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大陆的政治改革

2024-08-05

欧洲大陆的政治改革(精选5篇)

1.欧洲大陆的政治改革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掌握重要概念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德意志帝国宪法。

⑵结合历史材料分析法兰西共和制政体曲折和复杂的发展历程,理解造成这一局面的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

比较分析、情景再现、讨论探究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从中理解影响各国政治发展的历史原因。

二、教学过程:

1 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1.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1)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几年后大革命成功,封建的波旁王朝被推翻。之后,建立起法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2)法国资产阶级和封建复辟势力之间、共和派与帝制派之间进行了长期的斗争,政权在两者间反复易手,七十余年间先后出现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第一帝国、第二共和国和第二帝国。

(3)1870年普法战争失败后,法国建立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新政权选出新的国民议会,帝制与共和制之间又进行了激烈的斗争。

(4)1875年,国民议会以一票的微弱优势通过法案,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共和制度最终确立。

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内容与法国代议制度

(1)宪法规定行政权力归于总统。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他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7年,可连选连任。他有权任命部长和一切军政要员,缔结并批准条约,有特赦权,且在参议院赞同下有权解散众议院。

(2)立法权属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参议员由地方参议会代表间接选出,众议员由普选产生。众议院可以提出并通过法案,但受到总统和参议院的控制。

3.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的意义

宪法的颁布适应并推动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它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了分享政权的机会,促进了法国工业资本的发展。

2 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

1.德意志的统一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俾斯麦的领导下,普鲁士通过王朝战争完成统一。1871年初,德意志帝国建立起来,结束了德国结束四分五裂的局面。

2.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时间:1871年春天,《德意志帝国宪法》通过。

内容: (1)宪法规定德国为联邦制的君主国家。中央帝国政府控制各邦的军、政、立法等大权,各邦只保留了教育、卫生、地方行政权力,也保留了邦的君主政府和议会。

(2)宪法授予皇帝巨大权力。他是国家元首,统帅三军,任命宰相,召集和解散议会,在帝国中占有统治地位。

(3)宰相是内阁首脑,他主持政府工作,拥有绝对权力,内阁大臣都服从宰相领导。宰相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4)宪法规定了两院制议会。联邦议会由各邦君主和自由市任命的代表组成,掌握议会实权;帝国议会权力较小。

3.对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评价

(1) 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是一种不彻底的和不完善的代议制。君主制被保留,帝国的全部军政要职被容克地主包揽。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得以延续,这都阻碍了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彻底完成。

⑵ 但是,代议制标志着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帝制国家建立起来。它冲破了封建束缚,适应了资本主义工业的迅速发展,到19世纪末德国已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4.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有什么特点?

特点:皇帝是国家权力中心和最高统治者;宪法是君主意志的反映,议会的立法权是形式的;内阁己是皇帝行使行政权力的机构,首相由皇帝任命。

[课堂小结]

本课我们学习了解了欧洲的两个重要国家德国与法国的代议制,可以就近代的西方代议制进行概括与归类。

2.欧洲大陆的政治改革 篇二

“超大号”复苏

肆虐全球的金融危机让德国经济在去年遭遇到了非常罕见的衰退, 尽管经过年度调整后GDP为-4.7%, 但仍为二战以来的最大降幅。否极泰来。在今年第一季度取得环比增长0.5%的基础上, 第二季度的德国经济大步提速。有资料显示, 德国第二季度GDP环比增长2.2%, 较上年同期增长3.7%, 而按年率计算, 第二季度德国经济增长了近9%。对此, 德国经济部长布吕德勒表示, 德国正在经历一种“超大号”复苏。

就业市场在德国经济格局中最为闪耀夺目。资料表明, 截止到7月, 德国失业率已经连续13个月下降, 抵至7.6%, 创下17年来的最低水平;德国联邦劳动局认为, 今年秋季失业人数有可能降低至300万大关以下;高盛研究报告指出, 2011年德国将实现充分就业。

失业率的下降构成了提振消费的重大力量, 使德国表现出了十分旺盛的国内需求。据市场研究机构GFK发布的权威报告显示, 在连续6个月上升的基础上, 8月份德国GF K消费者信心指数从上月的3.6升至3.9, 创2009年11月以来的新高。GFK消费者信心指数用于预测下个月实质民间消费的发展趋势, 指数高于零表示民间消费较上年同期增长, 低于零则表明消费较上年同期下降。当然, 说明国内消费扩张最有力的证据还是快速增加的德国进口。数据显示, 今年上半年, 德国进口总额为3838亿欧元, 而去年同期为3285亿欧元, 其中6月进口额较上月增长1.9%, 同比增幅高达31.7%, 创下历史新高。按照德国工商总会的预测, 德国进口在2011年将增长9.5%, 且进口额将会再创新高。

代表着企业活动信心的IFO指数不断向好, 也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德国经济增长的强劲。这项基于对7000名公司高管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 7月份I FO景气指数从6月份的101.8点上升至106.2点, 创下自2007年7月份以来的最高水平, 月度增幅则创下自1990年开始编纂这一数据以来的最高水平, 也是德国统一以来最大月增幅。

鉴于德国经济的增长形势, 德国经济部认为今年GD P增长将达到2.2%, 而多数德国经济研究机构也纷纷将预测数字提高到3%甚至更多。

“节制式”修炼

金融危机之后德国经济的快步复苏, 显然与该国政府在危机期间推出的经济刺激措施直接相关。如为了支持经济支柱行业——汽车业度过危机, 政府出台并实施了“以旧换新”的鼓励购买新车的措施, 从而提振了私人消费;为了遏制失业率, 德国政府推行了“短工”政策 (一周只工作三至四天) , 并且政府对企业支付的小时工资给予67%的补贴。这种措施既减轻了企业的负担, 又留住了熟练技术工人。然而, 同在危机期间出台了经济刺激计划的其它欧洲国家却没有出现明显的经济复苏, 这种反差充分说明推动德国经济增长的力量除了短期因素外, 更重要的是德国过去10年来努力打造出的经济竞争力。

经济增长低迷、失业率高企、薪酬机制僵化……, 十多年前德国曾被称为“欧洲病人”。重重压力之下, 德国政府向高福利体制毅然开刀。在施罗德政府推出的“2010年议程”中, 企业失业救济金被逐年削减, 但员工就业培训力度却在加强, 养老金的增加被推迟甚至暂时冻结, 但失业人数却在减少;而默克尔政府推行的“迷你工作”、临时工等新的工作形式和福利形式, 更使德国的劳动力市场变得富有生机。至金融危机前, 德国的失业人口降至300万以下。

被称为“经济节制主义”的福利体制改革虽然并没有使德国劳动生产率得到明显的提高, 同时过去10年德国的工资水平也停滞不前, 但由此打造出了德国工业的强大竞争力。资料显示, 2000〜2008年期间, 德国劳动力成本每年平均降低1.4%, 而英国则提高0.9%, 法国提高0.8%, 结果德国商品和服务业竞争力提高了25%, 2003年德国出口跃居世界第一。对此, 高盛在相关研究报告中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德国以相对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实施了真实有效的贬值, 其在1994〜2009年期间的贬值幅度大约是20%。

其实, 德国降低劳动力成本的政策并不局限于本土之内。德国政府预计, 到2050年德国人口将比目前的8200多万减少800万〜1400万。这意味着更多的养老支出、更少的产业工人、更低的产出, 人口问题将成为德国未来发展的根本威胁之一。为此, 德国政府从上世纪90年代中开始就加大了在东欧的离岸生产力度。这种外贸政策安排不仅让德国工厂在东欧赢得了更低的劳动力成本, 而且生产率水平也较本土提高了3倍。更重要的是德国规避了本国熟练工短缺的致命弱项, 大大降低了德国本土对熟练工的需求, 也减轻了企业在本土的工资上涨压力, 德国企业在全球的生产力和竞争力由此得到了大大的加强。

出口“大引擎”

尽管依赖出口的德国经济增长模式曾遭遇到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嘲笑和诟病, 但恰恰是出口成了如今德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并令德国人骄傲。据德国联邦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 今年上半年德国出口总额为4584亿欧元, 同比增加18.2%, 实现贸易顺差746亿欧元。德国工商联合会预计, 今明两年该国出口将分别增长11%和8%, 2011年出口有望赶超2008年创下的历史纪录, 即9680亿欧元。

德国出口的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欧元的贬值。受到欧债危机拖累, 欧元兑美元今年早些时候持续贬值, 一度跌破1.20, 创四年新低。如果以欧元在6月初触底反弹计算, 今年迄今为止欧元兑美元已经贬值7.6%。这种结果无疑使本具有成本优势的德国产品向欧元区之外的出口更具竞争力。资料显示, 虽然德国的主要贸易对象仍是欧盟, 但与欧盟以外国家的贸易量却强劲增长。今年上半年, 德国对欧盟以外国家的出口同比增长26.2%, 比其对欧盟国家的出口高出近4个百分点。

世界经济的总体复苏有力地拉动了德国的出口。据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协会 (V DMA) 发布的最新行业数据显示, 自去年夏季以来, 德国机械部门的出口订量就开始回升, 其中今年上半年国外订单增长34%, 而且6月份海外订单年激增60%, 创VDMA建立统计数据以来的最高纪录。

值得指出的是, 在德国产品的进口国中, 中国等快速增长的新兴经济体对德国出口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据相关企业的财报显示, 汽车巨头大众公司今年上半年的税前盈利同去年相比增加了近4倍, 它生产的每4辆车中就有1辆是提供给中国客户的;德国化学巨头巴斯夫今年第二季度的盈利同比增加了一倍, 达22亿欧元, 其中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业务占据全公司大约20%的份额;无独有偶, 西门子二季度实现创纪录的盈利75亿欧元, 其中中国业务占10%左右。

可持续增长?

虽然德国经济创造了战后以来增长的季度奇迹, 而且许多分项指标刷新了历史记录, 但多数德国经济学家认为, 第二季度的高水平增幅在今年后两个季度很难再达到, 而且总部设在慕尼黑的德国经济研究所预计, 德国经济将从第三季度开始降温;而德国总理默克尔日前也表示, 德国经济目前的增长还不稳定, 经济复苏尚未实现自我持续。

首先, 外部经济尤其是中国和美国经济的降温会直接弱化德国的产品出口需求。资料显示, 今年6月份, 全球最大经济体美国的工厂订单以超出预期的速度下降, 中国的工业增加值也出现连续4个月的下滑, 并创下11个月的最低增速。在中美等国需求趋于降温的大环境下, 德国经济尤其是出口要继续保持强劲增长难度较大。

其次, 欧洲国家大规模的财政收紧政策可能对德国经济未来增长形成威胁。为了达到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关于各成员国将政府预算赤字控制在GDP3%之内以及公共债务不得超过GDP60%的硬性要求, 也为了拯救疲惫不堪的欧元, 欧盟成员国达成了一致性的财政紧缩决定。其中英国新政府推出了30年来最严厉的预算案, 法国宣布在未来3年削减1000亿欧元公共开支, 意大利通过了消减240亿欧元的财政计划。这些紧缩性措施的叠加最终将对德国出口需求形成遏制。值得指出的是, 作为欧盟成员国中减缩财赤的倡导者, 德国默克尔政府也推出了2010年至2014年节支达800亿欧元的计划, 这一举措的推行无疑将直接削弱政府公共投资和影响私人消费。

再次, 可能加码的国家坏账增添了经济增长前景的新阴影。根据欧盟统计局的最新决议, 为了帮助金融机构转移有毒和非战略性资产, 德国政府必须将国有坏账托管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部分不良科目纳入政府负债当中, 因此预计今年德国银行部门的贷款可能使该国债务占GDP的比率升至90%。相比《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的60%的比率而言, 德国90%的负债比率显然过高, 而且将西德意志银行和裕宝房地产贷款银行等的不良资产纳入政府负债表中, 就如同美国将房利美和房地美计入国家资产负债表一样, 其带来诸多负面效应可想而知。

最后, 劳动力市场的不确定性状态构成了经济成长的隐忧。一方面, 目前德国失业率下行趋势背后是人口老龄化和技术工人短缺, 虽然这一情况短期内不会掣肘德国经济, 但从长期来看必然使经济增长失去部分内生动力;另一方面, 德国工资增长停滞不前已近10年, 对失业的恐惧使工人在劳资问题上短期作出了让步, 但工人究竟能忍耐多久低工资的待遇以及他们还愿意合作多久显然充满了变数。

德国的欧洲?

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 欧洲的历史始终与德国的兴衰息息相关, 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欧洲之所以能够从战争废墟中迅速复苏, 并成立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欧盟, 主要得益于德国和法国携手, 而其中德国在财力上的贡献更是有目共睹。

金融危机的袭击使欧盟国家成为最大的受害者, 并且接踵而来的主权债务危机更使欧洲经济雪上加霜, 然而, 即使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 德国依然是欧盟中最活跃的经济体。资料显示, 就在德国为经济快速增长弹冠相庆的同时, 法国经济二季度仅增长了0.6%, 意大利经济则增长0.4%, 西班牙仅增长了0.2%, 率先爆出债务危机的希腊第二季度经济再次萎缩1.5%。而在今年欧洲国家年度1%的平均增幅氛围中, 德国2%以上的经济表现无疑可以让自己在欧盟鹤立鸡群。德国作为欧洲生产大国的地位在危机的洗礼中被充分夯实已经不容置疑。

为了挽救欧元区的命运, 重振欧洲一体化进程, 欧盟各国政府都在危机之中艰难探索着, 但在改革过程中, 强大的实体经济能力支撑起了德国在整个欧盟经济体无与能比的话语权地位。这不仅是由于德国拿出的224亿欧元在希腊救助资金总额中占五分之一以上, 更是由于德国本身就是经济治理的先行者和受益者。实际上, 希腊改革方案中税收、薪酬、养老等一系列内容也正是德国经济治理方案的翻版, 它勾画了希腊经济社会改革的蓝图, 也开启了南欧乃至欧元区各国经济改革的大幕。

历史地看, 德、法、英三个大国无疑是影响欧洲形势的三支主要力量, 然而今天, 由于英国不愿过深介入欧洲一体化进程, 因此其在欧盟中的影响力自然受到限制。德、法两国一向是欧洲一体化的“火车头”, 但由于力量对比的变化, 法国的带头作用已经有所削弱, 这使得过去法德两国一个出主意、一个埋单的“火车头”作用越来越难以为继。在金融危机爆发后, 德、法在一系列问题上争执不休, 但最终都不得不以法国作出较大让步来妥协。对此, 法国一位前外长感叹道, 人们不应再叫“法—德伴侣”, 因为德国已找到它作为欧洲老大的地位。

3.行走于欧洲大陆 篇三

这几年来几次去欧洲,大都时间都消耗在高速公路上。欧洲的高速公路四通八达,最大的益处就是在欧盟申根国之间没有了界限。从瑞士到法国,从法国到意大利或者更远更多的国家都是瞬间经过。我记得从捷克到奥地利的边界,我们停留了一会儿。因为捷克的交通警察跟了过来,调查我们的车是不是超速了。于是,我们就借机在传统的国界上徘徊。那就是一个个小亭子,现在都很破旧斑驳了。听司机说,过去在这里停留的汽车能排到一公里。因为那时捷克是东欧,奥地利是西欧。前几年去的时候导游还说,现在进入了哪的国界。后来再去就没人说了,反正你早晨起来是荷兰,可能晚上就穿过了比利时到了法国。

我喜欢欧洲高速公路的休息站,每次进去都能吮到浓浓的咖啡香。我不喝咖啡,但是那种味道还是弥漫出一种情调。一般都是右边是超市,左边是喝咖啡吃饭的地方。很多休息站都有买唱片和影碟的架子,过去唯一能看到的就是张艺谋的电影。后来中国的电影就什么也看不见了,我问当地朋友,他们的回答是别说中国的,连我们自己的电影都很少,都让美国人霸占了。休息站里很干净,特别是卫生间,进去后都有水洗手,还有擦手纸。总有人在那收拾打扫,开始不收钱,后来中国旅客多了就开始收费,最多的是一欧元。那就是说折合人民币七八块钱,有人开玩笑说,撒一泡尿那么贵呀。因为去多了,慢慢发现欧洲的高速公路很少修。你开了上千公里都很少发现修路,不像我们今天建成了,明天就要修。高速公路的质量也很高,很少看见有破损或者疙疙瘩瘩的地方。但这两年去欧洲,见高速公路上的车辆很少。我在挪威和芬兰的高速公路上测算,几分钟过不去一辆车。经常看见高速公路上冷冷清清,显得很寂寞。那天,我们在挪威高速公路上因为车坏了停在那里,一个小时内没见过几辆车过去。大家就下车在高速公路上照相,两旁的雪山很有风光,融化的溪水潺潺而流。这在国内是不可能的,国内的高速公路上的车流量很大,一分钟几辆车闪过很正常。这说明欧洲经济的不景气,运输萧条。

在欧洲的高速公路上经常会有很大规模的商场,一般都是两层楼,一万多平方面积。里边的各种商品琳琅满目,饭馆也很多,特别是自助餐。一般中国旅客进去就需要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在里边购物、吃饭。这在国内还少见,显然是购物理念的不同。在商场里边,当地人要多,他们习惯到这里聚会聊天吃饭。尽兴完了,各自开着车回家或者接着旅行。那天在西班牙的一个高速公路商场,我看见两个人在那喝咖啡,我们停留了一个小时。走的时候发现两个人还在那喝咖啡,杯子里的咖啡还是这么多。不知道他们说了什么,但是能看出两个人还有继续聊的兴致。

我前前后后这几年去了欧洲几次,意外中发现白天所有汽车都是开着灯行驶。一开始不介意,后来在一条高速上行驶,看见对面一流车开过来,都是开着灯,形成了白天的灯光流。抬头看艳阳高照,丝毫没有雾天或者阴天。到了波兰,我跟当地的朋友比达询问,比达解释说,这就是欧盟的决议,大家都遵守,是为了减少交通事故,让对面驶过来的车能看清楚。我不解地问,不开灯就看不清楚了,反而大白天开灯会晃乱了对面车驾驶员的眼。比达摇头,笑着对我说,他们请很多专家做了很多次试验,还是认为白天开灯能起到警示对面的作用。我较劲,对比达探讨说,路上这么多车,白天开着车灯会浪费多少汽油,你们没有计算过吗?比达说,确实不少,也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说统计出来一个数字,把这些钱投放到建设医院或者学校,能有多少座等等,但没有改变这个决议,大家就得遵守。奇怪的是,很多人虽然不理解,但都执行,我几乎没有看到有不开灯的车。

我去东欧国家的那几天,大部分都在路上,经常会到加油站。我意外看到的是没有工作人员加油,都是驾驶员自己加油。我在那观察了片刻,每个驾驶员都很娴熟地操作,加完油,输完卡就走了。还有很少有很多车排着队加油,每个加油站都显得很冷清。这可能是加油站的布局很合理,也可能跟自己加油节省时间有关系。我最近学会了驾车,也经常去加油。我注意看了工作人员的操作,也不复杂,要是咱们自己加油也不是费劲的事情。问题是都自己加油了,这些工作人员怎么办,还有自己做手脚怎么办。去过欧洲的人都知道,每个酒店的早餐很丰富,于是不少人都把早餐吃得饱饱,好节省出午餐的能量。我在捷克首都布拉格的酒店吃早餐,那里的早餐多达上百种,真是琳琅满目。光水果就是几十种,各种样式的火腿也是摆了一大溜。吃了两天发现每个人走时盘子里边都是光光的,看不到吃不了剩下的食物。大家都这样,我自然也就格外小心,中国人是要面子的,不能让别人瞧不起。当地的一个朋友过来,对我说,不能浪费是最重要的素质。我笑了,说,你们大白天开车灯是不是浪费呀?朋友感叹地说,不是浪费是尊重每一个生命,自从实行了大白天开车灯的政策,减少了很多交通事故。

在波兰华沙,我去游览市中心的一个公园,发现里边有一条用沙子铺成的路。比达告诉我,这条路是中国一家企业帮助修建的。我听了很高兴,但好奇地问,为什么用沙子铺路呢。比达对我挑起大拇哥,这个公园到了冬天都是雨雪,走在柏油路上很容易滑倒,经常有老人和孩子摔了。中国这家企业修了这条沙子铺成的路,走在上边就比较稳健。这条路,我们都喊它是中国路,应该说修到了我们的心坎里。我看着比达那张真诚的脸,心里一热,其实这条沙子铺成的路就是对人的尊重,对生命的重视。比达最后告诉我,你知道我们为什么感动,因为这条沙子铺成的路每年都必须要维护,要花很多钱。

说起波兰的华沙,在游览之余被这座古城的风貌所深深吸引。

可当地朋友比达告诉我,你看到这些都是真的,但百分之九十又是假的,都是二战后才建设的。我愕然了,我问比达,怎么叫真的和假的呢?比达告诉我,在二战前,希特勒就叫嚣要灭掉华沙。出于对华沙这座古老城市的热爱,当时的华沙大学建筑系的师生们把华沙主要街区、重要建筑物都作了测绘记录。比达把我带到一所民居楼跟前,指着窗户和阳台激动地对我说,当时测绘到每一个阳台和窗户是什么样子,然后在让学生们进到楼房里边,把楼梯和走廊都画下来。丈量尺寸是很费力气的,老师们对学生们统一口径,不许差一分一毫。接着就是街道,每一条街道是什么样子的,都是什么商铺,都有什么医院或者教堂,都要细致入微地描绘出来。据说,每天的图纸都是成堆,老师们不放心,还要拿着学生们的图纸按个去核对,如果有不准的地方再重新测绘。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等于在复制一座城市。测绘完了,他们把所有图纸都悄悄藏在一个山洞里边,对外这些图纸就等于消失了,无影无踪。谁都不知道战争会不会爆发,谁也无法预料希特勒是不是真的会把华沙给毁掉了。但华沙大学建筑系的师生们都知道,这座城市已经深深地复制在他们心里,谁都不能剔除掉。二战爆发,华沙被德国纳粹几乎轰炸成平地,这座城市在炮火中成为废墟。华沙人在1944年进行起义,最后在没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要不战死,要不逃亡,最后德国纳粹把剩下的5万人赶到集中营,当苏联和波兰的军队进入到华沙这座城市时已经是空城。

nlc202309040057

战后重建,华沙大学建筑系师生的幸存者把图纸从山洞里取出来,然后展览。劫后余生的华沙人们在这些震撼的图纸前找到了过去的城市,于是要求必须恢复古城的面貌。当政府作出恢复的决定后,流浪在国外的华沙人一下子回来了30万。全民动手,按照图纸精心地恢复建设,恢复的口号是不允许错一丝一毫,过去什么样的现在还是什么样,包括街道两旁的商铺和医院、教堂。比达带我去了一座教堂,他告诉我,只有教堂的半个门脸是二战前的,你看到的都是后来恢复成的。我仔细观看,真看不出哪个是二战前哪个是二战后的,但看到了一个标志牌。比达告诉我,这上面都标清楚了,你疑问的答案都在上边。我看到一所医院,标志牌经过比达翻译,只有半扇墙是二战前的,但没有被推掉,而是完全保留下来得以重现。比达说,哪怕一块砖是二战前的也要留下来,那比金砖都有价值。我在感动,华沙人就是这么复制自己城市的,恢复的不仅是建筑,是那份对城市的记忆和情感。恢复一座城市要比重新建设一座城市更难,但更有文化情怀。

我去过德国的法兰克福两次,最近这次是在2011年。那次,就听说著名诗人歌德在这座城市,于是就随着朋友走到了被一堆商场包围着的大鹿坟小街上,一个不太起眼的四层小楼,用红褐色砂岩堆砌而成。接待室里只有两个人,他们寂寞地看着我们。门票标价是5欧元,于是我递过去10欧元。没人带我们,只有我们顺着指示牌朝里边走。虽已历经200余年,走进里边感觉没有多少人,显得很冷清,但游览之余仍能感觉到保留着昔日望族之家的气派和风采。墙壁上到处都是歌德当年照片,一排排书柜里挤满了歌德的巨著。我看到了很多保存完好的歌德手稿,然后很有兴致地细细观看。等抬起头来寻找,朋友们早就走了。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歌德的卧室,室内只有一张床、一个小方桌和一把矮脚靠背木椅。上面写着:1832 年3 月22 日,83 岁高龄的歌德就坐在这张椅子上停止了呼吸。

我在里边徘徊了两个多小时,我一个人走出歌德故居,发现只剩下我自己了,朋友们迫不及待地去了近在咫尺的商场。我看着周围由玻璃、钢铁和水泥建成的一堆商场,觉得歌德被甩在这里,觉得和不公平。但我坚信法兰克福因为有了死而复生的歌德故居才有了文化的坐标,尽管摩天大楼林立,马克欧元滚滚,歌德还是给这里保留了自己的灵魂。春节期间,我去了波兰,在华沙到处看见肖邦的雕塑,很有意思的是距离肖邦雕塑不远总会有一个小雕塑,那就是著名钢琴家李斯特。听当地朋友比达骄傲地告诉我,肖邦是波兰华沙人,尽管他和李斯特是很好的朋友,但肖邦要比李斯特伟大。我玩笑地对比达说,因为你是波兰人,你自然要替肖邦说话了。比达摇头,很认真地对我说,肖邦是伟大的,李斯特是著名的。肖邦对音乐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李斯特对钢琴的成就是无法复制的,两个还是有区别。走在华沙街头,你可以到处看见肖邦的影子和足迹,他去过的每一座教堂,去过的每一个街道,去过的每一个角落,都会有标示提醒你他的存在。我离开华沙时,知道这里的机场叫做肖邦机场。可见,肖邦给华沙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力,虽然肖邦死在了异乡,但他的音容笑貌成了华沙的写照。

一座城市有了名人而出名,因为名人在这座城市里生活工作,也使得这座城市充满了文化的氛围,这就是相辅相成的效应。

在2014年,受英国伦敦阿司咪唑区查宁阁中文图书馆的邀请去讲学,顺便在那里闲逛了几天。其实我是不排除西餐的,也就说有时候还爱在牛扒店里吃上几口。可天天吃英国餐,我就觉得忍受不住了,以至于看见三明治我就有呕吐的感觉。英国餐大体就是三明治,或者汉堡,或者炸鱼加薯条。这几样换来换去,换的没有了胃口。再有就是英国茶,我本来就不爱喝茶,这个英国茶就是红茶配上牛奶,还要倒上白砂糖。茶要是红不拉几白不拉几的那是什么味,要是再甜不拉几的更是要命了。可大家都这么喝,我起初还能装模桌样的抿上几口,到后来就光喝红茶,什么也不加了。

几天后,我们忍耐不住在当地朋友的带领下去了伦敦的中国城,看见那一排排写着中文的饭馆名字欣喜若狂。最后我们选了一家,看着菜单就眼馋。可真正摆在了餐桌上,你就觉得吃着都不是你想吃的那味道。鱼香肉丝,你吃着就酸甜酸甜的。好在煲汤不错,都是粤菜的做法,但你也不能总喝汤吧。我们几个不能总去中国城吃,因为那里的菜一般都是八九镑或者十镑以上,也就是一个简单的菜折合人民币就是100多块钱。六七个菜换算下来就是近千元,我不住地嚷着,我们吃什么了就一千块钱呀。当地朋友笑着对我们说,到了这里就不要换算,只想花八九磅就能吃一盘中国菜,便宜呀。说是这么说,换算的想法是不会在我们几个人脑子里磨灭的。无奈,还是去英国餐,毕竟还便宜点。后来,我们在伦敦附近找到了麦当劳,心想,坐在泰晤士河边上吃麦当劳也不错,起码吃顿美国餐啊。没想到买回来的汉堡包都是英国餐的味道,我们生气地叨叨着,美国人就是这么低眉顺眼,到哪都跟哪的胃口走。当地朋友看我们被英国餐折磨着,就好心带我们去吃巴西烤肉和波兰面条。吃了几次也觉得逃不掉英国餐的感觉,觉得四面埋伏,好像走不出英国餐的圈子。我们分析,真是天津人太爱吃,太讲究吃,造就了天津胃。

只有那次我们去苏格兰的格勒格斯,中午当然还是英国餐,吃的我们干瞪眼,谁都没要英国茶,就这么干噎。下午,我们去商场转悠碰上了一个北京人,她在那里卖货。我渴望地问她,你们这里有火锅吗?本来我就是一个奢望,没想到她回答我有啊,很地道,就在火车站旁边。晚上,我们分头去找,在接种不断的饭店里根本没有火锅店。就在我们失望的时候,我蓦然回头看见了北京火锅点的匾牌,是一个很狭小的门,不注意根本看不见。我们走上二楼,坐的都是中国人,北京人居多,吃了一顿地道的火锅。从来没有过的畅快,天津胃遇到了中国火锅,有麻酱,有小磨香油,有芝麻,都是那么合口。

天津胃就是天津胃,回来之后就舒服了惬意了。

因为在伦敦中文图书馆讲学,借机在伦敦进行我的文化之旅的恶补,那就是去大英博物馆。动身前,当地的蔡先生却推荐先去维多利亚博物馆,还要去国立美术馆。这两个馆在来伦敦之前就听说过,而且名声很大。可我还是觉得比不过大英博物馆,毕竟在世界排进前三名。可我去过这三个馆之后,做过一次比较,我最喜欢的还是维多利亚博物馆。维多利亚博物馆的人文气场很大,参观起来像是走在一座花园里。没有多少人,可以悠闲自在地细细品赏。我在中国馆里还看到了很多天津文化的符号,比如老字号同升和鞋帽的一张老式广告,上边清晰地写着:东马路北首新店露布的字样。在一个立式玻璃柜里还陈列着各类旗袍马褂,虽然近百年了但保留着还是很新颜。从中可以看出,天津在近代史上鞋帽制造业是多么繁华昌盛,特别是旗袍制造业也在世界上有着独特地位。中国馆里的文化气息浓烈,年画泥塑等,布置的也很有中国味道。而且它的氛围就是还原一个真实的布景,你走进中国馆就会感觉到中华民族的文化扑面而来。显然要比大英博物馆好,走进大英博物馆的中国馆,费了很大劲,因为英语不懂,只能靠询问中国面孔的人。结果拐七拐八才勉强找到,也没有感觉到中国文化的气氛。

nlc202309040057

维多利亚博物馆中间是一片开阔的绿草坪,一层有一面都是餐饮业,特别是大大小小的咖啡店很惬意。相比大英博物馆就显得拥挤,只有圆圈的地方有点咖啡餐桌,很多人只能席地而坐。我进入大英博物馆做了准备,就是先领了一把马扎。手里拎着,走哪累了就把马扎支开坐下。我觉得如果你稍微细心的看看就需要一个礼拜,即便是走马观花也必须要4个小时以上。我只好有选择地看了埃及馆、中国馆、欧洲馆,剩下的只能放弃。即便这样也看了近4个小时,还都是跑着看。走出大英博物馆,我就觉得两腿灌了铅,才知道手里的马扎根本就没有用。东西太多了,就觉得累了。我想起维多利亚博物馆,你可以走走歇歇,你还可以坐在窗前看外边的风景,满地绿色,一片白云。我去国立美术馆是为了去那家中文图书馆讲学,距离很近。当地朋友叮嘱我,一定要去看,能看到凡·高的《向日葵》。在国立美术馆前面是著名的鸽子广场,鸽子可以自由自在地飞翔,在你脚下吃食。这里有各种民间艺人在表演,人们坐在台阶上欣赏。我看了美国电影《明天边缘》里的前后重要场景,汤姆克鲁斯从飞机上走下来就是在国立美术馆前面的鸽子广场。我按照中文索引去了名家展厅,一眼就看见了凡·高《向日葵》,居然没有多少人,容得我在这幅名画前静静观赏。这里还有莫奈的马奈的多幅精品,厅里都有舒适的沙发,你可以坐上去静心地欣赏。伦敦的博物馆很多,其中现代美术馆也很出名,我站在三楼的平台,鸟瞰着泰晤士河的风光,感叹博物馆就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坐标。

我在伦敦阿司咪唑中文图书馆讲座时,来了很多当地的华人。我给大家讲解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家听着津津有味。在提问这个环节中,提的问题最多的是三个,一个是中医,一个是易经对中国的影响,一个是京剧和曲艺。这三个问题让我觉得很有意思,我当场给大家唱了一段京韵大鼓《丑末寅初》,博得掌声。讲座后,蔡先生带我们去伦敦附近的小镇转转,说那里有不少美丽的庄园。他开着车,我们驶出了繁华热闹的伦敦市,就觉得四周都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坪。在一个十字路口,蔡先生的导航提示他朝一个狭窄的乡间小路行驶。蔡先生有些出乎预料,但还是按照导航的提示走在乡间小路上。我们异常兴奋,因为这条小路很像是油画的效果。绿色的坡地,浓密的树林,然后是蓝天白云。在一个栅栏跟前,我们提出来停车。蔡先生也跟着我们欢呼,我们推开了栅栏,就是一片庞大的草坪,还有几头肥牛在吃草。草坪中间的缝隙是小溪流淌,没有一个人。大家都在恬静的气氛里照相,我想喊,可又怕吓坏了这么静谧的世界。我就唱起了内蒙古的民歌:蓝蓝的天空白云飘,白云下边马儿跑……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这一片没有主人出现的田园,开始朝小镇的深处挺近。开着开着就迷路了,导航似乎也停止了声音。在一个路标上,蔡先生说,前面是一座公园。我们就贸然朝里边开,忽然眼前豁然开朗,又是一片草坪,然后是一座小楼。车停在楼前,我们看到不远处的树林里有几道秋千,然后跑过去坐上游荡着,回到了游戏般的童年。回到小楼,在进入一个庭院时看到了几张桌子,还有十几把椅子。我们坐上去,走出来一个美丽的女孩,蔡先生说,有茶吗?我们喝着茶,吃着小点心,吮着新鲜的空气,周边都是鲜花丛,传来阵阵的花香。大家聊着天,我在盘算这么奢侈的地方,我们几个人喝茶需要多少钱?结账时,我跟着这个美丽女孩走进小楼里。小楼里很安静,窗玻璃五颜六色斑斓夺目。结账时我有些愕然,我们7个人居然消费了英镑30元,也就是300元人民币。

离开这座不知名的公园,沿着小路继续走,在路边看见一个英国女孩儿正摘树上的花儿吃,吃的津津有味。树上的花是白色的,有些像我们梨花。我们很惊奇,不由自主地停下车看着她在吃花。她发现了我们,微笑着跟我们打招呼。她的装束不现代,很有传统英国的打扮,清纯自然。脸上有没有浓妆,甚至没有淡抹,那脸就像是水洗过一样。蔡先生饶有风趣地问,我们可以吃吗?女孩儿很高兴地给我们摘着花,我们分享着,觉得虽然不香甜,但有一股淡淡的芬芳。蔡先生问她,你经常吃花吗?女孩子回答,是啊,就是随手摘下来吃,好像永远也吃不完,它们总是在等着我去摘。说完“咯咯”笑着,我们车开出很远,回头看那个女孩儿还朝我们招着手。我说,这是不是天使下来等着我们。大家都惬意地笑着,经过一家不起眼的教堂,听到里边传出来风琴声,优雅动听。我们停下来,在车上听着,有一阵和声传过来,在耳边飞舞着,深懂音乐的蔡先生跟我们翻译着:玻璃色彩斑斓,故事写满了窗,白鸽飞过,血红色的傍晚……

几次到欧洲,跟我印象最深的国家竟然是波兰,机场的名字就是肖邦机场。在波兰华沙的那几天,走在街头,漫步在公园或者小巷深处,听到的或者看到的都是肖邦的影子。特别是在一家公园,摆放着两个音乐巨人的雕塑,一个是李斯特,一个是肖邦。肖邦的雕塑巨大而传神,在他不远处的李斯特却显得很微小,仅仅是一个头颅。当地的波兰朋友比达对我说,虽然肖邦和李斯特是好朋友,在钢琴上的影响都很大,但在这里你看出他们还是有区别的。我笑着对比达说,那是因为肖邦是你们波兰人。比达摇头,回答我说不,因为肖邦要比李斯特更伟大。

那是一个夕阳,本来冷冷的天气有了暖色,因为夕阳顽强地在云层里挣扎出来,给华沙的街头泻下了阳光。我随着比达的脚步走进了圣十字教堂,他回头告诉我,你一定要脱帽进去。好像到欧洲进进教堂都要脱帽,可比达这次的口气很坚决。圣十字教堂是一幢一六九六年建成的建筑,里边显得很豪华。比达对我说,这里很多都是假的,因为二战这里几乎被德国纳粹打的一片废墟,是以后一点点重新修建的。但有一个是真实的,那就是钢琴家肖邦的心脏。在华沙的两天比达总说肖邦,我知道肖邦是一个天才钢琴家和作曲者,然后由于肺结核于巴黎去世,享年39岁。比达领着我走到一根柱子跟前,他指着这跟柱子说,肖邦的心脏就放在里边。肖邦死在了巴黎,生前几次想动身回到祖国,可每次都没有成行,因为华沙的政治空气很不好,回去就有可能深陷漩涡不能自拔。肖邦去世前反复叮嘱一直守候在他身边的姐姐,反对派政府是不会让我的遗体回去,但我人回不去祖国,你一定要把我的心脏运回华沙。姐姐悄悄地把肖邦的心脏运回华沙,然后密封在圣十字教堂的这跟柱子里。我好奇地询问比达,为什么选择这座教堂?比达对我说,这座教堂肖邦曾经在里边居住过,他喜欢这里的氛围。

nlc202309040057

我站在这跟柱子跟前很久,想想肖邦20岁就离开华沙到维也纳进修音乐时,带了装满波兰泥土的银杯同行。走了整整19年,他一直想回到华沙,但却没有完成夙愿。当他在巴黎去世时,那个装满波兰泥土的银杯也随着一起下葬。二战期间,教堂全体神职人员面对德军的多次轰炸,冒死找出肖邦的心脏,在残垣中有七人为肖邦丧命,其中两人用身体护住肖邦的心脏,真正的英勇献祭。听比达说,后来有人为了保护肖邦的心脏,悄悄把肖邦的心脏转移到了国外隐藏起来。更多的说法是藏在苏联,也有的说藏在了加拿大。二战胜利后,华沙人爱戴肖邦,战后的圣十字教堂最早被修复。于是,把肖邦的心脏隆重请了回来,安葬在圣十字柱子里边。上部铸有肖邦的雕像,下边小台可放祭奠的鲜花。波兰曾经获诺贝尔奖著名小说家莱蒙特的心脏在肖邦对面的柱上,陪伴着肖邦。

走出圣十字教堂,沿路的长椅上都刻有肖邦在这里的足迹。你坐在上边休息,可以听到肖邦的钢琴曲,然后你眼前浮现出肖邦灵活而伟大的十指。

在波兰的几天,抽了一个机会去了波兰的文化古都克拉科夫,让我兴奋的是这里距离奥斯维辛只有40多公里。也就是说乘车去只有一个多小时就到了,于是我准备前往这个记载着纳粹屠杀犹太人的地方,能让我向100多万受难者致敬悼哀。这里是纳粹在历史上最大的灭绝营,当时关进了150万,结果只留下20多万幸存者。屠杀的方法很歹毒,毒气甚至还有更为暴犯心灵的惩罚。联合国在2005年通过决议,把每年的1月27日定为国际大屠杀纪念日。另外惋惜的是没有去成,因为同行的人觉得去那个地方太残酷了,让人心理恐惧。我无法说服这些同行人,我又不能自己独行。结果,在卡拉科夫的那天去了著名的雅盖隆大学。那天下去了雪,我心情很压抑,觉得就这么与奥斯维辛擦肩而过了,以后再来的机会几乎是零。我那天处在恍惚中,眼前总是看到的过的镜头,几万人裸体在洗澡,然后不知不觉在毒气中相继痛苦的倒下,五官都扭曲着挣扎着。再然后是纳粹的一张张笑脸,没有人性的面目。

转天,我回到了华沙,终于在我要求下,当地朋友陪着我去了犹太隔离区的纪念碑广场。去的时候,天色已经灰暗,雪虽然停了但依旧很阴冷。车开得很慢,但是没有停下来。广场没有多少人,也不像我想象的那么宽敞。1970年12月7日那天,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首都华沙众目睽睽之,“扑通”一声下跪为之大哗。听当地人讲,谁都没有想到勃兰特会下跪,他下跪的时候确实愕然了所有人,为此这个下跪震撼了世界。后来,德国用各种手段补偿波兰、俄罗斯和捷克550亿美金,在欧盟为波兰说话站脚。我离开华沙时,曾经询问过当地人,因为华沙也被德国杀害了无数无辜,你们现在恨不恨德国人。我经常会在哪个大厦或者医院门口发现挂着的标牌:在这里被德国屠杀了多少多少人。其中,我在一家教堂门口看见的标牌上写着,在这里屠杀了488人。当华沙解放的时候,这座名城已经没有剩下多少活人了。当地人回答,德国向我们下跪了,他们忏悔了,而且是用心忏悔的,我们不能总纠缠着他们不放。那天,我读到了当地中文报纸《欧洲时报》,看到了德国总统高客致信普京,想到纳粹德国针对苏联发起的歼灭战我就深深的悲痛和羞愧,我们对列宁格拉居民的伤害和残酷暴行负有历史责任。《欧洲时报》的评论员惊讶地写到,日本官方没有举行任何纪念活动,始终保持沉默。想想,安倍能在南京纪念馆下跪吗,他连来都不会来的。

我匆匆地离开华沙,在飞机上看到了一则消息,日本准备申报二战神风特工队遗物为世界文化遗产,而德国在二战期间的任何事情都闭口。记得听到一个消息,在捷克有一处长年失修的古堡,于是准备用一欧元拍卖,前提是谁买了谁装修对外开放。很快就有人来,原来是纳粹的重要头目希姆莱的后人,这个古堡就是希姆莱家族的。提出的价格很优厚,但有一条就是恢复这个古堡的希姆莱称号。当地政府立即拒绝,说这是在戳我们的伤口,你给我们多少钱也不拍卖了。

人有面子,国家有尊严。

4.欧洲大陆的政治改革 篇四

平均地权思想是孙中山先生民生主义的核心理论,其实质是一种有限制的国有制和有条件的私有制相结合的土地制度。具体办法是地价自报、照价纳税、涨价归公、照价收买,国民政府到台湾之后又发展出公地放领、扶植自耕农等具体政策。平均地权的目标是通过实现土地国有化,逐渐废除封建土地制度,一方面实现耕者有其田,另一方面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扫除障碍,实现富民强国的伟大理想。但是由于其是民族资产阶级渐进式的改良方案,在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压榨的中国,未能赢得广大农民的支持,所以未能在大陆全面推广,但在台湾凭借国民政府的强势和改革的决心却得以贯彻,且经济社会效果显著。

大陆的土地制度改革建国以来经过了三次大变革,前两次不再赘述,而第三次通过包产到户在农村实现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一制度在改革初期确实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其对城市化和工业化以及农业和农村的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已日渐显露,在城市土地高效利用的同时,农村却出现大面积的抛荒和闲置地,生产效率低下,难以实现规模化、机械化和专业化的现代农业。在这一背景下我们不得不思考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出路何在,而平均地权在台湾的实践成功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借鉴和思路。

5.斯洛伐克欧洲大陆上最恬静的存在 篇五

提到德国,人们会想到严谨的处世态度、巴赫、黑啤和大肘子;提到波兰,人们会想到肖邦、居里夫人、伏特加和体操;提到匈牙利,人们会想到恢宏的布达王宫、茜茜公主和《匈牙利狂想曲》;提到捷克,人们会想到米兰·昆德拉、布拉格广场和那个温柔幽默的黑色小鼹鼠。

然而提到斯洛伐克你会想到什么呢?

这个国土面积仅49035平方公里的小国家安安静静地处在欧洲的中心位置,被其他国家紧紧地簇拥着,是个名副其实的内陆国家。虽然承载着欧洲悠久的历史,但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却不过二十余年。没有什么金碧辉煌的人文建筑,也没有什么举世闻名的古今名人和当地特产,就这么名不见经传地伫立于欧洲版图之上,却因此成为了欧洲大陆上最恬静的存在。

斯皮什城堡和圣伊丽莎白大教堂

如果一定要说斯洛伐克的独特之处,那便是城堡。斯洛伐克是世界上城堡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如今已有大约180处登记受保护的古堡和遗迹,还有约1200处庄园房屋和高楼。从古堡遗迹到收藏于博物馆内的藏品,虽均显现的是当时贵族们的生活,却都并没有附着太多奢靡之气,只有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那些大大小小的古堡,无论是修缮完成的还是残败不堪的,任你站其脚下仰望亦或登临其上俯瞰市镇,都让你不禁心头一颤。那是来自城堡自身宏伟的震撼,那是来自中世纪中欧特有的神秘感的震撼,那是来自历史长河似大江东去,偶有一瞥仿佛时光交错重叠的震撼。

斯皮什城堡位于斯洛伐克东部普雷绍夫州的斯皮什斯凯波德赫拉杰郊外,是中欧最大的城堡之一。与其他众多外表精致的城堡不同,斯皮什城堡的命途多舛,使它看起来更像是矗立在苍茫天地之间的一座废墟。12世纪,为了镇压斯洛伐克农民起义并阻止外来侵略,此城堡作为一个防御系统被修建,但因其修建在了地质断层上,最终倒塌了。直到13世纪,一座真正的城堡才在岩石层上逐渐形成。1241年,塔塔尔人入侵,工程被迫停止了。匈牙利国王贝洛四世将塔塔尔人赶出了自己的王国后,又增修了若干防御堡垒。1249年,斯皮什城堡中增添了一座宏伟的罗马式建筑,1270年,又建造了一座巨大的主楼。但不到一个世纪,另一次敌人入侵对城堡造成了巨大的破坏。14世纪,匈牙利国王拉约什一世按哥特式风格重建该城堡,在墙内修建了两个大院子,不断扩展的城堡成了匈牙利防御系统的支柱之一。之后接管城堡的每个拥有者都为城堡扩大作出了贡献。扎波尔斯基家族按后期哥特式风格建造了圣伊丽莎白教堂,并在主门的两侧增设了防御工事。胡尔佐家族接管后将文艺复兴的内容带进了城堡的建筑之中。1780年城堡不幸遭遇了大火,自此之后便成为了无人问津的废墟,直到1945年后被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接收,1970年开始修复,1993年归斯洛伐克政府所有,同年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斯皮什城堡坐落在高出周围地面二百多米的白垩岩石上,在经历了几百年的战火更替、世事更迭、风霜雪雨和一场大火后,它已然面目疮痍、断壁残垣,却依然坚定沉默地屹立在那里,以满山的野花野草和苍茫的天空作为背景,将一幅显尽历史沧桑的壮阔图景展现在今人面前。和特伦钦城堡不同,斯皮什城堡没有什么动人浪漫的爱情传说,也没有类似“爱之井”的地方可以招揽游客。然而它真真切切地见证了斯洛伐克这片土地千百年来的历史兴衰。站在斯皮什城堡之上,你仿佛看到时间充满皱纹的双手从那些砖石上抚过,白驹过隙。遥望远眺,景色开阔无边,经历了数百年的风化,城堡与其周围的一草一木已然不可分割。

自然界是何等的伟大,历史是何等的壮阔,你我都不禁慨叹,在自然面前,在历史面前,我们不过是蜉蝣于天地,沧海之一粟。连绵的战火虽已走远,但战争带来的教训该引得我们深思铭记。这便是这废墟般的城堡被收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原因。

除了城堡,教堂也是不得不提的建筑。生活在斯洛伐克的绝大部分居民都有宗教信仰,其中大部分信奉罗马天主教,一部分信奉斯洛伐克福音教,还有少数的居民信奉东正教。坐落于科希策广场中央的圣伊丽莎白大教堂堪称为宗教艺术的典范,建于1345年,是欧洲最宏伟的哥特式教堂之一,即使在距离教堂几百米的地方也能一眼看到教堂精致的钟楼与直指苍穹的尖顶。教堂的风格已有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影子,却还保留些许中世纪的质朴。近看教堂外部的墙壁上是关于圣经人物的精雕细琢的石刻;走进教堂,结构复杂的拱顶之下是绘有彩绘的琉璃花窗,阳光透过五光十色的花窗,折射在精美的金色神龛上,又反射入人们的眼,于是神龛泛着不可言喻的神圣光芒,使人的视线不自觉地落于此处,即使不是天主教的信徒,却也会因这神圣感而肃然起敬。

布拉迪斯拉发更像是一个存在于童话里的小镇

提到斯洛伐克,就不得不提布拉迪斯拉发这座城市。布拉迪斯拉发位于摩拉瓦河与多瑙河汇合处,斯洛伐克和奥地利、匈牙利的接壤处,是斯洛伐克共和国的首都和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斯洛伐克最大的城市,自古以来就是北欧与南欧之间必经的商道与要塞。在我的惯性思维里,布拉迪斯拉发该是一个经济发达,高楼鳞次栉比,无处不充满现代化、科技化的城市。然而事实是,布拉迪斯拉发更像是一个存在于童话里的小镇。

步行的地方大多是原始的青砖路面,不一定平整,青砖罅隙之间还生长着墨绿的青苔,街道却很有岁月踱步而过的痕迹。偶然路过一条曲径通幽的小路,像是发现了通往童话世界的密道,不禁好奇路的尽头会不会存在着另外一个世界。城市的房屋建筑都不太高,却有各式的颜色:鹅黄、明黄、淡粉、草绿、薄荷蓝、洋红色的外墙还有砖红、苍青、褐灰色的屋顶……行走在布拉迪斯拉发的街上不禁想到小时候的那些童话书里的插画原来算是写实的画了。

街上还随处可见一些妙趣横生的雕塑,不同材质,不同造型,却都能让路人在不经意间忍俊不禁感叹斯洛伐克人的那种与生俱来的幽默感与艺术气息。像半个身子趴在井盖旁边小憩的“人”,互相偎依在长椅上“晒太阳”的两个布袋人偶,铁身金脸动作滑稽的“人”……不仅有惟妙惟肖富有创意的雕塑,布拉迪斯拉发的街上无处不散发着艺术的气息和充满童趣的幽默感。与国内不同,这里提醒路人的路牌都不仅限于用普通的简笔人像来示意,而是让路牌上的人戴上了礼帽穿上了衣服,让被父亲牵着的小女孩儿头戴蝴蝶结。于是路牌更像是一幅有寓意的简笔画,充满了欧洲的文化特色,让人想起德国幽默大师奥·卜劳恩的漫画《父与子》。

街边那些被精心装扮过的橱窗,无论是售卖什么的店面,它们的橱窗都不能仅用精美来形容,更多的是有趣。每一个橱窗都仿佛是一个小世界,让你忍不住像个孩子一样驻足观望,偶然路过一家街角的小店,橱窗里栩栩如生的小人像使你惊喜。散步的时候随处可见一些风格迥异的壁画和一些素雅怡人的花草;咖啡厅悬挂出五颜六色的今日菜单,很是显眼却并不艳俗;街头有卖艺的人吹拉弹奏着你叫不出名字的乐器,如果你能给予他些零钱他会礼貌又真诚地向你致谢,如果没有零钱,他也会很开心地与你分享他的音乐。除了卖艺的人们,你还时常能见到在街头为游客做艺术模仿秀的年轻人,他们幽默滑稽的动作引得你开怀大笑,只觉得他们友善,并没有哗众取宠的意味。你会发现艺术在斯洛伐克人的生活里无处不在,而且它再也不是什么阳春白雪殿堂之上的事,它更像是一种讲究但不浮夸的生活态度。你看着来来往往的当地人,穿着朴实又舒适的衣服,牵着温顺的狗狗在微炽的阳光下漫步,时间流淌得缓慢,生活安安静静,简单随性得让人羡慕。

斯洛伐克的资源并不算很丰富,却已跻身发达国家行列,虽然名不见经传,却有着它特有的温和。不敢妄言评定一个国家的性格,但在当地缓慢的生活节奏下体会生活的情调,品悟生活的真谛,便是旅行最好的意义。

塔特拉山是斯洛伐克纯净的印象

位于斯洛伐克边境的塔特拉山,从斯洛伐克的国歌《塔特拉山上的暴风》就能看出,塔特拉山是斯洛伐克人民的骄傲。斯洛伐克的国土森林覆盖率高达40%,全国共九个国家公园,而在塔尔拉山就有一个。塔特拉山是喀尔巴阡山脉最高部分,主要有花岗岩和石灰岩等成分,分为高塔特拉山和低塔特拉山。平均海拔约2043米,并不算太高的山,却有着无与伦比的雪峰,塔特拉山的最高处海拔约2655米,这样的高度,即使在夏天,山坡也会被皑皑的白雪覆盖,于是塔特拉山便成为了斯洛伐克人进行滑雪等户外运动的圣地。如果天气好,你能看到不少当地人身穿专业的滑雪服,配备着专业的滑雪装备,在雪地里潇洒地飞驰,尽情地展现着自己高超的滑雪技术,享受着运动带来的激情。若是滑雪累了便在雪地里支起一架躺椅,手里捧一杯香气腾腾的咖啡,和身边的家人无需多言,就这么并排地躺着,身体沐浴着暖人的阳光,眼睛沐浴着无暇的雪景。

塔特拉山上的风景并不算十分惊艳,却有种不加雕琢的纯净之美。山上最美的风景是半山腰的Vysoké Tatry湖,湖面宽阔,湖水清澈而又宁静,倒映着远处白雪皑皑的山峰和常青的树木,空气是清冽的味道,伫立于湖岸之上,整个世界好像都沉静了起来,世间那些喧扰的声音似乎都被白雪所掩埋。不久之前在微博上有个很受关注的视频,就是拍摄于冬天塔特拉山的湖面上。湖面结了冰,冰面没有一丝的杂质,站在冰面上就宛如站在一块巨大的玻璃水晶之上,湖底的一切都清晰可见,这样的奇观使前来登山的旅行者不由得惊叹,于是录成视频与大家分享。

在离Vysoké Tatry湖百多公里处有家同名的餐厅,餐厅里一半是饲养羊的羊圈,一半是供客人用餐的餐厅,中间用透明的玻璃隔开,客人在用餐的同时就能看到对面的羊圈,有种回归原始、返璞归真的乐趣。客人们在这边用餐,羊儿们在那边食草,人与羊变得十分平等和谐,不知道在羊的眼里,对面吃饭的人是否同样也是新奇的存在。塔特拉山上的一切都是大自然最慷慨的馈赠,不需要加以任何的人为修饰,人们只需要放下自己的身段与大自然亲近,内心便能得到最透彻的洗礼 。

大自然馈赠给了斯洛伐克丰富的森林资源,在最早的时期,当地人都是用木材来建筑房屋的。而在塔特拉山上,就有这样一个用全木质建造的KUKUCKA木屋酒店。酒店无论外表还是内饰,几乎都是木制的,是其他酒店无法比拟的特色,在这木屋之中,你时刻都不会忘记自己正身处于离大自然最近的地方。酒店与一贯的斯洛伐克的风格相符,内里的装璜朴实而又温馨,带着些许复古的气质。木屋像是童话里小精灵们住的房子,当夜晚降临,木屋外墙上的灯和周围道路上的地灯就一盏一盏地亮起,像圣诞夜里的星星。夜晚的雪山格外静谧,使人忍不住想起川端康成的《雪国》。

上一篇:期中考试经验介绍下一篇:如何办特色学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