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2024-10-14

浅谈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精选8篇)

1.浅谈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篇一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当今世界,由于独生子女的增加和教育上的失误,现在许多青少年都有自我中心的心理倾向,他们自私、唯我独尊、从来不会为别人考虑,在教育方面也会化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这些现象更体现出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非常重要。在科学技术突飞猛倡导素质教育的同时,人们重视进行全面素质的概念教育,让我们的孩子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身体素质都得到发展。但由于受环境影响,我们的孩子在一定的情况下心理比较脆弱,个别还存在心理问题。因此,对小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犹其重要,因为心理教育能促进学生学业事业成功、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保证学生正常健康地生活与发展成人。同时对小学数学教学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

研究表明,在愉快轻松、平等民主的气氛中,学生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得到激活。因此,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牢固树立学生主体观。要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善于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比如:当学生圆满回答教师的提问时,教师用恳切的语言伴之以赞许的目光注视:“很好、真棒、你真聪明、真会动脑筋”等口头表扬;当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教师则用“别急、不要紧张、慢慢说、再想一想、明白了吗”等温柔体贴的话语鼓励并伴之以信任的眼神。例如:开学初我发现自己班的文宗周同学有异常的眼光,上课总是自己玩自己的文具,根本没有意识听老师讲的每一话,还经常发出傻笑声。经过两天的观察发现这样的情况从来没有改变过,于是我直接找到家长把上课发现的情况告诉她,从家长的对话中才知道这个学生有轻微的自闭症,在外从来不和任何人交谈,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我每天上课都时时关注他,经常给予他微笑的表情,经常语言上的鼓励,动作上的爱护,课后动员其他同学多和他说笑、沟通。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个月的努力,有一次我在数学课上说:有地上20只鸡,走了17只,还有多只?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解答?奇迹出现了,我期待已久的小手轻轻地举起了,我高兴得大声喊到:请文宗周同学回答,更奇怪的事情出现了,刚才还你争我抢的举手抢答的热闹课堂顿时安静下来,原来孩子们都像我一样都期待着文宗周能回答问题,当大家听到文宗周回答说:“用减法解答。”教室里立即响起热烈的掌声,不少学生还小声说:其实文宗周是很聪明的,我们不要小看他。从此,我在课堂上采用多鼓励、多提问、多了解、多引导的方法和文宗周的沟通,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一个学习的努力,文宗周整个人的变了,自动和同学沟通,作业认真、上课专心、种树发言,家长都说他变化很多,对老师充满感激之情。只有在这种平等、民主、和谐、愉快的学习气氛中,学生都能保持着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索的强烈愿望。

二、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

在教学中要充分把握电动机,力争用精辟的语言,实践事例、典型趣闻等导入新课,使“导入”真正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上课时,我说到:同学们,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件礼物,想把它送给这节课最爱动脑筋,最爱发言的同学。但老师觉得这礼物的盒子不够精美,你们能不能给老师出出主意?(让学生说,当学生说到给礼物包上包装纸,教师电脑演示,包装纸打开。)接着问:想知道这包装纸的大小吗?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就会明白。这时学生头脑中便产生疑问,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课堂气氛立即热闹起来,学生的学习情绪得到了提高,每个学生都有试试的想法。这样的情境创设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还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带着问题,乐意、自觉地以主人翁的态度进入学习。

三、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习。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充分发表意见和提出不同见解的自由。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创设民主教学氛围的核心。在课堂上教师要以平等、宽容的态度,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创新,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上的向导、顾问甚至是伙伴。如教学“认识时间”时,我让学生首先观察事先准备好的钟面,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钟面上所隐藏的知识,让学生自己想办法,通过小组活动,找到钟面上有分针、时针与及有12个大格和60个小格,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让学生在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中掌握短短粗粗的针是时针,长长细细的针是分针,每个大格表示5分,每个小格表示1分,老师根据学生在活动中得出的结果在黑板中板演出来,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继而以更饱满的热情参与下面的学习。

四、让学生在竞争中学习。

竞争催人奋进,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根据小学生好胜好强的心理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活泼宽松和谐的竞争氛围,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竞争,并给每一个学生创造公平的机会与条件,使他们在各个不同的层面上尽获提高。我在教授《两位数的估算》新课后,设计了求两位数的估算四组练习题(每一个学生一道题),然后将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接力赛,每一个小组完成一题,按照座位顺序依次到黑板写出得数。做得既准又快的小组为胜。我的这一设计,为学生营造了紧张愉快、和谐的竞争氛围。只见人人兴致勃勃,个个跃跃欲试。在欢快的音乐和喝彩声中,他们一个接一个地跑到黑板前写答案。这样的练习既满足了学生参与竞争的欲望,又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五、让后进生燃点信心,积极学习。

后进生的共同特点是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慟 根据生个后进生心理创伤的个性特征,因人而异,区别对待,从感情入手做了如下的工作。后进生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智力型后进生”,一类是“非智力型 后进生”。这两类后进生的心理的原因及个性特征是不同的。学习对于他们来说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比其他同学多,但成绩远远不如别人,天天都遇到难以应付提问或考试,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对学习的感和心灵上自卑感。于是,我积极创造一种适当的环境让他们找到自己的优势和兴趣,并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如二1班温建业同学,由于自由散漫,无心向学,数学成绩很差,自己和大家都认为脑子及“笨”,每次上课提问,他部是一问三不知。但这个同学个性好动,尤其在体育方面很感兴趣,在参加区组织的田径比赛中,表现较好,为学校争得了荣誉。我抓住这个契机表扬他,说他并不笨。相信他数学也能觉得好,从此在课堂上我时时注意他的一言一行,提出较易的问题让他回答。回答正确就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和鼓励他。课后多和他谈话,从中了解他的个性爱好、家庭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对他进行耐心的教育和引导,做孩子的良朋知已,从而改变他的学习态度,让他心理和身理都有更大的进步。

通过学习心理健康教育C证教程,并结合以往自己在教育工作中的一些体会,更深入地体会到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教育非常重要,其实就是人心与心的沟通,只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孩子的心灵更美好、思维更活跃、更茁壮成长。这就决定了老师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因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适时、适度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总之,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为这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好的学科教学必须贯穿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作为教师,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以教学为载体、为桥梁来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他们的心态,努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地发展。

2.浅谈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篇二

一、利用语文教材, 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充分利用教材中有利于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应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任务, 也是切实推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只要真正树立了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 就会发现语文课本处处皆暗藏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机。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内容表现了对祖国的爱, 对民族的自豪感和尊严感, 对社会劳动和公共事务的义务感, 对社会集体的荣誉感, 对同学的友谊感及国际主义情感等, 而这正是道德感的主要内容。如教材中《别了, 我爱的中国》, 表现了作者离别祖国时依依惜别之情和报国之志。教学中引导学生从这些爱国者的行动中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以他们为榜样, 培养自己热爱祖国的感情。《赵州桥》《卢沟桥的狮子》, 这几篇课文介绍的都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赵州桥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 卢沟桥的狮子令人叹为观止, 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让学生为这些宝贵的历史遗产而骄傲,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审美感是一种与人的审美需要相联系的一种高级社会情感。小学语文教材中培养学生审美感的课文举不胜举。有的课文表现自然环境的美, 如《信任》一文所表现的人与人之间应该诚实、真诚相待。

二、结合阅读教学, 渗透心理健康

在语文课中, 阅读是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而且是学生提高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 其地位举足轻重。作为老师, 可以在教学过

很容易记住这一特征, 而且对于它对气候、河流等相关因素的影响也是不难理解的。另外, 在教学中运用录像将电视片中与教材有关的片段摘录下来, 或实地考察时将有关的景象拍录下来, 在教学中有选择地播给学生观看从而强化学生记忆。如电视经常放我国科学家到南极洲考察的实况, 成群的企鹅, 冰天雪地的景象展现在同学们面前。这样生动形象的场面放给学生观看, 同学们非常感兴趣, 可很快掌握南极洲的地形、气候特征及主要的代表动物。要引导学生在观看电视时多留意有关地理方面的知识。如火山喷发的景象、雪崩、泰山行、黄山风光、环境保护等有关知识, 这样可以开阔学生视野, 丰富学生知识, 也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自然的热情, 更能加深学生对教材中知识的理解, 从而强化记忆。

4.指导学生运用“超前思考法”,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在听课或预习的时候, 应该试着去设想下面要说什么, 经常进行探索, 寻求问题答案, 并将现成的原则应用于新形式、提出疑问的学习, 最有可能造成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

例如, 在学习世界地理中的“欧洲的气候特征”时, 在不知结论之前, 先设想:欧洲大陆会形成什么样的气候呢?然后根据它程中有目的地给学生提供一些心理知识的相关资料, 让其自然阅读, 然后自我消化, 并吸收资料中的有益知识。例如, 在一次做阅读题的时候, 我给学生印发了一篇关于心理健康的短文, 要求他们通过阅读归纳总结出什么样的心理状态才是健康的, 这样既使他们的阅读能力得到提高, 又使他们了解到一些基本的心理知识。当然, 这样的方式从整体来看有些被动, 如果所面对的学生自觉性较强的话, 则可采用更为主动的方式, 由老师列出一些心理知识的关键词: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等, 让学生通过阅读查找写出它们的定义, 并归纳出它们的特点, 以及处理、改善的方法, 从而大大加深了对这些相关知识的印象。

三、结合写作教学, 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阶段的学生基本上已经掌握了各种修辞、描写方法, 他们把目光放在表达自我上, 结合这一教学重点, 我引导学生激扬文字、针砭时弊的同时, 也引导他们对自身作一些必要的剖析, 这样不但加强学生的表达能力, 而且还让他们更了解自己。而对于老师, 则可从作文中更深入地了解各个学生, 从而更有侧重地对他们进行相关的心理辅导。我在教学中曾经让学生以《理解他人情绪》为内容写一篇作文, 要求他们根据材料所反映出来的不良情绪来展开分析, 探求形成这种情绪的原因, 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谈一谈。在那次习作中, 学生们各抒己见, 虽不尽全面, 但他们对自身情绪分析得十分深入, 使我从中更加了解了他们的内心, 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辅导, 另外在这样的作文写作完成后, 我们还可以利用评讲作文这一环节来进行集体性的后续教育, 把作文中所反映出来的共性问题再搬上统一指导教育, 让全班“有则改之, 无则加勉”, 及时地遏制类似不良情绪的再次出现。

总而言之, 在语文教学中充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的要求, 社会的需要, 只有充分做好这一点才能真正体现语文老师“教书育人”的职责, 才能真正培养出高素质的新一代人才。

(大城县南赵扶镇东辛庄小学)

的地形特征:欧洲地形以平原为主, 山地分布在南部, 山脉主要是东西走向。再结合欧洲的位置特征:位于大陆西岸, 西临广阔的大西洋, 且大部分面积位于西风带, 海岸线曲折。进行分析推导加以联想, 不难想到:欧洲地区受大西洋的影响很大, 且影响面积也比较广, 所以可推断, 欧洲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 海洋性由西向东逐渐减弱。因为山脉多东西走向, 海洋的暖温气流很容易进入大陆内部, 再加上海岸线曲折, 故海洋对大陆的影响面积就比较大。推断以后再对照课文答案验证自己的推断是否正确。经常这样训练, 会提高学生独立获得新知的能力, 而且提高了学习效率,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总之, 在地理教学中, 经常进行学法指导, 教给他们提高学习效率的技巧, 在教学中指导学生, 把机械的材料, 通过组织加工, 使那些原来没有联系的教材“意义化”, 有助于识记和保持。“记忆术”有“联想法”“谐音法”“口诀法”……根据不同的情况, 运用不同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启发学生思维, 使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如兴趣、情感、意识、个性等) 积极参与学习, 强化记忆达到最佳效果,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达到教学整体优化。

3.浅谈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篇三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础。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认识道德,许多道德问题往往是与心理问题相关的,尤其是与个性及其发展的阶段性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在学校教育中积极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是有效开展德育工作和道德教育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其次,道德教育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方向。帮助未成年人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是道德教育的主要目标,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可以为未成年人提供正确认识世界的武器和人生目标,为避免心理问题的出现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方向。

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一是从要达到的目的来看,道德教育是通过提供模范人物或道德榜样,使学生认同高尚无私的价值观,模仿先贤、英雄的行为表现,培养学生大公无私、先人后己等品质,使之能协调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塑造高尚的心灵与社会责任感;而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健全、独立的人格,它力图使学生自知、自信、自立,善于选择适合于自我发展的最佳目标,并具有保持情绪稳定、承受挫折失败等优良品质。二是从所要解决的问题实质来看,道德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人生观问题,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健康成长问题。道德教育力图使学生接受和认可社会的某种特定价值观或道德实践,并使之成为自己心理生活的一部分。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是帮助学生在正确地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逐渐学会选择;三是从开展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来看,道德教育是一个教导过程,其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示范与社会学习。而心理健康教育则主要是一个讨论沟通的过程,它不试图扮演师者的角色,是在与当事人处于平等地位的基础上,通过尊重、理解取得当事人的信任,推动当事人进行积极思考与自我反省,增强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能妥善解决其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并在此过程中逐渐成熟起来。

可见,尽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途径、方法、手段上有所区别,但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上是相通的。德育除了坚持以往的政治导向和道德导向外,还必须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落实德育目标的基础和重要方法。从小培养学生正确的认知能力,社會行为的判断能力,单独依赖传统思想教育是无法完成的,只有通过心理健康指导以其自身特点和优势弥补了德育教育的不足,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例如,对于“如何增进人际交往”、“学习怎样克服焦虑”、“如何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怎样面对遇到的困难”等问题每天都在影响或困惑着学生,这些问题正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那么,如何培养和构建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呢?

一要多一些关爱。作为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家庭环境和年龄特点,多给予孩子关爱,多给孩子创造发言和表现的机会,对孩子的点滴进步及时赞扬和鼓励;对学困生和留守学生,多给予鼓励,多启发诱导,少冷言冷语,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健康向上的氛围。

二要相信孩子。无论在校在家,都要引导学生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去做,这样,既能培养孩子独立的个性和人格,又能使孩子在做事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使他们懂得珍惜,懂得感恩。

三要重视榜样的力量。定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用英雄的事迹感染学生。让学生在缅怀前辈的过程中,心灵受到震撼,从而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完美人格。同时要善于发现学生身边的榜样,引导学生学身边人、做身边事。

四要让学生主动愉快地学习。首先,教师要转变教育思想,由单纯的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确实把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脱出来,还给孩子们童年的欢乐,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其次,要创设民主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喜欢学习。再次,要让每一位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尤其对学习较吃力的学生,教师要充分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使他们感到,经过自己的努力是会获得成功的。

目前,学校教育已逐步发展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这不仅仅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员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更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结合本学科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方法充分运用到教学中,两者有机结合,确保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使学生的人格得以和谐发展,为适应未来的社会需要在其能力上和心理上做好准备,使他们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4.浅谈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篇四

班级管理,以“心”为重――浅谈心理健康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渗透

文/朱丽芳

摘 要:班级管理是班级制度层面的因素,它直接影响着班级的整体素质和面貌。心理学思想的发展是促进班级管理走向开明和进步的主流思潮。班主任作为一个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师长,学校德育工作最直接的承担者,有必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班级的日常管理中。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中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塑造的关键时期,而这一时期的学生正处在不合拍的时期,自认为已长大的他们,心理却很不稳定,出现了自我、学习、角色及观念的混乱。不少班主任感到现在的学生不像以前的学生那样听话,班级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

教育部于6月7日发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的要求,要使学生“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班主任――作为一个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师长,学校德育工作最直接的承担者,应当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利用班主任工作优势,在日常的班级管理过程中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同时注意发现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疏导,担负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

一、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开展的需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兴起,唤起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对自身心理健康的关注,他们渴望有更多的老师来关心他们的内心。在这种情况下,几个兼职或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已无法满足一所学校全部学生的需求。而广大班主任的参加,则能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走出这种人力匮乏的困境。

面对社会的变化,学生的思想、心理的变化以及现代教育要求的变化,不少班主任在工作中感到困惑和迷茫。对学生中出现的厌学、恐学、逃学、说谎、恶作剧、斗殴等问题,沿用旧的说教式的教育方法已显得无能为力。随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兴起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学习,班主任逐渐意识到学生的上述问题不全是思想品德问题,而可能是一些心理问题,不能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混为一谈,要区别对待,以寻求最佳的解决途径。班主任只有掌握了有关心理诊断、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理论,并持之以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卓有成效地解决自己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

班级不仅是开展教学的集体,也是学校中的基本生活集体。班主任在班级中接触学生的机会,要比其他老师多,条件也更优越,班主任有可能更好地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能力、交友情况、家庭状况及其他问题。因此,在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最适宜也最能够把这一项工作开展好的角色,就是班主任。

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最易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

班主任进行的常规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恰当的平台。班主任进行的班级管理,是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媒介。只要班主任注意把心理健康教育原则和技巧融入自己的日常工作中,就能使每一项工作成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机。

班主任与家长、任课教师的联系,为整合心理健康教育力量提供了便利条件。由于班主任在学校、家庭之间起着一种桥梁作用,他们不仅对学生及家长有一定的影响力,在任课教师中还有较大的发言权。因此,在良好人际环境的创建及各种教育因素的协调方面,相对于其他任课教师和家长来说,班主任能起更大的作用。

二、当前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初二上学期刚开学时,我对我班学生得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存在着不同种类、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焦虑

这种心理在我班学生身上表现得比较普遍,占调查学生的92%。其中,89%的学生较轻微,持续时间也较短。然而也有3%的学生焦虑时间持久,对周围环境的刺激很敏感,他们入睡困难,易被惊醒,经常体验到莫名其妙的恐惧、紧张和心烦。这种心境对学习产生不良影响,若不及时疏导和诊治,容易演变成一种稳固的.心理定势,久而久之就转变成为恐惧症等影响。

(二)抑郁

一些学生在情绪上表现出悲伤、孤独、颓废,自我评价消极,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对学习缺乏信心,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抱有恐惧倾向,对改变自己的处境持悲观态度,这类学生约占3%。在日常学习中他们不影响课内外秩序,不妨碍教学和各项活动,但随着不良情绪的发展和内心紧张情绪的加重,他们会日益消沉下去,(范文网 )严重的可能发展为抑郁性精神病,有的还会做出自伤行为,具体表现为:

1.长期得不到成功的体验,自信心偏低或丧失。从调查结果来看,发现学生的自信心水平偏低且个体差异显著,在调查的“自觉性、坚持性、自信心、责任感、主动性、独立性”六个因素中,“自信心”因素的得分明显低于各个因素的平均得分。

2.由于生理上的成熟使学生早恋的现象发生,使他们产生心理上的困扰。进入青春期后,青少年一般都会有与异性交往的心理需求,对自己的形体,尤其是性特征的关注有明显增强,有的急于确立恋爱关系,把这种所谓的“恋爱关系”作为了解异性的最主要手段。同时,由于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如,黄色书刊、网络淫秽影像的影响,加剧了小部分学生的不良需要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使他们陷于其中。

3.家庭环境的影响及不适当的教育方式而造成心理上的压力。当前,社会竞争激烈,父母忙于工作,家庭成员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造成家庭气氛的不和谐。家教方面,家长对孩子在物质方面的百般迁就、生活上百般呵护,而在学习上却又百般苛求,这就造成了孩子的心理承受力低下,难以应付挫折情况。

(三)社交恐慌

有社交恐慌心理障碍的中学生占调查人数的4%,他们对社会交往行为有一种强烈的恐惧心理。他们常常会找借口回避,即使是与家人、老师及交往不密切的学生在一起,往往也会感到不自在。对他人的言行过分敏感,稍有不顺心的事情,便陷入痛苦之中。对同学的善意帮助持怀疑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怀戒备之心,在人际交往中有害羞、局促、尴尬的异常反应。

三、在班级工作中班主任进行管理的心理策略

(一)师生关系中融入心理辅导理念

心理辅导,是指辅导老师与学生之间形成的相互接纳与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这种信任关系的建立有助于学生改善情绪、减少阻抗、探索自我、增强自尊、提高自信。根据调查结果,我对有“焦虑”心理的学生进行了多次心理沟通。在沟通中我对学生投以真诚、平等、尊重,渐渐缩短我和学生间的距离感和陌生感,形成相互信任的心理和情感关系氛围。平时的教学也有意识地变命令为鼓励,变说教为赞美,让他们真正感到亲和、善良和美好,从现在的结果来看,正是因为那些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实现了班级管理的民主与学生行为的自律,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身到学习生活中。

(二)班级谈话中融入有效倾听技巧

班级管理的核心是人的管理,人的管理是人心的管理,其关键在于师生之间的心理沟通。在实际的教学中,师生之间的隔阂,其原因就是教师不善于倾听和关注学生。而耐心认真的倾听比任何语言更能获得学生的认同。当学生取得成绩时,班主任要通过倾听,对其加以肯定、表扬。当学生遇到烦恼、挫折时,班主任要耐心倾听学生的苦恼及想法,及时帮助他们树立战胜挫折的自信心。当学生之间有了矛盾和冲突时,教师要善于倾听不同的意见,然后综合评判是非,并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

对于班主任来说,倾听的习惯和态度比倾听的技术更重要。特别是纠结于“异性情缘”的学生,以倾听的方式和他们谈话,给他们以表达、倾听和辩解的机会。

【案例1】本学期开学不久,我正准备下班,一声“报告”打断了我。小L有些羞涩地问我:“老师,您有空吗?”

我说:“有呀!”

她说:“我现在很纠结,想找您聊聊。”

我说:“好呀。”我重新坐下来,专注地看着她。

可她却犹豫了一会儿,没说话。

我问:“有顾虑是吗?”

她说:“我怕说了后您会找我家长。”

我笑了:“别担心,我保证绝不‘秋后算账’。”

她也笑了:“老师,最近我喜欢上了我们班的一位男生,认为他很优秀。上课老是看他,没心思听讲。下课也是,一双眼睛总盯着他。现在连晚上睡觉也会梦到和他在一起……你前些天也因为成绩退步找我谈话,我知道这样不好,可是我管不了我的思想……”

她和我说了很长时间,到最后都哽咽了。我说:“需要我去找他聊聊吗?”

她摇摇头:“如果你去找他,他会看不起我,而且班上同学会嘲笑我的。”

“那你需要我帮什么忙呢?”我又问。

“不需要。我就是想和您说说心里话,我觉得您值得我信任。何况我现在心里好受多了。谢谢老师!”

那一刻,我很感动。我说:“下周一的班会课,我们开一堂青春期异性交往的主题课,专讲如何大方地与异性交往,好不好?”

她说:“那您不要点我的名。”

“好的,我可以从媒体上找些资料。”我说。

她很高兴,也很轻松地离开了。

这次谈话,我主要是在倾听她诉说。这种谈话决不能只是教师一人的“苦口婆心”或是“语重心长”,而是尽量让学生诉说、倾泻。因此,以倾听为主要目的的个别谈话应鼓励学生滔滔不绝、一吐为快。

(三)班级交流中融入心理沟通原则

1.真诚。真诚是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的第一要素。班主任的真诚不仅表现在与学生沟通时,而且在平时的管理中,班主任也要说真话、办实事,给学生一个真诚、可信赖的印象。

2.平等。班主任要把自己看作是班级中的一员,以一个朋友的姿态与学生平等地进行对话,平等包含着尊重。因此,班主任要善于换位思考和协商沟通。

3.适度。从时间方面说是选择恰当的时机与学生进行沟通,从程度方面说是沟通到恰到火候。

4.情理并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的法宝。没有情感的投入是无法走进学生的心里的,但同时一定要注意“动情”与“晓理”二者的相辅相成。在“动情”的同时必须“晓理”,情理双管齐下,才有更好的效果。

【案例2】小Z是一个很内向的男孩,不与任何人接触。因为父母多方面的原因,他很小就跟姑姑生活,所以对父母的爱特别渴望。他经常用离家出走的方式来吸引父母的关注,这也给班级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他刚来到我们班时,我走进教室,就看到他坐在位置上发呆,我走过去问他晚上的休息状况。有的时候会从家里带点小零食给他,他独自一人走在路上时,我会邀请他到操场上去走两圈,给他讲些小故事。当他的作业正确率很高时,我会在他的作业本里夹张小纸条,画上笑脸,写上鼓励的话语。更多的时候,我会故意忘点东西在讲台上,让他帮我送到办公室来,或是让他帮我干些轻松的活……慢慢地,我发现小Z变了很多,会主动和我打招呼,会告诉我他又看了什么书,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他脸上的线条可爱了起来,加之班委们的轮流帮助,不让他掉队,他也很快融入了我们这个班集体,比如帮班里的饮水机换水、帮其他同学扫扫地。于无声处,特别的沟通,细心的关爱感动了学生内心,也为我的班级管理增添了和谐的风景。

总之,充分挖掘有利于心理健康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应是每一个班主任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切实推进班级管理的最有效手段。只要真正树立了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就会发现班级管理处处藏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机。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很多,值得班主任去探索和创新。但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不能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给学生,或代替学生去作出判断和选择,而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接纳自我,尽量发挥他们的潜力,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孙莉。班级管理策略。当代教育论坛,(10)。

[2]郭颖。心理辅导视阈下的班级管理策略。现代教育科学,(2)。

[3]朱智纲。心理契约:班级管理的副本。教学与管理,2009(5)。

[4]黄溅华。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

5.浅谈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篇五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学校心理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价值回归已日益为人们所关注。特别是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社会竞争更为激烈,人与社会之间许多新的不协调因素也由此产生,而高效率的生产和快节奏的生活,必然要求人们具备更强的心理应变能力、耐负荷能力和心理的自我调控能力。为此,教育部将心理素质教育列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之一。与此同时,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也在全国各地迅速开展起来,如何加强心理素质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水平已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就心理素质教育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应具备科学文化素质

目前我国从事心理素质教育教师的层次参差不齐,有相当一部分是未经过严格培养或系统培训的德育工作者、行政人员或班主任等兼职人员,教师的文化素质(尤其是专业知识水平)普遍偏低。多数心理素质教育教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水平,还是一些个人经验式的、非科学的认识,他们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时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因此,通过多种途径迅速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尤其是专业知识水平)成为提高我国心理素质教育成效的迫切需要。具体而言,一个合格的心理素质教师应该具备以下文化知识:

(一)掌握正确的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了解和掌握正确的心理健康标准是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第一步。但一些调查发现,教师在判断学生心理是否健康时,常将遵守纪律、不损人利己、热心学校和班集体的活动、学习用功等道德标准、学校规章制度的要求与心理健康标准相混淆。由此可见,当前教师的心理健康观还是不科学、不完整的,而作为心理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教师所持有的心理健康观将决定他们所采取的策略,并影响其教育效果。所以,心理素质教育教师必须首先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标准。在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时必须兼顾个体内部协调与对外良好适应两个方面;应考虑心理健康的相对性和动态性,在看学生的心理问题时,要认识到学生的心理问题只是程度不同,避免将学生截然分成健康和不健康两种,避免用静止的观点来看待学生的心理问题;应清楚地区分哪些问题是学生暂时的心理状态,哪些是稳定的人格特质,避免将状态性心理问题诊断为特质性问题;在区分学生的心理问题时,要考虑其年龄发展特点,避免将该年龄阶段的普遍性问题(如青春期逆反心理)视为异常心理问题。

(二)掌握心理学基本知识。作为心理素质教育教师应掌握普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咨询学、心理测量学、心理学研究方法等基本的专业知识,并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如实施心理测评的技能、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技能、设计和开展心理素质训练活动课的技能、实施个体和团体心理辅导的技能、进行学生心理咨询和行为矫正的技能等。

(三)具备广泛的背景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知识。心理素质教育教师除掌握专业知识外,还应博览群书,对哲学、教育学、社会学、人类学、美学等都应有所了解。应具备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它们不仅可以为教师提供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的认知框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教师深入理解各种具有丰富知识和复杂生活背景的学生的必要条件。

二、应具备思想道德素质

心理素质教育对教师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对其职业道德素质的要求上。任何职业都有相应的职业道德要求,但对学校心理素质教师而言,这种要求显得尤为必要。

(一)热爱心理素质教育事业。首先,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充分认识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善性,都有巨大的心理发展潜能,将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全发展为己任。刻苦钻研专业知识和技能,努力探索心理素质教育的规律,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甘愿为心理素质教育事业的发展无私奉献。

(二)尊重和保护学生利益。首先,心理素质教育应以满足学生的最大利益为原则,避免将学校的利益、教师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学生,忽视学生真正的心理需求和利益。例如,心理素质教育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如何填报高考志愿时,教师不应该以提高学校升学率为目的,而应该以学生的职业兴趣、长远发展等个人利益为出发点。其次,尊重学生的个人隐私。在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获得的所有有关学生的资料(如学生心理档案、心理测验的结果、心理日记、谈话记录、咨询信件等),除特殊需要外教师不能以任何形式泄露,即使在研究时需要使用某些个人资料,也必须征求个人同意,隐去可以辨认出学生真实身份的信息,自觉承担起为学生保密的责任。第三,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教师不应因学生的学业成绩、家庭背景、心理健康状况、性别、态度等的不同而讥笑、讽刺、歧视他,而应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心理发展的潜能。

(三)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工作。心理素质教育是一项严肃的工作,教师仅有热情和愿望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严谨科学的工作态度。例如不滥做诊断,不随意给实际并无心理问题的学生“贴标签”,也不轻易地用“没什么大不了的,这根本算不上病”之类的话对实际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以虚假的安慰,而应该在大量收集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依据科学的指标加以诊断;谨慎使用心理测试量表或其他测试手段,不强迫学生接受心理测试和咨询;不使用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仪器(如测谎仪、CT脑电仪)等等。

三、应具备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教育教师首先必须具备一般的心理素质,如良好的自我意识、人际适应力、稳定的工作热情和积极的进取精神等。除此之外,还应具备一些特殊的职业心理素质。

(一)自我调适性。作为心理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显得尤为重要。但心理素质教育教师与平常人一样,也有可能面临挫折、烦恼和压力,而且他们还要自觉担负保密的职责,这就要求心理素质教育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善于控制和疏泄不良情绪,释放和缓解心理压力,勇敢面对挫折和失败,促进自我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认知敏感性。心理素质教育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心理特征的敏锐观察、准确认知基础之上的,这是因材施教的必要前提。因为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不同心理特征的学生会对教师的教育行为产生不同的反应,其教育效果也不尽相同。教师只有准确地了解和认识学生的心理状况,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而学生的有些心理特征会外显于行为,更多的则具内隐性。有些即使表现于外,也往往是渗透于言行之中,不易察觉。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心理活动特别敏感,善于察言观色,善于通过学生的表情、动作、眼神、肌肉抽动等细微之处来察觉其内在的心理活动,否则不仅无法因材施教,还有可能失去教育的关键期,不能有效阻止学生心理问题的恶化。

(三)人际交往能力。心理素质教育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能否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它是心理素质教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而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就必须具备以下素质:一是移情能力:即能设身处地地体会学生的内心感受,并善于通过言语和非言语(如目光、姿势、表情、动作变化等)来表达对学生内心体验的理解。二是尊重学生:即能无条件地接纳学生,不仅包括学生的长处,而且能容忍其缺点、不同的观念、习惯和态度等等。三是积极关注:即以积极的态度看待学生,注意强调其长处,有选择地突出学生言语及行为中的积极方面,利用其自身的积极因素。四是真诚:即在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真实地展现自己,表里一致,言行一致,诚恳忠实地对待学生。

6.浅谈心理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篇六

内容提要:随着人们对教育事业认识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乃至教师已经对“填鸭式”的“教”和“说教式”的“育”持否定态度,更倾向于要求教师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注重师生的互动等教学心里技巧,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并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语文知识传授、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活动的过程。学生在学习阶段,他们的人格正处于发展和定型的关键时期,面对日益复杂的教育现状,我们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运用更多的心理学知识和更灵活的教育手段,科学应对学生心理,使学生在成长中纠正偏失,培养良好的品质和习惯,得到更好的指引和发展。关键字:心理学 语文教学 运用 浅谈心理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教育事业认识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乃至教师已经对“填鸭式”的“教”和“说教式”的“育”持否定态度,更倾向于要求教师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注重师生的互动等教学心里技巧,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并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这对于教师来说,单纯的“教好书”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发展,时代赋予了教师更艰巨的历史任务和使命。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关键,学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渗透到学科教学过程之中,以全面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而目前正轰轰烈烈进行着的课程改革,为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提供了更好的契机。尤其是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更决定了在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是每个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如何在进行语文教学的同时做到与心理教育的融通呢?在教学实践中,我有意识地作了一些探索后,认为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的心育因素,拓展语文的人文内涵;以心育理论为指导在语文教学中创设和谐融洽的心育氛围;在各种语文实践活动中运用积极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是语文教学与心理教育融通的有效方法。结合课堂教学实例,我拟从三个方面具体说说心理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心理学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心理学上的很多理论和效应能为我们语文教学的组织提供很好的手段,从而创设更为积极和谐的心育氛围。张载说:“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比如教刚进入一年级的小朋友,他们胆小爱哭,娇气,如何让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抓住他们的兴趣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我大胆地进行探索,如教学拼音时,小朋友们对枯燥无味的拼音一点也不感兴趣,如何让小朋友对拼音感兴趣,在教学中,把拼音字母用编儿歌来帮助小朋友们记住字形和读准字音,边背儿歌边用手指书空字母来有趣地记住字形。右下半圆bbb,左上半圆ppp,两个门洞mmm,一根拐扙fff,一匹小马ddd,一根伞把ttt,一个门洞nnn,一根小棒lll等,小朋友们在拼读很难读准声标,直呼有难度,怎样突破这一难点,在教学中,给小朋友编顺口溜来读准声调,一声平,二声扬,三声转弯,四声降等。我抓住了孩子们喜欢儿歌的特点,让孩子们在教学中找到了乐趣,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心理学上有个亨利效应,是说美国一个黑人铁路工人亨利(J.Henry),当听说要采用蒸汽钻机代替人力时,自己就增强劳动强度,暗暗地与蒸汽钻机竞赛,结果他奇迹般地超过了机器作业,这个事例说明一个人一旦拥有信心,便拥有了决心、意志、勤奋、耐心以及不屈不挠的斗志,其潜力就会得到充分挖掘,潜质得到彻底发挥,就最有可能取得成功。我把亨利效应贯彻到教学中,不断通过语言、神态、动作和学生作着平等的对话和交流,在学生上台发言时,自己经常坐在学生的位子上倾听,让他们感到平等和亲切。设置问题时把“小步子,多反复”的成功教学理念贯穿其中,同时吸取心理学上的“责任分散效应”的经验,特意指定几个平时学习比较差的同学来回答,并以期待和肯定的口吻说,我就相信你们,结果却出乎意料的好。从这件事中,我明白唤起学生的自信心,要比为他们补课100次还有价值。这样,让即使是学习不太成功的同学也能不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强化他的自信心,坚定他的成材信念。创设了积极和谐的心育氛围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更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教师要给每一个学生深深的爱和期待,尊重他们,信任他们,教师应善待学生,特别是善待差生,要善于观察、倾听和沉默。当学生取得进步时,哪怕只是一小点,也应给予肯定,以提高他们的信心。当他们学有疑难或者回答迟疑时,对他们进行鼓励和耐心的启发,不把答案直接告诉他们,而是给他们思考的时间,帮助他们寻找解决疑难的办法。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通过亲身的实践获得来自学习本身的兴趣和愉悦,体会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才能使他们的语文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在课堂上,我经常使用饱含尊重鼓励的课堂语言,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

二、心理学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于1968年在一所学校随机抽取了18个班的一至六年级小学生,运用智力测验对他们进行了鉴定。然后,研究者给了这些学生的教师一份名单,并告诉他们:测验显示,名单上的学生智力超群,今后在学业上会有很大的发展。但事实上,这份名单是随机抽取出来的。8个月后,罗森塔尔等人对18个实验班的学生进行了复测,将统计结果与初测结果相比较,发现那些被列入名单的学生,比没有列入名单的学生的智力水平有显著的提高。这种由于教师的期望不同而导致学生发展出现差异的现象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效应”其实就是一种赏识教育。由于家庭背景、成长经历的不同,学生的写作基础是存在差异的,大到布局谋篇、情感立意,小到修辞运用、通顺表达等。运用“罗森塔尔效应”就是指教师要学会赏识学生的写作才能,如果教师能找到每个学生在写作中的可取之处,哪怕只是一句话、一个词,给予肯定、赏识,必将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削弱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教师的一个微笑,一句真诚的夸赞,甚至只是一个表示认同的批改符号,都能给学生的作文学习带来信心。

一句话可以成就一个人才,也可以摧毁一个人才。经常对学生说“你真是个有创造力的孩子,写作从不走别人的老路!”“太棒了,你这次的作文叙事具体,老师读了好像亲眼看到了事情的发生一样。”“这么不通顺的句子一定是在你疲劳的时候写的,我认为现在你可以写得更好,是吧?”总之,希望学生养成什么样的写作习惯,就要经常按照自己希望的方向去暗示他,他的学习就会逐步向着目标达成。千万不要给学生贴标签:“看看,你怎么又写这么糟?你就是怕写作文!”“我看你是写不出更好的来了,就这样吧!”这样只会让学生朝着相反的方向去发展,其结果是学生越来越怕写、不会写作文了。有一次作文教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又恰逢母亲节临近,我布置学生写《我的妈妈》这篇作文,因为布置的作文贴近学生的生活,很多孩子都写出了真情实感,连平时不爱写作文的同学都能写出生活中妈妈的一些实例,我及时的对孩子进行了表扬,让他知道他也是很棒的,也能写出优秀的作文,从那之后,孩子爱上了写作文,我也认识到了表扬这一很普通的方式对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心理暗示,让他们变得越来越优秀。

三、心理学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的运用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课外阅读。因此有必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课外阅读首先要给学生一个明确的阅读目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名言、佳句、诗词。事实证明,有明确目标导引的课外阅读是有效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营造一种民主气氛。所以应力求避免态度生硬、教学方法死板单一,或者空洞、不切实际的说教,比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可小组讨论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尊重学生讨论结果,积极引导学生向认识目标靠拢。通过各种方式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得学习语文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小学生进行听、说、读、写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实践活动,而小学生接触社会现实,进行社会交往,旅游、参观、访问等则是更广泛的语文实践活动,它们可使学生的生活逐渐丰富,知识逐渐增多,眼界逐渐开阔,认知逐渐加深,情感日益丰富,并使学生写作有“源”,情有所“寓”。由此可见,一切语文学习的实践活动,都能使学生获得学习语文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7.浅谈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篇七

一、创设轻松平等的氛围, 培养学生的心理素养

1. 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诱发学习兴趣。

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学习生活中重要的因素, 对一年级学生将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一年级的孩子以当上了小学生为荣, 老师是他们最亲近的人, 追求老师的爱, 将成为他们学习生活中的主要动机和迫切需要。一般来说, 学生往往因为喜欢哪位老师, 也就喜欢她所教的那一门学科, 。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 不能居高临下, 一定要尊重、相信每一位学生, 蹲下去倾听学生的心灵对话, 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 善于用亲切的眼神、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 让每一位学生都敢于发出属于自己的心声, 让每一位学生都敢于有自己的思想, 真正在课堂上实现情感与情感的交流, 生命与生命的对话。这种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有助于学生学会关心他人, 理解他人, 尊重他人。

2. 运用充满童趣的教学语言, 稳定学习兴趣。

刚跨进小学校园, 一年级学生面临的是一个多月枯燥的拼音学习, 如何让他们可以尽快地利用拼音这根拐杖去学汉字, 喜欢上语文课?教师要抓住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运用贴近孩子生活的语言使课堂充满吸引力。学习拼音字母, 是要到拼音王国中与字母娃娃交朋友;区分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是因为字母娃娃迷了路, 想请好朋友把他们送回自己的家……童话般的描述不仅使学生兴趣盎然, 更让课堂充满着浓郁的人文气息。

二、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教学生会“爱”

新教材十分重视语文教育的丰富内涵, 注重对儿童进行初步的人文素养的培养, 强调了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主要靠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而不是靠灌输。所选内容密切联系儿童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 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既便于儿童学习语言, 又能使儿童在思想上得到启迪, 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如第二册所选的八个专题内容 (多彩的春天、家庭生活、保护环境、快乐的夏天、动脑筋想办法、我们的生活多幸福、我们都有好品质、有趣的自然界) 反映了当代文化的变革和发展, 不论是识字课, 还是课文, 甚至语文园地, 都吸收了现代社会的新鲜活水, 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人文色彩和情感因素, 有助于儿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 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变教材为用教材, 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强化心理素质教育, 做到"披文入情, 以情悟文, 情文结合", 教会学生怎样“爱”, 怎样做人, 怎样关心他人, 怎样服务社会。

三、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 深化心理积淀

1. 开展多样的教学活动。

小学生上课自控能力较差, 游戏最能让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把色彩鲜艳的蜡光纸剪成鸟、鱼、苹果、梨子、汽车、葫芦等形状, 再将拼音、生字写在纸上, 这种“摘果子”的游戏学生是百玩不厌。学生喜欢你追我赶的心理尤为突出, 教师应适时组织一些组员间或小组间的竞赛活动, 开展“男女对抗赛”“小组对抗赛”“小能手”“夺红旗比赛”。这些活动在不知不觉中不断地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兴趣, 鼓舞着他们期待着下一课的到来。

2. 利用生动的多媒体辅助教学。

生动的教学情景, 可以激发学生的情绪体验, 电化教学在这方面显示了其独特的作用。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主题, 借助音乐, 运用录像、课件等科技手段, 创设学习情境, 做到“以境育情”。比如, 我在教《荷叶圆圆》一课时, 采用了图画再现美、音乐渲染美的方法创设情境, 使学生感受到美的具体形象。当我把《荷叶圆圆》课件展现在学生面前时, 教室里响起一片赞叹之声:“多美呀!”“太美了!”明镜般的湖水、绿绿的荷叶、粉红的荷花、边晃动边眨着眼睛的小水珠、来回穿梭的小鱼儿, 栩栩如生的场景, 构成了一幅优美的夏日之图, 让人赏心悦目。适时播放音乐, 让学生们在轻快的古筝独奏、高山流水声中观看画面, 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们情绪高涨, 好像身临其境般, 充分感受到自然之美, 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油然而生。

3. 组织有趣的课外实践活动。

专家认为:“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不能把全部希望仅仅寄托在课堂上, 而把课内与课外, 校内与校外紧密结合起来, 引导学生以生活为基础学语文, 在生活实践中运用语言。同时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会大大加强。

8.浅谈心理情绪在歌唱中的作用 篇八

关键词:心理情绪;歌唱;作用

歌曲的艺术美感在于歌者音乐语言和音乐情感的传递,而现实中,更多的歌者更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摸索如何通过技巧来达到提高音乐语言和音乐情感的感染力,却忽视了自身歌唱过程中的情绪酝酿,从而也难以达到音乐语言和音乐情感的饱满性。

一、从科学角度探析心理情绪与歌唱的联系

“心理情绪”的概念属于心理学的范畴,是指人在从事某项活动过程中的兴奋程度和思想状态,它往往是由某一特定条件或特意需求而产生,具有鲜明的情境性、激动性和短暂性。同时,心理情绪可以通过人为去控制,不同的心理情绪下,人体所产生的生理行为往往具备不同的效果,而最为常见的心理情绪可概括为两种,即积极心理情绪和消极心理情绪,其所导致的直观感受是人体所表达的生理行为是否具有感染力。而音乐又是最贴近人类心灵的艺术品之一,音乐用美妙多变的声音讲述表达着人类多种不同的情感世界,由此可见,不同“心理情绪”下,人类所表达出来的音乐有着非常本质的区别。

在音乐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历程中,“歌唱心理”早在300年前的意大利教学中就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的共鸣,而全世界学者对歌唱者的心理上的变化也有诸多研究,比如拉乌里出版的《人声的奥妙》,书中论述了意识对歌唱者在歌唱时的行为有着驱使、调节和控制的作用;意大利的作家伯特凯所写的《心得歌声》,在书中提到母音发声的生理事实是心理因素所驱动的,不然的话演唱就会变得僵化,听起来没有感情。这两位音乐上的大师都注意到了心理变化对歌唱者歌唱时的作用,此后很多音乐家都开始纷纷进入到声乐心理领域的研究,综合文献考究,我们可以大致得出一个较具普适性的结论,即心理情绪可通过影响人体的感知和认知,其中就包括对音乐的感知和认知,从而进一步影响由人体感知和认知所转化出的情感表达,使之不同歌者,所歌唱出的音乐具有不同层次的感染力。

二、从声乐理论角度上探析心理情绪对歌唱表达的作用

声乐理论认为,声乐艺术是以人体本身作为乐器,所演奏出来的复杂的艺术形式。换言之,声乐的表达需要经过人体呼吸器官、人体语言器官、人体表情和肢体动作器官等共同参与,而不可否认,控制人体诸多器官的核心部位是人体的大脑,而大脑具有非常微妙的感知能力和认知能力,即不同的心理情绪能够通过大脑,去控制不同器官之间的精确配合,去完成声乐的演奏。例如,在歌唱著名歌曲《黄河怨》的时候,歌者需要体现一位受压迫的妇女,在不知道自己的丈夫在何处,同时她的孩子又死在了日本鬼子的刀下,自己被凌辱,没有人帮助她伸张正义,在黄河的边上,看着波涛汹涌的黄河水,哭诉自己的不幸,想着以死来唤起同胞们的反抗意识。而对于这位妇女内心的表现,歌唱者想要在舞台上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不仅仅只是表现的激动,并且要有怨恨,更有反抗斗争的精神,这种怨恨不是怨天怨地,而是对党政府的怨恨,同时,歌唱的时候要唱的有层次,把每个乐段的情绪合理地发展表现出来,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而听众的共鸣程度,则决定了这首歌曲演唱的艺术感染力。所以,为了让歌唱者能够完成一系列歌曲情感的表达,需要歌唱者提前对歌曲所创作的历史背景和歌曲中主人公经历的把握和认知,进而培养出一系列心理兴趣,通过大脑控制人体器官的配合,最后以歌唱的形式展现给听众。

三、如何利用心理情绪来完成歌唱表演

结合理论总结,笔者认为在歌唱表演中,对于心理情绪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是洞悉歌曲所需要的表象;其二是提高对歌曲情感基调的把握;其三是加强对歌曲主题特征的理解。

在洞悉歌曲所需要的表象方面,主要是要求歌唱者在演唱前头脑中构成这首歌曲“唱什么,怎么唱”的表象,根据歌词的描述和旋律的音高变化,转化为生动音色过程的想象。例如《啊!中国的土地》中“你属于我,我属于你,朝朝暮暮在一起,走千里,走万里,还在你的怀抱里,做一粒种子,泥土里埋,开花结果为了你,做一棵杨柳路边上长,年年报告那春消息?”歌曲抒发了人们对祖国的真挚感情,歌唱者在演唱的同时就可以想象出种子开花结果,蓝天下杨柳成行等等各种歌词中出现的景象,用来创造景象,辅助歌唱。再造想象过程中事物的形象,都是重现自己想象过的事物,都是再造出的新形象。再如《教我如何不想他》中“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啊!微风吹动了我的头发,教我如何不想他?”这首歌曲,每个歌唱者再造出来的“他”的形象各不同,都按照自己的经历理解、创造新形象,就会有一种身临其境而又独具韵味的感觉。

在提高对歌曲情感基调的把握上,要求歌唱者对于歌曲的情感类型作出歌唱前的情绪酝酿。不同歌曲的情感基调或高昂、或低沉、或爱慕、或批判。同时,歌唱中的情感是具有稳定性、持久性和深刻性的,是人们对事物的一种态度体验,也是人们与社会相互联系的体验,例如学习时会带给人欢乐,遇到挫折时会带给人沮丧等。而情感依赖于情绪,情感能够通过变化的情绪来体现出来,所以歌唱者在演唱歌曲前,对于情感的酝酿很有必要。

在加强对歌曲主题特征的理解方面,需要歌唱者结合自己音色和音域的不同而作出自己的理解,这也反映在大量歌手优秀的翻唱、改编作品上,运用自身独特的心理特征来让自己的演唱歌曲更有吸引力。

四、结语

总结来看,心理情绪对于歌唱者演唱作品而言,具有提高自身作品艺术感染力的重要作用,同时,歌唱者对于自身心理情绪的掌控能力,也体现了其自身对于音乐掌控能力的高低,这是一种基于声乐技巧之上的艺术修养,也能为歌唱者和听众双方带来更丰富多彩的艺术体验。

参考文献:

[1]黄辉. 浅谈情绪在歌唱中的作用[J]. 北方音乐,2015,10:64-65.

[2]白玉婷. 浅谈歌唱中情绪的运用[A]. 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 第十一卷[C].:,2016:2.

[3]樊引娣. 演唱情绪在声乐艺术中的实证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

上一篇:横栏中心小学2013-2014十佳学生评选下一篇:政协提案优秀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