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小文言文阅读和答案

2024-06-26

短小文言文阅读和答案(11篇)

1.短小文言文阅读和答案 篇一

一行传文言文阅读和答案

(宋)欧阳修

呜呼!五代之乱极矣,传所谓“天地闭,贤人隐”之时欤!当此之时,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而缙绅之士安其禄而立其朝,充然无复廉耻之色者皆是也。吾以谓自古忠臣义士多出于乱世,而怪当时可道者何少也!岂果无其人哉?虽曰干戈兴,学校废而礼义衰,风俗隳坏,至于如此;自古天下未尝无人也。吾意必有洁身自负之士,嫉世远去而不可见者。自古贤材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吾又以谓必有负材能、修节义而沉沦于下,泯没而无闻者。求之传记,而乱世崩离,文字残缺,不可复得,然仅得者,四五人而已。

处乎山林而群麋鹿,虽不足以为中道,然与其食人之禄,俛①首而包羞,孰若无愧于心,放身而自得?吾得二人焉,曰郑遨、张荐明。

势利不屈其心,去就不违其义。吾得一人焉,曰石昂。

苟利于君,以忠获罪而何必自明;有至死而不言者,此古之义士也。吾得一人焉,曰程福赟。

五代之乱,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至于兄弟、夫妇,人伦之际,无不大坏,而天理几乎其灭矣。于此之时,能以孝弟自修于一乡而风行于天下者,犹或有之。然其事迹不著而无可纪次,独其名氏或因见于书者,吾亦不敢没。而其略可录者,吾得一人焉,曰李自伦。

作《一行传》。

【注】①俛:同“俯”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怪当时可道者何少也 怪:对……感到奇怪

B.风俗隳坏 隳:毁坏

C.必有负材能、修节义而沉沦于下 负:辜负

D.处乎山林而群麋鹿 群:与……为伍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吾以谓自古忠臣义士多出于乱世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嫉世远去而不可见者 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C.泯没而无闻者 缙绅而不能易其志者

D.吾得二人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18.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行传》是欧阳修修著的`史书《新五代史》中的一个合传,记载某一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人物。《五代史记一行传叙》是这个合传的序。

B.序文的第一节是这篇序的主体,交代作传的缘由。作者先感叹五代之乱,又感叹忠臣义士之少,但坚信必有节义之士,尽管搜寻困难,但终有所获。文字迂回曲折,层层深入。

C.从第二节起,作者分别记载了在某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人物:有洁身自好、归隐山林的郑遨、张荐明,有坚守道义的石昂,有宁死不屈的程福赟,有恪守孝悌之道的李自伦。

D.欧阳修对于四个传主的叙述,方式富于变化,但有一个句式“吾得一(二)人焉”却四次反复使用,以反映搜求不易。叙述、评议和感喟交织在一起,回环往复,令人回味无穷,深得太史公笔法神理。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

自古贤材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虽不足以为中道,然与其食人之禄,俛首而包羞,孰若无愧于心,放身而自得?(5分)

译文:

(2) 势利不屈其心,去就不违其义。(2分)

译文:

16.C 负:具有

17.B A在/比 B表因果的连词 C代词,……的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D句末语助词/兼词,于之

18、C

19、自古贤材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

20、见“参考译文”

2.短小文言文阅读和答案 篇二

这里所说的解题信息,主要是指文言阅读中内容的概括和分析题中所包含的信息。下面我就内容的概括和分析题的解题方法及其题干运用价值谈一谈粗浅的看法。

一、内容的概括和分析题的特点及其解题技巧

内容的概括和分析题在题中往往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具体表述形式常常是“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是”,而在实际考试中又常常以选择“不正确的一项”的形式居多。总览2012年高考全国十八套语文试卷中的文言文阅读题,都是选择“不正确的一项”,四个选项中有三个正确的选项,这样一来,就为解题提供了很多方便。

下面我就一江苏卷为例谈谈内容的概括和分析题的解题技巧。(例文省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苏涣担任凤州司法时,知州王蒙正很赏识他,曾经把他推荐给朝廷,又给要官写信,认为他可以担当大任。

B.雍丘县有百姓死在狱中,县官报告说是因病而死。开封府多次派人处理而没能查明真相,苏涣去后,便洗雪了冤情。

C.祥符县张宗长期作奸营私,因畏惧苏涣,称病辞职,让儿子来接替自己。苏涣认为他儿子不合书手的要求,加以杖责。

D.苏涣去世二十七年后,他儿子苏不危记叙了父亲遗事,交给苏辙;苏辙又补充了他所听到的伯父言谈,写成这篇墓表。

解题方法:明确每个选项在文中对应的语句,文题对照,找出误差。

A项“苏涣担任凤州司法时,知州王蒙正很赏识他,曾经把他推荐给朝廷,又给要官写信,认为他可以担当大任”,对应文中“未几,移凤州司法。王蒙正为凤州,以章献太后姻家,怙势骄横。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蒙正尝荐公于朝,复以书抵要官,论公可用”,我们从“移凤州司法”、“知公之贤”、“蒙正尝荐公于朝,复以书抵要官,论公可用”几处可以判断A项正确。

B项“雍丘县有百姓死在狱中,县官报告说是因病而死。开封府多次派人处理而没能查明真相,苏涣去后,便洗雪了冤情”,对应文中“雍丘民有狱死者,县畏罪,以疾告。府遣吏治之,阅数人不能究。及公往,遂直其冤”,文题一一对应可以判断B项正确。

C项“祥符县张宗长期作奸营私,因畏惧苏涣,称病辞职,让儿子来接替自己。苏涣认为他儿子不合书手的要求,加以杖责”,对应文中“选知祥符。乡书手张宗久为奸利,畏公,托疾满百日去,而引其子为代。公曰:‘书手法用三等人,汝等第二,不可。’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文中“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中“诉于府”的是“张宗”,所以杖责的也是“张宗”,故判断C项错误。

D项“苏涣去世二十七年后,他儿子苏不危记叙了父亲遗事,交给苏辙;苏辙又补充了他所听到的伯父言谈,写成这篇墓表”,对应文中“公没二十七年,不危状公遗事,……辙幼侍伯父,闻其言曰……辙惧子弟之日怠也,故记其所闻以警焉”,文题一一对应可以判断D项正确。

二、内容的概括和分析题的题干运用价值

通过这一过程,我们已大致了解了文中所叙四件事的大体情况,也就为解答其他题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下面我仅以翻译题为例来谈谈内容的概括和分析题的题干运用价值。

第一句,“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3分)”本句翻译的关键在于“屈意”“礼”“委”三个词,根据内容的概括和分析题A项“知州王蒙正很赏识他”的说明可以推知“屈意”意为降低身份,“礼”意为以礼相待,“委”意为交付,所以,整句翻译为(王蒙正)了解苏涣的贤能,降低身份以礼相待,把郡里的事务托付给他。

第二句,“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3分)”本句翻译的关键在于“以”“此”“于”三个虚词,其他比较简单。根据内容的概括和分析题C项“祥符县张宗长期作奸营私”、“苏涣认为他儿子不合书手的要求,加以杖责”等可以推知苏涣虽然身为县令,但能明辨是非,不畏权贵,是一个难得的好官,所以,整句翻译为你作为一个县令能够这样,比言事的官员好多了。

第三句,“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4分)”本句翻译的关键在于“不逮”“姑”“师”“也”。根据内容的概括和分析题D项的分析可以推知,这句话是苏涣对苏辙等晚辈告诫之语,意在劝解晚辈谦虚,好学,所以,整句翻译为你们才能赶不上别人,姑且学习我少犯错误就可以了。

除了翻译题之外,实词理解、虚词理解、信息筛选等题,有时候也可根据内容的概括和分析题的相关选项解答,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3.汲黯的文言文阅读训练和答案 篇三

汲黯

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也。其先有宠于古之卫君。至黯七世,世为卿大夫。黯以父任,孝景时为太子洗马,以庄见惮。黯学黄老之言,治官理民,好清静,择丞史而任之。其治,责大指而已,不苛小。岁馀,东海大治。称之。

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客人之过合己者善待之不合己者不能忍见士亦以此不附焉。然好学,游侠,任气节,内行修洁,好直谏,数犯主之颜色,常慕傅柏、袁盎之为人也。

当是时,太后弟武安侯蚡为丞相,中二千石来拜谒,蚡不为礼。然黯见蚡未尝拜,常揖之。天子方招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公卿皆为黯惧。上退,谓左右日:“甚矣,汲黯之戆也!”群臣或数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

汉方征匈奴,招怀四夷。黯务少事,乘上间,常言与胡和亲,无起兵。上方向儒术,尊公孙弘。及事益多,吏民巧弄。上分别文法,张汤等数奏决谳以幸。而黯常毁儒,弘、汤深心疾黯,唯天子亦不说也,欲诛之以事。弘为丞相,乃言上曰:“右内史界部中多贵人宗室,难治,非素重臣不能任,请徙黯为右内史。”为右内史数岁,官事不废。

大将军青既益尊,姊为皇后,然黯与亢礼。人或说黯曰:“自天子欲群臣下大将军,大将军尊重益贵,君不可以不拜。”黯曰:“夫以大将军有揖客,反不重邪?”大将军闻,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过于平生。

(节选自《史记·汲郑列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客人之过/合己者善待之/不合己者不能忍/见士亦以此不附焉

B.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客人之过/合己者善待之/不合己者不能忍见/士亦以此不附焉

C.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客人之过/合己者善待之/不合己者不能忍/见士亦以此不附焉

D.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客人之过/合己者善待之/不合己者不能忍/见士亦以此不附焉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老之言:中国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

B.中二千石:汉代官吏秩禄等级,中是满的意思,中二千石即实得二千石。

C.唐虞之治:“唐虞”是指唐尧、虞舜,传说中的古代圣帝贤君。旧指上古政治清明,人民康乐的理想时代。

D.四夷:古代华夏族对匈奴的别称,含有轻蔑之意。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慨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汲黯性格傲慢,不讲究世俗礼仪,但品行端正,喜好学习,而且敢于直谏,曾多次触怒皇上,使皇上非常生气。

B.汲黯的祖辈曾得到过古代卫国国君的宠爱,在他担任太子洗马时,因为他的行为严正而得到了别人的敬畏。

C.汲黯不慕权贵,对窦太后的弟弟田蚧,卫皇后的弟弟卫青,都是不行跪拜之礼,而是行平等之礼。

D.汲黯信奉黄老学说,事事亲力亲为,勤勤恳恳,治理东海郡不到一年,东海郡便十分清明太平。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

(2)而黯常毁儒,弘、汤深心疾黯,唯天子亦不说也,欲诛之以事。

答案:

4.B

5.D 解析:古代华夏族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

6.D 解析:“事事亲力亲为,勤勤恳恳,治理东海郡不到一年”不准确。

7.(1)天子设置公卿百官这些辅佐之臣,难道是让他们一味讨好奉承,将君主陷于违背正道的窘境吗?

(宁:难道;令:让;从:顺从,盲从;义:公正合宜的道德、道理或行为。以上4点各1分,大意1分)

(2)而汲黯常常诋毁儒学,公孙弘、张汤则深恨汲黯,就连皇上也不喜欢他,想借故杀死他。

(毁:诋毁;疾:痛恨;说:通“悦”,喜欢;“诛之以事”:状语后置。以上4点各1分,大意1分)

译文:

汲黯字长孺,濮阳县人。他的祖先曾受古卫国国君恩宠。到他已是第七代,代代都在朝中荣任卿、大夫之职。靠父亲保举,孝景帝时汲黯当了太子洗马,因为人严正而被人敬畏。汲黯崇仰道家学说,治理官府和处理民事,喜好清静少事,把事情都交托自己挑选出的得力的郡丞和书史去办。他治理郡务,不过是督查下属按大原则行事罢了,并不苛求小节。一年多的时间,东海郡便十分清明太平,人们都很称赞他。

汲黯与人相处很傲慢,不讲究礼数,当面顶撞人,容不得别人的过错。与自己心性相投的,他就亲近友善;与自己合不来的,就不耐烦相见,士人也因此不愿依附他。但是汲黯好学,又好仗义行侠,很注重志气节操。他平日居家,品行美好纯正;入朝,喜欢直言劝谏,屡次触犯皇上的面子,时常仰慕傅柏和袁盎的为人。

当时,窦太后的弟弟武安侯田蚡做了宰相。年俸中二千石的高官来谒见时都行跪拜之礼,田蚡竟然不予还礼。而汲黯求见田蚡时从不下拜,经常向他拱手作揖完事。这时皇上正在招揽文学之士和崇奉儒学的儒生,说我想要如何如何,汲黯便答道:“陛下心里欲望很多,只在表面上施行仁义,怎么能真正仿效唐尧虞舜的政绩呢!”皇上沉默不语,心中恼怒,脸一变就罢朝了,公卿大臣都为汲黯惊恐担心。皇上退朝后,对身边的近臣说:“太过分了,汲黯太愚直!”群臣中有人责怪汲黯,汲黯说:“天子设置公卿百官这些辅佐之臣,难道是让他们一味屈从取容,阿谀奉迎,将君主陷于违背正道的窘境吗?何况我已身居九卿之位,纵然爱惜自己的生命,但要是损害了朝廷大事,那可怎么办!”

汉朝正在征讨匈奴,招抚各地少数民族。汲黯力求国家少事,常借向皇上进言的机会建议与胡人和亲,不要兴兵打仗。皇上正倾心于儒家学说,尊用公孙弘,对此不以为意。及至国内事端纷起,下层官吏和不法之民都弄巧逞志以逃避法网,皇上这才要分条别律,严明法纪,张汤等人也便不断进奏所审判的要案,以此博取皇上的宠幸。而汲黯常常诋毁儒学,公孙弘、张汤则深恨汲黯,就连皇上也不喜欢他,想借故杀死他。公孙弘做了丞相,向皇上建议说:“右内史管界内多有达官贵人和皇室宗亲居住,很难管理,不是素来有声望的大臣不能当此重任,请调任汲黯为右内史。”汲黯当了几年右内史,任中从未废弛荒疏过政事。

4.短小文言文阅读和答案 篇四

鲁宗道,字贯之,亳州谯人。少孤,鞠于外家,诸舅皆武人,颇易宗道,宗道益自奋厉读书。袖所著文谒戚纶,纶器重之。举进士,为濠州定远尉,再调海盐令。县东南旧有港,导海水至邑下,岁久湮塞。宗道发乡丁疏治之,人号“鲁公浦”。

天禧元年,始诏两省置谏官六员,考所言为殿最,首擢宗道与刘烨为右正言。谏章由阁门始得进而不赐对①,宗道请面论事而上奏通进司,遂为故事。宗道风闻。多所论列,帝意颇厌其数。后因对,自讼曰:“陛下用臣,岂欲徒事纳谏之虚名邪?臣窃耻尸禄,请得罢去。”帝抚谕良久,他日书殿壁曰“鲁直”,盖思念之也。

章献太后临朝,问宗道曰:“唐武后何如主?”对曰:“唐之罪人也,几危社稷。”后默然。时有请立刘氏七庙者太后问辅臣众不敢对宗道不可曰若立刘氏七庙如嗣君何?帝、太后将同幸慈孝寺,欲以大安辇先帝行,宗道曰:“夫死从子,妇人之道也。”太后遽命辇后乘舆。时执政多任子于馆阁读书。宗道曰:“馆阁育天下英才,岂纨绔子弟得以恩泽处邪?”枢密使曹利用恃权骄横,宗道屡于帝前折之。自贵戚用事者皆惮之,目为“鱼头参政”,因其姓,且言骨鲠如鱼头也。再迁尚书礼部侍郎、祥源观使。疾剧,帝临问,赐白金三千两。既卒,皇太后临奠之,赠兵部尚书。

宗道为人刚正,疾恶少容,遇事敢言,不为小谨。为谕德时,居近酒肆,尝微行就饮肆中,偶真宗亟召,使者及门久之,宗道方自酒肆来。使者先入,约曰:“即上怪公来迟。何以为对?”宗道曰:“第以实言之。”使者曰:“然则公当得罪。”曰:“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真宗果问,使者具以宗道所言对。帝诘之,宗道谢曰:“有故人自乡里来,臣家贫无杯盘,故就酒家饮。”帝以为忠实可大用,尝以语太后。太后临朝,遂大用之。

(节选自《宋史 列传第四十五》)

[注]①不赐对:不能跟皇帝当面谈意见。②章献太后:姓刘,是宋真宗的皇后。真宗去世后,仁宗即位时年幼,章献太后遂垂帘听政。后归政仁宗,卒谥“章献明肃。”③七庙:历代帝王为进行宗治统治,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七庙只有天子才能设立。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诸舅皆武人,颇易宗道 易:轻视,看不起

B.袖所著文谒戚纶 谒: 拜见

C.宗道发乡丁疏治之 发: 派遣

D.宗道为人刚正,疾恶少容 疾:疾患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时有请/立刘氏七庙者太后/问辅臣众不敢对/宗道不可曰/若立刘氏/七庙如嗣君何

B.时有请立刘氏七庙者/太后问辅臣众不/敢对宗道不可/曰若立刘氏七庙/如嗣君何

C.时/有请立刘氏七庙者/太后问辅臣/众不敢对/宗道不可/曰/若立刘氏七庙/如嗣君何

D.时/有请立刘氏七庙者/太后问/辅臣众不敢对/宗道不可曰/若/立刘氏七庙如/嗣君何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鲁宗道任濠州定远尉时,县东南原来有小河道,能够引海水到城下。但是年久堵塞,宗道派遣乡丁疏通治理好了这条河道。人们从此称这条河道为“鲁公浦”。

B.宗道在朝廷上多次进谏从传闻得知的事情,皇上心里很是讨厌他说得太多。鲁宗道趁回答皇上问话之机为自己辩解,并主动提出辞职。后来皇上在大殿上写上“鲁直”二字,来表示对宗道的思念。

C.当时有人请求在七庙中设立刘氏的牌位。宗道不赞成这么做,又当众阻拦太后的`车队,要求太后不能无视先皇礼制弃车乘辇。太后就立即改为在皇上的车子之后乘辇前往。

D.鲁宗道为人忠实,有次陪故人去酒店饮酒时遇到皇上紧急传唤他,他如实告诉了皇上,皇上果然不但没有怪罪他,反而重用了他。

7.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陛下用臣,岂欲徒事纳谏之虚名邪?臣窃耻尸禄,请得罢去。(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帝诘之,宗道谢曰:“有故人自乡里来,臣家贫无杯盘,故就酒家饮。”(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4.答案 D疾:痛恨

5.答案 C

6.答案 B

解析:A任海盐县令时 C、鲁宗道并没有“当众阻拦太后的车队” D、重用他的不是皇帝而是太后

7.答案 (1)皇上任用我,难道只是想有纳谏的虚名吗?我为自己不做事而白拿俸禄感到羞耻,请求罢免我的官职让我离去。(“岂”1分,“徒”1分 “耻”1分 “尸禄”1分,句意通顺1分)

5.短小文言文阅读和答案 篇五

阅读课外文言文,完成21-23题。(8分)

宋昭公出亡,至于鄙①,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②,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③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④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选自《新序》)

【注解】①鄙,边境。②发政举事:施政办事。③侍御:侍从妃子。④谄谀:奉承拍马。

21.下列加点词义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 宋昭公出亡(死亡) B.被服以立(通披,穿)

C.是以至此(因此) D.卒得反国(终于)

2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

23.结合《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说文中的宋昭公为什么会丧国。(2分)

参考答案:

21.A

22.作为国君离开自己的.国家失去社稷的原因,是因为奉承说好话的人多了。

23.《邹忌讽齐王纳谏》的齐王因为有太多的人奉承而受蒙蔽,宋昭公也是如此。

6.短小文言文阅读和答案 篇六

(2011·浙江省湖州市)阅读下面文占文,完成20~22题。(8分)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①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及选授堂邑县尹,罢旧盗之朔望参者②,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③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选自《元史》有删改)

【注释】①楮(chǔ)币纸币。②罢旧盗之朔望参者:免除了有强盗前科的人每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审讯检查的规定。③目:名词作动词,看待。

2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有遗楮币于途者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B.读书不辍 辍耕之垄上

C.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 不能指其一端

D.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22.细读选文,说说张养浩有哪些可贵的品质。(3分)

中考文言文真题阅读答案:《张养浩》阅读答案由语文网小编整理并分享,仅供参考:

20.(共2分)B

2l.(共3分)既然已经处分过了,现在仍旧把他们看成强盗,这是断绝他们悔过自新的道路啊!(犹绝各1分.句意基本正确1分)

22(共3分)品行端正、拾金不昧、勤学苦读、宽容大度、执法公正、不畏强暴等(意近即可,至少写出3点.每一点1分)2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⑴母好食铛底焦饭 ⑵袁府君即日便征

24.凭借注释,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每煮食,辄贮录焦饭,归以遗母。

25.请就选文写一句富有文采的读后感言。(2分)

【答案】

23.⑴吃 ⑵出征

24.每次煮饭,(陈遗)就把焦饭收存起来,带回家给母亲吃。

7.文言文阅读练习答案 篇七

阅读以下文言文,回答下面问题。

动筒①尝于国学②中看博士论难③云:孔子弟子达者有七十二人。动筒因问曰:达者七十二人,几人已着冠④?几人未着冠?博士曰:经传无文。动筒曰:先生读书,岂合⑤不解孔子弟子着冠有三十人,未着冠者有四十二人?博士曰据何文,以知之?动筒曰《论语》云:冠者五六人,五六三十也,童子六七人⑥,六七四十二也,岂非七十二人?坐中大笑。博士无以对。

注释:①动筒:人名。②国学:京师官学的通称。③论难:针对对方的论点进行辩论。④着冠:成年。⑤岂合:怎么能。 ⑥《论语》有一篇是《侍坐》,讲孔子和弟子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谈志向,轮到曾皙时,曾皙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1.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尝于国学中看博士论难:__________ ②达者七十二人:____________

③经传无文:___________________ ④博士无以对:____________

2.将下列文言文语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1)据何文,以知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动筒的.说法为什么引人大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举动筒或博士(任选)角度,谈谈给你的启示。

参考答案:

1.考查解释词语能力。答案:①曾经②贤达③文字记载④应对、回答。

2考查古文翻译能力。答案:①根据什么文章知道的②成年者五六个人,孩童六七个: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

3.考查理解文意能力。答案:动筒把约数五六(人)当成相乘数去作乘法计算,因此闹笑话。

8.语文文言文阅读答案 篇八

阅读并回答问题。

靖郭君将城薛①,客多以谏。靖郭君谓谒者:“无为客通。”②齐人有请者日:“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靖郭君因见之。客趋而进日:“海大鱼。”因反走。君日: “客有于此。”③客日:“鄙臣不敢以死为戏。”君日:“亡,更言之。”对日:“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阴④,奚以薛为?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君日:“善。”乃辍城薛。(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将城薛:将要修筑薛地的城墙。②谒者:主管传达通报的官吏。无为客通:不要给纳谏的`人通报。③有于此:留于此,犹言留在这里继续说。④阴:庇护,荫庇。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

(1)益一言,臣请烹( )

(2)靖郭君因见之(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臣请三言而已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鄙臣不敢以死为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四处)

君 不 闻 大 鱼 乎 网 不 能 止 钩 不 能 牵 荡 而 失 水 则 蝼 蚁 得 意 焉

4.前人在评论选文时对“海大鱼”三字连连称妙,通读全文,你认为妙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概括总结客的讽谏艺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增加;(2)于是

2.(1)我请求只讲三个字。

(2)我不敢拿生命开玩笑。

3.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

4.造成悬念,使靖郭君对客所讲内容产生了兴趣,打破了进谏的限制。(意对即可)

9.子罕文言文阅读答案 篇九

文言文阅读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各位,大家一起看看下面的子罕文言文阅读答案,欢迎各位阅读吧!

子罕文言文阅读答案

子罕①说宝

宋人或得玉,献诸②子罕。子罕弗③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指鉴别玉器的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④宝,尔以玉为宝。若⑤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⑥。”稽首而告曰:“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也”。

子罕置诸其里,使玉人为之攻之。富而后使复其所。

——选自《左传·襄公十五年》

【注释】:

①子罕:人名,春秋时官员,宋国国相。② 诸:给。③ 弗:勿、不 ,在这里作“不”解。④以……为:把……看作。⑤若:假如。⑥人有其宝:各人保有自己的宝物。

【练习题】: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

(1)宋人或得玉(有人)(2)尔以玉为宝(你)

(3)皆丧宝也(丢失)(4)子罕置诸其里(乡里)

2、子罕不受宝的原因是什么?

答: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3、从子罕身上我们学到了什么?

答:我们要学习子罕洁身自好,不贪钱财的品质。

【译文】:

10.三峡文言文阅读答案 篇十

你看它开头几笔,多像是潇洒泼墨的大写意:“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阀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作者的视线,在无限空阔的天地间扫过,而后从上到下,又从下到上,大笔勾勒磅礴七百里的三峡全景:那耸峙两岸的群峰,拔地而起的叠嶂,便连绵疾走,瞬息之间占据了天空,遮蔽了云日。它们的涌现,简直使整个世界都黯然失色了。天地是三峡的,连“曦(日)月”也只有在“亭午(正午)夜分”,才能进入其中。

不过高山总需有流水陪衬,才显得灵气十足。至于伟岸雄峻的三峡;就更需汹涌飞驰的一江急流了。作者接着选取的,恰正是震荡三峡的浩浩“夏水”:椽笔方落,夏水即已“襄陵”(水凌于高陵之上)。那是三峡水势最盛的夏日,它滚滚滔滔,奔腾咆哮,正与两岸沉默的高山相应,为三峡带来了蓬勃的活力。而阻塞水道,漫过高陵的迅猛,又使三峡于雄峻之中,增添了几分惊险壮奇的声色。令人惊异的是,作者并没有去直接描摹江水的惊涛拍岸,江行的**险恶;而是想落天外,在波峰浪尖之上,虚拟了一叶扁舟,让它击波逐浪,与“王命急宣”的使者骏骑相比,结果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一千二百里的行程,“虽乘奔御风,不以(如)疾也”。只八个字,便在路遥、时短、行速的比较中,显示了三峡之流无可凌逾的湍急!而虚拟中小舟和使者的出现,又赋予了雄奇的自然以无限的生命力,作者的运笔奇思,真是妙不可言。难怪后世李白,竟也因之触动灵感,写出了“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早发白帝城》)的名句。

三峡之美,虽以山高水急为主要特征,但也不仅仅如此。在它七百里的山山水水中,还回转着无尽的俊姿秀影,恰似一条曲折漫长的彩色画廊,一奇一转之间,向你展现的,都是令人留连的绝美画境。就说是“春冬之时”吧,三峡深幽隽逸,别是一种清奇秀脱的模样:你看那碧绿的潭水,浮漾着峰峦花树的倒影;而那些“吸翠霞而天矫”的怪柏,把根扎在悬崖峭壁上,倾斜着躯干,真是情态百出。还有那些挂在山崖上的大大小小瀑布,正带着欢畅的笑声,从高处飞冲而下。面对着这种水清、树荣、山峻、草茂的幽秀景象,你是否也要与作者一起,发出“良多趣味”的感叹呢?

至于那些雨后初晴的秋日,或是霜花满天的早晨,三峡却又另有一番风致了:山野间寒静肃穆,仿佛含着深愁似的。寂寂的山谷之间,又常有“高猿长啸”,啸声绵长,凄凉怪异,加以“空谷传响”,很久才消失。它所带给你的,该是一脉何其缠绵的愁思!这种种惆怅和哀愁,又被作者巧妙地绾结到那一曲“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古朴渔歌中去,听来便愈加余音缠绕,令你神思萧散而泪水涔涔了。

11.短小文言文阅读和答案 篇十一

【甲】《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

【乙】《郑人为盖》

郑之鄙人学为盖。三年而大旱,无所用,弃而为秸槔。三年而大雨,又无所用,则还为盖焉。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

越有善农者,凿田种稻,三年皆涝。人谓宜泄水种黍,弗听,而仍其旧,乃大旱连岁。计其获,则偿歉而赢焉。

故曰:“旱斯具舟,热斯具裘。天下名言也!” (选自《郁离子》)

16.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①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②未几盗起 ▲

③鲜用盖者 ▲ ④劳其筋骨 ▲

17.下列加点词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3分)

A. 郑之鄙人学为盖 为坛而盟

B. 入则无法家拂士 行拂乱其所为

C. 越有善农者 京中有善口技者

D.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人谓宜泄水种黍

18.翻译下列句子(3分)

故曰:“旱斯具舟,热斯具裘。天下名言也!”

19.【乙】文中郑之鄙人无论是学习为盖,还是学习为桔槔,总是事到眼前才去想怎么办,结果都没有派上用场。而越之善农者却在大涝三年时想到有涝必有旱,坚持种水稻,结果丰年弥补了歉年,这说明了 ▲ 。 个人如此,国家也同样,【甲】文中孟子就提出了 ▲ 的`观点。(2分)

20.根据两则文章主题,你觉得以下哪篇文章内容很好地印证了甲文的观点?请简要分析。(4分)

A、《陈涉世家》 B、《邹忌讽齐王纳谏》 C、《出师表》

选( ▲ ) 理由: ▲

答案:

16.(4分)①被选拔 ②不久 ③少 ④使……劳累(一格一分)

17.(3分)B

18.(3分)因此说:“天旱要准备船只,天热要缝制裘皮衣。这真是世间的名言啊!”(译出判断句式特点;译出“故,所以;具:准备”的意思。少一点扣一分)

19.(2分)做事需要有前瞻意识,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格一分)

20.(4分)

选B,邹忌从比美一事中得出“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的结论,由此类比推理及威王被宫妇、群臣、百姓蒙蔽很深,因而劝谏威王颁布法令除蔽,最终使得齐国大治,各国朝齐。生活安乐时,邹忌却能从比美事件中想到国家治理的弊端。这正印证了甲文所言,在国内有辅佐君王的大臣时常谏言,使君王产生忧患意识,从而让国家得以生存。

选C,诸葛亮率师北上伐魏前,感蜀汉危急存亡,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提出了开张圣听、刑赏分明、亲贤远佞三条建议,以史为鉴,激励后主励精图强。这正印证了甲文所言,在国内有辅佐君王的大臣谏言,使君王产生忧患意识,从而让国家得以生存。

上一篇:押品管理风险排查报告下一篇:眉山市“十二五”民生工程建设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