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电影观后感(共13篇)
1.十二生肖电影观后感 篇一
《十二生肖》招牌式的成龙动作喜剧,唤起了我所有对童年时期电影的回忆,他是陈家驹,是马儒龙,是亚洲飞鹰,矫健的身手,滑稽的动作,拼命三郎式的搏命镜头,让我无法不为之敬佩。
如今成龙已年近六十,没有人可以敌得过岁月的磨砺,成龙也一样,但是在英雄谢幕前,谁又不想用力一搏,一唤当年的风采,最后一次重温自己久违的荣耀呢。于是《十二生肖》诞生了,我相信它也成功了。可能有人会说,电影的动作设计,笑点设置都是以往的“成龙式”,没有突破,但是我在想,完全意义上的成龙式电影还要追溯到的《我是谁》,这一别就是十几年,观众看成龙的电影不就是为了追忆这久违的感觉吗,难道非要突破成《碟中谍》或者是《007》。
电影最后成龙从火山滑落下来,看到成龙沧桑的面孔,我看的眼角有些湿润,他还是那个不怕死的拼命三郎。如今的成龙,对于那些高难度动作可能再也力不从心了,可能观众以后再也不能见到纯粹的成龙式电影了,看完这部让我期待一年多之久的《十二生肖》后,突然内心有一种极度的失落感,所有的期待就这样随着两个小时的电影结束而过去了,并且将一去不复返。向我们的美好童年致敬,向《十二生肖》致敬,向成龙致敬。我相信终有一天成龙这个名字以及他招牌式的功夫喜剧会被永远载入世界电影史册。
2.十二生肖电影观后感 篇二
电影作者史蒂夫·麦奎因是一位著名英国导演, 在《饥饿》《羞耻》获得巨大成功后, 不按常理出牌的他就得到了很大的关注。他的影片具有如此鲜明的个人特征:
第一, 史蒂夫·麦奎因的作品总在关注身陷绝境中的独立生命。在《为奴十二年》中他没有过多地关注那个温文尔雅自诩开明进步但当所罗门面临生命威胁却表示爱莫能助的福特, 而是将影片的重点放在了所罗门身上, 十二年, 所罗门从最初天真地自报家门辩白身份, 到安静地含辱偷生, 到伺机逃跑又作罢, 到似乎自己都要相信了, 自己只是一个从乔治亚州逃跑又被再次贩卖的奴隶, 我们也更相信了奴隶制的残酷。还有帕特茜, 她心灵手巧, 会用玉米须编小娃娃, 半夜大家被烂醉的奴隶主轰起来强迫歌舞助兴时, 只有她跳得怡然自得, 好似不知忧虑、不知羞耻。她却夜里偷偷请求所罗门帮助她沉湖, 把尸体埋在无人知晓之地。片中最后被绑在木桩上鞭笞, 在将近十分钟里, 史蒂夫·麦奎因的长镜头就跟随着奴隶主的鞭子, 打进被凌辱的奴隶女孩的皮肉里。这些身陷绝境的人或许只是生活中的一小部分, 但这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就如奴隶制, 虽然足够残忍, 但我们都没有必要去回避, 我们都没有理由去逃避。
第二, 史蒂夫·麦奎因的作品总在尽力还原真相, 客观地反映事物本质与规律。麦奎因说:“我只对把真相变成影像感兴趣。真实化的客观影像此前并未有过, 所以我去做了。”看《被解救的姜戈》有一种大快人心的感受, 跌宕起伏的情节, 以及昆汀的黑色幽默都让我们乐此不疲地享受着观影的过程, 而对于《为奴十二年》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 史蒂夫·麦奎因的力量始终沉稳、钝重, 缓缓地推进着。观影中有时觉得平静无望, 叙事结构不紧凑, 转念一想, 也许这就是身为奴隶最真实的感受。影片为了表现黑奴的惨痛遭遇, 用到许多固定的长镜头和许多堪称残忍的表现手法。
第三, 史蒂夫 • 麦奎因导演的作品总是在探索顺从与抵抗之间的选择, 顺从的结果是不是会比抵抗要好一些, 或许顺从可能比抵抗糟糕一些, 那到底什么是权威?权威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实践活动中的内在必然性以及实践活动中的创造性的认同和服从。在影片中所有的奴隶都在静默着, 他们学会了顺从, 学会了服从, 在影片刚开始的时候, 所罗门说要寻求帮助, 但旁边的黑人奴隶则说:“我们的命运就是被送往南部。”是啊, 生活已经将他们反抗的勇气消散殆尽, 他们都已经习惯了不抵抗, 习惯了顺从;在所罗门被吊着的时候, 所有的人都没有帮助他, 除了帕特茜偷偷弄来的一碗水, 所有的人都习惯了漠视, 习惯了冷眼看一切;当所罗门再看到别人被吊死的时候, 扭头逃走, 是的, 他也学会了默然, 学会了顺从。
结语
电影作者论指出:影片应具有某种内在涵义, 是后天形成而非先前存在的。后天形成的即在影片放映后引发人们多重思考的而不单单只是引起人们共鸣的片子。有的人看这部影片看到的是残忍、血腥的、血淋淋的奴隶制;有人看到的是个人在环境中的渺小和卑微, 在这样大的环境中我们无论做什么都是那么的无力, 一次次反抗的失败, 一次次的被同化, 所以要改变自身大环境是必不可少的;有人看到影片想到的则是现在还有没有奴隶, 是否还有被奴役的人们;有人会想是否自己处在这样的环境中是否会变得跟他们一样。导演说:“这部影片也献给所有曾经遭受奴役的人们、献给2100 万当今仍在被奴役的人们。”是的, 现在仍有被奴役的人们, 我们应该怎么做?
摘要:按照特吕弗的观点, 所谓“电影作者论”的第一核心要旨, 便是电影创作过程的绝对导演中心。一部影片从题材的选取到剪辑制作完成, 导演应该成为整个过程的绝对掌控者及其灵魂。在《为奴十二年》这部由小说改编的电影中, 导演运用自己独特的表现手法, 用一个个体的视角去全面展示19世纪的美国南方种植园社会以及奴隶制。
关键词:电影作者论,编导合一,电影作者,内在含义
参考文献
[1]戴锦华.电影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2]所罗门.为奴十二年[M].郑州:文心出版社, 2006.
3.论电影《十二公民》的戏剧叙事 篇三
【关键词】 《十二公民》;法律电影;戏剧叙事;冲突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电影《十二公民》由著名戏剧导演徐昂执导,韩景龙、徐昂、李玉娇编剧,何冰、韩童生等十二位北京人艺及国家话剧院的演员联袂主演,它体现出质朴的戏剧风格,被称为“戏剧电影”。影片获得2014年第九届罗马国际电影节当代电影单元最佳影片奖,2015年在国内院线公映,拥有良好的口碑和票房。作为一部优秀电影,《十二公民》成功地探索了戏剧与电影的结合方式,在一个大片云集、电影叙事弱化的时代,凸显戏剧叙事的力量。正是借助戏剧叙事,《十二公民》在短短的106分钟时长内,讲述了一个扣人心弦的法律故事,清晰地展示了陪审团制度,完成了十二个形象各异的人物塑造,呈现了不同思想观念的碰撞,向大众传播了法律文化、法律精神,实现了法律电影创作的突破。因此,对《十二公民》的戏剧叙事进行分析,非常必要。
一、戏剧性情境,促使人物展开行动,有效地激化冲突
情境作为人物行动和戏剧情节发展变化的总体背景,是构建戏剧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是促使戏剧性冲突爆发、发展的契机,是使人物产生特有动作的条件。”[1]98《十二公民》注重戲剧性情境的营造,具体、合理、尖锐的情境促使人物展开动作,有效地激化矛盾冲突,有利于塑造人物,增强影片的戏剧性。
依照谭霑生先生的理论,情境的构成包括三个要素:“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对人物发生影响的具体事件、特定的人物关系。”[1]109因此,《十二公民》的戏剧性情境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首先,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是模拟法庭提供的一间屋子。屋内陈设简单,放着一张桌子和十二把椅子,这是一个典型的会议讨论场景,而影片的主体部分就是一场讨论。空间环境的单一与戏剧行动的单纯高度契合。其次,构成情境的具体事件是十二位模拟陪审员讨论“富二代弑父”案,而且必须就这个案子达成完全一致的意见。这意味着每个人必须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能弃权,不能提前离去,每个人的声音都要接受其他人的监督。这一事件把人物投放到没有退路的特殊处境中,进而形成观念的碰撞、个性的冲突,便于拷问出人性的真实和思想的隐秘。再者,《十二公民》中的人物来自不同阶层,具有不同思想,出于不同目的参与讨论,人物关系充满冲突对抗,带来故事情境的紧张和尖锐,情境进而又影响活动于其中的人物。
二、形式整一,聚焦于讨论情节,制造强烈的戏剧性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强调戏剧艺术形式的整一化,即作品的“各部分须紧密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水乳交融的有机整体。为此,“需要对表现对象进行一种量的控制”,把曲折的布局和情节锤炼成“一个完整的行动”,还要对表现对象的长度、广度做好“‘度’的控制”。[2]26-30这种理论经过后世学者的发展形成为西方戏剧叙事的传统,也成为影视艺术叙事的重要原则。因为,它满足了受众对一个完整清晰、富有戏剧性的故事的诉求。
《十二公民》遵循传统戏剧整一性的要求,讲述一个有头、有尾、有中部的完整故事,为典型的锁闭式结构。电影开端,十二个人接受陪审员的任务,进入准备好的房间开始讨论;电影中部是十二个人展开激烈的观点对抗,并最终达成一致意见的过程;电影尾声,十二个人圆满完成任务,陆续离开。三部分间是有因果逻辑联系的整体。中部是情节展开部,又可分成若干小情节段,以几次投票表决为标志界限。投票环节具有过渡作用,每一次投票既结束了前面一段情境故事,同时又开启一段新的情境故事。每一个小情节段好比戏剧的一场戏,有开始、发展、终结。小情节段间环环相扣,不能随意增删或者调换任何部分。整个故事就是一个完整的行动,编织得疏密缓急、起起伏伏,非常富有节奏感,在整一中具有变化。单纯、整一的形式,有利于制造强烈的戏剧性,以及将内容聚焦于十二位模拟陪审员讨论的全过程。由此,观众在消费一个富有戏剧性的法律故事的同时,了解了陪审团制度,丰富了法律知识,接受到法律精神的教育。
三、围绕冲突、强化悬念,讲述扣人心弦的法律故事,完成对公众的教化
戏剧冲突是一种体现在完整的戏剧动作当中的矛盾产生、发展和解决的艺术表现形式。《十二公民》的完整戏剧动作是十二位陪审员对案件的讨论,它作为影片的主体情节按照冲突的发生、发展、高潮、结束组织。陪审团对案件进行投票表决,结果是1:11,1票认为无罪,11票认为有罪。由此,划分出势力悬殊的两大阵营,冲突开始。伴随剧情的发展,在讨论的进行中冲突不断,案中越来越多的疑点被挖掘出来,不同观念“博弈”的结果是“有罪观”和“无罪观”两个阵营的边界不断被打破,2:11,3:11……6:6……变化的数字说明越来越多的人被事实说服,认同“无罪”的意见。每一次举手表决,既意味着一场冲突的结束,也意味新一轮冲突的开始。经过一场场的辩论,电影出现“11:1”的数字,情势完成与开始时截然不同的翻转,11票认为无罪,1票认为有罪。至此,电影情节发展到高潮,更尖锐的戏剧性冲突时刻到来。固执己见的3号能否被说服?经过一番激烈陈词,3号在事实面前低下头。最后一次民主表决,12公民达成一致的“无罪”意见,冲突消弭。法理战胜偏见,事实取得胜利。
每一次冲突都形成一次悬念。伴随冲突不断发生,新的悬念不断出现,悬念像钩子一样钩住受众的心,引导受众紧紧跟随情节,走向故事结局。电影的主体是讲述十二公民如何达成一致意见,在冲突和悬念作用下,这个过程被呈现得一波三折,富有看点,具有兴味,吸引受众投入地观看。电影通过合情合理的推理、论证,激烈的辩论,观点的碰撞,在说服一个个人物的同时,也说服了受众。冲突、悬念打造出扣人心弦的法律故事,完成对受众的心灵教化。电影中伴随讨论的持续和深入,人物关系经过从观念对抗到观念认同的过程。由此,影片的主旨指向人与人的沟通和由沟通达成的和解、和谐。电影尾声部分,经过紧张的辩论和缜密的分析,十二个人对案子形成一致意见,离开房间,走入自己的现实生活。现实的画面有些虚幻、有些诗意,人物走得很缓慢,似乎在经历了对自己偏见的窥探后,他们更加珍视生活、珍视身边的每一个人,表现出对生命个体应有的尊重。受众看到并感受到一幅美丽世界的图景。显然,这是编导者的美好愿景,相信每一个观影者对这幅美好愿景都充满了期待。
nlc202309051656
四、塑造差异化的人物,通过人与人观念的冲突,折射社会现象
戏剧冲突往往表现为具有不同性格的人物在追求各自目标过程中所发生的矛盾斗争。因此,《十二公民》中的十二个陪审员形象塑造体现出冲突的要求,即突出差异化。他们分别来自社会各行各业,在年龄、个性、经历、观念上存在差异,参与这场模拟讨论的目的与动机不同:1号法学院助教,组织会议的召开和顺利进行,是一个相对符号化的形象;2号数学教授,是有一定数学素养的和事佬;3号出租司机,脾气暴躁,有思想偏见,屡次引发激烈冲突;4号房地产商人,相对理性,讲究尊重和道理;5号有过冤狱的经历,与主流社会格格不入,清楚法律的意义;6号急诊科医生,具有尊重生命的意识;7号学校小卖部商贩,有生存压力,油嘴滑舌,被校方拉来做陪审员,对案子毫无热情;8号检察官,是中心人物,具有法律精神和公民意识,个性坚定,在其带动下,越来越多的疑点被发现;9号空巢老人,性格宽容平和,坎坷的经历使他认同8号对生命的尊重态度,赞成大家坐下来讨论一个人的生与死;10号吃瓦片的老北京,自私冷漠,歧视外地人,是素质不高的市井小民;11号学校小保安,对法律具有热情,对案子比较关心;12号保险推销员,思想容易游移。
因为个性差异、观念不同,讨论中人与人之间产生冲突,有法律精神的冲突、偏见导致的冲突,以及生活中的矛盾引发的冲突(比如大学保安与小卖部老板的冲突)。它们将当下中国存在的贫富分化、阶级差别、农民工问题、代沟问题、恋爱婚姻问题、历史遗留伤痕、错判冤狱、教育问题等和盘托出,呈现了发展中的中国社会的复杂性,以及价值观的多元化。
五、以对白为主导,推动剧情,展示人物性格、思想
话剧与歌剧、舞剧、肢体剧、戏曲等不同,它是以语言动作为主导的。人物语言作为戏剧的中心,要求蕴含丰富的心理内容,即有“潜台词”,能推动剧情发展,展示人物关系的变化。《十二公民》作为一部以“討论”为主的戏剧电影,它以对白为主导,对人物语言的要求非常高。导演徐昂曾说:“写清两个人或者三个人的对白是容易的,但是当十二个人一起坐在桌子前面一直保持某种性格的差异……这个时候其实有点困难,所以我们就在里面不断地找到差异。”[3]正是编导对对白的精心锤炼,打造了《十二公民》的“对话艺术”。
首先,人物语言高度性格化,做到让观众“听其声,辨其人”。比如小商贩和老北京事不关己的小自私,出租司机的偏见思想,数学教授的好人原则,检察官的公民意识、法律精神,急诊科医生的冷静,这些人物的性格差异都是通过语言加以区别的。
“听听听,咋不听,咱们要赶紧的,早完早散啊。”“他要再这样没完没了,我告儿你们,你们的孩子就没成绩了哈。”(小商贩)
“呵呵呵,这大热天的哈,咱们大家坐在这儿挺不容易的……关于这个案子我没什么说的,呵呵呵。就是觉得这孩子有罪,因为从反证法的角度看,我们没法证明这个人不是他杀的。”(数学教授)
“对不起,我打断一下,我们根本不用证明不是他,只要是在证明他的这个过程中存有疑点这就行了。”(检察官)
“我没明白,只要您认真的听那个老头的话,这有什么难的?”“富二代,从小娇生惯养,惯出一身臭毛病!”“现在,可不能用我们小时候的标准衡量他们,一点规矩没有,心里边冷极了!”(出租司机)
“我不同意您的结论,但是赞赏您的态度,……尊重生命!这是我赞赏您的原因,但我还是认为富二代有罪。”(急诊科医生)
“有跟你说话的功夫,我早把那房租收了,真是的。我要不担心我女儿毕不了业,我才不在这儿闲聊呢!”(老北京)
其次,对白蕴含冲突,推动剧情发展,展示人物关系的变化。
司机:太对了!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这外地二道贩子养大的,他能是好人吗?
混混:嗨,哥们儿!外地人招你了?
司机:怎么了?
混混:你说怎么了?河南人偷你的了?
司机:没偷。
混混:抢你的了?
司机:没抢。我愿意说,我。
混混:你再说一个试试?
小卖部老板:他在那儿说事儿呢。不是冲人。
混混:你怎么知道他不冲人啊?
小卖部老板:他那说我呢。您太敏感了!
保安(河南人):凭啥不敏感!
(吵起来)
大家(七嘴八舌):好了,好了,甭搭理他。
再者,对白蕴含丰富的心理内容,反映人物的思想观念。
检察官:世界不存在百分之百,所谓百分之百往往是我们四舍五入的结果,真相往往在那点儿小事儿里头,容易被我们忽略的那点儿小事儿里头。
小卖部老板:什么小事儿,首先啊,您刚才说的跟真的似的,其次啊,答案都那么明显了,如果你还觉着那是小事儿,那可就是太吹毛求疵了,你!
检察官:我们现在是坐在一所法律大学的教室里,为了一群将来有可能成为法官的年轻人在讨论一桩谋杀案。是为了我的孩子,也是为了你的孩子,是为我们的孩子讨论一个人的生死,这不该吹毛求疵?决定一个人该不该枪毙,这事儿不该吹毛求疵?往大了说,这事关系咱们国家未来法律是否公正,不该吹毛求疵?吃饱了撑的,把孩子送到这里念书!
此外,对白具有表情性。比如,第二轮投票出现10:2的结果,大家哗然的一段对白,非常具有画面感。
司机:谁啊,这哥们儿是谁,我真想知道这哥们儿是谁?!我。
保安:咱们这是不记名投票。
司机:不记名,哼。那我也知道是谁!
司机:哥们儿,不是你。
司机:哥们儿,真行,你真行!
混混:怎么了?我就投了怎么了?
司机:不是,这脸说变就变了,啊?!
(吵)
老人:不是他,是我投的。
老人:谢谢,谢谢,真是我投的。我是这么想的,他一个人和我们大家伙的意见不一致,他并没说这男孩无罪,他不确定,我就想支持他。
小卖部老板:10:2。感情2在这儿啊!
司机:老爷子,您可为什么,您……
追溯电影的发展史,随处可见戏剧的影响:比如电影先驱之一的梅里爱第一次将戏剧舞台艺术与电影连接到一起;有声电影发明后出现了大批戏剧电影;传统戏剧理论影响下的经典好莱坞电影,像希区柯克的《夺魂索》、《电话杀人案》,轻松喜剧《七年之痒》、《一夜风流》等都具有浓厚的戏剧风格。当然,电影不能跟随在戏剧的后面亦步亦趋,它必须摆脱戏剧的影响,才能发展为独立艺术。经过格里菲斯、爱森斯坦、奥逊·威尔斯、安东尼奥尼等电影艺术家的探索,电影发展为视听综合艺术,戏剧的影响更多内化为对电影叙事的影响。20世纪末出现的奇观电影《泰坦尼克号号》、《龙卷风》以将电影打造为视听盛宴、震撼受众感官为能事。对奇观影像的追求导致电影叙事弱化,渐渐发展为电影艺术的短板。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又一次认识到电影叙事的重要性。戏剧电影有助于纠正电影对视听影像过度追求的弊病。因此,《十二公民》的出现给当下中国电影带来一股新异之风,丰富了中国法律电影的叙事类型。
参考文献:
[1]谭霑生.论戏剧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余秋雨.世界戏剧学[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
[3]《十二公民》罗马电影节迎全球首映礼,以黑马姿态冲击最高奖[EB/OL].国际在线.http://gb.cri.cn/27564/2014/10/21/6071s4735409.html.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立项项目“中国法律电影研究”(项目编号:2012330)成果。
4.十二生肖电影观后感 篇四
为了打出格局,对内地票房有野心的华语现代动作片基本都得打出国门,早已经扬名国际的成龙自然不会局限于香港,但又要在感情认同上尽量本土化,所以《十二生肖》是最合适的题材,而到欧美世界抢回国宝,则成了最合适的处理方式。所有电影的英雄都要有动机,《十二生肖》人物行为的动机很明显:爱国。这是香港出身的电影人最容易找到的价值观认同方式,也符合成龙一贯的价值表达。
在整个华语片视野中看成龙电影,成龙的贡献依然在类型片上,而不是龙、中国之类的精神图腾的代言人,《十二生肖》找到了处理人物动机和价值观最简便的方式,剩下的绝大部分还是成龙招牌式的打斗,而对完美动作表现不惜余力的追求才是成龙最值得尊敬的地方。在58岁的成龙身上,依然看到华语圈电影人罕见的勇气和创造力,商业类型片不仅不意味着简单粗暴,更是需要充足扎实的准备和追求巅峰的创造力,才能将电影人擅长的类型风格发挥到极致。成龙早期的动作喜剧主角都是正直单纯的小人物,身上有淳朴的亲和力和搏命精神,后来的成龙将自己的动作片所能冒险的领域无不追求极致,到了《十二生肖》依然如此,而当初那个动机单纯的小人物依然活在成龙电影里。片中的JC的动机转变也十分简单,但当年纯粹的热血正直被包装家国情怀太多,也未免遗憾。
近年来内地很多电影都在探索类型片,但对类型片的研究浅尝辄止,对类型本土化的更不知所谓,除非有黑马出现,《十二生肖》这类电影就是观众最值得信赖的,因为有清晰的预期,并能不断得到惊喜。看到《十二生肖》,我感到遗憾的并非影片里强行植入的生硬的民族主义价值观,而是成龙这么多年在他本应全力以赴的领域之外,浪费了太多精力。内地的环境之下,你想得到更多,就要做很多不情愿的事,如果成龙全心做好电影,他在观众那里其实可以得到更多。其实,与一个价值观不普世的集团谋皮太久,也会影响电影主题的表达。成龙得到了很多,但也付出了代价,其中重要代价之一,是浪费了最后能多拍几部好片子的机会。
5.十二公民电影观后感 篇五
政法高校的西法课程补考,受邀作为模拟法庭上的12位陪审团成员来自各行各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历和故事,每个人也都有权利对案件中“持刀杀害亲生父亲的富二代”裁判是否有罪。陪审团最终结果必须12:0,全票赞同“有罪”或者“无罪”才能有效。只是一场模拟的讨论,好像是一个游戏环节,但因为攸关人命,似乎应该是一场较真的辩论。缘于11:1,那唯一一票“无罪”,陪审团成员中的立场分歧最开始是显而易见的。但随着推理辩论过程的深入,基本节奏开始按照一人一自曝的频率逐点“爆破”,“有罪”和“无罪”的阵营发生了改变,再也不是泾渭分明的简单是非判断,12人彼此之间也开始有了针锋相对的争执,言语上的拌嘴,肢体上的冲突,但很快就被拉回正常又冷静的陪审辩论轨道上。在传统戏剧式样的结构原则下,开端、纠葛、发展、高潮和结局,被线性地延展开来,好像播放器进度条上的时间刻度,又好像一个钟表面上的12个时点,最终又回到一个原点——11:1,只是这个时候,是一票“有罪”。剧中韩童生扮演的3号陪审员,是一位因离家出走儿子而隐忍心伤的出租车司机,在最后一个人的solo里,声泪俱下地飙了全场最亮的戏。尤其是最后将额头深深埋扣在桌上,最后一刻,那股子上上去让人心疼的孩子气任性,举起了赞同“无罪”的手。12:0,完满。
完满,是多么难能可贵的结局,但这其中更多的是不为人知的背后故事。那些有故事的人们——儿子出走老婆离家的出租车司机,与大学生真爱的房地产老板,蒙冤入狱的纹身男,儿子要补考的医生老爸,校园外小卖部老板,被打成右派的老人,不想让儿子当民工的城乡结合部房东,想考政法大学的河南小保安……一千人就有一个哈姆雷特,即便是一千个“有罪”亦或是一千个“无罪”,都不是简单的态度表决,而是每个人各自幸与不幸的表达和呈现。
简单直接的前情概要,被丰富饱满的意味层层叠叠包裹起来,好想贪心地将其一片一片剥离下来,展开捋直铺平,就像片中被揉扔在地上的纸,又重新被捡起来平展地放在桌上。就是这样的过程,让我深感一种无力的恐惧。如果真相就是那张纸,重新铺展开的时候,我们还能在杂乱的线条中一眼看穿吗?也许陪审辩论的意义并不是还原真相,而是提出合理怀疑。那纸团重新被捡起,就是一个新的可能。在那些曾经因为我们的冲动而被蹂躏遗弃的纸团中,也许就有着等待被发现的合理。
不论是前的呼格吉勒图案,还是开启异地复审的聂树斌案。如果当年能够提出“合理怀疑”,继而被理解被接纳,那历史就会重写了。可惜很多如果都是不能倒带重来的,因为扔掉一张纸很容易,重新捡回来不常见。
可惜世间太多的合理都被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各种自私自利的小心思蒙蔽了。每个人都借着内心的创伤选择视而不见。12人陪审团成员的辩论,这个时候又好像是一次团体心理治疗。在这过程中,团队成员就大家所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暴露着自己的内心,又直陈别人的问题,在观察和被观察,分析和被分析中,思考自己和他人,心理变化与行为反应、情感体验和人际关系,都在这个过程中发生着变化,当然,最显性的变化就是对“有罪”和“无罪”的态度表决。可喜的是,经过这场团体治疗,每个人都得到了改善。有时候,我们就是需要这样的治疗,把各自小心思的算盘重新归位。在全票举手通过达成一致结果之后,虽然片末那段12名陪审团成员各自走向新起点的画面,看上去特别有新时代“五讲四美三热爱”MTV宣传片的范儿,但还是应该鼓掌致敬,因为新生总是值得欣喜。
台词讲事,动作演人,每一个陪审员或讲或演,人生百态和人情冷暖都在这一方时空得以淋漓展现。年轻的团长1号陪审员,稚嫩做作,尤其一生气就明显的双下巴,实在让人着也很生气,完全就是在演戏的感觉,人物漂浮在角色之上,完全被消磨掉了的个性孤零零地附着在程式化的动作上,缺乏身为陪审团团长的格局和气度,略弱;打哈哈的2号陪审员,每一次自嗨地哈哈干笑,也很让人莫名,大概是因为世间老好人都是如此这般秉持“不得罪不拒绝不负责”的原则,用“笑”这一百试不爽的利器行走江湖的吧,所以即便笑得很莫名,旁人也无可指摘,要么赔笑,要么不语,毕竟“伸手不打笑脸人”也算是人生常备防御锦囊吧。
3号陪审员,身着制服提溜着水杯的出租车司机,韩童生老师的精彩表演简直了!角色身上,那股老北京与生俱来的优越感交织着和妻离子散的没落感,在可恨之余尤显可怜,在可怜之余又稍嫌无赖,他的每一次爆发都是亮点,尤其是最后一段自述直接闪瞎。于是,在昨天的观影过程中,两次断片都直愣愣地瞎在这儿了。想着也觉得挺幽默,之前在小西天看胶片放映的时候,看到过胶片被烧断在银幕上开出一朵花来的神奇图案。这次索性愣生生地看着重新启动,银幕上播放进度条以40倍速快进着。我们没法掌握人生的进度,但起码我们可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所以放映故障出现之后,全场观众也上演了一番现场版的“12公民”,不同的人表达着不同的情绪,戏谑叫嚷着要票价打折的,默默不语开始掏手机的,带头鼓掌安慰观众的……人生百态在银幕上,在舞台上,在剧场里,更是在你我身边。那些被演出来的精彩,都不及此时此刻身边的每个现场。
4号陪审员房地产商的港片大佬范儿略显兀自,也许就是为贫富差距而设的吧,虽然伴着肢体冲突的争执提出“仇富”这一社会话题,还是能鲜明感觉到导演在这里悄悄放下温柔一刀,女大学生认干爹傍大款,也是人间自有真爱在,这些时不时就蹦跶出来的戏谑台词躲闪在观众阵阵笑声中,一点一点消解着矛盾;5号陪审员纹身男,略显夸张的发型遮住了半张脸看不清眼睛,虽然他的故事更像聂树斌甚至是呼格吉勒图,但与人物形象的`反差度太明显,被刻意放大的戏剧性,反而掩盖了本来应有的生活真实,于是我的注意力都被那身合体的白衬衫吸引了。
6号陪审员医生老爸存在感略弱,尽管他是一开始就给予“无罪”表示理解的人,中规中矩的性格,四平八稳的表演,是人群中的绝大多数,也是容易被忽视的部分,但其实却是最应该争取的对象;7号陪审员小卖部老板,有戏,跟他的花衬衫一样出彩,举手投足都标签着讨生活的滑头和不易,因为被要求配合工作,成为陪审团成员,但他其实不关心最终结果如何,因为他更关心自己的生计,一心只想早点结束这个过程;何冰饰演的8号陪审员,核心人物,赋予他检察官的身份在片尾揭示,也算是基本自圆其说了整个故事,所有的戏都是从他的合理怀疑“无罪”开始,感谢电影呈现,镜头还原了何冰的每一个表情的真实和每一个动作的细致。
9号陪审员,一个曾经被打成“右派”的老人,他对独居老人出镜作证动机的猜测,和对历史记忆的个人回述,恰是片中最让人动容感觉温暖的地方,他是第一个改变立场,转投“无罪”的人,大概是因为令人动容的往事,会让人在感同身受中选择善意的回报;10号陪审员房东男,让人认脸不记名的演员,地域歧视的狭隘劲儿和刻薄气都被他演得杠杠滴,但偶尔隐隐还是觉得有点劲儿劲儿地,翻来覆去总拿地域歧视说事儿,真的会让人感觉疲乏,在市侩狭隘自私甚至无赖中,到底还是有着望子成龙的殷殷期盼;11号陪审员小保安,励志青年的代表,一口河南腔,可爱十足,不遭嫌弃,姑且也能算是正义之希望的象征吧;12号陪审员,在“有罪”和“无罪”两者之间摇摆不定,被反复说服缺乏自我态度的人,其实应该挺有意思的,因为这算是大多数墙头草人群代表,可惜全片中存在感也不是特别强,戏份不是特别多。
6.电影《十二怒汉》观后感「精彩」 篇六
美国大陪审团制度,是由法官主持庭审,陪审团成员在旁听席中听取整个审理过程,开完庭后陪审团对有罪与否进行讨论并表决,然后,法官会根据陪审员团的结论,依据法律作出刑罚判决。
《十二怒汉》的剧情是:法庭上,一个18岁的男孩被指控杀父。12名陪审员来自社会各个阶层,有着不同的职业,有年长的,也有年青的,有富家子弟,也有从贫民窟走出来的,有性情暴躁的,也有沉着冷静的,每个人都有自己思考和说话的方式。在陪审员讨论之初,外面下着小雨,天气闷热,唯一的一个风扇还不能运转,一切的证据都显示男孩有罪,几乎所有人都觉得毫无讨论的必要,都预想着在五分钟之内快快结束表决。然而超出大家预料的是,第一轮举手表决,11个人举手有罪,竟然有一个人即8号陪审员举手无罪。按照法律程序,必须是一致意见,也就是12:0的.表决结果才会被法庭所采纳。于是11个人怒视着8号陪审员,纷纷要求他给个理由。他顶着大家的压力,严肃的说道:我觉得,我们在送他上电椅之前,应该坐下来好好讨论讨论,我不想在不到五分钟的时间里就决定一个男孩的生死。他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对生命的敬重,赢得了9号的支持。
9号是一个精神矍铄的老头。由于9号的支持,大家不得不继续讨论,而随着讨论的深入,发现那些支持有罪的人,有的只是随大流,有的不负责任只想快点结束讨论赶去看球赛,有人因自身父子关系不好就把对自己孩子的恨加到了受审的男孩身上,还有人对生长于贫民窟的人怀有偏见……同时,随着讨论的深入,发现本案的三个关键证据有太多的矛盾和冲突:如本案的物证,刀并不是很独特,男孩买过那种刀并不代表他杀害了父亲;再如两个关键证人,楼下的老头听到…,竟发现他应该是听不到的,路对面的女人隔着前行的列车看到…,竟发现她应该是看不到的,而且,假如路对面女人通过前行的列车看见杀人的一幕,那么在列车的轰隆声中,楼下的老头应该是听不到的。最终,通过各种不同人生观的冲突,各种不同思维方式的较量,赞成无罪的人逐渐增加,表决出现了戏剧性的改变:12个陪审员都达成了一致意见——无罪!
7.十二生肖电影观后感 篇七
一、黑色幽默的起源及其特点
黑色幽默(The Black Humor)是20世纪60年代风行美国的文学流派。黑色幽默的繁荣期在60年代,它的兴起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的动荡以及战争的创伤给人们带来的心理恐慌以及对未来的心理恐惧;另一方面是由于科学技术的畸形发展所造成的人的个性的丧失。黑色幽默是喜剧中的悲剧,是带有悲剧结局的绝望的喜剧。黑色幽默文学所表现的是个性自由和险恶环境之间的冲突。黑色幽默文学既有对丑恶环境的挖苦,也有对剧中人物的自我嘲弄;既讽刺别人,也嘲笑自己。黑色幽默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在于其突出强调世界的荒谬和社会的疯狂。电影《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米洛的故事,对说明黑色幽默文学的艺术特征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电影中黑色幽默的构成
《第二十二条军规》以二战为背景,嘲讽美国空军的一个飞行大队的种种荒谬和黑暗的内幕:从食堂管理员到指挥官等一系列剧中人物表现自负、可笑又愚不可及,战争和权欲使人们处在疯狂状态中,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主人公尤索林由于战友阵亡而对战争产生了恐惧,为了保全性命不顾军规,做出疯狂地努力逃避飞行任务,最终逃到了瑞典。他看清了世界的荒谬,却被更荒谬的人认为精神失常。这样的结局深刻揭示了社会的悲剧性,人们处在清醒社会现实却无力摆脱困境而又不愿随波逐流的痛苦中。这部电影称得上是黑色幽默文学的代表。“第二十二条军规”(Catch-22)一词,现为美国英语语言中的一个常用短语,被收录进百科全书,其释意是:法律、规则或现实条款中的一个悖论,无论你做什么,你都会成为该条款的牺牲品。“第二十二条军规”寓意人类所遭遇的模糊而无法摆脱的困境或不可逾越的障碍。
(一)语言的黑色幽默
第二十二条军规规定“疯子可以停止飞行,只要自己提出申请即可,但是还有一个附带条件,凡是本人提出申请,对自身安全表示关注,恰好证明了你是一个正常人,就证明不是疯子,就一定得执行任务。”主人公尤索林发现一些大兵把一些女孩赶出门外,正是第二十二条军规在起作用。因为这条军规规定他们有权去做他们想去做的事情,而受害者又无权过问。第二十二条军规任意作弄和摧残人的力量,它总是处在有理方,你总是无理,第二十二条军规就是如此滑稽。它的本质就是一个圈套。是永远无法摆脱的困境的代名词。
电影通过剧中人物的语言将褒贬义相对或相互矛盾的词汇呈现给观众,充分显示了黑色幽默文学的语言特点。如某上校说:“发觉自己仍然无能,而感到十分自豪”;德里德尔将军:“我唯一的缺点就是没有缺点”;丹尼卡医生:“救命可不是我的事”;米洛说:“我这人从不说谎,只是在需要时才说谎”等等。
(二)叙事结构的黑色幽默
相对于传统的叙事结构来讲,叙事结构比较完整,首尾呼应且情节发展符合内在的逻辑关系,而《第二十二条军规》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可循的叙事顺序,改用戏剧性新法,通过不同人物,从不同角度对事件的阐述,展示人物对同一事件的不同反应。利用人物形象来暗示、烘托、对比和象征,如:切登诺的死是在电影开始之前,但电影中共有四处提及此事,每一次都会带给人们更多的信息,这既引起读者的注意,又为情节增添了悬念。这种结构消解了小说叙事结构的封闭性和确定性,具有“反小说”的特点,以逻辑悖论来结构情节,令人叹服。
(三)人物形象的黑色幽默
主人公尤索林原本是具有正义感和爱国心的战士,看到真相后的失望使他变成了一心想保住性命的胆小鬼,为了活下去他装病装疯、在食物中放肥皂水、做手脚使飞机出故障、投弹时敷衍了事等等。他尽管随俗浮沉,逢场作戏,但毕竟有自己的自由意志,能从荒谬和丑恶的环境中看到喜剧性的一面,体现了自我存在是唯一真实存在的幽默和讽刺。像尤索林一丝不挂地站在队中接受勋章,谢丝科普夫半夜以妻子为活模型进行列队训练,随军牧师的被捕与审讯,活生生的丹尼卡变成了死人,以及下级军官在妓院里向高级军官进行诽谤等,十分可笑。有些精神有病的人,却一本正经地谈论某些好笑的问题,这时正常的叙述和不正常的内容便形成反差,产生很好的喜剧效果。
(四)写作手法的黑色幽默
小说运用喜剧的手法描写悲剧内容,将疯狂和理智、荒诞和严肃、混乱和清晰结合起来,在说笑间揭露了深刻的荒诞性,凸显了黑色幽默小说的风格。还有,丹尼卡医生被误传死亡,他极力证明自己没有死,却没有人相信,他活着却像一个幽灵,甚至到最后连他自己也怀疑他是否真的活着。小说用荒诞和绝望取代了悲剧的情感,变严肃为戏谑,变悲惨为狞笑,把悲剧变成了痛苦的幽默。
三、黑色幽默的艺术特征
黑色幽默是一种绝望的喜剧,喜剧中隐含着悲剧性。黑色幽默的笑声是解嘲的无可奈何的自我嘲笑,人们在笑声中流下痛苦的泪水,人们在笑过、哭过之后不得不思索现实问题。黑色幽默文学有其独特的艺术特征。
(一)幽默风格
黑色幽默风格的形成,是欧美文学遗产的继承和发展。就戏剧而言,自古希腊以来,一直分为悲剧和喜剧。喜剧通过丑恶和畸形来揭露和讽刺反面人物,悲剧用痛苦和不幸来表现正面人物。黑色幽默以幽默的形式用喜剧来表现作品的悲剧内涵,用玩笑取代痛苦和不幸,实际上也是一种自嘲。黑色幽默的嘲笑虽然形在幽默,但内涵却是讽刺,含蓄是黑色幽默的特点。观众通过电影中人物的冷隽的幽默表现而开心大笑,但是在笑声中不予评价的态度领悟出某种含蓄的寓意,在寻思和回味中悟出电影的深刻内涵。
(二)反英雄式的人物
孤独感与自我追求并存,是反英雄式的人物的特征。剧中人物怀疑和否定一切传统价值,对事物的评判标准与传统价值背道而驰,对曾经所肯定过的事物又持否定态度,不能够坚持正确的观点。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主人公尤索林就是一个反英雄的典型。尤索林原本抱定为祖国作战的信念,所以一开始执行任务时,表现得沉着机智,英勇顽强,简直无愧为一个“孤胆英雄”。后来发现了卡斯卡特之流挂着爱国的招牌,干着极端自私残忍的勾当,他才恍然大悟;他不愿继续替这些人卖命,原本的崇高理想破灭,他为求生的本能所支配,变成了临阵脱逃的胆小鬼。
(三)反传统的叙事结构法
传统的叙事都有完整的故事结构,叙事首尾呼应,情节发展符合作品内在的逻辑关系。黑色幽默弃用传统的叙事的框架,改用戏剧性的新的手法,利用人物形象来烘托、暗示、对比和象征。
8.十二生肖电影观后感 篇八
电影里有句台词很喜欢,他们听不见。。几位模拟陪审员反复在说你说你的,他们听不见。是的,生活中我们也一样,这部电影折射着社会各行各业的每个人。我们卑微的活着,别人听不见你的声音。有人会听见,他们听见的是他们想听见的声音,而这又违背了你的初衷。
电影以政法大学组织模拟法庭辩护审判以及家长陪审团为切入点,故事以怀疑富二代杀害生父案件分析为主线,从电影开头十二位评审员中只有一位认为富二代无罪到电影快结束时只有一位坚持有罪再到最后全员举手表决一致认为无罪的大逆转。从影片中每个人都会从不同角度去还原到现实。我看到的是每一位评审员背后的故事。我们太平凡,所以从不张扬,就像王小波太太李银河写传记时所说。她说,我觉得自己没有经历不凡的年代,也没有任何非凡的成就,所以一直不曾想去写自己的故事。可是在她读了一位也是有平凡人生的作家写的传记后,她改变了想法。她说,原来平凡的生活也可以写的很精彩。对啊,每个人的故事都那么不同,想法见解也会各执一词,可是这恰恰是我们自己啊,我们与别人不一样。
十二公民确实值得一看,电影的主题也值得引发思考。中国教育自古就有少数服从多数,随大流等。我们缺少的是反证思维,换个角度思考的魄力。我们会跟大多数人一样,该上学上学,该工作工作,该结婚结婚,却不会去试着说服别人我有不同的活法。有些时候我们总是人云亦云,不会真正给自己时间深入冥想,也不会真正找到自己的方向。看见别人下海捞金,你也就奋不顾身前去;看见别人创业致富,也每日坐着创业梦。作为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的人,我们都该去认真思考每一个决定,一定用足够的理由说服自己这样选择的意义,而不是别人这样所以我也这样。电影诠释了对每一位生命的尊重。事情不分大小,说大就大,说小也小,关键是我们自身的态度。看电影也是看生活,或回忆,或遐想,这也是生活本身。
9.电影十二怒汉观后感600字 篇九
看过此片已经N久,今日偶尔想起,还是记忆犹新,经典的气息是长存的,佩服好莱坞的编剧和导演,能将话剧和电影如此的紧密结合,又查了下IMDB的评分,已经跃上了10强行业,真是给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感觉,可喜可贺。
影片没有外景(如果抛开最后法庭外的一幕,那就完全是室内情景剧了),也没有过多的场景,一个会议室外加一个WC而已,也没有太多的演员,12人足以(小部分过场的群众演员估计还是剧组人员客串),成本也仅35W刀,估计也是支付人员工资为主了,就这样,一部经典就在这小小的空间里诞生了。
推荐了好多朋友看此片,年轻的年老的男的女的,无不称赞,无不感叹,电影如同美酒一般,可小酌亦可豪饮;也如同绘画一般,能重彩亦能泼墨,小酌也能沁人心肺,泼墨也能如此绚烂。
亨利方达在片中如同在以一敌十一的拔河,采用的是各个击破的方式,心理的较量,将自己的阵营逐步扩大,同时剥茧抽丝,将整个案件明朗,同时也感叹美英法系的陪审团制度。
10.十二生肖电影观后感 篇十
1943年3月18日,新四军第3师第7旅第19团第4连82位勇士,在江苏淮阴刘老庄的一场阻击战斗中,为了掩护主力部队和党政机关安全转移,作为力量悬殊弱势的一方,顽强抗击日军一千多人10多次的进攻,82名指战员虽然全部壮烈牺牲,在不可能的情况下,取得了超常规的战果,打了一场超限战。四连阻击牵制日军10多个小时,成功地掩护了刘老庄老百姓的安全转移,并为新四军领导机关、主力部队赢得了时间。
这部电影也塑造出了许多英雄形象,如狙击手田一枪、一排长蔚庆忠、连长白思才……他们让我难以忘怀。田一枪是一名枪法精准的狙击手,在战争达到高峰时,他单枪匹马闯入敌营区,杀死了许多敌人,但最后还是英勇地牺牲了。为什么我们的生活中就没有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呢?一说到要做对社会有益的事,人们都你推我让的,谁也不愿去做。可田一枪呢?他直捣敌人大本营,为党、为人民、为连队,多杀几个日本人,以报血肉之仇。
11.电影十二生肖的台词 篇十一
远古时期,人世间一片混乱、骚动。人类还没有计时、计年的观念,人们总是忘记自己出生在哪一年,过了多少岁,完全没有辈分的观念。为了解决人类的困扰,仙界的统治者--玉皇大帝想出个好办法,决定用动物名称来代表年份。于是,玉皇大帝派遣信使-信天翁广发英雄帖,召集动物界的各路英雄好汉参与遴选,以选出十二只动物担任生肖属相。
经过层层筛选,已经决定了11个动物了,就要决定猫头鹰为最后一个入选者的时候,意外发生了,小老鼠林可恰好掉到了挑选名单的画册上,将自己的画像刻到了画册上,因此幸运的成为最后一个入选者,在它之前牛、虎、兔子、龙、蛇、马、羊、猴子、鸡、狗、猪都已经入围。
被选中参加生肖比赛的十二只动物,为了争夺生肖王的头衔,证明自己拥有最优秀的能力,足以打败邪魔帮助人类,于是纷纷赶往齐天峰接受严格的试验和磨难,在这段艰苦的路程中,谁能赶得第一就是生肖之王。
由于小老鼠林可是替主人猫来报名,自己却得到了机会,还是抢的猫头鹰的机会,因此猫头鹰和猫就一路追杀老鼠林可。林可为了躲避它们,和牛奥里结成伙伴一路前行,奔向齐天峰。
狐狸挑拨老虎欺负兔子,兔子说“我们都是12生肖,你要吃了我,玉皇大帝会怪罪的”,因此,老虎放过了兔子,还和兔子一同前去追赶已经出发的牛。嫉妒的狐狸在抓兔子时,抓住了兔子的尾巴,兔子为了逃脱,扯断了尾巴,这就是兔子尾巴为什么短的原因。
蛇在过一条河的时候发愁,得到了龙的帮助。龙在和蛇戏耍的时候给人间造成大水,带来灾难。为了弥补损失,必须找牛来帮忙开山垦水。其他的动物都在忙,唯有猴子不着急,反而在其他动物必经的路上卖起了水果。
牛奥里驮着老鼠林可一直赶路,却发生意外,由于山体崩塌,牛悬在山崖上。
林可做起了思想斗争,想当生肖王的话就不能救牛,但最后还是良知占了上方,通过一根绳子将老牛奥里拉了上来。
牛驮着老鼠终于赶到了齐天峰,最后关头林可一跃成为了第一名。牛奥里也为林可感到激动,因为奥里是奉命协助林可的。老虎和兔子也赶到了,但对自己获得第三名很生气。龙和蛇也来了,龙急着找牛回去帮忙解决自己带来的灾难,因此急忙和牛往回赶。
马、羊、猴子它们遭到树怪的袭击,多亏龙的帮忙才过关,最终也顺利到达。小懒猪慢腾腾的最后一个也到达了。
12.第十二届广州大学生电影节 篇十二
(2015-9-26至2015-12-26)
总结:
内容总结:
1,开幕式手段,放映尚未公映的影片、明星VCR祝愿、政府大腕
2,该电影节主要通过官网(省影协网)和官方微博账号(新浪:@广东大学生电影节)发布信息,在百度搜索相关视频仅有260部,媒体报道信息很少
3,通过开闭幕式门票和小礼品等筹码在微博上开展互动,微信没有互动 4,奖金3000-300,部分为等价礼品
5,电影节属政府行为,在全国各大高校有宣传绿色通道 6,政治任务,奖金低参赛热情不高
7,曾在第二届是因发现有违规操作被取消颁奖
8,广州大学生电影节2012年即第九届以前几乎没有省外高校参与,第十届才有较多省外高校参与,在2014年即第十一届的获奖的117个名额中广东占71个,省外高校得奖占比39.3% 9,广州大学生电影节就是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的翻版
一,简介:
主题:“激情电影梦,绽放我青春”
1、广州大学生电影节是经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影管理局批准的电影节,被广东省委、省府列入《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重大的群众性文化品牌活动之一,迄今已成功举办了九届。广州大学生电影节以活动丰富、学生高度参与为主旨,紧密结合当下大学生中受欢迎的活动形式与专业元素,策划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活动,力争让每一位热爱电影的大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其宗旨是把电影艺术更好地融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以多姿多彩的电影活动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并给予大学生一个展示电影创作与制作领域技能才华的平台,为每一位参与其中的大学生在大学生涯中添加难忘的一页。
二,组织机构
指导单位:
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
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广东省电影家协会、广州市演出电影有限公司、暨南大学、广州金逸影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承办单位:
广州金逸珠江电影院线有限公司、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大学、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协办单位:
广东省各大高校
合作媒体:
电影节指定官网:省影协 http://、天涯、中新社、电影网、南方网、影搜网、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羊城晚报、广东电视台、广州电视台、广东电台、广州电台等等
组委会:
名誉主席:徐咏红(广州市委宣传部部长)陆志强(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林如鹏(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席:张铁林(暨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著名影视表演艺术家)副主席:
宋枭楠(广东省电影家协会秘书长、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邓翅翔(广州市演出电影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学武(暨南大学艺术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广东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谢秀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团委书记)
刘海玲(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院副院长、创意写作工作坊主任)涂争鸣(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书记、教授、博士)
曾大兴(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广东省广府文化研究基地常务副主任)
李晓文(广州金逸影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组委会秘书处: 秘书长:宋枭楠 副秘书长:
许斌彪(广州金逸珠江电影院线总经理)叶志海(暨南大学大学生艺术素质教学部副主任)傅明根(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周文萍(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戏剧影视中心副主任)杨婷(广东省电影家协会理事)
执行总监:谢世明(广州金逸珠江电影院线营销策划部经理)三宣发
Ⅰ 开幕式前(此届无启动仪式或新闻发布会)以开幕式门票为筹码来微博互动活动进行预热
Ⅱ 开幕式
1,开幕式地点:广州暨南大学大礼堂 2,开幕式政府代表人物讲话:
张铁林,现场VCR(本届组委会主席,著名影视表演艺术家)
林如鹏,致开幕词(暨南大学副校,电影节名誉主席)
宋枭楠(省影协秘书长)
徐彬(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巡视员)
李童(省影协会大学生协同创新委员会主任、暨南大学研究生)3,领导嘉宾齐齐按亮水晶启动灯,放礼炮,电影节开启。4,开幕影片:《九层妖塔》,该影片尚未公映。
5,剧组见面会: 《九层妖塔》剧组助阵;导演,陆川;主演,李晨、凤小岳、唐嫣、冯粒
四,电影节内容
Ⅰ 主线竞赛单元活动
1,大学生原创微电影与动画电影大赛
投稿日期:即日起——11月30日 初评日期:2015年12月1日 终评日期:2015年12月8日
2,电影节原创微电影剧本大赛
承办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创意写作工作坊 投稿日期:即日起——11月27日
初评日期:2015年11月28日(12月7日公布初评结果)
终评日期:2015年12月7日(12月11日公布最终结果)奖项设置
最佳微剧本一等奖1名,颁发2000元奖金奖品及证书;
最佳微剧本二等奖2名,各颁发1500元奖金奖品及证书;
最佳微剧本三等奖3名,各颁发1000元奖金奖品及证书;
优秀入围奖5名,各颁发价值300元奖品及证书。
【备注:各奖项中的奖金奖品,有部分为等值的实物。】
3,大学生电影配音大赛
初赛:2015年11月5日,各高校自行举办,时间可自拟
复赛:2015年11月12日,各高校自行举办,时间可自拟,选派1支代表队进入决赛,决赛:2015年11月19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图书馆报告厅
决赛奖项设置:
一等奖队伍1支:颁发2000元奖金奖品及获奖证书; 二等奖队伍2支:各颁发1500元奖金奖品及获奖证书; 三等奖队伍3支:各颁发1000元奖金奖品及获奖证书; 决赛入围奖队伍3支:各颁发500元奖品及获奖证书; 幸运观众奖: 大学生电影节精美电影礼品
【备注:各奖项中的奖金奖品,有部分为等值的实物。】
4,大学生影评大赛
承办单位: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投稿日期:即日起——12月11日
初评日期:2015年12月12日(12月13日公布初评结果)
终评日期:2015年12月15日(12月16日公布最终结果)5,大学生摄影大赛
承办单位: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广东财经大学人文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作品征集:即日起至2015年12月1日
作品评选:2015年12月3日至12月5日
6,我的银幕至爱——大学生评选
评选范围:2014年10月1日—2015年9月30日内在全国院线公映的华语片
(包括港、澳、台等地区的引进影片),片单见附录
奖项设置:
1、“独具慧眼”影迷奖:5名。从与五大选项最终评选结果相一致的最多者中抽取;
[奖品]:电影兑换券6张、明星签名海报1张、精美电影纪念品1份。
2、“幸运星”影迷奖:30名。所有参与评选活动的大学生影迷均有机会获得该奖,随机产生;
[奖品]:明星签名海报 或 精美电影纪念品1份。
评选时间:即日起——2015年12月13日
Ⅱ非竞赛单元活动 1,电影节开幕式
时间:2015/9/27 下午14:00-18:00 开幕影片3D巨制《九层妖塔》导演陆川、主演姚晨、李晨、凤小岳、唐嫣、冯粒,亲临现场互动
2,“先锋光芒”中国青年导演作品展映
时间:2015/11/28-2015/12/20
3,世界各国优秀纪录片展映
时间不详,应为电影节期间 4,中国优秀畅销电影展映
时间不详,应为电影节期间 5,中国商业电影高峰论坛
时间不详,应为电影节期间 6,电影全明星大接触互动见面会
12月13日晚17:10,武侠巨制《师父》制片人李霞、导演徐浩峰将携主演宋佳、宋洋亲临在星梦影城举行映后见面会
7,颁奖典礼(2015/12/18)8,电影节闭幕式
五 电影节个单元的参赛情况
13.观看二十二电影观后感精选 篇十三
真正幸存下来的人都是纯粹的人
她们不盲目得怨恨日本人 很多日本志愿者去看望这些老人 这些老人热情温暖得迎接他们 他们不会每天埋怨为什么这个世界上还有日本这个国家 为什么日本不道歉
她们不盲目得自怨自艾 不会一味得感叹自己的命苦 只是在回忆时 因为自己的经历还历历在目而情绪起伏难以平复 回忆结束后 还是会告诉自己 过去的都过去了 生活还是要好好过
以前有很多关于慰安妇题材的电影 基本上都是根据历史资料和慰安妇们的话语 还原当年的场景 让观众切身体会那种被蹂躏绝望又恐惧的情感 “鬼乡”就是一部这样的电影 看了以后 让人愤恨不已 被拉去当慰安妇的只有10多岁 然后每天被强奸 生病了就拉去活埋 来月经了就挨打 日本人一不高兴就让全体脱光衣服在广场上站着 挨个羞辱 我经常在想 这些日本人自己没有母亲没有姐姐没有妹妹吗? 他们在强奸这些无辜女性的时候 没有想过自己的家人吗?结果 这部电影充分得告诉大家 并没有 他们可以一边说 你好像我的妹妹 你好像我的妈妈 然后一边把你强奸 真的让人恨得牙痒痒
而二十二这部电影 用很新颖又很特别的方式重新以另一种角度让人们更了解了慰安妇 全篇都是一种很平缓又很震撼的节奏 简单得记录了二十二个幸存的老人的生活和一些简短的采访
人们应该更多的关注 她们现在怎么样了?而不是以前她们怎么样了。
不知道制作组是怎么得到拍摄允许以及怎么采访的 我想应该是用了足够的关心与等待吧
历史的创伤需要被记住 但如果成为了好好生活的阻碍 那就还是往前看吧
这些老人们很幸福 有儿女有子孙就行了 也许他们需要的不是一些从未谋面的日本政府的人的道歉 而是不受人打扰的天伦之乐和安详的晚年
里面有一个志愿者 教师职业退休以后 就一直在帮幸存下来的慰安妇打官司 想让日本政府赔偿和道歉 结果30年过去了 什么都没有得到 100多个人只剩22个人活着 他说如果再给他一次机会重来 他不会打扰她们了 不会再浪费时间在过去 会帮助她们好好地过好以后的生活
观看二十二电影观后感范文精选2
二十二代表什么?一个数字而已。
倒是没有想到,从此以后,这样的一个数字刻在脑海里成了另外一番意义。
一群“慰安妇”的故事,就像电影里面所描述的,“慰安妇”是日本人起的,他们只是一群在抗日战争时期被强迫成为日本人的“慰安妇”的受害者。
原来“慰安妇”竟然是一个贬义词,可怜自己读了二十年的书,对这个词竟然没有正确的认识。看完这部电影以后,满满的羞愧,随意才会任由泪水在脸上肆意泛滥。
去电影院以前,别人告诉我这是一个纪录片。上一次看纪录片的时候,还是《冈仁波齐》,一部关于“朝圣”的纪录片,整部电影没有什么特别的高潮,就是一群人去朝圣的故事。所以,我以为二十二也是这样一部纪录片,只是客观叙述这些幸存者现在的生活。
不过,这部电影的确也是在叙述生活,但是内里所包含的情绪让人久久不能拔出。这是我第一次在电影院看电影的时候,片尾曲唱完了,大家都还没走的一部电影。
L说“好好的一个周末,被一部电影“毁”了”,所以电影结束后,他们几乎讨论了很久关于这个话题。他恨恨的说,不知道为什么要善待俘虏。
我有一个朋友,她老公说自己这一辈子都不会去日本的,也不同意自己的老婆女儿去。看完电影以后,我开始学会理解她老公了。虽然这些人受伤害跟现在的日本人没有关系,但是这些“慰安妇”完全可以不原谅他们,可以不接受他们。这是他们的权利。
但是,整部电影看下来发现,这些人几乎都选择了原谅。片尾的时候,播了几个老太太的话,有一个老太太说,“希望中国人和日本人永远不要有战争……”里面有一个日本留学生说,没有想到这群老太太对日本人是这样的态度,如果自己遭遇这些事情,恐怕早就选择死亡了。我心想,时光倒回一百年前,选择死亡的肯定也有不少。但是这些选择原谅的人,让一百年后的我们知道他们到底遭受了什么样的痛苦。
哦,也不对,我们无法想象他们遭受的痛苦。
现在大部分的老太太已经不在世了,即使电影里面画面比较多的几个老太太,现在也几乎都不在了。因为这部电影就在国外上映了的。
以前,当面临“好还是不好”这个争论的时候,我往往显得无所适从,但是毫无疑问,这不纪录片绝对是一个好电影。
二十二个人,愿意出面的,可以看得出来都是非常非常慈爱的老太太,他们生活有些艰难,有些也跟家人一起颐养天年,他们很满足。但是每每回忆自己的故事的时候,他们眼里除了泪水都是泪水。
比如那个湖北的老奶奶,连自己的家人都从来没有告诉过,这是多么大的痛苦。所以,对他们来说,忘记才是最幸福的吧。不然在人生九十多年的日日夜夜里,被折磨可能早就已经撒手人寰了吧。
有句话广为人知,我们常常因为走得太远而不记得为什么出发。我们常常因为世俗的牵绊而忘记了,为什么能够拥有现在的生活。
上个世纪的事情距离现在其实也就短短的几十年而已,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印记中算不得什么。但是可怕的是,我们活着的人忘却了。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每每想起这句话,都觉得胆战心惊。自从毕业以后,被日常生活琐事困住,被繁忙的工作困住的我,却是好久好久没有好好思考过了。
所以我常常觉得,七十岁是我觉得自己活得最理想的年纪,如果七十岁之前就离开人世,我倒也不觉得有什么遗憾。如果七十岁以后还活着,对现在的我来说,这件事情的确是痛苦的。
观看二十二电影观后感范文精选3
如果没有看到你,“二十二”也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数字。而现在,这个数字串起了一段段许多人不愿回忆的往事。历史不能遗忘,或许仇恨可以放下,而那些满是伤痛的坑坑洼洼也应该被岁月抚平,因为生活还在继续。而我也相信,你应该有着更深的含义。
没有酷炫的特效,没有如何跌宕起伏的情节,只是简简单单的叙述:从过去到现在。有人说,这对于受难的老人及其亲人来说就是一种折磨;也有人说,这也许是一种解脱,让羁绊的受伤的心灵得以释怀。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许不是所有老人都能做到真正的放下,惟愿这能减轻她们些许的伤痛。这一次,我不说历史,历史就在那里。不说仇恨,也许仇恨早已不复存在,扎在老人们心里的到底是什么?岁月走到这里,更多的是沧桑啊!
几乎所有的画面都是在纪录老人们的日常生活,在说起过去的时候,有的老人哭着说不想提了,显然可以看出那段屈辱的往事给她们带来了极深的伤害,这也深深地刺痛了我们的心。同时,我也看到了她们的`孤独与无助。中国现在可以说是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了,这个群体需要的关爱与陪伴,我们应该如何去守护,这需要我们深思。其实,人生就是一个轮回,从呱呱坠地到摸爬滚打,到最后的返老还童。老人和孩子一样,需要的更多是陪伴。无奈的是,我们很多时候都是背井离乡,不是所有人都能在他乡买房置地,更多的是漂泊。不是所有老人都愿意迁徙,或是因为想着“落叶归根”。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故乡的大树已不再茂盛,而那个“巢”则日渐空虚了,“呱呱坠地”和“返老还童”变成了“留守”。片中老人喂流浪猫的那一幕是我想起了奶奶,还有被我奶奶喂过的流浪猫……
生活不易,但我们可以让心态变得简单。海南的那几位老人令我心生敬佩之意:耄耋之年,生活还能自理,洗衣做饭。我想,这必然离不开乐观开朗的态度,离不开对生命的热爱,离不开对生活的向往。其中有一位老人这样说:“这世界真好,吃野东西都要留着这条命来看。”愿你我都能以感恩之心去对待这个世界的每一份恩赐。“希望中国和日本一直友好,不要再打仗,以为一旦打仗,会有许多人死去。”这也是一位幸存老人的心声。是啊,仇恨不能永久,希望和平长存。社会还是那个社会,爱的旋律不会消逝。“治国、平天下”也许有点泛,“修身,齐家”不应该遥远,践行在点滴上。
世界很美好,一呼一吸都能感受到。玫瑰也带着刺,但这丝毫掩盖不了它迷人的容颜。生活不曾想过伤害你,那些你遇过的荆棘,都是它与生俱来的,我们理应包容对待,就像生活包容你我的任性一样,陪着我们慢慢成长。漫漫岁月,常回家看看,那个“生根发芽”的地方,那里有期待已久的陪伴!
观看二十二电影观后感范文精选4
没有酷炫的特效,没有如何跌宕起伏的情节,只是简简单单的叙述:从过去到现在。有人说,这对于受难的老人及其亲人来说就是一种折磨;也有人说,这也许是一种解脱,让羁绊的受伤的心灵得以释怀。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许不是所有老人都能做到真正的放下,惟愿这能减轻她们些许的伤痛。这一次,我不说历史,历史就在那里。不说仇恨,也许仇恨早已不复存在,扎在老人们心里的到底是什么?岁月走到这里,更多的是沧桑啊!
几乎所有的画面都是在纪录老人们的日常生活,在说起过去的时候,有的老人哭着说不想提了,显然可以看出那段屈辱的往事给她们带来了极深的伤害,这也深深地刺痛了我们的心。同时,我也看到了她们的孤独与无助。中国现在可以说是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了,这个群体需要的关爱与陪伴,我们应该如何去守护,这需要我们深思。其实,人生就是一个轮回,从呱呱坠地到摸爬滚打,到最后的返老还童。老人和孩子一样,需要的更多是陪伴。无奈的是,我们很多时候都是背井离乡,不是所有人都能在他乡买房置地,更多的.是漂泊。不是所有老人都愿意迁徙,或是因为想着“落叶归根”。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故乡的大树已不再茂盛,而那个“巢”则日渐空虚了,“呱呱坠地”和“返老还童”变成了“留守”。片中老人喂流浪猫的那一幕是我想起了奶奶,还有被我奶奶喂过的流浪猫……生活不易,但我们可以让心态变得简单。海南的那几位老人令我心生敬佩之意:耄耋之年,生活还能自理,洗衣做饭。我想,这必然离不开乐观开朗的态度,离不开对生命的热爱,离不开对生活的向往。其中有一位老人这样说:“这世界真好,吃野东西都要留着这条命来看。”愿你我都能以感恩之心去对待这个世界的每一份恩赐。“希望中国和日本一直友好,不要再打仗,以为一旦打仗,会有许多人死去。”这也是一位幸存老人的心声。是啊,仇恨不能永久,希望和平长存。社会还是那个社会,爱的旋律不会消逝。“治国、平天下”也许有点泛,“修身,齐家”不应该遥远,践行在点滴上。
观看二十二电影观后感范文精选5
人,生来就苦,不是这样苦,就是那样苦。而对于慰安妇,这样特殊的群体,命途格外多舛。这是我在豆瓣上写的第一篇影评,送给自己。今天去电影院,看了纪录片,二十二。左边坐了一家人,大概是60岁上下的中老年,右边坐的是一对年轻的情侣。而我,已经习惯了一个人看电影~或许对我来讲,这种没有剧情的纪录片也确实适合我自己一个人静静观看。
影片讲的是当年曾做过慰安妇的幸存者现在的生活,于20拍摄,当时还有22个人,如今公映,只剩下8个。她们大多上个世纪代生人,如今都年过90。时间对于年轻的人可以大把挥霍,而对于老年人来讲,却弥足珍贵。每一天,都可能是生命的最后一天,而每一天清晨,她们从睡梦中醒来都是上天的恩赐。
他们来自不同地方,操着不同地方的方言,可他们有共同的悲惨过去。她们现在的生活虽然平淡,甚至贫穷,但她们如此知足,并心怀感恩。她们不希望被打扰。
过去,曾有一个年轻人,看她们日子过得不容易,希望搜集一些她们的资料,使她们的处境可以得到关注,为她们讨回公道,并争取一些抚恤金。现在看来,那个已不年轻的男人自己回忆说,当年还是年轻,想法还是单纯。他现在领悟意识到,公道自在人心,他们不需要所谓的“正名”。相比之下,由于过去经历的被曝光,倒是给他们平静如水的生活,增添不少没必要的烦恼。而争取到的那点钱,造成周围乡亲邻居的议论,比他们现面临生活压力大得多。
如今生命的烛火,已接近燃尽,而她们的记忆,也随着逐渐暗淡的生命之光,变得模糊起来。或许他们是真的糊涂,反而难得糊涂。他们恨当年凌辱过他们的日本兵吗?当然恨。可那个日本留学生把当年二战日本军人现在的照片拿给她们看时,她们却笑了,“哈哈。原来这些人也老了,没有胡子了”。(他们记忆中的日本军人是留胡须的)
其实,人的年纪,大到一定的时候,他们的灵魂真的可以飞升到另外一个层次,肉体已经不足以跟上他们的精神。我们年轻的时候,最常听到,“身体走的太快了,灵魂跟不上了。”而随着时光流逝。机体逐渐老去,而精神却在生活的打磨下,愈见光辉。这一次,她们选择了原谅。在生命的弥留之际,她们选择用爱去化解伤痛的过去。她们的人生如莲花,出自淤泥,历经磨难,最终却选择绽放,把芬芳洒留给人间。
有人说,爱是强大的力量,可以驱散苦难黑暗。我想,一个始终活在过去,心怀怨恨的人一定不可能如此平和的走到90岁。正是因为他们遭遇超过常人的苦难,使她们更加珍惜生命。她们将苦难转化为爱,去爱生活,爱祖国,爱她们的孩子,也爱她们自己,她们自立自强,不曾放弃,与时间争高下,亦是因为对这人世间爱的深沉。
【十二生肖电影观后感】推荐阅读:
电影观后感标题06-16
《雨人》电影观后感08-07
电影《惊沙》观后感08-10
电影《暖春》观后感08-29
电影《天狗》观后感10-22
电影《冰雪奇缘2》观后感 迪士尼电影《冰雪奇缘2》观后感想10-27
电影《街头日记》观后感06-17
面对巨人电影观后感06-20
电影观后感30份06-21
《夺冠》电影观后感心得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