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音乐四年级教案(8篇)
1.人教版音乐四年级教案 篇一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忆江南》 教学目标:
1、通过视,听,唱,动等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体验歌曲的意境美,学会歌曲《忆江南》,表达出对江南景色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2、引导学生参与,使每个同学都积极投入到音乐实践活动中去.感悟音乐与生活的联系,对江南文化有初步的感性认识。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愉快地演唱歌曲《忆江南》。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教学难点:
1、指导学生准确演唱,并学会用优美的声音背唱歌曲。教学准备:多媒体,琴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观看《忆江南》幻灯片的同时听赏音乐)音乐播放的同时老师随音乐起舞。
2、简介作者:
师:你们知道朗诵这首词吗?它的作者是谁?(生回答)师:你们真棒!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早年在江南生活,晚年时他回忆起江南的美景,写下了一首著名的词《忆江南》,忆江南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对江南风光的喜爱之情.江南风光秀丽,美景无限。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杭州是江南最美丽的地方了,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江南,去领略那江南的美景,细细品味诗人的情怀。
二、引入新课(吟江南)
(1)师:从古至今,凡游过江南的人们,无不惊叹她的温柔、婉丽。多少文人墨客都被江南美景所陶醉,借景抒情,留下了无数的美文和诗篇。请大家静静地听老师朗诵一遍。(诵词:出示词幻灯片,播放配乐,教师直接示范朗诵一遍。)
(2)师:此诗毫不掩饰地表明作者曾经去过江南,为江南的风景梦萦魂绕。谁能像老师一样来朗诵这首词呢?(指名朗诵,师评价或生评价)
(3)师:现在让我们一起轻轻地,有感情地朗读白居易的这首词,感受一下诗人对江南美景的热爱和赞美吧!。(师生共同朗诵,播放配乐)
三、学唱歌曲
1、聆听教师范唱。
师:同学们读的真好!这么美的诗用朗诵还不足以表达它美的意境,现在这首诗已经被谱了曲,很好听,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它的旋律吧!
2、聆听歌曲范唱。
师:这首歌让曲作者“戴于吾”谱了曲之后好听吗?老师唱得还不够好,让我们再来细细地欣赏一次(播放音乐)。
3、轻声哼唱歌曲。(出示歌谱图片)(1)师:真好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歌,让我们试试一起跟着音乐,看着歌词轻声地哼唱一遍吧。可用“la”的音轻轻地哼唱旋律。
(2)师:下面就请跟着琴轻轻地把歌词唱一唱。说说你比较难掌握的是哪一句歌词。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一学。
(3)江南有太多的美可以让我们回味无穷了,所以在唱最后一句“忆江南”时我们也应该让人感觉回味无穷,让我们为最后一句“忆江南”设计力度记号以表达作者对江南美景的留恋之情或见到江南美景时的激动兴奋之情。(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演唱用“渐弱”的力度来唱最后一句。)
(4)(出示圈好的曲谱)师:同学们唱的太美了,我仿佛又看到了江南那迷人的景色。现在请你们听老师唱一唱歌谱,仔细听一听,看一看老师圈出的这几个音有什么特点?(最后一句和结束句)(5)请学生完整地背唱歌曲一遍。(讲解并示范演唱高低八度的两句“忆江南”的唱法。指导情绪:回忆江南美景时是怎样的心情?那我们应该用怎样的声音来唱?提醒学生唱出江南音乐的特色——甜美柔和。怎样才能唱出甜美柔和的声音呢?〈音量轻,气息连,表情好〉)
4、表现歌曲
师:刚才我们很好地演唱了这首歌曲,那你还有什么办法让歌曲更好地表现江南的美吗?请学生用多种演唱形式处理歌曲,分组展示。3(女生唱词,男生哼唱;男生唱词,女生哼唱。男生朗诵,女生哼唱;女生朗诵,男生哼唱)
四、拓展《忆江南》
1、师:大家的表演让我仿佛真的走进了江南的美丽景色中,你们知道吗,白居易写这首词的时候还写了两首《忆江南》,让我们来看看他的二忆,三忆,让我们一起来朗诵:(出示二忆,三忆课件)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2、师:你能试着把这两首词代入歌曲中唱一唱吗?(师放伴奏,学生试唱)
3、师: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另外一首陈俊华演唱的《忆江南》(出示视频),我们一起来听赏不同版本的《忆江南》。
4、师:音乐与舞蹈是一对密不可分的好姐妹。有什么样的音乐就有什么样的舞蹈!如果我们给《忆江南》配上舞蹈动作的话,那该是怎样的呢?接下来先同学们请欣赏舞蹈《小城雨巷》。师:舞蹈《小城雨巷》细腻唯美,在2007年春晚节目中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这个舞蹈表现的是富有江南特色的雨,因为有了雨的滋润,江南才变得那么灵动、温润,手撑油纸伞的姑娘们在柔和的灯光掩映下,行走在独具特色的“民居”之间,透着江南姑娘的灵秀之气、风韵之美,烘托出江南的清雅、大气。(观看2007年春晚江南舞蹈《小城雨巷》 4 片段,配上《忆江南》的歌曲。让学生边看边舞。进一步感受江南音乐的柔美。)
五、同学们,今天我们从诗、歌、舞几个方面初步了解了江南的美,让我们一同起立,再一次赞美江南,歌唱江南!让我们在《忆江南》的歌声中舞动起来。
《少先队员采茶歌》 教学目标:
1、学会歌曲的旋律,并能创编舞蹈动作。
2、能用纯净、甜美的歌声演唱《少先队员采茶歌》,表现少先队员采茶时的欢快心情。教学重点:学会歌曲。
教学难点:创编舞蹈动作表现歌曲。教学方法:
听唱法、以词带曲法、按节奏朗读歌词、识谱视唱、情境导入法。教具准备:
电子琴、录音机、范唱带、谱例实物投影、多媒体课件、“纸茶叶”。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音乐问好!(感受音乐课堂的魅力)
2、发声训练游戏。(强调坐姿,安定情绪,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3、复习歌曲《小鸟请到这里来》。
二、情景导入:
1、展示课件播放南方采茶画面,让学生看画面,融入情景之中,体会采茶的乐趣。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大家到美丽的江南水乡走一走,看看那里美丽的景色,了解江南特定的文化及音乐特点。)
2、教师提问:同学们,看着画面的人们在采茶是不是很享受那种茶香飘飘的氛围啊!那同学们想不想也和他们一起享受采茶的过程啊?
3、身体感知:教师取出“纸茶叶”请学生上前模仿采茶。
4、弹奏“采哟采哟”歌词音乐:学生在乐曲声中做采茶动作。(舞蹈化、体现美育与合作创编。)
三、学习歌曲:
1、初听歌曲:感受歌曲的调式风格,体会江南歌曲的风格特点。(思考:歌曲的速度、情绪是怎样的?)教材简析
《采茶歌》是我国南方的一种歌舞体裁,表演形式一般为一男一女,或一男两女,后发展为数人或数十人的集体舞。表演内容多为种茶、采茶的过程,体裁形式多为小调。《少先队员采茶歌》以新的创 6 作手法表现少先队员采茶的过程和欢快的心情。歌曲为两段体,羽调式。)
2、复听歌曲:生谈自己的感受。(你感觉到少先队员采茶时的心情怎样?)
3、再听歌曲:学生心里默唱。
4、学习歌曲的旋律:
(1)教师教唱一遍歌谱,学生小声随琴哼唱旋律。(2)学生齐唱旋律。
5、按节奏读歌词,学生添加歌词演唱。
6、教师弹奏旋律,生齐唱歌曲
四、歌曲处理:
1、第一小节:“茶树青青”要具有弹跳性,学生试唱。
2、有圆滑线的地方,要唱得连贯、柔和、跳跃。
3、附点音符的时值要唱足。
4、第二乐段的第一乐句,按顿音唱法演唱,要唱得短促、有均匀的节奏感,好像是有节奏的采茶动作一样。
5、学生按刚才的要求试唱,随教师的伴奏完整的演唱歌曲。
五、拓展:
1、创编采茶动作,并表演。
2、生自由创编,教师参与表演。
3、师生随录音边唱边表演。
六、小结下课: 课后反思:
歌曲旋律欢快、明朗,学生学唱时积极性高,加上学习歌曲时,我把采茶的舞蹈动作加在歌曲学习中,让学生在欢快的舞蹈中体会少先队员采茶的心情及掌握好歌曲的节奏、情绪等。歌曲表现少先队员热爱采茶的感情,学生唱的还好,就是前面的五度的跳跃,学生唱的不准。可能是因为学生没有接受过这方面的训练,以后在课堂教学中要多加强音准方面、节奏的唱法的训练。在这首歌曲的教学中我使用江南采茶文化来导入课题,帮助学生了解江南的音乐文化。由于学生对江南的文化有一定的界域差异,所以不是很了解歌曲的文化意境,这方面有待今后的更多积累和搜集。
《唱山歌》 教学目的
1、通过学唱电影《刘三姐》插曲《唱山歌》,感受壮族民歌风格特点。
2、简单了解电影《刘三姐》的故事梗概。
3、了解壮族的风俗歌会“歌圩”。
4、教育学生弘扬祖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教学重点:用优美、委婉的歌声演唱歌曲《唱山歌》,感受壮族民歌风格特点。教学难点:歌中一字多音唱词的准确、优美、委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教师放《小螺号》音乐,师生律动表演进教室,相互问好。
二、创设情境,了解故事,激发情趣:
1、师:俗话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广西桂林是一个山清水秀,风景迷人的地方。对吧?生:对。师:广西人杰地灵,那儿不但山美水美,也有许多人才,在广西壮族有一位深受人们喜爱的民间歌手,你们知道她是谁吗? 生:刘三姐。
2、师:很好,刘三姐被称为广西壮族传说中的歌仙,美丽、聪明、活泼、可爱,她用歌声表达了人们追求幸福的心声,所以人们十分喜爱她,也爱唱她的歌。那么她到底有多聪明,老师给你们放一段《刘三姐》的电影片断你们就知道了。
3、(大屏幕)放刘三姐带领姐妹与男青年对歌的场面。师:请同学们注意片中主要采用的演唱形式? 什么水面翻筋斗?鸭子水面翻筋斗,什么水面起高楼?大船水面起高楼,什么水面撑阳伞?荷叶水面撑阳伞,什么水面共白头?鸳鸯水面共白头。什么结果抱娘颈?木瓜结果抱娘颈,什么结果一条心?香蕉结果一条心,什么结果包梳子?柚子结果包梳子,什么结果披鱼鳞?菠萝结果披鱼鳞。什么有嘴不讲话?菩萨有嘴不讲话,什么无嘴闹喳喳?铜锣无嘴闹喳喳,什么有脚不走路?财主有脚不走路,什么无脚走天下?铜钱无脚走天下。师: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出刘三姐„„。生:聪明,有智慧。
师:是的,所有的问题刘三姐都是毫不犹豫、对答如流。那么,片中采用什么演唱形式? 生:对唱。
师:很好,什么是对唱?
生:对唱就是一问一答的演唱形式。(师表扬)
4、师:广西壮族被称为歌海,他们不分男女老幼,随口就唱,唱的都是生活中身边的事情,他们用山歌作为感情交流的工具,爱歌就象爱自己的生命一样。但是,当时有个恶霸地主不让老百姓唱歌,刘三姐就提出了对歌比赛,带领众乡亲用歌声同财主进行了斗争。老师也给你们准备了一个片断,大家一起观赏。
5、(大屏幕)放刘三姐带领众乡亲用歌声同财主进行斗争的片断。什么生来头戴冠?中了状元头戴冠,大红锦袍身上穿。大红锦袍身上穿。什么生来肚皮大?莫公享福肚皮大,手脚不分背朝天。见了皇上背朝天。
丫鬟:老爷,头戴冠是大公鸡,肚皮大是老母猪呀!
6、师:同学们都笑了,这段对歌的情绪怎样? 生:风趣、幽默的,机智地骂了财主。生:滑稽的。
师:很好,这是财主花了重金请来三位秀才与三姐对歌的场面,他们是秀才吗? 生:不是,是蠢才。
师:是的,是蠢才。知识来源于生活,他们死读书本,没有生活知识,结果丑态百出,刘三姐凭自己的聪明才智,带领众乡亲战胜了老财主。
生:财主为什么不让老百姓唱歌? 师:这要从故事的开头说起:
广西壮族歌手刘三姐被恶霸地主陷害落水,沿江漂流,幸被一老渔夫救
起收留。三姐的哥哥刘二沿江寻找,好不容易才找到她。于是刘二兄妹与老渔夫一家住在一起,靠采茶、打猎为生。恶霸地主莫怀仁企图霸占茶山,他禁止姑娘们上山采茶,还妄想禁歌。三姐提出和莫怀仁对歌,如他能取胜,就可以禁歌。莫怀仁为赢得胜利,以重金请来三名秀才来对歌。结果大家也看到了,聪明的刘三姐凭自己的智慧把三名酸秀才斗得狼狈不堪。同学们,莫怀仁能善罢甘休吗? 生:不能。
师:是的,莫怀仁不甘心失败,又令爪牙把三姐抢到家里进行威逼利诱,三姐毫不屈服。老渔夫之子阿牛夜闯莫府,救出三姐。阿牛和三姐在生活中萌生了真挚的感情,他们用山歌表达了内心的情感,迁居到新的地方,开始了新的生活。
师:故事讲完了,老师要问你们,刘三姐是哪个民族的? 生:广西壮族的。师:很好。
三、学唱歌曲:
1、导入:
师:在这部影片中,还有一首动听的歌曲,你们想不想唱一唱? 生:想。
2、听录音范唱:(出示歌片,放录音范唱)师:我们一起听录音范唱,注意歌曲的速度和情绪? 生:(听录音)。
师:谁来说说歌曲的速度和情绪? 生:中速、优美地、婉转地。生:委婉动听地。生:甜美柔和地。
师:你们说的都非常正确,这首歌曲由我国著名作曲家雷振邦,根据广西壮族民间音乐素材创作的,《刘三姐》影片一上映,这首歌 12 象插上了翅膀,立即传遍祖国的大江南北,人们喜欢刘三姐,更喜欢她唱的这首歌。
3、再听,轻声随唱:
师:我们再来听一遍这首歌曲,轻声随着唱一唱,注意观察:与我们以往学的歌曲记谱有什么不同?感觉哪儿挺难唱的、非常有特点的?
生:(听后回答)以前一首歌中只有一个拍号,而这首歌中有两种拍号。师:你观察得非常仔细,(结合歌曲讲解)在这首歌曲中,四二拍与四三拍交替出现,叫作“变换拍子”。生:(齐说)变换拍子。
师:感觉哪儿挺难唱的、非常有特点的? 生:老师,这首歌中的“哎”特别长。
师:很好,这首歌最大的特点就是一字多音,旋律起伏,这也是难点之处。
4、难点解决:(1、2、3、4、依次出示)
师:下面老师带领同学们乘上节奏火车进入“节奏城”,把这些难点一一解决了。
师:这首歌中只有一小节3/4拍,按2/4的划拍方法,注意突出强拍。生:(略)师:唱时注意附点的韵味。生:(视唱)
2)师:(出示卡片)歌中还有一处 “哎”,老师也把它提出来,大家对照一下,有何不同? 生:旋律一样,节奏变化。师:很好,大家划拍唱一唱。
生:(略,并把歌曲的第一乐句完整唱一遍)
师:这一旋律在影片中多次出现,这首歌曲算是一首主题歌。3)师:歌中还有一处易混淆,(出示卡片)老师也把它提炼出来了。
生:(划拍视唱)。
师:结束处的“弯又多” 前面加上“罗” 在歌曲中是弱起,我们来视唱一下。生:(略)
5、随录音完整演唱歌曲:(放录音)
师:现在我们随录音来演唱这首歌曲,注意气息的控制。生:随录音演唱歌曲。
6、视唱曲谱:(详细过程略)
1)划拍视唱。注意变换拍子略突出强拍。2)随教师的伴奏视唱。(一人指谱)
7、唱词,歌曲处理: 1)教师弹琴,学生演唱。2)歌词分析:
师:现在我们来看歌词:前两句可看出:老百姓爱唱山歌,随口就唱,漫山遍野有唱就有对的,“歌海”嘛。后两句:山歌都是从老百姓心底流淌出来的,多得象春江水数不清。“滩险”实际是暗喻,比喻 当时的恶霸势力,江水遇到礁石总会流淌过去,在这里指刘三姐与众乡亲一定能战胜恶霸势力,这两句应自豪地演唱。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8、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师:现在你们把自己当成民间传说中的歌仙,再来演唱一遍歌曲。生:(随老师优美的钢琴伴奏演唱歌曲)。
9、设计演唱形式:
师:唱得非常好,但老师听了,感觉还不解渴,我们刚才的演唱形式是„„。生:齐唱。
师:我们能否变换一下演唱方法?小组讨论一下,设计成什么形式。
生:讨论并演唱:
1)男女生接力唱,最后一个“罗湾又多”齐唱。2)领唱与齐唱。
3)创设情境,领唱在江面,齐唱在岸边。
师:(鼓掌)你们的演唱,仿佛把老师带到了山清水秀的广西桂林──刘三姐的故乡。
四、知识拓展
壮族风俗歌会“歌圩”简介:
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有许多民族音乐活动,(出示卡片)最著名的是传统的风俗歌会“歌圩”。
师:“圩”是“集会”的意思;“歌圩”就是赛歌、唱歌的集会。你们想不想
了解有关方面的知识?
师:下面老师请几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大家边听,边观看老师给大家搜集的图片──壮乡风情(大屏幕)。
生1:壮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文山壮族自治州等地。壮族地区有“歌海”之称,男女老幼都用唱山歌来表达情意。“歌圩”是壮族历史悠久的风俗歌会。
生2:“歌圩”活动,有着许多动人的传说。其中比较流行的是“赛歌选婿”的故事。传说在以前有位壮族老歌手的闺女长得十分美丽,又很会唱山歌,老人希望挑选一位歌才出众的青年为婿。各地青年歌手纷纷赶来,赛歌求婚,从此就形成了定期的赛歌集会。生3:歌圩,是壮族民间传统文化活动,也是男女青年进行社交的场所。在壮语中被称作“窝墩”“窝岩”,意为“出野外玩耍”。由于这种活动互相酬唱,彼此对歌,所以古代人称之为“墩圩”。生4:据古代文献的记载,歌圩早在宋代就已经流行,到了明代歌圩又有了发展,并定期在固定地点举行。壮族歌圩有大有小,各地不一。不过,农历三月三最为隆重。搭彩棚、摆歌台、抛彩球、择佳偶,别有风情。
生5:歌圩上,除对歌外,还举行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有精彩的抛绣球、有趣的碰红蛋、热闹的放花炮,以及演出群众喜闻乐见的壮戏等。师: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就介绍到这里,同学们可回去搜集相关资料,下课再交流。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了解了电影《刘三姐》的故事梗概,学唱了优美的歌还简单了解了壮族风俗歌会„“歌圩”。
师: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民歌很多。我们今天只是学习了壮族民歌海洋中的几滴水,希望同学们今后更多地了解我们的民歌,学唱我们的民歌,让它代代相传下去!最后,我们以优美的歌声演唱《唱山歌》结束本课。教学反思:
《唱山歌》------《山歌好比春江水》对于这个教学内容,涉及到美丽的广西和刘三姐的故事,学生非常感兴趣。对歌这种形式对于传统的音乐课来说,形式新颖,题材广泛,学生也易于接受,乐于演唱。我一开始就利用多媒体把学生带入了秀丽的广西,突破了传统音乐教学在时间,空间,地域上的限制,扩展了教学容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接着,教师演唱《山歌好比春江水》导入,让学生初步感悟到优美婉转的山歌。使学生身临其境,就象来到了广西人民的中间。歌曲是同学们较为熟悉的一首歌曲,学生们的兴趣很浓厚.但怎样能把歌曲演唱得更地道呢?首先请学生聆听音乐,感受音乐的美妙,请同学们说出音乐的特点,与以前学过的歌曲在音乐风格上的区别.这时学生了解歌曲的基本艺术特性有很大的帮助.良好的范唱激发了学生兴趣,且教师从生硬的、喋喋不休的理 论讲解中解放出来。教师以饱满的热情唱出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引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在听觉上保持对音乐的热情,对学生的情感投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把音乐美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先决条件。
《久不唱歌忘记歌》 教案背景:
学生们对布依族的民歌以及民俗风情知之甚少,结合教材,设计了本课教学。意在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教学课题: 《久不唱歌忘记歌》 使用教材: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第八册音乐 教材分析:
这首歌曲中使用了大量的衬词,这在以前的学习中比较少见,也正是衬词的使用,使歌曲更具有地域风格和风趣俏皮的特点。衬词的学习也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难点,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多媒体教学突破难点。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这首歌的特点及唱法。教学方法: 演唱法、欣赏法、合作探究法、视唱法、谈话法、引导法。教学目标:
1、感知布依族音乐的风格(风趣、俏皮),了解布依族的民间风情。
2、正确演唱歌曲,并知道该作品是贵州布依族的民歌。
3、能创编简单歌词并欣赏别人创编的作品。
4、在歌曲演唱过程中,体会衬词的作用。
5、初步了解徵调式。
6、用清晰的咬字、吐字演唱歌曲,并能以衬词的演唱表现歌曲风趣的特点。教学准备:
师: 钢琴、多媒体课件(发声练习曲——闪烁小星音乐等)、写好部分歌词的记录卡; 生:打击乐器每人一件、笔、竖笛。教学过程:
一、律动《久不唱歌忘记歌》进活动室。
二、发声练习《闪烁的小星》,教师随机纠正发声方法。
三、导入:
春天已经悄然来临,万物复苏,大地上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许多小动物、植物已伸展开腰肢唱起了动听的歌。小朋友们想不想也来唱歌?
四、新授:
1、请同学们来听一首歌曲,边听边想一想: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觉?
(生:听不懂、很想学等)同学们觉得听不懂,是与这首歌的歌词有关。请同学们一起来看大屏幕,朗读这首歌的歌词,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这首歌里有“嘎拉拉子、尖噜噜、咕噜噜子”,我不明白是什么意思?歌词很有趣等)
“嘎拉拉子、尖噜噜、咕噜噜子”是这首歌的衬词。衬词是歌曲情趣表达的重要手段,一般没有实在的意义。
大家想一想:我们当地的歌曲中有这种衬词吗?(生:没有。)其实,这是贵州布依族的一首民歌,《久不唱歌忘记歌》。
2、现在,老师就和大家一起走进布依族,来了解他们的人文风情。出示课件,并作简要介绍。观察最后一幅图片,这些人在干什么?(生:摘桃子。)看这些人的口型,猜想一下,他们在干什么?(生:唱歌。)布依族有很多优秀的民歌就是劳动人民在劳动过程中创作产生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布依族非常优秀的一首民歌《久不唱歌忘记歌》。
3、朗读歌词
请同学们先朗读衬词,再去掉衬词读一读,最后朗读歌词。看谁先把歌词读熟练。(结合大屏幕来添加和去掉衬词)
(出示歌词节奏谱)你能按节奏朗读歌词吗?(生练习,指名朗读,三生各一段)
4、这首歌的谱子又是什么样的呢?(出示歌谱)(1)师弹奏曲谱,生边看大屏幕边视谱。(2)分小组借助竖笛自由视谱,师巡视指导。
(3)分组汇报视唱曲谱情况(各小组选2人用竖笛吹奏曲谱,其他人随竖笛伴奏一起演唱)
(4)师弹奏曲谱,生随琴哼唱两遍。(5)指名唱两遍。...5、学习徵调式:
(1)观察这首歌的谱子,你能不能把这首歌的所有音按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起来?(生回答,教师板书5 6 1 2 3)(2)这首歌的谱子中缺少哪两个音?(生答:4和7)缺少4和7叫什么调式?(民族五声调式)前些天 ,我们学习的《少先队员采茶歌》是民族五声调式中的什么调式?(羽调式)它有什么特点?(结束音是6)
(3)观察这首歌的谱子,它的结束音是什么?(是5)老师来告诉大家,当民族五声调式的结束音是5的时候,我们就把它叫做徵调式。(板书:徵调式)
6、让我们再一次唱响这首歌的优美旋律,再一次感受民族音乐给我们带来的魅力。(师弹伴奏,学生演唱)
7、现在,你能把这首歌的歌词填上,并完整地演唱吗? 师弹伴奏,学生尝试填歌词演唱2遍。(师适时纠正指导,示范唱法)
8、加入打击乐器演唱歌曲。(1)学生自由分组设计节奏型,并演奏。(2)加入打击乐器的伴奏完整演唱歌曲。
五、创编活动:
1、学习了一首这么优秀的歌曲,你想不想来为它创编新的歌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创编,小组长做好记录,我们来比一比看哪一组创编得好?
2、创编结束的小组,请小组长把创编结果拿到前面,进行大屏幕展示。
(学生创编出“久不写字忘记字,久不跳舞忘记舞”等非常好的歌词)
3、说一说,你喜欢哪一条创编,为什么?(学生答)
4、共同选两条创编来演唱。
六、小结、下课:
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布依族民歌《久不唱歌忘记歌》,并了解了他们的人文风情,还为歌曲创编了新的歌词。收获很丰富。我们伟大祖国的56 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相信同学们以后一定会逐渐地了解它们,并热爱它们。教学反思:
今天我在四年级讲授了《五十六朵花》这一单元的《久不唱歌忘记歌》这首歌曲。在学习歌曲之前,我先引导学生了解布依族的民俗风情,使学生对歌曲的背景有简单了解,同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本首歌曲欢快简短,但其中的衬词很多,内容不宜理解,因此我引导 学生们去掉衬词理解歌词意思的基础上带领学生学习歌曲。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创编歌词的环节中,我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给学生自由创编的空间,让学生创编歌词,同学们创编了好多很好的歌词,像“久不写字忘记字,久不画画忘记画”等,我真的惊叹于学生的创造力,在小组合作的学习中,同学们完全吧自己融入到了小组学习当中,表现出了极大的团结协作能力和自主能力,在愉快探究中完成了创编活动。
同时我在视唱环节、加入打击乐器演唱环节等都充分放手,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学生的演唱能力及视唱能力等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通过这样的合作式的学习,学生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作冲动,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了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同时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以充分发挥。我认为,作为新世纪的音乐教师,在新的课程环境下,我们应当时刻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根主线,使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甘洒热血写春秋》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演唱《甘洒热血写春秋》。
2、继续学习《走进京剧大世界》──著名的京剧演员,了解四大须生及四大名旦,还有净行和丑行的演员。
3、通过学习《甘洒热血写春秋》了解《智取威虎山》的故事情节,体验京剧演唱与唱歌的不同之处。
二、教学难点:
一字多音,如唱段最后一字“秋”的演唱。
三、教具准备:
影片剪辑:《智取威虎山》简介;《甘洒热血写春秋》唱段。课件《京剧著名演员》及其视频剪辑:马连良《草船借箭》;裘盛戎《赤桑镇》;梅兰芳《霸王别姬》;朱世慧《报药名》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播放《急急风》节奏,学生采用走圆场的方式进教室。
(二)互动学习
1、播放梅兰芳《霸王别姬》片段,说一说这是哪个角色?演员属于哪个行当?你认识这个演员么?
2、对!这是著名旦角演员梅兰芳《霸王别姬》片断。是旦行花衫。谁能根据自己课前查找的资料介绍一下这名京剧大师?
3、在旦行里,还有三个人和梅兰芳齐名,你知道他们都是谁么?四大名旦: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办评选“首届京剧旦角最佳演 员”,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当选,被誉为京剧的四大名旦。
4、除了著名的四大名旦之外,你还知道京剧那些著名演员?
5、学生汇报上网查找的四大须生资料:30年代人们喜欢听京剧的唱腔,当时最负盛名的老生是:马连良,谭富英、杨森宝、奚啸伯,他们被誉为京剧的四大须生。
6、欣赏马连良《草船借箭》片断。
7、净行俗称大花脸。在京剧界有“十净九裘”的说法,你们知道为什么吗?教师介绍净行演员裘盛戎,并欣赏裘盛戎《赤桑镇》片断。
8、认识著名丑行演员:朱世慧,并欣赏朱世慧的《报药名》。
(三)学习演唱
1、观看《甘洒热血写春秋》片断,他是生旦净丑中哪个行当的?选自哪出戏?
2、对!这是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当中的一个片断。现代京剧,又叫样板戏,是经过改革了的京剧,所以对于行当的划分并不像正统的京剧那样严格。杨子荣是生行的角色,但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老生或者武生。而是经过创新了的。谁来说一说《智取威虎山》讲述了什么事?
3、介绍剧情,并观看影片剪辑。
4、再听,音乐的力度和情感是怎样的?用什么样的速度去演唱?
5、听录音模唱,体验京剧的唱腔。
6、你感觉哪一句不好掌握?
7、指导演唱
①分句演唱,并进行初步纠正。注意咬字归韵:“洒”“显身手”“写”“秋”。②视唱最后一句“秋”的曲谱。观察拍号和以前接触的歌曲有何不同?教师讲解板眼。③添入戏词演唱最后一句。
④力度处理:开始mf~“甘洒热血”f~“秋”mp~mf
6、完整演唱这一唱段。
7、体验与感受:你觉得唱京剧与唱歌有什么不同? 京剧更加注重板眼,更加讲究字正腔圆。
《木瓜恰恰恰》
教学目标:
1、用欢快、活泼的情绪,喜悦的心情,热情的声音演唱 《木瓜恰恰恰》。
2、学生能了解印度尼西亚一些相关的文化及“叫卖歌”的艺术形式。教学重点: 用热情、欢快的声音演唱《木瓜恰恰恰》 教学难点: 正确的演唱《木瓜恰恰恰》的弱起小节及切分音。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1.教师在教室中卖报纸,(你们思考,我用什么形式来卖会更吸引人呢?)唱歌,那 么你所知道的卖东西的歌曲还有哪些?卖汤圆***,对,这是在我们国家的商贩 们的叫卖歌,这就是我们要了解的一 种歌曲体裁──叫卖歌,这三首歌都属于 叫卖歌。叫卖歌曲是民间风俗歌曲的一种,也是人们进行商业活动的一种方 式。有的沿街叫卖,有的摆摊坐卖,我们在生活中经常 能看到、听到。有谁 能模仿一下各种各样的叫卖声呢?例如:卖汤圆,冰糖葫芦,磨剪子来,锵菜 刀;)我们来听听,各种各样的叫卖声.那么你知道国外的商贩是怎样叫卖的 么?今天我们就来走进印度尼西亚,学习那个国家的一首叫卖歌曲<<木瓜恰恰 恰>>.2.小结: 印度尼西亚不仅风景秀美,并且特产也相当多,尤其是盛产各种各样的水果,可真是琳琅满目,市场上到处都有叫卖水果的吆喝声。大家看到这些水果了吗?印尼的人民在收获了水果之后,都是放到大集市上去卖的,他们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就开始大声介绍自己的水果有多么棒,希望大家都去买。你们来看看你认识哪些水果? 3.现在,让我们来听听那些人是怎么样叫卖这些好看又美味的水果的.(第一遍听全曲
4.下面我们模仿他们来向大家介绍这些美味的水果好吗? 三教学过程
1、(节奏练习)X X X . X X X X X X-木 瓜、芒 果、香 蕉、番 石 榴(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我们先来看这是几拍子的节奏?第一小节完整么?那么叫什么节奏? 师:让我们用同样的节奏来介绍第2句歌词里的水果: 菠 萝、榴 莲、都 古 和 橘 子
每个学生单独模仿,再集体模仿。特别注意附点节奏的练习。切分节奏,单独练一个,依次增加难度共6个,学生念一念切分节 奏,强调中间音(课件展示)
3、按节奏读全曲歌词.4、唱谱.学生分句领唱,后齐唱(课件:出示大歌谱)
5、自己填词,同位俩自主学习歌词唱法.6、生一句,师一句.后齐唱 7.歌曲处理(处理后用图片课件演唱)(1)印尼人民收获了这么多的水果,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自豪、高兴)你体会到他们高兴和自豪的心情了吗?什么地方最能体现他们高兴的心情?(恰恰恰)(卖瓜人热情招呼大家卖水果,激动的心情吆喝叫卖,音调要高)
四、拓展(课件)你知道我们烟台有什么特产么?如果让你来卖烟台的特产 ,你会创造什么 样的叫卖歌?(分小组自由创造)
五、总结: 今天同学们收获真不小,不仅了解了印度尼西亚,还学会了《木瓜恰恰 恰》这首歌,更创作出了简单的叫卖歌,希望你们课后继续讨论,努力创作出 更好的叫卖歌,下课.男儿当自强 教学目标:
1、歌曲表演《中国功夫》
2、学唱歌曲,并对歌曲进行对称的标注。教学重点: 学唱歌曲 教学难点: 表演歌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来欣赏电影《黄飞鸿》的主题曲《男儿当自强》
2、教师简单介绍歌曲背景
二、学习、欣赏歌曲《男儿当自强》
1、歌词学习(教师有节奏的读歌词)
2、出示歌词
(引导学生观察歌词,找出“两两相对”的对称词)
3、初听歌曲谈一谈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4、复听歌曲,学生轻声哼唱歌曲的旋律
5、再听歌曲,学生跟唱,并在“X X”处进行自由的肢体语言表现
三、歌曲的演唱及表演
1、随伴奏齐唱歌曲《男儿当自强》
2、自由进行创编动作(小组为单位),教师指导。
3、分组进行汇报表演,学生小组内自评,组间互评,教师建议评价。
4、全体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各组的集中性展示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热爱武术、强身健体等方面的评价 课堂、课后反思:
2.人教版音乐四年级教案 篇二
《观潮》是一篇以叙事的形式出现而重点在写景的文章。它有以下一些写作特点:
1.首句简当。文章首句开门见山, 引用了人们的朴素赞语“天下奇观”, 而且是“自古以来”, 既显示了钱塘江大潮的宏伟声势, 又说明了钱塘江大潮的影响历史悠久。寥寥数字, 如同一个双响爆竹, “噼啪”震天, 清脆响亮, 点题简当。
2.层次清晰。文章写钱塘江大潮, 先写潮来之前:“江面很平静”“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人们是“人山人海”“昂首东望, 等着, 盼着”。再写潮来之时:“响声越来越大”“浪潮越来越近”……人们是“踮着脚往东望去”。最后写潮来之后:“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 渐渐“恢复了平静”。条理清楚, 思路清晰。
3.比喻增色。文章中一些生动的比喻句, 为课文增色不少。如用“好像闷雷滚动”来比喻大潮将要到来、在远处发出的声音, 用“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来比喻大潮的浩大气势, 用“如同天崩地裂”来比喻大潮的巨大声响, 用“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来比喻大潮给人们的强烈震撼。这样的比喻惟妙惟肖, 富有情趣。
《观潮》中的“动”“静”描写
《观潮》一课运用了“摹形”的修辞手法,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大潮没有来、将要来、来到后、渐渐退去的过程。
1.没有来———横卧眼前。开始, 钱塘江“横卧在眼前”, 江面是“平静”的, 这是一种静态描写, 显示的是一种平和的景象。
2.将要来———闷雷滚动。听,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 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 “响声越来越大”, 而且在“水天相接的地方, 出现了一条白线”。这是大潮将要来时的情景, 是动态描写。
3.来到后———山崩地裂。随着白线的向前移动, “逐渐拉长”, 钱塘江“白浪翻滚”“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真是气势磅礴, 而它的声音“如同山崩地裂”, 又活生生地勾画了它的声势, 加上“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一夸张性描写, 更使钱塘江大潮摄人魂魄, 激人壮志。这段动态描写是全文的高潮和重点。
4.退去后———恢复平静。“潮头奔腾西去”, 表示着退潮的开始。“过了好久, 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说明钱塘江大潮已经完全退去了。这是一段静态描写。
在《观潮》一文中, 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 以静—动—静的顺序摹写钱塘江大潮之形, 生动形象, 令人神往。
《鸟的天堂》的“语言美”
《鸟的天堂》一文流畅自然, 朴实生动, 富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一、准确传神, 生动形象。作者善于运用确切的词语, 描绘事物的性质、状貌, 恰到好处地抒情表意。如“那翠绿的颜色, 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 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里的“似乎”用得十分神奇, 把感觉和景物融为一体, 引人遐想;“颤动”二字真把绿叶富有生命力的特有精神状态写活了。“似乎、颤动”传神地把作者当时的感受、联想融入写景, 具有物我两忘的心态, 意境深远, 妙不可言。第二次去看榕树, 用“大的、小的、花的、黑的, 有的站在树枝上叫, 有的飞起来, 有的在扑翅膀”, 充分写出了鸟的形态多种多样, 生动形象, 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二、节奏明快, 情深意厚。全文节奏鲜明, 声音铿锵, 情真意切, 感人至深。如写静态的榕树, 多用长句, 耐人寻味。写群鸟嬉戏, 以词为句, 长短错落, 生动热闹, 给人以急促的动感。作者又用“连环”“顶真”等写法, “看清楚了这只, 又错过了那只, 看见了那只, 另一只又飞起来了”, 给人一种“应接不暇”的感觉。作者还运用了多种方式表达感情。如用景抒发内心的愉快:划船途中, “三只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 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当被大榕树的生命力所倾倒, 被群鸟的欢乐所感染时, 直接抒情:“这美丽的南国的树”“那歌声真好听”;结尾的“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抒情更显得异常强烈, 震撼人心, 如豹尾般有力。
三、欲扬先抑, 气韵贯通。文贵曲忌直, 本文就采取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先写第一次看到大榕树的错觉, 先抑, 后写真是一株大榕树, 后扬;先写没有看到鸟的遗憾, 又抑, 后又突出写群鸟嬉戏的场面, 再扬。证实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前后对比, 波澜起伏, 产生动人的艺术效果。全文自然流畅, 朗朗上口, 气韵贯通, 如写动态的第一段, 作者用两个表时间的名词“起初”“后来”, 用两个写拍手的短句, 连起了由静寂到有鸟, 再到鸟开始飞起, 最后到处是鸟, 各具情态的整个场面变化过程。接着又由概括到具体, 由整体描写到局部刻画:由“眼睛应接不暇”的概写到“看清楚了这只, 又错过了那只, 看见了那只, 另一只又飞起来了”, 再到一只画眉鸟的细写, 连贯流畅, 紧凑而又有变化。
《鸟的天堂》自然朴素且又细致周密, 奏响了一曲自然与生命的赞歌。
“鸟的天堂”的引号
《鸟的天堂》一文的结尾处写道:“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这里“鸟的天堂”为什么前面加引号而后面不加引号呢?
前一个“鸟的天堂”是人们赞美这棵大榕树, 给它的特定称号, 是说它枝条繁多, 浓荫密布, 许多鸟儿在上面栖息、活动, 非常快活, 它就好像是“鸟的天堂”一样, 所以要加上引号;后一个“鸟的天堂”是作者亲眼看到大榕树上活跃着那么多的鸟, 感到大榕树的的确确是鸟儿自由生活的乐园, 把它说成鸟的天堂是名副其实的, 不是什么特定的称号, 所以就不需要加引号了。
蟋蟀的住宅=“伟大的工程”?
《蟋蟀的住宅》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蟋蟀建筑住宅的才能。课后有个思考题:它的住宅为什么可以算作“伟大的工程”?
用“伟大的工程”来形容蟋蟀挖掘的洞穴, 似乎是太夸张了, 但是用蟋蟀挖掘洞穴的工具来作比较, 说是“伟大的工程”却一点也不为过。蟋蟀的整个身躯是那么柔弱, 用来施工的工具仅仅是细弱的前足和后腿, 与要完成的挖土、搬土块、踏地、推土、铺土、修整等工程相比, 这是多么大的反差!所以对蟋蟀来说,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工程, 也是人们为之惊讶的超凡举动。
再说, 蟋蟀与其他许多昆虫比较, 特点是不肯“随遇而安”“不利用现成的洞穴”, 而是靠自己“慎重地选择住址”, “一点一点挖掘”, 造出了“倾斜的隧道”, 具有排水的功能;还让“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使住宅十分隐蔽, 有利于保证自己的安全。特别是“在这平台上弹琴”一句, 作者巧妙地把蟋蟀发出的声音比喻为“弹琴”, 又将蟋蟀洞穴门口的平地称为“平台”, 这说明这座住宅的设计是很讲究的, 它不仅能藏身栖息, 还具备休闲娱乐的功能———劳动之余, 四周静悄悄之时, 住宅的主人操琴弹奏, 享受生活的乐趣。蟋蟀是这样的顽强和聪明, 造出的住宅有如此高的水平, 我们能不说它是“伟大的工程”吗?
白鹅的特点
《白鹅》一课后有个思考题:课文中的白鹅有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些特点的?
这篇课文中, 作者重点表现白鹅性格的特点———高傲。刚把这只鹅抱回家时, 从“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的姿态中, 留下了最初的“高傲”印象。接着用“鹅的高傲, 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这一过渡段统领全文, 细致刻画了鹅“严肃郑重”的声调、“大模大样”的步态和“三眼一板”“一丝不苟”的吃相。这都表现了白鹅的特点。
更为可贵的是, 作者善于运用对比的方法来突出鹅的特点。如, 用鹅的“引吭大叫”与狗的“狂吠”对比, 表现鹅的叫声“大”和“严厉”的特点;用鸭的“步调急速, 有局促不安之相”显出鹅“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大家风范;通过对狗“躲在篱边窥伺”“敏捷地跑过来, 努力地吃它的饭”“立刻逃往篱边, 蹲着静候”等如小偷般的委琐相的描写, 彰显鹅的老爷派头。这一系列对比, 非常形象生动, 使人如闻其声, 如见其形。
从这些描写中, 我们还可以感受到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你说是吗?
“孤帆”是“一只帆船”吗?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两句诗, 特别耐人寻味。
这里的“孤帆”就是指“一只帆船”。难道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吗?显然不是。那为什么这样说?原来诗人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好友乘坐的那只帆船上, 对其他的船只都视而不见了。由此可见他与好朋友孟浩然的深情厚谊。这里还有一个“尽”字和一个“唯”字值得引起注意, “尽”是说“帆影已完全消逝了”, 而“唯”则是说“只”, 只看见江水在远远的地方流。两个字巧妙地展现出孤帆远去、江流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目驻神驰的情形。
“诗贵意境”, 这两句诗的意境也非常鲜明动人、意蕴深厚。好朋友坐的船已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 那浩浩荡荡的江水正流向远处。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 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给流向“天际”的江水, 要陪伴行舟, 将友人送到那遥远的目的地。诗人匠心独运, 把对好友的深情厚谊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 情景交融, 余味无穷。
《卡罗纳》的“!”
《卡罗纳》里面有四个“!”, 细细品读, 颇有意味。
在卡罗纳要来上学的前一天, 细心的老师就提前嘱咐孩子们:“任何人都不许跟他开玩笑, 不许在他面前放声大笑!”为什么呢?因为他遭到了“巨大的不幸”———他的母亲去世了。这里的“!”是关切, 是热情, 更是老师的一颗敏锐的“爱”心!
当神情恍惚、面容憔悴的卡罗纳回忆起以前和母亲在一起的美好情景而放声大哭时, 老师对他说:“哭吧, 痛痛快快地哭吧, 可怜的孩子!”这里的“!”是同情, 是理解, 是对卡罗纳的无限深情!
老师还说:“但你要坚强!你母亲已不在这个世界上了, 但她能看见你, 她依然爱着你, 她还生活在你身边。孩子, 你要坚强哟!”这里前一个“!”是叮嘱, 是希望;而后一个“!”则是深情的鼓励, 是充满希望的呼告!
四个“!”, 使同学们都向卡罗纳伸出了热情的手, “围在他身边, 谁都没有说话, 只用关切的目光默默地看着他”。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的“沉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后有个思考题: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有同学说, 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 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这样的回答是正确的。但我觉得, 这里的关键是, 他常常“一个人在沉思”。
想一想, 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 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 如果不“沉思”, 能使他产生“疑惑不解”的心态吗?而当他“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 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时, 如果不“沉思”, 能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吗?正是由于“沉思”, 才有他在全班同学面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心迹表明, 即在少年时代就心系中华的振兴, 立下了远大的志向。
“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 好奇心驱使着他, 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这句话正是他“沉思”的起因, 而“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 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这句话正是他“沉思”的结果。因此,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绝不是出于一时冲动, 而是经过了认真充分的思考才立下的远大志向。
借物喻人情更深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中有几处对爬山虎的描写。这就是借物喻人。
在“我”刚走进叶圣陶先生的里院时, “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 阳光都变成绿色的, 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 闪烁着迷离的光点。”这只是写“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吗?不。这里表面上写爬山虎的充满活力, 充满生机, 实质上也表现了作者因为征文受到叶老的指点和鼓励, 对自己的文学创作充满了信心, 充满了希望, 以至于阳光也是绿的。
“那片爬山虎”初见时“绿葱葱”, 再望则变得“沉郁”。因为“我”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叶老对自己的作文付出了许多心血, 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 如春风拂面”。而到叶老家里做客时, 进一步见到了叶老的和蔼可亲, 平易近人, “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 质朴之中包容的期待”“融化了”“我小小的心”, 使“我”不但学到了作文的方法, 更学到了做人的道理。这使“我”十分激动。因而在作者的心目中, 叶老就像“那一墙爬山虎, 绿得沉郁, 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让人感到可亲可爱, “虎虎有生气”。
爬山虎因阳光照耀而绿, “我”因叶老的教导而深受鼓舞。每当作者想起叶老的教导和期望, 就像那片爬山虎一样, 总是充满生气和活力, 以至于“在我的眼前, 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更突出了叶老精神对“我”的永远的激励。
《五彩池》的结语
在《五彩池》一文中, 作者精心设计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结语:原来五彩的瑶池就在人间, 不在天上。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照应开头。文章开头引用奶奶所讲的神话传说中的五彩瑶池是那么神奇美妙, 引起“我”的无限遐想;等到“我”实地游览了四川松潘的五彩池之后, 才感觉到五彩瑶池就在人间, 巧妙地呼应开头, 显得圆活自如, 结构相当严密。
二是对比映衬。文章开头极力渲染神仙境界的五彩瑶池如何奇特瑰丽, 使“我”心驰神往, 同时用虚拟和实写的手法形成对比, 映衬人间的五彩池形态奇特, 色彩各异, 更加令人觉得美不胜收。
三是传情达意。天上的五彩瑶池只是神话传说, 谁也没见过, 人间的五彩池才是实在的, 远远胜过了传说中的五彩瑶池, 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3.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疑难解答 篇三
答:“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精诚所加,金石为开”两词都存在。“加” 的意思是“施加”,整个词语的意思是说“把诚心施加到某个对象身上,就是金石也会被裂开”,比喻对人真诚,能产生极大的感动力量。与“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意思是一致的。
教材选择“精诚所加,金石为开”,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
1. 出于对原话的重视。重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是新课标的要求。教材虽然没有安排大量的“经史”内容,但是通过“日积月累”可以培养相关的意识,了解一些简单的内容,丰富语言。四年级下册第二组“语文园地”的“日积月累”,要求学生积累的是古代经史中出现的格言,而“精诚所加,金石为开”就是《后汉书》中的原话。
2. 意在鼓励学生学习积累语言。“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是后起的一种表达,但使用非常广泛。它的用例是明人凌濛初编著的《初刻拍案惊奇·宣徽院仕女秋千会》中的话,“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贞心不寐,死后重谐。”因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样的词语,已在生活中广泛使用,所以孩子们可以在生活实际交流中接触到,在课外书里学习到。
二、《记金华的双龙洞》里“有十进房子那么大”里的“十进”到底多大?
答:“进”是量词,可用来说宅院。平房的住宅分前后几排的,一排称为一进。一进院子的大小不固定,富贵人家与贫贱人家的房子大小不同,古时候十进八进的房屋多数是富贵人家的豪宅,这里只是说房子很大,并不是准确指某种面积。
三、《望洞庭》中的“庭”字“壬”在书中生字列表里面是第一横长,而在我们的一个配套的生字抄写本上却是第二横长。想请教一下到底哪个正确?谢谢!
答:“庭”中“壬”这个部件的第二笔,在人教社教材中为长横。早在1965年,由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的《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确定“廷”字的右上是“壬”(撇下一个“士”),含“廷”的“挺、庭、莛、梃、蜓、艇”等也一样处理。1988年,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中“廷”组字形也没变化。“庭”“挺”“艇”“莛”这组字,对于多数学习和使用汉字的人来说,它们的标音已经依靠“廷”了。
(作者单位:山东省昌邑市第一实验小学?摇?摇?摇责任编辑:辛铭)
4.人教版音乐四年级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感受歌曲里一家三口唱歌的快乐,能随音乐用不同的肢体动作表现节奏。
教学重难点:
1、能由浅入深地认识歌曲的结构,通过感观和体验,认识到乐曲的特点。
2、享受用乐器为歌曲伴奏的乐趣,体验与同伴合作演奏的快乐和成功。
教学准备:
1、已熟悉碰铃、串铃和哨子三种乐器的使用方法。
2、每人各一套乐器(碰铃、串铃、哨子)。
教学过程:
一、完整欣赏音乐,初步感受歌曲欢快的旋律。
1、入室完整地欣赏歌曲。
导入语:今天梁老师为你们带来了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你们想不想听?听完后你要告诉我你的感觉是怎么样的?这首歌曲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2、小结:原来这是一首蒙古族的问答歌。
3、演示课件,第二遍完整欣赏歌曲。
提出要求:“这次我们来听听蒙语版的歌曲,请你们听听歌曲里共有几段?到底是不是有问有答的?每一段是谁问谁答的?”
4、小结:三段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自由讲述,老师作总结)
二、分段欣赏歌曲,用身体动作表现歌曲不同的演唱。
1、欣赏第一段,用不同的动作为歌曲伴奏。
――“现在我们来欣赏第一段,请用不同的动作为不同角色伴奏,但注意要一拍一拍来打节奏。”
2、能做出代表动作的学生示范。(大家学着做)
3、激发学生做出女儿和爸爸同时出现的动作。
――“女儿来了(拍手),爸爸来了(跺脚),那么女儿爸爸一起来的时候怎么办呢?”
4、欣赏第二段,创编不同角色的动作。
――“第二段又是谁问谁答的呢?那么妈妈声音可以用什么动作来伴奏呢?”
5、同样方法欣赏第三段。
6、边看课件,完整地拍打身体的节拍演奏这首歌曲。
三、选择乐器进行节奏乐演奏。
1、乐器与歌曲的角色配对。
2、提出演奏要求:“愿意帮助谁就选择对应的乐器,但是音乐没开始,我们的小乐器需要先休息的哦。”
3、看指挥,学生进行分角色用乐器为歌曲伴奏。
四、引导学生每人使用三种乐器为歌曲伴奏,感受演奏带来的成功和快乐。
1、提出演奏方法和要求:边看图谱边操控乐器。
2、初步尝试看图谱演奏歌曲。
3、指出需要注意和演奏得不够好的地方。
4、再次进行演奏。
五、结束部分:
5.人教版音乐四年级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喜爱音乐,乐于参与音乐活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律动、模仿、表现等方法欣赏乐曲的三个部分。
3.知识与技能:能够感受乐曲欢快、活泼的情绪;能够初步分辨乐曲的三个部分;能够积极参与音乐表演。
重点难点
重点:聆听乐曲,感受音乐情绪及进行曲的风格。
难点:随音乐表现乐曲第一部分主题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非常好听的乐曲,曲名叫做《玩具兵进行曲》,请你们先来听一听这首乐曲的第一部分,听一听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生:欢快、活泼
师:你听的真认真!同学们这首《玩具兵进行曲》是由德国作曲家耶赛尔所做,是他根据他小时候做的一个梦而写成的。下面老师就来给你们讲一讲耶赛尔小时候做的这个梦。一天晚上,耶赛尔睡着了,玩具兵们从玩具盒里偷偷地爬出来。他们排成整齐的队伍行进,他们挺胸抬头可真神奇。其他的玩具看到了,也模仿玩具兵的样子走了起来。最后玩具兵和其他玩具高兴地跳起舞来。天蒙蒙亮的时候,耶赛尔醒了,玩具兵惊慌失措地逃回玩具盒内。耶赛尔打开盒子一看,玩具兵们东倒西歪地躺在里面……原来是一场美丽而快乐的梦。
活动2【讲授】分段欣赏
1.欣赏乐曲的第一部分
(1)师:好了同学们,好听的故事讲完了,下面让我们来分段欣赏乐曲。请你先来听一听乐曲开始的那一小段旋律,你想象一下,听到这段旋律你能想到什么情景呢?(教师播放音乐引子)
(2)师:同学们这一段音乐就是全曲的引子,在引子中出现了这样的音调(教师模唱引子部分),这是什么声音,实际上这是一段乐器的音调,你想想……这是小玩具兵吹响号角的音调,下面请同学们跟老师唱一唱号角的音调,好不好?有一个小玩具兵最先吹着号角,在召集所有玩具兵们快快集合。那么下面,让我们再来听一遍引子,你可以随着音乐表演一下小玩具兵吹着号角的情景。
(3)师:同学们你们的表演真神气!那么老师就请你听一听下面这段音乐,请你观察一下老师随着音乐都做了哪些动作?(跺脚、拍手)
(4)师:谁注意到老师刚才做什么动作了?
(5)师:下面老师请你们再听一遍,这一次你要听一听老师在什么地方跺脚了,在什么地拍手了?
(6)师:老师弹这段旋律请你说一说我做了什么动作?(乐曲第一部分第一主题)
(7)师:谁能像老师那样随着音乐跺脚?
(8)师:谁还能记得这段音乐老师做了什么动作?(乐曲第一部分第二主题)
(9)师:现在我们来玩一个游戏,老师把这两段音乐连接起来,考考你们的耳朵,看看你们能不能听出来,哪一段旋律是跺脚的动作?哪一段旋律是拍手的动作?请你们用动作表现出来,看谁反应的最准确!
【教学意图:通过身体动作参与音乐表现,使学生感受乐曲的情绪、节奏】
(10)师:同学们,我们刚才跺脚和拍手的两条旋律就是乐曲第一部分的两个主题,那么现在我们用打击乐器来替换跺脚和拍手的动作,按照刚才跺脚与拍手的节奏,让我们一起来为乐曲伴奏吧!
(11)师:同学们这首乐曲的名字叫什么啊?你们可别忘了它叫《玩具兵进行曲》,它的体裁就是进行曲,而且第一主题就是小玩具兵在队列行进的情景,所以我们用踏步来表示就再合适不过了。现在就让我们听着音乐,踏着步伐,一起行进起来吧!
【教学意图:以聆听乐曲为主线,通过随音乐行进感受乐曲进行曲的风格】
2.欣赏乐曲的第二部分
(1)师:同学们的表演真棒,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乐曲的第二部分吧,请你想象小玩具兵之间又发生了什么?
【教学意图:带着问题聆听乐曲,以此引导学生对音乐展开想象】
(2)师: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这段音乐的情绪比第一段音乐的情绪更加活泼了,因为这段音乐加入了几种乐器,同学们听出用了哪些乐器吗?想不想认识一下这几种乐器啊?(教师出示短笛、木琴、小提琴等图片,指导学生乐器的演奏姿势)
(3)师:同学们现在让我们边听音乐边模仿这几件乐器的演奏姿势吧!
3.欣赏乐曲的第三部分
(1)师:下面老师请你安安静静地听音乐,这段音乐有没有你熟悉的旋律,如果有请你用动作表示出来。
(2)师:同学们你们的动作已经告诉老师你们听到了熟悉的旋律了,这首乐曲一共有三个部分,你刚才听到熟悉的部分是乐曲的第三部分,他和第一部分是一样的。
(3)师:现在让我们来听一听乐曲的尾声,请你想象一下这段音乐又表现了什么情景?
(4)师:在尾声中你听没听到这样的声音啊?这是什么音调啊?你还记得吗?同时又出现了下行音阶,好像小玩具兵快回来吧,小主人要醒了是不是?那最后出现了一个强音,好像嘭的一声,玩具盒子关上了。好,现在同学们起立,你来扮演小玩具兵在玩耍,当听到最后一个强音时,迅速跑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坐好。
活动3【活动】音乐表演
(1)师:同学们这首《玩具兵进行曲》我们就全部欣赏完了,下面请同学们在完整的听一遍,你可以随着音乐来表演,带上你的打击乐器,也可以模仿乐器的演奏,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
【教学意图:学生在欣赏了乐曲之后,对情绪、节奏、情景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表现歌曲的能力也会更加突出)
6.人教版四年级音乐下册歌曲 篇六
唱 歌 小鸟请到这里来
欣 赏 林中的鸟声
欣 赏 百鸟朝凤
二绿水江南
唱 歌 少先队员采茶歌
欣 赏 西湖春晓
欣 赏 江南好
三、五十六朵花
唱 歌 唱山歌
欣 赏 小山羊
欣 赏 天山之春
唱 歌 久不唱歌忘记歌
四、学戏曲
欣 赏 生、旦、净、丑荟精粹
活 动 百花园
唱 歌 甘洒热血写春秋
欣 赏 京调
欣 赏 急急风
欣 赏 唱脸谱
五、环球采风
唱 歌 木瓜恰恰恰
欣 赏 尼罗河主题曲
唱 歌 红蜻蜓
欣 赏 火车咔咔咔
六、中国功夫
欣 赏 少林 少林
欣 赏 男儿当自强
唱 歌 中国功夫
欣 赏 武术
七、小小音乐剧
活 动 东郭先生
八、花的旋律
唱 歌 茉莉花
欣 赏 樱花
7.人教版音乐四年级教案 篇七
一.梳理课文内容, 明确学习目标
本单元课文都是著名作家的作品, 内容都是表现地方特色的民风民俗。和学生一起梳理课文内容, 要求学生用一个词概括这些文章内容所留下的印象, 结果多数同学说出来的是“吃”字。针对这个词, 我问同学们:咱们监利有哪些好吃的?这些食品背后有什么文化内涵?接着, 我出示了本次活动的课题及学习目标:关注监利特色, 介绍地方文化。
二.寻找监利特色, 了解地方文化
说到好吃的, 同学们有说不完的话, 各种食品纷纷“上桌”:干鱼腊肉香肠, 水饺米酒汤圆……我打断了他们:请关注监利特色。大家立即哑口。是啊, 这些东西似乎别的地方也有啊!哪些是监利所特有的呢?还是一些在外地待过一段时间的同学阅历丰富些, 大家一致认为有一样东西不仅北京上海广州没有, 就连监利周边如荆州、岳阳、武汉也极少见到, 而在监利却是天天见面、人人爱吃的大众化食品, 绝对算监利特产, 那就是团子。
接着了解地方文化:监利的团子有什么文化?大家面面相觑, 团子还有文化?我提醒他们:团子是什么做的?体现了监利的什么特色?有“鱼米之乡”美称的并不只有监利, 以鱼或米为原料的各种小吃和菜肴却有无数种, 何以团子成了监利特产?同学们纷纷思考, 大胆假设, 小心求证, 从团子的形状、寓意、做法、吃法等方面说开去, 从监利的地理气候、监利人的性格特点等方面说开去, 这样, 自然就形成了关于监利团子的“地方文化”。当然, 每一样监利特色食品背后都有其独特的文化。
三.描述关注对象, 提升语文能力
随便说不行, 还得上升到语文学习的层面上。接下来我提出了几个问题, 要求在小组内分工完成:1描述团子, 做到色香味形俱全, 要让人垂涎欲滴;2说明团子的做法, 要让人一听就会;3讲述你吃团子的经历, 要让人羡慕不已;4设计团子的吆喝语或广告词, 要让人听了就 想买。面 对“要让 人……”的要求, 学生兴趣盎然, 纷纷思考。交流展示阶段, 果然是人人有话说, 特别是吆喝语, 不仅有文采, 更是有特色, 再加上当场吆喝, 想不笑都难。
四.重温大师作品, 抒写个性文章
接下来布置作文题目: 的。半命题作文, 要求关注监利特色, 介绍地方文化。但总不能都写“监利的团子”吧!监利的“特色”还在哪里?于是, 我带领同学们重温本单元作品, 开启智慧:云南有歌会, 监利有庙会 (农历二月二敬土地菩萨) ;汪曾祺的高邮有鸭蛋, 我们的监利有粽子;过去的北京有吆喝声, 现在的监利有叫卖声;琦君的家乡请喝春酒, 我们的家乡请喝喜酒……粽子非监利独有, 但鸭蛋也非高邮专利, 汪曾祺的笔下有了高邮端午的习俗, 有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厚感情, 那鸭蛋也就似乎只是高邮的了;喝春酒也不仅是琦君家乡的特色, 但因为有了琦君对家乡特别是对母亲的思念, 才让人甚为感慨。可见, 融入对家乡对亲人的感情, 写出家乡的特色, 就可以做到“关注监利特色, 介绍地方文化”了。
学生思路豁然开朗, 各种符合要求的文题纷纷出笼:“端午的粽子”“奶奶的团子”“外婆的鲊胡椒”“监利的吆喝”“家乡的二月二”……我并没有急于要求学生下笔, 仍是带领他们分析本单元的文章特色, 从内容到结构, 从主题到情感, 从语言到手法, 力求有效借鉴。同时, 要求他们利用周末放假回家时间, 去调查了解所写对象的相关知识, 力求让文章写出对象的特点, 抒发自己的情感, 写出有个性的文章。果然, 有了充分的调查了解, 学生们都有内容可写, 又有现成的范文, 知道如何去写, 交上来的文章大多达到了要求。后来, 有几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还发表在各类刊物上。
8.人教版音乐四年级教案 篇八
《独坐敬亭山》是李白写的一首诗。当时正是他离开长安,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的时候。怀才不遇,幽愤在胸。这首诗的字里行间就强烈地表露了他的孤独寂寞之情。
诗中有一句“孤云独去闲”,这个“独”字很有意思,可以说是全诗的“魂”。看!寂寥的长空只有一片白云,所以称“孤”,其实也是“独”的意思;而就是这仅有的一片白云,也不肯片刻停留,而是很快就独自远远地飘走了。这样就只剩下了诗人一人。一个“闲”字在这里并非“清闲”,而是“闲”得无聊,“闲”得孤独!再联系到前面的“众鸟高飞尽”: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还有后面的“只有敬亭山”:只有敬亭山与自己为伴,似乎世间万物都厌弃诗人。一“尽”一“只”,充分表现了作者众朋友远离的情景。于是,他只好向大自然去寻求慰藉,只能把敬亭山当成自己在世间的唯一知己。这是封建社会许多有理想、有才能的人在政治上遭受压抑后的精神状态。
一个“独”字充满了哀怨之情!
奇山妙水秀丽多姿
《桂林山水》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它语言流畅,意境优美,令人百读不厌,回味无穷。
1引用——概述全貌。文中一开始便引用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千古赞语,给人以总体印象,最后又以诗一般的语言“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给人以形象的总体感受。
2对比——体现特色。文中运用了对比修饰手法,写漓江的水,与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比美;桂林的山,与峰峦雄伟的泰山、枫叶似火的香山比胜。这就突出了桂林山水的奇异、独特之处,令人向往。
3排比——突出特点。《桂林山水》运用了排比手法,如“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以及“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这两组排比句,生动、精练而传神地表现了桂林山水的突出特点。
4比喻——巧绘形象。形象的比喻可以使文章的语言更加生动,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加具体动人。如写漓江水的绿“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写桂林山的奇“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写桂林山的秀“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等,真是历历如绘,栩栩如生,千姿百态,妙趣横生。
“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山水》美如画。作者正是在这如画的描绘中渗透了他热爱祖国山水的强烈感情。
“富有”的含义
《中彩那天》的最后一句是:“是呀,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这里的“富有”是什么意思呢?
想想看,在一个穷苦的汽车修理工之家,父亲幸运地成为获奖者,开回来一辆崭新的奔驰牌汽车。但是,父亲却因为“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神情严肃”得“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这是为什么呢?温柔的母亲揭示了其中的奥秘——因为父亲买彩票时,帮库伯先生捎了一张,并作了记号“K”,正是这张带“K”字标记的彩票中了奖。因此,父亲觉得,这奖品不应属于自己,于是就在没人知情的情况下,毅然地拨打了电话,通知了真正的获奖者。
这一动人的故事反映了一个普通工人崇高的精神世界。父亲虽然失去了中奖的车子,但是得到了人情和道义,得到了心灵的宁静和快乐。这是一笔金钱买不来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为珍贵。这就是“富有”的含义:“富”就富在诚信,“富”就富在不贪不应得之财。这也照应了母亲的话:“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富翁”与“尊严”
《尊严》是一篇阅读课文,写的是一个年轻人的“与众不同”:在穷困潦倒的情况下,他执意用自己的劳动换取别人施舍的食物。故事告诉我们,人可以没有财富,但必须要有做人的尊严。文中杰克逊大叔的一句话发人深思:“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个年轻人不像一群逃难人那样,看到“这么好的食物”,就“狼吞虎咽”地吃,顾不上说一句感谢的话,而是先问杰克逊大叔“有什么活需要我做”,而且坚持先做完活“再吃这些东西”!这是一种不以乞讨谋生存、要用劳动换食物的志气,这是一种不以贫穷为低贱、要以努力促改变的人格“尊严”。因此,杰克逊大叔暗暗“赞赏”他,让他为自己“捶捶背”,满足了年轻人的“尊严”需求。
杰克逊大叔慧眼识珠,对年轻人“现在什么都没有”毫不在乎,并把他留在庄园里干活。正是依靠这种在穷困潦倒情况下仍坚守自己“尊严”的精神,年轻的哈默终获成功,成为美国的“石油大王”。想当初,哈默如果和其他逃难者一样,见了水就喝,接过饭就吃,他能结识杰克逊吗?如果他不坚定地坚持先做完活“再吃这些东西”,他能使自己走向成功吗?
因此,“富翁”与“尊严”关系密切:维护自己“尊严”的人,就可能成为“富翁”;而失去自己“尊严”的人,就可能与“富翁”无缘,或者与“富翁”擦肩而过。你说是吗?
神奇的数字说明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介绍了黄河变化的过程、变化的原因及其治理的方案,告诉人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课文中有许多数字,具有神奇的作用。
“黄河在近2000年间竟决口1500多次,改道26次”,说明了黄河的频繁变化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而“黄河每年从中上游带到下游的泥沙总重量达16亿吨,其中12亿吨被搬到了大海,4亿吨则沉积在下游河道中”,说明了黄河“河床逐年升高”的原因,因而也就“使黄河成了悬河”,容易造成可怕的大水灾。“每年,黄河流域每平方公里就有4000吨宝贵的土壤被侵蚀掉,相当于一年破坏耕地550万亩!”更是说明了黄河水土的严重流失造成了“农作物大量减产”。
由此可见,泥沙问题是最核心的问题。要把黄河治理好,关键是要把泥沙管住,防止水土流失。这样,“黄河变好的梦想”才能成为现实。
如果没有这些数字的说明,我们怎么能形象地理解这一道理呢?
《夜莺的歌声》中的修辞
在《夜莺的歌声》一课中,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叙述了苏联卫国战争中,一个孩子运用计谋,协助游击队战士歼灭敌人的事迹,突出表现了他面对凶恶的敌人机智勇敢、沉着冷静的品格和强烈的爱憎情感。
1拟人。文章开头描写了一场战争后的破败情景,特别是“空旷的花园里,烧焦的树木垂头丧气地弯着腰”这一拟人,形象地突出敌人的侵略给人民生活带来的破坏,连树木都“垂头丧气”(当成人来写)起来。这里,也饱含着人们的无比愤慨。
2双关。当敌人问孩子“你这里有没有人”时,小孩在回答中有一句“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这里的“野兽”明里讲,是真的野兽,战争一开始,枪炮轰鸣,野兽都跑出了树林,跑进了村子;而实际上,是把敌人比作
“野兽”,人们见他们来了,“就都跑了”。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双关”,一方面表现小孩子的机智聪慧,另一方面突出了小孩子对敌人强烈的憎恨之情。
3排比。小孩子给敌人“领路”时,“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你看,他天真活泼,好像是个无忧无虑的孩子。其实,他是在迷惑敌人。况且,他的“学夜莺唱”“学杜鹃叫”正是在给游击队的同志们报信呢!这里的“排比”用得多好。
4借代。听鸟叫的那个人回答:“如果我们出了什么事,你们可不要忘了小夜莺……”课文中还有这样的叙述:“夜莺的歌声越来越响了。”“夜莺还是兴致勃勃地唱着。”……这里的几个“夜莺”实际上都是指那个机智勇敢的小孩子:他学夜莺叫给游击队报信,他就像小夜莺那样机灵活泼,惹人喜爱。
5反复。课文的题目是《夜莺的歌声》,课文中多次反复出现“夜莺的歌声”,开始是“打破了夏日的沉寂”,中间是“越来越响了”,最后是“从孩子的嘴里飞出宛转的夜莺的歌声”,不仅与题目是很好的“照应”,而且像一根红线贯穿全篇,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小“夜莺”用“夜莺的歌声”给亲人报信,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夜莺”的语言
在《夜莺的歌声》一文中,作者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的爱国少年的形象,使我们赞叹不已,而最值得品味的还是那小“夜莺”的语言,令人赞不绝口。
1埋下伏笔。在课文中,“军官点了点头,转眼间,他那阴沉的脸上闪出一种冷笑的光”表示了敌人的阴险狡诈,企图从孩子的口中探听游击队的消息。而小“夜莺”的回答干脆利落:“我自己学的,我还会学杜鹃叫呢。”这就不仅避开了敌人的盘问,而且乘机巧妙地引出了“杜鹃叫”,为下文用鸟叫声报信而不引起敌人怀疑埋下伏笔。
2曲解。“村子里就剩下你一个了吗?”显然,敌军官并未死心,想继续盘问出游击队的消息。小“夜莺”回答说:“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这是一种曲解。曲解是一种有意识进行歪曲理解的修辞手法。显然,小“夜莺”知道敌军官是问他还有没有其他人(游击队),但夜莺偏偏故意歪曲说成麻雀、乌鸦之类。在敌军官眼中,小“夜莺”真是一个只知贪玩的傻小子。
3闪避。“你们这里有游击队吗?”军官突然问。敌军官采取突然袭击的方法,想让孩子在无意中透露出游击队的消息。小“夜莺”说:“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没有,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这里,表现了他的警惕性特别高,面对敌人的突然发问,故意闪烁其词,答非所问,运用了“闪避”的修辞手法,把游击队说成是蘑菇,这种“风马牛不相及”的回答令敌人哭笑不得。
一幅农村田园画
范成大是宋代的进士,做过一些地方官,并做了两个月副宰相。他曾作为使节到金朝去谈判国事,抗争不屈,几乎被杀。后来退隐到故乡石湖。他怀有报国大志而不能实现,同情人民苦难又无能为力,因此创作了许多非常有特色的田园诗,洋溢着热爱生活的激情。《四时田园杂兴》就是他退居家乡后随兴写的一组大型田家诗。一共写了60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这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耘田”即除草。初夏,水稻田里的秧苗需要除草了。这是男人们干的活。“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这句诗直接写劳动场面。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全诗用了老农的口气,“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的是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颇有特色。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把水写活了
《趵突泉》记叙了济南名胜趵突泉的美丽景色,依次描绘了趵突泉水的清浅、鲜洁和大泉、小泉优美动人的姿态。形象的描述以及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个人真切的感受,把趵突泉的水写得活灵活现,情趣横生,使人读后感慨万千。
1清格凌凌的水。文章开始以“清浅”突出泉水的清澈透亮,以“鲜洁”说明水质的清净新鲜,简明地描写了趵突泉的水是清格凌凌的;而紧随其后的“岸边的垂柳倒映在水面,上下都是绿的”和后面的“游鱼水藻,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进一步摹写了趵突泉“池里的水清极了”。你立定呆呆地看三分钟,便觉得自然的伟大,使你再不敢正眼去看。
2喷涌不息的水。趵突泉是“一溪活水”。作者用比喻手法来写三个大泉眼,既表现了泉的特点,又表达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它的水“冒出水面半米来高”,多么壮观,多有气势!而比喻句“像煮沸了似的,不断地翻滚”突出了水的旺盛声势,后面的“没昼没夜地冒,冒,冒”一句,连用三个“冒”字,造成了一种急促跳跃的节奏,给人以“翻滚”的实感。第二个比喻句“好像永远不知疲倦”,进一步说明了水的喷涌不息,体现了大自然的蓬勃活力。永远那么纯洁,那么活泼,那么鲜明,冒,冒,冒,好像永远不感到疲乏,只有自然有这样的力量!
3千姿百态的水。文中写池边的“小泉眼”,一个“数不清”足见其数量之多,而用几个“有的”排比句式突出了它冒出的水泡姿态各异,精彩纷呈。最后,用“没有哪一种珠宝能比得上”夸张说明了水泡“五光十色”的璀璨夺目,实在令人珍爱。作者运用比喻手法来写小泉,既表现了小泉的特点,又表达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小泉冒水,作者觉得有的像大鱼吐水,有的像一串明珠,有的像一朵攒得很整齐的珠花。从作者的感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小泉的秀美。
从三个大泉的喷涌、翻滚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大泉的壮美,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从课文中的“池边还有小泉呢:有的……”这个省略号,我们可以想象出很多小泉作者还没有写出来,激发联想的兴趣,真是“读有尽而意无穷”啊!
《小珊迪》中的感情变化
《小珊迪》一文写的是孤儿小珊迪,为了換零钱遭遇车祸,临死前托付弟弟还零钱,最后悲惨死去的故事。文章以作者对小珊迪的感情变化为线索,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层层深入地层示了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
1讨厌。课文开头,小珊迪一个劲地想要“我”买他的火柴,打断了“我”与同事的谈话,因此,“我”感到讨厌;当同事说不需要时,他又以火柴价格便宜来请求;当“我”也说不要时,他又以降低价格的方式再次乞求;我们以没有零钱第三
次拒绝他,他再一次苦苦哀求说他“饿极了”……这样的由请求到乞求再到苦苦哀求,一句话比一句话重,使“我”觉得讨厌。但是,由此也可以想象到小珊迪饱受饥寒、受冻挨饿到了难以忍受的程度,于是无形中又产生了一些同情。
2同情。看着小珊迪“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再联系他的穿着,可以知道他是一个非常穷困、不得不在严寒中卖火柴,靠劳动谋生的孩子,不是那种靠欺诈骗取钱财的人:特别是晚上,小珊迪让他的弟弟送来找“我”的零钱,并告诉“我”小珊迪在换钱回来的途中遭遇车祸伤势很重。“我”对这对孤儿的同情进一步加深,并由此对那个社会的冷酷和不平等产生了憎恶。
3感动。饥饿贫穷的小珊迪在重伤之际仍不忘还顾客的零钱,这是多么诚实的孩子!他坦荡的人格让“我”感动;他在生死关头还牵挂着弟弟小利比:“我死了你怎么办呢?谁来照顾你呢?”这又是多么善良的表现!由此,“我”被小珊迪再次深深地感动,慨然答应照顾小利比。从“我”的感动中,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了小珊迪的美好品质诚实、守信、关心他人。
课文的结尾饱含深情地赞美:“饱受饥寒的小珊迪的美好的品质,将永远打动人们的心。”这是作者强烈感情的充分流露。是的,小珊迪的故事将永远流传,打动更多读者的心。
《黄继光》一文中的“!”
在《黄继光》一课中,多处用了感叹号“!”。细细体味,其趣无穷。
“啊!黄继光突然站起来了!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这是“冰雹一样的”子弹对准黄继光射击,他“肩上腿上都负了伤”的情况下,同志们看到的动人情景。三个“!”,一是惊喜的呼唤;二是由衷的感叹;三是激情的赞美!惊的是他的非凡举动,叹的是他的坚强意志,赞的是他的崇高精神。
“轰!敌人的火力点塌了半边……”这是黄继光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满怀深仇大恨,用手雷炸毁敌人半边火力点的壮烈情景。这里的“!”显示了黄继光的声威,也显示了我们中国人民志愿军无比巨大的声威。
“指导员正在着急,只见黄继光又站起来了!”这里的“!”预示着一个多么惊天动地的雄姿:“他张开双臂,向喷射着火舌的火力点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展示了一颗多么壮怀激烈的赤心!
“‘冲啊!为黄继光报仇!喊声惊天动地。”这是在黄继光英勇献身之后,指战员发出的愤怒呼喊——犹如火山爆发一样的复仇心声。这里的两个“!”是对指战员急欲杀敌报仇的正面描写,也是对黄继光精神给予人们激励、鼓舞之大的进一步凸观。
《可爱的草塘》的写作特色
《可爱的草塘》一文围绕着草塘的“可爱”,生动地描写了草塘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表达了作者对北大荒的赞美之情。其写作手法多样,语言生动形象,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1描写展示“可爱”。课文中大量运用了描写手法,充分展示草塘的可爱。如用“浪花翠绿翠绿的,绿得发光,绿得鲜亮,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仔细瞧那浪花,近处的呈鲜绿色,远一点儿的呈翠绿色,再远的呈墨绿色,一层又一层,最后连成一片,茫茫的跟蓝天相接”写了草塘“浪花”的与众不同、活灵活现。用“不大的水泡子……挤挤挨挨的都是鱼。”“筷子长的鲇鱼,手掌宽的鲫鱼,一条又一条不住地往岸上拋”等描写,表现了草塘的物产丰富。
2对比突出“可爱”。作者开始对北大荒不了解,“感到一切都不习惯”“觉得没意思”“待腻了”。但是当他初次见到草塘时,就被萆塘的大而美所陶醉了。他情不自禁地说:“这草塘真美啊!”由衷的赞叹表达了他对車塘美景的“喜爱”之情。当作者看到小河的奇特情景时,更是赞叹不已。一个“啊”字,说明他已经爱上了这个地方,完全陶醉于这迷人的景色之中。这是一个对比。还有最后一段,作者想“洗一洗脸”,但草塘的美深深打动了他,因此生怕因洗脸打破这美好的景象,于是就“犹豫了”。这矛盾的心情又是一个对比,再一次突出了他对北大荒深深的爱恋。
3排比强调“可爱”。在课文中,作者还运用了排比句,强调草塘迷人美景的可爱。如“一条清澈的小河奇迹般地出现在我的眼前。芦苇和蒲草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绿了;天空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蓝了;云朵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白了。”这里的“绿草”“蓝天”“白云”等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情形各不相同,但都是那么美丽迷人,那么可爱。
4对话围绕“可爱”。这篇文章的对话用得多,用得好,用得妙。比如“不过你得紧跟着我走,俺这儿狼可多啦!”是小丽吓唬“我”的话,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她的“假话”一是抓住了北大荒过去“大而荒,广而野”的特点,二是以此反衬今天草塘的可爱。这种欲褒先贬的手法使人变惊为喜、变厌为爱。又如“我故意逗她:‘别光说美的,若是冬天呢……”这句话意在探听冷落、萧条的冬天里的北大荒,但是却引出了“冬天更好玩”的动人情节,深化了赞美之意。而后面“我”的继续深究:“哦,你这么一说。北大荒好得哪儿也比不啦?”这一反问,更是将北大荒之美和对它的惊叹之情,推向高潮。
看可爱的草塘,赞可爱的草塘,作者写的《可爱的草塘》实在可爱!
【人教版音乐四年级教案】推荐阅读: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10-18
人教版音乐四年级下册教案(2017)10-18
新版人教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08-08
四年级下册音乐人教版06-19
四年级音乐上册教学设计人教版11-03
二年级人教版音乐教案08-06
八年级音乐教案人教版11-13
人教版4年级音乐教案11-15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案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