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政策(精选10篇)
1.发展政策 篇一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学政策用政策提能力促发展”活动的要求,切实提升理论政策水平,使学习小组的学习制度化、规范化和取得实效,现根据《“学政策用政策提能力促发展”活动实施方案》精神,结合本小组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学习对象
由学习小组全体成员组成,根据学习需要可扩大到有关人员。本学习小组实行组长负责制。
二、学习时间
平时由小组成员安排自学,每周一晚上为集中学习时间,便于小组成员集中学习、讨论、交流。
三、学习内容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
(二)党中央、国务院以及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重大政策文件;
(三)国务院、国家各部委支持国家级新区发展的相关文件,省委、省政府以及省直部门支持贵安新区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政策;
(四)贵阳市委十届九次全会相关文件;
(五)专项梳理编印的政策汇编资料。
四、学习方式
(一)个人自学。学习小组成员要根据工作需要和本人情况制定自学计划,认真学习政策文件,记好读书笔记,并结合自己的工作和思想实际,每季度末提交阶段性学习心得及总结。
(二)集中学习。集中学习采用签到制定,小组成员集中学习年出勤率不少于80%。每次围绕1—2个专题,安排重点发言,开展讨论交流,进行学习讲评。在集体学习研讨中,小组成员每人每年至少作3次重点发言。
(三)授课宣讲。小组成员每年至少带头讲1次课,宣讲的内容主要包括阐释党的重大理论,解读中央、省委、市委、新区党工委的重大部署,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
五、学习要求
1、严格按照《“学政策用政策提能力促发展”活动实施方案》相关要求组织学习活动。
2、留存学习相关痕迹材料。
3、开展集中学习前将手机统一存放到制定位置。
4、要按照“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要求,从政治、讲正气的高度认真坚持理论学习,以更加积极的、主动的、饱满的政治热情落实学习制度,提高干部的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
2.发展政策 篇二
一、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我国承担农村政策性金融业务的机构主要有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以及农村信用社。尽管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取得了重大进展, 但我们必须看到当前的农村政策性金融体系非常不完善, 政策金融缺位现象严重, 这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是不相符的。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现有政策性金融机构资金不足且来源较为单一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资本金、发行金融债券、财政支农资金、中央银行再贷款、境外筹资、业务范围内开户企业单位的存款等。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注册资本为200亿元, 中国人民银行实拨资本金较少, 仅为10亿元, 其余为农业银行、工商银行以贷款的形式划转的资产和财政退税转增的资本金。资金不足, 然而其来源除资本金和吸收少部分企业存款外, 主要依赖于向中央银行再贷款和发行金融债券, 资金来源与所承担的任务之间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
(二) 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较为狭窄
从1998年开始, 为了配合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 国务院决定将农业综合开发贷款、扶贫开发贷款等专项贷款业务从农业发展银行划出, 其职能变成了单一的粮棉收购银行。随着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的深化, 粮棉市场全面放开, 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活动受到极大的影响, 贷款规模明显下降, 业务单一的问题愈发突出, 在2003年、2004年粮棉油贷款分别为6809.77亿元和7104.26亿元, 占当年农发行贷款总额的99%。
(三) 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经营困难重重
农发行业务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资金的扶持, 也离不开资金的回流。但是由于农产品的市场风险性, 地方企业对资金的挤占挪用以及内部监管机制不健全、风险管理落后等原因, 农发行的贷款难以回收, 信贷资金流失严重。再加上农发行办公费用的快速增长及机构规模的日益臃肿, 高成本与低经营利润的矛盾使农发行的发展步履维艰。
二、国外农业政策性金融发展实践与经验总结
(一) 各国农业政策性金融发展实践
1、美国农业政策性金融
美国根据《农业信贷法》建立了一个分工合理、相互配合的政策性金融体系, 为农业生产和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活动提供信贷资金和服务, 并通过信贷活动调节农业生产规模和发展方向, 贯彻实施农村金融政策, 控制农业发展规模等。主要包括: (1) 农民家计局。其任务主要是对农产品进行价格支持和对农业生产给予补贴。 (2) 农村电气化管理局。其任务是对农村非盈利的电业合作组织和农场等发放贷款, 用于架设大型电线、组建农村电网、购买发电设备以及电话通讯设备等。 (3) 商品信贷公司。其职能是对农产品进行价格支持或对农业生产给予补贴, 借以提高农民收入。这种通过农业稳定和保护局的地方机构或生产信贷协会向农户提供农产品抵押贷款, 从销售和生产方面实行政府干预, 增加农场经营收入。 (4) 小企业管理局。该局的主要职能是专门为不能从其他渠道获得资金的小企业提供信贷援助, 以促进、帮助小企业发展, 维护小企业利益。
2、印度农业政策性金融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 印度实施绿色革命, 以推动现代化农业技术为中心, 辅之以农业信贷、财政补贴、价格支持等措施支持农业发展。与此同时, 印度农业政策性金融组织也逐步发展和完善。主要包括: (1) 国家农业和农村开发银行。该行成立于1982年, 是当前印度最高一级的农业金融机构, 是印度有权监督和检查农村合作信贷机构、地区农业银行的业务发展, 资助商业银行的农村信贷活动。 (2) 地区农业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 地区商业银行不追求盈利, 不是按商业经营原则办理业务, 主要建立在农村金融机构较为薄弱的地区, 在一个特定区域内活动;贷款主要发放给生产急需的贫困农民, 除提供与农业生产发展有关的农业信贷, 还提供其所需的消费贷款;目前农业银行已成为印度不发达地区贫困农民得到开发贷款的主要渠道。
3、法国农村政策性金融
法国是欧洲农业最发达的国家,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贡献最大的是法国农业信贷银行系统。其特点是“上官下民, 官办为主”, 既承担普通的农业贷款业务, 由于国家政策紧密结合, 优先支持符合国家政策和国家发展规划的项目。它由三个层次构成:最高层是法国农业信贷银行, 它是会计独立的官方金融机构, 也是全国农业信贷互助银行, 负责协调省辖基层农业信贷互助银行的业务, 分配管理资金, 并可办理转账、投资等业务;基层是到访农业信贷互助银行, 主要负责吸收和管理活期存款及储蓄基金, 由个人及成员入股组成, 按合作制原则经营。
(二) 国外农村政策性金融的经验特点
1、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资金来
源渠道广泛, 主要有政府资金、发行债券、向其他金融机构借款、吸收存款、邮政储蓄资金、向国外借款等方式。 (1) 政府资金。美国的农业合作信贷机构均在很长一段时期都由联邦政府出资。 (2) 发行由政府担保的债券。如美国的农业合作信贷机构发行的统一债券。这种做法可以适应中长期的资金需求, 又有政府的担保, 常被视为一种政府债券, 很受欢迎, 筹资能力较强。 (3) 向中央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借入资金。泰国等发展中国家的这一做法还比较普遍。对于金融业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来说, 一般都由中央银行直接发放或充当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最后贷款人”, 作为中央银行行为规范化进程的一部分。
2、十分重视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和
政策性金融的互相补充。有的国家既重视政府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 又注重利用互助合作性质的农业信贷机构, 实行官民并列模式。如美国在全美十二个农业信贷区, 都有一个由联邦土地银行、联邦中期信贷银行和合作银行组成的互助合作性质的农业信贷机构;还有由美国农业部直属的农民家计局、商品信贷公司和农业电器化管理局组成的政府农业信贷机构。有些国家甚至将政策性金融机构与互助合作性质金融机构有机地结合起来, 如法国的农业信贷银行是一种“上官下民”的所有制模式, 它的中央机构——国家农业信贷银行是公有性质的, 由政府所有, 而省级农业互助信贷银行和地方农业互助信贷合作社均为合作性质, 实行自治, 有自己专门的管理机构和权力机构。
3、各国大都通过立法对农村政策
性金融机构给予支持和保障, 如早在19世纪, 法国政府就颁了《土地银行法》;1963年颁布了《农业中间信贷和开发公司法案》。目前, 美法等发达国家也普遍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法律体系, 对农业政策性金融业的监管严密规范。同时, 在政策上提供许多优惠, 鼓励和保护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具体如减免税收、注入资金、利息补贴、损失补贴、债务补贴以及实行有差别的存款准备金制度, 来促进农业政策性金融支农作用的发挥。
三、国外农村政策性金融对我国的启示
(一) 拓宽农业政策性金融的资金来源
目前, 我国农发行的资金来源单一, 主要是央行再贷款形式。央行目前正努力试图改变这种资金供求体制, 以切断政策性资金需求与央行基础货币的直接联系, 保持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央行提供给农发行的再贷款, 已由1997年的8167.79亿元调减为2005年年初的5699亿元。从2004年7月开始, 农业发展银行首次以市场化方式发行政策性金融债券, 截止到2005年9月, 累计发行17期金融债券, 共筹集资金1901.7亿元。此外, 利用政府担保从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获得低息优惠贷款, 从而降低资金成本。
(二) 随市场变化灵活调整农业政策性金融的资金运用
中国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与泰外国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相比显得不够灵活, 主要还是支持粮、棉、油收购和一小部分的扶贫、开发贷款。中国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有必要学习国外经验, 随市场变化调整农业政策性金融服务的内容, 在缩减粮食收购资金金融支持的同时转而支持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 较大比例地提高对农业开发、生产、产业化服务等的贷款比重, 对经济与生态能协调发展的农、林、渔业等一些获利能力较低的生产经营项目给予低息贷款的支持, 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 制定农村政策性金融法规, 完善监管
借鉴国外经验, 我国必须加强农村金融的立法工作, 在规范政策性银行经营行为的同时, 明确界定其与政府、央行、商行、企业等各方面的关系, 摆脱外部客体超越法规的干预, 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保障资产的安全。有关法规应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国家制定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法;二是各类政策性金融机构或主管部门制定的内部规章制度。这类法规是国家专门法的补充和具体化, 如贷款项目评估办法、贷款审批收放程序、贷款风险防范和管理办法、委托代理机构资格和职责规定等。要加强对农业政策性金融的监管, 就应建立多元化、全方位的农业政策性金融监管体系, 突出中国银监会的权威性, 完善中国银监会对农业政策性金融的监管。
摘要: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的发展, 对于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和粮棉流通体制改革,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 弥补财政支农不足,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保护农民收益, 都具有关键性作用。为了更好地适应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新形势的客观需要, 针对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体系及金融支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必须建立以政策性金融组织为基础、合作金融组织为主导、商业金融为发展方向的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组织新体系。
关键词:农村政策性金融,外国经验,启示
参考文献
[1]李扬:《中国金融理论前沿》,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年。
[2]周小川:《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路》, 《经济学动态》, 2004年第8期。
[3]蔡友才:《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的国际借鉴与改革思路》, 《当代财经》, 2005年第4期。
[4]应寅锋、张婷:《对农业发展银行改革的思考》,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6年。
[5]白钦先、曲昭光:《各国政策性金融机构比较》, 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3年。
3.政策东风助推民生发展 篇三
神秘大湘西,魅力捞车河。湘西捞车河由三百多年前土司王巡视领地时,途经过河捞车而得名。行舟捞车河,如同置身于一幅风光旖旎、浓淡相间的画卷中,清澈曲长的河流,像是镶嵌在层峦起伏、色彩斑斓的崇山峻岭间,一条玉带,蜿蜒徘徊,一排排老水车畔河悠悠转动,默默地滋润着这片苍古大地。
2010年伊始,随着一阵阵挖掘机启动的轰隆声响,打破了捞车河流域沉睡千年的宁静,如梦初醒,新农村建设路上起歌声。
盘点2010年,苗儿滩镇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作为湖南省首批十三个省级示范性项目之一、湘西自治州唯一的省级示范性项目在龙山县苗儿滩镇建设实施。项目建设于2010年3月动工,2010年12月全面完工,总投资2802.29万元,建设规模306.62公顷。工程建设内容由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和其他工程组成。
项目建成现代田园4片,整理土地4599.3亩,新增耕地253.05亩;新修整修灌排渠道55条,17375米,新建大型电排站1座;新修整修道路28条,10.5公里,硬化道路5条,4.2公里,新修农田防护堤1.1公里,新建休闲广场1处,河滩公园1处,农网改造1村。
高标准、严要求,打造過硬示范项目
龙山县苗儿滩镇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紧密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课题,结合打造地域民俗文化特色风景区进行建设,通过项目实施,提高了项目区粮食产量,改变了捞车河流域人民的生活生产条件,改善了农民的居住环境,推动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龙山县人民政府把苗儿滩镇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纳入该县十大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实施前,该县专门成立了以县长任组长,三位副县长任副组长,政府办、检察院、监察局、财政局、审计局、国土局、农业局、水利局、林业局、环保局一把手为成员的综合整治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国土资源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并组建了由分管国土的副县长张青山任指挥长,国土资源局副局长陈尤兵、苗儿滩镇党委书记向竹清任副指挥长的项目建设指挥部,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财务部、技术部、监理部、协调部。镇政府、国土局、农业局、监理公司共12人常驻项目部,项目区内6个行政村共12个村委员全程参与工程建设管理,强化核心领导,要求各部门积极协调、紧密配合,保证人员到位、精力措施到位。并把该项工作纳入该县县委县政府本年度的首项考核中,为该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领导体系。项目实施中,副省长徐明华、省土整中心主任曹湘潭、湘西州州长叶红专、副州长曹世凯、州国土资源局局长杨正存、龙山县县委书记张才金、县长彭正刚等省州县领导多次亲临项目区调研指挥。
为确保苗儿滩镇综合整治项目建设取得实效,发挥效益,县政府召开了专题会议,制定出了各部门“资金统一、步骤统一、选项统一”和“统筹安排,各司其职,排名争优”的工作方案,按照“政府主导、部门实施、基层配合”的工作原则,整合各部门资金对项目区规模化、重点化投入建设。苗儿滩镇综合整治项目共投入资金2802.29万元,其中国土部门投资1692.29万元,县政府整合农业、发改、水利、交通、民族事物、旅游等部门资金1110万元。
湘西自治州是全国较贫困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之一,有着较鲜明的地域民俗习性,对于接受新鲜事物较慢,因此在项目实施前,工作组成员通过标语、群众会、村组党员会等方式,在项目区开展宣传工作的同时,动员项目区各村寨德高望重的族长、在外的国家工作人员和当地有所名望的各界人士,向群众讲政策、讲好处、做工作,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理解配合并自觉投身于项目建设中。
“质量就是生命”这就是项目建设的宗旨。建立了“政府监督、业主管理、监理控制、施工负责”的质量管理体系,为强化工程质量全过程、全方位管控,除省地环总站常驻监理人员3人外,工程指挥部还成立了工程质量监察组,在工程建设期间,监察组人员每天巡回于各个施工段严把质量关,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杜绝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的情况发生。同时,项目区各村寨还自发地组建了由村民代表组成的工程监督组,村民工程监督组在田间地头劳作的同时还可以监督本村寨的工程质量,从而加强了严把质量关的力度,提高了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工作成效。
加强资金管理,确保资金使用安全。遵循务求实效、公开公正、动态管理、专款专用原则,县财政认真落实资金管理相关要求,精心制定工程资金管理办法,全面实施专户管理、专账核算,确保专款专用,工程建设资金实行实收实报付制度;为确保工程资金管理使用规范、安全,县政府成立由县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人员组成的工程资金督查机构,从严督查,严格责任追究,县审计部门及时组织对工程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开展跟踪审计调查,加强事中、事后的监督管理,跟踪问责,从而杜绝截留、挪用、挤占建设资金等情况发生。
项目实施前,项目指挥部管理人员对影响工程进度的各种因素进行全面调查研究和评估,本着“科学组织、合理安排、统筹兼顾”的工作原则制定出较科学的工程建设项目总进度目标和分阶段施工进度计划。项目实施中,严格执行工程进度计划管理,加强工程进度监督检查,实时掌握工程进展动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全面、高效地推进项目建设。通过半年的共同努力,在项目规定的工期内保质保量地完成了项目建设任务,达到了预期目标。
4.我国生育政策的发展变迁 篇四
结合下文新中国不同时期的生育政策,回答文后问题。
我国生育政策的发展变迁
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口政策始终是关系到国家富强、民族昌盛和人民幸福的基本国策。而如何结合国情制定适宜的生育政策,无疑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关键。
1.新中国早期的生育政策
1949年末,全国(不包括台湾省和港澳地区)总人口为54167万人,出生率为16‰,死亡率为20‰,自然增长率为16‰,总和生育率为6.14。1953年中国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截至1953年6月30日24时,中国总人口为60193.8万余人。
1956年9月15—17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上,周恩来总理在《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中指出:“适当地提倡节制生育。”
1957年7月,马寅初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发表《新人口论》,强调为了经济的发展控制人口增长的必要性。
2.我国六十年代的生育政策
1960年4月10日,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中共中央政治局制定的《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纲要》第二十九条规定:“除了少数民族的地区以外,在一切人口稠密的地方,宣传和推广节制生育,提倡有计划地生育子女,使家庭避免过重的负担,使子女受到较好的教育,并且得到充分就业的机会。”
1962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认真提倡计划生育的指示》,指出:在城市和人口稠密的农村提倡节制生育,适当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使生育问题由毫无计划的状态逐渐走向有计划的状态,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既定的政策。
1968年,国务院成立计划生育领导小组。1973年12月11—27日,国务院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北京召开全国计划生育工作汇报会,提出了“晚、稀、少”的计划生育政策。“晚”是指男25周岁以后、女23周岁以后结婚,女24周岁以后生育;“稀”是指生育问隔为三年以上;“少”是指一对夫妇生育不超过两个孩子。
3.我国八十年代以及后的生育政策
1980年9月25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为了争取在20世纪末把全国人口总数控制在12亿以内,中央号召所有党员、共青团员,特别是各级干部,用实际行动带头响应国务院关于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号召,并积极负责、耐心细致地向广大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在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 的同时,还适当强调晚婚晚育。
1982年2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指示》。指出计划生育工作要继续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具体要求是:国家干部、职工和城镇居民,除特殊情况经过批准者外,一对夫妇只能生育一个孩子。农村普遍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某些确有实际困难要求生二胎的群众,经过审批可以有计划地安排,但不论哪一种情况都不能生三胎。对于少数民族,也要提倡计划生育,但可适当放宽要求。具体规定由民族自治地方和有关省、自治区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报上一级人大常委会或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1982年9月1日,党的十二大,将实行计划生育列为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1984年4月13日,中共中央批转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党组《关于计划生育工作情况的汇报》指出,根据中国当前的实际情况,为到20世纪末把中国人口控制在12亿以内,要继续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同时要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工作的具体政策,主要是:(1)对农村继续有控制地把口子开得稍大一些,按照规定的条件,经过批准可以生二胎;(2)坚决制止大口子,即严禁生育超计划的二胎和多胎;(3)严禁徇私舞弊,对在生育问题上搞不正之风的干部要坚决予以处分;(4)对少数民族的计划生育问题要规定适当的政策。可以考虑,人口在1000万以下的少数民族,允许一对夫妇生育两胎,个别的可以生育三胎,不准生四胎。具体规定由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和政府,有关的省、自治区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报上一级人大常委会或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1991年5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决定》。《决定》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争取今后十年平均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2.15‰以内,目标,完成这个控制人口增长的计划目标,对于保证中国现代化建设第二步、第三步战略目标得以实现具有重大的意义。为此,要切实加强对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坚决贯彻落实现行政策,依法实行计划生育。
2000年3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指出:继续稳定现行的生育政策,争取到2010年末,全国人口总数(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控制在14亿以内,年均人口出生率不超过15‰;出生人口素质明显提高;出生婴儿性别比趋向正常;育龄群众享有基本的生殖保健服务,普遍开展避孕节育措施的“知情选择”;逐步建立调控有力、管理有效、政策法规完备的计划生育保障体系和工作机制。2001年12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自2002年9月1日起施行,首次以国家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地位。该法规定了公民实行计划生育应享有的八大权利:(1)依法生育的权利;(2)实行计划生育男女平等的权利;(3)获得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信息和教育的权利;(4)获得避孕节育技术和生殖保健服务的权利;(5)避孕节育措施知情选择的权利;(6)获得法律、法规和政府规章规定的奖励、优待、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的权利和平等发展的权利;(7)公民实行计划生育,其人身权、财产权不受侵害的权利;(8)获得法律救济的权利。
2004年,国家人口计生委与财政部联合制定《全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试点方案(试行)》。该制度是针对农村只有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的计划生育家庭,夫妇年满60周岁,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按每人每年不低于600元的标准进行直接奖励扶助的一项政策。其目的是通过国家政策性奖励扶助,帮助农村部分实行计划生育的老年夫妻缓解生活和养老方面所面临的实际困难。
2006年12月17日,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全面部署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主要任务:千方百计稳定低生育水平,大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不断完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体系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决定》同时还提出了要在2020年将中国人口总量(不含港、澳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控制在14.5亿左右的中期目标。目前,这一政策正在执行中。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网站有关内容编写。)
问题:
1.从政策调整的角度审视,我国生育政策的演变体现了哪些特点? 2.我国生育政策变迁的科学性或合理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3.本案例中透漏出这样的信息:我国生育政策变迁至今,也产生了一些负面的社会效应,试结合这些负面社会效应,说明我国生育政策今后可能的调整方向并简要说明原因。
5.国家旅游局发展乡村旅游政策 篇五
国家旅游局、农业部已成立“全国乡村旅游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家旅游局综合协调司,具体工作由国家旅游局综合协调司、农业部发展计划司承担。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充分发挥农业和旅游两个行业的优势,统筹安排,加强服务,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通过开展“百千万工程”建设,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加快传统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村生态和村容村貌改善,吸纳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1.指导各地乡村旅游向市场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坚持不脱离农民、不脱离乡土、不
脱离当地资源条件、不脱离旅游消费水平、不脱离发展阶段,始终把农民利益放在第一位,2.加强协调、规划、信息、促销和培训等服务工作,拓宽乡村旅游的公共服务领域,逐步建立面向农村和农民的旅游服务体系,提高乡村旅游的公共服务水平。
3.形成种类丰富、档次适中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和特色突出、发展规范的乡村旅游格
局,争取每年新增乡村旅游就业30万人以上,间接就业150万人;每年旅游从业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在全国建成具有乡村旅游示范意义的100个县、1000个乡(镇)、10000个村。
4.抓紧制订基本的乡村旅游设施标准和接待服务标准,帮助农民改善卫生条件和接待
条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切实加强乡村旅游的安全监督和管理。
5.解决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性因素。要加强乡村旅游环境、道路、饮水等基础条
件建设。农村沼气、乡村道路、人畜饮水、乡村清洁等支农工程项目要向乡村旅游点倾斜,推动乡村旅游开发项目和各种支农资金挂钩。争取把支持农村发展的小额贷款用于乡村旅游户,多渠道多方式筹集资金。
6.做好乡村旅游市场开拓工作。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市场形象,推动分散的乡村旅游
产品走向市场。要开发一批完善成熟、文明健康的乡村旅游新产品,逐步培育乡村旅游精品,鼓励旅行社等企业和有条件的各类旅游集散中心,开展专业的市场销售和网络促销,拓宽乡村旅游销售渠道。
7.探索各种类型的乡村旅游模式。要围绕当地特色资源和市场需求,发展各种类型的乡村旅游。对各地涌现出的乡村旅游发展典型,要注意总结共性和个性化发展规律,推动各种模式间的优势互补。
6.我国物联网的发展相关政策 篇六
——财政部企业司负责人就《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答记者问
2011年4月8日,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简称《办法》),对专项资金的目的、资金来源及性质、宏观管理要求、资金管理原则、支持范围与方式、专项资金的申请与审核,以及监督检查等做出了明确规定。为便于社会各界和有关企业更好地认识物联网,了解这项工作,近日,财政部企业司负责人就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问:什么是物联网,它有何特征?
答:物联网,顾名思义,就是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全面互联的网络。由于物没有能够标识的“身份证”,因此物与信息是分离的,难以进行管理和跟踪。物联网时代就是要使所有物都有自己的“身份证”,通过感知和识读对数据信息进行自动采集,并通过无线传输实现信息化的智能管理,即物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都可以查询。
我们可以对物联网做出如下定义:物联网是通信网和互联网的拓展应用和网络延伸,它利用感知技术与智能装置对物理世界进行感知识别,通过网络传输互联,进行计算、处理和知识挖掘,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交互和无缝链接,达到对物理世界实时控制、精确管理和科学决策的目的。
物联网都拥有自身独特的技术和产业特征,具有创新性强、产业链条长、幅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基本特点,是不同于其他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新兴技术产业领域。物联网通常由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组成,包括数据采集、传感器网络组网和协同信息处理、网络通信传输、中间件、应用集成、信息安全等技术。物联网产业包括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为主的感知制造业,通信网络设备制造、传感器网络设备制造以及机器到机器(M2M)网络设备制造等为主的基础网络制造业,和提供网络传输、信息处理以及运营服务等的应用服务业等。
问:物联网与互联网有何区别?
答:互联网是指将两台计算机或两台以上的计算机终端、客户端、服务端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手段互相联系起来的结果,人们可以与远在千里之外的朋友相互发送邮件、共同完成一项工作。
物联网则不同,它是以有效的应用为主,主要通过传感器、射频识别等方式获取物理世界的各种信息,结合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等网络进行信息的传送与交互,采用智能计算技术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从而提升对物质世界的感知能力,实现智能化的决策和控制。同时,物联网目前更多地是依赖于“无线网络”技术,各种短距离和长距离的无线通信技术是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主要基础设施。
互联网着重信息的互联互通和共享,解决的是人与人的信息沟通问题;物联网则是通过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相联,解决的是信息化的智能管理和决策控制问题。物联网比互联网技术更复杂、产业辐射面更宽、应用范围更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力和影响力更强。
问:发展物联网有何重要意义?
答: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已被国务院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发展物联网,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
发展物联网,是实现技术自主可控、保障国家安全的迫切需要。物联网在智能信息化网络中处于关键地位,承担核心数据采集、传输和处理,过分依赖国外技术将对我国国家安全带来重大隐患。大力发展自主可控的物联网技术,积极推动产业自主发展,将有力保障我国国防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安全。
发展物联网,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两化融合的迫切需要。物联网是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最关键、最重要的手段。努力把握各行各业对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需求,大力推动物联网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能够有效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两化深度融合。
发展物联网,是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带动经济增长的迫切需要。物联网产业是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发展的接续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潜力大、成长快、带动力强、附加值高。因此,加快实现物联网技术突破和产业发展,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可持续竞争力,对进一步提升我国国际经济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物联网,是提升整体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物联网涵盖计算机技术、现代通讯技术、新材料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前沿尖端技术,技术关联度高、辐射力强,对带动相关学科和技术创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全面增强物联网自主创新能力,抢占技术和人才制高点,提高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对建设创新型国家作用深远、意义重大。
问:我国物联网目前的发展现状如何?
答:我国物联网与国际基本同步,处于发展初期,已初步具备一定的产业、技术和应用基础,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是产业发展初具基础。2010年,我国物联网市场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市场规模达到1933亿元。低频和高频射频识别(RFID)产业相对成熟,市场规模105.3亿元;敏感元件与传感器产业初步建立,全国有1688家企事业从事传感器的研制、生产和应用,在生物传感器、化学传感器、红外传感器、图像传感器、工业传感器等领域有较强的专利实力和竞争优势。拥有全球最大、技术先进的公共通信网和互联网,通信设备制造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移动机器对机器(M2M)终端数量接近1000万,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M2M市场之一。
二是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我国在芯片、通信协议、网络管理、协同处理、智能计算等领域已取得初步成果。在超高频RFID、通讯技术以及各类新型传感器等领域取得核心技术的突破性进展。2010年,我国发布了全球首颗二维码解码芯片,研发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光纤传感器,自主研发的LTE也已通过全球20多个地区的验证。
三是标准研制取得进展。近年来,我国在传感器网络接口、标识、安全、传感器网络与通信网融合发展、泛在网体系架构等相关技术标准的研究具有进展,已具备攻坚物联网国际标准的能力,是传感器网络国际标准化工作组(WG7)的主导国之一。
四是应用推广初见成效。目前,我国物联网应用以示范性质居多,应用行业已经扩展到电力、交通、环保、安防、物流、医疗、家居等领域,新的应用模式正日趋成熟。例如,在安防领域,防入侵、视频监控以及智能家居等细分领域的物联网应用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医疗领域,面向病房、手术室、保健室等应用场景的物联网产品及解决方案正在日趋成熟。除此之外,物联网在智能楼宇、路灯监控、动物溯源、环境监测等方面也开展了广泛的应用。
但是,我国物联网发展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为高端综合集成服务能力不强,应用水平较低,产业规模小,缺乏龙头骨干企业,信息安全技术亟待加强等。目前亟需在物联网核心关键技术、标准体系创建、应用服务和产业化等方面率先取得突破。
问:为什么要设立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答: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我国物联网的发展。2009年8月,温家宝总理在无锡视察时指出,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迅速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或者叫“感知中国中心”。2010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2010年9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提出,要加大财税政策扶持力度,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制定完善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支持政策。2010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再次强调要“推进物联网研发应用”。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快我国物联网发展,财政部报经国务院批准,决定自2011年起中央财政设立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全面支持我国物联网的发展。
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政策突出强调了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要求,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体现国家技术创新战略的原则;坚持符合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的原则;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确保专项资金的规范、安全和高效使用的原则。同时,专项资金鼓励和支持企业以产业联盟组织形式开展物联网研发及应用活动。
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明确由财政部、工信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管理。财政部负责专项资金的预算管理、项目资金分配和资金拨付,并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工信部负责确定专项资金的支持方向和支持重点,会同财政部组织项目评审,确定项目支持计划,并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问: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的支持范围和重点是什么?采取何种支持方式?
答:为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扶持作用,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政策明确将物联网的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标准研究与制订、应用示范与推广、公共服务平台等五大方面的项目确定为支持范围。
在支持方式上,采用无偿资助或贷款贴息两种方式。无偿资助方式主要支持以自有资金为主投入的项目,贷款贴息方式主要支持以银行贷款为主投入的项目。原则上,物联网技术研发、标准研究与制订、公共服务平台类项目,以无偿资助方式为主;物联网产业化、应用示范与推广类项目以贷款贴息方式为主。
问:申请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需具备哪些条件?
答:《办法》分别从资本、技术、管理、人才等要素出发,对项目申报单位应具备的资格条件和应提供的资料做出了相应规定。特别是,针对物联网的高新技术产业属性,专门对项目申报单位的研究能力和基础提出了硬性规定: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30人,其中高级职称不少于5人;拥有相应的专利、软件著作权或省部级以上认定的科技成果等研发成果,以及具有相应的市场应用基础。这样规定,主要是提高了项目申报的门槛条件,可以有效避免申报项目的鱼龙混杂。
问:财政部门将如何对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督?
答:为确保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的规范、安全、有效,《办法》从项目申报一直到专项资金使用,都制定了严格的管理规定。
在项目申报方面,地方工信部门与同级财政部门联合评审形成推荐上报名单。在项目评审方面,专项资金项目的确定采取严格的专家评审机制。在专项资金使用方面,规定了地方主管部门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和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同时要求项目承担单位要在项目完成后一定期限内向地方主管部门报送项目完成情况及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地方主管部门要向财政部、工信部报送项目完成情况及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总结报告。
此外,《办法》对相关违法违纪行为做出了收回专项资金、取消三年内申报资格等严格的处罚规定。
问:下一步,中央财政还将从哪些方面支持物联网的发展?
答:根据我国物联网发展规划,到2015年,我国物联网要在核心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关键标准研究与制定、产业链条建立与完善、重大应用示范与推广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初步构建较为完善的标准体系,建成一批物联网应用示范重大工程,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骨干企业,初步形成创新驱动、协同发展、辐射面宽、带动力强的物联网发展格局。
7.农村金融发展与政策研究 篇七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已经成为经济的核心,决定着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率,当金融因素的作用受到限制时,经济增长必然遭遇资本投资不足和金融资源抵消配置的约束。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农村经济决定农村金融,农村金融反作用农村经济,二者密切关系已被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历程所证明。”
中国经济一直处于二元经济结构状况,许多经济发展理论都把发展城市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并希望通过城市来带动农村,改变农村的落后经济,最终消除二元经济结构。但是中国的农村人口众多,而且与城市相比具有极大的不同,如果不采取主动措施来改变农村面貌,单靠城市发展是带不动的。近年来,农村经济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村金融需求不断旺盛,而供给却未能满足农户的有效需求。虽然发展农村经济的政策措施不断推出,但支农效果并不是特别显著。
与城市金融相比,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各异性突出,本文着重从现有农村金融供给方存在的问题出发,研究农村金融发展路径并提出几点建议。
二、文献简述
对于农村金融的发展,许多学者都提出了一个词语,即“金融抑制”。金融抑制表现为一国不适当的财政政策,如利率上限、外汇管制、行业进入限制等,使得金融市场处于抑制状态,难以形成有效的金融供给,不能发挥其对经济的持续推动作用。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学教授麦金农和肖认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忽视了农村金融部门的作用,对农村经济采取金融抑制政策,即通过名义利率保持在低于通胀的水平,从农村攫取租金,使民间部门的金融资产实际收益率为负。在我国尽管形成了以合作金融为基础,商业金融、政策金融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但突出的表现为“金融二元性”(迈因特1978年)即现代规范金融部门与众多不规范的部门并存;农村金融抑制还表现为区域金融差异,这里主要指城乡之间差异。
美国耶鲁大学的经济学家休.帕特里克(Hugh T.Patrick,1966)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实际,提出了两种农业金融发展模式:即需求追随模式和供给领先模式。前者的传导机制为“经济增长→金融需求增强→金融机构扩张→金融资产多元化→金融服务多元化”;后者的传导机制为“金融机构扩张→金融资产多元化→金融服务多元化→金融需求增强→投资增长→经济增长”。帕特里克认为两种模式由于发展中国家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相适应,在农村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由于金融不完善,同时也由于存在一定程度的金融抑制,金融供给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的主要约束。
三、农村金融供给分析
在我国尽管形成了以合作金融为基础,商业金融、政策金融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然而各自都存在着问题,对他们性质的正确定位对促进农村金融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农村政策性金融即是为特定的农业政策而进行的资金融通活动。政策性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作为政府的金融机构主要有以下特点:由政府创立,或参股或担保;不完全以营利为目的;具有确定的业务领域和对象;特殊的融资原则;有独立的法律依据。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作为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主要代表,承担的政策性贷款不仅总量大,而且种类繁多,迫使农业银行发放的政策性贷款更为严重。由于政策性亏损的可能性较大,导致农业银行经营利润下降,不利于提高农行自主经营积极性,且政策性亏损与经营性亏损分辨困难,易产生“道德风险”。
商业性金融以自我营利为主要的目的,追求利润最大化,不适合农村金融中需要的“雪中送炭”的金融机构。但商业性金融的优点是:资源可以进行有效的配置。
合作金融的一般经济特征主要表现为:自愿性;互助共济性;民主管理性;非营利性。这种制度安排的形式理论上比较理想,但在实际运作中却暴露出诸多缺陷:产权不清;法人治理结构残缺;竞争主体和竞争机缺乏;多元经营目标(合作制目标、政策目标、营利性目标)冲突。目前以农信社为主的商业化改革在不断的深入,“合作制的强化有赖于忠诚,商业化取决于社会需求及金融机构自身发展”。
四、提出建议
在我们的调研中发现,农村金融市场体现出如下特点:1.农村金融机构多元化发展较快,很多地方金融空白问题得到有效缓解;2.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改革成果显著,绝大多数机构已基本建立起现代金融机构的制度模式;3.部分金融机构开始面向农户和新农村及现代农业开始业务创新。农村金融机构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1.机构治理结构和效率仍存在问题,改革不彻底;2.机构运行成本偏高,尤其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3.业务互联互通机制尚不理顺,监管机构行为城市化与农村金融机构运行的矛盾较为突出;4.农村金融发展政府参与不足,一些农村金融机构积极性有所下降;5.业务监管不足应农业经营,矛盾突出;6.农村产权改革相对滞后,影响到农村金融机构债权保护户。
基于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以及农村金融供给方的改革深化,中国农村金融需要政策性与商业性同行。要正确定位政策性金融职能以及商业化职能。当然在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中,由于市场化竞争能力不足,政府的扶持政策还是起着推动的作用。有如下建议:1.实行差异化的监管制度。这不仅指得是农村与城市金融机构的差异监管,还包括农村三种不同性质的金融机构差异化监管。2.细化评价指标。指标的细化可以尽量减少“道德风险”的产生,特别是针对政策性金融机构,需要有效区别商业性亏损与政策性亏损。3.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再融资能力。促进自主经营能力,当资金来源有渠道了,雄厚了,才能使去掉政府的那根“拐杖”成为可能。4.非正规金融正规化。非正规金融一起融资速度快、信息费用低、利率具有弹性、服务态度好、渠道广、回收快、资金利用效率高等优点而经久不衰,但由于其不合规,有时也会产生负面影响。要合理规范、积极引导。
参考文献
[1]、李苏张传洲邓兴珍著《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抑制及其解除》2005年6月
[2]、王永龙著《,中国农业转型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5-30
8.四川农业发展政策支持 篇八
——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为了克服家庭经营规模过小、农业比较效益低的问题,四川以放活农村土地经营权为契机,制定了多项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政策。一是通过生产基地建设推进农业集聚式发展。四川通过支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和现代林业产业基地县建设,打造了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现代农业园区。二是采取多种补贴手段推进土地规模化流转。有的对土地流转面积达到一定规模的业主进行一次性租金补贴,降低业主的用地成本;有的对经营规模较大的业主进行基础设施配套,改善业主的生产经营条件;有的集中流转农民土地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大园区+小业主”的适度规模经营模式。截至去年底,四川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1415.5万亩,占承包地总面积的24.3%。三是积极培育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组织。通过建立健全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公司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政策体系,切实解决他们在生产经营中的难题,引导他们合理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四是不断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支持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各类规模经营主体提供良种示范、农机作业、抗旱排涝、沼气维护、统防统治、产品营销、农资配送等农业生产性服务。
——推进农业产业链整合。四川针对农业产业链过短、集聚程度低的问题,出台政策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推进农业全产业链整合。一是以龙头企业集群发展为重点推进农业产业链横向整合。以建设产业化园区为载体,推动龙头企业集群集聚发展。比如,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泡菜产业园区,聚集68家泡菜企业,带动基地36万亩。目前,四川各市(州)和多数县大都建立了产业化示范园区,围绕特色果蔬、茶叶、生猪、牛羊等优势主导产业,通过超前培育扶持、招商引进、兼并重组等措施支持龙头企业发展。二是以利益联结机制优化为核心推进农业产业链纵向整合。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产销合同,确定最低保护价,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为农户提供种养技术、市场信息、生产资料和产品销售等多种服务。引导龙头企业采取设立风险资金、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关系。支持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四川不断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力度,为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奠定基础。一是推进农业标准化。加快健全农业标准体系,建立覆盖生产、加工、流通全程的统一标准、操作规程和技术规范。二是健全农产品监管体系。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质量追溯、退市销毁等监管制度,推动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企业建立诚信制度。三是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做大做强区域品牌,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申请认定驰名、著名商标。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四川把农业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上来,不断加大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持力度。一是有效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大力推广科学施肥,提高用肥的精准性和利用率,鼓励农民多使用绿肥和农家肥。加强对农药使用的管理,强化源头治理,规范农民使用农药的行为。推行标准化规模养殖,改进设施养殖工艺,鼓励和支持散养密集区实行畜禽粪污分户收集、集中处理。二是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积极推进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工作,通过以奖代补、财政贴息等方式支持“畜禽+沼气+果蔬”“农作物秸秆+沼气”“畜禽+沼气+发电”等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三是鼓励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将生态保护和农业发展统一起来考虑,以农业带动生态保护,以生态开发推动农业发展,其主要思路是依托本地特色生态资源,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旅游业,促进一三产业互动。
——优化农业扶持政策。四川针对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变化,对农业支持政策进行了科学调整。一是普惠式直接补贴向精准式间接补贴转变。四川逐渐改变向龙头企业严重倾斜和向小农普惠式实施的农业补贴政策导向,加大了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补贴。对经营主体的现金补贴或税收补贴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等间接补贴方式转变。二是更加注重财政支持资金的整合利用。坚持以县为主开展支农资金整合工作,通过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充分发挥县级政府在统筹安排项目实施方面的作用。
9.发展型社会政策读书笔记 篇九
——发展中国家社会政策和规划
社会政策即有关公民福利和社会公平的政策。社会政策既具有修复性,也具有发展性。前者促成社会系统功能与秩序的恢复,后者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中国政府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加快发展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出台了一系列利民惠民的社会政策,这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起到了重要作用。
正如大众有目共睹的那样,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当代中国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对中国社会政策的研究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发展型社会政策》这本书是老师推荐阅读的众多书目中的一本,本着学习和探索的目的我花了大概一周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书。读完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简单易懂,而且作者的介绍详细,不仅列举了一些现象,也对这些现象和问题做了解释并提出了解决改进的办法,让人一目了然。这本书是有关社会政策的教科书,相较于那些针对西方发达国家社会福利和社会政策的教材,本书更关注发展中国家的社会政策问题,并且强调这些国家社会政策的发展性。在我看来这本书中所讲述的一些内容对我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上世纪90 年代以来,发展型社会政策的理论迅速发展,逐渐为人们所认同,并且被吸 纳进社会政策的设计之中。值得注意的是,在实施这一政策的国家中,不只有发展中国家,也有许多发达国家,尽管“冠名”不同。那么,为什么当今这么多国家会选择发展型社会政策?它有什么理论和实践魅力?对中国有什么意义?下面我带着这些问题结合对书的个人理解,谈谈我对“发展型社会政策”的认识:
在一般发展中国家,过去的社会政策一般都认为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民众最严重的困难,也就是说除开一切其他手段以后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政府或者其他社会机构出面来为止提供帮助。然而,这种短期性、应急性的社会服务已经不适应这个时代的要求,近年来社会政策的构成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只能提供最低帮助的最小化模式以及只针对紧迫问题的补缺型模式都越来越不符合人们的要求,而渐进型模式和整体性模式逐渐取而代之,特别是后者在本书被着重强调,被认为是社会政策的发展趋势,这种模式要求将国家主义、企业化思路以及平民主义范式融合起来,充分发挥政府在监管和服务外包等方面的作用,并要求民营部门参与进来以提高效率,同时还需要民众发挥作用,方式是表达自己的利益、参与社会政策的制定并监督实施过程,而社会政策的内容则不仅包含紧迫需要,还更强调生计问题,不光解决老年人、残疾人、病人以及穷人的生存问题,还要为所有人提供社会福利,并帮助社会弱势群体提高自身能力以自主解决问题,主要表现就是采取措施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来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这个模式的创新性体现在超越了过去注重政府作用的观点以及新自由主义过分强调削减政府职能和鼓励民营部门参与的观点,而将政府和民营部门都引入到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之中,并通过引入公民社会各个组织或者群体来使社会政策更切合地方和社区的实际需要。
这本书中介绍了社会政策所包含的领域,社会政策包括的领域很广,且经历了不断演化和扩充的过程,刚开始只是社会慈善意义上对贫困、重病等问题提供短期的、紧急的援助,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政策的范围逐渐扩展为解决贫困、农村问题、城市问题、教育、卫生以及其他社会服务和社会保障等项目,这些问题之间又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相互交叉、相互包含的整体性社会问题。改变当前社会政策领域的弊端之所以需要从整体性模式入手,恐怕也与社会政策要解决的问题所具有的这一性质有关。社会政策领域的一大问题是缺乏对问题统一的界定标准,贫困是其中的典型表现。虽然人们对贫困十分熟悉,但到底什么是贫困,什么状况才算贫困恐怕很难得出一个共识性的答案。学者们分别从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两个角度对之进行界定,但也没有达成共识,这些标准不仅包括收入,还包括卫生条件、教
育状况以及营养和寿命等指标,在这种情况下,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机构也只能以一定的收入水平为标准大体界定贫困,尽管这招致了诸多批评,比如日均消费1美元以下。但尽管如此,还是可以大致确定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公认的是贫困地区主要分布在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发达国家尽管有贫困人口,但比例甚低。理解了贫困问题之后,需要做的工作就是消除贫困,这也是一直以来各国政府、非政府组织以及民营部门所进行的工作,本书将过去的努力概括为现代化方法、发展型国家计划方法、批判的方法、社区参与和地方发展方法,以及新自由主义方法等形式,第一种方法着重强调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现代化,贫困自然会被消除,但事实证明贫困很难自动消除,它还需要各方采取实际行动,发展中国家通过引进西方国家现成的制度和实践模式来力图解决贫困问题,但实际情况是本国的具体情况与西方制度和经验往往存在不相符之处,因此需要因地制宜,这就引出了社区参与的必要性,尽管新自由主义者竭力主张减少政府作用,大力发挥民营部门的作用,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这种意识形态的主张很难变成现实,实际情况是需要国家、民营部门和公民社会三方的共同合作才能促进消除贫困的努力一步步实现预期效果。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贫困问题需要分开来看,农村和城市之间还是有着很大的不同。贫困主要存在于农村,并且,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政府的社会政策常常忽视农村而使得农村居民出于自生自灭的境况之中。这就引出了对农村发展问题的强调,而要解决农村发展问题,最主要的是要对可持续性的农村生计进行社会投资,同时不能忽视农村社会长期存在的社会网络,而是要将之与制度化的社会政策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将非正式的社会网络提供的社会服务与正式制度提供的社会政策结合起来也在其他领域具有重要作用。而城市的贫困则主要存在于贫民窟,大规模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而城市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又有限,则必然导致大规模的失业以及暴力犯罪、卖淫等城市混乱现象。根本的解决措施自然通过发展经济来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使其能够自我维持和生存,但这个目标很难实现,因此还需要通过为城市贫民提供可及的住房、社会服务、教育等来帮助这些贫民改善生活、实现社会稳定。当然,城市政府面临着治理问题,能否将这些目标实现还需要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放权、加强与民营部门和社会组织的合作等形式的配合。
除以上问题以外,社会政策还包括教育和卫生等问题,前者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起初这些国家发展教育主要是基于教育能够提供人力资本的认识,但后来这种功利化的认识逐渐让位给权利意识,认为教育是民众享有的基本权利。具体而言,相较于过去政府重视的高等教育,现今的社会政策理念更注重基础教育,认为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应该加大基础教育投资,并且国际援助机构应该提高在基础教育领域的资金拨付比例。之所以有这种转变,不仅有社会需要程度的问题,还有公平性的问题,因为在发展中国家的具体国情决定了高等教育的接受者更多的是中产阶级以上的民众,如果政府投资侧重于高等教育,则相当于补贴富人,使得最需要政府帮助的穷人面临着更加严酷的发展环境,因此,这种情况决定了需要加大基础教育的投资力度。相同的问题也表现在卫生领域,表现形式就是社区医院和医疗服务与城市二级以上医院的关系,与政府支持高等教育一样,发展中国国家政府也支持城市医院,而境遇最困难的贫民则亟需基本医疗服务来改善健康状况,并且这些基本医疗服务还可以从整体上改善社会健康状况,减少疾病的发生率,预防重大疾病的发生。因此,卫生改革的方向也与教育一样,应该面向全民提供基础医疗服务。另外,教育和卫生领域所面临的共同问题还有特殊国情所要求的具体实践,具体的说就是不能拘泥于西方的实践模式,而是应该充分利用传统形成的本地实践形式,其主要表现为非正式的教育实践和医疗实践。
最后,社会政策领域还包括社会工作和社会服务以及社会保障,这主要涉及对上述贫困、教育、卫生等问题的具体操作和实践,社会工作表现为参与社会调查来了解社会状况,并提供相应的社会服务,侧重心理辅助等形式。而社会保障则包含社会保险、公积金、社会
救助和雇主委托等形式,趋势是朝社会保险发展,尽管其他形式仍然存在并发挥着重要作用。这里需要明确的是,尽管现在有社会服务民营化的趋势,并且得到了世界银行等机构的大力支持,但民营机构是否能够提供有效率的社会服务还不能确定,理想状况下通过竞争来改善服务在实际情况下并不一定能够实现。而国际援助机构以及发达国家的援助也因为常常带有政治、经济目的而有时候并不会导致社会服务的改善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当时,本书的作者也注意到许多国际援助机构尽管常常受到发达国家的影响,但仍然保留着一些独立性,并且因为发展中国家自身对其进行抵制而使其并不能完全代表发达国家的政治经济利益。
社会政策所包含的领域极其庞杂,且涉及到民众的切身利益,发展中国家尤其面临着紧迫的社会问题,民众更需要各种社会福利政策和社会服务来改善生活,维持民生。因此,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更加紧迫的社会政策问题,加强发展中国家的社会政策研究就显得非常紧迫。中国尽管有着自己的特殊国情,但却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面临着类似的社会问题,其发展路径也与其他国家有着很多共同点,从这个角度来说,所谓中国特色其实并不明显,更多的还是共性,因此吸取其他国家社会政策的成败得失就显得十分必要。
10.大连软件园发展及创业政策 篇十
2008年 7月8日,大连高新区管委会主任栾庆伟对外公布了最新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软件和服务外包业人才工作的若干规定》。
近年来,大连市委、市政府把建设全球软件和服务外包新领军城市作为城市未来发展战略,实施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大连高新区提出要做好全球软件和服务外包新领军城市的先锋,当好软件和服务外包中国第一、世界第一的主力军,建设世界一流的软件和服务外包基地的发展目标。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关于进一步加强软件和服务外包业人才工作的若干规定》得以出台。
按照规定,大连高新区对从外埠引进的首次来大连高新区工作并与企业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高级人才和紧缺人才给予安家补贴;对首次来大连高新区创办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的个人给予创业补助;对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信誉优良、企业满意度高的中介机构给予奖励。此外,大连高新区规划建设包括图书馆、体育活动中心等公共设施在内的大连高新区人力资源功能区,鼓励国内外高校、培训机构和企业在功能区内设立分院(校)、实训基地和师范学院、人力资源中介机构等,并在土地和资金上给予支持。
同时,大连高新区还将建设人才培训大厦,对入驻的培训机构和租用场地长期开展员工内训的企业,给予房租补贴和配套服务;建设IT培训资源共享平台,包括开放式公共IT人才实战体验中心等,为企业提供廉租使用服务;建立公共培训师资库;支持高校建立“大连高新区软件人才输送(培训)基地”。
旅顺南路软件产业带大连天地软件园开工建设
2007年9月16日旅顺南路软件产业带大连天地·软件园正式开工建设。这个总投资约为150亿元的项目计划用5至8年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海滨软件产业区”。大连市领导夏德仁、怀忠民、魏小鹏、钱忠杰、戴玉林、郑全慈等与近百名黄泥川村村民一起参加了大连天地·软件园工程启动典礼。
大连天地·软件园地处大连软件园二期,东起河口湾区域,西至旅顺南路黄泥川隧道。该项目由瑞安房地产、瑞安建业及亿达集团联手开发,总建筑面积近400万平方米,旨在吸引世界各地的企业和专业人才到大连发展,支持大连成为东北亚最主要的信息科技和软件服务中心。
大连天地·软件园将兼备“生活-工作-休闲”的全面体验,是大型的“软件园产业主题”综合发展项目,集企业、信息科技及软件开发中心、商务配套公寓、住宅、教育、休闲等多种功能和设施于一身。
大连市市长夏德仁在该工程启动典礼上说,黄泥川地区是旅顺南路软件产业带的中心地带,大连天地·软件园是旅顺南路软件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将形成500亿元的软件销售收入。
“大连市政府于2003年确定旅顺南路软件产业带规划,经过4年的发展,在河口地区,大连软件园二期腾飞园区已经投入使用,东软软件园快速建设,河口湾配套项目正在规划中。”夏德仁说。
夏德仁透露,政府正在积极引进大型企业,将再建一个软件园。“届时,再加上以大学城为核心形成的教育、培训体系,从东到西,长40公里的旅顺南路软件产业带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软件产业带。”夏德仁说。
夏德仁说,大连的目标,不仅要打造“中国硅谷”,而且要打造世界一流的“绿色硅谷”,把大连建设成为“全球软件和服务外包新领军城市”的目标一定会实现。
西岗区今年出资500万帮大伙创业
如果你有创业项目,不妨到西岗区来一展身手。记者昨日从西岗区政府获悉,即日起,西岗区面向社会广招创业项目,并诚募创业指导专家志愿者。
西岗区此次将征集适合城镇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组织一起来创业,个人自主或团队自有,且有发展前景、有一定吸纳就业能力或创业孵化作用的创业项目,具有一定规模和发展潜力的营运机构并能够提供创业培育、创业发展和创业扶持的社会团体及机构等创业项目。
招募的专家志愿者包括,具有一定专业学识、成功经验或拥有创业指导资质的专家、学者、社会知名人士、创业成功者、企业家和社会公益事业团体。有意申报者可以登录西岗人才网(大连高新区“十大软件园”建设正式启动
2010年4月17日,大连华信(国际)软件园在旅顺南路樱桃沟举行奠基仪式,标志着总投资500亿元、建成后年产值过千亿元的大连高新区“十大软件园区”建设正式启动。
大连旅顺南路软件产业带效果图
4月17日,大连华信(国际)软件园在旅顺南路樱桃沟举行奠基仪式,标志着总投资500亿元、建成后年产值过千亿元的大连高新区“十大软件园区”建设正式启动。
继华信(国际)软件园后,大连高新区还将在旅顺南路软件产业带上建设IBM软件园、海辉软件园、亿达信息软件园、信雅达金融服务外包软件园、欧力士软件园、航天软件研发基地、船舶软件及工业设计港、汽车电子及服务产业基地、通讯软件和服务产业基地、万达国际影视文化产业基地、凌水湾总部经济基地、文思软件和服务外包基地、富达基金软件和信息服务基地、龙湖科技园等特色园区和产业基地。这15个以软件和信息服务、创意和文化产业为主的高端产业园区合称为“十大软件园区”,项目预计用5年时间完成,建成后将形成拥有15万从业者、年产值1000亿元的规模。
大连市多项创业优惠政策出台
3万元资本金可实现公司注册
《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的实施意见》(大政 发 [2010] 18号)2010年5月14日前出台。该《意见》提出,全面构建具有大连特色的创业扶持体系,鼓励和扶持更多的城乡劳动者成功创业。这是记者昨日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了解到的。
创业项目全市力争年开发1000个
该《意见》从增强各类人员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和改善创业环境入手,着力培育创业文化,大力加强创业培训,全面落实创业政策,不断提升创业服务,进一步激发全社会的创业热情,推动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全面开展。
本市将健全政府职能部门共同组织、社会各界主动参与的管理服务体系,加快建立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三位一体”的新机制,形成全社会崇尚创业、支持创业、竞相创业的局面。深入实施创业带动就业工程,全市力争年开发创业项目1000个,新增创业带头人3500人,创造就业岗位2万个。
同时,本市将完善项目征集发布机制,建立科学评估制度。按照政府支持监管、企业与个人开发、市场运作的原则,广泛征集创业项目,通过建立创业项目信息库等多种形式,连接项目与创业者的对接平台。此外,本市将建立由技术、管理、财务等专家组成的创业项目评审委员会,根据项目评估标准,实行创业项目风险评定、策划运作、成效反馈等动态管理。目前大连软件园一期经国际招投标规划为“四区一园”,即软件及教育产业区、信息服务产业区、综合商务区、生活配套区和森林公园,其中包括东软软件园大连分园。已经完成55亿元的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完成国际一流的产业、教育和生活设施110万平方米。企业服务:
本着为园区企业的不断发展营造良好的软环境为宗旨而设立服务机构,他将通过完善的综合服务体系,为园区企业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平台。
人力资源:
以服务IT企业开发IT人才为宗旨,为IT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利的支持和保障。生活配套:
优美的自然条件、高尚的居住小区、舒适的工作环境、便利的商务空间,DLSP以人为本,遵循“产业服务于人,人服从于环境”的现代化园区建设理念,致力于为软件企业和软件从业人员打造“产业、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国际化花园社区。
教育配套:
DLSP根据行业特点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不断创新和丰富科技新城的增值服务内容。在大连软件园,DLSP率先投资软件教育事业,与东软集团一起投资兴建了东软信息学院,为与东软集团一起投资兴建了东软信息学院,为园区客户提供最直接的专业人才支持服务。在武汉、在天津、在苏州……DLSP与全国多个著名大学形成了长期合作伙伴关系,组建了专门的培训机构,为园区乃至全国的服务外包产业输送大批实用型、复合型人才。
大连软件园在全国布局
武汉基地辐射华中,天津基地辐射京津和环渤海地区,苏州基地辐射华东,大连软件“外部势力”长大成材。
武汉光谷软件园 2006年底,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和DLSP(大连软件园股份有限公司)合资组建了武汉光谷软件园有限公司,共同运营管理武汉光谷软件园,致力于打造中国服务外包交付中心。
天津滨海服务外包产业园
天津滨海服务外包产业园坐落于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东部,于2007年底奠基,由DLSP(大连软件园股份有限公司)与TEDA(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同按照世界一流的基础设施标准进行开发建设、运营管理。
苏高新软件园
2007年8月,大连软件园的管理运营商DLSP与苏州高新区强强联合,共建苏高新软件园,为国际企业开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提供基础设施、人力资源、业务咨询等。
大连软件园大事记
●1998年6月28日,大连软件园破土动工,开始大连软件产业发展之路。
●1999年7月19日,科技部认定大连软件园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1999年,中国软件第一股——东软集团入驻大连软件园,“孙刘”联合拉开序幕。●2000年6月16日,中国第一所民办IT专业教育学府——东北大学东软信息技术学院筹建仪式暨校园奠基典礼隆重举行。
●2000年7月,芬兰诺基亚成为第一家进驻大连软件园的世界500强。
●2001年4月6日,大连市政府在日本东京召开“大连(东京)软件产业情况说明会暨投资洽谈会”,大连软件园在会上首次提出建设“中日软件产业合作战略门户”的园区发展目标。
● 2001年4月12日,科技部正式批复支持大连市创建中国唯一的“软件产业国际化示范城市”。大连软件园成为该项目核心基地。
●2001年7月12日,大连软件园被国家计委和信息产业部联合命名为“国家软件产业基地”,是11个获此称号的城市中唯一的非省会城市。
●2002年DLSP按照“物业定制”模式承建的“GE大厦”工程开工,GE金融国际服务亚洲集团正式落户大连软件园,成为第一家500强中的美资企业。
●2003年5月16日,大连市政府宣布规划建设旅顺南路软件产业带。6月11日,大连旅顺南路软件产业带暨大连软件园二期工程开工建设。
●2004年1月6日,大连软件园被国家发改委、信息产业部、商务部批准为五大“国家软件出口基地”之一,大连市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家软件产业国际化示范城市” ●2004年3月,大连软件园获科技部“中国软件欧美出口工程试点基地”称号。●2004年11月,大连软件园提出建设“中国IT外包中心”的发展战略。
●2004年第一个海外分支机构—— 大连软件园日本分公司在日本东京完成注册。●2005年6月22日,由大连软件园与新加坡腾飞集团合资建设的“大连软件园腾飞园区”项目启动仪式举行,该项目是大连旅顺南路软件产业带大连软件园二期正式开工建设的第一个产业化项目。
●2005年DLSP承办的“中国国际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年会”(CSIO)成为中国首个服务外包专业会议,同期举行的“中国服务外包贡献奖”受到业内瞩目。
●2005年DLSP与大连市信息产业局合作策划并组织以“大连,软件精英的舞台”为主题的大连IT人才国际巡回招聘活动,在国际上获得广泛影响。●2006年6月22日,在首届中国软件自主创新论坛暨中国软件自主创新排行榜颁奖典礼上,大连软件园荣获“中国软件自主创新特别贡献奖”。
●2006年8月4日,国家“千百十工程”正式启动,大连成为全国第一个被授予“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称号的城市,大连软件园成为第一个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的示范区。●2007年8月1日,DLSP与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签署战略合作框架意向书,双方合作共建天津滨海服务外包产业园,打造渤海圈的世界办公室。●2007年8月28日,DLSP与苏州高新区联手建设位于苏州科技城内的苏高新软件园,全力打造华东服务外包中心。至此DLSP已经在全国运营大连、武汉、天津、苏州四个基地。●2007年9月5日,旅顺南路软件产业带首个项目大连软件园腾飞园区正式投入使用。●2008年6月《超越中国制造》一书首发,该书以大连软件园的成功为范本,完整描述大连软件产业十年发展史,树立了大连软件产业及DLSP在行业内的权威地位。
●2008年面对突发的金融危机,DLSP运营的大连软件园逆境出击,08年下半年新引进了3家世界500强企业,思科全球高级服务中心、日本财产保险集团、新日铁等纷纷进驻大连软件园。
●2009年11月21日,大连软件园作为中国绿色“科技新城”的代表参加“2009联合国全球最适宜居住城市(社区)国际大赛”并获得金奖,大连软件园“集产业、教育、工作、生活于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园区”的形象受到全世界的广泛认可和赞誉。
来源:大连日报 时间: 2009-11-24 09:35 作者:肖丽
当年的决策者们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几届政府始终如一的支持,为大连软件与信息服
务产业赢得了先机和可持续发展的力量,大连这座城市也因为初具规模的软件和服务外包业被誉为“中国的班加罗尔”。
高炜:打造中国服务外包的“香格里拉”
来源:中国经营网 时间: 2009-11-26 16:24 作者:鞠金华 字体:大 中 小
大连软件园存在的意义绝不仅限于自身运营的成熟,而且还为中国软件园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极其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为推动大连软件和服务外包新领军城市的崛起,大连软件园正积极打造中国服务外包的“香格里拉”,即在把大连软件园打造成商务园区投资运营管理服务的顶级品牌,以推动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
1998年大连软件园原貌
1998年6月28日,大连软件园破土动工
如今的大连软件园
今年是大连软件业的第11年,也是大连软件园的第11年。
放在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长度上来考量,11年也许不算长;然而,11年对瞬息万变的高新技术产业,却足以开天辟地。当年的决策者们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几届政府始终如一的支持,为大连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赢得了先机和可持续发展的力量,大连这座城市也因为初具规模的软件和服务外包业被誉为“中国的班加罗尔”。
十一载,大连软件园究竟走过了一条怎样的路?
1998年:奠基
当1998年的春节悄悄来临的时候,大连的软件人并不知道这一年将会发生很多令人振奋的事情。不久之前,大连市政府决定开发建设软件园,后来被誉为“软件市长”的夏德仁由东北财经大学校长调任大连市主管科技的副市长;风雪交加的大年初三之夜,两位开启大连软件产业之门的重要人物,亿达集团董事长孙荫环和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初次会面,达成了初步的战略合作协议;5月,大连市信息产业局正式挂牌成立;6月28日,在大连市西南郊的由家村,锣鼓喧天,人潮涌动,国内第一家实行“官助民办”体制的软件园正式奠基。
软件园奠基了!但在当时,并没有多少市民留心,也没有多少媒体关注,因为1998年之前的大连软件业几乎是“一片空白”,标在大连城市头上的标签还是“足球之城”、“服装之都”……谁也不会想到,软件园的启动和建设会拉动起大连软件产业腾飞的序幕,会让这座昔日的足球城和服装城因为软件而蜚声海内外,而软件产业又成为一个巨大的引擎,带动着整个大连区域经济的飞速前进,大连因为软件、因为软件园改变了,谁也没有想到!
历史在不经意间书写着传奇,而大连软件业的传奇就从这一年开篇……
1999年:起步
1999年,大连软件园刚刚起步。在一片原本荒芜的土地上白手起家,困难重重。软件园所在的由家村是一片“被城市遗忘”的角落,没有公交车,没有路灯,原有的居民搬迁后留下了大片荒废的土地,污水横流、垃圾遍地。但是,就在这一片荒土之上,软件园的建设开始了。
1999年7月,东软集团作为战略合作伙伴进驻大连软件园,“孙刘”联合正式拉开序幕。7月25日,大连软件园举行了隆重的开园典礼,开园同时即被授予“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那时,软件园人曾豪迈地喊出了口号:“我们要建设中国北方硅谷。”但那时,除了东软新落成的两座写字楼之外,软件园只有“创业中心”这一栋楼宇,楼内也只是零散地容纳了一些小的软件企业,被人戏称为“只有一栋楼的硅谷”。但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座软件园的1号楼后来成为了众多软件园企业经历成长的地方,被称作“软件企业的孵化器”,软件园成长的第一步也是从这里迈出。
2000年:教育
2000年,大连软件业仍然处在起步的艰难中。但是,具有超前观念的决策者们已经开始在为这个产业所需要的最关键要素——人才储备能量。作为大连软件园和东软集团合作的一个重要项目,中国第一所民办IT专业教育学府——东北大学东软信息技术学院在6月16日成立了。
软件产业离不开人才教育,尽管当时大连的软件业还处于萌芽状态,人才问题尚未凸现,但是软件业强烈的人文特征把它和教育紧紧连接在一起。东软信息技术学院的成立,拉开了大批量为软件产业培养人才的序幕,为日后缓解大连软件业的人才压力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成百上千的大学生涌入了这片清静的土地,一下子给这里增添了夺人的青春气息,似乎也给大连软件业注入了一股勃勃的生机,软件园从此不再寂寞,不再荒凉。
在东软信息技术学院的成立典礼上,时任市长***亲临现场,并寄语:“我们有能力创造一个让中国人感到自豪,让外国人感到骄傲的软件园!”这掷地有声的话语也成为日后大连软件人艰苦创业的强大动力。
2001年:招商
经过了两年多的努力,软件园的发展尽管已经有了些许进步,但是局面仍然没有打开。要让大连软件产业形成规模,迅速发展,就必须要寻找突破口。此时,大连发展对日业务的优势显现出来。大连与日本仅一水之隔,位置相近,日语人才聚集,市内的日资企业众多,种种现象都表明,大连具有发展对日外包业务的绝佳条件,大力发展对日业务就成为大连软件业的突破口。
2001年4月,由市政府牵头,多家大连企业参与的大连(东京)软件产业说明会暨投资洽谈会在东京全日空酒店举行,成为中日软件领域合作的重要转折点。当时的日本首相村山富士也表达了对大连的情有独钟。访问期间,大连代表团先后访问了日本的IT企业、学校等机构,并组织了大连留学人员创业环境说明会。此次招商活动之后,日本软件企业迅速作出回应,开始了对大连软件园的考察和回访。2001年的这次东京之行掀起了日后大连软件行业与日本合作的新浪潮,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双方的了解由此开始一步步加深,合作也一步步走向深入。
这一年,大连软件园提出了第一个战略口号:“大连软件园——中日软件产业合作战略门户”,明确了今后着力发展与日本软件行业合作的方向。随着众多日资企业的进驻,软件园的招商工作逐渐打开局面。
2002年:建设
随着企业的入驻,软件园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在加紧进行。创业中心很快就“住满”了,此时软件园科技大厦已经启用。2002年7月,GE金融国际服务亚洲集团正式落户大连软件园,成为园内第一家美资500强企业。GE当时进驻的就是科技大厦,当时由于GE人员增长十分迅速,因此急需更大的办公空间。软件园与GE经过磋商,确定了“定向建设,长期租赁”的合作方式,为GE量身定制办公楼。定制楼在2002年8月份开工,在与GE的合作中,软件园的建筑水平和服务水准都获得了很大的提高。同时开工建设的还有软件园4-7后楼、日中技研楼以及东软信息学院后山学生公寓二期工程,还有当时即规划的数码广场周边楼宇,经过4年的积累,软件园在这一年终于步入了快速发展期,工程建设工作全面展开。由家村不再是一片荒地,变得喧闹和沸腾,一个“中国北方硅谷”的雏形正在热火朝天地建设中。
2003年:环境
随着一栋栋现代化的写字楼体落成,设施配套和环境建设工作全面展开。2003年下半年,GE定制楼封顶。在与GE这样的从事专业服务外包的国际大公司合作时,客户对楼宇设施配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包括办公间的电力容量、不间断供应手段;网络速度和安全;层高、承重、抗震、防静电措施、防磁场措施;办公间的光线、灯光的照度;空调形式、温度湿度保证、空气流动、空气质量、噪音、辐射、消防、人身安全、信息安全等等。软件园针对客户的需求一一满足,为了满足员工的生活需要,楼内还配备了专业健身房,并引进著名餐饮服务公司怡乐食提供多样化饮食服务。2001年11月,GE喜迁新居。Genpact(原GE)大连有限公司政府事务及行政管理总监王春山回忆当年的情景时表示:“我们与大连软件园的合作非常愉快,他们提供的服务我们非常满意。”
由于软件企业对网络通信环境要求很高,软件园先后与网通电信建立合作协议,网通甚至在园内设置了专业的办公楼宇,大大改善和提高了园内的网络状况。
其他的环境建设也在加紧进行,园区绿化、道路修整、公寓配套、幼儿园、双语小学、西餐厅、咖啡座,短短的几年时间里,软件园变绿了变美了,变得高雅时尚,IBM、Accenture等一大批国际知名企业纷纷来这里落户,软件园已经成为众多软件人工作生活的天堂。
2004年:二期
2004年1月,大连市政府明确了建设“一个中心,四个基地”的发展战略,建设以旅顺南路软件产业带(大连软件园二期)为核心的“电子信息及软件产业基地”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大连软件产业迎来发展史上的春天。
2004年1月,大连市政府明确了建设“一个中心,四个基地”的发展战略,建设以旅顺南路软件产业带(大连软件园二期)为核心的“电子信息及软件产业基地”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大连软件产业迎来发展史上的春天。
这一年的软件园也同样处在一个发展的春天。现代化的写字楼宇一一落成,多家国际知名软件公司的先后进驻,大连软件园在国外声名鹊起,“大连软件园,中国IT外包中心”的品牌战略初步确立,软件园内一片欣欣向荣。
此时,为了给大连软件业未来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大连旅顺南路软件产业带暨软件园二期工程”正式启动。大连市委委托世界第三大战略咨询公司罗兰·贝格对旅顺南路软件产业带进行了产业规划,大连软件园则邀请德国欧博迈亚、美国盖斯勒等国际一流的规划设计公司参与大连软件园二期的概念规划。
11月,大连软件园与新加坡腾飞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开发建设位于大连软件园二期阴阳山的“大连软件园腾飞园区”,软件园二期工程的首个项目开始启动,大连软件业产业由此开启了崭新的篇章。
2005年:招聘
2005年,大连软件产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着,结构日趋成熟,规模日益扩大,但是也因此遭遇了这个产业发展以来最严峻的考验——人才短缺问题。软件业以人为本的特征,表明这个行业的首要因素就是“人才”,所以人才的供应和储备成为大连软件业继续快速发展的关键问题。
尽管全国各地的软件业发展都不约而同遇到了人才问题,但是以大连市的行动最为果敢和迅速。8月,市政府拨出了百万资金,发起了以“大连,软件精英的舞台”为主题的大连IT人才全球巡回招聘活动。在其后的半年时间里,由大连软件园和各软件企业组成的大连IT人才招聘团走遍了美国、加拿大、日本和中国各地,举行了几十场巡回招聘活动,引起了巨大反响。在全球范围内宣传了大连软件产业的品牌,增强了很多海外华侨回国创业的信心,为大连软件业的发展招纳了很多有用之才。
此外,在政府牵头下,软件园每年都组织企业赴日本和国内各高校举行招聘会,持续不断地为大连软件业发展招贤纳士,大连也因此聚集起众多高水平的软件精英,为未来的发展注入了最强劲的生机和动力。
2006年:外包
2006年,商务部启动了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转移的“千百十工程”,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8月4日,商务部将全国首个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称号授予大连,同时大连软件园也成为全国首个“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示范区”。这项殊荣的取得是源于大连在服务外包产业中的先行一步和突出业绩,国家商务部副部长在视察大连软件园的时候说:“我想做一件事想了十几年,都没有人做到,没想到大连做到了!”
这一年,服务外包在中国大地上掀起了前所未有的热浪。大连软件园也开始了国际大公司入驻的新一轮高潮。Convergys、NCR、AVAYA、Oracle、NTT等大牌企业先后落户,表明大连软件园的环境和服务已经得到了客户广泛认可,成为是国际大公司公认的最理想的开展离岸外包业务的基地。同时,随着一些知名欧美企业的到来,大连软件园继在日本外包市场取得佳绩之后,又打开了潜力更大的欧美外包市场,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IT外包中心”。
这一年的软交会上,大连软件园成功举办了“2006中国国际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年会”,首次推出了“中国服务”的概念,表明我们正在完成由传统制造业向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的产业升级,中国服务外包前景一片光明!
2007年:拓展
服务外包这场全球性飓风,正在深深震撼着现代服务业的全球性格局。
此时,经过八年多的发展,大连软件园已经成为国内最成功的软件园区和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领先者,并积累了丰富的运营和管理经验。因此,此时的大连软件园建设者们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将大连的成功经验推广到更多地方,帮助跨国公司在全国拓展业务,同时也帮助各拓展地区发展他们的服务外包产业。
2006年,DLSP就与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签署协议,共同开发建设武汉光谷软件园,打造未来的华中服务外包中心;2007年8月1日,DLSP又与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签署战略合作框架意向书,共建天津滨海服务外包产业园,打造渤海圈的世界办公室;8月28日,DLSP再次与苏州高新区联手建设位于苏州科技城内的苏高新软件园;至此DLSP已经在全国运营了大连、武汉、天津、苏州四个基地。面对这种全国的拓展和开发,软件园总裁高炜提出了“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办公室”的理念,即不仅要建设“普通的办公室”,而是要在各地建设“世界一流的办公室”,打造服务外包行业的“香格里拉”,让客户享受到与世界其他地方毫无差别的优质服务,为中国服务外包业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在大连本地,大连软件园的业务也快速拓展。2007年9月5日,由新加坡腾飞集团与大连软件园联手打造的大连软件园腾飞园区,作为旅顺南路软件产业带首个项目正式投入使用。夏季达沃斯论坛结束一周之后,香港瑞安集团与亿达集团共同投资建设旅顺南路软件产业带上的大连软件园二期项目——“大连天地·软件园”破土动工,总投资超过200亿元。
2008年:战略
经历了十年成长的大连软件园正在走向成熟。2008年,运营和管理大连软件园的DLSP公司正在面临新的战略调整。一方面要持续将大连软件园做成国内的精品园区,同时积极面向全国拓展业务,从单纯的产业楼宇开发向综合的工业地产开发转型,利用十年园区建设运营所累计的经验,整合出新的商业运作模式,在实践中摸索前进,力争把DLSP打造成全球软件及信息服务业企业在中国开展业务的最佳服务商与合作伙伴。
这个新的战略目标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DLSP的未来也因此更加充满希望!
2009年:领军
进入2009年,大连软件园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形成了基础优势、软件外包领先优势、政策环境优势,走出了具有特色和优势的软件产业发展之路,成为中国最大的软件和服务外包发展园区之一。在新的发展时期,大连软件园将以建设全球软件和服务外包新领军城市为目标,着力打造大连软件产业竞争优势,按照“立足日韩、面向世界、服务东北”的发展目标,全面融入国际产业分工,提升大连软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在未来关键的五年时间里,大连软件园明确了一个目标——做强做大软件外包产业,力争到2012年成为中国软件产业的领军者。
【发展政策】推荐阅读: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建议07-02
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政策分析07-31
我国经济发展及金融政策的分析论文08-31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取向10-28
当前我国餐饮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08-25
推动舟山海洋旅游业新一轮发展的政策探讨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