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靖宇教育心得体会

2024-09-11

杨靖宇教育心得体会(共12篇)

1.杨靖宇教育心得体会 篇一

“九一八”事变让中国东北屈辱沦丧,也让东北抗日联军走上历史舞台。这支部队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长达的艰苦斗争,展现出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在战争背后,这些抗日英雄有很多故事让人为之动容。

近日,记者访问了东北抗日联军主要领导人之一杨靖宇将军的孙子马继民,听他讲述发生在杨靖宇及其家人身上的故事。

“我爷爷是个顾大家舍小家的人。他离开河南被派去东北抗日时才24岁,当时我父亲只有2岁,我姑姑才出生5天。”马继民说,“自那以后,家里人就再没有见过他。”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19出生在河南驻马店确山县。马继民听老家人讲述得知,当年杨靖宇虽然父亲早逝,但家里条件不错。杨靖宇的母亲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坚持让儿子上学,还喜欢给儿子讲岳飞等民族英雄的故事,对杨靖宇有很深的影响。

杨靖宇在1922年毕业于确山县小学后,又前往省城开封求学。在校期间他接触到很多进步人士,向往革命。1927年春,他被选为县农民协会会长,领导了著名的确山农民暴动、刘店秋收起义。1928年调往河南省委后不久调往东北。

“当时我爷爷在河南很受关注,当局下通缉令抓捕他,我奶奶就带着家人东躲西藏,躲到了确山县旁的汝南县,不敢住在村里,就在地里搭个窝棚住。”马继民说,杨靖宇在前往东北前,组织允许他偷偷回家见一面,几经辗转,他才找到家人。

“当时姑姑还没有名字,奶奶就让爷爷起一个。爷爷说,‘你们为了我干革命东躲西藏,就叫躲儿吧’。”自此,马躲这个名字就一直用到新中国成立后。

杨靖宇离开河南后,家里人就彻底失去了他的消息,只知道是干革命去了。当地军阀、土豪都在抓他,家里也被抄光了,只剩下杨靖宇在临走前留下的一张照片。这张照片是他与同学合照后,单独劈开他的一部分。照片保留至今,很不容易。

“照片是靠奶奶和爸爸一直藏着才留下的,冬天就把它缝在姑姑的棉袄里,天热穿不了棉袄,就藏在墙洞里。”马继民说。现在,这张真片被保存在确山县杨靖宇将军纪念馆里。

如今,马继民在杨靖宇将军殉国地——吉林省靖宇县担任县长助理,主抓红色旅游工作。他每年一半时间在靖宇工作,一半时间在原单位郑州铁路局工作。“我能为靖宇人民做点事,是一种对爷爷特殊的纪念方式。”他说。

在马继民的努力下,杨靖宇殉国地等抗联遗址得到修缮和有效保护,红色旅游成为靖宇县的“名片”,被列入中国红色旅游景区,每年接待参观者数十万人。

靖宇县还成立了东北抗联文化暨杨靖宇精神研究会,马继民是执行会长,研究会多次组织杨靖宇精神宣讲、重走抗联路等活动。目前,长春市有一家影艺公司与研究会接洽,正在筹备策划一部40集电视剧《杨靖宇》。

今年“九一八”来临之际,马继民来到吉林省通化市下辖的集安市,杨靖宇曾率领抗联战士在这里的清河镇东岔村和榆林镇治安村的山中生活。马继民第一次踏上这段抗联路,几乎在每一处,他都轻抚遗迹,深陷沉思。

“作为抗联后代,我在这里找到了一些痕迹与记忆重合,也听到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历史,更深刻地感受到当年先辈们艰苦的战斗历程。”他说。

马继民还想再去看看河南杨靖宇故居正屋前那棵老槐树。“那棵树是爷爷亲手种的,如今正枝繁叶茂。”马继民说。

2.出卖杨靖宇的汉奸 篇二

他知道,一个深受东北老百姓爱戴的英雄,一个被日本侵略者称为“山林之王”的抗日名将——杨靖宇将军,牺牲了。他作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的总司令,在得不到正面战场一点点支援的情况下,在敌后孤军奋战,对抗强大的关东军与伪军。

1958年,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国家公祭在吉林省通化市举行,公祭的对象就是杨靖宇将军。

在异常艰苦、残酷的斗争环境下,东北抗联在抗战过程中,出了很多叛徒。一大批抗联将领,并非死于日寇之手,而是死于叛徒之手,如杨靖宇、赵尚志等。

我们完全可以说:如果没有叛徒,大智大勇的杨靖宇牺牲不了!

致杨靖宇于死地的叛徒有4个。

第一个汉奸是程斌。程斌,原东北抗联第一军第一师师长,杨靖宇最信任的得力助手。程斌有文化,曾跟随杨靖宇打了不少漂亮仗。程斌于1938年7月率所部115人叛国投敌,日军任命他为队长,组成“程斌挺进队”,其骨干都是原一军一师投降的抗联战士,共29人。就是他带领的“挺进队”,把一手将他培养起来的杨靖宇将军逼入了绝境。

程斌从小就跟随杨靖宇,对杨靖宇很了解,常常凭猜测就能知道杨靖宇的大致去向。据关东军档案记载,程斌投敌以后,第一件事就是带领敌人摧毁了抗联的补给生命线——密营。密营是抗联在深山老林的秘密宿营地,储存有粮食、布匹、枪械、药品等赖以生存的物资。这是杨靖宇的一个独特创造,更是抗联孤军对抗日寇长达14年而不败的重要原因。凶狠的程斌将蒙江县境内的70多个密营破坏殆尽,一夜之间,杨靖宇将军陷入了弹尽粮绝的境地。

杨靖宇和程斌熟悉到什么程度?据老抗联战士讲,在程斌积极参加日军对杨靖宇的围剿时,双方不用照面,只要一听枪声,就知道对方是谁。过去日军不敢在山林里过夜,所以抗联白天再艰苦,晚上也可以喘息、休整、转移。但程斌却带部队晚上连续追踪,这使抗联处境分外艰难,也是抗联战斗力大减的重要原因。

通化市杨靖宇烈士陵园管理处原党支部书记刘善业说:“一到晚上,特别是到了后半夜,将近零下40度,大树都冻得嘎吧嘎吧响,因为密营被破坏了,他们没有存身的地方,只能在野外露宿。实际上等他们(杨靖宇等人)进蒙江以后几乎天天被敌人追着,尽管穿得破烂,很单薄,但是跑起来以后,也是一身汗,当你一停下来,冷风一吹,那老战士跟我讲,那就像掉进冰窟窿一样,寒浸骨髓,衣服就冻成了铁甲,腿、胳膊拿弯都很难。特别是到了晚上,肚子很饿,又没有食物,又不敢睡着,因为你睡着,可能就凍死了,再也醒不过来了……我的体会就是,那个时候活着比死都难,但是他们还在坚持。”

可以说,身经百战、善于转移的杨靖宇的部队被打散,杨靖宇等人被追得难以脱身,如果不是因为程斌,鬼子根本找不到他们。因此,程斌是祸害杨靖宇和其他抗联战士的第一大罪犯。

这个罪犯先后跟随他的主子岸古隆一郎前往热河、山西作恶。1945年,日本战败前夕,身为伪山西副省长的岸古隆一郎用氢化钾毒死全家人之后自杀。程斌在枪杀了几个投降的日本俘虏后混入华北野战部队,并且当上了指挥员。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1951年沈阳的一个雨天,程斌打着雨伞在街上行走,一个人为避雨躲到他的雨伞下,结果程斌发现,这个人是一个曾叛变的原抗联干部。

不知什么原因,两个人互相举报了对方,因为正赶上“肃反”,俩人都被枪毙了。程斌——南满抗联历史上官阶最大的叛徒就这样结束了罪恶的一生。

尽管程斌捣毁抗联密营这招实在是恶毒,但是,杨靖宇还是在深山老林里把敌人拖得晕头转向,到了1940年初,围剿讨伐的日伪军也已经被拖得精疲力竭;与此同时,杨靖宇所部给养断绝,只剩下60人。尽管情势危急,但杨靖宇本人还是有信心的,因为他已经设定了游击和突围的路线。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一件让杨靖宇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又出了一个可耻的叛徒!

这第二个致英雄杨靖宇于死地的叛徒,是杨靖宇的警卫排长张秀峰。

这个从15岁起被杨靖宇抚养成人的叛徒于1941年2月1日,携带机密文件、四支手枪和一些弹药,以及抗联经费9960块大洋叛变投敌。更重要的是,张秀峰对杨靖宇计划安排的游击、突围路线一清二楚。

张秀峰是一个孤儿,父母双亡让他变得寡言少语。长大后,他参加了抗联,并有幸成为杨靖宇的警卫排长。杨靖宇曾经对他说:“你是孤儿,没有爹妈,我也没有儿女,你就和我儿子一样。”起初他不会写字,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杨靖宇不但让他学会了写名字,而且手把手教他认字。不仅如此,杨靖宇还教他唱歌,吹口琴,并亲手送他一把口琴。张秀峰对这把口琴爱不释手,没事就拿出来把玩。

一个自己一手栽培的战士,一个被自己当作亲生儿子的孩子,在最需要他支持的时候离自己而去,站到不共戴天的侵略者一边。将军当时会是什么心情?是愤怒?还是悲凉?

现在看来,张秀峰的叛变是致命的。杨靖宇的行踪被暴露,突围路线被封锁,敌人缩小了包围圈,追赶得更加疯狂,直至杨靖宇将军牺牲。

杨靖宇在突围的过程中,经过不断的分兵,身边的人越来越少。

2月2日,杨靖宇身边只剩下20余人。

2月10日,在日伪军不停地追剿之下,只剩下12名战士。

到了2月15日,粮尽援绝,杨靖宇和最后的7名战士陷入绝境。这天早上,正在蒙江五金顶子西北方一个山坳里隐蔽的杨靖宇和他的战士们再次被汉奸崔志武带领的警察大队发现。岸谷隆一郎得知后立即派“程斌挺进队”“崔胄峰挺进队”“唐振东挺进队”一起赶来,参与所谓的“最后的围剿”。岸谷还怕地面难以奏效,专门调来飞机,从上往下盯住杨靖宇,杨靖宇到哪,飞机就跟到哪,并向地面上的四支伪警察部队指示目标。杨靖宇等7人边打边撤,至下午三点仍未摆脱敌人。后来,他们占领了一个小高地,狙击紧跟而来的“崔胄峰挺进队”和“程斌挺进队”。两队敌人加起来共600来人,而杨靖宇身边只有7个人。“崔胄峰挺进队”的队副日本人伊滕用中文向杨喊话,催其投降。杨靖宇回答:“好吧,条件是马上停止射击,你一个人上来吧。”伊滕信以为真,边说话边向杨靖宇走过来,杨靖宇“啪啪”两枪,伊滕应声倒地。叛徒崔胄峰看见日本主子被撂倒,怕在日军面前自己的脑袋难保,就领着四五个伪军猛地跳起,叫骂着朝杨靖宇将军隐蔽的地方扑来,杨将军又是两枪,崔胄峰左腿骨立时被击断。趁着敌人陷入混乱,杨靖宇率领7个人突出重围。夜间,敌人顺着雪地上的脚印再次找到他们,一场激战后,只剩下6人,其中4人负伤。杨靖宇将军命令负伤的警卫员黄生发(解放后曾任吉林省二轻局副局长)带3个伤号突围北去进密营养伤,自己率两名警卫员继续南下,以便同二方面军会合。杨靖宇身边剩下的两个人,分别是警卫员朱文范和李东华(一说是聂东华,此人是二军军长金日成专门派来保护杨靖宇的)。

尽管敌人拼死跟踪,甚至在雪地里用划火柴的方法寻找足印,但还是在16日凌晨失掉目标。这一天一夜间,杨靖宇和他的战友们以惊人的毅力,将600余人的伪警察大队拖得人仰马翻,被打死、打伤、冻伤和因冻伤疲惫掉队者竟有500余人,最后只剩下五六十人坐在雪地上喘气。无衣无食的杨靖宇再次从敌人视线中逃脱。岸谷隆一郎大怒,在无线电中大骂程斌等人无能,随后决定重撒大网,抓捕杨靖宇。

杨靖宇带着身边仅剩的两个警卫员,继续和敌人周旋。2月18日,两个警卫员下山寻找食物,被告发后与敌人激战,英勇牺牲。敌人从他们身上搜出杨靖宇的印章,断定他就在附近,于是调集600多人的讨伐队进山围剿,并且不允许打柴的百姓带午饭进山,让杨靖宇得不到任何食物。

此时的杨靖宇将军已经孤身一人,他在生命的最后关头用毅力和强健的体魄一次次击败敌人,但是他无法击败饥饿和寒冷。此时他脚上的棉鞋已烂成一团,靠一根绳子捆着才没有散架。整日在冰天雪地里奔走,他的两只脚已经被冻伤。由于两位警卫员已经牺牲,他必须自己去弄食物,这样做很容易暴露身份。暴露身份的危险他是知道的,多日激战,气力即将耗尽,再也不能像2月15日甩掉“崔胄峰挺进队”和“程斌挺进队”那样甩掉敌人了。但是即使不暴露身份他也会在冰天雪地中冻、饿而死。杨靖宇作出了选择,为得到食物和棉鞋,找到部队,他必须暴露身份,但只向中国老百姓暴露,向他们买食物。

2月22日上午,杨靖宇在蒙江县保安村以西五里的山里等到了4个砍柴的村民。其中一人就是后来致杨靖宇将军于死地的伪牌长赵廷喜。

1940年2月22日上午,杨靖宇在蒙江县保安村以西五里的山里等到的4个砍柴村民是:伪牌长赵廷喜,村民孙长春、辛顺礼、迟德顺。由于居民点的警察不让砍柴的村民带食物进山,杨靖宇只好恳求他们回去带点食物和棉鞋,并答应多给钱。伪牌长赵廷喜还劝他:“我看你还是投降吧,如今满洲国对投降的人不杀头的。”杨靖宇平静地说:“我是中国人,不能做这样的事情。如果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咱们中国就完了。我们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赵廷喜答应回去给他弄点粮食,然后和杨靖宇分手。

赵廷喜在回去的路上遇见了铁杆汉奸李正新。由于怕另外三人先报告了他们与杨靖宇的会面,导致全家被杀,因此向李正新说出了此事,李正新听后大喜,马上向伪蒙江县警察本部的日本警佐西谷报告。西谷闻讯立即让赵廷喜带领自己和大批日伪军警宪特去围捕杨靖宇。因为赵廷喜的告密,敌人最后找到了筋疲力尽的杨靖宇将军。

躲在地窝棚里的杨靖宇满心盼着村民给自己买来吃食,好继续战斗,可他却听到了汽车引擎的声音。他赶紧离开地窝棚,向山上跑去。

2月23日下午四时,西谷的队伍在蒙江三道崴子703高地附近,发现了杨靖宇。此时的杨靖宇饥寒交迫,伤病缠身,面对突然出现的敌人,心里想些什么,后人是不难想象的。将军最后的时刻到来了。

如果那天将军能够吃上一顿饱饭,如果能有药品包扎一下淌血的伤口,如果能有一个安全的地方让他再休息一宿,情形会怎样呢?

当时日伪政府的档案对这最后的时刻有着翔实的记录:杨靖宇已经饿了好几天,但是跑的速度却很快。两手摆动超过头顶,大腿的姿势像鸵鸟一样。但是跑着跑着速度就慢了下来,很明显跑不动了,最后在河边的一棵树下躲了起来。

通化市杨靖宇烈士陵园管理处原党支部书记刘善业介绍说,一开始敌人并没有开枪,而是向杨靖宇喊话,因为讨伐本部有命令,假如遇见杨靖宇,不要开枪,一,劝降;二,活捉,要把他的才能用到“满洲国”的建设上来。但是回答他喊话的只有手枪的射击声。打了一阵以后,杨靖宇知道突围无望,就把自己身上带的文件点火烧了。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杨靖宇将军厉声喝问:“谁是抗联投降的?滚出来我有话说!”几个叛徒吓得龟缩在一旁,不敢吭声。

最后的攻击开始了,四面都是敌人的子弹,杨靖宇又打倒数名冲在前头的敌人,同时身上也多处中弹,在左腕中弹一支手枪落地后,仍以右手持驳壳枪应战,最后胸部中弹,轰然倒下,一代抗日英豪就此壮烈殉国!时间是1940年2月23日下午4时30分。

杨靖宇将军生前、死后都是让日本人异常敬畏的人物。他牺牲后好久,西谷等人才敢向他靠近,等到靠近后敌人再次犹豫起来,他们不敢相信被他们打死的就是大名鼎鼎的杨靖宇。直到程斌到来,确认此人就是杨靖宇。据事后伪《协和》杂志记者报道,听说他们真的杀了杨靖宇,西谷等人“一点没有感到快乐”,反而“呜呜地哭了起来”。

赵廷喜告密杨靖宇后,“讨伐”本部奖给他30元钱。第二天,保安村警察署的警察们就找上门来,说:你老赵告密杨靖宇有功,发了大财,别独吞了,给咱们打点酒喝。开始时赵廷喜还好酒好菜地招待着。可三杯酒刚下肚,就喝变“味”了,他们指桑骂槐地冲着他骂,揪着他耍。以后钱喝没了,警察们还天天把他找到警察署去,见面就打劈頭就骂。赵廷喜在保安村实在待不下去了,只好远走他乡到柳河藏身,6年之后偷偷回蒙江捡蘑菇,让老百姓发现了,二话没说就被扭送到政府处决。1946年人民政府在杨靖宇的坟前将赵廷喜枪毙。

那么在战斗中,是谁击中杨将军的呢?

第四个致英雄于死地的是1938年6月跟随程斌叛变的张奚若。

张奚若是程斌大队中有名的机枪射击手。原籍辽宁本溪,1935年6月参加抗联,为一军一师师部机枪连机枪射手。叛变后曾在伪通化省举办的集中培训学习中获得特等射手称号。这是个打起仗来不要命的角色,1940年1月9日在蒙江县错草顶子战斗中,他将机枪架在树杈上向抗联射击,被杨靖宇一枪打中受伤,送到沈阳治疗了一个多月,2月21日返回蒙江。他的把兄弟副射手白万仁、弹药手王佐华在2月15日那天追剿杨靖宇的过程中,因冻伤掉队,被收容在蒙江县城里养伤。这个被人称之为“铁三角”的战斗小组2月23日中午聚在一起正在打牌,驻蒙江的伪通化省本部接到杨靖宇在三道崴子的报告,因部队都在山里“讨伐”,一时无兵可派,就把那些在县城里养伤的伤兵集合起来,派去抓捕杨靖宇。张奚若和白万仁、王佐华被编为第一批快速挺进队,跟在岸谷身边。当敌人向杨靖宇喊降不奏效时,岸谷向张奚若下达了“干掉他”的命令。张奚若随即扣动扳机,英雄杨靖宇倒在那棵树前的雪地上。当时杨靖宇身上还有三支手枪270发子弹和6600元钱,叛徒如果不击中杨靖宇,当时600人被拖成50人的敌人,能否抓得住英雄,还真不好说。

当晚,“讨伐”队在饭店里喝庆功酒。张奚若、白万仁、王佐华坐在首席,张奚若向人们炫耀说:“正当杨靖宇抬起腿将要跑的一霎那,我一个点射,齐刷刷地都给他点在这儿了(指胸口)……”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酒桌突然间冷了场。2月1日叛变的原抗联一路军特卫排排长张秀峰端着酒杯,走过来站在张奚若面前,沉闷地骂了声:“混蛋!不得好死!”张秀峰的失态像得了传染病一般,其他人都喝不下去了,庆功宴不欢而散。

自从那天酒桌冷场以后,“讨伐”队里就没有人搭理张奚若了,表面上虽然不说出口,可都在暗中较着劲。百姓的憎恨、队友的疏远令张奚若警觉,他非但不敢炫耀功劳反而开始藏“功”,所以在“讨伐”队评功授勋、去日本观光过程中,张奚若被评了个最高奖——勋五位,与程斌一般高,张奚若不敢要。据白万仁讲,评奖那会儿依张奚若的意思是不要奖也不要功,能平平安安混日子就行了。结果越不要还越给,大伙起着哄让他要,要完了风凉话也来了,什么真卖力气真风光,怎么怎么有能耐啊,弄得哥几个抬不起头来,等等。看着形势不好,张奚若和两个把兄弟在一起合计:以后谁也不要承认杨靖宇是被咱们打死的,就说杨靖宇是“自刎的,当地老百姓说是自杀的,咱也这么说”。从此,杨靖宇被他“一个点射,齐刷刷地都给他点在这儿”的事就再没人提起了。

上个世纪70年代末,随着日伪资料《阵中日志》的面世,杨靖宇将军牺牲的真正原因逐渐明朗起来。《阵中日志》用现场图片告诉人们杨靖宇不是“自刎的”,是被敌人用机枪射杀的事实。究竟谁是杀害杨靖宇的凶手的问题这才被提出来。

《吉林日报》社一位记者于1984年夏天,带着这个问题找到了当年赴现场指认杨靖宇尸体的原抗联一路军特卫排排长、1940年2月1日叛变投敌的张秀峰,让他提供线索。

张秀峰很干脆,说:“杨靖宇是张奚若打死的,这个绝对没有错。光复时,程大队解散以后,大部分人都回家了,他还跟着程斌没走,不知道现在在哪。”

从张秀峰那里得到张奚若是真凶的线索后,人们南上北下,认真排查,细心采访,前后历时两年有余,始见端倪。

原来,在1950年“肃反”运动开始后,已在梅河口安家落户的张奚若听到风声不好,找到同在梅河口的王佐华订立同盟:不管什么时候千万不能说出我开枪杀了杨靖宇的事,万一有人揭发,就由你扛着,你的老母亲我给你养,牢饭我给你送。我拉家带口的一大家子牵扯多,我要像你似的,光棍一条,我就顶你去死。大老粗王佐华很义气地答应下来。不久,王佐华入狱。在狱中一直坚持说:“杨靖宇是自刎的。”

张奚若也果真给王佐华送了一次东西,为其老母亲送了一次柴火和钱。后来,风声紧了,便将家搬到柳河县三源浦躲了起来。1958年,白万仁入狱。王佐华与他在镇赉劳改农场相见。俩人经过交谈,方才意识到哥俩都被张奚若“糊弄”了。

1965年,王佐华在监狱开展的立功赎罪活动中,揭发了张奚若是杀害杨靖宇凶手的事实。不久,“文革”开始,消息传到狱外,张奚若起初嘴挺硬,死不认账,调查组将王佐华与白万仁的证明材料都摆了出来,他才不得不坦白自己用机枪射杀杨靖宇的事实经过,并在蹲“小号”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地交待了与白万仁、王佐华制造“自刎说”,与王佐华订立攻守同盟的经过。

在采访过程中,我们将《阵中日志》中的相关照片,分别出示给张秀峰、张奚若、白万仁,让他们指认照片上的人员。

在柳河县三源浦镇刘家大队二队队部后院那幢农家小院里,正躺在炕上休息的张奚若,听说我们来找他征集抗联资料,阴沉着脸,拒不承认自己参加过抗联,也没打死过“老杨”,“打老杨那天我不在场,到沈阳养伤去了,是白万仁他们打的”等。正是这些自相矛盾、难以自圆其说的辩白给我们提供了出示照片与他交谈的机会。他对照片的反应尤其敏感:这不是伪满程大队的照片吗?你们怎么有这个?你拿这些照片干什么?当我们道明目的后,他才一一指认出程斌、尹夏泰、王佐华、张秀峰、白万仁、岸谷等,但是不认识他自己。笔者指着照片上的他问:

“这个人是谁?”

“不知道。”

“不是你吗?”

“不是。”

“多像你呀。”

“中国人长得像的多了,让日本人看中国人长得还都一样呢。”

对张奚若的采访虽然曲折,但收获不小,特别是让我们比较全面地了解了程斌及其叛变经过,以及程大队在热河“讨伐”八路军的罪行。

紧接着,我们长途跋涉,赴内蒙古扎赉特旗一个极其偏遠的小村庄,找到了白万仁家。白万仁原是桓仁县拐子磨人,比程斌小一岁,早年当过“胡子”,1935年被抗联一师收编,后随同程斌叛变。白万仁是个爱说爱笑的人,对立情绪比较好化解。对程斌大队的事了如指掌,讲起来滔滔不绝,抗联歌曲我起个头他就能唱到尾,无一不会,整整讲了一下午,连说带唱,记忆力非常好,就是对自己参与杀害杨靖宇的事“糊涂”。对我们带去的照片,凡是他认识的都能指认出具体姓名,但不认识自己。有几次,我特意对着照片上的他问:

“这是谁?”

“不知道。”

“有人告诉我们这就是你。”

“谁告诉你的?”

“张奚若啊。”

“他妈的张奚若,最不是东西。”

于是,他详详细细地给我们讲起张奚若只给王佐华母亲送过一次柴,之后再没管过王母,后来王母在家中死了许多天都没人知道。

最后,白万仁自我总结说:“我们这帮人呀,其实说不说自己都知道,不得好死。像我打一辈子光棍,蹲半辈子监狱;王佐华也打一辈子光棍,还在监狱,这都是报应。老程(程斌)在临解放分手时跟我们说:‘咱们啊今后就是混吧,死哪埋哪。以后少联系、少说话、少露面,夹起尾巴悄悄眯着。谁也别来找我,我也谁都不认得。’你看我躲这么老远,这么偏僻的地方你们也能找上门来,这不正应了老程那句话:做人不成人,做鬼难成鬼。”

其实,白万仁这话说得也不全对,起码张奚若是个例外。数十年过去,张奚若除了在“文革”中蹲了两年“小号”之外,毫发未伤,也未得到法律应有的惩罚。

而除了程斌在“肃反”中被枪毙外,其他几个民族败类则成功逃脱了应有的审判。

许多抗联老战士对此耿耿于怀。杨靖宇的警卫员黄生发曾力主将这些败类送上法庭,少年铁血队指导员王传圣也积极赞成這一主张,经过咨询法律部门,据说一是早已过了追诉期,二是拿不出有效的证据,事情就不了了之。

由杨靖宇之死,我想到了赵尚志之死。

赵尚志,抗日名将,军事天才。在东北抗日战场上,一直有“南杨(靖宇)北赵(尚志)”的说法。

赵尚志部队从最初的7人发展到10个师6000人,在数百场大大小小的战役中,很少有失败的时候,其天才般的谋略,让日军闻风丧胆,并发出“小小的满洲国,大大的赵尚志”的感叹。

1942年2月12日凌晨1时,黑龙江省萝北县,寒风低吼。赵尚志带领他的士兵向梧桐河方向移动。部下刘德山说:“咱到菜园子屋里暖和一下。”又说,“你们先去,我去解手。”说罢,他转身行至赵尚志身后,举起步枪。

子弹从赵尚志的腹部穿过,赵尚志立仆在地。但毕竟是赵尚志,他操起手枪,甩手就射,刘德山的头、腹部各中一弹,当即毙命。

刘德山,原名刘海峰,黑龙江珠河县(今尚志市)人,老猎手,枪法很好。被日本人收买来刺杀赵尚志。

赵尚志被扶进附近一个农家小屋,屋内新婚不久的女主人一时间吓懵了。但听说是赵司令,便用结婚缝制的被褥包住赵司令,并用手去焐赵司令被冻得冰凉的手。直到今天,这个已经80岁的当年的新媳妇,还保存着包裹过赵司令身体的被褥。

在萧索的寒夜里,一队日军和伪警察,在另一个刚从赵尚志身边溜走的汉奸张锡蔚的带领下,潜行过来。短时激战后,赵昏迷过去。醒来后,发现自己躺在爬犁上,他说:“我只想死在千军万马中,没成想死在刘炮(刘德山)手里。”

此时,赵尚志才知道,此行自己身边的5个人中,就有两个是汉奸。

2月12日上午,在受伤8小时后,赵尚志牺牲。日军叫来了已投降日寇的原东北抗联第九军军长李华堂辨认尸体。李华堂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曾经非常崇拜的赵司令。尽管有很多日本人跟着,他还是哭了,大声喊:“司令,你也这么着了吗?你也这么着了吗?”他嚎啕大哭,被日本人强拉了出去。

和杨靖宇一样,百战不殆的天纵之才赵尚志,最大的敌人不是日军,而是身边层出不穷的汉奸。他一生最遗憾的事情,一是被别有用心的人以党的名义孤立抛弃,一是死在了叛徒的黑枪下。完全可以这样说,假如没有汉奸,或是汉奸别那么多,就算小日本再凶恶,再多,斗争再残酷,赵尚志也不会牺牲;假如日本鬼子再少,战事再轻松,但有了汉奸的存在,明枪易躲,暗箭难防,赵尚志也非死不可!

东北抗日14年间,出现了难以计数的汉奸。以赵尚志为总司令的东北北满抗日联军中,所出现的汉奸,从军长到师长到普通士兵,什么级别的人都有,以至于赵尚志对汉奸,一直有着近乎神经质的敏感和戒备,但最终还是死在了汉奸手中!

世事均如过眼云烟,唯有“祖国”二字弃首难割。愿国人能以民族大义为本不再重蹈覆辙,愿子孙后代能永远记住这些为国为民血染沙场的英雄志士。民族英雄们永垂不朽!

〔本刊责任编辑 袁小玲〕

3.杨靖宇的英雄事迹 篇三

杨靖宇是我党我军优秀的高级军事指挥将领。他原名马尚德,字骥生。1905年出生,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7月,任中国共产党南满省委书记、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兼政治委员、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等职。他率部长期转战于长白山麓、松花江、鸭绿江畔,活动足迹遍及30个县。

杨靖宇指挥所部与日伪军作战数百次,沉重打击了日伪军,扩大了游击根据地。毛泽东曾撰文称赞:“有名的义勇军领袖杨靖宇……坚决抗日艰苦奋斗的战绩,是人所共知的。”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高度评价他和东北抗日联军,致电赞誉他们为“冰天雪地里与敌周旋7年多的不怕困苦艰难奋斗之模范”。1937年12月,经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通过,杨靖宇被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准备委员会委员。

杨靖宇的军事指挥才能令狠如豺狼的敌人胆寒且无奈,因而一直妄想诱使他投降“归顺”。伪满1940年4月出版的日文《协和》杂志263期登载的《杨靖宇讨伐座谈会》一文有这样的记录:杨靖宇“不但有武功,而且有文才”,“才干不一般,不是一个寻常人物可比的人”。伪通化省的警务厅长岸谷隆一郎,向在场记者解释为什么非要劝杨靖宇“归顺”时说,“我们为了让杨(靖宇)活下去,使他的才能向好的作用方向转化,才考虑劝他归顺。”

1939年秋季以后,为了消灭东北抗日联军,敌人发动伪通化、间岛、奉天“三省联合大讨伐”,对抗联部队发起长时间的大举进攻。敌人为能早日抓到杨靖宇这个“大头目”,调集重兵对杨靖宇部实行野蛮、残酷的“包围追击”,“梳篦式”、“踩踏式”的“讨伐”。

对敌斗争进入到异常艰苦的阶段。仅从1940年初到2月中旬的50多天里,杨靖宇就率部与敌作战40多次,有时一天打几仗。杨靖宇充分发挥他的指挥才能,一次又一次突破敌人的围攻,但由于敌人力量过于强大,我方无粮食弹药补充,只能以草根树皮充饥,甚至吞咽身上的棉絮,饥困交加,难再力战。杨靖宇不得不决定各部队化整为零,分散突围,以保存实力,待机重新集结。

对于抗联部队与日寇斗争的艰苦程度,彭真同志曾予这样总结:“我们共产党20多年领导的革命斗争中,有三件最艰苦的事。第一件: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二件:红军长征后,南方红军的三年游击战争;第三件:东北抗日联军的十四年苦斗。”

现在的人想像不出那时的艰苦卓绝具体是个什么样子。曾当过杨靖宇身边警卫战士的黄生发老人回忆道:

“天气嘎嘎冷,我们的棉衣又不齐,有的同志手脚冻伤了。可是敌人的部队越集越密,‘讨伐’越来越频繁。就在杨司令他们为解决棉衣问题召集各方面军负责人开会研究时,因叛徒出卖,在那尔轰的东北岔一带被岸谷隆一郎带领的日伪军层层包围,敌兵力达4万多人。天上有飞机,地上有机枪大炮,汽车来回运送粮食、弹药。在我们的正面,敌人满山满谷。为了掩护各部队分头转移,杨司令带领我们300多人在正面吸引住敌人,由机枪连开路,生生撕开一条口子。

“但是,当我们经南泊子突围到了五金顶子时,敌人已经纠集了更多的兵力,我们甩掉一股又遇上一股,很难得到个休整的机会。雪地行军,裤子总是湿的,让寒风一吹,冻成冰甲,很难打弯,也不知有多沉,迈步都吃力。鞋子也都跑烂了,只好割下几根柔软的榆树条子,从头拧到尾儿,当作绳子把鞋绑在脚上。衣服,全叫树枝扯烂了,开着花,白天黑夜都挂着厚厚的霜,浑身上下全是白的,全是凉的。

“这时候,多么需要火啊!生起一堆火,好好地烤一烤,把冻成冰的衣服烤化、烤干,把冷冰冰的身子烤暖。特别是夜里,气温降到摄氏零下40多度,冻得大树喀吧喀吧直响,粗大的树干冻裂了缝儿,人又怎能受得了啊!(事迹材料 )可是一生火,火光照出老远,青烟飘上林梢,敌人就会像一群绿头苍蝇一样扑上来。我们只得不停地在雪地上蹦高,生怕坐下来再也起不来。

“更难的是没有吃的,不要说粮食啊,连草也埋在二三尺深的积雪里,没法找,没法挖,我们只好吃那难咽的树皮。先把老皮刮掉,把那层泛绿的嫩皮一片片削下来,放在嘴里嚼啊嚼啊,就是咽不下去。勉强吃下去了,肚子也不好受……”

在与敌人反复周旋的过程中,为了缩小目标,杨靖宇又将队伍化为小组分散突围,他只留下十几个战士。由于他指挥作战机动灵活,使敌人始终无法掌握他的行踪和去向。后来叛徒供出了杨靖宇的行踪和去向,敌人遂缩小了包围圈,把杨靖宇和6名警卫战士围困在深山。

1940年2月18日,杨靖宇身边的最后两名警卫战士,在向群众购买粮食和衣服时被叛徒认出,壮烈牺牲,敌人因此更加缩小了对杨靖宇的包围圈。

曾任中国共产党满洲省委军委书记、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总指挥的周保中,在《杨靖宇将军生平事迹》中写道:“到2月18日,他仅有的2名警卫战士也在大东沟牺牲。至此,他只身一人,陷于敌魔爪中。敌人妄图生擒,但恐伪军不力,以日寇合围蒙江东南地区,封锁大小路口,迫他于绝境。在万分紧迫时,活动于蒙江、抚松间的曹亚范同志,获知他险状,便率突击部队自东南秃砬子、牛槽沟向黄花甸子疾驰,但敌人兵力过厚,曹部也被重重包围,敌飞机数十架轮流轰炸。2月23日下午,迫近之敌被击毙者20余人。敌人步步逼近,且高呼:‘放下武器,保留生命,还能富贵。’回答敌人的是他手中枪射出的子弹。敌人见招降无效,遂集中火力,他因而身中数弹,光荣殉国,时年35岁。时间是:1940年2月23日下午4时30分。”

在日本侵略者留下的战场实录中有这样的记载:“讨伐队已经向他(杨靖宇)逼近到一百米、五十米,完全包围了他。讨伐队劝他投降。可是,他连答应的神色都没有,依然不停地用手枪向讨伐队射击。交战20分钟,有一弹命中其左腕,啪嗒一声,他的手枪落在地

上。但是,他继续用右手的手枪应战。因此,讨伐队认为生擒困难,遂猛烈向他开火。”

当杨靖宇牺牲的消息传来,抗联一方面军全体将士抱头恸哭。他们攥拳宣誓:头可断,血可流,坚决把抗日的大旗打下去,打到底,为杨司令复仇!仅3月2日至6日,一方面军在魏拯民、曹亚范、伊俊山率领下,对敌人发起三次拼死攻击,被敌人惊呼为“打疯了”的部队。二方面军、三方面军也在各自地区频繁出击,不断毁列车、断交通、阻击日军,使敌人屡受创伤。

1946年,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决定,将杨靖宇牺牲地蒙江县改为靖宇县,保安村改为靖宇镇,以示永久纪念。人民在靖宇镇杨靖宇遗体埋葬处修建了靖宇陵墓,举行了追悼大会,并在群众强烈要求下,在墓前当场枪决了汉奸王士洪、桑文海和告密者李正新、赵廷喜,为将军报仇雪恨。抗战胜利时,我地下党组织寻找到了杨靖宇的遗首,恭送到东北烈士纪念馆暂时寄存,并隆重举行了公祭大会。

1947年底,杨靖宇的家乡河南省确山县解放了。杨靖宇生前曾多次告诉别人,家乡还有母亲、妻子和一双儿女。当年杨靖宇离开家乡时,他的女儿马锦云刚降生五天,等组织上找到他家时,才得知杨靖宇的母亲和妻子早已被国民党反动派毒打致死,抛下一双儿女相依为命,那时女儿已经出嫁。当地人民政府立即拨给兄妹俩1000斤麦子,并把杨靖宇的儿子送到开封上工农速成中学。

4.杨靖宇读后感 篇四

前不久,我在网上读了一本书,书名叫《杨靖宇密林雪原驻英魂》。当我读完这本书后,我就被文中的杨靖宇英勇抗日的情景深深地吸引住了。

抗战时期,日寇为了巩固其站略后方,将关东军的兵力扩大了三倍以上,加强了对东北侵略势力。而杨靖宇将军率领抗日联军与日寇英勇作战数百次,沉重地打击了敌人,最后不幸被叛徒出卖,英勇就义。杨靖宇牺牲后,日本侵略者残忍地剖开他的腹部,只见他的胃里连一粒粮食都没有,只有尚未消化的草根。树皮和棉絮……看到这里,我的心为之一震,惊讶的是我们的抗日英雄竟然如此艰苦,每天只吃草根。树皮。是什么精神让杨靖宇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仍然能够与敌人英勇斗争呢呢?“在侵略者面低头,就不配做中国人。”他的一句名言清楚的告诉答案。多么可敬的爱国者!多么可敬的民族英雄!

如今,我们在宽敞而又明亮的教室中学习,吃得都是大鱼大肉,可有的人还不珍惜。我们要铭记那些为保为祖国而英勇牺牲的抗日将士。我要努力学习,将来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来报效祖国。

5.革命烈士杨靖宇的故事 篇五

杨靖宇是我党我军优秀的高级军事指挥将领。他原名马尚德,字骥生。1905年出生,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是抗联一路军抗战以来最为艰苦的时期之一,部队伤亡很大。曾当过杨靖宇身边警卫战士的黄生发老人回忆道: “天气嘎嘎冷,我们的棉衣又不齐,有的同志手脚冻伤了。可是敌人的部队越集越密,‘讨伐’越来越频繁。雪地行军,裤子总是湿的,让寒风一吹,冻成冰甲,很难打弯,也不知有多沉,迈步都吃力。鞋子也都跑烂了,只好割下几根柔软的榆树条子,从头拧到尾儿,当作绳子把鞋绑在脚上。衣服,全叫树枝扯烂了,开着花,白天黑夜都挂着厚厚的霜,浑身上下全是白的,全是凉的。

“这时候,多么需要火啊!生起一堆火,好好地烤一烤,把冻成冰的衣服烤化、烤干,把冷冰冰的身子烤暖。特别是夜里,气温降到摄氏零下40多度,冻得大树喀吧喀吧直响,粗大的树干冻裂了缝儿,人又怎能受得了啊!可是一生火,火光照出老远,青烟飘上林梢,敌人就会像一群绿头苍蝇一样扑上来。我们只得不停地在雪地上蹦高,生怕坐下来再也起不来。

“更难的是没有吃的,不要说粮食啊,连草也埋在二三尺深的积雪里,没法找,没法挖,我们只好吃那难咽的树皮。先把老皮刮掉,把那层泛绿的嫩皮一片片削下来,放在嘴里嚼啊嚼啊,就是咽不下去。勉强吃下去了,肚子也不好受„„”

杨靖宇鼓励大家:“革命就像一堆火,看起来很小,可燃烧起来能烧红了天,照亮黑夜。革命,不管遇多大困难总会胜利的!”1940年2月,杨靖宇牺牲前夕,他和战士们同吃着一碗用雪水熬煮的糊糊,十分沉静地对警卫员说:“就是我们这些人都牺牲了,还会有人继承我们的事业,革命总是会成功的。”此后几天,他都没有吃到一粒粮食,饿了就以草根、棉絮充饥,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6.杨靖宇教育心得体会 篇六

原来,方秀云老人是杨靖宇将军唯一的儿媳,老人的丈夫——杨靖宇将军唯一的儿子马从云,50年前就已去世。方秀云独自拉扯着5个儿女,用一块桦树皮和不能给英雄公公丢脸的信念带出了一个“最美家庭”——

低调做人塑家风

方秀云从未见过公公,当年杨靖宇将军离开家参加革命时,方秀云的丈夫马从云还不到2岁,小姑子马锦云也才出生5天。公公牺牲后,家中没有留下他的任何遗物。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他的名字是离开河南确山县老家到东北后改的。杨靖宇将军率领东北抗日联军在艰苦环境中与侵华日军血战8年,1940年2月23日,将军孤身被围,战至最后壮烈殉国,敌人为了炫耀战绩,竟割下将军的头颅示众。父亲去世十多年后,马从云才得知赫赫有名的杨靖宇将军竟是自己的亲生父亲。

那是 1950年,黑龙江省委决定在松花江边建一座东北烈士纪念馆,并决定将杨靖宇将军的事迹作为纪念馆中最为重要的陈列内容,他们历经种种曲折才找到杨靖宇将军的头颅,经过重新更换防腐剂,准备将其陈列在主要展厅的中心。

就在纪念馆筹备期间,一个重要问题摆上了黑龙江省委的议事日程,那就是陈列杨靖宇将军遗骸时,必须搞清这位抗日英雄的简历。由于战争年代黑龙江省委的许多机密档案无法保存,直到开馆前夕,甚至连杨靖宇的真正出生地都没有搞清楚。

于是,黑龙江省委派出以省委常委陈雷为首的调查组,跨越安徽、河南两省,历经波折,最后才找到了将军的老家河南省确山县,并见到了将军的一对儿女马从云、马锦云。

从远方的客人那里听说朝思暮想的父亲牺牲了,马从云和家人抱头痛哭。经过组织再三动员,马从云到了开封工农速成学校读书,后来到郑州铁路局当了一名火车司机,带着妻子在城市定居下来。而已经出嫁的马锦云,直到1986年去世,终生守在父亲的故居。

1953年冬天,方秀云跟着丈夫到哈尔滨参加东北烈士纪念馆开馆仪式,她也终于见到了自己的公公杨靖宇,那是装进一只玻璃瓶子中的头颅标本,方秀云和丈夫跪倒在父亲的遗骸前失声痛哭。

在哈尔滨的日子里,方秀云和丈夫受到众多抗联老战士的欢迎,他们当中有杨靖宇的战友、同志和下级,他们都把烈士的遗孤当成自己的子女,有人甚至要给马从云夫妇就地安排工作,可都被马从云谢绝了,他要回河南故土生活。

离开哈尔滨之前,方秀云和丈夫再次来到纪念馆那只装着父亲头颅的玻璃瓶子前面,跪在地上重重磕了3个头,说:“放心吧,爸爸,我们不会给您丢脸的!”

1958年2月23日,杨靖宇将军殉国18周年纪念日,方秀云和丈夫带着当时的三个孩子去东北祭奠杨靖宇,杨靖宇的战友把三个孩子的名字分别改为继光、继先、继传(后來的两个孩子改为继志和继民)。

那次祭奠之行,方秀云和丈夫带着孩子们专门从将军就义的那棵树旁,带回了他生前所吃的一模一样的桦树皮和野草根。回到家,她和丈夫把桦树皮和野草根放在了一个特制的装着玻璃盖子的木箱里。

从此,那块桦树皮和野草根成了马家的传家宝。“咱跟别人不一样,爹连命都没有吝惜,咱不能蹲在他的功劳本子上……干啥事儿都得对得起他,对得起良心!”马从云在世时,经常对妻子这样说。而他自己在铁路系统先后从跑车、司炉,到材料厂的宣传科,一步步地扎实走过。

1964年,马从云在江苏镇江因公殉职,年仅37岁。他的二儿子马继志跟着母亲见了父亲最后一面。令马继志一辈子难以忘怀的是父亲临终前那句话:“咱是烈属,是抗日英雄的后代,咱家可不能出孬种。”

丈夫去世后,方秀云继续传递着严于自律、低调做人的家风。她经常告诫子女:“爷爷是爷爷,你们是你们。不能张扬,要低调做人!”

辛苦育子不张扬

丈夫去世后,方秀云一个人艰难地抚养着5个孩子。她没有工作,漫长的岁月里,刚强的她靠纳鞋底、剪猪鬃、轧布手套、当保姆维持着生计,家里的日子十分清苦。即便如此,铁路局领导来慰问,问她生活有没有困难时,她总是违心地说家里一切都好。

为了维持家里的生活支出,方秀云没日没夜颠着两只小脚在家里、外面外忙碌着,邻居们见状,劝她说:“有什么难处就向上级反映反映吧,明知道你们娘儿几个有困难,你还说没困难。”

“都是人啊,东西就那么多,俺多拿了,别人就得少拿,都不好过。”面对邻居们的善意,方秀云总是这样朴实地回答。看到她带着5个孩子过得特别艰难,街道办事处主任就给她找些轧布手套、接线头、纳鞋底之类的零活周济她。

因为家里贫困,马家的5个孩子穿衣总是大的穿了小的穿,不管再多补丁,谁都不嫌弃。而方秀云总能让他们把破旧衣服穿出少有的干净和整齐。因为无钱医治,老大继光儿时患脑膜炎成了聋哑人。父亲去世后,继光放弃了住校的生活,每天步行十几里路回家帮母亲干活。每逢母亲熬夜做零活时,兄妹几个就会围在母亲周围,凑着微弱的灯光接线头、整理手套,帮着母亲做活儿。孩子们的懂事让方秀云很是欣慰。

为了度过饥荒年代,方秀云给孩子们做了分工,白天,哥哥领着弟弟到铁道边捡煤核儿,姐姐领着妹妹去挖马齿苋。靠着野菜和粗粮,一家人总算熬了过来。

直到20世纪70年代,马家的日子依然很清苦。每年冬天,方秀云总是买一车白菜存起来,靠着一日三顿白菜度过整个冬天。马继民小时候,曾经有一次对母亲大发牢骚:“闻到白菜帮子味儿,我都想吐,我们家为什么总吃白菜呀?我要吃肉!”

面对儿子的抱怨,方秀云从箱子里取出那块珍藏的桦树皮,教训儿子说:“你爷爷当年靠桦树皮充饥打日本鬼子,你现在的生活比爷爷那时强多了。你是英雄的后人,不准在生活方面和别人家攀比!”

生活中,方秀云处处以烈士的后代严格要求孩子,而对外面,她从不提自家的烈属身份。1977年,方秀云想让儿子参军,征兵一开始,她便第一个给继志报了名,可她不知道当时名额有限,参军是需要托关系的。等来等去,等到的结果是体检不过关,说继志腿有毛病。

生性倔强的方秀云领着继志找到了负责接兵的负责人,对他说:“继志,蹦一蹦,让他们看看,咱的腿啥毛病也没有。”为了让儿子当兵,方秀云颠着小脚整整跑了13次,但她从没说儿子是杨靖宇的孙子。

参军后的马继志,主动请战参加了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荣立了三等功,至今腰上还有当年负伤留下的伤疤。《解放军报》等很多报纸对他进行了报道。复员后,马继志成了一名火车司机,那一年和他一同分配的有150多人,如今在岗的已经寥寥无几,马继志却还勤勤恳恳地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从蒸汽机车、内燃机车一直到现在的电力机车,可以说,中国的各种机型的火车他都开过。

虽说事情已过了多年,方秀云却怎么也不会忘记继志第一次上班时的情景。那时还是蒸汽机车,瘦瘦的儿子每天要往炉里撂七八吨煤。头一趟跑车回来,继志累得都要哭了。方秀云安慰儿子,想想爷爷和日本鬼子打仗时的那种艰苦,你什么困难都能克服。在妈妈的鼓励下,马继志不但坚持下来,每年还都被评为单位里的先进工作者。

继志所跑的郑州 — 安阳段是全国最不好跑的货车线路之一,沿途客车多,路况复杂,而继志已安全行车上百万公里。在他看来,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英雄的后代也许不能做到像先人那么伟大,但有一点就是:绝不能给爷爷脸上抹黑。

1982年,马继民高中毕业,踏着哥哥的足迹参了军,被分到南海舰队服役。临行前,方秀云嘱咐儿子说:“二毛,还是那句话,记住爷爷,是在心里记。千万不要说出口,四处张扬。你说了,人家肯定要照顾你,那样的话,你就不是爷爷的好孙子了!”

带着母亲的殷殷嘱托,马继民在部队表现得十分出色,却没有人知道他的特殊身份。4年后,他和二哥一样,悄无声息地回家做了一名工人,在郑州铁路采购中心工作。

最美家庭展风采

马继志、马继民5兄妹家中,虽然陈设简单,但他们都有一笔血脉相连的共同精神财富,那就是他们所珍藏的爷爷杨靖宇的传记和资料书以及爷爷为数不多的珍贵照片。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深入,马家的后代也在经受着思想上的冲击和物质上的诱惑。看着身边许多人住上了大房子,开上了私家车,他们的内心也会起波澜。

知子莫若母,方秀云能感受到孩子们的心理变化。在家庭聚会上,她总要拿出那块珍藏的桦树皮,告诫孩子们:“社会变化快,外面的好东西越来越多,咱们要守住自己,管好自己的嘴和手,因为我们是英雄的后代,人家有大房子、好车子,咱们不羡慕。通过双手劳动挣来的钱最踏实,你们如果做了对不起爷爷的事,也就对不住他老人家所吃的苦!”

近年来,郑州、北京等地有很多商家找到马继民,提出只要他以杨靖宇孙子的名义露露面,就可以得到不菲的报酬,也会拥有自己的大房子、车子。因为心头牢记母亲的嘱托,马继民总会对邀请他的人这样说:“对不起,我不能拿爷爷的名声来换钱,那样,挣再多的钱我也不快乐!”知道儿子的做法后,方秀云夸奖儿子做得好。

几年前,马继民由一名普通的铁路职工,成为吉林省靖宇县的县长助理,曾引发社会强烈关注,也一度打破了这个家庭原有的平静。

其实,马继民当时对去东北赴任县长助理是有很大顾虑的。他担心干不好,不但辜负了当地的期望,也怕引起社会上的误会,更担心爷爷的名声因其受损,因为爷爷的英雄形象在他们心中是神圣不可替代的。

后来,靖宇县委、县政府有关领导多次打来电话,邀请马继民利用特殊身份,在县长助理这个位置上协助县长的工作,发展当地的红色旅游。面对靖宇县领导的诚意相邀,马继民不忍回绝,他把这个情况告诉了母亲。

方秀云觉得这个事情必须慎重考虑,为此,她专门召集全家人开了一个家庭会议。她说,如果对方是商业行为,是利用英雄后代进行炒作,就坚决不去,因为稍一不慎,就会给爷爷的形象抹黑。如果只是为当地百姓谋福利,那倒可以尽绵薄之力,因为那里是爷爷当年为之奋斗过、牺牲的地方。

经过和靖宇县领导认真沟通,马继民提出自己赴任的前提是不要一分钱工资,不要任何待遇,双方达成一致意见。

马继民上任临走的时候,方秀云送出门外,只说了一句话:“孩子,到那边要好好为人民服务!”当时,马继民的眼泪唰地就下来了。他知道80多岁的老母惦记着什么,珍视着什么。他只能一遍遍地向母亲保证:“妈,放心吧,我绝不给爷爷抹黑!”

现在,马继民一半时间在郑州,一半时间在靖宇县。除了协助县长进行红色旅游的组织、宣传工作,他还致力于搜集抗联文化,整理抗联史料,并推动成立了“东北抗联暨杨靖宇爱国主义精神研究会”,每三个月出版一本抗联文化杂志,积极把抗联的事迹、文化传递出去。儿子的所作所为让方秀云挺满意,朴素的她始终认为,时代发展了,但爱国主义教育更应加强,俭朴的作风更不能丢。

平时,孩子们为了工作、生活而奔忙,方秀云一个人在家里,偶尔还会把那块珍藏的桦树皮拿出来,掰下来一小块,放在嘴里慢慢地咂摸,像是在回味将军公公当年干革命的不易,更像是回味她这么多年走过的非常岁月。

作为杨靖宇将军唯一的儿媳,方秀云经常被学校邀请做报告,给孩子们宣讲杨靖宇的事迹。她从孙辈们身上,能感知孩子们随着物质条件变好,有浪费食物、互相攀比的现象。因此,每次去学校宣讲时,她总是随身带着那块桦树皮,给孩子们讲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珍惜食物更是對革命先辈们的尊重。

在方秀云这个大家长的带领下,马家19名后人勤俭持家、邻里友爱、乐观上进,在2014年全国妇联“最美家庭”的评比中,方秀云率领的大家庭光荣入选。

7.抗日英雄杨靖宇有感作文 篇七

伟岸的身躯挺立在白雪皑皑的山崖

白桦树下有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

手舞双枪跨上赤色的战马

将军在弹尽粮绝中像山峰一样倒下

倒下的勇士更让敌寇惊恐惧怕

英雄的史诗传遍四面八方

山崖上开满殷红的杜鹃花

在这曲《英雄赞歌》里,那位顶天立地的英雄就是让我们敬仰的抗日名将杨靖宇。对于现在的少年儿童来说,我们出生在21世纪,从小就过着快乐而又幸福安定的生活。可是我们不能忘记:今天的美好生活,是许多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才换来了。这几天,我读了一个关于抗日名将杨靖宇的故事《愿将此身长报国》。读了这个故事后,我心潮澎湃,为杨靖宇将军大无畏的精神而感动。

1932年,杨靖宇受中央委派到东北开展抗日工作,他在东北组建了东北抗日联军,并率领部队与日军在冰天雪地的长白山展开了斗争,很快就建立了蒙江、那尔轰、金川、河里、集安、老岭山区和辽宁老秃顶子山等抗日游击根据地,打了许多胜仗,给当时嚣张的日军以沉重的打击。日军看到抗日联军的势力不断壮大,就开始害怕。为了消灭杨靖宇所率领的东北抗日联军,敌人调集重兵对杨靖宇部队实行了野蛮、残酷的“包围追击”,“束蓖式”“踩踏式”的“讨伐”。

1940年2月23日,北风卷着飞雪,疯狂地扫荡着吉林省蒙江县的山山岭岭。形势异常严峻,杨靖宇将军所率领的抗日联军连身边最后两名战士也不幸牺牲,在县城西南保安村的山坡上,病魔缠身、饥寒交迫的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杨靖宇孤身一人,正在同200多个日军进行着殊死搏斗。敌人认为,杨靖宇单枪匹马,身陷重围,逃走已不可能。于是,他们停止了射击,利用叛徒尹夏太等人对杨靖宇喊话劝降:“杨,你的命要紧,抵抗没用了,快投降吧!你如果归顺,皇军大大地重用!”“杨靖宇,归顺吧!现在就剩你一个人了,再抵抗是没有用的!”在敌人的围攻下,在声嘶力竭的劝降声中,杨靖宇面无惧色,瞄准喊叫的敌人不停地射击,血战一个多小时,敌人彻底绝望了,日本指挥官大阪发狂似的下了“干掉他”的命令。各部敌人听到命令,马上包围上来。步枪、机枪一齐开火……

枪声过后,整个山谷的空气像凝住了似的。低低的林涛如泣如诉,发出阵阵悲凄的哀鸣……杨靖宇高大的躯体靠在扭筋槭树上,带着壮志未酬的遗憾,壮烈殉国。他那被敌人子弹穿透的胸膛,汩汩流出殷红的鲜血,染红了落叶,染红了雪地,但他依然睁着双眼怒视敌人,手里紧握着那支20响的驳壳枪……

杨靖宇牺牲后,敌人残暴地砍下他的头颅,又剖开他的腹部。当一位日本军官发现杨靖宇的胃中没有一粒粮食,全是草根、树皮、棉絮时,感动得流出眼泪,声音哽咽地说:“杨靖宇,中国人的英雄!”在场的敌人被惊得目瞪口呆,不得不承认“杨靖宇不愧是一个将才!”

8.抗日英雄杨靖宇 读后感 篇八

抗日英雄杨靖宇 读后感

学校放假的时候, 我读了一本关于抗日英雄杨靖宇的故事, 深深的被革命先辈的事迹所感动, 体会到先辈们在抗日战争中的艰苦生活, 有了他们的努力才有了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 做好祖国的接班人, 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灿烂.杨靖宇1905年出生在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里, 小的时候名字叫马尚德, 幼时读过学堂, 杨靖宇深知自己能上学堂念书不容易,读起书来愈加努力,学习成绩总是在学堂里占头名, 他还天天帮着先生扫地,打水,洗毛笔....., 学习好又勤快的杨靖宇深得先生的喜欢, 我一定要好好向杨靖宇学习, 做一个成绩好老师又喜欢的好学生.1919年五四运动时, 小小的杨靖宇就加入中国共产党, 投身到农民的革命运动中, 领导了震惊中外的豫南农民起义, 由于他的出声表现, 后来被调到了东北, 被任命为抗日联合军总指挥部的总指挥, 领导了东北的抗日战争, 1940年的时候由于敌人调集重兵, 抗日斗争进入了异常艰难的时期, 在50多天的时候里, 他率领部队跟敌人作战了40多次, 后面到了无粮食和弹药的时候, 只能用草根和树皮充饥, 最后由于敌众我寡, 壮烈牺牲.

9.《杨靖宇》读后感600字 篇九

东北是日本人入侵中国最早的地方,在东北抗日军队是影响最大的就是东北抗日联军。在杨靖宇的领导下东北抗日联军给日军以学生的打击。日军海派大部队进行“围剿”,杨靖宇带着部队转移到了长白山的丛林中,在高寒缺氧、粮食、服装、药品完全断绝的情况下,坚持同日寇日夜战,最后,只剩下7个人,结果还是被敌人发现。可杨靖宇以顽强的毅力同敌人周旋,直到最后无情的子弹穿透了杨靖宇的胸膛,他倒下了。英雄的热血染红了这块黑土。他死后,残暴的敌人剥开他的腹部,发现他肚子里竟只有野菜、树皮和棉絮。就连凶残的日军也感到震惊。

在抗日战争时期,有多少中华儿女为了祖国前赴后继,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啊!我突然又想到了放牛娃王二小和炸碉堡的董存瑞,他们都是令人尊敬的抗日英雄!

10.《英雄杨靖宇》读后感400字 篇十

这本书讲述了杨靖宇爷爷在条件极为艰苦的情况下,英勇作战,直到牺牲的故事。

杨靖宇牺牲后,敌人残忍地解剖了他的遗体,却发现他的胃里竟然连一粒粮食也没有,只有树皮、草根和棉絮。

在场的日本鬼子都惊呆了。

读了杨靖宇的故事,我想到杨靖宇爷爷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没有粮食吃仍然坚持斗争,而我们有些小朋友们不珍惜粮食、浪费粮食,他们哪知道这些粮食都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我们应该珍惜粮食。

如果有一天吃不到粮食会怎么办?

11.杨靖宇教育心得体会 篇十一

《抗日英雄杨靖宇》是西师大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 文。叙述了杨靖宇将军在敌众我寡,陷入敌人的重围后,在敌人的威逼利诱面前毫不动心;在弹尽粮绝之时,依然英勇顽强痛击敌人,将剩下的最后一颗子弹毅然射向自己而壮烈牺牲的故事,向我们展现了杨靖宇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抗日英雄杨靖宇的事迹,能说出故事的梗概。

2、自读课文,能勾画出文中的细节描写。对其中印象深刻的细节描写能用自己的话简单描述,并能说出自己的感受,揣摩字里行间表达的对杨靖宇大无畏革命精神的歌颂之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

反复诵读,勾画出文中的细节描写。对其中印象深刻的细节描写能用自己的话简单描述,并能说出自己的感受,体会英雄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揣摩字里行间表达的对杨靖宇大无畏革命精神的歌颂之情。

【教学重点】

积累文中描写杨靖宇神态、语言、动作的词语,体会这些词语在体现人物特征、刻画人物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教学难点】

学习杨靖宇关心爱护战士,感受其英勇顽强、坚贞不屈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熟读课文,学会本课的生字,掌握新词语。搜集杨靖宇的图片及生平事迹。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新词卡片。

◆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新课

1、出示杨靖宇司令的图片,简介“抗日战争”和“杨靖宇”生平事迹。

2、揭示新课,板书课题:16、抗日英雄杨靖宇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通过查字典,问同学,联系上下文等多种方式理解词语。

2、先给自然段标注序号,然后归纳,梳理文章脉络。

检查指导:

1、重点词语

周旋:与敌人较量,相机进退,以战胜敌人。

毅然:坚决地;毫不迟疑地。

顽强:非常坚强。

煎熬:比喻焦虑、痛苦、受折磨。

沉着:从容镇静,不慌不忙。

2、课文脉络图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杨靖宇在1940年2月的一个晚上带着战士向濛江东面的大森林进发时不幸被叛徒告密而陷入敌人包围。

第二部分:(第2-9自然段)写五天突围不成,情况危急时,杨靖宇果断作出决定,让大家分开走。

第三部分:(第10-11自然段)写把危险留给自己的杨靖宇,在安排好同行战士之后,只身一人与敌人周旋,被敌人包围后将 仅剩的一颗子弹毅然射向自己而壮烈牺牲。

第四部分:(第12-13自然段)写敌人解剖杨靖宇的遗体和中华儿女对杨靖宇的缅怀。

三、自主阅读,体会感悟

1、默读课文,说说故事梗概。

教师指导:

(1)复述抓故事梗概的方法。

(2)自由朗读或默读课文,理出本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发展、高潮)、结果。

(3)文章的经过部分,通过自主阅读,勾画、交流等方式按事情发展顺序总结出要点。

(4)自主说故事梗概--组内说--班上说。

2、文中哪些细节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并体会细节描写所表达的效果。

(1)自主读文,勾画出自己印象深刻的细节描写句。

(2)体会这些细节描写为什么给自己印象深刻。

(3)组内交流,组员注意补充自己的见解或质疑。

(4)班上交流,鼓励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5) 师小结,进一步激发孩子们对杨靖宇司令的崇敬,对日本鬼子的仇恨。

(6)注重情感朗读训 练。

三、拓展延伸,总结升华

(1)你还知道哪些抗日英雄的故事,交流搜集到的资料。

( 2)总结本次学习,激发爱国热情。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可歌可泣的抗日英雄杨靖宇,还从同学们口中了解了古代民族英雄杨家将、岳飞、郑成功,解放战争时期的英雄董存瑞、刘胡兰,今日的飞天英雄杨利伟等。在祖国发展 的不同时期,英雄们均如雨后春笋,为我们国家的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应该学习英雄们的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奋斗不息,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吧!

【课堂作业新设计】

1、给下列加点的 字选正确的读音。

匣子枪(hé xiá) 火堆(duī zuī) 暖和 (hē huo) 蓖梳( bì pì)

密密匝匝(zā zé) 解剖(pā pōu) 投降(jiànɡ xiánɡ) 浸透(qīn jìn)

2.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近义词。

(1)杨靖宇果断( ) 地说: “ 情况十分危急。 “

(2)同志们饿着肚子, 在冰天雪地里与敌人周旋( ) 。

(3)杨靖宇沉着( ) 地握着两支短枪。

3、选词填空

激励 鼓励

(1) 老师( ) 大家, 要克服困难。

(2) 他那大无畏的精神( ) 着千百万优秀的中华儿女, 走上抗日前线。

陆续 持续

(3)离开会时间还有半个多小时,代表们( )进入会场。

(4)这场暴雨整整( )了一天一夜,大部分群众都已经转移了。

4、按要求写句子。

(1)杨靖宇和几个战士被敌人层层包围着。(改为把字句)

(2)在这生死关头,杨靖宇不假思索地毅然把生的可能让给同志,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改病句)

答案:

1、xiá duī huo bì zā pōu xiánɡ jìn

2、

(1) 干脆

(2) 应付

(3) 镇静

3、

(1)鼓励

(2)激励

(3)陆续

(4)持续

4、

(1)敌人把杨靖宇和几个战士层层包围着。

(2)”不假思索“和”毅然“任意去掉一词即可。

12.《英雄杨靖宇》读后感 篇十二

今天,我读了《英雄杨靖宇》这本书,看完之后,我心里为之一震,我被杨靖宇顽强的爱国热情和英雄气概给感动了。

东北是日本入侵中国最早的地方,那里气候恶劣。日军出动了大部队进行“围剿”,在高寒,粮食,服装。药品都断绝的情况下,杨靖宇带领部队奋起反抗,对他们来说,每一种困难都好比是一座座大山,很难翻越,但是最厉害的还是没有粮食,连草根都被严严实实的并雪给覆盖住了,又不能挖,他们只好吃难咽的树皮,杨靖宇鼓励大家说:“革命就像一团火,烧起来能照亮黑夜。”1940年2月23日。孤身奋战的杨靖宇牺牲了,享年38岁。

想想,在那个时代,有多少中华儿女为祖国前仆后继,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想到这里,我的脑子里不禁浮现起王二小和敌人斗智斗勇的情景。在祖国90诞辰的今天,读一本红色经典,更具有教育意义。想想自己,冬天不是那么寒冷,夏天也不是怎么炎热,我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想吃什么也有什么,生活过得无忧无虑,还整天抱怨这抱怨那的。还记得有一次,我看见餐桌上没有我喜欢吃的土豆,就应是不吃饭。杨靖宇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下还这么乐观,鼓励战士们抗日,我真是自愧不如。让我们记住这些英雄们吧,他们永远是我心中那盏闪烁着金色的,灿烂而又永远不灭的明灯!

上一篇:消防安全第一课简报下一篇:母亲的那双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