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国习题(精选7篇)
1.依法治国习题 篇一
1、(单选题)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提升执法质量和执法水平、深入推进依法行政的重要举措是()。
A.完善执法程序
2、(单选题)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的重大意义是()。
B.有利于强化权责一致,有利于强化依法决策,有利于强化决策评估,有利于强化责任追究
3、(单选题)为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依法治理,发挥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在法治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高举民族大团结旗帜,依法妥善处置涉及民族、宗教等因素的社会问题。
A.多层次多领域
4、(单选题)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创新执法体制,完善执法程序,推进()执法
C.综合
5、(单选题)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有效途径是()。
D.综合执法
6、(单选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是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
B.优化司法职权配置
7、(单选题)强化对行政权力制约的重点是()。
D.加强对政府内部权力的制约
8、(单选题)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的重要手段是()。
A.政务公开
9、(单选题)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遵循青少年成长规律特点提高法治教育的()。
B.实践性
10、(单选题)为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健全普法宣传教育机制,牢固树立()观念,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D.有权力就有责任、有权利就有义务
11、(单选题)中央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对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提出的新的重大任务是()。
A.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
12、(单选题)“构建对维护群众利益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体系”,即建立健全(),畅通群众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法律渠道。
B.社会矛盾预警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协商沟通机制、救济救助机制
13、(单选题)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完善党对立法工作中重大问题决策的程序。凡立法涉及重大体制和重大政策调整的,必须报()讨论决定。
C.党中央
14、(单选题)按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部署和要求,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要按照()的原则,着力抓好执法改革。
A.减少层次、整合队伍、提高效率
15、(单选题)全面贯彻()裁判规则,认定案件事实必须以证据为根据,认定有罪必须达到排除合理怀疑的证明标准,对定罪证据不足的案件必须坚持疑罪从无的原则。
D.证据
16、(单选题)我国的诉讼制度以()为中心。
C.审判
17、(单选题)明确立法权力边界,从()上有效防止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主义法律化。
D.体制机制和工作程序
18、(单选题)依法保障公民权利,加快完善体现()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害。
B.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
19、(单选题)建立()制度,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
B.宪法宣誓
20、(单选题)坚持人民司法为人民,依靠人民推进公正司法,通过公正司法维护人民权益。在司法调解、司法听证、涉诉信访等司法活动中保障()参与。B.人民群众
21、(多选题)下列选项可以推行跨部门综合执法的是()。
A.食品药品安全 B.工商质检 C.公共卫生 D.安全生产
22、(多选题)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为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应从哪些方面着手?()
A.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
B.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发挥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在法治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高举民族大团结旗帜,依法妥善处置涉及民族、宗教等因素的社会问题
C.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构建对维护群众利益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体系,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落实领导责任制
D.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健全普法宣传教育机制,牢固树立有权力就有责任、有权利就有义务观念,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23、(多选题)如何完善法院审级制度?()
A.上级法院特别是高级法院重在发挥审判监督职能,维护裁判权威,统一辖区内的法律适用
B.充分发挥一审在查明事实、适用法律、定分止争中的主导作用 C.二审重在解决事实法律争议、实现二审终审
D.强化最高人民法院对全国法院统一司法尺度和监督指导的职能
24、(多选题)为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在国民教育领域应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A.从制度建设上确保法治教育成为国民教育体系重要内容 B.营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的良好环境 C.遵循青少年成长规律特点提高法治教育的实践性
25、(多选题)为什么要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A.建设法治社会是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重要举措 B.建设法治社会是建设法治国家和法治政府的重要支撑 C.建设法治社会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的重要内容
26、(多选题)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司法改革作出了具体部署,保障司法公正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A.减少对司法活动的干预,强化监督机制
C.努力提高司法工作者的素质,加快司法职业化建设
D.落实司法制度整体结构上的改革措施,确保地方司法机关的独立地位
27、(多选题)怎样优化司法职权配置?()
A.改革司法机关人财物管理体制,探索实行法院、检察院司法行政事务管理权和审判权、检察权相分离
B.完善刑罚执行制度,统一刑罚执行体制
C.健全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各司其职,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执行权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体制机制
D.推动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改革试点
28、(多选题)如何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
A.用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社会氛围的形成 B.用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引领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社会氛围的形成 C.用提高违法成本推动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社会氛围的形成 D.用领导干部带头守法带动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社会氛围的形成
29、(多选题)围绕法治政府建设,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的具体任务包括下列哪些?()
A.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 B.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C.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D.健全依法决策机制
30、(多选题)如何明确司法机关内部各层级权限,健全内部监督制约机制?()
A.要明确司法机关上下级之间的职责权限 B.健全完善各项内部监督制度
C.要明确同一司法机关内部人员的职责权限
D.建立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的记录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31、(多选题)如何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
A.完善法律草案表决程序,对重要条款可以单独表决
B.加强人大对立法工作的组织协调,健全立法起草、论证、协调、审议机制,健全向下级人大征询立法意见机制,建立基层立法联系点制度,推进立法精细化
C.健全立法机关和社会公众沟通机制,开展立法协商,充分发挥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在立法协商中的作用,探索建立有关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专家学者等对立法中涉及的重大利益调整论证咨询机制
32、(多选题)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的意义有哪些?()
A.有利于强化依法决策
B.有利于强化决策评估
C.有利于强化责任追究
D.有利于强化权责一致
33、(多选题)强化对行政权力制约,要加强对权力集中的部门和岗位的监督制约,实行(),严格实行轮岗制度,强化内容流程控制。A.分岗设权
B.分事行权 D.分级授权
34、(多选题)全面落实推进严格司法的工作要求有哪些?()
A.提高推进严格司法的能力 B.发扬敢于严格司法的精神 C.健全保障严格司法的机制
35、(多选题)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
A.创新执法体制 B.严格执法责任 C.完善执法程序 D.推进综合执法
36、(判断题)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的迫切需要,是维护人民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保障。答案:对
37、(判断题)优化司法职权配置,是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答案:错
38、(判断题)建立健全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细化、量化行政裁量标准,规范裁量范围、种类、幅度。加强行政执法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共享,提高执法效率和规范化水平。答案:错
39、(判断题)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答案:对
40、(判断题)“完善刑罚执行制度,统一刑罚执行体制”的要求,实现不同种类刑罚执行之间的协调一致、相互衔接,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刑罚教育人、改造人的功能,保障罪犯的合法权益,实现刑罚惩罚、预防犯罪的目的。答案:对
41、(判断题)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外在要求。答案:错
42、(判断题)在食品药品安全、工商质检、公共卫生、安全生产、文化旅游、资源环境、农林水利、交通运输、城乡建设、海洋渔业等领域内推行综合执法,有条件的领域可以推行跨部门综合执法。答案:对
43、(判断题)坚持把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守法作为树立法治意识的关键,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答案:对
44、(判断题)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有利于强化权责一致,有利于强化依法决策,有利于强化决策评估,有利于强化责任追究。答案:对
45、(判断题)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答案:对
46、(判断题)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完善党对立法工作中重大问题决策的程序。凡立法涉及重大体制和重大政策调整的,必须报党中央讨论决定。答案:对
47、(判断题)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健全法律法规规章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和公众意见采纳情况反馈机制,广泛凝聚社会共识。答案:对
48、(判断题)围绕法治政府建设,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六项具体任务。答案:对
49、(判断题)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支持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答案:对
50、(判断题)重大决策事项在提请决策机关讨论决定前,必须进行合理性审查。答案:错
2.依法治国习题 篇二
经党中央批准,《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出版了。这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一件大事,为全党深入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刻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了权威教材。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发、为更好治国理政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是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的一个全局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围绕全面依法治国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为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以下简称《摘编》)分八个部分,集中反映了这方面的重要思想观点。
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高度,深刻认识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同志强调: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规矩。他说:我国是一个有十三亿多人口的大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国情复杂。我们党在这样一个大国执政,要保证国家统一、法制统一、政令统一、市场统一,要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都需要秉持法律这个准绳、用好法治这个方式。这是党的十八大 1 明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全面深化改革之后,党中央紧接着在四中全会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工作的基本考虑。
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摘编》第一部分给予集中反映。
从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看。我们党对依法治国问题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因忽视法治带来的教训。这使我们深刻认识到,法治是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什么时候重视法治、法治昌明,什么时候就国泰民安;什么时候忽视法治、法治松弛,什么时候就国乱民怨。
从解决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看。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们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面对的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依法治国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党和国家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从法治上为解决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供制度化方案。
从实现中国梦和长远发展看。全面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这一目标实现之后的路该怎么走?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实现长期执政?如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这些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重大问题。提出全面依法治国,一个重要意图就是为子孙万代计、为长远发展谋。
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法治和人治问题是人类政治文明史上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各国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重 大问题。综观世界近现代史,凡是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没有一个不是较好解决了法治和人治问题的。相反,一些国家虽然也一度实现快速发展,但并没有顺利迈进现代化的门槛,而是陷入这样或那样的“陷阱”,出现经济社会发展停滞甚至倒退的局面。后一种情况很大程度上与法治不彰有关。
习近平同志特别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进行了阐发。
十八届四中全会后不久,习近平同志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并就全面依法治国在这个战略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了阐述。他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从这个战略布局看,做好全面依法治国各项工作意义十分重大。没有全面依法治国,我们就治不好国、理不好政,我们的战略布局就会落空。他特别强调:“要把全面依法治国放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来把握,深刻认识全面依法治国同其他三个„全面‟的关系,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形成过程可以看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一直在思考一个重大问题,即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如何才能更好地治国理政,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正是在持续深入思考这个问题过程中形成的。党的十八大确 3 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实现这个战略目标需要全面深化改革。三中全会在对改革进行总体设计和部署的过程中,认识到实现这个战略目标、推进全面深化改革,需要从法治上提供可靠保障;认识到改革和法治是一“破”一“立”,在治国理政中有着不同的作用;认识到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从而确定了四中全会的议题。在起草四中全会文件过程中,我们又进一步深化了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三者之间关系的认识,还特别认识到法治与从严治党的关系。联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实践,联系党在治国理政全局中的领导核心作用,进一步深刻认识到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意义。至此,我们对党如何更好地治国理政有了一整套系统认识,形成和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习近平同志指出,这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治国理政方略。
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全面依法治国这一认识环节,对于形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从这个问题入手,习近平同志思考和阐述了几个全面之间的关系。他指出,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分别把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为主题并作出决定,有其紧密的内在逻辑,可以说是一个总体战略部署在时间轴上的顺序展开。三中全会决定和四中全会决定是姊妹篇,体现了“破”和“立”的辩证统一。改革和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有力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业向前发展。他还指出,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努 力形成国家法律法规和党内法规制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保障的格局。四中全会决定把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纳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这是新形势下全面从严治党的一项重大举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都离不开全面依法治国。
如何治国理政,始终是我们党在执政以后面对的重大课题。“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是对这个重大问题的破解,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是我们党在治国理政上的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从党如何更好治国理政、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样的高度上,来把握全面依法治国,我们就会对它的重大意义有更深刻的认识。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走对路,在道路问题上不能含糊。习近平同志指出,四中全会决定有一条贯穿全篇的红线,这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是一个管总的东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其核心要义有三个方面: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这三个方面,规定和确保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制度属性和前进方向。
习近平同志首先强调的、讲得最多的,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他指出,党和法治的关系是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根本问题,必须讲清楚。《摘编》第二部分集纳了这方面最重要的思想观点,是全书需要重点把握的内容。
第一,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四中全会明确指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习近平同志说,这一论断抓住了党和法关系的要害。他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依法治国是我们党提出来的,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绝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宪法确定的。我们讲的依宪治国、依宪执政,与西方所谓的“宪政”本质上是不同的。任何人以任何借口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都是错误的、有害的,都是违反宪法的,都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第二,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这是正确认识党和法关系的关键。在我国,法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愿的统一体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是有机的统一。所以,坚持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
第三,必须搞清楚“党大还是法大”、“权大还是法大”的问题。这是党和法关系问题上的一个认识障碍。有些别有用心的人热衷讲“党大还是法大”,以为打到了我们的软肋上。其实,既然党和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就不存在谁大谁小的问题。习近平同志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一个伪命题,是一个政治陷阱。现实中存在的,容易与“党大还是法大”搞混的,倒是有一个“权大还是法大”的问题,这是一个真命题,恰恰是我们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我们说不存在“党大还是法大”的问题,是把党作为一个执政整体而言的,是指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地位而言的,具体到每个党政组织、每个领导干部,就必须服从和遵守宪法法律,就不能以党自居,不能把党的领导作为个人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的挡箭牌。
第四,党和法的关系是政治和法治关系的集中反映。这是从理论的深层次上进一步说明党和法的关系。习近平同志指出,法治当中有政治,没有脱离政治的法治。每一种法治形态背后都有一套政治理论,每一种法治模式当中都有一种政治逻辑,每一条法治道路底下都有一种政治立场。这一点,西方法学家也承认。习近平同志把我们的政治和法治的关系概括为“三个本质上”,即:“我们要坚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法治领域的具体体现;我们要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法治问题上的理论成果;我们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法律表现形 式。”这些精辟的论述告诉我们,在党和法的关系上,一定要看到问题的本质,牢记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是我们的法治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法治最大的区别。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个根本问题上,我们要树立自信、保持定力。
第五,既要坚持又要改善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一方面,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统筹依法治国各领域工作,确保党的主张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另一方面,要改善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不断提高党领导依法治国的能力和水平。这两个方面就是要求做到四中全会决定所说的“三统一”、“四善于”,即:“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统一起来,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同人大、政府、政协、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统一起来,把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同党坚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统一起来”;“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善于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维护中央权威、维护全党全国团结统一”。
第六,坚持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不是一句空的口号,要具体体现在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上。在法治建设的实际工作中,必须要有抓手。习近平同志指出,四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就是一个总揽全局、牵引各方的总抓手。这一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 8 国家。依法治国各项工作都要围绕这个总目标来部署、来展开、来谋划、来推进。
全面把握法治工作基本格局,着力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把握重点、整体谋划。习近平同志从目前我国法治工作的基本格局出发,就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四个方面的工作部署和改革举措作了深刻阐述。这是《摘编》第三、四、五、六部分的内容。
关于科学立法。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立法先行,继续完善以宪法为统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必须把宣传和树立宪法权威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事项抓紧抓好。针对立法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他提出关键是要提高立法质量,而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是提高立法质量的根本途径。要完善立法体制,优化立法职权配置,明确立法权力边界,从体制机制和工作程序上防止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主义法律化。他强调,要处理好改革和法治的关系,做到立法决策和改革决策相衔接、相统一。凡属重大改革要于法有据,不允许随意突破法律红线;同时,立法要主动适应改革发展需要,不能成为改革的“绊马索”。
关于严格执法。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这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点。能不能做到依法治国,关键在于党能不能坚持依法执政,各级政府能不能依法行政。习近平同志强调,行政机关是实施法律法规的重要主体,要带头严格执法,依法全面履行职能。推进严格执法,重点是解决执法不规范、不严格、不透明、不文明以及不作为、乱作为等突出问题。对行政机关要强化制约、强化监督、强化公开,防止权力滥用。要以建设法治政府为目标,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推进各级政府事权规范化、法律化。
关于公正司法。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政法机关是老百姓平常打交道比较多的部门,是群众看党风政风的一面镜子。如果不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人民群众就不会相信政法机关,从而也不会相信党和政府。习近平同志强调,必须旗帜鲜明反对司法腐败,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他深刻指出,司法不公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司法体制不完善、司法职权配置和权力运行机制不科学、人权司法保障制度不健全,要深入推进司法改革。
关于全民守法。法律要发挥作用,需要全社会信仰法律。对法律有了信仰,群众就会自觉按法律办事。推进全民守法,必须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坚持法制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来抓。一方面,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传播法律知识,培养法律意识;另一方面,必须以实际行动树立法律权威,让老百姓相信法不容情、法 不阿贵,只要是合理合法的诉求,通过法律程序就能得到合理合法的结果。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使尊法、信法、守法、用法、护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
加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各方面工作,必须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队伍。《摘编》第七部分收入的是这方面的重要论述。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首先要把专门的法治队伍建设好。这主要包括从事立法工作、执法工作、司法工作的人员。对这三支队伍的建设,习近平同志分别提出了明确要求。他还强调要加强律师、公证员、人民调解员等法律服务队伍建设,他们也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力量。
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要把理想信念教育摆在政法队伍建设第一位,不断打牢高举旗帜、听党指挥、忠诚使命的思想基础;要坚持从严治警,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坚决反对公器私用、司法腐败;要重点解决好损害群众权益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提高政法工作亲和力和公信力;要把法治精神当作主心骨,做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执法者;要敢于担当,“养兵千日,用兵千日”,政法干警要敢于在对敌斗争最前沿、维护稳定第一线去迎接挑战;要把政法机关能力建设作为重要任务,提高业务本领,强化职业道德,切实担负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捍卫者的职责使命。
紧紧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这是《摘编》第八部分集中论述的内容。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主要是通过各级领导干部的具体行动和工作来体现、来实现。在2015年初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同志专门就这个问题作了论述,明确提出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
强调要做尊法的模范,带头尊崇法治、敬畏法律。习近平同志认为应该把尊法放在第一位,这是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只有内心尊崇法治,才能行为遵守法律。每个领导干部都要认识到,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法律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法律实施就是保证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实现。要牢固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由法定、权依法使等基本法治观念,彻底摒弃人治思想和长官意识,决不搞以言代法、以权压法。
强调要做学法的模范,带头了解法律、掌握法律。学法懂法是守法用法的前提。法律是行使权力的依据,只有把这个依据掌握住了,才能正确开展工作。习近平同志强调,领导干部必须加强学习,打牢依法办事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基础,做到心中高悬法律的明镜,手中紧握法律的戒尺,知晓为官做事的尺度。要系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准确把握我们党处理法治问题的基本立场,在政治上做个“明白人”。首要的是学习宪法,还要学习同自己所担负的领导工作密 12 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弄明白法律规定我们怎么用权,什么事能干、什么事不能干,而不能当“法盲”。
强调要做守法的模范,带头遵纪守法、捍卫法治。纲纪不彰,党将不党,国将不国。国家法律是党领导人民制定的,党员、干部必须遵守,而且要带头模范执行。党章等党规对党员的要求比法律要求更高、更严格。党员不仅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而且要严格遵守党章等党规,对自己提出更高要求。习近平同志向全党郑重强调:要把厉行法治作为治本之策,把权力运行的规矩立起来、讲起来、守起来,真正做到谁把法律当儿戏,谁就必然要受到法律的惩罚。任何人都不得违背党中央的大政方针、搞“独立王国”、自行其是,任何人都不得把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当儿戏、胡作非为,任何人都不得凌驾于国家法律之上、徇私枉法,任何人都不得把司法权力作为私器牟取私利、满足私欲。
强调要做用法的模范,带头厉行法治、依法办事。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把对法治的尊崇、对法律的敬畏转化成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做到在法治之下、而不是法治之外、更不是法治之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对此,习近平同志专门提出四点要求。即:要守法律、重程序,这是法治的第一位要求;要牢记职权法定,明白权力来自哪里、界线划在哪里,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要保护人民权益,这是法治的根本目的;要受监督,这既是对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监督,也是对领导干部正确行使权力的制度保护。
习近平同志突出强调领导干部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作用,抓住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他特别对“一把手”提出要求,指出党政主要责任人要切实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这是推进法治建设的重要组织保证。他还要求,必须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重要依据,教育引导领导干部把法治的第一粒扣子扣好,设置法治素养“门槛”,不合格的就要从领导干部队伍中剔除出去。
3.试论依法行政与依法治国 篇三
一、依法行政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管理和社会事务管理,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能依法进行,使国家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和规范化,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它反映了社会从人治向法治转变的历史进程,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依法行政,是指国家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权限,在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各项社会事务,依法进行有效管理活动。它要求一切国家行政机关和工作人员都必须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充分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行政职能,作到既不失职,又不越权,更不能非法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依法行政的范围,包括行政立法、行政执法、行政司法都要依法进行,其核心是行政执法。因为行政执法,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国家公共权力,按照法律、法规赋予的职权,对管理相对人采取直接影响其权利义务的行为,或者对管理相对人的权利义务的行使和履行情况直接进行监督检查并作出处理结果的行为,最容易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所以,依法行政的核心,是依法行政执法。
依法行政和依法治国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依法治国由依法立法、依法行政、依法司法和依法监督等内容组成。在这些内容中,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核心和重点。因为一个国家的整个管理活动,不是靠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和军事机关,而主要是靠各级人民政府进行的。如果各级行政机关都能依法行使职权,依法进行管理,那么,依法治国就有了基本保证。坚持依法治国的方略,又为依法行政创造了大环境和前提条件。如果没有依法治国的方略和大环境,就根本谈不上依法行政。但没有依法行政,依法治国就会落空。因此,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国家里政府行使行政权力所普遍遵循的基本准则,也是实现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二、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基本保证
1、行政权在国家政权中的重要地位决定要依法行政。所谓行政权力,是国家行政机关管理内政、外交的权力,即各级行政机关依照国家法律和国家权力机关的授权行使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各项行政事务的管理权力。它的管理对象是社会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一个国家的整个管理活动都是由各级行政机关进行的,行政机关能否合法有效地行使好行政权力,管理好国家各项行政事务,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任何一个国家都非常重视行政权力的建设和制约。
2、行政权与人民群众的密切关系决定必须依法行政。由于行政权力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管理国家各项行政事务的公共权力。因此,行政权力的行使具有自己的特征。一是行政权力是由法律设定和权力机关的授权。为了保证国家各方面的有效管理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与稳定,促进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家不得不授予行政机关很大的权力,如行政立法权、管理权、处罚权和强制权等,而这些权力不受法律的约束,就有可能走向专横、滥用,甚至腐败。同时,我国的行政机关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也是法律的执行机关,因此,必须执行国家法律的规定和权力机关的意志,行政权的运用必须对权力机关负责,对人民负责,行政权力的行使必须在国家法律规定范围内行使,不能越权。二是行政权力属于国家公共权力,具有强制性和单方面性。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时,只能依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依法作出各种行政行为,这些行政行为都是行政机关单方面的意志表示,不需要与管理相对人协商。行政决定一旦作出,行政管理相对人就具有服从的义务,其他国家机关就具有协助的职责,而且是以国家强制力作保证的。如果行政管理相对人不履行法定义务或行政决定,行政机关有权采取强制措施或强制执行,强迫其履行。三是现代行政权力急剧膨胀,无处不有,无处不在。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政府管理任务的繁重,现代行政权力急剧膨胀,介入各个领域、各条战线,已经越来越多地介入国家刑事、民事问题。如有的国家出现了“行政刑罚”现象。在我国,象轻微违法犯罪行为,不构成刑事处罚的,由政府部门的劳动教养委员会批准劳动教养。行政司法、行政调解、行政仲裁、行政合同等都在急剧增加。如果不对行政权力的行使加以规范和制约,那么,行政权力必然要走向专横、独裁、滥用和腐败,甚至影响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四是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时,享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国家为了保证行政管理的效率性,赋予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时,享有很大的和较宽幅度的自由裁量权。自由裁量权是属于行政权的一部分,是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措施,但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存在着某种扩张性和随意性。这就要求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时,不仅要依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依法行政,而且还要根据依法行政原则拓展到自由裁量领域,即依据法律精神和立法目的行政。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行为的内容要客观、适度,要符合立法目的,作出的处理决定要合情合理,不能畸轻畸重。由于上述行政权力的这些特点所决定,各级行政机关在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时,只能依法行使,不能违法和越权。否则,就会侵犯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甚至造成损害。
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依法行政
市场经济是一种自由、竞争的商品经济,也是一种法制经济。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在提高经济效益、改善产品质量、增强企业效益、优化资源配置、奠定微观经济基础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实现优胜劣汰,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与发展。在客观上要求我们不能直接地、过多地干预它。但是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政府职能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作为经济活动的组织者、指挥者,掌握着对经济要素的控制权、物资分配权、资金调拨权、人事任免权等。这些权力是与经济活动的组织者、指挥者的身份相适应的,如果没有这些权力,就无法对经济活动进行组织。因此,企业办成了政府的附属物,没有任何经营自主权。在这种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行政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主要是通过指令性计划、行政命令和强制措施等手段,对国家的经济、文化、教育、科技、行政事务进行集权式的管理。行政命令就是这种体制运行的准则和依据。不需要法律的调整和规范,那时也没有法律。主要是靠行政命令,实行“人治”。现在,我国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些政府职能和干部的思想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1、干部的思想观念跟不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形势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要求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思想观念。但在少数干部中,仍被一些“姓社”“姓资”的抽象概念束缚着思想和手脚,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特有东西,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这种思想反映在实践中,欲干怕犯错误,不干怕掉队,表现出瞻前顾后,左右观望。还有些干部对市场经济存在误解,认为市场经济是万能的,搞市场经济,政府什么都不要管了,一切都由市场机制来调节。反映在实际工作中“大撒手”,该管的不管,该检查的不检查,放纵了市场主体的违法行为。结果在社会生活中出现的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坑害消费者,牟取暴利的情况十分严重。这些思想的实质和产生的根源,还是对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没有认清。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中的精辟的论断,已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使我们全党和全国人民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因此,我们各级干部必须加强学习,深刻领会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转变思想观念,确立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观念。
2、政府管理机构和管理手段不适应。现有的政府机构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形成和建立起来的,它适应的是当时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现在国家确立和发展市场经济模式,那么,国家的管理职能、管理机构都必须转变,以适应新的市场经济规律。但目前的政府管理机构,远远不适应新形势要求。具体表现如下:政府机构臃肿,层次重叠,人浮于事,办事拖拉,效率低下。尤其是少数行政职能部门,运用手中的权力,以履行行政职能的形式,对社会资源、生产要素和市场运行进行操纵,甚至形成“行政垄断”。这与商品经济的高效率发展格格不入,严重地影响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所以,国务院下决心进行机构改革,精简人员,建立一个高效率的、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精干的政府领导机构,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国务院与地方各级政府都进行了机构改革和精简人员。但在管理手段上,有些各级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仍习惯采用行政手段、长官意志和行政命令的方式,进行粗暴的管理,直接决定各种经济活动,不会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来管理国家各项行政事务。结果必然压制市场经济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当前依法行政急需作好的几项工作
1、摒弃人治思想,树立法治观念。人治与法治,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的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方面,“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规范是靠人来制定、靠人来推行的,在形式上很难分开。但二者又截然对立。法治,就是指法律至高无上,国家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一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都必须遵守,一切管理都必须按照法律来进行,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目前,我国很大程度上还存在“人治”思想。虽然党的十五大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确立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纲领。但人治思想经过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在人们的思想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影响极深。解放后又没有进行彻底的批判,相反,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继续实行人治。对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法治,认为那是资产阶级的东西,无产阶级不能接受。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行政命令、长官意志、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干涉司法机关独立办案的现象还十分严重。所以人治思想在广大干部思想中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我国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艰苦探索,才认识到依法治国的重要性,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方针。因此,我们各级领导干部,都必须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市场经济要求我们树立法律观、法治观,树立依法治理社会、依法管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科技等依法行政和依法治国的观念,依法管理好本部门的工作。当前要树立法治观念,必须首先树立法律支配权力的观念,纠正权力支配法律的错误思想。封建社会是权力支配法律,“法由君出”,皇帝的意志就是法律,国王就是法律,行政权力支配法律。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法律支配权力,“法律应该成为国王”。马克思主义主张实行权力制衡,建立强有力的制约机制,认为过分集中和没有制约的权力容易导致专断和腐败,这种制约机制必须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上。在国家各个生活领域中,法律应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各机关、各部门、各政党都必须在法律规定范围内活动,各级政府都必须依法行政。这样才能做到法大于权,法律支配权力。
2、加强法制学习、宣传教育,强化法律意识,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强化法律意识,这是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必备条件之一,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显得更为重要。只有提高全民族的法律意识,才能自觉遵守与执行法律,只有提高全体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才能作到依法行政。因此,必须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对公民来说,通过普法宣传教育,使他们知法、懂法、守法,增强法律意识。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来说,在全民都有较强法律意识的大环境中,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违法行政能加以批评、抵制,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纠正违法行政。对各级领导干部来说,知法、懂法、守法就更为重要和更为紧迫。只有领导干部增强了法律意识,才能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实现依法行政和依法治国的方略。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只有建立起一支具有较高法律素质的干部队伍,才能做到依法行政。很难设想在一支没有法律知识的法盲干部队伍的带领和管理下,能建设法治国家。所以,只有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增强了,法律素质提高了,依法行政才能有保障,依法治国才有希望。
行政许可法的颁布实施,是推动各级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又一重大契机。各级政府部门应该大力削减审批项目,减少审批环节,有条件地要集中进入大厅,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一条龙服务,最大限度地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
3、加强政府的行政监督检查职能。政府职能转变后,必须更新管理方式,各级政府由过去的微观管理转变为宏观管理。加强宏观管理的力度,就必须加强政府的监督检查职能,加强行政处罚职能。对市场主体是否遵守法律、法规或者执行行政机关的决定、命令,履行法定义务,都要通过行政监督检查来查证处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主体会出于小集团或个人的利益考虑,有可能不执行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出现偷税漏税、假冒伪劣、欺诈、垄断、暴利或者不正当竞争等违法行为。这就必须加强政府的监督检查的职能,对违法行为进行行政处罚,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我们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规章,如行政处罚法,赋予了行政机关行政处罚权;行政监察法,赋予了行政机关监督监察权;审计法,赋予审计机关审计监督权;统计法,赋予统计机关统计监督权;会计法,赋予财会人员监督权。这些行政监督机关,都要认真负责地行使监督职权,促使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促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真履行法定义务。另一方面,要加强公安、司法、工商、税务、商检、海关等职能部门的管理和监督,充实和加强行政监督检查队伍建设,以保证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的实现。
4.依法治国 篇四
1、依法治国与建设和谐社会的关系:依法治国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之
一、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落实依法治国的方略,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2、如何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1)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是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2)一切国家机关及工作人员都必须依法行使职权。(3)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依法行政,这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4)公民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护国家利益,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3、政府依法行政的重要性: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政府能否自觉依法行政、严格依法办事,直接关系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能否顺利实施,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4、公民行使批评、建议、监督等政治权利的意义:(1)有利于国家机关加强廉政建设,监督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严格依法办事,防止违法乱纪现象;(2)有利于国家机关提高办事效率、决策水平;
(3)有助于维护司法公正和社会秩序。渠道(途径)(1)可以通过人大代表或直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地方人大常委会反映;(2)可以采用书信、电子邮件、电话、走访等形式,向有关部门举报或反映;(3)可以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进行监督,发挥公民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影响力,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如何正确行使(注意的问题)(1)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正确行使。(2)公民行使监督权时,应当实事求是,以事实为依据,如实反映情况,必要时出具证据和各种证明材料。(3)投诉和举报时,不得捏造或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也不能采用贴大字报、聚众闹事等方式。
5、中学生应该如何自觉守法、维护社会秩序?(1)思想上: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治观念。(2)行动上:要自觉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护社会秩序和自身合法权益,依法规范自身行为;积极参与法治宣传,号召他人一起学法、守法、用法、依法律己,依法维权;积极同一切破坏法治的行为作斗争,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辨析题例
甲:只要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就可以实现依法治国。
乙:实现依法治国,每个公民必须做到知法、懂法、守法。
答:(1)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的前提是有法可依,他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只是做到了有法可依。(2)要做到依法治国还需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3)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群众,要实现依法治国还需要公民在社会生活中不仅要学法、懂法、守法、,还要维护法律的尊严,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甲:依法治国意深远,依法行政是关键。
乙:依宪治国是核心,落实行动要认真。
5.依法治国教案 篇五
一、教材分析
就教材内容和地位而言,本节课涉及依法治国的内涵,基本要求,公民(特别是中学生)落实依法治国的具体要求等。就逻辑联系而言,本节内容和前面的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一起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鲜明特点,而且“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
本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识记“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理解依法治国的内涵,能够依法自律,依法办事,自觉维护社会秩序。这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目标要求下,结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能力所开展的学习活动。在教学设计上主要体现“知识生活化,生活知识化”的特点,力求让学生在思想品德学科上掌握阅读学习方法。
二、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的法律意识还不强,对于“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还比较模糊,加上他们的理性思维还比较欠缺,所以有必要对他们进行法制的国情教育,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思辨能力。其次,就一堂复习课而言,重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即考察学生对已经学过的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能否将知识学活用活。而农村教育的共性之一就是学生缺乏较为通畅的信息渠道,较为闭塞,思想也比价规律化,因此要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通过熟悉的资料分析,进行适当的训练。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识记:知道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知道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依法治国的含义、意义。
2.对于复习课,要通过材料分析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思维拓展能力。发展学生观察、感受、体验、参与的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学生在对实际问题的探讨中学会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初步认识和理解依法治国的必要性,能够依法自律,依法办事,自觉维护社会秩序。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用经典影视剧,学生思辨导入新课。
2.学生阅读提取信息,活动感悟依法治国与百姓生活的关系。
3.借助“宪法修正、班规执行、任长霞、宋鱼水”等材料,解读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4.学生说法,加深对依法治国的理解。
5.开展“中学生和食品安全”讨论活动,进一步掌握落实依法治国方略。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本课内容,深刻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先进性和优越性。2.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法治意识,依法自律。
3.增强关心和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自觉性,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 3
四、设计思想:
对于《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这一内容,主要是考虑离学生生活较近,学生能够有话可说,能够从学生的问题回答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及时予以解决。
对于具体的设计思想,我主要考虑一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在导课环节,通过影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和珅受贿数钱的3分钟视频,引入到现代和珅文强的最终下场,导入我国是一个依法治国的国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兴趣。课堂的中心环节是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以及通过材料解读,如何掌握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因为是复习课,学生对一些基本的内容已经有所掌握,但是少部分同学,可能已经对知识没有什么具体的概念,因此我将考虑、利用5-10分钟的时间,复习依法治国的概念,从概念中引申出具体的分支。同时安排10分钟左右的时间,通过列举宪法修正、任长霞、宋鱼水等法治人物,分别强调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通过过渡,强调依法治国的意义。10分钟的知识升华,即借助材料分析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培养学生关注热点,解读热点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导课:
以《铁齿铜牙纪晓岚》片段,导入新课:上课之前我们先请大家看一段视频,视频中的主人翁同学们应该很熟悉,是……?
教师讲解:和珅是清朝时期有名的贪官,他的最终下场是在牢狱选择自杀,在现代社会同样也存在现代版地和珅——文强,导入文强的审判结果,说明我国是一个靠什么说话的国家?法律。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法治国是基本方略。
(二)新课讲授:
问题思考:依法治国中的“法”是指什么法?它是由谁制定的?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什么?学生集体回答,通过课件予以强调。
联系生活:同学们能不能列举自己所熟知的法律呢?请学生列举,并予以相互补充。得出结论: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法律。
回归教材:什么是依法治国呢?学生集体回答的同时请一位学生予以重点表述,加强落实。在此基础上,据此分析依法治国的领导者、主体、客体、依据、目的。采取开火车的形式予以落实。
过渡:回忆了依法治国的概念,接下来我们来回忆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分别是?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强调,说明四者的前后关系。通过展示不同的材料,再次强调四项基本要求。
材料一: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
(八)》。在刑法第四百零八条后增加一条,作为第四百零八条之一:“负有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导致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徇私舞弊犯前款罪的,从重处罚。” 思考:上述材料体现依法治国的哪一项基本要求?
解析:这是一个立法的过程,因此体现的是有法可依的基本要求,是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
材料二:小议—— 如果,我们的班级制定了完善的班规,但是没有落实,那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学生畅所欲言。
解析:说明仅仅有文字上的说明,而没有具体的实践,那也必将是一纸空文。说明要做到有法必依,有法必依是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
材料三:现代女包公——任长霞,严格执法的楷模。解析:说明执法必严的基本要求,是依法治国的关键环节。
/ 3
材料四:“双百”人物中的共产党员:宋鱼水。人民的好法官。解析:体现违法必究的基本要求,是依法治国的必要保证。
你说我说:生活在法治社会,我们应该怎么做?提醒:作为公民和学生的角度思考。
说事拉理:列举人们极为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展开讨论,通过典型事例如:双汇瘦肉精事件、上海染色馒头事件、吉林毒豆芽事件等,学生在此基础上思考相关问题:
1、《食品安全法》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在行使什么权力?体现了法律的哪一特征?
2、《食品安全法》的颁布和实施有什么意义? 预设:学生组织答案的过程中,可能角度过多,容易混淆,引导学生从公民权利的角度进行思考。
3、“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不法分子最终有会什么结果?说明了什么?
4、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食品安全问题为什么会屡禁不止?(从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角度思考)
5、作为新一代的接班人,请同学们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为“吃得放心”工程出谋划策。(开放性题目)
牛刀小试:安排单选题和多选题,为课堂较少发言的同学创造发言的条件,真正做到人人参与课堂的有效性教学。
(三)作业布置: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为宣传依法治国,请你出一期黑板报,你准备从哪些方面组织内容?请把提纲列出来。
(四)板书设计
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
一、有法可依——前提条件
二、有法必依——中心环节
三、执法必严——关键环节
四、违法必究——必要保证
六、参考资料
1、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专题精析(上、下、热点透视)》
2、衢州日报
3、中学思想政治教学网 4、21世纪教育网
6.依法治国依法治企心得体会 篇六
在我们迈进充满希望的21世纪最初几年的关键时刻,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庄严命题,并将其写入宪法。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实现全民守法的目标,把“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之一,阐明了守法对于法治建设的重要作用,必将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产生深刻影响。
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贫穷与落后绝不是社会主义。而要发展社会生产力,使经济发达,社会进步,国家强盛,就必须改革。即逐步取消行之多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设起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的自主、平等、诚实信用等属性,必然从客观上要求法治。市场不是万能的,也存在消极的一面。要求法律的规范、引导、制约、保障和服务,否则就会成为无政府经济。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和完善的过程,实质上是经济法治化的过程。完全可以说,没有依法治国,没有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就不可能有给人民带来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就不可能有社会生产力持续、协调、高速的增长。
依法治国,是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保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13亿中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它和人民当家作主紧密相联,休戚相关。没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没有社会主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民主是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坚实基础。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又是民主、民主政治的根本保障。
依法治国,是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内在需要。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一个缔造崇高精神文明、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不能想象,社会主义不是文明的,是野蛮的;不是进步的,是落后的;不是发达的,是衰退的。要想使我们国家精神文明发展,社会能够全面进步,就需要实行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树立崇高的道德情操,荡涤利己主义的浊水;培植遵纪守法的社会环境,消除公共生活中的无序状态;繁荣催人奋进的文学艺术,扫除精神垃圾;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打击和取缔腐朽没落的吸毒贩毒,卖淫嫖娼,拐卖妇女儿童活动,这一切都需要加强法治。
总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振兴,涉及到全体人民的切身利益和福祉,因此我们必须把它作为我们国家的根本大计落实搞好。
学习依法治企心得体会
所谓的依法治企,顾名思义,就是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必须要以国家的法律、法规和企业通过公正程序制定的规章制度为标准,并按此认真贯彻,依法治理。
当前,我们已进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不少企业都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了体制、机制的改革。新形势下,如何把依法治企的理念贯彻落实到企业的两个文明建设中去,不仅是企业保持健康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措施。因为作为企业来讲,管理工作是保证企业正常运行的重要工作,而依法治企,就是从强化制度建设的角度来加强企业的管理,使企业在规范的运作中,取得更加瞩目的业绩。所以企业管理,对企业而言,始终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但是如何进行管理,则又是一个需不断探索和破解的难题。在企业的日常管理中,由于种种原因,企业的一些管理行为总是不能很好地贯彻下去。然而如果按照依法治企的思路来加强制度建设,则可以摒弃许多人为因素,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使企业能更好地处理好各种矛盾和协调好各方利益,使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进一步地增强。
在企业中要实现依法治企,要做的工作有很多。作为企业的员工,当然要有较强的法制观念。因为企业的管理制度覆盖企业的各个方面,如果没有较强的法制观念和主动学习、遵守企业各项制度的正确态度,要在企业推进依法治企也是很困难的。因为制度订得再好,没人去贯彻执行,最终也只能束之高阁,成为摆设。就企业的规章制度而言,凡是本企业的员工,都有遵守的义务,但是广大员工在自觉遵守的同时,还肩负着进行监督的责任。这种监督,除了《公司法》明确的职代会监督这一有效途径外,还有与执行者对话,向企业党组织反映等方式。所以,如果企业没有一个适合本企业特点的监督制约机制来负责监督企业依法治企工作的落实情况,就很难把依法治企的工作推行下去,也谈不上取得实效。
7.专题一 依法治国 篇七
一、依法治国 建设法治国家
1、什么是依法治国?9年级83页
2、依法治国有什么重要意义?9年级84页
3、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什么?(十八届四中全)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4、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什么?(9年级84页)
十八届四中全: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依法治国的前提是:有法可依
中心环节是:有法必依
有力保障是:违法必究
5、结合材料回答是如何体现依法治国的?
1总要求,○2○3○4○5材料相关内容的慨括+体现了+要求的分
回答如何体现题的方法:○项
1十八届四中全: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
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体现了依法治国的有法可依。
○3„„„„„体现了依法治国的有法必依。
○4„„„„„体现了依法治国的执法必严。
○5„„„„„体现了依法治国的违法必究。
○6.作为一名现代法治社会的合格公民,需要具备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是什么?(9年级87—88页)
1、遵重法律,追求公正。○
2、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3、行使自己享有的监督权利。○
7、行使监督权有什么意义?(9年级89页)
1、有利于督促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为人民谋利益。
○
2、有利于督促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提高决策水平和办事效率。
○
3、是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的表现。
○
8、行使监督权的途径有哪些?9年级90页
9、我们行使监督权要注意哪些问题?
1、要掌握正确行使监督权的途径和方法。
○
2、不得采用贴大字报、聚众闹事等方法。
○
3、不得捏造和歪曲事实诬告陷害。
○
4、不得损害国家、集体的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
5、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
10、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我们中学生怎么办?
1、增强法律意识,增强法治观念。
○
2、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依法规范自身行为,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
3、宣传有关法律法规。
○
4、善于同违法现象做斗争。○
11、“老虎苍蝇一起打”体现了教材的哪些观点?
1、(九108)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九83)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3、(九84)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4、(九72)在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5、(九86)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享有法律以外的特权。
专题二
落实科教兴国战略
建设创新型国家
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什么要建设创新型国家)?
1.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当前我国的资源短缺问题严重,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使经济增长方式早日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2.是迎接国际竞争的需要。当今世界科技革命突飞猛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这就要依靠科技创新,提升整个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从而实现跨越式发展。
3.是由创新的重要性决定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二、建设创新型国家体现了教材的哪些观点?
(9年级109页)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9年级33页)
2、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
(9年级33页)
3、在现代社会,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创造财富的重要途径。
(9年级108页)
4、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写在9年级33页)
5、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三、怎样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建议)?
1.坚持科学发展观。
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科技进步,提高科技水平,使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3.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注重人才资源的开发,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把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来抓。
4.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深化教育改革,积极推进教育创新,努力培养各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5.加大对创新资金的投入,为自主创新提供物质保障。
6.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四、嫦娥飞天(蛟龙深潜)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及意义?
主要原因:
1.不断增强的综合国力为我国的航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2.大力设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为我国的航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技、人才支撑。
3.伟大的载人航天精神为我国的航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意义:
1.嫦娥一号发射成功并顺利返回,体现了我国强大的综合国力,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2.进一步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振奋了我们的民族精神,增强了我国的民族凝聚力。
3.将促进我国航天事业的跨越式发展,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储备,带动我国信息、材料、能源等其他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也为我国和平利用太空奠定了基础。
4.是我国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又一标志性成果。
五、青少年应该如何向航天英雄学习?
1.学习他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勇于挑战、超越自我的优秀品质,沉着冷静、不骄不躁的良好心态。
2.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认真学好科学文化知识。
3.努力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参加小制作、小发明活动。
4.正确选择成才目标,立志成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5.树立高度的责任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六、青少年如何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1.热爱科学,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特别是创新素质。
2.勤于思考,勇于创新,要把创新的热情和科学求实的态度结合起来。
3.树立远大理想,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七、国家为什么鼓励创新?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2.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以科技实力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
3.科技发展靠创新。
4.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专题三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9年级115页)
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二、材料是如何体现科学发展观的?
1总要求,○2○3○4○5材料相关内容的慨括+体现了+要求的分
回答如何体现题的方法:○项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3、„„„„„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4、„„„„„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5、„„„„„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二、为什么要树立科学发展观?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
2.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协调问题越来越突出,已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3.我国人口压力大,环境污染严重,资源利用率不高,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
4.这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
三、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2.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一起抓,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3.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4.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5.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提高全体人民的素质。
6.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7.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8.以发展统揽全局,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四、为什么我国要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建设生态文明?
1.这是由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2.我国资源人均占有量少,利用率低,资源浪费破坏严重,资源问题严重影响经济的发展。
3.在我国人口众多,人与环境关系紧张,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问题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社会安定,危害人民健康。
(1—3是从国情的角度答的)
4.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5.是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的体现。
6.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7.是坚持三个代表的体现,是四个文明一起抓的需要。
8.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
五、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
1.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
2.可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有利于倡导绿色生产、绿色消费,选择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改善人民生存条件和生活环境,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4.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六、我们应该如何做好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
国家:
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转变发展方式。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和谐发展之路,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快科技创新,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
3.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加大投入,健全节能环保机制,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加大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的力度。
4.加强法制建设,健全节能环保的法律法规,严格执法,强化监督管理。
5.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的道德水平,树立节能环保的意识,倡导绿色消费,选择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6.加大国际间的合作,共同应对资源危机和环境问题。
企业:
1.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快科技创新,坚持开源节流,提高环保技术。
2.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
3.推进清洁生产,减少污染排放,保护环境。
4.加大节能环保的投入,加大治理污染和保护环境的力度。
5.坚持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保护资源环境的关系。
6.加强宣传教育,树立节能环保意识。
个人、青少年:
1.树立科学发展和节能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2.学习有关节能环保的知识和法律法规,学好科学文化知识。
3.积极参加节能环保的宣传活动。
4.从生活小事做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5.随手关灯,随手关紧水龙头,不使用或少使用一次性餐具、一次性用品,收旧利废,一水多用、一物多用等。
6.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倡导绿色消费、文明消费。
专题四 全面深化改革
一、列举建国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
1.天宫一号与神州九号手动交会对接任务圆满成功。
2.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000米级海试圆满成功。
3..灾后重建取得全面胜利。
4..青藏铁路建成通车。
5.成功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
6..成功举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
7..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位。
8.三峡工程建成并并网发电。
9.城乡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
10.粮食连年丰产,解决了13亿人的吃饭问题。
二、取得成就的原因
1.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根本原因)
2.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3.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4.落实了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5.大力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
6.加强和完善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7.实施依法治国战略。
8.全国人民的共同奋斗。
9.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10.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一起抓。
三、从取得的成就中得出哪些基本结论和经验(启示)
1.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2.社会主义具有无比的优越性。
3.党的基本路线是正确的,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4.中国共产党的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5.改革开放以来取得成就的根本原因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6.必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7.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必须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
8.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必须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
9.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0.必须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一起抓,把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四、改革的必要性和实质
必要性: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不成熟、不完善,存在种种弊端,因此必须进行改革。
实质:
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五、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六、为什么要坚持改革开放?
1.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才能不断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和民族文化素质。
3.才能不断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4.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5.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七、怎样继续推进并深化改革开放(提建议)
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2.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3.把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结合起来,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
4.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5.优化投资环境,合理利用外资和生活闲散资金。
6.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
7.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积极开拓创新。
八、青少年应怎样为改革开放做贡献?
1.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成才。
2.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宣传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
4.树立全球观念,奉献社会,报效祖国。
九、我国怎样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进一步坚持改革开放,做到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
2.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大力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有什么意义?
1.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根本要求。
2.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3.是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任务。
4.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
5.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体现。
6.是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
7.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体现。
专题五聚焦民生
构建和谐社会
一.什么是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特征、你心目中的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有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什么要构建和谐社会)?
1.是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一起抓的需要。
2.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3.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4.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稳定团结的需要。
6.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
7.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需要。
8.是解决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充分显示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需要。
9.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的需要。三.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国家:
1.思想上: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2.经济上:
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②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 所有制经济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④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政治上:
①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方略。③加强民族团结。
4.文化上:
①大力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②大力弘扬民族精神。
③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④设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科技进步与创新。
5生态上:
1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3建立激励机制,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水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6社会上:
1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改善民生。○2解决好就业、教育、社会保障、住房、分配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住有所居。企业:
1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碳绿色产业。
○2加大科研力度,积极节能降耗。
○3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中学生(青少年)
1.学习有关方面的知识和法律法规,学好科学文化知识。
2.宣传有关方面的知识和法律法规,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宣传改善民生、富民惠民的政策。
3.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4.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
5.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就是要一物多用,一水多用,收旧利费等。
四.为什么要重视和改善民生?
1.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2.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
4.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
5.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标准。6.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需要。
7.有利于人们共享经济发展成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8.能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增强民族的凝聚力。9.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的需要。五.当前我国的民生问题的突出表现有哪些?
突出表现在:教育、医疗、住房、环保、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等方面。六.解决民生问题最根本的途径是什么?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七.近年来我国政府在解决民生问题上有哪些具体举措?(列举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
1.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2.建立健全廉租房,推行经济适用房。
3.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4.义务教育全免费。
5.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
6.取消农业税,实行粮食直补、农机补贴、良种补贴、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等。
7.对口援建地震重灾区、实行地震重灾区重建补贴。
8.加大就业培训,增加就业岗位。
9城乡养老保险全覆盖。八.如何改善民生?
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具体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就业是民生之本——继续大力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向非农产业转移,抓好高校毕业生、复转业军人、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2.就业是民生之基——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行两免一补,解决好进城务工子女上学难问题。
3.分配是民生之源——扩中、提低、限高,缩小贫富差距,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分配格局。
4.社保是民生之依——完善和健全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机制,使人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居有所居,子女有学上。
5.稳定是民生之盾——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处理机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九.政府解决民生问题体现了教材的哪些观点?
1.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让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3.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4.维护公平正义有利于社会稳定,公平的合作需要正义的制度来支持。
5.坚持党的基本路线100年不动摇。6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专题六
国际交往 一、一路一带指的是什么?
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一带一路”贯穿欧亚大陆,东边连接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无论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还是应对危机、加快调整,许多沿线国家同我国有着共同利益。历史上,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就是我国同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欧洲经贸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一带一路”是对古丝绸之路的传承和提升,获得了广泛认同。
二、列举近年来我国在国际交往中的重大举措。
1.构建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中国出资500亿美元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3.出资400亿美元成立设立丝路基金。4.参与朝核六方会谈。5.参与救治埃博拉疫情。6.参与亚太经合组织。
三、近年来我国频频出现在国际舞台说明什么?
说明:1.我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2.我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
四、我国频频出现在国际舞台体现了教材的哪些观点?
1.(九150页)我国的综合国力逐步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2.(九140页)经济全球化使各国和各地区的资本、资源、科技实现优势互补,有利于技术和信息的全球共享,有利于提高国际合作的质量,促进各国经济的合作与发展,推动全球经济增长。
3.(九150页)展示了我国是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4.(九151页)为全球经济带来无限商机和活力,让其他国家也分享到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成果。
五、我们应如何参与国际交往?
国家:1.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3.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
【依法治国习题】推荐阅读:
如何依法治国09-08
依法治国含义10-08
浅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07-04
四中全会依法治国08-25
社会实践依法治国10-11
坚持依法治国心得体会09-08
依法治国理念的构成与深化10-14
依法治国与当代大学生11-05
关于大学生依法治国心得感悟06-16
初三政治下册《走依法治国之路》案例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