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一反思(共12篇)
1.高中生物必修一反思 篇一
随着学考的临近,高中生物必修教材到现在为止已全部上完,就整个必修教材来讲,必修二算是高中生物中较难的的一本。特别是遗传学的这一块内容,学生在上新课的时候表现的很困顿,很难理解,或者就是部分学生上课能听懂但习题不会做,这无形中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认为生物很难。学生之所以有这样的表现,关键还是对所学知识不会分析,不够熟练。
高二年级知识内容多,难度大,这样很多学生接受起来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各章节的内容又很繁琐,学生可能觉得枯燥无味,这就要求教师将新知识体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或者经验的基础上,这样学生既有成就感,接受新知识又会比较容易(当然这需要做一些典型的简单的练习题)。
由于高二需要学生记忆的知识比较多,内容相对比较抽象,课堂教学中要把握住适当的教学方式,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利用一些优秀的教学资源,不断总结归纳并运用优秀的教学方法。例如框图,表格,图片,等媒体方式,可以把抽象的知识形象直观的呈现出来,尽最大可能的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以增加学生的信心提高学生的兴趣。
2.高中生物必修一反思 篇二
“细胞”是《分子与细胞》中最核心的概念, 这一模块的内容都是围绕细胞而展开的, 与“细胞”相关的一系列实验也成了开创现代生物学里程碑的核心事件, 可以这么说, 生物学成为一门科学, 细胞学说的建立功不可没。生物学家在研究过程中, 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的设计思路、实验结果的合理分析和判断等科学思维, 在教材中也不时呈现, 成为培养学生思维的绝佳素材。
一、生物实验材料的选择
细胞学说的建立, 施莱登 (M.J.Schleiden) 和施旺 (T.Schwann) 这两位科学家起着重要作用。施莱登选择的观察材料是植物细胞, 而施旺选择的则是动物脊索细胞和软骨细胞。这两位生物学家的材料的选择有其特殊意义, 选择的两大生物类群广为熟知。施莱登在《植物发生论》中试图说明植物细胞核对植物细胞形成的作用, 也引用了另一位生物学家布朗 (R.Brown) 的观点, 即一个植物细胞只有一个细胞核, 细胞核与细胞发育有着特殊的关系。施莱登认为, 植物的生命特征从根本上体现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施旺选用的材料是类似于植物细胞的动物细胞, 这是由于当时柔软细胞的切片技术和细胞染色技术的限制。细胞学说的建立, 是以众多动植物细胞的观察研究为基础, 从而归纳动植物细胞的相似性。因此, 恰当选择研究细胞生命活动的实验材料, 直接影响生物学家研究成果的准确性。例如, 戈特 (E.Gorter) 和格伦德尔 (F.Grendel) 利用人的成熟细胞内部无膜结构的特点, 用来制备“血影”, 从而得出细胞膜实际上是一种磷脂双层分子层的结构这一结论。科学家恩格尔曼 (T.Engelmann) 研究光合作用时选用水绵, 正是利用水绵具螺旋状叶绿体的结构。日常的实验教学中, 教师也会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 例如, 用水绵代替金鱼藻来研究植物的光合作用, 利用大蒜根尖代替洋葱根尖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等。实验材料的变换, 学生实验也就不拘泥于教材所设计那样简单重复, 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这是《分子与细胞》的核心, 统领了整个模块的核心内容, 体现了生命系统的三个要素:高度有序的结构、系统与环境的联系 (细胞的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系统的延续机制 (细胞的发生和发育) 。玛格纳指出:“细胞学说是现代生物学的一个基础部分。它既是机体结构、遗传机制、受精、发育和分化、简单有机体与复杂有机体的统一及进化学说等概念的前提, 又包含在这些概念之内。”
二、巧妙的实验设计思路
实验不仅意味着某种精确的操作, 而且是一种思考方式, 将注意力从记忆转移到思考和创造上来的一种探究真理的活动。虽然生物学“实验”一词开始出现于十九世纪, 但人类早就通过实验来认识和了解生命活动。威廉·科尔曼在《19世纪的生物学与人学中这样描述生物实验的意义, “实验生理学已经为这样的事件建立了一个研究模式, 而这个模式实验对传统的生命历史学家来说, 几乎没什么用处。但对其他人, 对胚胎学家、细菌学家或遗传变异的研究来说, 这个模式确实是一个新的典范, 以实验的名义, 一场改革生物学目标和方法的运动开始”。
《分子与细胞》模块中, 介绍了一些设计巧妙的经典实验。从细胞学说建立开始, 生物学家就一直在尝试对细胞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限于光学显微镜的技术, 对细胞的一些细微结构的研究显然受阻。1900年, 米歇利斯 (L.Michaelis) 发现, 用健那绿做活体染色, 证明线粒体中的氧化反应能引起染料的颜色变化, 自今100多年, 健那绿仍是线粒体专一的活性染色剂。还有教材中介绍的实例, 恩格尔曼利用水绵研究植物的光合作用, 不仅选材 (水绵和好氧性细胞) 非常巧妙, 其对照实验设计 (有否光照、光照多和少、不同色光等) 、变量控制 (水中、黑暗条件) 的思路都很有技巧, 他的实验中没有高档的实验仪器和复杂的实验过程, 用简单的实验完成伟大的发现, 可贵的正是其实验设计思路。
东北师范大学的王永胜教授认为, 我们不应忽略“隐含在这个过程 (注:指发现和创造知识的过程) 后面的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的科学思想的精髓,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每一个学科最本质的东西, 及建立在学科最基本的概念和原理之上的思考问题的方式”。
三、实验结果的准确判断
对实验结果的准确判断才有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科学研究的道路并不平坦, 实事求是是科学家们毕生的追求, 所以, 科学研究不仅要高屋建瓴, 也要敢于质疑, 有分歧更有合作。教材中“关于酶本质的探索”介绍, 之前已经有斯帕兰札尼 (L.Spallanzani) 研究鹰的消化事件为铺垫, 巴斯德 (L.Pasteur) 与李比希 (J.V.Liebig) 的分歧给毕希纳 (E.Buchner) 以启发, 但仍未得到正确的结论。萨姆纳 (J.B.Summer) 历时九年, 终于在1926年从刀豆中提取出脲酶的结晶, 证明脲酶是蛋白质。其实在此之前, 191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威尔斯塔特 (R.Willstatter) 在实验中, 由于采用的酶溶液过于稀释之故, 以至用通常的化学检验法显示不出它的蛋白质含量, 但仍存在催化活性, 于是便做出了酶不是蛋白质的错误结论。作为教材, 因为篇幅的原因在选取内容时会有所取舍, 所以, 任何教材都不可能包括所有生物学知识和相关科学史, 《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也提出相应的实施建议, 强调“科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学习生物科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 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 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这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很有意义的”。还专门提出“对于《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中没有列出的其他生物科学史实也应注意引用”。
人类对生命活动的研究从未停止, 生命科学的研究进入分子时代, 生物知识在不断更新, 有人曾作出这样的妙语:生物学中只有一条普遍定律, 那就是一切生物学定律都有例外。那么, 没有例外的, 生物学家研究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不朽的实验思想。
参考文献
[1]恩斯特.迈尔.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M].涂长晟, 译.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3]威廉.科尔曼.十九世纪的生物学和人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
[4]黄元国.不得不细说的两位恩格尔曼[J].中学生物教学, 2010 (6) .
3.高中生物必修一反思 篇三
【关键词】高考模式;高中生物;备考;策略
【分类号】G633.91
前言
自2016年起广东高考将参加全国Ⅰ卷,这与之前的自命题模式有很大区别。为此,高中生物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全国Ⅰ卷的考试大纲,把握全国Ⅰ卷的命题模式,调整备考思路,制定切合实际的备考策略。
一、制定备考计划
教师首先要明确全国Ⅰ卷的命题特点,可以对近五年的试卷进行分析,进而得出:试题源于教材,有的题目能在教材中找到原型;试卷注重基础知识,有的题目是对概念、名词、原理的考查;教材中的“冷考点”近几年重复出现;图、表形式的题相对广东卷较少,答案的文字量较多,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1]。此外,教师还可以对近五年高中生物必修一在全国Ⅰ卷中所占的比例进行分析,制成统计图,使学生一目了然,把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制成表格。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充分把握生物必修一的复习方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备考计划,使学生在整体把握必修一内容的基础上有侧重点。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生物》是起始模块,是后面模块学习的基础,所以教师在制定备考计划的时候要特别注重对其中基础知识的复习。
二、围绕课本构建知识网络
首先在复习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片、图表等理解知识[2]。在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把握图形的特征,注重增强学生对图形的识别能力,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像动植物细胞的亚显微镜结构图,通过指导学生对这类题的辨别比较,提高学生对类似题目的掌握。教师要引导学生比较相关的图形,识别它们的区别、联系,例如第六章第一节植物增值中的有丝分裂,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较有丝分裂前、中、后、末四个时期的图,把这一过程中染色体数、DNA分子数等的变化规律归纳出来,巩固学生对有丝分裂知识的掌握情况。在看图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把更多的知识融入到这个图中,促进相关知识的融合。例如,学生在识别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图的时候,不仅要了解结构,也要明确不同结构的作用,了解它参与的生理过程,以及生理过程的流程。通过把更多的知识融入到图中,能有效增强学生的发散思维,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在复习的过程中通过对基础知识的梳理,建设成知识网络。高中生物必修一的知识点虽然多、杂,但是仍然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教师可以从细胞是基本的生命体统出发,分成生命系统的层次,系统的组成、结构,系统的功能,系统的发展变化四个部分,每个部分再继续划分,进而把必修一的知识建立成一个系统,使学生在复习的时候一目了然。对于重点、难点、考点,学生可以用不同染色的笔标记出来。通过构建知识体系,学生可以从整体上对高中生物必修一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与广东卷相比,全国Ⅰ卷没有多选题,总分值少量10分,但选择题的分值没有变,全国Ⅰ卷的选择题难度在总体上中等偏小,这就要就学生在复习的过程注重的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
三、讲练结合
通过对生物必修一的系統把握,学生要进一步通过练习来巩固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例如学生要在固定的时间里,独自把本章内容的练习题做完,此为来检测自己对这一章节的掌握程度,同时学生通过做题也对知识点的考查形式有了更深的了解。值得注意的是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注重相似相关的知识,对于主观题要组织好语言,对于做错的题要认真研究,避免下次再做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然后再展示相似的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从而使学生加深印象,做到举一反三。在高中生物必修一的具体具体复习过程中,对待知识点,教师不仅要做到重难点突出而且要做到细致全面;对学生做的练习题要精选,使其既能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又能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题目要具有典型性,体现的本章的主干知识,难度也要适中。
四、注重实验设计
实验探究活动题也是高考考查的重要部分,所以在复习高中生物必修一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实验的设计。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把课本中的实验掌握好。让学生把实验的原理、步骤理解透彻,并能对实验的结构做出恰当的预测,此外,还应该让学生知道实验的目的、所用的材料用具,特备是材料用具的具体用途要能正确掌握,做好这些学生在做实验题的时候将会更顺利[3]。通常教材中的实验有显微观察类、生化鉴定类、生理分析类。其中显微观察类的实验会综合使用显微观察技术、装片标本制作技术等,而且学生应该充分把握显微镜的结构、使用。对于生化鉴定类的实验往往需要根据物质的特征去判定这一物质,所以学生需要掌握好物质的特征、判定方法等。对于生理分析类的实验往往是对生物的一些生理现象做分析,属于分析原因类的实验,也就是对某种生理现象产生的原因或者影响某种生理现象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教师可以对近几年全国Ⅰ卷的实验设计题进行分析,使学生明确解题的步骤、设计的原则,能恰当预测实验的结果,并能够依据已有的条件,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实验步骤。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对学生的语言进行恰当的指导,使学生的语言拥有逻辑性、严密性等。
除此之外,由于刚开始参加全国Ⅰ卷的考试,学生也需要在心理上进行一定的调适,很多学生对全国Ⅰ卷的考试模式还不是特别了解。因此,教师要在充分了解新的考试大纲、全国Ⅰ卷的命题特点、规律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讲解,消除学生的恐慌心理。学生之间的知识掌握程度、学习方法、理解力等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在对高中生物必修一进行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来增强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对这个模块的知识点进行总结的时候,教师可能运用的是一种串讲式的方法,把每一章节的知识点按照固有的顺序进行讲解,也可能会把知识体系建立成一个大框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知识点的汇总。教师在学生生物备考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所以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全国Ⅰ卷的考试大纲制定切合可行的高中生物必修一备考策略。
结语
高中生物必修一的高考复习备考是高三生物备考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围绕课本,认真研究新的考试大纲,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并结合有效的教学方法,选择准确的教学内容,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最终获得优异的高考成绩。
参考文献
4.生物高中必修一知识点 篇四
生物高中必修一知识1
第一节 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相关概念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二、病毒的相关知识
1、病毒(Virus)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主要特征:
①个体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间,大多数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
②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没有含两种核酸的病毒;
③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
④结构简单,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所构成。
2、根据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即噬菌体)三大类。根据病毒所含核酸种类的不同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3、常见的病毒有:人类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SARS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艾滋病(AIDS)]、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人类天花病毒、狂犬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
第二节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细胞种类:
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二、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
1、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无核膜、无核仁,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一个环状DNA分子)集中的区域称为拟核;没有染色体,DNA不与蛋白质结合;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成分与真核细胞不同.2、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核膜、有核仁、有真正的细胞核;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DNA与蛋白质结合而成);一般有多种细胞器。
3、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蓝藻、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放线菌、支原体等都属于原核生物。
4、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植物、真菌(酵母菌、霉菌、粘菌)等。
三、细胞学说的建立:
1、1665 英国人虎克(RobertHooke)用自己设计与制造的显微镜(放大倍数为40-140倍)观察了软木的薄片,第一次描述了植物细胞的构造,并首次用拉丁文cella(小室)这个词来对细胞命名。
2、1680 荷兰人列文虎克(A.vanLeeuwenhoek),首次观察到活细胞,观察过原生动物、人类精子、鲑鱼的红细胞、牙垢中的细菌等。
3、19世纪30年代德国人施莱登(Matthias Jacob Schleiden)、施旺(TheodarSchwann)提出:一切植物、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这一学说即“细胞学说(CellTheory)”,它揭示了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生物高中必修一知识2
第一节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1、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非生物界都可以找到
2、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存在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细胞内的含量与在非生物界中的含量明显不同
3、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20多种
4、在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85%-90%);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7%-
10%);占细胞鲜重比例最大的化学元素是O、占细胞干重比例最大的化学元素是C.第二节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一、相关概念:
1、氨基酸: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
2、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水。
3、肽键:肽链中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4、二肽: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只含有一个肽键。
5、多肽: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链状结构。
6、肽链:多肽通常呈链状结构,叫肽链。
二、氨基酸分子通式:
NH2—(R — C H —COOH)
三、氨基酸结构的特点:
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如:有—NH2和—COOH但不是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不叫氨基酸);R基的不同导致氨基酸的种类不同。
四、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数目、种类、排列顺序不同,多肽链空间结构千变万化。
五、蛋白质的主要功能(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1、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如肌动蛋白;
2、催化作用:如酶;
3、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
4、免疫作用:如抗体,抗原;
5、运输作用: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
六、有关计算:
1、肽键数 = 脱去水分子数 = 氨基酸数目-肽链数
2、至少含有的羧基(—COOH)或氨基数(—NH2)= 肽链数
第三节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1、核酸的种类: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
2、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对于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合成具有重要作用。
3、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DNA为脱氧核糖、RNA为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组成DNA的核苷酸叫做脱氧核苷酸,组成RNA的核苷酸叫做核糖核苷酸。
4、DNA所含碱基有:腺嘌呤(A)、鸟嘌呤(G)和胞嘧啶(C)、胸腺嘧啶(T)
5、RNA所含碱基有:腺嘌呤(A)、鸟嘌呤(G)和胞嘧啶(C)、尿 嘧 啶(U)
6、核酸的分布: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第四节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一、相关概念:
1、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主要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等;
2、单糖:是不能再水解的糖.如葡萄糖;
3、二糖:是水解后能生成两分子单糖的糖;
4、多糖:是水解后能生成许多单糖的糖.多糖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葡萄糖;
5、可溶性还原性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
生物高中必修一知识3
第一节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一、细胞膜的成分:主要是脂质(约50%)和蛋白质(约40%)还有少量糖类(约2%--10%)。
二、细胞膜的功能:
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三、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对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其性质是全透性的。
第二节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一、相关概念:
1、细胞质:在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原生质,叫做细胞质。细胞质主要包括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
2、细胞质基质:细胞质内呈液态的部分是基质,是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3、细胞器:细胞质中具有特定功能的各种亚细胞结构的总称。
二、八大细胞器的比较
1、线粒体:(呈粒状、棒状,具有双层膜,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内有少量DNA和RNA内膜突起形成嵴,内膜、基质和基粒中有许多种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大约95%来自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车间”。
2、叶绿体:(呈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具有双层膜,主要存在绿色植物叶肉细胞里),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是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还有少量DNA和RNA,叶绿素分布在基粒片层的膜上,在片层结构的膜上和叶绿体内的基质中,含有光合作用需要的酶)。
3、核糖体:椭球形粒状小体,有些附着在内质网上,有些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是细胞内将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4、内质网:由膜结构连接而成的网状物,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5、高尔基体: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在动物细胞中与蛋白质(分泌蛋白)的加工、分类运输有关。
6、中心体:每个中心体含两个中心粒,呈垂直排列,存在于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7、液泡:主要存在于成熟植物细胞中,液泡内有细胞液。化学成分:有机酸、生物碱、糖类、蛋白质、无机盐、色素等。有维持细胞形态、储存养料、调节细胞渗透吸水的作用。
8、溶酶体:有“消化车间”之称,内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三、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
核糖体(合成肽链)→内质网(加工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高尔基体(进一步修饰加工)→囊泡→细胞膜→细胞外
四、生物膜系统的组成:包括细胞器膜、细胞膜和核膜等。
第三节 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一、细胞核的功能:
是遗传信息库(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二、细胞核的结构:
1、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样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
2、核膜:双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3、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4、核孔:实现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生物高中必修一知识4
第一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渗透作用:水分子(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作用。
二、原生质层: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三、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
1、具有半透膜
2、膜两侧有浓度差
四、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失水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吸水
第二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细胞膜结构:磷脂 蛋白质 糖类
二、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
第三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相关概念:
1、自由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
2、协助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要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
3、主动运输:物质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
二、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比较
三、离子和小分子物质主要以被动运输(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出细胞;大分子和颗粒物质进出细胞的主要方式是胞吞作用和胞吐作用。
生物高中必修一知识5
第一节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相关概念:
1、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化学反应的总称,是生物与非生物最根本的区别,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2、细胞代谢: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的许多化学反应。
3、酶:是活细胞(来源)所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功能: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提高化学反应速率)的一类有机物。
4、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二、酶的发现:
1、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巴兰让尼用实验证明:胃具有化学性消化的作用;
2、1836年,德国科学家施旺从胃液中提取了胃蛋白酶;
3、1926年,美国科学家萨姆纳通过化学实验证明脲酶是一种蛋白质;
4、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三、酶的本质:
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合成酶的场所主要是核糖体,水解酶的酶是蛋白酶),也有少数是RNA。
四、酶的特性:
1、高效性: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许多;
2、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
3、酶需要较温和的作用条件: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和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第二节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一、ATP的结构简式:
ATP是三磷酸腺苷的英文缩写,结构简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代表普通化学键。
注意:ATP的分子中的高能磷酸键中储存着大量的能量,所以ATP被称为高能化合物。这种高能化合物化学性质不稳定,在水解时,由于高能磷酸键的断裂,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二、ATP与ADP的转化
第三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一、相关概念:
1、呼吸作用(也叫细胞呼吸):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它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根据是否有氧参与,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2、有氧呼吸:指细胞在有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下,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大量能量,生成ATP的过程。
3、无氧呼吸:一般是指细胞在无氧的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酒精、CO2或乳酸),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4、发酵:微生物(如:酵母菌、乳酸菌)的无氧呼吸。
二、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
C6H12O6 + 6O2——>6CO2 + 6H2O +能量
三、无氧呼吸的总反应式:
C6H12O6——>2C2H5OH(酒精)+ 2CO2+少量能量
或
C6H12O6——>2C3H6O3(乳酸)+少量能量
四、有氧呼吸过程(主要在线粒体中进行)
五、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
六、影响呼吸速率的外界因素:
1、温度:温度通过影响细胞内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的活性来影响细胞的呼吸作用。
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细胞正常的呼吸作用。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越低,细胞呼吸越弱;温度越高,细胞呼吸越强。
2、氧气:氧气充足,则无氧呼吸将受抑制;氧气不足,则有氧呼吸将会减弱或受抑制。
3、水分:一般来说,细胞水分充足,呼吸作用将增强.但陆生植物根部如长时间受水浸没,根部缺氧,进行无氧呼吸,产生过多酒精,可使根部细胞坏死。
4、CO2:环境CO2浓度提高,将抑制细胞呼吸,可用此原理来贮藏水果和蔬菜。
七、呼吸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
1、作物栽培时,要有适当措施保证根的正常呼吸,如疏松土壤等。
2、粮油种子贮藏时,要风干、降温,降低氧气含量,则能抑制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消耗。
3、水果、蔬菜保鲜时,要低温或降低氧气含量及增加二氧化碳浓度,抑制呼吸作用。
5.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 篇五
实例1.单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依赖一个细胞完成。
实例2.多细胞生物个体最初由一个细胞发育而来,生长和发育建立在细胞的分裂和分化基础上。
实例3.反射等神经活动是多个细胞协调配合完成的(任何复杂生命活动的基础是细胞)。
实例4.细胞受损将影响正常的生命活动。
1、原因
(1)病毒:无细胞结构,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生活。
(2)单细胞生物:依赖单个细胞完成各种生命活动。
(3)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
2、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础
(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
3、病毒:
(1)结构:蛋白质外壳+核酸(无细胞结构)
(2)按遗传物质分类:
DNA病毒:噬菌体、天花病毒、乙肝病毒...
RNA 病毒:SARS、HIV、烟草花叶病毒、流感病毒...
(3)据宿主的不同分类: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噬菌体
(4)生活方式:专性寄生在活细胞内(不能在培养基培养)
(5)病毒有生命,但不属于生命系统。
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补:
(1)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形式是单细胞生物。
(2)病毒是生物,但无细胞结构,不能独立完成生病活动,不属于生命系统。
(3)植物没有“系统”这一层次。
(4)单细胞生物既属于细胞层次,又属于个体层次;没有组织、器官、系统这三个层次。
(5)生命系统:能独立完成一定的生命活动。
(分子、原子是系统,但不属于生命系统)
生命系统的判断依据:是否独立完成一定的生命活动。
6.高中生物必修一高频考点总结 篇六
2.溶酶体是消化车间。分离各种细胞器的方法是差速离心法。
3.中心体与动物和某些低等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4.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在细胞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5.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6.模型的形式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等。
7.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称为原生层。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8. 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由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的。
9.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有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大分子的运输是胞吞和胞吐。其中需要载体的是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消耗能量的是主动运输、胞吞和胞吐。
10.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人为改变的变量称做自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做因变量;除自变量外的变量称为无关变量。
11.除了一个因素以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一般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
12.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的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
13.分子从常态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称为活化能。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
14.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等条件。
15.ATP分子简式:A-P~P~P。细胞内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是生物界的共性。细胞中绝大多数需要能量的生命活动都是由ATP直接提供能量的。
16.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分别在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上进行, CO2在第二阶段产生,水在第三阶段产生。无氧呼吸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酵母菌、乳酸菌等微生物的无氧呼吸也叫做发酵。溴麝香草酚蓝鉴定CO2(蓝变绿变黄),重铬酸钾鉴酒精(橙色变成灰绿色)。
17.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分布在类囊体的薄膜上。
18.光反应阶段的化学反应是在类囊体的薄膜上进行的,产物有[H]和ATP。暗反应阶段的化学反应是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的,有没有光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19.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有二氧化碳浓度、水分多少、光照强度、光的成分以及温度的高低等。
7.高中生物必修一反思 篇七
一、教学设想
本堂课是阅读课的第一课时, 旨在通过PWP教学法, 以fast reading (skimming) , careful reading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 达到加深学生对课文篇章结构的理解, 同时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在备课时, 针对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较差等情况, 结合课文相应的练习对本节课进行了设计。
二、教学步骤
下面笔者就将修改之后的教学设计 (主要是教学步骤) 简要呈现如下:
Teaching procedures of Unit 2 (Book 1 Reading) :
Step I:Warming up (3 mins)
Asking-and-answering activity:
Q:Do you like English? Can you give me an example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British English and American English in spelling?
Step II:Pre-reading (4 mins)
Asking-and-answering activity:
Q1:Do you know which countries in South Asia use English as an official language? Please tell me the names of the countries, OK?
Q2:Which country do you think has the most English learners?
Q3:Do you know the meaning of the title — The road to modern English?
Q4:Can you guess what the passage is mainly about from its title?
Step III :While-reading
Task 1:Skimming (fast reading) (4 mins)
※ Ss read the passage, find the topic sentence of each paragraph and tell the reason.
Task 2 :Careful reading (8 mins+5 mins+4 mins)
※ Ss read the passage again carefully and complete the table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English in their exercise book on page 83. (8 mins)
※ Group work :Ss check their answers with their group members. (5 mins)
※ Ask one student to show his/her answers to the rest of the class. (4 mins)
Step IV:Post-reading (6 mins+2 mins)
※ Ss follow the tape to read the passage aloud and then do exercise II (“T”or “F”) on page 83. (6 mins)
※ Check the Ss answers by the way of rushing to answer. (2 mins)
Step V Summary and homework (4 mins)
Q:What have you learned today?
三、教学反思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课型结构完整, 可基本完成教学任务。但是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 很多的细节问题需要注意。反思整堂课, 存在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
(一) 设问不够具体
在导入环节部分, 笔者以问题的形式导入新课学习。但是设置的问题比较宽泛, 学生不太好回答, 没有充分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果把问题改成:Can you give me an example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British English and American English in spelling?相对来说, 学生更容易理解, 也就更能清楚明白地回答这个问题。
(二) 不能有效利用机会设置问题
在Pre-reading部分, 应该针对课文内容 (课文标题) 充分利用机会设置问题, 训练学生的听力能力和口语能力, 再逐步引入到对课文内容的学习。这里的听力, 主要指的是学生是否能听懂教师提出的问题, 而后针对问题组织语言进行回答。这样既能很好地激活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 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欲望, 又能从一定程度上达到训练学生听力和口语的目的。因为从2017 年开始, 高考英语需增加口语测试环节。所以,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加强对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训练。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备课更具有针对性。
(三) 缺乏对时间的限定
在各项教学活动的设计过程中, 应该注意时间的限定。不管是fast reading (skimming) , 还是careful reading, 包括读后的练习都应限定学生阅读和做题的时间。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训练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四) 缺乏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 需特别关注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否真正得到培养和提高, 教师应注意对学生阅读技巧的传授。所以, 在fast reading (skimming) 这一环节, 让学生找每一自然段的topic sentence时, 应注意对学生的追问。如:“Why is it the topic sentence of this paragraph?”“ How do you know that?”“Can you tell me the meaning of this sentence?”事实上, 追加这几个问题, 不仅能让学生明白如何找到主题句, 更能让他们清楚主题句大多出现在文章的哪个位置 (主题句主要是能概括本段自然段大意的句子, 主要出现在首句、尾句或自然段中首句的后一两句) 。同时对主题句意思的理解也可以检测学生是否理解这一自然段的大概内容。
Careful reading这一环节, 让学生细读课文后完成练习册中的表格内容, 目的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笔者先让学生自主阅读, 而后小组讨论得到一致答案, 再让个别学生展示。如果在展示的过程中, 学生能讲解原因, 说出在课文中哪个位置找到的答案, 这样会更好。因为这时班级里找不到答案的学生不仅问题得到解决, 而且了解了如何找到答案的方法, 从而真正达到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目的。总之, 在学生答题时, 多问他们几个“为什么”, 有利于学生“知其然, 也知其所以然”。
8.高中生物必修一反思 篇八
通过新课程改革经历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难以解决。因此,要提升高中生物学的自学能力,打造高效课堂。教师必须首先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法,对教材体系和知识体系要深入理解等,提升自己的教研水平,然后才能够指导好学生的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对于学生自主学习,我们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学情,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引导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从而实现高效课堂。
一、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必修模块存在的疑难问题
由于学生人数连年递增,迫于高考压力等问题的出现,学生每天都忙于完成作业,并且有大部分比例学生,课堂自主学习时对许多问题不能独立解决,抓不住重点,对一些疑难问题无法理解,或者无法突破重点,课后也不能独立完成作业。如果老师找不到好的解决方法,只是以自己的实干、蛮干、苦干,用时间加汗水,其结果必然是所有学生都陷入题海战术,对知识的理解不到位,能力不能提升,学习效率低,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而老师常常忙于备课,忙于改作业,忙于讲课,忙于对学生进行补差,结果学生依然考不出好的成绩,老师和学生都花了很多的心血,结果却得不到好的收获。传统的教学模式与现代化的学生之间产生了新的矛盾,并且还很突出。这一系列问题必须要解决好,学生的自主学习才能更有效率。就专业知识方面来说,无论是新老师还是老老师都要认真地教研,研究教材知识内涵,研究知识体系,研究疑难问题等。我们通过统计,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中有较多的疑难问题知识点需要认真的研究分析,并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解决,然后找出更好的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法。
二、对策研究
1.提升高中生生物自主学习的实效
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后,让学生大胆对新知进行学习和思考。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我们同样要求学生先进行知识的学习,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也就是自己能学会的自学,学不好的与同伴合作学习,老师也可以把教学中的难度问题或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在进行引导和点拨,从而实现课堂上堂堂清,这样学生才学的扎实,有效,同时提升了学生学习生物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生物素养。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进行了自主学习模式的实践,并注重学生在自学学习中方法引导,从而促进自主学习的实效。
(1)学会阅读 获取有用信息
阅读不仅仅是语文学科的主要学习途径,其实生物学科同样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在平时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很少指导学生阅读。由于高中生物教材抽象,与有很多的实验和图标等,这些很难理解,不像语文课那样,对不懂的可以多读。生物教材中有很多,有模型图、坐标图、装置图、形态图、概念图等,可以说是多种多样的,要能读懂这些图,是需要方法的,我们可以按照顺序读,可以对比读、整体读,还可以抓住特征读等。对于方法的选择,我们可以根据图的不同进行,这样才能提升学习自主学习的效率。例如,染色体的变化特征,我们指导学生对比观察有丝分裂图与减数分裂图,然后归纳出其区别即为联会、四分体,肯定是减一;单点、无同源,肯定是二减。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要掌握技巧,从而获取有用知识,从而提升阅读实效,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
(2)巧设问题 启发积极思考
教学的开始在很多时候都是从问题开始。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从而获取知识和技能。同时问题也是每节知识点,通过问题从而汇聚起来。因此,在课堂中,问题的提升是非常重要,可以是教师提出的,也可以是学生提的,但最好的方法是教师能够激励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学会思考,主动探究和质疑。例如,在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教学时,可以设计这样的一些问题:①怎样证明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怎样分布?②为什么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它已经完美无缺了吗?对于这样的设问,学生根据对教材的阅读理解,产生了一些问题,他们反映的问题有,怎样证明脂质的流动性,有哪些模型,流动镶嵌模型还有哪些不足等,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并正向这一问题考虑。然后我们再设计这样的问题:膜的成分是什么?它的结构特点是什么?流动镶嵌模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样学生就能轻松解决问题。问题的设计关键是激活学生的思维点,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这样学生的思维活动才能有效,学生的自主学习才能高效。
(3)倡导质疑 培养创新思维
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多方向的交流,如果只有问和答,学生就缺乏了质疑本领,这样就不利于的学生发展,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展示。在鼓励学生多提问的同时,还要对提问的技巧进行指导。让他们对自己的思绪进行整理,能够具体表达出疑问,并有根据的提出问题。质疑可以说对权威的挑战,特别是对老师的质疑,更需要学生有这些经验,只有不断的提问、质疑、才能够创新。例如,学习“细胞质遗传”时,学生就问,基因一定在染色体上吗?学习“RNA病毒”时,学生会问,有遗传效应的RNA片段是基因吗?学生问得好,说明了学生在积极思考这个问题,对正在学习的知识进行延伸思考,我们通常叫作概念外延法质疑,也就是从重点内容出发,从不同的角度质疑。当然质疑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要给学生多讲一讲。还有寻因究果法,异同关联法,实验联系法,联系实际法等,我们可以从学生对这些学习知识的具体表现,从而对质疑方法进行渗透的讲解,让学生明白这些质疑方法如何运用,那么学生就掌握了质疑的技巧,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4)敢于放手 促进自主探究
探究学生是科学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生物科学也是一样,我们倡导的是一种学生自主发展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对知识和技能获取是靠自己动手实践而得来的,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探究学习也是新课标中要求在教学中实际的教学方法,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从而发现问题、合作探究问题、展示成果。特别是生物实验教学中,我们常常会运用探究学习,大胆放手让学生大胆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操作等。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开展探究实验,学会应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例如:在学习“植物细胞渗透吸水”这些知识以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选实验材料,制定实验步骤来验证渗透作用,学生会提出很多方案,一种是学生利用萝卜做实验材料,把将萝卜切成长度相等的数条,分成两组并测量其长度;把将其中一组浸入盐溶液中,另一组放于蒸馏水中;通过一段时间观察有什么变化,从而验证植物的渗透作用。另一种是,学生应用红细胞作实验材料,把新鲜血液分别滴在蒸馏水和氯化钠溶液上,然后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最后发现氯化钠溶液中的红细胞因失水而收缩,在蒸馏水中却胀大,从而得出结论动物细胞也可以发生渗透作用。在探究学习中,让学生尽情的发挥,而老师只做必要的引导和指导,让学生真正的去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操作,交流合作等,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endprint
2.提升高中生物教师的教科研水平
教师的教科研水平是教师的专业素养之一,我们把教学研究常态化,扎实开展下去,才能提升教科研的实效,才能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对于高中生物教学也是一样,我们只有把教研和科研搞好,教师才能在锻炼中提升自我,服务好课堂。
(1)研读新课标
生物新课标是我们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特别是备课中,我们要把新课标的理念运用的教学中,服务课堂,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因此,我们开展教学之前,要研读生物新课标,吃透课标,才能进行运用。生物新课标中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堂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教学评价、教学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教学理念,教学的依据和指导方法。我们研读生物课标一般情况有三种方式,一是聆听专家的对课标的讲解,我们从中吸取有用理论和知识,并结合自己在教学中实践,进行分析和反思,形成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另一种方式就是,自己进行研读,把课标,教参和教材结合起来,在教学设计之前,我们先对教材进行阅读,然后教材中涉及到课标方面的知识,我们刨根揭底,这样就可以从生物课标中,进一步寻找、分析、然后进行运用,把这些新理念融入的教学设计之中,并在课堂中真正去实施。最后,我们还有对研读后的新课标,写一下学习后的反思,对课标的理解,每个人程度是不同,因此,我们可以把自己的看法写下来,与同事们进行分享,并切磋经验,促进共同进步。对生物新课标的研读是我们进行教学第一步,既是我们教学的方向,又是目标,因此,我们把握课标,那么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2)进行集体备课
我们常言说,不打无准备之打战。教育教学也是一样,我们进行备课,大家一起对某一节的设计的诊断,这样便于集思广益,把大家智慧集中起来,从而形成巨大的能力。而集体备课就能发挥这样的作用,我们通过集体备课是校本教科研的重要形式之一,因此要提高集体备课的有效性。集体备课除了备课标、教材、教法外,我们还努力做到三备:一备学科建设的长远规划。积极探索、逐步构建并形成本校的学科教学特色,应当成为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目标。先把本校学科建设的长远规划,细化分解,再把与当前工作重点、教师专业成长、教学实际需求结合起来,使集体备课活动每一个阶段有研究探讨的重点,既扎实有效、务实具体,又抬头看路、始终瞄准努力的大方向。二备学生,备学生学习基础与已有经验,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与情感倾向,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特点,探讨教学过程设计与实施方案,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备课是基于学生的“学”,为了学生的“学”。三备反思,对上一次教学设计以及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或困惑,与同行进行交流,找出应对措施,反思不足,分享成果,从而提升教师的教研能力。例如,在探究指导──实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我们通过教研组的集体讨论,任务可以制定这些策略:1.加强预习环节。实验指导具体明确,适合学生自学。加强预习环节有利于敦促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2.重视组织教学。本实验的组织形式以小组活动为主,教师应对小组活动给予指导。进行实验操作时,小组成员应进行合理分工,以确保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验。绘制pH变化曲线图适宜以个人为单位进行,这样能使每个同学都得到锻炼的机会。进行讨论时,应以小组为单位,以利于相互启发、集思广益。
(3)坚持撰写反思
撰写教育论文是利用教学反思的形式把教学中的问题以及课堂的精彩生成整理后以文字的形式展示出来。撰写论文是教师教科研的一种有效形式,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撰写论文,是教师从教育实践走向理论研究转变。我们一线教师搞好教科研是当前教师队伍建设中的紧急任务,我们要从研究者转变,更好服务课堂。对于生物教师也是一样,我们不仅要把课上好,还要进行教学的研究,这样才能提升自己的教科研水平,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生物教师具有丰富知识和教学实践,因此,我们在撰写教育论文可以从育人和教书两个方面进行撰写。首先,我们可以写一写教育学生的经验型文章,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等,这些可以从我们教学实践中找到答案,因为我们对这些方面已经进行了多次实验,有些教师会有独到的见解,这也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我们把经验进行梳理和总结,引入实践中的例子,让文章更具有说服力。其次,可以写一写课改中重点问题,如何确立生物课堂以学生的学习中心的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互助学习等,还有就是如何打造生物学科高效课堂,创新自己的教学模式。这些都是需要我们作为一线教师思考的问题,我们只有在理论指导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实践,然后从中发现问题,然后到理论中需求答案,再进行实践,然后形成自己的经验,通过总结,利用文字形式呈现出来。再次,我们也可以写写教学随感,可以是学生之间,也可以是与领导、教师自己的琐事,可以是生活、可以是工作、也可以是其他。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即生活,我们教育生活是方方面面,如果有好的切入点,也能呈现出一篇篇的佳作。
3.进行高中生物疑难问题资源开发
在教学高中生物必修一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主要是学生难以掌握的知识,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同时要开发疑难题例研发,形成校本教材,供全校师生使用。疑难问题同时是学生难以理解,或者是听课能听懂,但是做题时却无从下手,根据高中生物教学存在问题的现状,我们根据课标、教学实际情况以及学生能力和高考的需要,特对高中生物必修一的疑难问题整理、并制定成册,供教学使用。我们具体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搜集疑难问题
对高中生物疑难问题的收集,我们主要是通过三步进行的,首先是我校的一线生物教师从教经验上,提供疑难问题,供教研组成员参考和选择;其次是学生收集有关学习生物的疑难问题,通过调查问卷或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等,然后进行收集、分析、筛选等;最后,就是上网搜集这些疑难问题,到网上筛选相关问题,以便全面完成题例整合。例如,我们在收集问题时,有位同学提交这样的一个问题,老师,我的生物成绩一直不好,请问在剩余的20天里,我该如何复习,如何提升生物成绩呢?通过教研组的讨论,我们认为这确实这个疑难问题,像这样的学生,学校也有一部分生物学困生,在最后的时刻也要给他们学习的指导,以便树立考试的信心,提升学习成绩。为此我们针对这一问题展开了研究。
(2)整理题例解析
当我们把这些疑难问题整理之后,就要对疑难问题进行分析和指导,我们要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整理出来。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依然是三步走,第一步生物教研组集中起来研讨解题思路,每人都要发言,有专人把主要观点记录下来,然后打印出来每人一份;第二步,每位生物教师把具体的解题思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反思,筛选;第三步:各位生物教师再发表具体的意见,落实可以有哪些,记录下来,制定的具体负责人负责落实这一疑难问题的具体解题方案,并定稿。例如,对于生物学困生最后测试阶段如何学习,我们教研组制定的详细解决问题的方案:按照会考说明中对知识点的要求,看书上的相应内容。最好动动笔,把知识整理一下:可以把相似、相近、相反的知识要进行比较,如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同化与异化等等。另外,还要做会考说明上的习题,要真正把题目涉及的知识弄会,不要只记住答案。再把平时做错的题再好好看看,是不是会做了。(3)编订成为题例
具体的题例和解题方案设计以后,我们分组进行审定,每两人负责一块内容的审定,包括错别字、语句问题以及逻辑思维问题等方面的全面审定,最后确定没有问题后在装订成册,然后根据学校需要打印成书籍,作为校本教材使用。若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再在下次进行印刷时进行修正。
9.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篇九
包扎伤口,选用透气消毒纱布,抑制细菌有氧呼吸
酵母菌酿酒:选通气,后密封。先让酵田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再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花盆经常松土:促进根部有氧呼吸,吸收无机盐等
稻田定期排水:抑制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防止酒精中毒,烂根死亡提倡慢跑:防止剧烈运动,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破伤风杆菌感染伤口:须及时清洗伤口,以防无氧呼吸
43、活细胞所需能量的最终源头是太阳能;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44、叶绿素a
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叶绿体中色素叶绿素b
(类囊体薄膜)胡萝卜素
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叶黄素
45、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CO2和H2O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O2的过程。
46、
18C中期,人们认为只有土壤中水分构建植物,未考虑空气作用
1771年,英国普利斯特利实验证实植物生长可以更新空气,未发现光的作用
1779年,荷兰英格豪斯多次实验验证,只有阳光照射下,只有绿叶更新空气,但未知释放该气体的成分。
47、条件:一定需要光
光反应阶段场所:类囊体薄膜,
产物:[H]、O2和能量
过程:(1)水在光能下,分解成[H]和O2;
(2)ADP+Pi+光能ATP
条件:有没有光都可以进行,暗反应阶段场所:叶绿体基质
产物:糖类等有机物和五碳化合物
过程:(1)CO2的固定:1分子C5和CO2生成2分子C3
(2)C3的还原:C3在[H]和ATP作用下,部分还原成糖类,部分又形成C5
联系:光反应阶段与暗反应阶段既区别又紧密联系,是缺一不可的整体,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H]和ATP。
48、空气中CO2浓度,土壤中水分多少,光照长短与强弱,光的成分及温度高低等,都是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外界因素:可通过适当延长光照,增加CO2浓度等提高产量。
49、自养生物:可将CO2、H2O等无机物合成葡萄糖等有机物,如绿色植物,硝化细菌(化能合成)
异养生物:不能将CO2、H2O等无机物合成葡萄糖等有机物,只能利用环境中现成的有机物来维持自身生命活动,如许多动物。
50、细胞表面积与体积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
有丝分裂:体细胞增殖
51、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减数分裂:生殖细胞(精子,卵细胞)增殖
无丝分裂:蛙的红细胞。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缍丝和染色体变化
52、
分裂间期:完成DNA分子复制及有关蛋白质合成,染色体数目不增加,DNA加倍。
前期:核膜核仁逐渐消失,出现纺缍体及染色体,染色体散乱排列。
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染色体形态比较稳定,数目比
分裂期较清晰便于观察
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加倍
末期:核膜,核仁重新出现,纺缍体,染色体逐渐消失。
53、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区别
植物细胞
动物细胞
间期
DNA复制,蛋白质合成(染色体复制)
染色体复制,中心粒也倍增
前期
细胞两极发生纺缍丝构成纺缍体
中心体发出星射线,构成纺缍体
末期
赤道板位置形成细胞板向四周扩散形成细胞壁
不形成细胞板,细胞从中央向内凹陷,缢裂成两子细胞
54、有丝分裂特征及意义:将亲代细胞染色体经过复制(实质为DNA复制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在亲代与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稳定性,对于生物遗传有重要意义。
55、有丝分裂中,染色体及DNA数目变化规律
56、细胞分化: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它是一种持久性变化,是生物体发育的基础,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效率。
57、细胞分化举例:红细胞与肌细胞具有完全相同遗传信息,(同一受精卵有丝分裂形成);形态、功能不能原因是不同细胞中遗传信息执行情况不同。
58、细胞全能性: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潜能。
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如植物组织培养因为细胞(细胞核)具有该生物
生长发育所需的遗传信息
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如克隆羊
59、细胞内水分减少,新陈代谢速率减慢
细胞内酶活性降低
细胞衰老特征细胞内色素积累
细胞内呼吸速度下降,细胞核体积增大
细胞膜通透性下降,物质运输功能下降
60、细胞凋亡指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生理过程,如蝌蚪尾消失,它对于多细胞生物体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以及抵御外界因素干扰具有非常关键作用。
61、癌细胞特征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癌细胞表面糖蛋白减少,容易在体内扩散,转移
10.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二章自我检测 篇十
一、选择题1.细胞是绝大多数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与此说法不符的是()
A.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是在细胞内或在细胞的参与下完成的 B.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命形式,是具有细胞形态的单细胞生物C.除病毒以外的其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D.动植物细胞以及微生物细胞的结构、功能相同 2.在一棵倒伏的朽木上,生长着蕨类、苔藓、真菌、蚂蚁等生物,这些生物构成了()A.种群
B.群落 C.生态系统
D.生物个体3.一棵柳树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为()A.细胞→个体
B.细胞→组织→器官→个体 C.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D.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生命活动的是()
A.小肠对食物的消化吸收
B.一石激起千层
C.缩手反射 D.草履虫分裂
5.下列关于光学显微镜高倍镜使用 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换高倍镜前,需在低倍镜下将观察目标移至视野中央
B.换高倍镜后,必须先用粗准
焦螺旋调焦,再用细准焦螺旋调焦
C.换高倍镜后,物镜镜头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减小
D.换高倍镜后,视野会变暗,需增加进光量
6.用显微镜镜检人血涂片时,发现 视野内有一清晰的淋巴细胞,如 右图所示。为进一步放大该细胞,首先应将其移至视野正中央,则
装片的移动方向应该是()
A.右上方
B.左上方
C.右下方
D.右下方
7.下列生物中属于原核生物的一组是()
①蓝藻②酵母菌③草履虫④念珠藻 ⑤水绵 ⑥青霉菌⑦葡萄球菌
A.①④⑥
B.①⑥⑦
C.①④⑦
D.全都是 8.病毒、蓝藻和酵母菌都有的物质或结构是()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核
D.核酸
9.下列有关组成生物体化学元素的论述,正确的是()
A.组成生物体和组成无机自然界的化学元素中,碳元素的含量最多
B.人、动物和植物所含的化学元
素的种类差异很大
C.不同生物体内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比例基本相似 D.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
10.下列关于“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的操作步骤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用于鉴定可溶性还原糖的斐林 B.谷物和胡萝卜 C.钙片和维生素D D.蛋白质和糖类
二、非选择题
1.水在生物体内有重要作用,请回答下列有关水的问题(1)刚产生的幼嫩谷物在成熟过程试剂甲液和乙液,可直接用于蛋白质的鉴定
B.脂肪的鉴定需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被染成橘黄色的脂肪滴
C.用于鉴定蛋白质的双缩脲试剂A液与B液要混合均匀后,再加 入含样品的试管中,且必须现混现用
D.鉴定可溶性还原糖时,要加入斐林试剂甲液摇匀后,再加入乙液11.当生物体新陈代谢旺盛和生长迅速时,通常结合水/自由水的比值()
A.升高
B.降低 C.不变
D.波动不大 12.已知Mn是许多酶的活化剂,例如能激活硝酸还原酶。缺Mn的植物就无法利用硝酸盐,这说明无机盐离子()
A.对维持细胞形态和功能有重要作用
B.对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作用
C.对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有重要作用作用
D.鉴定可溶性还原糖时,要加入斐林试剂甲液摇匀后,再加入乙液13.小孩患佝偻病,发烧时就会抽搐,医生建议平时要补充()A.新鲜水果和蔬菜
中其自由水和结合水的比例变化为________。成熟后的谷物在晒干过程中,散失的主要是______水,在晒干的小麦种子中含水量约为14%,这其中主要是______水。(2)在初生蝌蚪或幼小植物体内,当自由水的比例减少时,机体代谢强度______;当自由水含量升高时,机体代谢强度______.(3)人的心肌含水量约为79%,血液含水量约为82%,二者的含水量相差不多,可在形态上相差很大,前者是固态,后者是液态,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
2.将下列生物的细胞或结构进行归类;
①大肠杆菌 ②发菜 ③蓝藻 ④酵母菌 ⑤霉菌 ⑥HIV ⑦水绵 ⑧SARS病原体 ⑨细菌 ⑩胰岛素
11.高中生物必修一反思 篇十一
第一个问题:如何对待阅读教材的基本单位
我国中学语文阅读教材“文选型”的特点,决定了阅读教材是由“课文”(选文)和依附于课文的“引导文字”(思考题、练习题、提示、注释)两部分组成的。教学中教师以单篇课文为基本教材单位,设课时、定目标、设计教学,而苏教版语文必修课本却无视这一规律,将课文思考题编得远离课文,不利于学生学习。
苏教版语文必修课本为表现编辑新意,过分强调单元综合,其实单元综合要在单篇课文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才有价值。
原形阅读理论认为,“课文”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语文教材基本单位,阅读教学要培养的诸多能力,如识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鉴赏能力等,都必须附托在课文阅读上,离开了对课文的认真阅读,所谓“单元综合”就会成为“空中楼阁”。
我们将苏教版和人教版的相同课文进行对比,看一看两书编者的安排有何不同。
例一:《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是一篇传统老课文,它在苏教版中的位置是必修一的第一篇。我们看到,课文印在课本的第4页上,在课文后面紧接着的是一张图片,内容是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书法手迹,下一页便是另外一首诗歌了。相关的思考与练习题在哪里?一直要到课本的第10页,才出现了关于这篇课文的思考题:“围绕《沁园春·长沙》的内容,了解毛泽东青年时代学习、生活的经历,体会诗人的情怀。在把握感情基调的基础上,朗读并背诵这首词。”关于该诗的意象手法与结构特点方面的学习内容,则丝毫未涉及。
《沁园春·长沙》在人教版中的位置也是必修一的第一篇,而紧跟课文的有“研讨与练习”三道题:“1.反复朗读并背诵这首词,注意把握情感和节奏。2.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词所描写的湘江秋景,看看诗人主要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绪;词的下片转到‘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围绕‘同学少年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怀?3.毛泽东既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又是一位有着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的诗人、书法家。课外欣赏毛泽东的诗词和书法作品,并与同学交流心得。”人教版课本的这三题“研讨与练习”就切实抓住了该诗在意象、结构、情感方面的学习要点,不空浮,是把该课文当作“一个相对完整的语文教材基本单位”来对待了。
例二:《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也是一篇很经典的传统课文。它在苏教版课本中编在了必修二的“慢慢走,欣赏啊”专题中,直到与课文相隔4页处才出现一个相关的思考题:“朗读《荷塘月色》,想一想,全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作者的情感有什么样的变化?作者重点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而在人教版中,紧跟在《荷塘月色》课文后面就有三个“研讨与练习”题。第一题:“作者描写了清华园荷塘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找出文中描写心理感受的语句,说说作者的情绪随着景物的转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第二题:“完成下列练习,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1.通感……品味下面的句子,指出其中通感的用法及其艺术效果……2.作者精心选用动词,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说说下面两句中加点动词的表达效果……3.本文有大量的叠音词,找出一些来理解、品味。”第三题:“下面是一些有关朱自清散文的评论,各是从什么角度分析的?对于这些不同甚至相反的意见,你有什么看法?与同学讨论一下……”这三道思考题是按照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阅读理解过程编写的。
由以上两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苏教版课本的编者没有在每篇课文的后面紧跟着配备必要的思考与练习题,而是在一个专题的几篇课文后面才安排一组单元思考练习题。这样的安排有违“课文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语文教材基本单位”这一阅读教学规律,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同时也削弱了单元练习的作用和价值。我们认为在这方面人教版处理得比较好,人教版课本在每篇课文后面设置几个与课文语言、内容、艺术手法、思想感情联系紧密的思考题,能有效引导并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章、深入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而单元综合练习要在单篇课文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才有练习价值。
第二个问题:是否尊重阅读“主体”的认知规律
在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学生是“主体”,学生既是一个认识者,又是一个发展者。教材编者和语文教师应尊重学生“认识主体”和“发展主体”的地位,合理制定、有效实现语文阅读课的教学目标。一堂堂语文阅读课应该成为学生书面语文能力成长过程中的一个个加油站,而一道道课后练习题则应成为学生书面语文能力成长过程中的一层层台阶。
单篇课文的阅读理解指引,要能够让学生对课文中的重点内容、重点段落、重点写作方法建立清晰印象,这些按原形阅读理论不宜跳过的阅读思维过程,往往被苏教版课本的编者忽略了。而人教版新教材就十分重视这些阅读思维过程的引导。
先以《沁园春·长沙》为例(具体内容见上文)。苏教版的编者将了解写作背景、诗人生平、把握诗歌情感以及背诵等多项要求,笼而统之地放在一个题目中,一股脑儿地抛给学生。编者完全没有考虑到,学生阅读一首诗歌、理解一首诗歌,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的,语文课本就应该为学生提供这方面的引导。最好的帮助就是以一个个练习题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为学生搭起一层层台阶,引导其一步步走上去,一步步得到提高。
再看人教版中该课的练习题,就体现出一定的阶梯性。第一题是针对词这一特殊的文体提出的背诵要求。第二题引导学生以意象为抓手,正确把握词人的情感。第三题是以课文为中心的拓展与延伸,引导学生去认识伟人毛泽东的诗人、书法家的鲜明个性与独特风格。这三个练习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很好地遵循了学生的阅读认知的规律。
再以《荷塘月色》为例。苏教版先问“全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作者的情感有什么样的变化?”再问“作者重点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是一种头脚倒置的问法。而人教版课本的第一题则是先问写了哪些景物以及景物的特色,后问“作者的情绪随着景物的转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第二题以练习的方式引导学生从通感、动词的表达效果和叠音词的使用这三个方面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第三题拓展到对朱自清散文特色的讨论。人教版课本这三道“研讨与练习”题的设置,既遵循了阅读理解由浅入深的规律,又紧贴散文的表现规律和语言特色,这是对语文课堂中学生“认识主体”与“发展主体”的尊重。
第三个问题:文言文阅读首先抓什么
苏教版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的五册课本中,共收入文言文22篇。在这些课文中,文言字词语法知识中的通假字现象、意动和使动用法、被动句现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现象已较多出现,应该在必修三至五的文言课文后面配备相关知识点的梳理与讲授,以便于学生按文言文弱语感教学法规律及时理解文言现象。现在,苏教版课本将这些最基本的文言知识移到选修课程《<史记>选读》中去教授,这是不妥当的。从理论上讲,按新课程标准,理科班学生可以不选修《<史记>选读》,但是上述基本的文言字词与语法知识却是必须掌握的,并且也是语文高考的基本要求,所以,这些内容应该安排在必修的五册课本中去讲授与学习。
“文言文弱语感教学法”指出应高度重视培养学生对文言实词的释读能力,认为让学生弄懂、掌握一定量的文言常用实词,是中学生学习现代汉语语素的高效率方式,能够大大提高他们对现代汉语词汇的理解能力,是一条“一举两得”的词汇学习途径。我们看到苏教版文言文后的练习设置明显忽视了这一点。就拿必修一里学生最先接触的文言课文《劝学》和《师说》来说,这两篇文章在文言字词知识方面具有很好的典范性,编者却不编设这方面的练习,而是直接进入思想内容的“问题探讨”,要求学生探究“《劝学》所劝的是什么样的‘学?”“韩愈有关‘师道的主要思想是什么?”直到与课文相隔5页的地方才出现背诵要求和关注“一词多义”现象的要求。这样的教学引导是违背文言文教学规律的。
原形阅读理论强调指出:以原形阅读理论审视文言课文的阅读教学,“排除语言障碍,实现顺畅阅读”应为教学的第一要务。做到了这一步,文质俱佳的课文才会对学生头脑中的语文转换生成系统发生影响,促进其文言阅读能力的发展。“释读”这一步是艰难的,惟其艰难,才更需要教材编者和语文教师想方设法指导学生“排难”。[1]
因此,笔者认为在高中语文必修课本的文言课文后面,应该配备与课文相关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方面的练习,先要重视一步步提高学生文言阅读中字、词、句的理解能力,再引导他们深入探究文章中古人深刻的思想、严谨的表达以及精妙的构思。教材应遵循当今中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认知规律,选择教学内容,配备课后练习,这样做对学生的发展才最有利。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原形阅读理论与语文教学实践。批准号:B-a/2006/02/064。)
注释:
[1]徐忠宪.审视文言课文的阅读状态——关于原形阅读与超原形阅读[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1).
12.高中生物必修一的实验知识点 篇十二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1、实验原理:
酶的催化作用受温度的影响很大,通常温度每升高10℃,反应速度加快一倍左右,最后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值。另一方面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温度过高可引起蛋白质变性,导致酶的失活。因此,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值以后,随着温度的升高,反应速度反而逐渐下降,以至完全停止反应。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值时的温度称为某种酶作用的最适温度。
2、方法步骤:
①、取3支试管,编号后各加入淀粉溶液2毫升。
②、将第l、2号试管放入37℃恒温水浴中保温,第3号试管放入冰水中冷却
③、5分钟后,向第l号试管中加人煮沸5一15分钟的稀释唾液l毫升;向第2、3号试管加稀释唾液各l毫升。摇匀,
④、20分钟后取出3支试管,各加碘化钾-碘溶液2滴,混匀,比较各管溶液的颜色。判断淀粉被唾液酶水解的程度,井说明温度对唾液酶活性的影响。
PH对酶活性的影响
1、实验原理
酶催化反应需要适宜的PH值,过酸或过碱都能使酶变性失活
2、 实验步骤: ①在1~5号试管中分别加入5%的过氧化氢液2mL。
②加完过氧化氢液后,向各试管中加入相应的缓冲液3.00mL,使各试管中反应液的pH值依次稳定在5.00.6.20.6.80.7.40.8.00。
③分别向1~5号试管中加入0.5%过氧化氢酶液1mL,然后进行37℃恒温水浴。
④反应过程中,观察每个试管释放氧气的速度,记录结果。
3、但是高于或低于最适PH时将出现不同程度的减慢
【高中生物必修一反思】推荐阅读:
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高中07-06
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06-21
高中生物必修教案设计08-09
高中生物必修2教学计划08-29
高中生物必修二教师资格证讲课课件08-23
高中生物《3.1 细胞膜 系统的边界》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01-08
高中生物研修心得06-14
高中生物实验四07-31
高中生物听课感悟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