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各种制度(精选13篇)
1.留守儿童各种制度 篇一
和溪镇马鞍完全小学
留守儿童之家之家教育工作联系制度
1、在校内,做到三个“三”,即“三知、三多、三沟通”。“三知”指的是教师要对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监护人的基本情况、父母外出务工的去向及联系电话等三个方面做到知情,并建立了留守生个人档案。班主任要做好“留守生”的摸底工作,将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现记入档案,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留守生”的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三多”指的是教师要多与留守学生谈心交心(每半月不少于一次)、多开展一些充满人文关怀的集体活动(如组织同学为留守生过生日)、多家访。“三沟通”指的是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沟通、定期与监护人沟通、定期与编外家长沟通。
2、在校外,建立“一组、一家长、一中心”。“一组”指的是学校在留守生中打破年级、班级界限,组建校外学习小组,由高年级各方面表现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每个小组指定一名指导老师负责,每周组织一次集体活动,比如小组成员互相检查作业、开展校外表现评议等。“一家长”指的是从本地有较高威望的党员、教师、干部中聘请一批编外家长,其主要职责是做好留守生品行方面的教育引导工作,定期向学校反映孩子在校外的表现。“一中心”指的是鼓励有条件的退休教师或个人创办留守儿童托管中心。
3、学校开设了“二线一室”。即:开通“亲情热线”,让外出务工家长定期与子女通电话;开通“师长热线”,让外出务工家长可随时与班主任取得联系;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医生,及时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上的困惑。同时还以“师爱助你成长”为主题深入开展有助于“留守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类活动,如主题班(队)会、“您在他乡还好吗”书信竞赛活动、集体生日、法制安全讲座以及“我为留守生献爱心”活动等,让“留守生”充分感受到来自学校大家庭的温暖。
和溪镇马鞍完全小学
2016年09月
和溪镇马鞍完全小学 留守儿童之家活动制度
1、每周举行一次集体升国旗、唱国歌活动,对留守儿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
2、充分运用少先队活动和班委会两大活动阵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无碍教育及遵纪守法教育。
3、坚持不懈的开展文体活动,定期开展各中竞赛活动。
4、鼓励留守儿童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养留守儿童孩子的实际操作能力及创新能力。
5、组织留守儿童参加社会服务、信息服务活动,以提高“留守儿童”实际生存意识。
6、积极组织各种形式文娱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多彩生活。
7、定期开展法制教育课,提高孩子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8、聘请专业心理老师给学生定期上心理辅导课,每月一次恳谈会,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情况。
9、根据学校实际,每周利用课余时间定期开展以下活动:每天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看看电视,了解国内外大事,增长知识和见闻;周一开放图书阅览室,周二开放留守儿童工作站,周三开放电脑室,周四开展文体等活动,周五开展交流活动。时间均安排在每天的课外活动,由各项目负责人组织开展。
10、各班级充分利用节假日,有计划组织留守儿童开展快乐伙伴假日营活动,重点组织开展留守儿童兴趣小组、社会实践、文化体育、手拉手等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丰富留守儿童假日生活,引导他们参与健康有益的假日活动,磨炼他们的意志,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吃苦精神,提高他们独立自主,自理及综合实践能力,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立志建设家乡的热情。
和溪镇马鞍完全小学 2016年09月01日
和溪镇马鞍完全小学 留守儿童之家组织领导制度
1、学校成立留守儿童关爱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教导处、总务处、少先队负责人及各班班主任为成员。
2、领导组成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充分发挥领导小组成员职能作用,加强对全校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管理。
3、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对部分贫困留守儿童给与生活补助,确保他们不辍学。同时不断改善学校的条件,为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提供良好的后勤保障。
和溪镇马鞍完全小学 2016年09月01日
和溪镇马鞍完全小学
留守儿童之家留守儿童基础信息制度
1、各班每学期初要对留守儿童家庭情况进行一次调查摸底,全面调查掌握留守儿童的动态信息。
2、根据新学期学生变化情况,各年级、各班级的班主任、任课教师要分人头,通过上门调查、走访群众等形式,逐一做好留守儿童的个人信息统计,汇总后上报到学校。
3、建立和完善留守儿童档案,重点记录“留守儿童”的现居住地、现监护人(或托管人)的姓名、关系及联系方式、父母工作单位及通讯方式等情况。
和溪镇马鞍完全小学 2016年09月01日 留守儿童之家工作信息报送制度
为促进学校留守儿童之家的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结合校实际,特制定如下留守儿童之家工作信息报送制度:
1、信息报送原则:
(1)及时性原则。重要信息早发现,早收集,早报送。(2)准确性原则。实事求是,尊重客观,符合实际,文字表述准确,用词严谨,分析恰当,数字精准。
(3)时效性原则。以推动落实、促进工作为原则,及时提供真实、有用的情况,坚决克服形式主义。
2、信息上报内容及要求:
围绕学校留守儿童工作的部署及贯彻落实情况报送信息,做到重大活动及时报送,成功做法和经验随时报送。
学校要有专人负责收集关爱留守儿童的相关信息及活动图片,每月25日前至少报送两条留守儿童之家建设有关信息到县教育局。
上报内容主要包括:
(1)校内留守儿童工作思路、工作情况、进展情况、主要工作完成情况等方面的信息。
(2)学校召开的留守儿童各项会议的会议图片及会议主要内容。学校开展各项活动的活动图片及活动报道。
(3)学校每学期更新后的留守儿童花名册。(4)每学期初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拟定工作计划,期末要将本学期工作的开展情况写出书面总结。计划和总结要在规定时间内报送到县教育局。
(5)在坚持上述信息必报的同时,鼓励教师或爱心人士报送包括调研报告、汇报材料等在内的调研性信息。
3、报送方法:
(1)文稿采用电子文档格式,通过网络以附件形式或纸质材料上报。
(2)新闻报道直接上报。
和溪镇马鞍完全小学 2016年09月01日
和溪镇马鞍完全小学 留守儿童之家谈心交心制度
1、将德育工作放在首位,通过组织开展多种学生喜闻乐见又积极参与的少先队活动、社区服务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文体活动、法治安全教育活动等,为留守儿童增进与同龄人的交流沟通、师生间的关爱互动、社会环境人际交往等搭建健康和谐的情感交流平台。
2、学校教师、代理家长每周至少与留守学生谈一次心,与他们进行零距离交心,了解他们一周的学习、生活、情绪、交友、身体等方面的情况,交流感情,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
和溪镇马鞍完全小学 2016年09月01日
和溪镇马鞍完全小学 留守儿童之家家访制度
1、重视留守儿童家访工作,班主任要坚持对留守儿童进行家访。
2、每学期要走进每一个留守儿童家庭,了解他们在家生活情况,代理监护人的教育管理情况。
3、加强与代理监护人联系与沟通,共同关心留守儿童成长。
和溪镇马鞍完全小学 2016年09月01日
和溪镇马鞍完全小学 留守儿童之家亲情联系制度
1、每学期向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通报留守儿童在校学习、生活、品德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情况,提出留守儿童管理教育的针对性建议。
2、班主任每学期要对全班每位留守儿童进行一次以上家访,了解指导监护人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
3、学校开通“帮扶热线”,畅通家校联系渠道。充分发挥亲情联系电话的作用,让留守学生在课间、休息时、双休日或节假日与家长联系、沟通提供方便,增进学生与家长的感情。
4、学校安排的管理人员要及时做好亲情联系情况记载。
和溪镇马鞍完全小学 2016年09月01日
和溪镇马鞍完全小学 留守儿童之家心理咨询制度
1、学校设立留守儿童心理咨询室。
2、配备心理辅导教师。
3、加强对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和心理交流,扎实做好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疏导及教育工作。
和溪镇马鞍完全小学 2016年09月01日
和溪镇马鞍完全小学
留守儿童之家法制、安全、心理健康教育、免费体检 制 度
1、学校每月举办一次法制、安全、心理健康教育等讲座,教育留守儿童遵纪守法、了解安全常识,让他们身心都健康。
2、为保障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学校每年安排他们进行一次免费体检,对他们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以及时了解孩子的身体发育情况和健康状况,做到有病早发现,及时治疗。
和溪镇马鞍完全小学 2016年09月01日
和溪镇马鞍完全小学
留守儿童之家领导小组工作职责
1、管理员负责每周“留守儿童之家”每周全天开放,负责儿童安全工作。
2、领导小组成员每月至少与儿童开展一次谈心活动。
3、领导小组成员每季度至少与儿童监护人见面一次,督促监护人加强对儿童的管理和教育。
4、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每月至少通过电话、书信等途径与家长联系一次,便于家长及时掌握孩子的成长情况,沟通儿童与家长之间的感情
5、每年联系村医务室为儿童免费体检一次。
6、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向儿童普及法律法规、科学文化知识,宣传文明新风,传播自护技能,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和溪镇马鞍完全小学 2016年09月01日
和溪镇马鞍完全小学 留守儿童之家管理制度
留守儿童正处于人生关键时期,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这些孩子往往感到“情感缺失”、“情感饥饿”,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思想道德教育上出现缺失。为此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决不能忽视农村留守少年儿童这一特殊群体。
1、建立留守儿童情况登记制度。各班级要对在校留守儿童进行全面登记,了解和掌握留守儿童基本情况,以利于对留守儿童开展有针对性的管理和教育。
2、建立留守儿童监护人联系制度。每学期向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通报留守儿童在校学习、生活、品德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情况,提出留守儿童管理教育的针对性建议。班主任每学期要对全班每位留守儿童进行一次以上家访,了解指导监护人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学校开通“帮扶热线”,畅通家校联系渠道。
3、建立留守儿童情况报告制度,对带有普遍性和典型性的问题及时报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
4、建立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制度。通过师生之间一对
一、学生之间一对一等多种形式,与留守儿童结成学习、生活帮扶对子,使留守儿童得到学习、生活、心理健康、情感交流和思想上的关怀和帮助。
5、建立留守儿童沟通交流制度。将德育工作放在首位,通过组织开展多种学生喜闻乐见又积极参与的少先队活动、社区服务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文体活动、法治安全教育活动等,为留守儿童增进与同龄人的交流沟通、师生间的关爱互动、社会环境人际交往等搭建健康和谐的情感交流平台。
6、建立留守儿童管理教育责任制度,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共同关心、教育、管理留守儿童的机制。
和溪镇马鞍完全小学 2016年09月01日
和溪镇马鞍完全小学 留守儿童之家档案管理制度
1、留守儿童之家档案资料实行专人管理。
2、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工作纸质档案、图片档案、光碟音响及电子档案。
3、每一项全校性的工作(活动)结束后要求档案管理员及时收集原始资料整理归档,学期结束前及时集中各帮扶志愿者和各班级(班主任)的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原始资料整理归档。离校前所有入档资料按要求分类整理装订,完成建档任务,并及时上交学校负责人审核后由学校统一保管备查。
4、案卷要求整洁、清晰,不得丢失。
5、留守儿童之家志愿者要及时做好平时的帮扶关爱记录和学期结束的“留守儿童成长评价记录”,学期结束前及时将《帮扶留守儿童活动记录表》、《“留守儿童”成长记录表》等资料上交留守儿童之家档案管理员归档。
6、班主任要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学生结对帮扶活动”的开展记载情况,并进行有效指导;根据学校计划组织开展专题关爱活动,学期结束前及时将有关记录表、活动资料上交留守儿童之家档案管理员归档。
和溪镇马鞍完全小学 2016年09月01日 和溪镇马鞍完全小学 留守儿童之家安全管理制度
1、全体教师对留守儿童要加强安全教育,安全工作要齐抓共管,天天讲、经常查、防止和杜绝不安全事故的发生。
2、严禁留守儿童携带易燃、易爆,易伤害等能造成事故 的器械和玩具。班主任、科任教师要经常检查,学生之间要互相监督,发现后要及时查收,严防事故发生。
3、安全工作要做到“八防”;防火、防水、防电、防中毒、防倒塌、防跌伤、防车撞、防意外事故。
4、教育留守儿童放学回家路途要站好队、走路靠右行,不玩耍,过十字路口时要注意来往车辆,路队包干教师要负责留守儿童回家的安全。
5、体育课、课外活动教师紧跟学生、严格管理、若发生不安全事故。体育课教师,各兴趣小组辅导教师要负全部责任。学校安排的各项劳动,班主任必须跟班指导、科任教师协同参加,精心组织,一同劳动,严防事故发生。若出了事故由班主任与科任教师共同负责。
6、课间活动由科任教师组织管理,不准学生随意走出校门,若发生不安全事故,按“前七分后三分”的规定,严肃处理。
7、上下楼梯分别靠右边走,不拥挤,不打闹,不设置障碍,不准从扶手上滑下,不得随意开楼上后窗。
8、对于违犯上述规定,酿成事故者,要追究当事人的责任,视其情节,给予行政和经济处罚。
和溪镇马鞍完全小学 2016年09月01日
和溪镇马鞍完全小学
留守儿童之家心理聊天室室工作制度
1、专兼职心理咨询、辅导老师要积极主动参与保持悄悄话室环境整洁、安静、温馨,营造有利于咨询双方平等交谈的氛围。
2、配备心理健康咨询、男女生生理教健康育等相关知识宣传资料及相关咨询记录本。
3.辅导老师对前来咨询的留守儿童要做到态度热情、耐心倾听、科学解答,并做好记录,及时反馈信息。
4、注重咨询技巧,尊重对象人格,保护隐私,进行良好的人际交流。
和溪镇马鞍完全小学 2016年09月01日
和溪镇马鞍完全小学
留 守 儿 童
各
项
制
度
和溪镇马鞍完全小学
2016年09月01日
2.留守儿童各种制度 篇二
一、农村留守儿童引发的社会问题及其原因
“留守儿童”, 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 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流动人口开始大规模出现以来, 留守儿童就产生了。但作为一个突出问题而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则是在2002年特别是进入2004年以后。
儿童应该和父母在一起生活, 这种共同生活能够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发育提供比较理想的环境。而留守儿童的父母双方或至少一方恰恰不能与这些儿童共同生活, 传统的双亲教养模式发生了变化, 出现了多种形式的家庭教养结构:家庭结构不完整、隔代教养、寄养。子女与父母聚少离多, 亲子互动减少, 由此亲子关系也会不同程度地疏远。这种社会转型期特有的家庭教养结构使留守儿童的亲子教育严重缺失, 并给留守儿童的安全、心理、学习、生活、行为等方面带来一系列问题。它使得留守儿童权利的实现状况令人堪忧, 并对社会稳定产生不良影响。
留守儿童由于得不到父母的监护, 极易受到他人的人身侵害, 如留守儿童易成为被拐卖的目标、留守女童遭受性侵犯或面临性交易的危险增大;留守儿童无法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 成长中缺少父母感情上的关注和呵护, 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 个性、心理发展中的扭曲和变形, 久而久之形成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严重影响他们正常的社会化过程;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一般都不容乐观, 他们中的成绩优秀者很少, 大多数留守儿童的成绩都处于中等偏下;此外, 因监护权的缺失和不到位, 留守儿童违法犯罪现象时有发生。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大的层面上说, 经济、户籍与教育体制的不合理是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而贫困是造成留守儿童最重要的原因。由贫困而产生留守儿童监护权的缺失或不到位, 并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 我国义务教育实行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的原则, 适龄儿童少年只有在其户籍所在地才能享受国家所规定的义务教育。目前还有多数城市规定, 外出务工者如果带孩子进城就读, 要缴纳一定的借读费和学杂费, 许多无力负担的农民工只好把孩子送回农村。尽管许多城市建了不少民工子弟学校, 专门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就读问题, 但相比大量随父母来到城市的农村孩子而言, 民工子弟学校的数量还远远不够, 远不能满足民工子女教育的需求。
教育的省际不衔接, 也导致许多孩子不得不当“留守儿童”。绝大多数的农民工子弟最多在打工城市读到初中毕业就回到老家。这是因为新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之后, 各省教材和高考命题不再统一, 因此, 孩子就读地与户籍所在地使用的教材和高考题可能是不一样的。为了孩子未来能顺利地在户籍地考上大学, 许多家长不得不忍痛把孩子送回户籍所在地使其成为留守儿童。
二、对农村留守儿童权益保障的法律和制度建议
我国于1990年8月29日签署《儿童权利公约》, 1991年12月29日获批准加入, 同时声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将在符合宪法第二十五条关于计划生育规定的前提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条的规定履行公约第六条所规定的义务。公约于1992年4月2日对我国生效。该公约的要旨是:儿童应成为其权利的主体, 儿童和成年人具有同等的价值, 儿童的尊严必须得到尊重, 应以通常尊重人权的方式尊重儿童的权利, 并赋予儿童以任何人都可以要求享有的人权, 承认儿童的人权并将儿童的人权置于国际人权保护的核心。
儿童人权是普遍性人权的组成部分。儿童人权具有特殊性, 其特殊性表现在:权利的主体易受伤害;权利的享有需由成人加以保护;行使权利的能力受年龄的限制, 等等。儿童与成人的最大不同就在于他们是弱小的, 是需要成人社会从各个方面给予充分帮助的, 尤其是在幼年时期, 儿童需要特殊的照顾才能完全享有自己的权利。
儿童权利大体包括生存的权利和发展的权利两个方面。前者包括生命权、健康权、相当生活水准权、安全生存环境权等;后者包括教育权、参与权以及基本自由权等。
儿童权利保护的基本原则是最大利益原则、平等 (无歧视) 原则、尊重儿童原则和多重保护原则。这几项原则共同构成《儿童权利公约》的价值基础。《儿童权利公约》为我们树立了国际儿童权利保护的最高标准。
2001年5月, 我国政府制定并公布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 (2001—2010年) 》, 从更广泛的领域及高度提出了中国儿童的发展目标和具体措施。中国2001—2010年儿童发展纲要的总目标是:坚持“儿童优先”原则, 保障儿童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的权利, 提高儿童整体素质, 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儿童健康的主要指标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先进水平;儿童教育在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 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有步骤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完善保护儿童的法律法规体系, 依法保障儿童权益;优化儿童成长环境, 使困难儿童受到特殊保护。该纲要已于2003年5月22日正式实施。
目前, 针对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所产生的社会问题, 为了保障儿童的权益, 应采取以下对策。
1.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根本所在。和父母生活在一起, 是每一个儿童的基本权利和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由于现行体制的限制, 目前, 数以万计的年轻父母在外打工, 不得不做出与自己孩子相分离而将孩子交给年迈的父母和亲戚朋友照管的选择。要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必须从户籍制度以及其他相关体制的改革入手。改革户籍制度的核心并不在于完全取消户籍管理制度, 而是要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 从而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2. 建立有偿的“代管家长制”
学校可建立有偿的“代管家长制”, 即由有监护资格的父母负担抚养费用, 教师与留守儿童结对, 教师代行家长职责, 从学习到生活全程负责。这既是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帮扶、教育和管理, 也为外出务工农民解决了后顾之忧。“代管家长”在一定程度上扮演家长的角色, 使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在生活上多了一些温暖, 在学习上多了一些帮助辅导, 在感情上多了一些交流慰籍, 使监护权缺位的留守儿童有了较好的补偿, 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了一个和谐的空间。
3. 在地方政府中设立实体性的儿童保护专门机构
父母监护的缺失是目前影响留守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的最大负面因素。建议在地方政府中设立实体性的儿童保护专门机构, 如儿童保护局, 对于监护人死亡或事实上无人监护的留守儿童, 由国家担任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
4. 国家义务教育应体现福利性
2006年6月29日修订、同年9月1日施行的《义务教育法》第二条规定:“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行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 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事业。实施义务教育, 不收学费、杂费。国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保障义务教育制度实施。”国家非常有必要利用公共资源来维护义务教育的公平性与福利性, 增加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 进一步改善农村学校教育条件, 加强师资力量, 提高管理和教育水平。惟有如此, 才能解除国民尤其是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受教育的后顾之忧, 并促使教育这一民生之基不断得到巩固。
5. 尽快研究并制定《慈善事业法》
我国目前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等的发展, 不可能超越这个时代的规范, 我国目前所面临的许多社会问题 (包括农民工及其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 仍将是未来客观存在的社会问题,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所带来的只是这些问题的逐步缓解。因此, 我国在新世纪不仅需要慈善事业, 并且需要有发达的慈善事业。慈善事业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途径之一, 制定《慈善事业法》, 可以推进全社会的慈善意识, 加强慈善捐赠活动, 建立慈善事业的有效法律监督机制, 建立真正的和谐社会。《义务教育法》第四十八条规定:“国家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向义务教育捐赠, 鼓励按照国家有关基金会管理的规定设立义务教育基金。”笔者认为, 制定《慈善事业法》可以为农村义务教育筹措资金, 一方面, 善款可用于农村寄宿学校建设, 建立有利于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 在城市教育资源紧张的情况下, 善款也可以用于城市中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建设, 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随务工的父母一起进城, 提供最基本的受教育的条件。
6. 建立“教育助学凭证”制度
“教育助学凭证”制度, 即“教育券”制度, 是美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弗里德曼于1995年首先提出的。他主张将政府有限的教育经费以有价证券的方式经过折算后发给学生, 以此增加对学校的选择权和激发学校之间展开竞争, 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建议教育部应当将“教育助学凭证”直接发到农村每一个学生手中;学生持“凭证”可在全国任何地方学校借读, 充抵学杂费;被借读的学校最后持“凭证”向国家兑换经费。这样一来, 国家、学校、学生“三赢”, 义务教育法可真正落到实处, 可实现义务教育经费的有效转移和教育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7. 加强农村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
目前, 农村留守儿童权益受侵害、农村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不容忽视。据2004年公安部的调查显示, 有两个“大多数”, 即全国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数在农村, 其中大多数又是“留守儿童”。农村法治环境建设滞后, 仍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 跟不上新形势的发展。应将《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编入规范教材, 配备专职教师, 将法制教育深入浅出地融入课堂教学中。从学校到家庭都要有意识地增强未成年人知法、守法的法律观念。
8. 开设未成年人维权求助热线与咨询热线
3.留守儿童各种制度 篇三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我国的留守儿童达到6102.55万,这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群体,对此,李克强总理指出,“这种现象短时期内恐怕难以消除”,那么,如何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就成为直面现实的重大课题。对此,有专家呼吁,在建立强制报告制度的同时,应建立留守儿童委托监护制度。建立强制报告制度,便于政府掌握当地留守儿童情况,进行跟踪,但如果只报告,而没有委托监护人的要求,对于政府来说,只掌握了留守儿童的状况而难以从制度上完善对留守儿童的监护。对于留守儿童的监护责任,不能模糊,更不能出现真空,在父母进城务工之后,必须明确留在乡村的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是谁。不明确对留守儿童的监护责任,对于留守儿童的关爱服务体系就很难建立。
近年来,留守儿童失学、冻死、溺亡、自杀、被侵犯等问题,引起社会对留守儿童生存状态的关注,留守儿童问题已成社会之痛。尤其是贵州毕节地区此类事件频发,成为舆论关注焦点。分析所有留守儿童事件,都存在一个共同问题,即留守儿童缺乏监护,像去年发生的贵州毕节留守儿童集体自杀事件,家里就没有一个成年人,只有4个未成年孩子。在乡村,父母进城打工,对于未成年的孩子,通常的做法是,交给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或者委托给乡里的亲朋好友,这貌似给孩子找到了新的监护人,但其实,监护关系并不明确,被委托的人,基本上只管孩子的基本生活,对于孩子的安全、身心健康却关注不够,更有甚者,有的只是被请求平时去看看孩子的生活情况,至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的关爱、教育引导则完全缺失。
外出的父母怎样履行监护主体责任?如果监护的主要责任还是落在外出的父母身上,当地政府和学校、村委会,只是负责配合工作(干预或者帮扶),那对留守儿童的监护还是苍白无力。对于留守儿童,应该以国家监护为新的思路,建立新的监护体系。国家监护的基本思路是,由国家承担儿童出生之后的基本生活费、教育和医疗费用,父母作为孩子的自然监护人,代国家履行日常监护责任,如果父母無法履行监护责任或失去监护资格,则由国家(委托社会福利机构或其他人)进行监护。
按照国家监护的思路,乡村成年公民进城务工,要把未成年子女留在乡下,首先必须向政府报告,不能不报告就把未成年子女单独留在乡村,把未成年子女留在乡村而不报告,就是监护人失职;其次,政府应该要求外出务工人员,在外出之前,办好委托监护手续,与被委托的监护人签好委托监护协议,明确委托与被委托人的责任、权利;再次,如果外出务工人员找不到委托监护人,而本人不得不外出,则由政府指定人员进行监护,且签订委托监护协议。建立这样的监护体系,也就使留守儿童的监护无缝衔接,而不是父母不履行监护责任,社会只出于“爱心”去偶尔关心—下孩子。
4.留守儿童制度 篇四
关爱留守儿童制度
为保证留守儿童快乐、健康成长,我校特制定关爱留守儿童制度,请各部门、村小及全体教师予以实施。
一、组织领导制度:
1、学校成立留守儿童关爱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分管副校长任副组长,教导处、安全办、政教处、后勤处、团队负责人及各班班主任为成员。
2、领导小组成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充分发挥领导小组成员职能作用,加强对全校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管理。
3、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对部分贫困留守儿童给与生活补助,确保他们不辍学;同时不断改善学校的条件,为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提供良好的后勤保障。
二、关爱帮扶制度:
1、全校氛围内开展“大手拉小手”爱心结对帮扶活动,每一名教师结对帮扶一名留守儿童。
2、每名教师要详细了解自己结对帮扶对象的家庭、学习、生活情况,深入家庭了解其家庭经济、人口、留守儿童父母和第二监护人的基本情况。
3、每名教师每周至少要和自己结对帮扶的留守儿童谈心一次,了解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上是否有困难,并积极解决他们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4、每名教师要熟记自己帮扶的留守儿童家长、现监护人的联系电话,保证随时能联系帮扶对象的家人,每周要为留守儿童提供条件,和其父母通话一次;每月每名教师至少要和帮扶对象的父母通话一次,向其通报其子女在校学习、生活情况。
5、每名教师与自己结对帮扶的留守儿童的谈心、通话情况要有记录,每周上交政教处备查。
6、每名教师要积极参与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切实负起责任,要从学习、生活、情感上帮扶,确保自己所关爱帮扶的留守儿童生活上有人照料、行为上有人管教、学习上有人辅导、心灵上有人抚慰;确保其学习安心,生活舒心,情感温馨。
三、教育工作联系制度:
1、在校内,做到三个“三”,即“三知、三多、三沟通”。“三知”指的是教师要对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监护人的基本情况、父母外出务工的去向及联系电话等三个方面做到知情,并建立了留守生个人档案。班主任要做好“留守生”的摸底工作,将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现记入档案,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留守生”的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三多”指的是教师要多与留守儿童谈心交心(每半月不少于一次)、多开展一些充满人文关怀的集体活动(如组织同学为留守生过生日)、多家访。“三沟通”指的是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沟通、定期与监护人沟通、定期与编外家长沟通。
2、在校外,建立“一组、一家长、一中心”。“一组”指的是学校在留守生中打破年级、班级界限,组建校外学习小组,由高年级各方面表现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每个小组指定一名指导老师负责,每周组织一次集体活动,比如小组成员互相检查作业、开展校外表现评议等。“一家长”指的是从本地有较高威望的党员、教师、干部中聘请一批编外家长,其主要职责是做好留守生品行方面的教育引导工作,定期向学校反映孩子在校外的表现。“一中心”指的是鼓励有条件的退休教师或个人创办留守儿童托管中心。
3、学校开设了“二线一室”。即:开通“亲情热线”,让外出务工家长定期与子女通电话;开通“师长热线”,让外出务工
家长可随时与班主任取得联系;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医生,及时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上的困惑。同时还以“师爱助你成长”为主题深入开展有助于“留守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类活动,如主题班(队)会、“您在他乡还好吗”书信竞赛活动、集体生日、法制安全讲座以及“我为留守生献爱心”活动等,让“留守生”充分感受到来自学校大家庭的温暖。
四、留守儿童活动制度:
1、每周举行一次集体升国旗、唱国歌活动,对留守儿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
2、充分运用团队活动和班委会两大活动阵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常规教育及遵纪守法教育。
3、坚持不懈的开展文体活动,定期开展各中竞赛活动。
4、鼓励留守儿童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养留守儿童孩子的实际操作能力及创新能力。
5、组织留守儿童参加社会服务、信息服务活动,以提高“留守儿童”实际生存意识。
6、积极组织各种形式文跃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多彩生活。
7、定期开展法制教育课,提高孩子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8、聘请专业心理老师给留守儿童定期上心理辅导课,适时举行恳谈会,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情况。
9、根据学校实际,适时利用课余时间定期开展以下活动: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看看电视,了解国内外大事,增长知识和见闻;开放图书阅览室,开放留守儿童工作站,开放计算机室,组织开展文体等活动,组织开展交流活动。
10、各班级充分利用节假日,有计划组织留守儿童开展快乐伙伴假日营活动,重点组织开展留守儿童兴趣小组、社会实
践、文化体育、手拉手等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丰富留守儿童假日生活,引导他们参与健康有益的假日活动,磨炼他们的意志,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吃苦精神,提高他们独立自主,自理及综合实践能力,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立志建设家乡的热情。
五、留守儿童基础信息制度:
1、各班每学期初要对留守儿童家庭情况进行一次调查摸底,全面调查掌握留守儿童的动态信息。
2、根据新学期学生变化情况,各年级、各班级的班主任、任课教师要分人头,通过上门调查、走访群众等形式,逐一做好留守儿童的个人信息统计,汇总后上报到学校。
3、建立和完善留守儿童档案,重点记录“留守儿童”的现居住地、现监护人(或托管人)的姓名、关系及联系方式、父母工作单位及通讯方式等情况。
六、谈心交心制度:
1、通过组织开展多种学生喜闻乐见又积极参与的少先队活动、社区服务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文体活动、法治安全教育活动等,为留守儿童增进与同龄人的交流沟通、师生间的关爱互动、社会环境人际交往等搭建健康和谐的情感交流平台。
2、学校关爱帮扶教师、代理家长每周至少与留守儿童谈一次心,与他们进行零距离交心,了解他们一周的学习、生活、情绪、交友、身体等方面的情况,交流感情,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
七、心理咨询工作制度:
1、心理咨询工作的宗旨是辅导留守儿童的心理卫生,以各种方式方法帮助留守儿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心理咨询工作者应对留守儿童的有关资料、档案予以保密;如采用案例教学、科研或写作时,应适当隐去那些可能会
据以辨认出服务对象的有关信息。
3、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如发现咨询的留守儿童有危害其自身生命和危及社会安全的情况,心理咨询工作者有责任立即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4、心理咨询工作者应注意保持情绪稳定,在自身处在极度的情绪波动状态时,应回避接待留守儿童。
5、心理咨询工作者的工作原则在于指导留守儿童自立自强,从正面促进其成长。
6、对留守儿童认真负责,咨询结束后,需及时整理、完善咨询记录卡。
7、保持和维护咨询室的干净、整洁。
5.留守儿童管理制度 篇五
农村留守儿童正处于人生关键时期,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这些孩子往往感到“情感缺失”、“情感饥饿”,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思想道德教育上出现缺失。为此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决不能忽视农村留守少年儿童这一特殊群体。
1、建立留守儿童情况登记制度。各班级要对在校留守儿童进行全面登记,了解和掌握留守儿童基本情况,以利于对留守儿童开展有针对性的管理和教育。
2、建立留守儿童监护人联系制度。学校(年级)每学期召开(联系)一次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会议,通报留守儿童在校学习、生活、品德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情况,提出留守儿童管理教育的针对性建议。班主任每学期要对全班每位留守儿童进行一次以上家访,了解指导监护人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学校开通“帮扶热线”,畅通家校联系渠道。
3、建立留守儿童情况报告制度,对带有普遍性和典型性的问题及时报告党委政府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
4、建立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制度。通过师生之间一对
一、学生之间一对一等多种形式,与留守儿童结成学习、生活帮扶对子,使留守儿童得到学习、生活、心理健康、情感交流和思想上的关怀和帮助。
5、建立留守儿童沟通交流制度。将德育工作放在首位,通过组织开展多种学生喜闻乐见又积极参与的少先队活动、社区服务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文体活动、法治安全教育活动等,为留守儿童增进与同龄人的交流沟通、师生间的关爱互动、社会环境人际交往等搭建健康和谐的情感交流平台。
6、切实保证在校的留守儿童中的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小学毕业生毕业率达100%,辍学率控制为0。
7、建立留守儿童管理教育责任制度。学校、班级积极与乡政府联系,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共同关心、教育、管理留守儿童的机制。
留守儿童管理领导小组
组 长:秦洁
职 责:审定管理制度和工作计划。副 组 长:马才明
职 责:拟订管理制度和工作计划,督促各个部门认真实施并考评。
成 员:张喆及各班班主任 主要职责:
1、严格按照管理制度做好留守儿童的入学工作。
2、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
3、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工作。
4、教育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留守学生”管理制度
针对留守孩子普遍存在的家教薄弱、亲情缺失、缺少精神关怀等突出问题,学校提出建立“代管家长”队伍、建立帮扶帮教机制、整合家校教育合力等一系列措施,全面加强留守孩子的教育管理工作。
一、建立“代管家长”队伍:要求班主任、科任老师与留守学生“结对子”,当起学生的“代管家长”。承担留守学生的在校监护职责,做孩子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成长的保护人。“代管家长”各显身手,因材施教,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①掌握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做到“三个一”;每个月进行一次家访;每个月与家长通一次话,每学期给家长写封信。
②关怀学生的精神成长:把学生的喜怒哀乐放在心上,注重留守孩子的心理生活,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的教育,与学生沟通情感,弥补留守孩子亲情的缺失。
③提供必要的帮助:关心孩子的饮食起居,处理突发情况等。④开展“结对子”帮扶:安排班干部、少先队员、优秀学生以及留守孩子的邻居与其“结对子”,在生活、学习上给子帮助。
⑤矫正不良行为习惯,转化“问题孩子”。
二、拓宽育人途径:学校在留守孩子的教育管理途径上,坚持以严格的要求规范行为,以丰富的活动发展能力,以文明的环境熏陶性情,以优质的服务保障成长。
三、开展快乐“班队”活动,组织留守孩子参加课外活动。
四、建立“留守孩子”档案:各班为每个留守孩子建立档案,全面了解掌握每个学生的家庭、学习、生活情况,关注学生成长中遇到的生理、心理问题,注重心理疏导,情感沟通,习惯养成。收集学生学习、活动、日常行为表现、情感表现等材料,记录学生发展过程中的有关评价,班主任及时将有关情况报告给家长。
“留守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领 导 小 组 组 长:秦洁 副组长:马才明
组 员:潘锦 王远红 吴小松 曾祥波 王红 邓玉娇 班主任 职责及分工
组 长:任务分派,并检查落实情况。
副组长:将任务细化,考虑全面,安排落实,资料汇总。并对工作情况进行考核,安排没有落实的进行知道完善。
组 员:组织落实好工作,做好结对工作,做好留守学生的代理 监 护人,管理好监护的学生,并做好相关的记录记载工作,解决留守学生的具体问题,安排落实留守学生的结对帮扶教师。
留守学生管理部门职责
校 长:负责留守学生教育管理全面工作
副校长:具体负责整个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领 导,负责四—五年级留守学生工作;
教导主任:负责一—三年级留守学生工作;
少先队辅导员:具体负责学校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班班主任:具体负责各班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
留守学生家长联系制度
一、定期召开“留守学生”监护人会议,每学期一次,并向监护人汇报学校工作计划和工作情况,通报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情况,共同探讨“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措施;
二、各班设立、开通“亲情热线”,建立留守学生父母与孩子、留守学生监护人与学校定期或不定期的电话联系制度,及时与家长交换意见,同步教育好“留守学生”;
三、在学期结束时,要求留守学生给在外的爸爸(妈妈)写一封信,汇报一学期的学习、生活情况。
四、要求学校代理家长至少每期对所监管的留守学生进行一次家访。
留守学生结对帮扶计划
当前留守学生的队伍正日益庞大,由于他们远离了直接监护人,远离了父母的关爱,很容易出现学业偏差、生活失助、心理失衡、道德失范、安全失保、感情缺失等问题。为此,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我校留守学生结对帮扶工作计划。
一、具体方案措施:
(一)建立责任制。
(二)建立宣传制度。学校少先队充分利用各宣传媒体,大力宣传加强“留守学生”教育管理的目的、意义和作用。积极宣传“留守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典型和成功经验。
(三)建立档案和联系卡制度。建立留守学生家庭基本情况和临时监护人情况以及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情况档案,让留守学生在校期间与外出务工的父母取得联系,汇报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情况,了解父母在外务工情况,增进留守学生与父母的亲情联系,以利于学生思想教育和身心健康成长。
(四)建立代理家长制。动员全校教职工根据学校留守学生的人数每人联系5—10名学生,当好代理家长,以一个家长的身份去关注学生的成长,关心学生的生活,密切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
(五)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让留守学生切实感受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健康快乐的成长。
1、生日祝福,学校准确统计每一位留守学生的生日,记入档案。
2、开展“爸爸、妈妈,我想对你们说的”的主题作文竞赛活动,通过学生发自肺腑的亲情告白,以达到震撼心灵,培养健康情感的教育目的。
3、在学期结束或开始的时候开展“给在外的爸爸(妈妈)的一封信”和“爸爸(妈妈)给我的一封信”征文和展出活动。
4、开展“爸爸(妈妈)在外打工的故事”为主题的故事会,让留守学生讲述自己从父母那里听来的“在外打工的故事”,或邀请中途回家的家长讲述,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的教育、感恩教育、成人成才教育。
5、对留守学生进行专门的法纪教育、自理自护教育,指导学生双休日合理休闲,安全游玩、自觉学习
“留守学生”结对帮扶制度
1、学校领导和任课教师每人联系7—10名留守学生,从经济上、物质上、精神上给予帮扶。学生之间实行 “手牵手”结对帮扶。
2、各班成立关爱“留守学生”志愿者服务队。做到“留守学生”孤单了有人陪;困难了有人帮;生病了有人照顾;成绩差了有人辅导。
3、开展“爱心”募捐活动,建立“留守学生爱心基金”,用于表彰品学兼优的留守学生、贫困留守学生、单亲学生、孤儿等学生生活上的失助,保证不让一位留守学生因贫困而失学。
6.留守儿童工作制度 篇六
八(1)班
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逐年增多,留守儿童出现率呈上升趋势,为让这些远离父母的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根据学校计划和本班具体实际,特建立本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制度。
一、建立关爱组织制度。
成立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小组,班主任任组长,各科任教师及班委会成员为成员。工作组成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充分发挥小组成员职能作用,加强对全校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管理。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对部分贫困留守儿童给与生活补助,确保他们不辍学。
二、建立留守儿童基础信息制度。
每学期初要对留守儿童家庭情况进行一次调查摸底,全面调查掌握留守儿童的动态信息。根据新学期学生变化情况,工作小组要分人头,通过上门调查、走访群众等形式,逐一做好留守儿童的个人信息统计,汇总后上报到学校。建立和完善留守儿童档案,重点记录“留守儿童”的现居住地、现监护人(或托管人)的姓名、关系及联系方式、父母工作单位及通讯方式等情况。
三、建立“大手拉小手”爱心帮扶结对制度。
全面落实“代理家长”制,全体任课教师要积极做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与留守儿童建立“一对几”管护对子,全面关心留守儿童生活学习等状况,要求做到:“三知”,即知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知监护人(或托管人)情况、父母外出务工情况做到知情;“三多”:即在生活上多细心照顾、学习上多悉心指导、心理上多耐心引导;“三优先”:学习上辅导优先,生活上照顾优先,活动上安排优先;建立责任制和跟踪服务制,确保每一个留守儿童都有一个代理家长,为他们的健康成长负责。各代理家长每月至少要与“留守儿童”托管人或监护人联系一次,保持与外出打工的父母孩子经常性沟通,力争做到半月能电话交流一次,同时要积极引导学生做一些有意义的事,为家庭、为学校、为班集体争光添彩,培养学生的荣誉感和上进心。
四、建立谈心交心制度。代理家长每周至少与留守学生谈一次心,与他们进行零距离交心,了解他们一周的学习、生活、情绪、交友、身体等方面的情况,交流感情,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
五、建立留守儿童家访制度。重视留守儿童家访工作,班主任要坚持对留守儿童进行家访,每学期都走进每一个留守儿童进行家访,每学期都要走进每一个留守儿童家庭,了解他们在家生活情况,代理监护人的教育管理情况,加强与代理监护人联系与沟通,共同关心留守儿童成长。
六、建立亲情联系制度
充分发亲情联系电话的作用,让留守学生在课间、休息时、双休日或节假日与家长联系、沟通提供方便,增进学生与家长的感情。同时学校安排的管理人员要及时做好亲情联系情况记载。
七、建立心理咨询制度。要充分利用学校设立的留守儿童心理咨询室,加强对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和心理交流,扎实做好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疏导及教育工作。
八、建立留守儿童“快乐伙伴假日营”活动制度。
充分利用节假日,有计划组织留守儿童开展快乐伙伴假日营活动,重点组织开展留守儿童兴趣小组、社会实践、文化体育、手拉手等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丰富留守儿童假日生活,引导他们参与健康有益的假日活动,磨炼他们的意志,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吃苦精神,提高他们独立自主,自理及综合实践能力,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立志建设家乡的热情。
九、建立定期开展活动制度
根据实际,每周利用课余时间定期开展以下活动:每天三餐后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看看电视,了解国内外大事,增长知识和见闻;此外,鼓励他们到图书阅览室,电脑室,开展文体等活动和交流活动。
十、建立开展法制、安全、心理健康教育等讲座制度。每月举办一次法制、安全、心理健康教育等讲座,教育留守儿童遵纪守法、了解安全常识,让他们身心都健康。
十一、建立家校互动制度。
发挥家校教育功能,定期召开留守儿童监护人会议,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或临时监护人进行培训,加强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
十二、建立典型引路制度。定期开展活动,座谈了解留守儿童思想、生活、学习情况,引导他们学习自主自强典型,交流成长体会。各班级对留守儿童关爱工作中的感人事迹,先进典型要及时报道宣传,扩大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的影响,要产生一定的社会效应,形成全社会都来关爱留守儿童的浓烈氛围。
7.留守儿童各种制度 篇七
“我们班成绩差的基本上都是父母出去打工的同学, 他们中也有的成绩不差, 但乱花钱, 穿着不三不四, 戴耳环, 一副不得了的样子”;“学校纪律坏就坏在留守儿童多, 家长远走高飞, 撒手不管, 娃儿无法无天……弄得我这个校长脑壳都大了”;“作为分管教育的干部, 我为全镇的留守儿童忧虑啊, 偷东西的、抢劫的、泡网吧的都有”……
这是很多人对留守儿童的普遍印象, 也就是说留守儿童等于问题儿童。除了这种直观印象外, 有关留守儿童的研究论文也频频得出这样的结论, 约四分之一的文章对留守儿童的负面特征有夸大其词的倾向。比如, 有论者仅凭“据调查”三个字, 就断定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是“不务正业, 学习成绩普遍较差……80%以上处于中、下等……厌学、逃学……不守法纪, 犯罪倾向较大……有的沉迷上网无法自拔;有的好吃懒做, 小偷小摸;有的追求时尚, 抽烟喝酒;有的被人利用, 染上毒品……”
笔者首先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 (1) 对大众媒介中有关留守儿童的新闻报道进行系统的、定量的分析, 具体操作步骤是:在新浪网“爱问”搜索系统中选择“新闻搜索”, 关键词为“留守儿童”, 限定搜索时间为“1998年7月10日到2010年6月9日”, 查询关键词位置为“在新闻标题中”, 并默认全部新浪网新闻源作为我们的搜索源。搜索结果显示“找到49045篇新闻”, 但是实际上搜索到、且能看到的只有1780篇。原因可能是显示的结果中包含大量重复新闻。如“调查显示留守儿童成违法犯罪高危人群”有16条相同的新闻;“留守儿童结伴盗窃一月作案30起, 团伙老大13岁”有15条相同的新闻。
在搜索到的1780篇新闻中, 笔者首先对所得结果逐条进行筛选, 其中近90%是全国、省、市、县、镇、村、学校等关爱留守儿童的举措, 根据研究目标, 只选择了其中对留守儿童 (群体、个体) 进行描述报道、评价、调查结果的新闻作为分析样本, 经过这样的筛选, 实际得到符合要求的新闻25条, 作为本次内容分析的最终样本并进行编码。笔者共设立了三个内容分析的变量, 变量一为:新闻的标题所体现的对留守儿童的评价, 取值分为:正面、负面和中性。变量二为:新闻来源媒体的性质, 取值分为:主流和一般。主流媒体指中央媒体、各省、市网站, 如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等, 其他为一般媒体。变量三为:新闻报道中采用的分析方式或手段。取值分为:泛泛而谈、运用个案、运用非正规调查资料和运用正规调查资料四类。表1是对于这25篇报道的内容分析。
从表1中我们可以发现, 关于留守儿童的报道主要是负面新闻, 呈现出来的留守儿童的社会印象主要是:留守儿童等于问题儿童。这是大众媒介中的留守儿童, 那么留守儿童的自我定义是什么呢?请听他们的自我言说。
二、留守儿童的自我言说
正如大众媒介报道的一样, 留守儿童从出现至今基本上都被看作问题儿童, 成绩差、纪律差、人际关系差、意志薄弱等都成了他们的特有标签。笔者以留守儿童的自我叙说为方式, 试图呈现留守儿童的自我认知对现有研究结论或社会印象作出回应。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 有23.2%的孩子认为留守儿童有自身的问题, 依次表现为心理健康 (42.4%) 、个性发展 (23.1%) 、学习 (15.9%) 、人身安全 (10.9%) 、道德 (7.6%) 。还有36.7%的孩子认为留守儿童没有自身的问题, 有39.9%的孩子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是模糊的、不确定的。
通过进一步的数据显示, 有78.5%的孩子不赞同“留守儿童成绩差”, 73.1%的孩子不赞同“留守儿童纪律差”, 79.9%的孩子不赞同“留守儿童人际关系差”, 62.6%的孩子不赞同“留守儿童性格孤僻”, 赞同和不赞同“留守儿童内心孤独”的比例相当, 75.6%的孩子不赞同“留守儿童意志薄弱”, 有83.4%的孩子不赞同“留守儿童等于问题儿童”。
对于这些现有研究结论的自我认知, 留守儿童告诉我们这些不是他们特有的问题, 此其一。其二, 不同地区的孩子对以上论断的认知有显著差异, 而在年龄、性别、家庭结构、父母外出打工时孩子的年龄方面没有差异, 另外, 他们对于“留守儿童成绩差”、“留守儿童纪律差”、“留守儿童人际关系差”、“留守儿童性格孤僻”、“留守儿童意志薄弱”的认知因跟谁一起生活而有所不同。
三、留守儿童的社会建构机制
1.“污名化”及其灾难逻辑
“污名” (stigma) 一词最早来源于古希腊, 是一种身体标记。这种标记是刻在或烙在某些人的身上, 表示带有这种标记的人是不受欢迎的, 需要回避和远离。1963年Goffman将污名引入到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他将污名定义为个体的一种不被信任和不受欢迎的特征, 这种特征降低了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 使他从一个完美的、有用的个体变成了一个有污点和丧失了部分价值的人, 污名是社会对某些个体或群体贬低性、侮辱性的标签。大众媒介充当了对留守儿童“污名化”的“推手”。
社会学研究表明, 污名化会不同程度地阻碍着受污者向上的社会流动, 使之长期处于弱势状态, 甚至令他们蒙受强烈的羞耻感和罪责感, 损害其身心健康。同时受污者也会由此产生对社会的隔离感、敌意和不信任态度, 甚至出现反社会行为。
2.“表面化”及其悖论逻辑
对于解决留守儿童这一问题虽然我们可以从政策文本中隐约找到影子, 但是难免给人一种宏大空洞的“感觉”, 国家政策的遥不可及、地方政策的昙花一现、学校制度的力不从心, 这些都无法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这是政策制定的负面效应, 解决问题者成为了制造问题者, 这就是政策制定表面化所带来的悖论逻辑。归根到底还是一点, 就是政策制定缺乏针对性、长效性, 政策落实缺乏监督机制、责任机制, 何时才能让政策的雨露普惠每一个留守儿童, 真正从他们的问题出发, 为他们的成长保驾护航呢?
3.“城市中心主义”及其失衡逻辑
中国的城市和农村是一种互相哺育的关系, 然而割裂城市与农村、混淆中国与西方等一系列观念上的误解以及由此设计的城市中心主义制度框架和政策导向, 使得城市儿童和留守儿童有了身份上的显著区分, 并由此衍生了教育不公平, 倾斜了社会公平的杠杆, 制造了深层的但并未完全显露的社会问题, 社会处于失衡的状态。
城市中心主义的具体表征为:一是割裂了城市和农村。对于今天的农民、市民来说, 似乎都有一个强烈的信仰:城市是好的, 是令人向往的, 城市化进程就是农村向城市的流动, 是城市代替农村的过程。这是城市化进程研究中城市中心主义的表现之一。二是混淆了中国与西方。以西方城市化发展路径来设计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具体表现为:第一, 西方的城市发展核心和动力是城市, 是作为金融中心的城市, 而中国的城市发展核心和动力都在农村;第二, 按照马克思的叙述, 西方的整个文明史都贯穿着城乡之间的对立, 处在控制与反控制的过程中, 而中国的城市与农村是融为一体的;第三, 按梁漱溟先生的说法, 中国是国家融在社会里面的, 这个社会不是城市社会而是乡村社会, 城市是乡村的延续而不是相反, 城市和乡村是一体的。
摘要:本文以大众媒介的新闻报道和留守儿童的自我言说为切入点, 前者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 对大众媒介中有关留守儿童的新闻报道进行系统的、定量的分析, 得出有关留守儿童的“社会印象”, 后者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 得出了关于留守儿童生活、教育等方面的结论。通过这两种视域的比较分析, 旨在为留守儿童问题及其研究提供“另一扇窗”。
关键词:留守儿童,大众媒介,调查研究
参考文献
[1].任运昌.高度警惕留守儿童的污名化——基于系列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的呼吁[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8, (11) .
8.教师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 篇八
为了切实关爱留守儿童,真正做到“服务儿童、服务家长、服务社会”,落实人本理念,为校区内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全面成长提供教育保障,使教师在实际行动中充分发挥光和热,有效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现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一、结对帮扶的对象
以留守儿童为帮扶对象,特别是学习较差、性格缺陷、心理障得、行为偏极、安全隐患较严重的留守儿童。
二、结对帮扶的目标和原则
结对帮扶要切实做到“四个ー”。即:每一名教师至少有一名留守儿重作为结对帮扶、谈心的对象:教师每月至少与帮扶、谈心的对象谈心一次:教师每学期至少上门看望留守儿童一次:教师每年至少给留守儿童送温暖一次。按照因人而异、注重实效的原则,形式多样地开展教职工与留守儿童的结对帮扶、谈心活动,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三、结对帮扶工作的内容
1、宣传《义务教育法》等保护少年儿童权益的法律法规,增强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法律意识,教育留守儿童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2、对留守儿童中的学困生,责任教师要优先辅导,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留守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
3、对留守儿童中的贫困生,学校优先照顾,对他们“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责任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4、学校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座谈会,各种活动,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5、教师要定期走访,与监护人交流后,要及时反馈儿童的情况,做好儿童的思想工作。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对已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
四、结对帮扶的形式
根据帮扶对象的学习成绩、心理状况等具体情况,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结对帮扶,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
1、主要由各班语数教师对该班留守儿童实施帮扶、谈心工作。
2、结合学科教学。主要由各任课教师结合本学科教学的特点,对留守儿童进行思想教育。
五、结对帮扶的要求
1、高度重视结对帮扶工作,明确自身责任,特别是党员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切实关爱留守儿童,使其健康、快乐地成长。
2、坚持“以人为本”,做到以诚待人、以情感人、服务育人。针对留守儿童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式方法,有的放矢,因人而异,使其改正不良的思想、行为习惯,养成良好、高尚的品质。
3、认真执行帮扶制度,本着对儿童负责、对家长负责的态度开展活动。与留守儿童谈心,要先根据留守儿童的不同特点确定谈心主题,并做好记录。
六、结对帮扶工作的督促与评价
结对都扶工作的督促与评价由留守儿童管服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实施,每学年进行一次全面考核,及时通报工作情况,完善制度,促使我校留守儿童管理服务工作扎实、稳步推进。
9.留守儿童德育教育制度 篇九
为切实提高帮扶成效,特制定此教育制度,希望遵照执行。帮扶教师要经常找帮扶儿童谈心交心,了解他们在学习、生活上是否有困难,及时把握帮扶儿童的思想动态,积极为他们解决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给予关爱,并做好谈心记录。同时要做到定期家访,组织开展丰富多彩有活动,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提倡建立帮扶教师关爱留守儿童的成长日记,让留守儿童在教师、同学的集体中成长,以对他们缺乏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每位帮扶教师要切实负起责任,从学习、生活、情感上帮扶,确保自己所帮扶的留守学生生活上有人照料、行为上有人管教、学习上有人辅导、心灵上有人抚慰,学习安心,生活舒心,情感温馨。
每位帮扶教师要详细了解帮扶儿童的家庭、学习、生活情况,深入家庭了解家庭经济、人口、留守儿童父母和第二监护人的详细资料。
帮扶教师在日常活动中要优先照顾帮扶儿童:班队会上要给留守儿童更多倾诉的机会,课外辅导时要让留守儿童位于最前面,组织各类活动也要让留守儿童有更多的参与面,在实践活动中细致地教他们自主生活、自护自救的知识,让留守儿童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10.留守儿童各种制度 篇十
这, 是一个10岁小女孩最想说给外出打工父母听的话。女孩叫曹娟, 是梁平县蟠龙镇完全小学224名留守儿童中的一名。
一份沉甸甸的调查报告
读五年级的曹娟和弟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 家住梁平县蟠龙镇户槽村3组。由于缺少营养, 她面带菜色, 个子比同龄孩子还要矮小, 一双大眼睛充满了疲惫和焦虑。今年开学才10天, 她的父母就到广东打工去了, 除偶尔在电话里同父母说说话外, 她很难享受到父母的贴身关爱。“家里有一个两岁多的弟弟, 又喂了一头猪, 每天早上五点钟起床, 先煮猪吃的, 再煮人吃的, 吃完饭喂完猪我得往学校赶, 上学要走一个多小时山路。晚上回家天快黑了, 我摸黑去挑水, 再去找猪草、找菜……, 总是要晚上十点多才睡觉”。曹娟如是说。
户槽村是梁平县蟠龙镇留守儿童比例较高的一个村, 村里80%以上孩子的父母外出打工。在蟠龙镇这样的家庭不在少数。
2007年“六一”儿童节, 梁平县教委领导对该校249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并形成了研究报告, 发现有224名学生是留守儿童, 占全校学生总数的89.9%, 其中父母均不在身边的占68.7%, 有171名。该镇万民村小有9名学生, 其中有8名学生父母均不在身边。调查报告还对留守儿童的情感、道德、行为、心理以及安全等方面作了详细了解。当地村民说, 在农村, 中青年夫妇到外地务工, 把孩子留在家里的现象很普遍。有的孩子才出生两三个月就开始了漫长的留守生涯。调查报告让不少老师心情沉重。
一串令人痛心的缺失
“独在家乡真孤独,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问双亲在何处, 心中有无儿女情。”在学生中, 这是老师经常听到高年级学生吟诵的一首小诗。他们说, 诗歌倾诉了他们对父母的思念。
在父母远离家乡的日子里, “孤独”成了留守孩子长期的伴侣。调查显示, 有的父母外出时间长达10年之久。在通讯发达的今天, 电话成了父母和孩子之间唯一的联系。但这种通常一个月才能打上一次的“亲情电话”, 往往以孩子的学习为主要内容。父母很难顾得上孩子的情感世界, 双方的情感交流几乎为零, 有专家称留守儿童为“心灵孤儿”。
尽管外出打工的父母最关心孩子的学习, 但缺乏父母监管的留守儿童极易放松自己对学习的要求, 缺乏学习的自觉性、上进心和自制力。陈奉旭, 蟠龙完小四年级学生, 在他不到一岁父母就外出了, 此后, 陈奉旭一直住在外婆家。陈奉旭说道:“我害怕呆在家里。每天在外婆家吃饭, 外婆太唠叨, 我扒完饭就赶紧溜出来。我觉得好孤独好失落, 渐渐加入了父母不在家的学生队伍。我们男生女生一大群, 今天走东家, 明天串西家, 都没父母管, 自由得很。我们一起玩游戏、打牌、看电视, 常玩到深夜。第二天起晚了干脆就不上学, 在路上玩耍, 开心又快乐。说实在话, 我很想念爸爸妈妈的, 也恨自己不争气。然而外面的诱惑太大了, 实在无心学习。这次又逃课几天了, 听说老师和外婆到处找我。外面呆久了, 还是想上学, 但又怕上学, 一是无脸见到老师, 二是落下这么多功课, 反正跟不上了, 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混一天算一天吧。”
老师们在调查中发现, “读书无用论”成为部分留守儿童的想法。据一些老师介绍, 农村留守孩子的处境十分困难, 上学之余, 还要回家挑水做饭洗衣种菜, 柴米油盐样样得自己张罗, 冷了饿了无人知, 病了痛了没人管。他们还是儿童, 稚嫩的肩膀怎堪如此重负?这自然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身心健康。有些是托给了奶奶或外婆照看, 他们往往是把学生交到学校, 除了生活费用, 什么都不管了, 常要求老师把孩子管严些。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教育, 他们在学校表现出好动、调皮, 无人能管, 大胆放肆, 在受管理时, 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与教师顶撞。另一类学生产生失落心理, 不爱说话, 不爱交往, 自卑、孤僻, 给教师带来相当大的困难。不少班级的留守儿童占90%以上, 一个班上召开家长会, 来的大部分是些老头、老太婆, 学校家庭的沟通基本上是无实效的。与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 留守儿童的成绩普遍较差。调查发现, 留守儿童普遍存在性格孤僻、胆小的情况, 容易出现偏执、冷漠、自私等不良人格特征。不少初中留守儿童养成吸烟、喝酒等不良行为习惯。
一种无可奈何的承担
那么, 如何破解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真空呢?一位有着数年教育工作经验的教师认为, 做父母的最好不要双双外出, 至少要留一人在家, 对孩子进行必要的教育和督导。同时, 要经常通电话、信件等方式, 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
县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学校的教育理念应由单纯追求升学率转变为追求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上来, 对留守儿童要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老师要加大家访力度, 掌握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状况, 并经常与外出的家长联络, 共同作好孩子的教育工作。
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 蟠龙等镇乡已经建立起关心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这些镇乡的学校定期与留守儿童家长通电话, 告知这些儿童在学校、家庭的学习、生活状况。
11.留守儿童各种制度 篇十一
为加强我校“留守学生”教育和管理,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参与。为了让帮扶资助活动深入开展,为“留守学生”完成学业、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特制定本帮扶制度。
一、领导重视,建立机构。成立了以校长、副校长、主任、党团员等为主要成员的关爱“留守学生”成长的工作领导小组。
二、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工作组摸清“留守儿童”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档案和联系卡,掌握“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经济来源,家长和代理监护的基本情况等。
三、建立帮扶责任制度。帮扶人与“留守儿童”填写结对帮扶卡,鼓励党员、团员、领导干部成为“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义务委托监护人),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生活情况,给予他们家庭的温暖,并给予必要的帮助和引导。
四、鼓励党团员为“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负责“留守儿童”的衣食住行和课外辅导,关心他们的思想进步和健康成长。
五、建立义务辅导队伍。以党团员为主要力量,成立校外义务辅导员,每人就近负责1-2名“留守儿童”,了解“留守儿童”的校外表现情况,定期与学校沟通联系,做好“留守儿童”品行方面的教育引导工作。
六、定期开展情况通报,思想交流活动。学校定期召开帮扶人、“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沟通情况,有的放矢地加强教育和管理。
12.留守儿童亲情家园工作制度 篇十二
一、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热爱留守儿童,坚守工作岗位,履行岗位职责。
二、要遵守学校常规,按时到校,按时上课,按时下课,按时开会,坚持住校。不迟到,不早退,不随意离校,不无故旷工。
三、要积极服从学校分配的各项工作,完成各项任务,不讲条件,不打折扣,不分份内份外,尽职尽责,同心协力,搞好学校工作。
四、要顾全大局,注意团结,齐心协力,勇挑重担,发挥中心小学教师的示范作用,正确树立个人和集体的光辉形象。
五、要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以律已,以身作则,品德言行堪称儿童表率.关心爱护留守儿童,注重差生留守儿童转化,不体罚或变相体罚留守儿童,若造成不良后果个人负全部责任。
13.关注农村留守儿童 篇十三
目前, 绝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其父母都是长年在外打工, 把孩子全部交托给老人或亲戚或朋友, 这些父母片面的认为只要孩子不缺钱就万事大吉。殊不知, 更大的缺陷和后果却让家长们始料不及。调查显示, 由于父母长期没有和子女在一起, 缺乏父母的关爱、引导和教育, 大部分留守儿童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着以下一些问题:一是生活问题, 由于没有父母的生活照顾和引导, 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 生长发育得不到保证, 身体健康也受到很大损害。二是教育问题, 父母在外打工, 一些留守儿童的自觉性不高, 消极学习的现象和思想很严重, 有的还产生厌学情绪, 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学业偏差, 严重的甚至还有逃学或辍学的。三是心理问题, 由于亲情缺失, 留守儿童缺少情感沟通和疏导, 情感和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 一些留守儿童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困惑, 心理极度不健康。四是道德行为问题,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 发生事情得不到及时纠正, 更是缺乏父母的教育引导, 缺乏必要的道德约束, 一些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很差, 甚至于缺乏是非观念, 违法违纪案频频发生。五是安全问题, 据全国妇联对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显示, 部分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 而经常受到同学、邻居的欺负, 人身安全得不到必要的保护。由于以上种种原因, 使得很多留守儿童在身体发育、性格形成、观念形成等方面得不到正常呵护和引导, 造成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缺陷, 成了生活上的困难生, 学习上的后进生, 思想、行为上的问题生。为了减少上述现象的发生, 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齐心协力, 共同合作才能把我们的孩子教育好, 把留守儿童的问题解决好。
首先,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任学校,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环境是培养青少年品质的主要阵地, 因此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决定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但留守儿童不仅缺少家庭环境, 有的甚至于体会不到家的温暖和父母的关爱, 当然就更不要说什么家庭教育和引导了。我所知道的一个非常聪明的女学生, 其父母就是长年在外打工, 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引导, 就形成了问题学生:虽然文化学习一直不错, 但行为和思想就出现了偏差。性格极度要强, 经常称王称霸, 对她自己来说, 她看不惯的事, 她一定出面干涉, 干涉不听就用武力征服。对她看不惯的人, 就召集她的追随者一个一个的对之进行惩罚, 还不允许别人反抗。更不允许别人告诉其他人。否则就是违背了她的意愿, 就会变本加厉, 她自己认为她是老大, 所以她自己可以早恋, 但绝对不允许她的追随者也早恋, 否则就是对她的大不敬。
留守儿童往往都是一些隔代教育, 上代教育或自我教育, 而这些教育方式往往都是一些不良的教养方式。比如:一些人一遇见孩子犯错误就简单的以体罚就完事, 但另一些人则完全相反, 对孩子的错误熟视无睹, 听之任之。特别放纵孩子的过错;对孩子的需要上, 一些人是一味的拒绝, 表现为极度的冷漠, 而另一些人则是创造条件满足孩子的需要, 生怕孩子不够, 尤其是在金钱等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这就使得这些农村留守儿童养成不良的行为模式和行为习惯。尤其是在缺乏感情和责任感的家庭, 孩子耳濡目染, 更容易形成自我控制力差, 易冲动, 具有攻击性, 情绪不安, 对任何事都漠不关心等不良人格特征。在家庭结构上, 父母离异或一方亡故的家庭, 使孩子缺少较全面的关爱和呵护, 孩子的不良行为有时会得不到及时纠正, 结果感情发展不健全, 容易形成孤僻、偏激、仇视, 冲突较多, 对孩子的消极感情较多, 这些都容易引发孩子的暴力攻击性行为。因此一个温暖而又和睦的家庭, 将有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人格特征。
家长也应该注意到, 不要一味的把“忙”、“没时间回家”作为理由或是借口, 一定要尽量抽出时间来和孩子沟通和培养感情, 来自父母的亲情和温暖是任何人都不能够取代的, 而让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家长自身的关注和爱护, 相关机构的关注和措施是治标不治本, 只是辅助手段, 从各个方面减少对孩子的不必要伤害。
其次, 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关, 学校教育是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有组织, 有计划的实施的。青少年由家庭进入学校, 在特设的教育环境中接受系统的教育, 对青少年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关键之所在, 所以学校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摆正关系, 让德育教育到位, 片面强调哪一点都有悖于党的教育方针。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有些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仍单纯的以升学率来衡量一个学校的教育工作的优劣, 结果使得许多教师为了提高升学率而挤占其他副科时间, 课外资料增多, 忽略了思想品德的教育, 家长也把眼光放在每所学校的升学率上而不注重学校的德育教育, 造成教师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 也导致了学校和教师重智轻德, 造成学校德育“空壳”、“失控”, 留守儿童的德育教育就更不能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 造成学生不仅仅视力下降, 脊柱弯曲等生理残疾而且形成了不关心政治, 思想觉悟低, “高分低能”、“高分低德”等思想残疾和品德残疾。所以学校德育工作必须落到实处, 真正实施, 贯彻德育为首, “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
比如, 有的学校结合本校实际情况, 建立留守儿童情况登记制度。各班级对在校留守儿童进行全面登记, 了解和掌握留守儿童基本情况, 对留守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和教育;建立校园妈妈 (爸爸) 代理制。动员全校党员教职工根据学校留守儿童的人数每人联系几名儿童, 当好校园妈妈 (爸爸) , 以一个家长的身份去关注儿童的成长, 关心儿童的生活, 密切注意儿童的心理变化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让留守儿童切实感受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健康快乐的成长。开展以“感恩”、“爸爸、妈妈, 我想对你们说”等为主题书信大赛活动, 通过儿童发自肺腑的亲情告白, 抒发对祖国、父母、师长、朋友、亲人的感激之情与感恩之意, 以达到震撼心灵, 培养健康情感的教育目的;开展“爸爸 (妈妈) 在外打工的故事”为主题的故事会, 让留守儿童讲述自己从父母那里听来的“在外打工的故事”, 或邀请中途回家的家长讲述, 对儿童进行艰苦奋斗的教育、感恩教育、成人成才教育;对留守儿童进行专门的法纪教育、自理自护教育, 指导儿童双休日合理休闲, 安全游玩、自觉学习;结合庆祝国庆, 组织留守儿童编排大型舞蹈《太阳鼓舞》, 丰富了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 利用网络把学生家长与这些留守儿童联系到一起, 在网上面对面的谈心交流, 让留守儿童在网络教室里感受亲情, 去聆听家长的教诲, 体会父母的关心和爱护。
再次, 社会是青少年生活的最大的现实课堂, 社会“大课堂”的政治、经济、风俗、习惯等无时无刻不在给青少年打上或好或坏的烙印.因此, 社会环境的好坏, 对青少年尤其是对留守儿童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特别是舆论宣传工具, 报刊杂志网络以及各种文艺节目, 对他们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模范的推动作用。为了净化他们的心灵, 必须治理好社会环境, 有人提出应当将留守儿童纳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之中, 我认为是必要的;还应该加大法律保护监督力度。只有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 各个部门、各个方面都一起行动起来, 紧密配合, 步调一致, 从不同角度, 不同方面, 采取多种方法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 上好社会这堂大课, 才能卓有成效的培养他们的高尚的道德品质, 才能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高觉悟的一代新人。
【留守儿童各种制度】推荐阅读:
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制度08-28
留守儿童交流总结制度01-13
贫困留守儿童救助保障制度11-22
留守儿童活动室六项制度12-16
春蕾幼儿园“留守儿童之家”管理制度07-02
清池镇学校关爱留守儿童管理工作制度09-09
江店小学留守儿童之家工作联席会议制度12-21
走访留守儿童09-27
关注留守儿童成长06-30
留守儿童案例作业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