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电影《热血教师》有感

2024-09-22

观看电影《热血教师》有感(共11篇)

1.观看电影《热血教师》有感 篇一

《热血教师》,是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美国电影。电影里的主人公克拉克先生本是一位教育业绩连续四年获得第一的、事业有成的教师,可他却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毅然在庆功会上辞去了工作,来到纽约,开始了他的新生活。但这时,他面对的学生却和以往不同,这是一群来自社会底层、无拘无束、自由散漫的学生们,他们在教室里赌博打架跳舞化妆,公然向新老师挑衅,将老师独自粉刷一新的教室弄得一团糟,课上坐在桌子上聊天,完全无视教师的存在,从不遵守学校的纪律??面对这样的学生,克拉克先生用他的耐心与坚韧将自己制定的班规一条一条地渗透给学生,他用他的爱心与智慧,甚至不惜伤害自己,用独特的教学方式感染了学生并使他们学会了知识,他用他的细心与善良关注每个学生的特长,给他们自信。最后,在克拉克先生的教育下,这群孩子的成绩获得了全校的第一名。

我认为这部电影之所以叫《热血教师》,是因为克拉克先生用爱心、耐心、真心足以融化坚封的冰山,这是我观看影片后的第一感受。教书育人必须有爱心,“爱”是人与人之间交往沟通的桥梁,作为一名老师对待学生更应如此,而且“爱”是相互的,是有回报的,一个充满爱心的老师同样也会受到每一个学生的爱戴与尊敬的。影片中克拉克老师就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不管学生多么调皮,多么让他难堪,始终没有一句对学生的侮辱、不耐烦、指责的字眼,而是始终用正面、鼓励、引导性话语告诉学生,老师爱他们,大家是一个大家庭。克拉克老师的言行始终是流露出对学生的关爱和

期待,老师是学生的榜样,老师对学生的爱,学生感受到了,并给予回报。为了和学生拉近距离,克拉克老师和学生打赌,他向学生学双跳,学生向他学知识。克拉克老师用自己开始的笨拙和后来的熟练,用自己学习过程中的艰难告诉学生,他们也会克服种种困难,取得成功的。这些都源自克拉克老师对学生的爱。

人,要想有成就,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持之以恒,教育更应如此。克拉克刚接手班级不久,遇到了各种各样的打击和挫折,同事的冷眼旁观,领导的不支持,家长的不配合,特别学生的调皮和刁难,也曾让他彷徨,让他苦闷,他想过退缩,想过放弃,但他咬牙坚持了下来,一如既往,忍辱负重地踏实工作,默默奉献,一步一个脚印,直到最后的成功。这都源自克拉克做事的恒心和毅力,教书育人更该如此。当然,作为一名老师,对待学生必须无微不至,不但要关心他们的学习,还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家庭等。回过头来看克拉克老师,他的课堂不只是在教室,操场、学生家里、咖啡馆、走廊都是他教育学生的场所,他的教育也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交友等方方面面,学生一些很细微的鸡毛蒜皮的小事和细节,他都会去关注,去了解,好的他会及时鼓励,坏的他及时纠正,可见他是一个多么细心的人。再看看我们的学生,他们也有自己的特长,如果我们能细心发现,鼓励支持,因材施教,激发他们的兴趣,使学生的特长得到发挥,那么学生也一定会给我们带来惊喜。

这部电影让我认识了这位美国优秀的教师,也让我看到自己身上存在的许多不足。克拉克老师的事迹的确令人鼓舞,令人钦佩。钦佩他挑战难题的勇气;钦佩他的足智多谋;钦佩他的职业精神,钦佩他

永远把孩子放在第一位。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加勤奋地工作,更在这种工作中获得身心的愉快。让我们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以克拉克为楷模,朝着一名优秀教师的目标努力进取,做一个有爱心的老师,使每一位学生能够健康成长。

2.观看电影《热血教师》有感 篇二

一、怀有标签印象的教师对待学生的职业态度

美国电影《热血教师》 (英文原名“The Ron Clark S t o r y”) 一开始, 就将观众带到了学校剧场:1994年的某一天, 一位名叫伦·克拉克 (R o n Cl a rk) 的老师到纽约州的斯诺顿小学报到上班。就在他坐在教学楼一楼过道上等待校方安排他与学生见面的间隙, 他发现一个小男孩正站在一间教室门口的垃圾桶里面。克拉克不解地上前和他攀谈:“嗨, 你这是怎么回事啊?”小男孩卑怯地答道:“老师说我学不会, 所以我应该去和垃圾呆在一起!”此刻, 教室里传来一名女教师高亢的声音:“好了, 现在安静下来, 我们开始进行默读。”与此同时, 克拉克深切体会到小男孩内心充满的自卑与无助, 于是, 他采取了平等交往的策略:“我是克拉克, 你叫什么?” (伸出手去和站在垃圾桶里的哈德里握手) 小男孩瞪大眼睛回答:“哈德里·克雷格。”克拉克一边跟哈德里握手一边说:“很高兴认识你。”突然, 克拉克灵机一动装作“健忘”地问:“哦, 很抱歉, 我太健忘了, 我叫什么来着?”哈德里有些惊讶地回答:“克拉克先生。”“哦, 瞧见没?你刚才就学会了一样东西。”说着就顺理成章地把哈德里从垃圾箱里抱了出来, 并友好地摸摸哈德里的脑袋。此刻, 哈德里内心被那名女教师贴上的“学不会”的标签已经被克拉克成功地去除了。小哈德里问了一个让每位观众都关注的问题:“克拉克先生, 你是要当我们的新老师吗?”此刻, 教室里再次传来那名女教师的声音:“艾伦, 别交头接耳!”克拉克用微笑和耸肩作答。

从这个令人熟悉而又陌生的教育片段开始, 我们能够感受到的一点是:教育从来不是教师“一个人说了算”的事情, 尤其是对于那些被贴上了种种“不行”“不会”“不好”等否定性人格标签的学生而言, 这种标签很大程度上意味着教师已经放弃了对这些“在场”学生 (当然一些极端的教师可能让他们像小哈德里一样被请“出场”) 进行教育的意愿和希望, 所以, 即便他们依然在场也是一种人格的“虚相”, 一种“否定性的存在”。不难想象, 头顶着这样的人格标签, 这些学生能够享有怎样的教育资源?头顶着这样的人格标签, 这些学生还能否获得真正平等的发言机会?头顶着这样的人格标签, 这些学生在同样的课业表现的情况下还能否受到应有的评价与对待?……笔者认为, 与其说这是教师理性的不足或者人格的不健全, 不如说是教师教育学的匮乏。缺乏这种教育学的教师, 不懂得“去除标签”去看待学生——事实上, 当你在以“老眼光”或者“道听途说的事实”去审视某个学生的时候, 学生也看出了你的水平——这样的老师是非专业的。这种非专业体现在, 教育者不懂“教育”这种面向未来、面向成长的育人志业需要一种乐观和积极的态度, 这种教育的志业需要你始终乐观地对人怀有希望、充满期待, 总是从其积极的方面去肯定被教育者的勇气和力量, 总是从其善良的表现去扩大和发扬他做人的德性和理智, 总是从其阳光的一面去引导他走过挫折与不幸, 总是让其在点滴的信赖与鼓舞中得到解放和成长……笔者认为, 这是怀有教育学和懂得教育的人最起码的品质, 教师这样一种以实践教育为生命的职业人显然义不容辞, 责无旁贷。

二、标签印象去除对教师的实践意义

从教师的职业生活品质上讲, 如果一名教师总是习惯性地按照某种“标签印象”去对待学生, 他往往停留在职业意义上“当老师”而无法在专业意义上“做老师”, 因而他就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事实上, 这个意义上的倦怠并非来自工作本身, 而是来自于教师教育学修炼上的匮乏) , 他便不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每天重新审视展现在他面前的活生生的人, 他也不再愿意每天重新期望学生有新的成长。因此, 他也就不能感受和发现那些被贴上“否定性标签”的学生身上所发生的积极性变化, 在他的眼光中或许只有那么几个被贴上“明星”标签的学生。于是, 这样的教师的眼光变短了, 这样的教师的心胸也变窄了, 这些教师在不能承认所有在场学生的同时, 也将不能在一些学生那里成为真正的“在场”。因此, 做老师的人在发现你的班级里面有人总是试图挑衅滋事的时候, 你要自省是不是你的标签出了问题。笔者认为, 对于一名新教师尤其重要的是, 他必须要有“去除标签”的教育智慧, 这应当是教师教育学的第一信条和首要原则。没有这一条, 你可能只是前任受挫教师的替身;没有这一条, 你就无法真正面对你的学生;没有这一条你将永远没有机会获得所有人的接纳;没有这一条, 你等于一开始就放弃了自己的教育理智与专业眼光——对于一个没有教育理智和专业眼光的教师, 他处理问题和冲突的方式往往不是强制命令, 就是不管不问。前一种教师像“警察”, 学生见了他就像猫见老鼠, 因为他眼中的你总不是个好角色;后一种教师像“佣人”, 学生打心眼里瞧不起他, 他除了面对知识的本领之外再没有管理人的能力 (至少他在学生心目中的印象如此) 。

让我们重新回到故事当中。在这个去除标签的插曲之后, 电影《热血教师》安排了一个蒙太奇的插叙:故事的主人公克拉克老师在一个庆祝会上被宣布, 他以“临时教师”的身份所教的五年级课程已是连续第四年名列全佛特郡第一名, 此刻, 他有一个细节性的动作——他用食指用力指指周围他的学生, 他意在表达:他的成功来自于学生的成功, 换言之, 教师的成功取决于学生的成就。学校为了表达对他的庆祝与感谢, 在停车场的路边石上刻下了他的名字:Ro n Cl ark, 1994。然而, 令人意外的是, 克拉克并没有在辉煌中继续停留。他对他的父母讲:“我喜欢这个地方, 但我得换个地方, 妈妈, 在他们用那块停车的空地给我做墓碑之前;纽约的公立学校急缺好老师, 报纸上说他们跪求好老师, 爸爸, 每一年我都告诉我的学生们, 去追逐人生中最渴望的东西, 敢于做梦, 勇于冒险, 现在是我来兑现自己所言的时候了。”于是, 就有了我们在电影序幕中看到的、他在纽约哈林学区斯诺顿小学走廊的垃圾桶旁与小哈德里相遇的那一幕。影片中该校的“最优班”和整个学区的“最差班”对门而设:一个班看起来井然有序, 而另一个班却“疯疯癫癫的” (克拉克语) ——按校长的说法, “他们可不仅仅是疯疯癫癫的, 这些学生在学习、个人修养和社交技能上有很多问题, 比如, 泰肖恩·米歇尔, 他就多次被劳教。”根据克拉克过去四年优异的教学成就, 学校本想安排给他三年级的一个“正常”班级。因为在校长的眼光中, 这个一年内换了六名教师的班级根本就“不缺”老师, 根本就“不需要”老师 (潜台词是:他们是一群不可救药的孩子!) , 而且如校长所说“没有人愿意带这个班”。然而, 克拉克却说:“这里就缺一个老师”“是的, 没有人愿意, 但我愿意”。校长怀疑他的动机, 又提出了明确的教学要求:“学业对我来说很重要, 只有这样你才能呆下去。”作为普通观众, 我们或许很容易去赞叹克拉克本人挑战自我的勇气, 然而, 作为一名教师, 笔者认为, 我们更应该看到他对学生的价值信念:他相信他们并不像其他老师所说的那样已经“不可救药”, 不仅于此, 他还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撕掉贴在这些孩子身上的“不可救药”的标签, 使他们成为有希望的、受人尊重的人。

三、教师在班级管理上的正义价值领导力

整体而言, 由于受到学校老师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和有意识的“不可救药”标签的影响, 这些孩子对学校的所有“秩序”采取了一概否定和全盘抵制的态度——他们表现为彻头彻尾的“后现代”——他们反对 (学校) 传统, 反 (学校) 文化, 他们通过这种“反动”逼走了一个个试图“教育”或者“改造”他们的教师, 并以此证明自己存在的自由。需要强调的是, 他们虽没有学校里的班级观念, 但他们却有着自己的小团体, 并且还有自己的“精神领袖”——莎美卡。从克拉克在接手班级之前对这个孩子的家访情况看, 莎美卡身处单亲家庭之中, 她的母亲整日工作繁忙, 为此她要帮母亲照顾另外三个年龄更为幼小的孩子, 因此, 她无形之中身上带有许多“长者”的气度。与之形成反衬的是生长在男权家族里的另一个小女孩——班德里德。家访的时候, 她要回答老师的疑问, 而父亲呵斥道:“男人在讲话!”因此, 她的内心怯懦而无助。要实现这样一群“无法无天”的孩子的转变, 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克拉克在进行了多次讨好行动而屡屡遭遇挫折之后, 最终选择了“价值领导”的方案。他为班级建立的第一条班规就是“我们是一家人, 我将成为你们的家人, 而你们也将成为我的家人, 这就表示我不会离开, 而你 (指莎美卡) 也不会离开……我们是一家人, 所以我们要相互支持、维护彼此”。第二条班规是“我们要相互尊重彼此”。对于这种尊重, 它要求学生首先体现在言语方式上:回答问题时要讲“是的, 先生/老师”或者“不是的, 先生/老师”, 而不是用他们所习以为常的“伙计、哥们、白痴或者呃呃”等词汇。他为班级建立的第三条班规是“我们进出教室都要排队, 包括吃午饭的时候”。随后在此班规遭遇挑战的时候, 他从班德里德课下所看的马丁·路德·金的著作中所宣扬的“正义”与“自由”的理念中找到了理论支撑, 并在班级上宣讲这一思想, 并将之化为一种集体性的价值领导力——它在午餐排队这一事件中彻底扭转了莎美卡在班级里面的特权思想:她不承认自己是插队到最前面的, 大家都挨饿。尽管莎美卡是被迫承认的, 但这种“价值”已经得到其他学生在实践意义上的广泛认同和遵循。

笔者认为, 对于集体而言, 这些以“价值”形式呈现的三条“班规” (支持、尊重、秩序) 可以归结为一种对集体成员而言的“正义价值”——每一个班集体中生活和成长的个体学生都无一例外地要遵守和尊重这一价值原则, 否则, 它就不能在这个相互支持和彼此尊重的价值前提下得到他人的支持与尊重, 从而也就无所谓得到他人的认可、与他人建立友谊和获得自己的发展与成长了。接下来, 教学上的突破, 克拉克是以喜剧化的方式 (笔者称之为“奖励式自我惩罚”教学模式) 进行的:只要学生安静地听讲15秒钟, 他就喝下一盒奶 (这就意味着他最终会喝到要吐) , 这样学生为了看到他吐就专心去听讲了。结果, 学生第一次体会到了听讲的乐趣。虽然他们并没有看到老师真的喝到吐, 但对老师的良苦用心却开始有所领会。更为重要的是, 他们在感受到克拉克老师对他们人格尊严的深沉的爱护及对他们价值成长的由衷的期待的同时, 他们开始对“价值班规”产生了一种“价值自觉”, 这一点在克拉克生病住院期间得到了证实。至此, 这个学区的“最差班”也开始由克拉克本人的“身体领导”为一种由克拉克建立起来的“价值领导”所替代。通过这种“价值领导”, 我们能够发现一个班集体能够自觉地运行良好, 而不需要教师总像“警察”一样“盯着”才行, 更不需要家长总像“佣人”那样“讨好”才做。至此, 价值开始成为个体内在的动力支撑和行为原则。

四、结语

诚然, 克拉克老师的具体做法未必值得推广或仿效, 然而, 从他以“临时教师”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到他在这个全学区的最差班所取得的教育上的成功来讲, 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思考其中的道理。为什么他能够让学生从讨厌一切老师到最终接受并喜爱他?为什么他能够让一群在学习、修养和社交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的学生转变为令全校为之骄傲的班集体?是什么发挥了真正的教育作用?是什么让一帮“问题学生”变成了“好学生”?是什么支持着一名教师总是可以取得教育上的成功?是什么维护着一个没有教师在场的班集体良好的生活秩序?……这一连串的疑问, 绝对不仅仅是初任教师才有的疑惑和应当追思的;这其中的道理也绝对不仅仅只是教师应该探讨和修炼的教育学。这是因为, 教师所面对的对象——“学生”——身上还背负着许多其他的社会身份:他们还是“孩子”。作为孩子, 他们属于一个个有着不同背景的家庭, 也同时属于他们所共在的那个社会与社区。我们难道真的能讲教育仅仅就是教师的事情?这对教师而言既不客观也不公平——教育属于全社会, 属于社会中的每一个人, 不论他是否意识到, 他都不可避免地在扮演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角色——因为我们也一直背负着“孩子”的身份, 尽管我们可能已经做了“父亲”“母亲”或是“老师”, 我们却永远摆脱不了我们做“孩子”的成长情结和教育需要。

3.电影热血教师观后感 篇三

看完热血教师,我感觉到克拉克教师的伟大,他的无私付出精神,对工作的热情值得每一个人学习。当然感触深刻的还是那一帮学生。其实他们每一个人都渴望优秀,并且都有本事成为优秀生。只是缺少了克拉克这样的教师,孩子们无意间被扣上了“捣蛋鬼”、“差等生”……的帽子。正因为如此,孩子们能够说是自暴自弃,做了名副其实的“捣蛋鬼”。整天以整倒教师为乐,根本无心学习。写到这儿,你们看看,我们的孩子是不是也有点“捣蛋”?当你乱给他扣帽子时,他就会故意叛逆而不听从于你呢?

每个孩子都有本身的优点,我们要发现孩子们的优点;对于缺点,则需慢慢引导并改正。以前总是看到别人家孩子成绩优秀。其实自家的孩子也有优点——关爱长辈。外婆生病了,他会主动关心外婆。孩子与我一同游玩熔洞,孩子时不时提醒我当心,还不断回头看看我。这就是我孩子的优点,感悟晚了吗?

整个影片以55条校规为线,把大家们紧密串连在一齐。规矩固然重要,这也不是一味逼孩子们遵守。得经过实践让孩子们明白不遵守规矩的不良影响,甚至后果,让他们自我去体会去发觉。克拉克教师经过一个孩子插队而全班都不能按时吃饭,让孩子明白遵守规矩的意义:因为“Wearefamily!”这让我们明白在今后教育孩子上,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改变自我,学习克拉克教师的做人做事态度。

4.观《热血教师》有感 篇四

观《热血教师》后感

小每文儿

美国电影《热血教师》,是一部嘻哈、励志,对教师与学生均具有教育意义的教育类电影。之前我也看过不少有关教育类的电影,也在书中读到好多的这样充满奇迹的教学故事。我由衷地敬佩那带领学生们创造奇迹的可爱的教师们。我发现教师原来也可以这样当,应该这样当,必须这样当。有教育家提到“爱护学生就要像爱护荷叶上的水珠一样细心”,老师的言行一不注意,会给学生造成一辈子的心灵创伤,有碍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师德的基础是爱和相互尊重。教师必须要学会与学生交流思想。

《热血教师》的故事剧情是根据实情改编而成,故事大体是这样的。ron clark从北卡罗来纳前往纽约大都市一所中学开始了他新的教师生涯。他年轻充满热情富有创造力。他运用独特的教学规则和革新式的教学方法教育每个调皮的小捣蛋,为家境困难想要念书的女孩打通通往课堂的道路,让有艺术天赋的男孩得以发挥特长??

从不同的角度来观赏本影片,我们就会发现不同的值得思考的教育问题与问题的价值。赫尔巴特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在这里,我就克拉克老师的这一教育案例来从“道德”这一方面来简要地谈谈我的一些感悟。

一、教师不应忽视小事的“德”对学生的长久影响

道德与心理学是息息相关的。

记得影片的开头就出现了这样一个镜头:一个瘦小的小男孩杵在一个教

室门外的垃圾桶里,稚嫩的脸上充满了无奈与绝望的神情。克拉克自我介绍后,询问名叫哈德里?克雷格小男孩被罚站的原因时,小男孩竟然说了这样的话:“老师说我不会,所以我应该跟垃圾一起扔出去!”克拉克仅用在此询问男孩自己的名字是什么的问题就告诉他,自己是可以学会东西的,而且速度还很快。责罚小男孩的那位不知名的老师也许有她的理由,但这种方法确侮辱了师德,尤其她对小男孩说的那句话,可能会在小孩子的心理上永远地留下“学不会”的阴影。不管怎么样,身为一名老师是不应该也不能拿自己的学生与垃圾相提并论的。我想,在师德的概念里,这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表现,缺乏爱的表现,是应该受到指责的。也许那仅是老师一时的气话,不过,就那简简单单的话就可能伤透孩子的心,甚至会影响到孩子未来的发展。教师是心灵如白纸的孩子的灵魂指引者,性格的间接塑造者,无论何时何地,教师都应该对自己的言行负

责,保持理智。

二、学生的优劣没有绝对的标准,要选对角度去评判自己的学生,道德就更是如此了

学校教育人不能仅从分数上来衡量孩子的好坏优劣,在这个影片中克拉克所在的纽约新学校的校长为了自己的利益仅仅看重学生的分数,还按照一定的标准把孩子们分成好班与坏班。可是当索利斯为从课堂上跑出去的被称为问题少年的泰肖恩而大发脾气时,却严肃的质问道:“那不是你的学生吗?”一会儿为追逐利益而忘记身为教育者身份的自私者,一会儿又为了彰显自己的领导者风范而装模作样。就这样一个矛盾体恰恰反出了在教学过程中那些对于师德无法有始有终的教育工作者,对他们是一种讽刺更是一种警示。相对而言,克拉克却忠实地饯行师德。他说服倔强的校长,让他担任“最差班”的教学工作。在校长的半信半 / 2

疑中,在淘气孩子的诘难中,克拉克教师在艰难地步步地改变被众人公认的“问题少年们”的境况。为了解那群“问题班”孩子的详细情况,他不辞辛苦,挨个进行家访。为纠正孩子们乱吐口香糖的坏习惯,他在教室门口拿着玻璃瓶挨个地要孩子们口中的口香糖。为培养孩子们的团结意识,他在淘气包的捣蛋下为他们量身定做了班规。为融入到孩子们的世界,他放下老师的架子,跟孩子们学习跳双绳。为了孩子们更好的记忆美国历史,他自编“美国总统颂歌”,并借助孩子们感兴趣的嘻哈音乐来展现??虽然,过程很坎坷,有过无奈与绝望,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因为他心中永存对学生纯洁的爱,因为他始终坚信,他们是在他们的标准中是最棒的,他们无需跟别人比较什么,他们就是应该做最自信的自己,他们不比别人差。就这样,一步一步地,克拉克在与孩子的情感距离越拉越近,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变得优秀起来。

三、“德”榜样、环境很重要

学生的道德状况与学校、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因素是息息相关的。

“敢于做梦,勇于冒险!”这是克拉克离开自己的家对妈妈说的一句话。他在给自己的学生们做师范,为自己将来的学生们积累是经验。作为教师,要以身示范,克拉克这样一位独特的教师更不会不懂这一点。有些老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不要作伪君子”的话常挂嘴边,可是他们却常常把自己给忘得一干二净。克拉克在剧中鼓励那位有着做医生梦想的但又没有自信的印度女孩“坚持自己的医生梦,你很棒,你一定可以的,加油!”州测试前,克拉克让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来“点亮自己的人生之灯”。作为培养未来具有创造人才的教育工作者首先就应该就有“敢于做梦,勇于冒险”的精神,并且应该将这种精神完完整整的传授给自己学生。

谈到“道德”,我又想起了影片中的另一个画面。泰肖恩的继父或者养父,他就为泰肖恩将“魑魅”的形象涂鸦到自己卧室的墙面上,暴打一个毫无反抗能力的小孩子。我想这不仅涉及到道德的问题了,应该算是家庭虐待了。稚嫩的身躯就得承受没有限制的虐待,心理难免不发生扭曲,使孩子走向邪路。泰肖恩那暴躁,夸张的叛逆,结交不良少年干些违法违纪的事也就容易理解了。没有一个良好的道德环境,孩子是很难健康成长的。假如在泰肖恩的世界里没有克拉克的出现,很难想象他会发展成什么样子。可以说,克拉克挽救了一个年轻的生命,除去了危害社会的一名不法分子。

《热血教师》向我们展现的不仅仅是对教育事业充满激情的具有独特人格魅力、创新能力的可爱的新型美国教师,更意在向我们、向教育工作者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孩子的成长需要用心来呵护。所以,作为未来教师的我们还有很多的东西要学,无论如何心中要有爱,对学生、对自己的工作、对教育事业的爱。

就如《颜氏家训》中所提到的“教人诚孝,慎言检迹,立身扬名”,为了能给学生一杯水,我们现在要努力将自己的一桶水注满。/ 2

看《热血教师》有感

5月23日襄汾三小培训观《热血教师》有感贾永发

今天去襄汾三小学校培训,所有听课教师一起观看了美国电影《热血教师》,心灵受到震撼。克拉克老师真是一位有爱心的老师!具体说来。故事的背景发生在90年代,克拉克为了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离开了自己的小镇,来到了纽约哈林黑人区执教,美国黑人区的情况特差:如种族歧视、暴力虐待、抢劫枪战等各种社会问题虽不如80年代那么严重,却在90年代依然盛行。他以前带的都是非常优秀的班级,而且成绩也非常的好。但他来纽约后所带的班级是全校最差的,老师被这些学生气走了一个又一个,学校、家长、学生自己都已

经放弃了,但这个带着金丝边眼镜,打着领带衬衫,褐色头发的男人却勇敢地担负起了教育他们的责任。

1、坚持不懈地抓教学常规,源于对学生的真爱。刚进教室,学生干什么的都有,打架的赌博的跳舞的化妆的,老师说的话全部当作耳边风,希望能尽快混过小学时光,希望得到自由。就是这样一个班级,克拉克老师坚持耐心地要求学生执行“班规”,由他制定的,逐渐增加的,针对学生实际特点的一条条规定。克拉克在他的畅销书《55条基本规则》中,详细介绍了他集礼仪修养、纪律守则和做人原则于一体的班规。不少教师在看了此书后深受鼓舞,尝试着跟着学,有的在克拉克的网站上留言说:“我照着这么做了一年,学生考试分数从来没有这么高过,它给我的课堂和教学带来了难以置信的变化。”他真诚的去帮助他们,他说:“你们在这四方的空间里,呆一段时间,不是在看一个个老师被撵出去的闹剧,而是要达到一个目标,那就是自

信的走出去,只要我想做,努力,任何事情我都行,不是吗?而我就是来帮你们的,我的知识你们可以随便问,因为我们是一家人。” 他最初制定的班规可以说很简单,就是“我们是一个家庭”,然后一条一条地加上,他把自己和学生都融入到了这个班里。通过他的努力这个班级午饭时也能象好班一样排队整齐地去食堂,上课也能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不做和上课无关的事情。为了让学生能认真听他一堂课,他跟学生们“做交易”,他买了一大桌子的软饮料,说:“听我讲15秒,时间一到我就喝一罐,你们不是爱捉弄老师吗,那好,看老师能不能喝完这一桌的东西。”就这样他用了一个近乎自虐的方法,吸引学生上课的注意力,而当一个学生能回答出一个动词是什么,他都感到兴奋不已,给予了学生最大的鼓励。他为了帮助全班记住美国的24位总统,在全班不屑的起哄声中摇头晃脑的跳了段自编自演的舞蹈,当学生和他一起载歌载舞的时候,这不是说明了他已

经得到了这批“问题学生”的认同吗?而且也使那些学生获得了应学的知识。

2、巧妙生动地抓教学方法,源于对学生的关怀。这群孩子毕竟起点太低,用常规的方法教给他们知识,测试成绩始终不理想,这也再一次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和信心。克拉克老师想法设法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听讲的积极性、学习的热情。为了吸引学生安静认真地听自己讲课,他承诺,只要学生安静地听,每过15秒钟,他就喝下一瓶酸奶。为了看老师出丑,也为了好奇,学生真的安静地听老师讲课,当有人说话时,大家群起“嘘”之。一节课下来按照30分钟计算,老师喝掉了4*30=120瓶酸奶。难受吗?当然难受,但是,老师让学生看见了自己要他们学习知识的毅力和决心。

克拉克说:“我所知道的是——我从来没有怀疑过——你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越明确,收到的效果就越好。无论是纪律还是学习。”批评者通常以为学生会讨厌这么多规则,但克拉克坚持认为,学生喜欢确切地知道哪些事情有利害关系,以及在特定的情景下该如何做。克拉克老师却怀着一颗热忱的心与独特的教学方法,用独特的眼睛,看到了一群天真孩子美好的未来,用宽容的心开启了孩子们对未来封闭的心,使他们不再懦弱,不再气馁,不再“沉沦”,而是敢于在别人否定的眼光与评语中开始做梦,敢于冒险,去追逐自己人生中最渴望的东西。是克拉克老师让我相信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全部能量、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事业。他是一个意志坚定的人,他是一个用心良苦的人,他是一个刻苦钻研的人,他是一个热爱学生热爱教育热爱生活的人。他是我敬佩的人。

电影热血教师观后感

做个有激情的老师,让血液喷张,话语高调,散发个人魅力。

这部电影是根据美国教师克拉克真实故事改编拍摄的,还没开始看,心里隐隐的就是一股期待。

看到的主人公竟然是老友记里面的老演员,不禁更加期待,而且心里认定一定会很好看。一个演员的风格是既定的,而这个演员又是我喜欢的,在期待中多了一份喜爱。

一个优秀的教师,首先要拥有的最根本的品质就是“爱”学生。就像花儿需要阳光,树木需要土壤,婴儿需要母爱一样,这是根之根本。若无爱,就像沙漠没有水,鸟儿没有翅膀,一切都是无稽之谈。因为需要你,你就出现在哪里。所以,当孩子需要他的时候他毅然选择了最需要他的学校而去,即使这个班级已经连续换了10多个老师,即使这个班级的孩子品行不正,缺点满布,不守规矩,他就要定了这个班级。即使他被他们气得发了火,散完心之后,更是要改变他们的决心。因为,爱就在这里。

再着一个优秀的老师,必定拥有激情的教学之心,和善于变化的管理方法。面对每个性格不一的孩子,家庭条件不同的孩子,更需要不同的方法。班级里

有不服管教的孩子,不同国籍,风俗习惯的孩子,被父亲虐待,有可能走上歧途的孩子,早熟的孩子,这面临的一切都需要老师不断思考个个击破。

第一、他选择了家访,了解了不同家庭的情况。

第二、在班级里制定规矩。不能说是班级,这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大家都是家里的一员,互相尊重,互相爱护,互相帮忙。遵守一切纪律。

第三、对个别孩子因材施教。个个击破。

第四、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在学习美国历史的时候,通过rap串成了一首歌。老师活灵活现地表演,不仅让孩子在玩得过程中还学会了背诵。

第五、与家长耐心沟通。对家长耐心引导,更重要是了解他们的需要。让他们明白都有可能。

第六、做孩子们喜欢做的事情,与他们一切跳双绳。

第七、做一切他能做的事情。保护孩子,爱护孩子。做个勇于追求的孩子。有梦想的孩子。

他最经常说的几句话是“谢谢你,请叫我先生。孩子我为你骄傲。”

真为他伟大的人格而震撼,感动,欣赏。我也经常想,要是我能做到如此就好了。但是以上就有好几点,我做不到。这社会就需要有这样激情有想法的老师来冲破教育里的条条矩矩,走出自己一条前进的路来。

他知道他自己要怎么做?

热血教师观后感

在这样一个时间来观看这样一部有意义的电影,真的是再合适不过了。在影片的后半段,我几乎是在湿润着眼睛看下去的。孩子们冰冷的心在克拉克老师的手里一点一点的融化,感化着每一颗被“遗弃”的心灵。

看后在思考,为什么这个影片名字的中文翻译是热血而不是热情或者热力呢?这就是因为,克拉克对教师这个行

业的热爱已经深入骨髓,深入每一个细胞。

影片中班级里的状况非常糟糕,连正常的上课都无法进行,走入教室,他们赌博、打架、跳舞化妆,坐在桌子上聊天,完全无视教师的存在,从不遵守学校的纪律,公然向老师挑衅……这样一群让人头疼的孩子们,谁愿意接手?但是克拉克老师却说:“没有人要他们,我愿意”,我不禁要问问自己,如果是我碰到了这样一群孩子,我会怎样?说实话,我真的没有信心,不敢想象,虽然有过一年的教书经验,也面对过调皮故意捣蛋的孩子,但是那毕竟都是个别。

在这样一个状况下,克拉克老师没有退缩,而且非常坚定的说“他们会爱我的”。克拉克老师用他的耐心与执着将班规一条一条地渗透给孩子,用他的爱心与智慧,用独特的教学方式感染了每一个孩子,吸引他们集中精力听课,使他们学会了知识,用他的细心与善良关注每个孩子的特长,给他们自信,让他们

有勇气重新张开梦想的翅膀!

我觉得还有一点很值得借鉴,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影片“wearefamily.”这一条,增强了他们的集体观念,一人犯错集体承担,有困难了互相帮忙。启示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积极营造这样一种“家”的氛围,让每一个孩子爱护他们这个共同的家、关爱身边的兄弟姐妹。

影片中这样一群来自社会底层、行为不羁的学生,一位敢于冒险、心中有大爱的老师,共同创造出了教育的奇迹。从众人眼中的“最差”,蜕变为“佼佼者”,这个奇迹让我看到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是如此之大,甚至能够颠覆思想与行为;让我相信只要我们这些教师想方设法去改变,就一定能把学生的激情、智慧和创造力发挥到极致。

还记得一年前刚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时,孩子们对我陌生、不适应,家长质疑,这一切曾一度让我压力很大,当时静下来安下心,想一想,还是自己做

得不够好,要让学生心中有你,就先要心有学生。课上积极与学生互动,课下也泡在教室里与学生聊天,渐渐地他们的喜怒哀乐开始牵动我的心灵,融入了我的生活。那是一次“演讲比赛”,我和搭档刘老师选了两个女孩子一起朗诵,并且一起在自习课上练习,让底下的孩子们为她们指导,为她们加油。不凑巧,抽到了第一个上场,两个女孩子很镇定,正常发挥,其他老师都评价很好,作为二年级的孩子已经很棒了。可是,不幸的是,最后的成绩不高,评委组给出的理由是第一个出场有点吃亏,下次注意。散了场后,孩子们个个垂头丧气的站在队伍里,那一刻,我的心酸了,眼泪涌了出来。我竖起大拇指,大声的说了一句:“孩子们,你们是最棒的!”孩子们笑了,我也笑了!其实成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和孩子们的心在一起!

克拉克老师用他的心温暖孩子们的心,让孩子看到了光明。

相信,有朝一日,我们的用心、用

爱也会创造出教育的奇迹!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们有梦想、有朝气,在孩子面前我们略微缺乏耐心和经验,一定要积极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学习。

观《热血教师》有感

电影《热血教师》是根据美国“最佳教师”获得者罗恩?克拉克的故事改编的,影片以真实感人的例子讲述了克拉克老师与众不同的教学方式,以朴实自然流畅的纪实手法描述了他对教育的独特见解。剧中的克拉克老师信心十足、风趣幽默、精力充沛、富有朝气,他思维活跃善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抓住教育契机,拥有敏锐的目光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他的形象加深了我对教师职业的认识,他的作为更是发人深思。

有那么一幕:当罗恩在摇晃莎美卡的桌椅释放自己的愤怒之后,背上他的书包,说:“你们赢了。”于是,他踏步走出了教室。我要说的重点是此时罗恩身后还是孩子欢呼雀跃么,那种热闹的

场景和之前罗恩进班时比较却是有所收敛的,电影接着给了我们一个镜头“莎美卡被震惊了么,她的表情是那么的单一,似乎陷入深深地思考。目光确是真的在坚定些什么!”当你似乎还在想:“天啊,这帮孩子怎么可以这样。”接下来的罗恩却告诉你:“天啊,我不可以这样!”第二天,学生口中的白痴回来了还带着他独特的教学方式,不知你有没有注意到,罗恩坐在那里,校长进来的时候孩子们很安静,这是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信息呢?罗恩面带着微笑,开始了他特别的工作。他来的时候向校长说:“是啊,没人要他们,但我愿意。”在这里他以自己的爱心和耐心当然可能还有那个美女的劝慰坚持着、执着了。

5.观看电影《热血教师》有感 篇五

克拉克老师先从制定班规入手,给大家一个行为框架,要求大家在这个框架内活动。如果有逾越这个框架的行为,立马去纠正。

在就餐的过程中,有人插队,克拉克老师开始利用班规,惩戒违规的学生。

克拉克老师在面对乱糟糟的班级时,表现出了极大的克制与耐心。这也是一个老师成功的重要因素。

克拉克老师试图扭转学生的行为习惯,这个过程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因为家庭塑造了孩子的性格。孩子在学校的行为习惯,是他在家庭里所做所为的翻版。

克拉克老师通过走访,得到了孩子家庭的支持,所以才有了改变这些孩子的可能。

想要扭转他们在学校里的行为,虽然老师可以居中起到很大的作用,但他们能否在老师的影响下好转,仍有很大的偶然因素。

这个偶然因素,就是老师如何与学生相处。克拉克老师的做法,为我树立了榜样。

在和这群混世魔王相处的过程中,克拉克也有身心疲惫、想放弃的一刻。他向女友述说的自己的苦恼,女友鼓励他,使他重拾信心。他回到课堂,用自虐的方式,展开课堂教学,终于打开了局面。

6.观看电影《战马》有感 篇六

托电视坏了的福,我们买了一台新电视,可以插U盘,于是就在网上下载了《战马》。

记得在一年前,女儿去影城看了《战马》。回来以后,给我复述了影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她哽咽着、流着泪给我讲述着,我心里也是颇为感动,很想去看。但是影城票价太贵了,所以一直没有如愿。

周天,就在周天下午,我完完整整地看了电影《战马》。一匹刚生下来的小马驹,一连串离奇的遭遇,一段段感人的瞬间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地印象。影片风景之美,人与动物之间,动物与动物之间的真挚情感,以及爱好和平的人们都不愿意打仗的美好愿望都在影片中反映出来。

社会不管如何发展,如何进步,人们都希望安居乐业,都愿意守在自己的家里过太平的日子。所有看过《战马》的人,都会有这种想法吧。

我很幸运,有幸看到这部影片;我很欣慰,我有一个心地善良的女儿;我很高兴,爱好和平的人民都不要战争。

和平,让战争走开。不论是何种理由引起的战争,都会受到人民的谴责,受到社会的谴责,受到历史的谴责。

7.观看电影《杨善洲》有感 篇七

近期,在公司党委的组织下,我再次重温了电影《杨善洲》。一位退休的老领导、原保山地委书记,一位把毕生精力献给大山的老人;他是中国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他是中国人民的好儿子,他就是杨善洲。观看影片后,心里对他满是敬佩之情,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我认为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学习他的精神:

一、学习他鞠躬尽瘁、不懈奋斗的革命精神

那一年,我们作为一名优秀代表上了党课,接受了组织的教育和培养,那是一种至高的荣誉,是被群众认可的骄傲和自豪,我们从群众中脱颖而出,走了出来,靠的是我们的勤劳勇敢、艰苦奋斗的作风,或者我们品学兼优、乐于助人的品格,总之,总有个闪光点在你身上,你积极向上,要求进步,组织接纳了你。是否还记得在众多积极分子中被推选为预备党员时的那份神圣和庄严?是否还记得当年我们入党时面向党旗的誓言和决心?是否依然记得当初入党的宣言: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这是一份承诺、一份对自己人生观、价值观定格的答卷。杨善洲同志数十年如一日,他真的做到了。他紧密联系群众,勇于担责、敢于担难、善于担险,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带领着保山州的父老乡亲,在艰苦的环境中攻破一道又一道的难关,积极推动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前行。

二、学习他坚定信念,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 退休后,老人家带着几个富有干劲的年轻人上山种树,那句“大山,我来了,我要让你们全部穿上绿装”,带着坚定的信念和永不服输的精神,深深的感动了我。从一片荒山搭帐篷开始,到建立自己的“小基地”,他不等、不靠,更没有主动向政府要,全凭着自己的信念、自我奉献和刻苦专研的精神坚持了下来,并且得到了领导的高度认可,自己的精神家园更是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这更像是一种无产阶级特色的修行。他又成功了!

他在工作中一丝不苟,回到家又是一名至孝的好儿子,挤时间回家看看年迈的老母亲。他为事业奉献了年华,牺牲了小家的温馨,却换来了大家的和谐。以小看大,我们党是中国的执政党,要带领着十几亿人口,凭借着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大力推进时代的变革,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推升幸福指数;但离我们伟大的共产主义目标来说,万里长征才走完第一步,可谓任重而道远。我们需要的就是广大党员同志,积极服务群众、带领群众、依靠群众,充分发挥每一位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以点带面,一个典型感染一群人,与人民群众一起,共同走上繁荣昌盛的康庄大道。

三、学习他牢记宗旨、一心为民的公平情怀

有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做官就是为了金钱、美色?就是为了满足欲望的渠道吗?总书记曾说:党员干部的腐化,其本质是党性问题。这些干部同志在入党时候,曾经也都是群众中出类拔萃的佼佼者,为什么随着职务的升高、权利的加大,越来越找不到方向,甚至在金钱美色、享乐主义面前俯首称臣? 杨善洲同志做为地委书记,专车不私用,子女亲属不开后门,连女儿出嫁,他都是用特殊的形式表达了自己的父爱。可怜天下父母心,在杨善洲的心里,他是女儿的父亲,更是保山人民的父母官,他要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人民群众的幸福是他人生最大的追求!退休之后,更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的诺言,把自己的爱无私的奉献给了大山,奉献给了人民。一系列的小事和细节,愈发彰显了这位地委书记、优秀党员的崇高,这种伟大、这种光辉的形象一直浮现在我的脑海里。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历史会记住他、保山人民会永远记住他,人民的好公仆,党的好儿子!

电影中有个意志坚定的年轻配角,一直跟随着杨书记开荒种树,他看起来憨厚正直,工作任劳任怨、从来不讲条件,结果他被老书记看中,这是老书记在镜头中唯一一次替人解决“私人问题”;表面上是私人问题,其实是对其工作的高度认可,组织上的特殊关爱。然而,意志坚定的小伙子,没有辜负党的期望,带上家人,更加坚定的投入到了伟大的事业中来,实现了人生价值的升华!

这与我们生活中很多年轻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的积极表现,为的是升官发财,达到自己“为官”的目的;有的是做事讲条件,不愿到艰苦的地方去;有得更是怨天尤人,认为自己没关系,别人的进步都是靠“关系”得来,完全扭曲了价值观。

8.观看电影大火种有感 篇八

为丰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形式,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知党情感党恩,6月28日,珲春市组织党员干部观看了庆祝建党95周年的献礼影片《大火种》。

该影片以1926年发生在山东省广饶县的真实故事改编,再现了当年山东广饶地区的中共党员和人民群众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用生命保护中文译本《共产党宣言》,并使之如火种般在中共党员和人民群众之间传递的感人故事,表现了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不畏牺牲、追求进步的革命精神。

通过观看电影,党员干部重温了党的光辉历史,接到了爱国主义教育,进一步提升了党性修养,激发了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

9.观看电影《走路上学》有感 篇九

今天,我看了一部电影《走路上学》,真的让我很感动。

这部电影主要讲了:瓦娃,一个7岁的傈傈族的孩子,看到姐姐娜香每天能出和小伙伴们一起溜索过江读书非常羡慕。妈妈坚持要瓦娃等爸爸回来带着才可以溜索。但爸爸总是没时间回来,所以瓦娃只好背着妈妈偷偷溜锁去学校看小伙伴们读书,后来被妈妈发现了,妈妈很生气,因为那样很危险,所以妈妈就把绳索藏了起来。后来从城里来的聂老师给姐姐买了双雨鞋,瓦娃也想要,姐姐答应他只要弟弟愿意呆在家里就把鞋子送给他。第二天早上,瓦娃看见别人去上学都穿着新鞋,只有姐姐没有穿,他就把鞋子还给了姐姐。姐姐在放学时,看见了一双鞋很适合弟弟,她想买给弟弟,可是她买不起,老师就帮他买下了这双鞋。姐姐可高兴啦!于是她就迫不及待地要送回去给弟弟,结果在溜索回家时不幸坠落江中。

看了这部电影,我觉得他们的生活跟我们的生活相差得太远了。我们每天上学都是车子接送,而他们连路都没有,只能溜非常危险的索道去上学;我们的教室宽敞,明亮,里面还有电视,电脑等高科技产品,而他们的教室阴凉无光,连像样的桌子都没有;冬天我们穿着暖和的棉衣,棉裤,棉鞋还嫌冷,而他们连鞋子,袜子也没有,只能靠两只脚搓来搓去来取暖;我们有着负责,关爱我们的老师,而他们连老师都没有,只有从远处来的志愿者老师。我们的生活如此幸福,难到我们不应该珍惜吗?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10.观看电影《焦裕禄》有感 篇十

姓名:许佳梦 班级:1301 所属支部:第一党支部 政治面貌:共青团员

河南,兰考,黄沙漫天中,只有那个如同大树般峭拔的身影,默然伫立。“天下为公,为民之心”,看完电影《焦裕禄》后,脑海里反反复复回荡着这八个字,久久不能平息。同是黄埃散漫风萧索,同是岿然不动安如山,此去经年,与林文忠公远赴伊犁何其相似!“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为了党和人民,为了深爱的祖国,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共党员扎根基层,任劳任怨,甚至为此付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只为让兰考获得新生。

我曾经去查阅过兰考县的相关资料,其中一项赫然在目:焦裕禄精神发源地。“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总书记这样评价焦裕禄精神,“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亿万人心中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永远是鼓舞我们艰苦奋斗、执政为民的强大思想动力,永远是激励我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远不会过时”。

片中,严重患病的焦裕禄凭着一个共产党员的信念,一心为偏僻穷苦的兰考人民过上好日子,鞠躬尽瘁地工作。忘记了妻子,忘记了儿女,更忘记了自己。他带头废除了干部生活补贴费,为了补助一些一辈子任劳任怨的基层干部,顶着极大的风险去到别的县购买粮米,甚至因此遭受到了无所事事之人的诽谤和中伤。但是困难并没有吓倒他,反而增强了他改变兰考县穷困面貌的决心,每当他因为过度劳累导致肝病发作时,他就用桌角顶住腹部分散身体上的疼痛,这是一种怎样顽强的意志,又是一种怎样韧拔的气节?

一个小小的县委书记,在当时没有漂亮的汽车,没有宽敞的房子,有的只是一颗忧国忧民的心。他的心中装的永远都是老百姓,却唯独没有自己的位臵。他把一切都奉献给了他所热爱的事业、土地和人民。在他生命终止的前一刻,他还想着党交给他的任务没有完成,兰考的灾情还挂在他的心上。一位坚强的中共党员,在临终前,将最后的寄托,最后的遗愿,融入了自己所走过的每一寸土地上。我很庆幸我得以生活在如今的年代,因为富足高水平的生活条件;我也遗憾没能生活在当时的年代,不能亲眼见证那样悲壮又令人热泪盈眶的鲜活历史。

11.观看电影《雷锋》有感 篇十一

1145561426 邢裕杰

看完电影《焦裕禄》后,我深深地被他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真心打动,随后我又上网收看了电影《雷锋》。1940年,雷锋出生在湖南长沙简家塘一个普通农民的家庭,在部队他是一个普通的解放军战士,1962年8月15日在执行任务因事故殉职,年仅22岁。生命的短暂并不能掩盖他做出的极不平凡的事情,他用自己的青春书写了一首生命的赞歌。

雷锋在日记中写道:“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为人民服务中去”,他用他短暂的一生诠释了这句话的含义。

雷锋从参加工作后,不管在乡政府当通讯员,还是在工厂当工人,他工作认真,能很好的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从县委书记讲述一颗螺丝钉的故事后,雷锋懂得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十分重要的。雷锋像一个小螺丝钉那样,拧在那里就在那里起作用,雷锋同志在不同岗位上都做出了出色的成绩。

雷锋同志1960年1月光荣的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他在部队认真刻苦学习毛泽东思想,刻苦训练。发扬简朴节约的作风。战友王大力的父亲病了,想寄些钱回家,可他手上有没有,雷锋得知后就取出自己的钱给战友家寄去,当王大力接到家中来信才知道这件事。这样的事情也是数不胜数。

写到这,我不禁想到了最近几年一直到讨论的问题:扶还是不扶?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我们一方面在宣传要弘扬雷锋精神,但另一方面,社会的上出现的一些不良风气使得学习雷锋精神被人耻笑。还是回到扶还是不扶的问题,扶是发扬雷锋精神,发扬助人为乐的精神,但为何不扶呢?原因在于扶了却被认为是你撞到了人家,你可能要承担哪些无理取闹的赔偿。但到底是扶还是不扶呢?我认为必须扶,不能因为社会上发生的不良现象导致我们背离助人为乐的优良传统,但是我们在助人为乐的同时也要有保护自己,我们要发扬雷锋精神的同时,也不能让自己受到伤害。光靠这些也是不够的,社会媒体也要发挥作用,弘扬雷锋精神的同时,痛斥社会上的那些不良风气。在生活中,我们需要雷锋精神,只有我们自己发扬助人为乐的精神,与人为善,我们才能得到别人的帮助和尊敬,才能在互动的真诚中感到真正的快乐。一个时刻只看到自己利益的人是很难体会到生活中的快乐的,真正的快乐只有一种,那就是为他人而付出,这样做你将获得生命最高的荣誉。

上一篇:民主法制宣传计划下一篇:员工主动解除劳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