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体育开展武术教学的必要性

2024-06-09

浅析高校体育开展武术教学的必要性(精选11篇)

1.浅析高校体育开展武术教学的必要性 篇一

论开展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的必要性

【摘要】体育舞蹈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底蕴,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健身价值,它以独特的艺术深受高校学生喜爱,如何教好高校体育舞蹈课,激发大学生对体育舞蹈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较快、较好掌握体育舞蹈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动作,是每位体育舞蹈教师必须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体育舞蹈;特点;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3-194-01

一、体育舞蹈的特点

体育舞蹈是由属于文艺范畴的舞蹈演变而来的体育项目,它兼有文艺和体育之间的边缘项目,是以竞赛为目的,具有自娱性和表演观赏性的竞技舞蹈。它具有以下三大特点:

(一)严格的规范性

规范性首先表现在体育舞蹈是一个完整的舞蹈系统,它是经过数百年历史的锤炼,几代人的加工而成的:其次表现在技术的规范性上,它严格到多一分嫌过,少一点欠火。

(二)表演观赏性

体育舞蹈融音乐、舞蹈、服装、风度、体态美于一体,既有观赏的价值又有参与的可能,被认为是一种“真正的艺术”。

(三)体育性

1.竞技性:即比成绩、拿冠军、为国争光;2.锻炼价值:体育舞蹈促进人体生理变化是明显的,它是陶冶情操、锻炼体魄的一种极好形式。

二、高校开展体育舞蹈教学的必要性

我国高等教育应适应新形式发展的需求,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切实加强索质教育。体育舞蹈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舞蹈教育有利于学生开启思维、挖掘想象力,有利于学生提升智能、增强创造力,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增强体魄。体育舞蹈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体育舞蹈能引导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发展

人的个性是在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影响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个性的发展必须符合一定的社会价值标准的要求。健康的个性,从内部心理机制讲,应是和谐发展的:从外部活动效能讲,应是有高度创造性的:从伦理讲,应表现为体力与智力、知识与道德、性格与才能、理性与直觉、美的体验与美的展现等方面高度协调的发展。

体育舞蹈作为一种体育与时空艺术相结合的运动,为大学生提供了发展健康个性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体育舞蹈是多层次的结构体,由不同国籍、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以全新的活动形式,以空间姿态和时间运动的完美融合,展现整体舞蹈艺术形象,形成各自独立的风格体系,呈现不同个性风采。如国际体育舞蹈的现代舞,从总体上讲,其风格特点是舞姿优美,舞步流畅,气质高雅,动作规范性强,一派绅士风度:又如拉丁舞,从总体上讲,音乐节奏强烈,热情欢快,激情奔放,能培养人的韵律感和审美感。

(二)体育舞蹈能增强大学生审美能力

追求美是人的正常的心理需求,集服饰美、形体美、音乐美于一体的体育舞蹈可以使舞者在运动的同时产生各种审美的心理效应。在美的旋律中达到最佳心理状态,轻松自如的舞步抒发内心情感,从而得到精神的净化,情操的陶冶,心灵的愉悦,情感的升华。

(三)体育舞蹈能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也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对于大学生良好素质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体育舞蹈的运动性、艺术性、娱乐性和社交性等功能,不仅能使大学生达到强身健体、自娱自乐、陶冶情操、消除疲劳等目的,而且能有力地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素质教育环境,促进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四)体育舞蹈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三、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

体育舞蹈十个舞种的起源和发展都是与发源地各国民族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化传统、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相联系的,进而创造了具有本民族特色、表现民族思想情感、心理状态、理想愿望的丰富多彩的舞蹈艺术。可见,体育舞蹈包含着极其丰富、深厚的内涵。对学生而言,提高文学修养有助于提高观察生活、捕捉形象、升华创造的能力:提高音乐修养有助于把握音乐的作用、风格及其描述的意境:提高史地知识的修养有助于理解各利,舞发源地的民俗风情和生活方式等有关知识。这样就可在丰富知识、开拓眼界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学生的智力水平,使其通过经常的、独立的观察、联想、分析与综合,对技术动作进行艺术处理,最后以生动直观的舞蹈形象、丰富优美的舞姿造型、自然独特的舞蹈风格、浓郁感人的抒情色彩展现在人们面前,让人们在美的享受中陶冶情操。

(一)注意讲解示范的重要作用

讲解和示范是体育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法。舞蹈是时间与空间的艺术,是用身体和节奏表现思想感情的。因此舞蹈教师在教学中要用生动的形象去指导和启发学生,给学生反复地示范动作。教师示范要有充沛的感情与热情,示范动作要力求准确无误、节奏鲜明。示范包括单一动作和组合动作,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做局部动作示范,但局部示范应尽可能减少。此外,也呆以由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做,或者选一些学习优秀的学生示范。

(二)注意对学生节奏感的培养

音乐是体育舞蹈的灵魂,音乐能激发人们的兴趣。体育舞蹈的节奏是音乐节奏与各舞种自身内在节奏的和谐统一。在教学中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倘若练习者舞姿非常优美,但却跟不上乐曲的节奏,也把握不好某舞种自身的节奏,跳得时快时慢,这样就不会给人以美的享受,也就达不到审美效果。良好的节奏感还可以促进练习者对音乐的欣赏,对舞曲结构的理解,对舞种自身节奏的理解,从而促进习舞者兴趣。

(三)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高校这方面的师资较少,有的教师是从体操、艺体转过来的,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所以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方面要充实师资队伍,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通过教学观摩与研讨话动,或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让现有的教师提高业务水平。

总之高校体育舞蹈教学是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及人才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内容之一。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不仅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能改善大学生的形体条件,还能培养大学生的心理品质及审美观,丰富大学生的情感体验及精神生活,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樊更生.体育舞蹈(摩登舞)基础教程[J].2004(7).[2]张瑞林.高等学校教材[J].体育舞蹈,2005(11).

2.浅析高校体育开展武术教学的必要性 篇二

1. 武术在高校体育专业中的特殊性是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高校体育专业学生较一般学生在武术学习中有其特殊性,因此心理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首先,武术项目本身对学生的协调性、柔韧性和爆发性要求极高,而高校体育专业的学生有一部分是从普通高中上来的,一方面,学生大多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年龄相对偏大,身体的柔韧性差,缺乏武术应有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这一时期的学生自尊心较强,但又不十分成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以掌握的动作时,容易出现反感、急躁的现象,甚至有打退堂鼓的现象发生;其次,体育专业学生的武术训练有别于一般人群的身体锻炼。一般人群的武术锻炼是自主的,不用付出巨大精力,长期坚持可使锻炼者体魄强健,培养锻炼者美好的形体和高雅的气质,增强他们自信、坚韧不拔的精神,促进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因而心理健康状况较好。但体育专业学生的武术行为却是一种不得不去完成的任务,在时间、内容、活动方式上都无法由自己决定,在负荷的量及强度上远远超出了一般性的身体活动,学生面对长时间的练习,身体和心理方面都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容易造成身心的疲惫,从而引起心理和躯体的不适;最后,在实际的武术教学中,教师往往不能正确及时认识到以上两点,缺少对学生的心理方面必要的教育与沟通,使得一部分学生并没有真正认识武术和做好学好武术的心理准备,一旦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便很难有必胜的信心。

2. 高校体育专业武术教学中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途径与方法

2.1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武术的认识。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强调学生同自己的过去成绩进行比较,注重个人的努力程度,只要全力以赴并有所进步就是自己一段时间的成功。实践表明,这个方法淡化了个人能力的重要性,强调了个人努力的重要性,使学生更相信努力是进步的原因,因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武术的内在兴趣,并同时激励了学生面对挫折、面对失败时能够坚持不懈、努力学习。

2.2 及时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并将提供心理帮助和治疗作为教学的必要环节。

教师要认识到心理问题是日积月累逐渐形成的,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及时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以对心理异常的学生早期发现,并及时提供帮助和治疗,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尤其对于一些专业条件不太好的、有自卑感的学生,要让他们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防止消极情绪的产生,让他们立志定向,把目标和憧憬作为他们学习活动的强大动力。这些学生常常是因为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而受到各种批评,造成心理上的扭曲。对于这些学生,教师要理解他们,了解他们的症结所在,要热情帮助,防止过激的批评,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和优点,帮助他们树立学习自信心,找准学习方法,突破失败心理的障碍,提高学习效果,克服自卑感。这样他们在心理上就会感到老师是关心他们,而不是歧视他们,使之心理上得到一种平衡。

2.3 培养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品格。

意志力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是高级而复杂的心理现象。意志力主要是在与后天的生活实践和教育过程中逐渐锻炼而形成的。高校体育专业的部分学生正是由于缺乏坚韧的意志力,才容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要学会如何引导学生,时时刻刻灌输“能吃苦”的精神思想,有意识地进行意志坚韧性的培养,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对待武术训练时的各种困难,使之能够进行正确的心理克服。意志力的培养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学生的自身努力共同作用。

2.4 适时引导学生排除困难,使之在战胜困难中获得信心与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渴望拥有绚丽多彩的人生是人们面对并战胜困难的动力,但屡战屡败将会使人们的信念产生动摇,所以,对于成长期的学生,教师应让他们多体会成功的喜悦感觉,从而激发其战胜困难的兴趣。对于学生经常碰到的问题,教师应帮助学生及时寻找原因,并采取适当的调整办法。

3. 心理素质培养在高校体育专业武术教学中运用的重要性

在高校体育专业武术教学中,心理素质的培养是提高学生的人格力量和精神力量的重要形式。武术教学并非只是一种单纯的身体训练,更是一种心理训练、感觉训练、思维训练、想象训练和自我意象的训练的一个综合体。身体训练只是一个技术和技巧问题,属于外在因素,而武术心理素质的培养是运用一些特殊方法来改善学生的内心活动,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从而使其在表演和比赛中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获得最高的心理能量储备,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最终实现个人潜能的正常发挥和超常发挥,属于内在因素。一个人的行为往往是内外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其中内因起到了主要作用。因此,武术教师要正确认识心理素质培养在武术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认真研究使其发挥更好的促进作用。

学生在入学时对武术的理解只是处于一个浅层的理解层面上,需要教师进行引导,比如练习软开度时的疼痛、练习力量时的疲劳和技术动作学习时的反复性等,如果学生因心理素质差而坚持不了,就只会半途而废。比如一个学生遇到某一个动作时,如果他觉得很难,有畏惧感,那么,这个动作肯定学不好。如果教师能及时针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矫正,使学生对动作有正确的认识,充满勇气和信心,并坚持不断地练习,这个动作即使再难、再复杂,学生只要有信心完成,就一定会把这个动作学好,只是时间的长短而已。实践表明,心理素质的培养在武术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课堂上具有自信和求知欲,不会因惧怕学不会动作而表现出不自信和退缩,能够做到从容、大方、富有表现力地完成动作,也更具规范性;当真正遇到困难时,能够主动进行自我调节,减少烦躁情绪的出现,能够作出正确的分析,并解决问题;心理素质教育还拉近了师生的关系,通过与学生思想上的交流,使学生在情感上更加亲近教师,这也便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教与学上进行交流和探讨,有利于武术教学的顺利开展。

4. 结语

在高校体育专业武术教学中,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且必要的教育内容,不仅要持之以恒,而且要针对学生不同程度、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内容,这就要求武术教师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并将心理素质的培养作为武术教学中的必要环节。成功武术教学,就是让学生在学会一些技术技能的同时,从内心喜欢武术、理解武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注重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正确的认知能力和顽强的意志品质,并将这种良好的心理素质逐渐渗透到学生学习的各个领域之中,使其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过程,无论在任何困难中都可以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并积极调动心理积极因素,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在各自的学习道路上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2]卢家楣.学习心理学与教育[M].2000.

3.浅析高校体育开展武术教学的必要性 篇三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我校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开设了武术选项教学课程。经过三年的武术教学,武术班学生不仅掌握了一定的武术套路,各项身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对武术也产生了极高的兴趣。这说明武术选项教学深受学生的喜欢,把它延伸,本人认为武术选项教学在高中课改中开展是有必要的。

一、武术选项教学可以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

中国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人民长期积累起来的一项宝贵文化遗产,是有着极其深厚的群众基础的传统体育项目。我们都知道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智慧、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具体体现;而学校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基地,在学校开展武术选项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学校载体之优势,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依托学校得以弘扬,为振兴民族,传播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

二、武术选项教学可以发展武术运动,增强学生的爱国心

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我国古代的先贤,曾经把“四大发明”贡献给各国人民,而今具有辉煌历史的中华武术正大踏步地走向世界。2000年6月,国际奥委会正式承认国际武联为奥委会大家庭的成员。北京2008年奥运的成功举办,为我们向世界展示中华武术文化搭建了绝佳的舞台。

对此,笔者认为,我们应该放开眼光,从长远利益出发,从学校体育抓起。发展武术运动不仅可以活跃校园文化生活,而且能保证国家优秀武术人才的发现、培养和输送,为国争光,增强学生的爱国心。

三、武术选项教学可以发展武术运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全国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公报中显示:我国学生身高、体重、胸围增长的同时,超重与肥胖率也在不断增加,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素质呈下降趋势。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出发点”,并指出“人生第一要事是康健,第二要事是康健,第三要事是康健。”

教育体制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致使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青少年学生的课业负担十分繁重,其身心生长发育所必需的锻炼时间和睡眠时间得不到保证,学生的身体素质逐年呈下降趋势,特别是学生的近视率逐年呈递增的趋势。当然,影响青少年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的因素,也有学校和学生自身的因素,因此,使学生的体质能健康发展,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我们应有深刻的反省,大力提倡武术运动,可以全面提高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1.练习武术可以使学生强身健体、修身养性,提高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同时,还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柔韧、灵敏、速度、力量等身体素质,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增强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机能。练习武术可以促进学生修心养性,提高个人精神境界;练习武术可以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武术运动的特点,培养学生对武术的兴趣,并理解练习武术的意义不仅在于强身健体、抗御疾病,修身养性,而且在于更好地继承和弘扬武术这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并使之发扬光大。

2.武术有广泛的适应性,武术练习形式,内容丰富多样,分别适应不同年龄、性别、体质的需求。人们可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兴趣爱好进行选择练习。俗称“拳打卧牛之地”,武术对场地要求不高,不受季节限制,一年四季,老少皆宜。所以应该让青少年了解武术,学习武术,热爱武术,掌握武术。

四、武术选项教学可以发展武术运动,培养学生的意志品德

开放改革以来,随着经济持续的发展,人们生活普遍提高的同时,一些不良的、腐朽的思想意识,在严重侵蚀着我们的社会。学校的部分青少年思想也受到冲击,他们缺乏勤奋学习、奋发向上、努力进取、奉献社会的精神,一切以我为中心,在家不尊重体贴父母,沉迷于电子游戏机室、录像室和不健康的网吧,不爱劳动,不爱惜公物,没有理想、意志薄弱、思想消沉。总之,我们部分青少年的意志品德精神出现下降,而武术训练对意志品质能进行多方面的考验。

1.武术基本功的练习要不断克服疼痛关,要求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武术套路练习要克服枯燥关,培养学生刻苦耐劳、砥励精进、永不自满的品德。总之,经过武术的训练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勤奋、刻苦、虚心好学、勇于进取的良好习性和意志品德。

2.武术道德始终贯穿在教学过程中。“未曾习武先学礼,未曾习武先学德”。武术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一向重礼仪,讲道德。尚武崇德,见义勇为,不为凌弱逞强等品德。因此,尚武而崇德不仅能很好地陶冶青少年的情操,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他们热爱国家的优秀品德,还会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白晋湘。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丰富世界现代体育宝库[J]。2002

2.曾于久,刘星亮。民族传统体育概论。人民出版社,2000。10

3.《武术》体院专修通用教材。1990。5

4.《体育与健康》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2004。5

4.浅析高校体育开展武术教学的必要性 篇四

摘要:随着学校教学的现代化进程,高校的武术教学也应紧跟步伐,适应现代化,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高校武术课程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新颖、教学手段先进、教学理念适应现代教学。本文将通过对高校武术教学面临的一些问题、高校武术教学与学校体育现代化的关系进行分析,综合解决高校武术教学适应学校体育现代化的问题。

体育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级各类教育中都具有重要地位。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系统的高层顶端,对体育的重要作用更是不能小觑。体育目的在于增强学生体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输送身体强健的优秀人才。在21世纪,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剧,无论是在经济领域的竞争、科技领域的竞争还是在文化艺术领域的竞争,其实归根到底还是对人才的竞争。

一、高校武术教学与学校体育现代化的关系

1.武术与学校体育的功能

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学生体育锻炼、身体保健增强体质、健康娱乐和思想健康方面的职责,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被人们发现和利用。武术除了强身健体还能激励精神,体现民族意志。在世界各大体育赛事中,体育和武术的项目收到极大重视,每当我国选手获奖拿到好的名次,国人无不为之欢呼雀跃,说明武术和体育还能增进民族团结,体育精神让爱国主义得到弘扬。

2.武术与学校体育现代化的关系

现代体育包含的项目众多,对有利于发展学生体质,增强学生意志品质,弘扬体育精神的体育项目都积极纳入了体育项目体系。武术类属于体育,是现代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校体育现代化,要求体育教学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现状,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提供良好的沃土。武术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理所应当纳入现代体育教学体系。在各领域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武术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走向世界需要武术也能不断发展,需要在高校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土壤,体育与武术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现代化教育,并能够共同进步,不断适应现状,服务现代化教育的同时能使自身也不断发展,使中国武术走向世界。

二、高校武术教学目前面临的问题

目前,高校武术教学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体现在教学内容方面。首先表现为高校武术教学的教学内容比较单调,一般情况下,高校所开设的武术课无非就是太极拳、军体拳或五步拳。内容单

一、枯燥,没有太大吸引力,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这一门课程在学生中间的受喜爱程度不高。

其次,高校武术教学的另一个问题就是通常高校武术教学中更重视武术理论的学习而轻视武术实践。因为,理论的东西比较适合考试考查,所以很多教师更倾向于理论的东西,而实际的武术招式因为比较不容易考查所以一般情况下并没有得到重视,这也是与我们开始武术课程的初衷相违背的。武术的精髓除了体现在那些变换莫测的招式,还体现在武德方面,只有真正在实践中学习使用武术,才能发挥武术道德,体现教育目的,使我们的学生真正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武术文化。

再次,是师资问题。目前,高校武术教师师资匮乏,表现出不平衡的状态。一些传统武术的继承人因为自身文化水平或资质不够,是不能给大学生上课的,他们自身的武术基本功也无法传授给学生,而有资质给大学生上课的体育教师在武术方面的造诣却又不深,这样就造成了一种两难的境地。怎样在二者之间取得一个平衡还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最后,因为武术是一个需要从小打下基本功的技能,所以,在高校开设武术课,面向形形色色,各自背景不同、基础不同的学生,本身也是一个挑战。需要教师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教学。

三、学校体育现代化背景下高校武术教学发展

1.加强武术课程建设

在学校体育教学不断现代化的背景下,武术教学人员应当不断开拓进取,加强武术课程更新建设,要能够与时俱进,顺应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大潮流,科学管理课程,仔细研读新课改关于体育教学的课程标准,深化课程标准的精神,合理安排武术课程,使武术课程为体育教学添砖加瓦,使其科学合理,打破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武术课堂做法,使武术教学科学化。

利用学生对武术的好奇心和喜爱,使学生喜欢武术课,喜欢体育课。做到灵活多样的安排体育课程。

2.武术教学方法不断改革创新

武术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应当适应武术教学的特殊性,体现国家对素质教育的要求。这就要求武术教学人员能够及时革新武术教学方法,找出最适合武术教学的教学方法,将武术教学的效用最大化,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增强吸引力,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主动性。在武术教学中,教师必须秉承“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选择教学方法,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武术教学中。同时,教学方法的革新与选择要注重创新性。一方面,教学方法要具有创新性,另一方面,武术教学人员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通过武术教学不仅仅使学生理解和练习武术,还要能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武术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3.武术教学评价方式注重综合评价

改变以往教学评价只注重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方式,在体育教学现代化的背景下,教学评价应体现出综合化的趋势,侧重于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改变过去对“分数”的过分关注,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强调学生在武术练习过程中获得的满足感。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学现代化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教师。武术教学的现代化也离不开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师应当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加强自身素质建设,努力学习新课改精神、素质教育理念,为教学现代化做贡献。教师还应不断适应社会变化,接受新鲜事物,掌握现代教学技能。

四、结语

5.浅析高校体育开展武术教学的必要性 篇五

人才是社会发展的持续动力,21世纪人才素质包括完善的人格、顽强的毅力、合理的知识结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团队合作的意识、良好的人际关系、独特的创造思维等。但是,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以灌输式为主,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不注重学生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等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虽然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但并没有从实质上改变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方式。不难看出,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同时开发以实践性的素质教育实施方式势在必行。因此,学校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设置完善的教育教学课程体系,增设学校课程体系中普遍缺少的以素质教育为重点的实践课程,将拓展训练课程引入高校体育教学必将使高校课程设置更加合理。

6.浅析高校体育开展武术教学的必要性 篇六

1 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关于体育教育一直是课改的重要内容, 基于体育的特殊性, 其在教育过程中, 渗透素质教育, 尤其是关于思想品德、文化素质等教育, 对高校培养综合性人才, 起到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处于个性发展的特殊期, 在思想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上, 需要进行全面的培养。因而,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 是贯彻课改需求的重要举措, 也是明确教学目标的重要措施。

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在于学生思想品德、文化、心理和身体的全面教育。其中, 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整个体育教学之中, 其旨在培养学生积极的爱国主义意识, 已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点对于塑造健康的学生人格, 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学生对于体育教育的正确认识, 可以在思想行为上, 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养成终身体育的理念。而且, 在思想品德等方面的培养, 便于体育文化的传播, 加深学生关于体育精神的认识。

关于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 尤其是对于文化意识形态的塑造, 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当前高校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对于学生“真善美”的文化教育, 可以强化学生关于奥林匹克精神的认识, 为推广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当然, 高校在文化素质的培养上, 比较欠缺, 将素质教育完美的渗透于体育教学之中, 还需要在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上, 进行实质性的教学改革。

体育教育的实质性在于培养学生健康的身心, 在体育教学中强化该领域的培养, 是关于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在体育教学中, 学生可以进行系统的身体锻炼, 进而有效地增强体质。学生在体育教学的参与中, 通过集体活动、体育竞技等, 在身心上进行良好的自我调整, 已达到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在情感、人格、意志上, 得到本质性的锻炼。而且, 这些素质的培养, 是加速人才培养机制改革, 实现全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础。

2 高校体育教学对于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关于高校体育教育的深化, 一直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体育教学对于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关于学生思想品德、心理健康、文化素养等方面, 进行全面的培养, 是实现有效教育的基础。因此, 体育教学对于素质教育而言, 是素质教育最好的平台, 基于该平台实现了素质教育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2.1 体育教学是强化学生体育素质的有效途径

高校体育教学是强化学生体育素质最直接有效的途径, 基于体育教学平台, 可以实现系统化的体育素质培养。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对学生的体育锻炼进行全面的培养。学生在体育活动中, 可以掌握系统化的体育能力。于此, 学生健康的身心得到发展, 自我意识的协调, 尤其是关于环境适应能力的培养, 使得学生的人格意志得到深化。同时, 良好的体育教学, 是转变学生体育认识, 养成终身体育的有效举措。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下, 学生良好的体育素质, 对于学生适应社会、创造社会提供了不竭的原动力。

2.2 体育教学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尤其是关于文化知识的升华, 以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大学生处于丰富知识和见识的关键时期, 健康的身心是这些良好品性的基础。学生在体育教学中, 关于体育精神的真正领悟, 以及待人处事的学习, 使得学生的思想更加地成熟, 以增强学生的社会承受能力和竞争力。在体育教学中, 学生的人格、意志得到很好的培养, 这些品质的锻炼, 对于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起到重要的催化作用。同时, 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 无聊和空虚因素, 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基于体育教学, 可以让学生的身心得到释放, 生活和学习节奏更加地科学, 进而有助于良好学习效果的实现。

2.3 体育教学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战地

高校体育教学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比较丰富, 在教学内容上, 关于学生思想品德的渗透教育, 成为了体育教学最为突出的特点。学生在体育活动中, 要克服自身身体或心理上的不良因素, 进行一些列的体育活动。在这过程中, 学生要自我协调好感和方面元素, 使得人与人、人与自然处于最佳状态。同时, 学生在竞技活动中, 关于集体合作精神、拼搏精神的领悟, 可以完善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在思想行为上更加主动的主导学生的行为。并且, 学生在体育活动中, 关于健康情操的陶冶、创新意识的塑造, 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形式。因此, 体育教学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战地, 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渗透教育, 形成了完善的德育教育。

2.4 体育教学对于学生审美观有着重要的影响

体育锻炼是塑造学生形体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在形体审美观上, 存在诸多的偏差, 关于美的定位缺乏内涵。基于体育教学, 可以塑造学生的形体。关于健康美的审美观, 可以改变学生的价值观, 对学生的审美素质进行培养。同时, 在体育活动中, 学生与自然接触, 在身心上更加注重心灵的熏陶。于此, 学生在体育活动中, 真正体会人性的美, 尤其是关于健康美的塑造, 可以培养学生的心灵美, 这点对于深化大学生个性发展, 养成健康的人格素质起到重要的作用。

2.5 体育教学强调了学生做人方面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开展, 在于学生养成健康的人格, 以学会做人处事。体育教学强调学生做人教育, 增强学生的社会生存力。高校体育形式比较丰富, 通过多元化的体育模式, 对学生的为人处事进行渗透教育。尤其是在体育竞技活动中, 关于学生不怕失败, 敢于挑战精神的塑造, 进一步稳定了学生的性格, 这对于学生学会做人非常关键。同时, 学生在集体运动中, 关于团队关系的处理和协调, 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认识为人处事的要点, 以及良好情操的培养。因此, 体育教学培养了学生健康的人格, 强调学生做人方面的教育, 是素质教育最为直接的价值体现, 深化了素质教育的意义。

3 结语

体育教学是高校学科建设的重点, 关于体育教学的深化, 可以对于学生的素质教育, 形成系统化的培养机制。基于完善的体育教学体系, 可以对学生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 各方面进行教育, 进而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这对于高校教学改革, 尤其是关于教学目标的升华, 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孙立峰.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J].中国教育技术设备, 2010 (13) .

[2]张晚平.试谈高职高专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重要性[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2) .

[3]王庆丰.论素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1 (4) .

[4]杨勇.高校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J].体育世界, 2012 (1) .

7.浅析高校体育开展武术教学的必要性 篇七

关键词:河北省高校武术教学 武术教学开展 教学影响因素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3.066

一、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检索在国内教育领域当中对高校武术教育教学的相关文献资料以及对高校武术教学制约因素的相关书籍。

问卷调查法:通过大学生学习武术的周期和高校武术课程种类的开设对河北省高校武术课程影响因素发放问卷并且对所得问卷进行统计,其中有效问卷879份。

数理统计法:对问卷数据的汇总得出影响高校武术教学的相关数据。

随着现代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物质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在成长的儿童阶段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便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在孩子发展方向尤其在促进身体发育所参加必要的体育运动方面有了更多的选择。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影响下,家长更多的是注重理论课程的学习,而对于体育运动的要求突显出了教育环境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其中少数爱好体育并且重视儿童全面发展的家长让孩子参加体育运动也是报名学习集体类运动项目的学习,而家长让孩子选择对于民族传统的武术的学习又是凤毛麟角,也客观地限制了大学生对于武术这一传统项目的认知程度,而具有扎实武术基本功的大学生更是寥寥无几,从大学生在对武术基础了解的角度出发客观地反映出了在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体系当中武术教育教学所占的较轻比重和相对于其他运动大项来讲处于较次要的教学地位。

二、河北省高校武术课程开设比例研究

高等院校在体育教育所制定的教学大纲当中对武术教育所开设的课程种类和组成做出了明确的规定,里面涵盖了“武术基本组合套路,跆拳道基本动作等相关教学内容”。

表1高校体育教育武术项目设置情况统计表

根据表1显示,在河北省内调查的五所高校二十个班级当中武术课程设置的课程数量排序依次是太极拳、跆拳道、散打、保健气功、摔跤、拳击、防身术。其中太极拳课程在调查的院校武术课程当中所占的比重最大,散打、跆拳道和保健气功有30%的班级开设,防身术开设率为10%,而其他项目如摔跤,拳击等项目则只有5%。通过统计所得出的数据可以看出在高校的武术课程内容的构成上绝大多数都选择了对太极拳的教育教学,而对于基本套路的组合教学,在武术领域当中涉及到全民健身性较强的项目并没有普遍开展起来,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与武术类课程纲要中指出项目内容的开设上还存在着不小的差异,这种情况既不利于学生对武术知识的全面了解和认识,同时在培养“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的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升方面起到了很大的阻碍作用。

因此,河北省在高校武术课程的开设当中应该增加多项学习内容供学生选择,让学生能够拥有更自主的学习空间,才能够在更加开放的学习空间当中接触并且能够了解到武术的本质,了解到武术所蕴涵的文化,才能更有利于武术这门课程在高校的开展。

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武术运动的教学开展方式更应该注重教学的实践性,体育教育与理论教学不同的是实践教学,在实践性的教学基础之上,学生还可以通过运动本身来调动自身对武术学习的自主性,不断完善改进已学习的技巧更有利于大学生对自身武术技能水平的提高,客观地表现出大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能力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武术课程在高校体育课程当中的地位受到冲击。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在高校武术课以实践的形式开展,更有利于学生对武术这门课程的学习,增加了校园浓厚的文化气质,让学校的教学环境更好。同时实践性教学本身就能够贯穿学生学习生活,尽管每一项实践教学的时间长短不一样,形式不同,但是对于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其他教学模式所不能替代的。

目前在河北省高校体育教育当中武术教育教学的开展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武术课的地位,不仅在高校建立更加完善的武术课程制度,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将武术与现在流行的因素相结合,使更多的大学生走进武术的课堂,了解武术的文化气韵,体味武术学习的乐趣,让大学生能够愿意去学习武术课程。

现在的大学课堂是灵活性的,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因此,在武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将武术和文化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发挥自己的特长,使学生能够喜欢学习武术课程,更有乐趣去学习武术知识,这样不仅能够给学生带来更精彩的大学生活,同时还能达到教育和传承的根本目的。

三、高校武术教学方法的研究

武术的发展以及所蕴涵的文化意义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粹,武术这项运动从项目构成本质来讲是以增强人的身体素质为目的,从内涵讲又是振兴民族精神的重要运动形式,让大学生在学习武术本质的过程中领略到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是其他的体育项目无法替代的。从高等教育角度出发武术教育的本质上讲在以“以学生为本”和“终身体育”的高校教育思想为基础上让学生学习到中国的民族遗产,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

一直以来武术教育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基础教学理念,但是也要在教学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学生的研究能力,在教学上不单单要以传授给学生武术知识为目的,另一方面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喜欢武术的精神以及探索创新的精神。教育学生通过自己的文化知识和身体素质的提高促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重视武术的教育是通过学习武术理论知识,能够对武术有更深入的了解,掌握学习武术的方法和研究方法,并且能开展实质性的研究,让学生能够拥有学习武术的自主意识和研究的能力。武术教育拥有较高的学术性和开放性,在一方面,武术教育课程本质拥有学术性,能够反应学生对武术学习的科学性和对武术技术掌握的应用研究以及对最新的武术技巧探索,在进行武术的学习过程中又能够对所学技术动作所涵盖的攻防意思和文化意义有更深入的理解,不仅提高学生所学习的艺术性和传承性,同时也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武术的学术性和时代感。在另一方面,武术又拥有开放性,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练习地方式,可以让人看得到自己的身体素质在一天一天地增强,要积极地去挑战,立足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时代发展的特点,不断地对学生的大学学习和生活有更深一步的体会。

四、结论

武术在高等院校的教育是培养多样化全面化发展的人才,武术不仅仅包括传统的课堂教学,而且还要更强调通过在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来增进自己对武术的深入体会和全面的认知,能够体会到武术这一传统运动项目所能带来的文化底蕴,在进行武术教学的过程选择开放教学的模式既促使了高校武术课程的教学方式非常灵活,也促使了武术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形式。

武术学习更注重的是学术性和交流性的学习方式,高校的大学生现在所面临的问题最重要的是从青年人转变为成年人的角色的转化,不仅要有扎实的学术功底还要有很好的交流能力才能够在社会当中立足。武术教学的学术性和交流性主要是自己的学术修养和培训学生的武术能力,除了在平时和学生课上的交流外还要主动和学生在课下交流,深入了解学生,让学生喜欢学习武术,让中华民族的武术精神能够更快地发扬出去,有更多的人喜欢武术,知道武术的博大精深。

参考文献:

[1]戴新.南京高校武术教学现状分析[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

[2]刘立华.普通高校武术教育发展战略研究[D].苏州大学,2011.

[3]李凤梅.传统体育边缘化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0(2).

[4]王柏利.对学校武术礼仪教育的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9(8).

8.浅析高校体育开展武术教学的必要性 篇八

关键词:蒙古族;传统体育项目;高校体育

收稿日期:2010-10-11

作者简介:王鸿宇(1976-),男,内蒙古包头人,包头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运动训练学。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生息繁衍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传统体育项目,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促进人民的身心健康、加强民族团结、活跃民间文化起到了积极的贡献。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具有较高的竞技性、娱乐性和趣味性,且在本地区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人们的喜爱[1] (P.13)。

自古以来蒙古民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民族为了适应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由生产、生活习俗和生活方式演变而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运动形式:如男子三艺(如搏克、射箭、马术),从而产生了比较特殊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的发展过成中,社会现代化的推进越来越快,使得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现代生活方式和传统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4](P.7)。尤其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正在缩小着他们存在的空间。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的少数民族体育也受到了相当大的威胁,甚至一些少数民族体育已经失去了原有的特点。我们要想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之中继承和发扬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使他们得以延续,就必须找到有力的传播途径,使之继续繁衍下去[4]。学校体育,作为能够发展和传播民族体育项目的一个特殊媒体,特别是高校体育教育本身具有着得天独厚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为能够很好挖掘、发展和传承这些民族传统体育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因此,我们民族地区高校如何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开发与利用适合于本地区高校开展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并且能够与现行体育项目融合发展,以此来充实和丰富现有高校的体育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民族地区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为学生树立起终身体育的理念,是摆在我们高校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对蒙古族传统体育项目在西部高校的开展的调查

该项目调查采取文献资料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形式,首先,利用中国知网查询有关国内外对少数民族体育的研究现状以及收集整理了部分内蒙古现有的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规则。其次,对内蒙古西部地区的六所高校的体育项目进行调查。

在制定调查问卷之前,多次和有关从事民族体育的教师咨询,教师和学生的调查问卷各一份。为确保问卷的有效性,请内蒙古师范大学及以我校有关学校体育学、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方面的13位教师对问卷设计初稿进行了评价,检验内容包括问卷的设计、内容和结构。再根据专家的意见进行必要的补充与修改。为了能够较充分的了解内蒙古西部地区高校少数民族体育开展的现状以及学生对蒙古族体育的认知程度、现有体育课程设置的一些弊端,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发放的对象为内蒙古西部6所高校的一、二年级的上公共体育课的学生。运用数理统计法,统计、分析和处理调查所获得资料和数据。然后,运用形式逻辑方法对研究结果进行演绎、归纳、分析、综合,以保证论文的合理性。

二、蒙古族传统体育在西部高校继续深入开展的必要性分析

(一)蒙古族体育走进高校体育课堂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国在解放以后大力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但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各地高校体育没有和本地区少数民族体育进行有机的结合,使我国各地的少数民族体育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与利用。现在各地高校体育教学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还是在沿袭着竞技体育运动而形成的课程。而本民族的,尤其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缓慢。据统计,西部地区人口达2.85亿,占全国的23.1%,其中少数民族人口0.5亿,占该地区人口的17.64%,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54%[1](P.13),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500余项,占全国民族体育项目总数的70%。各民族多种多样的传统体育活动形式和内容,构成了西部蔚为壮观的体育文化资源。三大球的足球从建立、规范到成为英国“国球”,中间只经过了短短二三十年,已传遍了整个世界。英国足球作为民族体育项目能够在全世界传播,得益于学校体育教学,后来逐渐走向世界。现在风靡全世界的跆拳道以及朝鲜族舞蹈愿韩国学校体育教育特色。日本的学校体育也正在融入日本的民间舞蹈、武道(相扑、柔道、剑道、空手道等)风筝、独轮车和软式网球等体育教学内容。印度学校体育教育有瑜伽、卡巴迪等。这些国家的民间传统体育无一不是在向学校体育及大众健身推广,使其在广泛开展的基础上,走更加完善发展的道路,最终成为现代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及现代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2](P.24)。而且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的国家对体育课程结构指导性意见来看:内容古朴、形式多样的蒙古族传统体育,具有其健身性、娱乐性、趣味性和广适性以及与奥林匹克运动的相通性等特征,同时具有很多可开发的价值。符合《指导纲要》中有关体育课程教学的指导内容(包括;课程的性质、课程的目标、课程的结构等)这也对蒙古族体育走进西部高校提供了依据。

(二)蒙古族传统体育项目走进西部高校体育课堂有利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是蒙古族优秀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化的一大宝贵遗产。它具有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且内容往往比较简单朴素,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性。国家教委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在体育教材的选编原则与要求中明确指出:“汲取世界优秀体育成果与继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相结合。要注意体现教材的时代性、多样性,并要充分体现教材的民族性和中国特色。从当前我区大学的学校体育教学来看,体育课程的结构和内容上,很少有本地区的民族个性和民族特点。所以说开展蒙古族传统体育项目可以丰富学校的教学效果。

(三)内蒙古西部高校开展蒙古族传统体育符合学生的身心健康的要求

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具有着其他学科不容替代的作用。科学有序的体育教学活动不仅使学生增长知识、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而且可调节情绪、调整心态,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形成;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和审美能力的提高,从而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具有多元功能的社会文化现象。它对素质教育的很多方面有着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人文素质、科学素质、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的培养,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是各项素质的根本。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从健康身体、愉悦身心出发与德育、智育一道成为提高人的身心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观念的影响往往把思想境界的提升看得比强身健体更重要,要多的是强调一种意境。只有修身养性、提高德性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体现了深奥的东方文明,造就了热爱和平、善良诚信和乐于助人的优良道德品质,处处表现出我们这个仁义之国,礼仪之邦的民族特性,其本身就是极好的思想道德教材。

因此,将蒙古族传统体育项目,通过挖掘、整理、选择,引入学校体育大有可为,对内蒙古西部高校的大学生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教育也是迫在眉睫的。

(四)内蒙古西部高校开展蒙古族传统体育有着广泛的学生基础

蒙古族传统体育项目也能带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使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得到大大的提高。当大学生学习和掌握了这些蒙古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时,也就使得内蒙古当地蒙古族传统体育项目后继有人,同时单项的开展蒙古族传统体育也能丰富内蒙古西部高校的体育教学内容,促进蒙古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和壮大。

“课程标准”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提出的课程性质中所提到的“健康第一”、“以人为本”和“终身体育”等现代体育教育理念的形成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入《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体系提供了依据。

(五)内蒙古西部高校开展蒙古族传统体育有利于蒙古族传统体育得到发展与壮大

国家教委副主任邹时炎指出:“民族传统体育不仅靠学校和教育部门,还要依靠社会,为社会服务,因为我们培养的学生将来都是要到社会上去为社会服务的。现在社会上很需要民族传统体育,需要学校去帮助,去支持。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把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推向世界[6](P.2)。

高校对挖掘整理和继承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体育教育应以此来把现代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有机结合,突出民族传统体育,弘扬民族文化,发展民族体育,使学校成为开发民族体育人才资源的重要阵地。为内蒙古自治区学校体育制定合理的体育教学方法和管理手段提供参考,提供全体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强健体魄,使蒙汉学生能够共同进步,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成为内蒙古地区经济腾飞的栋梁之材。

三、内蒙古西部高校开展蒙古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策略

(一)确定开发蒙古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目标

教育学理论认为,课程的核心和灵魂是教育培养目标,它既是教育方针的具体化,又是整个课程的出发点;也是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实施课程评价等改革的基本依据。大学体育课程应顺应时代进步和发展的需要,遵循大学体育教育的特殊规律,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依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知识目标:掌握科学锻炼的知识;掌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保健的知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作为实践性的具有区域性特色的地方课程,应充分发挥其本身所具有的丰富学生体验的教育功能,使学生了解更多的蒙古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知识,来丰富学生的个体知识。

运动技能目标:获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基础知识;学习和应用蒙古族传统体育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身心健康目标:正确理解蒙古族传统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能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

社会适应目标: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能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和合作的关系。

因此,在选择蒙古族传统体育教学内容时,不能脱离体育教学的目标。体育课面对的是全体学生,必须通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懂得身体锻炼的好处,掌握锻炼的方法,获得自我锻炼的能力,养成锻炼的习惯。

(二)蒙古族传统体育项目内容走进高校课堂的基本原则

体育教学只要以发展学生身体为中心,从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中把适合于体育教学的项目精选出来,把学习这些运动的效果落实到体育所追求的实际目标上去,把运动教学与教育的目标有机地联系起来,就能为终身体育及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打好牢固的基础[7](P.1)。

1.基础性原则。在选择蒙古族传统体育课程内容时要将那些群众基础好、健身娱乐性强的项目引入到体育教学之中,让广大的各民族同学互相学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使蒙古族传统体育在高校体育中得到继承和发扬。

2.实用性原则。实用性原则是指所选蒙古族传统体育项目应简便易行,技术要求不很高。实用性原则的第二个要求是对场地器材的要求不宜过高,易于推广,特别是有些高校场地器材的相对不足。所以,基于此原因对所选项目的技术要求和对场地、器材的要求都不应过高。我们必须认识到,选择出来的课程资源,最终是为学生学习用的,课程资源若不能被学生固化,成为他们自身的一部分,就永远是一种外在物,对学生将来的行为、态度、个性等不会有什么影响。如果在选择蒙古族传统体育项目时能够注意到学生的身心特点、兴趣和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知识、运动技能,而且还有助于他们对体育课程形成良好的态度,从而达到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之目的。

3.兴趣性原则。兴趣是大学生学习体育课程的动力,只有学生对教学的内容、方法、环境产生兴趣,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在选择蒙古族传统体育项目内容时,要避免选择技术要求过高或内容枯燥无味的素材。应当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娱乐性强的项目,使高校体育课程对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4.民族特色原则。蒙古族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应强求一律,而应掌握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根据各地方、各民族学生的生活习俗、性格等特点进行蒙古族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利用,从实际出发,发挥地域优势,强化学校特色。

5.科学原则。课程的科学性应表现在:一是课程的内容应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二是让学生了解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三是课程内容本身的科学性,即内容要有知识含量、符合锻炼身体的要求。要注意不能选择没有价值和不科学的内容进入高校体育。选择部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此时教育对象是高等院校的全体大学生,而处于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民族、不同健康状况的学生又各有其特点。

根据我国目前部分高校体育教育师资不足,教育经费紧张,场地器材设施不能满足上课学生的需要以及教学内容单一、学生对现有体育课程学习兴趣下降等现状。如何充分利用高校所在地的自然资源,因地制宜,有计划,有步骤地将丰富多彩的、形式多样的本地区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高校体育教学,与现有的体育教学内容融合发展,共同来丰富高校体育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加强大学生对本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认识、理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精神。使高校体育教育办得更具民族特色,以此来弘扬民族文化,发展民族传统体育。

参考文献

[1]高娃. 论蒙古族传统体育的起源[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1).

[2]钟志勇. 蒙古族传统体育在当地中小学传承现状的调查与对策研究[J]. 民族教育研究, 2009, (1).

[3]金钦昌主编.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4]姚重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5]吉如河高娃. 蒙古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06, (1).

[6]白晋湘.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丰富世界现代体育宝库[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2,(1).

[7]王岗,王铁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文化审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1).

9.浅析高校体育开展武术教学的必要性 篇九

一、高校运动保护与急救措施课程开展的必要性

1、在高校学生日常生活中意外事故频发

当前, 在各大高校中, 不管是日常生活还是体育运动, 学生出现意外事故与相关医疗事故的情况较为突出, 例如运动性昏厥、脱位、骨折等情况。而这些不同的意外发生后, 若救治不及时或者救护方法不正确, 也将会给大学生的身体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因而面向高校学生开展用与日常或者体育运动中急救的知识, 非常具有现实是意义。而让大学生如何学习并且掌握最基本的急救知识应对突发情况, 其中站给我急救原因和方法有极为重要。

2、高校学生所了解急救知识的现状并不理想

在对当前普通高校大学生所掌握急救知识的现状的研究和分析来看, 大学生对急救知识的知晓率普遍很低, 因为缺少急救常识和方法, 因而在急救现场并不能够进行复苏急救、意外事故的处理。在500名高校大学生的调查中, 听说过心肺复苏的学生很多, 但是真正能够明白并操作的却仅占7.8%, 这一严峻现状表明对大学生进行运动保护和急救措施课程的教育极为有必要。

二、制约高校运动保护与急救措施课程开展的因素

关于阻碍高校开展运动保护与急救措施课程的因素, 作为参与者的老师与学生, 以及作为载体的学校及相关单位, 他们的影响力不容忽视。对此, 关于制约高校运动保护与急救措施课程开展的因素, 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1、高校学生对运动保护与急救措施的态度

在调查中可以看出, 高校学生中的大多数人群对运动保护与急救措施课程很感兴趣, 大家普遍认为掌握相应的急救知识对于意外中学生的生命安全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可以得出当前高校大学生对急救知识的技能需求很大, 并且愿意学习相关的急救知识。

2、高校学生学习急救知识的方式和途径

虽然高校学生认为学习运动保护与急救知识和急救能力极为有必要, 但是在各大高校中个开设这样的急救课程的却很少。而学生所了解的急救知识多是从网络、电视以及相关书籍上通过自学得来。在体育运动中, 老师教学过程多专注于体育项目的讲解, 或者只是根据所学项目的特点对急救进行讲解, 学生依然很难掌握有效的急救知识。这种大学生对急救知识的需求与高校开难掌握有效的急救知识。这种大学生对急救知识的需求与高校开展急救措施课程相互矛盾, 从而高校学生亟需遭到一种合理的学习方式或者有效的学习途径。

3、学校的教学条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当前高校中的户外急救课程的教学条件, 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一个是缺少合适的专业教材, 再就是用于实践的器械数量并不多, 一节课下来学生缺少练习和实践的机会, 特别是心肺复苏, 高校学生的练习次数太少。

4、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满意

高校急救措施课程中, 影响到学生对任课老师的满意度包括诸多方面的因素, 除了学生自身的因素之外, 还与老师的授课风格、老师的专业素质有着极大的关系。在调查中, 学生偏向于老师的案例教学、视频教学, 此外大学生对实践的兴趣也很大, 只是学校的实践条件不能够满足教学需求。因此任课老师的医学背景或者户外运动实践, 对授课的影响极大。

5、开展高校运动保护与急救措施课程的必要性

首先, 前文介绍了大学生对急救知识的知晓率普遍很低, 对于事故处理缺少急救知识和能力水平;而且大学生学习急救知识的兴趣浓厚, 并且一致认同急救知识对于保护身体乃至生命安全有着极大的影响; 开展运动保护和急救措施课程极为有必要, 通过在高校开展这一课程将又为学生学习和掌握急救知识找到一个有效途径, 保证让大学生在保护自身安全的同时, 也能够对他人的安全出一分力。

三、如何开展高校运动保护与急救措施课程

首先, 学校要不断加强对急救知识的普及和宣传, 提高整体的水平。学校可以利用电视媒体、网络等形式进行宣传, 在大力传播校园体育文化的同时, 引起各界的高度关注和支持。同时学校还要在运动会与军训期间, 面向全体师生开展体育运动保护与急救的相关讲座, 让大家对讲座和培训内容有所了解, 并能有效的预防损伤或者在发生事故和意外的情况下能够进行急救。

其次, 还要加强体育教师的社会职能, 结合其职业特点, 对相应的急救知识进行宣传, 对相关的急救知识进行宣传, 对学生进行急救能力的练习和实践, 充分利用当下的学校教室资源, 对高校学生进行心肺复苏、血压测定、心率、加压包扎固定等急救举措指导和训练。

再就是, 学校提高急救实践课程的比例, 并且改善教学实践条件, 以情景模拟、案例分析等方式, 帮助和提高学生在发生意外事故时的应变能力, 增加教学设备,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让学生真正找我急救知识和技术能力。

最后, 学校还可以与当地急救中心或者医学医疗单位建立合作, 让有着丰富临床经验的医生亲身讲法, 更形象、更具体、更贴切的向学生介绍和传达相关的急救知识的重要性, 对人们生命的影响, 以及如何掌握相应的急救知识和能力。

总之, 在当前各种突发事件频发的现实环境中, 大学生熟练的掌握运动保护和急救知识十分有必要, 不仅保护自身的生命安全, 也能够保护他人的安全。

摘要:当前, 各大高校生活丰富多彩, 但是大学生极易因为突发事件受到伤害。因此, 高校开展运动保护和急救措施课程极其具有必要性。本篇论文主要分析了当前制约高校运动保护与急救措施课程开展的因素, 并研究出开展运动保护与急救措施课程的方法, 指出了大学生掌握急救知识的重要性, 最终保证大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中能够掌握相应的保护与急救措施知识和能力水平, 不仅能够保护自身安全, 也能够保护他人的安全。

关键词:高校,运动保护,急救措施,必要性

参考文献

[1]金延明.浅析高校开展运动保护与急救措施相关课程的必要性[J].中国校外教育·高教 (下旬) , 2014 (6) .

[2]王蕊.高校大学生急救知识课程实施的必要性及对策研究[J].体育教育, 2010 (5) .

[3]费国忠, 刘艺林.急救中心与高校合作摄制防灾和急救选修课的现状及前景[J].急救与教学, 2003 (4) .

[4]曲绵城.实用运动医学 (第四版) [M].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3.

10.浅析高校体育开展武术教学的必要性 篇十

关键词:武术教育;中小学生;健康教育

一、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分析

中小学生的骨骼正处于发育阶段,软组织较多,柔韧性较好,关节和韧带的生长属性大,弹性好,虽然不太容易骨折,但中小学生的骨骼并未完全发育成熟,而且小学生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因此容易造成骨折和损伤,长期不良的姿势,容易造成畸形。肌肉含水分较多、肌纤维细、富有弹性,但还是较柔嫩、肌肉容易疲劳,耐力性低,肌力低,不太好稳固骨关节。中小学生心肌尚未发育完善,胸围小,抑止了呼吸的深度,造成呼吸深度浅,频率快。运动时心率恢复慢。中小学生神经系统发育不够完善,控制能力弱,兴奋大于抑制。特别是中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动作不协调,注意力不集中,在室外上课时很难控制自己的兴奋情绪,左顾右盼,分散注意力,难以领会和掌握要领动作。模仿成为他们学习语言和行为的主要形式,以自我为中心也是他们的一个特点,性格常表现为嫉妒心强、任性、易冲动。

二、中小学校武术开展的现状

中华武术有别于其他各种体育运动项目的特点,只有经过武术专业教师的指导和训练,经过很长时间的练习才能达到一定的专业水平,而且武术的练习和训练过程也很单调无趣,所以现在的学生对中华武术的学习兴趣不高,在学校能够长期坚持练习的更少。学生受中国传统重文抑武思想的影响,还有国家教育部门没有认识到武术教育在中小学校开展的重要性,特别是很多学生的家长对武术的认识存在偏见和不足,加重了在校学生不喜欢武术练习。因此,我国中小学校开展武术教育教学刻不容缓。

三、在中小学校开展武术运动的必要性

现在,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大融合的信息时代,文化的影响将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各民族的特色文化,正深刻地影响着东西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在中小学进行武术运动方面的传播和教育,能够让中小学生深刻感受中国传统的文化魅力,同时增强中小学对武术运动的亲近感,大力培养在校中小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让武术运动文化得到更好发扬。

四、武术运动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首先,增强体质,促进中小学生健康发展。中小学生正处在身体的发育时期,全身的骨骼和韧带柔软,正处于发展柔韧素质的关键阶段。武术运动对身体柔韧性锻炼要求比较高的项目,尤其是武术套路运动,其动作包含着屈伸、跳跃、平衡、翻转等动作,需要人体各部位器官和神经都要参与运动。协调配合,科学有效地进行武术运动训练,不但能使人体在速度、力量、耐力、肌肉的柔韧性、关节的灵活性等身体素质方面得到很大提高,而且还能调节身体内环境的平衡,调养气血,提高心肺功能,改善人体机能,提高中小学生的抵抗力与免疫力,增强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所以要在中小学校大力开展武术运动项目,丰富中小学校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全面锻炼和发展。

其次,锻炼学生意志,培养中小学生的道德情操。中华武术历来特别重视武德教育和发扬,尚武崇德的武术精神可以培养学生尊师重道、讲礼守信、坚守道德底线等高尚的道德思想。通过武术教育教学,可使学生从小养成独立自主的良好生活习惯,培养不怕吃苦,坚强勇敢,坚韧不屈的中华民族的良好精神,当学生遇到生活中困难时能够克服消极的思想和逃避心理,培养一种良好的心态,为将来人生发展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再次,通过交流技艺,可以相互增进友谊与合作。在中小学校对学生武术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武术教学或者武术比赛,为学生搭建增进友谊的良好平台。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还不够完善,有的学生比较内向,通过良好的武术教育教学训练和武术比赛交流,使他们克服胆怯的不良心理影响,使学生敢表现自我、敢于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改变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一些不良影响,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五、武术教学训练在中小学校中的作用及意义

11.浅析体育教学中教学比赛的必要性 篇十一

【关键词】体育教学;教学比赛;必要性

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育人的过程,教学质量的好坏,事关学校对合格人才的培养,因此,体育教学是一项严肃的工作。而体育教学过程是最重要的主体是教师,他掌握着教学的方向、内容与进度,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现代教学理论表明:教学最优化的衡量标准,即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的最优化统一。在体育教学中,采用竞赛教学法,科学合理地把教学比赛运用于教学的每个环节,采取分组、分队对抗的形式练习,能够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为使体育教师的这种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又使体育教学成为一个秩序井然、节奏鲜明、生动有序的过程,确保体育教学的质量和体育教学任务的完成,体育教师必须掌握和了解体育教学的基本知识、技能、方法与规律等,以保证顺利地进行教学活动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一、体育教学特点

1. 教学目标的多元性。

体育教学目标既有强身健体、提高运动技能的目标,有调节情感、提高心理素质的目标,也有促进交往,建立和谐关系,规范运动行为,促进社会化等的目标。体育教学目标受政治、经济的制约影响比较大,在特殊的社会背景下,往往还会出现代偿性目标,如建国初期的军事与劳动目标。体育教学目标的多元性与其它学科教学目标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2. 授课活动的复杂性。

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体育教师课堂教学特点非常突出。不仅需要组织有序得当,还需要调控学生的运动负荷;不仅需要言传指导,还需要动作示范;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教学素养,还需要掌握运动技能。体育教师的教授不仅是体力活动,也是智力活动。体育教师不仅是知识技术的传授者,也是活动的组织者。由此可见,体育授课活动不是看着那样简单,较理论学科的授课活动要复杂。

3. 身心互动的统一性。

对于体育运动学习来说,学生不仅要动身,还要动心,“身心”并用才能完成学习任务。体育教学单靠记忆、识记和理解不能掌握运动技术、形成运动技能,同样也不能增强体质。只有学生通过身心不断进行运动体验,来强化自身的本体感知觉,来促进新陈代谢的同化作用,才能形成技能,才能增强体质。另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身心互动性比较强,除了师生的互动外,还有学生之间的互动,如相互保护与帮助,相互合作或竞争等。可见,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既有身体活动,也有心理活动,并且身心活动统一于教学过程中。

二、体育教学中教学比赛的实质和作用

教学比赛通常是指在教学的情境中,按比赛时间长短、场地大小、对抗双方人数的多少、比赛中的行为标准、胜负结果的评定等基本要素组成的具有特殊教育功能的练习方式。教学比赛既是教学内容之一,同时又是引导学生进行技、战术练习的一种重要方法和手段。在相对初级的技、战术教学阶段,教学比赛作为课程的一部分,来发展学生的基本能力,体会攻防转换的基本原则与要求,以及道德行为规范。而在技、战术形成较完整的阶段,教师主要是帮助学生形成整体的攻、防体系,其练习方法的组织程序更为严格和完善。因此,组织好教学比赛是提高教学质量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以往体育教学中,比较注重基本技、战术传授,相对忽视教学比赛,使教学比赛处于一种学生追着球乱跑、围着球乱踢的局面。这样,不仅使教学与实际运用脱节,还挫伤了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相对差一些的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进而影响到技、战术学习过程,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而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相对好的同学也因为无法应用实践,没有配合,进入不了最佳状态,体验不到运动的乐趣。组织体育教学比赛,争取达到以下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使全员都能够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2.使学生练习达到最高效率,即提高单位时间内触球次数和攻防转换次数;

3.发展速度、力量、灵敏和耐力等身体素质,丰富和完善技、战术,提高在复杂条件下合理运用技、战术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如勇敢顽强、果断、机智灵活、首创精神和集体主义的团结协作精神。

现行的体育教学中,大都实施的是个体教学,即强调学生的个人学习和自我练习。这种学习方式,会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成为消极接受教师灌输的容器,学生在练习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将个体教学发展为“小团体”或“小集团”的教学方式,会加强学生的合作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就是说,现代体育教学应当建立这样一种理念,把教学比赛运用于教学的每个环节,学生在自己的团体中共同练习、共同比赛,成为教学过程中积极的参与者。

三、教学比赛的组织方式贯穿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体育教学是按一定计划和课程标准进行的有目的和有组织的教育过程。体育教学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其任务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增强其体质,培养其道德、意志、品质等。例如足球教学中,在基本技术教学阶段,两名或几名同学组合练习,比赛传球、过人等。组合练习由易到难,逐渐接近实战,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在技术教学阶段,教师讲授之后,把学生分成若干个比赛队,并明确他们每队的任务,比如攻、防、阵型转换等。在实战練习中检验运用战术的能力,了解简单战术配合,组合练习逐渐接近比赛。在比赛中练习,增强兴趣,学习气氛紧张而愉快。在巩固提高技术熟练程度阶段,分组进行练习实际比赛中所学的技、战术,几个人的组合练习逐渐向多人发展,教师做简单的讲解,鼓励学生大胆运用所学技术动作,对比赛中出现的技、战术使用错误及时纠正。对学生进行综合技、战术教学,同时加强集体主义教育。

在安排和组织教学比赛过程中,教师应灵活地提出一些要求和改变比赛的方法来适应不同的教学任务例如在技术教学阶段,为了鼓励学生在比赛中多做传接球、运球练习,可通过改变传统的进球胜负制为完成技、战术次数制。在基本技战术教学阶段,可以选技术和意识都好的学生做中立队员,为双方接应,完成战术配合。“班级联赛”能够促进教学。通过比赛可以检验技术,战术的学习和掌握程度,并能发现不足,不断修正和提高。教学比赛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并把所学的技术与技能在比赛中加以运用。通过比赛有效地衡量了教师的教法选择是否得当,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比赛暴露的问题,及时改进和调整教学方法,同时也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热情。经过班级间的不断交流,是教学过程形成以练带赛,以赛促练的良好循环方式,提高足球课的教学水平。

四、小结

教学比赛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按照规定的人数和充分发挥已经掌握的体育技术、技能进行相互竞争以决定胜负的一种方法,它符合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同时也能被老师很好地用来调动体育课堂的教学气氛,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教学比赛有助于他们对战术配合的理解和掌握。战术练习的跑位、传球等运动技术基本是固定的,只有在比赛中才能深刻领会跑位、传球时机的重要性,才懂得如何去运用所学的战术进行配合。仅靠练习是不够的,必须在比赛中去实践、去体会、去掌握。教学比赛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配合,创造和谐的教学气氛。无论是几个人、几个组、几个队的教学比赛,教师始终是组织者、教练、裁判员,教师对教学比赛起着积极的调控作用。体育教学比赛要求教师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充沛的体力,充分认识教学比赛的内在特点,根据不同阶段的不同任务,结合教学的实际条件和情况,灵活地调动各组成要素的条件,使教学比赛目标明确、高效。

参考文献:

[1]姬兆杰。浅谈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的应用2005.3.

[2]《西安体育科学学报》, 2004(7).

[3]《中学体育教学》,2003(1).

上一篇:材料作文“撇捺人生”写作指导下一篇:高效课堂汇报材料50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