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上)新课标教案(全套)[岳麓版]

2024-08-05

高一历史(上)新课标教案(全套)[岳麓版](精选2篇)

1.高一历史(上)新课标教案(全套)[岳麓版] 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阶段我国经济建设的成就;熟悉有关“两弹一星”的知识;了解屠呦呦、袁隆平及其科学成就。2.能力目标

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并取得成就的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几位杰出科学家的突出事迹,引导学生找出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以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并取得巨大成就的讲述,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对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先进事迹的介绍与讲解,启发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重难点感知:

重点:经济建设成就;“两弹一星”;屠呦呦、袁隆平及其科学成就。

难点:经济建设取得成就的原因;“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意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两弹一星”的相关图片和历史资料。学生准备:了解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的最新成就;预习课文。教学过程: 导人新课:

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终于迎来了首批成果。2017年10月11日.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FAST已于2017年8月22日、25日发现两颗新脉冲星——这是我国射电望远镜首次发现新脉冲星,也是中国人首次用自己的望远镜发现新脉冲星。

你知道新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阶段后,在经济建设和高科技领域取得了哪些举世瞩目的成就吗? 讲授新课:

一、经济建设成就 1.建设成就

1957—1978年,虽然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失误,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在经济建设上取得的成就仍然是巨 大的。

仔细阅读课本第45页的《l957—1978年主要建设成就示意图》,了解我国在这一时期取得的建设成就。

教师介绍: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和大庆、胜利、大港油田建设完成。我国到l965年.实现了原油和石油产品的完全自给。交通方面的建设有兰新、包兰、兰青等铁路;水利建设也取得了不少成果。2.历史意义 我国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我们常说.吃水不忘挖井人。意思就是做人要懂得饮水思源的道理,在你享受成果的同时,不要忘了创造这些成果的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有一批科学家在为祖国的科技进步而默默奋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

二、“两弹一星” 1.原子弹爆炸成功

1945年4月,铃木内阁上台时,日本的国力已到了难以维持的最后关头。在日本法西斯濒临崩溃之际,美国在7月1 6日试验原子弹成功。8月6日和9日立即把仅有的两颗分别投在广岛和长崎,炸死29万多人。(据1990年5月16目日本发表的数字,包括因患辐射病症而死亡的人)从上面的故事中我们知道了世界上还有杀伤力这么大的武器。

外国列强对新中国依然虎视眈眈,加紧研制新式武器.对于中国来说更为关键,因为首先要保障国家的安全。

研制核武器,我国科学家付出了极其艰辛的努力,从邓稼先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科学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这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

1964年10月16日1 5时整,我国西部罗布泊荒漠上空闪过一道强烈亮光,惊天动地的巨响之后,巨大火球转为蘑菇云冲天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振奋了神州 大地。

2.导弹研制成功

第10课 艰苦创业与一心奉献的时代精神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记忆王进喜、焦裕禄、雷锋的事迹;理解王进喜、焦裕禄、雷锋等人的奉献精神。2.能力目标

学习焦裕禄、王进喜等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查找、识图和归纳知识要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王进喜、焦裕禄、雷锋身上体现出的奉献精神、忘我精申、踏实肯干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尽自己的能力帮由他人的优良

品德。重难点感知:

重点:王进喜、焦裕禄、雷锋的事迹。

难点:体会先进模范人物的情怀和精神.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收集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模范人物。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导人新课:

墙壁上的铮铮誓言、泥浆中的人体搅拌机,让我们看到了国家建设中的奉献精神,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为了国家的建设、发展,不顾生命,玺我工作,才使我们迎来了今天的崭新生活。

今天我们学习第10课《艰苦创业与一心奉献的时代精神》

讲授新课:

一、铁人王进喜

1.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石油状况如何呢?为改变这种石油状况,国家采取了什么措施?(多媒体展示l960年,大庆油田召开万人誓师

大会图片)

王进喜是新中国第一代石油工人。1959年,他作为石油战线的劳动模范到北京参加表彰大会,看到公共汽车顶上背个大气包.人们告诉他:因为没有汽油,汽车只能烧煤气。这话使身为石油工人的王进喜

深受刺激。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仅建成了3个小油田,国内的化工产业和生活用油,基本上依赖于洋油的进口,被西方国家嘲笑为贫油国。为改变我国的这一落后状况,1960年,中共中央决定,集中力量在大庆地区进行石油勘探开发大会战。国家从玉门、新疆、青海等地和一些石油厂矿、院校,抽调几十支优秀钻井队和数万名工人、科技人

员,参加会战。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的设置,让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落后:状况,石油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国家集中力量进行石油勘探开发是关乎国家发展的重大决策。)2.王进喜是如何带领工人进行石油大会战的?

第11课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熟悉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日建交、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以及中国与第三世界友好往来的情况。

2.能力目标

列举和分析20世纪70年代中国对外关系的重大发展的史实,培养学

生概括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到外交事业的成就来源于祖国的强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立志学习,培养学生使祖国的明天更美好的使命感。

重难点感知:

重点:尼克松访华和《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国同第三世界国家建立友好

关系。难点:中美关系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转机的原因;我国外交事业之

所以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历史图片和资料。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

中美两国的关系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经历了曲折的变

化。

毛泽东会见尼克松

你了解上图中跨越太平洋的握手这一历史瞬间对20世纪70年代

世界局势产生的巨大影响吗?

一、恢复联合国席位 1.第26届联合国大会

看到上面这幅图片,一些同学应该就能猜到这是联合国的旗帜。l971年召开的那届联合国大会对中国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教师: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的背景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教师指出:l945年,联合国成立时,中国以创始会员国身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作为中 国唯一合法政府,中央人民政府多次致电联合国,要求联合国立即将台湾国民党当局的代表开除出联合国及其附属机构。但由于美国的操纵,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一直被台湾国民党当局非法占据。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以及亚非拉一系列新兴独立国家加入联合国,越来越多的国家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

教师讲解: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会场上一片欢腾,大会通过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提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为中国在联合国的唯一合法代表,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

切合法权利。

第12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熟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内

容及历史意义。2.能力目标

结合前面学习的有关文革的历史史实,评价两个凡是方针,引导学生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培养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历史事

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

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重难点:

重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难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

系。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收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小岗村的资料。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收集图片;询问长辈关于改革开放前后社会的差异。教学过程 导人新课:

歌曲《走进新时代》中唱道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标志着歌曲中新时代的开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

学习的内容。讲授新课: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教师出示《光明日报》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图

片)

教师:同学们,这幅图片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学生: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教师: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我们需要学习掌握的知识要点有背景、经过、结果和影响,现在请同学们带着学习目标独立阅读教材P62第一段小字,找出并标注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背景、经过、结果、性质和影响等知识要点,然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展示学习成果,最后推荐一名同学代表本学习小组汇报学习成果。学生带着学习任务自主学习、小组交流,老师巡视,并指导学生善于抓住知识要点中的关键词加以识记、理解与掌握。

老师按以下层次抽出1至5名不同学习小组的同学展示学习成果,其他同学认真听,并适时完善自己的答案。

(1)背景:①粉碎四人帮后,人们迫切要求平反冤假错案,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②由于当时党中央的主要领导坚持两个凡是的方

针,使得拨

第13课 改革的不断深化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个体、民营经济的作用;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2.能力目标

通过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原则,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改革开放前后城市变化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使我国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通过了解自己身边的国企改革情况,使学生感受市场经济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好处,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 神,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难点: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原

则。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图片、音像资料。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导人新课:

2017年2月19日,是邓小平逝世20周年的日子。大家以各种方式,缅怀这位用伟大构想和实践来推进中国改革开放的总没计师。从四川广安到法国巴黎,再到山西太行山抗日前线,邓小平从这些地方出发,从此矢志不渝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了70多年。你对邓小平有哪

些了解?2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归纳,导入新课。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如春风般吹向祖国大地,大家都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但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邓小平的指引下.我国的改革是如何不断深化的呢?我们一起学习今天的内容《改革的不断深化》。

讲授新课:

一、自主学习版块 学生阅读教材,明确、标注、识记下列知识点:(1)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总方针的会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开始。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国有企业改革。

(4)为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的文件是《中共中央关于

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5)经济体制改革后,我国除了公有制经济外,还有非公有制经济,如:个体经济、民营经济。

(6)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第14课 对外开放的新局面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以深圳等经济特区所取得的成就说明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是完全正确的,使学生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

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广州、厦门等在近代史上被开放为通商口岸,在现代史上被开放 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或经济特区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力强盛才能使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道理,从而树立远大的理想

树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感受身边的变化,认识改革开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从而培养学生敢于

创新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春天的故事》歌曲录音。

学生准备: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知识;中国被动开放的区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老师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

一九七九年 那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 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 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听完歌曲.请学生回答:

......师:歌曲中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请问这位老人是

谁?

生:这位老人是邓小平。

师:歌曲中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请问画了一个圈

是泛指什么? 生:经济特区。

师:经济特区的建立以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主要内容。讲授新课:

一、对外开放的窗口

教师出示对外开放初期深圳的图片并讲述:深圳既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又是我国创办经济特区的缩影。下面我们就带着问题来

第15课 国计民生的改善 教学设计

目标感知: 1.知识目标

国民经济高速增长;改革前后人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

2.能力目标

通过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及人们生活的变化,学会分析党的改革开放

政策的正确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培养学生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通过改革前后人们生活的变化,坚定学生改革的信心。

重难点感知: 重点:国民经济高速增长;改革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

难点:分析国民经济增长的原因。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国民经济增长的历史资料;改革开放前后衣食住行方面的图片。

学生准备:预习课本,调查自己家庭,了解家庭在改革前后的变化.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20世纪50至70年代,有这样的顺口溜,低指标,瓜菜代,吃得饱,饿得快.肿了大腿,肿脑袋。推开不同的门,每张餐桌上的菜肴是相似的;每个房间家具摆设是相似的;人们的穿戴是相似的;对生活的渴望也是相似的

如今,生活的方方面面得到了巨大的改善。这就是我们今天一起学习的内容--《国计民生的改善》。

讲授新课:

一、自主学习学习任务:

1.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特点是什么? 2.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结果是什么?

3.结合《l978--2000年主要建设成就示意图》,掌握重点工程,如:京九铁路、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等。2·1·c·n·j·y 4.改革开放前后,人们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5.改革开放前后,人们饮食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6.改革开放前后,人们住宿条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7.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出行条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8.改革开放后,人们注重精神消费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二、集体共学 集体共学,分享学习成果: 1.围民经济高速增长的特点是什么?

持续、快速、稳定。

2.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结果是什么?(1)大大缩小了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2)1997年我国经济总

量跃居世界第七位。

3.略。

4.改革开放前后,人们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

第16课 一国两制与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和掌握一国两制的提出和含义;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香港和

澳门回归祖国的时间及意义。

2.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历史意义和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学习过的内容.总结出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历史问

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深刻体会香港、澳门与祖国大家庭的血缘关系所筑就的爱国情感;通过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只有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中国人民才可能真正走上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中国才可能真正地实现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重点难点:

重点: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难点: 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含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查找香港、澳门的历史资料和相关视频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相关史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七子之歌》: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听完歌曲,请学生回答:

师:(1)歌曲中: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请问MACAU指中同的什么地区? 生:指澳门。

师:(2)歌曲中的母亲是指哪一个国家?

生:中国。

师:那么MACAU是如何回到母亲怀抱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一国两制与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讲授新课: 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1.教师提问: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是谁于哪年提出来的?

学生回答:邓小平;1984年。

2.教师提问:一国两制基本方针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学生回答:一个中国和两制并存,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长期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并高度自

治。3.一国两制基 第17课 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历史进程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交往概

况。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海峡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日益密切的变化,培养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这一史实,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培养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查阅资料,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培养获取历史信息、处理历史信息、史论结合地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中国共产党从客观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地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史实,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是国

家、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

通过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交往,在经济上初步形成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比较港澳回归祖国之后的进一步发展,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

使命感。重难点

重点: 九二共识;新世纪的两岸关系。难点: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的因素。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有关台湾的历史资料。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导人新课:

1.教师展示问题.并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听诗歌朗诵: 诗歌中写道: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请问我代指什么?母亲又代指

什么? 教师抽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师:带着整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7课《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历史进程》。讲授新课: 一、九二共识

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三国时期 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

隋唐时

隋炀帝三次派人去流求

元朝时

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 第18课 新时期的外交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我国的睦邻友好政策和多边外交;了解中国保持与发展中国

家团结合作的举措。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国家的睦邻友好政策、多边外交、与发展中国家合作的有关知识,理解我国新时期的外交策略,提高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为国家良好外交态势感到骄傲;懂得国家的外交政策要恪守和平

共处五项原则。

重难点

重点:睦邻友好政策;多边外交;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交往。

难点:新时期我国外交取得新成就的原因。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新时期中国外交成就的资料。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上网或利用报纸查找中国近年来的外交成就 教学过程 导人新课:

2017年12月5 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接受1

1国新任驻华大使递交国书。

冬日阳光下的北京,碧空如洗。人民大会堂北门外,礼兵分列红地毯两侧。号手吹响迎宾号角,新任驻华使节们先后抵达,进入北京厅。在北京鸟瞰图前,使节们依次向习近平呈递国书,习近平同他们

亲切握手,合影留念。

习近平欢迎各国使节来华履新,请他们转达对各有关国家领导人和人民的诚挚问候和良好祝愿,表示中国政府将为使节们履职提供便利和支持,希望使节们为增进各国同中国友谊、促进双边关系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习近平指出,中国愿同各国增进政治互信,深化务实合作并努力取得更多积极成果,加强在国际事务中合作,携手并肩,同舟共济,实现共同发展,为世界和平、稳定、繁荣做出贡献。各国使节衷心祝贺中共十九大圆满成功,高度评价中共十九大成果的世界性影响。使节们转达了各自国家领导人对习近平的亲切问候和对习近平再次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诚挚祝贺。使节们表示,他们对在中国进入新时代之际出任驻华大使深感荣幸,愿为增进各自国家同中国问相互了解和友谊,推动务实合作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迈进做出

积极努力。

中国在外交中越来越多地展示出自己的风采。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新时期的外交》。

讲授新课:

一、睦邻友好政策

教师陈述:睦为和睦之意。睦邻友好政策,即相邻国家之间和睦相处并友好合作、和平解决彼此争端、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不以邻

为壑、不以大欺小

第19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并掌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共十八大等知识

2.能力目标 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提高对于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能力;借助社会主义理论提高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树立科学的态度和社会主义价

值观。重点难点:

重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难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脉相承。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和民族生存繁衍的命脉。中国共产党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继承、弘扬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同时又赋予民族精神以新的内容和活力。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独立自主、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能够顽强进取、百折不挠、生生不息、永不停止,靠的就是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数千年来支撑着中华民族从苦难的往昔走到辉煌的今天。在我们中华民族精神中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指引着中国这艘大船破浪向前。今天我们就学习这些耀眼精神的组成,一起走进第l9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讲授新课:

一、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997年2月.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逝世,走完了他坎坷、光辉的一生。你知道他为中华民族都做出过哪些突出贡献吗?

学生思考、回忆总结。

教师总结:记忆回到了l938年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中国的解放战争开始进入战略反攻。1978年12月,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邓小平当选为党中央总书记,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他还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l992年,南方讲话,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篇章,主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邓小平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做出了突出贡献,值得我们永远怀念。l997年,是国家统一进程中重要的

第20课 综合国力的大大增强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记忆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在太空、高铁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改革开放以来,在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我国在太空、高铁领域取得的成就,学会分析历史现象产生的原因的能力。通过学习我国国防的突飞猛进,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我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责任感,树立为国家做贡献的价值观;通过我国在科技领域的辉煌成就,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重难点:

重点:我国在太空、高铁技术领域的成就。

难点:综合国力增强的表现和取得的原因。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成就的资料;课件。

学生准备:看看身边的变化,说说国家的强大;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导人新课:

上面显示的图片是开国大典阅兵和2017年庆祝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从中可看出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的发展和壮大,这是我们的坚固防线,是我们安心的保障。当然军事实力的增强离不开国家经济的强大和国家科技的发展水平,今天我们就学习第20课

《综合国力的大大增强》

讲授新课:

一、经济实力大幅提升 1.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

新中国成立之初,可以用一清二白来形容,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的实施,中国经济得以发展。改革开放后,经济更是迅猛发展,尤其是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为国家的经济建设起到了先锋带头作

结合课本101页图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GDP总量增长情况及在世界上的排名》与博闻内容,分析我国经济发展的情况。

教师解说:GDP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活力和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GDP呈指数式增长,进入21世纪更是进入高速发展期。据国家统计局网站2013年11月5日公布的数据,改革开放以来,l979--2013年,我国GDP年平均增长率为9.8%,而世界同期为2.8%,对世界GDP贡献率超过20%

中共十六大以来2002-2012的十年间,是我国GDP增长最快的时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l0

2.高一历史(上)新课标教案(全套)[岳麓版] 篇二

课标要求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含第22课)

落实课标

一、服饰的变化

1、基本情况:

晚清洋装与马褂并行;民国新服饰的迅速推广,出现中西合璧的中山装和旗袍。

2、变化的原因:

①西式服饰的影响;②清政府迫于形势进行改革;③民国政府颁布法令推动。

二、“断发”与不缠足运动

1、“断发”:1910年清政府颁布法令;民国政府《剪辫通令》结辫陋习革除。

2、不缠足运动原因:①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②维新运动的推动;③外国教会的宣传;④1902年后清政府官员劝戒缠足;⑤民国成立后政府推动。但彻底根除缠足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三、传统饮食习惯的变化

1、特点:受到冲击,变化速度缓慢;

2、原因:西风东渐,自然物产条件,生活习惯的制约。

3、表现:①19世纪40年代,出现西餐馆;②19世纪60年代前后,西餐馆陆续开办;③19世纪七八十年代后,西餐成为时尚。④酒、茶、烟等日常食品的变化

四、洋房与里弄

1、西式建筑最早出现在租界地区;

2、近代最普遍和最典型的是居住大院和里弄住宅;

3、大城市出现高级公寓和别墅式洋房。

五、读报刊与看电影

1、近代中国报刊业的发展 :

①报纸:1815年《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民众有了新闻观念;1872年《申报》出版;

②刊物:1884年《点石斋画报》和四大小说期刊;维新运动时报刊成为有力武器,五四以后读报刊更为普遍,出现读报组织。

2、近代电影业的发展:

19世纪末传入中国;1905年出现第一部自拍影片《定军山》;1913年出现第一部故事影片《难夫难妻》;1931年出现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1935年蔡楚生导演的《渔光曲》是中国第一部国际获奖的影片;电影《风云儿女》插曲《义勇军进行曲》成为新中国国歌。

3、报刊和电影的影响:传播信息、普及知识;开拓视野,丰富了精神生活。

六、礼仪的革新

1、礼仪出现从等级森严到平等自由文明的变化:见面礼从跪拜、作揖到鞠躬、握手;称谓从大人、老爷到先生、君;原因是受西方礼仪以及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

2、婚姻: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自由恋爱、新式婚礼;

上一篇:本科生四年学习的自我鉴定下一篇:公司员工简洁的辞职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