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阅读能力范文

2024-12-07

如何提高阅读能力范文(15篇)

1.如何提高阅读能力范文 篇一

浅谈开展阅读活动提高中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育部《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把幼儿阅读方面的要求纳入语言教育目标体系, 明确提出:“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形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喜欢听故事、”看图书;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

有研究成果表明,学前儿童已经出现早期阅读的兴趣和行为,他们在学习听和说,获得口头语言的同时,也引发学习语言的兴趣,逐步产生接触书面语言的要求,如果我们忽视了早期阅读,等于放弃了幼儿书面语言学习行为的培养,也就不能充分挖掘学期儿童早期发展的潜能。所以在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内,幼儿的语言发展需要阅读环境的支持,阅读是孩子认识社会和大自然的主要方式,我们常说“开卷有益”,爱书、读书的习惯也是从小培养起来的。我们尝试通过阅读来丰富中班幼儿的语言表达。

一、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教会幼儿阅读

(一)、提供轻松的环境,引导幼儿阅读

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为幼儿提供宽松、自由的阅读氛围,把阅读区设在光线充足的窗台旁,把书架设成开放式的便于取放图书。对中班来说,可以让他们从家里带自己喜欢的图书来园,放在图书架,在每天的餐后,老师播放适宜幼儿阅读的轻音乐,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到书架上自选图书翻阅。

老师主动接近幼儿,通过亲切、热情的谈话,引导幼儿每次都手捧图书从封面看起,用手指点书名,翻书时手捏页码。慢慢的幼儿就掌握了看书的基本方法,学会了一页一页翻书。

(二)、选择适宜的图书,教会幼儿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班幼儿阅读图书的选择,内容极其重要,必须针对其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只有符合幼儿智力的现状,贴近幼儿的生活,幼儿才会主动去看。图书要主体突出、内容短小、形象生动有趣、人物简单而鲜明,页数较少为宜,这样才会使幼儿有兴趣看下去,比如《童话故事》、《幼儿画报》等。

通过长期细致的观察我们发现:中班幼儿在阅读图书画面时,往往缺乏对画面进行仔细观察的能力,而是不停地翻阅。为此,我们选择了单幅色彩鲜艳、人物形象生动的画面,先让孩子们比一比,看谁看得又快又仔细,谁能把画面中的东西找出来;再把所看到的用几句话描述出来。

更为关键的是,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游戏,让幼儿自己寻求答案,成为发现者,把阅读过程和游戏的过程结合起来。比如:在阅读《小兔菲比》时,告诉小朋友:“有只大灰狼正躲在书里,请小朋友把它找出来”。看到《小狐狸的故事》,就问:“小狐狸来到果园会怎样?请小朋友猜一猜,然后翻开书找一找就知道了。”在看《捉迷藏》时“有只小花猫一会儿哭,一会儿笑,这是为什么?从书中把小花猫找出来,帮助它好吗?”这样,孩子的兴趣被激发了,体验到了看书的乐趣,激发了幼儿阅读的兴趣,提高了阅读的主动性和能力。

二、营造宽松的交流氛围,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营造宽松、愉快的氛围给幼提供儿交流的机会,引导幼儿“乐意与人交谈,能清楚的说出自己想说的事”。我们经常会看到幼儿们三五成群手捧着图书边看边讲。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更乐意去交流和问个为什么,我们可以在一日生活中随时关注幼儿活动,捕捉幼儿的兴奋点,随机渗透语言教育,鼓励幼儿积极表达自己的感受,使得幼儿的语言运用能力在真实丰富的语言环境中得到发展与提高。

(一)通过集体阅读活动,激发幼儿主动说的愿望

爱说是孩子的天性,仅仅通过教师组织的专门语言教育活动无法满足孩子自由表述的愿望与要求。我们通过投放故事书、图片等各种语言材料,让幼儿看一看、玩一玩、说一说。一是:看着图片用多个形容词说一句好听的话,还可以请一位幼儿描述,一位幼儿听后猜猜他说的是什么。二是:通过摆设教具、手偶、纸偶及不同场景的背景图让幼儿边操作边讲述,加深理解活动内容,使语言活动更为生动有趣;或者投放一些头饰激发幼儿表演图书中的故事,幼儿通过角色对话表演某一情节、片段,提高说话的积极性。三是:提供配套的故事、儿歌、散文磁带供幼儿欣赏,在这些形式多样的语言操作练习中使幼儿得以愉快地动脑、动手、动口,发展了个性化的语言。

在组织集体阅读时,幼儿每一次阅读后,我们就找具有不同性格特征和爱好的幼儿把自己所想用语言表达出来。对幼儿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观察幼儿的需要与问题,给予适当的支持与帮助。由于阅读的环境自由宽松,在一遍遍的阅读过程中幼儿阅读水平不断地提高,幼儿逐步从不爱说话慢慢地变得乐于表达,从断断续续只能说画面的情节到能想象画面外的内容,语言从不连贯变得较为连贯,词汇从贫乏到逐渐地丰富,逐步树立“我想阅读,我爱阅读,我会阅读”的自信。

因材施教,共同提高。受遗传素质、家庭环境的影响,每个幼儿语言发展水平各有差异,在传统的语言教学活动中,老师往往请部分幼儿来回答问题,而语言发展水平不高的幼儿往往不愿意在众人面前表达自己,只能扮演听众的角色。因此,我们首先:创设集体阅读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说话的时间和权利,是提高中班幼儿阅读能力的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其次:让幼儿自由邀约同伴一起阅读,指导他们一边用手指点画面,一边用语言描述画面内容。这样,每一位幼儿都有了说的机会。在了解不同水平幼儿的阅读情况后,进一步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人物的表情、动作、背景的变化,猜想角色之间的对话,预测事情发生的结果,并鼓励幼儿把所看到的、想到的大胆地说出来。

(二)在游戏中,鼓励幼儿与同伴主动交流

很多时候幼儿在集体活动中积极举手要求发言,由于幼儿人数较多,相当一部分幼儿说话的愿望难以得到满足,成为被动的“交往者”,不能畅所欲言;另外,集体活动具有明确的活动目标,教师出于达到“教育目标”的目的,而不得不要求孩子“发音准确”、“说对”、“说完整”等等,使部分幼儿的表达愿望在这样的过程中受到挫伤。在游戏活动中,语言教育活动没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幼儿可以在“无压力”、“无拘束”的自然情境下“敢说、想说”。教师不再充当“教育者”的角色,而是以“同伴”的身份出现,能够耐心倾听幼儿的每一句话,可以不管他们的问题有没有价值,讲得完不完整、对不对,使每个幼儿都有表达的机会。有的幼儿在正规的教育活动中少言寡语,可是在自由交谈时教师却发现他们言语流利、表达准确。因此,在阅读游戏活动中教师有利于了解每个儿童语言发展的真实状况;为儿童提供更多运用语言进行交流与表达的机会。尤其对那些在理解能力、用词及表达方式上存在问题的弱势幼儿,要特别给予关注和帮助。

为了更好的解决有的幼儿在正规的语言教育活动中往往少言寡语,或对言语表达常常表现出羞怯或拘谨,在自由交谈时却言语流利、表达准确。我们根据幼儿思维的特点组织了各种各样的阅读游戏活动,力争让每个幼儿都能做到开口、开心、开窍。在表演“爱吃糖的狮子”游戏活动中:我扮狐狸用买糖和卖糖的办法,问幼儿:“小朋友,你们一定都吃过糖吧?”幼儿都争先恐后地说:“吃过。”“你喜欢吃什么样的糖呢?”幼儿就能根据各人自己的经验和感受,谈论自己最喜欢的糖果,自己认为最有趣的糖果。就连平时不爱说话的幼儿,也争着发言。有的幼儿认为巧克力是最好吃的糖果,有的幼儿则喜欢跳跳糖,因为一吃会发出好听的音乐声,还有的幼儿对一种特殊的糖果——变色糖感兴趣,喜欢吃了这种糖果舌头会变色。当说到“你想当那一个小动物呢?”许多幼儿都想当小狐狸,我们一起讨论该怎么办?全体幼儿都先后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游戏前的角色分配,游戏中的相互合作,游戏后的自我评述使每个孩子都能有机会说,使他们能在讨论中学会听和说,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在争执中学会使用辩论性语言;在游戏过程中学会使用问候性语言、叙述性语言、描述性语言,在与同伴的相互活动中主动的创造和调整自己的语言。尽管有时幼儿表达的意思不一定正确或准确,但他们正尝试着用语言作为交流工具,使我深深体会到幼儿能使用语言交流、表达及解决问题比单纯的使用语言和造句更为重要。

三、开展亲子阅读,把阅读形成良好习惯

由于中班幼儿的认知能力比较低,知识经验较少,最初的阅读主要依赖成人的讲述。家庭教育的参与与配合至关重要。亲子活动可以挑选一些语言朗朗上口而简练、文字准确而优美,句子简短而重复,幼儿容易理解的图书。并学着用恰当的语言进行交流、表达。

(一)用自身的示范行为,带领孩子一起阅读

倾听是幼儿感知理解语言的行为表现,也是幼儿学习语言不可缺少的一种行为能力,它关系到人际交往和对语言的理解水平,以及他们的语言能力的发展。而亲子阅读则是引起幼儿倾听的有效方法,每天睡前给孩子念故事、儿歌,选择适合幼儿水平的图书,用自身的示范行为带动幼儿,有意识地把动作做的夸张些,一方面激发幼儿浓厚的兴趣,一方面培育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将会终身受益。如:家里的小鱼死了。家长可以问孩子“小鱼为什么会死呢?”保持一种好奇的状态,并且带动孩子一同去想办法解决,“妈妈也不知道小鱼为什么会死,咱们看看书里是怎么说的好吗?”然后带这孩子去看书,这种行为潜移默化的影响很深,孩子们会知道书里有许多知识,从而树立孩子对图书的喜爱和依恋。

在引导幼儿观察、阅读图书时,家长还可以有意识的运用文学作品中恰当的词语进行描述,激发进一步学习语言的浓厚兴趣,使幼儿萌发愿意学习优美词语的愿望。当看到春天下雨的图画时,念一念散文诗《春雨》,练习用“淅沥淅沥、滴滴答答、哗哗啦啦”“飘、落、洒、滴”等词来描述下雨的景象。幼儿潜移默化地接受了优美的文学语言,积累了阅读经验。

(二)耐心倾听幼儿说话,多用语言与孩子交流

只有在和谐的家庭中,家长才会养成耐心倾听幼儿说话的习惯,也能以平静、和蔼的态度和幼儿亲切交谈。有的父母由于每天忙于工作和学习,忽视与幼儿之间的语言交流。对于这种交流的欠缺,许多家长感到十分内疚,常会给幼儿买好多玩具、食品加以补偿。实际上幼儿 更需要父母精神上给予关心和爱护。父母每天应留一小段时间给孩子,有意识地与幼儿沟通、交流,说的不准确的给予纠正,说的不到位的给予补充,说的好的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父母是提高幼儿阅读和语言能力的最亲近、最直接、最及时的老师。伴随幼儿一起成长。这种交流一方面有助于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激发幼儿乐于表达的兴趣和愿望,另一方面也能使父母了解幼儿语言发展的情况,以便采取适宜的策略促进语言的发展。

在父母与幼儿交流中,要特别提醒做父母的注意:四五岁的幼儿在表达的过程中常常要停下来想一想,才能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这时父母要有足够耐心去倾听幼儿的话语,不能因为嫌幼儿说话费劲而急于替幼儿表达,甚至透漏出不耐烦的神情。父母认真倾听的神情可以给幼儿最大的安慰。幼儿从父母肯定的眼神中获得自信。

培养幼儿对图书阅读的兴趣,提高其语言表达的能力是幼儿园教育中致关重要的职责,也是认真贯彻《幼儿园教育纲要》精神的具体体现。老师和家长鼓励并陪伴孩子一起阅读,面对面的交谈,倾听孩子的故事,走进孩子的世界,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提高,激发阅读的兴趣,让孩子阅读与语言同步发展。

2.如何提高阅读能力范文 篇二

一、阅读的时候, 抓住文章的标题

一般来说, 文章标题是文章的简介。抓住了文章的标题, 就等于是抓住了文章的主线, 往往能够以点带面, 纲举目张, 激活学生的思维。如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 文题的“雨中”就告诉我们登泰山的情景。找到了它, 文章学起来就容易多了。教师可顺势引导学生归纳雨中泰山的特点, 并总结全文。

二、关注细节

学生阅读时, 让他们学会关注细节, 从小处找眼如《荷塘月色》“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绿树, “隐隐约约”的远山, “亭亭玉立”的荷花, “缕缕”的清香, “脉脉”的流水, “薄薄”的清雾等等。运用这样形式的词汇, 不仅将荷花拟人化, 突出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而且还表现了作者对荷塘周围风景的赞美。叠音词地运用还使的文章显出了一种音乐美, 在阅读时能够从中体会出作者心中淡淡的喜悦, 并且在心中产生深刻印象。

三、学会讨论

在学习中, 要学习讨论, 学会讨论。叶圣陶先生指出讨论能使学生享有独创成功的快感;预习的时候集中追求解决问题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 对于鼓动阅读的兴趣, 增进阅读的效果, 都有很高的价值。的确, 在进行讨论式的教学中, 学生和教师之间, 学生和学生之间, 既有意见产生共鸣和融合的喜悦之情, 又有意见僵持不下时的争执和辩论。正是这样的一个氛围, 才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才能促使他们仔细阅读材料, 寻找支持自身观点的内容。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观点, 学习就会有一个新的收获。

四、关注语言

如《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当他的眼睛复明之后, 惊喜地叫起来:“啊!我的影子, 是你吗?我好像看见你了!真的, 我看见你了!”当盲孩子渐渐恢复视觉时, 着重写了视觉和色彩:“无数只萤火虫组合成一盏美丽明亮的灯, 一会儿闪着幽蓝的光, 一会儿又闪着翠绿的光。”这些语言表现一个孩子, 对光明的渴望。再把这些个性化的形象、语言和细节等放到文本、情节、结构中整体把握, 做到有点有面, 点面结合。学生在与文本、同学、老师的对话中, 逐步走近小说, 走进人物内心, 感受小说的魅力和内涵。

五、增加阅读量, 关注孩子成长

3.如何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篇三

摘 要 英语阅读教学是中学英语教学中极为重要的部分,英语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应用语言的能力。而要提高英语阅读能力必须通过阅读训练作为掌握阅读技能才能实现英语阅读技能不仅最重要的语言技能之一,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学习技能之一。

关键词 快速 广泛 技巧

中考英语试题中阅读理解能力题的分值增至50分,进一步说明培养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如何尽快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认为:

一、培养快速

所谓培养快速就是综合运用各种阅读方法和技巧通过逻辑思维在短时间内获得最多信息的阅读过程。它要求快速浏览全篇,领会主旨或者是抓住主要内容。在整个快速阅读过程中,要求思想高度集中,让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中。如果读地很慢,一词一词地读,往往读完全文很茫然,单词都认识就是不知道文章在讲什么。如同看一棵树一样,只盯着树上的叶子,一片一片地看,到最后,还只是叶子的印象,而没有形成树的印象.只有视野放大才能对树的全貌有所了解。

读文章也是如此,如何快速准确的理解一篇文章呢?那就是在阅读材料时学会快速阅读。现在英语测试都有一个阅读速度的要求,相应的我们在平时训练时就应该现实,以达到高效阅读的训练效果。

二、提倡广泛阅读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只进行快速阅读训练还不够,还要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英语文章读地多了就能够把自己的语感培养起来,同时在阅读过程中巩固学过的词汇和语法知识。通过对不同题材的广泛阅读接受更多的信息,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风土人情及历史地理,知名人士等多方面的知识,对拓展视野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都是很有益处的。因此,必须把广泛阅读作为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重要部分。

读物的选择对阅读的效果同样起着重要作用,如果读物选择不当就会影响阅读兴趣、因此在选择读物时,尽量选一些内容健康趣味性和思想性强的文章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还可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所选阅读材料内容广泛,题材多样,语言生动,寓学习于娱乐之中,会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学生之间交换各自的阅读材料,每天课外阅读2-3篇英语短文,还可以大大拓宽阅读面。

阅读速度的提高和阅读数量是密切相关的,阅读要以量求质。中考阅读材料不仅要求考生在快速阅读中准确捕捉关键的事实和细节,理解文章的表层信息,而且要求考生挖掘文章的深层内涵,推测出作者的意图,文章的中心思想,事情的结局等。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读懂全文,还必须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在阅读训练中,要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下面我介绍几种;

(一)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教学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学生有不良的阅读习惯,如有的学生阅读时爱出声,一个单词接一个单词的念,这样读远远低于默读的速度;有的学生边读边查词典,查完词典也就忘记前文是什么意思了;有的学生由于思想不集中或不能整体看句子,重读现象严重。重读一个词,一个短语,一个句子,不仅影响阅读速度,还不利于把握整个句子 ,段落,全文的意义。要提高短文的阅读速度必须改掉这些不良习惯,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尽力减少眼睛在一处停留的时间,扩大视野范围,争取单位时间内捕捉更多的语言信息。不同内容的阅读材料可以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对于经典的文章,精彩的段落,典型的句式要精读,达到熟读成诵;对于那些与自己实际英语水平相差很远(过难或过易)的文章,以及没有什么意义的文章何不能从中获取知识的文章,可以略读,跳读,甚至干脆不读。这样阅读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达到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

(二)一定要整体理解全文

学生阅读有这种现象:句子都能看懂,但读完文章印象却不深,这就牵扯到对文章框架结构的整体理解。首先,要重视文章题目和文章的首句。首句是文章的导入,点名作者的意图背景等等。接着每一段的第一句也很重要,因为每段的第一句话实际上多半是每段的主题句然后进行陈述和论述,最后把该段内用一句话来小结,所以每一段的最后一个句子常常是该段的结论句,而整篇文章的最后一句就往往是这篇文章的结论或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所在。总之,在阅读时要抓住文章的逻辑主线,找出重点句子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重点词和关键词。阅读时只要看清了这些关键词,就能读懂句子的意思,快速的通读全文。

(三)要掌握一定的猜词技巧

阅读过程中难免遇到生词,中考阅读材料也设置一定量的生词,一般情况下不必急于查词典,这样可以保持阅读的连贯性,不至于影响阅读的速度和对文章的整体理解。那么碰上生词怎么办呢?可采用下列办法来处理:(1).专有名词 一般可根据上下文来判断它是人名还是地名,或其他组织的名称,对于着些词,如果不认识关系不大,只要知道他代表什么就可以了。(2) 通过够词法来分析判断。如有些词的词干学过或者掌握了的,只不过是加了前缀和后缀,转换了一下词性和词义而已。又如有的是有两个单词和在一起的合成词等等。对于这些词,只要有一些构词法的知识,就能够猜测他们的词性和词义.(3) 还有一些单词可以运用一些定义法,比较法,举例法等来猜测词义.还可根据上下文的暗示,内容,语气来判断他们的含义.一般规则为:先推词性,再推词义范围,最后是猜词义。如果遇到个别难以猜测其义而又影响到文章理解的单词,就应该查阅一下词典,这样反复训练,一定可以大大丰富词汇量,提高猜词的能力。

4.如何提高阅读能力范文 篇四

1.扎实的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 急救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一个合格的急诊护士,必须具有扎实的基础和专科理论知识,才能在实际工作中迅速准确地做出判断和操作,从而赢得抢救病人生命的时机。基础理论知识包括: 生理、解剖、药理、生化及各科基础理论;专科理论包括:各种急症;危重病人抢救常规;CPR机制及有关操作;各种抢救仪器使用原理及注意事项;常用急救药物名称、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及配伍禁忌;常用急诊检验指标及临床意义;血气分析结果;常见酸碱失衡的处理原则等等。同时,随着急救医学的迅速发展,急诊护士还必须勤奋学习和刻苦钻研急诊医疗及护理的新业务、新技术,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急诊医学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抢救成功率。

2.精湛的急救技术 急救技术是急救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急救医学的发展,对急诊护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急诊护士不仅要有扎实的急救知识,还要有熟练的急救技能;不仅是医生的合作者,而且在紧急情况下要能够独立进行抢救技术操作,如气管插管、心肺复苏、洗胃、除颤、监护、机械通气、止血、包扎、固定等。如中毒病人的抢救主要是清除胃内残留毒物,减少毒物吸收,这离不开护士熟练的洗胃技术;心跳呼吸停止的病人,首先接诊病人的是护士,在通知医生的同时,要施以心肺复苏术;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抢救,首要问题是保证通畅的输液通路,要求急救护士要有扎实的静脉穿刺基本功;另外外伤病人的止血包扎固定、危重病人的监护、机械通气等都离不开急诊护士的参与。因此,现代急诊护士必须具备精湛的急救技术,才能适应急救医学发展的需要和社会的需求,抢救一切可以抢救的生命。

3.较强的急诊意识 急诊意识是急诊护士对病人所持有的对病情时刻保持警惕性和对病人抢救过程时间性的一种特殊反映。作为一名急诊护士不仅要有丰富的急救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还必须要有较强的急诊意识。急诊病人可分为三种:一是急而不危,即发病很急,但不会危及生命;二是危而不显,即症状尽管不明显,但不立即救治就会危及生命;三是急重症病人,即症状危重而复杂,需要立即救治的病人。

护士要在危急的急诊病人中特别是成批伤员就诊时及时分出轻重缓急,对危而不显和急重症病人实施及时救治,没有较强的急诊意识是难以胜任的.4.应急、急救处理的综合能力 综合能力是各种能力最佳组合的一种能力,急救护士应急、急救处理的综合能力包括敏锐的观察能力,当机立断的思维能力、及时有效的急救技术操作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准确的记忆能力及较强的分析能力等。急诊抢救的病人往往是病情突然加重或意外事故受害者,随机性大,计划性诊断及治疗措施极少,而作为昼夜在临床第一线的急诊护士往往是病人的第一接诊人或病人病情变化的最先观察者。因此,要求急诊护士对抢救的应急反应要快,应变能力要强。否则,将会延误抢救时机,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急诊科工作不仅没有规律,而且会面临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作为一名急诊护士首先要忙而不乱,随机应变;根据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处理。如酗酒、服毒自杀等有法律纠纷的急救工作。这就要求护士及时、准确的观察、记录病情。服毒病人的呕吐物或洗出胃内容物保存送检等。还如各种危险性操作,输血等,对病人机体损害也大。在严格操作规程的情况下,要求急诊护士向病人及家属作出解释,说明操作的必要性和危险性,争取他们的理解,并签名支持。这样既为抢救病人解除顾虑,同时也保护了自己。5.沟通的能力 急诊是医院服务的一个窗口,是通过护理

人员的集体协作,为特定人群进行防治疾病的场所。直接反映医院的精神文明和业务水平,代表医院的形象。微笑是护士最好的语言,从微笑中,病人可以感受到护士的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是沟通的先决条件,也是护士的良好修养的体现。急诊护士在很大程度上的一种奉献,有“忍”性和豁达的胸怀,体谅病人和家属的心情.恰当的使用安慰性、礼貌性、治疗性、保护性语言,可以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对其产生安抚作用、激励作用、慰籍作用、使患者的自我控制能力增强,积极配合抢救工作。另外,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要以科学的态度、恰当的方式进行调解,使患者及家属满意。以救死扶伤的高尚医德形象,赢得一个又一个的抢救胜利。6.良好的心理素质 急诊科工作头绪繁杂,紧急情况多,病人的病情变化多端。例如,临床常遇见的心梗病人、服毒自杀病人、外伤大出血病人等都随时有生命危险。在这种情况下急诊护士必须能够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做到心中有数。对病人一边处置、一边观察、一边思考、一边谈话,做好忙而不乱的抢救工作。一般出现急救病人,护士可能心理准备不足,对突发事件惊慌,不能坦然自如,这样就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操作技术,影响到急救效果。这就要在平时的训练中提高心理适应能力,把紧张的抢救变得得心应手,稳固心理防线,这样有助于专业技能的正常发挥。同时在繁忙的抢救工作中注重病人的心理护理,根据病人的特点掌握其

心理变化,向病人说明情绪对疾病的影响,创造良好的环境气氛,帮助病人自我放松,变病人被动救治为主动配合治疗。因此,急诊护士一定要具备一健康的心理素质,养成乐观、开朗、稳定的处事情绪。

7.身体素质 由于急诊科护士素质的特殊要求,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工作环境杂、乱、吵及经常面对充满生离死别的氛围中,极易导致心理负荷加重和身体疲劳。现代护理要求越来越多,需要护理人员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加上“三班制”频繁,严重扰乱了护士生物钟的平稳,长期超负荷付出,造成护士心身的过度支出。因此我们尽量多参加些文体活动 以松驰高度敏感的神经,在不影响整体工作的前提下,多创造机会,有充足的休息时间。

8.自我保护 急诊科作为医院的一线科室,每天要接诊大量不明诊断的危重患者,因此急诊科护士每天处置的都是急、危、重症及突发意外伤害事件的病人,导致急诊护理工作始终处于持续而紧张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中。由于急诊工作的不确定性和紧迫性,使急诊护士在工作中存在着易被感染、易受伤害等意外事件的发生。所以,及时正确的做好自我防护,是急诊科护士要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1)针刺伤的危害及防护

1.1 危害

通常急诊科护士接诊的都是急、危、重症及突发事件的病人。由于病人及其家属的紧急性及迫切性,要求急诊护士要动作迅速、及时准确,并且常在患者没有完全明确诊断前即对病人投入处置和抢救工作中,这其中包括处于潜伏期和未明确诊断的传染性疾病患者。正是由于这种紧迫性,使得急诊护士不得不常面临针刺伤的危害。同时,有相当多的急诊护士认为针刺伤是工作中不可避免的,虽然对针刺伤的危害也感到害怕,但是却采取了消极回避或无奈的态度,从而使得急诊护士对针刺伤的认知及防范意识下降。1.2 防护

1.2.1 加强对急诊护士的业务及心理素质的培养,纠正在操作中的不良习惯,如:减少在紧急状态下匆忙的对注射器套回护帽或者对针头进行毁形,尤其在突发的危急情况下,要沉着稳定,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提高护士在日常工作中预防锐器伤的自觉性,从而有效的预防锐器伤。

1.2.2 告知每位护士针刺伤的严重性,加强对锐器伤的教育,纠正护士对受到伤害后的侥幸心理,提高护士针刺伤的认识,并积极的应对不可避免发生的伤害,如:可采用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受伤部位,用流动水冲洗,必要时及时用碘酒、酒精进行消毒的方法,从而有效地防范针刺伤后感染。2 感染的危害及防护

1.1 危害

因为急诊护士每天接诊大量不明诊断的危重患者,要直接接触患者的开放性伤口、血液、体液等,而且通常由于患者在就诊时情况紧急、突然,护士常常在未做好自我防护的情况下即投入各项抢救工作,因此存在着被感染的高度危险。1.2 防护

加强急诊护士在日常工作中的防护意识极为关键,如:随身备有乳胶手套等。其次,提高分诊的准确率也很重要。因此要求急诊护士要在日常工作中不断的积累经验,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工作中除做好日常的防护外,在接触体液、血液过程中可戴双层手套,如果不可避免的接触到体液及血液后,应及时用肥皂水,流动水彻底地进行清洗。

急诊服务的对象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当危重病人推进急诊室时,病人和家属焦虑、忐忑不安的心情交织在一起,他们把每一丝生的希望都倾注在医护人员身上。她的工作不仅直接关系到病人对医院的信心,也关系到病人生命的转归。急诊护理与专科工作相比有其独有特点:工作随机性大、时间性较强,护理工作要求高,技术复杂,各学科之间协作性强。所以,一名优秀的急诊护士,除了应具备高

5.如何提高阅读能力范文 篇五

通过本次学习,使我认识到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理念的具体体现,体现了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时代要求。依法治国作为我国理政的一个重要规则、理念,随着近年来的推进,正在成为从基层到中央上下一体遵循的基本规则,这意味执政党要依法执政、政府要依法行政, 领导干部要学法用法,自觉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治理念,弘扬法治精神,提高依法决策、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运用法治思维,学习法治方式是我们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必须具备的首要能力,法治思维是建立在法治理念的基础上的,是领导干部或者公务人员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有一种法律规则的意识,坚持法律至上,坚持法律规则的运用,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等法治精神和原则。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努力提升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将之贯穿于日常工作,并成为习惯思维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1、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虽然我们处在转型时期,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但法治的发展方向是不能动摇的。理念是思维形成的基础,并对思维方式起着直接的、决定性作用。“法律形式可以在短期内进行移植,而法律思想却很难移植,它是在反复的反思中发展变化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反思”、长期实践的过程。可以通过教育宣传,引导舆论,形成共识,真正使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植根于所有人的心中,并在长期积淀中形成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价值认同。

2、提升法律素养。认知因素,即一定的知识积累,是形成法治思维、提升运用法治方式能力的必要条件。通过对当前大量的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了解和掌握,在知识普及中增强对法的认知,形成法的意识,提升法律修养。

3、增加学习宣传,切实提升法治能力。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学习法律法规知识;积极参与法治实践,在宣传教育过程中,既要注重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进行宣传,又要充分利用网络、手机报等新兴媒体进行宣传。通过学习典型案例、视频课件等教学方式加强对法律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注重法治舆论的培育和引导,广泛宣传各级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文明执法、公正司法、解决影响

社会和谐稳定问题的典型事迹,切实在各种群体中形成良好氛围,促进大家对法治价值的认同。增强法治文化的影响力、渗透力和感染力,使大家切实体会到法治就在身边,从而形成推进法治的自觉和自信。

4、自觉运用法治规范发展行为。法治具有普遍性、国家意志性、相对稳定性和可预期性等特点,与科学发展有内在联系。法治不仅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也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

运用法治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中,努力做到依法依规,通过法治方式来提高发展质量;确保行政执法机关和司法部门通过对法律统一、正确、有效的实施,为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法治保障;通过健全和完善立法,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依法引领、规范、保障、推动经济社会建设向着实现“十三五规划”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顺利迈进。

6.如何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 篇六

阅读理解的三大步骤

1、阅读全文,掌握一般思路。在回答阅读理解时,学生应首先快速浏览整篇文章,注意标题(中)、开头段(视图)、结束段(结论)和每段第一句(主题句),理清文字的脉络,了解基本概要,不要花时间在困难的词语上。每次仔细阅读一段时,都应及时总结其含义。

2、浏览考试并仔细阅读答案。掌握了文章的意义后,学生可以浏览论文背后的主题,然后第二次仔细阅读这些问题,以达到有目的的阅读。仔细阅读主题中的每个单词并找到原始文本中的一般范围相当于回答问题的一半。

3、重复全文以验证答案。当答案完成后,学生应该从头到尾检查整篇文章的答案,以确保答案正确,答案要求:准确,简洁,全面。

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方法

首先,可以学习一些快速阅读,快速阅读是一种高效的阅读学习方法。掌握快速阅读之后,在阅读文章、材料的时候可以快速的提取段落、文章的脉络和重点,促进整理归纳分析,提高阅读理解效率;同时很快的阅读速度,还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游刃有余的做其它事情。具体练习见《精英特全脑速读记忆训练》,安装软件即可进行试用训练。用软件练习,每天一个多小时,一个月的时间,可以提高阅读速度5倍左右,记忆力、理解力等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最终提高阅读、学习效率,取得好成绩。

其次,在阅读过程中,要学会并养成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阅读的习惯,使我们在阅读时善于发现重点、新问题、新观点和新材料。在读书的过程中或读完一本书的时候,要学着做点读书笔记,记录一下书本的脉络主旨、主要人物、事迹、以及阅读感悟等,一些优美词句也可以摘抄一下。比如,段落:掌握段意最方便的办法是抓“主句”,也就是抓住说明全段主要意思的句子。其次,抓住文章的脉络主旨:有的文章,标题就说明了中心思想,有的在文章开头和结尾点明中心思想,有的则通过主要事件来表达中心思想,只要根据主要事件,就能很快确定中心思想。其三,对于文章、书籍中的主要人物、事迹、观点、中心思想等一些重点,要有意识的进行记忆,形成自己的思维导图,促成更好的理解。

小学生阅读方法

1.创造气氛激发兴趣。通过搜集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成材的故事;组织参观新华书店、图书馆,让学生感到书海之浩瀚和读书的乐趣,从而激发起对书的渴望,对知识的崇拜,形成与书本交友的强烈意向。

2.成果展示激发兴趣。通过举行“故事会”、“演讲比赛”等形式,让学生将其阅读课外书籍所了解到的一些国内外大事要闻、惊险有趣的故事,优美的自然风光等讲述给大家听,每学期组织一、二次书面交流活动,比如在学生之间相互传看读书笔记、精美段落摘选等,优秀的学校给予表彰奖励。同时,通过这种做法,教师获取有关学生课外阅读倾向、内容的一些信息,更好地开展学生课外阅读活动。

7.如何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 篇七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发现目前学生在阅读方面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对阅读理解缺乏必要的训练, 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过程中词汇量明显不足;缺乏指导性的阅读策略;不具备应有的阅读技巧。

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词汇的扩展。在语言交际中, 没有语法只能传递很少的信息;没有词汇将没有信息可传递。有的学生由于词汇量小, 看不懂课文、听不懂录音及教师的讲授, 因而丧失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

认知策略是影响阅读理解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包括猜词悟义、预测、分析、判断和总结等。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缺乏这些必要的阅读策略的支持。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设计了如下行动方案:

一、设计思路

1. 目前大部分学生没有形成有效的词汇学习能力, 缺乏有效的学习词汇的方法和技巧。针对这一问题, 教师的当务之急应该是加强学法的指导, 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支持, 并尽可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词汇的效率, 培养学生独立习得词汇的能力。

2. 由于自主学习、运用学习策略的能力还不够,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阅读策略, 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运用科学的阅读策略提高阅读效率, 而且有利于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策略教学和训练并非一朝一夕之事, 需要长期坚持, 才能使阅读过程中学生有意识的阅读策略使用转化为无意识的行为。教师应该逐步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3. 由于难以形成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 学习的随意性很大, 学习的自觉性、自制力还不够成熟, 在学习中一旦遇到困难, 就失去了兴趣。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要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和技巧, 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行动方案

通过实践与研究, 从学习者和教师两个视角出发, 设计方案如下:

1. 学习者

(1) 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具有初步的阅读能力。

首先要养成默读习惯。阅读时, 有的学生习惯于发出每个单词的读音, 内心自言自语、一词一句地读, 严重影响了阅读速度。要求学生养成默读习惯, 把注意力只停留在文字符号上, 避免嘴唇的蠕动或低声诵读。专家研究发现, 正确的默读, 其速度可以比出声阅读快三倍左右。

其次扩大视幅, 减少回视。为了边看书边读书, 学生常用手指着书读书, 这影响了阅读的速度和连贯理解。为提到阅读的效率, 要从整个句子去理解, 迅速地从前一个句子扫视到第二个句子, 避免频频回视、重复阅读等不良现象。

为了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应该进行限时阅读的练习。在规定时间内有效地获取信息, 加快阅读节奏, 增加紧迫感, 从而高质量地完成阅读内容。

(2) 掌握基本的词汇学习方法, 扩大词汇量, 提高阅读速度。

必要的词汇学习方法是训练的重点。词汇总是存在于一定的语境中, 而不应单独讲解词汇。猜词悟义是英语词汇学习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学习策略。教师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根据上下文猜测单词的意思, 不要见到不会的单词就束手无策。英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很多, 遇到这样的单词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使学生在词汇学习的同时, 能够形成包括猜词悟义、预测、分析、判断和总结等认知策略, 这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有很大帮助。

(3) 运用必要的阅读方法技巧与策略, 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技巧与方法主要有:1.快速阅读:快速浏览全文, 抓住主题句、关键词。2.查读:在浏览全文的基础上, 进行查读, 以回答个别细节问题。3.通过上下文识别词义, 也就是猜词技巧。4.成组视读。为了加快阅读速度, 避免逐词阅读, 要养成成组阅读的习惯。

2. 教学者

(1) 精读与泛读相结合, “质”与“量”相结合。

阅读能力是通过精读和泛读来培养的。课文常被用作精读材料, 课外阅读材料常被作为泛读材料。只有精读、泛读相结合, 课内、课外相结合, 才能培养起学生的阅读能力。

(2) 运用三段教学法, 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策略,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英语阅读是非常复杂的心理认知活动, 它要求学生利用已知的背景知识对阅读材料进行感知、分析、记忆、综合、判断、推理等。阅读理解的过程是主动的思维活动, 是积极地理解、接受书面信息的交际过程。由于学生没有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所以没有阅读兴趣, 因此应侧重对学生阅读策略的培养及训练。按照任务型教学的基本理念, 根据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 我们将阅读教学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读前活动 (Pre-reading) 。在这一阶段教师适当介绍与本课有关的背景知识, 包括对文章语言结构和词汇的了解等。这样做, 可以帮助学生扫除阅读中可能出现的障碍和问题, 让学生对将要阅读的内容有一定了解, 激发阅读的欲望。

第二阶段:读中活动 (While-reading) 。在这一阶段, 我们除了要帮助学生理解所要阅读的文段的内容外, 更主要的是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策略,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实验过程中, 我们主要训练学生跳读能力 (scanning) 、略读能力 (skimming) 、查读能力等。此时教师根据需要设计问题, 并指导学生综合运用阅读策略。

第三阶段:读后活动 (After-reading) 。读后提问将学生的理解印象高级化, 即在学生摄取语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 教师提出一些判断性、评价性问题, 训练学生综合概括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启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 为每个学生提供陈述自己观点的机会;为学生提供多种反馈形式,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展示, 有效地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的兴趣。

(3) 运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8.如何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篇八

关键词:阅读能力; 阅读习惯; 阅读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0-119-002

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对中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其中侧重培养阅读能力。这充分说明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尤其是在21世纪的信息社会,我们面临着科技知识与综合知识都爆炸性的增长,其增长之快前所未有。“信息高速公路”就是不断扩展的知识之路,其中多数信息的获取是通过阅读完成的。可见,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整个中学阶段教学的重点。为了培养和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英语阅读能力,我认为应加强以下方面的指导。

一、改进阅读习惯的方法

1.成为高效率的读者

不一定是天才或者高智商的人才能阅读得好。确切的说,你需要弄明白阅读的过程,懂得如何着手阅读不同类型的信息。据此,你就能通过阅读技巧的训练成功地变成高效率的读者。有两个主要因素是必不可少的:渴望改变那些干扰或限制阅读能力提高的陋习;下定决心去练习,练习,再练习。

1.1勤练习。同初学某项运动或初学某种乐器相似,越是勤练习,就越有信心。要变成一个熟练的读者需要同样的努力和实践。

1.2有计划的安排时间。高效的阅读和学习首先要严格执行学习计划。必须安排好不得轻易变更的时间段专门用于阅读和学习。尽管发生无法预料的事情时需要灵活性,但是尽可能地一贯保持这种时间的计划性对成功是非常重要的。

2.全神贯注,态度积极

许多学生在阅读时都有过不专注或分心的体验。然而,这种困难很少是神经生理性的。相反,一般来说这只是在对待阅读任务的态度上出了点问题。可能阅读的文章难度太大,可能你对文章的话题不感兴趣。然而,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完全的投入对集中注意力是很有效的。

3.保持自信

阅读中的自信也是源于充分的准备。如果在课堂做好笔记,准时完成作业,坚持执行阅读学习计划,以此为起点,逐渐建立起一套培养自信心的方法。

4.培养求知欲

关于阅读的态度,需要考虑一系列的因素。有些学生不重视阅读作业,因为他们觉得阅读课枯燥无味。应该意识到,这种枯燥无味的感觉源于进行阅读的人,而不是阅读的材料。就现在来講,对有些学生并无吸引力的阅读材料你却可能充满兴趣。另一方面,现在对可能曾经吸引你的阅读题材已失去了兴趣,或者,你对以前完全不感兴趣的某个领域逐渐有了爱好。要努力保持对你所处的激动人心、生机勃勃的世界的好奇心,广泛地培养自己的兴趣。大量的阅读材料不仅有利于你了解那些学科,而且还有助于你感受种种满足和快乐。

5.积极主动的阅读

要成为高效率的读者,就要做一个积极主动的读者——内心能和作者对话交流的读者。在阅读中,主动的读者会认同或反对、称赞或批评、权衡或斟酌作者所言;他们会思作者所思,在理智上或在情感上会对所读内容作出反应。换句话说,他们能够解读内容,不断的提出问题,与作者所述形成互动。于是,主动的阅读也就包含了为真正理解作者的思想而进行认真的思考。积极的读者会全身心地融入那种互动,反过来这种作用又为进一步集中精力和加强理解提供可贵的帮助。尽管主动阅读比被动阅读使用更多的时间,但是对信息的理解和记忆的效果会大幅度的提高。

6.采用灵活的阅读速度

在阅读中最严重的错误观念也许就是:无论阅读什么都采用一成不变的速度,不管阅读的内容是故事、传记还是科技。某些材料中,每一滴的信息对于内容理解至关重要,这就要求较慢的和较仔细的阅读。关键是要成为灵活的读者,根据所读内容的难易程度和阅读目的来调节阅读速度。同样,经验知识也会帮你决定用多长时间能掌握所读文字信息中还不知道的东西。

一般学生读故事、传记类的文章是以75%的理解程度、每分钟200个词的速度进行的。内容越复杂、越抽象,比如科技、法律等应该读得越慢,阅读速度每分钟少于150字。

二、提高阅读效率的技巧

1.提高阅读的自觉性

成功的关键在于积极地思考。学生要相信自己,相信有能力不断提高。每次阅读前要告诉自己:“我能够读得更快更好。”“我可以提高阅读速度并理解的更准确。”“我是一个很优秀的读者。”进入阅读时,要有意识地以较快的速度去阅读,尽量多地去理解所读的内容。每这样做一次,就是在与现在的阅读障碍做抗衡,要学会多与自己竞争而不是与同学竞争。当然,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所采用的方式和技巧也是不一样的。比如一些故事或传记类的,用来消遣的非科技性材料,或浅显易懂的文章,一般建议泛读的方式,以探寻的心态积极的阅读,辨识重要细节即可;而一些为了在其中寻找名字、日期、数量、地点等具体信息的材料则应采取寻读的方式,寻找迅速引导信息定位的关键词语。如找日期和数量,直接关注数字,查询人名和地名,注意大写字母等。

2.设定阅读速度

要想设定自己的阅读速度,可以在阅读时使用引导物或标志物。阅读速度的保持可借助于手指、手、笔,或是小卡片。这种方法可以有效的克服回读的习惯。当然,重读有时是必要的,可以用来梳理思路或记忆信息。但如果已养成回读的习惯,可以用手或手指引导你阅读每一行,还可以用小卡片作为控制行进的工具,这样迫使你专注地阅读不走神,在阅读中身心并用,提高阅读速度。

3.阅读时尽可能作形象化思考

为了克服阻碍有效阅读的两个顽疾——发声阅读(念出看到的每一个词)和准发声阅读(内心听取每一个词),可以试着引导自己在头脑中构图思考,而不是用文字。在阅读时,练习把看到的文字在头脑中转化成图像,为自己创造一个内心的视屏。

4.把标志词作为灵活阅读的提示

标志词常被用做文章内容的向导——追寻作者的思想轨迹。一个好的读者还能借助这些“路标”确定采用什么速度来阅读。辨识这些标志词,能帮你成为一个更有效的读者。比如出现besides, another, furthermore, in addition等后续内容标志词时就告诉读者:后续部分将有更多有关你刚读过的内容,你可以加速阅读。比如出现for example, for this reason, to illustrate, such as等列举标志词时就告诉你:下面的一个或多个例子将支持、解释或阐明上文讨论的内容,如果给出多个例子,你可以快速浏览其他例子,因为例子一般是重复的。比如出现but, however, even though, on the contrary, in spite of等警示标志词时就给出这样的信息:要改变想法,或者提出和上文相反的见解,在思路改变时,你必须降低阅读速度,防止迷失方向。如出现last of all, finally, therefore, in conclusion等标志词时,意味着即将结束对这个想法的解释,为你作总结或者指出要点。这时你应该预测一下重要的信息,它们可能会被简洁的陈述或重申。

总之,阅读能力的提高是学好一门语言的关键,方法各异。不过,重要的并不是懂得多少种方法,而是自己去做,去实践,去体会,找出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只要多练习,多探索,学生一定会取得很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孙园园.改变阅读习惯,提高阅读速度,现代经济信息,2009年4期

9.如何提高阅读能力范文 篇九

1、带着问题去阅读

没有目的性的阅读其实是阅读起来的效果比较低下,想要提高阅读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要有目的性,带着问题去阅读,比如这本书是要讲什么?有什么主旨?作者想表达什么思想等等问题,为的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寻找解答这些问题的答案。

2、做标记和做读书笔记

我们阅读的时候如果看到那些比较印象深刻的句子或者那些很有感触的句子,我们可以在做好标记,还有读书过后最好要做读书笔记,不需要你写多少字,只要将你对阅读的过程中的感悟或者对书本内容的分析写下来就行了,慢慢积累能提高你的写作能力。

3、多概括

10.如何提高英语阅读能力1doc 篇十

对于学生以及想学好英语的朋友而言,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非常重要。如何尽快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确不容易,大家需要负出艰辛的劳动掌握一些技能技巧才能如愿以偿地短期内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下面笔者根椐多年教学经验来谈谈提高中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一些方法。

首先,快速阅读掌握大意。不管平时阅读还是考试做阅读题,学生们应带着问题快速浏览从中寻找答案。把握关键词是必要的。通过关键词来推理文章的思路和作者的态度。如果阅读文章时,阅读速度太慢,就会出现看了下句忘了上句,对文章没有整体把握,结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另外,阅读时,特别是第一次阅读可以跳读。千万不要一字一句地读。阅读时,可以以词组或短语为单位。当然,仅读一遍难以全部领会文章的意思。必要时,可以多读几遍。第一次,要快读;第二次以后,可以仔细地读。

第二,不要一遇到生词就查词典,要学会猜词。如果一遇到生词就查词典,这样会影响阅读速度。另一方面,一个单词往往会有许多意思,有时不联系文章特定的情景,很难确定生词的确切含义。学生们可以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等规则去大胆地猜这个生词在文中可能是什么意思。如能猜中词意,那么学生会对阅读英文文章兴趣倍增,会有成就感,这样对提高英语水平非常有益。第三,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需要找出主题句。主题句一般位于句首,有时会出现在句中或句末。把握好主题句能更好地理解全文。主题句是每段的关键内容,如能正确把握,对中学生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有着举足起轻重的作用。

第四,多读一些浅显易懂的英文文章,多多益善。刚开始。中学生可以尝试着读一些英文小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进入状态有了感觉。这时可以读一些有生词但可以通过上下文能推理出词意的原著简写本。这样通过扩大阅读量,学生们可以尽快地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同时还可以扩大词汇量,一举两得。

11.如何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篇十一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在英语教学中是极为重要的部分,阅读作为获取语言知识,了解外部信息,提高语言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是中学英语教学的侧重点。阅读可以训练思维能力,这就进一步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注意提高和培养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一、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指导学生阅读短文

我们发现有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一些不良习惯,例如做阅读时每次只能看到一个单词,有的则遇到生词,便查字典,一词一句地分析,不仅影响读速,而且不利于快速全面地把握整个句子,整个段落以及全文的含义。在教学中,帮助学生逐步改掉一些不良习惯,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能力。

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找出主题句,使学生理解主题,句与文章的具体事实细节的关系,没有主题句的段落就引导学生依靠段落实际关系来分析,推断和概括段落大意。从而达到整体理解的目的,获得文章表达的正确思想。

二、指导学生做好阅读前的导入活动

注意细节、注意语言结构,处理语言点,抓住关键信息以及他们的内在联系,帮助深化理解,所以弄清文章结构上的问题,有利于把握主题,文章大意。

引导学生学会根据上下文进行猜测,这样既提高了阅读速度又形成了一种动力。培养学生猜词的能力是我们在外语教学中十分重要而有意义的一个环节。

三、朗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

朗读是有声的阅读,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只有在深刻理解了阅读材料的内容和内涵之后,才能读得流畅,读得有感情,进一步加深对所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增强了语感,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极大兴趣。

四、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目的在于增加阅读量,向学生提供较多而且题材较广的短小成篇目的故事,并要求学生交换各自不同的阅读材料。所以课外阅读是必不可少的,帮助学生选择适合他们英语程度又有趣味的阅读材料,要提倡学生订阅英语辅导报、育才报等课外读物,注意选材的广泛性、新颖性,体裁和题材多样性及语言质朴生动性,寓宇学习与消遣中,增加学生阅读的兴趣。学生们增加了知识,拓展了视野,提高了自身修养,从而才能达到增加阅读量,丰富思维的目的。

五、落实阅读辅导

阅读基本上是在课外进行,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但是没有得力措施就很难保证持续地开展。为了扎扎实实地搞好阅读,除对读量、读速严格要求并记录在案进行评比以外,我主要对学生的阅读方法和技巧进行了指导。

1.指点学生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

帮助学生逐步改掉不良习惯,使他们养成了良好的默读习惯。帮助他们尽力减少眼停次数,扩大规力范围,能在单位时间里捕捉更多的语言信息。

2.指点学生阅读时抓住文中重点段,段中主题句和句中的关键词

教给学生根据上下文猜测词、句意义的办法。阅读中让学生碰到生词不惊慌,而是可以通过一定线索或可根据构词法、同义词、反义词、等同关系、因果关系或上下文暗示猜出词义。

3.指点学生“依纲”阅读

这个纲就是文章的理解题,每篇材料都配有相应的阅读理解题,既可以做为理解检查题,又可做为阅读的提纲。指导学生先看问题,后读短文,再做选择答案,这样使学生的阅读速度大大地提高了。

提高英语阅读能力,如果说单词是组成文章的基石,那么语法规则是构建文章的灵魂,如果不具备必要的、正确的语法知识就无法理解语言材料的字表意义。更无法进行文章的深层分析,只要掌握一定数量的英语句型同样能够有效提高阅读能力。英语有许多固定的、重要的句型和句子结构,平时我们就要注意将具有相同或相似的语义,英语句型和句子结构收集整理出来,加以理解和记忆。

阅读理解的过程是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和文章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语言必须要了解有关语言的文化。影响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很重要的因素是缺乏必要的英语语言国家的民族文化背景,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政治宗教、历史、地理等方面知识,因此教师要尽力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文化背景知识,帮助学生积累,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总之,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为英语教师,一定要通过各种教学实践,逐步达到这一目标,来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学生今后更进一步学好和运用英语打下坚实的基础。

12.如何有效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篇十二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良好的兴趣是成功的一半。

首先, 要尊重学生阅读自由, 培养学生阅读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 才是真正的教育。”也就是说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过程中我们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 选择自己喜欢的或印象深刻的内容进行阅读。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 在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后, 让学生从阿长名字的由来、不雅的睡相、长毛的故事、烦琐的礼节、买《山海经》等事情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研读, 从中获得对阿长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由于是学生自己喜欢的, 就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其次, 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用情感悟。流传至今的历代文学作品, 一篇篇名诗佳作之所以盛传不衰, 就是因为作家文人的笔墨中饱蘸着自己的思想感情, 甚至凝聚着自己的心血和生命。因此,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章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深厚情感, 促使学生和文章的情感形成共鸣。

第三, 课内课外相结合, 拓展阅读面。中学生具有好胜心强、乐于展示的心理。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成就感, 拓展阅读面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策略。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读书角、读书会、名著大家谈等活动, 让学生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

二、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

光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 而且会读。要让学生读得更好更有收效,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有效阅读的方法。大体来说可有以下三种:读思法、品悟法、归纳整理法。

首先是读思法。孔子在《论语》中说:“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好阅读和思考的关系。读是思的基础, 思是读的提高。我们应该注意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 尊重学生在阅读课文中的自主思考。

其次是品读法。阅读文章的重点章节主要用精读的方法, 须逐字逐句推敲揣摩。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相当普遍, 在理解词语中某个字的意思的时候, 必须把它放到这个词语中去考察, 即字不离词, 这样才能准确地理解这个字的意思。例如:道听途说, 道, 指道路;志同道合, 道, 指道理。某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 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例如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句中写到:“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 要自己去看地底下。”句子中的“状元宰相”要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和句子的语境去分析, 深刻理解鲁迅先生的讽贬之意, 即“国民党御用文人和反动政客”。

联系文章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去品析句子的表达作用, 《故乡》一文中揭示主旨的句子“希望是无所谓有, 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 走的人多了, 也便成了路。”从“路”的理解, 联系作者由故乡20年前后的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 人性的冷漠, 封建等级观念对农民的禁锢, 从而产生强烈的愿望, 希望下一代有美好幸福的生活, 并鼓励人们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去奋斗, “路”的意义便水落石出, 不难理解了。

最后是诵读法。古人说:“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这就道出了“读书”的真谛。叶老认为“美读得其法, 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 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 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在诵读的指导上教师可以示范美读, 重在以情感人, 读出情趣, 读出意味。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尝试有感情地朗读, 科学合理地划分节奏、停顿和指点情感的抒发和音调的高低, 鼓励学生多人次的、多层次地参与到朗读中, 读出情感, 读出韵味, 自然也就读出了对文章的自我理解, 提高了赏析能力。

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要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就应当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实现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 自主阅读和交流阅读相结合, 个性化阅读和共性化阅读相结合, 实现文本与读者最大限度的心灵沟通。

首先, 组织班上的学生建立“读书角”, 搜集学生的藏书, 立足于课内阅读的同时, 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教师要积极创造阅读的氛围, 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 让学生熟悉各种问题的阅读和鉴赏方法, 降低阅读的困难。以小说为例, 可以指导学生从小说的三要素着手, 理清故事情节, 以提高概括能力;借助人物描写和细节刻画分析人物性格;通过环境描写分析其对于塑造人物性格和突出主题的作用, 让学生有目的地学习,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其次, 阅读既是文本和学生的交流, 又是学生和学生阅读的交流, 个人的阅读体验、阅读所得是十分有限的, 需要读后互相交流, 实现资源共享。通过阅读和交流, 学生在阅读中学会了合作和交往, 享受阅读的成果和乐趣, 同时可以相互借鉴阅读经验, 取长补短, 提高对作品的赏析能力。

13.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篇十三

【摘 要】 阅读能力是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好的阅读习惯和能力会使人受益一生。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生,对其进行正确、有效的阅读能力培养,关键在于培养阅读兴趣,扩大词汇量。培养自主阅读的好习惯,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这不仅能在现阶段大大提升其自身素质,更是为他进行后续中学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石。

【关键词】 阅读能力;兴趣;词汇量;独立阅读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发现,有的同学平时口头表达能力很好,可是作文却写得前言不搭后语;或者一篇短短的文章,却总结不出中心意思;还有的甚至对短短数语的数学应用题产生误解,导致丢失了原本该拿的分数。究其根源,这都是没有良好的阅读能力所致。所以,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必须重视。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培养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所有行为的原始动力。提高阅读能力,首先应该培养他对阅读的兴趣。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要从幼儿时期开始,要依靠父母的诱导。进入小学以后,兴趣的培养对语文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首先老师必须博学多才,在教学过程中能做到旁征博引。使课堂充满情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另外,语文的教学要注重渲染文章的意境,魅力。使学生去体会作者的思想,品味语言独特的美。千万不可脱离文章整体,只是枯燥的讲解主、谓、宾、定、状、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互动朗读,尤其是富有戏剧性的朗读,更能促进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定期举办各类主题竞赛,如故事大王赛、诗王竞赛、手抄报赛、成语接龙赛,以此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阅读兴趣的培养并不单单是语文老师的事,他要求各个学科的老师共同努力。例如,如果生物老师讲到蝴蝶时,告诉同学们《昆虫记》这本书中有详细的记载。我想这本书一定会成为学生争相传阅的新宠。巧借课文激趣,当讲到《草船借箭》时,老师不妨告诉学生,要想详细了解故事原委,可以读一下《三国演义》。

二、词汇量

词汇量的积累是小学阶段语文阅读有别于中学阶段语文阅读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必不可少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学生作文中运用的词汇非常贫乏,于是我有意识的在课堂上对词汇进行分类,比如说描写高兴的成语有“兴高采烈”、“神采飞扬”、“合不拢嘴”。这样既扩大了同学的词汇量,也可以使他们体会这些词的区别。方便在写作时正确的运用。

另外,词汇量的积累必须通过大量、有效的阅读才能获得。与此同时,也能逐渐形成较强的语感。除了语文课本中的内容外,课外阅读是扩充词汇量最好的途径。语言学家吕叔湘曾说过:“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因此,只有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才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其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三、独立阅读的培养

语文的学习贯穿小学、初中和高中,不同阶段的学习侧重点不同。个人认为,在小学阶段,有了一定的词汇量以后,在阅读一篇美文时,更重要的是对文章的整体把握。理解作者的意图,体会文章的意境。而不是在老师引领下对文章的肢解性解读。而无论是提到整体把握,还是大量的课外阅读。都不得不依赖于学生的独立阅读。

独立阅读并不是对教师的要求松懈,相反,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首先要求教师有精却的讲述,巧妙的引导,能帮助学生对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作出补充,或者对其进行调整和修正。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有自己的创造性阅读,并且这种创造性阅读在一定程度上还要能驾驭学生的创造性阅读,但教师不能以自己对文章的感知代替学生对文章的感知,不能以自己的体验代替学生的体验,完全将学生的探索过程包办,要让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阅读能力,并结合自己的接受水准去独立自主的阅读,去填补文章中的隐含意义,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阅读层次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其次,学生独立阅读创造的翅膀不可任意飞越文章所不及的界域,否则,将导致阅读的谬误,使其阅读误入歧途。故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让学生发挥创造性,充分感知以外,教师要适时给学生提供必须的教学支持。

尤其是在学生出现“误读”时,教师给予学生的支持显得尤为重要,著名语文教师李镇西也说过:“教师并不是以真理的垄断或是非的仲裁者自居,发表一锤定音的‘最高指表’,而是充分行使自己也同样拥有的发言权,以富有真理性的真诚发言,为学生提供一些更为宽阔的思路、更广阔的视野、更加丰富的选择”。教师的发言虽然是“仅供参考”,但由于教师的发言闪烁着智慧火花和思想的光芒,教师的言论会在很大程度上打动学生的心灵,使他们的阅读体悟更深一层。也只有这样,学生才不会出现方向性的错误,学生的独立阅读才能达到最佳的水平。

14.如何提高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 篇十四

河北省霸州市第十九中学 于立新

阅读活动的根本价值在于为人的发展提供食粮。它把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产品提供给每个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他们的灵魂,丰满他们的血肉。使之在短短几十年里走完他们祖先走了几千年的历程,并发展得更美。那些文学作品,饱含着作家真善美情思,闪烁着人类智慧,充溢着生机、灵气、爱憎、智慧的生命律动。要想在阅读教学中真正使学生含英咀华,吃透对象,只授之以渔是不够的。教师应首先全身心的沉浸在文章中,声情并茂的讲解,循循善诱的启示,用课文中体现出来的真善美丰富学生的美好心灵,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并以此形成学生的道德感、理智感、审美力和意志力。

要搞好阅读教学,取得成效,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多诵读

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忽略“读”这一环节,热衷于引导学生以获取答案和结论为满足。在让学生草率读过课文后,便迫不及待地就文章词句提出一些问题,要求学生围绕问题讨论,表现了什么思想,给了我们什么教育。或者机械地挑出文章中的一些词句,要求分析“为什么”。这种用所谓“启发”直接代替学生理解的做法,表面上热热闹闹,实质上浮光掠影,囫囵吞枣。这样做的结果,即使再美的文章也会被教得索然无味。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欣赏美,学习语言,吸收写法。文章作品丰富的意蕴,存在于字里行间,隐藏在文字背后,存在于空白处留下的巨大审美空间之中。对一篇课文的教学,教师不应首先引导学生去分析理解,而应首先引导学生去感受,即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情感去触摸内容的整体存在,去品味语言文字的意义、情味和旨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读”这一环节。不论何种文体,课堂上要每篇必读,可以吟诵、默读、朗读,在读中思考理解,并学会圈点批注,体味文章意义、意境、情味,要从停顿和语调的高低、强弱、缓急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学生在反复吟诵课文中,随着形象在学生头脑中的“复活”,必然会触动他们的情感,使他们沉浸在作者所创造的艺术世界里,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把握全文内容,受到艺术熏陶,获得美的享受。

二、引导学生由整体到局部把握全篇

一篇课文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品,从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结合上形成一种整体美。古人云:“倾城宜通体,何来独赏眉。”所以教师要在充分领略这种整体美后,再引导学生来感受这整体美。让学生喜爱这篇课文,学生才会心甘情愿主动积极地学习它。同时,学生还必须养成从整体到局部的阅读习惯,特别是对那些能揭示作者写作动机和艺术匠心的关键性语言,更要联系上下文反复咀嚼,反复体味。阅读的重点不仅局限在“写什么”或“怎样写”的范围内,而应着力让学生从语境的体味中真正认识到“为什么这样写”。教师要在学生整体把握阅读材料的基础上选择精彩段落进行精讲。《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中对夏日暴雨的描写极为精彩,使读者观其形、闻其声,如临“雨”境。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味作者写雨的精妙,可以在教学中播放一段夏日暴雨的声音,然后让学生朗读课文中集中写雨的一段“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地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读完,教师提问:“作者写暴雨,为什么写得如此逼真动人?”学生答出:“是因为抓住了暴雨的特征。”教师再问:“作家抓住了夏日暴雨哪些特征?”学生们可以从书中把夏日暴雨的特征一一找出来。

三、初步训练,形成网络

在学生熟记理论掌握要义后,教师根据浅显明晰的阅读文段进行“实弹演习”。这个过程可分为两大步骤:一是实践理论,二是拓展内涵。

实践理论阶段就是教师首先将“阅读四步法” 在文段中进行讲析指导,把理论与材料相结合。对学生训练可点面结合,讲析时面对全体学生,提问时重点指导学习组长,以便让组长讲析示范。课堂上由教师讲转变为学生讲,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教师还能准确把握学情,当即点评指导纠正。组长达到一定水平后,教师可放手组长指导组员进行理解讲析,这样以点带面循序推进,全体学生就会在较短时间内对阅读分析由抽象记忆到理解,进而形成初步的能力。

四、课堂阅读教学要充分形成师生互动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也很难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意识的接受,更何况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也会一如既往,因此,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永远是臣服于知识的“奴隶”,是知识的“记事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习民主。

15.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篇十五

一、转变思想更新观念, 树立全新教学观

首先, 变“讲堂”为“学堂”, 把学习的主动权和活动空间还给学生。在语文阅读课教学中, 教师不再照本宣科“满堂灌”, 而是和学生共同讨论, 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其次, 变“接受者”为“发现者”, 给学生个性化阅读和探究阅读的空间。古人云:“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在课堂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高屋建瓴, 把“渔”授以学生, 让他们在学习中展示出学习的主体性, 并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去获取“鱼”。在获取“鱼”的过程中, 学生体会到了质疑、释疑中的曲折、反复、失败与成功, 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从而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身的阅读学习能力。

二、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诱发学生阅读欲望

在阅读课堂教学中, 教师、学生、阅读文本这三者是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的。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引导者, 是一个重要的信息源, 直接发送信息给学生;同时也是信息的接受者, 接受来自阅读文本和学生的信息。学生是阅读的主体, 既接受教师和阅读文本发来的信息, 又是信息输出者, 向教师输出信息。阅读文本是教与学的中介。

因此, 在课堂的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突出《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教学重点是在阅读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而在方法与过程上, 以学生讨论、探究的形式, 有效地引导学生把课文内容变为自身的情感体验, 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既领略语文的内涵, 又在潜移默化中提高阅读能力。

三、强化课堂阅读训练,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的一种实践活动。阅读能力的培养必须在这种实践活动中才能得以真正的完成, 因而阅读能力必须注意有效的训练。首先, 教师以各单元难度较大的讲读课文为例,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详细地向学生介绍一些阅读方法。其次, 搜集难度较大的自读课文, 对学生放手, 积极鼓励并耐心引导, 教师通过示范, 使学生有意识地运用阅读方法来自编阅读提纲。最后, 根据近几年的中考题, 适当选编有一定难度的课外阅读材料, 交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阅读解答, 使学生能真正消化所学过的知识, 熟练运用阅读方法。教师讲析时要举一反三地讲深讲透, 要着重分析阅读的“知识、理论、方法”三者在阅读过程中的具体运用。

四、适应学生心理需求,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培养学生主动阅读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阅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如何培养学生阅读的主动性成了我们急需解决的课题。主动阅读指的是学生对文本有兴趣、自觉地阅读。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高明的教师可以通过种种有效的教学策略, 把平淡无奇的课堂变得富有情趣, 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让阅读成为一种妙不可言的享受, 从而构建充满情趣的阅读课堂。

有目的地培养兴趣, 有意识地引导阅读。除了在课堂上通过文本教学引起学生阅读兴趣外, 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达到这个目的。课前一分钟演讲, 每周的读书交流会, 有效地利用教育环境, 让每一块墙壁都来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 学生的摘抄、述评、读后感、佳作等都可以在固定的专栏里展示。每年或者每一学期进行一次读书比赛, 让爱读书的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 不管采取什么方法, 对学生取得的成绩, 哪怕一点点也应予以充分的肯定, 同时也要中肯地提出不足之处。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 学生阅读兴趣会大大增加, 听说读写能力也会全面得到提高, 从而形成课堂内外阅读的良性循环。

上一篇:初三班主任给学生的寄语下一篇:不要玩火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