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2024-06-26

2023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精选7篇)

1.2023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篇一

中国电力建设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2018-202

3年)

【报告目录】

第1章:电力建设行业发展背景

1.1 电力建设行业定义

1.1.1 电力建设行业定义

1.1.2 电力建设工程特点

1.1.3 电力建设行业与上下游的关系

1.2 电力建设行业政策背景

1.2.1 电力建设相关政策动向

1.2.2 电力行业发展规划解读

(1)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解读

(2)电力行业“十三五”规划解读

(3)智能电网发展战略规划解读

(4)特高压电网“十三五”规划解读

1.3 电力建设行业经济背景

1.3.1 国家GDP增长分析

(1)国家GDP增长分析

(2)GDP与电力建设的相关性分析

1.3.2 国家工业增加值增长分析

(1)国家工业增加值增长分析

(2)工业增加值与电力建设的相关性分析

第2章:电力生产及供应业发展分析

2.1 电力生产及供应业经营情况分析

2.1.1 电力生产及供应业经营情况

(1)电力生产行业经营情况

1)行业经营效益分析

2)行业盈利水平分析

(2)电力供应行业经营情况

1)行业经营效益分析

2)行业盈利水平分析

2.1.2 电力生产及供应主体规模分析

(1)电力业务许可证颁发情况

(2)发电集团市场集中度分析

2.2 电力生产及供应业供需形势分析

2.2.1 电力供需现状分析

(1)电力供给分析

1)电力供给总量分析

2)电力供给结构分析

(2)电力需求分析

1)电力需求总量分析

2)电力需求结构分析

2.2.2 电力供需形势预测

2.3 电力生产及供应业投资分析

2.3.1 电力生产及供应业投资规模分析

2.3.2 电力生产及供应业投资资金来源构成

2.3.3 电力生产及供应业投资项目建设分析

2.3.4 电力生产及供应业投资资金用途分析

(1)投资资金流向构成

(2)不同级别项目投资资金比重

(3)新建、扩建和改建项目投资比重

2.3.5 电力生产及供应业投资主体构成分析

第3章:电力建设行业发展分析

3.1 电力建设行业投资分析

3.1.1 电力建设投资规模分析

3.1.2 电力建设投资结构分析

(1)电力投资总体结构

(2)电源建设投资结构

3.1.3 电力投资建设规模分析

(1)电源建设规模分析

(2)电网建设规模分析

3.1.4 电力投资重点建设项目

3.1.5 电力建设投资规划分析

3.2 电力建设行业竞争分析

3.2.1 行业内部竞争格局

3.2.2 行业大企业竞争优势

3.2.3 行业重大投资兼并与重组事件

(1)国内兼并与重组事件

(2)海外兼并与重组事件

3.3 电力建设行业项目管理模式分析

3.3.1 CM项目管理模式分析

(1)CM项目管理模式的分类

(2)CM项目管理模式的优点

(3)CM项目管理模式的适用工程

3.3.2 EPC项目管理模式分析

(1)EPC项目管理模式的特点

(2)EPC项目管理模式的适用工程

(3)EPC项目管理模式的风险防范

(4)EPC项目管理模式的应用

3.3.3 PMC项目管理模式分析

(1)PMC管理的几种形式及特点

(2)PMC项目管理模式的比较

(3)PMC项目管理模式的适用工程

(4)PMC项目管理模式的意义

第4章:电源建设情况分析

4.1 火电建设情况分析

4.1.1 火电建设环境分析

(1)火电建设相关政策

(2)火电建设技术水平

(3)火电建设环境影响

4.1.2 火电装机容量分析

(1)火电装机总量分析

(2)火电装机结构分析

(3)火电装机规划分析

4.1.3 火电建设投资分析

(1)火电建设投资规模分析

(2)火电建设投资资金来源构成(3)火电建设投资项目建设分析

(4)火电建设投资资金用途分析

1)投资资金流向构成

2)不同级别项目投资资金比重

3)新建、扩建和改建项目投资比重

(5)火电建设投资主体构成分析

4.1.4 火电重点建设工程

(1)2012-2016年已建重点工程

(2)2013-2017年在建、拟建重点工程

4.2 水电建设情况分析

4.2.1 水电建设环境分析

(1)水电建设相关政策

(2)水电建设技术水平

(3)水电建设环境影响

4.2.2 水电装机容量分析

(1)水电装机总量分析

(2)水电装机结构分析

(3)水电装机规划分析

4.2.3 水电建设投资分析

(1)水电建设投资规模分析

(2)水电建设投资资金来源构成(3)水电建设投资项目建设分析

(4)水电建设投资资金用途分析

1)投资资金流向构成

2)不同级别项目投资资金比重

3)新建、扩建和改建项目投资比重

(5)水电建设投资主体构成分析

4.2.4 水电重点建设工程

(1)2012-2016年已建重点工程

(2)2013-2017年在建、拟建重点工程

4.3 核电建设情况分析

4.3.1 核电建设环境分析

(1)核电建设相关政策

(2)核电建设技术水平

(3)核电建设环境影响

4.3.2 核电装机容量分析

(1)核电装机总量分析

(2)核电装机规划分析

4.3.3 核电建设投资分析

(1)核电建设投资规模分析

(2)核电建设投资资金来源构成(3)核电建设投资项目建设分析

(4)核电建设投资资金用途分析

1)投资资金流向构成

2)不同级别项目投资资金比重

3)新建、扩建和改建项目投资比重

(5)核电建设投资主体构成分析

4.3.4 核电重点建设工程

(1)2012-2016年已建重点工程

(2)2013-2017年在建、拟建重点工程

4.4 其他能源电力建设情况分析

4.4.1 风力发电建设情况分析

(1)风力发电建设环境分析

1)风力发电建设相关政策

2)风力发电建设技术水平

3)风力发电建设环境影响

(2)风力发电装机容量分析

1)风力发电装机总量分析

2)风力发电装机预测分析

(3)风力发电建设投资分析

1)风力发电建设投资规模

2)风力发电建设投资规划

(4)风力发电重点建设工程

1)2012-2016年已建重点工程

2)2013-2017年在建、拟建重点工程

4.4.2 光伏发电建设情况分析

(1)光伏发电建设环境分析

1)光伏发电建设相关政策

2)光伏发电建设技术水平

(2)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分析

1)光伏发电装机总量分析

2)光伏发电装机规划分析

(3)光伏发电重点建设工程

1)2012-2016年已建重点工程

2)2013-2017年在建、拟建重点工程

4.4.3 生物质发电建设情况分析

(1)生物质发电建设环境分析

1)生物质发电相关政策

2)生物质发电技术水平

(2)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分析

1)生物质发电装机总量分析

2)生物质能发电装机规划分析

(3)生物质发电建设投资分析

(4)生物质发电重点建设工程

1)2012-2016年已建重点工程

2)2013-2017年在建、拟建重点工程

第5章:电网建设情况分析

5.1 电网投资分析

5.1.1 电网投资规模分析

5.1.2 电网投资结构分析

5.1.3 智能电网投资分析

(1)智能电网投资规模

(2)智能电网投资结构

1)各环节投资结构

2)各区域投资结构

5.1.4 电网投资规划分析

5.2 电网建设分析

5.2.1 电网建设规模分析

5.2.2 电网各环节建设分析

(1)输电环节建设分析

(2)变电环节建设分析

(3)配电环节建设分析

5.2.3 智能电网试点项目建设

5.2.4 智能电网关键领域及实施进程

5.3 电网瓶颈分析

5.3.1 电网瓶颈现状

5.3.2 电网瓶颈对电力行业的影响

5.3.3 智能电网有效解决瓶颈问题

(1)智能电网解决新能源入网瓶颈

(2)智能电网调度用电高峰期用电量

第6章:电力建设行业重点区域分析

6.1 华北电力建设分析

6.1.1 华北电网电力供需形势

6.1.2 华北电力建设需求分析

6.1.3 华北电力建设规模分析

6.1.4 华北电力建设规划分析

6.2 华东电力建设分析

6.2.1 华东电网电力供需形势

6.2.2 华东电力建设需求分析

6.2.3 华东电力建设规模分析

6.2.4 华东电力建设规划分析

6.3 华中电力建设分析

6.3.1 华中电网电力供需形势

6.3.2 华中电力建设需求分析

6.3.3 华中电力建设规模分析

6.3.4 华中电力建设规划分析

6.4 东北电力建设分析

6.4.1 东北电网电力供需形势

6.4.2 东北电力建设需求分析

6.4.3 东北电力建设规模分析

6.4.4 东北电力建设规划分析

6.5 西北电力建设分析

6.5.1 西北电网电力供需形势

6.5.2 西北电力建设需求分析

6.5.3 西北电力建设规模分析

6.5.4 西北电力建设规划分析

6.6 南方电力建设分析

6.6.1 南方电网电力供需形势

6.6.2 南方电力建设需求分析

6.6.3 南方电力建设规模分析

6.6.4 南方电力建设规划分析

第7章:电力建设行业主要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7.1 电源建设重点企业分析

7.1.1 北京电力建设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公司主营业务分析

(3)公司资质能力分析

(4)公司项目管理模式

(5)公司主要工程业绩

(6)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7)公司经营优劣势分析

(8)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9)公司最新发展动向分析

7.1.2 中国电力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公司主营业务分析

(3)公司资质能力分析

(4)公司主要工程业绩

(5)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1)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2)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3)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4)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5)企业发展能力分析

(6)公司经营优劣势分析

(7)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8)公司最新发展动向分析

7.1.3 河北省电力建设第一工程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公司主营业务分析

(3)公司资质能力分析

(4)公司主要工程业绩

(5)公司经营优劣势分析

7.1.4 中国水利水电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公司主营业务分析

(3)公司资质能力分析

(4)公司主要工程业绩

(5)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6)公司经营优劣势分析

(7)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8)公司最新发展动向分析

7.1.5 天津电力建设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公司主营业务分析

(3)公司资质能力分析

(4)公司主要工程业绩

(5)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6)公司经营优劣势分析

(7)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8)公司最新发展动向分析

7.1.6 中国风电集团有限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公司主营业务分析

(3)公司资质能力分析

(4)公司主要工程业绩

(5)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1)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2)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3)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4)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5)企业发展能力分析

(6)公司经营优劣势分析

(7)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8)公司最新发展动向分析

7.1.7 葛洲坝集团电力有限责任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公司主营业务分析

(3)公司资质能力分析

(4)公司主要工程业绩

(5)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6)公司经营优劣势分析

(7)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8)公司最新发展动向分析

7.1.8 江苏省电力建设第一工程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公司主营业务分析

(3)公司资质能力分析

(4)公司主要工程业绩

(5)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6)公司经营优劣势分析

(7)公司最新发展动向分析

7.1.9 山东电力基本建设总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公司主营业务分析

(3)公司资质能力分析

(4)公司主要工程业绩

(5)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6)公司经营优劣势分析

(7)公司最新发展动向分析

7.1.10 山东电力建设第三工程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公司主营业务分析

(3)公司资质能力分析

(4)公司主要工程业绩

(5)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6)公司经营优劣势分析

(7)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8)公司最新发展动向分析

7.1.11 上海电力建设有限责任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公司主营业务分析

(3)公司资质能力分析

(4)公司主要工程业绩

(5)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6)公司经营优劣势分析

(7)公司最新发展动向分析

7.1.12 浙江省火电建设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公司主营业务分析

(3)公司资质能力分析

(4)公司主要工程业绩

(5)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6)公司经营优劣势分析

7.1.13 安徽电力建设第二工程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公司主营业务分析

(3)公司资质能力分析

(4)公司主要工程业绩

(5)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6)公司经营优劣势分析

(7)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8)公司最新发展动向分析

7.1.14 葛洲坝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公司主营业务分析

(3)公司资质能力分析

(4)公司主要工程业绩

(5)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6)公司经营优劣势分析

(7)公司最新发展动向分析

7.1.15 广东火电工程总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公司主营业务分析

(3)公司资质能力分析

(4)公司主要工程业绩

(5)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6)公司经营优劣势分析

(7)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8)公司最新发展动向分析

7.1.16 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公司主营业务分析

(3)公司资质能力分析

(4)公司主要工程业绩

(5)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6)公司经营优劣势分析

(7)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8)公司最新发展动向分析

7.1.17 东北电业管理局第二工程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公司主营业务分析

(3)公司资质能力分析

(4)公司主要工程业绩

(5)公司经营优劣势分析

(6)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7)公司最新发展动向分析

7.1.18 中国能建东北电力第一工程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公司主营业务分析

(3)公司资质能力分析

(4)公司主要工程业绩

(5)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6)公司经营优劣势分析

(7)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8)公司最新发展动向分析

7.1.19 黑龙江省火电第三工程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公司主营业务分析

(3)公司资质能力分析

(4)公司主要工程业绩

(5)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6)公司经营优劣势分析

(7)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8)公司最新发展动向分析

7.1.20 西北电力建设第一工程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公司主营业务分析

(3)公司资质能力分析

(4)公司主要工程业绩

(5)公司经营优劣势分析

(6)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7.1.21 重庆电力建设总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公司主营业务分析

(3)公司资质能力分析

(4)公司主要工程业绩

(5)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6)公司经营优劣势分析

7.1.22 贵州电力建设第一工程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公司主营业务分析

(3)公司资质能力分析

(4)公司主要工程业绩

(5)公司经营优劣势分析

7.1.23 中国水利水电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公司主营业务分析

(3)公司资质能力分析

(4)公司主要工程业绩

(5)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6)公司经营优劣势分析

(7)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8)公司最新发展动向分析

7.2 电网建设重点企业分析

7.2.1 北京送变电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公司主营业务分析

(3)公司资质能力分析

(4)公司主要工程业绩

(5)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6)公司经营优劣势分析

(7)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8)公司最新发展动向分析

7.2.2 天津送变电工程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公司主营业务分析

(3)公司资质能力分析

(4)公司主要工程业绩

(5)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6)公司经营优劣势分析

7.2.3 上海送变电工程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公司主营业务分析

(3)公司资质能力分析

(4)公司主要工程业绩

(5)公司经营优劣势分析

7.2.4 浙江省送变电工程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公司主营业务分析

(3)公司资质能力分析

(4)公司主要工程业绩

(5)公司经营优劣势分析

7.2.5 安徽送变电工程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公司主营业务分析

(3)公司资质能力分析

(4)公司主要工程业绩

(5)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6)公司经营优劣势分析

(7)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7.2.6 广西送变电建设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公司主营业务分析

(3)公司资质能力分析

(4)公司主要工程业绩

(5)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6)公司经营优劣势分析

(7)公司最新发展动向分析

7.2.7 湖北省输变电工程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公司主营业务分析

(3)公司资质能力分析

(4)公司主要工程业绩

(5)公司经营优劣势分析

(6)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7.2.8 东北电业管理局送变电工程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公司主营业务分析

(3)公司资质能力分析

(4)公司主要工程业绩

(5)公司经营优劣势分析

7.2.9 新疆送变电工程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公司主营业务分析

(3)公司资质能力分析

(4)公司主要工程业绩

(5)公司经营优劣势分析

(6)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7)公司最新发展动向分析

7.2.10 云南省送变电工程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公司主营业务分析

(3)公司资质能力分析

(4)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5)公司经营优劣势分析

第8章:中国建设行业投融资与信贷分析

8.1 电力建设行业投融资分析

8.1.1 电力建设行业投融资体制特点

8.1.2 电力建设行业投融资体制改革历程

8.1.3 电力建设行业投融资存在的问题

8.1.4 电力建设行业投资结构发展趋势

8.1.5 对电力建设行业投融资的政策建议

8.2 电力建设工程融资分析

8.2.1 电力建设工程融资风险分析

8.2.2 电力建设工程融资风险管理

8.2.3 电力建设工程融资模式分析

8.2.4 电力建设工程融资渠道分析

8.3 电力建设行业银行授信机会及建议

8.3.1 总体授信机会及授信建议

8.3.2 区域授信机会及建议

(1)区域发展特点及总结

(2)区域市场授信建议

8.3.3 企业授信机会及建议

图表目录

图表1:电力建设工程项目特点分析

图表2:电力建设行业产业链示意图

图表3:2012-2016年中国电力建设行业相关政策汇总

图表4:《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电力发展目标

图表5:《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重点电力建设任务

图表6:2012-2020年中国坚强智能电网建设的三个阶段

图表7:中国坚强智能电网建设七个环节

图表8:中国智能电网建设的技术路线

图表9:智能电网用户服务环节变革举例

图表10:2011-2016年中国GDP增长趋势图(单位:%)

图表11:2011-2016年中国电力生产、消费弹性系数走势图

图表12:2011-2016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单位:%)

图表13:1990-2016年中国工业用电占全国总用电量的比重走势图(单位:%)

图表14:2011-2016年中国工业增加值与工业用电增长关系图(单位:%)

图表15:2012-2016年中国电力生产行业经营效益分析(单位:家,人,万元,%)

图表16:2011-2016年中国电力生产行业销售利润率走势图(单位:%)

图表17:2012-2016年中国电力供应行业经营效益分析(单位:家,人,万元,%)

图表18:2011-2016年中国电力供应行业销售利润率走势图(单位:%)

图表19:截至2016年底全国电力业务许可证颁发情况(单位:家,个)

图表20:2016年全国电力业务许可证颁发情况(单位:家,个)

图表21:2016年全国主要发电集团装机容量及市场份额(单位:万千瓦,%)

图表22:2011-2016年中国全社会发电量及增长情况(单位:亿千瓦时,%)

图表23:2016年全国全口径发电量结构分析(单位:%)

图表24:2016年全国发电量结构分析(单位:%)

图表25:2011-2016年中国全社会用电量及增长情况(单位:亿千瓦时,%)

图表26:2011-2016年中国分产业用电增长情况(单位:%)

图表27:2011-2016年中国分地区用电增长情况(单位:%)

图表28:2016年中国分产业电力需求结构(单位:%)

图表29:2017年中国发电设备装机容量结构预测(单位:%)

图表30:2012-2016年电力生产及供应业投资建设总规模(单位:万元,%)

图表31:2012-2016年电力建设投资资金来源构成(一)(单位:万元,%)

图表32:2012-2016年电力建设行业投资资金来源构成(二)(单位:万元,%)

图表33:2012-2016年中国电力建设施工项目个数及投产率变化情况(单位:个,%)

图表34:2012-2016年电力建设行业投资资金流向构成(单位:万元,%)

图表35:2012-2016年电力建设投资资金构成(单位:万元,%)

图表36:2012-2016年电力建设新建、扩建和改建项目投资比重(单位:万元,%)

图表37:2012-2016年电力生产及供应业不同投资主体投资比重(单位:万元,%)

图表38:2012-2016年全国电力工程建设累计完成投资额及增长情况(单位:亿元,%)

图表39:2016年全国电力工程建设累计完成投资结构(单位:%)

图表40:2011-2016年全国电力工程建设累计完成投资结构(单位:%)

图表41:2016年全国电源工程建设投资结构(单位:%)

图表42:2011-2016年全国电源工程建设投资结构(单位:%)

图表43:2011-2016年全国全口径发电设备容量及增长情况(单位:亿千瓦,%)

图表44:截至2016年底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结构分析(单位:%)

图表45:2011-2016年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结构分析(单位:%)

图表46:2011-2016年全国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长度(单位:万公里,%)

图表47:2011-2016年全国220千伏及以上变电设备容量(单位:千伏安,%)

图表48:2012年以来国内电力投资重点项目汇总

图表49:电力建设行业优秀施工企业

图表50:电力建设行业大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图表51:CM项目管理模式分类

图表52:CM项目管理模式的优点

图表53:

图表54:

图表55:

图表56:

图表57:业主管理模式下业主与承包商的关系

图表58:业主管理模式下的管理组织机构

图表59:

图表60:

图表61:职能型系

图表62:职能型

图表63:顾问型

图表64:顾问型

图表65:

图表66:不同管理模式承担责任及享有权利比较

图表67:

图表68:CM项目管理模式适用的工程汇总 EPC项目管理模式的主要优点汇总 EPC项目管理模式适用的工程汇总 EPC项目管理模式中银行保函的分类

PMC管理模式下业主与承包商的关系 PMC管理模式下的管理组织机构

IPMT管理模式下业主与承包商的关IPMT管理模式的管理组织机构 IPMT管理模式业主与承包商的关系IPMT管理模式的管理组织机构 PMC的几种管理模式比较

PMC项目管理模式适用的工程汇总 PMC项目设计原则汇总

图表69:PMC合同的相关内容汇总

图表70:2011-2016年中国火电建设行业相关政策汇总

图表71:2011-2016年中国火电装机容量及增速(单位:万千瓦,%)

图表72:2016年中国火电装机结构(单位:%)

图表73:2012-2016年中国火电建设投资规模(单位:亿元)

图表74:2012-2016年火电建设投资资金来源构成(一)(单位:万元,%)

图表75:2016年火电建设行业投资资金来源构成(二)(单位:万元,%)

图表76:2012-2016年中国火电建设施工项目个数及投产率变化情况(单位:个,%)

图表77:2012-2016年火电建设行业投资资金流向构成(单位:万元,%)

图表78:2012-2016年火电建设投资资金比重(单位:万元,%)

图表79:2012-2016年火电建设新建、扩建和改建项目投资比重(单位:万元,%)

图表80:2012-2016年火电建设行业不同投资主体投资比重(单位:万元,%)

图表81:2012-2016年重点火电已建项目清单(投资30亿元以上)(单位:万千瓦)

图表82:中国水电设备制造业水平与国际水平比较

图表83:2012-2016年中国水电装机容量规模(单位:万千瓦,%)

图表84:2016年中国水电装机容量结构(单位:%)

图表85:2020年中国水电装机容量规划(单位:亿千瓦)

图表86:2012-2016年中国水电建设投资规模(单位:亿元)

图表87:2012-2016年水电建设投资资金来源构成(一)(单位:万元)

图表88:2012-2016年水电建设行业投资资金来源构成(二)(单位:万元,%)

图表89:2012-2016年中国水电建设施工项目个数及投产率变化情况(单位:个,%)

图表90:2012-2016年水电建设行业投资资金流向构成(单位:万元,%)

图表91:2012-2016年水电建设投资资金比重(单位:万元,%)

图表92:2012-2016年水电建设新建、扩建和改建项目投资比重(单位:万元,%)

图表93:2012-2016年水电建设行业不同投资主体投资比重(单位:万元,%)

图表94:2012-2016年全国核电装机容量情况(单位:万千瓦)

图表95:2012-2016年核电建设投资规模(单位:亿元)

图表96:2012-2016年核电建设投资资金来源构成(一)(单位:万元,%)

图表97:2012-2016年核电建设行业投资资金来源构成(二)(单位:万元,%)

图表98:2012-2016年核电建设施工项目个数及投产率变化情况(单位:个,%)

图表99:2012-2016年核电建设行业投资资金流向构成(单位:万元,%)

图表100:2012-2016年核电建设投资资金比重(单位:万元,%)

图表101:2012-2016年核电建设新建、扩建和改建项目投资比重(单位:万元,%)

图表102:2012-2016年核电建设行业不同投资主体投资比重(单位:万元,%)

图表103:2012-2016年中国风电装机容量情况(单位:万千瓦)

图表104:2015-2050年中国风电发展情景及预测(单位:GW,%)

图表105:2012-2016年风电建设投资规模(单位:亿元)

图表106:2012-2016年中国光伏发电行业法规及政策汇总

图表107:部分省区支持光伏发电发展的政策体系

图表108:三种主要光伏发电技术比较(单位:%)

图表109:2012-2016年中国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单位:MW)

图表110:2011-2016年中国生物质发电行业法律法规及政策汇总

图表111:小型凝汽式蒸汽轮机性能(单位:MPa,℃,kg/kWh,%,万元)

图表112:2011-2016年中国生物质能发电总装机规模(单位:万千瓦时)

图表113:2011-2016年中国生物质能发电投资总额(单位:亿元)

图表114:2011-2016年中国生物质能发电已建重点项目汇总

图表115:2013-2017年拟建、在建重点生物质能发电项目汇总

图表116:2011-2016年中国电网投资规模及增速(单位:亿元,%)

图表117:国家电网公司与南方电网公司覆盖范围

图表118:各阶段电网智能化年均投资规模(单位:亿元)

图表119:2012-2020年智能化投资额及投资比例趋势图(单位:亿元,%)

图表120:智能电网环节投资结构分布(单位:%)

„„略

2.2023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篇二

关键词:稳中求进,扩大内需,改革开放

一、2013-2014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预测

2013年, 在国际经济缓慢复苏, 国内宏观调控坚持稳中求进、稳中有为、稳中提质的背景下, 预计全年中国GDP增长7.7%, 增速与上年持平, 继续保持增长稳健、结构优化的发展态势。

201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将继续快于第二产业。三次产业增加值将分别增长3.8%、7.8%和8.4%, 其中第一、第二产业增长速度分别比上年回落0.7和0.3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增长速度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分别拉动GDP增长0.3、4.0和3.4个百分点, 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52%和44%。

2013年制造业投资增速显著低于上年, 而第三产业及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都高于上年, 从第三季度起各级政府适度增加了对重点领域和基础设施投资的支持力度。预计201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不含农户) 将超过45万亿元, 名义增长20.4%, 增速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实际增长19.2%, 增速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2013年房地产销量及信息消费增长较快、汽车销售增长平稳, 在中央反对公款浪费等因素影响下, 预计201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总额将达到23.8万亿元, 名义增长13.3%, 增速比上年回落1.0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 实际增长11.6%, 增速比上年回落0.5个百分点, 总体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

2013年国际贸易总体环境略好于上年, 美国经济复苏迹象明显, 就业不断改善, 房地产市场好转, 制造业景气指数回升;欧元区危机总体有所缓解;日本加强了货币财政政策刺激;但国内资源和劳动等要素成本不断上升、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人民币持续升值以及国际贸易保护势力不断抬头, 使得我国同他国的贸易摩擦频发且多样化, 进而阻碍了我国相关优势产品的出口。综合考虑不同因素的影响, 预计2013年我国出口和进口分别增长8.7%和7.5%, 增速分别比上年提高0.8和3.2个百分点, 全年外贸顺差2730亿美元左右, 比上年增加419亿美元。外贸顺差占GDP比重约为2.9%, 与2012年基本持平。

2013年物价将保持温和上涨态势。首先, CPI同比翘尾因素较低, 2013年翘尾因素约为1%, 比2012年低0.2个百分点, 翘尾因素减小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2013年CPI同比涨幅;其次, 从新涨价因素看, 国内产能过剩问题较为突出, 物价在基本面上缺乏持续上涨的支撑;第三, 从货币供给上看, 在“盘活存量、用好增量”等政策以及监管层加强对流动性管理政策下, 管住货币已经成为基本政策取向。预计2013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6%, 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1.6%, 投资品价格上涨1.1%, 这几个价格上涨率均与上年基本持平。

由于近年来我国劳动力市场发生的结构性变化, 2013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率将继续保持自2010年以来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率的势头。预计2013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2%。

2014年, 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就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做出新的部署。预计2014年中国GDP增长7.5%左右, 将继续保持在经济运行的合理区间, 中央政府将着力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预计2014年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率为20.1%, 实际增长18.5%, 增速比2013年有小幅回落, 但仍为较高的增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和实际增长率分别为13.1%和11.3%, 保持较为稳定的增长;出口和进口分别增长9.1%和8.5%, 增速略高于2013年。

总体而言, 2013-2014年中国将保持平稳发展态势, 经济增长运行在合理区间, 同时, 改革开放和结构调整的步伐将加快。

二、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针对性和协调性,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面对国内外瞬息万变的经济金融形势, 做好2014年的经济工作, 应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针对性和协调性, 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 使经济增长继续处于合理区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盘活存量、优化增量, 着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 妥善处理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防风险的关系, 管住货币, 搞活金融, 控好风险。

1.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2014年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但应更好地发挥积极财政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中的重要作用。积极财政政策要注重短期和中长期效果的结合, 既要稳增长, 又要兼顾培育未来的经济增长点。通过优化投资方向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体制改革, 实现更为稳健和均衡的增长。

(1) 继续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 支持实体经济, 特别是小微企业的发展。结合税制改革, 继续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加快“营改增”的普及范围, 减少重复征税, 着力解决部分行业税赋加重问题, 减轻企业负担, 加速释放改革红利, 让更多行业受益。加快取消和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加强对过桥过路费的清理整顿;同时, 实施好科技创新型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包括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设备加速折旧等项政策, 引导企业加大先进设备投入。在暂免征收月销售额不超过2万元的小微企业的增值税和营业税的基础上, 加快构建减轻小微企业负担的长效机制, 激发小微企业的长期活力。

(2) 保持财政赤字率基本稳定, 优化债务结构。2014年, 考虑结构性减税的效应, 财政收入增幅预计将保持稳定, 但由于财政支出刚性以及要保持对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 因此, 2014年可在财政赤字率保持稳定的基础上小幅扩大财政赤字规模, 适当增加国债规模;在结构上, 要优化债务结构, 调整国债的期限结构, 合理分配中央财政和地方债务的规模, 控制财务风险, 适当增加地方债的发行。

(3) 用好增量资金,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用好财政增量资金, 微调财政投资方向, 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 大力发展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 增加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支出, 加强对部分重点行业的支持力度, 加大对中小企业的帮扶力度等。着力“保基本、补短板、兜底线”, 加大扶贫攻坚力度,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全体人民。

(4) 合理控制地方政府性债务水平, 有效防控地方债务风险。审计总署数据显示, 我国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较大, 近年有快速增加的趋势。要加强对地方融资平台的管理, 妥善处理债务偿还和在建项目后续融资问题, 积极推进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建设, 合理控制地方政府性债务水平。同时, 构建地方政府可持续性债务融资的长效机制, 从税收制度改革方面根本上解决地方财政资本金不足问题。

2. 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面对复杂多变的金融形势, 2014年货币政策应继续坚持稳健取向, 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经济金融最新动向和国际资本流向的变化, 在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同时, 着力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协调性, 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要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用好增量、盘活存量, 为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创造稳定的金融环境和货币条件, 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应妥善处理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防风险的关系, 管住货币, 搞活金融, 控好风险。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更大程度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继续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1) 保持货币信贷适度增长, 发挥好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的作用。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持续高速增长, 我国依靠大规模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传统模式已难以为继。受国内劳动力要素结构性转变、资源环境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已由超高速区间下行至中高速区间。2012年, 我国M2余额居世界第一, M2与GDP之比达到1.88, 在世界范围内处于较高水平。依靠大规模信贷投放刺激经济增长, 不仅会对资产价格带来较大压力, 也会埋下严重的金融风险隐患。进一步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 灵活运用数量、价格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 加强和改善流动性管理, 引导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平稳适度增长, 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为宏观经济的发展提供合适的流动性。

(2) 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用好增量货币, 盘活货币信贷存量, 引导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转型与升级。在确保经济增长、就业不滑出“下限”, 物价涨幅不超出“上限”的前提下, 2014年稳增长不需要也不应以大规模货币政策的刺激为条件, 恰恰是推行“用好增量、盘活存量”的窗口期。在合理保持货币总量、切实用好货币信贷增量、引导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同时, 通过盘活货币信贷存量, 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以市场化方式加快解决“金融热、房地产热、实体冷”问题。要优化信贷结构, 发挥信贷政策结构引导作用, 促进经济结构调整。通过各种政策方针和窗口指导等措施, 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在调整优化存量信贷结构的同时用好增量货币, 更多地将新增信贷资源配置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西部铁路建设、公共租赁房和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住房、“三农”、小微企业等社会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保证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资金需求。积极稳妥推动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 把商业银行优质信贷资产作为资产证券化的标的, 鼓励民间资本介入, 盘活信贷市场, 激发金融市场活力, 促进实体经济平稳发展。

(3) 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提高资金配置效率。进一步建立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机制, 稳步推进利率全面市场化改革的步伐, 让社会资金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得到更高效的配置。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等相关配套基础制度建设, 加快培育市场基准利率体系, 形成较为完善的市场利率体系, 着力提高市场利率引导和调控水平, 强化价格型调控机制, 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中小金融机构发展, 改善中小企业融资条件, 推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繁荣和经济结构调整, 促进经济金融协调发展。

(4) 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 促进外贸平稳健康发展。继续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建立更加适应市场供求变化和更为灵活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使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中发挥更大作用, 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和灵活性, 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稳定市场预期, 增强外贸企业竞争力, 促进外贸平稳健康发展。在未来美国QE3逐步退出过程中, 有可能导致人民币被动升值的局面, 需要引起高度关注。同时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对资本流向的影响, 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监测分析预警, 防范跨境资本流动风险。稳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支持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 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

(5) 全面提高流动性风险管控能力, 密切防范金融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 引导金融机构稳健经营, 增强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监控和预警能力, 提高对重点支持领域的风险评估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 加强对局部和区域性风险以及金融机构表外业务风险的监管, 稳定负债来源, 改变过度依赖理财产品和短期资金拆入的状况, 严格执行信贷规模管理, 全面提高流动性风险管控能力, 提高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继续实施扩大内需的战略, 保持合理投资增长, 推动居民消费升级, 促进产业技术创新

2014年, 鉴于外部环境仍然具有许多不确定性, 我国应继续实施扩大内需的战略。保持投资合理增长, 调整投资方向, 提高投资效率;积极培育消费新热点, 推动居民消费升级;大力推动产业技术创新, 加快形成经济的自主增长机制。推动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 推进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

1. 保持投资合理增长, 调整投资方向, 提高投资效率

(1) 以结构调整为契机, 保持投资合理增长。过去三十年, 投资始终是拉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核心推动力。稳增长离不开稳投资, 但投资规模不当又会产生一系列棘手问题。在产业方面表现为产能过剩问题突出, 在资金方面表现为地方债务风险加剧。随着劳动力、资本、技术增长潜力的不断减弱, 我国经济将从超高速增长期转换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 投资基数较高以及经济增长潜力下降客观上导致投资增速将呈现阶段性放缓的趋势, 当前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20%左右的水平, 比“十一五”时期平均25%左右的增长速度下降约5个百分点。

(2) 以制造业梯度转移和产业承接为契机, 加大对中西部地区高端制造业的投资。新世纪以来, 我国的制造业开始从东南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内陆地区规模化地转移。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我国制造业产业转移速度进一步加快。东部发达省市积极向辖区内相对落后地区、中西部地区及部分东盟国家转移部分低附加值和劳动密集型产业, 中西部地区也纷纷出台产业转移和承接政策, 积极建立和完善各类工业园区, 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作好准备, 以投资带动中西部的产业承接和技术提升, 解决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中、西部地区除去劳动力在数量、技能和成本上的优势之外, 近些年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战略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连续实施, 中西部地区的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逐步得以改善, 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因素正逐步得到解决。从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 我国中、西部经济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东部沿海地区, 已然成为中国GDP增速最快的区域。在制造业继续西移的进程中, 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应着眼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要更具效率与针对性, 加大研发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投资的比重, 逐步建立起中国自己的高端制造业, 并形成完善的产业价值链。

(3) 以推进新型城镇化为契机, 加强对大、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为落实区域开发战略、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意图, 新世纪以来, 基础设施投资向中西部倾斜明显, 这种倾斜对改善内地投资环境, 吸引东部产业向内地转移, 促进内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城镇化进程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市政、民生方面的投资还有较大空间, 包括轨道交通、绿化安防、供气供水和污水处理等这种投资, 有别于过去“钢筋加水泥”的简单堆积, 而呈现出精细化的特点城镇化对交通运输的需求首先会在一线城市出现。一线城市经济实力更为强大, 未来需求也较旺盛。除了轨道交通方面的硬件设施继续发展, 东部大城市的城镇化也包括以“智慧城市”为代表的质量建设, 包括城市建筑的节能改造以及新建节能建筑;对城市道路管网和垃圾污水处理等市政建设的完善;智能交通, 智能医疗和智能网络城市的建设等。

(4) 以市场化改革为契机, 优化投资主体, 最大限度利用民间投资。我国投资主体主要是以政府和国有企业为主, 2002-2012年, 以政府和国有为主的投资占总投资的58.7%, 而民间投资仅为41.3%。加快体制机制改革, 充分发挥各种金融主体的积极性, 运用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和各种高效的金融工具, 把储蓄供给与投资需求更有效地匹配起来, 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进入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 重点引导、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可以实行市场化运作的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其他公共服务领域, 使之更好地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结构优化服务。

2. 积极培育消费新热点, 推动居民消费升级

(1) 培育信息等消费新热点, 支撑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 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近年来, 信息消费持续快速增长。居民用于购买信息产品和电信服务的支出显著增加, 家庭信息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信息消费逐渐成为日益活跃的消费热点。据统计, 截至2012年年底, 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6亿, 互联网普及率为42%。2012年, 中国网络经济市场规模达3850亿元, 同比增长54%。据统计, 2012年, 中国电子商务零售额达到2000亿美元左右, 已经接近全球最大的零售市场美国。网上购物、在线支付已成为不少居民热衷的购物方式, 网络消费呈现高速增长的势头, 成为正在兴起的新热点。我国市场规模庞大, 正处于居民消费升级和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快融合发展的阶段, 信息消费具有良好发展基础和巨大发展潜力。与此同时, 我国信息消费面临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有待提升、产品和服务创新能力弱、市场准入门槛高、配套政策不健全、行业壁垒严重、体制机制不适应等问题, 亟需采取措施予以解决。加快促进信息消费, 能够有效拉动需求, 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促进消费升级、产业转型和民生改善, 是一项既利当前又利长远、既稳增长又调结构的重要举措。

(2) 推动居民消费升级。中国城镇化进程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新型镇化并不是单纯提高城镇化率, 不是单纯地让农民成为所谓的“城镇常住人口”, 而是要让未来的新市民真正融入, 城市生活方式将改变他们的消费习惯新型城镇化带来的将是大众消费的普遍市场化, 一方面把传统上自给自足的生活消费转变为市场交换, 另一方面又会通过示范效应等大大加快消费结构的升级。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 有效需求会直接拉动服务经济部门的增长, 大大增加不同类型的消费方式和消费商品, 医疗保健、智能家电、婴童产品和娱乐体验等或将引领新一轮消费周期的兴起。人口结构的变化以及新型城镇化道路将使国内消费需求的市场容量得到持续快速的扩张, 不仅成为未来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力, 更能有效发挥出中国市场的世界影响力。

3. 大力推动产业技术创新, 加快形成经济的自主增长机制

(1) 以市场为导向, 促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创新主体。从英国的机车革命到美国的电气化, 再到二战以后的“日本第一产业”兴衰的背后, 是企业家所具备的创新。现阶段, 我们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调整经济结构, 提升创业能力是我们今后的经济基础, 转型的重要支撑在于激发企业和市场的活力, 只有通过企业技术创新, 才能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实现产业链和价值链低端向研发、设计、品牌、服务等高端延伸。只有通过企业技术创新, 才能推动新材料、信息领域的关键技术突破,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只有通过企业技术创新才能推动我国工业由主要依靠要素投入量的增长走向要素投入质的增长, 走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绿色增长的新路径。

(2) 在制订标准、建立配套机制、营造创新环境、维护公平竞争等方面, 发挥政府协调作用。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 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由于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产业发展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 前期高昂的研发投入、漫长的研发和市场开发周期等都制约了很多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步伐。因此, 在新兴产业发展中, 政府首先应该加大财政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投入力度, 设立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 政府还应该建立和完善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 综合运用财政拨款、基金、贴息、担保等多种方式积极引导和推动资金、项目、人才、创新资源等向新兴产业集聚, 不断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力度, 同时对纳入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项目给予贴息或税收减免。另外, 应加快发展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风险投资体系, 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 政府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投入力度, 从而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商品化、产业化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资金困难。

3.2023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篇三

一、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一)农业生产稳定,农民增收形势比较严峻

2008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2850万吨,比上年增产2690万吨,增长5.4%。粮食总产和单产双双创历史最高水平,为宏观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提供了基本保障。预计2009年粮食产量保持稳定的可能性较大。

近几年农民增收的一个主要来源是农民外出打工收入的增长。春节之前,外出务工劳动力回流问题已经显现。根据农业部最近几次的调研,返乡农民工的数量约占外出农民工总数的10%左右。在当前形势下,农民外出打工收入增长可能会大打折扣,甚至出现下降。这有可能导致2009年农民增收的速率降低,甚至停滞。

(二)工业生产有所复苏,企业利润大幅下降

2009年1—2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按可比天数计算增长5.2%;2月份当月同比增长11.0%,自去年10月以来增速首次高于10%,工业生产有所恢复。

1—2月,我国国有企业实现利润为1217.7亿元,同比下降了43.7%,这一降幅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3.3个百分点。其中,中央企业累计实现利润为1059.6亿元,同比下降了33.3%;地方国有企业累计实现利润为158.2亿元,同比下降幅度高达72.5%。其中,电力、交通、钢铁、有色行业在今年1—2月都出现亏损,而石油和汽车等行业的利润也都延续了去年大幅下降的趋势。煤炭企业的利润虽然保持增长,但增速已经明显放缓。

(三)消费品市场状况良好,消费增长平稳

今年1—2月份,全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80.4亿元,同比增长15.2%,比去年同期回落了5个百分点。考虑到1—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涨幅比去年同期回落8.2个百分点。如果剔除价格的因素,社会消费品零售实际增长率仍高于2008年各月的实际增长水平,表明消费品市场状况仍比较良好。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09年第一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一季度城镇居民一度高涨的储蓄意愿明显回落,消费和投资意愿回升。

消费需求增长的稳步提速,不仅对于防止经济过快下滑起到了重要缓冲作用,而且进一步缩小了消费与投资增长速度的差距,有助于经济发展方式逐步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四)固定资产投资仍保持快速增长,房地产投资增幅下滑

1—2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0276亿元,同比增长26.5%。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完成投资4486亿元,增长35.6%,固定资产投资仍保持快速增长。通过扩大投资拉动内需是当前宏观调控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当前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十分重要。

2008年,我国房地产市场步入新的调整期。今年1—2月,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2398亿元,增长1.0%,增长幅度较低,相对上年同期降低了31.9个百分点。由于房地产产业链较长,而且是此轮经济扩张的支柱产业,它的周期性调整,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以及GDP增速带来较大负面影响。近期,中央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大批关于促进经济增长、稳定房地产市场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的累积效应将逐步显现。预计2009年房地产市场继续向下的空间有限。

(五)出口贸易增速降幅巨大,外贸形势日趋严峻

据海关统计,今年1—2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2667.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同)下降27.2%。其中出口1553.3亿美元,下降21.1%;进口1114.4亿美元,下降34.2%。贸易顺差438.9亿美元,增加59.6%。2月份当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为1249.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4.9%,略好于上月的同比下降29%。其中,出口649亿美元,下降25.7%,较上月的同比下降17.5%有较大程度恶化;进口600.5亿美元,下降24.1%,低于上月的同比下降43.1%。

商务部最新的一份企业调查报告显示:2009年一季度的出口形势十分严峻。一是大多数企业预计今年一季度出口将持平或下降。二是2008年第四季度企业在手订单急转直下,有63%的被调查企业的在手订单同比有所下降,降幅为20%。三是企业成本上升的趋势有所放缓,利润下降更为明显。

鉴于金融危机向全球实体经济的冲击仍在加深,2009年我国外贸形势依然严峻,预计全年进口和出口将出现负增长。

(六)物价持续走低,凸显通货紧缩压力

2009年2月份,CPI同比下降1.6%,6年来首度出现负增长;PPI下降4.5%,降幅比上月扩大1.2个百分点。未来一段时间内,需要密切关注物价走势,在防止通缩的同时又要注意刺激经济增长措施可能产生的通胀因素。

(七)货币供应量持续充裕,贷款大量增加

2009年2月末,M2余额为50.71万亿元,同比增长20.48%,比上月末高1.69个百分点;M1余额为16.65万亿元,同比增长10.87%,比上月末高4.19个百分点;M0余额为3.51万亿元,同比增长8.28%。

2月份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3.06万亿元,同比增长24.17%,增幅比上年末高5.44个百分点,比上月末高2.85个百分点。在发达国家银行体系大规模去杠杆化和收缩信贷的形势下,我国银行体系能够保证信贷规模具有一定幅度增长,缓解企业在不利条件下的财务困难,体现了我国银行体系长期稳健经营和国家宏观调控的实际效果。

(八)财政收入延续下滑趋势,财政收支压力继续增大

2009年1—2月,全国财政收入10239.84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1315.55亿元,下降11.4%。其中,中央本级收入5168.41亿元,下降20.2%;地方本级收入5071.43亿元,下降0.1%。财政收入延续了去年4季度以来的下滑趋势。2009年,在积极财政政策的大背景下,政府投资力度可能继续加大,财政收支压力进一步增大。

二、国际形势分析及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一)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是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

首先,此次金融危机是首次在经济全球化、金融全球化背景下爆发的金融危机,影响波及范围超出了1950年代以来任何一次危机。其次,此次金融危机是全球经济失衡长期累积的产物。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进程加快,一方面,发展中国家以出口为导向的制造业竞相发展,投资与产能过剩问题严重、价格下跌,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如东欧、印度为了实现快速增长,严重依赖政府赤字;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制造业纷纷向低成本国家转移,为了维持国内消费增长、支持反恐战争,美国的国际收支和财政收支状况长期恶化,由此形成了全球经济的结构性失衡。再次,此次危机所造成的损失大大超出预期,据亚洲开发银行估算,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金融资产价值的下降已逾50万亿美元,相当于一年的全球经济总产出。

(二)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继续下行

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机构最新预测数据显示,2009年世界经济将下降0.5—1%,出现60年来的首次负增长。其中,发达国家经济将下降3%至3.5%;而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情况略好,今年将增长1.5—2.5%。全球贸易量将大幅度减少。各主要贸易国的出口增速已急剧下滑,甚至出现大幅萎缩。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预测,2008年世界贸易增长率约为4%,比2007年下降1.5个百分点;2009年世界贸易将出现负增长。此外,全球面临着巨大风险。金融危机影响范围日益扩大,加速向新兴市场蔓延。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影响加深,使全球商品活动减弱,威胁国际贸易与资本流动。大幅振荡的国际油价等都威胁着未来几年国际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三、2009年第二季度及上半年主要宏观经济指标预测

2009年一季度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时期,经济增长仍将持续回落的状态,但回落的幅度不大。预计GDP增长6.2%,第二季度GDP增速开始回升,上半年GDP增长将达到7.0%。(主要预测结果见表1)

四、当前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一)充分估计困难,做好中长期应对准备

第一,此次金融危机的严重性决定了其调整可能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各国将把主要精力用于调整本国经济,贸易保护主义会重新抬头,这些因素可能造成全球化进程的停滞。

第二,美国金融危机对其国内消费增长影响巨大,而其恢复有待于资产价格的稳定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从目前情况看,这两方面条件的形成可能需要较长时间,因此此次危机的恢复需要较长时间。

第三,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年均9.8%的长期快速增长。但与此同时也积累了不少问题,特别是长期形成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结构性矛盾尚未根本改变。对经济发展中这些长期积累问题的调整与我国本轮经济周期连续多年上升后的周期性调整,都要求适当放缓经济增长速度。

(二)正确认识外需问题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外需下降的影响,要比亚洲金融危机冲击时大得多,但并不是说完全丧失外需。近年来,中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被削弱了,由此导致我国在主要出口市场上的份额受到影响。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 2008)的调查数据显示,2008年一季度,日本进口增长了22.7%, 其中,从美国和欧盟进口分别增长了10.2%和10.3%; 从东亚14个经济体进口增长了12.9%( 从东盟10国进口增长25.6%),但从中国进口只增长了9.7%。数据显示:2008年1—8月份,美国进口增长速度还保持在12%,但来自中国的进口增长却只有6%。相反来自巴西的进口增长20%、来自俄罗斯进口增长50%、来自印度的增长10%。日本市场也是如此,进口增速为28.6%, 从中国进口只增长了13%,而印度则是23.1%, 来自巴西和俄罗斯的进口总额也在上升之中。同时,中国企业在美国市场的份额,2007年是16.9%,而2008年1—10月份已经下降到10%。可见并非外需下降,而是我国出口商品竞争力下降,但是竞争力下降却被误判为外需下降。

从理论上说,只要有竞争力,即便市场需求下降,不仅不影响增长速度,甚至还可以扩张市场份额。最明显的例子是服务外包。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美国有43%的公司计划削减IT方面的开支,金融行业49%的信息技术部门都计划削减预算,许多企业不愿上新的外包项目,欧美和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服务外包的发展将在一定时期内不同程度减速或下滑。2008年1—2月,金融业价值2000万美元以上的大型外包合同数量从130份减少到大约100份,而合同总金额也从180亿美元下降到110亿美元。然而,这并没有影响到中国服务外包的快速增长的趋势。根据统计,中国2008年1—8月份,服务外包出口合同执行额超过48亿美元,比上年全年的20.94亿美元增长了91%以上。这说明,外需下降并不绝对导致出口速度减缓,关键是出口产品是否有竞争力。

(三)重视地方和社会投资配套机制问题

我们模拟了在一些基本假定条件下,外需受到不同程度冲击下实现经济增长保八的投资方案(见表2)。

结果表明:2009年要应对在外需困难情况下通过投资增长实现“保八”目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大体应在21—23万亿元之间,名义增长率大体在24—32%之间的范围内,实际增长率大体在22—26%的范围内。这样的投资增长力度应该是很大的。2008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名义增长率为25.5%,但实际投资增长率仅为15.3%。以实际增长率为准,这意味着在消费增长与去年持平,外需增长为零甚至为负的情况下,2009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应比2008年至少要高出6个百分点以上,才能确保2009年“保八”目标实现。而如果消费增长也同时降低的情况下,则要求2009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应比2008年可能要提高10个百分点。由此可见,仅靠政府4万亿扩大内需的投资来带动总体投资增长,难度是很大的,在当前形势下,必须进一步努力增加投资。

扩大内需措施和产业振兴的规划实施能否有效地实现短期保增长、长期扩内需和调结构的预期政策目标,关键在于落实中央扩大内需的投资激励措施。目前我国的投融资体制决定了中央政府的投资规划基本可以迅速贯彻和实施。这样,扩大内需措施和产业振兴规划实施能否有效地实现预期政策目标的关键就在于落实地方和社会投资配套机制。但是,目前中国的地方和社会缺乏有效的市场化配套投融资机制。现行《预算法》等法律限制地方政府实行赤字融资、发行债券、市场借贷,因此地方政府只能依靠规费、土地批租收入、国有企业产权转让收入和税收返还等预算外资金以及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基金等方式配套投资。企业和社会融资渠道相对简单而且缺乏市场化利率指导投资收益。如果没有配套政策和措施来引导和确保地方政府和社会投资到位,那么,中央投资一方面可能不足以引导实现保增长、扩内需等预期政策目标;另一方面可能还会威胁中央政府的财政收支平衡和可持续性,以及在长期内抑制居民消费能力。

此外,还特别需要高度重视的是,不能为了短期内刺激经济增长的需要,就又回到粗放的、低效率的投资模式上去,绝对不能为了尽快上项目就乱投资。理论与实践经验都表明了,经济增长与投资有紧密的联系,经济增长的模式与效率同投资的模式及效率存在着高度的相关性。因此,如何有效地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特别有效提高投资对经济增长潜力的作用,对转变中国经济增长方式乃至经济发展方式都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四)密切关注产能过剩可能重新抬头

在2003—2007年的经济高增长周期中,我国经济整体呈现产销两旺的态势,企业赚钱很容易,只要产品生产出来了就不愁没有市场,生产资料特别是原材料价格上涨很快,产能过剩问题不那么突出。

在这一轮经济上升周期,我国GDP的增长速度均保持在10%以上,然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却保持在20%以上(23.9%到27.7%之间),是GDP增幅的两倍多,而同期最终消费支出即使按照当年价格计算,其增长速度也仅在10%上下,最高的2007年也不过16%。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意味着新的产能不断投放到市场中去,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与GDP增速以及最终消费之间10%以上的缺口,意味着释放的产能大量的被出口消化掉了。随着出口需求增长的急剧下降,很多产业的产能过剩将重新出现。为了扩大内需,国家提出4万亿的投资计划,其中有一些过去不能批或者缓批的项目匆忙上马,这4万亿投资如果不能合理引导,很有可能进一步加剧某些行业的产能过剩。

五、政策建议

(一)力争实现“保八”增长目标,注重经济增长的协调性和长期可持续性

“保八”是我国经济增长阶段的要求。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产业结构升级是这一时期增长的主要内容,这也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增长长期高于发达国家的原因所在。发达国家是在产业结构未发生大幅度变化基础上的增长,其增长主要来源于各个产业整体生产率的提高,这种增长的深层基础是生产要素微观效率的改进。而对于通过结构转变实现增长的我国来说,增长来源大部分是生产要素从低生产率产业向高生产率产业转移的结果。这种增长从产业整体角度看,既不会表现为产业工资总体水平的提高,也不会带来产业总体利润率的提高,而只是表现为转移出的那部分生产要素的生产率的改变。因此,我国8%的增长率很可能只相当于发达国家1—2%的增长率,为了从微观层面保证各产业的运行,我们必须保持比发达国家更高的增长率。“保八”是保证就业增长的需要。保增长才能保就业,保就业才能保民生。我国目前每年城乡有上千万的新增就业人口。保GDP增长之所以重要,说到底,是因为它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而解决就业问题不仅是一个涉及面广泛的民生问题,而且关系到社会稳定。“保八”是财政增收的需要。财政支出的增长具有刚性,为了保持财政收支的基本平衡,财政收入必须有相应增长。

在保增长、扩内需、扭下滑的同时,还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这两方有矛盾的一面,但又有相互促进、相互交叉的一面。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和增效益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协调性和长期可持续性;而保增长、扩内需、扭下滑,可以为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和增效益提供必要的市场需求基础和物资、资金的供给支持。两方要有机结合起来,既可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又可解决我国经济增长中长期存在的问题,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国家整体竞争力。

(二)要在优化投资结构的基础上适时加大投资力度

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点在于改善投资方式,调整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要在优化投资结构的基础上实现投资适度地快速增长。一方面,要引导、鼓励增加民间投资,建立有利于中小企业信贷的金融政策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大政府财政性的公共投资,并充分利用好财政的公共投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财政在民生方面的支出比例,促进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合理调整。政府积极加强民生工程建设,才能改变居民收入与支出预期,释放居民消费潜能,扩大居民消费能力,从而改变拉动内需单纯依靠增加投资的方式,实现投资消费双拉动,并从根本上解决投资偏高消费偏低这一结构失衡的深层次矛盾。

(三)采取各种政策措施,挖掘消费增长潜力

消费水平的高低,最终取决于收入水平和对未来预期。首先,必须扩大就业,就业才能创造新价值,才能增加总体收入。因此,国家要继续实行再就业工程,进一步制定相关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积极鼓励居民创业,鼓励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尤其是鼓励发展第三产业,以扩大就业。其次,通过税收与转移支付这两个手段,建立起财富的二次分配体制,调节过高收入,保障最低收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再次,扩大“家电下乡”的服务范围,增加对农民的购物补贴。最后,增加公共教育卫生服务,扩大覆盖面,加快城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提高基本生活保障水平。

(四)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促进出口,稳定外需

正确使用出口退税的政策杠杆。刺激出口增长的路径依赖是上调出口退税率和放松出口退税政策,但是这种惯性选择要考虑财政合理负担和出口退税政策的准确定位,不可滥用,否则也会导致不良后果。对出口贸易的救助,要特别考虑调整人民币汇率,这既是减轻财政压力的有效办法,也是保持出口贸易合理增长的需要。此外,进一步改善对外贸易环境,在进出口管理、通关便利化、进出口税收、外汇管理等方面,采取必要措施,支持优势企业和产品出口,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中小出口企业贷款,拓宽外向型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制定适当的财税金融政策,激励企业开展自主创新,培育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国际竞争力的拳头产品,促进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和质量效益改善。

(五)积极主动利用经济增速减缓时期价格涨幅同时减缓的条件,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第一,抓住机遇,大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危机在对经济体造成损害的同时,也是经济体被迫进行强制调整的过程,也是孕育产生新机遇的过程。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表明,每一次大的外部冲击都是中国经济调动资源、促进体制改革、培育新增长点,从而推动中国经济迈上新台阶的重大机遇。

第二,抓住机遇,加快推进资源要素价格改革。利用国内农产品价格上涨压力逐步减轻,国际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全面回落的有利时机,适时出台价格和税收调整政策,解决定价机制中的扭曲现象。

第三,抓住机遇,加强与国际社会的磋商与合作,承担在地区经济整合的作用,增加在重要国际组织的话语权。发达国家经济形势因金融危机恶化,必然寻求加大寻找外部市场和对外输出的力度。抓住这一契机,结合产业振兴规划和国家战略,利用好外汇储备资产,加大石油等战略性资源储备设施投资规模,加大先进技术设备引进力度,在调整外汇储备结构、规避风险的同时,与资金短缺的资源国家发展互惠合作关系,扩大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影响力。

4.2023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篇四

3年)

【报告目录】

第 1章:中国婚庆策划行业发展综述

1.1 婚庆策划行业报告研究范围

1.1.1 婚庆策划行业专业名词解释

1.1.2 婚庆策划行业研究范围界定

1.1.3 婚庆策划行业分析框架简介

1.1.4 婚庆策划行业分析工具介绍

1.2 婚庆策划行业定义及分类

1.2.1 婚庆策划行业概念及定义

1.2.2 婚庆策划行业主要产品分类

1.3 婚庆策划行业产业链分析

1.3.1 婚庆策划行业所处产业链简介

1.3.2 婚庆策划行业产业链上游分析

1.3.3 婚庆策划行业产业链下游分析

第2章:国外婚庆策划行业发展经验借鉴

2.1 美国婚庆策划行业发展经验与启示

2.1.1 美国婚庆策划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2.1.2 美国婚庆策划行业运营模式分析

2.1.3 美国婚庆策划行业发展经验借鉴

2.1.4 美国婚庆策划行业对我国的启示

2.2 日本婚庆策划行业发展经验与启示

2.2.1 日本婚庆策划行业运作模式

2.2.2 日本婚庆策划行业发展经验分析

2.2.3 日本婚庆策划行业对我国的启示

2.3 韩国婚庆策划行业发展经验与启示

2.3.1 韩国婚庆策划行业运作模式

2.3.2 韩国婚庆策划行业发展经验分析

2.3.3 韩国婚庆策划行业对我国的启示

2.4 欧盟婚庆策划行业发展经验与启示

2.4.1 欧盟婚庆策划行业运作模式

2.4.2 欧盟婚庆策划行业发展经验分析

2.4.3 欧盟婚庆策划行业对我国的启示

第3章:中国婚庆策划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3.1 婚庆策划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3.1.1 婚庆策划行业监管体系

3.1.2 婚庆策划行业产品规划

3.1.3 婚庆策划行业布局规划

3.1.4 婚庆策划行业企业规划

3.2 婚庆策划行业经济环境分析

3.2.1 中国gdp增长情况

3.2.2 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3.3 婚庆策划行业技术环境分析

3.3.1 婚庆策划行业专利申请数分析

3.3.2 婚庆策划行业专利申请人分析

3.3.3 婚庆策划行业热门专利技术分析

3.4 婚庆策划行业消费环境分析

3.4.1 婚庆策划行业消费态度调查

3.4.2 婚庆策划行业消费驱动分析

3.4.3 婚庆策划行业消费需求特点

3.4.4 婚庆策划行业消费群体分析

3.4.5 婚庆策划行业消费行为分析

3.4.6 婚庆策划行业消费关注点分析

3.4.7 婚庆策划行业消费区域分布

第4章:中国婚庆策划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4.1 婚庆策划行业发展概况

4.1.1 婚庆策划行业市场规模分析

4.1.2 婚庆策划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4.1.3 婚庆策划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4.2 婚庆策划行业供需状况分析

4.2.1 婚庆策划行业供给状况分析

4.2.2 婚庆策划行业需求状况分析

4.2.3 婚庆策划行业整体供需平衡分析

4.2.4 主要省市供需平衡分析

4.3 婚庆策划行业经济指标分析

4.3.1 婚庆策划行业产销能力分析

4.3.2 婚庆策划行业盈利能力分析

4.3.3 婚庆策划行业运营能力分析

4.3.4 婚庆策划行业偿债能力分析

4.3.5 婚庆策划行业发展能力分析

4.4 婚庆策划行业进出口市场分析

4.4.1 婚庆策划行业进出口综述

4.4.2 婚庆策划行业进口市场分析

4.4.3 婚庆策划行业出口市场分析

4.4.4 婚庆策划行业进出口前景预测

第5章:中国婚庆策划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5.1 婚庆策划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5.1.1 婚庆策划行业区域分布格局

5.1.2 婚庆策划行业企业规模格局

5.1.3 婚庆策划行业企业性质格局

5.2 婚庆策划行业竞争五力分析

5.2.1 婚庆策划行业上游议价能力

5.2.2 婚庆策划行业下游议价能力

5.2.3 婚庆策划行业新进入者威胁

5.2.4 婚庆策划行业替代产品威胁

5.2.5 婚庆策划行业行业内部竞争

5.3 婚庆策划行业重点企业竞争策略分析

5.3.1 北海维伊莎婚纱摄影有限公司竞争策略分析

5.3.2 庆阳市银泰影像有限公司竞争策略分析

5.3.3 深圳市宏雅婚庆策划有限公司竞争策略分析

5.3.4 贵阳新新罗马恋人婚纱摄影有限公司竞争策略分析

5.3.5 河池市天赐良缘礼仪庆典策划有限公司竞争策略分析

5.4 婚庆策划行业投资兼并重组整合分析

5.4.1 投资兼并重组现状

5.4.2 投资兼并重组案例

第6章:中国婚庆策划行业重点区域市场竞争力分析

6.1 中国婚庆策划行业区域市场概况

6.1.1 婚庆策划行业产值分布情况

6.1.2 婚庆策划行业市场分布情况

6.1.3 婚庆策划行业利润分布情况

6.2 华东地区婚庆策划行业需求分析

6.2.1 上海市婚庆策划行业需求分析

6.2.2 江苏省婚庆策划行业需求分析

6.2.3 山东省婚庆策划行业需求分析

6.2.4 浙江省婚庆策划行业需求分析

6.2.5 安徽省婚庆策划行业需求分析

6.2.6 福建省婚庆策划行业需求分析

6.3 华南地区婚庆策划行业需求分析

6.3.1 广东省婚庆策划行业需求分析

6.3.2 广西婚庆策划行业需求分析

6.3.3 海南省婚庆策划行业需求分析

6.4 华中地区婚庆策划行业需求分析

6.4.1 湖南省婚庆策划行业需求分析

6.4.2 湖北省婚庆策划行业需求分析

6.4.3 河南省婚庆策划行业需求分析

6.5 华北地区婚庆策划行业需求分析

6.5.1 北京市婚庆策划行业需求分析

6.5.2 山西省婚庆策划行业需求分析

6.5.3 天津市婚庆策划行业需求分析

6.5.4 河北省婚庆策划行业需求分析

6.6 东北地区婚庆策划行业需求分析

6.6.1 辽宁省婚庆策划行业需求分析

6.6.2 吉林省婚庆策划行业需求分析

6.6.3 黑龙江婚庆策划行业需求分析

6.7 西南地区婚庆策划行业需求分析

6.7.1 重庆市婚庆策划行业需求分析

6.7.2 四川省婚庆策划行业需求分析

6.7.3 云南省婚庆策划行业需求分析

6.8 西北地区婚庆策划行业需求分析

6.8.1 陕西省婚庆策划行业需求分析

6.8.2 新疆婚庆策划行业需求分析

6.8.3 甘肃省婚庆策划行业需求分析

第7章:中国婚庆策划行业竞争对手经营状况分析

7.1 婚庆策划行业竞争对手发展总状

7.1.1 企业整体排名

7.1.2 婚庆策划行业销售收入状况

7.1.3 婚庆策划行业资产总额状况

7.1.4 婚庆策划行业利润总额状况

7.2 婚庆策划行业竞争对手经营状况分析

7.2.1 喆爱(上海)婚庆服务有限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企业组织架构分析

(3)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4)企业产品结构及新产品动向

(5)企业销售渠道与网络

(6)企业经营状况优劣势分析

(7)企业最新发展动向分析

7.2.2 中山市小榄镇华纳婚纱影城经营情况分析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企业组织架构分析

(3)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4)企业产品结构及新产品动向

(5)企业销售渠道与网络

(6)企业经营状况优劣势分析

(7)企业最新发展动向分析

7.2.3 北京东方玫瑰婚庆文化有限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企业组织架构分析

(3)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4)企业产品结构及新产品动向

(5)企业销售渠道与网络

(6)企业经营状况优劣势分析

(7)企业最新发展动向分析

7.2.4 新天地婚庆文化市场(常州)有限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企业组织架构分析

(3)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4)企业产品结构及新产品动向

(5)企业销售渠道与网络

(6)企业经营状况优劣势分析

(7)企业最新发展动向分析

7.2.5 圣玛丽国际婚纱摄影股份有限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企业组织架构分析

(3)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4)企业产品结构及新产品动向

(5)企业销售渠道与网络

(6)企业经营状况优劣势分析

(7)企业最新发展动向分析

7.2.6 华德培婚礼(哈尔滨)有限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企业组织架构分析

(3)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4)企业产品结构及新产品动向

(5)企业销售渠道与网络

(6)企业经营状况优劣势分析

(7)企业最新发展动向分析

7.2.7 诚市婚礼服务(天津)股份有限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企业组织架构分析

(3)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4)企业产品结构及新产品动向

(5)企业销售渠道与网络

(6)企业经营状况优劣势分析

(7)企业最新发展动向分析

第8章:中国婚庆策划行业发展前景预测和投***分析

8.1 中国婚庆策划行业发展趋势

8.1.1 婚庆策划行业市场规模预测

8.1.2 婚庆策划行业产品结构预测

8.1.3 婚庆策划行业企业数量预测

8.2 婚庆策划行业投资特性分析

8.2.1 婚庆策划行业进入壁垒分析

8.2.2 婚庆策划行业投资风险分析

8.3 婚庆策划行业投资潜力与建议

8.3.1 婚庆策划行业投资机会剖析

8.3.2 婚庆策划行业营销策略分析

8.3.3 行业投资建议

图表目录

图表1:行业代码表

图表2:婚庆策划行业产品分类列表

图表3:婚庆策划行业所处产业链示意图

图表4:美国婚庆策划行业发展经验列表

图表5:美国婚庆策划行业对我国的启示列表

图表6:日本婚庆策划行业发展经验列表

图表7:日本婚庆策划行业对我国的启示列表

图表8:韩国婚庆策划行业发展经验列表

图表9:韩国婚庆策划行业对我国的启示列表

图表10:欧盟婚庆策划行业发展经验列表

图表11:欧盟婚庆策划行业对我国的启示列表

图表12:中国婚庆策划行业监管体系示意图

图表13:婚庆策划行业监管重点列表

图表14:2011-2017年中国gdp增长走势图(单位:万亿元,%)

图表15:2011-2017年婚庆策划行业与gdp关联性分析图(单位:亿元,万亿元)

图表16:2011-2017年固定资产投资走势图(单位:万亿元,%)

图表17:2011-2017年婚庆策划行业与固定资产投资关联性分析图(单位:亿元,万亿元)

图表18:2011-2017年婚庆策划行业相关专利申请数量变化图(单位:个)

图表19:2011-2017年婚庆策划行业相关专利公开数量变化图(单位:个)

图表20:2011-2017年婚庆策划行业相关专利申请人构成图(单位:个)

图表21:2011-2017年婚庆策划行业相关专利申请人综合比较(单位:种,%,个,年)

图表22:中国婚庆策划行业相关专利分布领域(前十位)(单位:个)

图表23:中国婚庆策划行业消费需求特点列表

图表24:中国婚庆策划行业消费群体特点列表

图表25:2011-2017年中国婚庆策划行业市场规模走势图(单位:亿元,%)

图表26:2017年中国婚庆策划行业区域分布图(单位:%)

图表27:中国婚庆策划行业发展特点列表

图表28:2011-2017年中国婚庆策划行业工业总产值走势图(单位:亿元,%)

图表29:2011-2017年中国婚庆策划行业销售收入走势图(单位:亿元,%)

图表30:2011-2017年中国婚庆策划行业产销率变化情况(单位:%)

图表31:2017年婚庆策划行业主要省市产销率图(单位:%)

图表32:2011-2017年婚庆策划行业产销能力分析(单位:万元)

图表33:2011-2017年婚庆策划行业盈利能力分析(单位:%)

图表34:2011-2017年婚庆策划行业运营能力分析(单位:次)

图表35:2011-2017年婚庆策划行业偿债能力分析(单位:%,倍)

图表36:2011-2017年婚庆策划行业发展能力分析(单位:%)

图表37:2011-2017年中国婚庆策划行业进出口状况表(单位:亿美元,%)

图表38:2012-2017年婚庆策划行业进口状况表(单位:万美元,%)

图表39:2017年婚庆策划行业主要进口省市分布图(单位:%)

图表40:2012-2017年婚庆策划行业出口状况表(单位:亿美元,%)

图表41:2017年婚庆策划行业主要出口省市分布图(单位:%)

图表42:中国婚庆策划行业出口前景分析列表

图表43:中国婚庆策划行业进口前景分析列表

图表44:2017年中国婚庆策划行业区域分布图(按销售收入)(单位:%)

图表45:2017年中国婚庆策划行业企业规模分布图(按销售收入)(单位:%)

图表46:2017年中国婚庆策划行业企业性质分布图(按销售收入)(单位:%)

图表47:中国婚庆策划行业对上游婚庆策划行业的议价能力分析列表

图表48:中国婚庆策划行业对上游婚庆策划行业的议价能力分析列表

图表49:中国婚庆策划行业潜在进入者威胁分析列表

图表50:中国婚庆策划行业替代业务威胁分析列表

图表51:2011-2017年中国婚庆策划行业利润率走势图(单位:%)

图表52:国内婚庆策划行业投资兼并重组分析表

图表53:2017年中国产值分布图(单位:%)

图表54:2017年中国婚庆策划行业市场分布图(单位:%)

图表55:2017年中国婚庆策划行业利润分布图(单位:%)

图表56:2017年华东地区市场分布图(单位:%)

图表57:2011-2017年上海市婚庆策划行业市场规模走势图(单位:亿元,%)

图表58:2011-2017年江苏省婚庆策划行业市场规模走势图(单位:亿元,%)

图表59:2011-2017年山东省婚庆策划行业市场规模走势图(单位:亿元,%)

图表60:2011-2017年浙江省婚庆策划行业市场规模走势图(单位:亿元,%)

图表61:2011-2017年安徽省婚庆策划行业市场规模走势图(单位:亿元,%)

图表62:2011-2017年福建省婚庆策划行业市场规模走势图(单位:亿元,%)

图表63:2017年华南地区市场分布图(单位:%)

图表64:2011-2017年广东省婚庆策划行业市场规模走势图(单位:亿元,%)

图表65:2011-2017年广西婚庆策划行业市场规模走势图(单位:亿元,%)

图表66:2011-2017年海南省婚庆策划行业市场规模走势图(单位:亿元,%)

图表67:2017年华中地区市场分布图(单位:%)

图表68:2011-2017年湖南省婚庆策划行业市场规模走势图(单位:亿元,%)

图表69:2011-2017年湖北省婚庆策划行业市场规模走势图(单位:亿元,%)

图表70:2011-2017年河南省婚庆策划行业市场规模走势图(单位:亿元,%)

图表71:2017年华北地区市场分布图(单位:%)

图表72:2011-2017年北京市婚庆策划行业市场规模走势图(单位:亿元,%)

图表73:2011-2017年山西省婚庆策划行业市场规模走势图(单位:亿元,%)

图表74:2011-2017年天津市婚庆策划行业市场规模走势图(单位:亿元,%)

图表75:2011-2017年河北省婚庆策划行业市场规模走势图(单位:亿元,%)

图表76:2017年东北地区市场分布图(单位:%)

图表77:2011-2017年辽宁省婚庆策划行业市场规模走势图(单位:亿元,%)

图表78:2011-2017年吉林省婚庆策划行业市场规模走势图(单位:亿元,%)

图表79:2011-2017年黑龙江省婚庆策划行业市场规模走势图(单位:亿元,%)

图表80:2017年西南地区累计产量分布(单位:%)

图表81:2011-2017年重庆市婚庆策划行业市场规模走势图(单位:亿元,%)

图表82:2011-2017年四川省婚庆策划行业市场规模走势图(单位:亿元,%)

图表83:2011-2017年云南省婚庆策划行业市场规模走势图(单位:亿元,%)

图表84:2017年西北地区市场分布图(单位:%)

图表85:2011-2017年陕西省婚庆策划行业市场规模走势图(单位:亿元,%)

图表86:2011-2017年新疆婚庆策划行业市场规模走势图(单位:亿元,%)

图表87:2011-2017年甘肃省婚庆策划行业市场规模走势图(单位:亿元,%)

图表88:2017年婚庆策划行业资产总额、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前十名企业

图表89:2017年中国企业销售收入排名前十企业列表(单位:亿元)

图表90:2017年中国企业资产总额排名前十企业列表(单位:亿元)

图表91:2017年中国企业利润总额排名前十企业列表(单位:亿元)

图表92:喆爱(上海)婚庆服务有限公司基本信息表

图表93:喆爱(上海)婚庆服务有限公司业务能力简况表

图表94:喆爱(上海)婚庆服务有限公司组织结构图

图表95:喆爱(上海)婚庆服务有限公司优劣势分析

图表96:中山市小榄镇华纳婚纱影城基本信息表

图表97:中山市小榄镇华纳婚纱影城业务能力简况表

图表98:中山市小榄镇华纳婚纱影城组织结构图

图表99:中山市小榄镇华纳婚纱影城优劣势分析

图表100:北京东方玫瑰婚庆文化有限公司基本信息表

图表101:北京东方玫瑰婚庆文化有限公司业务能力简况表

图表102:北京东方玫瑰婚庆文化有限公司组织结构图

图表103:北京东方玫瑰婚庆文化有限公司优劣势分析

图表104:新天地婚庆文化市场(常州)有限公司基本信息表

图表105:新天地婚庆文化市场(常州)有限公司业务能力简况表

图表106:新天地婚庆文化市场(常州)有限公司组织结构图

图表107:新天地婚庆文化市场(常州)有限公司优劣势分析

图表108:圣玛丽国际婚纱摄影股份有限公司基本信息表

图表109:圣玛丽国际婚纱摄影股份有限公司业务能力简况表

图表110:圣玛丽国际婚纱摄影股份有限公司组织结构图

图表111:圣玛丽国际婚纱摄影股份有限公司优劣势分析

图表112:华德培婚礼(哈尔滨)有限公司基本信息表

图表113:华德培婚礼(哈尔滨)有限公司业务能力简况表

图表114:华德培婚礼(哈尔滨)有限公司组织结构图

图表115:华德培婚礼(哈尔滨)有限公司优劣势分析

图表116:诚市婚礼服务(天津)股份有限公司基本信息表

图表117:诚市婚礼服务(天津)股份有限公司业务能力简况表

图表118:诚市婚礼服务(天津)股份有限公司组织结构图

图表119:诚市婚礼服务(天津)股份有限公司优劣势分析

图表120:2018-2023年中国婚庆策划行业市场规模预测图(单位:亿元)

图表121:2018-2023年中国婚庆策划行业产品结构预测图(单位:%)

5.2023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篇五

(2018-2023年)

【报告目录】

第1章:干细胞的特征及分类

1.1 干细胞的特征

1.1.1 干细胞的定义

1.1.2 干细胞的特征

(1)自我更新能力

(2)多向分化潜能

(3)低免疫源性和良好的组织相容性

1.2 干细胞的分类

1.2.1 按分化潜能分类

(1)全能干细胞

(2)多能干细胞

(3)单能干细胞

1.2.2 按发育潜能分类

(1)胚胎干细胞

1)胚胎干细胞概述

2)胚胎干细胞的来源

3)胚胎干细胞特性分析

4)胚胎干细胞的法律与道德争议

(2)成体干细胞

1)成体干细胞概述

2)成体干细胞的分类

3)成体干细胞应用前景

第2章:干细胞治疗技术行业概述

2.1 干细胞治疗技术概述

2.1.1 干细胞治疗的原理

2.1.2 干细胞治疗技术分类

(1)干细胞移植技术

(2)干细胞再生技术

2.2 干细胞治疗核心技术分析

2.2.1 干细胞纯化技术

2.2.2 干细胞增殖技术

2.2.3 干细胞分化技术

2.3 干细胞治疗技术临床应用

2.3.1 干细胞治疗心血管疾病

2.3.2 干细胞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2.3.3 干细胞治疗血液病

2.3.4 干细胞治疗肾病

2.3.5 干细胞治疗糖尿病

2.3.6 干细胞治疗骨关节疾病

2.3.7 其它疾病干细胞治疗潜力

2.4 干细胞治疗将引领新“医学革命”

2.4.1 干细胞治疗的优势分析

2.4.2 干细胞治疗将引领新“医学革命”

2.4.3 干细胞治疗当前存在的问题

(1)干细胞分离提纯难度大

(2)干细胞异常分化

(3)干细胞本身的遗传稳定性

(4)免疫排斥

第3章:国际干细胞治疗技术发展分析

3.1 国际干细胞治疗技术总体状况

3.1.1 国际干细胞治疗技术发展历程

3.1.2 国际干细胞治疗技术研究热点

3.1.3 国际干细胞基础研究进展分析

(1)国际干细胞研究论文数量

(2)国际干细胞基础研究格局

3.1.4 国际干细胞治疗产品研发现状

(1)已批准上市的干细胞产品

(2)国际新兴干细胞在研产品

3.1.5 国际干细胞技术临床研究及应用

(1)干细胞技术临床应用现状

(2)干细胞临床在研种类及数目

(3)临床在研间充质干细胞种类及数目

3.2 国际干细胞专利产出情况分析

3.2.1 国际干细胞专利申请情况分析

3.2.2 国际干细胞专利地区分布情况

3.2.3 国际干细胞专利研发重点分布

3.2.4 国际干细胞专利主要申请机构

3.2.5 国际干细胞专利技术发展总结

3.3 领先国家干细胞治疗技术发展分析

3.3.1 美国干细胞治疗技术发展分析

(1)美国干细胞技术研究政策法规

(2)美国干细胞技术研发投入情况

(3)美国干细胞治疗技术研究成果

(4)美国干细胞治疗技术最新动向

3.3.2 英国干细胞治疗技术发展分析

(1)欧洲干细胞技术研究政策法规

(2)欧洲干细胞治疗技术研究成果

(3)欧洲干细胞治疗技术最新动向

3.3.3 日本干细胞治疗技术发展分析

(1)日本干细胞技术研究政策法规

(2)日本干细胞治疗技术研究成果

(3)日本干细胞治疗技术最新动向

3.3.4 韩国干细胞治疗技术发展分析

(1)韩国干细胞技术研究政策法规

(2)韩国干细胞治疗技术研究成果

(3)韩国干细胞治疗技术最新动向

3.3.5 澳大利亚干细胞治疗技术发展分析

(1)澳大利亚干细胞技术研究政策法规

(2)澳大利亚干细胞治疗技术研究成果

(3)澳大利亚干细胞治疗技术最新动向

3.4 国际干细胞研究机构研发成果分析

3.4.1 加州再生医学研究所

(1)机构发展简介

(2)机构干细胞研究领域

(3)机构干细胞研究实力

(4)机构干细胞研究成果

3.4.2 哈佛干细胞研究所

(1)机构发展简介

(2)机构干细胞研究领域

(3)机构干细胞研究实力

(4)机构干细胞研究成果

3.4.3 McGowan再生医学研究所

(1)机构发展简介

(2)机构干细胞研究领域

(3)机构干细胞研究实力

(4)机构干细胞研究成果

3.4.4 京都大学iPS细胞研究与应用中心

(1)机构发展简介

(2)机构干细胞研究领域

(3)机构干细胞研究实力

(4)机构干细胞研究成果

3.4.5 澳大利亚干细胞中心

(1)机构发展简介

(2)机构干细胞研究领域

(3)机构干细胞研究实力

(4)机构干细胞研究成果

3.4.6 罗斯林研究所

(1)机构发展简介

(2)机构干细胞研究领域

(3)机构干细胞研究实力

(4)机构干细胞研究成果

3.4.7 伦敦环球大学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中心

(1)机构发展简介

(2)机构干细胞研究领域

(3)机构干细胞研究实力

(4)机构干细胞研究成果

3.4.8 苏格兰再生医学中心

(1)机构发展简介

(2)机构干细胞研究领域

(3)机构干细胞研究实力

(4)机构干细胞研究成果

3.5 国际干细胞产品研发企业研究成果

3.5.1 Osiris Therapeutics公司

(1)公司发展简介

(2)公司干细胞研究领域

(3)公司干细胞研究成果

(4)公司产品临床应用情况

3.5.2 StemCells 公司

(1)公司发展简介

(2)公司干细胞研究领域

(3)公司干细胞研究成果

(4)公司产品临床应用情况

3.5.3 Geron公司

(1)公司发展简介

(2)公司干细胞研究领域

(3)公司干细胞研究成果

(4)公司产品临床应用情况

3.5.4 Bioheart 公司

(1)公司发展简介

(2)公司干细胞研究领域

(3)公司干细胞研究成果

(4)公司产品临床应用情况

3.5.5 ACT 公司

(1)公司发展简介

(2)公司干细胞研究领域

(3)公司干细胞研究成果

(4)公司产品临床应用情况

第4章:中国干细胞治疗技术研发环境分析

4.1 中国干细胞技术研究政策法规

4.1.1 干细胞技术研究政府态度分析

4.1.2 干细胞技术领域相关政策解析

4.1.3 干细胞技术研究国家资助情况

4.1.4 我国干细胞行业监管法规解读

4.2 中国干细胞技术研究专项规划

4.2.1 干细胞研究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1)干细胞研究的总体思路

(2)干细胞研究的发展目标

4.2.2 干细胞研究的主要任务解析

4.2.3 干细胞研究的保障措施分析

4.3 中国干细胞产业技术标准化分析

4.3.1 发达国家干细胞产业技术标准化现状

4.3.2 我国干细胞产业技术标准构成分析

4.3.3 我国干细胞产业技术标准化主体及模式

4.3.4 我国干细胞产业技术标准化策略

第5章:中国干细胞治疗技术发展现状分析

5.1 中国干细胞技术国际竞争力

5.2 中国干细胞基础研究现状分析

5.2.1 干细胞基础研究热度分析

(1)干细胞学术关注度分析

(2)干细胞学术传播度分析

(3)干细胞基础研究学科类别

(4)干细胞基础研究机构排名

5.2.2 当前干细胞基础研究领域分析

(1)干细胞重编程研究

(2)干细胞自我更新及多能性维持的机理研究

(3)新型的多能干细胞研究

(4)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及其调控机制研究

5.3 中国干细胞行业专利产出情况分析

5.3.1 干细胞专利申请数量分析

5.3.2 干细胞专利类型结构分析

5.3.3 干细胞专利申请人构成分析

5.3.4 干细胞专利热门领域分析

5.3.5 干细胞技术生命周期分析

5.4 中国干细胞治疗产品研发成果分析

5.4.1 干细胞治疗产品主要研发机构

5.4.2 干细胞治疗产品研发情况分析

(1)已批准的干细胞治疗产品

(2)正在研发中的干细胞治疗产品

5.4.3 干细胞治疗产品落后的主要原因

5.5 中国干细胞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5.5.1 干细胞临床研究总体水平分析

5.5.2 我国干细胞临床研究出色领域

(1)顽固性自体免疫病的间充质干细胞治疗

(2)间充质干细胞用于诱导移植耐受研究

(3)视网膜病变的干细胞治疗

(4)肝硬化/肝衰竭的干细胞治疗研究

(5)脑瘫的干细胞治疗的研究

5.5.3 我国干细胞临床研究最新动向

第6章:中国干细胞治疗技术行业领先企业分析

6.1 中国干细胞研究机构及成果分析

6.1.1 国家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机构发展简况

(2)机构研究方向分析

(3)机构研究实力分析

(4)机构研究成果分析

(5)机构最新研究动向

6.1.2 人类干细胞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1)机构发展简况

(2)机构研究方向分析

(3)机构研究实力分析

(4)机构研究成果分析

(5)机构最新研究动向

6.1.3 华南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所

(1)机构发展简况

(2)机构研究方向分析

(3)机构研究实力分析

(4)机构研究成果分析

(5)机构最新研究动向

6.1.4 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1)机构发展简况

(2)机构研究方向分析

(3)机构研究实力分析

(4)机构研究成果分析

(5)机构最新研究动向

6.1.5 同济大学医学院干细胞研究中心

(1)机构发展简况

(2)机构研究方向分析

(3)机构研究实力分析

(4)机构研究成果分析

(5)机构最新研究动向

6.1.6 健康科学研究所

(1)机构发展简况

(2)机构研究方向分析

(3)机构研究实力分析

(4)机构研究成果分析

(5)机构最新研究动向

6.2 中国干细胞治疗技术领先企业分析

6.2.1 中源协和干细胞生物工程股份公司

(1)企业发展简介

(2)企业研发实力分析

(3)企业干细胞专利技术

(4)企业干细胞技术及产品研究成果

(5)企业在研项目分析

(6)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7)企业经营优劣势分析

(8)企业最新发展动向

6.2.2 深圳市北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企业发展简介

(2)企业研发实力分析

(3)企业干细胞专利技术

(4)企业干细胞技术及产品研究成果

(5)企业在研项目分析

(6)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7)企业经营优劣势分析

(8)企业最新发展动向

6.2.3 天津昂赛细胞基因工程公司

(1)企业发展简介

(2)企业研发实力分析

(3)企业干细胞专利技术

(4)企业干细胞技术及产品研究成果

(5)企业在研项目分析

(6)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7)企业经营优劣势分析

(8)企业最新发展动向

6.2.4 北京汉氏联合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1)企业发展简介

(2)企业研发实力分析

(3)企业干细胞专利技术

(4)企业干细胞技术及产品研究成果

(5)企业在研项目分析

(6)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7)企业经营优劣势分析

(8)企业最新发展动向

6.2.5 青岛奥克生物开发有限公司

(1)企业发展简介

(2)企业研发实力分析

(3)企业干细胞专利技术

(4)企业干细胞技术及产品研究成果

(5)企业在研项目分析

(6)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7)企业经营优劣势分析

(8)企业最新发展动向

6.2.6 赛业(广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企业发展简介

(2)企业研发实力分析

(3)企业干细胞专利技术

(4)企业干细胞技术及产品研究成果

(5)企业在研项目分析

(6)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7)企业经营优劣势分析

(8)企业最新发展动向

6.2.7 北京京蒙高科干细胞技术有限公司

(1)企业发展简介

(2)企业研发实力分析

(3)企业干细胞专利技术

(4)企业干细胞技术及产品研究成果

(5)企业在研项目分析

(6)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7)企业经营优劣势分析

(8)企业最新发展动向

6.2.8 广州市香雪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1)企业发展简介

(2)企业研发实力分析

(3)企业干细胞专利技术

(4)企业干细胞技术及产品研究成果

(5)企业在研项目分析

(6)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7)企业经营优劣势分析

(8)企业最新发展动向

6.2.9 吉林省中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1)企业发展简介

(2)企业研发实力分析

(3)企业干细胞专利技术

(4)企业干细胞技术及产品研究成果

(5)企业在研项目分析

(6)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7)企业经营优劣势分析

(8)企业最新发展动向

6.2.10 吉林大学通源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1)企业发展简介

(2)企业研发实力分析

(3)企业干细胞专利技术

(4)企业干细胞技术及产品研究成果

(5)企业在研项目分析

(6)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7)企业经营优劣势分析

(8)企业最新发展动向

6.2.11 顺昊细胞生物技术(天津)股份有限公司

(1)企业发展简介

(2)企业研发实力分析

(3)企业干细胞专利技术

(4)企业干细胞技术及产品研究成果

(5)企业在研项目分析

(6)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7)企业经营优劣势分析

(8)企业最新发展动向

第7章:中国干细胞治疗技术发展趋势与投资潜力

7.1 全球干细胞治疗技术发展趋势

7.1.1 全球干细胞治疗技术发展趋势

7.1.2 全球干细胞治疗技术应用前景

7.2 中国干细胞治疗技术发展趋势

7.2.1 中国干细胞治疗技术发展趋势

7.2.2 中国干细胞治疗技术应用前景

7.3 中国干细胞治疗技术投资潜力

7.3.1 干细胞治疗技术投资热度分析

7.3.2 干细胞治疗技术投资价值分析

7.3.3 干细胞治疗技术投资潜力分析

7.3.4 前瞻干细胞治疗技术投资建议

图表目录

图表1:干细胞的特点

图表2:干细胞按分化潜能分类

图表3:胚胎干细胞的由来

图表4:造血干细胞可分化成红血球、血小板和白血球等各种血液细胞

图表5:造血干细胞可治疗多种疾病

图表6:不同来源的造血干细胞配型程度、移植后反应不同

图表7: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分化成肌肉细胞、脂肪细胞、软骨细胞等多种细胞

图表8: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图表9:干细胞应用机理

图表10:干细胞可用于多种疾病治疗

图表11:干细胞治疗技术发展历程

图表12:近年来全球干细胞相关SCI论文数量统计

图表13:干细胞相关SCI论文数量国家排名

图表14:全球目前获得卫生管理部门批准的干细胞药物和干细胞产品

图表15:全球目前临床中后期的干细胞产品和干细胞在研药物

图表16:全球干细胞在疾病种类中的临床应用

图表17:世界在研干细胞数目及种类

图表18:全球干细胞技术领域相关专利的逐年申请情况

图表19:全球干细胞技术专利优先权国家排名情况

图表20:全球干细胞技术专利前10位IPC小类专利数量及分类注释

图表21:全球干细胞技术领域的主要国家分布

图表22:全球干细胞技术专利申请量排名前20位的机构

图表23:Osiris公司干细胞药品的临床试验进度

图表24:StemCells公司产品系列丰富

图表25:StemCells公司神经干细胞和祖细胞方面的专利数量

图表26:Geron公司在研干细胞产品

图表27:Bioheart公司产品系列丰富

图表28:近年来我国干细胞技术领域相关政策

图表29:国家自然科学对干细胞技术研究的资助情况

图表30:近年来我国干细胞学术关注度

图表31:近年来我国干细胞学术传播度

图表32:干细胞基础研究学科类别

图表33:干细胞基础研究机构排名

图表34:2011-2016年中国干细胞专利申请数量变化图(单位:项)

图表35:2011-2016年中国干细胞专利类型结构(单位:项)

图表36:2011-2016年中国干细胞专利申请人分析

图表37:2011-2016年中国干细胞热门专利分析

图表38:我国干细胞技术生命周期分析

图表39:国家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方向

图表40:国家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成果

图表41:人类干细胞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研究方向

图表42:人类干细胞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研究成果

图表43:华南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所研究方向

图表44:华南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所研究成果

图表45: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方向

图表46: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成果

图表47:同济大学医学院干细胞研究中心研究方向

图表48:同济大学医学院干细胞研究中心研究成果

图表49:健康科学研究所研究方向

图表50:健康科学研究所研究成果

图表51:中源协和干细胞生物工程股份公司发展历程

图表52:中源协和干细胞生物工程股份公司专利技术

图表53:中源协和干细胞生物工程股份公司在研项目

图表54:中源协和干细胞生物工程股份公司经营优劣势分析

图表55:深圳市北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发展历程

图表56:深圳市北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拥有多项干细胞专利技术

图表57:深圳市北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研项目

图表58:深圳市北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经营优劣势分析

图表59:天津昂赛细胞基因工程公司发展历程

图表60:天津昂赛细胞基因工程公司专利技术

图表61:天津昂赛细胞基因工程公司在研项目

图表62:天津昂赛细胞基因工程公司经营优劣势分析

图表63:北京汉氏联合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发展历程

图表64:北京汉氏联合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专利技术

图表65:北京汉氏联合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在研项目

图表66:北京汉氏联合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经营优劣势分析

图表67:青岛奥克生物开发有限公司发展历程

图表68:青岛奥克生物开发有限公司专利技术

图表69:青岛奥克生物开发有限公司在研项目

图表70:青岛奥克生物开发有限公司经营优劣势分析

图表71:赛业(广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发展历程

图表72:赛业(广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专利技术

图表73:赛业(广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研项目

图表74:赛业(广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经营优劣势分析

图表75:北京京蒙高科干细胞技术有限公司发展历程

图表76:北京京蒙高科干细胞技术有限公司专利技术

图表77:北京京蒙高科干细胞技术有限公司在研项目

图表78:北京京蒙高科干细胞技术有限公司经营优劣势分析

图表79:广州市香雪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发展历程

图表80:广州市香雪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专利技术

图表81:广州市香雪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在研项目

图表82:广州市香雪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经营优劣势分析

图表83:吉林省中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发展历程

图表84:吉林省中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专利技术

图表85:吉林省中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在研项目

图表86:吉林省中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经营优劣势分析

图表87:吉林大学通源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发展历程

图表88:吉林大学通源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专利技术

图表89:吉林大学通源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在研项目

图表90:吉林大学通源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经营优劣势分析

图表91:顺昊细胞生物技术(天津)股份有限公司发展历程

图表92:顺昊细胞生物技术(天津)股份有限公司专利技术

图表93:顺昊细胞生物技术(天津)股份有限公司在研项目

图表94:顺昊细胞生物技术(天津)股份有限公司经营优劣势分析

6.2023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篇六

1 2011年全省畜牧业经济运行情况

1.1 总量增长结构优化

行业预计, 全年出栏生猪、牛、羊、家禽同比分别增长1%、1.8%、3.2%、3.3%, 畜牧业产值1970亿元, 同比增长1.50% (按可比价计算) 。非猪畜禽肉占肉类总产量比重由28.71%提高到30.51%, 禽蛋、奶类产量占肉蛋奶产量比重由19.41%提高到19.5%。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建设稳步推进, 全省新增出栏优质商品猪220万头, 新增国家级生猪调出大县31个, 达到84个, 占全国500个生猪调出大县的16.8%, 奖励资金4.58亿元, 占全国奖励资金总量近1/5。全年外销出口猪肉70万吨, 其中精深加工产品25万吨, 外销生猪310万头, 为保障全国猪肉市场供给作出了重要贡献。1.2生产方式快速转变新建 (改扩建) 畜禽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小区2350个, 国家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小区 (场) 发展到87个, 创建10个畜禽品种的省级示范小区 (场) 76个, 有7个示范小区 (场) 纳入全国百例典型示范场。全省生猪规模养殖面达到55%, 提高5个百分点。新增无公害畜产品和产品基地135个。各类优质种畜禽场达到1030个, 生猪三元杂交面达71.8%, 提高了2.6个百分点, 牛、羊、禽、兔良种面分别达到42.1%、87.6%、85.2%、88.2%, 提高1~2.2个百分点。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逐步成为全省畜牧生产主导形式。

1.3 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

2011年, 全省新增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畜牧龙头企业3家, 达到130家;畜牧业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新增40家, 达到141家, 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8家, 新推荐上报国家级龙头企业7家, 国内大型畜牧龙头企业普遍在川建立了养殖加工基地。饲料、兽药产值超过300亿元, 工业饲料总产量突破800万吨。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到6333个, 其中工商注册的规范化合作社5459个, 资产总额达171亿元, 带动农户107万户。组织企业参加西博会、农交会等重大展会, 签订销售合同总额52.9亿元。全省形成了主要畜禽养殖都有大型龙头企业带动、专业合作社组织、生产性服务体系配套的现代产业格局。

1.4 现代畜牧业发展提质扩面

一是试点市成效显著。资阳、遂宁、眉山三市进入现代畜牧业发展深化阶段。预计三市全年肉、蛋、奶产量分别占全省18%、20%和28%;资阳、遂宁年出栏50头以上生猪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到60%和72%, 眉山年末存栏20头以上奶牛规模养殖比重达到56.0%, 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二是重点县发展加快。全省新增现代畜牧业重点县20个, 发展到32个。50个现代畜牧业重点培育县生猪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面达到58%, 三元杂交面达到84%, 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1.5 灾后恢复重建全面完成

畜牧业灾后重建累计完成投资91.1亿元, 占规划总投资的102%, 完工项目121个, 完工率100%。39个重灾县恢复重建圈舍2029.6万平方米, 完成规划的104%;恢复重建种畜禽场88个、畜牧兽医站986个, 完成规划的100%;恢复发展畜禽生产能力1238.9万头 (只) , 完成规划的100.3%;修复草地63.7万亩 (1亩=667平方米, 下同) , 完成规划的100.3%。坚持产业恢复重建与新村建设相结合, 创造性提出了异地重建的农民集中居住区, 配套集中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就地恢复重建的民居, 引导农户建设标准化养殖圈舍。灾区畜牧业在恢复重建中实现了跨越和提升, 生产总量和发展质量均超过了灾前水平, 既为灾区群众安居乐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更打造了一批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与新农村建设相配套、与转变发展方式相结合的亮点, 为全省现代畜牧业提质转型提供了宝贵经验。

1.6 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强

化免疫、消毒、监测、检疫、应急处置等综合防控措施, 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密度常年保持在90%以上, 应免畜禽免疫密度达到100%, 有效抗体合格率均高于农业部规定标准, 全省保持了清净无疫。饲料和兽药产品平均合格率比上年同期提高1~2个百分点, 畜产品中瘦肉精、抗生素、生长素、色素、蛋白精等违禁物质均未检出, 磺胺等药物残留均未超标, 全省未发生动物源性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探索形成了集市场监测预警、冻猪肉储备、合作社建立风险调节金、生猪远期交易等为一体的生猪市场风险防范机制, 生猪产业抗市场风险能力得到增强。

1.7 草原保护建设成效显著

2011年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 开展草原禁牧补助7000万亩、草畜平衡奖励14200万亩。深化退牧还草工程建设, 禁牧休牧草原围栏1200万亩, 草原补播484万亩。加强草原防灾减灾工作, 完成草原鼠害防治509万亩、虫害602万亩, 建设人工饲草地60余万亩。全年没有发生重特大草原火灾。牧区草地植被覆盖度有较大提高,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1.8 政策扶持体系逐步健全

新形势下畜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体系框架逐步形成。一是财政资金投入再创新高。2011年我省中央和省级畜牧业投资达首次突破30亿元, 达到34.6亿元, 比去年同期增加41% (其中中央投资29.98亿元, 比去年同期增加53%) 。其中畜禽生产科技资金14.51亿元, 动物疫病防控资金6.70亿元, 草地生态建设资金12.70亿元, 畜产品质量安全资金0.55亿元, 畜牧产业化资金0.14亿元。二是重大项目建设稳步增长。全省畜牧业大项目建设完成投资72亿元, 完成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下达50亿元投资目标任务的144%。二是政策性保险稳步推进。2011年我省能繁母猪全部纳入承保范围, 育肥猪和奶牛参保面和参保数量继续增加。政策有力扶持, 夯实了产业基础, 促进了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2 主要畜产品市场行情及效益分析

2.1 生猪:市场价格持续上涨, 养殖效益明显提升

2.1.1 市场价格走势。

2011年我省生猪价格走势与全国基本一致, 总体呈现上涨态势。分阶段来看, 前三季度持续上涨, 9月份达到全年最高, 10~12月中旬出现回落, 但仍保持高位, 12月中旬以来, 价格逐渐稳定, 当前每千克仔猪、活猪、猪肉价格分别为22.5元、18元和28.9元。从全年来看, 每千克仔猪、活猪、猪肉价格分别为21.63元、16.95元和27.16元, 比去年同期明显上涨, 同比分别增长77.87%、53%和40%。

2011年生猪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一是养殖成本上升拉动猪价上涨。受宏观经济运行影响, 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CPI) 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 (PPI) 持续上升, 推动生猪养殖成本上涨。今年玉米平均价格2.38元/千克, 同比上涨13%, 劳动力成本平均涨幅在20%左右。据测算, 育肥出栏一头100千克的肥猪, 饲养成本在1250元左右, 同比上涨20%, 比2009年上涨29%。二是全国生猪供应偏紧拉动猪价上涨。2008年下半年至2010年上半年, 全国生猪价格持续走低, 生猪养殖普遍亏损, 散养农户减少存栏或退出养殖, 部分规模养殖户 (场) 缩减养殖规模, 导致育肥猪上市的阶段性偏紧。据农业部对全国200个县抽样监测, 1~8月监测点生猪出栏同比下降3.5%;商务部资料显示, 全国规模以上屠宰企业屠宰生猪同比减少6%。三是猪价恢复性上涨。2009年下半年开始, 生猪价格一路下滑, 到2010年6月跌至9元/千克以下。养殖出现大面积亏损, 之后逐渐回升, 2011年猪价持续走高, 是在原来低价格基础上的恢复性增长, 是生猪价值与价格相适应的合理回归和体现, 是伴随着全国CPI增长的正常反应。四是生猪疫情和“瘦肉精”事件影响。2010年部分省份发生生猪疫情, 一些地区出现仔猪成活率下降, 挫伤了养殖者补栏积极性, 加之2011年3月河南发生"瘦肉精"事件, 生猪生产受到冲击,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去年上半年全国生猪出栏量。五是猪肉进口量激增促使猪价回落。资料显示, 前10个月, 中国进口猪肉及其副产品达到87万吨, 同比增长44.6%, 其中第三季度进口量最大。进口猪肉激增一定程度上导致第四季度猪价回落。

2.1.2 养殖效益分析。

活猪价格和饲养成本是影响生猪养殖效益的最直接因素。去年尽管饲料和人工成本上涨, 但猪价涨幅更大, 生猪养殖效益仍然明显提升。9月份猪粮比价达到8.28∶1的历史高点, 全年平均7.04∶1, 也高于6∶1的盈亏平衡点。据调查, 全年平均自繁自养饲养出栏一头生猪头均收益600元左右, 散养农户购买仔猪饲养头均收益约400元左右。据行业测算, 2011年生猪产业为全省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加贡献达到180元, 占全省人均牧业现金收入增加的65%。去年我省生猪养殖效益的特点为全年均保持了350元以上的较高利润, 9月份效益最好, 出栏一头猪利润达到700元。

2.2 牛羊:市场价格有所上涨, 养殖效益良好

牛羊肉是近年来我省价格最高的大宗畜产品, 肉牛肉羊业是我省效益最稳定的畜牧产业。据行业测算, 牛羊产业为农民人均牧业现金收入增加贡献将达到22元。

去年牛羊肉价格尽管有所上涨, 但相对其他畜产品, 总体走势表现稳定, 全年牛肉、羊肉平均价格分别为34.47元和39.36元, 同比分别增长7%和14%。出栏一头肉牛可获利1500元、出栏一只羊可获利300元。牛羊肉价格高位稳定运行的原因:一是繁殖慢, 产仔数低, 饲养周期长, 盲目追风难度大。母牛每3年才能产2头牛犊, 育肥还需要12~15个月;二是目前我省牛羊肉主要是省内自产自销, 受国内国际市场影响小;三是随着人们消费结构调整, 对牛羊肉需求增加。

2.3 禽兔:价格有所波动, 效益明显提升

经历了2010年下半年禽、兔价格快速上涨之后, 2011年基本稳定, 波动较小, 活鸡、鸡蛋波动区间分别在在3元和2元左右, 但总体价格明显高于去年。全年活鸡、鸡蛋平均价格为24.24元和11.86元, 同比分别增长27%和22%。据行业测算, 禽兔产业为农民人均牧业现金收入增加贡献将达到78元。禽兔价格波动较小的主要原因一是规模化程度较高, 养殖业主信息渠道多, 对市场把握更准。二是生产周期短, 一般蛋鸡从育雏到产蛋仅需要3个半月时间, 肉鸡、肉兔出栏仅需2个月左右, 因此供求关系可在短期内得到调整, 养殖业主可以根据效益情况随时调整生产, 生产的可控性更强, 效益相对稳定。据调查, 去年出栏一只肉鸡、肉兔平均可获利5~8元, 饲养一只蛋鸡、獭兔、长毛兔平均可获利15元、15元和50元左右。

2.4 蜂产业:生产基本稳定, 价格保持上涨

蜂产品产量很大程度上受到气候因素影响。近年气候不稳定, 对蜂产品生产造成不利影响。生产方面:蜂蜜产量稳定, 蜂王浆、蜂花粉产量有所下降。去年上半年我省气候条件良好, 4月至5月省内气温大都在15~25℃, 降水量小, 非常适合柑橘和山区野草开花泌蜜, 因此柑橘蜜、槐花蜜、山花蜜为主的蜂蜜产量有所增长。据调查, 我省柑橘蜜产量1900吨左右, 同比增长50%以上;槐花蜂蜜产量1.8万吨, 同比增长90%以上;山花蜜产量2500吨, 同比增加30%以上。下半年由于重要蜜源地青海省去年气候异常, 前期阴雨天气, 后期干旱, 导致以油菜蜜为主的蜂蜜产量大幅减产。同时蜂王浆、蜂花粉产量也有所下降, 蜂王浆产量比上年同期减少40%;蜂花粉产量比上年同期减少约20%。价格方面:总体保持上涨趋势。由于2010年洋槐蜜减产, 去年收购价格逐步攀升, 每千克从13元上涨到17元;柑橘蜜收购价为13~14元/千克, 同比上涨15%左右;洋槐蜂王浆收购价90~105元/千克, 同比上涨15%左右。蜂王浆收购价110~130元/千克, 比上年同期上涨30%左右。油菜花粉收购价格为32~40元/千克, 比上年同期上涨80%。

2.5 饲料:生产持续增长, 产业集中程度明显提升

预计全省全年工业饲料总产量将首次突破800万吨大关, 达到840万吨, 较上年增加近100万吨, 增长近12%。年产量1万吨以上企业128家, 占全省工业饲料总产量的87.47%。其中, 正大在川内产量达65.97万吨、铁骑力士60.77万吨、新希望44.14万吨、特驱43.64万吨、通威39.67万吨、三旺29.75万吨。截止2011年9月底, 我省共有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782家, 比上年减少11家, 企业数量逐年减少, 产业集中度有所提升。

3 2012年我省畜牧业发展环境分析及形势预测

3.1 发展环境

从国际形势来看, 明年世界经济形势总体上仍将十分严峻复杂, 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难以预测, 国际经济环境难以明显好转, 特别是国际市场将陷入低迷、能源资源竞争将更加激烈。从国内形势来看, 我国经济运行的基本面是好的, 进一步发展具备国内需求潜力巨大、体制创新活力迸发、调控回旋余地较大等有利条件, 但也面临经济增长存在下行压力、物价上涨压力仍然较大等问题。尽管国际国内宏观经济环境复杂多变, 但我省畜牧业发展仍然面临较多的有利条件:一是畜牧业发展政策环境良好。从国家层面上看, 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成渝经济区建设、汶川地震灾区产业振兴、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等重大战略的实施, 有利于推进四川畜牧经济强省建设。国家进一步加大了生猪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 完善了“十二五”时期生产发展、疫病防控、用地融资、市场调控监管等具体措施, 将有力推动我省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建设。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上明确提出2012年要“继续增加‘三农’投入, 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 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从全省层面上看, 省委、省政府提出了“稳定增势、高位求进、加快发展”的经济工作基调, 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联动发展, 在推进天府新区建设中狠抓现代农业发展, 将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加快转移, 促进农业生产分工, 培育形成稳定的职业农民群体, 为畜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创造资源条件和市场空间。最近省政府又出台了《关于深化试点加快建设现代畜牧经济强省的意见》, 为下一阶段我省畜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重点。二是畜牧业生产有序程度提高, 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有所增强。近年来, 随着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推进, 畜牧业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养殖户发展生产更加理性, 生产有序性、稳定性不断增强, 受市场价格变化的影响减弱。三是畜产品价格将保持高位, 市场波动收窄。去年前三季度畜产品价格特别是生猪价格持续上涨, 但随着国家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强和对畜牧业生产发展的大力支持, 进入四季度后, 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势头得到控制, 目前保持稳定趋势。

与此同时, 也存在一些制约畜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一是受资金、技术、市场信息等生产要素的影响, 制约了部分农民进入适度规模养殖, 限制了产业发展助农增收覆盖面。二是传统散养比例仍然较高, 生产设施和饲养环境差, 点多面广, 动物防疫和质量监管难度大, 发生和传播疫病的风险大, 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多。一旦发生重大动物疫情和大的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将会引起畜牧业生产和畜产品价格波动, 进而影响农民牧业增收。三是在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和已有的土地利用规划下, 畜牧产业布局和规模发展受土地资源的约束越来越大。同时, 规模养殖发展伴生的环保投入增大。四是市场风险明显增大。近年来, 经济一体化加深了国内外、省内外市场流通, 畜牧业外部关联性增强, 畜产品价格波动影响因素增多, 波动周期更短, 幅度更大, 直接影响农民牧业收入和养殖积极性。

3.2 形势预测

3.2.1 总体形势预测。

综合分析我省畜牧业面临的发展环境, 2012年全省畜牧经济发展总体形势是:畜牧业生产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方式加快转变, 畜产品价格总体将保持相对平稳。预计2012年全社会畜牧业投资额将继续增长, 生猪价格波幅减小, 牛羊和小家禽畜价格稳中微升, 全省肉、蛋、奶产量分别增长2.7%、4%和4.5%, 畜牧业产值增长3% (按可比价计算) 。畜牧业为农民人均增收贡献50元以上。

3.2.2 价格走势预测。

生猪价格有所回落, 波幅减小:预计6月左右达到全年低点, 随后振荡攀升, 但难以达到2011年最高点, 呈扁平“V”型趋势。从养殖成本分析, 2011年大部分玉米主产国都出现增产, 我国玉米产量也创下1.85亿吨的历史新高, 加之国家通过税收政策严格控制玉米深加工用量, 增加了玉米深加工企业运营成本, 压缩了利润空间, 深加工企业采购意愿不强, 使饲料玉米消费保障程度提高, 从玉米期货价格走势也可看出, 2012年供应宽松, 价格将保持稳定。同时综合仔猪、劳动力等其他因素, 养殖成本将保持稳定。

从生猪远期交易价格走势分析, 四川大宗生猪远期交易显示:2012年1~6月, 1月SZ1201生猪价最高, 为1771元/100千克, 6月SZ1206生猪价最低, 为1725元/100千克, 呈下降趋势, 平均价格为1755元/100千克。

重庆生猪远期交易显示:2012年2~6月, 3月SZ1203生猪价最高, 为1765元/100千克, 6月SZ1206生猪价最低, 为1716元/100千克, 平均价格为1740元/100千克, 也呈下降趋势。

从供应分析, 据农业部监测, 2011年11月全国生猪存栏4.76亿头, 同比增长2.82%, 达到近两年高峰;能繁母猪自5月份以来连续7个月保持增长, 达到0.49亿头, 同比增长2.01%, 占猪群比重为10.3%。从目前存栏和猪群结构看, 2012年全国生猪出栏量将比2011年有所增长, 市场供应充足。从消费分析,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猪肉消费仍然存在一定增长潜力。同时, 随着消费群体的分化, 猪肉消费结构将逐渐发展变化, 猪肉大宗产品将保持稳中有增, 绿色生态、特色风味类猪肉将增长迅速的态势, 价格也将随之提升。

牛羊价格高位稳定略有上涨:随着人们消费结构调整, 牛羊肉消费量将稳步增加, 2012牛羊肉价格仍将稳定在高位并略有上涨, 全年波动较小。

7.2023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篇七

当前,我国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就业形势较好,消费品市场活跃,居民收入增长加快,企业利润较高,财政增收较多。但国民经济仍在高位运行,宏观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的趋势并未得到根本缓解,主要表现在:工业增长速度持续高位运行;固定资产投资及对外贸易快速增长;财政税收高速增长;消费品价格上涨明显;房地产等资产价格高位持续攀升。

(一)工业增长速度持续高位运行

今年以来,工业增长速度持续高位运行,显著高于去年。1—10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5%,比上年同期加快1.6个百分点。1—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5623亿元,同比增长37.0%。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06.56,比去年同期提高21.57点。

(二)固定资产投资及对外贸易快速增长

今年1—10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88953亿元,同比增长26.9%。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完成投资38800亿元,增长16.6%;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9192亿元,增长31.4%。从项目隶属关系看,中央项目投资8830亿元,同比增长13.8%;地方项目投资80123亿元,增长28.6%。从产业看,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投资1070亿元、39048亿元和4883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9.9%、29.6%和24.7%。其中10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较上年同期增长30.7%,增速较2006年10月加快13.9个百分点,10月份当月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年内最高,且远高于9月份的24.8%,显示投资反弹压力巨大。

贸易顺差过大是近两年才出现的新问题,2004年我国的贸易顺差只有320亿美元,而2005年和2006年分别达到1019亿美元和1775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了218%和453%。今年1—10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1759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5%,进出口规模接近去年全年水平;其中出口9858亿美元,增长26.5%;进口7734亿美元,增长19.8%。1—10月贸易顺差为2123亿美元,增长59%。9月末,国家外汇储备14336亿美元,同比增长45.1%。贸易顺差过大,使贸易摩擦大量增加,资源环境更趋紧张,人民币升值压力进一步加大。

(三)财政税收高速增长

2006年,我国财政收入达到39300亿元。2007年前三季度,全国税收收入(不包括关税、耕地占用税和契税,未扣减出口退税)累计完成37161亿元,已经接近2006年全年收入总额,比上年同期增长30.8%;增收8741亿元,已接近1998年的全年收入额,增幅是1994年以来同期最高水平。其中,国内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海关代征进口税等主要税种收入增幅在20%以上。证券交易印花税完成1436亿元,增长11.7倍。财政税收持续高速增长与经济增长速度过快、物价水平较高等因素密切相关。预计今年全年财政增收将超过1万亿元,超收5000亿元以上。

(四)消费品价格上涨明显

今年以来,我国的消费品价格呈现出较快上涨的趋势,前10个月累计,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4.4%,8—10月份分别上涨了6.5%、6.2%和6.5%,其中食品类及居住类价格上涨较多。尽管当前我国的核心CPI(即CPI数据中剔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部分)上涨并不高,7月和8月份均为0.8%,但由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恩格尔系数较高,比如2006年我国农村恩格尔系数为43%,因此,近期物价的快速上涨对低收入阶层和困难群众生活的影响较大。

(五)房地产等资产价格高位持续攀升

除了CPI之外,当前我国股市和楼市等资产市场价格也在高位上持续攀升。特别是部分城市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过高,已经严重地影响到居民住房,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今年以来,包括近几年来,全国住房价格一直在呈现上升的态势,可以说今年以来又逐渐有所加快。1—3季度,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累计平均上涨6.7%,其中一季度上涨5.6%,二季度上涨6.3%,三季度上涨8.2%。三季度中7月份同比上涨7.5%,8月份同比上涨8.2%,9月份同比上涨达8.9%。10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了9.5%,达到了新高。在流动性过剩和负利率背景下,资金推动容易引发资产泡沫风险。去年以来股市、楼市价格涨幅双双增加,表明泡沫成分在加大,值得高度重视。

二、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主要有:经济增长速度过快,投资反弹压力较大;消费品和资产价格持续上涨,不利于宏观经济稳定和社会和谐;资源要素价格偏低,节能减排形势十分严峻;收入分配及民生问题较为突出。

(一)经济增长速度过快,投资反弹压力较大

近几年我国GDP的增长速度一直比较快,而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今年前三季度达到11.5%,上升趋势进一步增强。预计今年全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将超过前四年的水平。

从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看,现阶段中国经济增长仍将延续投资主导型增长模式。自改革开放以来,相对经济增长和消费增长来说,除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的一段时期之外,投资增长一直存在过快的问题。除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对投资的客观需要之外,存在这一问题的根源,与我们现行的财税体制、行政管理体制和干部管理体制密切相关。此外,目前宏观经济环境中还存在着一些使投资反弹成为可能的条件,主要表现在相对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银行信贷投放较多,企业利润和自有资金较多,为投资反弹提供了宽裕的资金支持条件。

2008年是政府换届年,由于造成投资冲动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从根本上解决,投资反弹的压力仍将很大。经济增长速度特别是投资增长过快,给经济结构调整、能源资源的合理开采利用和环境保护都带来了许多困难。目前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产生不良贷款的体制机制因素尚未根本消除,不良贷款反弹压力依然较大。

(二)消费品和资产价格持续上涨,不利于宏观经济稳定和社会和谐

今年以来,我国的消费品价格呈现出加速上涨的趋势。受投资需求较高、国内流动性偏多、资源要素改革及国际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的价格上涨还将面临着较大的压力。

第一,投资需求较高的因素。2003年全社会投资增长率是27.7%;2004—2006年分别比2003年降低了1.1、1.7和3.7个百分点,虽然增长速度逐年有所降低,但仍在20%以上。今年1—10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88953亿元,同比增长26.9%。从施工和新开工项目情况看,截止到10月底,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66704亿元,同比增长26.5%。由于造成投资冲动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投资反弹的压力仍较大,预计2008年投资增长仍然将明显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和消费增长速度。投资需求持续多年的高位运行将加大未来价格上涨的压力。

第二,国内流动性偏多的因素。在现有利率和汇率框架下,货币供应量增长偏快,央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难度在加大,流动性过多推高了消费品价格和资产价格。近几年,由于我国劳动力的相对过剩及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阻碍了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向下游产品价格上涨的传导。今年以来,一方面我国劳动力的成本开始逐步有所上升,另一方面企业依靠加强管理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潜力在下降。这两个因素将促使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向一部分下游产品价格上涨的传导,在货币供应持续偏高、流动性持续偏多的条件下,消费品及资产价格上涨的压力将加大。

第三,资源要素改革的因素。我国许多重要资源或者资源性产品价格低于市场价格,资源税税率偏低。资源价格偏低是我国经济内外失衡、节能减排形势严峻的诱因之一。理顺资源价格是扭转经济内外失衡、推进节能减排的必然要求。但资源价格改革将加大短期内价格上行的压力。

第四,国际价格上涨的输入因素。其一,全球化所带来的工业快速增长造成了世界范围内的能源和大宗商品紧张,在美元贬值的情况下,价格持续上扬。今年以来,国际油价在波动中持续走高。当前,我国原油进口依存度不断提高,国际油价的大幅上涨,将带动国内消费品价格的上涨。其二,受全球气候因素等导致的产量下降和需求强劲的影响,近期国际粮食价格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并持续在高位运行。国际粮食市场的价格波动也会波及到我国的粮食市场。近年来,我国粮食呈现出净进口格局,尽管今年全国粮食继续丰收,但某些品种受国际粮食价格的影响仍然较为显著。国际市场粮价高企的持续,将使国内粮食价格处于相对的高价位。

除了CPI之外,当前我国股市和楼市等资产市场价格也在高位上持续攀升。自2006年初以来,我国股市持续繁荣,已经上涨了四倍多。我国目前由于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流动性过剩问题短期内难以有效解决,货币供给充沛,同时又在较长时期内维持低利率、负利率,使人们持有的货币贬值,加之民间投资渠道匮乏,民间资金进一步倾向于流入楼市和股市。这些预期,人为放大了房地产投资需求,推高了股市价格,加剧了资产价格的进一步膨胀。

消费品和资产价格的过快上涨,不利于宏观经济稳定和社会和谐。一是通货膨胀使消费者实际购买力削弱,影响了实际消费。消费者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会形成畸形的消费行为,影响宏观经济的稳定。二是通货膨胀改变了原有的收入分配的比例和原有的财富占有比例。依靠固定收入的人群在整体收入分配中所占的比例变小了。通货膨胀靠牺牲债权人的利益而使债务人获利,当实际存款利率为负时,会损害存款人的利益。存款者实质在变相补贴贷款者,会进一步扩大收入差距、也不利于控制投资增速过快的问题。三是资产价格脱离基础因素的过快上升,会给实际经济发出错误的信号,导致总供给与总需求的错位,引起宏观经济波动。

(三)资源要素价格偏低,节能减排形势十分严峻

“十一五”规划中制定了单位产值能耗减少20%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10%两个约束性指标。2006年全国没有实现年初确定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2%的目标。2007年上半年,全国单位GDP能耗同比降低2.78%,单位GDP电耗同比上升3.64%,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降低3.87%;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1263.4万吨,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0.88%;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691.3万吨,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0.24%。

我国许多重要资源或者资源性产品价格仍然实行政府定价,远远低于市场价格,既不反映要素稀缺程度,也不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税税率偏低而且征收不合理。在资源要素及环境成本低估的条件下,我国资源利用的效率低下,国内外市场需求被扭曲和放大,促使高耗能产业过度扩张,实现节能减排目标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

(四)收入分配及民生问题较为突出

近一段时期以来,随着政府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的大幅增加,企业存款和政府存款增长较多,在总储蓄中的比例不断上升。相比而言,居民存款在总储蓄中的比例不断下降,反映出我国收入分配结构不利于刺激居民消费和解决民生问题。

近几年,虽然政府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对“三农”和民生问题的投入不断增加,有力地支持了经济发展,保障了社会稳定。近几年来,为了支持农业、教育、卫生等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财政支出额不断增加且幅度很大。但是,由于财政支出增幅更高,在这些民生领域的支出比重反而持续下降。

在农业投入方面,1996年用于农业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为8.8%,2005年是7.2%。1991—2005年,地方财政支农支出占地方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从9.6%下降到6.6%。

在教育投入方面,财政教育支出绝对量逐年增加,但占GDP的比重一直未能超过3%。教育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由1996年的21%下降到2005年的11.7%,不仅与世界平均水平有很大差距,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也处于较低水平,政府教育投入不足导致居民教育支出增加,影响了居民的其他消费。

在公共卫生投入方面,公共卫生总费用绝对量也在逐年增加,但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1996年为5.9%,2001年为4.2%,2005年下降为3%,低于部分发展中国家。

三、政策建议

针对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2008年要进一步加大宏观调控和改革的力度,采取组合性的政策,货币政策应适度从紧,财政政策应进一步加大对民生问题的支持力度。具体而言,要综合运用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和必要的行政手段,防止固定资产投资反弹;严格控制消费品价格和资产价格的过快上涨;深化资源要素的市场化改革,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加大财政政策对民生问题的支持力度;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降低地方政府投资冲动。

(一)综合运用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和必要的行政手段,防止固定资产投资反弹

根据开放经济下政策选择问题的“三元悖论”,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资本的完全流动性不能同时实现,最多只能同时满足两个目标,而放弃另外一个目标。按照“三元悖论”理论,在半开放的资本管理体制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货币政策的效果受到一定的制约。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9月18日决定将联邦基金利率即商业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由原来的5.25%降为4.75%,以应对次贷危机,这是美联储自2003年6月以来首次降息。美联储10月31日决定将联邦基金利率再降0.25个百分点至4.50%,以应对信贷危机及可能产生的经济衰退后果。这是继9月份降息0.5个百分点后美联储再度降息。今后还可能进一步降息。美联储降息缩小了中美之间的利率差,加大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增加了我国国内宏观调控的难度。

2008年是政府换届年,为防止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针对货币供应和信贷投放过多和流动性持续扩张的形势,应实施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产业政策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比如,应进一步提高银行存款和贷款的利率,逐步降低存贷款利差;逐步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加强短期国际资本进出的监管等。

为了抑制某些行业过快增长,特别是投资过快增长的势头,要控制新开工项目,严格执行市场准入标准,切实控制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建设项目的供地和贷款,严肃查处各种违法违规用地行为。

在市场准入方面,根据不同行业情况,要严格执行新建项目在土地、环保、节能、技术、安全等方面的准入标准,把好新项目的市场准入关,项目开工建设必须符合“六项必要条件”:第一,符合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发展规划和市场准入标准;第二,按规定完成投资项目的审批、核准或备案;第三,按规定开展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依法完成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批,并领取土地使用证;第四,按规定完成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第五,按规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节能评估;第六,符合信贷、安全管理、城乡规划等规定和要求。

(二)严格控制消费品价格和资产价格的过快上涨

首先,要加强利率与汇率政策的协调配合。提高银行利率,逐步缩小银行的存款和贷款利差,避免出现长期负利率的局面;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供求的作用,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使用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等工具,逐步发挥国债对冲作用,进一步收缩流动性。

其次,要加大对农业等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完善支农惠农政策,稳定粮食生产,增加肉禽、食用油供应。完善农产品预报机制,加大粮食市场监测力度;充分发挥国家储备调控功能,稳定农产品价格;完善粮食收购和进出口政策,稳定国内粮食供应;合理引导粮油加工业发展,改善农产品消费结构;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方式,稳定农产品生产;加强粮食流通体系建设,提高粮食综合供给能力;丰富农产品期货品种,规避粮食价格风险。

再次,要努力加大中低价位住房的供给,研究实施物业税征管问题。各级政府应增加土地供给,保证有足够数量的新建住房投入市场;使用政府掌握的资源,切实为有需要的群众提供足够的经济适应房和廉租房,遏制房价过快上涨。

最后,应将资产价格作为货币政策的重要参考目标。对于货币政策是否应该调控资产价格,在理论界尚存在不同意见。实际上货币政策对CPI的调控,必然也会以某种方式影响到资产价格。因此,当资产价格变化主要是因为资产组合调整或实际经济中其他非货币因素变化所引起的,货币政策就应该起到保障资产价格调整能够在一个稳定的经济环境中进行;当资产价格波动主要是因为流动性和信贷膨胀所引起的,这时资产价格上涨会对通货膨胀推波助澜,货币政策就应该进行及时调整。当前抑制资产价格过高上涨是抑制通货膨胀压力的重要内容。要加强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完善市场结构和运行机制,稳步发展股票市场,加快发展债券市场;要阻止内幕交易和银行资金违规进入股市,加强人民币防火墙措施,阻止国际热钱非法流入,积极防范金融风险;同时要通过股市扩容、增加股票供给、加快发展债券市场、收缩流动性、提高利率等多项措施,防止资产价格泡沫的膨胀。

(三)深化资源要素的市场化改革,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针对节能减排方面面临的严峻形势,要积极推进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使其能够反映要素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关系,反映资源能源使用的全部成本。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借助环境税、资源税等价格机制,改变企业成本结构,规范初次分配秩序,压缩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利润空间,引导企业主动进行节能减排。

一是规范地方政府的减免和税收优惠行为,避免初次分配领域中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过度倾斜。

二是增加企业能耗成本。改革现行资源、环境的税费体系,借助环境税、资源税等价格机制,将资源勘探、环境损失、安全生产等成本统一纳入到资源价格中。

三是增加企业排污成本。一方面要提高企业排污收费和罚没标准;另一方面还要加大环保执法力度。通过立法的形式明确环保部门的执法地位,同时加强对执法部门自身的监督,从制度上对执法不严情况进行防范。

四是增加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资金成本。银行监管部门可以通过窗口指导的方式,引导商业银行实施有差别的信贷政策,对高能耗、高污染类企业适当提高贷款利息,增加其资金成本。

(四)加大财政政策对民生问题的支持力度

要抓住近几年财政状况比较好、增收较多的有利时机,调整改善财政支出结构,突出公共财政职能。要严格控制和节约一般性开支,控制基本建设支出,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公共产品和部分准公共产品的支持。加大解决农业基础薄弱和农村发展相对滞后问题的力度,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大对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廉租住房等事业发展,逐步提高农村、教育、公共卫生等财政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以此扩大消费需求,调整投资结构。同时应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近几年,财政增收较多。如果财政增收的部分大都用于当年的财政开支,财政政策将显得过于宽松。财政超收部分应主要用于一次性、特殊性、欠账性的支出,比如逐步偿还历史欠账,弥补赤字和社会保障缺口,财政建设投资支出要严格控制新上项目。

近几年,财政收入增长速度超过了GDP增长速度,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占GDP的比例不断上升,对此应高度重视。

(五)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降低地方政府投资冲动

近几年来,中央财政收入与地方财政收入之比较高,中央政府的财权较大,配置资源的能力较强。中央与地方财权和事权不匹配,基层政府支出负担较重,但缺乏稳定的税源。特别是废除农业税以后,那些农业大省除了加快工业增长以外,难以摆脱财政困境。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县域经济还是以农业为主的经济,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扭转落后面貌,在现行税制下千方百计上项目,扩大投资,从而造成整个宏观经济上投资规模的膨胀。由于中央和地方分税比例与事权划分的不对称,土地转让收入成为了地方政府的重要收入来源,从而推高了土地和房地产价格。

中央政府应该适当提高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事权,加大对地方教育、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以便适当减轻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

当前,以流转税为主的税制存在鼓励规模扩大、忽视效益的缺陷,这种税制在客观上刺激了重化工业的发展。今后,要完善增值税制度,推进增值税转型,逐步建立起以流转税与所得税并重的税收制度,减弱地方政府投资冲动的动力。

上一篇:公司工资薪金制度下一篇:小学数学教案:分数乘法两步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