生”模式下的需求目前, 北京、上海等大中型城市正在开展以家庭医生为核心的新型社区“ 六位一体”模式。 推行“ 家庭医生”服务模式, 预示着居民将逐步享受到“ 户户拥有自己的家庭医生, 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实惠。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也正在实现服务对象“ 由个体向家庭转变”, 服务形式“ 由坐堂行医向主动服务转变”, 服务内容“ 由医疗服务向健康管理转变”[8]。 在自由选择、充分告知的基础上, 家庭医生可与随迁老人家庭签订协议, 免费为随迁老人提供健康咨询等服务, 并提供免费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个性化服务。 在这种模式下, 随迁老人社区护理将会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3 小结

随迁老人属于城市中的边缘群体, 他们所面临的困难需求很少被社会所关注。 社区是随迁老人生活的基本环境, 应为社区中随迁老人这个弱势群体提供更多的社区卫生服务, 帮助老年人保持身心健康。 了解随迁老人社区护理需求、探讨建立有效的社区护理服务不仅有利于随迁老人自身的健康, 有利于为相关部门制定我国随迁老人社区护理发展策略和完善地区间的社会医疗保障转换等制度提供科学依据, 更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今后还需要更多的医务工作者走进社区与家庭, 为随迁老人提供健康咨询、护理指导及家庭护理等服务, 增强随迁老人自我保健意识, 提高心理适应能力, 保持生理、心理、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健康状态。

参考文献

[1]夏文妹, 江萍.社区老年人的护理需求与对策[J].当代护士 (学术版) , 2010, (11) :54-56.

[2]瞿红霞.随迁老人的社会融入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探析[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12.

[3]李继平.社区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2.

[4]张亚琴.长治市城乡老年人生活质量与社区护理需求的相关性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 2010.

[5]戴伟, 龚勋, 王淼淼, 等.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管理模式研究述评[J].医院管理论坛, 2009, 26 (12) :41-44.

[6]易丹.随迁老人:一个亟需社会关注的群体[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4, 30 (2) :46-47.

[7]李珊.城市化进程中移居老年人的问题研究[J].济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20 (6) :71-74.

8.让老人省心的虚拟养老院 篇八

虚拟养老院平台是镇江市为老年人安享晚年而推出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该平台主要利用现代网络通信及信息技术,面向老年人提供緊急呼叫服务和日常生活照顾的居家养老服务,让老年人足不出户也能享受到居家养老服务。

“您好,这里是京口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请问有什么需要帮忙的?”最近,服务中心陈惠每天都会接到老年人寻求帮助的电话。在接电话的同时,该中心一台电脑显示屏上会自动显示来电老年人的家庭住址、身体状况、易发病史、来电记录、家庭成员及联系方式等信息,让人一目了然。

服务中心负责人由春红介绍,该中心的呼叫系统囊括了京口区范围内47,800多名老年人的基本信息。中心可以根据老年人的不同需求,为其提供包括身体检查、家政便民、应急救助等方面的免中介费服务。在系统中,全区所有困难老年人的信息得以汇总,形成了全区为老服务的信息库和智能库。

“1台总服务器,4台电脑,4部电话,构成了区域居家养老幸福网的核心地带——虚拟养老院。从这里发出的紧急呼叫服务能够帮助老年人降低居家生活风险,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带来便捷。居家老年人一个电话就可以在家享受到便捷的上门服务,加上24小时的全天候接线,为老人们打造了一个安全、便捷、及时的服务网。”该市民政局老龄办工作人员介绍。

事实上,虚拟养老院平台名虽“虚”,可内容却很“实在”,能够为老年人“量身定制”居家养老个性化服务。工作人员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接收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后,会形成工单,并向上门服务人员派去服务指令,最大限度整合了全社会的为老服务资源,有利于实现居家养老的专业化。“我们每天都会接到二三十位老年人的需求电话,目前大多是洗衣服、打扫卫生、换季整理一类的家政服务,还有帮忙买药、简单护理、紧急就医等卫生服务。现在大家熟悉了,老年人也会直接给上门服务的人员打电话,这样更便捷。”新区嘉和养老信息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陈晶介绍。

如今,这样的虚拟养老院平台在镇江全市范围内有7个,覆盖了7个市辖区。

笔者从该市民政局老龄办了解到,2013年该市出台了《镇江市区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实施办法》,建立了居家养老信息呼叫服务、居家养老上门服务、人住养老机构服务“三位一体”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在《办法》实施近一年的时间里,“三位一体”服务已覆盖了整个主城区。据统计,截至2013年年底,该服务补助的人数也由最开始的几百人增加至近3,000人,很好地拓展了家庭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的服务功能,满足了个性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责编/江南

9.2022年敬老院看望老人总结 篇九

6月7日(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的端午节。“尊老、敬老、爱老、助老”是传统美德。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带着对老人的尊敬,带着对老人的关怀,带着对老人的爱戴,XXXXX学校的学生来到XXXXX镇社会福利院为爷爷奶奶们送上节日祝福,让爷爷奶奶感受社会的温暖和关爱,让敬老院的爷爷奶奶们过个温馨、快乐的端午节。

全校及村小学生为老人们捐赠1601枚鸡蛋。42名学生,为老人们表演节目,老人们开心得像个小孩。同学们一到敬老院里,就响起“爷爷好!” “奶奶好!”的问候声,亲切的称呼让老人们心花怒放,笑逐颜开。

下车后,师生把鸡蛋捐赠给福利院,院长和老人们不住道谢。他们感谢XXXXX学校的师生,更要感谢社会对他们的关爱。

赠完鸡蛋之后,同学们为老人们表演了自编的文艺节目。伞舞、歌伴舞、中华功夫、足球篮球跳绳操,老人们看得津津有味,会心之处笑声掌声不断。一时间敬老院里洋溢着欢乐愉快的气氛,连满院飘香的花香气也浓了许多……

10.敬老院关爱老人活动策划书 篇十

敬老院活动

活动主题: 关爱老人,送温暖

主办单位:兰州职业技术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组织部)

策划人:魏佳龙

2010年10月21日

活动背景:光阴荏苒,岁月如梭,每个人都将有老去的一天,昔日风华正茂的青年人终会成为年过半百的老人。而在所有的老人中,有这样一些特殊的老人,更需要我们所有的人去关注,在他们的后半生里,敬老院成为了他们终身的依靠。此时,历经沧桑的他们需要的不再是物质上的高度满足,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慰藉。我们兰州职业技术青年志愿者协会继上学期再次携手敬老院的老人们踏上爱的旅途。

参与对象:兰州职业技术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组织部成员 活动时间:

活动地点:

活动目的:

1.慰问敬老院老人,聆听老人们的心声,为他们送去温馨的问候和真诚的祝福。

2.希望我们能通过此次活动,更加深化关爱老人,尊敬老人的意识。将爱付诸于行动,给老人以温暖。

3.和老人交流的同时,学习他们丰富的人生经验,传承他们能吃苦、善奉献的优秀品质。

活动安排

1.前期准备阶段

1)联系敬老院,与院方商量好活动的相关工作,确定活动时间。

2)了解敬老院的基本情况(包括老人的总人数,能够自由活动的人

数,卧床不起的人数)

3)确定敬老院的设施(如音响设备及活动室等)

4)确定参加活动具体人数

5)安排好文艺节目,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6)召开动员大会,对大家进行统一的培训(关于去敬老院的注意事项,以及突发事件的处理)

2.活动实施阶段

前往敬老院

1)参与活动人员在教学楼前集合,有负责人交代相关事宜后带上物品前往敬老院。

2)路上由各组负责人负责好本组成员的安全,保证所有人员安全到达敬老院。

慰问敬老院

1)负责人与院方领导取得联系,带队进院

2)进入老人的卧室进行交流,说明来意

3)布置好会场后把老人们领进会场

4)演出开始,无节目者陪同老人一起观看,做适当的讲解

5)给老人们讲讲冬天的生活保健和养生之道,介绍一些方便实用生活小窍门和健康知识。

6)全部活动结束后,活动参加者和老人告别,按原路返校,整个活动结束。

3.活动后期

⒈召开会议总结此次活动感想

⒉对违反组织纪律的同学提出严厉的批评

注意事项:

1.集合必须准时。出返程中保持队形,不得出现打闹杂乱现象。

2.穿好统一的服装,保持衣着整洁。

3.进入敬老院,见到老人一定要微笑打招呼,这是对老人的一种尊重与认可。

4.与老人交谈时要尽量的去倾听他们,与老人交流是尽量不要触及其敏感处,尽量谈一些开心的事,对老人要亲切,不可烦躁,尽量满足其和合理的请求。

5.清扫房间时一定要将物品放回原处,不要改变它们的原来布局

6.活动过程中,任何人不得在任何时间擅自离开活动现场。

7.活动中,大家要表现出年轻人的朝气蓬勃,打起精神做活动;与老人交流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保持这个团队所应具有的集体形象;同时要主动创造愉快活跃的气氛。

8.所有参与人员必须遵守现场负责人的活动安排和调度,如有问题或意见和建议,请私下提出或活动结束后再反映,一切以保证活动能够正常进行为原则。

物资预算:购买跟表演节目有关的道具以及其他的一些物品。

合计:¥200.00

策划人:魏佳龙

11.敬老院老人需求分析 篇十一

住不进、住不起的养老院

“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在那时光里。”这首《春天里》触动了家住北京的傅先生心中的悲情。65岁的傅先生和老伴身体一直很好,傅先生觉得自己还是很“年轻”的,在美国的女儿对他也很放心。但几个月前一个同事的遭遇让傅先生开始思考“养老”问题。这位同事患了阿尔茨海默病,生活不能自理,家里人片刻都无法安宁:“他根本不认识人了,白天睡觉,晚上胡闹,想把他送到养老院,可是找不到合适的……”

傅先生和妻子加上父母、岳父母,家里很快就有6位老人了,虽然家里有些积蓄,但想到未来的生活,傅先生想看看有没有适合不能自理老人入住的养老院。

傅先生考察了十几家养老院。城区公立养老院有“双重面孔”,有的床位过千、场地开阔、服务周到,比如北京第一社会福利院这样规模的公立养老院,目前有1100张床位,可预约登记的七千多人,有工作人员说起码要等10年才能入住。有的街道办的养老院却空间狭小,仅有几十张床位,缺少專业护理员,只收全自理老人。

傅先生又探访了郊区的一些老年公寓,公寓里的环境和别墅似的,房子都是专门为老年人设计的,房间面积都很大,布置得像家一样,还可以自己做饭,“有家的感觉”,可一间50平方米的套房要四千多元,伙食费另算。对于这个价格,傅先生觉得已经很贵了,但不自理的老年人想入住,还要另外加三四千元雇一名专职护工。这个档次的老年公寓,多数房间每个月的价格都在五六千元以上。这个价格,傅先生接受不了。

不愿去、不敢去的养老院

这边是公立养老院“一床难求”,尤其失智失能老人屡遭拒收;那边是私人开设的家庭式“迷你养老院”悄然诞生。

傅先生在考察北京的养老院时也发现几家这样的“养老院”。 一家位于城乡结合部的微型“养老院”是一套复式民居,客厅是老人们的食堂,底楼两侧以及楼上的房间是老人的卧室,每个房间里摆有五六张床,家具杂乱无章,房顶、床头黑垢清晰可见。这里没有无障碍设施,没有阅览室、活动室。房屋的楼梯宽度只有1米左右,并排两人上下十分困难。周围的邻居对这样的“养老院”意见很大,没有证照,每天吵闹不休,常常可以听到护工大声呵斥老人。入住的老人也有意见:“伙食不好净吃萝卜、白菜,菜里难见油腥。可便宜啊,只要800多元。老了老了,有个地方待着就得了。”

傅先生还探访过一个别墅型的“微型养老院”,整个房子约一百五十多平方米,简单装修,开着空调,收拾得比较干净。粗略估计,房子里可容纳17个左右的床位,目前已经入住的有14名老人。房主李女士告诉傅先生,自己当过护士,搞过房地产,考虑到市场有需求,把自己家的房子改造成了养老院。目前入住的老人都在80岁以上,大多既失能又失智,“只收躺着的,能走的服侍不了”。“每月2500元包吃住,伙食费一人每天15元,电费老人均摊,老人尿布自己付钱,冬天每天帮老人擦身,夏天帮老人轮流洗澡,我就是解决那些不能自己照顾老人的家属的难题。”李女士坦言,“我这里无证无照,和家属之间不签正式的合同,老人来去自由。但跟一般保姆比,我肯定照料得比他们好。 ”

无证养老院能不能“一刀切”?

事实上这样的“迷你养老院”不止一家,且各地有效仿增加趋势。据媒体报道,在重庆市养老机构最为集中的沙坪坝区歌乐山镇,近20家民办养老机构多年来无证经营。郑州在今年上半年已排查出18家无证(照)经营的养老服务机构。据哈尔滨市民政局调查,该市有229家无证民办养老院,这些养老院尽管都规模较小,消防、卫生也都不达标,但每家养老院都有约20名老人。

7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版《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80条规定:未经许可兴办为老年人提供住宿照料服务的养老机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责令改正;逾期达不到法定条件的,责令停办并妥善安置收住的老年人。

这些无证养老院经营缺乏监管,存在诸多隐患,不符合养老院设置的要求,都没有资格登记。对此政府不能放任不管,只是如果直接取缔,会带来经济和社会问题,一批老人将面临无处可去的尴尬境地。

上海市人大代表裴蓁曾对此类微型养老院管理专门提交书面意见,呼吁“政策既然鼓励民办社会养老事业,就该依法严格监管。 ”

但裴蓁也表示,目前,老人高龄化失智失能情况有增无减,社会养老难以吸纳,家庭养老难以为继,已经成为经济建设发展和社会建设的不稳定因素。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应网开一面,降低准入门槛,纳入监管。

民营资本能否破解“一床难求”

日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各级政府积极探索以购买服务等方式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财政性资金重点向农村养老服务倾斜,并发挥好对社会资金的引导作用。

当政府公共资源与民营资本共同发力,是否能够破解当前养老市场“一床难求”的难题?有养老专家指出:政府在规划养老机构时,不论是出手大方的福利性质的养老院、还是门可罗雀的街道、乡镇养老院,现行的公办养老院模式都不值得推崇。这是因为政府提供养老福利服务还存在弊端,比如管理体制僵化、缺乏竞争、高成本低效率、资源浪费严重等。从国际经验来看,民办的养老机构应是抓住大、小两头,大型的、豪华型的由民间资本办,微型的、简单的也由民间资本办。因为它们既适合于抓大,又适合于抓小。政府部门则应是抓中间的,“大”与“小”的养老机构,一般都可以是盈利性的,而政府部门该做保障性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中间型养老机构。

相关链接

养老机构设立出新规

为了配合新版《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落实,《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和《养老机构管理办法》已于7月1日起正式施行。

《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规定:在申请设立养老机构的条件方面,要有名称、住所、机构章程和管理制度,床位数须在10张以上。此举有助于解决一些小规模的养老机构所遇到的政策瓶颈问题。

《养老机构管理办法》明确:养老机构应当实行24小时值班。养老机构虐待老年人,情节严重的,处3万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责编:孙展)

12.敬老院老人需求分析 篇十二

1 相关概念

1.1 农村空巢老人

国内关于农村空巢老人的界定并不统一, 在有无子女、老人的年龄、分离的时间、养老的地点上存在分歧。本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本文将农村空巢老人定义为:“年龄在60周岁及以上具有农村户籍且在农村家中居住但与子女分离超过3个月的老人”。

1.2 农村公共产品

农村公共产品是指在农村地区内私人不愿意提供的、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的社会产品或服务。此外, 部分农村公共产品还具有层次性、垄断性、地域性、经济性和社会性。

农村公共产品除了具有社会保障作用外, 还能为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服务。在为农村空巢老人进行养老保障上, 农村公共产品以其内容的丰富多样性、供给的规模性以及受益的非排他性, 可以为空巢老人的养老提供充足多样的支持, 在量变的基础上, 最终让其养老水平达到质变。

农村经济基础薄弱, 人口空心化和老龄化, 乡镇一级政府事权与财权极不对称, 农业依靠工业反哺, 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下, 必须从公共产品的供给入手对农村空巢老人这一特殊群体的养老进行保障。

2 与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相关的公共产品供给现状

农村空巢老人的需求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经济支持、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和医疗卫生服务。所以这类群体所需公共产品的内容结构必须以这四个方面为导向, 务必在质和量上满足其需求。

2.1 支撑空巢老人养老的制度

制度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方式, 起着导向的作用。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需求的满足, 首先要通过相应的制度进行引导, 进而规范和保证相应公共产品的供给。

现如今, 能够对农村空巢老人起到经济支持作用的制度主要有:“新农保”、高龄津 (补) 贴、老年生活补助、农村低保、农业补贴。

支撑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照料的制度, 还没有建立, 只是初步作了一个规划, 即建立健全居家养老服务为基础, 社区养老服务为依托, 机构养老服务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目前对空巢老人的精神慰藉有保障作用的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农村老年人医疗卫生上的制度保障靠“新农合”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

2.2“硬”公共产品及其“软”公共产品的供给

制度是先导, 最后要落实到起直接作用的物化的公共产品上, 即客观具体的公共产品。现如今与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直接相关的公共产品主要有:农田水利、电力、道路交通、通信、自来水、医疗卫生等。空巢老人对这些公共产品需求与其他农村居民具有共性, 也有自己的特殊性, 然而这些公共产品是按农村人口进行规模供给的, 忽视了“空巢化”下人口结构的变动。

3 存在的问题

3.1 制度乏力和缺失

“新农保”中基础养老金的最低标准不同的地区数额不同, 高的地区如天津245元/月, 低的地区只能执行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高龄津 (补) 贴起步较晚, 2010年民政部才做出全国统一的规定, 但各地的补贴额并不统一, 低的地区所起到的作用极其微弱, 如2014年南京80岁以上老人每人不低于1200元/年, 2013年江西抚州80至89岁的老人30元/月。老年生活补助制度在全国来说极不完善, 在不同地区发放对象有不同的限制, 其覆盖范围极其有限, 如有的地区只覆盖未参保的农村老人、部分农村籍退役士兵、老年乡村医生等。农村低保制度保障的范围还没能实现全覆盖, 受经济发展和消费水平的制约, 各地的救助标准不一, 低的地区每人每月100元左右, 高的地区每人每月有500元左右。农业补贴是降低农民务农成本、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惠民措施, 以河南为例, 2014年农资综补1451.10元/hm2左右, 粮食直补标准:225元/hm2。空巢老人种地规模小, 享受到的种地补贴不高, 即使抛荒, 作用也很微弱。

空巢老人老人生活照料制度缺失, 现有的规划对基层政府的约束力不足, 对私人资本吸引力不强, 导致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难以建立, 空巢老人难以得到外部照料。我国缺乏能够对空巢老人的精神慰藉有所帮助的制度, 现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关于老年人精神慰藉的只有第十四条和第十八条, 对于没有尽到精神慰藉责任的赡养人和监督责任的组织, 法律并没有一个详细的规定。

“新农合”的起付线设置不太合理, 导致“小病不保, 大病保不住”, 即农民的小病难以达到报销标准, 大病虽然能报销大部分, 但农民还是难以承受。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救助比例过低, 2014年的平均救助比例仅为60%。

3.2“硬”公共产品不足, “软”公共产品缺失

农田水利设施量大面广, 一直以来存在着“建设不足”和“重建轻管”的问题, 许多地方的农田水利设施成了“摆设”。一些农村存在电能不足和电力设备、线路老化问题, 造成经常性的停电, 给农村居民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对空巢老人的影响更甚。我国还有部分农村没能通上水泥路, 极大地限制了居民的出行, 给空巢老人的生活带来更大的挑战。中国农村固定电话保有量极少, 有的地方连通信基站也没有, 空巢老人文化水平有限加之视力退化, 使用手机也不方便。自来水是衡量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 但还有部分农村家庭没用上自来水, 既增加空巢老人生活的不便, 又威胁身体健康。农村如厕是个老大难的问题, 一些农村不是因为传统观念就是被经济所限, 没能建立卫生、安全的无公害化厕所。环卫设施、装备和人员的缺乏, 使农村公共卫生条件极差, 威胁老年人的身体健康。

农村老年人活动设施和内容缺乏, 空巢老人精神世界空虚, 出现精神问题的概率极高。医疗卫生服务量和质的不足使得空巢老人“就医难”问题难以解决。

4 适应农村空巢老养老需求的农村公共产品

4.1 对农村空巢老人进行经济支持的农村公共产品

4.1.1 制度保障。

加快推进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 带动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次的调高, 逐步提升到省级统筹, 实现更大区域的养老公平。农村低保制度应本着“保基本、广覆盖”的原则, 科学地制定受保标准, 做到有升有降, 合理安排财政支出, 扩大受保范围, 做到“应保尽保”, 对申请或受益家庭的情况要审慎核查, 做到“有进有出”。建立和完善农村低保家庭参保、参合的救济制度, 根据“低保”家庭的经济条件, 对个人缴费部分进行免除或补助, 使困难空巢老人的养老更有保障。建立和完善家庭困难、生活不能自理的农村老人的护理补贴制度, 优先覆盖符合条件的空巢老人。

改革农民种地补贴制度, 定期丈量各户实际耕种面积, 并以此为依据进行补贴, 用节省的资金设立专项基金, 对种地大户和种地的空巢老人进行额外补贴。根据居民意愿可以将部分农业补贴资金作价以种子、农药、肥料等农业生产资料的形式给付给空巢老人, 既可以保障农资质量, 又能免去空巢老人购买、运输的不便。

出台合理的征地补偿机制, 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可把一次性补偿改为土地折价入股分红后及每年按一定标准 (此标准随着当地的生活水平变化而变化) 长期补偿, 让失地空巢老人有稳定的经济收入。

4.1.2 生产性公共产品。

制度类公共产品给予农村空巢老人直接经济保障, 此外, 农村绝大部分空巢老人都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 一些生产性公共产品可以间接起到增收减支的作用。

农业生产水利先行, 完善的农田水利工程, 不仅能够降低空巢老人的劳作强度和劳作量, 还可以增加其收入。为了扩大农田水利设施覆盖面, 中央、省、市、县在项目资金上应该有一个合理的分担比例, 充分考虑到经济落后地区的难处。为了保障设施功用的正常发挥, 应按照谁受益, 谁管理, 谁维护的原则, 在村委的组织下成立农户用水协会, 对农田水利设施进行包干到户、分段管理, 政府对此给予合理补贴。

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创新空巢农户的科技吸纳方式, 用科技为空巢老人增收减负。完善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 提高农机使用比例。组建农机服务队, 可以通过市场运作, 也可以由村委购进农机或联系有农机的农民为空巢老人服务, 政府给予一定补贴。

4.2 支持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照料的公共产品

4.2.1 制度保障。

建立健全居家养老服务为基础, 社区养老服务为依托, 机构养老服务为支撑的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政府应充分发挥引导和保障作用, 用政策加以引导, 用法律、法规、条例等进行规范, 提供适度的贷款、优惠的税收政策。在当前农村养老服务极度缺乏的情况下, 应充分吸收当地适宜人员, 可以把理发师、邮递员、维修员等专业人员纳入农村养老服务体系, 壮大农村养老服务队伍。发展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形式的养老服务机构, 使养老服务主体朝多元化方向发展。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各项内容, 结合农村的特殊情况, 把为老人提供照料服务的各种机构、设施、人员、产品落到实处。与此同时, 建立健全空巢老人的法律救济制度, 使其真正享受到权利。

4.2.2 生活性公共产品。

农村空巢老人在生活中有诸多不便, 尤其是行动不便、记忆力差和患有突发性疾病的老人。子女照料的缺位和外部照料的缺乏, 使空巢老人的生活照料除了要充分利用自身、社区及邻里资源外, 还需公共产品的支撑。

电力、道路、通信、自来水、无公害厕所、垃圾池等与农村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产品, 在一定程度上对空巢老人的边际效用更大。电力的供给要科学化, 设施的管理维护要制度化、经常化。千方百计打通进村的“最后一里路”, 有条件的地方在实现“村村通”后, 可以开展“家家通”工程, 修好到家的“最后一段路”, 农村道路通达能够减少空巢老人在生活上的困难, 方便外界的照料和探访。采取优惠措施让固定电话进村到户, 特别是到空巢老人家庭。自来水建设要因地制宜, 根据各户的集散程度, 采用集中供水、分散供水等形式, 最后以平摊、补助、免费等方式解决资金问题。加快农村无公害厕所的建设和推广, 让空巢老人方便、安全地如厕。根据居民的集散程度, 建立垃圾池、购进垃圾车, 环保、便捷地处理生活垃圾, 加强环保宣传, 让居民树立环保观念。

建立和完善乡村客运服务, 在乡镇设立客运站, 扩大服务范围, 增加班次, 为老人提供乘车优惠, 加大监管力度, 防止拒载超载。完善“家电下乡”政策, 根据空巢老人的生活所需, 扩大家电的补助范围, 根据家庭情况, 在原有13%的补助比例基础上, 适当提高困难家庭的补助比例。在农村危房改造政策的实施中, 优先对困难空巢老人进行补助。村委会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信息沟通体系, 为出行不便的空巢老人提供形式多样的代购、送货上门等服务。大力弘扬尊老敬老的传统孝道文化, 在基层组织的监督下, 让更多子女承担起对老人的照料责任。

4.3 慰藉农村空巢老人精神的公共产品

复旦大学与山东大学研究称空巢老人心理健康问题高出正常人群10%至20%, 越来越多老年人渴望得到精神慰藉和关怀。相应的公共产品可以对空巢老人起到精神慰藉的作用。

4.3.1 制度保障。

提升《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强制力, 细化权益保障条例, 为农村空巢人建立专项法律援助制度。相关组织对本法的落实要给予支持和帮助, 尤其是用工单位要给予职工便利。农村空巢老人这一日益庞大群体的没有专门法律, 为其立法应成为老年人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4.3.2 制度外公共产品。

围绕衰老、角色转变、情绪、生活内容、家庭这五个方面为农村空巢老人提供慰藉精神的公共产品。通过现场宣讲、广播、电视等方式, 让老人正确对待衰老, 不沉浸在过去, 也不恐惧未来。许多农村空巢老人承担起了“隔代抚养”的责任, 具有双重角色, 学校和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帮助老人做好监护人。有条件的农村可以通过为空巢老人设立公益性岗位, 引导和保障老年人参加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 让老年人树立新的角色。基层组织要及时、公正的解决家庭和邻里纠纷, 为空巢老人提供和谐的精神家园。“政府和社会要采取措施, 开展适合老年人的群众性文化、体育、娱乐活动, 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活动内容可以发掘传统或结合需求进行创新。政府以及基层组织, 应当将老年活动纳入社区配套设施建设规划, 这里面涉及到老年人活动场所的建立、设施的配套和维护、物品的采购等, 需要在资金、组织、生产、分配等方面进行保障。家庭是空巢老人生活的主要场所, 是空巢老人精神慰藉的关键所在, 对承担赡养义务的子女, 应以易于接受的方式对其进行尊老、敬老教育, 并通过相应的奖惩, 达到满足空巢老人精神需求的目的。积极引导学校等社会组织对农村空巢老人进行调研、帮扶、送温暖等活动, 给予空巢老人更多的精神支持。

4.4 医疗卫生公共产品

4.4.1 制度保障。

完善新型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做到应保尽保。根据各地的经济状况, 设定合理的起付线和报销比例, 在保大病的原则下, 扩大小额医疗费和村一级卫生机构就医的报销比例, 简化二、三级医院就医的费用报销流程, 让农村空巢老人便于得到好的医疗服务。建立和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 通过城乡统筹实现城乡公平, 合理界定医疗救助对象, 扩大困难家庭的的医疗救助范围, 资助困难居民参保参合。总之, 在农村医疗制度的设计上要尽可能的降低居民的医疗成本, 使其敢就医、能就医、便于就医。通过制度创新, 吸引民间资本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 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4.4.2 合理的医疗卫生资源供给。

依托乡 (镇) 中心医院或卫生院, 组建农村社区医疗服务站, 此站直接面向村民、家庭, 提供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等服务。在以上职责定位下, 农村医疗服务站可以为空巢老人建立健康档案, 为行动不便和精神有问题的老人提供家庭医疗卫生服务, 包括简单体检、急救、送药、用药指导等。

加大农村医疗卫生投入, 各级财政合理分担, 投入到位。按地区居民生活水平、人口、健康等状况, 不打折扣的配备床位、设备、护士和医生。建立医疗卫生人员上岗制度, 加强考核, 择优上岗, 用优惠条件引进人才, 用发展留住人才。完善和推进农村订单式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 扩大实施地区和招收人数。

在空巢老人家中安装快捷通讯装置 (一键直拨) , 以便于处理诸如突发性疾病、意外伤害等急性问题, 通过建立应急中心, 配备人员进行24小时守护, 可以根据送医时间长短, 配备专用应急车。

5 结语

在公共产品的供给上为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提供支持。首先要建立健全空巢老人公共产品需求的正常表达机制, 让真正的民意汇聚到决策机构。其次要科学合理的安排公共产品的供给方式, 并对整个供给过程进行有效监督, 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最后是资金保障, 各级政府要有一个合理的分担和转移支付, 财政部门要作好财务管理。

参考文献

[1]王飞鹏, 王君玲, 林琴波.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困境及对策研究—以重庆市潼南县Z村调查为例[J].西北人口, 2013 (01) :67-72.

[2]廖和平, 付睿.社会转型背景下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基于五省18个自然村的调查数据[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06) :101-105.

[3]刘峰.农村养老保障服务体系建设的困境与突围[J].湖南社会科学, 2013 (01) :104-107.

13.敬老院老人需求分析 篇十三

一.实践目的

为响应学校关于“学习宣传十八大,实践奉献在基层”的宗旨。利用寒假,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实践活动。以“缅怀岁月,真情奉献”为实践主题,面向社会,感受身边的大事小情,将目标锁定在社会群体中最薄弱的老年群体。

二.实践内容

所以这个假期我来到了自己家附近的一所敬老院,在新春佳节来临之际,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敬老院老人们感受到儿女的关心以及社会各方人对于他们的关心和呵护。我与老人们聊起了家常,帮助他们打扫卫生,很快就融入其中。这次看似普通的活动其中实际上蕴含了巨大的人性价值,它是一种美德,更是老人与大学生之间心与心的交流与沟通。

当今社会,不知道孝敬老人的人不在少数,他们忘记了他们的父母含辛茹苦的把他们拉扯,在自己有能力挣钱吃饭后,就将年老的父母给抛弃!任由他们艰苦度日。或有些儿女为了自己的事业,而忽视了自己的父母,以为自己有能力把父母送到最好的敬老院,有最好的人员专门照顾自己的父母,便报答了多年的养育之恩。殊不知,他们根本不懂得自己的父母需要的是什么,他们不需要最好的住宿环境,不需要最好的人员专门照顾他们,他们需要的只是自己的儿女能够多陪他们吃吃饭,聊聊天。这么简单的愿望,但现在竟连看自己儿女一面都成了奢望!三.实践过程

在来到敬老院之前,我做足了准备,虽然不是很充分,但却是我满满的心意。我去超市买了两箱奶,买了水果。还准备了几首歌曲。东西虽然买的不多,但是这些吃的里是我对这些老爷爷,老奶奶的爱与关心。我坐在爷爷奶奶身边,给他们讲笑话,削苹果,剥橘子,还站起来特别大声的为爷爷奶奶唱了首歌唱祖国。虽然唱的不是很好听,但是爷爷奶奶都给我鼓掌,那一刹那,一股暖流流进了我的心窝,看见这些慈祥的面孔,虽然他们已经老了,但是身上依旧有种耀眼的光芒。他们的笑像冬日里的阳光,不刺眼但是却很温暖。我知道,我的选择没有错,来到这个敬老院,让我感受到了温暖与爱,不仅仅是我带给老人们的关心,我收获的是满满的爱。在那一瞬间,感觉自己很开心,很自豪。

四.实践体会

次实践活动虽然结束了,但对于我而言,这不仅是一次实践活动,更是一次心灵上的洗礼。它让我懂得了父母的来之不易,让我明白了万事孝为先。也许有些事情来得及,但是父母已经迈入年老,不要等到失去他们的时候才懂得珍惜,才想回家去看看,那时,留给你的,也只是一座空房子,和曾经的照片。小时候,总喜欢缠着父母买糖吃,到了高中,总是嫌父母唠叨,每天就会说学习学习。大学了,才发现,回趟家是那么的困难,想见自己的父母也只能通过视频,得知父母安好便已经很开心。工作了,工作忙,总是没时间回家,得父母打几遍电话才能回家吃一顿饭。有些东西就是得到的时候不懂得珍惜,只有失去了才明白其中的可贵。越容易的事情越不被人们所记住,最后留给自己的,是孩时的照片和父母温暖慈祥的笑容,而此时,那也仅仅是照片了。尊老爱幼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努力营造社会和谐的良好氛围,让大学生们以实际行动为老人家送温暖,献爱心,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贡献青春力量!

拒绝冷漠,爱心传递,将冬日里的阳光点燃,让温暖传遍祖国大江南北,我相信,祖国的明天会更好!

机电工程学院

机械12-4班

14.敬老院慰问老人优秀发言稿 篇十四

您们好!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很高兴能在重阳节与您们欢聚一堂。我代表香市小学五(7)班全体少先队员向您们表示节日的问候和深深的祝福!并在今天帮您们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希望我们的到来,能给您们带来短暂的快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每当我们回到家照顾自己的爷爷、奶奶时,我们也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您们,总想给您们做点什么,总希望能给您们送去一些天伦之乐。

尊老爱幼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接班人,应当将这种美德发扬光大。

如果说我们是初升的太阳,那您们就是最美的夕阳――无限红。您们虽然年老,可是您们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经验和人生智慧。您们是我们的引路人。并且,我们今天享受的幸福生活也正是凌驾在您们无私奉献、辛勤劳动的基础之上。

亲爱的爷爷、奶奶,请您们记住:每个少先队员,每张幼稚天真的脸,都是您们的孙子、孙女,我们会像待自己的爷爷、奶奶一样。只要您们需要,我们时刻准备着。

最后,衷心地祝愿您们:寿比南山!

15.敬老院老人需求分析 篇十五

关键词:Maslow需求理论,独居老人,社区,医疗护理需求,质性研究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 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 老年人与子女分居的现象日见增多[1]。据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 独居老人家庭占22.83%[2]。独居老人是指独自一人居住, 不仅子女离家或是无子女, 而且由于各种原因不与伴侣生活在一起或无伴侣的60岁以上人口, 是比空巢老人更为弱势的群体[3]。有研究显示, 79.7%的独居老人患有一种或多种慢性疾病, 对社区医疗护理各方面的需求较大[1]。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Abraham H.Maslow认为人类的需求有不同的层次之分, 提出了人类基本需求层次论 (Hi-erarchy of Basic Human Needs Theory) , 将人类的需求分为5个层次: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爱与归属感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4]。目前, 此理论已被广泛运用于临床医疗护理实践中[5], 本研究旨在将Maslow需求理论运用于对城市独居老人社区医疗护理需求现状分析的研究中, 采用现象学研究的方法, 让医护人员更能全面理解其需求, 深化社区医疗与护理的内涵。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采用滚雪球选样法, 深入城市社区, 选取9名城市独居老人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①年龄≥60岁;②为城市独居老人, 且独居时间≥1年;③无精神障碍性疾病, 能够正常进行语言交流, 并同意接受访谈者。样本含量以资料重复出现, 且分析资料时无新的主题呈现为标准[6]。说明研究目的、方法后再进行记录和录音, 并注意保护受访者隐私, 采用英文字母编码代替其姓名, 受访者一般资料, 见表1。

1.2 方法

1.2.1 资料收集以质性研究edmundhus-serl观点构成的现象学方法为指导, 在维护受访者的知情权的情况下, 采用半结构式个人深度访谈的方式, 对每个受访者进行为时45min~60min的访谈, 访谈前提前联系并先向受访者说明研究的目的、方法、将要遵循的保密原则等, 再经受访者同意后采取现场录音和笔记记录的方式来进行记录, 访谈地点定公园、在访谈者家中等地。访问者为曾接受过质性研究访谈技培训的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来制定访谈提纲, 访谈过程根据事先拟定好的访谈提纲, 并且结合开放性问题进行, 提纲的主要内容有:①在您的认识中, 社区医疗与护理包含什么内容?②社区医院在治疗疾病方面与您预期的标准相比有什么不足与优点?③社区医院就医环境、就医次序、就医安全保障方面与您预期的标准相比有什么不足与优点?④您在社区医疗护理过程中, 感受到的医护人员的人文关爱与您预期相比有什么差别?⑤您在社区医疗护理中, 体会到的医护人员对您的尊重情况与您预期相比有什么差别?⑥目前您人生最大的追求是什么?在哪些方面社区医院能帮您?

1.2.2 资料分析访谈内容全程录音, 并做重点笔录, 访谈结束后及时誊写文字, 将录音资料转化为文字资料。本研究以Maslow需求理论原型为框架, 资料分析采用Colaizzi[7]7 步分析法:① 仔细阅读所有资料;②析取有重要意义的陈述;③对反复出现的观点进行编码;④将编码后的观点汇集;⑤写出详细、无遗漏的描述;⑥辨别出相似的观点;⑦回访受访者处求证。且在研究过程多次采用他人核查法, 对原始资料、译码及解释进行再确认, 最终得出结论。

1.2.3 质量控制本研究的严谨性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得以实现:①研究者本人亲自进行全部访谈, 亲自把录音资料转化为文字资料, 确保内容的真实性。②选取的9例个案均为本次研究的典型个案, 具有代表性。③多次采用他人核查法, 确保得出的结论客观真实。

2 结果

2.1 生理需求现状访谈对象对于社区医疗护理的生理上的需求现状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主题:①独居老人对于社区医院医疗质量需求较高, 社区医院尚不能很好满足独居老人此方面需求。个案A说:“我觉得他们治不好什么病, 常常输液, 但越输身体越差, 越来越没有抵抗力了, 我都输怕了。”②独居老人对社区医院医疗设施的使用需求较大, 社区医院设备、药品等尚不能很好满足独居老人的需求。个案B说:“上次生病需要一种药, 这里就没有, 结果还是从其他医院去调取的。”个案A说:“我不想要进口的胃蛋白酶, 想要国产的最普通的, 他们居然都没有。”③独居老人对开展上门医疗与护理, 协助家庭生活护理需求仍然较大。个案E:“能有医生护士到家里来服务是非常好的, 方便我们这些行动不便, 又没有人在身边的人, 这是对我们非常有利的。”④城市独居老人对医保报销制度都表示比较满意, 认为这是一大进步。个案D说:“我们有公费医疗, 而且医保也能报销的, 生病自己出的钱也不怎么多, 这还是挺好的, 这点是比较满意了。”

2.2 安全需求现状安全的需求是指对处于无威胁、能预测、有秩序的环境中的需求[8]。访谈对象对于社区医疗护理安全方面的需求现状可以概括为以下2个次级主题:①独居老人希望处于一个随时可得到抢救的环境之中, 以带来巨大的安全感。个案B说:“有病了, 在社区医院里住着当然是比较安全的, 因为这里离家近, 而且有医护人员可以随时抢救, 有一系列的抢救设备, 在家里就真的没办法了, 没有设备而且连个人都没有。”②独居老人需要秩序良好且方便的就医环境, 社区医院就医秩序较为有序, 就医环境有保障, 拥挤程度可以接受。个案C说:“就医秩序还是不错, 不是很挤的, 看病还是比较容易的, 这一点还是比较满意的”。个案D说:“医院有就医卡, 大家还是按秩序来, 这一点还是不错的了。”

2.3爱与归属需求现状爱与归属的需求是指个体对家庭、友伴的需要, 对得到组织、团体认同的需求, 希望爱与被爱[8]。访谈对象对于社区医疗护理方面爱与归属的需求现状可以概括如下:①广大独居老人普遍希望被社区医务工作者关心与爱护, 这一需求较为强烈。个案G说:“像我们这样的老人, 就是很希望得到社会的关心, 尤其是医护人员的关心。”②目前, 不同社区医院对独居老人的关爱程度相去甚远。个案D说:“我们这里的社区医院从来没有管过我们, 我们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社区医院从来不会管我们, 我从来没见过他们什么时候关心过我们, 而且我们周围的都是这样。”与此相对, 个案F说:“现在社区的医生护士对我们这些病人都很好, 亲和力都很强, 婆婆爷爷的称呼我们, 对我们都很热情, 另外, 社区医院会常常打电话去询问我们的身体健康状况, 还会组织我们免费进行一些基础的体检, 这些让人感觉很温暖。”③目前, 不同社区医院的医护人员责任心程度相去甚远。个案A说:“你别说什么责任心的问题了, 我觉得他们没什么责任心, 就是把我们这些人当摇钱树, 感觉吃药能解决的他们要输液, 输普通药能解决的他们要输高级的药。”与之相反, 个案B说:“现在的这些年轻人都还是有责任心的, 他们都还是把我们这些孤寡老人当做自己的父母, 当做自己的长辈。”

2.4尊重需求现状尊重包括自尊和他尊2个方面, 自尊是指个体渴求能力、自信、自主和成就等;他尊指个体希望收到别人的尊重, 得到认可、重视和赞赏。尊重需求的满足会使人产生自信、有价值和有能力的感受, 从而产生更大的动力, 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4]。访谈对象对于社区医疗护理在尊重方面的需求现状可以概括如下:①城市独居老人普遍希望获得与自己健康相关的知识, 希望有更好照顾自己的能力, 获得自尊感。目前不同社区医院在此方面实现的满意程度差异较大。个案A说:“我通过微信、电视节目这些途径来了解健康知识。社区医院没有做这些事, 他们也没有向我提供过什么途径来了解这些知识。”相反, 个案F说:“我们社区医院会向我们开展糖尿病、高血压的讲座, 这些讲座我还是很感兴趣的, 我都是要去听的, 我比较注意自己的血糖变化, 也常常了解有关这方面的知识。”②城市独居老人希望得到社区医护人员的尊重与认可, 获得他尊。不同的社区对于独居老人这方面需求做到的满意度差异较大。个案D说:“社区医护人员都还算是比较尊重我们, 但是说要对你很好却没有。”

2.5自我实现需求现状自我实现的需求是指一个人要充分发挥自己才能与潜力的要求, 是力求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的需要[8]。访谈对象对于社区医疗护理在自我实现方面需求现状可概括为:城市独居老人对于实现人生抱负方面的需求较弱, 大多数访谈对象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健康生活。个案E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维持自己的生命, 生活能自理。”个案B也表示:“就希望这样平平安安的生活下去, 像我这样钱也够用, 吃也吃不了多少, 用也用不了多少, 年轻的时候就工作, 养子女, 现在老了能平平安安的生活也还是比较满足了。”

3 讨论

城市独居老人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 其基本社区医疗护理服务需求应该予以重视[3]。医学模式的转变确立了护理工作“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 护理实践从重视完成护理工作转向重视患者需求[9]。田君叶等[10]调查显示, 老人对社区医疗护理需求主要分为基本医疗护理服务和拓展社区特色服务, 其中基本医疗护理服务为常见病和注射输液等常规治疗和护理;拓展社区特色服务为协助老年人转诊、开展出诊服务、帮助老人摆药送药、健康知识宣教、健康咨询和指导、根据需要入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入户家访、意外事件的救助。城市独居老人对于社区医疗与护理的多层次的需求均存在, 包括医疗设备、药品齐全程度、医护人员专业素质等, 对于爱与归属的需求和获得自尊与他尊的需求表现较明显, 希望得到社区医务工作者关心, 获得健康知识。目前, 社区医院做到的满意程度均差距较大。有研究显示, 以社区护士为主导的全科团队家访服务可以明显改善独居老人不良的心理状况, 满足其心理需求, 提高其自我满足感[11]。城市独居老人社区医护人员应该注重独居老人心理方面的需求, 关注独居老人的归属感, 重视健康知识的传授。Ver-haak等[12]提出, 相对于躯体疾患, 生活能力和社会活动满意度是预测老年心理状况的独立因素, 因此社区医护人员应该全面重视独居老人各层次的需求, 提高服务满意程度。社区老年护理的内容和形式应不断扩大, 具有多元文化知识的医护人员将使老年人护理更加完善并以此增进老年人的健康水平, 减少老年病对老年人的危害程度, 逐步建立起较为系统、完善的社区护理体系[13]。必须加强社区卫生服务队伍的自身建设, 提高现有人员的全科服务意识和水平, 充分发挥全科医疗服务功能, 与三级医院联合开展服务项目, 丰富社区卫生服务的内涵, 不断提高综合服务能力, 为社区独居老人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14]。

了解城市独居老人对社区医疗护理不同层次的需求, 能更好地服务于这一特殊群体。Maslow需求理论被广泛的运用于人类需求的具体领域, 本次研究将其创新地运用于对城市独居老人社区医疗护理服务的需求现状的调查之中, 让医护人员更全面理解其需求, 深化社区医疗与护理的内涵。从本研究9例城市独居老人的深度访谈中, 可以看出不同社区城市独居老人对于社区医疗护理需求大致一致:对于生理、安全、爱与被爱、尊重的需求较大, 而对于自我实现的需求较小。不同的社区医院对城市独居老人的需求满足程度大相径庭, 我国社区医疗与护理服务尚有待完善, 社区医疗和护理的发展各地区差距较大, 发展不平衡, 设备条件和医疗技术有待提高。

上一篇:江苏省物业管理办法下一篇:美国总统Zachary Taylor就职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