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和儿子一起成长》读后感

2024-10-16

杨文《和儿子一起成长》读后感(共13篇)

1.杨文《和儿子一起成长》读后感 篇一

近期我读了杨文老师的《和儿子一起成长》这本书,作者介绍了自己教育孩子成长的方方面面的经验。把自己的孩子夏杨培养成剑桥大学博士。夏杨非常优秀。夏杨的社会活动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和学业成绩一样优秀。他一度拿到跨国投资银行百万年薪的全职聘书,这本书对我最大吸引力的就是作者如何让他儿子夏杨的如此优秀的地方,作为母亲,我有太多需要学习的地方,激发了我读这本书的兴趣。要做有耐心的父母。杨文说生活即教育。在生活中,父母要耐心的和孩子交流和沟通。如果孩子犯了错误,要抓住时机跟孩子交流,反之,则错过了很好的教育孩子的机会。每一个父母培养孩子,都是在无怨无悔地付出,但是能不能把孩子培养好,关键在于父母能不能坚持自己的目标和方法。父母都喜欢自己的孩子,但是,孩子却是父母最头疼的事,也许,你的孩子不听话,把父母的耐心和期望都抛到一边,让父母无法理解,孩子为什么没有继承父母的优点。但是,当孩子表现好的时候,父母又看到了孩子继承了父母的优点,孩子的时好时坏,很容易让父母财他失去耐心。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要找对方法,其实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修正自己的过程,需要很大的耐心和智慧。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该有决心、有恒心、有毅力,不怕困难,勇于战胜困难,这样才能给孩子留下好的印象,孩子树立好的榜样,让孩子懂得做什么事情都要付出很大的毅力和决心,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能够有所成就。而大多成功的人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他们身上所具备的一些优秀品质。所以对孩子从小进行优良品质的教育,对其今后的健康成长是非常必要的。

1、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自信,是成功人生的起点!自信的人更容易获得快乐,更容易取得成功。

2、培养孩子应对失败、困难的态度和能力。人的一生中不会一帆风顺,在人生的道路上会有许多的困难与挫折,遭遇困难如何应对,这是对一个人心理素质的最大挑战。

3、培养孩子宽广的胸怀。一个有着宽广的胸怀的人,一定是乐观豁达的。从小教育孩子和伙伴们和睦相处,以诚相待,不要因为一些小事而斤斤计较,如果和伙伴之间有了磨擦时,不要抱怨,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谅他,进而反思自己的行为。这样会让孩子赢得更多的友谊,交到更多的朋友,这对于孩子社会性交往也是一个很好的培养。

2.杨文《和儿子一起成长》读后感 篇二

一、戏里戏外教子经

《小别离》中,海清扮演的童文洁是一位控制欲非常强的“分数妈”,要求读初三的女儿一切向分数看齐,成天对女儿耳提面命:“你的成绩进不了学校前100名,就进不了重点高中,进不了重点高中,就考不进重点大学,考不进重点大学,等于这辈子就完了。”

女儿方朵朵领养好朋友的宠物狗,童文洁暴跳如雷,马上要中考了,还有养狗遛狗的闲情逸致;女儿心仪的英语家教是一位美国留学归来的海归,童文洁看不惯人家的西方教育方式,未经女儿同意就私自给女儿换金牌家教;在童文洁眼里,女儿写网络小说,追星,排练剧本都是不靠谱的爱好,她绞尽脑汁严厉打击,青春期的女儿叛逆对抗,母女俩的关系充满了火药味。

生活中,海清是个糊涂妈,不太在意儿子的学习成绩,对分数也不怎么看重,儿子说好就OK了。比起儿子的学习成绩,海清更在意儿子的道德品质。

海清和儿子丹尼尔的相处像朋友更像哥们儿,母子俩在一起没大没小,无拘无束,丹尼尔经常招呼她“小海”。她常年在外拍戏,陪伴儿子的时间很少,每年暑假,她都放下工作,一心一意地陪伴儿子,给儿子做早餐,接送儿子上兴趣班,儿子也特别喜欢黏着她。

《小别离》中女儿方朵朵和异性同学交往,身为妈妈的童文洁特别紧张,有一种别人分分钟钟就把她女儿拐跑的担忧。

生活中,海清经常和儿子丹尼尔谈起他的女生朋友们。丹尼尔从小就讨女孩喜欢,读幼儿园时就有女同学向他示好,海清认真地向儿子询问细节,叮嘱儿子:“女生向你表达‘我喜欢你’是一种赞扬,不可以没礼貌地跑掉,要向同学说‘谢谢’。”班上喜欢儿子的女同学有好几个,海清问儿子:“你的女生好朋友你都喜欢,但结婚只能跟一个结啊,怎么办?”丹尼尔叹口气说:“那我就看她们谁最喜欢我吧,而且我想找一个脾气好一点的。”儿子找女朋友的观点让海清耳目一新。

丹尼尔每次一哭,海清就会说:“你是男子汉,你如要哭,未来的老婆会很没有安全感。”丹尼尔有时候不肯自己系鞋带,海清说:“等你老婆怀孕了,难道你不要帮她系鞋带吗?”海清就是以这样独特的方式教育儿子独立坚强,用未来的老婆鞭策儿子自理自立。

读小学后,丹尼尔每次带“女朋友”回家,海清都会请儿子和他的“女朋友”吃饭,给小姑娘们准备礼物,教给儿子尊重女性。所以丹尼尔虽然年龄不大,却已经是个“小绅士”,知道主动帮女士开门,拿东西。

二、别人家的妈妈

海清演“国民媳妇”成名后,为人处世很低调,很少在公众场合谈起自己的家庭和婚姻,对家人保护很周到。

她和老公是高中同学,两家父母是世交,婚后,夫妻俩两地分居。儿子丹尼尔小时候生活在南京,由于海清和儿子在一起的时间少,作为妈妈难免有溺爱儿子的时候,但海清尝试从小给儿子定规矩。海清主张穷养儿子,很少给丹尼尔买奢侈的玩具,很少让丹尼尔喝饮料。

一次,爸爸给丹尼尔买了一套12个小玩具,海清对儿子说:“一个月只能玩一个。”丹尼尔听话地一个月玩一个玩具,想起来就去看看盒子里的新玩具,即便拿到新玩具,对旧玩具也极为珍惜。丹尼尔喜欢喝白开水,他说:“白开水比饮料解渴。”他对衣服从来不挑剔,上学就穿校服,很少像别的孩子一样要吃要穿。

在儿子面前,海清从不和老公、父母发生争执,一家人相亲相爱就是给儿子最好的教育。海清经常和儿子一起玩网游,把自己融入到儿子的世界中。在儿子的兴趣爱好上,海清从不抠门,给丹尼尔报了钢琴、围棋、游泳、篮球、国学班,只要儿子真心喜欢,海清就全力支持。海清说:“在家庭环境和教育上,我希望给他最好的,希望他全面发展。”

父母常拿海清小时候和外孙现在相比,动不动就说:“你妈妈7岁就一个人出去拍戏了,你看你9岁连鞋带也系不利索。”海清反对父母拿孩子做比较:“不用比,每个时代、每个环境都不一样,要比就应该跟孩子自己比,他自己的昨天和过去比。”

和其他男孩一样,丹尼尔特别调皮,海清都由着他,但是丹尼尔犯了错误,海清还是会严肃地批评儿子,拿小尺子抽他屁股。丹尼尔4岁时,海清就教给他学着做简单的家务,丹尼尔每天上学放学的书包都是他自己背,母子俩出门逛街,丹尼尔会主动帮妈妈拎袋子。儿子对海清又敬又爱!

三、“小别离”早晚会来

丹尼尔到了上小学的年龄,为了给儿子在北京找一所好的小学,海清跑遍了北京30多所学校,公立私立都打听了一遍。海清说:“在孩子的成长中,父亲和母亲都是不可替代的,我不能一昧地以事业为重缺席儿子的成长,有些事需要当妈的亲力亲为!”

丹尼尔读一年级上学期,海清推掉所有工作,专心培养儿子半年,陪他一起学习,一起竞赛,一起背诵古诗词,建立良好的学习规矩,培养儿子在学习上的自觉自律性。

之前,丹尼尔跟着姥姥、姥爷生活在南京,和别人家的孩子一样上普通幼儿园,在学校里没有人知道他是海清的儿子。到了北京和妈妈在一起生活后,丹尼尔才知道海清是个演员。他问海清:“小海,你是一个明星,你是不是觉得很骄傲?”海清立即告诉儿子:“我最骄傲的是当你的妈妈,而不是明星。”丹尼尔特别激动地扑进她的怀里。

丹尼尔独立、懂事、聪明,把现实和电视剧分得很清楚,懂得明星只是妈妈的工作。海清成天早出晚归,忙着拍戏忙着宣传,一次,丹尼尔问她:“妈妈,你知道什么最重要吗?”海清说:“生命?”丹尼尔说:“不,亲情最重要,我俩就是亲情。”儿子的话让海清心里特别感动。

丹尼尔今年9岁了,随着丹尼尔的长大,昔日和妈妈亲密无间的小男孩也会进入青春期,和《小别离》中的方朵朵一样令人捉摸不透,海清由衷地说:“作为母亲,我希望自己将来不要成为丹尼尔成长路上的障碍。”不管儿子将来做什么选择什么,海清满怀憧憬地说:“我希望他遇到一件事时,首先想到的是我的爸爸妈妈一定会支持,我希望他觉得父母是他最大的支撑和依靠,而且一想到这个就有动力去创造。”

如果丹尼尔和方朵朵一样中考后出国留学,海清认真地说:“我会给儿子准备避孕套,而且告诉他要用质量好的。”学会保护自己,保护他人是出国留学的第一课,也是长大成人的第一课。

对于自己的人生,海清说:“我希望有温暖的家庭,每年可以有一段时间停留在家里,相夫教子,在父母身邊尽孝,有个自己热爱的职业,吃饱穿暖,快快乐乐地过日子,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我人生最大的财富,就是我已经拥有了我想要的生活。”

娱乐圈里,海清很少走红毯,几乎没有绯闻,她有颜值却靠演技吃饭;生活中,海清忙完工作就回家陪儿子。她是个明星,却活得像个普通人,这样的妈妈教养出的儿子怎么会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编辑/马冲冲

3.和孩子一起成长读后感 篇三

儿女的成长只有一次,与他们一起成长,是责任,是幸福,也是一门艺术

厚厚的一本书翻完,作者对女儿的一片爱心跃然纸上,本书是作者送给女儿的一份生日礼物,也是作者对自己培养孩子全过程的一个系统总结,李镇西老师既是一个学校的教育者,又是一位家庭教育者,视野全面客观,不存在厚此薄彼,以偏盖全之说,正适合当下有心于教育孩子的既是教师,又是家长的我们阅读。作者从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一事一物入手,阐述了教育其实并不高深,寻常处,见真谛。

书中,李镇西老师告诉我们“家长也是教育者”,“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在我们教育子女的同时子女也在教育着我们,而且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该是和-谐的统一,作为家长首先应该是一位当之无愧的教育者,是孩子永远的老师,无论是学校老师或家长,其教育的目的都是为了把孩子培养成优秀的可造之才。我从未认为教育孩子只是学校老师的事情,也从不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自己就完全放心,万事大吉。但在实际行动中却在这样做,读完本书后自觉惭愧。

李镇西老师记录女儿生命成长的历程,是用心在记录。从女儿一颦一笑到女儿许多的第一次,无不体现了一位伟大父亲对女儿的记挂和关爱。第一次随爸爸妈妈坐公交车,第一次呈现出笑的表情,第一次独坐,第一次“手足舞蹈”地跳舞„„无不体现出伟大的爱心。十八年,父亲从年轻到中年,从女儿呀呀学语到幼儿园到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到亭亭玉立的大学生,失败则鼓励,迷惘则开导,困惑则解惑,始终充满期待充满微笑。

李老师在书中强调:“和许多年轻的父母一样,我非常爱我的女儿,但我不把我曾有过的‘科学家梦’、‘艺术家梦’强加给她。我抱定一个信念:我要让她成为一个快乐的人!而什么是快乐呢?李镇西告诉女儿:“快乐,源于善良:让人们因我的存在感到幸福,就是最大的快乐!快乐,源于知识:畅游在浩瀚知识的无边海洋,就是最大的快乐!快乐,源于童心:永远保持赤子般的纯净无暇,就是最大的快乐!快乐,源于超越:战胜自己并争取做最好的自己,就是最大的快乐!原来,快乐就是如此朴实的一个概念。

是的,世界上的孩子千差万别,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环境,自然有着不同的孩子。这些孩子不一定智慧超常、才高八斗,不一定都能成名成家,铸成大器,不可能样样优秀,处处超越别人。但是,不论怎样的孩子,我们应该把他们培养成善良和快乐的人,塑造孩子完整的人格,让他们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所以,“让女儿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和女儿一起快乐地成长!”是李镇西坚定不移的家庭教育理念,也应该成为我们教育子女坚定不移的理念。

翻看多遍后,才发觉何谓“最好”?只有对比才有好坏,而此中的“最好”,却不是让家长们之间互相比较出来的“最好”,而是家长用心与自己比较后得出来的“最好”!此“最好”无固定的评判标准,无论工作性质的不同,无论贫富,无论地域差别,此“最好”只在家长自己心中,我们做家长的,在面对自己的孩子(也可以说是我们自己一生最伟大的作品、艺术品)时,能够做到问心无愧,倾心付出,尽职尽责即可。正象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我们的教育,重点不在于教会了孩子语文、几何、物理、化学等知识,一般人估计一生都用不上那些几何、化学之类的东西,我们的教育,重点是在于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做最好的家长,就是让孩子做个优秀的人!每个孩子都各有特长,都充满自信,勇敢面对挑战。

4.我和祖国一起成长观后感 篇四

新的一年迎来了新的事物。祖国是我们的母亲,一代一代的炎黄子孙在祖国的怀抱中成长,今年祖国已经建国71周年了,在这71周年里,祖国不断地繁荣和昌盛。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祖国曾经经历过悲怆的年月。20年初,当春节来临之际、家人团圆之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巨大雪灾,阻碍了人们回家的团圆道路,却阻碍不了中华儿女救灾的决心,终于,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中,他们回到了自己温暖舒适的家。年5月,里氏高达8.0级的汶川大地震一度牵动了世界各地的人民心,地震震倒了一座又一座楼房,震碎了一颗颗逝世者家人的心,却震不倒中华儿女突破重重困难的热情。我们中华儿女坚持不懈,勇敢救灾,重建汶川,是汶川人民一颗颗被震碎的心得到安慰。炎黄子孙会手挽手,心连心,克服一切困难!

悲怆的岁月过去了,祖国迎来了喜悦与骄傲。由于中国人的共同努力与勤奋,第29届夏季奥运会在我国首都北京隆重举行,我国运动员在在奥运会上大显神威,一块又一块金牌落到中国手里,这一届奥运会中,我国的金牌数稳居第一。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与自豪,中国已经强大起来了,再也不是以前受欺凌、受压迫的中国了!

星星火炬,点燃希望。9月25日晚上,神州七号运载火箭搭载着全中国人民的梦想飞向宇宙,于9月26日下午返回,实现了太空无重力漫步的梦想。每个人都曾在童年时仰望星空,想望穿深邃的夜幕,想数清明亮的繁星。我国在奥运会后又谱写了一个成功的新篇章。中国已经强大起来了,中国以强国的身份走向世界。

我随着时间而成长着,祖国也在不断成长,但是我的成长对比于祖国的成长,是多么的渺小,虽然我们的成长很渺小,但是,祖国的未来没有我们是不行的,所以,我们要把握每一分每一秒努力学习知识和祖国历史文化。长大后为祖国做贡献。

5.我和祖国一起成长观后感初中 篇五

我爷爷小的时候,家里没有钱,只让上几天学,只要能认识几个字,会写自己的名字就行了,每天上学都要走好远的路,天没亮就去上学了。回来还要到地里拔草、浇水,还要照顾弟弟、妹妹。

到了爸爸这一代,人们的生活有了一些改善,但仍然不富裕,虽然都可以上学了,但一放学就得回家做饭。整天吃得是苞谷面馍馍,只有到过年了才能见到鱼和肉,那时最高兴的事,就是到夏天,每天都能吃上五分钱一根的冰棍。到了我们这一代,祖国的经济强盛了、科技发达了。孩子们衣食无忧,学校要进好的,衣服要穿名牌的,吃饭进馆子,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家家都有电视、电脑,许多家里都有了私家车,到了周末或假期孩子们随父母乘飞机、坐火车去祖国各地,甚至去国外旅游。

6.杨文《和儿子一起成长》读后感 篇六

睿从8岁起就开始给全家人做晚饭了。每天下班回到家,我都会被房间里弥漫着的一阵阵稻米香味所温暖,所感动。也因此产生一种温馨和踏实的感觉,它潜移默化中也强化我对家这样一个貌似很抽象的概念的理解。当我遇到不快时,常常会情不自禁地想到儿子,想到飘泊在外的我们还有一个希望(儿子)可以守候,心里的烦恼就会烟消云散,在外面受的委屈也就不算什么了。现在离他去追求他的理想的日子已经进入了倒计时,迟早有一天,这偌大的房子里就剩下我们这对白发无欺、尚存精壮之身的中年人,还要把一份厚爱雪藏起来,让满满的关爱闲置,过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没有天伦之乐的无聊日子,这是一种多么多么残酷的现实啊!那时,我做的菜再好,也是无的之矢,更不必为他的衣食住行操心。相反却要在心里默默地计算日子,今天想着明天,明天盼着后天,盼到儿子得闲回家时,再看看那一脸喜滋滋的吃相。“儿子早点睡吧”,这句我重复了多少年的话,也只能对着满是他气味的空房子自言自语了。每每想到这里,我的心中就会涌现出许多凄凉的感慨和无奈来。

想想过去,朋友临时找人帮忙照看孩子,总会先想到他,都说他善良、懂事和助人为乐。而在我的内心深处又何尝不需要他有形无形的守候和看顾呢?那也是一处让我精神可以寄托和情感安放之所啊!平时只要知道他还在房间里,在这个家中,即使不说话,即便互不谋面,那种心照不宣的默契和踏实的感觉一样会让我幸福莫名,而这也正是让我好好活着的一个理由。儿子的许多优点,我都是从别人的口中了解到的,但在我的眼里,看到的多是他的缺点和毛病,这也许是许多像我一样望子成龙的父亲们都存在的问题吧,尽管孩子是所有做父亲们的骄傲。

在许多家长身上都有着一个通病,一方面喜欢听到别人对自己孩子的赞扬,另一方面心里却始终认为这远远不够,离他们的标准还相差甚远,而忘记了他们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也是在磕磕绊绊中成长起来的,在他们的身上也有许多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错误。或许就是这种既不现实、不客观,又充满矛盾的逻辑和错乱,让孩子们的心远离了我们。

儿子在许多方面都很像我,许是基因的作用,或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从小到大都是游泳冠军,现在又以经商为生。儿子上中学后,就参加了校游泳队,不管功课多忙,课后三小时的训练和比赛从没有间断过,一直坚持到毕业。但他比我有主见,当年在选择大学志愿时,我听命于父母,选择了自己并不喜欢的专业。而睿在报学校时,坚持只报自己认为是对的、有发展前途的专业。任伺外界的干扰和诱惑都不能改变动摇他的意志和坚持,就他连平时酷爱的生物也宁愿放弃。

在报考大学时,我千方百计地试图说服他,按照我的想法报学校,谁知睿对我采取了“阴奉阳违”的策略,不反驳、不抵触,甚至唯唯诺诺,但私下里却完全按照他自己的意愿和他所在中学的学生顾问提供给他的参考大学报考。真可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等他被第一志愿的大学录取了,才在他妈的一再追问下说出了实情,让我有如哑巴吃黄连,连亡羊补牢的机会也没有。当孩子妈问他为什么这样做时,睿只是轻描淡写地说:“我喜欢那个学校,爸爸又不懂美国,我又不想让他生气,就只好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了。”

在只剩下一个月就要中学毕业时,睿提前完成了所有的考试。然后找了家基金公司做实习生,尽管这还算不上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工作,但他却做得非常认真,每天早出晚归,西装革履的很像个白领。为了方便和节省时间,在我的一再坚持下,他才答应让我每天送他上班,自己做地铁回家。而我的坚持是有目的的,因为只有如此,我才有机会和他独处。别小看只有不到二十几分钟的车程,却让我有机会和儿子多些交流和在一起的时间。尽管我还不是很了解他,但我还是为他骄傲,因为他在许多方面都比我强,将来也一定会比我有出息。

中学的最后一个暑假快到了,我准备带他同国,除了看看老人,也让他多吃点好东西,多接触些故乡的风土人情,多了解国内的变化,多一些对故乡的亲近之意。说实话,我真的希望睿将来也能和我一样,爱我们的祖国。

带睿同国是我长期以来的愿望,父母都是年过八十高龄的老人,他们就这么一个孙子,又远在天涯海角,思念之情不言而喻。而睿上了大学后,时间就不再属于他自己的了。国外不像国内,学校一放假,学生们都利用假期外出打工,一方面可以勤工俭学,另一方面还可以为将来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我父母平时打电话时问得最多的,就是他们的宝贝孙子。所以我决定利用孩子中学的最后一个暑假,让他们彼此之间好好享受一下天伦之乐,另外我也想让儿子借此機多接触些中国社会和风土人情,放松一下疲惫的身心。做到前者并不难,本来儿子就非常懂事,又乖巧得很,但如果让他吃好玩好,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玩好,因为他小学一年级就出国了,儿时的玩伴几乎没有几个,即使有也很难联系得上,而我的圈子对他来说又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但总不能让他整天都呆在家里吧,虽然奶奶在我们回国前就为他安装好了宽带网络,但如果把上网当成一个年轻人二十多天生活的全部内容,也太单调、乏味了。为此我很犯难,也多少有些愧疚。孩子大了,毕竟有自己的生活和兴趣,而这次回国纯粹是按我的意愿安排的,如果依着他,一定会选择和他的那些死党们在一起,尽情地享受中学时期的最后一个暑假生活。

由于猪流感的原因,我们回国后的第一个星期,睿几乎没有出过门,严格遵守隔离一周的教条。在我自己的房子里老老实实地关了自己7天禁闭。每天除了上上网,就是睡觉。当然家里人事先为我们准备好了丰富的食品。到了第三天,我实在忍不住寂寞和天天靠熟食充饥的生活。如果我们真有病,我会自觉呆在家里,但是我们没有病啊,就这样白白的浪费掉我一半的假期生活真是不值得,于是我试图说服他和我一起去外面吃东西,但任凭我磨破嘴皮,他就是无动于衷,而且总是那句话:“要去,你自己去吧,我哪里也不去。”这就是美国教育出来的孩子,规矩永远是至高无上的。

我以他老子的身份说了一箩筐的理由,还有那么多的诱惑,他居然不为所动。我真的有些不理解,这种无谓的坚持有必要吗?但他是站在道德的高端,我多少有些理不直,气不壮。同时又在内心深处,为他自觉遵守公共道德而感到奠大的欣慰。

第七天过后他终于肯跟我出去了,于是我带着他去参加各种各样的聚会,

我想借此让他多见见世面,更多地了解一下国内的人情世故和风土人情。我始终认为,这对他将来的发展和加深对中国的了解会有一定帮助。令我吃惊的是那个腼腆,在我面前有些内向的睿,在任何社交场合上,总是显得落落大方、彬彬有礼。当面对那些在社会摸爬滚打几十年,阅历丰富的叔叔阿姨们,那份不亢不卑的从容,让在场的所有人都刮目相看,赞不绝口。

我似乎如梦初醒,同在一个屋檐下,一起度过了十多个春夏秋冬,原来我竟然完全不懂他,而且从来都固执地把他当成问题多多的孩子对待。孩子真的长大了,而我的思想却还停留在过去。我开始慢慢习惯,即使在陌生人面前,在陌生的环境下也不用刻意去照顾他,并注意倾听他事后对一些人和事的评价、看法。让我吃惊的是,在我的印象中,他根本就不懂中国国情,更不知世俗社会里面的是是非非,但他却能非常准确无误地判断出一个人的品质和德行来。而且还能说得有理有据,条条是道。过去我总以为在美国长大的孩子比较单纯,根本看不懂国内复杂的人际关系,但我现在发现,我错了,无论在哪里,是非的尺子都是一样的,尤其是在文明社会中,这与国家的属性(姓社还是姓资)根本没有必然的联系。

后来他实在对我们谈论的事情不感兴趣,更看不惯国人习以为常的夸夸其谈和攀比心理,所以我再让他和我一起出席朋友聚会时,他总是借故推迟。我明白,他心里的天空比我们这些在世俗里摸爬滚打大半辈子人的世界观干净得太多,有些甚至是完全格格不入的。

这里我要非常感谢我的一个发小,她生意做得如日中天,还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为睿安排这样那样的活动,如聚餐、看足球比赛、郊游等等。虽然这对我为睿设想的一切算不上锦上添花,但却是雪中送炭,让我少了许多遗憾,多了几分满足。我也曾要求睿多找阿姨的女儿玩,因为朋友的女儿和睿一样,是同年考取美国大学的,而且上幼儿园时,还曾在一起玩过。但儿子却说“如果我那样做,叔叔每次都要陪着我们,车接车送不说,还要安排我们吃饭,人家那么忙,我怎么好意思让别人丢下手中的工作不做,整天陪着我们玩呢?再说我这次回国也主要是为了爷爷奶奶,现在我的目的全达到了,你就不必再为我费心了。”

他的一番话,让我听后鼻子直发酸,也很惭愧,我没有照顾好他,他却反过来安慰我。想想从前我像他这么大时,心里只有自己,还受不得半点委屈,总觉得别人欠我什么,也很少替别人着想。即使现在,我的觉悟有时也还真不如孩子呢。

儿子真的长大了,他的世界观已经形成,他有自己的理想,也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在世俗中生存和发展,而作为一个父亲,我只能在他飞翔的天空上分享他的人生经历和苦乐,而没有权利再去对他的行为指手划脚。他不属于我,他的未来是属于他自己的,更是属于社会的,他需要懂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对社会负责任。其实我们做家长的只有抚养他们成人的责任,并没有负责他们一辈子幸福的义务!只要培养出一个身心健康,能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就可以了。至于荣华富贵,那是一个人的修行和命运,家长真不必那么心机算尽地为之操劳,真正的爱是要放手的。

如果他的生活是一盘棋,那么从现在开始,我一定要努力扮演好一個“观棋不语”的君子的角色,让他在自己的生命过程中成为一个自然、自由的人。

7.学生我和祖国一起成长观后感 篇七

《我和祖国一起成长》似乎已经不是一部简简单单的电影了。所以从情怀上来看,这部电影必须是满分。我们所经历的似乎已经成为历史,但不是个人的历史,而是国家的历史。这部电影虽然名为献礼片,但是打破了常规献礼片气势恢宏的大格局,而是以大时代背景下的小人物的视角,展现了我们亲历的那一段段历史。从电影制作手法上看,这部电影也是当之无愧的满分。七位中国导演,他们都有各自独特的风格,却都用优美的镜头婉婉诉说着一个个普通民众跳跃于祖国时代脉搏上的故事。

《我和祖国一起成长》全片分为七个单元——《前夜》《相遇》《夺冠》《回归》《北京你好》《白昼流星》《护航》。

8.杨文《和儿子一起成长》读后感 篇八

在盛典现场,七大剧组分别从海量的史料功课中选取一个见证物,讲述了电影里未能详细诉说的细节故事,展开电影背后的历史画卷。七位导演依次介绍了开国大典时升起的新中国第一面国旗、邓稼先研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时使用的手摇计算机、中国女子排球队获1984年奥运会冠军时的签名纪念排球、永远定格在0分0秒的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倒计时牌、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李宁使用的祥云火炬、神舟十一号返回舱,以及歼十战斗机这七个国史见证物的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邓稼先的夫人许鹿希先生在听闻《我和祖国一起成长》拍了《相遇》这个故事之后,专门发来寄语:“不要让别人把我们落得太远!一不为名、二不为利、但我们的工作要奔世界先进水平!以上邓稼先说,许鹿希记。”

早在一个月前,影片就围绕话题“我和祖国一起成长”,在微博平台开展了“我家的新中国国史见证物”征集活动,激发广大网友的参与热情,纷纷上传自己身边和新中国国史相关的物品图片,并分享其中的感人往事。这些征集而来的新中国国史见证物,同《我和祖国一起成长》的七件国史见证物集纳在一起,汇合成“我和祖国一起成长”影像集。

在盛典现场,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电影《我和祖国一起成长》,将“我和祖国一起成长”影像集赠予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党委副书记陈樱。此外,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于殿利将《我和祖国一起成长》同名图书捐赠给国家图书馆。

9.杨文《和儿子一起成长》读后感 篇九

今年9岁的王皓迪是南京市拉萨路小学三年级四班的学生,高高帅帅的他在班里人缘极好,大家都亲切地喊他“阿迪”,而爸爸王耕乐也沾了阿迪的光,被大家称为“迪爸”。

2011年9月1日,阿迪起个大早,因为从这天起,他就是小学生了。出门前,妈妈唐莹千叮咛万嘱咐:“好好听课,和同学好好相处,中午好好吃饭。”出门后,调皮的阿迪直掏耳朵,迪爸生气地说:“多不卫生啊。”

“我在掏耳朵里长出的老茧,老爸,你耳朵里没有吗?”阿迪眨着眼睛问。

被儿子这么一问,迪爸笑了,原来从昨晚开始,唐莹就一直嘱咐儿子,连他都觉得啰嗦。

唐莹和丈夫曾达成一个共识:唐莹负责阿迪的饮食起居,而王耕乐负责监督阿迪的学习情况。王耕乐没有异议,曾经被评为“南京市下关区首届十佳青年”的王耕乐,是秦淮外国语学校的语文老师,最厉害的是他还同时做过两个班的班主任。唐莹给他的任务是:教好自家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这个任务很重,迪爸感到“压力山大”。正当迪爸苦恼时,儿子学校发来的一条消息让他有了主意,是“教育在线互动平台”的网址,所有家长都可以在里面给孩子建一个个人空间,写日志。要是他把阿迪每天做的事说的话写成日志发到空间里,让阿迪知道自己的一言一行会被很多同学和家长看到,会不会对他起到激励作用呢?

2011年10月27日,迪爸为阿迪开通了个人空间。当天晚上,阿迪做完作业,迪爸把儿子拉到电脑前,很正式地告诉他:“这是你在网上的空间,从今天起,爸爸要把你每天做的事都记在上面,让很多同学和家长看,你可要好好表现啊!”

“好,我肯定是最棒的。”阿迪拍着胸膛说。随后,由阿迪口述,迪爸负责输入电脑的第一篇日志诞生,名为《我是王皓迪》。日志中写道:“今天的数学测验我考了100分,这可是我小学生活的第一个100分哦,厉害吧。不仅是数学,我的语文也在一点点进步呢,从77分到80分,再到96分,昨天我又考了98分,因为我漏了一个拼音音节的声调,被扣了两分。可惜啊,太可惜啦!”

第二天中午午休,王耕乐随手点开空间,让他没想到的是,儿子的这篇稚嫩日志点击量竟然有367次,几十位家长留言,纷纷问:“今天还写不写啊?”家长们的热情让王耕乐很兴奋,不写对不起这些“看客”。此后,从周一到周五每天一篇日志,成了王耕乐的“家庭作业”。

阿迪和迪爸共成长

每天写日志,回家读日志和看家长的留言,成了父子俩最开心的事。而且,王耕乐发现不仅儿子变得积极进步了,自己也在改变,变得喜欢思考问题,尤其是站在孩子角度思考某些问题。

2011年11月14日早晨,迪爸急着送阿迪去上学,让阿迪拿着牛奶在路上喝,一再叮嘱:“小心点,不要让牛奶洒出来。”

只见阿迪左手抓着牛奶瓶口,右手托着牛奶瓶底,眼睛紧紧盯着牛奶瓶,头都不敢抬,小心翼翼走到爸爸的电动车前,很委屈地说:“爸爸,我已经很小心了,你看……”果然,阿迪的衣服前襟和袖口上,已经有点点奶渍。“爸爸,为什么我走那么慢,那么小心,牛奶还是会洒出来呢?”路上,阿迪的嘴里念叨着。

回到办公室,王耕乐一边写日志一边思考儿子的问题。太紧张,太关注,太投入,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那天晚上,看阿迪在抄写词语,本来迪爸想像往常一样叮嘱:“认真写,别少写了笔画。”可他忍住了。

晚上7点半,阿迪把作业拿给爸爸检查,迪爸惊奇地发现儿子的词语抄写得非常整齐,一个错字都没有。抬头看到儿子等待表扬的神情,王耕乐脱口而出:“作业就应该这样写,不能骄傲,要保持。”自己太关注孩子的对与错了,每晚都叮嘱,可是每次都会造成孩子的紧张情绪,以致容易出错。想到早晨的叮嘱,其实,就算牛奶洒出一点,又有什么关系呢?

此后,不管阿迪是考试还是写作业,王耕乐不再反复叮嘱,甚至于故意忘了叮嘱,他发现,阿迪的试卷上出现越来越多的100分。

2012年3月底的一天,阿迪放学回家后,眉头一直紧紧皱着,迪爸奇怪地问:“是不是被老师批评了?”

“不是,我有作业没有写完,因为不会写,怎么想都想不出来——你不要骂我啊。”阿迪警惕地看着爸爸说。

“什么作业这么难?”迪爸问。

“是在红花本上写一段话——《我的爸爸》。”阿迪说。

经过迪爸的启迪,阿迪的《我的爸爸》写好了:“我的爸爸是老师,他上班很早,下班很迟。”

阿迪写完后,迪爸拿过来一看,问:“阿迪,你想不想在最后写上一句:他很爱我啊?”

阿迪看看爸爸,不紧不慢地说:“不想写,因为你会打我——昨天我看你打我的时候,就越打越起劲,越打越起劲,我是越来越疼,越来越疼。你打我,我当然感觉不到你爱我。”说到这,又补一句,“你说我说的对不对?”

听完儿子的话,迪爸特想找个地缝钻进去,没有“爱”的教育永远也不会成功。这段对话当晚被王耕乐写进日志《爸爸不爱我》里,文后附上迪妈的总结:“阿迪不自觉,迪爸太暴力。”睡觉前,迪爸很认真地对阿迪说:“以此日志作自我检讨,以后杜绝家暴,好好和你讲道理,日志为证。”

2013年5月初,阿迪看到王耕乐到家后就把他拉到房间里,小声地说:“爸爸,今天我在学校哭了。”听说儿子哭了,王耕乐很诧异。后来,阿迪告诉他,课间休息时他和三个好朋友一起玩画片,快要上课的时候,突然想去厕所,让其中一个好朋友帮他把画片带回教室,可结果发现好朋友没有帮他拿画片,不仅如此,还对着他笑,让他觉得很受伤。

迪爸安慰道:“也许他们急着去上课,忘记了。”并拍着儿子肩膀鼓励他,“阿迪,男孩子要坚强,不能在别人面前流眼泪。实在忍不住哭了,你就说是沙子迷了眼睛。”

此后,迪爸总是适时地教导儿子,在他以后的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只有坚强面对,不斤斤计较才能快乐生活。

反思让亲子关系更和谐

2013年9月中旬的一个晚上,阿迪在爷爷家吃过晚饭,垂头丧气地回来了。刚进门,迪爸就看到儿子眼睛里有亮亮的东西在闪动,迪爸皱着眉头说:“阿迪,答应过爸爸什么?”

阿迪吸了—下鼻子,硬是把眼泪憋回去,他从书包里拿出一张“79分”的数学试卷。一张数学试卷,因为粗心,阿迪在同样的数学题里错了四次,整整被扣20分。

阿迪的数学成绩向来很好,没有低于90分的记录,不过,迪爸迪妈并没有责备他。晚上,他们认真地帮阿迪订正试卷。

第二天早上,送阿迪上学的路上,阿迪小心地请求说:“爸爸,你帮我个忙,把我这次考79分的事写到日志里。”

“为什么?”迪爸好奇地问。

“分数低是一种教训,错误也可以变成一种经验。”阿迪一本正经地说。

但迪爸没有把“79分”的事写进日志,不是因为儿子成绩不好,而是儿子已经知道错误,他不希望一年、两年、若干年后,儿子看到这篇日志会对今天的表现感到自责。

2013年国庆假期,迪妈边整理阿迪的房间,边问迪爸:“阿迪上学期没有评上三好生,班上48个学生,38个同学都评上了,阿迪学习成绩中等偏上,为什么没评上?”

“阿迪和我说过这事,觉得挺不公平,但是我觉得这种挫折对孩子来说是种锻炼,不是每份荣誉都该属于优秀的孩子,不要在孩子的世界里掺和大人的功利性。老师这样做,应该有他的理由,我们能做的就是保持孩子的平常心。”迪爸说出自己的想法。

“妈妈,其实我在班里还是很厉害的,我有两个第一是别人没法比的。我是班里跑得最快的,是班里打扫卫生最干净的。”阿迪一副得意洋洋的样子。

看着爸爸妈妈疑惑的神情,阿迪神秘地说:“因为每天一下课,我是第一个跑到厕所的;每次班级打扫卫生,老师除了留下值日生,还叫我留下来打扫,那不就证明我扫得很干净嘛。”

看到儿子一脸陶醉的样子,迪爸和迪妈忍不住大笑起来。迪妈欣慰地说:“其实,有些事孩子会处理得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好,关键看我们愿不愿意放手。”

10.家庭教育:和儿子一起战斗 篇十

衔接班,英语班,儿子的暑假貌似充实,直到高中报道的前几天才发现,他一直是在“挂羊头卖狗肉”——暑假计划几近泡汤,游戏水平大有长进,据说玩一个什么游戏排名都进前三甲了——这种状态怎么在学霸如林的一中生存?他说得很轻松,上了高中,再开始拼也不迟!

经历过高中生活,我理解高中学习的紧张,更何况创新班集中的都是尖子生,想象不出孩子们会有多大的思想压力,所以开学后当儿子回家像往常一样赖床赖手机赖电视的时候,我甚至是纵容的态度,忘记了儿子对我的承诺,忽略了儿子还是一个孩子,需要家长及时的引导、督促和鼓励。第一次月考失利,对儿子的影响很大,回家后一个人关屋里分析了很长时间试卷。老公为了减轻儿子的压力,开玩笑说下次考试进步空间比普通同学更大。我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告诉他暴露了缺陷是好事,要相信自己的能力!

再次回家,儿子说一中这届学生肯定不简单,走路小跑,吃饭飞速,都在争分夺秒地学习,每天晚上学到十一二点,有的甚至不睡午觉。儿子说自己中午会休息半个小时,晚上十一点多就睡,这样才能保证课堂不打瞌睡——有人说习惯成自然,习惯了晚睡早起不午休的节奏会增加很多学习时间,有人说保证休息才是保证学习效率的前提,晚自习后就没必要再熬夜奋斗了,我觉得各有道理。每个孩子体质不同学习习惯不同,也都是在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说出一个绝对的时间界定是不现实的。虽然儿子月考较中考成绩落差有点大,但我很支持他每天七小时的休息计划,对他说,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目光要放长远,爸爸妈妈相信你是优秀的,但你毕竟还未成年,需要培养自己的自制力,必要的时候也需要爸爸妈妈督促你,爸爸妈妈唠叨你给你提建议都是为了协助你实现自我。

回家后儿子不再赖床赖手机,看着书桌前的儿子我能感觉到他的认真和努力,也能感觉到他的压力。期中考试的进步就像及时雨,能肯定儿子的付出,能让儿子更加自信,能激励儿子继续努力前行。

记得一篇文章有个图片,很形象地展现了孩子的进步趋势图:家长的期望就像飞机一样,成绩能够直线上升,孩子希望自己可以像骑自行车一样稳步逐渐上升,然而现实却是升升降降、降降升升曲折前进的——其实,就像人的情绪会有起伏一样,孩子的学习状态也会时好时坏,一个人不可能像机器一样永远不知疲倦永远保持旺盛的精力,所以,不能要求孩子一直进步,应该允许有所徘徊。最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时刻和孩子并肩站在同一条战线上,给他信任,给他支持,给他鼓励,进不骄,退不馁。

11.《读者》伴我和儿子成长 篇十一

在我和儿子的共同努力下,儿子的文化课成绩进步很大,尤其是数学成绩提高很快,我感到无比高兴。然而,上到初中后,有一天,儿子的语文老师破天荒的请家长,这是儿子上学以来的第一次,我也感到很纳闷,到了办公室,老师告诉我,儿子的写作能力较差,看到我脸上的迷茫表情,老师加了一句,准确的讲,他的写作水平很差,我建议你尽快给孩子找一个写作方面的家教,否则到了高考的时候,影响他高考成绩的一定是作文。此时我才明白,决定儿子学习成绩这桶水多少的那块最低板子原来是作文。

为了提高儿子的写作水平,我和老师商量,每周让儿子写三篇随笔杂记,由于老师时间有限,便由我这个中文系毕业的爸爸替儿子修改随笔杂记,因为我相信好文章是改出来的。然而,这样实行了一段时间后,儿子的写作水平并没有多大改观。此时我开始思索和反省,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儿子的写作水平提高不大呢?经过思索和分析,我认识到,儿子的写作水平提高不大的主要原因是他的阅读量有限。因为我认为阅读和写作就像磨刀和砍柴一样,磨刀是为了砍柴,砍柴是最终的目的。但是为了这个最终的目的,我们必须要随时准备磨刀,只要刀始终处在一种很快的状态下,砍柴的效率才会最高。然而,如果一味的将时间全部用于磨刀,忘记了砍柴的这个最终目的,磨刀便失去了它的最初意义。我和儿子光顾着盯着最终目的,一味的追求砍柴,却忘记了磨刀不误砍柴工的这个道理,从而,使儿子的这个砍柴行为虽然费了很大的精力和时间,然而砍柴的效率却不是很高。为了改变这个现状,让儿子的这把砍柴的刀尽量快起来,我要求儿子每天都要进行阅读,并且我给儿子规定了一些必读的古今中外的名著。然而,由于儿子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加之他对阅读兴趣不大。致使他的写作水平始终提高不大。

我们单位图书室里也订了很多杂志,其中就有《读者》这本杂志,因为《读者》登载的文章,篇幅短小、观点鲜明、内容健康,一直得到我的青睐。特别是我被停止执法权以后,内心倍感委屈之时,是《读者》用她那宽厚的仁爱之心温暖着我那颗受伤的心灵,让我明白了上帝如果为你关上了一扇门,就一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的。使我懂得了委屈和挫折在人生的长河中,同样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因为就像孟子所说,只有当上天寄予你厚望的时候,才会将这笔很有限的财富赐予给你。所以,阅读《读者》是我生活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

一天,妻喊我吃饭,但是,我正在全神贯注的阅读《读者》,竟然没有听见。等我读完《读者》上的那篇文章,走出书房时,妻生气的说:“你以后吃书就行了,不用吃饭了。”我调侃的说:“书当然不能当饭吃了,但是书的作用一点也不亚于饭啊。饭是物质食粮,书籍是精神食粮。”看到妻不屑的样子,我接着说:“就拿我今天读的这本书来讲,为了享受这个精神食粮,我就经常忘记物质食粮的享受了。可是自从我们这个小家庭组建以来,我还没有因为你的物质食粮而忘记对这本精神食粮的享受。”妻知道说不过我这个无理搅三分的人,干脆不理我了,专心吃饭。这时,儿子问我:“爸爸,你看的是啥书?”我顺口回道:《读者》啊。儿子几口便扒完了饭,偷偷的跑到我的书房,开始了对“我”的《读者》的阅读。

慢慢的,我便经常找不见自己的《读者》了,每当我气急败坏大发雷霆时,总是儿子将我的《读者》再偷偷的放回到我书房的原来地方,然后假装帮我找书时候,很意外的在我的书房找见。从而扑灭了一场因为《读者》引起的战火。儿子因为阅读《读者》的原因,写作水平突飞猛进,令我和他的语文老师大跌眼镜的是,儿子的作文时有见诸报端。曾经有一段时间,他的作品每周都有一篇发表在报纸上。更加令我和儿子兴奋的是,儿子写作的关于亲情的文章《那一天„„》获得《第二课堂》作文竞赛二等奖。他写作的关于环保方面的文章《她们何时才能再回来》被多家报刊转载。文章的发表和获奖,极大的增强了儿子写作的自信心,也激发了他阅读《读者》的兴趣。

从此以后,新一期《读者》来了后,我们爷俩总是为了谁先阅读争执不下,为了防止我们两到处争抢和寻找《读者》,以提高《读者》的阅读效率,我只好妥协了,先让儿子阅读《读者》,但是给他规定了阅读的期限。后来,看到我们爷儿俩对《读者》如此痴迷,妻子也加入到我们对《读者》的阅读行列中来。

就这样,阅读《读者》成了我们全家的共同爱好,我们家围绕《读者》上文章的观点,经常会开展讨论。比如,《读者》上刊登了一篇文章,讲述在德国闯红灯所付出的代价,于是我们一家三口便围绕这个话题进行讨论,到底应不应该在晚上十二点钟,马路上没人的情况下偶尔闯红灯。如果闯了红灯也不会影响别人,是否就应该闯红灯呢?经过讨论我们得出结论,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不应该闯红灯,因为闯红灯,不光是破坏了交通安全,最主要的是破坏了规矩,对规矩的破坏是最根本的破坏,是最不应该原谅的破坏。这次讨论让我们明白了在效率和规则面前,应该毫不犹豫的选择遵守规则,只有大家都养成了自觉遵守规则的习惯,社会总效率才会得到提高。

我们每个周末还开展对《读者》的朗诵活动,我们在阅读《读者》的过程中,就注意发现和搜索那些适合朗诵的文章,到了周末,我们便开始朗诵比赛。然后我们一家三口进行评选“最佳朗诵者”活动,朗诵最差的,要负责周末打扫家里卫生。尽管我准备充分,但是由于我的普通话不够标准,导致家里周末打扫卫生的这个重担总是落在我的肩上,但是我的心里暖融融的,因为朗诵《读者》的过程让我无比享受。

如今,儿子已经上了大学,我们家里开展的“最佳朗诵者”活动也被迫取消。但是对《读者》的朗诵活动并没有取消,每当天气晴朗的日子,我给自己泡一杯浓茶,关掉手机,来到阳台,躺在躺椅上,迎着明媚的阳光,开始我对《读者》的朗诵。一边享受着阳光的沐浴,一边吮吸着《读者》的营养,让我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12.和宝贝一起成长 篇十二

山东单县北城小学

廉荷

幼儿园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摇篮,是幼儿展现创新精神的自由天地,是对幼儿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它符合幼儿思维具体形象,富于想象活泼好动的特点,能激发情趣,体验审美感和成就感,能使幼儿从中获得极大的快乐与满足。但不是所有的幼儿园和家长都能理解的。

1968年,美国一位3岁小女孩告诉妈妈,她认识礼品盒上“OPEN”的第一个字母“O”,妈妈非常吃惊,问她怎么认识的。小女孩说:“是薇拉小姐教的。”这位母亲表扬了女儿之后,一纸诉状把薇拉小姐所在的劳拉三世幼儿园告上了法庭,理由是该幼儿园剥夺了伊迪丝的想象力,因为她的女儿在认识“O”之前,就能把“O”说成苹果、太阳、足球、鸟蛋之类的圆形东西,然而自从劳拉三世幼儿园教她识读了26个英文字母后,小女孩便失去了这种能力。她要求该幼儿园对这种后果负责,赔偿女儿精神伤残费1000万美元。

为什么国内很多家庭不惜重金将孩子送到美国去读书,这个例子便拥有了非常强大的说服力。因为有一点美国人非常清楚,幼儿在学校拥有两项权利:玩的权利及问为什么的权利。也是因为这一规定,使美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始终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也使美国出现了比其他国家多得多的年轻的百万富翁。

当然,举出这样一个例子也并不是鼓励大家崇洋媚外,好的东西固然可取,但是一味的照搬并不理智。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一下几点:

一、发挥家庭的作用。

幼儿教育不单是幼儿园教育,幼儿园和家庭是重要的合作伙伴。一个孩子发展的好与坏,并不单单是为孩子选择了哪一所幼儿园,而是这所幼儿园的教育环境、教学方法、内容及家长的教育方法对孩子的成长、进步均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这就需要家长改变一些固有的观点。

一些家长总是在孩子放学回家以后继续实施文字教育,剥夺孩子的自由活动时间,也不提供给孩子足够的活动空间。这样的家长看中的是孩子一天多学了多少知识,多学了多少单词,其实,这样的短期效果和急功近利的认识,把孩子幸福的童年断送了。所以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家长,就需懂得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有些著名的科学家,或是一些名人,都不是几岁时就被关起来学什么知识、学出名的,而是在他小的时候,多观察、多操作,玩出名堂,干他自己喜欢、感兴趣的事。我们都知道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在小时候就是从孵鸡蛋开始慢慢成就伟大事业的。

幼儿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家长细心的呵护。有一个例子,在西方一个不到两万人口的小国家里,有一位母亲在她女儿18周岁的纪念日里举行了一个影展,展出的照片是女儿18年里每一天的生活照,6570张照片,而且一张不少,更可贵的是这位母亲在每一张照片的下面都有说明,比如说“女儿总爱向右睡”“女儿今天会笑啦”“女儿今天会叫妈妈啦”“女儿今天会走路啦”“女儿自己吃饭变成了大花脸”,“今天女儿第一次背上书包上学啦”等等,每一张照片都彰显了一位母亲对女儿的无私爱。在短短一周影展的时间里,来参观的人次就有3万之多,这次影展最后被命名为“母爱之舟”。这样一个母亲,在女儿成长的18年里关心的

不是女儿有多大的成就,而是关心女儿一天天的成长与变化。我们并不指望所有的母亲都能做到这一点,但是,这也足以让我们低头沉思,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之中,我们究竟给予了他们什么,或者说是自己究竟有没有带给他们一个快乐的童年?

二、幼儿园切忌“小学化”。

国家现在明确提出,幼儿园教育不能小学化,不能提前向学龄前儿童教授小学知识。很多家长受“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思想的影响,提前向孩子灌输小学课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逼迫着幼儿园跟上家长的“步伐”,而忽略了孩子们真正的接受程度。试想一下,如果在幼儿园就让孩子学习小学知识,那么到小学以后他学什么呢?幼儿园就学习小学的知识,无异于拔苗助长,这样的学习孩子学起来痛苦,老师教起来吃力,而且容易抹杀孩子的想象力,甚至导致孩子害怕学习。

比如本文开头的例子,那位家长不惜倾家荡产也要给自己的女儿讨个说法。尽管在诉状递上之后,劳拉三世幼儿园认为这位母亲疯了,一些家长认为她有点小题大做,她的律师也不赞同她的做法,认为这场官司是浪费精力,但是这位母亲却坚持要把这场官司打下去。最后以这位母亲的一个“天鹅折翅”故事感动了陪审团的23名成员而胜诉。她说为她女儿的事来打这场官司,是因为她感到自己的女儿变成了劳拉三世幼儿园的一只天鹅。他们剪掉了女儿的一只翅膀,一只幻想的翅膀,人们早早地就把她投进了那片小水塘,那片只有ABC的小水塘。

我们吃惊于这位母亲的举措,但同样也屈服于这样强大的母爱。她悲痛于自己的孩子成为了失去翅膀的小天鹅,从此便不能在幻想的天空自由

飞翔。而我们家长所盼望的的教育呢,无疑是成为了那些管理人员,把孩子们的翅膀一个个剪去,还苦口婆心的说是在为他们好。三,切忌急功近利。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他让一对同卵双胞胎练习爬楼梯,其中一个为实验对象(代号为T),在他出生后的第46周开始练习,每天练习10分钟,另外一个(代号为C)在他出生后的第53周开始接受同样的训练。两个孩子都练习到他们满54周大的时候,T总共练了8周,C只练了2周。

如果按照正常的思维模式来看待的话,大多数人肯定认为是练了8周的T比只练了2周的C好。但是,实验结果却出人意料——只练了两周的C爬楼梯的水平比练了8周的T的还好——C在10秒钟内能爬上那特制的五层楼梯的最高层,而T则需要20秒钟才能完成同样的任务!

格塞尔分析说,其实46周就开始练习爬楼梯,太早了,孩子没有做好成熟的准备,所以训练只能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而53周才开始爬楼梯,这个时间就非常恰当,孩子做好了成熟的准备,所以训练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个实验给我们的教育启示是:教育要尊重孩子的实际水平,在孩子尚未成熟之前,要耐心地等待,不要违背孩子发展的自然规律,不要违背孩子发展的内在“时间表”,人为地通过训练加速孩子的发展,否则将会欲速而不达,甚至还会产生拔苗助长的后果。

在现实中,有些年轻父母,包括一些幼儿园,为了争生源,往往不按照孩子发展的内在规律去迎合家长,人为地通过填鸭式教学加速孩子的发

展,同样会对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产生危害。如,幼儿期的孩子正处在“游戏期”,这个时期的教育应以游戏为主,在游戏中发展孩子的感官,激发孩子的心智,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可是,有不少的家长说游戏是在浪费孩子的时间,因而提前教导孩子学习知识(如读、写、算)或才艺(如绘画、弹琴、舞蹈),将孩子提前置于不成功便失败的压力之下,其后果不仅是“揠苗助长”,无济于事,甚至在人格发展上,会使孩子养成以后遇事退缩与事后内疚的不良个性。

13.我和祖国一起成长观后感学习感悟 篇十三

那一刻,我们站起来了,今天我们迎来了祖国71岁生日,也迎来了改革开放40多年,多年来,全国各地人民用歌声赞美祖国,歌唱祖国。

71年,见证了一个国家由衰到盛的过程。在许许多多的不怕牺牲,付出生命换取祖国昌盛的伟人铺垫下。我们更要保护国家,珍惜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爱祖国,现在小就从爱家乡说起吧.

我的家乡,包头,是蒙语“包克图”的谐音,已为有鹿的地方,故包头有“鹿城”之称。

包头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工业城市,也是内蒙古绿化面积最大的城市。包头市国务院首批确定的13个较大城市之一,是国家重要的基础工业基地。

包头早在50前就有人居住。直至清乾隆时期,包头才形成两条小街的村落。包头,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40多种。稀土矿储量就世界首位。邓小平同志生前曾自豪的说:“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故而包头又有“世界稀土之都”的美称。1959年1月15日包钢一号高炉出铁时,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亲临剪彩,内蒙古草原空前矗立了一座雄伟的钢铁城,当时的包钢与鞍山,武汉并列为三大城市,所以包头又称“草原钢城”。包头又被评为首批国家文明城市,这样一个美丽富饶,文明和谐的城市,让我值得珍惜,爱护家乡,为祖国北方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杨文《和儿子一起成长》读后感】推荐阅读:

上一篇:2022纠风工作新举措,新方法下一篇:写关于创新高中作文800字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