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城市规划职能研究论文

2024-07-23

公共管理城市规划职能研究论文(精选16篇)

1.公共管理城市规划职能研究论文 篇一

以我国为例,浅谈城市政府的职能定位

个人提纲:

一、城市政府职能的概念

城市政府职能是指城市政府在依法管理城市公共事务中所承担的职责和具有的作用,从动态来看,他是城市政府行使职权、发挥作用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二、其特点有:

(1)、广泛性,如邻里关系、社区卫生、公共事务、居民福利、商业网点、公共设施、整个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事务等。

(2)、服务性,与农村的大多自给自足相比市民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政府或者公营机构的公共服务,如供电供水。

(3)、规范性,主要向法制化和科学化发展,如政府更加规范化权利和范围合理化,城市间事务更协调等。

(4)、自主性,各个城市有自己的特点因地制宜,如可以发展旅游业发展旅游有矿藏的开发采矿业等好多都是自主的管理。

(5)、多样性,也就是管理的内容多事务繁杂而且要应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三、从其特点可以看出:

一个城市的管理是复杂多元的,如何能更加和谐发展还需要政府努力,就拿阳泉市的发展来看,其发展主要是依靠采矿业随着采矿资源的减少,财富的积累,就当转型为第三产业等,矿上的职工可以安排到新收的矿上去工作,这些是大的事务。小到居民区的管理和居民福利等。

小组提纲:

小组认为城市职能的定位还需:

1、实行市政职能的分解,哪些需要继续保留,哪些是要下放或转移的,哪些是需要充实加强的。

2、加强市政管理的法治化、制度化建设,市政管理是法治管理,各种市政决策都要依据法律。逐渐形成以法治政、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市政职能运行状态。

3、科学配置市政职能职位,提高市政管理的效率性。

(1)同一类业务由一个部门集中管理,减少中间交叉扯皮的情况,提高办事效率;

(2)必须由几个部门共同管理的业务要分清主辅关系,明确业务接口;

(3)进行综合管理,对一些长期扯皮、难以划清的业务归并到一个部门,以减少部门之间的摩擦。

4、加强市政职能岗位人员的业务素质训练,市政职能岗位人员必须符合市政工作要求。

5、转变市政管理手段,市政管理手段要从过去单纯的计划手段、行政手段为主转向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特别是重视公共政策的使用。在法律前提下,使用稳健和灵活的公共政策,往往会取得比较理想的管理效果。

2.公共管理城市规划职能研究论文 篇二

大型综合设计院创建为国际型咨询公司, 要求其工程建设进程更市场化、专业化、科学化, 管理制度和方式也要与国际接轨。设计院设备管理工作的重点和规划发展方向应切合院的发展战略, 在分析转型给设备管理的范围和要求带来的变化, 院整体管理水平提升给设备管理提出的新要求, 以及对标分析业内外单位的设备管理职能的基础上, 明确发展思路和相关战略措施, 为保证院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和院的发展战略提供物资设备保障。

1.成都市某大型综合设计院设备管理的基本情况

1.1设备概况

根据大型综合设计院的生产经营任务, 其设备种类主要分为日常办公设备、勘测实验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等。以成都市某大型综合设计院为例, 全院现有设备11436台 (套) , 其中日常办公设备 (电脑、打印机、家具等) 9666台 (套) , 占总数84.5%;勘测实验设备1500台 (套) , 占总数13.1%;车辆270台, 占总数2.4%设备资产原值约3.25亿元, 其中车辆价值1.35亿元, 占总数41.5%;日常办公设备价值0.82亿元, 占总数25.3%;勘测实验设备价值1.08亿元, 占总数33.2% (截止2012年5月) , 如图1所示。

1.2设备管理的职能范围

负责制定院生产办公设备资产管理及实物运行管理有关规章制度;负责制定全院生产办公设备配置标准、车辆大修标准、车辆处置标准和车辆燃油消耗定额等工作操作规范;负责制定全院设备、物资的配置规划, 编制院年度设备采购预算和下达临时采购计划;负责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及管理, 建立并维护全院设备台帐;负责编制设备管理员工作标准和工作流程, 并予以业务指导;负责设备调拨、维修、租赁和处置管理工作, 制订特种设备事故救援应急预案, 组织对设备事故的调查处理;负责组织建立全院车辆管理体系、车辆的调拨管理, 以及对相关部门车辆管理、使用进行检查和考核;组织对特种设备定期检定、检测及日常运行的安全监管;督促检查各使用单位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的检定、校准等工作;组织开展对危险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回收处理工作;参与设备采购市场调研、设备选型、供应商的选择评定以及设备验收工作。

1.3设备管理现状

1.3.1克服经验管理的缺陷, 增强设备管理的客观性、科学性和统一性, 重视制度、标准和流程的建设和更新

1.3.1.1根据院设备分类结合相关具体的法律法规, 制定了如下办法和规定:生产办公设备管理办法、机动车辆管理办法、机动车处置实施细则、机动车大修实施细则、计量器具管理办法、设备事故应急预案、办公消耗物料管理规定和特种设备管理规定等。

1.3.1.2建立了统一的标准:一是根据院生产实际情况建立的设备配置标准 (含个人配置和公用配置) , 做到资源的合理配置。二是定义了机动车转让、报废和报损三类处置方式, 并制定机动车处置审核判定标准。三是结合行业规则和我院车辆运行的实际情况, 制定了机动车大修审核判定标准。

1.3.1.3完善了标准配置内、外设备购置计划的审批流程;制订了车辆处置、大修审批和实施流程等。标准配置内的申请计划由院长工作部审核后直接下达采购;管理部门标准配置外的申请计划由院长工作部负责审核, 生产部门及项目部标准配置外的申请计划由业务归口管理的事业部负责审核。对于购置单价超过5万以上的标准配置外设备配置计划还需上党政会审批。

1.3.1.4编制工作手册、申请模板。通过总结提炼工作经验, 形成了《设备管理员工作手册》、《项目部设备、物资申请模板》等工作工具。这些工作成果的编制与发布, 一方面有效的促进设备管理员工作的标准化和流程化, 同时也弥补了人员流动性大和培训不足造成的业务生疏问题。

1.3.2应用信息化手段管理设备台账和相关有特殊管理要求的设备

一是建立并完善了设备管理信息系统, 全部设备台账均通过NC设备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管理, 包括设备的请购、审批、采购全部在NC系统中完成。二是建立了计量器具管理系统, 用于计量器具的检测管理、使用状态变更管理和检测周期预警管理等。三是引入和安装GPS卫星定位车辆监控管理系统, 对车辆的行驶时间、行驶里程、理论油耗和违规情况做了详细记录, 并定期在院门户网站上公布, 督促各车辆使用部门改进。

1.3.3职能管理组织结构

1.3.3.1院设备管理职能设置在院长工作部, 下设设备科具体负责相关管理工作。各部门设有车辆主管、设备管理员和计量器具管理员等专职或兼职岗位人员, 负责本部门设备的管理工作, 如图2所示。

1.3.3.2人力资源结构。目前设备科设有设备主管、设备主办各1人;各部门设有设备分管领导、设备管理员和计量器具管理员 (其中部分部门计量器具管理员与设备管理员为同一人) 各1名。由于各部门设备管理员均为兼任, 且外聘人员比例约占一半, 造成设备管理员更换频繁, 各部门设备管理员基本信息统计如表1所示。

1.3.4设备管理的属性特征

1.3.4.1主要价值和成果的体现

及时规划、配置相关设备, 为生产经营任务的完成提供物质设备保障;结合个人工作岗位和项目工程量制定统一标准, 既保证工作需要又避免配置的不适用或浪费;通过审批加调拨方式配置计划, 盘活使用频率不多的专业生产设备和交通运输设备资源;采用制定判定标准加平均年成本法对贵重设备改造和大修的“必要性”和“经济性”进行分析, 既保障设备安全运行又优化成本。

1.3.4.2与其他职能 (部门) 的协作关系

设备管理的全过程基本涵盖:配置规划——年度预算——下达采购计划——参与验收——运行管理 (调拨、维修、租赁) ——处置等。在此过程中相关的主要职能部门为:项目管理部、设计管理部、财务部、采购部、纪检监察审计工作部、信息档案部、质量安全部和使用部门。

1.3.4.3与其他生产部门的协作关系

设备管理与相关专业生产部门的关联, 主要体现在:

1.3.4.3.1专用生产办公设备

主要涉及专用生产办公设备的需求计划编制等工作内容, 主要合作部门为科研所、水资源规划处、地质工程处、监测中心、新能源处、环保处等部门。

1.3.4.3.2计量器具设备

主要涉及计量器具设备的周期检定和校准等管理项目, 主要管理对象为科研所 (含检测中心) 、地质工程处、监测中心、环保处、水务部、白水江下游总承包项目部等部门和项目部。

1.3.5.3.3交通工具设备

主要涉及交通工具设备需求计划的编制和资源调拨等工作内容, 主要合作部门为设计管理部、人力资源部和相关使用部门 (项目部) 等。

1.3.4.4归口管理的资质

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 归口管理计量器具设备的管理人员的资质。目前我院所有的计量器具使用 (管理) 部门11名计量器具管理员均持有计量认证和管理体系内审员证书, 86名测试 (管理) 人员具备计量器具自校证书。

2.设备管理规划发展的环境因素分析

2.1管理对象范围和要求的变化分析

2.1.1近几年设备资产数量变化规律

如图3所示, 由2006~2011年设备资产的数据分析可知, 近五年来设备总量和设备原值稳定持续增长。截止到2011年底, 设备数量10405台 (套) , 较2006年增长了105%;设备原值3.14亿元, 较2006年增长了60%。同时, 科研试验类设备在设备总量和总原值中所占的比例不断增加, 反映了院的产业结构在逐步调整的趋势, 并预计此变化趋势在将来会更加明显。

2.1.2业务专业发展导致的变化

由于目前院的生产经营活动仍是以传统水电行业为主, 对应的主要生产办公设备为计算机、打印机等设备。按照固定资产ABC类管理办法, 专用生产设备、科研试验设备属于数量小但是金额大的A类设备, 需对此类设备重点管理, 主要管理方面如下:

2.1.2.1加大收益分析在专业生产办公设备的审批流程中的权重比例;

2.1.2.2对专业生产办公设备进行使用分析研究, 建立相关动态的管理办法或系统, 对于闲置或使用频率较低的设备, 及时予以调拨或租赁。

2.1.3市场拓展导致的变化

随着院境外生产经营活动不断增多, 境外设备管理工作亟待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 以维护境外国有设备资产权益, 提高境外设备的使用效率。目前院尚未建立境外生产办公设备配置标准与管理办法, 相关境外设备管理制度须同步建立并不断完善, 并视项目所在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合当地阅读的翻译版本或使用手册。

2.1.4设备更新导致的变化

设备更新是对旧设备的整体更换, 是院生产经营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客观需要, 对院的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影响。过早的设备更新, 不论是由于设备暂时故障还是出于购买最新式设备的决定, 都将造成资金的浪费, 失去其他的收益机会。设备更新策略应在系统全面的了解现有设备的性能、磨损程度、服务年限结合进步进步情况, 分轻重缓急, 有重点有区别的对待。设备更新需从设备的自然寿命、技术寿命和经济寿命出发, 其中自然寿命不是设备更新与否的依据。

2.1.4.1技术寿命的分析。技术寿命是设备投入使用到因技术落后而被淘汰所延续的时间, 科学技术进步越快, 技术寿命越短。因此需加大对市场的了解, 对市场上出现的更先进、性能更完善的设备进行必要的调研, 结合院对设备的使用质量、精度的实际要求, 掌握技术寿命期限的变化特点和判定其影响的标准和方法;

2.1.4.2经济寿命的分析。经济寿命是设备投入使用到因经济上不合理而被更新的时间, 是由设备维护费用的提高和使用价值的降低决定的。对于车辆和金额巨大的专用生产设备, 分类统计其以往的运行维修费, 通过计算模拟分析, 加大对其各使用阶段运行维修费的研究, 最优化设备寿命周期费用, 或使设备的平均年使用成本最低。

2.1.5管理人员专业素质提升的变化

目前设备管理工作突显的主要问题是工作量大、系统性强与管理人员专业知识匮乏、管理人力资源短缺的矛盾。虽然通过总结工作经验形成知识手册与模块、举办培训班等形式, 设备管理人员整体素质虽然有所提高, 但是还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5.1设备管理工作队伍整体素质有待加强。虽然在现有形势下院设备管理队伍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善, 但是整体素质仍不足以匹配院日益进程的国际化、多元化发展战略。大部分设备管理人员并非设备管理、机电设备工程等专业科班出身, 自身认识不足, 缺乏设备管理方面的经验和对设备管理基本理论和规律的了解和研究, 对工作的认识主要停留在事务性、具体的、传统的管理工作阶段, 缺乏科学依据和主动参与意识。相当一部分设备管理工作人员在工作上还局限于上传下达, 以传统经验为主, 缺乏创新意识, 整体素质有待加强。

2.1.5.2设备管理工作队伍流动性较大, 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 人力资源短缺。目前, 相当一部分设备管理人员属于兼职, 既承担着部门秘书职责又肩负着设备管理职责, 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工作压力大、工作量繁重、工作量配置不均衡的状况。此外, 设备管理人员在部门中在一定程度上处于弱势群体, 设备管理工作被当做“打杂”性质的工作, 这也影响了设备管理队伍的工作热情, 导致队伍流动性较大, 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 人力资源短缺。

2.1.5.3设备管理队伍的培训工作仍需加强。设备管理人员由于埋首日常繁琐的工作, 培训和进修的机会相对较少, 相当一部分设备管理人员缺乏管理专业知识和对资产 (固定资产) 管理动态的了解, 主要靠“师傅”传授和经验来解决问题的管理水平, 亟待通过加强培训来进一步完善和开展。

为建构一支整体素质与院日益进程的国际化、多元化发展战略相匹配的高素质设备 (固定资产) 管理队伍, 实现设备管理工作科学化、效能化, 必须加大人力资源的引进力度, 同时有针对性地加强设备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第一, 加强培训, 储备知识, 提升业务能力。院需积极举办业务培训, 提高设备管理人员管理和专业相关知识, 掌握管理范围内的专业知识, 同时了解和掌握所在工作部门的性质、工作规律和发展方向, 能够领会各项管理制度及相干政策, 熟悉并掌握各项工作的内容、程序、方法和步骤, 具备现代化的办公能力, 还要掌握与工作业务相关的专门知识, 如管理学、财会相关知识等。

第二, 建设一个积极向上、主动热情的“圈内”工作氛围, 树立服务意识、创新意识。院尽力为设备管理人员缔造平等的环境, 调动设备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 使他们爱岗敬业, 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 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到设备管理的创新服务、研究中来。

2.2院整体管理水平提升所提出的新要求

2.2.1广泛开展对标, 找准提升方向

通过与北京市邮政公司、西华大学、中国水利水电建设股份有限公司3家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 (设备管理) 进行对标比较, 需要改进的地方有:

2.2.1.1将无形资产 (专利权、非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商誉等) 纳入管理范畴, 实行分类管理。

2.2.1.2成立固定资产管理委员会, 由主管院领导负责, 院长工作部、财务部、企业发展部、采购部、人力资源部、企业发展部、质量安全部、纪检监察审计工作部、项目管理部、设计管理部等相关部门组成, 作为固定资产管理的领导机构。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 负责全院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 办公室设在院长工作部。

2.2.1.3建立固定资产管理考核和检查体系, 对我院固定资产的管理和使用进行考核和检查, 并将结果纳入各单位年终考核内容。

2.2.2对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标准, 认真梳理, 自我诊断

参考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中涉与设备管理紧密衔接的规章制度、标准, 找出现有标准的差距, 加以指导修订和完善。查找影响工作效率的节点, 理顺岗位之间链接点的关系, 优化工作流程, 加大建立相关监督考核体系。在满足现阶段需求的基础上, 适应院快速发展的要求, 最终达到促进整体管理水平提升的目标。

3.设备管理的发展思路、战略措施和三年内的主要工作目标及其实施计划

3.1管理思路

将原有的“监管设备”的管理理念转变为“经营设备”, 将管理对象的从原来的财产调整为资本和工具, 推广计费使用、回收调配、租借共享、内外有别的运作模式, 力求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同时对不同类型的设备, 结合各自的特点提出针对性的管理措施, 提高设备使用率, 做到物尽其用、物超所值, 真正体现出管理的价值。

对于日常办公设备来讲, 因为其具备数量多、使用面广、价值低、维护成本低和更新换代快等特点, 对其的管理重在配置管理, 重点是完善设备配置标准;对于勘测实验设备及车辆来讲, 由于其存在数量少、使用面窄、价值高、维护成本高和使用年限长等特点, 应加强对其配置、使用和处置的管理, 重点是建立和完善设备配置规划、开展对设备使用率的分析和考核、完善设备大修和处置的审核流程等。

3.2战略措施

一是围绕企业战略实施制订配置设备规划。会同战略、生产管理职能部门赴各个专业处开展设备需求调研, 结合企业业务战略、资质要求和年度工作计划, 制定全院统一的设备配置规划和年度采购计划。

二是推行设备“谁使用, 谁付费”的模式。

三是实现全院的设备资源共享。筹划建立设备共享平台, 借助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 计划将全院单价5万元以上大型设备、精密仪器建立数据库供全院职工在网上查阅。各部门可及时了解全院大型设备和精密仪器分布、功能、使用和维护情况, 并可网上预约以合理安排自己使用设备的时间, 由此提高勘测实验设备的利用效率。除了内部租用外, 部分闲置设备同样可以面向市场对外租赁。

四是与时俱进, 结合院发展需要和内外环境的变化, 对设备管理的工作重点及时予以调整。首先, 2012年起将对设备管理的重点从设备配置转移到设备调拨和对维修费用的控制上来。以预算控制为龙头, 规范车辆大修流程、对象和地点, 将各部门车辆大修预算的执行情况纳入部门设备管理考核中, 降低设备运行成本。其次, 同步建立境外设备资产管理、设备事故应急预案等相关管理办法和配置标准, 以保障院生产、经营、管理各方面工作需要。

五是从车辆运行率着手, 启动对设备资源的利用率分析工作。通通过统计和分析车辆运行的监控数据, 计算车辆的运行率, 为车辆调拨分配提供的重要决策依据, 优化车辆资源分布。

3.3今后三年的主要工作目标及其实施计划

3.3.1第一阶段 (2012年-2013年) :继续优化国内管理流程, 规范境外管理办法。

阶段性成果完成形式:完成编写《境外固定资产管理办法》、《设备事故应急预案》和英文版的《设备管理员操作手册》。

3.3.2第二阶段 (2013年-2014年) :树专业设备一流管理水平。

阶段性成果完成形式:完成编写《专业生产办公设备投资收益分析研究办法》和《闲置设备调拨/租赁管理办法》, 并在NC设备管理信息系统中实现闲置设备调拨/租赁模块化管理。

3.3.3第三阶段 (2014年-2015年) :争做业内一流。

阶段性成果完成形式:完成编写《水电专业设备寿命周期费用最优化研究》, 并在国内外相关杂志、期刊、会议发表学术论文至少1篇, 同时实现设备的投资收益率、寿命周期费用、设备事故的应急效率等指标达到业内领先水平。

结语

设备管理是大型综合设计院的基础管理工作之一, 其设备种类和管理方法具有自身行业特点。随着大型综合设计院创建为国际型咨询公司和整体管理水平提升, 原有的管理方法已不能完全适用新的要求。在对现有管理状况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诊断与分析的基础上, 分析企业的发展战略、环境因素的变化, 结合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标准, 提出设备管理的新的工作重点和规划发展方向, 并通过实施相应战略措施, 逐步形成并不断强化自己的管理特色, 为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作出应有贡献。

摘要:设备管理是大型综合设计院生产经营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大型综合设计院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和创建国际型咨询公司的需要, 设备管理的工作重点需同步调整并提前规划发展方向。本文结合成都市某大型综合设计院设备管理的实际情况, 通过对设备管理的现有基础进行总结和诊断, 结合院的发展战略及其衍生影响, 分析设备的环境因素, 并制定相应的发展思路和措施。

关键词:大型综合设计院,设备管理,环境因素分析,发展思路,实施措施

参考文献

[1]于波.东滩煤矿设备管理研究[D].山东大学, 2009.5.

3.公共管理城市规划职能研究论文 篇三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型城市的资源优势迅速转变成为经济优势,近些年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然而,这些资源型城市在快速发展的经济背后也存在隐忧,即如何合理地利用自身拥有的资源,在加快发展的同时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政府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引航人和舵手,是资源型城市经济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在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究竟应该承担哪些职能?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传统的政府管理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冲突如何调节?服务型政府究竟如何为经济发展服务?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国外对于资源型城市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30年代,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研究的重点偏向于个体实证研究,研究以伊内斯、卢卡斯为代表,更多的是通过实证研究城镇规划、偏远矿区中的社会问题;第二阶段是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这一阶段对于群体的实证与规范研究增加,主要以布莱德伯里、配费奇力格为代表,他们主要利用附和欠发展理论来解释资源型城镇的兴起和衰落;第三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至今,以克拉多斯和杜勒以及普瑞莫斯为代表,重点研究城市生态学和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国内学者对于资源型城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资源型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模式、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中政府职能等方面。钱凯(2009年)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财政保障、税收政策取向、社会保障体系、金融策略、产业创新策略五个方面论述了政府的 职能。

这些研究成果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借鉴,在很大程度上指导了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发展。但是,这些研究更多的从城市的产业经济和产业结构方面出发来研究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政府在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的职能更多地是从具体职能表现方面的研究,对于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研究较少,缺乏对新型政府管理模式的研究,研究视野有待进一步拓宽。

政府职能因素对资源型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

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的形成和发展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一直以来,“全能型”和“管家型”成为我国大部分地区政府的标志性特征,这种特征在资源型城市表现得尤为明显。近几年来,这些资源型城市进一步加强了政府的宏观经济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弱化了干预经济的职能,但是与服务型政府相比,仍然存在很多 问题。

(一)资源型城市政府职能存在的问题

1.政府职能界定不清,对市场干预过多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是整个社会的“大管家”,形成具有全能政府特征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中存在着政府超越自身职能,对市场的管理方面存在过度干预。虽然一直以来,这些资源型城市的政府也在积极探索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但是在政府职能定位、权限、分工上仍存在着问题,服务型政府理念还没有完全贯穿到实际工作中来。

2.依法行政能力不足,政务透明度低

政府部门公务人员法律意识淡薄的问题依然存在,管理中的“人治”成分过大,一些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在执行公务时忽略社会公众的利益,过多地考虑部门自身的利益和个人利益的满足,背离“执政为民”的基本原则。更有甚者,在行政管理工作中实施“暗箱操作”,由于政府及其部门在政务公开、工作程序、审查批准、考核机制等方面缺乏透明度,缺乏有效监督机制,容易滋生腐败现象。

3.缺乏政府职能转变的系统规划

政府职能由传统的全能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并非是简单地进行机构撤销合并、人员精简、减少行政审批程序等,而是一套完善的系统的程序,配套措施必须到位。目前来看,大多资源型城市在转变政府职能时,缺乏科学的、合理的统筹规划,对于政府职能调整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及后果缺乏足够的考虑。

(二)资源型城市政府职能制约经济发展的原因剖析

1.现代政府理念不强,公共服务职能弱化

一直以来,官本位思想对我国政府的公务人员影响根深蒂固,这是传统的封建制度长期形成的意识沉淀。这就导致政府部门缺乏公共服务意识,在医疗、卫生、教育、环保等公共服务领域政府“缺位”,影响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政府这种高高在上的“大管家”地位也使得政府部门无法顺利和社会大众沟通和交流,在执行职能的过程中忽视了民意,民主无法得到 体现。

2.政府管理体制缺乏创新

资源型城市政府职能出现“越位、缺位”等现象,根本原因是政府管理体制缺乏创新。虽然为了弥补政府职能的缺陷,一些地方也在积极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开展电子政务、推行政务公开等措施,但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政治体制改革,政府职能并没有彻底转变。真正的政府管理体制改革需要从深层的角度入手,重新定位和划分政府职能,然后呈现在具体的行政管理层 面上。

3.政府过度关注经济利益

我国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错位的政绩观,一味追求GDP的高增长,认为只要加快地方经济的发展速度就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很好体现。这种错误思想导致了政府往往忽视资源节约和对环境的保护,忽视对于社会公共事业的投入,造成经济与社会发展失衡、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失衡,生活质量下降等社会问题。可持续发展观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面前无小事。

4.政府部门自身利益的干扰

政府职能由全能型向服务性转变,会遇到既得利益集团的阻碍。政府职能的转变势必会损害一些部门的利益,剥夺一部分公务人员的特权。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免遭损失,既得利益群体就会利用手中的职权阻碍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或者尽力使改革后的政府管理体制更加有利于自身的利益。这样的结果只会造成“改革—更多缺陷—再次改革—更大缺陷”这种怪圈。若不破除政府部门自身利益的干扰,就难以取得政府管理体制改革预期设定目标。

政府职能的选择

(一)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

综上我们可以发现,政府职能的转变不是简单地几项便民措施,而是一套系统的工程,必须对政府从内到外地进行新的定位和梳理。要构建服务型政府,就必须在服务性政府理念的引导下,转变现有发展理念,革新现有管理体制,不断创新。

从政府本身的角度来说,逐步树立“服务型政府”的理念,实现“官僚行政”向“公仆服务”转变。在推进资源型经济转型过程中,政府扮演着经济政策的制定者、产业发展的引领者、公共服务的提供者、社会秩序的维护者和发展环境的营造者的角色。从公民的角度来说,通过宣传让每个公民都熟悉“服务型政府”是什么,有哪些职能,从而加大社会公众对政府职能的 监督。

(二)政府职能转变的实现途径

1.政治职能——明确政府职能定位,优化政治环境

政治环境是资源型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只有进一步完善政府体制,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才会有坚实的基础。政治环境的优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着手:

(1)坚持依法行政,明确部门关系和职能定位。资源型城市的政府要以服务型政府的理念贯穿整个政府体制改革的过程,对政府职能合理定位,对政府职责进行明确划分,并从法律上加以保障,重点规范目前存在的不按法定程序办事、主观随意性大的现象,对公务人员的权责利以相关法律法规的形式明确下来。根据部门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规章制度,作为公务人员依法行政的标准,同时也成为社会公众监督的依据。

(2)执行决策听证和政务公开,创造高效透明的政务环境。进一步提高政府管理的效率和效能,明确政府信息公开的具体界限和范围,促进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保证整个过程的阳光化和透明化,逐步实现“阳光行政”。

(3)鼓励社会公众参与,加强行政效能监察。进一步疏通公众需求表达的渠道,构建各种社会公众参与平台。完善政府部门的目标责任考核机制,通过监察部门和审计部门的监督,引导政府部门和工作人员正确履职。

2.经济职能——制定经济政策,引导产业 发展

对于资源型城市来说,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弱化政府的微观管理职能,调整政府的经济职能的具体内容和范围。

(1)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应当是一个全局性、长期性的战略决策,也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立法手段和经济杠杆的作用,要有一个长远规划,资源型城市政府要认清本地域的优势与劣势,构建产业转型总体规划,通过自主创新找到调整经济结构的支点,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通过财政、税收、金融、技术引进等政策扶持,构建循环经济发展保障体系,帮助各行业优化资源配置,支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循环产业链。伴随资源型经济的转型发展,推动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低污染型转变。

3.社会职能——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优化发展环境

在政治职能和经济职能的基础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的支撑,而发展环境的优化需要加强政府的社会公共服务功能。服务型政府的社会服务功能主要包括优美的生态环境、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力度,一方面要整治原有的环境问题,同时要避免产生新的环境问题。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服务职能,形成方便群众参与的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和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同时应完善城市公共基础建设和社会保障体系,切实满足公共利益需求,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4.中国教育规划研究院工作职能 篇四

(一)贯彻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在国务院、教育部和相关主管部门的领导下,领导和推动中国教育规划研究院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二)制定并完善中国教育规划研究院发展纲要和行业标准,建立健全全国各级分支机构的体系化建设,组织相关人员和企业进行专业化培训与学习,全程安排部署全国终身教育工程的实施、监管与考核。

(三)协助国家有关部委和管理机构统筹解决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中出现的区域协调、部门协调与资源协调等问题,为政府部门的相关决策提供依据和保障。

(四)组织全国教育规划高层论坛,搭建企业与政府的互动平台,推动职业院校在平等、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中互利互赢、协调发展。

(五)承接国家制定或委托的课题与项目,总结推广国际、国内教育的先进经验和技术,为各级政府机构提高管理效能,促进教育相关部门自主创新服务。

(六)有效组织和指导中国教育规划研究院各个研究所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国教育规划研究院各个部门协调发展,全面实施全民终身教育工程,加速推进全国全民的技术水平。

(七)推动“终身教育在线网校”建设。通过这一全国性的教育培训数据库和在线学习的平台,有效提升全国人民的学习环境,实现随时随地就可以学习。

(八)接受委托,依法为各类机构和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和解决方案,提供国家相关项目的申报和代理服务。

(九)组织国内外的展览展示,编辑出版有关刊物书籍,建立各级电子商务网站,有序组织电子媒体与互联网广告业的健康发展。

(十)联合有关部门,依法推动建立全国职业技术培训与认证体系。

5.公共管理城市规划职能研究论文 篇五

(市政办发〔2005〕36号·2005年2月17日)

根据《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西安市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的通知》(陕字〔2004〕102号),西安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是在城市管理领域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市政府直属行政机构。

一、职能调整:

(一)划入原市市政管理委员会市城市管理监察总队职能。

(二)划入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公安交通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对侵占人行道路行为的监督检查和行政处罚职能;划入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关于人行道上机动车辆停放点的核准职能。

(三)划入原市文物园林局城市绿化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监督检查和行政处罚职能。

(四)划入市环境保护局环保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对社会噪声污染、建筑施工污染以及城市饮食服务业排污、排烟行为以及违法生产、销售、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餐饮具方面的监督检查和行政处罚职能,具体工作由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承担。

(五)划入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工商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对非法占道或出店经营行为的监督检查和行政处罚职能,具体工作由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承担。

(六)划入市规划局城市规划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对未经批准擅自修建临街建筑物、构筑物等行为的监督检查和行政处罚职能,具体工作由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承担。

(七)划入市城乡建委关于建筑工地管理中影响市容环境方面的监督检查和行政处罚职能,具体工作由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承担。

二、主要职责:依据上述职能调整,西安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省市有关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组织起草有关地方性法规、规章,经法定程序颁布后组织实施。

(二)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负责全市市容环境卫生监督检查工作。

(三)负责对全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工作进行统一领导;负责组织全市性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专项活动和重大活动。

(四)负责指挥、监督、检查全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伍,行使对全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工作的协调和监督职能;对下级处罚不当和应当作为而不作为的,进行纠正或直接处理;受理跨区案件。

(五)负责受理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中的投诉、应诉和行政复议工作;负责组织全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伍的业务培训及考核;指导各区(街)做好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工作。

(六)负责户外广告违法设置行为的监督检查和行政处罚。

(七)依据公安交通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对机动车辆非法占用人行道路的监督检查和行政处罚。

(八)负责城市绿化方面违法行为的监督检查和行政处罚。

(九)协调市规划局,指导城六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依据城市规划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对不符合城市规划和市容标准的违法建筑或设施的监督检查和行政处罚。

(十)协调市环境保护局,指导城六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依据环保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对社会噪声污染、建筑施工污染以及城市饮食服务业排污行为的监督检查和行政处罚。

(十一)协调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指导城六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依据工商行政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对非法占道或出店经营行为的监督检查和行政处罚。

(十二)协调市城乡建委,指导城六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对建筑工地管理中影响市容环境行为的监督检查和行政处罚。

(十三)区执法局领导班子任免,需书面征求市执法局意见,由市执法局签署书面意见后,区上按程序任免。

(十四)承办市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三、内设机构:根据上述职责,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内设6个职能处(室);

(一)办公室。负责局机关政务工作,协调机关各处室及支队,督促检查机关工作制度的落实;负责局重要会议的组织和决定事项的督办工作;负责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的办理;负责文秘、机要、保密、档案、信访、计划生育及接待等工作;负责局机关后勤服务管理工作。

(二)组织人事处。负责局机关党的日常工作;负责组织宣传、政治思想教育、机构编制、干部人事、纪检监察、综合治理、目标责任制考评、人事档案管理等工作;负责指导基层党建工作;负责局机关和直属单位的党群工作;负责局系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参与市级有关部门和城六区对执法机构领导班子的管理工作;负责机关离退休人员服务管理工作。

(三)政策法规处。负责有关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地方性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调研、起草、审核、备案工作;负责组织全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伍执法业务的培训;负责对支队一般行政执法案件的审核;受理行政执法中的投诉、应诉和行政复议工作,纠正不当执法行为;负责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重大案件的上报备案工作。

(四)计划财务处。负责局机关及支队财务管理、国有资产管理和基本建设工作;负责局机关及支队各类装备的计划、配置、保养及更新等管理工作;负责罚缴分离工作及罚没票据的监督、检查、管理工作;负责罚没物资的管理工作。

(五)执法督查一处。负责与市级相关部门执法机构的综合协调工作;负责对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市公安局城市管理支队的协调、检查、督促和业务考核;负责市级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伍责任制量化考评等管理工作。

(六)执法督查二处。负责各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的综合协调工作;负责对各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的协调、检查、督促和业务考核等工作;负责对各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伍中的不作为、乱作为现象及违章违纪问题进行调查和处理;负责跨区案件的协调和处理;负责各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伍的行风建设。机关党的机构按照党章规定设置。纪检、监察机构按照有关文件规定设置。

四、人员编制: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执法专项编制34名。其中:局长1名,副局长2名,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1名;处级领导职数14名(含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监察室主任各1名)。机关工勤人员3名(事业编制)。

五、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下设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处级建制,支队下设三个大队,科级建制。执法专项编制100名,其中支队长1名,副支队长3名。

六、市公安局城市管理支队:设立市公安局城市管理支队,为市公安局派出机构,处级建制,支队下设三个大队,科级建制。公安编制70名,其中,支队长1名(兼任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副支队长),政委1名,副支队长2名。支队工作上接受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领导,依法配合、保障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工作。

据《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成立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协调小组的通知(市政办发〔2005〕49号·2005年3月17日),其组成人员名单如下:组长:市政府副秘书长毋晖;副组长:灞桥区副区长阮波,唐都医院副院长谭树祥;成员: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洪增林,市规划局副局长王西京,市建委副主任王德安,市市政管委会副主任石卫平,市市容园林局副局长张蔚。

据《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成立西安城市综合交通改善工程利用世界银行贷款领导小组的通知》(市政办发〔2005〕56号·2005年3月28日),其组成人员名单如下:组长:西安市常务副市长陈宝根;副组长:西安市副市长杨广信,市政府副秘书长毋晖,市政府副秘书长张建政;成员:市发改委主任刘维健,市财政局局长梁淑贞,市规划局局长和红星,市建委主任史健生,市市政管委会主任雷英杰,市环保局党委书记高献,市交通局局长任文斌,市民政局局长杜锁强,市国土资源局局长田党生,市文物局局长郑育林,市公安局副局长兰士伟,市基础设施投资公司总经理陈东山,市发改委副主任任晓今,市财政局副局

长杨宁,市建委副主任王德安。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与世行的沟通和接洽,协调项目前期工作,组织实施项目。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与西安市利用国外贷款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西安市利用国外贷款办公室)合署办公,日常工作由市发改委和市基础设施投资公司共同承担。办公室主任由市发改委和市基础设施投资公司共同承担。办公室主任由市发改委副主任任晓今兼任,副主任由市基础设施投资公司总经理陈东山、市建委副主任王德安、市财政局副局长杨宁兼任。办公室成员单位有:市发改委外资处、投资处,市财政局综合处、城建处,市建委计划投资处,市市政管委会科技处,市规划局市政处,市民政局综合处,市国土资源局用地处,市交通局公交处,市公安交管支队科研处,市环保局机动车监督检测中心,市文物局文物处,城墙景区管委会建设处,市基础设施投资公司计划部,市规划院,市市政院,市公交总公司。办公室联系电话:029—87295821、87210878、87276952,联系人:赵俊民。

据《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市国有企业改革协调联席会议制度的通知》(市政办发〔2005〕60号·2005年3月31日),为了加强对我市国有企业改革工作的领导,确保完成我市国有企业改制的工作目标,市政府决定建立西安市国有企业改革协调联席会议制度,协调处理和审定重大国有企业改制项目以及改制中遇到的重大问题。联席会议由以下人员组成:召集人:常务副市长陈宝根;参加人:副市长张道宏,副市长乔征,副市长杨广信,副市长李雪梅,副市长朱智生,副市长黄省身,市政府秘书长郭学民,市政府副秘书长毋晖,市国资委主任张普会,市财政局局长梁淑贞,市审计局局长石桂英,市国土资源局局长田党生,市监察局副局长周建文,市国资委副主任张志文,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巡视员王耀文,市房屋管理局副局长张裕通,市工商局副局长郭怀玉。协调联席会议的日常工作由市国资委负责。

6.园区开发规划部门职能 篇六

1、负责组织协调本园区战略规划、总体规划、控详规、修详规、各市政专项规划的编制修订工作,提出规划内容及要求,并配合政府职能部门把控、审查、优化规划成果等;

2、负责贯彻各级政府在规划方面的政策、法规及标准,建立和完善本园区规划管理体系,制定规划管理办法,并监督实施。

3、负责与市规划局等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及规划设计单位的衔接沟通工作,并协调本部门与公司其他相关部门的工作关系;

4、负责本园区规划设计单位的比选工作,并建立相关设计单位工作管理体系和数据库等。

5、参与并协助本园区各类规划成果专家评审和评标招标工作,并提出相关规划意见;

6、负责对拟按照本园区总体规划、控规等实施的土地一级开发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

7、协助公司相关部门办理土地的权属调查、土地规划选址、土地现状调查、土地勘测等手续的办理工作;

8、参与本园区引入项目可行性分析,进行项目论证,参与项目的立项决策;

9、参与土地使用权出让项目谈判,参与协助招商项目企业规划选址和规划设计;

10、负责对园区规划管理过程中的文件、资料进行管理并按期移交挡案管理部门;

11、掌握园区土地开发、出让情况,按时上报工作进度和工作情况;

12、紧密围绕园区开发建设、招商引资的中心工作,同时努力做好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7.公共管理城市规划职能研究论文 篇七

从理论上来看, 政府职能是政府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根据社会环境的变迁和公共事务管理的需求而履行的职责和功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 政府职能开始向经济化、社会化方向转变, 经济职能、社会职能已成为政府履行职能的重点。

1 大庆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地方政府职能发挥的现状与困境

1.1 近年来大庆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地方政府职能发挥概况

1.1.1 经济转型中政府对接续产业的发展增强调控力度针对

大庆特殊的产业结构矛盾, 在全力创建“百年油田”的同时, 通过项目牵动、园区拉动、政策促动等推进措施, 加快发展接续产业。围绕壮大石化、乳业、农产品深加工等主导产业, 每年集中推进建设百个以上重点项目, 做大做强各类专业园区, 引导项目向园区集中、产业向集群发展。2005年, 大庆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00.7亿元, 同比增长10%;地方工业实现增加值132.1元, 连续9年保持40%以上的增长速度。油与非油的比例由2000年的77︰23调整到65:35, 三次产业比重由1.8:89.7:8.5调整到3:85.9:11.1。

1.1.2 大庆市政府在民生工程建设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大庆市

被评为全国16个创业示范城市之一———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推行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险合一, 完善七位一体综合救助体系, 社保覆盖面全省最宽;建设经济适用住房和外来流动人口居住区, 交通、医疗、建筑市场等社会秩序进一步规范;加大了教育、卫生、文化等公益事业投入, 教育满意度全国排名第六位;国家级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数量全国第一。大庆被评为“2006年度中国十佳魅力城市”。

1.1.3 大庆市政府为企业结构升级提供科技创新政策扶持在大

庆石油学院和八一农垦大学等几所高校迁入大庆后, 市政府通过提供优惠政策, 又引进了黑龙江省农科院大庆分院、东北林业大学生物技术研究院、黑龙江省农产品加工工程技术中心等6家科研院所, 并累计投资近亿元用于这些科研院所的建设。在实现了园区内科技企业数量的聚集和研发能力提升的同时, 大庆还加强了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 目前已建设了一个国家级、两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孵化。建设了石油化工、乳业等五个开放式的研发中心, 实现了资源共享, 有力地推动了全市企业和产业的科技进步。

1.1.4 大庆市政府在经济转型中提高了科学理政能力大庆市

坚持依法行政, 出台财政资金审计、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等规范性文件, 制定市政府工作规则、重大行政决策听证等10多项制度办法, 进一步规范施政行为。建立专家咨询、法律顾问、社会听证制度, 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群众代表列席政府重要会议, 增加决策透明度和民主化。在抓好财政资金使用、重大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项目等公开的同时, 再造行政权力运行流程, 将行政权力向社会公开, 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国家和黑龙江省已经把大庆确定为编制政务公开工作目录试点城市。

1.2 大庆资源型城市地方政府职能发挥困境

1.2.1 过高的行政成本加重政府转变负担由于政府机构、审

批制度等改革不够到位, 大庆的行政成本相对较高。一是办事环节多。二是工作效率低。三是行政支出大。大庆每年用于行政事业性经费14.3亿元, 扣除工资等刚性支出, 办公、接待等费用高达2.3亿元, 机关人均行政事业性财政支出4.8万元。按服务总人口计算, 2005年大庆人均负担的行政管理费用为215元, 比全省平均水平182元高33元, 比哈尔滨175元高40元。

1.2.2 特殊的城市体制致使管理职能薄弱首先是经济控制受

到影响。大庆的石油资源、石化产品由国家直接调控, 导致政府在资源利用、财力支配等方面能力不足。二是公共服务先天失衡。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不够均衡。三是独立行政相对受限。全市三分之二的社会事业由大企业承办, 60%的居民小区由大企业管理, 80%的城市道路属于油田专用道路, 政府很难对其进行全局性的统筹规划和管理。

1.2.3 滞后的监管手段导致转变政策乏力一些监管环节还存

在断层和真空, 以批代管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比如, 环评问题, 卫生许可问题等等。而事中、事后监管却没有及时跟上, 有的甚至产生了比较严重的问题。当前, 南方很多城市已经实行项目预审制和报批制, 就是在企业生产达到要求后, 再办理相关手续, 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形成了全过程的监管机制。大庆现在沿用的监管办法, 已经很难适应行政执法需要。

1.2.4 交叉的权限职能造成职责重叠不清大庆在城市规划建

设, 小区环境、物业, 以及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方面, 还由政企共同管理。从政府看, 一是机构精简不到位, 虽然有的机构承担的一些职责已经弱化或转移, 但仍然要管理相应事务;二是职能交叉较为突出, 有些事情只需一个部门就能解决, 但还由多个部门承担。三是工作程序繁琐, 很多事情都要一级报一级、一级审一级, 有的甚至部门审部门、领导找领导。

2 大庆资源型城市转型时期政府职能转变的对策建议

2.1 构建资源型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建议把信息化管理技术

融入城市管理。可以将东风新村划分成若干个万米网格单元, 把井盖、站牌、垃圾站等物化的城市管理对象作为城市部件, 定位到万米单元网格地图上, 每个部件都赋予相应代码, 建立多个数据库。建立监督、执行两个轴心, 成立城市管理监督中心, 专门运作“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 负责监控城市公共区域范围内的城市部件和城市事件问题;成立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 负责城市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 形成两个轴心各司其职, 各负其责的并行运作模式, 城市管理与监督彻底分开。

2.2 加强地方政府执政能力建设在政府职能之间, 要强化政府

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间接管理能力, 弱化政府的微观管理和直接管理, 要加强政府的调控、信息反馈和监督职能, 同时部门之间还应建立必要的协调制度。政府人员配备要得当, 实行公平、平等、竞争、择优的人事制度, 建立一支现代化、职业道德化、廉洁高效的公务员队伍。

2.3 加强政府维护社会平衡能力的建设完善社会保障资金的

征收。大庆普遍存在社会保障资金缺口大的情况, 因此可采用“政府帮一点, 企业出一点, 个人交一点”的模式, 从根本上满足社会保障资金的需求, 从根本上消除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不稳定因素。建立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的政策效应, 由目前的消极交纳变为主动交纳, 在本地居民中形成多缴多领, 少缴少领, 不缴吃亏的观念, 引导人们积极自觉交纳保障金。同时加大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摘要:如何在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中进行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显得尤为重要。大庆建市较晚、体制特殊, 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较深, 按照国家转变政府职能方向要求, 与其他城市相比, 转变政府职能的需要更加迫切、矛盾更加突出、任务更加艰巨。只有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加强政府执政能力建设, 加强政府维护社会平衡能力的建设, 才能真正达成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目的。

关键词:资源转型,资源型城市,地方政府职能

参考文献

[1]Kong Weiwei.Analysis for Efficiency of Primary Energy inReducing and Saving for Energy of China.Aussino Academic Pub-lishing House 2008.8.

[2]宋连生.工业学大庆始末.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3]王青云.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4]张秀生.陈先勇.论中国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的现状、困境及对策.经济评论.2004.6.

[5]薛平.资源论.地质出版社.2004.

[6]孔微巍.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中的现状及障碍分析, 商业研究.2007, 11.

[7]李向阳.谁来为21世纪中国加油.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8]赵晖.转变政府职能与建设服务型政府[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 7.

8.公共管理城市规划职能研究论文 篇八

关键词 大数据 高校图书管理员 管理服务职能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0012-02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大数据时代,网络资源数字化,并不断地开拓创新,数据已渗透到各行各业,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连。高校图书馆应适应电子信息大数据时代发展的需要,不仅是提供借阅图书,提供阅读环境,更应是以广大师生的需求为核心,提供更多有效的电子信息资源。

高校图书馆数据管理员应具有大数据图书馆专业素质,为广大师生提供更有效的服务。图书馆是高校文献资料的集中地,具有悠久的文化,具有丰厚的数据资源。是广大师生进行查阅文献、丰富知识、提高素养的理想圣地。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发展,高校图书馆管理已由传统的以借阅文献服务职能为主转化为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服务为主,极大地丰富提高了图书馆现代化服务内容与质量。

加强高校图书馆管理者大数据职能化,有利于丰富图书馆管理内涵,有利于建立一整套大数据服务管理体系。但我国高校目前大数据图书馆管理专业人才匮乏,在实际的管理中仍然是数据的管理者。高校应尽可能通过培养更多适应大数据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使图书馆在数据收集、整理、存储、管理、传播、访问、反馈、维护等方面具有专业管理技能与素养。大数据背景下的图书馆管理者需要能灵活有效自如处理非结构化、半结构化与结构化的各种数据,充分发挥图书馆的网络数字的优势,使传播知识更科学、更广、更有效。

很多学者认为数据是有生命周期的,从数据的采集、整理、加工、发布、传播、反馈是一个完整循环体系过程,需要数据的管理者提供更专业化的技术管理服务,并伴随自始至终。

如有的学校采用网站指导模式,已经有在线数据咨询、电子模板等数字化服务,既有助于满足广大师生进行查阅、互动、科研等需要,又尽可能以最少的管理人员满足广大师生的服务需要。

数据管理咨询是图书管理人员针对广大师生所咨询的问题予以专业性解答与帮助。传统管理咨询主要是采用现场咨询、电话咨询为主,而大数据网络时代则以网络咨询、移动端咨询为主。后者管理服务更能体现时代发展的特征,更具有简洁性便利性。

大数据下的高校图书馆管理者需要有更专业更个性化的素质。需要有过硬的计算机专业技能,这是数据管理的必备素质。能灵活应用数据分析工具,如SPSS等、网络研究开发技能,如HTML等。同时,需要要非专业化的人文素质。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沟通能力,能在数据管理的各个阶段提供良好的人性化服务。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使数据管理具有更长久性、有效性、权威性。只有具备过硬的计算机专业技能与高素质的服务,才能使服务管理职能更专业化、具体化、人性化。

为适应大数据网络时代发展的潮流,为了更好地服务广大师生对数字信息资源的需要,我们应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服务质量。

1.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目前,高校图书馆高素质的数据管理人才是很缺乏的,需要大力培养引进数据专业人才。图书管理人员是一个有机整体,应根据图书馆的时代发展与用户的需要,进行明确的角色定位。统筹兼顾,科学设置,管理机构要合理、人员配置要合理、职能分工要明确。不能盲目引进或培养,要能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培养图书管理实际所需的不同人才。根据实际情况,未来发展的需要,进行角色定位,各尽其责,密切合作,更好地实现图书馆管理的服务工作。大数据管理人员职能应在传统的管理职能得到丰富和发展,能对数据库进行科学的构建,并提供智能化的人性服务。需要根据时代发展的变化,广大师生对知识信息的需要,图书馆发展的要求,使管理服务更具有专业性。既要能采取利用存储文献资料,又要能整合分析反馈信息资源,提高文献信息资料的循环利用效率。

2.提高服务质量。传统的图书馆服务职能主要是为读者服务,基本上是单一性、大众化的服务。大数据下的管理人员更多的是提供个性化有针对性的服务,是广大师生利用电子数字信息资源的有力助手。同时,需要对用户使用信息资源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更有针对性地提供人性化服务。构建完善的数据管理循环模式,使数据管理标准化、评估科学化、预期超前化、传播大众化、反馈常态化,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地需要,最大限度地节约财力物力,有效地管理利用数据,提高服务质量有效性。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需要管理人员提供常态化服务。需要图书馆管理者能相互加强合作,提高整体服务水平,具有传统管理人员的职业技能素质。爱岗敬业、服务热情、熟悉图书馆文献资料布局。需极大地提供数据管理人员个性化服务水平,丰富个性化服务内涵。具有过硬的数据专业分析能力,数据采取分析能迅速、准确,利用率高。各种先进的数据管理分析软件能灵活操作运用,如Hadoop软件,成本低,准确方便,是非常实用科学的一款大数据处理软件。提高数据管理人员个性化服务,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逐步落实。同时,需要努力提高采集信息资源的质量,尽可能减少误差,使信息内容尽可能真实性。高校图书馆管理员需要高度树立数据信息质量意识,在具体的操作中,保障信息的真实可靠性,避免信息的失真。加强信息安全意识管理,注重隐私权、所有权、使用权的管理与界定,避免侵犯他人利益或财产。

9.公共管理城市规划职能研究论文 篇九

智慧城市规划与建设专业委员会是河南省产业发展研究会的下属机构,致力于河南省智慧城市事业的发展。本会由省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和从事智慧城市综合规划解决方案提供商、建设与运营管理企业、应用设备与软件厂商、通信网络提供商、物联网高技术应用与培训和信息服务商以及其他与智慧城市行业相关的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共同组成的联合体。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并强调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城市是经济、政治、文化最活跃的区域,也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重点区域。城市的发展方式、管理能力、服务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水平。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新兴模式,它的结果是城市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提升和完善,终极表现为人类拥有更美好的城市生活。智慧城市的本质在于信息化与城市化的高度融合,是城市信息化向更高阶段发展的表现。

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为核心的第三次信息技术浪潮,为中国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河南智慧城市规划与建设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将力求依托省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整体技术平台和本会的带动能力,整合优势资源,推动产学研用。本会将围绕省政府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要求,全面开展智慧城市知识的宣传普及、智慧城市相关问题的调查研究、会内各类要素和服务资源的集成整合、技术创新平台的组织搭建等工作,提升社会对智慧城市应用的认知能力、提升智慧城市技术支撑单位的综合服务能力和应用单位的综合应用能力,推进产学研用的有机结合,促进河南省城市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

智慧城市规划与建设专业委员会职能范围

智慧城市规划与建设专业委员会在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政策指导下,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成熟的商业模式、全方位的信息渠道和专业的运营团队,整合智慧城市地方政府规划与建设信息资源、成员单位商情信息资源与委员会专家智囊团研究资源,以市场化、专业化、传媒化、社交网络化等先进运营理念与方式,完美展现智慧城市规划与建设产业链,致力于成为集政策指引服务、城市规划服务、厂商方案推广服务、供需对接服务、项目咨询服务、投融资金融服务和信用服务为一体的智慧城市领域行业组织。委员会逐渐整合智慧城市、云计算和物联网全产业链条,促进打造整体产业集群,为河南引领全国建立智慧城市新模式贡献力量,为河南智慧城市和云计算、物联网各行业抢占国内市场和科技制高点提供服务。具体职能如下。

1、围绕国家和省政府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要求,全面开展智慧城市知识的宣传普及、智慧城市相关问题的调查研究、智慧城市建设热点问题预测分析、会内各类要素和服务资源的集成整合,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2、积极向政府及有关部门反映会员企业的诉求,维护其合法权益,为会员企业在市场准入、产品研发、项目报批和税收等方面享受优惠政策提供服务。向政府争取政策、项目、课题和资金扶持,积极为会员企业解决投融资、专利等难题。

3、借助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力量支持会员企业产品标准化和研发创新;为企业提供高校最新技术研究成果。建立联合实验室促进产品研发创新;联合申报国家、省、市重点项目。

4、以优惠方式培训会员企业所需要的智慧城市、物联网、云计算各类人才。免费向会员企业推荐省内外大学以及相关单位的智慧城市、云计算人才。联络组织相关高校定向培训,为会员企业解决人才需求问题。

5、联合高校、知名企业和著名专家,开展对智慧城市发展的理论研究,举办学术交流会、论坛研讨会和讲座等,探索智慧城市的发展规律,提高发展水平。

6、加强与省内城市、高新区、开发区的合作,沟通市场需求,为企业搭建了解政府、开发区、市场并与之互动创造合作机会的平台。整合行业优势,形成团队力量,助力智慧产业市场推广。

10.公共管理城市规划职能研究论文 篇十

2014年经营中心组织架构职能规划

一、经营管理中心总体目标

团队精神,是团队所有成员都认可的一种集体意识。团队精神是高绩效团队中的灵魂,是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协调意识的综合体。团队成员的士气,是团队所有成员价值观与理想信念的基石,是凝聚团队力量,促进团队进步的内在力量。这要求团队的每一个成员,都以提高自身素质和实现团队目标为己任。合作协同,最大发挥团队的潜在能量和主观能动。经营管理中心2014年的总体目标即为:

(一)宣贯企业文化。

(二)提高职业素养。

(三)培训专业技能。

(四)打造集体精神,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二、经营管理中心组织架构及编制

(一)综合部/ 6审核:审批:

1、综合部职能

2、综合部职能架构

综合部

日常后勤行政文秘行政档案管理

经营数据信息管理

常务会议管理

3、岗位编制

4、部门相关管理制度

(二)销售部【编制8人】/ 6审核:审批:

1、销售部职能

2、销售部职能架构

销售部

市场拓展销售服务销售督导客户维护

3、销售岗位编制/ 6审核:审批:

4、销售部门相关管理制度

(三)市场部

1、市场部职能/ 6审核:审批:

2、市场部职能架构

3、岗位编制

4、部门相关管理制度/ 6审核:审批:

5、部门工作内容架构

市场部

项目档案管理报告方案

招投标营销策划市场调研市场信息收集市场调查

培训管理客户服务

项目小组营销战略技能培训

服务质量督察服务质量评价

标书制定实施方法投标文件

标书评审成本预算可行性研究

11.公共管理城市规划职能研究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城中村改造;困境;政府职能转变

中图分类号: F29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6-85-2

1 城中村及其特征

1.1 城中村庄的定义

村,又称“城中村”,是指已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建设范围内的,农业用地很少或根本没有居民的职业结构和生活方式,城市改造,但建筑景观和民俗居民仍然缺乏城市社区的特点,建立的性质上的集体土地仍然被称为“村”居民的结算。城中村在当地居民通过出租房屋获得经济来源,外国永久居民通过租赁住房获得临时居住,因此它是一种内部服务经济转型的城乡社区。

1.2 城市村的2个特点

与周边城市地区相比,该村的主要特点:

①土地。农村宅基地属于集体所有制,农村宅基地为主,其他建设用地为辅,农业用地减少了,一些成熟的村庄没有农业用地。

②架构。家庭住宅建筑的主要建筑,通常缺乏统一规划,建筑密度和容积率非常高,违法建设、私搭乱建丰富,配套的基础设施缺乏,更少的公共绿地、文化、体育和休闲设施。

③人口。地方居民的职业结构和生活方式既有城乡二元、职业结构复杂,当地居民和流动人口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社会保障的难度,当地居民和流动人口之间的房东和租客的关系,形成了孤立的二元社会。

④经济。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出租收入和集体经济红利和小规模的餐饮业、商业,部分外来人口在农村从事商业,因此房屋租赁和衍生经济成为一种主要的经济模式。

2 城中村存在的主要问题

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产物,这一过程中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建筑密度过大,环境质量普遍较差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房价上涨迅猛。人们对廉价住房的需求日益迫切,城中村房租价格也水涨船高。为了获得更多的租金,违法乱建、乱搭盖“握手楼”和“接吻楼”等极为常见,有的城中村建筑密度达到70%以上,甚至达到90%。城中村建筑呈无序布局状态,住宅的日照、间距等难以满足基本的卫生和生活要求,随之而来的乱设牌匾、乱悬挂、乱晾晒、乱堆乱放等现象严重影响到了居住环境。再加上垃圾处理、排水排污等基础设施先天不足,使得垃圾无序堆放、排水不畅等现象更为突出。

2.2 市政基础设施普遍落后,安全隐患极为严重

城中村的住宅建筑新旧混杂,既有近期新建的卫生设施较全、装修较好的钢筋混凝土住房;也有20世纪七八十年代建造的有部分卫生设施的砖混结构住房;还有建造历史较久的无卫生设施的木、石、砖木结构住房。村里的对外交通往往只有一两处宽度约为5~7米的道路,村内道路多为2米以内的小巷,远不符合消防通道标准。许多城中村甚至没有纳入统一的城市污水排放系统,没有冲水式厕所和排污管道。老房子安装的电线太乱,随着人口和家用电器的不断增加,超负荷运转的线路经常出现短路现象。

2.3 公共服务设施普遍不足

城中村里的文化和公益性娱乐设施普遍数量少、档次低,供老年人和儿童使用的公共活动场所和绿地则几乎没有。受到规划限制,幼儿园、医院、菜场、公厕等配套设施也多不全。

3 城中村改造的困境

3.1 改造成本的问题

城中村改造的真正难点在于改造资金的来源。政府自己因发开成本过于高昂而难以启动改造,村民集体经济通常也无此财力,只能给予优惠政策吸引房地产商介入开发。巨大的居民数量和高密度的建筑体量,以及前期的安置增加的成本投入,使得拆迁补偿费用成为城中村改造项目中最重要的一项成本。除拆迁补偿安置外,开发商还要负担道路拓宽、市政管线改造等市政配套费用。

3.2 拆迁补偿的问题

以前城中村居民的收益主要来自出租住房和村集体经济的可分配收益,其中又以前者在居民家庭收入中所占的份额为最大。若按照现行模式进行城中村改造,改造中最大的矛盾和冲突是关于确定土地与房屋一次性货币补偿的标准。目前在实际改造中,补偿价格的形成往往通过结合市场交易和行政强制的方法来解决。城中村居民对拆迁有普遍的抵触心理,觉得补偿应该覆盖拆迁改造所带来的一切损失和支出。而通常的补偿标准未考虑城中村土地的特殊性质,普遍较低,补偿费用分配也不尽合理。由于对拆迁补偿标准理解的分歧,以及部分地方在实施拆迁过程中的违法行为,造成拆迁过程中出现种种矛盾激化,甚至暴力冲突的情况。

3.3 人员安置的问题

很多城中村还有乡、村等行政建制,以及集体企业的财产,这是当地农民赖以为生的生存基础,如何处理这些财产,给城中村的改造增加了很多困难。征地后,农转非人员没有了最根本的生活资料,传统的生活方式被改变,也没有基本生活技能以适应新城市化的生活。征地农转非人员的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教育都是尚待解决的问题。此外,城中村拆迁后,以低收入打工者为主的外来暂住人口的居住、生活亦会受到较大影响。

4 城中村问题的成因

4.1 城乡二元体制

该系统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1951《城市住宅管理暂行条例》颁布实施,城乡人口制度从制度的正式实施中分离。此后,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大量的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增加了城市的负担,为了缓解这种状况,在1958个户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籍管理条例>>开始在户口迁移、食品供应、就业安排、社会保障等方面严格区分了农业和非农业人口、城乡之间、城乡二元分割的二元制度实施。从那时起,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村里的原始土地被接管,村成为城市的一部分。村民生活在城市,但不能享受同城镇居民一样的就业和社会保障等福利。

4.2 土地集体所有制

在城市化的一些地区,集体土地实际上是从事国有土地的某些职能。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城市土地所有权归国家所有,农村土地所有权属于村集体所有,已经包围城市的村民住宅和部分村集体财产的土地仍归村集体所有。村民的身份仍然是一个农民,是固定在集体土地上的。土地名义上属于集体所有,由村委会管理,但土地所有制的实际主体不明确,业主缺位。此外,土地使用权不明确,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村民将宅基地作为基本的生活保障。现行宅基地制度是政府管理城市村的根本原因。

4.3 土地产权的定义不明确

城市中的村庄问题主要集中在土地产权问题上。产权包括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和转让权等。我国土地的集体所有制只是以所有权的名义,村集体和村民都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事实上,村集体不完整的土地产权。这一土地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优越的地理优势使村用地差别地租非常高,在缺乏规范化管理的条件下,其价值是由村民的房屋租赁来实现的。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农村土地被各种违法建设所覆盖,成为村里的土地所有制的最大障碍,成为城中村改造的最大障碍。

4.4 快速城市化进程

随着城市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原有的中心城市不断扩大,郊区的村庄逐渐被包围,大部分耕地被开发利用,霍姆斯戴德酒店也保留下来。城市中的村庄处于一定的社会阶段,为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合理的规划,城中村在城市中造成了无序的土地利用,给城市建设和管理造成了巨大的隐患,最终影响到城市整体规划的实施,成为城市建设中不可避免的弊病。

4.5 廉租住房供求之间的巨大差距

村已成为所有类型的人的共同选择,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的低租金。城中村,利用城乡二元的城乡二元制度,通过低租金赚了很多钱,这就是为什么城中村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我国城市廉租住房项目还处于初步实施中,这也为村民们利用宅基地实现自己的利益提供了机会。

4.6 城市建设管理“近视眼”

在城市建设和投资的过程中,政府为了短期的利益和间接的土地收购,而且还出现了城市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现行的耕地征收补偿政策有明确的衡量标准,并对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的补偿缺乏必要的界定。因此,政府为了减少土地征收和补偿资金的数额,采取各地农村、农地征收,寻求城市建设的快速扩张。

5 城中村改造与政府职能转变

城中村的改造主要依赖市场机制,其问题集中反映在各方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上,关键是各方的利益分配与协调。政府在拆迁改造过程中的角色主要有三个:发放拆迁许可证、行政裁决(拆迁人和被拆迁人达不成协议的情况下)、执行裁决。在实际的拆迁改造过程中,政府角色经常表现为越位或缺位。越位包括滥用拆迁行政许可权,为追求效率而忽视法定程序,对拆迁评估的干预较重,价格评估与市场往往脱节。缺位包括裁决程序不公开,裁决内容不具体。给公众的印象是政府和开发商是合伙人,进一步损害了政府的形象。在城中村改造问题困境的压力下,城市政府职能转变应重点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

5.1 在职能范围上,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

其中关键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政府应集中精力管理公共事务,而不要干预市场事务与社会自我协调处理的事务,这样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要深入贯彻行政许可法,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要完善行政审批方式,简化和规范程序,制定操作规程,向社会公开。其次要做到权责相一致,对权力的行使实行问责制,履责过程接受各方面监督,包括立法机关、司法机关、新闻媒体和公众的监督。城中村改造主要依赖市场机制,政府要实行政策引导下的多元市场主体(包括政府、企业、市场中介机构和民间组织等)参与的新型改造机制,逐渐从政企、政社、政事不分和高度集中的管理职能中抽离出来,将属于企事业单位、中介组织的权力归还,将自身定位成经济发展的调控者和改革开放的推动者。

5.2 创建服务型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包括公共设施、廉租房、环境卫生、人口计生、治安等领域。在改造过程中,为了确保农民失地不失利,要及时在村民中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原村民的基本生活。其关键之处就在于促进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如成立村民社会保险基金,或积极引导、鼓励村民参加商业医疗保险。要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的作用,利用社区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社区管理和服务的功能。

5.3 加强法制建设,包括制度管理与规则管理

市场经济实质是法制经济,法治政府的重要标志是重视立法、按法作为、依法行政、公正执法、违法必究。在立法方面首先要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终结二元户籍制度,让城中村村民和城市居民保持身份一致。其次根据城市化实际进程,明确城中村土地产权关系。如将城中村土地征为国有,出让给村股份公司或其他集体经济组织作为经济发展用地或村民住房建设用地。土地所有权归国家所有,股份公司只有使用权,村民具有地上建筑物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允许城中村居民土地使用权进行流转并获得收益。村民以土地使用权在开发公司中入股,并以此享有一定面积的住宅分配权和年度分红权。

参 考 文 献

[1] 白涛,叶嘉国.珠江三角洲城中村问题探析[J].广东社会科学,2004(03).

12.就业管理中的政府职能研究 篇十二

近年来, 上海根据教育部统一口径, 截止每年9月1日, 总体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 从2010年开始, 更是始终保持在95%以上。上海作为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 单从这一数据来看, 上海的就业不应该是一个难题, 但现实情况下仍存在着不少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上升。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 上海市高校毕业生人数情况已从2003年的8万人, 迅速扩张到了2015年的17万人。第二, 毕业生就业地区流向相对集中。绝大部分毕业生选择在长三角地区就业, 以2014年为例, 作为上海高校毕业生源数最多的四个省市上海、安徽、江苏、浙江, 分别有97.09%、67.22%、66.80%、48.69%的毕业生选择上海就业。第三, 专业设置不合理。部分高校在办学过程中, 出现专业设置不合理的情况, 其中专业的重复设置和盲目调整, 成了最严重的问题。第四, 毕业生求职预期过高。目前毕业生在求职中, 首先考虑工作的稳定性, 寻求轻松、体面且高薪的工作, 而对一些有压力、有指标的工作, 有所抗拒。

从以上几点来看, 上海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 并非其他部分省市所直接表现出的就业率偏低, 或者就业岗位不充足导致无业可就的“难”, 而是高校毕业生培养与流向的聚集以及毕业生自身的心理预期过高等综合因素造成的“难”。

二、上海政府应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职能现状

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 确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决定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 将“全能政府”转变为“有限政府”。上海政府身处职能改革的转型期, 在应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实际问题上的一系列举措仍无法让公众完全满意, 仍会不同程度的存在职能缺失、职能不到位、职能不完善以及职能过度的情况。

(一) 就业服务职能缺失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琪教授, 在上海行政学院的演讲中提到:“《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提出了政府职能转变的新方向和新内涵, 即加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职责和能力, 加强地方政府在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职责 (1) ”。公共服务作为政府一项重要的职能工作, 在就业服务上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缺失。对于高等教育这种准公共物品, 政府如果仅介入人才的培养, 把人才的分配完全交给市场, 那么在市场出现失灵, 政府职能又“缺位”的情况下, 大学生的资源配置就会出现问题。

(二) 就业政策监管职能不到位

近年来, 政府在虽然在保障公平就业方面出台了许多政策文件, 也对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歧视问题, 做出了明确规定, 但在实际执行中, 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 政府监督管理的职能的不到位, 也可能助长了某些用人单位的“歪风邪气”。

(三) 经济调整职能不完善

在我国, 国家整体处于以第二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向以第三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的调整期内, 三大产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并不平衡, 作为吸纳毕业生资源的重要途径, 第三产业仍有着相当大的提升空间。虽然上海的第三产业所占比重高于全国整体水平, 但政府还可以通过经济调整职能的不断完善, 进一步优化三大产业的结构关系。

(四) 就业管理职能过度

整个就业过程中, 离不开政府的积极干预, 但在高校的教育资源分配上也存在着部分管理过度。人才的培养不同于其他商品的生产, 存在一定滞后性, 就业管理职能的过度, 会破坏了高校的办学自主权, 同时加剧了就业市场中的供需矛盾。此外, 对户籍的管控, 也使得部分毕业生由于户籍问题, 无法正常就业。政府的管理职能过度, 出现职能“越位”现象, 实际就会使就业中的各方利益都受到侵害。

三、优化政府职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基于政府在应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职能现状, 上海政府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为促进大学生就业做出努力:

(一) 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 开发就业渠道, 挖掘充足岗位

现阶段的高等教育虽是由政府、高校以及社会等多元主体共同推动发展的, 但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 政府不该完全退出, 仍需在其中起主导作用, 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合理的市场导向, 使供需双方都能从理性视角出发, 实现合理的“人岗”资源分配。积极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在发展第一、第二产业的同时, 通过购买第三产业的服务, 促进第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挖掘更多就业岗位, 帮助毕业生实现就业。此外, 还可以帮助高校毕业生拓展就业领域, 包括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 引导大学生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和城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等领域就业;落实好鼓励中小微企业吸纳毕业生的有关政策, 积极为中小微企业招聘高校毕业生搭建平台;加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 配合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服务外包企业吸纳毕业生就业的长效机制;紧密结合国家文化输出需要, 鼓励相关专业毕业生到海外汉语教学岗位就业;通过推进校企合作, 建立健全各类实习实训基地, 为用人单位实现订单式培养模式, 实现高校、用人单位、大学生的共赢局面。

(二) 明确公共服务的职能定位, 转变管理思路, 提高服务意识

就业服务是政府职能中重要的职能部分, 在当今形势下, 政府应当转变管理思路, 提高服务意识。上海从2012年开始每年公布本科预警专业的名单, 并对名单中的专业进行了招生计划的调减, 甚至停招。实际在高校招生数量以及专业设置的问题上, 政府应当转变管理思路, 只需做到对高校整体招生人数的调控, 并定期公布高校预警专业名单供学生、高校、用人单位作为参考。连续被预警的专业, 学生、高校、用人单位自然会引起重视, 这样既可以通过市场机制来起到招生人数的调控作用, 也可以把具体专业招生决定权交还给高校, 让高校自行进行专业调整或课程改革, 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从而促进高校办学的活力。

(三) 加强监督管理的职能途径, 积极干预, 维护公平诚信

上海政府需针对就业过程中的各类违规现象, 加强监督管理职能, 积极干预, 维护就业公平。对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的歧视问题, 政府需根据法律法规, 落实好监督管理职能, 对一经查证的歧视问题, 需要在第一时间进行积极干预, 并进行严格处罚;对就业市场中的虚假就业信息, 政府需要在第一时间进行甄别处理, 防止大学生在求职中的利益受到侵害;政府还可以统一建立用人单位和大学生的诚信档案, 供社会各界进行共同监督, 维护公平诚信的就业环境。另外, 政府还需加强自身的监督管理, 确保自身制定的各项就业政策能落到实处;严格执行中央政府就业政策的统一规划, 不在大学生就业中设置户籍等障碍, 放宽大学生择业的地域自由度, 充分维护大学生就业的公平。

(四) 完善就业保障职能, 帮助困难群体尽早实现就业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创业优惠政策、创业新机制以及创业服务体系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上海政府需要完善创业保障机制, 以创业来带动就业, 鼓励大学生勇于创新、成功创业。上海大学生就业群体中也不乏各种特殊就业群体, 如残疾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困难学生等等。上海政府需要完善大学生就业保障制度, 通过发放求职或生活补贴、优先推荐岗位、“一对一”帮扶、心理咨询辅导、重点组织培训、加强就业创业指导等就业保障措施, 帮助这些在就业过程中有实际困难的大学生, 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应对挑战, 尽早实现就业。除此之外, 对离校时未能及时就业的高校毕业生, 进行就业政策的宣传与引导, 帮助毕业生了解离校后联系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渠道和相关保障政策。

参考文献

13.公共管理城市规划职能研究论文 篇十三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提出的一个强调以人为本、和谐共生、立体发展的现代化发展模式。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有赖于政府的努力,而政府职能现状存在着许多与科学发展观相背离的问题。因此,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设一个公共服务型政府,是科学发展观得以全面贯彻落实的关键。围绕这个主题,我想谈以下几个问题:

一、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强调以人为本、和谐共生、立体发展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其内涵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着眼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发展的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要统筹兼顾和协调发展;强调增长不是根本目的,而是以人为中心的人的发展的手段;强调增长速度和效益、数量和质量的统一,注重增长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等等。可以说,科学发展观深刻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和对发展理念的创新,符合世界发展的新潮流,丰富和完善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

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责任在政府

科学发展观是党在总结我国实践,特别是抗击非典的实践,并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新的形势发展要求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对发展的内涵、要求和方式的新概括。说是新概括,其实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什么是科学发展观?简单地说,就是从靠耗资源、增投资、铺摊子转变到主要靠技术进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加强管理来实现经济社 换言之,政府职能要在六个方面实现转变:第一,要从无所不为的政府转变为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政府;第二,要从热衷于审批的干预政府转变成为致力于扶贫帮弱的服务政府;第三,要从为国有经济服务的倾斜政府转变成为为整个国民经济服务、为所有经济成分服务的全面政府;第四,要从画地为牢的封闭政府转变成为主动、开放的开明政府;第五,要从以增长速度为中心的虚浮的政府,变成执政为民、统筹兼顾的务实的政府;第六,要从自由政府变成依法行政的法治政府。经过20多年的改革,我国的政府职能在以上六个方面的转变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虽然有些还不到位,但是很多方面已经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这个转变过程仍在推进之中,政府职能的全面转变是很有希望的。

三、转变政府职能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

鉴于我国政府职能转变滞后所带来的上述种种违背科学发展观的问题,各级政府在发展观上必须淡化对GDP 增长数量和增长速度的单一追求,要更多地关注社会发展指标、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注重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建设,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为此,政府部门需要在观念和管理方式上顺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以下几个方面的职能转变:

一是要对政府职能进行正确定位。政府要继续减少微观管理职能,尽量从过去具体干预和管理经济与社会事务转向引导、服务、规范和宏观调控上来,行使职权应力求做到一不越位,二不缺位,三不错位,四不扰民。中国市场化改革进程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要求确立企业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政府需集中精力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立起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和制度,亦即弥补市场不足。因此,要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坚决把不该管的事交给企业、中介组织和市场,同时把该管的事切实管好。

二是政府要坚持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推动工作法制化。政府要把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行政监督机制作为一项基本目标长抓不懈,要建立和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决策责任制度,以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政府要加强法制建设,完善保护市场的法律体系,提高法制化程度,增强政策法规的透明度、可预见性和稳定性,以保证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措施能促进国内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要减少经济活动中的人为因素,更多地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加强管理,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三是要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行政管理制度的重点是要加快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加强审批监督,注意把精简审批事项同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减少行政层级、理顺职能分工和完善社会中介组织结合起来。同时,要推进政府管理方式创新,包括推行政务公开,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政府的组织和管理;要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完善投资核准和备案制度,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健全政府投资决策责任制度。

四是要依法规范中央和地方的职能和权限。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责权利关系虽然一直进行着调整,但是还没有纳入制度化的轨道,从而造成了一系列问题。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经济社会事务的管理责权,“逐步理顺中央财政和地方在财税、金融、投资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分工和职责”,能够大大促进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提高整个政府的效能。

由上可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根本目的是要构建一个体现责任、服务和法治理念的公共服务型政府,其根本宗旨就是以人为本,为全社会服务,其主要职能是集中精力提供私人或者社会不愿意提供,或者没有能力提供的公共产品,而不再是通过直接投资来发展经济。因此,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只是退出某些领域,不意味着政府不发挥作用,而是要科学界定政府职责,要在发挥作用的范围和方向上发生重大改变,即政府要在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提供法制环境、建设市场基础、制定指导性的国家计划等方面发挥有效作用;政府要为包括弱势群体在内的社会各阶层提供一个安全、平等和民主的制度环境;政府要从社会长远发展出发,提供稳定的就业、义务教育和社会保障,调节贫富差距,打击违法犯罪等,确保社会健康发展。

14.公共管理城市规划职能研究论文 篇十四

长:李善军

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县长 副组长:李玉君

县政府副县长

扬君

县政府办机关支部书记

张继伟

县卫生局局长

岳福荣

县城管局局长

成员:周辉斌

县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

李荣富

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文明办主任

岳春生

县发改局局长

何青松

县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

郭辅帮

县教育局局长 扬

县公安局副局长

王善春

县民政局局长

岳中凌

县财政局局长

县人社局副局长

蒋彬

县国土资源局局长

赵北平

县住建局局长

张登台

县交通运输局局长

何勇

县水务局局长

徐鹏

县农业局局长

刘小雄

县林业局局长

扬雄

县文化体育局局长

蔡维新

县统计局局长

张林

县环保局局长

县广播电视局局长

岳贤刚

县旅游局局长

罗诚

县安监局局长

刘晓春

县工商局局长

徐小洪

县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

唐澜瑛

团县委书记

周 洪

县妇联主席

李 成业

县质监局局长

刘志强

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

郑洪

县卫生局副局长 何波

南江镇人民政府镇长

15.公共管理城市规划职能研究论文 篇十五

1 公共图书馆参与先进公共文化信息传播的作用

21世纪以来,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公共图书馆职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呈现多重职能发展趋势。当代图书馆的主要职能就是进行教育、文化传播、培养阅读兴趣和信息服务等。因此, 在先进文化信息传播过程中公共图书馆的发挥中不可替代的作, 对公共文化信息的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公共图书馆可以为受众提供大量的知识资源, 通过参与先进公共文化信息传播, 推动我国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2 公共图书馆在先进公共文化信息传播中的传播者与受众

2.1 公共图书馆的传播者

传播者是公共图书馆能够顺利参与先进文化信息传播的最为重要的执行者。传播者的主要工作任务就是进行文化信息传播, 他们的传播学素养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播的效果。一直以来, 我们就十分重视对受众使用信息能力的培养, 但随着传播媒介的不断更新变化, 对传播者的能力和素养的培养也要受到关注。公共图书馆的文化信息服务一直都是被动服务, 即读者主动到图书馆中获取文化信息, 这就导致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大多缺少传播学的相关理论知识, 因此, 非常有必要建立起完善的针对传播者的培养制度, 使他们掌握基本的传播学理论知识, 从而在传播先进公共文化信息过程中不断提高公共图书馆馆员的业务水平。

2.2 公共图书馆的受众

公共图书馆参与先进公文化信息传播的主要受众是社会成员。社会成员受到地域、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文化素质参差不齐, 人口结构也不断发生变化。公共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信息传播中, 要分析受众的职业、文化程度、人口结构等因素, 了解不同人群的信息接收能力, 注重维护不同受众的获得文化信息的权利。因此, 公共图书馆在进行信息传播过程中, 首先要加强对受众素养的研究, 从而尽可能的为受众提供具有针对性和个性的信息服务。

3 公共图书馆参与先进公共文化信息传播的职能

3.1 提供社会价值实现驱动

公共图书馆是实现多元化信息服务的有效途径, 能够满足社会成员的文化信息需要。公共图书馆可以跨越时间、空间的限制, 帮助个体随时随地获取知识信息, 完成终生学习的目标。[2]公共图书馆是一个信息中心, 可以为当地文化发展提供支持条件。因此, 参与先进公共文化信息传播, 公共图书馆发展着重要的作用, 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公共文化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3.2 提供社会需求驱动

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社会成员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断提高。但是, 我国精神文化资源无法满足社会成员的精神文化需求, 部分地区文化活动场所和设施依然不足。与此同时, 由于地域经济发展不均衡, 一些地区的社会成员普遍缺乏信息素养, 专门从事先进公共文化信息传播的人员也相对较少, 因此, 社会成员获取公共文化信息的需要越来越强烈, 公共图书馆所发挥的作用也就随之增大。公共图书馆为社会成员获取信息提供了有力保障, 这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的职能, 更是时代赋予社会的责任, 对于满足社会成员的信息需求和社会和谐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3 提供信息技术支持

近二十年来, 世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使得公共图书馆的服务面临机遇和挑战。第一, 公共图书馆参与先进公共文化信息传播的成本可以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得到有效降低。通过利用网络, 社会成员在不需要亲自到图书馆阅读的情况下, 就可以获得大量的文化信息, 享受到各种文化信息服务。第二, 通过利用信息技术, 可以确保公共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信息传播的过程更加的便利。近二十年来, 互联网得到了广泛普及, 在此之前, 图书馆只能在读者到馆后才能提供服务, 这种服务是被动的, 公共图书馆想要提供更为广泛的延伸服务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提升数字化存储效率, 有效克服地域差异和交通不便等客观原因引起的不便, 而互联网可以使得公共图书馆文化信息服务不再受到地域限制。第三, 在公共图书馆广泛应用信息技术, 可以将各系统信息资源进行整合, 从而为受众提供更为广泛和全面的先进文化信息。

3.4 提供分众服务

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信息的传播者, 自身具有丰富的信息资源, 因此, 其在文化信息服务中成为信息传播的媒介。公共图书馆的受众多样化, 所以要根据当地社会的实际情况来细分受众。如, 从人口结构角度来看, 受众可以分为儿童、青少年、妇女、老年人等;从民族角度来看, 还可以根据民族或信仰来划分受众。公共图书馆的传播者要分析受众的需要、知识水平等因素, 选择科学的信息传播方式。通过细分受众, 公共图书馆可以更加有针对性的参与先进公共文化信息传播, 为资源整合以及建立公共文化信息传播平台奠定基础。

4 推动公共文化信息资源的整合

4.1 推动多媒体资源整合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图书馆也逐渐发展成为具有新媒体文化信息资源特色的多种类型图书馆, 如电子型、互联网型等。公共图书馆通过各种媒体进行资源整合, 特别是对文本、音频、视频和图像等资源要进行科学规划, 将这些文化信息资源的比例进行合理分配。此外, 建立一个统一的资源共享平台, 将电子期刊、电子图书、和数据库等资源整合, 为社会成员建立一站式文化信息服务体系。

4.2 推动多系统信息资源整合

当前, 先进公共文化信息传播得到了国家政府政府大力支持和推动, 参与和开展公共文化的部门和机构也日渐增多, 其中文化、教育、新闻等组成了内容丰富的资源系统。各部门和机构在开展公共文化活动过程中, 会不断运用和产生出大量的信息资源, 因此, 公共图书馆就参与先进公共文化信息传播, 就要根据自身的实际以及优势, 主动与各资源系统进行资源整合, 从而尽可能的引入外部文化信息资源, 最终改变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和改善服务模式, 推动先进公共文化信息的传播。

总之, 公共图书参与先进公共文化信息传播, 达到维护社会信息和知识公平的目的, 有效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1994[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Tjvv NJo_BATUos Bxez Ad5YJq SNFf On-nma SHEK_Tp LKI3v X-BAf DX_NXtbs Bt7IC1ad S_1Ybn_IUXAy6Etpy GK, 1994.

16.公共财政的职能 篇十六

【内容摘要】

本文首先简述了公共财政的主要职能,然后结合我国的经济运行状况分析了公共财政职能的发挥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相应的改革方向并提出了相关措施,希望对更好地发挥公共财政的职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地发展有所帮助。【关键词】

公共财政,职能

一、公共财政的职能

公共财政的职能,是指公共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具有的职责和功能,它是公共财政这一经济范畴本质的反映,具有客观必然性,一般来讲,在任何情况下组织收入都是财政最基本职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财政宏观调控的角度看,可以把公共财政职能概括为三个方面:资源配臵职能,收入分配职能和经济稳定职能[1]P.15。

我们知道,公共财政是指国家(或政府)为主体,通过政府的收支活动,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履行政府职能、提供公共产品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公共财政的实质是市场经济财政[1]P.8,是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主要支出内容的财政分配模式。其职能的发挥也是通过收(税收等)和支(购买公共服务、转移支付等)实现的。

二、我国公共财政的职能的演变

我国公共财政的职能是随着财政体制的变化而变化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财政体制经历了从高度集中到高度分权,再到中央集中与地方适度分权的演变过程。其变迁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统收统支”阶段(1950~1979年)、“财政包干”阶段(1980~1993年)、“分税制”阶段(1994年至今)

[2]P.17。

其中,改革开放前的“统收统支”阶段对应了我国当时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代,其财政的职能也是包干一切,远远超过了现代公共财政的作用范围,不但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更是直接参与到经济活动中去,直接参与了商品的生产和分配的过程。由于财政的公共职能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财政的收入大多都投入了再生产,加上计划经济时代,财政体制在产权边界不清、激励与约束缺乏的统收统支的“大锅饭”形式下运作,财力的可能与需要之间存在的巨大缺口,造成制度性普遍短缺、资源配臵低效率,形成长期的财政压力,导致了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普遍欠缺。

改革开放后的行政性分权型“财政包干”体制阶段下,各地方政府大力发展经济,增强了微观经济活力,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在初期显示出较好的激励效果,但由于没有真正触及旧的体制框架和既得利益,其激励效应呈递减趋势,对经济持续稳定运行产生的负面效应也日益明显,体制运行成本不断增加

[2]P.18

。这一时期的公共财政也没有发挥好配臵资源、稳定经济、保障民生的相 关职能,主要原因在于各地方政府条块分割,追求本地区GDP,重复建设导致了效率低下,对公共产品的投入不足等。

1994年开始的“分税制”体制和1998年的公共财政体制属于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经济分权型财政体制,在很大程度上使原有体制弊端得以克服,减弱了地方与中央讨价还价的动机,确保制度环境的稳定和经济行为长期化;通过税种划分,使得中央和地方有了各自独立的税收体制,从而精力被转移到各自的财源培育上,使经济效率大大提高;税务机构的分设,减少了中央对地方征收机构的依赖程度,降低中央政府的监督成本开支,减少“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行为的发生;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减少因制度寻租而产生的经济效率损失

[2]P.18,缓解了地区间财力差距的扩大。由此,公共财政也走入了新的时代,其职能的发挥也越来越符合现代公共财政的要求。

当前,我国经济受到世界经济和贸易低迷、国际市场动荡的影响,与国内深层次矛盾突显形成叠加,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实体经济困难,宏观调控面临的困难增多。我国的经济运行不再是以前的高速增长模式,转为中高速增长,进入了新常态。其中,2015年三季度的增长为6.9%。如何发挥好公共财政的职能,配合货币政策,稳定好经济,促进发展,是急需研究的课题。

三、我国公共财政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于1998年提出建立公共财政框架,2003年十六届二中全会要求“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十七大提出了“完善公共财政体 系”,十八大提出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公共财政体系,十八届三中全会则进一步提出了建立现代财政制度,要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可见,我国的公共财政制度是在不断的深化改革中发展的,公共财政体制已具雏形,但还未完善。在公共服务均等化、收入再分配等方面存在着深层次的矛盾,影响了其职能的发挥。

1、各级政府财力和事权不匹配,分税制只是确定了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其他各级政府间的责任、权限难以明确细化,地方政府可配臵的主体税种缺乏,难以形成完整、稳定的地方税收体系,出现财权上移、事权下移,越到基层财政运行越艰难的普遍现象,导致基层政府的支出责任没有足够的财力予以保障[3]P.28。分税制还导致了同级政府间的竞争,地方政府为维持本地经济繁荣,保证财政收入稳定,努力扩充自身控制的经济资源,热衷于上大项目,特别是高税产品和预期价高的产品,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并采取税收优惠、地方保护等手段,吸引税收资源流人和限制外地资源进入本地市场,甚至保护、纵容造假和伪劣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严重阻碍了要素自由流动和市场化进程[4]P.50。这些都导致了公共财政职能的难以有效发挥。

2、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未完全纳入政府预算体系进行管理,没有建立统一的政府预算平台。一些国有垄断企业存在部门利益高于国家利益的倾向。因此,无法发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作为政府宏 观调控衍生手段的重要作用,不能支持并服务于公共财政的职能。

3、财政缺乏对初次分配的调节手段,如何充分发挥财政调节收入分配职能作用,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人分配中的比重,加大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是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此外,财政支出结构中真正用于民生的比例远远不够。如何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使更多的财政支出用于满足民生的需要是实现调节收入再分配的重要途径。

4、政府预算软约束,透明度不高。增强财政透明度可以使经济中交易成本最小化,是预防腐败和增强公共责任的前提条件。对政府预算的编制和执行进行有效监督,实现全口径预算管理,使体现政府职能的所有收支在政府预算体系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是发挥公共财政职能的基本要求。当前政府的预算约束还是形式大于内容。

5、地方债务问题也是公共财政面临的困境,由于财政激励和政治激励是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激励基础,地方政府承担了大量经济社会发展职能,这些职能是无法用预算内收入承担的,就产生了为地方财政行为融资的问题,地方政府的资产负债表反映出地方政府的金融行为已涉及到中国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的各个层面。这种财政金融体制安排的紊乱和错位是理解地方债务问题的关键[5]P.19。目前地方债务规模偏大,风险偏高,影响了公共财政职能发挥的空间。

四、如何充分发挥好公共财政的职能 2015年10月23日,李克强总理在中央党校就当前经济形势和重点工作做了报告。面对当前的困难,李克强总理提了八个方面的重点经济工作,其中涉及到创新宏观调控方式、深化改革以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增加公共服务、保住基本民生、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这些都与我国公共财政的职能发挥有密切关系。

我们知道,公共财政主要有三大职能:资源配臵职能,收入分配职能和经济稳定职能。下面,我就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健全公共财政体系,充分发挥好公共财政的职能提出一些个人观点:

1、优化分税制为基础的财政分权体制,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调节资源在地区之间、产业部门之间、以及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臵。

高效地配臵资源,实质上是对社会劳动和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分配和有效使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配臵起主导作用,但仅靠市场机制也有缺陷,许多社会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无法通过市场配臵来有效提供,需要国家运用公共财政来配臵,从而达到整个社会资源优化配臵的目标。

政府债务也是财政政策的组成部分,是调节经济、配臵资源的手段之一,但是我国目前的债务结构不合理,地方政府债务总量偏大。虽然,普遍认为地方政府承担了更繁重的公共支出责任,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地方财权与事权存在绝对意义上的错配。地方政府的支出责任固然较多,但也同时支配了大量的财力。近年 来,全国财政支出的80%以上是由地方完成的。从这个角度说.地方的财权和事权是匹配的[5]P.2

2。问题在于,地方政府除了承担公共支出责任,还特别对基础设施、经济增长、招商引资等本来不属于地方责任的事项感兴趣。正是承担了这些本不应该承担的支出责任,而预算内的财政支出不可能覆盖这些项目,所以地方政府才会入不敷出,需要举债。

地方政府积极举债,实际上弱化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政策效果,需要予以纠正,而目前分税制改革的呼声中,有一种要求是增加地方税种、甚至赋予地方政府一定的税收立法权。这对增加地方政府收入有一定帮助,但是对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则是饮鸩止渴,甚至会加剧地方政府的举债搞建设的冲动。因此,深化税制改革应当和整个经济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相协调,改变地方官员唯GDP的考核体制,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一情况,真正发挥出财政的资源配臵功能。

2、发挥好公共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其目标是实现公平分配。主要体现在:为全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调节财税;调节居民个人收入水平(税收、社会保障支出等);调节地区之间的差距等方面。

公共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是通过收支两方面来实现的。收入这方面看,目前主要通过税收来调节收入分配,税制改革的重点是增值税、消费税、资源税、环境保护税、房地产税、个人所得税这六大税种 [6]P.7

。其中,“营改增”、资源税等改革已经开始试点或实施,而民众普遍关注的房地产税和个人所得税改革,则还在研究中。这两个税种和居民收入密切相关,也是最能发挥收入调节职能的。因此建议政府加快其改革,更好地促进社会公平。

在支出方面,主要是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完善转移支付制度,降低三公经费,提供足够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以满足民生的需求。2015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预算法》及一系列相关配套文件标志着我国加快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现代预算制度迈出了重要一步。对于加大预算统筹力度、保障民生支出有重大意义。

3、发挥好公共财政的经济稳定职能。

公共财政履行其经济稳定职能所要达到的宏观经济目标主要有: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这四个目标是无法同时兼顾的。通常货币政策把物价稳定作为目标,因此财政政策的目标就以促进经济增长为要务了。要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关键是做到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国家可以通过财政预算进行调节,交替使用赤字预算和结余预算,实现社会供求总量平衡。这样通过制度性安排,发挥了财政“内在稳定器的作用”。

五、结语

公共财政的职能主要有三方面:资源配臵,收入分配和经济稳定,其发挥依赖于整个经济体制。公共财政体制改革作为调整政府间财政关系的重要手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各级政府财政职能的实现、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高低、国家大政方针的贯彻、甚至社会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等诸多问题。公共财政建设要以深化改革、强化管理,服务于总体经济社会转型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进一步提高人民收入,完善分配格局,完善民生保障,提高国家发展质量和促进社会和谐。

【参考书目】

[1]梁朋,《公共财政学》第三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2.08 [2]吴胜泽,《我国财政体制的变迁及效率研究文献综述》,经济研究参考,2012年第70期

[3]吴晓玲,李灯强,《我国财政改革进程、现存问题及未来政策取向点》,地方财政研究,2008.12 [4]陈冬红,《国家治理体系下的财政分权治理结构》,南京社会科学,2015.01

上一篇:信用社稽核员资格考试试题下一篇:2015-2016义务教育均衡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