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关于发展都市农业的思考

2024-07-12

北京市关于发展都市农业的思考(11篇)

1.北京市关于发展都市农业的思考 篇一

关于皇城镇发展都市农业的探索与思考

皇城镇党委刘恩慧

为加快推进都市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努力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皇城镇紧密结合镇域实际,在科学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努力推动传统农业“五化”转变,积极发展有地域特色的都市农业。

在近两年的实践中,已创造产值过亿元,为农民年均增加收入两千余元。

一、推动传统农业“五化”转变,打造地域特色都市农业

(一)推动传统农业向功能多元化转变。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农业的功能定位逐步发生重大变化,即以生产、生态功能为主的定位逐步向以生态、生活、生产和其它多功能定位发生转变,农业的社会、生态、文化等功能得到进一步的拓展。一是生产功能。在现阶段,生产农副产品仍是皇城镇农业的基本功能。全镇现有蔬菜大棚5万个,主要种植西红柿、西葫芦、菜椒等多种蔬菜,年产量近6亿公斤。规模养殖场达85处,养殖小区8个,规模养殖达80%以上,存栏生猪15784头,能繁母猪2647头,牛500头,羊2911只,蛋鸡10万只,肉食鸭45万只,肉兔百余万只。这些农副产品不仅可以满足周边城市的需求,还销往全国各地,同时保证了农民有较高的稳定的收入。二是生态功能。调节环境、平衡生态是都市型农业重要的功能之一。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创建生态园林区、绿色屏障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可以满足都市人们价值观念更新、讲求生活质量、注重环境意识和回归自然的需求。镇党委、政府紧紧抓住发展现代农业的机遇,提出了“产业建设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的指导思想,围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保护生态环境为核心,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资源综合循环利用为重点,推广应用节约型、环保型新技术,培养农民和农业企业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观念,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集约农业等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形态。今年以来,针对蔬菜大棚多、产生垃圾多的特点,皇城镇在321省道、北齐路两侧分别新建大型垃圾池97个,实行大棚垃圾集中存放。同时,对集中存放的大棚垃圾利用腐熟剂进行沤制,“变废为宝”用作大棚肥料或农用肥,实现二次利用。为转变农村能源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产、生活质量,大力引导农户修建沼气池,首批在石槽村建设330个,占全村常住户的96%;在曹村建设沼气池170个,占全村常住户的89%。三是旅游休闲功能。通过开发农业观光、旅游产业,可以为都市居民和游客提供清洁优美的休闲、采摘、游览场所和休闲农区,提高人们休闲生活的质量,展示地域特色浓厚的农业文化,提升城市居民休闲生活的意境和档次,同时还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今年,皇城镇依托淄河二期开发皇城段“安平苑”生态旅游区,加快推进翠竹有机蔬菜庄园建设,计划新建200个高档蔬菜大棚,全部采用高新种植技术和新型生产

设施,使“安平苑”生态餐饮开发及翠竹有机蔬菜庄园融入淄河生态旅游大开发、大项目。

(二)推动传统农业向产业集中化转变。发展都市农业的最终目标是要提高农业的竞争力和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增加农民收入。为此,必须跳出农业抓农业,以工业化的理念推进城市农业的集约化和产业化。通过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带动标准化生产,优化农业的区域布局,延伸产业链条,开发农产品的品牌、加工、包装、保鲜和储藏等持续效益,提高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一是建设大规模专业化的绿色有机蔬菜基地。皇城镇绿色蔬菜产业化的发展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认可,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国务院、农业部、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以及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先后多次对皇城绿色蔬菜产业进行视察、检查,都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和赞誉。先后被国家命名为“中国西红柿之乡”、“中国优质蔬菜生产出口第一镇”、“全国绿色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继续围绕蔬菜产业链延伸做文章,重点做好蔬菜深、精加工、物流配送、净菜直销、农资服务市场建设等。同时加快蔬菜生产基地向连片规模化、生产科技化、产销集约化发展。投资2亿元,新上、改(扩)建3000个高档蔬菜大棚,全面完成全市万亩绿色蔬菜基地重点建设项目,搞好1000亩有机蔬菜示范基地建设。二是创立名优品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镇党委、政府深刻认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都市农业促农增收,一个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农民树立和增强品牌意识,加快农产品商标注册和绿色产品申报,发展品牌农业、精品农业。目前,“翠竹”牌西红柿、西葫芦、辣椒、甜椒、茄子等14种蔬菜被获准使用国家“绿色食品”

标志,现正在积极申报皇城西红柿、西葫芦国际地理标志产品。

(三)推动传统农业向科技化、智能化转变。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的过程,是用现代科技及装备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是用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的过程。都市农业发展的动力来自科技进步与创新。皇城镇立足市场需求,加快新品种引进、试验和推广,优化种植养殖结构。通过种植业“种子工程”和养殖业“良种工程”,狠抓良种的引进、繁育、示范和推广。今年以来,皇城镇已推广新技术6项,引进应用优质新品种20余个,科技入户示范推广项目50个,大宗农作物良种普及率稳定在98%以上,推广小麦良种21万公斤,全镇肉牛、奶牛良种覆盖率平均为90%,生猪、家禽基本全部实现良种化。镇农委还积极引进推广无土栽培、秸秆生物反应堆、大棚微滴灌等先进实用技术,目前,全镇新技术成果推广应用普及率达到90%以上。同时,皇城镇还鼓励农民自主创新研发,先后研究成功了冬季大棚保温、增温技术、棚内增光、降湿技术、常见病虫害的快速防治技术、科学施肥

技术、棚内空间利用等30多项生产实用技术。

(四)推动传统农业向生产经营外向化转变。都市农业是一个高度开放型的农业。一方面,大量名特优新农产品需要拓宽国内外的销售渠道,扩大农产品的市场份额,以销促产,指导结构调整;另一方面,随着都市农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充分利用国外资本技术优势和区域农业资源优势,开拓国内外市场,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外向型农业之路。为此,皇城镇积极开拓外部市场,培植壮大农产品加工运销、物流运输龙头企业,将全镇现有的1000余辆大型运输车辆进行资源整合,加快个体物流运输向集团化、公司化发展,重点扶持物流运输大户,成立物流运输公司,走蔬菜等农副产品物流的发展新路,组织农产品营销企业进军国内大城市超市,使皇城绿色有机农产品享誉全国。同时,皇城镇还积极探索“公司+合作社+养殖户”新的经营运作模式。石槽村与青岛康大食品有限公司联合的肉兔养殖,解决了农户对于销路的后顾之忧,使农民养兔更有干劲和热情,目前已形成百万只养殖规模,创造产值近两千万元,平均为养殖户

增加年收入5万元。BB霜排名面部按摩霜美白面膜哪个牌子好

(五)推动传统农业向劳动者高素质化转变。农民是农村经济社会建设的主体,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顺应农村经济发展模式转变需要的新型农民,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新农村建设和都市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为此镇党委、政府采取多种举措,着重培养农民的市场意识、信息意识、竞争意识、质量意识和法律意识,从而造就了一支高素质的农民队伍,推动都市农业建设的进程。一是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强化农民专业技能。镇农委有针对性地分批组织农民通过远程教育站点学习相关农业科技知识、邀请农业技术专家上门讲座授课等多种形式,提升农民致富技能,收到了显著的效果。镇妇联针对男性外出务工多的现状,专门组织了留守妇女学习科技知识。采取固定和流动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向农村妇女传授畜牧养殖等新技术。二是建设科技示范基地,辐射推广先进经验。在巩固壮大北羊绿色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南卧石西红柿示范基地和大蓬樱桃谷鸭示范基地的基础上,大力实施“专业村工程”,将农业科技集中在专业村实施,大力开展示范村建设,建立西红柿示范村、甜瓜、草莓示范村、生猪标准化生产示范村和林果蔬菜种植示范村20余个。目前,全镇已初步建立了镇、村、户三位一体,能承载各类试验、示范推广的网络体系,其中镇蔬菜科技试验示范园列入省“三〇”工程,全镇50个村都已经有自己的科技示范棚区和科技示范户。三是回流中高层次人才,优化农民文化结构。根据走访调查,目前农村大部分年轻农民都已进本镇或外地企业上班工作,大都有高中或大学的文化水平,能够利用电脑获取科技信息,创新创业意识强,这部分人实际上已是新型农民。但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下,企业岗位数量已不能满足外出打工者的需求,镇党委、政府充分利用这一机遇,全面开发能人效应,鼓励、支持他们回村领包土地创办农业经济项目,发展效益农业。一年多来,这些回流的中高层次人才已创建高

科技种植基地7个,养殖基地5个,通过带动作用为10余个村带来200多万元的经济收入。

二、发展都市农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皇城镇虽然在探索发展都市农业的过程中,通过推动传统农业“五化”转变,实现了农业的转型升级,提升了农产品的质量,初步构建了符合现代都市农业特征的产业结构,但也遇到了一些影响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资金短缺问题。都市农业是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农业,需要有较大的资金投入。从皇城镇

发展都市农业的探索中,可以明显地看到,尽管这几年国家加大了支农惠农力度,但由于镇域经济基础薄弱,对都市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金支持不足,导致引进优良品种,开发名特优新产品和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的力度不够。同时,由于信贷支农资金不足,农民拥有的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权等都不能作为贷款的抵押物,严重地影响了农民自主创业的积极性。

二是经营模式不统一。都市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明显地表现为高度的集约化的经营方式,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的经营模式,达到高度的农业发展形态和为都市服务的特殊功能。而目前,皇城镇都市农业主要体现在有一小部分观光园,还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型,没有达到规模化、统一化的生产经营要求。三是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农业市场体系,农业信息产业化系统处于起步阶段,农副产品的产销信息还不畅通,农副产品的市场营销策略尚未更新,特别是农业技术开发和推广体系的落后,制约了都市农业发展。农产品的科技含量较低,品质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农产品在国外市场的竞争能力。

三、加快发展都市农业的几点建议

(一)加快建立与都市农业发展相适应的金融体系。都市农业不仅体现出经济效益,也体现出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所以应做到多渠道、多方式、全方位、开放式投资都市农业,以龙头企业和有广阔发展前景的项目为主体,引进风险投资和发展开发基金,吸引域外资金;同时要合理利用民间资金,理性看待、有效规范民间借贷的发展,实现社会效用最大化的目标。

(二)建立分工协作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或企业。学习美国等先进农业大国,在现有农民合作社的基础上,进一步走专业协作化的路线,将农业中的各种专业性合作组织统一起来,建立分工更细的协作组织或企业。比如建棚、育苗、施肥、防杀虫、采摘等,建立专业化队伍分工实施,可比一家一户独立操作更

节约资源、降低污染、操作到位,最大限度的保证农产品品质。

(三)建立覆盖全镇的农村信息体系。下大气力加快信息网络软硬件设施的更新换代,在发展电子信息网络的同时,重点抓好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建设,采用电视节目、农技电话、互联网、科技进村服务站、自办刊物与简报、乡村板报和喇叭广播等途径发布信息,这些方式非常容易被农民接受,是农民获取信息的有效方式。

2.北京市关于发展都市农业的思考 篇二

国内外学者对都市农业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及其生态和生产功能等做了较为详细的研究, 成果很多。但是关于都市农业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链管理、人才短缺和土地租金定价问题, 研究很少。在实践中, 这些都成为困扰着都市农业发展的瓶颈难题。

北京市通州区都市农业发展及影响因素分析

2003年北京市提出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战略任务。围绕“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目标, 深入开发农业的多功能性, 都市农业成效显著。为了在“十二五”期间对本地区的农业园区发展情况有更清晰的把握, 2012年, 我们走访调研了北京市通州区21家都市农业园。据统计数据显示:带动就业人数1500人, 2009年21家园区总产值达1200余万元, 2011年达到3000万, 为北京市的农村经济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但同时, 我们也发现都市农业也有以下较为突出的的问题存在:

园区自我定位不清, 引发供求结构矛盾。接受调研的2 1家园区中, 有17家管理层为房地产企业开发商的代理人 (而且以当地村干部或退休管理人员为主) 。由于存在“委托-代理”关系, 而且管理层科学水平偏低, 缺乏园区科学规划理论作指导。2010年以来新成立的园区, 多没有前期的市场调研分析, 园区发展规划不仅缺少总体评价指标, 也没有强调功能分区、项目设置、环境保护体系的布局, 带有很强的盲目性和短视性。在运营定位、科技投入、人才培养和循环体系建设等方面, 也没有协调好眼前利益与长期利益之间的关系。在新成立的园区还存在着定位不清晰、投资回报期望高、迎合政府政策需求盲目投机等一系列问题。这样就导致建设的园区功能性多有重复, 调研中明显的例子就是同一类型园区数目偏多, 截至2012年, 北京市农业休闲观光园即达到1 3 0 0个, 虽然北京居民有较强的休闲消费动机以及实现能力, 但多数园区水平偏低, 规划项目相近或重复。由于缺乏品牌特色, 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不足。

资金链脆弱。为了园区能够得到长远发展, 一条健康而稳定的资金链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新成立园区的资金大都来源于房地产等高利润行业, 除了个别园区资金属于村集体农户、个人资金或集资筹款外, 其余的园区的资金来源均为房地产行业。由于房地产调控政策的不断出台, 在21家园区中, 有14家园区在资金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短缺, 其中10家将资金短缺作为首要制约因素。房地产行业的投资回报期短、回报率高, 而都市农业却却是一个需要长期投资和有效管理才能得到良好收益。调研中有3家园区, 由于对市场风险估计不足, 做出错误的决策, 导致园区倒闭, 景致凋零。

专业人才稀缺。农业园区的投资发展既是一种投资行为, 更是一种农业企业的经营行为, 而且其投资收益源于长期经营, 特别是源于高端、特色农产品品牌的培育。近几年涌入农业的投资商, 多数都没有从事过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 经营模式多是模仿抄袭, 创新性不强, 专业的经营管理与技术人才相当缺乏。而且, 由于园区位置偏远, 待遇偏低, 很难吸引到年轻的专业技术人才, 园区的主要劳动力年龄偏大 (园区40~50岁劳动力占据5 0%以上) , 而且学历主要以初中、高中为主, 经过专业教育的本科以上人才较为稀缺。青年农业技术人才的匮乏, 成为所有园区发展的瓶颈难题。

土地租金市场定价机制不完善。在调研中, 租用土地的园区占据了9 5%以上, 由于政策的变化, 园区企业和农户的利益随之波动。目前, 在三农补助力度不断加大、我国土地仍然无法市场定价的情况下, 很多农户不再满意已定的租金价位, 多次申请将土地返还, 对园区的经营和管理带来不利影响。

北京市都市农业园区发展建议

划分园区层次, 明确园区定位, 服务多元化。在规划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精品示范区”的过程中, 政府或者有关评审机构对园区类型、级别、品牌的审查工作应当逐渐规范化。调研过程中, 多数园区对自身的类型、级别、品牌等基本概念不清晰, 这不仅影响园区的长远发展, 也对农业整体产业化规划有不利影响。政府、协会或龙头企业可以成立一个农业园区经验交流平台, 组织专家和园区负责人针对本地园区发展存在的瓶颈问题进行探讨, 创新发展思路;政府传统的审批、审查工作, 要依据新时期的都市农业内涵扩展, 在园艺文化传承、绿化生态、高科技设备、网络资源信息、农业保险服务等方面加强指导扶持;从微观到中观、宏观全面引领园区的现代化建设向更广、更深层次发展。

增强现代农业金融服务能力;针对盲目进入农业园区领域的“热钱”建立系统化的预警提示机制。从资金投入来源和运行管理看, 资金链是否连续而顺畅是所有园区最为关注的问题。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 京郊农村金融服务能力仍然不足, 郊区农业发展中的信用贷款额度小、期限短的缺点不能适应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要求。因此, 增强、完善京郊农村金融体系和功能, 促进涉农贷款业务的有效开展这些助农措施应当被充分重视;在资金来源上, 社会中流动的热钱, 尤其是部分房地产企业的短期过剩资金多流动到都市农业来, 对都市农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构成潜在危害。对此, 审批部门有必要设置一个长期预警提示机制, 对盲目进入农业园区领域的资金项目进行严格的审批, 将园区发展过程中资金管理经验教训总结做成材料供其参考。针对农业园区资金投资大、回报期限较长的缺陷, 政府可以从维护农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点出发, 从规模化生产、环境资源保护、科技研发、品牌塑造等角度综合考量, 制定针对性的补助政策和优惠政策, 对社会经济效益好、生态环境优美的园区加大扶持和宣传力度。

制定科教兴农配套政策, 提高农业园区从业人员素质。在提升园区工人素质方面, 有的园区采用了周期性地邀请专家亲临园区培训指导, 组织员工到国内外先进园区学习经验, 把园区和高校的科研实践相结合, 吸引大学生到园区工作等等一系列措施, 缓解了园区技术人才紧缺、老龄化的状况。但是园区的招聘工资待遇、园区所处位置、个人发展空间等仍然是限制园区引进人才的瓶颈难题。

完善我国土地流转制度。有学者认为城市郊区伴随农业结构调整的流转承包地的租金, 不仅要重视级差地租, 而且要考虑土地种植结构变化带来的预期收益的增加, 真正让农民分享农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土地增值收益。笔者认为, 城郊农民在土地租金分配博弈中占劣势位置, 在未来中国城乡一体化的洪流中, 这些弱势群体的利益最容易受到忽视。当地政府作为本地区的市场交易监督管理者, 除了落实国家层面在土地政策和制度上对“三农”加大扶持之外, 当地政府更要有“壮士断腕”之志, 管好自己的手;牵头组织专家、园区管理层和当地农民做好土地流转协商工作, 结合多因素分析, 完善本地租金定价和土地流转机制, 照顾好弱势群体的利益, 做一个公平公正的裁判。

3.北京市关于发展都市农业的思考 篇三

北京市都市农业的可持续性分析与评价作者邱化蛟 本文对顺义区和密云县进行了案例研究。顺义区是北京近郊农业强区的代表,NUTMON模型的分析表明,当前顺义几乎所有的土地利用类型都是养分聚集型。密云县则是环保和经济发展存在矛盾的农业弱县的代表,由于畜牧业的超常发展和畜禽粪便未妥善处理等原因,也存在严重的污染,2003年畜禽养殖剩余氮素2891吨、磷素384吨;提出了“生态资产”的概念,并计算当前密云的生态资产总价值是107.41亿元;绿色GDP的分析则表明,2001-2003年密云经济发展所造成的环境耗减和恶化已占到GDP的0.01%-1.78%。在对都市农业功能探讨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北京市都市农业的发展方向是生态农业,并且应是一种新的形式——“质能型”生态农业,即循环利用农业物质、最大化充分利用农业能量。在比较优势等理论的探讨下,确定了北京生态农业的主导产业为:以高档有机型的蔬菜、水果等园艺业和牛、羊等草食性畜禽养殖业的产品生产、加工、物流和服务等组成的产业集群及生物质能源利用。并设计了一种未来生态农业的具体形式——“牵手农业”,包括宠物农业、游戏农业、漂流农业、虚拟农业等十种不同的形式。都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不断加强对它的监测和评价。本研究构建了一种全新的都市农业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生态健康、经济活力和社会可接受性三个子层次共13个指标,提出了完整的算法体系和分析方法。同时还构建了一种新的衡量社会总体可持续发展状况的指标体系—秩指标体系框架。1.《中国农业全书·北京卷》编辑委员会 中国农业全书/北京卷 19992.白永平武威绿洲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价和管理策略 2000(03)3.北京农村年鉴编委会 北京农村年鉴.2000-20034.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北京年鉴.1998-20015.北京市计划委员会郊区处.北京市农林科学研究综合所 北京市农业现代化现状评价及发展重点 20006.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北京市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研究课题组 北京市农村教育发展研究 20017.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调研参考资料汇编1999-2000 20018.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综合发展研究所 北京市农业节水、用水结构调整与用水生态问题研究 20019.北京市农业资源与产业调查小组 221行动计划调研报告之二-北京农业资源与产业调查报告 200310.北京市商务局贸发处 2003年北京辖区农产品出口情况 200411、都市型现代农业之实践探索 作者:何忠伟,刘芳 主编出 版 社: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5-1

4.都市农业的发展及其趋势 篇四

1.都市农业的的由来及其定义

1.1 都市农业的由来

都市农业的产生和形成经历了一个渐变的过程。从国际上看,日本是出现都市农业最早的国家之一。都市农业一词最早见于1930年出版的《大阪府农会报》杂志上,“以易腐败而又不耐储存的蔬菜生产为主要目的,同时又有鲜奶、花卉等多样化的农业生产经营”,称为都市农业。而都市农业作为学术名词最早出现在日本学者青鹿四郎在1935年所发表的《农业经济地理》一书中。50年代末60年代初美国的一些经济学家开始研究都市农业。我国都市农业的提出与实践始于90年代初,其中以上海、深圳、北京等地开展较早。

1.2 都市农业的定义

都市农业(或说都市型农业、城市农业)在英文中有若干表述,比如Urban Agriculture,City Agriculture,Agriculture in the city’s countryside,Metropolitan Agriculture,Metropolitan-intensive Agriculture等等。其中我国学者普遍引用的一个定义是:“都市农业(Agriculture in city countryside)指在经济发达国家的一些大都市里,保留一些可以耕作的土地,由城里人耕种,即都市农业”,其英文原意是“都市圈中的农地作业”。关于都市农业的定义,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诸学派众说纷纭,至今难有定论。这是因为都市农业不仅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最主要的是都市农业牵涉面广,涉及的问题错综复杂。

2.都市农业的特征

(1)都市农业所处的空间城乡边界不明显。一种情况是如日本许多城市在扩展过程中,农业以其优美的环境被保留下来,并在都市内建立各种自然休养村、观光花园和娱乐园,形成插花状、镶嵌型农业;另一种是分布在城市群之间的农业,这些地区的农村基础设施与城市无异,与中心城区交通方便,已经完全城市化。

(2)都市农业功能多样。都市农业除具有生产、经济功能外,同时具有生态、观光、社会、文化等多种功能。

(3)都市农业表现出高度集约化的趋势。处于城市化地区的农业资源条件明显不同于一般地区,农业经营表现出高度集约化的趋势。一是表现为设施化、工厂化;二是表现为专业化、基地化;三是表现为产业化、市场化。

3.都市农业的主要功能

3.1 生产、经济功能

都市农业利用现代工业技术,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为都市市民提供鲜嫩、鲜活的蔬菜、畜禽产品、果品、花卉及水产品,并要求达到名特优、无污染、无公害、营养价值高或观赏性强。就是国际大都市的发展,也离不开对农副产品的需求,即使交通极为方便的国际都市(如日本、德国、荷兰等)也有相当部分农产品需就近供应。同时都市农业依靠大都市对外开放和良好的口岸等优越条件,冲破地域界限,实行与国际大市场相接轨的大流通、大贸易经济格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生产、经济功能都是都市农业的主体功能。

3.2 社会文化功能

都市农业起着社会劳动力“蓄水池”和稳定“减震器”的作用,对社会稳定发展、城乡居民就业和全面发展都有着重要作用。观光、旅游休闲,是都市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市农业通过开辟景观绿地、观光农园、旅游农庄、市民农园、花卉公园等,为市民提供休闲场

所,从事观光、休闲、娱乐活动,以减轻工作及生活上的压力,达到舒畅身心、强健体魄的目的。同时都市农业可以促进城乡交流,并直接对市民及青少年进行农技、农知、农情、农俗、农事教育,因而具有较强的教育功能。另外农村特有的传统文化因都市农业的发展而得以继续延伸和发展,如日本、德国等。

3.3 生态功能

首先是指为城市增色添绿、美化环境、保持水土、减缓热岛效应、调节小气候、提供新鲜空气,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功能;其次是指将生活废水及垃圾用作灌溉和肥料,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功能;再次是创立市民公园、农业公园以及开设其他各类农业观光景点,减少或减轻“水泥丛林”和“柏油沙漠”对都市人带来的烦躁与不安的目的,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使农业真正起到“城市之肺”的作用,如德国、日本、新加坡等。

3.4 示范辐射功能

都市农业是农业新技术引进、试验和示范的前沿农业,对一般农业的发展具有样板、示范功能。都市农业能够依托大城市科技、信息、经济和社会力量的辐射,成为现代高效农业的示范基地和展示窗口,进而带动持续高效农业乃至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对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土地高效利用起到示范作用,如日本、新加坡等。

4.都市农业的发展趋势

4.1 地域特色化趋势

荷兰凭借其悠久的花卉发展历史,在花卉种苗球根、鲜切花自动化生产方面占有绝对优势,尤其是以郁金香为代表的球根花卉,已经成为荷兰都市农业的象征。美国由于国内市场需求增大以及地域辽阔,在花草和花坛植物育种及生产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同时,在盆花观叶植物方面也处于领先地位。日本凭借“精细农业”的基础,在育种和栽培上占绝对优势,对花卉的生产、储运、销售,能做到标准化管理。

4.2 国际化趋势

5.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篇五

农业产业化发展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根本途径,对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贯彻落实中共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 神,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前段时间,筠连县政协组织调研组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在调研中发现,筠连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结构调整缓慢,农业区域优化布局尚未形成。我县农业主要体现为畜牧业、粮食产业为主的二元结构,而多年培育的粮、烟、茶、林、蚕桑、蔬菜等产业优势尚不明显。二是龙头企业弱小,带动力不强。三是投入不足,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薄弱。四是农民素质亟待提高,人才状况亟需改变。五是体制机制不健全,农业产业化发展动力不足。六是农民收入仍然偏低,农民增收存在不确定因素。

为了探索加快筠连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此提出以下几点初浅的意见。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深化农业发展认识。县委、县政府在筠连新农村建设中提出了“11115工程”和“百千万工程”,各镇乡、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完善各项措施,推进我县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二是实施“两大工程”,优化农业结构区域布局。一要突出主导产业的发展,重点突出烤烟、特色茶业、黄牛产业,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形成筠连农业的支柱产业。二要突出 1

专业村的发展,形成区域布局,进而形成产业带。三要产业之间相互协调,以生态农业、立体农业为出发点,种植业与种植业协调发展,种植业与养殖业协调发展。四要通过村企互动,以发展企业来带动村级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致富。五要在规划实施上,有权威性和连续性,规划一经确定,在推进过程中要持之以恒。

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夯实产业发展基础。要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电水路等方面的投入;加大对农业产业发展的投入;帮助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四是改善投资环境,发展壮大龙头企业。一要建立健全县级领导和部门联系龙头企业制度,切实帮助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二要加大农产品集中加工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集中区水电路气等配套设施,发挥园区作用。三要切实解决发展软环境问题。四要加强完善龙头企业与基地建设对接、与广大农户的联结机制。

五是加强培育和引进人才,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要围绕“两大工程”规划的组织实施,做好两大工程规划实施区域内农民群众的科技应用培训工作,着力培养“留得住、用得着”的农村乡土人才;要以市场为纽带,引导农民关注市场信息,提高抵御市场风险心理承受能力,破除“等、靠、要”等思想。

6.北京市关于发展都市农业的思考 篇六

都市农业 (Metropolitan Agriculture或Urban Agriculture) , 是将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等“三生”功能结合于一体的产业。它是指靠近都市, 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以及环境资源, 结合农林牧渔生产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和农家生活, 吸引游客前来观光、品尝、体验、娱乐、购物等等的一种新的农业生产方式, 是为人们提供优良农副产品和优美生态环境的高集约化、多功能的农业。都市农业意味着农业不再仅仅以一产和二产 (的面貌出现, 还可以以三产 (服务) 的形式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生态型都市农业是生态农业和都市农业有机结合而成, 是一种符合现代农业要求的集约化的多功能农业。除了具有生产功能、生态功能外, 它还有农业文化体验和城乡互动的社会活动等诸多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功能。除了具有都市农业本身的功能以外, 生态型都市农业更强调生态性, 有利于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 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生态型都市农业的国外经验借鉴

美国都市农业以经济功能为主。美国的市民农园采用农场与社区互助的组织形式, 参与市民农园的居民, 与农园的农民或种植者共同分担生产成本、风险及盈利, 农园为市民提供安全、新鲜、高品质且低于市场零售价的农产品, 市民为农园提供固定的销售渠道, 双方互利共赢, 在农产品生产与消费之间架起一座连通的桥梁。这种市民农园在北美发展很快, 极大地加强了农民和者的关系, 增加了区域食品的有效供给, 有效促进了当地农业的顺利发展。

法国和德国都市农业则更重视生态和社会功能。例如法国非政府组织的专业农场主要有九种性质:农场客栈、点心农场、农产品农场、骑马农场、教学农场、探索农场、狩猎农场、暂住农场以及露营农场。再如德国1919年制定、1983年修订的《市民农园法》, 其主旨为市民提供体验农家生活的机会, 使久居都市的市民享受田园之乐, 经营方向也由生产导向转向农业耕作体验与休闲度假为主, 生产、生活及生态三位一体的经营方式, 并规定了市民农园五大功能:提供体验农耕的乐趣;提供健康自给自足的食物;提供休闲娱乐及社交的场所;提供自然、绿化、美化的绿色环境;提供退休人员或老年人最佳消磨时间的地方。

日本的都市农业开发相对较晚, 但形式很多, 按照都市农业的经营形态可以划分为八种形式:市民农园、银发族农园、农业公园、民宿农庄、观光农业、农村留学、自然休养村和体验农业。日本的都市农业除了重视经济、生态和社会功能外, 还非常重视教育和体验。例如农村留学, 就是市民把子女送到农村就读小学和中学, 也有的在假期把孩子送到农村亲属家去寄宿, 并参与农场作业、农村社区活动等, 以培养青少年坚韧、朴实、健康、有正义感的人格。同时, 发展体验农业是日本都市农业的一项重要政策, 日本特别注重孩童对农业的参与体验, 使其接受农耕教育。

荷兰自己没有都市农业的说法, 但荷兰人口密度大, 农业紧靠大中城市, 特别是其园艺业和奶牛业, 位于大中城市的“都市圈内”。荷兰是农业高度发达的国家, 十分强调农业与环境、自然的协调发展, 重视农业的社会责任。荷兰的园艺业与奶牛业已经形成了高效的集成农业, 与大都市成为一体, 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 推动着技术革新, 有利于农业产业链的延伸, 提供多样化的服务。

三、我国发展生态型都市农业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 我国生态型都市农业的发展现状

农业是永恒的产业, 生态型都市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 在很多地方都得到城市民众的广泛接纳和欢迎。通过发展生态型都市农业, 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了农业结构, 提升了农业和农村发展水平, 改善了生态环境, 增加了农民收入, 提高了农业的产业竞争力, 实现了城乡和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我国都市农业的形式主要可以归为以下几类:

1、观光农园。包括各种“采摘节”和类似的采摘活动。即开放成熟的果园、菜园、花圃、茶园、垂钓园等多功能性园区, 让游客入内采果、拔菜、赏花, 采茶、钓鱼等等, 为游客提供观光、采摘、农产品购买以及休闲游憩的场所, 同时游客也可通过体验劳作过程, 享受田园乐趣。观光采摘园是国外观光农业最普遍的形式, 也是我国观光农业发展的最初形态。目前北京的观光采摘园已在观光农业类型中占据重要位置。

2、市民农园。这是由农民提供农地, 让市民参加耕作的园地。目前我国市民农园已在上海、深圳、北京等发达城市率先兴起, 如北京西郊的小毛驴市民农园、广州从化田心农家乐、成都郸县安德镇安龙村等, 类似还有农业认养旅游、社区支持农业、都市农夫等等。

3、休闲农场。是一种综合性的休闲农业区, 游客不仅可观光、采果、体验农作, 了解农民生活, 享受乡土情趣, 而且还可住宿、度假、游乐。例如许多城市都存在的各种“农家乐”、“农家院”等, 已经成为都市人周末和节假日短期休闲旅游的一个不错的选择。

4、教育农园。这是兼顾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的农业经营形态, 即利用农园中所栽植的作物、饲养的动物以及配备的设施, 如特色植物、热带植物、农耕设施栽培、传统农具展示等, 进行农业科技示范、生态农业示范, 传授游客农业知识。如台湾的自然生态教室, 北京的少儿农庄。

5、高科技农业园区。这是采用新技术生产手段和管理方式, 形成集生产加工、营销、科研、推广等功能等于一体, 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农业种植区或养殖区。这些园区有的可以对外开放, 接受游人的观尝, 有的属于封闭型, 不接待游客。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例如森林公园、民俗观光园和民宿农庄等形式。

(二) 我国生态型都市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 我国生态型都市农业的发展可以说是生机勃勃, 但其发展中同样暴露出来了一些问题, 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 庞大的市场需求证明了生态型都市农业所内含的多功能性, 满足了中等收入群体绿色消费的多重需求。但是, 这个变化也对政府如何积极地调整与中产阶级的利益相关政策提出挑战, 特别是有关部门从农业二产化进入三产化的调整。

其次, 是对都市农业的多功能性未能很好地把握和规范。我国目前的都市农业从总体上来说, 大多把注意力集中到了都市农业的经济功能, 而对其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则有所忽略, 尤其是未能充分把握都市农业的生态性特征, 发挥其社会、生态和教育等方面的功能, 尤其是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也还存在很大问题。

第三, 在对生态型都市农业的整体规划以及引导和管理方面。我国都市农业的发展有些是农民自发的, 有些则是在政府的推动下进行的。但这两种情况都未能与结合城市发展战略结合起来, 进行合理的规划和管理, 以致都市农业的发展要么出现同地区内比较单一和雷同的现象, 要么各自为政因而与城市整体发展规划不协调。

四、对我国城市发展生态型都市农业的思考与建议

1、将都市农业融入城乡规划, 使之成为城市整体发展规划中的一部分。在规划中要注意正确处理发展都市农业与搞好农产品生产的关系, 从城乡一体化的要求, 合理安排都市农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要注意发展都市农业与发展其他产业例如旅游服务业相结合,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结合, 城市与郊区结合, 把开发农业和保护农业结合起来, 防止把发展都市观光农业变为娱乐性开发性行为。例如将都市农业作为城乡用地分类体系中的一种重要用地类型, 纳入到城乡规划中, 在宏观规划或市域规划中统筹布局城乡土地利用, 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和严格空间管制, 逐步形成“都市农业保护区”, 这样既能够保证城乡发展的统筹规划, 又能最大限度提高城市基本农产品的自供能力, 同时还能发挥都市农业美化城市环境、改善城市生态等多种功能。

2、制定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都市农业发展政策。在发展都市农业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蔬菜食品安全, 政府还应为促进区域农业安全生产、销售而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 以激励生产者转变生产方式。制定法规政策, 加强科学管理。

3、要转变观念, 提高认识, 切实加强政府对发展都市农业的领导。特别要加深认识都市农业对城市发展的作用, 认识都市农业的多功能开发及其综合效益, 使农业充分发挥满足城市人们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多种需求, 以及绿化、美化城市生态环境的需要。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力建设, 为游客提供方便、卫生、舒适的条件。要使都市农业具有丰富内容和多种形式, 才能有经常性的吸引力。都市农业要体现农业特色, 突出农村生活风貌和丰富乡土文化内涵, 切忌使环境和设施过于人工化、商业化, 也不要追求大投资、大规模、高档次、高消费。要注意开发农业对市民, 特别是青少年的教育功能。开发农村民俗文化, 发展民俗民风文化旅游。

4、增加资金和科技投入。首先在资金方面要在稳定现有农业投入的基础上, 逐渐提高财政资金、借贷资金对农业投入的比重, 还可通过设立基金、吸引外资等形式广开财源。除生产性投资外, 对发展旅游、休闲、观光农业的工程, 也应加大投资力度。其次是科技投入, 以高科技武装农业, 重点实施种子工程、温室工程、生物工程、绿色工程, 形成都市农业科技配套工程。建设高科技园区、高科技设施、高科技产品、高市场占有率。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 既有多样的自然景观和农业景观, 也具有中国特色的农耕文化和民俗风情人文景观, 还有独特的城郊农业景观。因此, 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的提高, 发展都市农业具有广阔的前景。生态型都市农业必将发展成为富有生命力的新型产业。

参考文献

[1]晶侬.国外休闲农业面面观.京郊日报, 2011-7-13

[2]卢辞.荷兰集成农业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启示.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7 (6)

[3]董薇.日本发展都市农业的做法.山西科技报, 2008年417/2008424期第 (B3) 页

[4]韩耀文.都市型现代农业前景无限.湖北科技报, 2010年126期第6页

7.北京市关于发展都市农业的思考 篇七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围绕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对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作出了全面部署。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既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永昌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县,建设现代农业任务重大,应顺应时代要求,把握发展趋势,调整发展战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切实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为全县统筹城乡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一、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近几年来,我县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新农村建设全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得到全面发展,2008年全县农业增加值达到7.2亿元,较2000年增加

3.47亿元,年均增长8.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65元,年均增长7.8%,是2000年的1.8倍。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28.65万吨,较2000年增加11.53万吨,年均增加6.6%;啤酒大麦产量达到15.84万吨,是2000年的4.1倍;蔬菜产量达到36.3万吨,比2000年增长2.8倍;畜禽饲养量达到179.3万头(只),较2000年增加了24.8万头(只),增长16.1%。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截至2008年底,全县通村公路铺油硬化742.79公里;新建、改建、维修干支斗渠290公里;农机总动力达到64.38万千瓦,农用拖拉机保有量达到3.62万台,配套农机具达到13万台部;农业生产耕、播、收主要环节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95.6%、72.9%和56.7%,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5%以上;累计改造中低产田22.8万亩,为农业稳产高产奠定了坚实基础;农村饮水工程共解决了全县10.94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累计推广沼气池4200座,促进了农村能源的利用和农民生活环境的改善。

二是农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产业优势和规模优势日益显现。经过多年的结构调整优化,全县农业产业结构由较单一种植业为主向农林牧渔协调发展转变,由产量、数量型增长为主向质量、效益型增长为主转变。逐步培育起了啤酒大麦、优质肉羊、无公害蔬菜、玉米制种、食用菌和金鳟鱼等特色产业,形成相应的特色产业生产区域,30多万亩啤酒大麦、10万亩无公害蔬菜、6万亩玉米制种、120万只优质肉羊、7045座食用菌棚、5470座日光温室、78个标准化养殖小区、2万多规模养殖户等种养植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三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向纵深推进,初步构筑起贸工农相衔接、产加销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我县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运用工业化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延伸了产业链条,拓宽了发展领域。目前,全县已形成了八大系列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达29家,其中啤酒麦芽、面粉、蔬菜加工能力达到26万吨、30万吨和5万吨。县内共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120个,为农产品运销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四是科技创新推广转化能力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支撑作用日益增强。在全县建立起了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围绕主导产业,积极推广各类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推广测土配肥面积达到40万亩,建立无公害优质蔬菜基地10万亩,玉米制种6万亩,复(套)种

8.5万亩。先后引进了甘啤3、4号、双孢菇2796、新黑田五寸人参等优良品种,大力推广反季蔬菜、瓜果和小麦、玉米、蔬菜套种高效栽培模式,全面提高冷凉区食用菌大棚的种植质量,繁育推广金鳟鱼新品种。引进国外优质肉羊陶赛特、波德代等繁育改良本地肉羊品种,全县肉羊杂交改良率达到52%。积极推广农机技术,全面提升了农机化水平。全县累计培育引进农业新品种250个,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全县的农业科技贡献率由2000年的35%提高到45%。

五是农业标准化生产加速推行,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先后制定胡萝卜、肉羊等40多项产品质量标准和栽培技术规程,建立起了农产品检验检测网络,农产品生产实现了全过程检

测。争取实施并通过了国家级啤酒大麦标准化示范县、省列高原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县等项目,获得了花椰菜、西芹、胡萝卜、德赛羔羊肉、双孢菇、辣椒、啤酒麦芽、面粉等13个国家A级绿色食品标志,特色农产品知名度不断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显著增强。

六是致富项目入户工程不断推进,农民增收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格局。针对农民增收渠道不畅,近年来县上启动实施了“致富项目入户工程”,同时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和二、三产业,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865元,其中,致富项目入户工程人均收入2016元,劳务经济人均收入1347元,二、三产业人均收入606元,切实形成了多轮驱动、多业并举的农民增收良好局面。

七是党的各项农村政策落实有力,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落实好党的农村政策,是做好农村工作的前提和保证,也是促进农民增收,发展现代农业的政治保障。近几年,我县通过认真贯彻落实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和土地承包等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惠农政策,有效地改善了农业发展环境,极大地激发了农民勤劳致富的热情和积极性,农村党群干群关系空前好转,农村社会稳定,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二、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使一些关系农业发展的重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发展现代农业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但从全县发展现代农业总体情况看,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过渡阶段,还面临一些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一是农业基础设施水平低,农业生产条件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二是种植业结构调整正处在适应性调整向战略性调整转变过程中,亟需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三是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在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上接受较慢,阻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业科技的推广,从而造成农民增收缓慢。四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整体水平不高,粗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仍然处在传统农业基础上。五是农产品市场还不健全,农产品流通不畅,各种专业协会和中介服务组织及经纪人队伍不强,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有待完善。六是城镇化和工业化相对滞后,直接影响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产品需求的扩大,严重制约农业大规模经营和农业效益的提高。七是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水平不高,不适应农民多渠道扩大就业,阻碍了劳动力转移的需要。八是土地流转与农业发展不相适应,现代农业要求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要求土地集中连片开发,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农民小农经济意识浓,加之土地流转费相对较低,农民担心失地后的保障问题,而不愿进行土地流转,从而使土地难以有效地集中,形成规模经营,限制了现代农业的发展。由于受这些因素影响,我县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增长方式还很粗放,机械化、标准化、产业化、市场化水平不高,科技贡献率不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产品商品率不高,与现代农业“要素投入集约化、资源配臵市场化、生产手段科技化、产业经营一体化”的基本特征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因此,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我县农业发展的根本任务。

三、加快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实际上是持续增加农业发展中的现代因素,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现代农业总的思路和目标,就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也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

1、牢固树立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切实加强宣传和引导。发展理念至关重要,有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农业发展道路。一是要树立开放的发展理念。我县农业必须坚持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必须把着眼点放在国内大市场上,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把永昌建设成为国内的农产品供应基地。在具体工作中,应立足永昌农业的比较优势,积极实施“走出去”与“引进来”战略,充分利用国内市场和县内资源,进一步拓展农业的发展空间。要持之以恒地搞好以

啤酒大麦、优质肉羊、无公害蔬菜、食用菌和金鳟鱼等为主的农产品促销活动,鼓励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到国内大中城市设立农产品直销机构,千方百计扩大农产品外销。二是要树立大农业的发展理念。积极引导扶持发展食品加工、商贸、餐饮、文化娱乐、旅游等农村二、三产业,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步伐,努力拓宽现代农业发展的内涵和外延。三是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积极推进农村沼气建设和秸秆综合利用,切实解决畜禽粪便资源等废弃物的再利用及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加快建设农民生态家园。

2、拓宽投资渠道,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这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加快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切实把资金投在农业拳头产品、科学技术、基础设施建设上,使之产生辐射和带动的效应。结合新农村建设,继续捆绑使用农业、林业、水利、畜牧、综合开发资金,确保重点项目投入,使农业产业项目建设抓出成效。财政要投入一定资金用于良种引进、试验示范、技术推广,并用好用活农业专项资金。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发展条件,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县内外资本以协作、参股、合作、独资等多种形式参与现代农业建设。要积极探索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和个人参与的新型农村信用担保机制,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和信贷投入,吸引各种社会资本参与到农业生产经营中来,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经济发展资金短缺问题,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后劲,特别对农业企业和规模较大的生产基地,争取灵活的农业贷款政策给予扶持。要抓住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机遇,加大对农田水利、农村沼气、乡村道路、电力、通信、安全饮水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特别是要大力抓好农田水利建设,组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工程、新一轮沃土工程和测土配方施肥工程,突出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严格保护耕地,切实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业抗灾能力。不断加强现代农机装备建设,认真落实好各级农机补贴政策,重点推动农机装备更新升级,提高大型、高性能装备比重,逐步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的机械化作业水平。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积极推行优质肉羊、无公害蔬菜、食用菌等农产品的工厂化生产,积极倡导畜禽小区饲养,努力提高种养效益。

3、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整体效益。科技创新和推广是决定一个地区现代农业建设进程快慢和竞争力强弱的关键因素,必须不断加大对农业科技进步的支持力度。一是落实优惠政策,鼓励农业科研人员下乡创办科技园区、经济实体。二是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力度,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三是积极与大专院校、农业科研单位联姻,加强合作,借助外力推进技术进步;通过完善利益机制,能够把专业技术人员引进来、留得住,从而使技术依托单位变成真正的合作伙伴。四是继续搞好科技下乡活动、举办各种培训班等常规农业技术普及方式的同时,要注重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努力提高科技普及的广度、速度和效果。五是加快农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增强服务农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农业的能力。六是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加大科技的投入。七是实施好种子种苗工程、技术示范工程、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农业机械化工程、农业信息网络化工程、农村市场、商贸建设工程、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工程等。

4、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素质。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高素质的农民。深入实施第二轮“十万农民素质提升计划”,突出农业实用技术和创业就业技能,培养一大批现代新型农民。建立提高农民素质建设工作的长效机制,用制度来规范农民素质的培训工作。多形式发展职业教育,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工程,加大对双带型农民的培育力度。不断提高农民的市场观念,树立农民的市场意识,按照市场要求发展现代农业。

5、实施品牌战略,推进产业化经营。产业化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是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重要手段与途径。在产业化经营中必须牢固树立品牌意识,通过品牌提高市场占有份额,我县在促进产业化经营水平方面应着重搞好以下工作。申报无公害绿色食品品牌,尤其要加快我县优势农产品认证申报工作。加快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推广标准化种植。通过实施品牌战略,提升我县农产品整体质量水平,使更多的优势农产品抢占大中城市市场。要牢固树立市场

经济意识、品牌意识、绿色食品意识,加快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通过基地+农户+企业的合作形式,突出特色,注重规模,培育和发展骨干产业、优质名牌产品、绿色产品,并将其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推进农产品产业化经营。

6、抓好农业龙头企业,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把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有机联结起来,形成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格局,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基本经营方式。必须始终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一件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来抓,贯穿于现代农业建设的全过程。坚持把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作为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关键措施来抓,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和集群化、园区化发展的思路,以原料基地建设为突破口,通过实施龙头企业建设工程,积极发展龙头企业集群,集中连片建设一批不同规模、不同档次的农产品加工园区,吸引国内加工企业进园、到区发展,切实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同时,积极鼓励支持发展各类新型专业合作组织,推动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引导农业生产者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联结关系紧密、推进机制完善、竞争能力突出、带动能力强大的产业化经营体系,不断提高农业的延伸效益。

7、加快改革步伐,建立现代农业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农业,必须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现代经济体制。当前,要在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农村基本政策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改革,积极创新机制,努力探索建立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农业经济体制。一是坚持农村土地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承包地不仅是农民重要的生产资料,而且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这是党的农村政策的根本,也是法律的规定。必须积极稳妥地搞好土地承包制度,妥善解决好农村土地承包中的遗留问题,切实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二是积极探索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有效形式。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和鼓励农民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流转方式,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向种养大户、合作社及龙头企业集中,逐步扩大土地的经营规模,提高土地规模经营水平和产出效益。

8.北京市关于发展都市农业的思考 篇八

泰州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蔬菜、淡水产品、生产基地,素有“鱼米之乡”、“银杏之乡”等美称。近几年来,通过实施农业结构调整,推广农业先进科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泰州农业取得长足发展。随着长三角经济的崛起,泰州农业及时调整定位,加快与上海等国际化大都市对接,大力发展无公害生产,生态农业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从近年来的生态农业建设实践来看,泰州生态产业规模还比较小,安全无公害的农产品在市场上所占份额还不大,未真正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因此,研究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促进泰州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自然资源优势与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一)生态农业发展的自然资源优势

1、热量充裕,降水丰沛,农业发展气候条件优越。泰州位于东经119°43′—120°33′,北纬31°56′—33°13′,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全年太阳辐射总量109—119千卡/平方方厘米,全年平均气温14.4 15.1℃,无霜期223—239天,稳定通过0℃以上积温(80%保证率)为5146—5421℃。年平均降水量为950—1030mm,雨量适中,光、温、水三要素协调,适合多种农林作物生产。泰州的气候生产力可达1400—1600公斤/亩,平均生产力为800公斤/亩,最高年份可达1200公斤/亩,具有较好的生产潜力。

2、平原广阔,养殖水域大,具有发展种植业、园艺业和水产养殖的土地资源优势。境内以新通扬运河为界,北部属里下河平原区,地势低洼,水土资源丰富,是全国的商品粮、蔬菜生产和水产养殖基地,兴化的淡水养殖产量连续十一年位居江苏省第一。南部属长江三角洲平原区,分为高沙土地区和沿江坪区。高沙土地区畜禽养殖业发达,泰兴是全国首家生猪上市过百万头县,同时又是全国的“银杏之乡”,银杏产量占全国的1/3。沿江坪区依托长江优势,外贸蔬菜和江水养殖发展较快。

3、水网密布,具有发展农业的水资源优势。境内主要河流,纵向上有上官河、下官河,卤汀河等,横向上有通扬运河、新通扬运河,周山河等。兴化境内有5湖12荡,水面较大的得胜湖、郭青湖等,丰富的水资源和众多的排灌网络,不仅可满足日益扩大的农业灌溉的需求,而且水资源开发潜力很大。

(二)生态农业建设稳步发展

1、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工作推进良好。已有112个产地通过省农林厅和省海洋与渔业局的认定,其中,种植业基地84.3万亩;家禽基地123.515万只;家畜基地6.9726万头;水产基地2.4万亩。2003年7月,姜堰、兴化分别被列为全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体认定第一、二批推进试点县。12月份,姜堰、兴化市通过省海洋与渔业局无公害水产品产地整体认定,分别有10个和15个申报主体通过认定,认定总面积为16.7万亩。

2、优质农产品开发品牌建设起步。泰州市共通过省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77个,已转换成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29个,直接申报成为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1个。通过认定绿色食品9个。有机食品建设与申报工作也已积极开展。

3、产业化经营初具规模。泰州市有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1700多家,其中在里下河地区形成以戴窑粮食批发市场为核心稻米加工企业群,以顶芳、信友等公司为核心的出口脱水蔬菜加工企业群,在通南地区形成银杏加工企业群及面粉加工企业群,以及沿江的外贸蔬菜加工企业群等。不少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通过了ISO9000、HACCP等国际认证的农业产品加工企业达到几十家。

二、生态农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源相对短缺,生态基础脆弱

1、森林生态功能低。2003年泰州市森林覆盖率5.68%,低于全省12%的水平,且树种单纯,层次结构单一,生态功能较差。自然保护区覆盖率仅为1.59%。

2、耕地质量下降。根据近年1400个农化样分析结果,土壤有机质平均为14.6g/kg,土壤速效磷平均为4.8mg/kg,除里下河地区气量中等偏低,其他地方土壤均缺钾。不少耕地微量元素低于缺素临界值。

(二)农业面源污染较为严重

1、农药使用强度较大。2003年,泰州市用药量1200多吨(含量为100%),农药使用强度(折纯)达3.8公斤/公顷。其中杀虫剂占50%以上。

2、化肥施用量大。2003年,化肥施用量12.12万吨(折纯),每公顷施用量380公斤/公顷(折纯),大大超过发达国家设置的化肥安全上限225公斤/公顷,也远高于全国330公斤/公顷的平均水平。化肥品种速效N肥为主,N、P、K配比仅为1:0.2:0.33,N肥利用率仅30%左右。

3、农业废弃物污染较为严重。畜禽粪便直接排放,秸秆露天焚烧,造成空气污染和土壤破坏。

(三)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农产品安全生产预警预报监控体系不健全,对农业环境污染缺乏有效的调控手段。

(四)生态农业建设规模偏小。在现行土地经营模式下,尚缺乏有效手段控制千家万户的生产;同时也难以刺激增加农业投入,生产优质、标准化的农产品。市场机制尚未健全,绝大多数无公害优质农产品连市场上未能实现优质优价,生产者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缺乏动力。

三、生态农业产业化是解决问题的出路

(一)生态农业的概念

生态农业就是实现农业生产系统良性的生态循环相协调,形成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相统一的高效农业。其前提就是保护生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促使农业持续、稳定、高速发展,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生态农业与农业产业化的关系是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的1、实施生态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可以避免农业单一性和分散性。生态农业的核心之一是强调整体协调,即要求面对整个国土资源进行多学科规划,组织多学科、多部门、多产业开展实施,实现资源、产业协调,形成规模化生产。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特点之一也是整体协调、综合开发利用农业资源,使农业不断向产前、产后延伸渗透,农业和非农产业交融,不断导出新的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农业经营方式上不断创新,走产供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之路,使农业经济、生态、技术三大系统整体协调发展。

2、生态农业与农业产业化具有循环再生功能。生态农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循环再生,强调能量流、物质流的良性循环和综合利用,不断增殖。循环再生在很大程度上包括了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内容。农业产业化是把农业作为一个部门企业,与其他相关的非农业部门组成联合,使农产品从粗原料经过产业化联合后,以商品进入市场,从农业生产部门到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企业的流通循环和增殖过程,也就是生态农业循环再生的表现之一。

3、科学技术驱动是生态农业建设和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共同特征。生态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共同特点是科技驱动占主导地位。生态农业建设需要在农业生态系统理论的指导下开发、研制、组装并替代传统高能耗、高环境危害的农业技术,要求建立生态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也需要用现代高新技术的应用与开发,提高产品的产量和品质,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三)生态农业必须走产业化经营的道路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生态农业作为一种特殊的农业,其农产品也要接受国内乃至世界农产品的挑战。因此,生态农业的立足与发展,必须走产业化经营之路。生态农业产业化,就是要在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约束下,通过种、养、深加工、农工贸并举、产加销一条龙的形式,促使生态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产业群体。这个产业群体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为前提,围绕区域化的支柱产业,实行多层次、多形式、多种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逐步形成生态农业产业链,促进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的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关于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建立环境与资源支持保护体系,夯实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基础。

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农业生产力,要着力构建农业环境综合整治、农业自然源保护与增殖的支撑体系。在教育和社会舆论层面上,加强引导,提高公众生态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在公共行政层面上,要加大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行为防治、处罚力度,对生态农业持续发展项目给予税收、信贷等方面优惠。在宏观调控上,要制定森林资源、水土资源、基本农业田保护规划、中低产田开发利用与土壤培肥规划,高毒高残留农药控制与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发展计划,制订村镇生活污染,工业污染防治计划,并建立相应的监督考核机制,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再生能力。

(二)遵循地域分异与生态适宜性原理,发展优势产业。

从开发和保护生态资源优势出发,因地制宜,调整产业布局,把生态农业建设原则体现到大规模的农业商品生产基地建设、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中。首先要根据泰州三大农区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特点,科学制订产业发展规划。规划要强调在特定区域内自然资源的整体开发,产业基地规模的发展。要体现环境友好原则,发挥资源优势,实现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治理和保护。其次要实施龙头带动战略。严格按照生态经济规律扶持龙头企业,选择规模大、起点高、技术力量强的龙头企业作为产业骨干,鼓励企业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进一步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体制。要在投资上给予倾斜,从各级财政支农资金、支农周转金、农业发展基金中划出一定的比例,扶持农业产业化的优势项目,开发优势商品基地建设。鼓励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扶贫资金、农业发展专项基金向生态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倾斜,对刚起步的企业采取减征或免征增值税,对新开发的产品缓征所得税,允许经济实体在税前从产品经营额中提取一定比例的技术改进费等。再次要加强产业发展工作的综合管理,加强对产业运行质量及各个环节监督管理和组织协调。加强生态农业产业化的生产基地所在地及周边区域综合治理,做到“源头控制、流域治理”,关、停、并、转一些污染企业,按照“谁污染,谁负责”,督促企业不排污或少排污,多栽树,多种草,提高绿色植被的覆盖率,为生态农业产业化的生产乃至加工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强化生产过程管理,制订无公害优质农产品生产标准和技术规程,加强环境监测与监控,严格实行农产品质量检查与市场准入。

(三)完善生态农业技术体系,提升农产品核心竞争力

生态农业产业化技术是传统农业生产技术精华与现代高新技术集成的技术体系,包括生物技术资源节约型利用、清洁生产、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业信息技术等。首先要加快生态农业技术集成开发与推广。加强与国内外农业科研机构协作,促进科技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建立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加速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把发展高新技术与改造传统产业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农业竞争力。鼓励龙头企业加快新技术开发,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的科技开发投入体系。其次要大力构建农业信息技术平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将经验性、分散性的农业技术规范化、程序化和集成化。加大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强与科研院所、企业、生产基地网络互联,通过信息网络传播科技,指导生产。再次要健全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建立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机制,积极培养农村种养专业户、示范户,加快农业科技的普及。

(四)建立市场调控体系,引导生态农业产业化开展

生态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引导生产、加工和销售,是生态农业的市场化。充分发挥市场的支持与调控作用,以更好地引导生态农业产业化开发。首先,要扶持建设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通过政策扶持、项目引导,重点培育对区域性生态产业有带动作用的批发市场,改善交通设施和市场基础设施,壮大市场规模,完善市场集散农产品,形成价格的功能,强化其对生态产业的发展带动作用。其次,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不遗余力地打击假冒伪劣商品,保护优质农产品品牌,实行农产品优质优价。再次,加强市场预测功能,避免出现农产品生产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不协调,供需脱节的状况。在市场信息失灵的情况下,要积极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通过适当的经济政策倾斜,调整农产品价格,保护和支持生态农业的发展。

(五)建立生态农业的考评机制,保障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

9.北京市关于发展都市农业的思考 篇九

1 现有基础

粮食生产机械装备水平已经达到一定层次。全区拥有农机装备总动力38.6万kW, 拖拉机6 047台, 配套农机具13 807部, 联合收割机1 109台, 插秧机1 258台, 农用运输车1 955辆, 农副产品加工机械800台套, 机动弥雾机8 614台, 农用水泵8 693台。2009年三麦机播面积2.43万hm2, 机械化种植水平97.9%;水稻机械种植面积2.15万hm2, 机械化种植水平74.13%;小麦、水稻机收水平分别为98.9%和93.9%, 全区稻麦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4.3%。

农机管理服务体系健全完善, 区镇两级农机管理机构健全, 区级5个行政管理和社会公益型事业单位分别承担监管、推广、培训和服务职能。20个镇 (区) 均设有农业服务中心, 有专职农机管理人员38名。省一级农机维修点1个, 负责联合收割机等高性能农机维修;二级点3个, 进行中高档次农机的一般维修保养;三级点33个, 进行常规农机维修。建有三星级以上农机专业合作社20个, 吸纳会员1 007人。拥有在册农机手7 159个, 农机从业人员17 324人。

近年来全区农机化建设成果颇丰, 农机化工作紧紧围绕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大局, 开拓创新, 实现了农机推广的新突破, 安全生产无大事故, 农机为农服务有新成果。2010年, 顺利通过国家级平安农机示范县 (区) 、江苏省水稻生产机械化示范县 (区) 和秸秆机械化还田示范县 (区) 验收。农机跨区作业成为通州农民在全省叫得响的创富品牌, 连续多年跨区作业收入超亿元, 涌现了一批年收入超10万元的农机手。

2 发展空间

全区现有农机总量中动力机械多, 配套机具少;普通机械多, 高性能机械少;粮食生产机械多, 经济作物机械少, 农机装备结构与都市农业发展需求之间的差距较大, 农机化为都市生态农业配套服务的空间很大。长期以来, 通州的农机化建设一直围绕稻麦油等传统大宗农作物进行, 蔬菜瓜果、花卉苗木及其他经济作物生产一直以人工作业为主。除种植业以外, 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对农机化也有着较大的市场需求。通州撤市建区以后, 区委、区政府提出了发展都市生态型农业的构想, 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建设需要更多的科技支撑, 也对农机化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机部门根据新时期农业生产的特点, 作了有益的尝试, 2010年引进、示范和推广大棚王拖拉机18台, 担架式弥雾机77台, 粪便处理机2台套, 饲料搅拌机2台, 田园管理机1台, 增氧机14台, 秸秆还田机688台, 使用效果不错, 后期发展前景看好。

3 建设思路

3.1 在配套机具多样化上下功夫

耕整地联合作业、种植与施肥施药联合作业、耕种复式作业等可以大大提高工效, 减少作业成本。随着拖拉机报废更新、升级换代工程的实施, 动力机械的性能大幅提高, 根据需要配置多种挂接农机具成为可能。如通州推广的大棚王系列拖拉机, 可挂接蔬菜、花卉、经济作物所需要的耕作机械, 花生、大蒜、胡萝卜、土豆等块茎类果实的挖掘类收获机械。该型拖拉机还是播种、灭茬、开沟、起垄等传统农机具的动力机械。通过配置多种作业机械, 提高机具使用效率, 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将成为下阶段发展的方向。

3.2 在个性化农机发展上求突破

都市生态农业一般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 选择适宜的种养品种和生产模式, 体现的是一镇一品, 特色发展, 错位竞争, 通用型农业机械往往无法满足特色生产的需要。针对已形成一定规模的简易大棚和钢架大棚为主的设施农业, 重点发展智能化大棚设施, 引进多功能田园管理机械, 推广大棚喷、淋、滴、渗灌与温控技术, 大幅提高设施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顺应生态农业发展趋势, 积极引进化肥深施、物理诱虫、河道清淤、秸秆制粒气化、秸秆还田、畜禽粪便处理等农业机械, 使农村种养殖业的废弃污染物得到有效治理。积极探索农产品产后加工升值的机械化发展路子, 加速推广冷藏保鲜技术和真空包装技术的应用, 引进果品分级处理、打腊包装、蔬菜脱水加工等产品加工机械, 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增强市场竞争力。通过因地制宜推广使用个性化特色农业机械, 提升农机化的服务领域和范围。

3.3 在科技含量提升上做文章

一个产业科技含量的多少决定其核心竞争力。粮食生产是农业的基础, 在现代都市生态农业的建设进程中, 要从保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高度出发, 引导农民购置高性能、高品质、高效率的粮油作业机械, 提高农业机械的配置质量。在稳定保有量的情况下, 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 将高档联合收割机的占比由70%提高到95%, 乘坐式插秧机的占比由10%提高到70%以上。密切关注农机新科技发展动态, 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 发展节水、节油、节肥、节种、节药和资源综合利用的农业机械化技术及设备, 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产安全的新型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循环经济发展。

3.4 在配套服务跟进上争效益

伴随着农机具保有量的持续稳定发展, 农机作业生产的细分子行业农机维修、配件 (油料) 供应、作业经纪服务等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作为载体的各类农机合作社, 提高了农机服务的组织化程度, 在机手、农户、市场之间架起了快速沟通的桥梁, 通过合作社的运作, 实现了各方利益的最大化。通州的农机合作社无论组织架构、运作模式, 还是发展规模, 都还处于起步阶段, 应提高农机合作社的组织化程度, 向管理要效益, 推动农机作业服务的良性发展。

4 可行措施

紧紧围绕“稳粮油、调特经、扩高效”的都市生态农业发展思路, 以农民增收为核心, 以市场为导向, 以项目农业为载体, 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 提升全区都市生态农业发展水平。

4.1 巩固提高大宗农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 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水稻生产方面, 加快建立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规程, 实现技术本地化和标准化, 加快技术普及, 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创造条件。发展适合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系列装备, 在水稻栽插、收获初步实现机械化外, 试验推广低成本育秧播种机械, 粮食烘干、加工、包装等机械, 带动水稻烘干、稻米精深加工发展, 延长服务链和产业链, 提高水稻生产整体效益。油菜生产方面, 近年通过实施省级油菜生产机械化项目, 通州油菜生产机械化播种、收获试验示范点进一步扩大。要继续研究探索油菜品种、种植模式与油菜机械化生产的适应性和经济性, 筛选适合机械化作业的油菜品种和栽培技术, 依靠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 推动油菜生产机械化技术的熟化和成果的转化。

4.2 全面推进设施农业生产机械化, 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设施农业具有较高的市场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是种植业和养殖业中效益最高的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 也是当前广大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重点发展设施园艺和设施养殖 (水产养殖和畜禽养殖) 机械化, 充分挖掘设施农业各个方面的生产潜能, 用现代农机装备武装设施农业, 努力实现设施农业主要生产过程机械化。在温室大棚方面, 推广微耕机、微滴灌装置、臭氧病虫害防治机、机动和手动施药器具、烟雾净化和二氧化碳气肥器、频振式电子灭虫灯或黄光诱虫灯等装置。以省级景瑞高效设施蔬菜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为龙头, 服务水芹、西瓜、葡萄、香芋、蔬菜等十个产业基地, 以及畜禽水产养殖场、养殖小区、专业养殖大户。在设施养殖方面, 推广喂料机、喷淋设备、风机、冷水帘以及粪便处理等设备。积极为大型养牛场配套自动挤奶、杀菌、冷藏等设备, 跟进服务大型鸡、鸭、鹅饲养场, 为他们提供自动孵化设备, 禽舍自动化管理系统。力争用五年左右的时间使通州设施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全省一流水平。

4.3 大力发展环保节能型农机, 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都市生态农业的建设过程中也必须考虑到土地的可持续使用和农业生态环境的安全。一是加大农机报废更新力度, 逐步淘汰高能耗的老旧农业机械, 减少农机排气污染。二是大力推广三麦免耕播种技术, 推广高效、低毒的植保机械, 保护生态安全和农产品品质安全。三是做好农作物秸秆的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推广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 实现农作物秸秆的良性循环利用, 培肥地力, 改良土壤, 促进增产。抓住秸秆综合示范县区创建的机遇, 以推广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为重点, 大力开展秸秆综合利用, 加强环境资源保护, 把通州建设成为富民、宜居、平安、和谐的都市后花园。

4.4 全面打造平安和谐农机, 为都市生态农业保驾护航

10.北京市关于发展都市农业的思考 篇十

山阳县农业局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各级各部门按照“政府扶持、自主发展,扩大规模、提升质量”的发展思路,坚持把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发展县域经济、实施农民增收八大工程相结合,初步形成政府引导、龙头企业引领、合作组织开发、产业大户带动的良好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有效促进了我县农民增收步伐。

一、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工作成就及特点

1、成就。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县域工业化及农民增收,不断加大畜、果、药、茶、特色农产品包装推介,吸引山阳在外老板返乡和有实力的客商创建农产品加工及营销企业,重点在畜牧养殖、核桃板栗、茶叶、中药材等优势产业方面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目前我县农产品加工、开发、营销等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139个,其中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34个、专业合作社82个、专业协会22个,其中从事种植业开发的产业组织48个、畜牧66个、林特产业19个,其他14个,产业化组织固定资产总值达到8.2亿元,带动农户7.8万户。其中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工生产线达到48条,从业人数达到 3495人,年生产加工能力达到4.3万吨,年销售收入达到5.2亿元。目前全县已有8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其中市级7家,省级1家,从业人数达到1966人,固定资产总值达到6.6亿元,年带动农户7.5万户,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达到4.28亿元,年销售收入过500万元企业8家,其中陕西必康制药有限公司年销售收入过亿元,龙头带动能力不断增强。目前还有一家市级龙头 企业正在申报之中。

2、特点。一是订单模式。如金川封幸、三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药业龙头企业,采取订单形式建立订单药源基地;二是示范基地综合带动模式。如户垣晨阳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立起以蔬菜开发为主体的农业综合开发基地1260亩,发展莲池养鱼500亩、“冬暖式”大棚蔬菜60亩,设施蔬菜700亩,为特色产业开发树立了样板,同时公司采取“反租农民土地或鼓励农民以地入股”方式,充分让利于群众,每亩每年租金800—1000元,超过群众种粮亩均纯收入的2倍以上,通过土地流转将分散各户经营的土地集中起来,统一经营,既解决了产业发展的规模用地问题,又拓宽了农民增收空间,目前这一产业开发可实现群众地租收入112万元,就地常年安臵劳动力150人,实现就业收入150万元,向外转移劳动力800人,实现劳务收入800万元。每年共可实现收入1100万元,使所涉及农户人均净增收3600元。计划投资700多万元的漫川镇前店子村生态观光农业园区正在筹建之中;三是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如龙山药材有限公司出资48.65万元与城关镇陈湾村农民组建了“山阳县龙乡药材专业合作社”,以批发价供应农业生产资料,保护价收购中药材产品,开展技术培训,在城关冯家湾、色河赵塬、花栗沟、板岩罗川等地建立生地、丹参、连翘、二花药源基地5000亩,人工饲养鼯鼠6000只,收购中药材3153吨,价值2824万元,带动农民8000户,户均增收1770元;四是企业扶持带动模式。如天元隆公司采取保护价收购,每亩补贴2000元,连片种植100亩以上的村建立魔芋初加工厂等优惠政策,在全县建立了2个千亩魔芋镇、5个百亩以上魔芋村,目前已落实订单魔芋基地2290亩,促进了魔芋特色产业发展。

二、主要做法

1、创新开发模式,培育有效市场主体。一是积极扶持发展特色产业大户,引导特色产业开发。全县在抓好145个一村一品示范村的基础上,重点对核桃、九眼莲、设施蔬菜、畜牧养殖等优势特色产业规模发展户进行资金等各方面的优惠与扶持。在设施蔬菜建设上,县财政拿出100万元,按照中棚每亩3000、大棚5000、温室3万的标准,对20亩以上的规模种植户予以补贴,有效促进了设施蔬菜规模化发展。在畜牧产业发展上,县财政对一次性出栏100头以上一次性奖励5000元,对存栏100头以上种猪大户一次性奖励2万元,使全县设施蔬菜、养殖、核桃、茶叶、九眼莲等特色产业发大户达到1万余户,促进了产业基地规模化发展步伐。二是培育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农民进入市场的桥梁纽带作用。采取抓点示范、信贷扶持、免收工本费和增值税等有效措施,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同时对全县农民合作社实行分类管理,发挥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生产指导、技术推广、产品加工包装、品牌开发、产品销售中的作用,目前全县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合作社已达到82家,发展数量位居全市第二,合作社从业人数累计达到 4756人,带动农户1.8万户,年销售收入达到 3142万元。三是积极发展农民营销队伍,围绕我县优势特色产业,全县农民营销队伍发展到2000人,通过培育各种类型的市场主体,有效促进了我县特色产业发展步伐。目前全县中药材保留29万亩,茶叶发展到2.13万亩,畜牧养殖小区达到30个,养殖专业村达到41个,全县猪、牛、羊、禽发展到245万头(只),其中规模养殖占全县畜禽养殖总量的40%以上;以九眼莲、魔芋、设施蔬菜为重点的特色产业基地面积达到36万亩,其中设施蔬菜发展到4000亩,九眼莲1.2万亩,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2、加快特色产业市场开发步伐,打造优势特色品牌促进开发。一是狠抓农产品开发包装步伐,积极扶持引导龙头企业及专业合作组织注册农产品商标,目前全县龙头企业及合作组织注册的各类农产品商标达到12个,农产品市场开发步伐不断加快。二是扩大优势农产品展示宣传,采取制作宣传牌、组织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展示交易会等多种形式,做好农产品展示宣传,扩大山阳农产品营销;龙山公司引进日本先进生产技术,年生产加工中药饮片500余种、1200吨,与省内外10余家医药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与100多家业务经营单位建立了购销联系,产品营销网络遍及全国主要医药市场;秦丰养鸡专业合作社生产的“丰阳”牌鸡蛋已入西安市;“庙枫延”牌茶叶、“山里人家”牌手工粉条已畅销省内外;金山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生产加工的“丰菇源”香菇在西安建立了销售中心。三是强化品牌整合,提升品牌形象。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我们按照统一注册商标、统一包装规格、统一质量标准、统一营销管理 “四个统一”的原则,加快核桃、茶叶、九眼莲三大特色农产品品牌整合力度,实现生产标准化,管理规范化,销售品牌化,全县形成山阳核桃、竺仙牌天竺翠峰茶叶,山阳九眼莲三大优势品牌,有效提升了山阳农产品品牌形象。

3、健全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强化龙头企业发展基础。一是制定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方案。为了促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县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山阳县促进农民增收八大工程规划(2009—2012年)》、《2009年农民增收工程实施方案》,《山阳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2009-2012年)》、《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规划、方案、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农业产业化建设思路、工作目标及重点,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二是深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在进行农村土地流转试点的基础上,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工作,针对我县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对流转方式、流转程序及服务管理做了明确规定,结合我县优势特色产业及设施蔬菜建设,重点在漫川前店子、户垣桃园村、十里刘家村等7个村开展土地经营权流转,与农户签订标准化土地流转合同1532份,集中流转土地770亩,全县土地流转总面积达到3614亩,为农业规模经营奠定了良好基础。三是强化科技支撑,促进特色产业升级。充分整合“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阳光工程”、农民创业技能”等培训项目,聘请农业、林业、畜牧多名专家携带电教设备、宣传资料先后多次深入100余个一村一品示范推进村开展产业培训50场次,累计培训农民5万余人,推广双膜莲菜8000亩,有效提高了产业科技含量。大力推广和引用新品种、新技术。同时充分发挥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作用,不断提高产业信息、科技服务能力。

4、加强组织领导,为龙头企业发展及特色产业发展提供组织保证。一是强化领导责任。县上坚持实行农业产业化建设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主管副县长为副组长,农业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农业产业化发展领导小组,各乡镇也相应成立了领导机构,加强农业产业化工作协调,全县上下形成了高位推动农业产业化建设的有效工作机制。二是落实优惠政策,强化政策扶持。积极落实国家支持龙头企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联合邮政储蓄银行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000余万元,联系金融部门发放龙头企业贷款2.7亿元,落实各类税收减免70万元,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及农业产业化发展。三是整 合涉农资金,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积极争取中省产业项目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用活政府配套资金、捆绑整合涉农资金、带动农民自筹资金、多方筹措社会资金的多元化农业产业化投入的新路子,不断加大农业产业化投入。2009年县财政累计投入570万元(农民增收专项资金200万元,核桃产业专项资金200万元,设施蔬菜专项资金100万元,一村一品专项资金50万元,科技特派员项目到村帮扶资金20万元),整合农林水牧等专项资金1000余万元,为农业产业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四是强化农业产业化建设目标责任考核,县政府把将农业产业化发展指标纳入各乡镇、部门目标责任考核内容,每季度由县委、政府督查室对农业产业化建设进行督查通报,有力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建设。

三、存在问题

虽然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我县投资环境相对滞后,人才和资金缺乏,难以吸引外地资金投入本地特色产业开发。

二是我县农产品加工企业总量较小,现有加工包装的农产品数量占农产品年产量比重较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较弱。

三是市场服务体系不完善。县内农产品市场网点分散、辐射不全、经营不专、联系不紧、市场服务体系不完备,信息渠道不畅,龙头企业发展的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改善。

四是农产品品牌影响力不足,目前我县各类农产品品牌虽已达到14个,但市场占有率较低,品牌知名度及美誉度需进一步提升。

五是资金投入不足。由于县级财力有限,农民收入普遍不高,投入农业产业发展资金十分有限,龙头企业规模偏小,市 场融资难度大,造成产品种类单一,竞争力下降。

四、对策与建议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抓好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产业基地建设及农产品品牌开发四个关键环节,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健康发展。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不断壮大龙头企业发展规模,重点抓好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负责人培训,切实提高农业产业化组织的管理水平和市场营销能力。认真抓好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的监测指导,不断加快龙头企业认证,全年至少完成一个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认证,不断提高龙头带动能力。

二是不断创新开发模式,壮大农产品基地建设规模。继续围绕农民增收八大工程规划及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要求,强力推进“强村大户”模式,引导企业、专业合作社及种植大户积极参与特色产业开发,突出抓好六大产业(即一抓核桃,二抓劳务,三抓畜牧,四抓药业,五抓茶叶,六抓特色农产品),形成六大产业分别有一名主要领导包抓,有一批产业强村支撑,有一批市场主体带动的产业发展格局,为农民增收奠定坚实产业基础。

三是切实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不断拓宽农产品市场渠道。扎实做好农产品宣传和产品推介,切实加强农产品门店的营销指导,做大经营规模,做优产品销售,做精产品包装,搞好农超对接,重点做好设施蔬菜的产销衔接,带动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积极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产品经纪人、生产大户参与多种形式的农产品推介交易与展示,不断提高我县优质农产品市场占有率。

四是强力打造优势农产品品牌,不断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 力。积极引导相关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产品购销大户提高产品质量,改进产品包装,加快商标注册步伐,全年至少新完成一个农产品商标注册任务,继续抓好核桃、茶叶、九眼莲品牌整合工作,做到注册一个商标,打造一个品牌,拉动一个产业,不断提高山阳“一村一品”市场竞争力。力争到2012年,全县龙头企业增加到4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增加到150个,农民营销专业村发展到10个,农民营销队伍发展到2000人,农民人均产业化经营收入不断增加,在农民人均纯收入所占比重大幅提高。

五是进一步优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建议出台相关优惠政策,进一步改善龙头企业发展环境。第一,建议将市级龙头企业纳入财政贴息范围,每年对经营情况比较好的市级龙头企业安排至少10万的贴息贷款额度,切实解决龙头企业融资困难。第二,实行龙头企业信用等级量化考核制度,对龙头企业实行综合量化考核,对带动特色产业发展能力强,带动农户致富快的龙头企业实行以奖代补,并将考核等级与信用等级进行挂钩,将考核结果作为企业贷款的信用评定依据。

11.汕头: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情况 篇十一

广东省汕头市位于东南沿海地区,是全国著名侨乡和经济特区。全市土地总面积2064平方公里,总人口539万人,农业人口376万人,占69.8%,常用耕地面积57.02万亩,山地100万亩,海岸线长289.1公里。北回归线横贯市区,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日照2000-2500小时,平均气温21-22度,常年雨量1300-1800毫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物产丰富。

一、汕头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情况

汕头的耕地资源不多,但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农民聪明勤劳,传统农业十分发达,有“种田如绣花”的美称,“潮汕老农”闻名海内外,粮食至2000年在全国率先实现“吨谷市”十连冠。进入新时期,汕头市委、市政府从特区发展、人多地少的实际出发,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战略,作出建设现代农业、效益农业和都市农业的决策部署,全市大力推进粮菜轮作农业区、“菜篮子”农业区、果林生态农业区、立体养殖农业区和南澳生态旅游农业渔业区等五大农业优势区域的规划建设,传统农业加速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2011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4.5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32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893元。主要体现在:

(一)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框架基本形成。汕头农业坚持在特色中寻找优势,我市的反季节设施蔬菜,三棱橄榄、玻璃油甘、胪岗蕉柑、乌酥杨梅、林檎、台湾水果、南澳桔红、宋茶等特色水果,狮头鹅、台湾白鸭等特色水禽,牛田洋青蟹、海门鲍鱼、莱芜紫菜、南澳的太平洋牡蛎、龙须菜等水产养殖,以及澄海远东国兰、市农科所蝴蝶兰等一大批名优特农产品生产基地已经初具规模,成为现代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增长点。蔬菜年播种面积67万亩、复种指数高,总产量150.33万吨,并进一步向设施化、无公害、反季节生产方向发展,经济效益凸显,部分设施蔬菜示范基地年亩产值超过3万元、纯收入约2万元。水果种植面积19.4万亩,其中台湾优良水果种植面积4.6万亩、年产值超3亿元。禽畜规模化、生态健康养殖发展迅速,全市生猪、家禽规模化场分别达到199家和437家,年生猪出栏142.8万头、家禽出栏2928万只。热带兰、名贵国兰为主的园艺花卉产业初现规模,年销售额1.3亿元。濠江、南澳、澄海莲华休闲观光农业方兴未艾,成为现代效益农业新的增长点。耕地产出水平日益提高,每亩耕地年种植业产值达到5800元。

(二)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以农科所的蝴蝶兰、水稻、花生,白沙蔬菜研究所的蔬菜和白沙禽畜研究所的狮头鹅为龙头的新品种选育、研发取得新进展,市农科所新育成9个蝴蝶兰优稀品种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成为我国大陆地区首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蝴蝶兰品种,有11个品种获得英国皇家园艺学会国际兰花新品种登录;“汕恢316”和“博优691”杂交稻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天丰优316”杂交稻和“汕油851”花生获国家新品种鉴定。白沙蔬菜和狮头鹅加快科技创新和开发,其种业在国内外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以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的农业生产新品种、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生猪良种率95%,鸡良种率90%,农业生产基本实现良种化。农业标准化和品牌建设一直走在全省前列,累计制(修)订地方农业标准218项,建设标准化示范区58个,面积8.25万亩,新增社会经济效益近6亿元。获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38个、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34个,种植面积5.5万亩,年饲养生猪4.7万头、肉鸡40万只,农产品产量8.6万吨;“粮丰”牌大米等21个农产品获“绿色食品”(有效期内)认证,南澳“宋茶”、“佳盛”紫菜获“有机食品”认证,“蓬盛”等6个农产品(不含渔业)被评为省名牌产品。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推进。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为主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不断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联结基地和农户,发展特色农产品的种养、加工和销售,有效地带动了传统特色农业形成产业并走向市场。全市现有农业产业化组织251个,联结带动农户28.26万户,农户每年从中增加收入4亿元。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累计有县级以上龙头企业76家(包含市级43家、省级13家、国家级4家),年产值37亿元、市场交易额48.18亿元,联结农户24.6万户,带动户均增收1986元。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196个,包括18家省级和40家市级示范社,成员1万多人,带动3万多户农户,户均增收1200元。

(四)现代农业园区经济蓬勃发展。全市已规划建设现代农业园区44个、面积8万多亩,其中建成省级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6个,面积近6万亩,辐射带动20万户农民发展高效、高值种养业,园区内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3万元。汕头农业科学园集科技研发、科普教育、园区观光于一体,成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潮南台湾农民创业园(我省第二个)获农业部、国台办批准并启动建设。牛田洋现代农业生态示范区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

二、下一步发展都市农业的思路和措施

近年来,汕头市农业农村经济在一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受耕地资源、市场空间等因素的制约,现代农业发展步伐还不大,农业素质效益有待提高。下来,我们将抓住汕头经济特区扩大范围的重大历史机遇,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为特征,以促进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为重点,强化现代农业物质技术支撑,突破资源环境制约,加快建设具有特区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汕头农业跨越式发展。主要是:

加快发展都市农业,培育现代农业亮点。

一是加紧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

扶持澄海莲上、莲下、溪南、上华,龙湖外砂、新溪,潮南井都、陇田,潮阳海门、金浦、棉北等蔬菜基地的防灾和反季节生产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快深汕高速公路两侧濠江、潮阳、潮南1.5万亩节水设施蔬菜基地的开发和建设,挖掘耕地潜力大力发展冬季农业,引导支持禽畜养殖场扩大生猪、家禽规模生产和生态健康养殖,努力提高重要农产品自给能力。

二是加快特色产业转型升级。

在保护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提下,突出高效、高值、安全的目标,改造提升传统特色产业,进一步扩大设施蔬菜、台湾水果生产,引导发展生态健康生猪产业,稳定和巩固肉鸡、肉鸭生产,发展壮大狮头鹅等特色产业,适当引导扩大蛋禽生产,鼓励扶持潮南枫桦、永吉肉牛产业加快发展。

三是加快培育特区精品农业。

加快推进莲华国兰、农科所蝴蝶兰研发生产为主体的花卉园艺产业成规模出效益,培育发展南澳海岛“农家乐”、濠江“丹樱园”、澄海莲华自然观光等为主体的观光农业产业,鼓励引进生物肥料、农业种业、航天科技育种、农产品加工物流、饲料加工、生态健康养殖等新品种、新技术,引导推动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优质资源在新兴精品农业产业上集聚,逐步培育成为特区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

建设“三个工程”,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一是建设“标准农田”工程。

实施《汕头市现代标准农田建设“十二五”规划》,全面开展对围内农田基础设施的整治,逐步把全市的基本农田建成“路相通、渠相连、林成网、田成方、涝能排、旱能灌、地力高”的现代标准农田,力争至2015年整治农田受益面积达到30万亩,建成现代标准农田16万亩。

二是建设“园区示范”工程。

加快16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和国家、省、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基础设施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创新经营机制,积极引导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结农户投资经营,提高农业集群化经营水平。

三是建设“科技兴农”工程。

上一篇:牛年再见虎年你好唯美文案下一篇:学校疫情防控工作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