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官科学案例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精选17篇)
1.五官科学案例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篇一
小班科学教案《五官》含反思适用于小班的科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学习保护五官的方法,认识五官,知道五官的名称和作用,用比较完整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快来看看幼儿园小班科学《五官》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设计背景
在人们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五官的作用。最近,我发现班里有的幼儿喜欢用手抠自己的鼻子、耳朵,有的幼儿开始对自己的五官感兴趣,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了解五官的作用,并懂得保护自己的五官。
活动目标
1、认识五官,知道五官的名称和作用。
2、学习保护五官的方法。
3、用比较完整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想法。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五官的作用和方法。
2、难点:用比较完整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五官卡片。
2、每个幼儿主题活动图画一张,铅笔各一支。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谈话: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几个好朋友,想跟他们玩玩吗?
2、师分别出示五官卡片,幼儿回答并跟五官打招呼。
3、小结:刚才老师给小朋友介绍的好朋友称为五官,请跟老师读:五官。
二、找五官
1、过度:五官朋友说:“我们藏起来了,知道藏在小朋友的哪里吗?”
2、教师说五官名称,幼儿在小脸上找。
三、五官的作用和保护
1、过度:刚才小朋友可能干了,把我们都找出来了,我们很有本事,会做很多事,你们知道吗?
2、让幼儿分别说说眼睛、耳朵、鼻子、嘴巴会做什么?
3、让幼儿说说怎样保护眼睛、耳朵、鼻子、嘴巴。
4、小结:五官很有用,我们要好好保护它们。
四、五官练习
指导幼儿找眼睛、嘴巴、耳朵相对应的事物。
教学反思
在活动预设时,考虑到科学领域的特点,也结合本班幼儿的情况,更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选择了这节科学活动课《五官》。这节课的目标是:1、认识五官,知道五官的名称和作用。2、学习保护五官的方法。3、用比较完整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我首先通过谈话法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认识五官的名称,接着以游戏的方式让幼儿知道五官的位置,再用提问法激发幼儿表达的欲望、然后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幼儿的积极性很高,发言也非常踊跃,但由于小班幼儿知识面较窄,经验较少,经常会重复同一个问题,听到别人说什么就跟着说什么的现象较多。如在讨论五官的作用时,这个说:眼睛能看人、看电视,那个也跟着这么说,只有在老师的提醒下才会说出还能看书、看路、看到各种东西;谈到鼻子,除了说能闻香味就是说能闻臭味;当讨论到如何保护五官时,幼儿回答很好,有的说:不用脏手揉眼;有的说不用手挖鼻孔、抠耳朵;还有的说不把手、脏东西放到嘴里。最后通过练习巩固,进一步让幼儿明白五官的作用,更加清楚要好好保护自己的五官。不过,在引导幼儿说完整的话时,尤于心太急,有时忘记引导了,在指导幼儿做练习的过程中,我如果能多请几个幼儿上去为眼睛、耳朵、嘴巴找到相应的答案,效果也许会更好。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根据《幼儿园的纲要》带领幼儿共同创设适应幼儿年龄特点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幼儿在轻松愉快的心理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去体验,实践,创造,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本文扩展阅读:五官:泛指的“五官”,指的就是“眼、耳、鼻、眉、口”五种人体器官。而泛指的五官在中医与西医、字典中说得五官又有不同。此外,五官还是我国古代对于官职的分类和称谓。
2.五官科学案例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篇二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将2009级临床医学专业大专班的学生分为两组。实验组60人, 对照组58 人。两组的五官科学教学任教为同一教师。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理论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 实验组采用研究性学习教学法, 具体方法如下: (1) 选择研究课题:班级授课依然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组织形式, 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 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 例如屈光不正治疗的进展, 突发性耳聋的病因机制。 (2) 收集资料, 在选定研究课题之后, 以小组分工的形式开展文献调研、收集相关资料。学生根据各自分配到的问题进行独立调研, 通过到图书馆查阅图书、杂志等资料, 获取相关问题解决的思路与方法。 (3) 汇报交流:学生将自己收集整理的信息进行汇总, 在小组内和小组间展开学术交流, 发表见解并互相补充。 (4) 教师总结:汇报交流结束后, 指导教师做最后总结, 在肯定学生学习成果的同时, 使学生发现自己探究问题时的不足, 引导学生更加深入的体会所学知识, 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对其中所涉及的教学重点、难点作进一步的阐述, 使学生对本章节内容有更深刻的认识。
1.3 教学效果评价标准
以期末理论考试成绩作为教学效果评价标准。学生期末考试从试题库中随机抽出试题进行闭卷考试。分3个等级:优秀:80~100分;良好:60~79分;不及格:成绩为60分以下。
2 结果
两组学生期末考试成绩比较, 见表1。
实验组优秀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而实验组不及格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3 讨论
本次在五官科学教学中研究表明, 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进行教学,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1 研究性学习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学生长期接受传统的“填鸭式”教育, 习惯于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 不利于综合素质的培养。而研究性学习以“问题”为载体, 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学习。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下, 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再围绕问题收集资料、分析推理、讨论、总结, 主动尝试解决问题, 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不断提高;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 通过小组化的协作性研究, 既锻炼了自己的人际沟通能力, 也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及相互点评来提高逻辑思维及语言表达能力;可以通过学生的质疑、探究及争辩等过程来拓宽学生思路,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2 研究性学习教学法有利于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对于任课的教师而言, 学生知识的提高, 各种非常规问题提问的增加, 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于一些非常规问题, 甚至不能作出满意的回答。教师要通过查找相关资料, 获得答案, 也是受益人之一。而研究性学习则要求“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答案”, 而是要“学生通过学习研究, 找到需要的答案”, 创立一种有利于学生探究的学习氛围。因此, 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加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教师应是教学方式的引导者和学生学习的带路者。研究性学习使得学生知识来源的多元化, 教师失去了对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 从而也促进了教师研究性学习, 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2]。
3.3 实施研究性学习教学法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基于研究性学习教学法和学生的特点, 实施研究性学习教学法的过程中, 应注意以下问题:了解不同学生间的个体差异, 有针对性地提供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时间较多, 可能影响其他学科, 要注意引导;注意掌控课堂讨论氛围和教学时间,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 有时会偏离主题, 此时教师要及时纠正, 掌控时间;教师备课难度增大, 这不仅要求教师努力提升业务能力, 还要求教师有较强的奉献精神。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提高学习者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有效的教学模式[3]。在教学中正确合理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 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并在研究中体会到学习的价值和团队合作的力量, 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正如古人所言,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也就是说, 教学的根本目的, 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 而且要教其学习知识的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2]陈琴英.研究性学习与教师角色的转换 (J) .高教论坛, 2005, (1) :126-128.
3.会计专业案例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 篇三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会计专业教育及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人才市场需要。为此,本文阐述了会计专业案例教学法推广的必要性以及案例教学的准备与组织工作,并提出了推广案例教学法的相关配套措施。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能全面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的情景性教学方法,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最先在其MBA教学中采用。十多年来,随着美国财务会计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案例教学在财务会计教学中得到空前的重视和普及。20世纪80年代,案例教学法开始引入我国被部分管理院校采用,目前主要在MBA教学中取得较好效果,并已趋成熟和规范。但是,案例教学法在我国全日制高等院校会计专业教学中的研究及实践,却仍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受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案例教学法在我国高校会计专业教学中依然是薄弱环节。而会计学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性很强的实用性专业,承担着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具有综合素质高和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重任。但是,在传统的以课堂讲授为主的会计专业教学方法中,却基本上仍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的比较呆板的公式化的教学模式,严重影响着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因此,如何根据会计学专业教学实际,借鉴国内外案例教学的成功经验,加强案例教学法在会计学专业的应用与实践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会计专业案例教学法推广的必要性
为了解和掌握我国高校会计专业的师生对会计教学现状的评价和教学改革愿望,宁波大学会计系课题组曾分别于2000年和2001年对全国14所重点大学会计系的学生和部分高校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关于6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邀请实务界人士讲学、自学+教师讲解、教师主导学生讲解、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师讲解)的选择中,赞成“案例教学”的列首位,学生占28.38%,教师占33.33%,而传统的“教师讲解”排第5位,学生和教师分别仅占10.58%和8.02%。可见,在教学方法上,“案例教学法”均得到了师生的充分肯定,说明高校教师已认识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会计教学实际的需要,而学生对案例教学法课堂教学走出“填鸭式”旧框架已是大多数学生共同的心愿。其次,在5种作业类型(实务模拟、做案例、在老师指导下阅读书籍、做习题、写论文)的选择上,学生对“写论文”和“做习题”热情不高,师生均选择“做案例”和“实务模拟”为主要形式,教师分别占26.28%和23.08%,学生分别占28.77%和33.13%,表明教师和学生都较为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此外,在5种考试方式(案例分析、笔试、写论文、口试、平时成绩结合考勤情况)方面,“案例分析”又成为师生首选,分别占了31.90%和36.27%。说明案例分析这种考试方式已经被绝大多数教师和学生所接受,尤其是学生对笔试不再感兴趣,而对案例分析这种考试方式更是持一种较为积极的态度。
近几年,我国部分高校也陆续就会计专业的案例教学法问题进行了相应的问卷调查与研究,实证分析的结果均显示出了传统教学法的不足及案例教学法的优越性,师生对在会计专业实行案例教学均表现出比较高的热情和认可。与传统教学法相比,案例教学法的优势是明显的,因为案例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合理的思维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能够快速提高学生的实务操作技能。同时,案例教学法的确有利于深化会计教学方法的改革,有利于培养学生实际工作的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师资队伍业务水平。因此,非常有必要在会计专业教学中推广案例教学法。
二、案例教学的准备与组织工作
(一)案例教学准备的三要素
1.案例——“剧本”。典型的哈佛式管理案例很像一篇故事,有人物,有情节,因此,案例就如一部剧本。案例的英文case可译作情景、个案、实例、事实。案例可分为描述型案例和分析型案例。描述型案例是将决策的整个过程,包括方案、结果,从头至尾写出来,只能作亡羊补牢的分析。分析型案例则是提供一定的行业背景、企业背景或人物背景,将一定难度的待解决的问题呈现给使用者,让使用者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能力。也就是说,一个标准的教学案例应具备真实性、明确的教学目的、包含问题三大要素。案例的来源:一是教师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企业收集实际工作中的案例,也可动员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收集教学案例。二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参考有关资料,结合社会经济的实际状况,设计教学案例。三是从有关资料中收集教学案例。四是建立校际之间的合作,互相交流教学案例。五是学校与企业合作,由企业提供教学案例。
2.学生——“演员”。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扮演的是演员的角色,而且演的不是配角,个个都是主角。课堂教学应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转向以学生为主体,学生通过担当主体角色,一方面通过课前仔细阅读教师指定的“剧本”——案例材料,进行认真分析和思考,据此作出自己对真实情景的决策和选择,并得出现实而有用的结论;另一方面通过课堂上的对白,讲出自己的思考和结论,并与他人展开辩论。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就不再是书本上的教条,而是活生生的知识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3.教师——“导演”。在传统讲授法中教师的角色是讲解员,强调的是单向交流,教师的责任在于把自己知道的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只要教材熟悉,讲课逻辑结构清晰,语言表达顺畅,就算尽到了教师的责任,而学生只要认真听课记好笔记就算尽责。案例教学中,主要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自始至终都是以学生为主,教师的角色是“导演者”,其角色是指导案例教学的全过程,课前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案例,课堂上领导案例讨论过程,去解决讨论中发现的问题,最后要进行总结,对整个讨论情况做出评价。因此,在整个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走向前台发挥主角作用,教师则尽可能走向幕后发挥“导演”作用,形成了富于压力的学习机制,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组织实施中对案例的要求
按照会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应该有一套与会计理论、方法及教学进程相配套的会计案例教材,在内容上必须与会计专业其他教学环节以及相关学科的教学环节相衔接。因此,教学案例的选择和编写应强调适应性。首先教学案例与教材内容相适应,即按照会计专业人才所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要求,选择和编写教学案例。其次,选择教学案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即案例的选定,既有反映社会某方面的简单案例,也有多方面知识的综合案例,以适应培养不同层次人才的需要。如同样是《财务管理》课程案例,给全日制的二本和三本会计专业学生使用,有别于他们的人才培养目标方面的差异,则在案例的选择及使用上应有所区别或侧重。再次,教学案例也要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现状,搜集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以适应教学的需要。
(三)组织实施中对学生的要求
首先要认真准备,学生应认真阅读或倾听案例的背景材料及相关内容,要善于从错综复杂的案例中寻找问题,发现线索,要能对可能出现的情况有所预料并做好记录,拟订发言提纲;其次是积极参与,学生应积极参与,争取发言,应以案例中的“人物”或“角色”去揣摩“情景案例”中的问题;最后总结收获,只有善于总结,才能不断进步。案例讨论后,学生应总结自己在案例阅读、倾听、发言准备和案例分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对案例理解和适用理论上的收获,并形成书面报告。在总结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新问题,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决策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案例教学,学生既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身临其境地了解到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全过程,有利于学生掌握决策思路和方法,增强了实际工作的能力。
(四)组织实施中对教师的要求
目前案例教学在我国高等院校的会计教学中没有普遍应用,这主要的原因是案例教材缺乏,教师经验不足等。为此,应帮助和支持教师积极参与实践。1.应建立一种会计职业界与教师界的联系与交流机制,以保证教师投身会计实践,并避免使其流于形式;2.应制定措施,鼓励教师走出校门,允许教师到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从事兼职。这样教师可以从实际经济生活中汲取营养,收集资料,改善和充实教学,以获得生动、真实的教学案例来引导和启发学生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终有益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推行案例教学法的相关配套措施
哈佛商学院的案例教学法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教学方法,而且已经形成一种教学制度或教学体系。为此,在面向21世纪的会计教育中,当我们借鉴这一教学方法时,对会计专业相关的教学制度进行改革,使之与案例教学法互相配合、互相支持,显得尤其重要。
(一)改进教学计划,合理分配课堂时间,保证案例教学需要。相比较西方国家而言,我国大学的会计教师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的现象较为普遍,其结果是大部分课时被课堂讲授所充斥。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必然涉及到教学计划的改进,因此,合理分配课堂时间,科学把握教学进度,精心实施案例教学,是达到案例教学目的的关键。为此,有必要浓缩会计课程方面的理论,将一部分理论融入教学案例之中,提高课堂时间利用率和利用效果,同时充分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真正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
(二)改革考试成绩的评价方式,加大案例分析的权重。考试成绩是对学生课程学习情况的量化评价,必须突出案例教学的特点,将整个教学环节全过程的学习情况分项记分,包括笔试成绩、案例分析、作业和出勤等项目。也就是说,从案例教学法入手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必会引起传统“静态测试”成绩评定方法的改进,会计案例分析的成绩应占学生学科成绩的一定比例,为此需将案例分析讨论等“动态测试”成绩与“静态测试”成绩结合起来测评,“动态测试”与“静态测试”成绩所占比例可根据实际需要制订,案例分析成绩一般可按30%或以上的比例来计算。这样既可调动学生参与案例分析讨论的积极性,又可促使学生注重会计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学习,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三)处理好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等教学方法的关系。一是处理好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提倡案例教学法,并不是说传统的传授教学方式就可以抛弃了,关键在于处理好两者的结合运用关系。据调查,96%的学生认为课堂讲授是必要的,85%的学生认为课堂教学的最佳方式是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与案例教学相结合。一般情况下,采用传统教学方式讲授了财会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后,配合采用案例教学法,使知识获得与能力提高有机结合,学以致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二是处理好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方法的关系。在会计课程教学中,其他教学方法在实施教学目的、培养优秀的现代财会人员方面同样是必不可少的。比如组织学生到企业单位实习,让学生亲自接触企业实际,具体操作,搞调查研究,写调查报告,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有条件的可建立实训基地,从会计核算到财务管理、分析、管理会计、审计、税收、金融等,运用电算化,全面、系统地让学生进行真刀真枪操作,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临场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
(四)争取学校、院系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尽管案例教学法已经被证明是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但在我国高校会计专业教学中还没有得到普遍的应用。虽然有些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利用案例教学法,但由于缺少学校和有关部门的重视,缺少相应的资金支持,教学手段落后,案例来源有限,客观上限制了案例教学法的推广和应用。因此,学校和有关部门应重视案例教学法,从经费和思想上大力支持案例的采集与编写,激发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以进一步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
4.五官科学案例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篇四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自己探索五官的热情和兴趣。
2、学习用不同的方法了解认识自己的五官。
3、引导幼儿了解自己五官的用途。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活动准备
1、能看、听、尝的物品。如鲜花,各种甜、酸、咸食品。
2、手鼓一类的乐器。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教
师:“小朋友们,老师啊,最喜欢看你们可爱的脸了。那就请小朋友们相互看一看,说说我们的小脸上有什么?它们长在小脸的什么地方?”(重点引导幼儿讲述小脸上有眼睛、鼻子等五官,联系巩固上节课所学习的《五官歌》)
(二)展开部分
1、教师:“桌子上有许多东西你可以自己找一个东西,用你的小耳朵去听一听,小眼睛去看一看,小鼻子去闻一闻,小嘴巴去尝一尝,看看它们有什么秘密。”
2、幼儿分组,自主选择物品。引导幼儿运用各种感官探索事物的奥秘,并相互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3、教师请个别的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以及发现的经过,并总结五官的用途。
(三)结束部分教师和幼儿一起念着《五官歌》结束活动。
活动延伸
与拓展让幼儿以后注意观察,人们都想了哪些办法来保护自己的五官。
附:《五官歌》
小小鼻子本领大,长在脸的最中央。
鼻子上面是眼睛,鼻子下面是嘴巴。
耳朵耳朵最听话,长在我的头两旁。
教学反思:
这节课孩子们掌握了用不同的方法认识了五官,并能用汉语表达它们的名称,但由于我们班都是民族孩子。汉语底子薄,在了解这五官的用途时,掌握的不是很好,需要在今后的课堂中延伸。我个人认为这节课应该用双语教学效果会更好点。
5.五官科学案例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篇五
第一研究组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及选题的意义:
2000年10月,教育部召开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颁发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决定从2001年开始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在新的教育时代,信息技术是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科学技术领域之一,互联网的发展不仅改变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将改变教育和学习的方式。目前,我国教育技术正进入现代教育技术阶段,该阶段重视学习的方法和过程。现代教育的发展,必将促进教与学模式的变化和发展,传统的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必将被教师传授方法、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所代替,教师也将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因此,探索、研究并构建适宜于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模式。是教育界急待解决的课题,也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但目前,我们的地信息技术、网络教育尚不熟悉,利用网络实施教育教学尚有距离,尤其是建立“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科学探究实验教学新模式”还有待起步,基于此,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并形成“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与学的基本理论和模式”。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并总结信息化时代,如何改革传统教育思想和模式,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和资源进行物理学习的方法和经验。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研制、开发“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的学与教”的工具平台,研究并开发新一代网络资源。
三、课题的研究内容:
1、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构建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的教学步骤;
2、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建立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的教学原则;
3、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探索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的教学措施。
四、课题研究方法:
教学实验法、比较研究法、群众调查法等
五、课题研究实施途径:
根据各个年级的学生特点及学科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拟定实验目标、方法和实施计划。
根据计划设计实施方案,并在实验班进行实验。
收集实验中的相关资料,对实验过程、结果进行分析。
总结实验过程中经验和存在的不足,为下一次阶段的实验提供参考。
六、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准备阶段:2006年3月——2006年6月 制定本研究组实施方案,提出课题研究计划、管理办法、实验措施。组织本研究组成员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并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做好试验计划,制定本研究组研究计划、实验措施和途径。实施阶段:2006年6月——2008年6月1、2006年6月——2006年8月 :参加学校组织计算机培训的相关活动,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掌握网络教学知识。
2、2006年9月——2007年8月
1、开展课题研究,组织实验班进行实验。
2、总结前一阶段实验经验,查找存在的问题。
3、继续开展课题研究,同时准备相关资料,提交阶段性实验总结,接受学校课题组的中期评估。
参加学校课题组组织的相关指导、培训活动,深入开展研究。
3、2007年9月——2008年9月
整理研究成果,总结研究经验,撰写研究报告,接受检查和验收。
七、课题研究的预期效果
向课题组提交本研究组研究实验报告一份。
撰写经验总结和论文。
制作CAI网络课件。
总结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科学探究实验教学研究与实践”的典型实验案例、课例。
八、课题管理:
成员:
组长:佘卫军
成员:甘振威 彭晓波 万卫国 周更新 彭厚保 谢建五 陈亦飞 确定课题实验班级:
学校八年级和九年级教学班
6.中班科学教案 五官动一动 篇六
一、活动目标
1、了解五官的作用,知道它们在我们生活中是缺一不可的。
2、运用五官愉快的探索和游戏。
二、活动准备
3、故事《眉毛搬家》,头画像一幅。
4、眼罩若干,酱油、醋各半瓶,橘子,娃娃一个
三、活动过程
(一)运用活动头像,讲述故事《眉毛搬家》
故事大概;爸爸累了,很早就休息了。这时房间里传来争吵声。原来是五官在争谁的本领大。谁也不让谁。眉毛一声不响,眼睛嘴巴耳朵鼻子以为眉毛一点本领也没有,就把眉毛赶走了。结果爸爸上班时,汗水流下来。一直流进眼睛里。爸爸撞车了,鼻子耳朵嘴巴都受伤了。
1、提问:为什么爸爸会撞车?(因为眼睛看不见了)为什么眼睛看不见?(因为汗水流进眼睛里了)那为什么汗水会流进眼睛里?(因为眉毛不见了)
小结:眉毛有挡汗水的功能。
2、续讲故事:听了小朋友的话,它们都知道了,原来眉毛也有很大的本领,不能少了它。就赶紧把眉毛请了回来。(教师把眉毛粘回原来的位置)眉毛不能少,那到底谁本领大呢?它们一起看着眼睛:“眼睛眼睛,你最没有用了,你走吧!”眼睛被赶走了。(教师拿掉眼睛)
提问:没有了眼睛,会怎样呢?幼儿自由回答。
体验:请3—5名幼儿带上眼罩,尝试找自己的位子。
提问其他幼儿,他们找到自己的位子了吗?为什么?(取下眼罩)回到位子,提问参与的幼儿:你们觉得眼睛看不见方便吗?眼睛能少吗?
小结:眼睛可以让我们看见周围的事物,眼睛不能 少。(粘回眼睛)
3、续讲故事:耳朵他们赶紧把眼睛请了回来,眉毛不能少,眼睛不能少,他们又一起说:“鼻子鼻子,你最没有用了,你走吧!”鼻子被赶走了。(拿掉鼻子)
提问:鼻子真的没有用吗?
出示酱油和醋,幼儿自由猜测。那到底是什么哪?我们一起来闻一闻。分别请幼儿闻酱油和醋:你闻到的是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用鼻子闻出来的)
小结:对啊!鼻子能帮助我们辨别气味,所以鼻子本领也很大,它能少吗?(不能)赶紧把鼻子请回来吧1(粘回鼻子)
4、续讲故事:鼻子不能少,鼻子回来了,嘴巴说:“耳朵耳朵,一定是你最没有用了,你走吧!”耳朵被赶走了。(取下耳朵)
提问:没有了耳朵会怎么样呢?
体验:捂住耳朵和放开双手,分别体验老师的一句话,然后比较,为什么第一次小朋友都没有反应,第二次大家马上就做出动作了。
小结:耳朵能听见声音,所以耳朵不能少。(粘回耳朵)
5、续讲故事:眉毛不能少,眼睛不能少,鼻子不能少,耳朵也不能少,它们一起大声地说:“嘴巴嘴巴,肯定你最没有用了,你走吧!”嘴巴被赶走了。(取下嘴巴)
提问:嘴巴真的能少吗?
体验;嘴巴发不出声音的感觉。
小结:是啊,没有了嘴巴,我们就不能吃东西,不能说话了,所以嘴巴也不能少。(把嘴巴还原)
故事结尾:五官都回到了爸爸的脸上,爸爸又成了一个快乐的邮递员。
(二)实践体验:五官动一动
品尝橘子。
1、看橘子。你是怎么知道的是橘子?(用眼睛看出来的)
2、闻气味。你是用什么闻的?(鼻子)
3、吃橘子。什么味道?你怎么知道的?(嘴巴吃出来的)
(三)游戏:传娃娃
再次体验五官的用处。
教师提好游戏要求。听小铃依次传娃娃。铃声停了,娃娃也停止传,看娃娃在谁的手里,谁就学小动物的叫声。如此游戏进行若干次。
中班科学《磨豆浆》
活动准备:
(1)了解磨豆浆的过程,感受制作豆浆工具的改进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2)对磨豆浆活动有兴趣,具有初步的观察.分析思考的能力。活动准备:
(1)日常生活中,幼儿已有初步的使用石磨的经验。(2)石磨.电磨若干,豆浆.茶杯.泡好的黄豆。活动过程:
1.品尝豆浆,了解豆浆的作用。
提问:你们喝的是什么?它是用什么做出来的?喝豆浆对我们的身体有什么好处? 2.幼儿操作石磨,学习磨豆浆。
(1)教师示范磨豆浆的方法,强调石磨的旋转方向和加豆加水交替进行的操作方法。(2)幼儿两人一组用石磨磨豆浆。鼓励幼儿大胆操作,并会两人合作。(3)请幼儿表述磨豆浆的过程。
提问;磨出豆浆来了吗?你们是怎样磨的?
小结:一个小朋友推磨,一个小朋友一边加黄豆.一边不断加水,相互配合,才能磨出豆浆。3.操作比较石磨与电磨,感受新制浆工具的优点。
(1)出示电动磨豆浆机,请幼儿比一比它与石磨有什么不同?(着重从外形上区分。)(2)幼儿观察两位教师分别用石磨与电磨磨豆浆的过程。并表述观察结果。(3)请幼儿分别操作石磨与电磨(在教师的帮助下按开关),并相互交流操作结果。
小结:石磨在没有电的时候可以磨出豆浆,但它速度慢,费力,很不方便。电磨更快捷.更卫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用电磨做豆浆又快又省力。4.教师挤豆渣,幼儿进一步了解做豆浆的过程。
总结:我们可以用石磨磨豆浆,也可以用电磨磨豆浆,磨的时候先要把黄豆泡好,在磨的过程中,要不断加水,磨好后还要滤渣,豆浆经过煮沸就可以食用了。活动延伸:
(1)在科学室(或区角)里,提供石磨.电磨供幼儿操作。
(2)请幼儿带一些小的新产品到幼儿园,开辟“我们身边的新产品”展览角,激发幼儿对科技新产品关注的兴趣。活动建议:
7.五官科学案例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篇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11年5月至2012年3月在我校附属医院五官科临床实习的大专护生71名, 均为女性, 年龄19~23岁, 平均年龄 (21.5±0.4) 岁。随机分为对照组 (35人) 和实验组 (36人) 。两组护生学习背景及年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为避免教学水平的误差, 两组均由资质相近的教师进行临床带教。
1.2 方法
所有护生在附属医院五官科实习4周并完成五官科临床教学计划内容, 出科时由本人填写临床护理教学满意度测评表。对照组按教学课程常规教学, 实验组进行临床案例教学。实验组实习第一天即由带教教师选择案例并提出相关讨论要求, 第二周在教师指导及参与下完成案例分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效果评价等, 实习结束时由带教教师对个人及集体进行讲评。
1.3 评价方法
参考相关文献并结合我校附属医院教学实际情况设计了临床护理教学满意度测评表, 征求有关专家意见, 经反复修改完成, 包括教学态度、带教内容、带教方式、基本信息资料、学术水平五大方面。除基本信息外, 所得分数依次为1、2、3、4、5分, 满分25分, 测评表总分100分。在护生五官科实习结束时发放该表, 由专人负责, 要求护生实事求是并独立填写问卷, 当场收回。共发放71份, 有效回收71份, 有效回收率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两组护生对临床教学满意度比较见表1。实验组护生对带教内容、带教方式、教学态度、学术水平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P<0.05) 。
3 讨论
3.1 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提高护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案例教学法要求护生主动发现问题, 并在五官科临床带教教师的指导下, 有针对性地分析、研究、处理问题。调查显示, 案例教学法为每名护生提供了相对个性化、多渠道获取知识的机会, 护生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 制订出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 从被动听课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 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3.2 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增强护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 可以让护生把独立分散的理论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 并通过综合分析有机地联系起来, 训练了护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3.3 案例教学法锻炼了护生的语言表达、交流能力
通过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 促使护生必须与患者主动进行沟通, 获取资料;鼓励护生在讨论时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畅所欲言;培养了护生沟通和展示自己的能力, 而这种能力是护生在以后工作中所不能缺少的。
摘要:目的 探讨案例教学法在五官科护理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及对护生教学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将在五官科临床实习的71名大专护生, 分为实验组 (36人) 和对照组 (35人) 。两组均采用常规教学法, 实验组增加案例教学法。结果 比较两组护生对临床教学中带教内容、教学态度、带教方式及学术水平的满意度, 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5) 。结论 在五官科护理学临床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 能较好地提高护生的临床教学满意度及教学质量, 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五官科护理学,临床教学
参考文献
[1]姜建华.案例教学法在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技术教育, 2008 (5) :58-59.
[2]张家军, 靳玉乐.论案例教学的本质与特点[J].中国教育学刊, 2004 (1) :48-51.
8.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篇八
一、以生活素材导入,认识生活
春天来了,雪融化了,植物开始发芽了;敲打乐器,乐器就会发声;面包放久了,会发霉……生活中包含了丰富的科学知识。但从以往的小学科学教学来看,容易忽视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习惯于以教师单方面讲授科学知识为主,而忽视了生活和科学的联系。学生对科学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不深,实践能力、科学素养的培养也就成了空谈。提倡科学教学生活化,就是要立足学生的实际生活,以生活现象来引入科学知识,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让学生从生活认知逐渐转向科学探究,从而获得科学知识的构建。
如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对于声音,学生再熟悉不过了,那么,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围绕这一主线,先请学生说说生活中有哪些声音,然后引导学生用鼓、锣、橡皮筋、钢尺等器材来“制造”出声音,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观察鼓、锣、橡皮筋发声时的变化,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如此,从生活感知进入科学探究,学生兴趣被激发,探究中也就更积极。再就是,要注重以实验方式引入探究活动。如教学《它们吸水吗》时,为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吸水性”,可先组织学生自选材料:纸片、塑料片、铁片、木片、放大镜、餐巾纸、画纸、报纸、筷子、棉布等,把它们放入水中进行实验,通过让学生观察、感知而引入知识点。
二、提倡生活化探究,走进科学
小学科学新课标中就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是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并提倡生活化探究,就是要让学生从“听讲”的学习方式中解放出来,积极参与到科学活动中,通过实验、活动交流、自主探究等方式去学习。从小学《科学》的教材安排来看,也极力突出生活元素,注重用生活现象来启发学生展开探究。如《面包发霉了》一课就以生活中常见的食物放久了就会长出霉菌的现象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中认识霉菌(微生物、真菌、霉菌),探究霉菌生长的条件。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提倡生活化教学方式,一是要处理好生活现象和科学之间的联系,二是要协调好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以《溶解的快与慢》为例,教学中教师可用“冰糖水”情境引入:想要喝冰糖水,但冰糖融化太慢了,有什么好办法能让冰糖快点融化到水里?由此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可能会有多种猜想,此时教师要对学生的猜想进行合理的推断,得到“搅拌、加热、碾碎”的结论后,引导学生合作做实验来进行验证。在实验验证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根据猜想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实验中,学生不仅要观察,还要记录实验现象,最终得到结论。如采用“搅拌”的方法:让一个杯子里的水静止,不搅拌;不停地搅拌另一个杯子里的水,在相同时间内观察两个杯子里的冰糖融化的时间,从而得到实验结论。
三、实现课内外对接,应用拓展
在课堂中,学生所获得的更多的是间接经验,虽然教师也可借助实验、活动引导学生操作,但仍有局限性。在科学教学中,不能将学生的思维限制在课堂,而应引导其向生活拓展,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做到学以致用。如学习了《物体的热胀冷缩》一课,学生知道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教师则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设计实验,继续去探究生活中常见的植物油、酱油等是不是同样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由此更好地了解热胀冷缩的本质。又如在学习了《岩石和矿物》这一章节后,笔者编印“岩石观察记录表”,鼓励学生利用五一假期,走出家门,观察搜集自然界中的岩石和矿物,形成自己的观察报告。有了课堂上对岩石相关知识的学习,学生的观察显得更具科学性,更进一步巩固了有关岩石和矿物的知识。
9.认识五官教学与反思 篇九
1. 自制五官的图片(如眼睛、鼻子、嘴巴等)。
2. 让幼儿对着镜子做游戏,在游戏中学习认识五官。
3. 以游戏的形式如玩藏摸摸的游戏让幼儿喜欢学习。
活动目标
1. 让幼儿能够真正会说五官的正确发音。
2. 通过游戏促进幼儿对五官的记忆和发音。
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学习五官,及其正确的发音。
2. 难点:知道五官的作用。
活动准备
1. 自制五官的图片(如眼睛、鼻子、嘴巴等)。
2.幼儿用书
3.教学挂图
3.幼儿自己准备的.小镜子.
活动过程
开始环节:教师以游戏的形式让幼儿把自己的小镜子拿出来对着自己照照看看看见了什么。
基本环节:1.幼儿看完后回答老师的问题(如:老师也拿着镜子说,咦!我也看见了!指着自己的鼻子说这是?幼儿回答,教师教幼儿鼻子的汉语正确发音。以此类推教幼儿认识五官的正确发音。)
3. 和幼儿一起玩藏摸摸的游戏。如先把教师的眼睛蒙上,摸摸某个小朋友的五官,摸到什么就用汉语说出正确的发音。之后请个别小朋友玩此游戏.
4. 教师拿出自制五官请幼儿玩贴五官游戏。
5. 读教学挂图上的五官一至两遍。
结束环节:看幼儿用书,让幼儿自己认识认读五官。
10.五官科学案例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篇十
【内容摘要】: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是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努力实践新课程标准,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以达到全面提高科学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兴趣探究过程倾听教学方式全方位评价
【正文】:
什么是科学?恩格斯说:“科学就是用理性的方法去整理感性的材料”。所谓“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所谓“科学的看问题、想问题”,就是用积极的态度理性地、实事求是地对待生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切问题,这就是《科学》课最根本的目的。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是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努力实践新课程标准,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以达到全面提高科学素质的目的。
小学科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在科学课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至关重要的,但良好的科学素养是不能靠外部的灌输得到的,而是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逐步获得,让孩子们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提出问题、猜想预测、动手操作、记录信息、解释讨论、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发展孩子们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上好科学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一、兴趣是知识的源泉,兴趣是成功之路,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直接动
力。
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尤其是科学课要注意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趣味性浓是科学学科本身的特点之一,怎样将学生的直接兴趣持续下来,这就需要自然教师采取灵活多变的教法进行培养。教师在课堂上激发起学生强烈兴趣的同时,还要给学生设置一定的悬念,激发学生在课外去完成。如我在教《磁铁》一课时,在课内引导学生实验认识了磁铁的基本性质,在即将下课时我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如果把一根磁铁截成两段后,每小根磁铁是否具有磁铁的基本性质?在教《动物和环境》一课时,给学生提出了“你在什么地方能捉到蚯蚓?为什么?”的讨论题,让学生先讨论再回家实地考查验证。这样有目的地设置一些悬念,不仅使学生保持了持久的学习兴趣,而且节省了课内教学时间。
教师对学生当堂不能得出的结论,不要轻易告诉学生,要激发学生课后亲自实践解决。如我在《冰》一课时,我出了这样一道讨论题:“水结冰后体积是膨胀了,还是缩小了?”并提示,学生在平时吃冰棒时,看到冰棒的柄端是平的,还是凸的或者是凹的呢?学生虽然吃过不少冰棒,但没有观察这一点,这时同学们各说不一,争论不休,有的同学希望我给他们一个正确的答案,我却说,这个问题还是留给同学们课外通过实验去解决吧。这样不仅把学生课内的兴趣持续到了课外,而且学生从实践中得到的知识要比教师在课堂上讲的记得牢。
二、树立科学探究过程的理念
科学探究是指科学家们用以研究自然界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种种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标准》中所指的科学探究是指学生们用以获
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模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从两种探究活动的比较可以看出,科学家们的探究,是在已知世界的基础上,探寻未知的领域。学生们的探究活动,则主要是在已知领域内通过探究获得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提高科学能力、树立科学意识、培养科学品质的活动。
探究活动已作为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树立科学意识、培养科学品质的活动。探究活动已作为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探究过程”意识。
第一,科学探究本身是一个过程活动,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等一系列活动。
第二,通过活动过程,让学生对身边的科学现象亲自观察、亲身感知,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体验其中的乐趣;通过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自信;通过活动中的情感体验,使他们逐步形成科学意识,养成良好的科学品质。此外,科学探究过程也是能力的形成过程,必须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载体,才能内化形成。在科学课程教学中要使学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教师还必须为学生精心创设探究互动的氛围。教师的“过程”意识不仅体现在科学探究过程,还要体现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既要重过程教育,也要重过程评价。
三、在科学探究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
在科学课中,学生最感兴趣的是实验,因为在课前师生准备了实验材料,学生又急于想动手摆弄这些材料,这样就分散了他们的注意力。因此,常常会有出现这种情况,老师无论在全面怎么讲,学生在那儿还是自己摆弄,根本不听老师讲什么。听不进老师讲的话,就不知道这节课要探究什么。所以,在科学课中,引导学生学会“倾听”非常必要。以下是我经常采用的方法:
(1)实验材料先不发给他们,等老师把该讲的讲完,学生的疑问,假设和探究方案都提完,再把实验材料发下去。
(2)给予倾听者鼓励表扬,分两种:一是只认真听讲,对这样的学生多做口头表扬。而发言积极,提的问题又比较有价值,这样的学生不仅说明他认真听了,而且还说明他动脑思考了。对这样的学生记一个“优”,学期末会积累不少。久而久之,不仅使他们学会上课倾听,而且学会积极思考。
四、教师要努力建立新的教学方式。
将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代替单纯的讲解;以创造各种学习的机会和探究的情境代替灌输;学会倾听,了解学生理解了什么,误解了什么;将社会和大自然都看作教学的资源和科学教育的场所;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权利,对他们积极加以引导;将教学评价伴随在教学过程之中,努力与教学融为一体。
教师应将进行探究性的教学作为一种新的体验。不可否认,我们中的大多数教师在学校学习的期间和进行教学工作的期间,都很少从事过独立的科学探究活动,因此,我们需要和学生一起对科学探究进行积极的体验,并尽快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承担起指导的责任。
五、注意在科学探究中对学生全方位评价
引导学生搞科学探究,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要课前准备,课上引导。还需要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发展。有的学生对科学探究很感兴趣,这是老师最欢迎的。还有一部分学生属于能力较弱的,主要表现在动手能力弱和推理能力弱。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属于能力强,但对科学探究不是很有兴趣,这些学生一般语数成绩较好,是班干部,是班主任眼中的好孩子。怎样把这三类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呢?我认为对学生全方位的及时的评价,无疑是对学生搞好科学探究提高科学素养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当学生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或概括出一个完整的探究结论时,即使给予表扬奖励,并记上一个“优”。有的学生在课前准备实验材料时表现积极,能克服困难,给予及时表扬,记一个“优”。学生在探究科学问题时,发现了一个别人没有发现的新问题时,及时表扬,记一个“优”。并且及时引导其他学生再把这个新问题探究一下,这样一是让发现这个新问题的学生感到他的发现很重要,二是让大家明白,搞科学探究就是这样,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探究,在探究中又不断地发现新问题,又不断地探究。当某个学生在探究时,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也及时表扬,记一个“优”。这样,一节课下来,有的学生能得到两个“优”。老师布置在家观察实验的作业完成的好,也记一个“优”。积累三个“优”可以得一个“小红花”,然后再记到成长档案,作为期末考试成绩的一部分。全方位的评价虽然麻烦,但很值!
小学科学教学以周围常见的自然事物与自然现象为对象,提供给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材料进行科学探究,并适当地将这样的科学探究延伸到课堂以外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是科学,科学就
在自己的身边,学好科学在生活中的用处是那么的广泛,从而对周围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产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获得真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李晓文、王莹:《教学策略》,高等教育出版社
3、《为了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钟启泉
4、沈健《小学科学课堂如何开展有效性的探究》,安徽省宣城市教研室
5、蓝岳美《科学教学更有效》,中国小学科学课程网
11.五官科学案例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篇十一
关键词:交互界面;版式设计;实践
我们正处在飞速发展的数字化时代,越来越多的产品包含着数字技术,越来越多的业务依赖于软件。近二十年以来,“交互设计”这一概念从意识的产生到设计实践的日渐成熟,也让设计领域的从业者益发清楚地认识与了解到:设计的出发点始终应该做到以服务于人为中心,数字技术的发展同样应当是以人为本的。同时,交互设计扩展并丰富了媒体手段,它允许内容不断更新,给用户提供了更多参与、评论和分享互动的机会,使用户可以从信息交互过程中获取更丰富的体验和更多的乐趣。
版式设计作为当前各大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直接影响着学生以后的设计水平和能力发展。单从课程教学方面而言,版式设计在教学目的、施教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以及训练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等方面,尽管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可以做到有规律可循,有章法可依,在文字、图形及色彩运用的版面构成方面也有为读者考虑的诸多因素。而在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各种新的传播媒介扑面而来的今天,阅读和浏览的方式正在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随着数字化产品和用户体验日趋复杂及功能的日益增多,人们对交互界面设计的需求变得益发迫切,因而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而言,对于交互界面设计的便捷化、人性化、合理化需要的研究也迫在眉睫。
一、重视版面视觉流程的设计以达到交互界面版式设计的目的
版式设计是基于人体工程学和视觉心理学来进行的基础设计学科。版面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使信息传达对于大多数读者而言更加便于理解和接受,提高读者对信息接收的效率,合理有序而又生动地对图、文、色彩等视觉元素进行编排,最大程度地打破受众群体与设计者之间信息交流的屏障。在这个组织版面的过程中,了解读者习惯的阅读方式,重视并合理地安排视觉流程,是准确地完成信息传达并期待读者做出相应反应的重要前提。
版式设计的核心目标就是吸引人的视线。当下,最受读者或用户关注的莫过于社交媒体了,社交媒体的初衷无外乎人与人之间的信息分享。读者用户在浏览页面时的视线移动往往是随着视觉所接受到的刺激而产生的,而这种用以吸引或分散用户注意力的视觉刺激是可以由设计者控制的——即视觉流程的设定。视觉流程是由设计者在了解阅读对象的视觉心理倾向的基础上设置的视觉引导线,它必须遵循一条顺畅的路径,假若用户评论一个界面设计“很拥挤”或者“感觉无所适从”的话,就意味着这个界面的设计方案无法流畅地引导他们的视线移动。因此,设计者必须具备引导读者视线的能力,运用视觉心理和人体工学将重要的文图素材醒目化,提高重要素材的“诱目性”,在此基础上吸引读者逐层关注版面繁杂的图、文、色彩信息,以期达到设计者与读者之间信息交互的目的。
二、新媒体界面的版式设计教学应更注重艺术设计与交互设计的融合
如蒋杰《版式设计的新领域——互动版式设计》一文所定义的:“互动版式”作为概念的组合,是一种服务于以计算机交互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媒体,具体表现为以电子屏幕为显示终端的信息编排处理形态。其本质特征在于读者可以通过各种交互设置对这种版式进行操控,从而与之产生互动。互动版式正在引发版式设计观念的革新。
传统的印刷版式和互动版式在构成的基本原理和形式方面有必然的承接和关联,但二者因传媒介质的差异,设计的流程与手段也有很大不同。
新数字媒体侧重于建立与用户之间的连接与互动关系,使用户可以通过以手指触摸屏幕或滑动界面的方式自主选择对媒体信息的浏览。实质上,新媒体界面给用户所展现的就是传统的物理媒介物中纸张、图文、影像、声音的数字化表现。毋庸置疑的是,因为有了用户的参与,这种数字化表现不仅拓展了版面构成的内涵与外延,更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版式设计的空间,为版面的编排设计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在形式上,版式设计突破了传统版面构成的限制,特别是掌上媒体界面让原本静止的二维版面以动态化、立体化呈现,富有感染力,给用户更多参与性和切身感受,让用户的浏览体验更直接、更方便、更高效、更丰富也更加有趣。所以,新时期的新媒体界面版式的设计应该特别注意艺术设计与网络技术之间的融合,尤其是与交互技术的结合。从新媒介对版式设计的影响出发,落实到案例教学方面,版式设计课程可以以网页界面、手机UI界面设计等实践教学内容为手段,研究在新媒介交互性的促发下,版式设计由“静”到“动”,再由“动”到“互动”的创新过程,并分析这种创新的互动性、合理性以及艺术性和版式设计在新媒介界面中的发展趋势与方向,对于更好地解决新时期学生设计思维和设计意识的问题将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三、新媒体互动版式设计案例导入以使版式设计课程教学目标明确化
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要求越高,把握版式设计课程教学的重点就越要有侧重性。这一问题反映在当前众多高校的版式设计课程中,则需要对版面设计根本任务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在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设计方面多下工夫,杜绝以不明确的目标、表面化的形式和装饰方法的训练代替对版面设计教学的根本目标、本质任务的研究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训练。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以模拟或重现生活场景将学生纳入案例进行研究与讨论的教学方法,原本多用于法学、管理学等学科教学之中,但因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通过案例导入既可以分析、比较、研究、总结出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从中抽象出某些结论或基本规律,更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或与团队的思维碰撞来拓宽视野的特点,对艺术设计类学科的版式设计教学亦有很好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数字时代,数字杂志、掌上媒体、桌面视窗、触摸媒体等众多的新兴媒体让交互界面设计的研究变得更加多元化,多学科、多角度的剖析令交互设计理论显得更加丰富,而为数众多的新产品也正在展现交互界面设计的传播优势。在此基础上,针对课程内容把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又能够使学生触类旁通的新媒体界面设计的真实案例项目导入版式设计的课堂教学,紧扣教学内容,重视应用、科研与教学的结合,帮助学生从各个方面对所学版式设计原理、知识加以验证,引导学生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促进能力提升、教学相长、双向交流,不仅可以使得课程教学目标明确化,更能促使教师加深思考。
在手机阅读客户端、电子商务和自媒体编创制作、媒体发布平台等新兴网络媒体大规模介入人们的生活之前,传统媒体与读者或用户之间的交互关系是极少的。彼时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版式设计课程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图形、图像、文字、色彩等基本版式构成要素,以及点线面、视觉流程、网格结构等版式设计法则。进入数字时代之后,设计领域的绝大多数工作开始借由计算机工具来实现,而且伴随着数字科技的迅猛发展,原本专属于平面设计领域的版面编排工作似乎已经变成了任何一件只要能够操作计算机辅助设计类软件的人都可以胜任的事情。这种情况下,高校在进行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方面则更加需要专注于设计的本质来进行,换句话说,能否操作与版面编排相关的软件与是否了解版式设计原理、交互心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版式设计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问题,“为读者或用户考虑”“了解用户想要什么”以及“如何提供用户想要的视觉呈现”是时值信息时代的高校版式设计课程应该着重研究与实践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蒋杰.版式设计的新领域——互动版式设计[D].南京艺术学院,2002.
[2] 宮京成.当版面成为界面:界面设计对新媒介时代报纸版式设计的几点启示[J].新闻界,2009(5).
[3] 陈昭霓.视频媒体中动态版式设计[J].包装工程,2010(6).
[4] 陈慧.互动—版式设计新“契机”[D].辽宁师范大学,2012.
12.五官科学案例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篇十二
《计算机网络》课程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其目标在于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基本理论与原理, 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网络工程实践能力, 因此该课程的实践教学尤为重要。
目前, 《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实践教学一般都为课内验证性实验, 采用以知识或理论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方法, 给出较为明确的实践步骤, 通过对实验结果进行观察分析来验证某知识或理论, 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基本的实践技能。但在这样的教学方法下, 学生通常是按部就班完成实验内容, 缺乏学习主动性, 也不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当面对一些实际问题需要解决时, 会显得无所适从, 不利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1 案例与任务驱动实践教学含义
案例[1]作为案例教学的核心译自英语“case”一词, 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 围绕选定的问题, 以事实为素材而编写成的对某一实际情境的客观描述。
案例教学法[2]即以案例为基本素材,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指导和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调查、分析、讨论和交流, 以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 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因此, 在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尤为关键, 必须内容新颖, 紧扣课程和教学目标, 不能凭空编造。
任务驱动教学法[3]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以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任务为载体,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团队协作完成特定任务, 并在此过程中构建属于自己知识与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
案例与任务驱动实践教学法是将案例教学与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相结合, 以案例为基础, 任务为主线, 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新型实践教学方法。将该方法运用于《计算机网络》课程实践教学中, 教师根据计算机网络实验内容设计和提炼合适的案例, 使学生在任务驱动下, 完成特定的实践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案例与任务驱动的计算机网络实践教学模式设计
2.1 实践教学模式改进设计
《计算机网络》课程实践教学采用案例与任务驱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将实践内容分为基础实验和综合实验两部分[4], 如图1所示。
基础实验主要以掌握某个或某些技能点为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实验是在若干个基础实验上, 以对课程所涉及的多个知识技能点的综合应用为目标, 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每个基础实验采用案例与任务进行驱动, 根据所含技能点的难度进行分解, 分为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和拓展性实验, 形成对学生“基本技能—进阶技能—创新技能”的培养模式。其中, 验证性实验采用传统的验证或操作式实验教学方法, 提供详细的实验步骤;设计性实验在学生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 根据给定知识点和实验要求, 自行设计并完成具有一定难度的实验;拓展性实验通常需要一些新的知识点才能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才能完成此实验, 是对学生创新技能的培养, 同时也可以通过这些新的知识点引申出下一个基础实验, 在每个基础实验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2 实践教学案例设计
在具体的实践教学过程中, 案例与任务设计十分重要。袁东锋[5]就案例与任务教学法在软件开发课中的应用提出案例要有探索性、选择性和复杂性, 要给学生充分的讨论空间和想象空间;张家军[6]在总结案例教学的本质和特点时提出案例要具备真实性、完整性、典型性、启发性和时空性的特点。因此, 教师应该高度重视案例与任务的编写, 要对案例精心选编和设计。
《计算机网络》实践课程教学案例设计过程中, 结合案例的特点, 充分考虑该实践课程的工程应用背景, 以相应的技术实践能力为目标, 提炼和设计合适的案例, 并将案例贯穿在整个实验中。同时在任务设计时与每个实验所涉及的教学知识点相结合, 设计大小适中的任务, 使学生最终在任务驱动下, 结合具体的工程案例, 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
2.3 实践教学设计实例
为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网络工程创新能力, 根据课程实验大纲要求, 按照案例与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对《计算机网络》实践教学进行设计, 将《计算机网络》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分为TCP/IP、路由和交换3个模块, 每个模块由基础实验和综合实验两部分组成, 如图2所示。
《计算机网络》实践教学中每个实验模块都基于一个具体的案例实现, 每个实验又设计成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拓展性实验3个实验任务, 学生根据每个任务的具体要求, 完成实验内容。以路由模块为例, 设计了一个关于中小型校园网路由设计与实现的案例, 整个路由模块实验由该案例贯穿, 分成路由器基本配置与管理、静态路由和默认路由配置、动态路由协议配置等4个基础实验, 每个基础实验包含3个实验环节, 每个环节由任务进行驱动, 任务大小适中, 难度由易到难。
在进行静态路由和默认路由配置基础实验时, 验证性实验设计任务较为简单, 拓扑结构中只涉及2~3台路由器, 并且给出详细的实验步骤;设计性实验仅仅给出具体的任务需求, 要求学生根据任务自行设计完成实验;拓展性实验需要运用基本技能和进阶技能中所掌握的知识技能点, 对给出的中小型校园网静态路由设计的工程案例进行规划设计、部署实施。
3 教学效果评价
在案例与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 教学效果评价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教师能从教学评价中了解教学方法的实施效果, 及时总结以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教学方法。
自2012年以来, 笔者所在学院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09级和2010级学生的《计算机网络》课程实施了案例与任务驱动实践教学模式后, 学生实验课上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和精神面貌有了明显改进, 能根据给出的实验要求主动完成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了问题也能自己想办法来解决, 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4 结语
案例与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计算机网络》实践课程中的实施, 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同时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 有些方面仍需继续改进, 例如案例的编写需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实践教学评价也需要继续探索和创新。
摘要:在分析《计算机网络》课程实践教学现状的基础上, 对案例与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研究, 探究案例与任务教学法下《计算机网络》实践教学设计、实施及教学效果评价。实践表明, 该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计算机网络,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袁媛.VB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应用及VB案例程序库的构建[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 2007.
[2]于忠海.案例教学应用于新课程的价值与实施策略[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04 (12) :46-48.
[3]郭绍青.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涵[J].中国电化教育, 2006 (7) :57-59.
[4]张纯容, 施晓秋.问题与案例驱动的课内实践教学分级模式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2 (1) :145-148.
[5]袁东锋, 杜恒.案例与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软件开发课中的实践[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2 (4) :125-127.
13.五官科学案例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篇十三
工程力学课程的能力培养要求是使学生通过系列基础课程的学习提高: (1) 建模能力; (2) 分析计算能力; (3) 实验能力; (4) 自学能力。工程力学是一门兼有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两重性质的技术基础课, 它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课程要求的基本理论, 而且要求学生具有将实际问题抽象为力学模型的能力和处理工程中有关力学问题的能力。工程力学涉及大量的工程案例, 在许多工程技术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工程力学教学中实施“力学建模”与工程实际案例相结合, 培养学生应用力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一些工程实际问题, 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二、工程力学教学中存在的典型问题
1. 教材方面。
国内近几年有关工程力学课程及其教材的建设成果颇为丰硕, 但是教材中基本没有系统介绍建模的内容, 而是直接给出力学模型, 讲解理论概念及模型的计算方法[1]。教材中问题的提出、概念的引入缺乏明确的工程背景介绍。工程力学是一门兼有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两重性质的技术基础课, 现有教材建设没有依托具体的学科专业深化展开, 需要适量增补一些富有专业实践性或趣味性的教学素材。同时高校生源质量良莠不齐, 以及出于教学学时数大幅缩减, 工程力学教材降低了其所编内容的难度, 删除了偏难的理论分析和公式推导, 忽视了不同基础学生的多层次需求。工程力学教材的课后习题多数偏重于某个具体理论或公式的分析与运用, 很少引入生产实践中基于力学分析的综合运用实例, 没有发挥出课后习题应有的功效。
2. 教师方面。
一方面传统教学方法侧重于对工程力学课本中概念的讲解, 虽然学生能掌握力学解题思路, 但其弊端是形式呆板、内容枯燥, 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弱化理论推演, 加强应用环节的讲解。另一个方面长期以来工程力学的教学改革侧重于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研究, 忽视课程与工程实践密切联系的特性, 因而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许多工科教师毕业留校直接从事教学工作[2], 缺乏实际工作经验, 难以掌握。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深厚的力学知识和宽广的知识结构, 加强实践学习, 将科研项目总结为工程力学问题, 授课时对学生进行结合专业的创新性引导和启发。
3. 学生方面。
工程力学是在大学里最初接触到与工程实际密切相关的主要课程之一, 它具有理论性强、系统性强、逻辑严密、比较抽象、与工程实际具有一定联系等特点。但学生实践经验少, 综合分析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差, 这给学生学习这门课程造成了很大困难。我校大规模扩招后, 高校生源的质量良莠不齐。同时基础课程的教学中, 如高等数学和大学物理, 有些教学环节的实施不到位, 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 直接影响学生工程力学的学习效果。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力学的研究对象更加复杂, 力学的基础性、交叉性、技术性的学科特点更加明显, 这也增加了学生学习力学的难度。
三、力学建模与工程案例相结合教学的几点建议
建模是指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理的计算模型, 建立工程构件力学模型, 并根据力学基本原理建立相应数学模型, 它是将力学理论应用到实践的必要过程。下面从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考核三个方面论述力学建模与工程案例相结合教学模式。
1. 结合典型力学案例让学生掌握建模。
力学建模是联结力学与工程应用最为重要的纽带, 课堂上老师要向学生介绍力学建模的基本知识。所谓建模指的是用某种形式或模式去近视描述、模拟所考察对象本身及其变化过程的现象和规律。一个理想的模型既能反映考察问题的根本特征, 同时可以量化求解的模型, 应满足:可靠性和适用性。建模时必须对与考察问题有关事物进行详尽和深入的分析, 建模研究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1) 模型的建立; (2) 模型参数的估计; (3) 模型的检验。工程力学理论性很强并紧密联系工程实际, 而学生实践经验少, 直接影响学生综合分析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上工程问题的提出, 首先是介绍它的工程背景, 除了必要的语言描述, 还通过大量图片和影音资料进行介绍, 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师还要鼓励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帮助学生学习对问题的界定, 了解实际工程问题与计算简图之间的差距。教会学生将具体的工程实际问题抽象为力学模型的方法, 要求所建的模型能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做出相应的修正, 使科学研究的模型计算成果接近于实际。教师应注意搜集和积累一些与工程力学相关的典型案例, 有目的地选择密切联系工程实际和日常生活的例题, 在讲解例题时, 突出对实际问题的简化、建模的过程, 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3]。
2. 借助实验进一步提高学生建模能力。
实验和理论在工程力学中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但是我校在力学教学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验的现象。现有的一些实践课程大都是为验证课堂教学所传授的知识而开设的, 只注重教授学生求解具体的力学理论问题, 而忽视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将工程实际问题提炼成力学模型, 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实验教学中应该精简验证性实验内容, 增加综合性与研究型实验项目。为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需要, 结合课程性质和课程内容, 从科研项目中提炼出一些具有工程背景的综合性与研究型实验项目, 让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理论知识, 建立其力学模型, 研究其理论解决方案, 再用实验结果来检验力学模型[5]。这样不仅丰富了实验教学内容,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了教学质量。学生通过“实验到理论再到实验”的过程, 提高自身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根据需要可以开展模拟实验, 它作为真实实验在一定条件下的替代具有明显的优势, 模拟实验的表现形式有: (1) 实物演示实验; (2) 数值模拟实验; (3) 人机交互模拟实验。目前一些高校已经开始用MATLAB软件为工程力学进行模拟计算和实验, 可以借鉴这些先进成果进行转化应用。
3. 增加力学建模考核内容。
目前我校仍然采用课后习题作业和闭卷考试作为考核学生的基本手段, 这种方式考查学生记忆能力的较多, 不利于发挥学生运用知识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因此, 有必要对现行考试方法和考试内容加以改革。平时的考核可以采用课后习题作业、实验操作和读书报告的形式[6], 课后习题是适量的基本概念的考核和理论计算;实验内容应贴近于工程实际, 让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 建立其力学模型, 研究其理论解决方案;读书报告要求学生就一个工程实践中的力学问题, 根据力学基本概念和定理对问题进行抽象简化并建立其力学模型, 然后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确定计算方法, 最后进行分析计算并给出解答。期末考试内容不仅包括考核学生掌握力学基本概念的能力, 还包括考核学生应用力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 给定一个简单的典型力学问题, 让学生简化力学模型, 给出受力分析, 为各构件选取材料及截面形状和尺寸, 并对该结构存在的问题谈自己的看法。这种考核方式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力学问题的能力和对所学工程力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冠声.工程力学建模[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07, (11) :12-15.
[2]黎杰松.浅析大学工程师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12, (4) :155-157.
[3]周丽珍, 张涛.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工程力学”课程教学方法探索[J].中国地质教育, 2010, (增) ;
[4]张涛, 周丽珍.加强高校实验室建设培养学生创新思维[J].中国地质教育, 2007, (增) .
[5]王彦生, 侯中华.创建工程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培养创新型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0, (8) :75-77.
14.五官科学案例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篇十四
案例1:定性实验
导体与绝缘体(教育科学出版社 四年级科学下册)
问题聚焦:老师出示电路检测器,演示用电线外面的塑料连接起来,小灯泡不亮;用电线里面的铜丝连接起来,小灯泡亮了,现在如果老师不把电线连接起来,而是这中间放一块橡皮擦,孩子们想一想,电流能通过这块橡皮擦吗?
猜想假设:分小组讨论并说出理由,严格按照“检测检测器——预测——检测——重复检测”的过程进行。要求学生学会的一块橡皮检测的过程有以下5个步骤:1. 从右边盒子里拿出橡皮,预测橡皮能否通过电流使灯泡发亮,把预测记录在科学文件夹上;2. 把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接触一下,看看灯泡是否发亮;3. 用两个检测头接触橡皮的两端,看看灯泡是否发光;4. 重复检测一次;5. 把检测时灯泡是否发亮记录在科学文件夹上;6. 把检测完的橡皮放在左边的盘子里。
制定探究计划:老师出示本节课要探究的实验材料(铁钉、一元硬币、铜片、铝片、塑料片、木片、丝绸、石头、皮毛共9种材料),发放实验记录表
实践检验:学生开始探究实验
得出结论:知道生活中有的材料容易导电、有的材料不容易导电。
在设计本节课时,在教法及学法上有以下两点体会:
体会一:设计本教学设计时,要注重对学生科学的态度培养。也就是科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要引领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地开展探究活动,就要有科学活动的规则。
体会二:在科学课堂上,所开展的科学探究活动,要倡导小组成员间或组组之间的合作,而不是竞争。在小组活动中,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每一个人都要有独立思考,不是每一个人做同样的事,而是为解决共同的问题而做不同的工作。如:在检测导体还是绝缘体的活动中,有的同学负责材料工作,把要检测的材料从右盒子里拿出来,递给检测的同学,检测完毕,从检测员手中接过来放进左边的盘子里;有的同学负责检测工作,并把检测到的情况让全组同学看到,然后将检测的结果汇报给记录员;记录员认真地观察检测过程,实事求是地做好记录工作;负责汇报的同学在配合其他同学的工作时,聆听大家的意见,作出汇报的准备。因为检测的材料比较多,有的角色也可以替换,经历不同的操作过程。
案例2:定量实验
摆的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 五年级科学下册)
问题聚焦: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摆绳的长短、摆锤的重量、摆角)
猜想假设:都有可能,选择你感兴趣的因素来开展探究,说说原因
制定探究计划:出示实验材料,分小组制定探究计划
实践检验:分小组实验,明确哪一个是定量,哪些不变量
实验一:师:我们研究摆的快慢是否与摆锤重量有关,那么保持不变的条件是什么?要改变的条件又是什么?
生:摆幅大小和摆线长度不变,改变摆锤重量,重复观测原重量,2倍重量,3倍重量的摆锤15秒内摆摆动的次数是否相同。
实验二:师:我们研究摆的快慢是否与摆绳长度有关,那么保持不变的条件是什么?要改变的条件又是什么?
生:摆幅大小和摆锤重量不变,改变摆绳长度,重复观测原摆绳长,2倍摆绳长摆锤15秒内摆摆动的次数是否相同
实验三:师:我们研究摆的快慢是否与摆角有关,那么保持不变的条件是什么?要改变的条件又是什么?
生:摆绳长短和摆锤重量不变,改变摆角大小,重复观测90度,45度摆角时,摆锤15秒内摆摆动的次数是否相同
得出结论: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这是一节探究性很强的定量实验课,从问题聚集开始,到得出结论,整个探究活动一气呵成,要做到重点突出,当学生亲历探究过程后,把重点放在对测量的数据分析上,并用数据说话的探究课。重复测量、严谨记录、科学分析,教师要在课堂上反复渗透、暗示、指导的,意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测量以及数据带来的巨大价值,效果比较明显。
15.幼儿园小班科学认识五官教案 篇十五
莫入那
一、设计意图: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到,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小班幼儿好奇心强,他们对周围事物的兴趣非常浓厚,五官是他们身体的一部份。
设计意图小班幼儿,因为脱离了亲人的关心与照料,对幼儿园的生活不太适应,显得有些无所适从,一些不良的习惯性行为就会慢慢滋生,如揉眼睛、抠鼻孔等。所以对小班幼儿来说,让他们认识自己的五官,并启发他们学习保护自己的五官,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否则,幼儿经常用手抠鼻孔、揉眼睛,把脏手或脏东西以及小珠子之类的东西放到嘴里,是极不安全,也极不卫生的,所以组织此次活动是非常必要的,对幼儿很有教育意义。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自得尝试活动,正确说出嘴巴、眼睛、耳朵、鼻子、眉的名称和数量,了解它门在头上的位置。
2、知道眼、耳、嘴、鼻、眉的用途。
3、教育幼儿要保护好眼、耳、鼻、嘴、眉这些器官。
活动准备:
1.男孩头像一幅,眼、耳、口、鼻的器官贴绒,娃娃脸每人一张。
活动过程:
一、.利用男孩头像向幼儿介绍嘴巴、眼睛、鼻子、耳朵、眉的名称.数量及位置。
教师:昨天,有位大哥哥到照相馆照了一张相,他想叫我们班的小朋友看一看,(出示头像)瞧,大哥哥的样子多神气呀,他好像在跟我门说话哩:小弟弟,小妹妹,我想出道题考考你们,你们谁知道我这圆圆的脸上都长了些什么?
1、幼儿看头像正确说出眼、耳、鼻、嘴、眉的名称及数量。
2、告诉幼儿眼、耳、鼻、嘴、眉在头上的位置。并念儿歌鼻子鼻子本领大,长在脸的最中央。
鼻子上面是眼睛,鼻子下面是嘴巴。
耳朵耳朵最听话,长在我的头两旁。
二、找一找
1、教师说出五官的名称,引导幼儿在自己的脸上找出来。
2、用手指一指,还可以在自己的好朋友脸上找一找。
教师小结::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眼睛,两只耳朵,一张嘴巴,一个鼻子,一对眉毛;眼睛里有眼珠子,嘴巴里有牙齿和舌头。
三、让幼儿知道眼睛、耳朵、鼻子、嘴巴的作用,并重点了解鼻子的用途。
1、通过尝试,教师喷香水,让幼儿闻一闻,知道鼻子可以闻气味的。眼睛是用来看东西的,嘴巴是用来说话和吃东西的,耳朵是用来听声音的,眉毛具有美容和表情作用,能丰富人的面部表情,双眉的舒展、收拢、扬起、下垂可反映出人的喜、怒、哀、乐等复杂的内心活动。
2、幼儿尝试告诉别人: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嘴巴是人体上最重要的器官,缺少了哪一样都是不行的。如果没有了眼睛我们就什么也看不见;如果没有嘴巴就不能吃东西,不能说话;没有鼻子我们就什么气味也闻不到;没有耳朵我们就什么声音也听不到。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保护好自己的眼睛、耳朵、鼻子、嘴巴。
3、让幼儿了解如何保护五官。
(1)吃完东西要漱口,不乱吃脏东西。
(2)看电视不能靠得太近,有灰尘或沙子进入眼睛不能用手搓。
(3)不能用手勾鼻子.(4)在日常生活中,不把小豆子放入耳朵、鼻子里;不玩尖锐(刀子,剪子。。)的东西,以免刺伤眼睛。
四、竞赛游戏:指五官,即教师提问:鼻子在那里?(眼睛、耳朵、嘴、脸)孩子边说边指出来。还可以玩“看谁指得快”的游戏,即教师快说,孩子快指。或者让孩子自由组合,一个孩子说,另一个孩子指。
五、贴五官。
1、出示缺少五官的面部图画。教师说:“有一个小朋友,不知道五官的名字,所以五官朋友们都不和他玩了,瞧,他就变成这个样子了。”启发幼儿想一想:这个小朋友的脸上少了什么?
2、分别出示单个五官的图片,请幼儿试着说出名称,并尝试贴到图画正确的位置(可反复进行)
3、鼓励能准确读出五官名称并贴到正确位置上的幼儿,帮助遇到困难的幼儿。
4、请孩子在图上粘贴好五官。
教学反思:
16.五官科学案例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篇十六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从2008级护理专科班中选取4个班, 将每个班级的人数控制在50人左右;随机抽取两个班作为对照班, 另外两个班为实验班, 对照班与实验班均采用同一统编教材、同一授课计划, 对照班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法, 实验班采用案例教学法。
1.2 研究方法
1.2.1 实验班采用案例教学法。
具体方法: (1)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选择、编写案例, 案例内容包括要求掌握的知识点难易适中, 篇幅大小与教学时间相适应。在每个案例的最后, 提出要讨论的问题, 主要涉及教学目标要求的知识点[1]。问题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启发性、指导性, 有助于激发学生思考, 进一步深化所学的理论知识。 (2) 在学生学习了有关的基本原理和概念的基础上, 给学生布置课下预习讨论的案例。由教师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讨论小组, 对案例材料进行分析和讨论, 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判断和总结, 书面记录分析讨论过程, 并指定其中一组选出代表在下一次课时进行总结性回答。 (3) 利用课前3~5分钟由指定的小组代表进行总结性回答, 其他小组进行更正、补充, 提出疑问, 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左右。在讨论过程中, 教师要适时地引导, 使学生的发言始终围绕主题进行, 不发生偏离。讨论结束后, 教师对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总结归纳知识脉络, 使学生更加系统、完整地掌握理论知识, 同时要求学生课后书面回答案例中提出的主要问题。
1.2.2 对照班采用传统讲授法, 即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讲授。
1.2.3测试方法 (1) 考试采用统一出题、统一阅卷, 将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学处理; (2) 通过对学生学习兴趣、参与意识等相关指标进行问卷分析, 采用不记名问卷方式, 对相关指标进行评价。
2 结果
2.1 学生考试成绩比较 (见表1)
表1结果显示, 实验班与对照班比较,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说明运用案例教学法教学, 能明显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
2.2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 (见表2)
表2结果显示, 大多数实验班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法能激发自身学习兴趣, 提高主动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语言表达、互相协作等方面的能力。
3 讨论
表1、表2结果表明, 案例教学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传统的课堂讲授法比较, 运用案例教学法教学, 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得到了提高。
(1)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在精讲的基础上, 采用案例教学法, 使学生由“被动听讲”转变为“主动学习”。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常常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 而应用案例教学法, 启发学生将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联系, 在具体的案例中使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总结规律,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
(2) 对本学科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入。案例教学法把抽象的原理、概念置于一定的临床实际或生活情境中, 缩短了理论与实际的距离, 使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学生通过主动探究来体会学习, 锻炼了自身运用知识、独立思考的能力[2], 对抽象的原理和概念理解得更加深入, 也促使学生能更快地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
(3) 沟通交流、表达能力、协作能力得到加强。学生在学习小组中共同阅读资料, 相互讨论。通过讨论, 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培养了学生沟通交流和相互协作的意识, 这些可使学生受益终生。
摘要:为提高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的教学效果, 将案例教学法引入到教学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缩短理论与实际的距离,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就案例教学法与传统讲授法对比应用效果进行研究探讨。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凤民, 李玉军, 付英梅, 等.以案例导入为基础的教学法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9 (9) :1-2.
17.五官科学案例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篇十七
作为小学科学的起始年级三年级,这个阶段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善于探究、乐于探究的科学素养,对以后的科学学习能起到很大的作用。那么如何从三年级起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我进行了如下策略的研究与实践:
一、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有效性自主参与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科学课有兴趣,就能自主地参与,大大地提高参与的有效性。作为教师,我们能做的是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学生感兴趣的因素,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在课堂上要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符合学生的特点,我们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他们上课勤动手。只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的方法,我们都可以采用。我们可以根据课堂上学生的知识反馈和思维活动情况灵活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如:我在教三上科学教材中第一单元第二课《做一名小科学家》这课中,我先提出纸鹦鹉为什么会站在手指上,让同学们在手上试一试。同学们兴趣大增。自己动手尝试。在他们实验失败时,我拿出回形针,原来纸鹦鹉能站立的秘密在这里。让同学们自己尝试把回形针别在纸鹦鹉的什么位置,它能稳稳地站立。学生通过尝试,得出把回形针别在鹦鹉的底部,它能稳稳地站在手上。
学生通过自己主动参与,很自然地明白了降低物体重心,能使物体稳定的特点。
二、适当运用分组实验,增强学生的有效合作
在科学课堂中,为了让学生能够更有效地发现科学现象,我们一般会采用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的方法。分组实验是给各个小组分发实验器材进行实验。虽然准备的实验器材烦琐,但是这样更能提高学生知识的掌握,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
我们应该坚持多让学生进行小组实验、小组合作、小组思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如:我在教三上科学教材中第四单元第二课《纸》时,先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来体验同一张纸的横向和纵向的结实程度不同。再通过比较的方法,让学生获得各种纸的吸水性和透明程度都不一样的特点。通过小组合作,同学们认识得更深刻了,比教师只做实验给学生看效果好。
三、营造和谐的师生氛围,增强有效的师生互动
教师要善于营造良好的师生互动的氛围,维系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关系。学生喜欢你,才会喜欢你这门学科。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着手:
1.对学生的科学、准确的回答应该予以表扬。可以用语言加肢体语言来赞美。如:微笑、点头、摸摸学生的头。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来或者回答错误,可以用鼓励加激励的语言,如:“你有进步,再听听别人是怎么说的,好吗?”等等。
2.上课时,教师要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针对作业,对差的孩子要多帮助,多辅导,多鼓励。对于好的孩子,要给他们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提高。
四、积极利用教研活动及书籍,提高自身课堂教学有效性
平时参加的一些听课活动,当听到好的课堂设计,可以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中来,努力提高自身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在上三上科学教材中第三单元第二课《观察水》时,我采用了平时在教研课上听到的扩展内容,不但让同学分出水、牛奶、白醋和糖水,还把内容延伸到日常生活,让同学利用看、闻、尝的观察方法,分出酱油和醋。学生先通过看,分辨不出,然后采取了闻的方法,发现醋有一股刺鼻的气味,从而分出了醋,另一种则是酱油。学生学得更灵活了。
五、及时归纳、总结知识点,增加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为了突出每节课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要点,我让学生准备一个笔记本,把这些内容记下来。这样,不但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而且在期末考试前同学们也有很好的复习资料。
学习是要不断地巩固复习的,在每一个单元结束,我及时进行单元测试,针对大家的共性问题讲评试卷,这样做到每个单元及时清,这比在期末考试前,进行一次性的复习效果要好得多。
在平时的不断努力下,我校在2013年初的鼓楼区计装调研考试中,在30所小学中获第二名的好成绩。我校既不是名校,生源质量也很一般,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完全得益于我平时注重研究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思考。
总之,我们要积极探索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在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认知实际出发,从当今的素质教育目标出发,从三年级起,稳步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素养。
【五官科学案例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推荐阅读:
企业党建科学化研究与实践探索述评11-19
小学科学双语教学实践与做法12-12
临床医学专业口腔科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体会09-10
科学实践活动案例08-07
组工干部要“五官端正”08-12
五官科护理重点09-05
幼儿园中班英语五官06-14
幼儿园教案五官感知07-11
小班社会《认识五官》说课稿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