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税现状调查、成因及措施分析

2024-08-26

欠税现状调查、成因及措施分析(11篇)

1.欠税现状调查、成因及措施分析 篇一

中杰小学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措施

本周,我校召开全体教师教学研讨会议,认真总结了全县教学工作检查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分析了我校教师课堂教学的现状,制定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措施。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师多年的教学已形成定式,只是教材内容越教越熟练,但教材内涵深层次的挖掘、对新课改精神的领会、对学生的研究以及对教学目标、教学方式的研究、教学效果的思考等方面比较欠缺。教师在教学中设计问题繁琐,造成教学节奏慢且教学效果不佳。再者由于作业量多,造成教师批改作业不细致,练习反馈不到位,随之就不能对后进生对症下药,还有的对后进生顾及不够。不少教师上课为了赶速度,为了完成预设的教学内容,在让学生回答问题或进行交流时,叫的大多是成绩好,表达能力好的学生,那些本来应该在课堂上得到多关注的后进学生(学困生)被冷落、忽视,致使“差”的更“差”。最重要的是教学要点(重难点)把握不准。有的教师教学时没有抓住重点、难点,时间没有花在刀刃上:该重点理解的内容没有好好引导学生理解,该重点训练的地方没有组织学生好好训练,该化解的难点,没有有效地启发学生化解。致使重点难点内容没有学习掌握到位。诸如此些问题造成教学效益不高。

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通过校本培训,使教师在思想认识、专业知识、学识水平、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有教大的提高。

具体做法是:

提高教师对备课的思想认识。学校要加强校本培训,使教师通研教材、吃透教材、解读课标、探索教法。备课要认真研究教材、钻研教法、了解学生。合理制定好三维教学目标。对于教材中重点、难点问题,要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加强研究。在备课中要处理好独立备课与集体备课的关系。按照“个人独立备课----说课返备-----个人二次备课”的方式进行。利用集体备课引导任课教师掌握新课标理念,研究教材、把握教学重点难点,探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要促进和指导学生主动进行课前预习,养成自觉预习、善于预习的习惯,为课堂上高效学习奠定基础。

提高教师课堂教学基本功。教育教学能力培训要以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教学基本技能为主要内容,在全校教师中开展学科教学基本功和综合能力基本功训练;在全校教师中开展以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教学技能培训,要结合中青年教师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使每一个教师掌握扎实的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

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师要通过学习讨论《金塔县教育局关于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机制建设大力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和《金塔县教学常规管理办法》,规范教学行为,加强教学管理,进一步促进教育内涵提升。教师要认真地研究并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建立互尊互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优化导入设计,适当补充与学生生活相关联的教学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注意问题设计最优化;学习形式多样化。在教学中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指导学生学会自由学习,指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倡导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更多地成为学习情境的创设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在努力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注意在各个环节随时有机地渗透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卫生保健教育等方面的要求,做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准时下课,杜绝拖堂现象,坚决执行“20+20”时间分配制。

提高教师教研创新能力。学校要运用示范教学、集中研讨、反思自修等多种形式,促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研究掌握实施新课程的有效科学方法和手段。结合课改和课题实验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课堂教学研究活动,让教师在活动中体会实验课题的真实内涵,在活动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开展“临帖式”教研,学习洋思课堂教学方法,领会洋思教学的实质,扎实开展新课程暨学洋思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提高实效性。在全校教师中组织开展“每人一堂优质课”活动,落实“推门听课”制度。在听课评课过程中,改革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促进教师队伍观念的转变和能力的提升。

2.欠税现状调查、成因及措施分析 篇二

关键词:医务人员,工作压力,应对措施

工作压力是指工作者在工作环境中, 受压力源的影响, 会产生心理和行为反应, 而过高的工作压力会对个体的生理、心理、行为和认知产生不良影响[1]。在欧、美等发达国家[2,3], 医务人员的压力表现在工作负荷重、工作时间紧张、责任及风险大、不可控因素多等方面。国内相关研究表明[4~8], 医务人员的主要压力来源于执业环境、工作性质、职业发展以及社会舆论等, 已成为影响医务人员生活质量及幸福感的重要因素。本文对医务人员的工作压力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与评价, 提出缓解压力的应对措施, 为医务人员的成长与进步创造适宜环境和条件。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等距随机抽样的方法, 对四川省13家医疗机构进行调查。其中三级医院4家, 二级医院7家, 一级医院2家。按医疗、护理、医技、医院行政管理等不同专业分层次随机抽样。共发放调查问卷450份, 回收有效问卷413份, 有效问卷的回收率为91.78%。

1.2 研究方法

1.2.1 一般情况调查。

采用问卷调查法, 以个人基本资料问卷获取被调查人的基本信息, 其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学历、岗位、职称、工龄、科室、婚姻状况、经济收入等10个方面的内容。

1.2.2 工作压力调查。

采用浙江医科大学杨廷忠教育引进的中文版知觉压力量表 (CPSS) [9]测量工作压力, 有较高的信度与效度。由14个反映压力的紧张和失控感的条目组成, 该量表采用5个选项构成, 按1~5级赋分 (其中7项反向赋分) , CPSS测量值的理想分界值经过研究确定大于25分者为过大压力, 称之为健康危险性压力 (HRS) , 且工作压力情况与分值成正比。压力源调查表则是根据医务人员的工作特征自行编制设计而成, 共由10个条目构成, 采取不定项选择的方式调查后进行统计分析。

1.2.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数据分析, 主要包括描述性统计、方差分析及相关性分析。

2 结果

2.1 样本的一般情况

本研究采用目的取样法, 选取四川省5个市州的13家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进行调查, 有效调查人数413名。

2.2 医务人员工作压力总体情况

运用杨廷忠修订的CPSS知觉压力量表要求, 本次调查的工作压力结果显示, 被调查地区医务人员工作压力总体均数为25.31±6.44 (x±s) 。量表总分≥25分的共有255名, 占被调查人数的61.74%;25分及以下的有158名, 占38.26%。调查结果显示有60%以上被调查者处于健康危险压力状态, 健康危险压力 (HRS) 率为61.74%。

2.3 不同类别医务人员的工作压力比较

不同性别、年龄、职业 (岗位) 、学历、职称、工龄、科室、婚姻状况、子女状况、经济状况的医务人员对压力的感觉不同。从表1可以得知:总体上, 医务人员工作压力均高于健康压力 (25分) , 处于HRS状态。其中, 医务人员职业 (岗位) 、工龄、子女状况、经济状况几个变量的CPSS值有统计学意义。

2.4 不同类型医务人员工作压力源分析

对医务人员工作压力源进行调查时, 工作风险、工作强度、医患关系、工作环境、工资薪酬、医院管理及人际关系、职称晋升、家庭与个人等其他原因等维度均对HRS发生产生影响。有研究[10]表明, 医务人员主要压力来源于家庭与个人、工作性质、职业发展等。本次调查表明, 医务人员的工作压力首要来源已经发生变化, 其工作压力首要因素是工作风险, 这与当前医患关系紧张、患者期望值增高的现实情况基本相吻合。

3 讨论

适度的工作压力能激发医务人员的工作潜能, 增强其紧迫感和使命感, 有利于发挥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然而过度的工作压力, 将对医务人员产生不良影响, 可能影响到医务人员职责的履行, 甚至可能影响医学事业的健康发展。依据CPSS知觉压力量表调查分析, 被调查人群基本处于健康危险性压力状态, 61.74%的医务人员工作压力已超过健康工作压力的临界值。不同职业 (岗位) 、不同工龄、不同子女状况和经济状况的医务人员的工作压力有显著性差异, 而不同性别、年龄、学历、职称、婚姻状况的医务人员的工作压力没有显著性差异。工作风险高、工作强度大、医患关系及工作环境的不和谐、个人成长空间不大、工资薪酬不公平合理等, 都是对医务人员产生压力的影响因素。在本次调查的基础上, 通过现场访谈、文献资料分析等方式, 对社会环境、医院、医务人员个人提出以下应对措施, 以缓解医务人员工作压力, 让其更好地为社会、为患者服好务。

注:*P<0.05。

3.1 社会环境因素方面的应对措施

3.1.1 社会舆论方面。

长期以来, 大部分社会舆论导向使社会对医务人员的评价趋于负面, 特别是个别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发生收受“红包”、回扣、开单提成等典型案件后, 许多新闻媒体为博人眼球和提高点击率便从表面现象对其进行过度渲染, 打击了医务人员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导致整个医疗行业形象受到严重损害, 这不利于卫生事业的发展, 不利于人民群众看病就医。为此, 需要各类媒体增强社会责任感, 从大局出发, 从全面的眼光和中立的角度, 大力宣传医务人员高压力、高风险、高强度的工作, 弘扬医务人员爱岗敬业、救死扶伤、精益求精、乐于奉献的天使情怀, 营造出尊重医学、尊重医务人员的良好氛围, 为医务人员创造宽松、舒心的工作环境。

3.1.2 政策导向方面。

目前, 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特别是公立医院改革正全面向纵深方向推进, 公立医院改革的政策设计初衷是建立坚持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持可持续的新的管理机制, 其中明确了应充分保障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为此, 需要建立健全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从政策制度层面增强对医疗工作的社会支持, 充分保护医务人员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使医务人员全心投入到本职工作之中。

3.2 医院因素方面的应对措施

3.2.1 确定“以医务人员为本”的管理理念。

医务人员是医院的主体, 是推动医院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在医院建设和发展的顶层设计中, 在医院管理制度、运行规则等的制定中, 均应坚持医疗服务以患者为中心, 医院管理以医务人员为本, 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医务人员主观能动性并提升其积极性和对医院工作的满意度, 最终从制定层面构建缓解医务人员工作压力的长效机制。

3.2.2 重视医务人员的成才与成长。

从医务人员角度来看, 个人的成长与进步已成为衡量个人生活工作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为此, 医院需健全人才培养机制, 做好医务人员的职业生涯规划, 建好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的管理机制, 努力提升医务人员的自身价值, 为医务人员自身成长和发展提供平台, 使医务人员的个人利益与医院利益相得益彰。一方面要强化职业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 营造良好学术氛围;另一方面, 要定期开展医务人员工作压力及满意度调查, 改进医院管理工作的方式与方法, 为医务人员的成才与成长创造宽松、和谐的工作生活环境, 主动缓解医务人员精神与生活压力。

3.2.3 加强对医务人员的人文关怀。

医院管理者通过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对医务人员给予关心、尊重与爱护, 在增进人与人工作情感的同时, 在融洽友好的工作环境中可提高医务人员的满意度, 大幅降低工作压力。因此, 在医院管理工作中, 要加强人文关怀, 想职工之所想, 急职工之所急, 帮职工之所需, 解职工之所难, 尽量满足医务人员的合理诉求, 使其安心工作、快乐工作, 充分感受到自身在医院的归属感和被尊重感, 从而缓解在工作中的紧张情绪。

3.2.4 建立科学的薪酬绩效激励机制。

医院的薪酬绩效考核与管理是否科学、公平与合理, 是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 也是医院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医院在设计薪酬绩效方案的时候, 要坚持优劳优酬, 将管理要素、技术要素、责任要素一并纳入分配, 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倾斜, 使薪酬绩效具有公平性和可比性, 从而让医务人员能够获得基本体现自身价值的薪酬标准, 以激发医务人员工作热情。

3.2.5 加强医院文化建设。

作为医务人员, 有来自于职业、生活、心理和社会方方面面的压力, 医院要向医务人员提供关注个人心理和行为健康的服务, 培育医务人员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尽可能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及娱乐活动, 增强医务人员凝聚力、向心力和归属感, 营造充满人情味和富有情趣的医院文化氛围, 让医务人员在繁重的压力下得以放松。

3.3 个人因素方面的应对措施

3.3.1 增强职业自豪感。

医务人员承担着救死扶伤、防病治病的重任, 当之无愧地称之为白衣天使、健康卫士,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途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每个医务人员应以此为自豪, 自觉增强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自豪感。

3.3.2 保持积极的工作状态。

医务人员要提升自我抗压能力, 本着“院兴我荣我奉献, 院衰我耻我有责”的精神, 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主动开展工作, 不把负面情绪带到工作之中, 随时保持积极、乐观的工作和生活态度。

3.3.3 科学自我定位。

每个人的成长与发展都需经过一个奋斗、坚守、担当的历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 医务人员应根据个人自身实际情况拟定合理可行的个人发展定位, 在压力与动力的双重作用下, 通过自身努力便能顺利实现个人定位。

3.3.4 积极进行压力转移。

学会利用时间和朋友、同事交往, 寻求家庭、朋友等多方面的支持, 同时通过加强体育锻炼, 参加社交活动及各类文化娱乐活动, 学会享受生活, 以释放和缓解因为工作带来的种种压力。

参考文献

[1]周红伟.临床医生的压力来源及其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研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09, 12 (6) :369-370.

[2]Rout U.Job stress among general practitioners and nurses in primary care in England[J].Psychol Rep, 1999, 85 (3) :981.

[3]Abdul Aziz.Sours of Perceived Stress Among American Medical Doctors: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J].Cross Cultural Management, 2004, 4:28-39.

[4]苗双虎.医务人员工作压力调查及其原因剖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1, 5:339-340.

[5]方海清, 邹晓旭, 马淑靓, 等.县级医院改革试点医院医务人员工作状况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 2012, 8:12-14.

[6]张芳, 曾骐, 贾燕, 等.儿科医务人员工作压力调查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院, 2013, 5:30-33.

[7]陶婧婧, 高星, 袁素维, 等.北京市改革试点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工作状况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6:717-723.

[8]侯佳乐, 李娜, 陆琳, 等.新医改后上海市基层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调查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 2013, 10:10-12.

[9]杨廷忠.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200-203.

3.欠税现状调查、成因及措施分析 篇三

一、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和特点

1.犯罪的低龄化趋势明显

据统计,在受到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当中,已满14岁不满16岁的人数逐渐增多,而因不满16岁不予刑事处罚和不满14岁不负刑事责任的人数也占相当大的比例,有些少年从10~13岁就开始走上犯罪道路。

2.暴力犯罪突出

据不完全统计,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约占未成年人犯罪总数的70%。因为未成年人社会阅历不足、单纯幼稚等原因,犯罪时往往不计后果,犯罪手段暴力特征明显。

3.团伙犯罪现象严重

青少年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心理、生理都不成熟,极易拉帮结派,凭借人多势众实施犯罪行为。这个阶段的孩子争强好胜,遇到一点委屈就难以忍受,想打击报复;再加上心智不够成熟,意志力不坚定,讲究“哥们儿义气”,所谓“为朋友出头”,就容易纠集同伙共同作案,甚至有的带有“黑社会”性质。

4.有很强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青少年犯罪多是在喝酒后或是在闲逛、上网之后才发生的。因为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发育阶段,心理上尚未完全成熟,情绪上也极不稳定,而且精力旺盛,遇到一些突发性的偶然因素就容易冲动,不计后果,引发突发性犯罪。

5.犯罪手段呈现高科技化

调查表明:在青少年犯罪中,运用技术手段作案的占被调查案例的37.6%,如伪造证件进行诈骗、伪造犯罪现场、清除犯罪痕迹、用万能钥匙开门入室做“梁上君子”、采用现代化的通讯手段进行联络等,以增加作案的“安全性”。

二、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剖析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必须找出并且找准原因,才能“对症下药”,从而解决这一社会难题。

1.青少年自身因素

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成长阶段,分辨是非、区分良莠和抵御外界影响的认识能力较差,自控能力较差,意志力比较薄弱,经不起诱惑,很容易被别人拉拢、利用,实施犯罪。同时,由于没有形成正确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受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影响,凡事喜欢攀比,再加上法治意识淡薄,一旦自己的物质欲望得不到满足,就容易步入歧途。

2.家庭因素

(1)家长自身素质较差。有的家长自己做事不检点、不庄重,甚至工作中腐败堕落,生活上出现作风问题,或者父母经常大吵大闹,家庭气氛紧张,都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大的阴影。而且这样的家长通常都没有精力和心思去关心教育孩子,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冷漠,感情淡化,最终容易使孩子形成畸形的性格。

(2)过分溺爱子女。现在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以及长辈对孩子过分溺爱,有求必应,百依百顺,使孩子从小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养成了贪图享受、懒惰成性、自私自利、任性、霸道的性格和不良品质,一旦步入社会,很容易不顾社会道德、法律约束去追求自己的目标,从而发生违法犯罪的行为。

(3)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有些家长简单地认为“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孩子犯了错误或者考试没考好,父母立刻采取“棍棒教育法”,而不和孩子做任何沟通,导致孩子犯了错误不敢回家,容易和社会上的不良青年混在一起,走上犯罪道路。

3.学校因素

尽管素质教育已经倡导了很多年,但是目前绝大多数学校还是在按照应试教育的模式办学。升学率往往是评价学校教学质量、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背后,谁关心学生的德育怎么样?谁关心这些孩子是否知道一些社会的常识、法律的常识以及做人的基本道理?还有很多老师只关心成绩好的学生,对成绩差的同学缺乏爱心,鼓励表扬少、批评指责多,导致这些学生自暴自弃,甚至辍学,过早地进入社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4.社会因素

(1)受经济发展负面的影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但是也出现了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朽生活方式等不良风气,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坑蒙拐骗、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受贿等社会不良现象时有发生。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阶段,缺乏社会经验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受这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青少年经受不住各种物质享乐的诱惑,在一定条件和某种因素的作用下,就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2)受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在文化市场上,一些不健康的图书、报纸、音像出版物、不良网站和网络信息,宣传着封建迷信、凶杀暴力、淫秽色情的内容,这些低级、暴力、庸俗的文化,对青少年正在形成过程中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造成很大的腐蚀作用。在现实的很多案例中,很多孩子都坦言,他所实施的犯罪行为都是从电视或者是互联网上的一些影视作品当中模仿而来。

三、学校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措施

1.坚持德育首位,育人为本

必须端正办学思想,转变教育观念,破除单纯追求“精英教育”的做法,大力推广素质教育。学校在进行知识教育的同时,要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与心理特征,丰富思想品德的教育内容和教学办法,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根本上抵制犯罪诱因的侵蚀。

2.学校的法制教育要长期化、制度化、科学化

配备法制课专兼职教师,把法制课作为学生的必修课,要按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开展教育和教学。采用各种形式学习《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与青少年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组织学生接受法庭庭审教育、参观看守所、设立法制长廊、开设法制讲座、开展警校共建活动,使学生在社会行为中用法律约束自己,避免违法犯罪。

3.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据不完全调查统计,心理缺陷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有相当部分青少年犯罪的动机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心理问题。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关心学生心理发展情况,及时对他们提供咨询服务和帮助,促其克服各种不健康的心理疾患,合理引导保护个性发展,使之逐渐形成良好的人格品德。

4.从小事抓起,切实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未成年人犯罪往往从小事开始膨胀,恶性发展,最后导致走上犯罪道路。学校和教师对后进生当中存在的逃学、抽烟、喝酒、说谎、早恋、赌博、打架斗殴,小偷小摸等不良行为,应高度重视,抓苗头,并及时恰当处理,使这些同学认识到任其发展下去的恶果,及时彻底纠正,不留后患。针对未成年人把冒险当勇敢,把轻率当果断,把蛮干当英雄的错误思想,要利用班会、板报多种形式进行讨论,把革命英雄主义与“个人英雄主义”、同学情谊与“哥们儿义气”区别开来,通过讨论,使同学们认识不良风气的腐蚀作用,提倡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5.学校应审慎地运用处分学生的权力

处分是挽救学生、教育学生的一种手段,运用得好不仅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能起到警告作用,使之改掉不良习性,奋发向上,同时对一般学生也起到了教育警示作用,防微杜渐。但是如果学校不能慎重地使用处分权利,为了升学率对成绩较差,表现不好的学生听之任之、放任自流,动辄给予处分,甚至毫不留情地推向社会,就很可能使这些学生成为违法犯罪的后备军。由此可见,学校应谨慎地使用处分的权力,本着处分一个、教育一片的原则,正确地使用权力。学校要使处分成为警醒学生,挽救学生脱离泥潭的“绳索”,而不是将其踢下深渊的“黑脚”。

总之,在预防青少年犯罪方面,学校应发挥主导作用,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发展,用爱心与责任心为学生筑起一座坚不可摧的城墙,使学校真正成为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主阵地。

4.欠税现状调查、成因及措施分析 篇四

1 黄平县石漠化的现状及形成原因

1.1 石漠化现状

黄平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州西北部,地处东经107°37′46″~108°11′4″、北纬26°43′39″~27°14′29″。属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多云寡照,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无霜期长,雨热同季,具有明显的季风性气候特征,县内舞阳河、平溪河、清水江(重安江)沿岸低海拔高程700 m以下地区年降雨量均在1 050 mm以下。

黄平县境内石漠化严重的清水江、舞阳河、平溪河等石灰岩地区,地处我国三大生态脆弱区的西南岩溶地区的东南部,缺土、缺水,其人口密度大,贫困人口多,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1996年,黄平县曾遭受百年一遇的洪水袭击,洪水永久性损毁农田689.5 hm2,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53亿元。目前,全县有14.07万人饮水困难,石漠化地区农业生活、生产用水十分困难,当地许多村寨水井枯竭,群众饱受生态恶劣之苦。石漠化已直接危及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是群众贫困的主要根源之一,是制约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也是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制约因素,石漠化防治刻不容缓。

黄平县岩溶面积为998.96 km2,占县土地总面积的60.29%。岩溶面积中已经石漠化的土地面积为292.54 k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7.96%;潜在石漠化面积286.74 k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7.19%;无石漠化面积为419.67 k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5.16%。在石漠化土地中,轻度石漠化面积为211.2 km2,中度石漠化面积为78.02 km2,强度石漠化面积为3.32 km2,分别占县土地总面积的12.66%、4.68%、0.21%。黄平县石漠化现状具体如图1所示。

1.2 石漠化分布区域

黄平的石漠化分布呈现斑块状分布,比较集中连片的有谷陇东南部翁山村至斑鸠村,翁坪满溪村至谷陇的黄龙村,翁坪的满溪村至双山村,谷龙的板细、滚水、里场、凤山村,苗陇谷陇、黄漂的北部区域,重安镇的落裙村,黄岭村至崇仁乡的金塘村,崇仁的打羊河村至新洲镇的横坡林场,一碗水乡的东、西各一片区,浪洞乡东部毛坝村、松坪村至旧洲船坡村、白纸桥村东部,上塘白马河村,纸房乡的马转村、天平村、中寨村,永联至背猛村,大部分以中轻度石漠化为主,少部分为强度石漠化。强度石漠化主要出现在谷陇镇的滚水村、牛场村,苗陇的双下村,翁坪的满溪村、王家牌村东部以及重安的黄岭村。

1.3 石漠化形成原因分析

(1)岩性。岩溶山区的成土母岩主要为寒武系的碳酸盐岩,岩石以白云岩、灰岩为主,其中白云岩分布最广,是黄平石漠化形成的主要岩石类型。白云岩成土速度极慢,土层薄、碎屑多,土地生产力极低,利用价值不大,在其基础上形成的石漠化程度一般不强,但治理难度极大,是岩溶石漠化综合防治面临的巨大挑战。

(2)构造运动。黄平县各类构造于古生代即具雏形,在中三叠系后第三纪之前的燕山运动中地壳运动最为激烈,各类构造体系最后完成形成目前的地势地貌格局。新构造运动则使河流强烈下切,导致溪沟和河流侵蚀能力增强,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发生的可能性加大,黄平县内地表形态在地壳运动及大自然作用之下形成三大地形,即侵蚀构造地形、侵蚀堆积地形及侵蚀溶蚀地形。伴随陆壳抬升、清水江等河流侵蚀基准面下降,河流下切作用强烈,水土流失动力强劲,石漠化发生的自然诱因巨大。在这种情况下,岩溶生态环境一旦遭受破坏,极易发生石漠化。

(3)地形地貌。黄平县属云贵高原东侧的梯状大斜坡地带,跨黔中丘原和黔东南中山低山丘陵2个地貌区,黄平县境内一般海拔在800~1 200 m,海拔在1 300 m以上的山峰有24座,多集中在西北及中南部。黄平县境内以低中山山地、低山丘陵地貌为主,约占全县总面积的84%。岩溶地区地表崎岖破碎,山多坡陡,平川坝地少。这样的地表结构不但使降水极易流失,而且也加大了降水的侵蚀能力,在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干扰下,岩溶山地极易退变为荒山秃岭。

(4)岩溶生态环境本身的脆弱性。由于岩溶地区土层浅薄,土壤又多缺乏C层(母质层),石灰土具有富钙、易板结、持水力低等特点,则要求植物具有嗜钙性、耐旱性和石生性等特点。这一水土条件下的植物一般生长缓慢,而对环境变化反应极为敏感,森林生态阈值低且易退化,一旦过量采伐,极易导致石山裸露。据资料显示,岩溶山区次生林的生成长达10年左右,石漠化地区发展成乔木林地至少需要60年以上,可见岩溶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是石漠化发生和难于治理的一个重要因素。

(5)人为因素。石漠化发生的人为因素主要表现在过度采伐森林植被和土地不合理利用等方面,历史上贵州先后遭到4次较大规模的生态破坏。第1次是20世纪20—40年代的战争年代;第2次是50年代末,“大炼钢铁”高潮使大片原始森林、次生林毁于一旦;第3次是在“文革”期间,“以粮为刚”,大搞开山造田,大肆砍伐木材;第4次是20世纪70—80年代,由于农村经济体制变动,有关配套措施没有及时跟上,又使林木遭到严重破坏。近几年进行的“村村通公路”工程,由于资金不足和技术措施监督管理不到位等原因,基本没有采取防止水土流失的措施[2]。上述因素成为石漠化日益恶化的根源。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该县的农业人口的80%以上分布在岩溶地区,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活动的发展,人们对森林乱砍滥伐现象不断发生,大面积毁林开荒造成了森林的严重破坏,致使森林覆盖率锐减,也使石漠化进程加剧。同时,由于植被减少或丧失,地表的反照率增高,导致辐射净吸收量的减少和空气辐射冷却的加快,进而有可能影响到降雨和蒸发,破坏森林生态系统的原有结构,使植被结构简化和旱生化,丧失对径流和土壤水的调蓄功能。由于水分缺乏而新生树木难以成活,原有森林也随之退化,裸露峰丛洼地区地表水入渗系数高达0.5~0.6,导致地表水源涵养能力极低,保水力差,导致河溪径流减少,井泉干枯,土地出现非地带性干旱,不断形成新的石山、半石山,石漠化程度不断加剧,表现为水土流失—石漠化—旱涝灾害—生态系统退化集聚性发生和恶性循环的后果。

2 生态治理措施进展

2.1 区域选择

根据石漠化程度和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和交通区位条件,石漠化综合防治工程布置按照集中连片、分期分批、示范带动、重点突出的原则进行。通过治理有助于保护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改善项目区群众的生存、生产、生活条件,帮助贫困地区尽快脱贫致富。石漠化综合防治工程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合理配置和布局,小流域有一定的典型性、代表性,石漠化总体上相对比较严重,人地矛盾突出,石漠化综合综合防治带有紧迫性,同时能基本代表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各种类型,潜在、轻度、中度、强度、极度强度石漠化在流域内有较为明显的分布,可实施治理内容较丰富,在小流域以外,按石漠化防治的轻重缓急和各区的特点在全县进行面上工程的合理布局。

2.2 生态治理措施

黄平县的石漠化综合防治应以小流域综合防治和生态示范区建设为前提,以水土保持和生态恢复为核心,以产业结构调整和社区参与建设为基础,积极推行小流域综合防治模式、混农林牧业复合型综合防治模式、集水与节水型混农林业发展模式、“林果药粮—猪牛羊—沼(气)”模式和农村社区参与式发展模式等生态恢复模式,逐步建设成新型高效特色生态农业模式并趋于完善,提高粮食、蔬菜及经济作物产量,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林业发展,退耕还林还草,种植高产牧草和生态林,形成良性循环。

(1)林业。黄平县在过去生态建设中已取得一定的成效,在成土母岩、土壤类型、土层厚度、立地条件、植被类型、植被覆盖度、石漠化程度和各地群众生产、耕作制度等有较大差异的情况下,因地制宜,综合治理。治理区域内母岩以白云质砂石山(碳酸岩)为主,母岩造壤能力差,成土过程缓慢,每形成1 cm厚的土壤风化壳则需要4 000~8 500年,若考虑淋溶则要1.3万~3.2万年,成土模数为45~75 t/(hm2·a),只有非喀斯特地区的1/80~1/10。因土层厚度不均,土壤资源缺乏,土壤独特的肥力性质决定了岩溶生态系统的脆弱性[3]。多年来的理论与生产实践中,已探索出一套退化喀斯特生态系统的恢复与治理技术。主要原则是喀斯特石漠化过程中不同阶段应采取不同的策略,即生境较好的轻度退化生态系统以人工造林为主,缓坡及岩石裸露裸露率40%以下的中度退化生态系统以人工造林为主、自然恢复为辅,严重退化的生态系统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造林为辅,极度退化的生态系统以自然恢复为主[4,5]。黄平县生态系统主要轻、中、强、度为主,极强度零星分布,面积比例小,对于立地条件差、土层瘠薄、石漠化比较严重的地段采用封山育林或以人工促进封山育林为主。对天然更新比较困难的宜林荒山荒地、半石山地等进行人工造林,按小生境类型树种的适地适树小生境技术,改变以往全面砍山、炼山、见缝插针、局部整地的造林技术,以切根苗造林、容器苗补植、生根粉等提高造林成活率技术,提高土壤墒情的生境改造技术,栽针留阔,利用自然力形成针阔复层混交林技术[6,7]。根据造林技术措施及树种的生物学特性,人工造林主要选择当地的乡土树种马桑、刺槐、黄荆条、火棘等,并与原生植被混交,逐步形成结构复杂、多层次、多功能的植被群落,不断增加林草植被,使石漠化得到有效治理。

(2)农业。黄平县是农业大县,“农业稳县”是黄平县的发展战略方针。石漠化地区由于山林受破坏,农田受水毁,坡上乱开挖,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因此,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将6~25°的坡耕地改为梯土,搞好小水池配套建设,恢复农田和加强中低产田土改良,提高耕地质量,是培肥地力、保持水土和产出能力的重要保证,为石漠化地区农民安居乐业、脱贫致富迈向小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在农村重点推广“一池带四小”(小猪场、小果园、小菜园、小花园)为主要建设内容的生态农业联动发展模式,发展庭院经济,提高沼气的综合效益,逐步形成“养殖—沼气—种植”的良性生态循环体系,促进农村实现家居环境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和农业生产无害化的生态家园富民建设目标。

(3)水利。以水利工程措施为重点,对石漠化地区要按照当地自然条件和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坡面雨水径流和喀斯特表层水(皮下水),有效地搞好水库山塘的建设和维修,实施小型水利工程、提灌工程、沟渠建设工程、节水集雨工程和坡面水系工程、人畜饮水工程。如建立池管联系的微型水利系统,从而既能防止水土流失,又能解决干旱时节水农业的灌溉用水,达到科技措施组装配套的综合治理效果,有效地解决了农业、林业和农村生产生活用水。

(4)生态移民。对于有条件的地区进行生态移民,政府相应出台移民的优惠政策,积极鼓励生态移民,从解决农民的基本生存条件和温饱问题入手,启动商品经济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实行开发式扶贫,增强当地自我发展能力,以加速经济增长为中心,把治本与治标、近期与远期利益、开发与保护结合起来,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统一起来,逐步实现以经济发展支持生态建设,以生态建设促进经济发展。

(5)旅游资源开发模式。黄平县山青水秀,景色宜人,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从旅游市场定位、旅游功能定位、旅游发展目标定位及旅游产品区域组合中确定旅游资源开发的规模与力度;把旅游业做大做强,促进人民群众从事旅游的服务及旅游产品的开发,降低资源消耗及对环境破坏的压力。

3 生态治理存在的问题

3.1 环境特点增加治理难度

岩溶环境的总体特征表现为脆弱性大,环境容量小,土地承载力低,抗干扰能力弱。因此,岩溶地区石漠化后的生态环境更加严酷,生境的旱生化迅速加剧,局部阴湿生境消失,水土流失越发严重;特别是多次采伐和火烧后,根系遭受损伤,萌芽再生能力降低以至消失,森林植被恢复更加困难[8]。同时,缺土是治理的最大难题,因碳酸岩风化成土速率低,水土流失导致土粒亏损和土壤贫瘠,极其不利于植物生长。水分亏缺是治理的另一个主要障碍因子。石漠化地区特有的双层结构,使水渗透强烈,常导致地表的非地带性干旱,水分亏缺表现出明显的空异质性。缺土、少水和偏碱性的环境特点使生物多样性受到限制,增加了石漠化治理的难度。

3.2 粗放经营,导致人地矛盾仍然突出

黄平县喀斯特山区土地自然结构的特征客观上形成了耕地少的现状。随着人口持续增长,加之不合理的粗放型经营方式,广种薄收,陡坡耕地数量不断增加,坡地的农地化,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原本浅薄的土壤变得更浅薄,不断加剧石漠化的恶化。

3.3 群众认识不足,观念落后

石漠化地区地处边远山区,长期贫困,居民思想守旧,观念落后。加上治理涉及面广,基层干部对石漠化治理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够,群众对石漠化治理缺乏信心,“等、靠、要”思想严重,致使石漠化治理难度加大。

3.4 森林资源保护及生态环境建设重视不够

一些地区盲目开荒种地、滥砍乱伐,致使资源萎缩甚至消失,水源涵养地减少,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

3.5 投入不足,治理速度缓慢

西部大开发以来,虽然国家加大了环境的治理力度,但石漠化分布地域辽阔,治理需要的时间长、治理难度大、治理投资的单价低、年度治理的投入少已成为制约石漠化治理速度的主要因素。黄平县是国家级的贫困县,地方财政困难,大部分群众尚未解决温饱问题,依靠当地资金治理荒漠化难度较大。

4 建议

4.1 加强立法,依法治理

充分认清石漠化治理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和艰巨任务,提高对石漠化治理工作立法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的认识。遵循立法程序,集思广益,认真研究制订急需的、基本的石漠化治理法律法规,规范权责、保障权益,为石漠化治理提供法律保障,使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做到有法可依,依法治理。

4.2 健全监督机制,加大执法监督

建立健全对石漠化治理工作的群众监督机制,改进监督方式,丰富监督手段,增加监督途径,疏通投诉渠道,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和报刊等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工具的作用,设立投诉中心和举报电话,鼓励广大群众检举揭发各种违反生态环境建设法律法规的行为。

4.3 加大投资力度

建立和完善投资主体多元化和投资方式多样化的投资机制,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筹集建设资金。加大国家和省级预算内基本建设、财政支农、农业综合开发等资金的使用,把石漠化综合治理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统筹安排,并视财力情况逐年有所增长。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按照事权、财权划分,对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的投入做出长期安排。

4.4 出台财税政策

研究和尽快出台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目标实现的资金保障机制和财税政策,推动金融界开拓融资市场和渠道,在政府筹措一定资金的介入下,以多种形式支持生态环境建设投入。坚持“谁造谁有,合造共有”政策,充分调动广大群众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积极性[9]。

4.5 稳步推进生态能源建设

在生态建设和森林资源保护的同时,政府要积极配合引导,依靠科技进步,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倡集约化经营,开展以沼气建设为纽带的农村“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建设,提倡“农村生态家园建设”,以有效减少森林资源的消耗,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农村的两个文明建设,最终达到控制森林资源消耗的目的。

摘要:黄平县地处我国三大生态脆弱区的西南岩溶地区的东南部,岩溶地区严重缺土、缺水,石漠化治理已迫在眉睫。该文论述了黄平县石漠化现状、形成原因,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系列石漠化生态治理措施,为保证岩溶地区植被顺向演替、生态逐步恢复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石漠化,现状,成因,治理措施,贵州黄平

参考文献

[1]王瑞江,姚长宏,蒋忠诚,等.贵州六盘水石漠化的特点、成因及防治[J].中国岩溶,2001,20(3):211-216.

[2]李阳兵,王世杰,容丽.关于喀斯特石漠化研究问题的探讨[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3,22(2):127-132.

[3]罗林,周应书,何兴辉,等.喀斯特山地石漠化的垂直变异[J].生态学报,2009,29(1):332-336.

[4]朱守谦.喀斯特森林生态研究(Ⅱ)[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1997.

[5]周政贤,毛志忠,喻理飞,等.贵州石漠化退化土地及植被恢复模式[J].贵州科学,2002,20(1):1-6.

[6]朱守谦.喀斯特森林生态研究(Ⅲ)[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3.

[7]蔡秋,陈梅琳.贵州喀斯特山区环境特征与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1,17(1):49-53.

[8]屠玉林.岩溶生态环境异质性特征分析[J].贵州科学,1997,15(3):176-181.

5.欠税现状调查、成因及措施分析 篇五

关键词: 细胞观察实验 失败成因 改进措施

细胞观察实验是《生物学》的重点和难点实验之一,其中涉及的知识技能和原理对后续的学习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根据目前教科书、任课教师或学生的既有材料和经验做实验,就会发现由于实验器材、技术经验或心理、环境因素等都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往往会出现实验效果不理想,或者实验时间需要协调,甚至是实验无结果等问题,师生对此感到困惑,甚至成为生物学学习的一大瓶颈。我以为导致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不少师生对生物学实验只重视结果不注重过程把控,只满足于实验的成功而忽略对失败原因进行追根究底。我对自己的研习心得和措施进行论述。

一、原因分析

(一)实验准备

1.心理准备不充分:部分学生在做实验前并未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从而导致实验过程中一直不在状态,不能保持必要的紧张度和严谨度,实验方法和过程不正确,有的学生甚至到实验结束也未能进入状态,实验结果和效果不佳,必在情理之中。

2.材料准备不到位:实验材料贮备的是否到位是决定实验效果优劣的一个重要客观因素,统计分析发现,部分同学忽略了材料准备的重要性,例如:有的实验材料不全,到实验过程中才发现,导致实验过程延误或效果不佳甚至是失败;有的是材料质量不佳,如洋葱霉烂、染色剂挥发褪色、蒸馏水和生理盐水部分、显微镜光学部分污染严重或机械部分损伤等。

(二)装片制作

1.标本染色不充分或染色剂过多,特别是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染色采用直接染色法极易发生,可能是染色剂过多或过少,也有可能鳞片叶的处理不到位。

2.标本的提取过程或方法不正确。口腔上皮细胞容易成团或黏附口腔异物;洋葱鳞片叶易断、折叠或滑糙朝向不对。

3.盖玻片和载玻片擦拭不干净,或制作过程中导致装片污染。

4.加装盖玻片时角度不对或速度过快,导致装片夹层气泡生成。

5.动作不稳或太大,操作时用力过猛导致装片破损。

(三)显微镜的调试及使用

1.取镜安放动作不规范,造成机械部件和光学部分移位、易位或损坏。

2.对光过程不专业,不能熟练运用显微镜有效光学部分,例如:高倍对光,无法有效运用光圈调节器或平、凹面镜调节光源。

3.心浮气躁,动作过大、过猛,造成部件及玻片标本损伤或根本找不着物像。

4.操作先后顺序颠倒,例如:不能做到镜头转换先高倍后低倍,镜筒先上升后下降、侧面观察,先粗焦后细焦。

5.显微镜使用严重不熟练,做做停停、停停想想,以致超时或装片水分散失较多,错过最佳观察时机。

(四)观察绘图

1.观察物像视角不对,未能将理想物像置于视野中央,以至于随便找一目标绘图,草草了事。

2.图像观察不清,凭臆想绘图,图像与实际物像不符。

3.绘图技巧欠缺,构图凌乱,结构标注不清,图像说明不规范或缺失。

(五)经验总结及其他

1.不能做到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屡犯同样的错误。

2.个人身体或情绪等原因或其他客观因素,造成实验不成功。

二、改进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相关专业技能训练,努力提高实验实验技能及其操作的熟练程度和稳定性。

(二)进一步端正实验的思想动机,不能一味地只为升学服务,摆脱功利主义,将实验目标设定为真正为学生专业学习服务,为学生在专业方面学习研究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积极组织参加各级教科研,多方位交流,全力拓展信息来源渠道。教学团队引入多方面人才,集思广益、扬长避短,进一步确立实验教学方式方法和经验成果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四)克服客观困难,提高主观能动性,积极创造条件,为实验教学进一步做好硬件和软件服务。

综上,做好细胞观察实验态度和动机是决定性因素,要求教师和学生都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该实验,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端正动机,真正明白实验不是为了应付某一次比赛或考试,而是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奠定坚实基础,是学好生物学或相关学科的技能和手段,才能真正做到不是为做实验而实验,进而体现实验的价值所在,才能做好该实验。

参考文献:

[1]生物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2(第2版).

[2]王社光,刘强.生物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第1版).

[3]戴乐军.农业综合理论复习用书.中职三年级.原子能出版社,2010,9(第1版).

6.岩质滑坡的成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篇六

关键词:硬质岩;平面滑动法;稳定性分析; 防治措施

我国地域辽阔,地质的条件复杂错综,在建设工程当中常遭遇岩质边坡变形不稳定,故此发生滑坡事故,进而人们的生命及财产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我们必须对滑坡的成因进行分析并采取防治措施。

一、工程概况

某高边坡土石有下滑的危险,严重危及到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及S214省道的正常运营。故此必须对滑坡采取稳定性评测,并采用合理的防治方案。

二、地形地貌。

滑坡位于攀枝花市低中山剥蚀斜坡地貌,山坡走势下缓上陡,坡度30°~40°,山体较陡峻。

1、地层岩性。

滑坡区地质主要为3个工程地质层:(1)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含碎石粉质粘土(Q4el+dl):黄灰色,褐黄色,含15~20%强~中等风化辉长岩碎石。干~稍湿,硬塑状。该层陡坡处厚0.5~1.0m,坡脚稍厚。(2)层晚二叠系强风化辉长岩(P3(v)):浅黄~浅灰色,大部分矿物已风化蚀变,裂隙极发育,裂面见铁锰质或泥质充填,岩块锤击易碎裂。该层主要分布于边坡坡体上部,厚度4~15m。(3)层晚二叠系中等风化辉长岩(P3(v)):浅灰~深灰色,部分矿物已风化蚀变,裂隙发育,裂面见铁锰质或泥质充填,岩块锤击不易碎裂。该层分布于边坡坡体中下部,厚度大,在钻孔控制深度内未揭穿。

2、地质构造。

滑坡区所处的大地构造单元位于川滇南北向构造带中段西侧与滇、藏“歹”字型构造复合部位,区内构造复杂,褶皱、断裂发育,以南北向及北东向结构为主,东西向及北西向结构为次。南北向构造以昔格达断裂带为代表,该断裂带属川滇南北向构造的西支部分,北起冕宁磨盘山,红格和元谋、南经昔格达,止于云南易门附近,全长约460Km。此断裂带在区域内呈现南北延伸略有弯曲之势,走向在北北东至北北西之间,倾向北东或北西,倾角55°~75°,破碎带宽20~30m,东盘以会理群变质岩系为主,西盘以辉长岩为主。

3、水文地质。

滑坡区域是单一类型地下水,主水源实质为基岩裂隙水。基岩裂隙水受大气降水补给,以坡下降泉形式排出地表。在此次调查期间之内,发现J1节理面上有渗水,渗水量较小。

三、滑坡破坏特征及成因分析

1、滑坡形态。

滑坡体沿S214省道(近南北向)平面近南北方向展开,其宽度约20-42m,长度约80m,滑坡后壁高度约7-14m,滑坡体为强风化辉长岩和含黏性土碎块石,其厚约5~14m,该地域整体滑坡,现已全面解决。滑坡后缘岩体中第①组节理面造成临空,潜在的滑动体面已形成,潜在滑动岩体体积长度约40m,宽度约10~32m,厚度达10~22m,体积约为11500m3。在滑坡后缘坡体上方,散布较多碎块石,块石径约10~30cm,次棱角状,岩块岩性为辉长岩,黏性土、角砾等充填孔隙,松散—稍密,厚度达1~2m,土石下滑危及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影响S214省道的正常运营。

2、滑坡成因分析。

滑坡性质为典型的硬质岩顺层滑坡(主结构面)。滑床岩性主要为中风化辉长岩。受区内复杂构造影响,致使多组规模性节理。在多组主节理面组合切割下,致使完整岩体变化巨大块体、块状体形态,并与强风化辉长岩和含黏性土碎块石形成硬软岩层面。由于其公路早期建造,坡脚挖开后形成临空面,同时主节理面①和②在长期的地下水与风化作用下长期贯通发展,造成强度降低。以及在强降雨作用下,雨水填充裂隙,至此,形成局部掉块及整体滑坡。

由极射赤平投影图(图1)得知,节理①倾向与坡面倾向相近,倾角稍缓于坡面倾角,坡脚挖开后形成临空面,节理①与②贯通,在外界作用下产生突发性整体滑坡,即节理面①为滑动面。节理①、②、③、⑤,节理①、②、③、⑥,节理①、②、④、⑤,规格不等的块状体由节理①、②、④、⑦的组合完整岩体切割成,块状体底部结构面为第①组节理,在其节理裂隙貫通发展后,突发滑塌、掉块由块状体沿此结构面产生滑坡。

四、滑坡治理方案。

前文对某岩质滑坡的影响因素以及形成条件进行了分析。为滑坡得到有效治理,可采取如下几种防治措施:1、排水:在滑坡体后缘外设置环形截水沟、滑坡体上设分级排水沟,对明显开裂变形的坡体及时用粘土和水泥浆填实,防止暴雨和洪水对滑坡和滑面的侵蚀软化。有效的地表排水和地下排水措施是滑坡治理的首选有力措施。2、支挡:根据滑坡稳定性、滑坡推力和岩土性状等因素,重力式挡墙、桩板式挡墙、抗滑桩、格构式锚杆、预应力锚索等,各支挡结构均需埋入或锚入滑面以下稳定地层。为美化环境和防护表层边坡,在坡面培土植草。3、减载:在滑坡的主滑段实施减载,并防止地面水浸入坡体内。4、反压:当场地允许时,在滑坡前缘抗滑区域进行反压填方,以提高滑坡的稳定性,并确保反压区地基的稳定性,同时加强反压区地下水引排。5、改良滑带:对滑带注浆条件和注浆效果较好的滑坡,可采用注浆法改善滑坡带的力学特性。注浆法宜与其他抗滑措施联合使用,且勿因注浆堵塞地下水排泄通道。

结束语:采取分析探讨对岩质边坡滑坡的形成条件、过程及影响因素,提出了几项防治措施,希望通过实际工程的实施能取得相应效果,进而防止岩质滑坡风险发生,进而有效制止给人们生命及财产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参考文献

[1]谭桔红,晏鄂川.岩质高边坡破裂面的分析及综合应用[J]。勘察科学技术,2004(7):6-8。

[2]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JTGD30—2004公路路基设计规范[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3]谢全敏,夏元友。滑坡灾害评价及其治理优化决策新方法。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4]郑颖人 王恭先 凌天清。边坡与滑坡工程治理 。人民交通出版。2007.1.1

7.侵蚀沟成因分析及治理措施 篇七

关键词:侵蚀沟,成因,危害,治理措施

侵蚀沟为线形伸展的槽形凹地, 是暂时性流水形成的侵蚀地貌。在植被稀疏的陡坡和缓坡地区, 侵蚀沟发展较快, 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为有效保护土地资源, 改善生态环境, 对侵蚀沟的治理是当前农业生产和水土保持科研中急需解决的一个前沿课题。

1 成因分析

侵蚀沟的形成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是导致侵蚀沟发生发展的基础和先决条件, 而人为因素则是导至侵蚀沟水土流失加剧的主要因素。

1.1 自然因素

1.1.1 地形、地貌因素

地面坡度缓长和陡坡是侵蚀沟形成的地形、地貌条件。地面坡缓坡长的地块, 汇水面积大, 汇集的水量较大, 增加了水流的冲刷能力, 在低洼地区逐渐形成细沟或浅沟, 经过常年累月的冲刷, 渐而形成冲沟, 冲沟不断发展形成侵蚀沟;地面坡度较陡的地块, 降雨形成股流, 流量、流速和冲刷力逐渐增大, 携带大量泥沙下泄, 造成严重水土流失。

1.1.2 土壤因素

土壤表土土质, 结构性质, 渗透性, 是产生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沙土地土质疏松, 结构性质差, 有机质含量低, 表土抗冲刷能力差;黑钙土质地较轻, 土壤结构松散, 渗透性较强, 易产生渗流。在没有植被保护和不合理耕种扰动土壤下易产生严重的水蚀。

1.1.3 气候因素

我省夏季降雨多集中在6~8月, 降雨量占全年的60%~80%, 降大雨或暴雨几率较多, 土壤易受到侵蚀;冬季气候寒冷, 冻结期长, 冻融交替, 沟岸易产生松土崩解, 加速侵蚀沟的扩大发展。

1.2 人为因素

侵蚀沟大规模发生、发展, 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是人类对土地不合理的使用, 以及不合理的传统耕作方式造成的。如滥伐森林, 破坏了原有植被, 降底了土壤的蓄水能力;陡坡开垦、大面积的破坏湿地、草原的开垦和周边耕地对草原的蚕食, 过度放牧和过度樵采等, 造成土地失去植被保护;耕作制度不合理, 倒茬混乱, 平翻面积大, 顺坡垄作等降低了地表的抗冲刷能力和沟岸的保护程度, 增加了沟道的汇水量和流量峰值, 水流的冲刷能力加大, 大量表土被地表径流直接冲走, 逐渐冲刷成沟。

2 侵蚀沟的危害

小型侵蚀沟就像土地上的裂缝, 大型侵蚀沟宽达几十米、甚至形成绵延几公里的沟壑, 众多的侵蚀沟使地形遭受强烈的分割, 蚕食耕地, 它将完整的耕地切割成碎块, 减少耕地面积, 使土地利用率下降, 造成粮食产量下降, 威胁粮食安全。而且侵蚀沟吞食的耕地大多数是肥沃的耕地, 侵蚀后不可恢复。在20世纪60-90年代, 沟道拓宽速度每年以300~500m的速度延伸, 以0.20~0.30m的速度下切。据统计, 我省大型侵蚀沟达14.4万多条, 占地面积9.33万公顷, 吞噬农田144万亩。在丘陵漫岗区, 平均每1.67公顷地就有一条侵蚀沟。在山区、半山区平均20公顷耕地就有一条侵蚀沟。齐齐哈尔市拜泉县的一个村有侵蚀沟720条, 耕地面积由40年前的1120公顷减少到600公顷, 有40%的耕地被侵蚀沟切割而弃耕撂荒。侵蚀沟造成的严重水土流失, 破坏耕地, 泥沙流至下游淤积河道, 极大地影响了农业生产、群众生活和地区的经济发展。

3 治理措施

对于侵蚀沟水土流失治理须从上游着手, 先上后下, 先易后难, 通过截、导、排等工程措施, 采取坡、沟兼治的办法, 减少坡面径流, 避免沟道冲宽与下切, 并结合植物措施来加速治理过程和巩固治理效果。

3.1 工程措施

3.1.1 修筑谷坊

谷坊是治理冲刷沟有效的工程措施, 笔者在对沟道治理中谷坊建筑材料和结构形式的总结后认为, 浆砌石谷坊是适合我省沟道治理的主要谷坊类型。沟道治理首先在沟头修筑沟头谷坊把沟头固住, 防止侵蚀沟溯源扩展, 然后根据沟道的比降、流量、沟道深度等确定谷坊的高度和谷坊的距离。修筑浆砌石谷坊时, 迎水面为直面, 顺水面修成台阶, 阶面宜长些, 台阶高30~40cm, 台阶延伸到沟底, 台阶的个数视沟深而定。谷坊的开挖深度一般在50~80cm, 谷坊两侧插入沟体两侧长度以谷坊顶面计算, 一般插入长度在80~150cm, 以防止水流过大过急从两端冲开。谷坊中段高度要低于两端高度, 以控制水流方向, 中段降低高度在20~50cm, 中段谷坊长度L中≥1/3L谷坊, 谷坊背水面底部要进行护底, 防止谷坊跌水差对沟底造成冲刷掏空, 造成谷坊沉陷坍塌。护底宽度为沟底宽, 长度为2倍谷坊高。

3.1.2 沟头防护工程

沟头防护工程是防止因径流冲淘而引起沟头前进、扩张和沟底下切的工程措施。沟头防护工程的形式较多, 主要有蓄水工程和排水工程。蓄水工程常采用沟头防护埂, 排水工程有跌水和陡坡等。

3.2 植物措施

小型侵蚀沟应本着"治小, 治早"的原则, 可采用上游及周边植树种草, 种植沙棘, 沟内插柳条或压条等措施, 达到固沟保土的作用。对谷坊修筑完成后的大中型侵蚀沟在秋季要进行削坡整形, 并于秋季或第二年春季完成造林, 在沟坡、两岸及沟头上游种植2~3年生柳树为宜, 以最快发挥防护作用;沟底插柳, 柳条段不超过20cm长, 插条行距株距均可在30cm左右, 用以拦泥挂淤, 控制泥沙下泻和沟底下切。

3.3 综合治理措施

大型发展侵蚀沟, 应以防治为主, 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进行综合治理。对于坡缓、坡长的地块, 首先要调整垄向, 减缓径流速度, 其次在沟头上游及周围挖掘鱼鳞坑, 增大上游蓄水量和水量的下渗, 减轻冲刷, 减少侵蚀沟的形成。对侵蚀沟的防治首先要从小, 从早治理, 早发现, 早治理, 避免小沟成大沟, 增加治理难度。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 工程措施是基础, 是为生物措施服务的, 可以保证生物措施长久发挥防治效益。

4 结语

侵蚀沟治理应以预防为主, 并对已形成的侵蚀沟采用工程和植物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可减少侵蚀沟数量, 减缓侵蚀沟扩张速度, 使侵蚀沟得到控制, 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 增强农业生产能力, 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土地资源保证。

参考文献

[1]唐培君, 张振杰.侵蚀沟分级及防治对策[J].黑龙江省水利科技.2010 (2) :28-29.[1]唐培君, 张振杰.侵蚀沟分级及防治对策[J].黑龙江省水利科技.2010 (2) :28-29.

8.火灾事故调查现状及应对措施 篇八

1. 火灾事故调查面临着严峻的外部环境

在经济快速发展, 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 城市内的环境日趋复杂, 从而使得火灾发生的几率及危害都大为加强。拒不完全统计, 近些年来, 城市内的火灾发生率呈逐年上涨的趋势。而导致火灾发生的原因也越来越复杂, 从而使得火灾事故调查面临着严峻的形势。火灾事故调查主要是从火灾现场中根据现场燃烧所留下的痕迹、燃烧物等根据破坏过程的规律来查找火灾事故发生的起因。在现今的火灾事故调查中, 由于大量的新技术、新材料以及新产品的使用使得火灾事故调查中受到多方的制约, 新技术、新材料以及新技术的使用使得火灾事故调查人员不易在短时间内掌握以上这些技术材料等诱发火灾发生的机理, 从而使得火灾事故调查人员在对火灾事故进行调查的过程中面临着较大的困难, 不利于火灾事故调查工作的开展。同时在火灾事故调查的过程中, 由于火灾事故调查涉及到责任划分使得近些年的民事纠纷、上访案件增多, 这些都会对火灾事故调查带来一定的干扰。同时由于租赁业务的发展, 一个建筑可能涉及到多个当事人, 如火灾事故调查结果与当事人的期望不同会引发当事人的投诉或是上访。为减少甚至避免此类事故的发生, 需要在火灾事故调查中进行更为细致、高标准的工作。

2. 火灾事故调查工作所面临的内部问题

火灾事故调查是一项系统性、专业性的工作, 为做好对于火灾事故的调查, 需要建立起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火灾事故调查队伍。但是现实情况是火灾事故调查属于消防部门的附属机构, 火灾事故调查人员并不属于专职人员, 随着火灾事故调查任务的加重, 这一火灾事故调查模式及人员配置将远远无法满足火灾事故调查的需求, 因此急需加强对于火灾事故调查人员的配置。同时在火灾事故调查中由于调查人员属于兼职工作, 专职人员很少, 这些火灾事故调查人员缺乏专业的培训及引发火灾事故知识的学习, 在火灾事故调查中多依靠的是经验, 未能有专业的现场勘查、调查取证等向配合, 致使在火灾事故调查中容易出现错判、漏判等问题, 致使火灾事故责任认定不准确。在现今的火灾事故调查技术装备的配置中, 虽然根据相关的装备配置标准进行了配置但是火灾事故调查人员由于缺乏专业的培训使得火灾事故调查装备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不会用或是不愿意用, 从而造成现有装备的闲置, 从而影响了火灾事故调查的效率与结果。

3. 增强火灾事故调查水平的措施

火灾事故调查是消防工作中的重要一环, 做好火灾事故调查对于提高消防水平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增强火灾事故调查的水平关键是要从加强执法规范化的建设入手, 做好对于火灾事故调查的规范, 充分将火灾事故调查与消防工作相结合, 使得两者相辅相成, 为消防工作的顺利进行发挥出积极的作用。增强火灾事故调查工作的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做好对于火灾事故调查首先需要对火灾事故调查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 首先需要建立健全火灾事故调查的组织结构, 建立起完善的火灾事故调查体制, 对于火灾事故调查工作中的人员缺乏问题, 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持火灾事故调查队伍的稳定性。在火灾事故调查的体制建设上应当确保消防总队、支队应设置专门的火灾事故调查机构, 在各大队至少设立一名专职的火灾事故调查员, 从而使得火灾事故调查工作全面铺开。火灾事故调查能力的提高非一朝一夕所能成功, 在建立起完善的火灾事故调查机制与组织之前应当将有限的火灾事故调查力量结合起来, 针对火灾事故调查中专业人员力量不足的缺陷在提高火灾事故调查工作整体水平的同时, 根据需求建立起跨区域的火灾事故调查协作机制, 通过成立专业的跨区域火灾事故调查小组, 采用分区协作的方式负责对火灾事故调查小组辖区内的复杂、困难的火灾进行分析, 提高火灾事故调查的成功率。

(2) 现今的火灾事故形成的原因极为复杂, 由于构成起火的因素众多, 尤其是一些新技术、新材料等应用使得火灾事故调查人员面临着极为严峻的考验。在火灾事故调查工作中要求火灾事故调查人员需要具有广阔的知识与丰富的经验。在积极引入火灾事故调查人员的同时要积极做好火灾事故调查人员的培养工作, 通过集中培训、以会代训以及经验交流等的方式, 增强火灾事故调查人员的业务素质与火灾事故原因分析的能力。此外, 应当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来拓宽火灾事故调查人员的视野与知识面, 从而使得火灾事故调查人员能够建立完善的火灾事故的知识架构, 对火灾事故调查中所涉及的各类物质的理化性质、燃烧特性、火灾所产生的危险性以及生产工艺流程、电气线路特性等方面的知识, 充分培养火灾事故调查人员分析火灾事故问题的能力和借助各种科学仪器来辅助分析火灾事故原因的能力。

(3) 在火灾事故调查分析中合理的应用各种先进的测量仪器是提高火灾事故调查成功率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火灾事故调查工作中要根据国家标准完成各种火灾调查器材和个人防护装备的配备, 从而使得火灾调查器材能够在火灾事故调查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4) 规范火灾事故调查程序, 确保火灾事故调查及时、客观、公正、合法。在火灾事故调查中需要在火灾发生后第一时间赶赴火场进行证据的收集工作, 在现场进行火灾事故调查时要进行明确的分工, 观察火场的火势, 并做好火灾现场的调查和询问。要及时组织火灾事故调查人员对火灾报警人、发现人以及火灾扑救人员、消防官兵的调查工作, 及时掌握第一手的资料, 在做好资料收集工作的同时还要做好资料的对比归类, 通过交叉对比重复性较高的部分的可信度较高。同时在火灾事故发生后要技术组织人员做好火灾现场的封锁与保护, 避免无关人员进入现场破坏火灾现场的。在火灾现场的勘测过程中要遵循火灾现场的勘验规则, 规范火灾事故现场证据的提取、送检程序, 对火灾事故调查中所获得的重要证据需要做好分类, 并由专人负责保管。对于火灾事故现场所获得的物证需要及时送交专业的鉴定结构进行分析鉴定, 通过科学的数据来为火灾事故调查提供决策依据, 对于火灾事故证据的鉴定不能通过主观的判断, 而是需要通过科学分析与检测火灾事故调查分析的可靠性与准确性。

4. 做好火灾事故的责任认定

在完成了对于火灾事故的调查取证后, 需要对火灾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行认定, 并通过对火灾现场的勘察与统计核定出火灾所造成的损失, 同时还需要做好火灾事故责任的划分。在对每一起火灾进行原因认定时都需要严格按照《火灾事故调查程序》来对火灾事故进行调查,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执行, 不得随意简化程序, 对于火灾事故的责任认定必须以《火灾事故责任认定书》的方式出具书面的认定, 并为这一书面认定承担行政、民事以及刑事责任提供依据。火灾事故责任认定书中需要立足与事实, 不大对火灾事故责任夸大或缩小, 火灾事故调查的结果需要建立在科学的分析与详细的调查取证的基础上, 不得凭主观进行臆测也不得凭经验进行草率地认定。同时也不得出现不负责任的推诿式处理。

结语

火灾事故调查是一项细致、复杂的工作, 现今大量的新技术、新材料等应用为火灾事故调查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火灾事故调查人员需要在积极学习相关火灾知识的基础上不断积累经验, 努力开展火灾事故调查工作, 正确划分火灾事故责任。

摘要:经济的快速发展推进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城市在面临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为城市的防火、消防带来的不小的挑战, 据不完全统计, 近些年来我国城市火灾发生率呈逐年上涨态势, 城市的消防安全形势日趋严峻。火灾事故调查是在火灾发生后对火灾发生的起因所进行的调查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依法对火灾事故的责任人作出处理, 并对火灾所产生的教训进行总结分析, 便于以后进行借鉴。本文将在分析火灾事故调查现状的基础上对如何提高火灾事故调查水平从而充分发挥火灾事故调查在火灾预防、火灾扑灭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火灾事故调查,合理化,规范化

参考文献

[1]汪清波, 黄泉生, 黄友银.关于火灾事故调查中若干问题的探讨.消防科学与技术, 2004, 23 (1) :92-94.

[2]伍林.对《火灾事故调查规定》有关问题的探析[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05, 24 (6) :776-777.

9.欠税现状调查、成因及措施分析 篇九

【关键词】裂缝;成因;措施

1 裂缝的类型和特征

1.1 温度裂缝。

住宅房屋温度裂缝主要产生于房屋顶层端部的两个开间,比较严重的次顶层上也会产生一定的裂缝。从墙体上看,纵墙体因长度较长,裂缝要比横墙的多;墙上所开洞口的面积越大,墙体产生的裂缝也越严重;从结构体形来看,主体长度越长,顶层墙体的开裂也越严重;结构主动体的刚度越小,顶层墙体开裂也越大。

在顶层端部开间的裂缝主要成八字,如果屋面采用预制多孔板时,在圈梁顶、预制板下往往会产生水平裂缝;而如果是现浇屋面,则在圈梁与砌体之间产生水平裂缝,在门窗洞口四角也会产生一些斜缝和垂直裂缝。情况严重的,甚至在混凝土构造成柱顶部,也会产生水平裂缝和斜裂缝。

1.2 干缩裂缝。

烧结粘土砖,包括其它材料的烧结制品,其干缩变形很小,且变形完成比较快。只要不使用新出窑的砖,一般不要考虑砌体本身的干缩变形引起的附加应力。但对这类砌体在潮湿情况下会产生较大的湿胀,而且这种湿胀是不可逆的变形。对于砼砌块、灰砂砖、粉煤灰砖等砌体,随着含水量的降低,材料会产生较大的干缩变形。如砼砌块的干缩率为 0.3~0.45mm/m,它相当于25~40℃的温度变形,可见干缩变形的影响很大。干缩变形的特征是早期发展比较快,如砌块出窑后放置 28 天能完成50%左右的干缩变形,以后逐步变慢,几年后材料才能停止干缩。但是干缩后的材料受湿后仍会发生膨胀,脱水后材料会再次发生干缩变形,但其干缩率有所减小,约为第一次的80%左右。这类干缩变形引起的裂缝在建筑上分布广、数量多、裂缝的程度也比较严重。

2 住宅顶层墙体裂缝的成因分析

裂缝从类型上可分为温度裂缝和干缩裂缝,住宅顶层墙体裂缝

的产生可归结为以下几方面:

2.1 住宅顶层保温体系面层存在设计缺陷

(1)外墙内保温构造设计存在的缺陷。

(2)外墙外保温构造设计存在的不足。

(3)内外保温混合做法的缺陷。

2.2 钢筋混凝土现浇屋面和砖砌体的线胀缩系数相差大

钢筋混凝土现浇屋面和砖砌体的线膨胀系数分别为a1=10×10- 6/℃和 a2=5×10- 6/℃。因而,即使在相同温度下,也会产生混凝土屋面相对于砖砌体的位移。由于砖砌体对混凝土现浇板梁位移的约束,在砌体内部产生了剪应力和拉应力,因结构端部的相对位移最大,故端部产生的剪应力与拉应力也最大,当该剪应力与拉应力大于砌体材料的抗剪强度和抗拉强度时,就产生了上述的温度裂缝。

2.3 砌体房屋的收缩变形

粘土砌体和混凝土砌体对含水率变化的反应不同。粘土砌块随含水率的增加而膨胀。在含水率降低时砖不会收缩。即这种膨胀不会因为在大气温度中变干而收缩。砖中的含水量取决于原材料的种类和烧制温度范围。当砖从窑中取出时尺寸最小,然后随着含水率的增加而膨胀。当砖暴露在潮湿的空气中它开始膨胀,在开始的几个星期内膨胀最大,膨胀会以很低的速率持续几年,砖的长期湿膨胀在0.0002和 0.0009之间。

混凝土砌块是混凝土拌合物经浇注、振捣、养生而成。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逐渐失水而干缩,砌干缩量因材料和成型质量而异,并随时间增长而逐渐减小。在自然条件下,成型 28 天后,混凝土砌块收缩趋于稳定。混凝土砌块在含水饱和后的第二干缩,稳定时间比成型硬化过程的第一干缩时间要短,一般为15天左右。当混凝土砌块的收缩受到约束并且收缩引起的拉应力超过了块材的抗拉强度或块材与砂浆之间的抗弯强度,会出现收缩裂缝。收缩裂缝不是结构裂缝,但它们破坏了墙体外观。

2.4 建筑物的设缝长度过大

建筑物的长度即伸缩缝、沉降缝或控制缝间距与温度裂缝、干缩裂缝和沉降裂缝的产生有很大关系。

2.5 施工不当

砖砌体的施工质量欠佳也是墙体开裂的一个重要因素,砌筑砂浆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灰缝砂浆不饱满、干砖上墙等都会导致墙体出现裂缝。

3 层墙体裂缝防治措施

3.1 增强屋面保温层的保温效果。

在屋顶隔热层设计中,应适当加大隔热层厚度,选择隔热性能好的隔热材料,泡沫塑料-水泥砼屋面保温隔热层是综合泡沫塑料优良的绝热性能及水泥砼牢固耐久性而设计的。克服了现单纯水泥砼块隔热层夏季隔热效果差,冬季热流失大的缺陷,达到保温隔热效果好、受力均匀、牢固耐压、光洁美观、施工方便等优点。主要技术措施是利用泡沫塑料的绝热性能,制成与各种需保温隔热的物相配套的泡沫塑料保温隔热块、盒、套、管,用于建筑、生活领域,对于标准较高的住宅,还可采用双层隔热。

3.2 减小热胀冷缩系数差异。

比较简便的方法是顶层不采用砌块,而采用多孔砖或其它粘土砖,以此来减小墙体和屋顶材料的热胀冷缩系数差异,提高抗剪能力。

3.3 缩短建筑物的设缝长度。

在设计中尽可能缩短建筑物的设缝长度,顶层墙体材料的选择也不能按常规设计(如顶层墙体一般采用MU7.5砖砌体和M5混合砂浆砌筑)。实际设计时,笔者认为在端部应采用MU10砖砌体和M10混合砂浆砌筑,以提高砌体的抗剪、抗拉强度。对于结构长度较长,顶层墙体开洞较大等其它不利因素较多时,还可在墙体内每高500毫米设置 Фb4@60×60 的钢筋网片。

3.4 屋面现浇混凝土的施工应尽量避开严寒和高温季节。

屋面现浇混凝土的施工应尽量避开严寒和高温季节,并应严格按照施工规范进行,防止砖混结构圈梁和构造柱混凝土强度等级普遍偏低的通病。调查表明,建筑完工后,不住人与住人的住宅相比,不住人建筑更加容易产生裂缝。因此施工完成后,如不是马上交付使用的话,最好在顶层每一户型内开一扇窗子通风,以减小温度裂缝的产生。

3.5 防止墙体材料的干缩引起的开裂。

控制砌筑时材料的含水量先让材料干缩后砌墙。采用低强度砂浆和长度小的砖块可以避免砖块的断裂并将细小裂缝均匀分散到各个垂直的灰缝隙中避免变形和应力集中累加出现大裂缝。面积较大的墙体采用在墙体内增设构造梁柱的构造措施。正确掌握和控制各种砌块使用时的含水率。砌体在生产储存期、运输、现场堆放等均要防止被水浸湿雨季还应做好对砌块和砌体的遮盖。

3.6 减少砼的收缩和干缩对屋面板的影响。

减少砼的收缩和干缩对屋面板的影响,施工中严格控制砼的水灰比和水泥用量,同时在屋面板中部设置了后浇带,大大降低了由于现浇砼收缩和干缩产生的内应力,降低屋面现浇砼的收缩影响。

3.7 加强监理力度。

墙体的施工过程是确保砌体强度和质量的重要环节。研究表明,砌体砌筑时,砂浆的和易性、砖的含水率、水平灰缝的厚度、块体的砌合方法以及施工的连续性都直接影响砌体的强度和质量。要求监理部门对施工过程加强监理力度,材料强度进行现场抽样,杜绝虚假现象,对达不到要求的砌体坚决拆除,对不符合施工规范要求的做法立即停工整顿。严把施工质量关。

参考文献:

10.小麦冻害成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篇十

1 小麦冻害类型分析

小麦的生长环境是发生冻害的决定性因素, 主要与生育期温度有关, 而且与低温的持续时间有密切关系, 也取决于小麦本身的生长发育状况。

1.1 初冬冻害

入冬前后, 若气温骤降到-10℃以下, 仍处在较旺盛生长时期的弱苗和旺苗的抗低温能力差, 易发生初冬冻害, 造成叶片干枯和幼苗死亡。尤其是土壤肥力低、整地质量差、土壤缺墒的麦田, 如遇突发性强降温天气, 极易造成初冬冻害。

1.2 越冬期冻害

小麦越冬期间, 若持续低温并多次出现强寒流或天气反常, 会造成冻融交替而形成冻害;尤其是干旱和寒冷交互作用, 极易形成冻害。这种严寒气候下的麦苗管理, 重点应以保护好分蘖节不被冻坏为主。

1.3 早春冻害

小麦返青至拔节期间发生的冻害即早春冻害。麦苗进入返青期后, 其剩余特点明显改变, 已由感温阶段进入感光阶段, 麦苗的抗寒性显著降低, 如遇寒流侵袭, 则易造成冻害。此类冻害在长治市发生较为频繁且程度较重。

1.4 春末晚霜冻害

小麦在拔节至抽穗期间, 麦苗生长旺盛, 抗寒能力很弱, 对低温极为敏感, 若遇气温突然下降, 极易形成冻害。如2007年4月、2010年3月和2013年4月发生的低温, 致使长治市小麦大面积受到春末晚霜冻害。

2 冻害原因分析

2.1 低温影响

小麦冻害程度主要取决于降温强度、低温持续时间和低温来临的早晚。初冬低温来临越早, 春季低温来临越晚, 小麦受冻害越重。

2.1.1 越冬前后气温突降而造成冻害

小麦在越冬前后有一个糖分积累和细胞脱水的过程。此期时间短, 或未经此期而骤然大幅度降温就容易造成冻害, 如2009年11月9日—11月11日, 长治市降雪伴随着降温, 使小麦提前20 d左右进入越冬期, 这时麦苗苗架小、次生根少、苗情弱、抗冻性差, 越冬期极易遭受冻害而发生死苗现象。

2.1.2 旱寒交加容易造成冻害

越冬期间, 若干旱和寒冷相互作用, 容易造成麦苗冻害。

2.1.3 春季倒春寒容易造成冻害

在春季, 麦苗开始生长, 抗寒性下降, 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 抗寒性下降的幅度增加。若此期受冻, 一般干旱田、弱苗田、沙壤土田的冻情比较重, 如2010年3月上中旬, 长治市气温骤降至-10℃以下, 且持续时间长达1周, 返青苗抵御低温能力差, 使壮苗、旺苗和弱苗都受到冻害。

2.2 品种与播种质量的影响

选用抗冻性差的品种是小麦形成冻害的主要原因。许多地区农民引入品种时只重视产量指标, 忽视了适应区域的条件。个别晚熟冬麦区引入少数中熟麦区的品种, 若遇低温情况, 冻害难免;播种早、秋季气温高 (或者越冬期推迟) , 导致麦苗主茎叶龄大、分蘖多而形成旺苗, 冬前旺苗容易受冻;在播种质量上, 播种深度不足2 cm的麦苗容易受冻害;秸秆还田不均匀的麦田、干旱麦田、整地质量差而土壤不塌实的麦田, 以及播种质量差、播后未镇压的麦田等, 都有可能加重冻害。

2.3 耕作粗放的影响

近年来, 随着机械化旋耕的大面积应用, 传统的深耕、耙耱、镇压等耕作方式及管理措施被遗弃, 土壤悬虚、裂缝大, 以及冷空气侵袭, 易造成小麦冻害;麦苗根系入土较浅, 分蘖节露于地表, 雨雪后气温骤降, 不同程度地形成了凌抬现象, 易出现拉断麦根、冻死分蘖、加重小麦冻害的现象。

2.4 投入不足的影响

由于小麦种植比较效益低, 农民不愿在肥料、优质品种和相应的科技成果应用上增加投入。特别是过多依赖化肥, 很少足量施用优质农家肥, 造成麦田养分不足, 严重制约了麦苗的冬前健壮生长, 大大降低了麦苗的抗冻害能力。

2.5 田间管理差的影响

调查发现, 受冻小麦多数播种后疏于管理, 没有浇冬前水和越冬水;缺乏冬前和越冬的相应镇压保墒、护根、保温防冻等管理;小麦越冬初的傍晚浇水, 在水未全部渗入土壤时突然降温, 水在地表结冰, 也易造成麦苗分蘖节受冻;对麦田旱涝和壮苗、旺苗、弱苗不及时进行针对性管理, 给小麦冻害埋下了隐患。

3 防止小麦冻害发生的对策

3.1 选择抗寒耐冻良种, 提高播种质量

3.1.1 品种选择

选用适宜于当地气候条件的抗寒耐冻品种是防御小麦冻害的根本保证。

3.1.2 科学确定播期

长治市的上党盆地在9月25日—10月5日播种, 沁县、武乡县在9月20日—10月1日播种, 以黎城为代表的漳河沿岸在9月底至10月15日间播种。即使适期播种, 如果冬前气温高或者进入越冬期晚的特殊年份, 也有可能形成旺苗。要根据实际情况, 在麦苗出现旺长趋势时, 采取镇压、深锄等措施来控制其旺长, 同时要注意浇好越冬水。也可以采用盖土、盖粪等措施来控制麦苗旺长, 增加其抗冻能力。

3.1.3 提高播种质量

麦地要耙透、整平, 采取合理的耕作措施, 使田块达到平整、上虚下实、无坷垃、无裂缝。严格提高播种质量, 播深应适宜, 保持在3~4 cm, 深浅应一致。要严格种子处理, 增强种子及麦苗对病虫害和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 促进小麦足额整齐出苗。要控制小麦播种量, 大力推广机械精少量播种。

3.2 加强田间管理, 增强麦苗抵御冻害的能力

3.2.1 适时浇好越冬水

浇足底墒水的麦田, 在正常降雨条件下 (冬前至拔节降水75 mm左右) 不浇越冬水, 只要注意及时实施锄划、耙压等保墒措施, 即可保水到拔节期, 不会因干旱而影响小麦生长, 还可以起到节水而不减产的作用。但此技术对于旺苗麦田、冬性偏弱的品种田、沙土地麦田等易受冻害麦田不适用。易受冻害麦田要浇好越冬水, 其中黏土地或弱苗田或干旱严重麦田应适当早浇, 沙土地或壮苗田可适当晚浇。

3.2.2 冬前麦田管理

包括: (1) 小麦播种后, 有条件灌溉时, 应及时浇1次水, 以促进小麦出苗;在入冬前, 再及时足量浇1次水, 以保护小麦安全越冬。 (2) 及时中耕、除草, 保持土壤疏松、无板结, 促进小麦根系健康。越冬前及时对麦田实施镇压, 护根越冬。 (3) 入冬前, 结合浇冬前水, 及时追肥;旱地追施1次人粪尿加适量氮素化肥, 补足营养, 一般每0.067 hm2麦田施硝酸磷10 kg, 或者人粪尿1 000 kg左右。

3.2.3 越冬期管理

覆盖。冬灌、追肥后, 在非地膜覆盖麦田的行间覆盖1层杂草、麦糠或者秸秆, 以防风、防冻、保温、保墒。

冬灌冬追。选择晴天适时冬浇1次水, 并结合施入适量化肥或者有机肥, 一般每0.067 hm2麦田施硝酸磷5~10 kg, 或者人粪尿1 000 kg左右。

造雾防冻。采取熏烟造雾法, 霜冻前将潮湿柴草在麦田的上风口周围点燃, 制造烟雾, 可有效减轻冻害。

3.2.4 返青期管理

及早顶凌耙麦或耧、锄麦田而保墒增温, 促苗早发, 适时追肥浇水。春季第1次肥水在小麦起身以后浇;对于壮苗, 要推迟到拔节前后进行。在实施这些措施时要注意天气预报, 在有强倒春寒到来前, 对有冻害危险的麦田, 一定要及时浇水。当麦田出现日消夜冻时, 要及时顶凌耙麦或者镇压、追肥, 促进麦苗健壮返青与生长。对于冬前积温过高而形成旺长的麦田, 植株营养体生长过旺, 消耗过大, 叶片薄而长, 抗寒能力差, 应立即施速效氮肥和浇水, 以促进小麦早分蘖、小蘖赶大蘖, 提高分蘖成穗率。

3.3 应用促控管理, 控制小麦冬前旺长

3.3.1 播种早而形成旺苗的管理

在小麦进入二棱期时, 采取镇压来抑制麦苗主茎和大蘖生长, 控制其徒长。镇压后要及时浅锄来松表土, 必要时可喷施质量分数0.2%~0.3%的矮壮素来进行化学调控, 抑制植株旺长。

3.3.2 播量大而形成旺苗的管理

先及时疏苗, 保证合理的群体结构, 再结合其他田间管理技术, 促进麦苗健壮生长。也可以通过叶面施肥来促进麦苗生长, 以弥补土壤养分的不足。

3.3.3 肥水过量而形成旺苗的管理

在麦苗主茎达到5片真叶时, 应对其行间进行深锄, 锄深5~6 cm, 切断麦苗部分根系, 控制其徒长, 保证壮苗。

3.4 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加强冻害麦田的补救管理

小麦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当麦苗主茎和大分蘖冻死后, 根系仍然吸收养分和水分, 基部分蘖节的潜伏芽迅速萌发滋长, 只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它们都有可能抽穗结实。

3.4.1 不同受害程度麦田的补救措施

冬季冻害死苗70%以上的麦田要毁种, 可以改种春玉米、豆类等作物;对苗龄小, 因旱寒造成冻害而死苗在50%左右, 但群体小的麦田, 也要考虑毁种;对因苗龄大、群体大, 死苗在50%左右的麦田, 因剩余的分蘖也可以满足需要, 不用毁种, 但要及早锄划, 并及早进行肥水管理;叶片受冻或少量死蘖的麦田, 在墒情好的情况下, 可以同壮地壮苗一样进行管理, 一般春季第1次肥水可以推迟到起身后期或拔节前后进行。

3.4.2 冬季冻害麦田的补救管理

及时追施氮素化肥, 促进麦苗小分蘖迅速生长;加强中后期肥水管理, 防止麦苗早衰。

3.4.3 早春冻害麦田的补救管理

对小麦返青至拔节期间发生的冻害, 要适度抑制生长过旺麦田麦苗的生长, 措施是: (1) 早春镇压麦苗, 起身期喷施助壮素; (2) 灌水防早春冻害; (3) 早春冻害后追施氮素化肥并浇水。

3.4.4 春末晚霜冻害麦田的补救措施

此阶段小麦即将进入拔节期, 是小麦分蘖向有效、无效两极分化和穗、叶、茎等器官同时并进生长的时期, 要及时浇水补肥, 促进麦穗分化, 减少穗部退化和败孕现象, 争取穗粒数。一般麦田应追施尿素5~6 kg/0.067 hm2, 结合施肥进行浇水。另外, 小麦受冻害后, 可叶面喷施肥料激素。使用有机生态活性肥或质量分数1%~2%的尿素溶液, 或质量分数0.2%的磷酸二氢钾溶液等进行叶面喷施, 通过提高千粒质量来降低损失。

摘要:阐述了小麦冻害类型及其形成原因, 分析了小麦冻害的形成与气候、土壤、田间管理的关系, 并结合当地气候条件, 提出了预防小麦冻害的措施和对策, 旨在为小麦冻害预防提供技术指导。

11.大学生自我教育现状及成因分析 篇十一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评价

G641

在科技的不断进步、社会的和谐发展及文化的多元化的推动下,如何使当代大学生成为顺应时代发展所需要的栋梁之才,是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因此,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

1.大学生自我教育现状

自我教育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什么是自我教育,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广义的自我教育,学者王雪生认为:“自我教育是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与教育相伴随、贯通个体生命全程的一种现象,是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内在基本条件之一,是个体在一定社会要求下按自身发展的需要进行自我学习、自我培养和自我实现的活动。”狭义的自我教育,就是自己教育自己,即自己做自己的思想政治工作。

1.1自我认识不足

随着大学生自身生理的逐渐成熟,心理上也随之产生了一种与以往不同的成人感,且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强烈地要求别人将自己看成是社会成年人。

这表明当代大学生有着很强的自尊心和独立感,但同时他们也常常会表现出矛盾和不稳定的特点。虽然大学生有着较丰富、深刻的情感体验,但两极性也比较凸显。当他们因取得成绩而得到赞许时,就会表现出愉快等积极的情感体验;当他们因自身的某些行为导致失败的结果而自身感到受挫或被批时,就会导致忧郁、低沉等消极的情感体验,有时甚至会自暴自弃。

1.2自我要求不够

当代大学生缺乏自己向自己提出要求的意识,过于依赖教育管理,从而导致他们缺乏自强的品质。

大学生的自强缺乏主要表现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两方面。学习上,高中时,学校对学生几乎都是采取强制性的监督管理,其学习目的就是要考上大学。然而,到了大学后,学校的强制性措施不如高中了,也没有什么升学的任务了。因此,大部分大学生失去了奋斗目标,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也没有养成一种自己向自己提出学习要求的习惯;生活上,当代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消费过于随意。就金钱消费方面而言,大多数大学生的自我要求不够。为此,必将助长他们的攀比、从众心理,从而引发各种问题。

1.3自我践行不够

当代大学生缺乏勇于实践,并能够顽强地克服各种困难,且能够扎扎实实地实现自己对自己所提出的要求的意识;缺乏自立的品质。

大学生的自立缺乏主要体现在他们的独立性与自控性两方面。独立性方面,大多数当代大学生还是较有责任心的,但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并不是很擅长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时间,缺乏自信心、决断力,依赖性较强;自控性方面,自控能力较差是当代大部分大学生的共性问题。一些学生很清楚学习的重要性,但总不能坚持刻苦学习;一些学生迷恋于网络,无法自拔;一些学生则高消费,盲目攀比,不能控制自己的消费欲和物欲。

1.4自我评价认知不足

当代大学生自我评价认知水平良莠不齐,从而导致其不能深刻认识到自我评价与社会评价的统一,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进而缺乏追求社会价值的意识。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个人在进行自我评价时,就不可能脱离他人及社会而进行,社会评价是个人自我评价的基础。而个人是否能够实现其个人的自我价值的关键则在于是否被社会认可。当个人的活动得到社会认可时,个人的自我价值就体现出了社会属性,自我评价也就凸显出社会评价的因素,所以,自我评价与社会评价是统一的。

2.大学生自我教育现状的原因分析

2.1大学生个人能力和心理

在日常生活、学习中,部分大学生极易受到外界干扰,情绪化明显。此外,部分大学生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常以自我为核心,自以为是,当面对他人的建议或意见时,常常不予理睬,而一旦自己遇到问题时,便束手无策。

当代大学生虽然思维活跃,反应敏捷,且擅于独立思考,拥有较为顽强的探索精神,但是他们的思想很不稳定,阅历尚浅,缺乏社会经验。由于大多数的当代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必要的意识和能力,当遇到某些问题时,常常不知所措。他们这种思想和心理状况,降低了高校教育工作的实效性,进而使自我教育的开展受到严重影响。

2.2对自我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传统的中国教育表现为重灌输,轻素质,从而导致大学生自我教育意识比较淡薄。可以说灌输教育强制受教育者被动地接受,极大地抑制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进而使其缺乏自我学习与自我发展的能力。而大学生对自我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没有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只有让受教育者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才能达到教育的预期效果,进而实现教育目标。

众所周知多数当代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学习上,他们处于被动;在生活上,喜欢依赖他人;在成长中,希望被呵护,这就使得他们在自主学习、主动探索方面的意识显得十分有限。

2.3网络对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影响

随着社会发展,电脑和手机已不再是奢饰品。加之网络的飞速发展,它已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虽不具有任何的政治色彩,但是被不同的人使用,它产生的效果也不同。因此,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由于大学生自我践行的能力不够,致使大多数大学生沉溺于网络不能自拔。极大地影响了自我教育的效果。

网络的开放性使开展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网络上的一些负面信息不可能完全被过滤掉和消灭掉,他们会直接呈现在大学生面前,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提高自我控制能力。自我教育是一个艰辛漫长的过程,对它的需要极容易被网络上一些具有吸引力的负面信息所压制,进而淡化自我教育效果。一旦自我教育的需求被淡化,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及能力也就很难得到提高。

2.4 环境对自我教育的影响

环境也是影响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要因素之一。马克思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人既能受到环境的影响,也能在一定的环境下能动地进行自我发展。只有积极营造良好的环境,使个体自我教育与集体自我教育相结合,才能使自我教育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外来思想文化正影响着大学生的三观。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使大学生选择正确的三观,就需要提高其主观能动性,提高自身明辨是非的能力。大学生的心智正处于没有完全成熟的阶段,考虑问题不够深入、全面,极易受到不良思想文化的侵蚀。

因此,环境的影响易导致大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要求、自我践行和自我评价有偏差,甚至会严重影响自我教育的整个过程,削弱自我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上一篇:乡镇脱贫攻坚督查制度下一篇:文明乘车我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