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2025-01-03

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共12篇)

1.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篇一

【关 键 词】智能制造装备行业

【报告来源】前瞻网

【报告内容】2013-2017年中国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发展前景与转型升级分析报告(百度报告名可查看最新资料及详细内容)

报告目录请查看《2013-2017年中国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发展前景与转型升级分析报告》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十一五”期间,我国装备制造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能力、实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所以在“十二五”期间,应加快推进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用更加明晰的市场战略、产品战略、竞争战略支持高端制造业发展战略。而要完成我国传统装备制造业工业转型升级这一历史使命,须大力发展高端的自动化装备,因此“十二五”期间,我国智能装备行业成为制造业升级的发展重点。

智能制造装备是具有感知、分析、推理、决策和控制功能的制造装备的统称,它是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在装备产品上的集成和融合,体现了制造业的智能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发展要求。智能制造装备的水平已成为当今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现阶段,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主要包括精密和智能仪器仪表与试验设备、智能控制系统、关键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及通用部件、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智能专用装备、自动化成套生产线等六大领域。其中,高档数控机床、自动化成套生产线是行业典型代表。随着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近年来中国智能装备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根据工信部的不完全统计,2009年智能制造装备行业销售产值达3000亿元以上,为产业加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根据《“十二五”机械工业发展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十二五”时期,机械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速度将保持在12%左右,其中,高端装备产业的增速高于全行业平均增速一倍以上。根据《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提出的目标,到2015年高端装备的销售产值占装备制造业的比例将达20%以上;到2020年这一比例将达到30%以上。这意味着,2015年高端装备制造业年销售产值将达到6万亿元左右。据此分析,未来5-10年智能装备行业将迎来高速增长。预计“十二五”期间智能装备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率将超过25%;2015年智能装备市场规模将超过1万亿元,占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比重将达到20%左右,同时,行业将重点推进智能仪器仪表与控制系统、关键基础零部件及通用部件、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智能专用装备等四大类产品发展。

报告主要分析了中国智能制造装备行业的环境;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预测;智能制造装备行业重点区域;智能仪器仪表装备行业的发展状况及前景;智能机床装备行业的发展状况及前景;智能控制系统行业的发展状况及前景;智能装备关键部件的发展状况及前景;智能专用装备的发展状况及前景和自动化成套生产线行业的发展情况及前景。同时,佐之以行业最新发展动向及全面详实的一手市场数据,让您全面、准备把握整个智能制造装备行业的市场走向和发展趋势,从而在竞争中赢得先机!

本报告最大的特点就是前瞻性和适时性。报告通过对大量一手市场调研资料的前瞻性分析,深入而客观地剖析中国当前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及其子行业的发展规模、经营效益、竞争格局,并根据行业的发展轨迹及行业领先企业的发展经验,对智能制造装备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做出审慎分析与预测。是各类智能制造装备企业、投资企业准确了解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当前最新发展动态,把握市场机会,做出正确规划决策和明确企业发展方向不可多得的精品。也是业内第一份对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全方位发展现状以及行业重点企业进行全面系统分析的重量级报告。

报告目录请查看《2013-2017年中国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发展前景与转型升级分析报告》

2.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篇二

关键词:企业资源计划,ERP,MRPII,电子商务,企业间协同管理

作为集成化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企业资源计划ERP是计算机技术与企业管理技术结合的结晶。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ERP和CIMS (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 等先进技术, 提高了企业的整体效率和市场竞争能力。

1 ERP管理思想

ERP是由美国Gartner Group Inc.公司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 是信息时代的现代企业向国际化发展的更高层管理模式。ERP管理思想主要体现了供应链管理SCM的思想, 还吸纳了准时生产JIT、精良生产、并行工程、敏捷制造等先进管理思想。E R P既继承了M R PⅡ管理模式的精华, 又在许多方面对MRPⅡ进行了扩充:

在资源管理范围方面:ERP扩展了管理范围, 把客户需求和企业内部的制造活动以及供应商的制造资源整合在一起, 形成企业完整的供应链;并对供应链上所有环节进行有效管理。

在生产方式管理方面:在20世纪90年代初, 许多企业为了紧跟市场的变化主要采用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以及JIT等生产方式, 并由单一生产方式向混合型生产发展, ERP能很好地支持和管理混合型制造环境, 满足企业多元化经营需求。

在管理功能方面:ERP除了MRPⅡ系统的制造、分销、财务管理功能外, 还增加了支持供应链上中供、产、需各环节之间的运输管理和仓库管理;并支持生产保障体系的质量管理、实验室管理、设备维修和备品备件管理等。

在事务处理控制方面:ERP通过在线分析处理O L A P (O n-L i n e A n a l y s i s Process) 、售后服务及质量反馈, 可将设计、制造、销售、运输等集成起来, 并行处理各种相关作业, 为企业提供对质量、适应变化、客户满意、绩效等关键问题的实时分析能力。

在财务管理方面:ERP系统将财务计划和价值控制功能集成到了整个供应链上。

在跨国 (或地区) 经营事务处理方面:ERP还可以满足跨国经营的多国家地区、多工厂、多语种、多币制应用需求。

2 ERP技术特点

ERP也代表了当前集成化企业管理软件系统的最高技术水平。ERP技术及系统特点包括:

(1) ERP更加面向市场, 面向经营, 面向销售, 能够对市场快速响应;它将供应链管理功能包含了进来, 强调了供应商、制造商与分销商间的新的伙伴关系;并且支持企业后勤管理。

(2) ERP更强调企业流程与工作流, 通过工作流实现企业的人员、财务、制造与分销间的集成, 支持企业过程重组。

(3) ERP更多地强调财务, 具有较完善的企业财务管理体系;这使得价值管理概念得以实施, 资金流与物流、信息流更加有机地结合。

(4) ERP较多地考虑人的因素作为资源在生产经营规划中的作用, 也考虑了人的培训成本等。

(5) 在生产制造计划中, E R P支持MRP II与JIT的混合生产管理模式, 也支持多种生产方式 (离散制造、连续流程制造等) 的管理模式。

此外, 还有的ERP系统包括了金融投资管理、质量管理、运输管理、项目管理、法规与标准、过程控制等补充功能。这使得企业的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更加有机地集成。它能更好地支持企业经营管理各方面的集成;并将给企业带来更广泛、更长远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应当说, ERP是以ERP管理思想为核心的、以ERP管理软件与相关人机系统为基础的现代企业管理系统。

3 ERP发展趋势

3.1 ERP发展方向

未来ERP技术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ERP与客户关系管理CRM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的进一步整合:ERP将更加面向市场和面向顾客, 通过基于知识的市场预测、订单处理与生产调度、基于约束调度功能等进一步提高企业在全球化市场环境下更强的优化能力;并进一步与客户关系管理CRM结合, 实现市场、销售、服务的一体化, 使CRM的前台客户服务与ERP后台处理过程集成, 提供客户个性化服务, 使企业具有更好的顾客满意度。

ERP与电子商务、供应链SCM、协同商务的进一步整合:ERP将面向协同商务 (Collaborative Commerce) , 支持企业与贸易共同体的业务伙伴、客户之间的协作, 支持数字化的业务交互过程;ERP供应链管理功能将进一步加强, 并通过电子商务进行企业供需协作, 如汽车行业要求ERP的销售和采购模块支持用电子商务或EDI实现客户或供应商之间的电子订货和销售开单过程;ERP将支持企业面向全球化市场环境, 建立供应商、制造商与分销商间基于价值链共享的新伙伴关系, 并使企业在协同商务中做到过程优化、计划准确、管理协调。

E R P与产品数据管理P D M (P r o d u c t Data Management) 的整合:产品数据管理PDM将企业中的产品设计和制造全过程的各种信息、产品不同设计阶段的数据和文档组织在统一的环境中。近年来ERP软件商纷纷在ERP系统中纳入了产品数据管理PDM功能或实现与PDM系统的集成, 增加了对设计数据、过程、文档的应用和管理, 减少了ERP庞大的数据管理和数据准备工作量, 并进一步加强了企业管理系统与CAD、CAM系统的集成, 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的系统集成度和整体效率。

E R P与制造执行系统M E S (Manufacturing Executive System) 的整合:为了加强ERP对于生产过程的控制能力, ERP将与制造执行系统MES、车间层操作控制系统SFC更紧密的结合, 形成实时化的ERP/MES/SFC系统。该趋势在流程工业企业的管控一体化系统中体现得最为明显。

E R P与工作流管理系统的进一步整合:全面的工作流规则保证与时间相关的业务信息能够自动地在正确时间传送到指定的地点。ERP的工作流管理功能将进一步增强, 通过工作流实现企业的人员、财务、制造与分销间的集成, 并能支持企业经营过程的重组, 也使ERP的功能可以扩展到办公自动化和业务流程控制方面。

加强数据仓库和联机分析处理OLAP功能:为了企业高层领导的管理与决策, ERP将数据仓库、数据挖掘和联机分析处理OLAP等功能集成进来, 为用户提供企业级宏观决策的分析工具。

ERP系统动态可重构性:为了适应企业的过程重组和业务变化, 人们越来越多地强调ERP软件系统的动态可重构性。为此, ERP系统动态建模工具、系统快速配置工具、系统界面封装技术、软构件技术等均被采用。ERP系统也引入了新的模块化软件、业务应用程序接口、逐个更新模块增强系统等概念, ERP的功能组件被分割成更细的构件以便进行系统动态重构。

ERP软件系统实现技术和集成技术:ERP将以客户/服务器、浏览器/服务器分布式结构、多数据库集成与数据仓库、XML和Internet/Extranet、软构件与中间件技术等为软件实现核心技术, 并采用XML等作为ERP系统的集成平台与技术。E R P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最终将促进基于Internet/Extranet的支持全球化企业合作与敏捷虚拟企业运营的集成化经营管理系统的产生和不断发展。

3.2新一代ERP主要特点

根据ERP管理思想与管理软件系统的发展过程与趋势, 新一代ERP应当具备以下主要特点:

管理思想先进性与适应性:新一代ERP应当在继承当前ERP管理思想的基础上, 不断吸纳最新的先进管理思想或模式, 如敏捷制造与敏捷虚拟企业组织管理模式、供应链环境下的精良生产管理模式、基于电子商务的企业协同管理模式、跨企业的协同项目管理模式等等。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企业间协同性:在网络化信息时代, 制造业的竞争焦点已从单一企业间的竞争转化为跨企业的生产体系间的竞争。新一代ERP应当支持这种扩展型企业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企业间协同经营与运作。

面向企业商务过程的功能可扩展性:新一代ERP将越来越面向企业的商务过程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相关过程与资源的管理, 其业务领域与功能不断扩充。新一代E R P除了具有传统的制造、财务、分销等功能外, 还将不断吸纳新的功能, 如产品数据管理P D M、客户关系管理C R M、供应链管理S C M、电子商务、制造执行系统M E S、决策支持系统D S S、数据仓库与联机分析处理OLAP、办公自动化OA等等, 从而构成了功能强大的集成化企业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因此, 新一代ERP应当具有很好的功能可扩展性。

经营生产计划与控制的及时性:为了改进M R P I I/E R P的“重计划, 轻控制”的弱点, 新一代ERP将进一步加强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审核的集成功能, 增强企业E R P系统的应变能力和现场管理能力。

基于软构件的系统动态可变性:新一代ERP软件系统应当针对企业组织或过程重组和业务处理调整的需求, 应当做到动态可重构, 迅速适应企业的变化。

基于最新软件架构的系统可集成性:新一代E R P系统应当基于最新的软件架构、平台、接口等实现系统集成, 其中包括企业应用集成EAI服务器、基于中间件的软件体系结构、浏览器/服务器分布式体系结构、J2EE架构、基于XML的系统接口、基于Web的ERP应用套件等等。新一代ERP系统还应当跨越异构计算机系统平台实现系统集成。

可以看出, ERP的管理领域早已超出了企业内部资源计划与管理的范畴, 已经步入了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间协同管理的阶段, 并将最终导致面向全球化生产体系的新一代ERP系统的出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罗鸿.企业资源计划ERP与SCM、CR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2]饶艳超.ERP系统应用问题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3]赵军.企业信息化资料汇总 (ERP/CRM/EAM/SAP/ORACLE)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篇三

关键词 过程装备 控制过程 发展趋势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是上世纪5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一门融机械、化工、电工于一体的交叉性学科,是由最初的化工机械发展过来,自成立以来,已曲曲折折地走过了近50年的路程。纵观过控的发展历史,其发展趋势是日渐热门。就业形势方面本专业人才需求量基本上一直是供不应求的状况,就业率越来越高,就业环境越来越好,就业待遇也不断在上升。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这个专业在这个人才竞争激烈的21世纪的大熔炉,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在各大专业中占有重要的分量,特别是在化工机械方面占有重要地位!

一、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的内涵

过控,即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实际上是将机械工业和操纵工程经进展和改造,使之能服务于过程工业,它的进展和相关行业的进展紧密相关。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主要研究过程装备设计与制造,成套装置的开发与设计,设备结构及强度理论,高效节能装备的开发,过程安全理论,制冷技术与装备,流程参数控制理论与技术,粉体理论与技术等。其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例如机械、化工、制冷、能源、生化、轻工、石油化工、制药、动力、环保、食品、劳动安全等等。

二、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相关行业的现状

我国的经济进入了新的快速增长区间经济的快速增长导致对人才的大量需求。机械工业重点发展四大领域中重大技术装备领域与农业装备领域,均与“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息息相关。我国的化学工业(包括石化工业)经过50多年的建设已经具备相当规模和基础,是生产量大,门类比较齐全、品种大体配套的工业体系。豍盐化工、氯化产品、化肥、农药;豎有机原料、无机物化工;豏石油化工、煤化工;豐合成材料。上述各重大项目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其中,需要懂得过程装备与控制的技术人员占了绝大多数。能源方面,近年以来我国电力工业开始提速发展,我国未来20年能源领域将面临一系列挑战。在能源安全越来越上升到战略高度的今天,先进能源技术的开发已日益受到重视,核能、氢能、可再生能源成为主要能源的时间还远,石油化工能源以及电力将成为短期内主要的能源。

显然,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势必对过程装备和控制工程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的发展趋势

(一)信息服务业是过控的强大动力源

信息化已经成为过控进展的大趋势,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改变了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理念,同时也有效的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改善了产品的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加快企业对市场的发应速度,极大的增强了制造业的竞争力。

(二)人力资源是过控的基础

资源技术密集型、高新技术产业和工业化过程中产业结构升级优化所需的人力资源,主要靠培养和引进全面进展的高素质人才来解决,这对教育、科技、信息、文化等全面提高人民素养和科技文化水平的服务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新型势下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出现“耦合”现象

在當前经济进展中,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出现了相互融合的势头。这种融合更多的则表现为服务业向制造业渗透。随着专业化分工程度的深化和市场体系的完善,现代服务业在新型工业化中的作用不断增强。

目前,许多企业的生产和服务功能已经融合在一起,许多企业的经济活动甚至已由以制造为中心转向以服务为中心。制造和服务相融合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制胜法宝。在美国许多文明的制造企业中,服务含量在整个产值和增加值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很难判断它是制造业企业还是服务业企业。

(四)服务业国际转移成为重要趋势

近几年,在全球经济不经济的大背景下,跨国公司开头了新一轮的全球产业布局调整。制造业的国际转移仍然是产业布局调整的重心,服务业向新型市场国家转移的趋势也渐趋明显,成为新的热点。服务业国际转移表现为下述三个层面:一是项目外包,即企业把非核心辅助型业务托付给国外其他公;二是跨国公司离岸化,即跨国公司将一部分服务业务转移到低成本国家;三是一些和跨国公司有战略合作关系的服务企业,为了开拓东道国市场和开展国际服务贸易而进行服务业国际转移。

四、结语

本行业虽然涉及面广,但是基本分为两大类:一类搞设备和机器的设计,选型,我们称之为学术派;一类搞设备的维修,故障诊断排除。前者多在设计院,工作环境相对好一些,而后者多在工厂生产一线,环境相对较差一些,但工作经验更加丰富,时间更强,我们称之为工程派。本行业的起薪相对于其他行业的工作相对较低。要耐得住寂寞,耐得住孤寂。不要只看重眼前的薪酬水平,尤其是对于那些想长远在这一行业发展的人。学术派的薪酬开始较低,基本工资也较低,但随着工程项目的增多,随着各种项目会有各种各样的收入流入腰包。而工程派收入就比较稳定,一般就是基本工资+奖金+福利这些基本模块。几年以后的收入也比较可观。总的来说,在国家经济水平快速发展的状态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的发展前景十分良好。

参考文献:

[1]李志义,刘志军.对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背景的认识[J].化工高等教育,2003(01).

[2]程树珍.关于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教材体系的构建[J].化工高等教育,2003(01).

4.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篇四

为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积极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市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根据国家出台的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及省产业振兴计划,结合我市实际,制定《贵阳市装备制造业振兴与发展实施计划》(2009-2012),作为我市今后四年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指南。

一、产业发展现状与发展环境

(一)产业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贵阳市装备制造业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产品研发取得了明显突破。20吨级混合动力环保节能型液压挖掘机、高速工程车、立轴式破碎机械、重型数控轧辊磨床、数控电火花线切割机、数控深孔钻床、数控铲齿刀磨床、WCYJW系列复式永磁电机抽油机、高速负压圆网薄页纸机、汽车零部件等一批技术水平较高的装备产品已成功开发并投入市场,带动了我市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04.5亿元,同比增长19.5%,实现工业增加值52亿元,同比增长17%;利税12.8亿元,同比增长12.3%;利润6.8亿元,同比增长17.2%;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18.9%、7.6%、14.3%。同时,装备主机企业亟待培育和装备制造业整体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依然凸现。

(二)发展环境

一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已具有一定基础。我市已初步形成产品门类齐全(涵盖装备制造业的7大门类)、有一定综合配套能力、专业技术人才聚集、有较强科研开发与生产能力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以贵阳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贵阳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新天园区等为主的工程机械、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电子元器件等产业集群,建设了一批较高水平的装备技术创新平台,培养了一批骨干技术人才,拥有了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装备和产品。二是装备制造业面临良好发展机遇。国家扩大内需增加投资、增值税转型以及启动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及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项目,为我市装备制造产品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三是数字化及信息化已成为生产、制造及生活中的普遍消费,“家电下乡”及“支持3G发展”措施的出台等,为我市电子产品制造业带来了市场机遇。

二、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发展思路

按照“装备主机为龙头、专业化协作配套为支撑、产业基础平台建设为保障、集群式发展为目标”的发展路径,坚持装备智能化、控制数字化的发展方向,大力推进装备制造业与电子信息产业的融合;重点支持工程机械、专用数控机床等优势装备主机和汽车零部件、关键基础件、电子元器件及特色机械零部件等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加快小河-孟关装备制造生态工业园和麦架-沙文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形成产业集群;优化装备制造业所有制结构,推动我市企业与国内外优强企业的联合、重组,借助外力做强做大装备制造业。

(二)主要目标

到2012年,贵阳市装备制造业要实现的主要目标:

——通过培育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骨干装备制造业企业或集团,建成工程机械、专用数控机床、关键液压件、通用基础件、汽车零配件、飞机零部件、特种(改装)车辆、专用机械及仪器仪表等产业集群。

——市属国有装备制造业企业全部完成改革改制,并实现国有资本的有序退出,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和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初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完整的生产组织体系、现代化的售后服务体系;

——到2012年,完成工业总产值435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18亿元;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1.5%,装备产业中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3.5%。

三、主要任务

(一)调整产业布局

加快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小河区、高新区等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建设力度,着力做好小河—孟关装备制造生态工业园、麦架-沙文高新技术产业园规划建设工作;千方百计引入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来贵阳投资建设和发展;积极引导装备制造企业向园区集中,促进产业集聚。把小河—孟关装备制造生态工业园、麦架-沙文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成为西南地区装备制造业重要基地;推进修文扎佐装备制造业用特钢生产基地建设。

(二)调整产品结构

以主机带动配套,以产业关联促进聚集,围绕装备制造关键共性技术及产业配套,开发一批新产品,优先发展机械整机、成套装备、核心基础件及关键零部件产品。一是继续完善詹阳重工、成智重工等工程机械产品系列开发和加强市场开拓。二是拓宽数控机床研制开发的系列化、差异化技术延伸和产品生产。三是引导控制技术和自动控制成套设备开发服务能力向其他产业延伸。四是针对新能源汽车开发应用,引导汽车零部件企业紧跟行业发展方向搞好产品结构调整和配套。五是支持振华集团发展新能源汽车及电子装备用锂离子正极材料。

(三)加快企业改革重组

大力支持詹阳重工、险峰实业等优势企业与中小装备制造企业构建互惠共生网络,形成产业联盟。通过以股份制改造、产权多元化、引进国内外优强企业并购等方式,强力推进企业改革重组。

(四)完善技术创新体系

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等的建设。培育建设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鼓励和支持企业联合科研院所,依托重点工程、重点项目,通过技术攻关、工程试用,开发生产一批新品、精品。进一步为三大军工基地企业技术中心搞好服务;

着力改善贵州轮胎博士后工作站科研条件;整合詹阳重工、成智重工、三环机械等企业技术力量,争取詹阳重工技术中心升级为国家级技术中心。以20-30吨液压挖掘机液压及电控系统开发为基础,建立工程机械液压与电控系统工程中心,专业研发生产关键液压件及提供成套技术解决方案。争取险峰机床技术中心升级为国家级技术中心,并为我市专用机床研制提供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五)构建产业配套体系

围绕装备制造关键技术及产业配套,以装备主机发展为带动,广泛开展协作配套,实现集群式发展,整体提升我市装备制造业产业层次。一是装备主机企业与零部件企业的配套。重点培育和解决詹阳重工、成智重工、险峰机床、贵阳海信、林泉电机、南海机电、高原矿山、万达客车等主机企业的非核心零部件配套。二是装备产品与本地用户的应用配套。积极推进我市挖掘机、采矿机械、破碎机械、电机等产品在磷煤、铝矾土矿山开采、铁路公路建设、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建设等的应用合作。三是加强装备制造业基础工艺平台建设。以金鑫铸造、南方汇通、八达铸造等铸造企业和金龙锻造、安达锻造等企业为核心,集中打造铸锻造基础工艺配套生产服务平台;以华工注塑模具公司为基础打造模具生产配套平台;引导热表处理(热处理、电镀、磷化、表面改性、浸镀等)向园区集中,实现社会化、专业化协作。四是加快贵阳特钢异地搬迁改造建设,为机械零部件提供原材料配套。五是加快凯科特改性复合塑料项目建设,为装备制造业中汽车零部件、电子装备等提供新型工程塑料。

(六)加快装备制造业九大重点领域发展

1、工程机械。一是以挖掘机、多用途工程车、破碎机械等主机产品,带动电子监控系统、液压元件、机械基础件、结构件、覆盖件等工程机械主要配套产品的生产。在高速轮式挖掘机、轮式多用途工程车产品产业化基础上,大力开发军民两用多功能、全天候挖掘机、高效率多用途抢险工程车及70吨以上重型挖掘机。二是大力发展模块式破碎工作站,积极拓展在水利建设、建材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和参与国际竞争。三是开展工程机械电子监控系统系列产品设计制造,使其保持在行业领域的重要地位。

2、专用数控机床。一是以数控轧辊磨床、数控大型外圆磨床、数控无心磨床、导轨磨床、数控加工中心等主机产品为支撑,带动各种机型的机床铸件、通用及关键零部件、金属切削刀具、夹具以及数控机床功能部件的规模化配套生产。二是进一步完善数控电火花线切割机床产品系列,提高市场占有率。三是加快数控铲齿刀工具磨床产业化进程和市场推广,开发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专用精密工具数控磨床系列产品。

3、特种(改装)车辆及汽车零部件。一是以多种形式盘活客车、改装车的资产存量,推进客车、改装车研发及生产的实质性进展。二是努力建成包括汽车橡胶、汽车电子、仪器仪表总成等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三是努力建成南方汇通车辆修造基地

4、专用机械及配套零部件。大力发展采矿机械、石油钻井工具、打捞工具、震击工具以及石油勘探、钻探、开采测试仪器等专用机械产品,扩大石油工业的装备配套能力和配套水平;积极发展物流输送设备、分拣系统及设备、环保设备等装备。

5、关键基础件及仪器仪表。发展成套液压基础件、机床用基础件、航空航天基础件及特种

电力电子元器件。面向工程机械、海洋石油钻采平台等主机需求,研究开发与这些主机配套的成套液压系统;开发生产航空航天用零部件。

6、装备制造业基础工艺与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以提高生产效率和广泛开展节能降耗为目的,按照社会化分工、专业化协作的原则,优化资源配置,构建科学合理的产学研机制,扶持建设铸锻造、工模具及热表处理装备制造业基础工艺平台与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7、新型电子产品。支持振华集团新型电子元器件和数字电子产品的开发生产;支持贵阳海信技术创新与技改扩能,集聚相关产业配套,逐步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家用消费电子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基地之一。

8、装备用特种钢。加快推进首钢与贵阳特钢合作,建成中西部地区重要的装备制造业用特钢生产基地。支持三占集团等企业大力发展钎钢及产品延伸,做强做大企业。

9、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支持和推动软件企业发展,鼓励拓展软件外包业务;扶持本土动漫产业。

四、重点项目

具体项目见“贵阳市装备制造业振兴与发展实施计划重点项目表”。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园区所在区(市、县)政府及市级工业经济相关部门负责协调有关政策落实、协调解决装备制造业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对该计划中提出的主要目标、重点项目实施等情况,进行不定期检查、督查和评价。

(二)落实国家有关税收优惠政策

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若干意见》(国发〔2006〕8号)和国家《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用好增值税转型、技术创新、节能、鼓励出口、扩大消费等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对企业的辅导和信息沟通,切实发挥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对产业发展的引导、鼓励作用。

(三)加强规划引导和园区建设

一是着力做好小河—孟关装备制造生态工业园和麦架-沙文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工作,强化要素配置,确保2012年基础设施基本建成。二是依托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抓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依托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现有装备制造业基础,重点发展工程机械、专用汽车及零部件、机械基础件等装备制造业;依托两大军工基地(011和061)的民品开发,加快军工技术民用转化。三是对于新建项目或因城市规划调整需搬迁的项目,原则上进入小河—孟关装备制造生态工业园或麦架-沙文高新技术产业园,其他区域不再审批建设。

(四)加快企业兼并重组步伐

推进市属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促进国有资本结构优化和战略性调整,到2011年底,基本完成市属国有资本的有序退出;引进国内外优强企业积极参与市属国有装备制造业企业改革重组,发挥工投公司的投融资平台作用,强化与工商公司的合作和衔接,盘活存量。

(五)加快技术改造和重点项目建设

围绕我市装备制造业的重点项目建设,鼓励和支持企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动产业升级。按照“改造一批、投产一批、储备一批”的思路,抓实技术优势突出、带动效应强的项目建设,推动我市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列入市级以上重点项目的,明确工业经济主管部门领导干部牵头的协调服务包保责任制,强力推进项目建设。

(六)多渠道增加投入

一是充分应用工业投融资平台,发挥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鼓励社会资金投入装备制造业各环节。二是加强协调银企关系,改善中小企业投融资环境,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国内外上市融资,鼓励符合国家相关金融政策的装备制造企业发行企业债券与股权融资。三是通过提供适当的引导性财政资金,支持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帮助企业渡过近期内市场疲软的难关。

(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改变单纯以优惠政策招商的方式,通过完善各专业园区基础设施和软环境建设等手段,引进大企业、大集团。同时,结合贵阳市实际,围绕完善产业链的思路专业引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我市规划的装备制造企业。

(八)扶持主机和已具竞争优势的产品

一是对贵阳市现有主机或终端产品生产企业加大扶持力度,在土地使用、资金支持、协调服务等方面加以倾斜。二是在上述企业申报国家级和省级技改、创新、节能等项目时,予以重点考虑。三是加大对装备制造业产业和产品结构升级的扶持力度,对贵阳市特色装备产业、优势产品电动汽车用零部件产业、装备制造业用特钢及特种工程塑料等给予扶持。

(九)加大本地化产品采购力度

鼓励采购和使用本地装备、产品。由政府投资为主体的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在招投标中优先选择能满足要求的工程机械、破碎机械等本地产品。以企业投资为主体的重点项目建设,鼓励采购本地产品。加强设备进口管理,凡需市、区(县、市)扶持项目,必须严格审核重要或重大技术装备和关键核心装备进口,对我省、市生产制造的装备能够满足需求的,要优先使用。

(十)实施人才激励政策

全面落实《中共贵阳市委 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筑党发

[2008]21号)及其配套《贵阳市引进高层次人才办法》(试行)文件精神。支持和引导企业培养一批懂市场、精技术、善管理的人才,同时加强中高级技工队伍建设。

六、计划实施

5.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篇五

摘要:在分析浙江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与趋势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浙江地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优势,以浙江地区装备企业为基地,与高端装备企业开展广泛深入的合作,发挥“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机制作用,推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深度结合,提高高端装备制造业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端装备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途径。

关键词:高端装备制造业;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7-0174-02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建设及各行业进行简单再生产提供工具和装备的生产制造部门,是制造业的核心组成部分。装备制造业是其他行业的基础,其水平的高低会影响其他行业的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是以技术创新为引领,以高科技技术为核心,处于高端产业重要环节,决定整个产业中战略位置,在现代工业体系中的处于主体,推动现代工业转型升级。按照工信部印发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的重点领域和方向,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抢占未来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要选择,对加快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强国迈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高端制造业高技能人才的现状

1.浙江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目前,在浙江地区部分地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高技能人才紧缺,近几年浙江省技术技能型人才十分短缺,其人才的缺口呈逐年增大的趋势,高技能人才的短缺正日益加强。浙江省是全国重要的制造业生产基地,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国内劳动力生产成本上升,装备制造业也将向高端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这就需要一支掌握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队伍,随着全球大中型企业在浙江地区投资建厂,迫切需要大量的相关高技能人才。

2.浙江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高端装备制造发展将深化教产合作,强化职业教育能力建设,提高服务高端装备制造水平,搭建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沟通、交流、合作的平台,重点发展职业教育服务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策略,探索和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和支撑国家装备制造业,特别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创新发展。会议发布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表明,到2015年,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占装备制造业比例为15%,到2020年,将比例提高到25%以上,提高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竞争力,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但同时高端装备制造高技能人才却十分缺乏,浙江地区的一大批企业面临转型升级,需要大量高端装备制造高技能人才,否则在浙江地区获得生存越来越困难,面对近年来高端装备制造高技能人才的增长远远不及高端设备的增长,而目前我国培养高端装备制造高技能人才的高等院校屈指可数,目前高等学校大多没有开设相关课程,没有专门以高端装备制造高技能作为培养的专业,这是我们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在课程的设置,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及如何培养合格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

世界经济竞争格局正发生变革,加速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是产业发展的第一资源,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人才和教育的需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实现高端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保证。未来十年,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将迎来发展的重要时期。“十二五”期间,必须把握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加大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培养力度,推动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转变。

二、高端装备制造企业高技能人才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职业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础薄弱。高职院校办学专业定位不明确,职业教育灌输不强,不少高职毕业生难以适应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能力要求。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受场地、资金等因素导致合格的高技能人才人数严重不足。对高技能人才的重视程度不够,在薪金待遇上没有真正体现出来,容易出现留不住人或招不到合适的人才。

2.企业职工培训处于被动局面。企业自身重视生产与短期利益,对员工培养投入不足,使企业应承担的培训责任转移给职业院校和社会。同时企业内部培训制度不健全,缺乏为企业员工制订完整的培训计划和安排,大部分企业很少设定专门的培训部门,企业员工很少有时间去参加培训,对培训教育资金投入欠缺,缺乏针对高端装备制造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专项资金。

3.高技能职业培训的机制尚未成型。随着市场化的竞争,行业、企业的竞争加剧、高技能人才培养需要一定周期,企业在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应发挥主体作用,企业是人才的最大受益者,企业经营者如果只追求利润,对高技能人才只使用不培养,形成不了企业高技能人才的培训机制,社会上的培训机制尚未形成。社会力量培训机构为数众多,但在职业教育、办学理念、规模达不到高技能人才所需要求。

4.从业者文化程度偏低,地区发展不平衡。高端技能人才学历层次偏低,以技师为例,学历层次不高,文化程度偏低,直接影响到现有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培养,从而影响高端装备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从地区分布上看,人才地区分布不合理的现状,对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将带来直接影响。

三、高端装备制造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主要途径

1.根据浙江地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特点,分析职业岗位能力,构建高素质技能人才知识、技能与素质体系,以适应产业升级需要。高技术领域岗位工作的人才,是行业企业不可或缺的人才。在面向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高技能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如何建立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培养合格的人才被企业所用。我国要从经济大国变成经济强国,从低端制造到高端制造,必然需要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但70%以上需要高端技能人才,需要建立产学研基地与高端装备制造基地相对应。

2.以“校中厂、厂中校”与“三位一体”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共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满足对高端技能人才的需求,行业企业应积极参与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中,参与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共同编制课程标准及特色教材;共同确定实训基地建设方案;选派高级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为院校学生授课。坚持体制创新、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形成了工学结合的组织框架。以“校企合作、产学一体”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模式,结合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优秀企业文化,对接企业岗位要求,遵循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专业的职业核心能力、岗位知识、技能的知识体系作为支撑。

3.强化行业标准应用,培育“双师”结构高素质师资团队建设。为保证基于行业标准的特色专业建设的有效推进,强化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严格按照行业标准要求,鼓励教师到企业一线参加实践锻炼,组织教师参与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培训,考取行业职业资格证书,进行“双师”素质教师培养;通过聘请行业内企业高级技术人员、一线企业技术能手为兼职教师,建成了具有“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在江浙地区及浙江地区高端装备制造业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高素质师资团队。以行业企业一线产品为载体,针对性地提出课程培养目标,以达到培养学生符合企业要求。在制定课程标准时应注重对职业能力的培养,由企业技术人员与教师共同制定,并编写与生产实际结合的培训教材,课程的内容与高端装备制造行业的新技术、工艺相结合。

4.实施项目化管理,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开展县校合作,既发挥县域的优势,又利用院校的人才、科技、教学资源优势,达到县域和院校的双赢――一方面提升学院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水平和服务地方能力的水平,另一方面又为县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输送高技能人才。同时与台湾龙华科技大学合作办学,第一阶段主要包括双方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体系、制订专业教学计划、实行专业教师互访学习等内容;第二阶段主要包括开展课程深层次合作、共同组建技术开发室、探索引入四年制课程体系等内容。

5.建立公共实训基地,培养高技能人才。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由于资金、人员、规模的限制,凭借企业自身很难开展培训高技能人才。可以考虑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实训基地,为中小型企业和职业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以校企合作的方式,积极开展高技能培训项目,以满足中小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四、结论

总而言之,提升浙江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和人才培养机制,要通过地方政府、企业和学校三方面的引导和政策上的支持,结合国外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方向,以浙江地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规律,将企业的利益和高校的人才培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才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贺正楚,潘红玉,寻舸等.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发展模式变革趋势研究[J].管理世界,2013,(10):178-179.[2] 史旦旦,任梅.浙江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7,(12):57-60.[3] 金潇明,周劲松,文益民等.制造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与创新[J].中国电力教育,2009,(4):42-44.[4] 王晓江,田昊.高职院校专业服务社会能力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14,(4):3-5.[5] 王莉杰,涂丽华,胡春榜.基于技能竞赛视域下的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4,(10):18-20.[6] 潘万贵,林海波.校企深度合作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路径探索――基于“三位一体”模式[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6):

6.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篇六

机械制造工艺原先分散的制造模式已经渐渐被集成化的制造模式所取代。传统分散的制造模式无法统一的实现大规模加工,而且对于机械制造工艺也无法做到全面有效的控制;相比而言,集成化的设计、加工、生产等诸多步骤都只需一次性的完成,这正是机械制造工艺高度自动化的表现,而且集成化的制造模式规模更大,连续性更强,更加便于统一的管理和加工[2]。这种集成化的发展趋势正是对于当前机电一体化重视的结果,这也有利于我国机械制造工艺的不断成熟和发展。

2.2微观化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于制造业产品的要求也更加趋向于细节化。消费者在购买一些制造业商品时,对于商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也就要求机械制造工艺也要加大对细节重视程度,这也正是机械制造工艺微观化的发展趋势。加工手段的提升以及材料的进步正是可以有效地使机械制造工艺顺应这种发展的趋势,使得加工更加精密化,尤其是在一些精细加工的领域,完全可以充分利用当今非常流行的纳米技术进行加工,做到切实有效地提高加工工艺的精密程度,促进机械制造工艺的微观发展。

2.3自动化发展趋势

自动化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机械制造工艺的准确率和加工效率,因此在机械制造工艺的发展中,自动化技术理应不该被遗忘。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大解放劳动力,这种解放劳动力并不是指更多的人失业,相反,这可以让更多的人去完成更少但是技术含量更高的工作,可以进而大大地促进工作效率。而且自动化设备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避免人为疏忽所导致的失误,对与机械制造工艺的发展也是大有裨益的。2.4数字化发展趋势数字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对于机械制造工艺的发展也是有着很大促进作用的。在制造过程中实现数字化能够保证生产的准确性和合理性,简化生产流程,确保机械制造地顺利进行,有效地提高机械制造工艺的水平;然而数字化不仅仅体现在制造过程中,在管理层面,可以有效地运用数字技术,及时地将一些机械制造的信息传送到管理者的手中,实现对机械制造实时有效的管理,防止一些管理疏漏情况的发生。可以说,实现数字化也是机械制造工艺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

3结论

精细化和自动化是今后机械制造工艺发展的一个大的趋势,因此要实现我国机械制造工艺的进步,使得我国机械制造工艺紧跟世界潮流甚至走在世界的前列,就必须大力发展科技,企业提高对于新兴科技的重视程度,管理也要做到有序尽责,制造技术做到创新和高效,全面实现机械制造工艺的现代化和数字化,提高对于细节的重视程度。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通过机械制造企业不懈的学习和努力,我国机械制造工艺一定会迈上一个全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熊淑秋,聂志刚.论机械制造工艺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J].无线互联科技,(11).

7.关于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分析与研究 篇七

1、装备制造业的定义

目前,世界其他国家包括国际组织并没有提出“装备制造业”这个概念。“装备制造业”的概念可以说是我国所独有。19 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的“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经济日报》,1998年12月10日研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第1版。)制造业的核心是装备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又称装备工业,主要是指资本品制造业,是为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和国家安全需要而制造各种技术装备的产业总称。

重大技术装备是指装备制造业中技术难度大、成套性强,对国民经济具有重大意义、对国计民生具有重大影响,需要组织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才能完成的重大成套技术装备。

2、装备制造业的分类

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其产品范围包括机械、电子和兵器工业中的投资类制成品,分属于金属制品业、通用装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器装备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装备制造业7个大类185个小类。

二、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1、国际装备制造业现状

具有国际先进乃至领先水平的起重装备技术云集在德国、意大利、芬兰、美国等国家。他们拥有世界顶尖的设计与制造人才,引领起重装备的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三一重工,2009年在德国贝德堡市投资1亿欧元建设研发中心及机械制造基地,通过这种模式完成对自身的技术凝聚。作为行业巨头充分霸占着国际市场实现国际领先的地位,都在“蓄势”,自然成了它们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的战略“储备”。

目前,世界工程起重机年销售额已达75亿美元左右。主要生产国为美国、日本、德国、法国、意大利等,世界顶级公司有10多家,世界市场主要集中在北美、日本/亚洲和欧洲。科尼起重机国际公司是港口、码头大型集装箱和巨大部件装卸起重机的专业制造商与服务供应商。在技术、资源等要素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国外企业中,1200吨级工程起重机都已是较为成熟的产品。另外,欧洲市场全路面起重机占有率达80%以上,美、日等国以轮胎式起重机为主。RT(越野轮胎起重机)和AT(全地面起重机)产品的迅速发展,打破了原有产品与市场格局,在经济发展及市场激烈竞争冲击下,导致世界市场进一步趋向一体化。

2、国内装备制造业现状

(1)从产业政策分析。我国高度重视和支持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2006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2007年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海关总署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落实国务院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有关进口税收政策的通知》,明确重大技术装备业将享受进口税收优惠,以提高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及自主创新能力。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国家制定了《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规划在分析了装备制造业现状及面临的形势的基础上,指出装备制造业产业调整和振兴的主要任务是依托十大领域重点工程,振兴装备制造业;抓住九大产业重点项目,实施装备自主化;提升四大配套产品制造水平,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和推进七项重点工作,转变产业发展方式。规划还指出了十项政策措施。

(2)从发展状况分析。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起重机市场,而起重装备是制造业的重点领域。中国共有起重机械生产企业约500家。徐州重工、辽宁抚挖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中联重科,以履带式起重机为主。大型集装箱装卸运输成套设备是未来重机行业重点发展领域之一;凭借本省深海地域优势,船舶制造仍是未来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大型造船门机将辐射装备制造的重点领域。

我国工程机械产业在未来一定时期内,需求将逐步扩大。但中国工程机械必须加快产业结构升级,逐步走出多数集中在产业链低端的局面,向拥有核心竞争力的高质产品的产业链高端迈进,这也是走向工程机械强国的必然之路。因此,起重装备的转型升级、结构调整将成为未来十年中国制造业的主旋律并实现五大转变:即从依靠投资拉动向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转变;从注重生产能力扩张向注重技术能力积聚转变;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从世界制造业价值链低端向世界制造业价值链高端转变;从对环境挤压向对环境友好转变。

我省的起重装备制造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且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缺少技术支撑,产品升级换代比较缓慢,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

3、装备制造业发展趋势

世界装备制造业,在新的历史时期将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服务在价值链中的比重不断上升;重视发展制造基础技术、全面提高基础零部件技术水平;装备制造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世界制造业调整和转移规模加大;市场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产业高技术化(包括节能型、环保型成果转化)的改造、提升;装备制造的全球化;装备制造业的高度集聚与协同发展。

三、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性

1、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浙江省正处在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时期,经济第十届中国西部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增长方式的集约化不再是盲目追求速度和产量,而是注重效率和质量,以及节约资源和降低污染,开发先进、高效的技术装备。它将承担着为国民经济各行业和国防建设提供装备的重任,解决技术与产业竞争的软肋。用先进装备改造传统产业,是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手段。

2、促进成果转化与产业化

装备制造业是科学技术和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最具深度、最有影响的产业。技术装备作为技术载体,是科研成果从潜在效益转化为现实效益的主要途径。技术装备是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大、产业关联度大以及出口贸易利益较大的商品。随着产学研合作模式的不断深化,更加有效地实现从技术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移,强化了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工程化与产业化,提高对行业的技术带动和辐射作用。

四、装备制造业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组织结构不合理

企业规模小,大规模企业也不多,产业集中度低。长期以来,中国装备制造业重外延、轻内涵,投资分散、重复布局十分严重,且多数企业按“大而全”和“小而全”建设,致使装备制造企业规模普遍很小,即使所谓“特大型”和“大型”企业规模也不大。

长期以来中国重大工程项目的工程设计、产品设计和制造分属不同部门,严重地影响了国内技术装备成套供应体制和能力的形成。

国内金融业参与装备制造业的投资、组合的渠道受到众多限制和约束,难以通过资本市场解决装备制造业的改组。因此,无法实现多途径产业发展的规划。

2、技术结构不合理

(1)自主开发能力低。由于企业规模小,缺乏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和物质技术手段。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技术,吸收消化能力差,产品更新周期长。高新技术装备和重大技术装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引进国外技术。

(2)企业没有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不仅研发经费有限、人员不足,同时分布极不合理。研究开发经费和人员主要集中于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

(3)设计和制造技术能力不强

现代化的设计以综合和系统的观点,从市场、设计和生产过程中寻找最佳的结合点,集合材料、工艺、控制、系统、工程等方面,开发设计技术先进和性价比优势产品,满足用户需求替代进口。

(4)产品结构不合理,中国长期处于短缺经济状态,许多产品严重供应不足。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意识不强,一些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特别是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等行业巨头向中国大陆转移的新趋势。因此,重大技术装备和高新产品严重短缺,致使国外产品大量冲斥国内市场,约占30~50%。

(5)配套能力差,没有形成产业集群装备制造业的总体分布缺乏规划,企业之间缺乏共享技术、共谋发展的产业集聚思路。同时,零部件、元器件技术创新不显著,缺乏成套技术的升级与完善效应,没有形成产业聚集性强、产品关联度大、生产响应程度高的先进装备制造基地。

五、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有关对策

1、加速装备制造业的结构调整

紧紧围绕中国装备制造业的优势和强项进行产业结构、组织结构的调整与重组。建立并完善装备制造业的创新体系;按照全球化和专业化制造思路,大力培育一批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一大批强、精、专的中小企业集群。以先进制造为方向,彻底剥离生产能力落后、亏损严重、高消耗、低产出的产品从行业中淘汰出局。凹凸重工,集成国内外先进技术,围绕高精度、大吨位、低能耗的创新思路,为我国轨道交通(宁波市首台)、核电工程、垃圾发电、船舶制造、军工设施提供大量大吨位防爆型、节能型、智能型的起重装备,为引领行业技术进步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2、加强完善自主创新载体

为促进传统制造业的升级换代,必须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形成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的研发载体。积极引进发达国家装备制造业的关键装备技术、配套零部件生产技术,并努力消化、吸收与创新,最终实现整机国产化。

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加强装备制造业的技术研发投入,明确装备制造业的技术研发重点领域。切实加强中国制造业的技术研发投入,紧密跟踪世界制造技术的前沿,有重点地开展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的研制攻关,力争在世界高新技术领域及制造业应用领域掌握一批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建立高效协调、符合国际惯例的“产学研”一体化机制,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实现从技术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移,强化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工程化与产业化,提高对行业的技术带动和辐射作用。

宁波市凹凸重工有限公司作为我省第二大企业,率先在我省承担国家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并建成以市工程技术中心为研发平台的创新载体,与太原科技大学、北京起重运输机械设计研究院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共建省级乃至国家级的研发中心,进行对外开放,开展上游产业纵深方向的研究开发及其产业化;培养并造就一批优秀的研发人才,开展卓有成效的研发。其中,“全自动液压垃圾抓斗起重机”获浙江省先进制造业重点领域首台(套)产品;“新型电动单梁起重机”获创新基金的资助、宁波市科技进步奖;为提升核心竞争能力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3、加强规划引导下的产业集聚效应

要正确处理好发展装备制造工业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系。对于与中国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紧密关联的重大装备及应用工程项目,充分发挥可以集中办大事的社会力量。由国家组织集成强强联合优势和优质共享资源,通过改制、改造及科技攻关、装备研制和工程示范,构建产业集聚的促进与带动效应。鼓励形成在国际上知名、行业特色的若干装备制造业基地。

六、结语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为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业提出了技术目标。宁波市凹凸重工有限公司经过多年的综合积累,成为我省专业从事智能型、节能型、防爆型桥式、门式起重装备的应用研究与制造的主要品牌,不仅是宁波市独家拥有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总局颁发的特种设备A级制造、安装许可资质的企业,还于2008年首批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曾获浙江省最具成长力企业、浙江省制造业安全标准化企业、浙江省名牌产品等称号。公司在广泛采用自有技术的同时,致力于军工、制造、垃圾发电、环保、水利工程、重大基础项目(石化、交通、核电)等配套领域,首台宁波市轨道交通专用起重设备将于7月中旬下线,月底前完成现场安装。

在提升产业发展速度的战略引导下,公司通过与国内拥有该领域技术权威和地位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强强联合,实现从技术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移。强化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工程化与产业化,提高对上下游产业的带动与辐射作用,推动装备产业的技术升级与经济发展。

摘要:本文在介绍了装备制造业的定义和分类的基础上,分析国内外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提出了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性;针对装备制造业中存在的问题,研究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有关对策。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文哲:《福建省装备制造业“十一五”发展的策略研究》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7.2.

[2]、潘晓波许为民等:《发展浙江装备制造业的现实环境背景》.企业技术进步,2004.3.

[3]、徐杰林辉:《大连装备制造业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辽宁经济统计,2007.8.

[4]、潘晓波许为民王占伟等:《发展浙江装备制造业的现实环境背景》.企业技术进步,2004.3

8.林业技术装备现状与发展趋势 篇八

关键词:林业技术装备;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S7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6-116-2

1 林业技术装备发展现状简述

要知道木材作为我国建设的三大材之一,对于国民经济的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全国范围内掀起了热烈的社会主义建设潮流,为了使林业采伐更加合理、高效,生产机械化、自动化的发展趋势得到加强,主要通过不断引入国内外的先进林业技术装备,取长补短,吸收创新,使得林业技术装备发展获得质的飞跃。越来越多的林业技术装备在林业生产中发挥巨大的作用,极大地提高了林业的劳动生产率,确保我国营林和木材生产任务的高效完成。

然而过量的采伐林业资源使得森林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针对该情况,我国对森林行业采取了战略性的调整,实施了天然林保护的多项措施,林业技术装备也随之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当前我国有超过2000家林业技术装备企业,可以生产和提供超过500多种相关机械,无论是在生产企业数量、从业人员数量以及各种产品品种,我国都是领先于世界的。但是除了苗圃育苗作业外,其作业的机械化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而且尽管林业技术装备基本实现了生产机械化或者自动化,但是很少能够达到世界先进的水平,甚至只是相当于发达国家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

由于我国地势地形多样,使得机械化程度难以提高,尤其是我国南方地区,主要是丘陵的地形地貌,使得集体林区的生产和营林等作业难以实现机械化,机械化发展速度非常缓慢。加上近些年来林业政策的结构性调整,使得林业技术装备发展面临着更大的困难,甚至出现了很大的滑坡。其中与木材利用有关的产业发展较为顺利之外,营林作业、林农的木材生产等作业还是处于人工化的阶段。林业技术装备的落后情况实际上和有关部门的重视程度相关。

2 林业技术装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析

2.1 林业技术装备发展不均衡

由于我国林业技术装备发展的起步相比于其他发达国家来说较晚,而且林业技术装备研发能力也是较弱。在开发和研究林业技术装备中缺乏系统性,导致专业之间的发展相当不均衡。加上长期受到我国经济政策的影响,过分重视木材生产和利用方面,忽略了林业技术装备的发展;过分重视大规模经营的企业林业技术装备发展,忽略了小规模经营企业林业技术装备的发展;过分重视地理环境优良的林区林业技术装备发展,忽略了地理环境较差的地区林业技术装备发展。

2.2 产品品种结构与需求之间不协调

林业技术装备相关的产品生产只是注重经济效益的多少,偏向于大型的林业技术装备、工业生产线林业技术装备、大规模经营林业技术装备的生产,而对于一些规模较小的、个体作业的、应用面较窄的林业技术装备,则缺乏较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林业技术装备一机多用的功能难以被充分发挥,应用性差,成本高,以至于林业技术装备的推广难度加大。那些简易、便捷低价的林业技术装备则很少,创新能力很低,严重制约了传统替代性林业技术装备的发展。

2.3 客观制约因素较多

我国南方地区主要是以丘陵地形为主,林业农业经营作业较为分散,林业的社会服务专业化不高,相关的服务组织发展速度非常缓慢,使得大型林业技术装备的推广工作难以开展,而前面提到的小型林业技术装备生产量较低,品种少,小规模林业技术装备的故障率大大高于大型的林业技术装备,而且功能比较单一,相关的配套设施少等。可以说客观因素直接制约了林业技术装备的推广与发展。

2.4 产品创新性低,传统产品过剩

当前我国林业技术装备积极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并且将具有代表性、典型的林业技术装备进行改善,从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林业机械种类,但实际上这些产品大多数都是来自于对国外产品的仿造,技术含量很低,产品的重复建设现象较为严重,传统的产品过剩,导致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效益,那些适合林业发展的新型产品开发较缓慢。另外林业技术装备具有复杂性、多样性的特点,使得那些批量低、品种多样、变化较快的产品开发创新投入少,企业整体的创新能力不高。面对这种窘境,很多企业又没办法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使得基础性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受到阻碍。不少林业技术装备制造企业的技术标准和管理模式过于落后,导致很多原材料和资源能源的浪费。这些观念传统、管理粗放、设备陈旧等问题直接制约了林业技术装备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2.5 国家政策扶持力度不足,制约了林业技术装备的发展

前面提到不少地区林业产业的发展由于客观环境的制约,使得林农经营作业过于分散,经营成本加大,经济效益低等。这种地区的特殊性需要一些携带便利、简易廉价的林业技术装备来支持,但是这类林业技术装备对于企业来说其带来的经济效益是极其低的,甚至企业生产制造越多,亏本就会越多,为了改善这种状况,需要政府加大扶持力度,落实管理工作,促进林业技术装备发展。

3 林业技术装备发展趋势分析

3.1 国际林业技术装备发展趋势

当前国际上林业发达的区域已经基本实现了生产经营的集约化,营林作业、种植作业等主要工序也实现了机械化,并且从单一的机械化向多层次机械化转变。林区中的木材生产、加工、林业技术装备都实现了高度的自动化,相关的林副产品加工也实现了工厂化、标准化的生产。对于林业中存在的灾害隐患也进行了防御技术,通过遥感、卫星监测、智能控制等现代化技术来监测。

因此国际上林业技术装备发展趋势在于更加迅速的吸收和运用现代化电子科技的成果,向智能化、高效化、大型化的方向发展;更加重视林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进一步降低林业生产作业的成本;林业技术装备结合融合液压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等,逐步和生物技术进行结合。越来越多智能化的林业技术装备成果开始得到应用,并且向着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的方向发展,实现舒适性与安全性的有机结合。

3.2 我国林业技术装备发展趋势

中国林业技术装备未来的发展务必需要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和林业生产现状出发,做到与当前现代林业发展总体要求的结合,同时也要遵循林业技术装备发展的一般规律,实现统筹规划,更加明确林业发展目标,找到符合我国当前国情、林业发展的道路。具体来说我国林业技术装备需要从简单模仿到自主创造,从低端制造到中高端制造,从低自动化到机电液一体化转变。在资源利用方面,从高消耗像低消耗转变,从低成本向高技术转变,从高速增长向稳步增长转变等。另外还要更加注重绿色保护、生态养护,将低碳环保深入贯彻到林业生产过程中,促使产品从低附加值想中高附加值转变。林业技术装备逐渐实现自主研发,形成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从而为我国林业发展提供更加强劲的支撑。

4 结束语

总的来说,当前我国林业技术装备发展仍然存在这不少的问题,这就需要我国林业技术装备有关部门和企业不断地吸取国外先进的林业技术装备发展经验和技术,实现林业技术装备自动化和现代化,另外针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资源检测体系的建设要需要实现现代化,从而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林业技术装备体系。

参 考 文 献

[1] 刘明刚.林业技术装备将迎来蓬勃发展新时代[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2011,v.39;No.28701:4-7.

[2] 周玉申,肖智慧.我国林业技术装备现状与发展趋势[J].木材加工机械,2011,v.2205:33-35+48.

[3] 陈幸良.世界林业技术装备发展趋势对我国的借鉴[J].

农业工程,2012,v.2;No.602:13-16.

[4] 赵奇,赵小茜,徐克生.国内外林业装备主要技术水平和发展趋势[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2005,02:10-12.

9.关于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理论思考 篇九

摘要:我国是制造业的大国,但还不是制造业的强国。装备制造业是基础产业,对国家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战略将会直接影响我国装备制造业方针政策的制定、研究方向的确定,进而促进我国机械制造业稳定、协调、快速和可持续发展,尽快地赶上和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所以说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装备制造业的含义及其特点,然后就其现状和问题做了一些阐述,最后提出了几点思考意见。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

一、装备制造业的含义及特征 1.含义

装备制造业是指为国民经济各部门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提供技术装备的各制造工业的总称,其产业范围包括机械工业(含航空、航天、船舶和兵器等制造行业)和电子工业中的投资类产品。包括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铁路运输设备制造业、交通器材及其他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制造业等。

2.特点:

(1)装备制造业范围广,门类多,技术含量高,与其他的产业关联度大,带动性强。装备制造业不仅涉及到机械加工业,还涉及到材料、电子和机械零配件加工等配套行业。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将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装备制造业可以为各行业提供现代化设备,从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到国防使用的武器装备,各行各业都离不开装备制造业:

(2)装备制造业是高就业、节省能(资)源、高附加值产业。装备制造业虽为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工业,但它不同于流程工业,它是组装式工业,同时具有劳动密集性质,有较大的就业容量,可以提供大量就业机会。装备制造业不仅直接吸纳大量劳动力,同时装备制造业前后关联度较高,对装备制造业投入也可带动其它工业的发展,增加相关工业的就业人数。解决就业问题,缓解就业压力,对保持社会安定团结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资源日趋紧张,环保要求日趋严格的情况下,各国都致力于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省能源和省资源的高技术密集型和高附加价值型产业。装备制造业作为技术密集工业,消耗的能源和资源在重工业中是最低的。装备制造业是技术密集产业,产品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大。随着装备制造业不断吸纳高新技术,以及信息技术、软件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在装备制造业中的普及应用,技术装备日趋软件化,先进的装备制造业将有更多的产业及其产业进入高技术产业范畴。

(3)装备制造业是事关国家经济安全及综合国力的战略性产业。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反映出一个国家在科学技术、工艺设计、材料、加工制造等方亟的综合配套能力。特别是一些技术难度大、成套性强,需跨行业配套制造的重大技术装备制造能力,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和技术实力。因此,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国民经济各彳亍各业的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国家竞争力。许多工业化国家,在工业化成熟阶段都把装备制造业作为主导产业。

(4)装备制造业呈现出全球化的发展现状。由于现代技术革命与高新技术的出现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装备制造业所涉及的概念和领域正逐渐发生着巨大的转变和整合,装备制造业的技术研究、开发、生产以及销售的全球化合作日趋加强,装备制造业呈现出全球化的发展现状。

二、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现状的和问题 1.现状

(1)从产业政策分析。我国高度重视和支持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2006 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2007年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海关总署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落实国务院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有关进口税收政策的通知》,明确重大技术装备业将享受进口税收优惠,以提高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及自主创新能力。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国家制定了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规划在分析了装备制造业现状及面临的形势的基础上,指出装备制造业产业调整和振兴的主要任务是依托十大领域重点工程,振兴装备制造业;抓住九大产业重点项目,实施装备自主化;提升四大配套产品制造水平,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和推进七项重点工作,转变产业发展方式。规划还指出了十项政策措施。

(2)从发展状况分析。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起重机市场,而起重装备是制造业的重点领域。中国共有起重机械生产企业约500家。徐州重工、辽宁抚挖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中联重科,以履带式起重机为主。大型集装箱装卸运输成套设备是未来重机行业重点发展领域之一;凭借本省深海地域优势,船舶制造仍是未来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大型造船门机将辐射装备制造的重点领域。

我国工程机械产业在未来一定时期内,需求将逐步扩大。但中国工程机械必须加快产业结构升级,逐步走出多数集中在产业链低端的局面,向拥有核心竞争力的高质产品的产业链高端迈进,这也是走向工程机械强国的必然之路。因此,起重装备的转型升级、结构调整将成为未来十年中国制造业的主旋律并实现五大转变:即从依靠投资拉动向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转变;从注重生产能力扩张向注重技术能力积聚转变;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从世界制造业价值链低端向世界制造业价值链高端转变;从对环境挤压向对环境友好转变。

2.问题

(1)专业化水平低.绝大多数企业是全能企业,从铸造开始,零部件加工、热处理到组装调试为一条龙生产模式.这种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结构不利于企业技术进步和提高效率.

(2)产品品种少.通用产品多,精密、自动化、变型及专用产品少;单机多,生产线及自动化加工系统少,为用户提供成套设备能力不强.另外,主机多.配套少;切削加工多,成形加工少.

(3)产品水平低,构成落后.我国机床拥有量已相当可观,但产品精度却比国际标准低.(4)自身装备水平落后.作为生产母机的机床行业。工艺装备理应比加工对象具有更高精度水平.然而我国机床行业的生产水平较低。设备水平急需提高.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经济政策上重外延轻内涵、重新建轻改造,致使装备制造业的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产品结构不合理,体制和机制不完善.企业自主开发能力薄弱,总体竞争能力不强,许多设备还需要依赖进口.

三、对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几点思考建议 1.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和设备的更新改造

更新设备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增加经济效益.更新的效果主要取决于新机床设备的性能和质量.新机床的来源不外乎是本园生产和国外进口,即使在发达国家里,更新的主要来源仍然是本国生产的机床.为了使机床拥有量的平均役龄保持在一定水平上,一国机床拥有量和产量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例如日本和德国的机床年产量和拥有量之比约1:10,所以有足够的机床进行设备更新,因而无论更新速度和设备役龄方面都是领先的但我国解决这个问题的着重点应放在提高机床产品的技术构成,增加高精度、高效能机床的比重,加速或强制陈旧机床退役,减少机床拥有量.使机床拥有量和产量之间保持一个正常的比例关系.为了保持我国装备制造业加工装备的先进性,必须有一个强大的机床工业.相对于整个装备制造业而言,机床工业在生产能力方面应有一定的超前发展,在科学技术上应有一定的 储备.

在产量构成中,要根据市场需求和未来发展趋势,提高锻压设备的比重,使锻压与金切加工设备比达到协调.增加机床品种,特别是精密、大型、重型机床和专用机床.

机床行业的没备更新要超前于整个装备制造业,为保证机床工业装备的先进性,对机床行业旧设备的淘汰比重要大于整个装备制造业,且平均役龄也应低于整个装备制造业.因此应增加和保证机床工业的技改投入,特别是担负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需要的成套设备、关键设备生产企业的技改投资应予以重点保证.

2.大力发展数控机床

目前,世界各国机床产值都在提高,但主要是提高机床的水平和质量,而在产量方面不仅没有多大增加.有的国家反而减少,说明许多国家都在依靠科技进步,走集约化的道路.

机器产品按品种产量划分有两大类,一类是用户对某单一品种的需求量较大,即属于大批生产的范畴;另一类则由于用户对产品式样、性能和规格的要求各不相同.生产批量不是很大,属于中小批量生产的范畴.而装备制造业总产值的80%左右属于中小批量生产的范畴.随着市场需求的多样化,这个比例在不断增大.

宏观衡量一个国家机床质量水平的重要指标,就是机床产量和产值中数控机床的比重.数控机床是机械和电子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机电一体化产品.它体现了精密、高效、柔性、集成四大特点.当代的数控机床,不仅技术上先进,而且经济上也很合理,是未来机械自动化的基础.具有以下几个优点:(1)解决了中小批生产的自动化问题,提高了机床效率和加工程度,改进了产品质量,缩短了新产品试制周期;(2)改善了劳动条件,提高了生产效率;(3)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效益.发展数控机床的目的,主要在于提高产品质量,适应产品的多样化、批量小、变换快的要求.我国机床工业只有适应世界潮流,大力发展数控机床产品,提高数控化率,这样才能改善我国机床拥有量的技术构成。提高装备制造业的生产柔性化程度和应变能力.

3.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提高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主要涉及政府、产业、企业三个层面.

(1)深化国企改革,发挥政府作用和市场优势,加强政府采购扶持力度。建立政府与资金支持体系、规范投资体系、加快产业升级等来建设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体系,推动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

(2)运用产业政策振兴装备制造业.凋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加强自身装备的带动效应,通过产学研联盟机制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提高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3)以企业为主体发挥作用。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装备制造企业应把自主创新意识放在首位,加强自主创新人才队伍和组织机构建设,通过深化改革建立有效的组织机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4.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和投资力度

装备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属于技术密集型部门。并且在工业固定资产中占有率较高,理应成为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的重点.然而。投资不仅要有足够的规模,还要有合理的投资技术构成,(即消极投资和积极投资的比重)这样才能收到投资效果,达到预期的目的.为了提高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装备水平和人均装备率.实现社会生产集约化,工业发达国家的工业投资主要用于购买机器和设备,而建筑投资比重甚低,投资的技术构成比较先进.这是因为机器和设备是直接创造价值的,属于投资的积极部分,而建筑投资是保护机器和设备创造价值的.属于投资的消极部分.而发达国家加工工业中,投资总额中的积极部分一般都占三分之二以上.我国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也应进行调整,要改善资金投向,扩大装备制造业,特别是机床工业的投资比重,以保证装备制造业的振兴.在装备制造业的技术改造中采 取“有限目标,突出重点”的方针,具体为:

(1)明显的针对性.从满足基础产业、基础设施需求和保证有效供应,(2)显著的效益性.为发挥投资效益,技改投资应以技术进步为核心。备,实现产业高度化.以及替代进El和扩大出口出发。选择重点改造行业和企业.以提高质量和效率为主轴。主要用于添置关键的加工和检测设

(3)巨大的波及性.择优选定的技术改造企业,应作为示范样板.以推动和引导其他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其中重型、大型产品生产企业的大部分企业产值利润率低,资金自筹和还款能力有限,国家应采取适当优惠、扶持政策.

参考文献:

10.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篇十

“十一五”以来,宝鸡市工业化进程稳步向纵深发展,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产业布局日趋合理,企业规模不断壮大,经济效益稳步提高,支柱产业、龙头企业、特色产品在宝鸡市工业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形成了以国有经济为主体,其他所有制经济协同发展,和以龙头企业为支撑,辐射带动中小企业向产业化、特色化发展的新格局。

装备制造业,作为国家技术型改革及战略性转型的重点行业,已经越来越多的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代名词。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了其他工业行业的发展水平。宝鸡市作为国家重点装备制造业基地,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以陕汽、法士特、中铁宝桥为龙头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基地,以秦川集团、宝鸡机床集团为龙头的通用设备制造业基地,和以石油机械厂为龙头的专用设备制造业基地。目前宝鸡市装备制造业涉及行业众多、产品门类齐全、龙头企业规模较大、企业数量较多。“十一五”期间,宝鸡市装备制造业作为工业经济发展壮大的主力军,从企业规模到发展质量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企业数由2006年的46户增加到2010年的87户;实现工业总产值由2006年的153.61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454.72亿,增长了2倍;工业增加值以年均22.6%的速度逐年增长,增速分别高于宝鸡市GDP及规上工业经济7.5和1.8个百分点;占宝鸡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也由2006年的28.9%上升到2010年的34.5%。装备制造业的强势增长,为全面完成宝鸡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宝鸡的经济看工业,工业的发展看装备制造业。

一、今年宝鸡市装备制造业发展呈现“两个态势”

1、整体回落态势

1-8月份,宝鸡市87户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316.1亿,占宝鸡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2.5%,同比增长22.5%,低于宝鸡市平均增速7.7个百分点,增速较一季度、半年分别下降20.1和11.7个百分点。与同期比较,宝鸡市1-8月份装备制造业总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2.5%,较同期下降2.5个百分点;对宝鸡市增长的贡献率也由同期的45.2%下降到25.8%,整体呈现出逐季回落态势。

2、行业分化态势

行业大类看,1-8月份,占宝鸡市装备制造业产值达91.8%的三大行业依次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三大行业占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的产值比重分别为47.5%、25.8%和18.4%,成为宝鸡市装备制造业的主体。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50.29亿元,同比增长4%,低于宝鸡市平均增速26.2个百分点,对宝鸡市增长的贡献率仅为2.5%,严重制约了宝鸡市工业经济增长。通用设备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1.77亿元,同比增长42.2%。专用设备制造业完成58.47亿元,同比增长58.9%。通用设备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的较快增长,与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业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态势”。

行业之间的差距表现在龙头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巨大差距上:

①、以陕汽、法士特为代表的汽车及零配件制造业,受市场饱和度提高及汽车受惠政策退出等影响,1-8月份产销较同期呈现出下降趋势,其中陕西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宝鸡部分工业总产值下降0.9%,陕西法士特齿轮有限责任公司下降25.3%。造成生产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以陕汽为例,紧缩的货币政策提高了以按揭销售及分期付款为主的重卡购买成本,同时《公路安全保护条例》的实施对重卡销售产生一定的影响。乡镇作为轻卡销售的主要购买力,随着汽车下乡政策的退潮及前两年市场的高速增长透支了今年部分的增量,也是轻卡销售不好的主要原因。重点项目“30万辆微客”虽然已经投产,但品牌效应及技术支撑并不具备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销售一直未见打开。以中铁宝桥股份有限公司、中铁电气化局集团、宝鸡南车时代工程机械有限公司为代表的铁路交通设备制造业,受国家铁路建设重点调整及重大交通事故等因素影响,生产也由高增长转为持续放缓态势。其中中铁宝桥股份有限公司1-8工业总产值增速为-13.6%,较上半年大幅下降36.8个百分点。在“7•23甬温线特大事故”后,铁路建设新项目审批暂停、部分高铁降速等措施的出台,高速铁路建设项目明显放缓或基本停顿,已签订合同的不能继续执行、生产出来的产品推迟铺设时间造成库存严重挤压,以中铁电气化局集团宝鸡器材有限公司为例,1-8月份,企业预交付产成品占存货的76.6%,同期为44.6%。

②、以宝鸡石油机械厂为代表的专用设备制造业,由于产品的特殊性,随着国家能源战略调整,石油装备的需求稳步回升,企业订单基本饱和,1-8月份宝鸡石油机械厂工业总产值增速为40.6%。从产销增长结构上看,主导产品钻机的销售量和销售额大幅增长,其中钻机收入的增幅达到1.1倍。虽然企业拥有自身独特的优势,但受环境的影响形势依然严峻,原材料、燃料类价格的持续上涨对于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于如何在好的需求环境下实现转型升级,是当前企业急需重点解决的问题。

③、以秦川集团、宝鸡机床为代表的通用设备制造业,市场需求依然保持了较快增长的态势,基本实现“产销两旺”,其中秦川集团1-8月份工业总产值增速为50.6%,宝鸡机床增速为32.1%。虽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但后几个月市场形势不确定性在增加,原辅材料涨价因素也对企业利润产生一定程度的挤压,存在的产品结构性矛盾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正常发展。

从龙头企业的发展情况看,有挑战也有机遇,只有准确把握环境、市场以及政策导向,及时调整发展思路,加强企业转型力度,才能确保宝鸡市装备制造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二、当前装备制造业发展受到“五个制约”

1、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制约装备制造业发展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日趋复杂,美国经济危机复苏乏力,欧洲债务危机愈演愈烈。美国上半年生产总值增速1.3%,大幅低于去年3.1%的水平。欧元区各国分化明显,受主权债务危机困扰的国家经济持续低迷,日本已连续3个季度负增长。同时,全球通货膨胀压力逐步加大,巴西、印度消费价格指数连创新高,美国及欧元区也处于压力线以上。受世界经济危机影响,国内经济增长也呈现缓慢回落的态势,体制性、结构性问题更加突出,经济运行呈现出物价上涨过快,中小企业受多重因素挤压经营困难等问题。同时,国际原材料、燃料类价格的持续高位运行,造成工业企业生产成本的不断增加,尤其对装备制造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2、政策投资导向制约装备制造业发展

从现阶段宝鸡市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情况看,国家宏观政策导向对于装备制造业发展影响较大。2008年底国家推出的4万亿投资计划以及一系列扩大内需的刺激措施,宝鸡市装备制造业连续三年成为宝鸡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产业。但随着4万亿投资的陆续收尾,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再次定位,特别是今年以来国家为调控房地产价格、抑制通货膨胀、加速结构调整等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由于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与固定资产投资存在较高程度的正相关,银根紧缩等宏观调控措施及物价上涨势必制约投资的增长,一旦固定资产投资回落,装备制造业的生产情况就呈现出缓慢回落的趋势,尤其是对中小装备制造企业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

3、成本增长过快制约装备制造业发展

从供销方式看,宝鸡市装备制造企业大多采取以销定产的生产方式,由于涉及的采矿专用设备、机床类产品生产周期较长、运输难度较大,企业在合同签订与交货期上存在相对较长的时间差,对于现阶段国内原材料、燃料、人工成本的快速上涨,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对产品定价无法准确把握,很大程度上会造成生产的间接亏损,由于装备制造业产品及行业内部的特殊性,经营成本的压力对于装备制造业的影响同样较为严重。

4、竞争力不强制约装备制造业发展

从当前国际、国内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情况看,供需关系从规模上的调整向结构上的调整转变,基于宝鸡市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仍然以国内市场为主,随着整体资金面的趋窄,投资增速的下降,市场饱和度也逐步扩大,产品需求也向针对性强、科技含量高、节能环保等方面发展。当前宝鸡市装备制造业产品存在核心技术不多、产品竞争力不强等方面的因素,对于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应对乏力,无法满足当前国际、国内市场的发展变化,成为制约宝鸡市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5、科技投入不足制约装备制造业发展

2010年,宝鸡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06户,有R&D活动的企业58户,占总户数的11.4%,低于全省2009年17.4%的水平。2010年,宝鸡市装备制造业R&D资金投入4.47亿元,占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重的3.5%,全省为4.1%,2010年宝鸡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R&D投入强度(指企业R&D经费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为2.1%,低于全省2009年2.24%的平均水平。从资金来源情况看,宝鸡市装备制造业R&D投入主要来源于企业自身和政府支持,两者投入比例为95.6: 4.4(2009年陕西省两者投入比例为78.5: 21.5);2010年宝鸡市装备制造业共有R&D活动人员8229人,占全省装备制造业科研人员的比例不到1/5,与装备制造业在全省的地位不相匹配。从资金使用情况看,宝鸡市装备制造业R&D经费内部支出与外部支出的比例为9.1:0.9,R&D经费支出绝大部分用于企业内部,仅有少部分用于对企业外部的支付,反映出企业在科技研发方面形成孤军奋战局面,并未将我省科研机构、高等学府众多的优势利用起来、发挥出来。科技研发投入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装备制造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三、装备制造业发展中存在“四难”

1、市场竞争白热化,企业经营“盈利难”

盈利能力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宝鸡市装备制造业发展处于中等水平,盈利能力相对较低,在当前形势下企业盈利更加困难。今年1-8月份,宝鸡市共有装备制造业企业87户(陕汽、法士特无财务表),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2.5亿元,同比增长30%;实现利润7.57亿元,同比增长25.1%,低于宝鸡市平均增速4个百分点;其中亏损企业26户,比去年同期增加8户,亏损企业亏损额增长66.6%。其中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业实现利润3.31亿元,同比下降15.1%。从1-8月份工业价格指数上看,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为111.8%,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为105.9%,连续20个月出厂指数高于购进指数并呈现逐步扩大趋势,造成企业“盈利难”。

2、银根紧缩,资金趋紧,企业生产“维持难”

今年以来,国家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以抑制通货膨胀,装备制造业生产周期普遍较长,资金流动好比企业的血液流动,时刻决定着企业生存的命运。1-8月,宝鸡市规模以上两项资金合计360.81亿元,占宝鸡市流动资产的56.1%。其中装备制造业两项资金占用149.6亿元,占流动资产合计的63.3%,高于宝鸡市平均占比7.2个百分点。同时,对于融资渠道单

一、融资平台较少的中小型企业,企业流动资金更为紧张,1-8月份,宝鸡市中小型装备制造业流动资产合计64.81亿元,同比增长18%,分别低于宝鸡市及大型装备制造业11.8和2.2个百分点。

3、中小企业发展不足,难以形成支撑工业发展的后续力量,造成“支撑难”

近年来,宝鸡市工业经济增长过多的关注于重点工业企业,建立了“十二户大企业集团”监测体系,先后出台了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但对中小企业关注度始终不够,受区位及资金情况的影响,非公中小企业的发展未能得到有效的突破。从86户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企业生产情况看,1-8月份工业总产值上10亿元的企业6户,上5亿元的10户,其中中小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32.74亿元,占装备制造业总产值的42.9%,同比下降1.4%,低于装备制造业整体增速23.9个百分点。中小企业发展缓慢,无法形成一批支撑工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4、产业集群配套水平低,装备制造业集群化“成型难”

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需要一批配套企业的强力支撑,特别是在国家大力推进转型升级的攻坚阶段,配套企业的发展壮大对于促进龙头企业产品结构调整、发展壮大产业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从宝鸡市装备制造业配套情况看,存在规模较小、技术含量较低、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以机床工具制造业为例,为秦机、宝鸡机床两户龙头企业提供加工配套协作的企业超过100户,其中规模以上的就有13户,配套率目前接近35%。但从配套产品看,机床工具产业关键件市域配套率技术含量低,竞争力不强,重点数控机床制造关键件、大中型铸锻件、数控操作系统、功能配件等都是从外省购入的,尤其是机床需求量大的大型铸锻件,宝鸡地区产业链供给能力几乎为零。就现阶段机床制造业发展需求看,存在极大、极小、极轻、极重的极型发展局面,如果不形成一批中小配套企业的有效支撑,龙头企业就无法甩掉繁重的产业链负担,向“专、精、特”方向发展,中小企业的配套水平较低,决定了宝鸡市产业集群化程度较低。

四、建议与措施

针对当前宝鸡市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我们建议:

1、加快装备制造业集群建设,促进配套中小企业协同发展

集群化是发展装备制造业的必然趋势和最终选择,配套中小企业的协同发展决定了龙头企业的专业化程度。一方面要加大对本市配套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重点解决企业融资、审批、用地等实际问题,降低行业准入门槛,以提高数量向提高质量转化。同时,挖掘有潜力、有市场、有技术的中小企业做大做强,成为龙头企业真正腾飞的双翼。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外地专业化配套企业入驻宝鸡,以提高自身软实力,吸引更多有技术,有经验的企业安家落户,促进宝鸡市配套中小企业的整体发展。

2、加大装备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及招商引资水平

从现阶段宝鸡市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看,生产的增长仍然依靠投资的增加,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的关注点要从投资数量向投资质量转变,各级各部门要加大对项目质量的审批力度,从源头上把控宝鸡市生产资料的合理分配、优质分配。同时,要围绕装备制造业尤其是重点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市场竞争力强、管理模式先进的企业到宝鸡发展。以优化发展环境,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为主旨,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升行政服务效能为抓手,下大力度整治“三乱”现象以及行政“不作为”和“乱作为”的行为,以提升环境软实力为目标,促进宝鸡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加强中小企业及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逐步将数量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从政策上、资源配置上给予一定的鼓励和支持,扶持中小企业从价格优势向技术优势、管理优势上转型,通过加大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研发的支持的力度,来加强基础工艺、基础件、基础机械这样一些基础环节生产能力,增强企业内在的实力,围绕大企业大集团及新型产业,引导提高非公经济的协作能力与配套水平,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关联度,形成专业化生产、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同时,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步伐,在航空安全、太阳能光伏、风电装备等新兴产业领域实现新的突破,使新兴装备制造业成为拉动宝鸡市工业经济增长的新方向,逐步将数量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4、提升企业品牌效应,将科技创新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力量

11.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篇十一

[关键词] 装备制造业 其他工业 计量经济模型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尤其是其他工业部门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提供技术装备的各制造工业的总称,其产品范围包括机械工业(含航空、航天、船舶和兵器等制造行业)和电子工业中的投资类产品。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装备制造业大致包括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武器弹药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是整个工业运转的母机,为其他工业提供生產所需要的设备。为了更好地了解装备制造业与其他产业间的相互关系,本文从利用计量经济原理对其关系进行分析。

一、数据搜集及处理

利用《辽宁统计年鉴》(1992年~2005年),本文搜集了近10年工业总产值和装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的相关数据,并对原始数据进行了相应整理。用Zt表示工业总产值,用Xt表示装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用Yt表示其他工业总产值,单位均为亿元人民币。为消除异方差,取Yt,Xt的对数:LNYt=logYt,LNXt=logXt。

二、模型建立

本文采用Eviews3.1计量经济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首先对LnYt,LnXt,做单整性检验。见下表:

注:①带*字符括号内数字是DF或ADF统计量的值。②不带*字符括号内数字是各变量系数所对应的t统计量。③s.e.表示回归函数的标准差。

由表可知,式(1)中ADF值为0.96,其大于0.1概率下的临界值为-2.71,式(2)中ADF值为-2.82,其小于0.1概率下的临界值为-2.72,所以LnYt~I(1)。经验证,式(2)中各项系数均具有显著性。同理可得LnXt~I(1)。

由于LnYt,LnXt,都是一阶单整变量,所以可按EG两步法作如下协整回归来检验两个变量是否存在协整关系。绘制两者的散点图可以看出,LNYt与LnXt大体上呈线性关系,所以建立如下线性模型:

(1)

(13.7) (40.96) R2=0.99 s.e.=0.04 DW=2.1T=14F=1677.96

模型(1)中各项系数均通过显著性检验,R2=0.99表明估计的样本回归方程较好地拟合了样本观测值。

若上述两个变量存在协整关系,则由上式计算的应具有平稳性。用做如下回归,并进行AEG检验,

(-4.19)(1.8)R2=0.69,DW=2.03, s.e.=0.04,T=12

经计算,在a=0.10,T=12的条件下,临界值C(0.10)=-3.046-4.069/12-5.73/122=-3.39,AEG=-4.19<-3.39,所以两个变量存在协整关系。模型(1)中所确立的因变量、自变量符合格兰杰因果检验,LnXt是LnYt的因(LNXt不是LNYt的因,对应P值为0.02;LNYt不是LNXt的因,对应的P值为0.20)。用et表示式(1)中的残差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如下:

ΔLnYt=0.90ΔLnXt-0.20et-1(2)

(16.39)(-2.10) R2=0.91, DW=1.6,s.e.=0.04,F=115.04,PF=0.001

LM1=0.32, LM2=1.25, ARCH=0.32, T=13

式中各变量的回归系数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误差修正项系数为负,符合反向修正机制。LM1和LM2分别是检验随机项一阶和二阶自相关的统计量。,所以模型不存在自相关,由于所以上述模型不存在异方差。

三、结论

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可知,在长期装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与其他工业总产值存在稳定关系,装备制造业总产值每增加1%,其他工业总产值就相应增加0.88%;在短期装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每增加1%,其他工业总产值就增加0.9%。上一年度的非均衡误差以0.2的比率对本年度的(对数的)其他工业总产值增长量做出修正。

装备制造业与其他工业相互影响,但装备制造业对其他工业影响更大大。其主要表现为:第一,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直接决定其他工业的发展水平,其他工业的发展从根本上取决于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第二,其他工业的发展因需增加新的生产设备从而也推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第三,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除了受产品需求影响外还受到其他因素如科技进步等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尤建新:装备制造业社会经济贡献力评价指标的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04,74-76

[2]叶宗裕:对误差序列相关模型参数估计方法的探讨[J].统计研究,2006,12,54-57

[3]拉姆·拉玛纳山著薛菁睿译:应用经济计量学[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12.我国风电装备制造企业发展分析 篇十二

目前世界风电装备制造业发展稳定, 涌现出一批优秀的风电装备制造企业, 包括丹麦的维斯塔斯公司、西班牙歌美飒公司、德国安耐康公司等。截至2011 年, 维斯塔斯市场占有率20. 9% , 排名第一; 通用市场占有率为12. 5% , 排名第二; 安耐康市场占有率为10. 6% , 排名第三[1]。

目前, 我国发电机、齿轮箱等零部件制造企业本地化落实情况比较好, 已基本满足国内风电产业需求。但风机核心部件如风电机组主轴承、控制系统等自主研发能力不足, 对国外进口的依赖较大[2], 本文所研究的风电装备制造企业为风电整机制造商。

截至2011 年底, 中国风电整机供应商共29 家, 中国累计风电装机市场排名前五企业中, 内资企业总市场份额占60. 7 % 。其中华锐、金风、东汽三家合计占比为52 . 2 % , 形成了以华锐、金风、东汽三大龙头企业, “三足鼎立”的发展格局[3]。

2 我国风电装备制造企业发展存在问题

2. 1自主研发力量严重不足

虽然我国风电发展速度快, 但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弱, 技术更新赶不上市场需求。目前, 我国大多数风电装备制造企业选择的技术创新模式为: 以与国际知名风电整机制造企业联合创新的模式为主, 自主创新为辅的方式进行[4]。我国五大风电整机制造商在部分风机的研发方面基本都采用了联合创新的模式, 如表1 所示。

数据来源:行业数据整理

2. 2风电机组整机制造业缺乏宏观调控, 发展不协调

目前, 我国70 多家风电制造企业采用整机制造, 零部件制造企业较少而且比较零散。但是, 国家规定, 采用国外风电机组必须有70% 的零部件要在本地生产, 因此, 存在零部件配套满足不了风电发展需求的问题。风电制造行业缺乏宏观调控和生产计划, 导致行业发展不协调。

2. 3装机速度过快, 技术不成熟

从2005 年开始, 我国风电行业发展速度特别快, 装机容量也一路飙升: 累计装机容量增长了2 264% , 增长速度排名全球第一。但是, 装机容量大不代表技术先进, 只是一味追求数量增长而技术并未真正达到先进水平。

3提升我国风电装备制造企业发展对策与建议

3. 1提高对宏观环境的适应力

能够对本行业有关政策形势及经济形势有一个准确预测, 从而制定风险预警系统, 对风电装备制造企业在大的冲击来临之时, 从容应对具有重要意义。2011 年, 我国一些风电企业开始进入“冬天”, 出现减产、资金链断裂等问题。企业要对宏观经济形势、对政策变化准确把握, 降低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

3. 2加大技术创新人员的培养与引进力度

一是完善专业技术人才开发、引进与培养机制。企业要善于发现和引进专业技术人才; 二是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激励制度。采用最基本的物质激励政策, 如技术入股、将科研成果与薪资挂钩措施, 提高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 采取非物质奖励, 如将技术创新成果与职位晋升挂钩、提供更多培训机会、弹性上班时间等方式。

3. 3提高企业自主创新意识与自主创新能力

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就必须坚持自主创新。虽然自主创新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会消耗很多, 见效比较慢, 周期较长, 但是企业应该坚持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并重, 只有这样, 才能长足发展。

3. 4准确分析市场, 提高营销能力

首先, 对市场进行准确分析。风电装备制造企业受政策影响比较大, 因此, 在开发新产品之前, 必须做好市场分析, 包括市场现状分析、需求分析以及趋势分析。其次, 提高市场营销能力。加强对、营销团队建设, 提高营销人员素质, 提高服务水平。最后, 做好售后服务。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 对客户的风机安装进行指导、风机日常运行进行维护, 定期进行安全检查、故障排除等。

摘要:我国风电装备制造企业是新能源行业中的科技型企业, 发展速度很快, 但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技术创新力弱、发展不稳定等诸多问题。通过对我国风电装备制造企业发展现状的分析, 找出存在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风电装备制造,技术创新,建议

参考文献

[1]乔黎明.全球风电发展现状和展望[J].2012 (9) :18-19.

[2]郭秀莉.我国风电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 2010.

[3]2012中国风电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2.

上一篇:社区矫正2011年工作小结下一篇:我的爸爸我的天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