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语言理论(共11篇)(共11篇)
1.艺术语言理论 篇一
大班艺术活动:《哈哈镜中的自画像》(绘画)班级: 任课时间: 执教老师: 活动目标: 1.运用夸张的手法,画出哈哈镜中自己的特征。2.感受哈哈镜外人物形象的变化。3.体验画哈哈镜中的自画像的乐趣。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活动前充分引导幼儿观察,交流自己在哈哈镜中的变化,欣赏一些大师夸张的人物画作品(如毕加索等)。
物质准备:哈哈镜和平面镜,铅画纸和水彩笔每人一份。
活动过程:
一、照镜子,感受照平面镜和哈哈镜的不同效果。
1.拿出平面镜和哈哈镜,请幼儿照一照:这两面镜子有什么区别? 2.提问:镜子里的人发生了什么变化?看到自己怎么样了?
二、讲述照镜子体验,进一步感受哈哈镜中人物夸张变形的效果。1.对变形的自己有什么感受,说说喜欢或不喜欢的原因。
引导语:你的身体在哈哈镜中变成什么样?(扩大,拉长,缩小,压扁)
教师小结:哈哈镜里的你有这么多的变化,腿可以变得很粗很粗,也可以变得很细很细,头可以变得很大很大,也可以变得很小很小。
三、启发幼儿大胆运用线条表现人体夸张的变形,把自己照哈哈镜时滑稽的形态画下来。
四、幼儿绘画,教师巡回指导。1.鼓励幼儿大胆夸张地表现。
2.引导幼儿借鉴以往欣赏过的一些大师夸张人物画的表现手法。
五、欣赏作品,分享创意。
1.请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说一说自己的表现方法。
2.教师和幼儿共同欣赏作品,感受创作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
大班健康活动:《地震来了我不怕》(安全防护)
班级:
任课时间:
执教老师: 活动目标:
初步了解发生地震时的正确自救方法。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1.地震图片。
2.幼儿活动操作材料《健康.地震来了我不怕》 活动过程:
一、组织幼儿观看地震图片。
提问:地震会给人类带来哪些灾害?
小结:地震是种危害很大的自然灾害。发生地震时,地面剧烈震动,造成房屋倒塌、道路塌陷、山体滑坡、生命受到威胁、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命安全。
二、引导幼儿讨论:发生地震时,可以用哪些方法保护自己?
小结:在地震发生时,如果是在一楼,要迅速跑到外面空旷的场地,避开建筑物、危险物和悬挂物,如果是在高楼里,要躲在厨房、卫生间的墙角边,或躲在坚固的大型家具之间,要保护好头部;不能使用电梯。
三、指导幼儿完成操作材料《地震来了我不怕》。1.看一看、说一说图片内容。
2.判断对错,并在正确做法的小花上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四、引导幼儿模拟地震情境进行演习。
提出要求:学习时,要听从老师的指挥,迅速躲好,或跟着教师从安全通道跑到空旷的操场抱头蹲下。
活动伸延: 区域活动:投放有关地震自救的资料,引导幼儿看看、说说、进一步了解正确的自救方法。
大班语言活动:《故事大比拼》(讲述活动)
班级:
任课时间:
执教老师:
活动目标:
1.能自主选择图片,合理地构思,较生动、完整地讲述故事。2.积极参与编讲故事的比赛活动。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1.在语言区中的故事栏里展示教育挂图《故事大比拼》和其他适合幼儿讲述的图片,请幼儿自由观察,自由选定一组图片,并将图片的内容编成一个有趣的故事。
1.活动前推选一位幼儿当主持人。物质准备:2.奖状。
3.教育挂图 活动过程:
一、参观比赛现场,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引导语:看,我们活动室布置成大剧场。今天,我们班要举行故事大比拼的活动。
二、幼儿自由欣赏教育挂图,自由讲述图片的故事。
引导语:故事栏里张贴着很多好看的图片,每组图片都可以编成一个好听的故事,请你们去看看、讲讲图片中的故事。
讨论:你刚才听到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三、幼儿与同伴相互讲述故事的内容。
1.请幼儿与同伴相互交流自编讲的故事,并相互提出修改意见。
四、主持人上台宣布“故事大比拼”活动开始,并提出比赛要求。1.比赛要求:①每组推选一名选手参加比赛。②选手按顺序上台选图片、讲故事。③讲故事时要大声,故事要讲得清晰和完整。④听故事的小朋友要认真听,保持安静。⑤请教师当评委,给选手打分。2.幼儿逐一上台选择图片和讲述故事
六、统计幼儿的名次,宣布获奖名单。1.举行评奖、颁奖等仪式。活动伸延:
在语言区,让幼儿利用教育挂图继续开展故事大比拼活动。
大班艺术活动:《快乐的小厨师》(歌唱)
班级:
任课时间:
执教老师:
活动目标:
1.学习歌曲的说白部分,掌握说词的语言节奏,能用活泼欢快的歌声演唱歌曲。2.尝试看图谱、编说词进行说唱,感受与同伴合作说唱的成功感。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已学会歌曲的演唱部分。物质准备:1.歌曲,播放器。
2.西红柿炒蛋、苦瓜炒肉丝、红烧排骨等三道菜肴的图片。3.“青椒炒牛肉”说唱节奏图谱一张。
活动过程:
一、复习歌曲《快乐的小厨师》,导入活动。
引导语:娃娃餐厅要举办厨师大聚会了,我们都来当小厨师,一起去参加吧。
二、幼儿学习歌曲说唱部分。
1.倾听《快乐的小厨师》说唱部分,引导幼儿有节奏地说出歌曲中的菜名。2.借助图谱,幼儿学习说唱中的切菜节奏。
①引导语:歌里切青椒的节奏是怎么样的?
②启发幼儿依次从图谙中找出切青椒、牛肉,洋葱的节奏放入相对的图谱内,并尝试按歌曲的节奏说唱。
3.再次听说唱部分,引导幼儿先学说最后一句“炒炒炒炒炒炒,青椒炒牛肉,请你尝一尝”,再完整进行说唱。
4.玩说唱游戏“接力赛”,巩固幼儿对说唱的掌握。
玩法1:跟随音乐说唱节奏,教师说菜名,幼儿紧跟着说出切菜的节奏。
玩法2:将幼儿对半分成两组,跟随音乐说唱节奏,一组幼儿说菜名,另一组幼儿紧跟着说出切菜的节奏。
三、幼儿学习创编菜谱。
1.师幼共同创编新菜谱。
①出示西红柿炒蛋图片,教师有节奏地说出菜名:西红柿炒蛋,让幼儿跟着教师有节奏地说说这个菜名。
提问:老师是怎么做这道菜的?图片上的这道菜用了哪些材料?(西红柿、鸡蛋、葱花。)
②引导语:听听,老师是怎么用这道新菜换掉青椒炒牛肉的?(引导幼儿认真听,说出老师编的说唱词:西红柿西红柿、切切切切切切;鸡蛋鸡蛋,打打打打;葱花葱花,切切切切切切切切。炒炒炒炒炒炒,西红柿炒蛋,请你 尝一 尝。)2.幼儿分若干小组编新菜谱的说唱词,每组只选择一个菜谱创编。
四、幼儿集体分享、交流和表现说唱新菜谙。
五、请全体幼儿合着音乐用新编的说唱词完整演唱歌曲《快乐的小厨师》。
活动伸延:
在音乐区投放菜谱图片、图谱,让幼儿继续创编和表演,充分享受说唱活动的乐趣。
大班语言活动:《阳光编织口袋》(文学活动)
班级:
任课时间:
执教老师: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懂得从小就要富有爱心,要乐于助人。2.感受盲婆婆的乐观和爱心,萌发对残疾人的同情与关爱之情。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了解一些有关残疾儿童的小故事,知道他们生活中有很多不方便,需要我们同情、帮助和关爱。
物质准备:根据故事中的角色准备相应的小图片(太阳、五颜六色的口袋、盲婆婆、孤儿、残疾儿和小狗)
活动过程:
一、出示故事中主要角色盲婆婆的小图片,让幼儿用手蒙住眼睛走一小段路,感受一下盲人的不方便,引出故事。
二、讲述故事,用问题引导幼儿讨论。
提问:①盲婆婆为什么要用阳光来编织口袋呢?②来她这儿的三个小家伙分别是谁呢?(帮助幼儿理解孤儿、残疾儿和被主人遗弃的小狗都是值得同情和关爱的。)
三、边演示图片边再次讲述故事,用问题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1.提问:①盲婆婆是怎样哄三个小家伙开心的?②盲婆婆是用什么编织口袋,帮助三个小家伙的?
2.学习用不同的语调朗读故事中的童谣,感受童谣诙谐、有趣的风格。
小结:用亲情编织的口袋,帮孤儿和家人团聚,用爱心编织的口袋,帮残疾儿恢复了健康;用善良编织的口袋,帮小狗找到了妈妈。
3.讨论:①要是你的小伙伴哭了,你会怎么哄他开心呢?②要是你遇到需要帮助的小伙伴,你会怎么做呢?
四、引导幼儿分组扮演盲婆婆和三个小家伙对唱歌谣,也可分组扮演孤儿的父母、医生、大母狗等尝试表演故事,引导幼儿思考:还会有谁需要我们帮助?还可用什么编织口袋?
活动伸延:
在语言区,投放故事中角色的图片,让幼儿自由讲述。
2.艺术语言理论 篇二
1 调查结果初步分析
1.1 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据调查显示, 近40%的同学对学习英语兴趣, 50%的学生不得不学, 其余10%没兴趣。
1.2 学习英语的驱动性 (多选)
调查显示, 将近85.9%的学生认为英语能帮助他们找到好工作;88.5%的学生为了拿到英语等级证书;70.3%的学生则是为拿到学分毕业;还有7.9%是为了考研。
1.3 对目前英语学习状况的自我评估
通过调查得知, 57%以上的同学对自己目前英语学习的状态不太满意, 基本满意和非常满意的不到15%
1.4 学生英语学习中的困难 (多选)
通过调查显示, 59.4%的同学在听力方面存在困难, 46.8%在口语方面存在困难, 39.2%在阅读方面存在障碍, 另外还有15.6%在写作方面存在困难。
这一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我校大多数的艺术类学生对英语缺乏学习兴趣, 普遍带有较强功利性, 绝大多数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状况不满意, 也意识到自身英语学习的困境, 英语听说能力较读写能力弱些
再来看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这一理论实际上是对近30 年来第二语言学习研究的总结。
这一理论主要由以下三个核心假设:
1) 习得—学得差异假设;2) 监检假设;3) 输入假设
2 本次研究主要在这三个假设理论的基础上讨论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及如何改善
2.1 习得——学得差异假设
克拉申认为儿童从不会讲话到会说话的过程主要是语言的自然习得过程, 我们可以理解为母语学习法, 在不会讲话之前是听周围人讲话, 不断地输入, 慢慢可以理解, 接着是模仿, 最后会自己说话。而成人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更多的是通过单词语法的讲解, 并配套做练习来学习语言, 前一种是习得, 后一种是学得。
2.2 监检假设
监检假设与习得——学得差异假设密切相关, 前一个假设提到习得其实就是儿童自然学习母语的过程, 而学得语言多年还是不能流利使用语言, 那么学得的作用克拉申认为就是监督检查或是编辑语言的作用, 这就是监检假设。
2.3 输入假设
输入假设也是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核心。他认为, 只有当习得者得到比他实际第二语言水平稍难的“可理解的输入”, 才是有效的习得输入, 而只有当这种输入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流利的使用第二语言
那么我们首先通过前三个密切相关的假设理论来对比我们中国学生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会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高校的英语学习过程属于几乎完全是学得的过程, 课堂上语法单词的讲解句型的翻译, 当然大学英语课堂也有听力。但是这种课堂听力的学习大多数时候都是盲听为主, 也就是看不到场景, 人物等等, 而现实生活中任何语言的习得都不是这样听到的, 是置身于对话场景中的听。而且口头练习的设计很少, 基本与听力以及阅读是脱节的。这种强调句法结构, 词汇讲解的教学方式自然会使得学生由于对语言的规则懂得太多而不敢口头表达。也容易使得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这也是造成了大多数学生学习英语10 多年而听说能力差的根本原因, 而根据克拉申习得—学得理论符合人学习语言的特点的成功模式及监检假设理论结合输入假设理论, 保证学生能输入可理解性的输入, 根据克拉申的假设理论, 本次研究认为理想高校的成人学习第二语言的模式我认为应该是母语习得法与成人语言学得相结合的新型学习模式。图解如下。
学习语言的第一步首先应该是listening而且是能看到场景的情情况况下下去去听听, , 当当然然是是不不能能有有字字幕幕的的, , 并并且且这这个个听听到到的的内内容容难易程度与学习者的英语水平是匹配的, 不能太难, 以能抓住大意为标准, 太难就不是有效的输入而只是无效的声音。在明白大意的前提下接着就是去试图repeat听到的句子, 反复多次练习, 之后再去试着开口将之前重复过的句子说出来,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根据成人的特点, 结合句子结构看看自己说的句子是否精确并学习句中的新的单词或是词组以及句型等如此反复的make mistakes—self correction的练习说话, 这一过程就是成人模仿儿童习得语言的过程与成人学习操练过程相结合, 通过这一过程逐步达到会流利说英语句子的程度。值得注意的是课程的设置中这几个听, 模仿, 练习的内容是一致的, 不可以脱节, 最后可以安排口语课检验这一个单元学到的语言能否使用, 最后在语言环境中经常去对话, 使第二语言渐渐变成自己的语言灵活运用。
当然这一循环图学习英语模式的前提是在对英语有一定的词汇和句法结构掌握为前提的, 而我们的大学生经过初中, 高中的英语学习已经具备了这一基础, 事实上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主要强调的是上图中的confirm是指通过完成一些exercise的方式对于前面课堂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新的单词及相关句型进行复习回顾的过程。这样的结果会使学生的学习重点过多的放在语法及句子的形式结构上, 而忽视了听说的提高。所以我觉得高校应该在日常大学英语课程之外增加实践课 (英语听说课) 而且其主题应该与大学英语课堂内容相匹配, 相当于是辅助课堂教学达到学生在完成上述循环学习之后有一个运用语言使用实践的过程。形成日常课程广泛输入阅读, 输出写作。实践课输入听, 输出说的相辅助的学习模式
另外高校应该尽力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 提供较好的输入输出环境。比日常英语课程之外每周推出英语角, 英语沙龙, 英语影片赏析等活动。积极支持引导学生创办英语口语相关的社团,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做到听说读写全方位提升, 而语言只有首先说出来才会让学习者感受其魅力, 激发其兴趣, 阅读写作能力也会随之跟上。如此可以帮助目前艺术类学生走出英语学习的困境。
参考文献
[1]Krashen S D.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Pergamon, 1981.
3.语言修养与语言艺术 篇三
关键词:修养;艺术;和谐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299-01
所谓语言修养,包括“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两个方面。在现代化的大道上,把演讲和口才作为现代人的重要标志,是人们普遍的共识。语言修养必须做到:文雅、谦和、得体、简洁。教师在做到这些的同时还必须要注意活用语言、讲究艺术。
一、文雅,指说话要文明雅致,不卑不俗
说话文雅是语言净化的基本特征,也是一种社会公德的表现。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理所当然地应该模范遵守这种超码的法则。可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的教师不注意语言修养,讲出一些不怎么体面甚至令人惊愕的话来。在办公室里说脏话有之。又如,课堂提问时学生回答不出、学生违反课堂纪律等,而遭到教师厉声训斥的现象屡见不鲜。殊不知,这些粗野带刺的话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产生抵触情绪,造成师生之间的对立局面。在这种时候,教师应本着循循善诱的态度,语言要文雅、朴实,要显示出热情和耐心。用眼神或手势等形体语言,采用新颖的语言艺术制止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学生,学生则会心情愉悦,精神放松,思路很快畅通,也才会乐意接受你的教育。你想一想,课堂是学习的净地,是儿童的乐园,怎能允许不礼貌的语言进入呢?
二、谦和,指尊重对方,态度诚恳、恭谨,口气和蔼热情,显得委婉贴切
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语言美的一种优良传统。语言谦和能使师生关系融洽,从而有利于教学活动中的合作和谐,同时谦和也是教师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的具体表现。教师在教育和教学活动中只有热情诚恳地和学生进行商量讨论,学生才能从教师谦和的语境中体会到情感,进而引起共鸣,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得体,指说话要看对象,看身份,看场合,说的话要合适、生动形象
我们每天给五六十个学生上课,这些学生脾气性格各异,有的开朗,有的内向;学习基础不齐,有好有差;成绩和能力不等,有高有低;毅力和意志有别,有强有弱。情况如此复杂,即使教师只说了那么一句不恰当的话,也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如一位同学回答不上问题时,教师生气地说:“你真笨。”不仅使这位自尊心很强的学生丢了面子,受到刺激,而且其他的同学也会因老师说话不得体,以后再发言就有顾虑,惟恐答错也挨训。事实证明,老师的尖刻语言必然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甚至由讨厌老师而导致厌恶老师所教的学科,其危害性很大,所以,教师讲话要注意结合学生的不同情况,说话要有分寸,绝不可冷嘲热讽,或信口开河。教师语言可接受性同其得体与否有很大关系。我们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征,务必努力控制好自己的感情变化,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出现在课堂上,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语言既要得体,还要生动形象、富有情趣,融教育、知识、趣味于一体,吸引学生。语言具有了幽默感,不但能强化信息反馈,而且加强了教育效果。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它可化深奥为浅显,使人精神放松,令课堂气氛和谐。当幽默营造出一种热烈的气氛时,不但学生乐于听课,而且会发生“共振”效应,教师的水平也能照常发挥。一位老师在教育学生珍惜光阴的活动中,由羡慕学生的学习生活、留恋青年时代到向学生借条红领巾、一只大蝴蝶结,并请一位同学帮她戴上,一句“我年纪变小了,可以和你们一起当小学生了”,再由此转入主题,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懂得为什么要珍惜时间。
这就是说,恰当的比喻、生动的语言能活跃思维、启发联想,通过对某一事物的赞美,可产生学习的迁移作用,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四、简洁,举手投足亲切自然
不仅仅是与教学内容无关的话不讲,即使是属于教学重点方面的内容也不宜去反反复复地讲、颠三倒四地说,否则,会引起学生的厌烦,事与愿违。因为,课堂时间有限,就那么40分钟,倘若教师讲的过多,留给学生练习的时间则必然太少,这又怎么能有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呢?
体态语言是无声的,对有声语言起着辅助作用。恰如其分地运用体态语言,能为有声语言增光添色。教师的和蔼可亲,有助于发挥情感效应作用,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赖感和教师说理的可信度。“亲其师,信其道”。正因此,当学生胆怯时,鼓励的语言应丰寓多彩,当学生表现不一般时,肯定的语气也应伴随一些必要手势。例如,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的点头、眼神、微笑、挥手等,这些无声胜有声的体态语言同有声语言若是配合默契,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有一次在教学一年级加法算式“5+5”时,我把两只手合并在一起,并让同学跟着做,让他们感知到加法的意义,同时知道了计算结果。当然,教师在运用体态语言时一定要注意适度,讲究体态语言的协调性,不可过分,因为这毕竟不是某种表演。
教师的语言修养是一项基本功,必须坚持长期的实践锻炼,达到过硬的要求,才能胜任本职工作。为此,不仅要在课堂上充分体现教师的风度,而且在课外也要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做到字斟句酌,讲究分寸,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忽视自己的语态表现。
总之,语言是一门艺术,掌握语言的艺术也非一朝一夕的事,这需要教师有广博的知识、乐观的情绪、爽朗的性格。
4.教师语言艺术 篇四
江油市诗城小学 唐以凤
摘要: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课堂教学语言则是师生双方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的载体,是课堂教学中连接学生和教师的桥梁,是教师教育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教师语言作为一种艺术,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学语言是教师最主要的教学手段,它影响教学质量的高低,同时又影响学生能力的发展。教学语言的艺术性表现丰富,主要体现在教师语言幽默风趣,富有启发性、通俗易懂,抑扬顿挫,富有节奏,对学生有激励作用等。教师要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积累总结,刻苦磨练,丰富自己的语言,提高语言的艺术性。
主题词: 教师 语言 语言艺术
“语言是工具、武器,人们利用它来互相交际,交流思想,达到互相了解。” ——斯大林(苏)《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课堂教学语言则是师生双方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的载体,是课堂教学中连接学生和教师的桥梁,是教师教育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教师通过语言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堂语言必须具有较高的艺术性。“言语之力,大到可以从坟墓唤醒死人,可以把生者活埋,把侏儒变成巨无霸,把巨无霸彻底打垮。”——海涅(德)《法国的现状》。语言既有如此大的力量。那么,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在教师的职业生涯过程中,起着哪些作用呢?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又如何提高教师语言艺术呢?下面我将从这几方面谈谈自己对教师语言艺术的一些看法。
一、教师教学语言艺术的作用
1.教师教学语言艺术的作用影响教学质量
课堂是教师教书育人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工具,语言艺术是我们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可以说,成功的教学无不得益于教学语言的功力,教师的语言修养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效果。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优秀教师的语言魅力就在于他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注意和求知欲,使教学过程更加趋于科学,从而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声声入耳、句句感人、取喻贴切、出言有章。如果教师不善言辞,讲起课来吞吞吐吐、语无伦次,正像“茶壶倒饺子”一样,那么即使是知识渊博,也很难完成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
2.教学语言是教师最主要的教学手段
人要想在别人面前敞开心房,却痛感言辞贫乏,生活中很多伟大、重要的智慧都湮灭了,完全归咎于不能及时找到所需的表达形式。——高尔基(苏)《时钟》。无论教学手段多么先进,教学语言艺术的地位和作用是难以被完全取代的。因为课堂始终是一种弥散着语言的环境。在传统的、比较正规的课堂中,平均有70%的时间是教师在讲话。一般来说教师在进行教与学的语言活动时主要包括讲授、解释、讨论、提问、回答、复述、概述、修正或纠正等。在一些非正规的课堂中,学生活动的自由度较大,但言语活动仍是课堂的主要组成部分。
3.教学语言艺术能促进学生能力发展
爱因斯坦曾经说∶“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的。”教师教学语言艺术的高低,不仅影响到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效果的优化,更重要的是它还影响着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首先,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水平直接反映着教师思维能力的高低。“口才”好的根源在于“脑才”好,会说在于会想。所以才有了叔本华的“谁想得清楚,谁就说得清楚”。学生透过教师高超的教学语言艺术,可以探知到教师的思维进程,学习到思考问题的良好方法,体验到思维过程中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思维兴趣,提高其思维能力的水平。直观描述的教学语言会影响到学生的形象思维,理论概括的教学语言会影响到学生的抽象思维,教师的机言智语会影响到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教师的语言观点会影响到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教师的语言材料会影响到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等等。其次,影响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教师的教学语言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工具,还是榜样——教师给学生做出的运用语言的最直观、最有效、有声无形的榜样。教师的教学语言对学生语言习惯与能力的影响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实践证明∶学生受到言之成序、言之有理、言之动性、言之生趣的教学语言的长期熏陶,就会逐步产生对语言的浓厚兴趣,进而掌握灵活运用语言的本领。最后,影响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讲的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它不仅开发情绪记忆,而且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因为教师教学语言艺术本身就可成为学生审美的对象,使之从中获得审美感受、激发审美想象、丰富审美情趣、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教学艺术家的语言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声音清亮,具穿透力,听来十分舒服;语言丰富多彩,运用自如;简洁明确,生动形象,很有魅力;感情完全投入,声调的轻重缓急、高低快慢、抑扬顿挫的变化,总让人变得那么自然、那么优美„„他们的语言犹如诗歌语言一般的精炼,小说语言一般的生动,散文语言一般的优美,戏剧语言一般的传神等等。这优美的教学语言本身就是十分丰富的审美材料。学生在这种语言氛围的熏陶下,会培养起较强的审美能力,从而在“乐中学、学中乐”,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中,这就要求教师对客观事物有很深的感受和体验,并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只有这样,教师的教学语言才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二、教师的语言艺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催化剂”,那么,教学语言的艺术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1.趣味性
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教师如果大胆地而有有分寸地引入歇后语、笑话、小幽默、小故事等娱乐手法点缀于课堂,可以使课堂充满艺术魅力。幽默是“兴奋剂”。它可以把人的思维调动到最积极状态,寓教于乐,对学生来说,都是一种美的享受。值得一提的是,再引用时要注意分寸,否则,会适得其反,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有其一定的“度”,超过了这个度,事物的性质就会发生变化。
2.启发性
启发性就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多种分析器官协调活动。这就要求教师以生动的语言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学生聚精会神地进入学习境界,主动地获取知识。教师要设计好每一堂课的结构,力求每堂课做到开头引人入胜,中间充实丰富,结尾留有余味。对于某些问题教师可以不直接阐明,而是选择适当的时机,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和提出问题,把矛盾摆在学生面前,引导和启发学生开发智力,积极思维,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俗性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力求把深奥的东西通俗化,把理论的东西实际化,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要做到寓理于事,深入浅出,举例得当,生动有趣,要善于应用联想、比喻、比拟、对偶、对照等修辞手法与科学语言结合起来,不断提高综合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能力。教师语言的通俗性往往和直观性相联系,所谓“直观性”就是应当形象、逼真、必要时辅以手势、表情和姿态,使学生有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如讲“前俯后仰”时,教师可用动作逼真地表现出来,使学生易于接受,便于理解和记忆,从而能提高讲授效果。
4.节奏性
“文似看山不喜平。”说话也是如此。不同的内容使用不同的腔调来表达不同的思想和情感。高亢的声音表示激昂和感奋;柔和的声音表示温馨和愉悦;低沉的声音表示悲哀和哀婉„„使语言富有音乐诗词般的音律节奏和变化,讲者朗朗上口,听者愉悦轻松。生物学家认为,适宜的节奏作用于学生的神经系统,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如果教学语言的节奏过慢,学生的大脑会由兴奋状态转为抑制状态,学生会感到不解渴;节奏过快,学生来不及全面处理信息,会造成消化不良,教师也会在“忙”中出错,造成知识“漏网”。因此,教师要在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合理调节语调、语速,使教学过程和谐、有效。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过“一个能够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理,把知识带进去。”
5.激励性
教师语言必须具有非常强的感召力和激励性,号召时要让学生听了以后,精神振奋,干劲倍增;抒情时,要让学生听了,如沐春风,心旷神怡;点拨时,要让学生低头沉思,豁然开朗。教师有两个任务,即教书和育人。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做人。教师讲话的激励性,那就是在教育过程中在用词方面多用激励性的语言,如“很好、有进步、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成绩”等等。教师一句鼓励性的语言,可能会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
三、掌握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途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要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积累总结,刻苦磨练,丰富自己的语言,提高语言的艺术性。
1.要吃透教材 “语言是一切事物和思维的衣裳”。语言功力以渊博的学识为基础,以真知灼见为根本,言之有理有据,道之确凿无误和言简意赅。说到底,艺术性教学语言来源于对教学内容的融会贯通和对事物本身的透彻理解。教师要吃透教材,自身思维明晰,逻辑分明,语言贴切,达到“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词“的境地。我深有感触,每次抄教案后去上课,总感到辞穷理屈,言不达意。认真分析教材,上课讲解时会心中有数,语言流畅。
2.要博众家之长 良好的课堂教学语言修养是各方面知识综合运用的效果,教师要向哲学家学习语言的深刻,向逻辑学家学习语言的严谨,向语言学家学习语言的规范,向数学家学习语言的准确,向文学家学习语言的生动,向诗人学习语言的精炼,向相声家学习语言的幽默,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的通俗。只有这样,教师的语言储备才能丰富起来。
3.要苦练基本功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寓有哲理性和艺术性的教学语言的获得,要经过长期的刻苦磨练。就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就需要每位教师学习一辈子。在教学过程中,时常会发生读错音,字不认识的现象,或者一篇课文,怎样读出感情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都需要平常的积累与练习。
4.要有强烈的事业心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如果一个教师没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他就不会拥有艺术性的教学语言,教师只有怀着对教学工作的高度热情,对学生深深的挚爱和对课程的浓厚兴趣,才能讲好课才能有利于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发展。
5.语言艺术 篇五
【关键词】:教师 教学语言 语言艺术 教学效果
多年的教学,自己深深的感受到,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和课堂教学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是信息的载体,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必备工具。教师的课堂语言是面对着特殊的教育对象,它不同于自然语言,它是为达到教学目的而经过加工和设计的语言。如何加强和完善教师自身的教学语言艺术,我认为应注重以下五个方面:
一、教学语言的科学性
任何一位教师都是通过语言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的,运用科学的教学语言,引导学生将现实生活实际与教材知识相结合。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教师语言的规范、逻辑、真实和条理上。比如,教师对概念的叙述要准确,不应使学生产生疑问和误解,为此教师首先要做到对概念的实质和含义有透彻的了解。同时,教师的语言还要求语法正确,发音准确,吐字清晰,不使用含糊不清的句子,不带口头禅。教师只有运用科学的语言,才能教给学生科学知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真正做到让学生有所知、有所思、有所悟。
二、教学语言的精炼性
语言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之一,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其中语言精炼是提高课堂效益的关键,不论你准备了多么好的教具,采用了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如果语言不精练,表达不清楚,就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还要考虑自己的教学语言。
语言精炼,是不是少讲几句就叫语言精练呢?不是。语言精炼是指措词精当,言简意赅,干净利索,语句长短适中,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问题应讲明、讲透,避免较多的“题外话”,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破坏了教学语言的连贯和流畅,浪费课堂的教学时间。那么精炼的语言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认真备课、深钻教材中得来的。精炼的语言是教师上好课、教好学的必备的前提条件,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向课堂时间要效率的重要保障。也只有这样,才能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的学习,进行更多的相互讨论和双边活动,进而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
三、教学语言形象有趣、通俗易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们就会积极地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同时以最有效的方式获得知识。如会计课程的教学,因高职学生没有实践工作经验,对会计工作一点认识都没有,如果学生对知识没有兴趣,也就没有求知欲,没有求知欲的学习对学生而言是非常痛苦的,为了让学生对会计学习有兴趣,会计教师在组织实施有效教学方面的难度也就可想而知。为此,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从两方面着手,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提高学生的会计职业兴趣
我在讲会计的第一节课时,首先向学生引入会计职业和会计入门的小故事,以提高学生对会计职业的兴趣。通过“会计职业”介绍,让学生对会计职业有个基本了解,目的是让学生清楚会计在经济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对会计职业产生浓厚的兴趣,认识到会计职业是充满无限机遇的职业,是造就无数成功人士的职业,从事会计职业前途光明。以此提高学生对会计工作和学习会计的浓厚兴趣,学生只有对会计职业感兴趣,才会产生学好它的强烈愿望和内驱力。
(二)利用会计趣味知识,使教学内容通俗化
由于会计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教师在会计教学中可采用生活语言来教学,将现实生活中与会计问题相关的成语、故事、比喻、笑话、典故等引入课本;将课本中复杂、深奥的会计哲理、会计术语同现实生活相联系,这样将复杂会计问题简单化、抽象会计问题具体化、深奥会计问题通俗化。比如,介绍资产的重要性时,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来比喻;介绍资金筹集时,用“用钱容易赚钱难”来比喻;介绍利润的形成过程,用“做蛋糕”来比喻;介绍利润的分配过程,用 “切蛋糕”来比喻。
利用会计趣味知识,既能够使教学内容通俗化,使学生达到易学易会之目的,同时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让学生心情舒畅地在一个宽松的气氛中学习,进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要做到这些,授课教师必须自身专业知识扎实、知识理解透彻。
课堂的精彩来源于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而学生的兴趣又是可以培养和激发的,只要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才能够使他们由原来强制性的“要我学”变成自觉地“我要学”。
四、教学语言的启发性
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多的应在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启发式语言。若只是一味的介绍书本上的理论内容,不善于联系现实生活,学生就
会对知识感到云里雾里,课堂气氛也是“死气沉沉”,那么,教师授课就如同在做一场没有观众的表演,学生没有真正融入到教师的教学情境中,必然会感到索然无味、昏昏欲睡,失去对课程学习的兴趣。然而,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根据会计学科的特点和课堂教学的内容,不断启发、诱导学生,让学生有着身临其境的感觉,那么就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对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运用。
启发式教学,强调的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统一,教师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启发性的语言将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启发学生思维?在教学中,“设问”是一种常用的启发式,正因为设问,学生就要思考,就要回答,就要动脑、动口、动手。
为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应善于运用启发性的教学语言,让学生在教师的富有启发性和诱导性语言的作用下,始终处于紧张而积极的思考状态,从而学到更多的科学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用当前热点问题为引子,以学生所闻所见为例子充实教学内容,以启发的形式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调节学生情绪,创造轻松教学环境,使学生“乐学”、“好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结合教学内容,利用现实中的小案例进行分析,从而将抽象、枯燥的理论说教变得有趣有味,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案例教学内容的选择,应遵循实用性、典型性、针对性、理论性、借鉴性的原则。同时将复杂的理论内容简单化。如,在讲授账户设置这一内容时,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因而缺乏学习兴趣。若利用案例,进行启发式教学,即先将发生的经济业务给学生,要求其核算,学生必然会产生疑问:怎么核算?此时再指导学生学习有关账户知识,学生便会进一步明确其学习目标,增强学习的热情。再如,讲授 “资产”概念时,可以举一些日常事例“我们要办一家工厂,就需要有钱、有厂房、有设备、有原料等。而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厂房、设备和原料等就是资产。”然后和学生们一道概括出资产的概念。在学生对概念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再做进一步深入的介绍,这样教学内容就会更形象、直观,就会使学生在情景中参与,在参与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五、教学语言的无声性
教学中的无声语言,包括教师的表情语言、手势语言和体态语言,这些语言会对有声语言起到辅助作用,它也是教师传递给学生信息的心领神会的语言。在课堂上,教师优美的手势、和蔼可亲的面部表情,富有情感的各种教态都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它不仅能触动学生的心灵、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而且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会影响到他们将来的工作风格。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体现在很多方面,远非以上这些。由此可见,教师的教学语言,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的主要纽带,它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能力,也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高职院校的教师,应当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不断总结和完善自己的教学语言,以便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6.教师体态语言艺术 篇六
优秀的教师为使自己的课堂讲演语言更充满生命活力,非常善于借助于体态语言巧妙地表达授课内容和思想感情,以深化课堂教学的主题。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更完美、更富有艺术感染力。
我找了一些图片,第一幅图,老师的身体是前倾的,眼里充满了期待。第二幅图,老师身体直立,讲自己的观点侃侃而谈。其实,老师课堂中将自己的每个动作,每个表情,每个姿势运用在教学中。可以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体态语是通过人的身体传达出来的无声语言。它又可以称为身体语言,态势语言,动作语言。体态语当中的手势语被称为第二语言。
作为老师,除了要控制课堂纪律以外,还要维持课堂秩序,这就和导演一样,导演要主持好拍一部戏的工作,要安排好演员,工作人员等,还得安排他们干一系列的事情,甚至拍摄中的细节问题,导演都要去处理,如果工作下来全靠导演用嘴巴喊是行不通的,不然三天下来这导演都快变哑巴了。比如导演不满意演员的动作时,导演就得喊停,如果演员的动作一直做不好,是不是导演就一直喊停呢?这样太费精力了。有工作经验的人只要看到导演的手势,就知道是NG。其实,老师和导演是一样的,咱们小学课堂上的学生都是特别积极的,如果孩子乱说一气,很乱怎么办?我们都会用“T”手势对孩子说暂停,或者用安静的手势告诉孩子。表示要静下来了。比起我们用嗓子喊要灵验得多。又假如,有同学在发言,但旁边有个别同学在议论,没有认真倾听,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一般会用手指指着嘴巴“嘘!”这个手势表示你要专心听讲,不可以说话了。那么这些手势都可以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的手势一般是手掌向上的,向上表达的意思都是积极的,比如说,手掌这样向上。讲自己的观点侃侃而谈。手掌向上,示意某位同学回答问题。手掌向上,要求同学们看黑板,这些手势都是积极的手势。相反,一般情况下,手掌向下,表示的意思是消极的。但是,不是绝对。比如说请同学们安静下来这一动作就不是消极的了。手势在肩和腰的中部就没有任何的消极信息了。假如手掌是在腰以下的话,那样就是消极的意思。比如说:老师不喜欢一位同学,看他就烦,就打这样的手势,你走你走你走。这样的手势打出来,孩子会觉得心里很难受,感觉老师不喜欢他,慢慢地他也就变得不喜欢老师了。
刚才举例说了这么多手势语,那么手势语有些什么要求呢?首先,我们课堂上的手势要明确(每个手势都有目的性)。请同学回答问题或者看黑板的手势。目的明确而且具有指向性。第二要求简练,我们手势直截了当的表示意图,尽量用少且恰当的手势表达,比如让学生观看一个正方体,就该用手触摸正方体的面。假如你一下子摸摸讲台,一下子拿拿你的课本。这样就和我们要表达的意愿不符合了。第三要求自然,有时候我们上大型公开课或者参加要演讲的比赛。紧张的表现就是一会搓手,一会拉拉衣领,拉拉衣服,加上脸部的表情。显得僵硬,不自然。你的体态语言就出卖了你,说明你心里很慌。最后,手势语要求协调,我们的语言要和我们的手势语相结合。比如手势语中站起和坐下要配合好。如果做了坐下的手势,却喊的是起立。那学生一定会觉得一头雾水,搞不清方向了。总之,我们的手势要明确,简练,自然和协调。同时,手势还有忌讳,首先忌乱,假如手势过多,过乱就会使学生眼花缭乱,还有就是低俗的动作,像捣耳朵,挠鼻孔,挠头发这样的手势。除了手势以外,老师的每一举每一动都成为了学生的典范,而这些风姿是通过我们端庄的,挺拔的身姿在表现自己内在的美感。其实,老师就是一个演员,即使你是睡眠不足,疲惫不堪。作为老师,你一走进这个教室,就应该是神采奕奕,自然大方,精神抖擞,步伐轻快的。这样老师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感受到老师身上有种蓬勃向上的力量。并且站上讲台,就该有标准的站姿,昂首,挺胸,收腹,两手自然下垂。古语说:站如松,站就要站得挺拔,站得激昂。并且站得直也要有精神,否则就像一尊雕塑了。站姿也表示了精神面貌,如果老师一手撑讲台,一手撑腰,懒洋洋地打哈欠,这样的课堂一定让学生昏昏欲睡。其实,老师的每一个动作,都是老师内部修养所透露出来的。
那么在老师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面部表情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喜、怒、哀、乐全通过面部表情传达出来。那么,我们面部哪些部位可以传播信息的呢!分别有眉毛、眼睛、嘴巴。首先,说一下眉毛。眉毛紧皱,表示什么呢?表示生气、怀疑、不满意、焦虑。眉头舒展的呢?表示高兴、快乐。再下来看眼睛,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上课时,就常用眼睛和学生对话。我们的眼神可以是赞扬的,可以是批评的,可以是鼓励的,还可以是启发的、关切的、提醒的。上课前,我们先用眼神扫视全班一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告诉同学们现在要开始上课了。上课期间,我们要用柔和的,鼓励的眼神平均分配给每一个同学,让每个同学感受到老师关注着他。当学生回答问题时,遇到困难答不上了,或者回答后其他同学说他答错了。作为老师,我们投给他的眼神应该是鼓励的,给予自信心的。当学生生病了,我们的眼神是关心的。一个用得恰当的眼神比十句苦口婆心的话更来得深刻。那么,下面来到嘴巴,嘴角上扬代表微笑,高兴。嘴角向下表示生气。嘴巴紧绷表示愤怒了。
我们的表情应该是丰富的,眉毛是舒展的,眼睛是有神的,关切和鼓励的。嘴角是上扬的。当然我们的表情也是随着教学内容和课堂氛围发生变化的,可以是喜、乐、悲、开怀大笑、表情严肃。当然,表情还得配上头部动作,当我们表示关切时,头部应该是向前的,表示赞许时,头部动作是点头,不同意时是摇头。不一致的表情配上动作,表达的意思更加丰富。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有声有色。
体态语中,还有关于仪容仪表的。要求要端庄和和谐。
7.艺术语言理论 篇七
关键词:西方现代理论,语言学,语言理论模型
一、西方理论语言学是形式化模型理论, 应该把形式化语法与真实语法区别开来
西方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建立于19世纪上半叶, 索绪尔被称为是“现代语言学之父”, 也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鼻祖。索绪尔对现代语言学的主要贡献是第一个把语言作为代码或系统和对系统的运用区别开来。在其影响下, 出现了不同的语言学派。西方语言科学经历了三个主要时期, 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转换生成语言学。就西方语言学与多媒体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的关系而言, 我们认为更值得一提的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转换生成语言学两个学术流派。结构主义语言学派推崇直接成分分析法。结构主义语言学称雄西方几十年, 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 转换生成语言学派的崛起, 才打破了它一统天下的局面。转换生成语言学强调对人的语言能力做出解释, 而不是仅仅描写语言行为, 它要研究的是体现在人脑中的认知系统和普遍语法。乔姆斯基认为“语言”不是实际存在的东西, 这个概念是从语法中派生出来的, 只有语法才是实际存在的。因此, 转换生成语法研究的对象是语法而不是语言。转换生成语法采用的是现代数理逻辑的形式化方法, 根据有限的公理化的规则系统和原则系统用演绎的方法生成无限的句子, 以此来解释人类的语言能力。所以, 转换生成语法无论是在研究目的、研究对象, 还是在研究方法上都和传统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有原则上的区别。它为语言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展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方向, 使语言学以新的面貌呈现于世。转换生成语言学派的影响不仅体现在语言学方面, 在其他学科 (如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以及认知科学等) 也产生了一定的反响。过去, 语言学界从别的学科领域“输入”新观点、新方法。现在, 语言学的一系列成果可以“输出”了。
二、西方现代语言学严格区分语言能力与语言使用
“语言能力”这一概念是乔姆斯基在彻底否定行为主义语言理论的基础上创建转换生成语法时提出来的。乔姆斯基认为, 在语言研究中应区分“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指的是本族语者所习得的语言知识, 这种知识往往是隐含的 (implicit) , 即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后者则指本族语者的实际语言运用, 也即本族语者具体的说话和听话行为。语言能力是语言行为的基础, 语言行为则反映语言能力。然而, 我们知道, 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并不总是相一致的。也就是说, 一个人的实际语言运用并不总是他的语言能力的确切反映, 因为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由于某些原因 (如疲劳过度、注意力不集中、过于激动或过分紧张等) , 人们往往会出现“言不由衷”、“词不达意”的失误现象。例如一个会说英语的人可能会因某种原因把句子“I took the book home.”说成“I took the hook home.”这类语言运用中的失误显然不能表明人们不具备这方面的语言能力。因此, 乔姆斯基等转换生成语言学家们主张将“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区别开来, 并认为语言研究的目的在于对人类所特有的语言能力作出解释, 而不是像结构主义的描写语言学那样仅仅满足于对语言行为作出描写和分类。
三、要以认识解释性的普遍语法, 而不要按描写性的个别语法去理解西方现代语言学
传统的语言研究是描写性研究, 而西方现代语言学的研究是解释性的研究。这一根本目标的差异导致了二者研究方法和方式的根本性差异。举个简单的例子:整个语言的世界就好比是一个地球, 而我们则是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居民, 因其浩瀚复杂, 无法窥其全貌。进行描写性研究的人好比盲人摸象, 各个研究者从自己的语言直觉出发, “摸”向自己感兴趣的某个或某些语言现象, 并根据自己收集的语料首先尽量细致地将它们描写清楚, 然后再得出自己的规律。然而, 由于他们摸到的都只是语言地球的一个部分, 而且即使是某个语言现象的语料也是无法穷尽的, 所以他们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得出的规律也或多或少地会有反例出现, 概括力不强。当然这种研究依然有其价值, 它的价值就好比我们通过局部地质勘探能够发现某个地区的地貌特征, 并找到某些矿藏一样, 它描写出的规律能够帮助我们解决某些问题, 并为我们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线索。然而, 仅仅满足于此是远远不够的。也许我们的先辈千百年前就能绘制地图, 发现矿藏, 但是千百年里他们却一直错误地认为地球是平的。解释性研究也许就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必然应运而生的吧, 它强调对语言进行宏观的把握和关联性的研究。从事物现象的关联性中发现问题, 首先构想语言的整体框架, 然后在这个理论框架的指导下再进行研究。这就好比我们虽然依然无法见到地球的全貌, 然而我们根据环球航行最终回到起点、行星的运行等各个事物间的关系可以推测出地球是圆的, 然后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 我们可以更正确全面地发现地球的特点。
四、结语
在现阶段, 语言研究可以说刚刚从描写性研究进入解释性研究, 所以现阶段的目标主要还是建立理论框架, 这主要依赖于从各个语言现象之间的关联性中来寻找发现。可以看出, 西方现代语言学家基本在认知系统框架中进行语言研究的, 虽然对于各个子系统中的内部模块和各模块中的规则应是什么的看法不同, 但这些理论在语言的语法外模块的关系上没有本质上的差别。这样, 现代西方语言学都接受这个外模块系统。西方语言学把句子、语言事实看成是一个物理感知的和意识的共时事件, 并且把两者统一归因于一个完整的认知系统, 从而通过对语言事件的物理属性和过程和事件的意识属性和过程以及两者的共时联系的研究, 推断出人们不可经验实证认识的那个认知系统的结构和属性, 这确实是西方现代语言理论有别于传统语言理论的地方。
参考文献
[1]胡壮麟, 当代语言理论与应用[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8.版式语言的艺术 篇八
版式即指版面形式,是一种形式的语言;而这种“形式”,是具有内容的形式,是和内容不可分离的联系着的形式。
从狭义上讲,报纸版式是一种技艺,一种编排技艺。从广义看,报纸版式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版式语言也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语言。版式语言的作品,要求设计者熟练地掌握其语言元素、语言结构、语言规范及其语言艺术手段、技巧,准确地把握其语言的审美原则。在报纸版面有限的平面上,一幅创造性的、艺术性的版式语言作品,其容量之大、空间之广、寓意之深,充分地体现着其设计者的知识之广泛、修养之深厚、智慧之聪敏。
一般来说,构成报纸版式语言的元素有文字、标题、图片、线条、底纹、刊头、栏头、插图、题图、报花等等,其中一些基本元素尚可划细为更微小的元素单位。从版式语言运用角度分析,这些版式语言的基本元素中,文字可按其重要性轻重与否分为若干等次,亦可视其长短之别依次分档;标题作为版式语言的“点晴”之笔,无论其如何变幻,均可归入横、竖二类;图片基本可按所占版幅以大、中、小分之;线条包括花线与直线两大类;底纹种类繁多;刊头、栏头、插图、题图、报花等等,更是形式多样。
报纸的版式设计,具有自左至右、自上至下、自右至左三种基本的视线走向规律。按照这三种视线走向规律在版式语言结构中的不同作用,科学地、艺术地运用版式语言手段和措施,便可创造出版面空间中引起受众心理活动更加强烈的条件,促使编辑从各类稿件不同语言结构中,找到各自的位置并体现出自身的重要性,即新闻价值。由此而言,熟练地掌握并运用好版式语言的手段和措施,对于报纸版式语言的总体构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报纸版式语言的措施包括两个方面,即技术措施和艺术措施。所谓技术措施是保证版式语言手段实施的条理化、规范化的操作方法。艺术措施是版式语言手段在实施中更加活跃和富有吸引力,给受众以形象的直观感和美的魅力的操作方法。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版式语言措施中对我们的规范化要求,一般包括如下一些不能违背的规则:断栏,即通常所言栏与栏拉通;碰题,即或横或竖同一线上题与题相接;碰文,即等长栏或上下或左右相碰;双转,即同栏中一文甩至另一文尾;以及并肩、断行、递转、脱节等等。
毋庸置疑,好的版式语言作品当然应给人以美感。报纸的版式语言有它的独特性,它既能与报纸的内容、性质、色彩取得一致,又可以以其整体表达形式的美,引发受众的喜爱,打动受众的心灵,使读者沉浸在审美愉悦之中。
柏拉图说过,美是一种自然优势。而报纸版式语言的“自然优势”之美的灵魂是和谐。如果失去了和谐,必然会破坏受众的审美情趣。只有版式语言中各基本元素之间和谐如一,以及版式语言的整体表达与报纸整体主旨之间和谐如一,才能产生出所谓的“自然优势”,才会产生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同时,一张报纸的个性,是报纸内容、主旨与版式语言形式的完美结合。版式语言的手段、措施多种多样,而对其所独具的审美艺术魅力来说,它所具备的美是与其风格相一致的美,所以,“雨里山村云里山,看时容易画时难”,在运筹版式语言时,务须运用美学法则驾驭版式语言元素、结构,使用版式语言手段、措施,创作出气氛、情调、气质上独具个性风格而又千变万化的版式语言作品,以使受众产生共鸣,得到感染,进入美的理想境界。
9.家访的语言艺术 篇九
联系与沟通
成功的家访首先是能让家长接纳你,信任你。因此,第一次见面的讲话,就显得非常重要。以下是几则成功家访中的实例,供班主任参考。
幽默 幽默的谈话不仅能吸引听者的注意力,而且能与听者建立亲密的关系。
某学生历史成绩非常差,班主任为此去家访,学生的父亲问:“我儿子的历史学得怎么样?我做学生时最头痛的就是历史,经常考不及格。”教师笑了,随口便说道:“我正想同您商量,怎样使历史不再重演。”他们相视而笑。这信手拈来的幽默,一语双关,轻松诙谐,既说出了不便直言的话,又“润滑”了与家长的关系,争取了家长的积极配合。
委婉 说话委婉是指在不便于直接说出本意的时候,抱着尊重对方的态度,采用同义代替、侧面表达、模糊语言等方法,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本意。
例如某小学生经常吃别人的食品,拿别人的玩具,班主任为此家访时,应该力避“偷”字,改用“悄悄拿”之类,以免伤害家长的自尊。
灵活 语言灵活指说话人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场合,确定自己的谈话内容和谈话方式,并且在情况突然变化时能迅速地调整其说话的内容与方式。
例如,一位母亲不许成绩下降的学生参加春游,班主任为此家访。学生母亲准备做晚饭,班主任抓住时机笑着说:“拿咱们做饭来说,如果做糊了一锅饭,就不再做饭了么?我们大人不是也失过手吗?”学生母亲笑了。班主任又语气温和地分析学生成绩下降的原因,从而告诉家长,不要带着怨恨教育孩子。
分寸 班主任家访时要注意斟酌语言,措词要有分寸,千万不可因失言导致失礼。
例如,有的班主任把学生性格上的弱点说成是人性上的“污点”,这就是用词不当;或把学生行为上的缺点说成是品行上的“缺陷”,这就是词不达意;或是把学生偶犯的过失错误说成是屡教不改的老毛病,这就是言过其实;或是把学生鸡毛蒜皮的小错误,“陈谷子烂芝麻”向家长“告状”,这就是小题大做……这样谈话的班主任肯定会引起家长的反感,其结果与谈话愿望正好相反。
家访也要提前备课
学生减轻了课业负担,自由时间多了,活动空间大了,对缺乏自制能力的小学生来讲,如果引导不好,很容易误入歧途。此时,班主任应抓时间挤时间,经常到学生家里去家访。经常家访,可以读懂每个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充分调动学生、班主任和家庭三者的积极性,形成合力。因此“减负”以后,全国各地悄悄兴起了一股教师的家访热。但有一点值得老师们注意,家访前也要提前“备课”,做好充分准备,这样家访才能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笔者认为班主任家访起码要考虑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目的性和期望值
每次家访前,班主任要认真细致地“备”此次家访要达到什么目的?如何达到这个目的?对本次家访成功与否的期望值?这个期望值符不符合学生的实际?
二、了解学生
家访前,班主任要对家访学生的在校表现、各科学习、兴趣爱好、习惯、优缺点等了如指掌,以便家访时能信手拈来,提高家访的实效。
三、提前预约
家访前,必须与学生家长提前约定好家访的时间,切不可盲目家访,这样学生家长很可能不在家,白白浪费时间和精力,也会大大影响教师的情绪。
四、时间的选择与控制
家访时间最好选择在学生放学后或双休日,这样学生也可以在场,家访的效果会更好。家访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耽误家长的工作。
五、内容和方法
家访的内容应多种多样,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可以家访,学生取得进步可以家访,发现学生有问题可以家访,学生家庭有困难可以家访。家访的谈话方法,注意不要千篇一律,要因人制宜,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六、注意安全
随着班主任家访次数的增多,由家访所引发的交通事故不断发生,给教师的身心健康和家庭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及沉重的经济负担,也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教师家访前,一定要把学生的一些情况考虑周全,以便教师能在家访途中注意力集中。同时还要检查好车铃和车闸是否有效,遵守交通规则,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实践证明,做好充分准备的家访不仅能使学生家长及时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学生的在校表现,也取得了家长对学校和教师的理解和支持,而且还可以加深教师与家长的感情,能起到协调配合,共同促使学生进步的作用。因此,教师家访前也一定要备好课。
家访——学校教育的延伸 家庭教育的补充
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学校、家庭、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最主要的是学校教育。但学校教育是否有效,还要得到家庭和社会的配合和支持,尤其是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作用更为突出。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变“请进来”为“走出去”
近年来,受社会影响,教师家访逐渐减少了。有些教师无论对谁讲话都用教育人的口气,对家长也不例外。居高临下的训斥、埋怨的作风,影响着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教育效果。学生犯了错误,打个电话把家长传到学校,气全撒到大人身上,家长把火气带回家中又撒在学生身上,学生根本没得到正面教育。家长十分反感这种做法,学校与家长之间、与学生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化。针对这一普遍现象,我校变把家长“请进来”为主动到学生家里,和家长联系。在家庭这一特定环境中,教师教育人的口气自然而然地发生了变化,语气趋于平缓,大家真正做到了平等,家长愿意把心里话、真心话跟教师说,教育产生了一致性。
二、变“被动家访”为“主动家访”
主动家访,防患未然,使家长能主动配合学校做好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1.每个学期放假前,学校要求各位班主任老师对学生要有计划地进行家访。班主任要提前上交家访计划,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家访的宗旨是:多报喜,巧报忧,并指导家长有的放矢地考虑和安排学生假期活动计划。
2.新接班的班主任要从接到学生档案起,认真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文化修养、家庭环境、亲友情况,以便做到胸中有数。另外,还要求新班主任抓紧时间普访,以便尽快掌握学生的情况。
3.一旦发现学生不到校,半天之内要主动和家长取得联系,了解学生去向。有时,因为我们学校的学生住得极为分散、偏僻,没有门牌号,有的班主任为访一个学生要花费一天的时间,甚至于白跑一天也见不着家长。有的家长自己也不清楚孩子的去向,班主任们不气馁,千方百计地找到学生,很多问题得到了及时解决。
4.发现学生出现异常表现或有不良苗头,班主任及时家访,有时不止是班主任,有关领导也共同前往,把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变“谈话方式家访”为“请家长参与教育活动”
我们深深感到,学校单一的教育收效甚微,应加大与家长的交流,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增强教育的力度。
1.请家长参加学校组织的主题校会、主题班会。在“五·四”校园之星表彰会上,请家长代表给获得荣誉称号的同学颁奖;开学伊始、学期末等重大活动都请家长委员会成员到校共同商讨学校计划、工作,进一步加深对学校和教育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2、组织家长参加学校教育教学开放日活动。请家长深入课堂听课,学校召开家长座谈会,请家长们评头品足,给学校提办学意见和建议,这一举措受到了家长的称赞,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和支持。
3.开展家教征文活动,以推动家长学习家教理论。
4.定期进行培训。举办教育讲座,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心理、生理特点,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我校家长的家教论文刊登在素质教育系列书中。
10.从社会文化理论到语言社会化理论 篇十
二语习得研究领域出现的社会学转向并不是偶然的,这与长期以来人们对语言习得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有关。从二语习得理论的发展历史来看,普遍语法学派的影响由来已久。根据Chomsky的普遍语法理论(简称UG),世界上所有的语言都有着某些共同的语言原则和尚未定值的语言参数,由于每个人的语言认知体系中都有uG知识系统,而UG体现了每个人的心脑语言机制,因而UG由一套高度抽象、高度概括的广义规则和原则构成。20世纪80-90年代的二语习得研究大都是在上述UG的框架里进行,并成为当时二语习得研究的主要流派。基于语言普遍性的观点,也有学者(如Anderson,Kasper等)主张把二语习得纳入认知科学的领域进行研究,认为习得一门语言意味着建立一套新的知识结构,应该在认知科学的框架内解释二语习得现象,社会文化在语言习得研究中则仅仅起着辅助l生的作用。
社会文化理论和语言社会化理论在不同程度上吸收了Vygotsky的认知心理学观点,因此,两者都不否认认知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作用,但与传统的普遍语法学派和认知学派观点明显不同。语言社会化理论强调认知源于人的社会交互作用,因此,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既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一个社会过程。社会文化理论则把语言学习看作社会活动与认知过程联系在一起的社会文化现象。二语习得研究的社会学转向不仅展现了这一问题的多维视角,而且也是对语言习得认知过程复杂性的全新解读。
不过,无论是社会文化理论还是语言社会化理论,还都有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就前者而言,有的学者指出,社会文化理论没有将语言本质作为一个系统做出深入细致的研究,难以回答一些涉及语言本体习得方面的问题。例如,二语初学者在习得英语过去式时,可能会将不规则动词(如go)误用为规则动词形式(goed),这种不正确的用法显然是学习者错误推论的结果,单从社会文化因素的角度很难对此作出合理的解释。另外,也有学者批评说,社会文化理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与Krashen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i+1”)没有本质的区别,因此很难在实际研究中确定最近发展区的内涵。针对这一点,社会文化学派的研究者解释说,最近发展区强调学习者之间的协同活动,Krashen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则涉及被动性的接受过程。Lantol也曾辩护说,把最近发展区等同于Krashen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完全是一个误解。不过笔者认为,人们对最近发展区概念的批评是有一定道理的,无论是在实证研究中还是在课堂教学中都难以准确把握最近发展区的边界,这也使得人们把对Krashen的批评指向了社会文化理论。
作为一个新兴的流派,语言社会化理论也存在概念解释不清的问题。就语言社会化这一概念本身而言,大多数研究者依然沿用Schieffelin和Ochs在人类学早期研究中所下的定义。其实,正如zuengler和cole所指出的那样,这一定义并没有揭示语言社会化概念所蕴含的深层含义。从广义上说,语言社会化是一个伴随人们终身的过程,不是仅限于儿童时期。因此,学者们在把语言社会化概念引入二语习得研究时,应该对其涉及的各种关系和因素进行明确界定,否则,就会由于概念的模糊而导致实证研究的解释力被削弱。其次,二语习得领域的语言社会化研究起步较晚,许多基础性的研究比较薄弱,这一点也得到了语言社会化研究者(如watson-Gegeo和NEIlsen)的承认。另外,从研究方法来说,语言社会化研究不仅需要对学习者的语料进行微观的分析,发现语言认知的细微变化,而且还要研究宏观的社会文化结构对语言认知的影响。而如何将这两方面的影响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是摆在研究者面前的一个难题。
四、结语
二语习得研究的社会学转向,说明这一领域的研究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多学科融合的趋势。虽然社会文化理论和语言社会化理论对二语习得作出的解释不尽相同,但其遵循的路线是一致的,即从社会情景互动的视角考察语言习得的认知过程,为认识二语习得的过程和规律提供新的视角。同时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教学方面的启示。例如,教师可以根据社会文化理论对支架概念的论述,在课堂中组织合作学习,开展同伴互评作文等。同样,我们也可以把语言社会化的概念引入课堂,通过分析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的课堂交际,发现课堂话语所蕴含的认知价值倾向,进而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实现第二语言的社会化。因此,在社会学转向的背景下如何将社会文化理论和语言社会化理论应用于课堂实践,是二语习得研究者和语言教师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LANTOLFJP,THORNE SL.Sociocultural Theory and the Gebesis of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 [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WATSON K A,NEILSEN s.Language Socialization in SLA[M]//DOUGHTY c J,LONG M H The Handbook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Blackwell,.
[3]VYGOTSKY L s. Mind in society[M].Cambridge,MA:HarvardUniversity Pre%1978.
[4]俞洪亮《口头话语分析与第二语言习得》导读[M]//BOXER D,COHENAD口头话语分析与第二语言习得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5]高一虹,周燕习得社会心理研究:心理学派与社会文化学派[J].外语学刊,(1):123-128.
[6]SCHIEFFELINB,OCHSE Language socialization[J].AnnualReviewofAnthropology,1986(15):163-169.
[7]BRONERM,TARONEE Is it fun?Language play in fifth gradeSpanishimmersion classroom[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85(3):363-379.
[8]K1NGINERC,Defining 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rnent in US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J].Applied Linguistics,,23(2):240-261
[9]ELLIS R.Task-base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Oxford:Oxford Univenity Press,2003.
[10]WATSON—GEGEO K A Mind,language and.epistemology:Towards alanguage socialization paradigm for SLA[C]//Plenary Address presentedat PacSLRF,Honolulu,October,2001.
[11]ZUENGLERJ,COLE K Language soclalizatio and second languagelearning LM]// HINKEL E Handbook of Research m SecondLanguageTeachingandLearning.Mahawah: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2]CHOMSKYN,Lectures on Government and Binding[M].Dordrecht:Foils,1981.
[13]ANDERSON J.The Architecture of Cognition[M].Mass:HarvardUniversity Press,1983.
[14]KASPER G“A”stands for acquisition:a response to Firth and Wagner[J].TheModemLanguageJournM,,81(3):307-312.
[15]李霞,兰英基于社会文化学派理论的第二语言学习观及其述评[J].国外外语教学,2007(2):54-61.
[16]KRASHEN S.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M].London:Longman,1985.
11.教师的语言艺术 篇十一
关键词:课堂语言 肢体语言 文字语言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半句六月寒。”虽然语言不是蜜,但却能黏住一切。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这样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隐含了教师语言的重要性。会说话的教师不一定能成为优秀教师,但是优秀教师一定是会说话的教师。教师的谈吐体现着自身的修养,体现着人格的魅力。在十几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深有体会。作为教师,我们应如何发挥自身的语言魅力,展示我们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水平呢?
一、教师的课堂语言
教师的舞台是课堂,是三尺讲台。所以教师的教学语言尤其是课堂语言面临着更严格的要求,我个人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师的课堂语言要精练、不重复、不啰唆
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对专业知识进行不断的研究与理解,力争吃透、吃准教材。尤其是理科教学,就必须对概念、性质、定理,做到先深度把握,然后精准提炼,最后通俗解释这三步,让学生达到理解掌握的目的。比如,在教学如何确定不等式组的解集时,教师总结了这样几句话:“大大取大,小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间找,大大小小找不到。”这样几句顺口溜,既愉悦了课堂气氛,又简化了知识,可谓一举两得。多年来,这样深入浅出的例子很多,使枯燥的知识简单化、形象化、趣味化。
(二)教师语言要幽默、风趣
幽默是生活的调料,是人类智慧的火花,是属于艺术性的口语。课堂上教师风趣幽默的语言,能活跃气氛,又能处理突发状况,还能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学生不喜欢没有幽默感的教师,反之,有幽默感的教师,会自我解嘲,会转移冲突,运用智慧巧妙地教化学生。
(三)教师的语言要有激励性
我想大家都听说过“皮革马利翁效应”,正是因为教师的一句中肯的表扬或对学生未来的肯定,左右了学生的情绪,影响了他的一生。所以教师对待学生犯的错误,不应是简单粗暴的指责或带有贬低甚至是歧视性的语言,这样只会使学生更紧张,甚至思维停滞,也会拉远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不利于教育工作的开展。
举个例子来说,课上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应该怎样对待学生的答案呢?即使学生回答错误,教师若能和蔼可亲地对他说:“没关系,你的答案虽然与本题有些出入,但思考问题的角度很新颖,继续换一个角度试试?”这样学生就不会尴尬,反而会进一步思考这个问题。可见教师的表扬和鼓励才能促进学生的求知欲。
二、教师语言的表现形式
(一)肢体语言——无声的沟通
语言是表达情感的工具,肢体语言也是一样。教师不经意的一个手势,一束目光,一种表情都会影响学生,给学生的心灵带来微妙的变化。
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在向学生传递着信息。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讲究肢体语言的艺术。
美国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明:信息的效果等于7%的文字+38%的声调+55%的面部表情及动作,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肢体语言的重要性。那么,教师应如何正确运用肢体语言呢?
首先,面部表情要尽可能丰富。教师的喜、怒、哀、乐都体现在面部,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和关注度。所以教师应不吝啬笑容,给学生一种自然、亲和、明朗、宽容的感觉。
其次,眼神反应教师心境。研究表明:教师注意学生的次数,与学生注意力提高成正比例。教师常用的眼神方法有三种:一是环视,针对全班的学生。比如,起立时,教师应首先以一种标准的姿势站好,同时双眼环视全班所有学生,要让每一位学生感到教师目光中的温暖和严肃,同时学生也会自查自纠自己的姿势是否标准。二是专注,这时每一位教师必备的基本技巧。人们都说:“一心不能二用。”但教师在授课时就必须“一心二用”,即授课的同时用眼角的余光观察每一位学生的听讲状态,发现违纪行为,可用眼神注视5秒钟的方法,让他们收敛并改正。三是虚视,即似看非看法。一些平时一些表现较好的学生在搞小动作,他们自尊心很强,教师可采用看此处而言其他的方法,点醒他。
最后,运用手势要适当。比如,课上气氛过于活跃,学生积极发言,开始乱说一气时,教师可用一个“暂停”的手势,来制止学生。一个“举手”的动作比千呼万唤更能传情达意。做手势动作可以遵循以下原则:(1)双臂离开身体,自然、大方。(2)不做手势时,双手自然垂放于身体两侧。(3)手势应多变化,但不能太频繁,否则学生会眼花缭乱,事倍功半。(4)避免自己习惯性的小动作。
总之,优秀教师要利用三尺讲台,尽情展现语言魅力,恰到好处地使用体态语言,让课堂更加精彩纷呈。
(二)文字语言——师生零距离
与学生沟通是一门深奥的学问,所以教师不妨尝试非见面谈话式的沟通方式。
方式一:作业批注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教师在批阅作业时也应与时俱进,不能单一地只体现“对”与“错”,而更应关注学生作业心理的健康发展。由于课时限制和学生人数较多,我们不能做到每一个学生都面批面改,所以,作业批注是表明教师对学生作业评价的直接而有效的方式。
一则好的批语,应有充实的内容,语言优雅精致,形象鲜明生动。一则好的批语,就是一份营养丰富的精神食粮,一份珍贵的礼物,会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久久不能抹去。
方式二:试卷批阅
素质教育,提倡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并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整体情况,所以教师对于学生试卷的评价不能片面地因分数的高低而一锤定音。试卷上不能只有学生的分数,应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不同情况,个性差异,在试卷的空白处,写上内容简洁、言辞亲切的评语。比如表扬性评语:“你的解法真妙”“你真聪明”“你思维敏捷”“祝贺你,又一次取得好成绩”“再接再厉,继续努力”。期待性评语:“失败并不可怕,怕的是失败了就不敢站起来”“不怕差,就怕不用功”“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付出终有回报,再接再厉”提示性评语关注学习中的错误:“马虎不改,难有作为”“数学计算应一丝不苟、慎之又慎”……在这些激励的话语中,学生既可以直接感受到师爱的暖流,更可以激发自己继续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方式三:小文章——大舞台
我会时常记录我与学生相处的点滴,放到班级开辟的“心灵园地”展示出来。一段充满真情实感的文字定能激起学生心灵的涟漪,走进学生的心里,让学生借助我的文章读懂我的良苦用心,增进师生感情。
教师虽然不是演讲家,也不是语言学家,更不是演员,但是教师却游走于这些角色之间,他们之间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一个在舞台上,一个在讲台上,一个是面对成千上万的观众,一个是面对全班的学生,他们都肩负着教育人、鼓舞人、塑造人的重任。希望教师都能努力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用完美的语言艺术重塑自己的教育人生!
参考文献:
[1]周明华.教师基本功的修炼[M].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2.
[2]郭启明.教师的语言艺术修订本[M].语文出版社,1992.
[3](美)吉诺特.教师怎样和学生说话[M].海南出版社,2005.
【艺术语言理论】推荐阅读:
教师语言艺术09-18
交际语言艺术论文10-07
语言幽默艺术与赏析09-13
政府工作语言艺术09-23
第九章公关语言艺术06-16
交往中的语言艺术08-24
《礼记》语言的艺术成就08-30
教师语言艺术学习心得06-14
浅谈文学语言艺术魅力06-15
语言活动中的教学艺术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