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居残酷的现实散文(精选7篇)
1.蜗居残酷的现实散文 篇一
我知道现实很残酷你不爱我情感散文诗
泪水模糊了视线,眼泪打湿了天空。
远看你的背影,感觉你忽明忽暗。
我想回到过去,沉默着喜欢。
我知道我们只是朋友我不该说这些。
我知道我不重要。
我知道你很重要。
我知道你想早点结婚。
我知道我是我你是你。
我知道都是我在自作多情。
我知道我没办法挽留什么。
我知道我不能给你什么。
我知道现实很残酷,知道你要结婚了,我只有祝福你。
我知道我失去了所有。
我爱你我爱你我爱你。
最后最后的最后一次说。
我知道你从没对我说过。
我爱你但我不了解你。
我爱你但我很自私。
我爱你但你不爱我。
2.蜗居残酷的现实散文 篇二
一、悲情
悲剧故事的描写,人物对于苦难的忍受,使作品笼罩着挥之不去的悲情。《兄弟》承继了余华小说一以贯之的对人类生存意识的关注和对人物悲剧的塑造。比起余华早期的作品用暴力与血腥来表现人性恶是一切苦难的原因不同,《兄弟》和《许三观卖血记》、《活着》一样着力探究的是苦难人生这个更为现实的主题。《兄弟》故事跨越了从新中国成立到2005年40多年的历史,讲述文革时期和改革年代两代人的生活。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将人物的辛酸苦辣展现得淋漓尽致。在作家看来,生存其实就是不断遭受苦难甚至死亡的过程,而作为人的价值就是对于苦难的默默承受,《许三观卖血记》主人公许三观为了应对生活本身的苦难,拿自己的身体(血)作为资本来承受苦难,卖血成为他人生价值和意义之所在。《活着》中作家从容地展开了主人公充满苦难的悲剧性人生——不断目睹和遭遇所有亲人的死亡而最后孑然一身、形影相吊。和许三观、福贵的悲剧人生相同的是,《兄弟》中的宋凡平父子的人生也是苦难重重,不同的是他们在忍受中死去。《兄弟》上部写文革时期的故事。宋凡平在妻子去逝后,娶了苦难中的李光头的母亲李兰,两家合为一家,宋凡平承担起两个家庭的生活重担,他精心的照顾着身体不好的李兰,养育着李光头。文革中因为地主出身备受摧残折磨,他在苦难中活了下来,最后却因为要实现曾经的承诺(接回去上海治病的李兰)而死在红袖章的拳脚棍棒之下,执守成为他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宋凡平的儿子宋钢,在《兄弟》上部故事中,只是个少年,他年少的经历伴随着苦难,母亲早逝,继母有病,父亲饱受折磨而死,当他还是十四五岁的孩子时却已经弯着腰推着板车送走睡在薄板棺材中的继母了。《兄弟》下部中,长大成人的宋钢秉承了其父的为人忠厚、正直,他一生背负着重担前行,他背负着继母的寄托、兄弟的情谊和爱妻的期望。为了兄弟,他不去向自己和兄弟都喜欢的女孩表白,独自痛苦;为了爱妻,他不能给李光头更多地帮助,他痛苦;也是为了爱妻,老实巴交的他下岗后出外挣大钱,备受煎熬;还是为了爱妻和兄弟,当他发现了他们的偷情,不是选择报复,而是沉默离开,卧轨自杀。表面上看宋钢是懦弱的,他的忍让纵容了他人,实际上宋钢和他的父亲一样,执守成为他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所在。他们父子生命的悲剧在对执守的重复描写中表现出来。宋凡平死于非理性年代的暴力,宋钢死于商品经济时代友情和爱情的背叛,而他们又都死于生命个体对于道义的执守。如果说我们深深悲哀于许三观和福贵的悲哀,是因为感受到他们活着的痛苦,那么,我们悲哀于宋凡平和宋钢的悲哀,是因为他们死去的无辜和无奈。在这里,作家对于宋凡平、宋钢的生存悲哀的表达运用了其传统的表达形式——死亡。死亡结束了人物的苦难,却渲染了生命的悲情。作品中作家把自我和个体引向社会,引向时代,引向人类生命的更广泛空间,用生命悲剧的形式对人类生存意识进行严肃深刻的思考。
余华式的悲剧故事有着浓重的悲情,寓意深刻,这是由余华式的特定的叙事模式、语言模式和人物特殊命运模式决定的。余华式的叙事模式是相同或相似的事件不断重复、不断循环,最终都指向某种归宿,而人物的特殊命运模式是人物都被卷入到一个不可逃避的不断循环的人生怪圈中,但最终都无法摆脱悲剧性的宿命。评论家戴锦华在评伦余华早期作品时说:“余华的世界是锁闭的,那是一个劫数难逃、死期已至的锁闭,是死亡的不断播放,往返撞击的同心圆。”其实余华后期作品的叙事结构与前期是一脉相承的,作家仍然运用重复与循环的叙事模式去表现人物的悲剧命运。比如《许三观卖血记》主人公的命运悲剧通过卖血这个主题的一再书写凸显出来,《活着》通过“死亡”这一主题的反复书写渲染悲剧情结。《兄弟》虽然较《许三观卖血记》、《活着》复杂很多,但仍然捍卫着余华小说的文脉、叙事和讲故事的能力。从宋凡平父子角度来看,执守道义的主题不断重复,并且最后指向毁灭性的命运归宿,使得《兄弟》悲剧意味一如作家以前的作品;从李光头和林红的角度看,“金钱”毫无疑问是另一个主题,围绕着金钱,众生所表现出来的万象不能不说也是一种悲剧。余华式叙事模式隐隐透露出作家的一些悲观认知,但这种悲观认知模式更多的是对苦难的同情和对生存意识的探讨。
二、残酷
余华在《兄弟》中用以往一贯的写法,大处用连续的惨剧和残酷的描写彰显自己的悲剧意识。他的作品在叙事上从来就不缺乏力量,只是这种力量给人的感觉是关于现实的残酷。《兄弟》表现出来的残酷性是多方面的。
首先,《兄弟》继续烹制死亡盛宴。《兄弟》有着余华惯用的暴力叙述。屠杀、死亡这种暴力的极端方式和结果在作品中多次使用,其中赤裸裸的暴力场面以鲜血四溢的视觉冲击给人以惊心动魄的畏惧;那温情面纱下的暴力也令人痛彻心扉。对于宋平凡的死亡,作家用极其惨烈的充满暴力的文字进行了相当细致的描述:“他吐着满嘴的鲜血,右手捧着呼呼流血的腹部,流着眼泪求他们别再打了,他的眼睛里都是鲜血,……只有那些脚在继续蹬过来、踩过去、踢过去,还有两根折断后像刺刀一样锋利的木棍捅进了他的身体,捅进去以后又拔出来,宋凡平身体像是漏了似的到处喷出了鲜血。”长头发中学生孙伟和他父亲的死亡令人发指。孙伟和他父亲的死是迫害人者被迫害的死亡,孙伟被红袖章强制剪发,在双方的僵持中,推子在孙伟的脑袋和脖子上滑上滑下,最后居然推子插进了颈部,剪断了颈动脉,鲜血喷涌而出,而他的父亲把长钉子砸进脑袋而死,残酷的他杀和自戕血淋淋地展现出来。这让我们想到《现实一种》、《一九八六》、《世事如烟》、《鲜血梅花》等作家早期作品里的暴力形式;宋钢的死与其父不同,卧轨自杀,余华给了一个绝美的细腻描写,丝毫没有血腥,甚至仿佛能嗅到空气中飘荡的清冷的淡淡的菊花香,但是我们还是能从文字描写的那个绝美的黄昏看到鲜红的血色。作品中还有像《活着》一样的死亡叙述:如李光头父亲之死、李兰之死。纵观作家的创作不难发现,作家始终都在重复暴力叙述,除了营造命运悲剧之外,作家希望通过暴力的书写寄托怎样的深意呢?作家自己曾说:“暴力因其形式充满激情,它的力量源自于人内心的渴望,所以它使我心醉神迷”。“我更关心的是人的欲望,欲望比性格更能代表一个人的存在价值。”也就是说作家借助内心的暴力倾向、死亡情绪的抒写与宣泄,意在表现人性的主题,探讨人生与命运。实际上用死亡来放大现实的人类处境,虽然恐怖却给人以深思,提示人们反观善的存在,唤起人们对苦难与罪恶的畏惧。正如曹文轩就先锋作家关于人性主题的创作指出的:“他们无意在这里宣扬唯心主义,只是想用他们的别具一格的叙述,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卓有成效地揭示人和人存在的悲剧性实质。”
其次,《兄弟》的残酷性体现为人在时代中在制度下命运如蝼蚁,难以把握,只能随波逐流。《兄弟》继续执着地讲述关于命运的故事,关于个体命运面对强大现实的残酷。个人认为《兄弟》关于个体命运的哀悼,是余华系列作品中的高峰。从《许三现卖血记》开始,余华的创作跳出了激烈的时代背景和挣脱了强大的意识形态,以纯净的语言、明快的节奏、直接的叙述来关怀底层生活,关注人生命运;而《兄弟》仿佛又站在了时代的风口浪尖上,人们的命运被时代所支配,又不自觉地支配他人命运,各个报应并不符合理想中的善恶逻辑,每个人在时代面前,命运莫测。
宋凡平虽然幽默、乐观、洒脱,虽然骨子里带着执着,但在强大的现实面前,还是粉身碎骨,宋凡平死于对于人性和道德的坚守,死于这种坚守与强大的现实产生的冲突。《兄弟》下部,人物生活的环境虽然变迁为当今改革开放的时代,但是仍然有一种不可违抗的强大意志,每个个体命运就在这种意志的压制下艰难的生活。宋钢和李光头这对患难中成长的难兄难弟在林红的爱情中产生了分隔,变成了再不能互相依靠而自谋生路的兄弟,他们之间的感情在金钱、爱情、欲望面前一刀两断。宋钢最初凭借外形和老实巴交赢得了林红的爱情之外,不适合在这样的社会中生存。宋钢继承了父亲的执着和坚持,但他的一生比其父还悲哀。宋钢结婚前是一介书生,下岗、破产,最后成为沉浮于传统价值的潦倒男人,卧轨自杀。宋钢是负载兄弟之情的一个凄惨的符号。李光头是厚黑学的典型运用者,他刚开始时只是个小混混、小流氓、小无赖,但是随着故事的发展,他越来越精明于投机,如鱼得水般的游走在时代大潮中,后来竞成为刘镇的呼风唤雨的人物。因为有了钱这个人物才能为所欲为才能当主角。林红最初选择宋钢是时代的选择,后来与李光头偷情再后来摇身一变成为美容院的妈妈桑也是顺应时代潮流。作家没有按着读者的意愿让单纯善良认真老实的宋钢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好好地活着,而是让“混世魔王”李光头扶摇直上,让林红处在不停的出人意料的选择中,作品还写了很多人物,比如江湖骗子周游,得意妄形的赵诗人,刘作家,这些人物扼杀了读者的任何善的指望,人物进一步走向深渊走向恶俗。这或许正是这个社会普遍的认同的时代逻辑,不是善恶有报,而是弱肉强食,适者生存。从这个角度讲,如果说余华在《许三观卖血记》、《活着》中还给人们以人生的希望,那么《兄弟》留下的只有绝望,一种在强大现实的逼迫下个体生存的绝望。作家或许通过宋钢、李光头、林红表现所谓的“伦理颠覆、浮躁纵欲”的时代内容。
三、荒诞
《兄弟》上部讲述宋凡平这个重组家庭在“文革”特定的环境中,面对鄙夷、嘲弄、暴力等人性之恶,如何维持人性的温暖和尊严,依然清晰地看出余华对现实保持“正面强攻”的毫不妥协的锐利和冷静残酷的批判。下部在刘镇第一美人林红选择宋钢,李光头愤然“结扎”之后开始了兄弟分道扬镳的叙事。围绕着李光头,“伦理颠覆”、“浮躁纵欲”的闹剧一出连一出演绎:进口垃圾致富、全民癫狂选美、毫不羞耻的性产业、穷凶极恶地赚黑钱等等,作家对恶俗极度渲染、夸张,呈现给人们一个光怪陆离、是非不分、丑态百出的荒诞世界。人性的可鄙另人作呕。尽管对《兄弟》下部众评纷纭,但我仍然认为它延续了余华的叙事风格,写出了历史进程中的复杂,对历史和现实的诸多问题有着深刻的反思。李光头就是这个时代《活着》的福贵,他的世界荒诞不经,他以及围绕他的刘镇的人们的言行就是这个浮躁世界的客观存在。“作家的根本使命是对人类存在境遇的深刻洞察,一旦存在被悬搁,写作很可能成为一种可疑的自我观赏,相比之下,故事似乎更能出示人类存在的当下图景,这不仅在于故事里有活动的人物及事件,重要的是,故事本身包含着作家本人的判断力。作家设有让宋钢活着演绎美好,而是让李光头威风的活着并且做着那些似乎不能用现实生活的逻辑来衡量的事情,是因为作家用夸张的手法使本来光怪陆离的生活更加怪诞,来表达他对世界的一种感觉,一种看法。故事本身仅成为一种媒介或一种象征。
《兄弟》充满了悲情、残酷、荒诞。这种悲剧情绪不是绝望,正如作家自己所说”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后的超然,对善与恶的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作家用超然的态度看待世界,表现崇高和展现人文关怀,悲剧叙述只是一种方式,更是震撼力,正如席格所说:”以语言叙述背叛传统作为切入点,与传统的人道主义关怀的泛滥相决裂,谋求确立真正的人文关怀。“总之,在物欲横流、理想褪色、商业文化气息弥漫的时代,《兄弟》继续直面存在,探索人性和生命意义,是一部有着深刻人文关怀的作品。
参考文献
[1]锦华.裂谷的另一侧畔——初读余华[J].北京文学,1987,(7).
[2]余华作品集2[Z].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3]文轩.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
[4]孙绍振.小说与故事[J].小说评论,1995,(2).
3.残酷的现实 浪漫的理想 篇三
关键词:《天行者》 民办教师 叙事策略 浪漫理想
长篇小说《天行者》是刘醒龙在90年代中篇小说《凤凰琴》的基础上延伸创作出来的,由“凤凰琴”“雪笛”“天行者”三部分组成。它被关注不仅是因为它获得了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更是因为作者一如既往地讲述着一群执教于乡间的民办教师不畏艰辛的感人故事。
一、群像的人物:各具特色
小说《天行者》的主角是民办教师,主要人物包括万站长、明爱芬、余校长、邓有米、孙四海、张英才、蓝飞等做过或者仍在做的民办教师,以及来了又走了的支教生夏雪和骆雨,作者还花了一些笔墨提到学生叶萌、叶碧秋、余志,外加有辅助性作用的几位普通的女性及与民办教师对立的“村阀”余实和黄会计等人。人物众多,虽然可以根据身份划分为几个类别,但每一类别中的人物又各具特色,形象丰满。
在界岭小学这个小舞台上,民办教师为了争取转正名额,“各怀鬼胎”;支教生的到来,目的各异;学生在艰难环境下学习,志向不一;乡村政治代表对教育事业态度迥异。
小说围绕着三次转正展开叙述,分别写的是张英才的转正、蓝飞的转正,以及余校长等人的转正。第一次在“转正名额”这一试金石面前,界岭小学几个民办老师表现的形态各异:余校长想转正,却苦于自己年事已高;邓有米节衣缩食,钻营后门;孙四海心高气傲,为了转正废寝忘食,专心复习;新来的张英才渴望走出大山,不满所看到的“弄虚作假”,更是希望转正离开界岭。但最后,余校长因为舍不得这一批孩子,还有自己年事已高;邓有米经历了明爱芬的死,彻底想通了,“不能把转正的事看得太重。人活着能做事就是千般好,别的都是空的”[1];孙四海经历了李子险些成了野兽美食的事后,觉得自己走了,李子和王小兰就没人照顾了,“我的一切都在这儿,转不转正,已经无所谓了”,将唯一的转正名额给了年轻的张英才。这之间还穿插了明爱芬死前渴望转正的描写,并最终如愿而终。第二次则是精于权谋的蓝飞,在其他人不知道的情况下私自填了表格,抢走了名额,这让周边所有人都很气愤。最后一次则是上面下发的将所有民办教师转正,在各自购买工龄面前所有人的表现。三次转正伴随的是三次不同的情感:怅、恨、悲,人物形象也在这过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最为突出的还是界岭小学的几位民办教师。
虽然他们为了各自的转正做出了一些举措,但他们在教育孩子时的兢兢业业,希望孩子能够得到良好教育的问题上,却是不言而和。余校长说:“当民办教师的,什么本钱都没有,就是不缺良心和感情,这么多孩子,不读书怎么行呢?拖个十年八载,未必经济情况还不会好起来么?到那个时候再享福吧!”“一切为了界岭的教育事业,一切为了界岭的孩子,一切为了界岭小学的前途”。他们不光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即使拿着微薄的薪水,生存和教学环境艰难,他们也没有放弃对孩子们的关心和教育。余校长身体力行,让离学校远的孩子寄宿在他家,并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邓有米为买不起课本的孩子垫付书本费,妻子成菊为了接送路队回来的他,半路上遇到了狼,左眼落下了残疾;孙四海为了维修校舍,使学生们能够正常上课,将自己种的还未成熟的茯苓都刨出来低价卖了。每到周末,几个人就分别护送学生回家,崎岖难走的山路和时会出现的狼群并没有让他们退却。即使他们憎恶作威作福、十恶不赦的村长,但他们对村长的儿子余壮远还是精心辅导,这正是教育者骨子里关爱学生的本能,他们的这种牺牲精神在苦难的环境中显得更加坚韧和崇高。
在张英才转正离开后,界岭小学又陆续来了支教老师夏雪和骆雨。冰清玉洁的夏雪和目的明确的骆雨,虽然在界岭小学待了没多长时间,但他们都受到民办教师精神的影响,从此也心系界岭。
性格复杂的人物形象通过并不复杂的故事情节跃然纸上,教师不再是传统道德中所宣称的一心只为宣道的卫道者,他们是活生生的人,他们在“传道授业解惑”之外,也要吃喝拉撒,也有自己的小算盘,他们的形象没有被简单化、符号化,而是被塑造成了一群富有内与外精神的饱满的艺术形象,由此构建了一个独特的、丰富的、真实的乡村世界。
二、平淡的叙述:意味深长
小说一般是通过所叙述的事件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事件是由人来完成的,因此作者通常会通过一些特殊的叙事策略来更好地展示人物性格和推动故事情节。
首先,小说使用了重复的模式。小说中的叙事重复指的是对于同一事件的重复性叙述,目的在于取得某种特殊的效果。一次次的转正机会,其实是一种主题的重复,它将小说习以为常的线性叙事的惯例变为圆环的重复叙事,突出的是民办教师们的遭遇。小说通过对民办教师苦难遭遇的连续叠加,不动声色地把人物的悲惨命运尖锐地揭露出来。正如古希腊神话中西绪福斯无望的劳动一样,直面现实的残酷和无奈,揭示的是民办教师们难以名状的痛苦以及这一政策的荒谬。除了主题的重复外,小说中还存在着场面的重复:界岭小学每天的升旗、降旗仪式;话语的重复:“这将是对界岭小学的最好正名”以及那首原本快乐听来却十分哀怨的“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等。
其次,小说采取了多变的叙事视角。叙事视角指的是“叙述者或人物与叙事文中的事件相对应的位置和状态,或者说,叙述者或人物从什么角度观察故事”[2]。根据叙事文中视野的限制程度,视角可以分为三大类型:外聚焦型、内聚焦型、非聚焦型。《天行者》这篇小说第一部分是内聚焦型视角,通过张英才的所见所感看周围的环境和人,后两部分则是非聚焦型视角,又被称为全知全能视角,叙述者可以通过所有的角度观察事件和人物。这种视角的复杂和变化,一方面可以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即“留白”,来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介入,另一方面也可以扩大所叙述的范围,增加小说的社会内容和时间跨度。endprint
再次,小说还设置了对立的矛盾冲突。矛盾冲突不仅是戏剧艺术中推动情节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也是小说中凸显人物性格的有效工具。在《天行者》中,最大的矛盾冲突是精神和利益的矛盾冲突。小说中的人物在面临精神和利益的选择时,总是矛盾重重。人物做出选择后,要么表现出崇高,但却心有不甘(如让出转正名额);要么得到了利益(如万站长和张英才得到转正后的离开),精神却备受折磨。除此之外,小说还存在着“阶级冲突”(民办教师和乡村干部)、“新旧观念冲突”(省实验小学与乡村小学的教学模式)等。这些矛盾冲突支撑着小说的结构,推动情节的发展,展示人物的性格。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小说中频繁的意象和质朴的语言。刘醒龙曾经说过“艺术就是要用最简单的形式,最浅显的道理给人以最强烈的震撼和最深刻的启示”[3],他希望写出能让看门老大爷都为之动容的作品。小说中频繁出现的“雪”“笛声”“凤凰琴”“国旗”“硬币”等意象,都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如“雪”的意象,它“承载着高尚人格的寄寓,诗意情感的坚守,错位现实的反讽等多重象征意义”[4]以及“或是乡村启蒙的坚守;或是纯粹情感的诉求;或是现实体质的讽喻”的“笛声”[5]。意象的重复出现与上面已经论述过的“重复模式”的效果有一些重复,所以此处不再赘述。
三、平凡的真实:浪漫理想
作者刘醒龙笔下所描绘的乡村民办教师所经历的是曾经发生在我国乡村或仍在继续发生的故事(可参阅出版在《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13年10期,向思宇的报告文学《中国代课老师》)。人物的真实,故事的真实,让读者感觉不到是在读一篇小说,而更像是在看一篇新闻报道。但它又的确是一篇小说,除了真实之外,也存在着艺术的虚构。作家本人曾经说过:几乎所有的小说创作,其冲动都源自责任和道义![6]将乡村民办教师的苦难写出来以及提出改善和疗救的办法就是他的责任和道义。刘醒龙不主张“以暴力反抗”的哲学,他信奉的是“爱与仁慈”,他希望“用和平的方式,实现理想”。《天行者》中人格近乎完美的余校长的形象无疑是作者精神理想的寄托,对于界岭小学的外来人员(包括万站长、张英才及支教生),作者都是将他们塑造成在界岭小学民办教师的感化下而逐渐走向成熟的形象。“在界岭小学当过老师的人,无不沾染上他们的精神气息,甚至成为‘中毒且‘上瘾者。从万站长、张英才到蓝飞,从夏雪到骆雨,无论是生是死,无论是离开还是重返,界岭小学成为他们心中挥之不去、萦绕不已的情结。”[7]
小说的结尾,除了王小兰被丈夫所杀,其他人大多是“大团圆”的结局(张英才重回界岭小学教书并获得新的爱情、孙四海与女儿李子公开相认,余校长老来得伴等),这是作者“善有善报”慈悲思想的显现,但这无疑降低了小说的悲剧审美效果,因为悲剧往往更具有批判的力量,更能彰显人物的崇高。同时,小说虽然主要采用的是外叙述者的视角,但我们分明能感受到“隐含作者”的存在。面对形态各异的人物,作者的评判标准在情感的牵跘下模糊了。在想批判他们时觉得他们是可怜的、可敬的,在想称道他们时觉得他们又是可耻的、可恨的。沈从文先生坚持“客观化叙事”的立场,“以我的客观态度描写一切的现实,而对内中人物在我是无爱憎的”[8]。作者的情感介入,使故事的文学性有所萎缩,有种“先入为主”的感觉,也使得作品显得煽情了许多,“由于过重的使命感与尊崇感恩,造成了小说的最大短板:在情感的渲染下用力太过,近乎煽情”[9]。但这些缺憾并不能掩盖小说的艺术魅力,正是因为有缺憾,才更真实。
《天行者》将目光和笔触伸向人物的内心深处,写出了民办教师们的精神搏击和灵魂挣扎,以此来展现他们的生存困境,揭示了他们被时代、社会所遗忘的命运以及他们“小人物”的无奈。小说也寄托了作者对于崇高人格和淳朴乡村世界的理想,希望以此来构建和谐的精神家园。
(本文属于“南通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项目编号:YKC13031。)
注释:
[1]本文中所引小说内容均参考刘醒龙:《天行者》,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
[2]胡亚敏:《叙事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5页。
[3]周新民,刘醒龙:《和谐:当代文学的精神再造——刘醒龙访谈录》,小说评论,2007年,第1期。
[4]曹付剑:《论刘醒龙<天行者>中的“雪”意象》,新余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
[5]曹付剑:《笛声吹尽的赞歌和挽歌——刘醒龙长篇小说<天行者>中的“笛声”意象分析》,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6]刘醒龙:《菩提醉了 附:作者的话》,上海:文汇出版社,2006年版,第252页。
[7]傅华:《暧昧时代的精神叙事——评刘醒龙的<天行者>》,小说评论,2009年,第6期。
[8]沈从文:《沈从文谈自己的创作》,《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复旦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4页。
[9]王燕珊:《正名之愿与煽情之实——刘醒龙<天行者>解读》,时代文学(下半月):当代作家评论,2012年,第6期。
4.现实残酷的句子 篇四
2、运气是努力的附属品,没有经过实力的原始积累,给你运气你也抓不住。上天给予每个人的都一样,但每个人的准备却不一样。不要羡慕那些总能撞大运的人,你必须很努力,才能遇上好运气。
3、小时候,以为心事可以说给最亲的人听,长大了才知道,有些事情有些泪,只能吞进肚子里慢慢难受,总好过说出来别人不懂,反骂你矫情。
4、你过得太闲,才有时间执着在无意义的事情上,才有时间无病呻吟。你看那些忙碌的人,他们的时间都花在努力上。
5、每次的负面情绪爆棚,在别人眼里都会觉得是在小题大做,是啊,自己的感受只有自己清楚,没有人会知道你被放逐到过哪里,也没有人知道你心中的那束光被点亮和熄灭过多少次。
6、总有人会喜欢上想象中的你,再看清你的本来面目,最后唾弃你,说你原来是这样一个人,但其实你从来都是一个样子,明明什么都没做却落得声名狼藉。
7、如果做不了你的唯一,我连最爱也不要做。如果你给我的,也同样给了别人,那我宁愿不要。得不到不可怕,守不住才是个笑话。
8、生活是一张千疮百孔的网,所谓的同学聚会,就是在多年以后给所有到场的人一个机会,看看什么叫沧海桑田,看看什么叫岁月如刀,看看什么叫物是人非。
9、每个人真正强大起来都要度过一段没人帮忙,没人支持的日子。所有事情都是自己一个人撑,所有情绪都是只有自己知道。但只要咬牙撑过去,一切都不一样了。
10、当你还没强大到一定程度,没必要到处抱怨你的处境,默默做好你该做的事情,等你变得足够好,自然会有配得上你的人,拉你进更好的圈子,到那时,你会站在新的高度,拥抱更美的风景。
11、太过于的迁就别人,别人就会变本加厉的去为难你;太过于的容忍别人,别人就会得寸进尺的去伤害你。事实上,你所遇见的这些事情,都是由你的“好”惯出来的。
12、一个人总要走陌生的路,看陌生的风景,听陌生的歌,然后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你会发现,原本是费尽心机想要忘记的事情真的就那么忘记了。
13、感情中,对男人来说,最无能为力的,是在最没有物质能力的年纪,碰见了最想照顾一生的姑娘。对女人来说,最遗憾的事莫过于,在最好的年纪,遇到了等不起的人。
14、难过的时候就吃东西,因为胃和心的距离很近,当你吃饱了的时候,暖暖的胃会挤占心脏的位置,这样心里就不会觉得那么冷清,那么空落落。
5.看清现实的残酷语录 篇五
看清现实的残酷语录
1一、社会只爱健康的聪明的,肯拼命的人,谁耐心跟谁婆婆妈妈,生活中一切都变成公事,互相利用,至于世态炎凉,人情淡薄,统统是正常的。
二、“我现在没钱,等有钱了再去”“我现在没时间,等有时间了再去”其实旅行只需要一颗想走就走勇敢的心,只需要一个背包,然后出发。尤其是女人,当你行走在路上,强悍的阅历会逐渐沉淀你的气质,开阔的眼界会拓展你的心胸,你不再是一个会用纸巾擦干眼泪的小女人。
三、总有一些时光,要在过去后,才会发现它已深深刻在记忆中。多年后,某个灯下的晚上,暮然想起,会静静微笑。那些人,已在时光的河流中乘舟而去,消失了踪迹,心中,却流淌着跨越了时光河的温暖,永不消逝。
四、有时候,不小心知道了一些事,才发现自己所在乎的事是那么可笑,所以啊,对自己好点,反正已经这么辛苦了。
五、给时间一点时间,让过去过去,让开始开始。
六、真正的才华如火焰般难以收藏,总会燎原。
七、一个成熟的人往往发觉可以责怪的人越来越少,人人都有他的难处。
八、清心寡欲的生命是安静的。一个安静的生命舍得丢下尘世间的一切,譬如荣誉,恩宠,权势,奢靡,繁华,他们因为舍得,所以淡泊;因为淡泊,所以安静。他们无意去抵制尘世的枯燥与贫乏,只是想静享内心中的蓬勃与丰富。真正的安静,来自于内心,淡泊宁静,不为尘世的一切所鼓惑,只追求自身的简单和丰富。
九、能够说出的委屈,便不算委屈;能够抢走的爱人,便不算爱人。
十、没胸的人,才喜欢用力挤沟。大胸的人,根本不屑露给别人看。缺爱的人,才会整日炫耀自己的感情。真爱的人,早就把日子过到平静。弱小的人,才喜欢去跟人争辩是非对错。强大的人,根本不在乎人家说什么。
十一、人前逞强,是为学会遗忘;人后惆怅,是因为学不会伪装。其实,我们都只是孤单的孩子,渴望有人疼,渴望有人爱,渴望身边的人永远不对自己说拜拜。
十二、忘了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一个人躺在床上对着手机按键; 忘了从什么时候,我们开始用手机更新心情;忘了从什么时候,转发微博也变成了一种习惯。原来手机可以填补心里的那份空虚,寂寞的人,总离不开手机。手机里藏着你多少秘密呢?—— 刘震云《手机》
十三、好女人标准:像淑女一样处事,像爷们儿一样思考。
十四、男人需要信任、接受、感激、赞美、认可和鼓励,而女人更需要的是关心、理解、尊重、忠诚、体贴和安慰。
十五、最好的时光,是自己依然有勇气面对生命中任何成功与失败的时光。也许你所渴望的、众人瞩目的美貌以及傲人的智慧和财富都朝来夕往,但人时也许尽,人世依旧长。当你看到你的勇气,你就得到超越岁月之外的时间——最好的时光。
十六、在黑暗里,取出杯子,喝干了酒,千头万绪,恨事那么多,不知道挑哪一宗来咬牙切齿才好,索性全抛在脑后,安静睡觉。
十七、距离之所以可怕,因为根本不知道对方是把你想念,还是把你忘记。
十八、某些人的爱情,只是一种“当时的情绪”。如果对方错将这份情绪当做长远的爱情,是本身的幼稚。
十九、没有过不去的事情,只有过不去的心情。只要把心情变一变,世界就完全不一样了。
二十、麻烦来找你,你才去应付它,如不,任它沉睡。
二十一、生活中无论有什么闪失,统统是自己的错,与人无尤,从错处学习改过,精益求精,直至不犯同一错误,从不把过失推诿到他人肩膀上去,免得失去学乖的机会。
二十二、如果你做一件事的时候,心里有一股强烈的“浪费”之感,无论是面对一群朋友、参与一个派对、干一份工作,甚至面对一位情人,一旦感到“为什么我在这里浪费时间”?你得离开,不要继续亏待自己,你的心不是公厕。
二十三、我不去想太多关于未来的事,因为未来是由现在所产生出来的。如果我们能够照顾现在,那么我们就是照顾了未来。未来不会无端地来,它将会从这个片刻产生出来,下一个片刻将会从这个片刻产生出来。如果这个片刻很美、很宁静、很喜乐,那么下一个片刻一定会更宁静、更喜乐。
二十四、只有在你最落魄时,才会知道谁才是时刻担心你的笨蛋,谁是形同陌路的混蛋。
二十五、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二十六、嫉妒,本身就是一种羡慕,诋毁,本身就是一种仰望。所以,你应该开心有人嫉妒诋毁你。
看清现实的残酷语录
21、初恋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认清现实吧
2、情话很动听,现实很残酷。
3、星期一,便是我接受残酷现实的时候 星期六的家长会,便是我接受更残酷事实的时候
4、每个人都是善良的好孩子,只是现实的残酷,教他学会了戴上伪装的面具。
5、面对生活,我像只鸵鸟一样永远躲在自己的世界里面舔食着自己的伤口。因为现实的残酷让我感觉到社会的黑暗。
6、现在的社会很现实,很多人向往故事里童话般的爱情,憧憬很美好,现实很残酷!
7、任由美丽的童话,变成残酷的现实。
8、曾经以为你会爱上我,可是现实好残酷
9、痛苦,是人生的历程;残酷,是现实的见证
10、梦里总是美好的,现实总是残酷的,但梦终究会醒!
11、我宁愿听残酷的现实也不愿听美丽的谎言。
12、残酷的现实,让我感觉我很失败
13、我自虐 我毁心 可是又代表什么 现实总是残酷 只想一直呆在虚幻的世界里消遣
14、对不起,伤害了你。现实是残酷的,我们要接受事实,如果我离开请不要哭。谢谢你爱过我15、现实总是那么残酷真相总是让人心碎此生不再相信爱情
16、其实我们再一个漂亮的梦里沉迷忘记了现实的残酷
17、当你所求追的不过是自己所幻想的 当被残酷的现实击碎时你所面对的才是真正的社会,18、我喜欢电影里的虚假,讨厌现实中的残酷。
19、回忆过去的伤感,不如面对现实的残酷,放下该放下的,开始新的一天
20、我总是很天真,总是在幻想我们的爱情想童话故事一样美好,可是现实就是残酷。
21、我最爱在别人伤口上撒盐,别人说我狠那时因为现实太残酷
22、有时候觉得现实些也没什么不好起码不会见过现实的残酷后哭泣。
23、究竟是现实太残酷人心太可谓还是你根本就不堪一击。
24、我并不是强大的人,也会害怕那些残酷的现实足以让我窒息!
25、有多少人曾经各种幻想过和自己深爱的人能够长久可现实就是那么得残酷
26、知道现实很残酷 那有些事情就别在戳穿
27、从来都不曾回头看看,只是想到什么便是什么,对待生活对待自己依然漫不经心,梦想总是美好的,现实总是残酷
28、社会是残忍的现实是残酷的人是现实的你要分清狗和人。
29、有时候现实就是那么残酷,你爱的那个人根本不会爱你。
6.现实生活残酷的哲理句子 篇六
2. 似乎习惯了等待,单纯的以为等待就会到来。但却在等待中错过了,那些可以幸福的幸福。在失去时后悔,为什么没有抓住。其实等待本身就是一种可笑的错误。明知道等待着一份不知能否到来的幸福。
3. 爱情看起来很浪漫很纯情,可最终现实是残酷的,因为她经不起油盐酱醋的烹制。
4. 傍晚,手拉着手到河边看日落,感叹人生美好;有些话,说不说都不再重要。
5. 毕业那天晚上,你说我看着你走,你先走,我说你先走争执了很久,终于,你向南走,我向北走。我们约好谁都不许回。
6. 草率地结了婚已经是错了,再也不要草率地去离婚。
7. 当一个人沉醉在一个幻想之中,他就会把这幻想成模糊的情味,当做真实的酒。你喝酒为的是求醉;我喝酒为的是要从别种的醉酒中清醒过来。
8. 都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那是因为婚前已经往去坟墓的路上走着。就算不结婚也会在坟墓前分手。为什么不先分手就一头钻进坟墓呢?
9. 多少次又多少次,回忆把生活划成一个圈,而我们在原地转了无数次,无法解脱。总是希望回到最初相识的地点,如果能够再一次选择的话,以为可以爱得更单纯。
10. 耳。没有喧闹。眼。没有缤纷。嘴。沉默不语。
11. 放弃该放弃的是成长,放弃不该放弃的是无奈;不放弃该放弃的是无知,不放弃不该放弃的是执着。认真思考一下,你是否在无奈中成长,在无知中执着。
12. 服饰美容是做好一个女人的必要条件,不是充要条件。你还需要多看书。这样你会发现生活更加美好。
13. 浮华一生,淡忘一季。空有回忆,打乱缠绵。笑容不见,落寞万千。弦,思华年。那些年华,恍然如梦。亦如,流水,一去不返。不泣离别,不诉终殇。
14. 好多事物随着时光淡漠了人生无奈的文章人生有很多的无奈,好多好多就如一把空气,过了在也看不到了。
15. 好多往事在回忆间有份忧忧的伤痛,也许这就是对当初付出的情感而不舍对时光的逝往而怀念。
16. 很多人,因为寂寞而错爱了一人,但更多的人,因为错爱一人,而寂寞一生。我们可以彼此相爱,却注定了无法相守。不是我不够爱你,只是我不敢肯定,这爱,是不是最正确的。
17. 花落水留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18. 好多往事在回忆间有份忧忧的伤痛,也许这就是对当初付出的情感而不舍对时光的逝往而怀念。
19. 很多人,因为寂寞而错爱了一人,但更多的人,因为错爱一人,而寂寞一生。我们可以彼此相爱,却注定了无法相守。不是我不够爱你,只是我不敢肯定,这爱,是不是最正确的。
20. 坚硬的城市里没有柔软的。爱情,生活,不是林黛玉,不会因为忧伤而风情万种。
21. 经常听说男人味女人味,你知道男人味是一种什么味道,女人味又是一种什么味道吗?男人味就是豁达勇敢,女人味就是温柔体贴。
22. 静静的人生叫做无奈,沉默许久,该用什么语言来描述心中的那份期待和怀念。
23. 老婆和老妈掉进了河里,我先救老妈,因为是老妈给了我生命,我找不到任何理由丢下她不管。老婆如果没救上来,我可以再给她陪葬,在墓里继续我们的爱情。
24. 那些已经犯过的错误,有一些是因为来不及,有一些是因为刻意躲避,更多的时候是茫然地站到了一边。我们就这样错了一次又一次,却从不晓得从中汲取教训,做一些反省。
25. 男人不坏,女人不爱,这坏不是指心肠狠毒,自私无情什么的。而是指油嘴滑舌,花言巧语。一般的好男人以为说情话是油嘴滑舌,轻浮肉麻的表现,所以不愿去做。对别人这样说是不对,可是对自己老婆,就要油嘴滑舌一点。为什么不能做个心好嘴滑的男人呢?
26. 你爱他吗?爱就告诉他,何必把思念之苦藏在心底深处。怕样子,地位,身份不相配?别怕,爱一个人是美好的。
27. 你不知道我在想你,是因为你不爱我,我明明知道你不想我,却还爱你,是因为我太傻。也许有时候,逃避不是因为害怕去面对什么,而是在等待什么。
28. 如果你明明知道这个故事的结局,你或者选择说出来,或者装作不知道,万不要欲言又止。有时候留给别人的伤害,选择沉默比选择坦白要痛多了。
29. 少年的时候,我疯狂的喜欢,带我走这三个字。现在,我再也不会任性的让任何人带我走。我学会了,自己走。
30. 书中自有少年五彩的梦;书中自有中年朴质的影;书中自有老年夕阳的红。
31. 似乎习惯了等待,单纯的以为等待就会到来。但却在等待中错过了,那些可以幸福的幸福。在失去时后悔,为什么没有抓住。其实等待本身就是一种可笑的错误。明知道等待着一份不知能否到来的幸福。
32. 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但鸟儿已经飞过;心里没有被刀子割过,但疼痛却那么清晰。这些胸口里最柔软的地方,被爱人伤害过的伤口,远比那些肢体所受的伤害来得犀利,而且只有时间,才能够治愈。
33. 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34. 喜欢和厌倦,总有个插曲,去辩解他们的结果其实都一样会被抛弃。
35. 你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也无法感动一个不爱你的人
36. 心是个连自己都控制不住的东西
37. 我是你可有可无的影子,可是你却是我的一辈子。
38. 在这个骨感的现实中,狠多卑微爱情的开始,最终升华不到亲情,丢失的却是一段友情。
39. 你的生活,我挤不进去,只好在边上看着舞台。
7.校园欺凌:现实版的残酷青春 篇七
一段时间以来,类似的影像频现网络,拍的却是生活中的真实。画面里一群少年或少女向一个受难者施暴,受难者任凭凌虐毫无反抗之意,看客发出哄笑并充当摄像师。这样毫无艺术感的青春影像见诸网端后,终于激起了人们的不适和不安。此时,距美国37个州颁布校园反欺凌法才过了7年。
还是要先界定一下概念,当我们在谈论这些视频和事件的时候,我们谈论的重点不是简单的校园暴力,不是简单的攻击或戾气,而是欺凌。两个人打架,或两拨流氓打群架,都不是欺凌,而是较量。只有在实力悬殊,以绝对优势恃强凌弱,以多胜寡的时候才是欺凌。而欺凌,除了殴打以外,还包括敲诈勒索、语言暴力,不碰身体也可以欺凌。
早在上世纪70年代,挪威心理学家就已经对校园欺凌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到了1983年,北欧有三名校园欺凌的受难者相继自杀,校园欺凌问题才开始成为心理、教育学界关注的重点,30年来热度不减,成为发展心理学里面经典的研究问题。
校园欺凌的问题,不是中国现阶段发展中出现的特殊问题,它在所有的青春里一直显著存在着,只不过刚刚被我们看到、承认而已。当然,如果详细比照,中国现阶段的校园欺凌问题中,有哪些部分是反映了当下国情,应该也有很多研究空间。
以西方的数据来看,85%的女孩和80%的男孩报告在学校受到过至少一次欺凌,10%~15%的学生曾经欺凌过他人。日本一年中所报告的校园欺凌事件有2万多件。校园欺凌如此普遍,在成为一个问题之前,也曾一度被人当作青春的一个部分,甚至一种成人礼。这一现象在不同的文化、时代里都存在,确有一定的生物和心理基础。它是一部分人格发展有潜在缺陷的青少年在获得了身体的力量之后,将人性中原本的脆弱和焦虑的部分表达出来而已。
施暴者、受难者和旁观者是校园欺凌中的三方。从研究和干预的角度看,对每一方的观照都至关重要。
看了视频的人都会认为受难者可怜,施暴者只有可恨可诛。严重的欺凌诚然能改变受难者的人生,将他们从此送入可怜人的行列,但在欺凌发生之前,真实的情况反倒可能是施暴者更可怜些。
研究显示,有50%的施暴者来自有虐待行为的家庭。单纯的施暴者,指那些总是可以成功有效地运用攻击,同时从不被别的孩子欺凌的孩子,是成年后反社会人格的有力候选人。他们通常有严重的心理问题,最典型的特点是没有共情能力,不能感受别人的痛苦。在实验场景中,播放一个人手指被针刺的镜头,一般人会情不自禁的皱眉头,仿佛能感受到被刺人的痛苦;而没有共情能力的人就没有这种反应,好像一只破败的膝盖没有膝跳反射。没能发展出共情能力的孩子,通常在极早期的养育中经历过严重挫折,或者本身是家庭暴力的长期受害者,都是一些非常可怜的孩子。
单纯的受难者,指那些只是被欺凌而从不欺凌别人的孩子。他们个性退缩、顺从,有一部分自身带有一些特点,如来自破碎的家庭或身体有瘦弱残疾等特异性。他们屡被欺凌后容易变成习得性无助,在明明有机会反抗或逃走时也选择坐以待毙,就像我们在视频看到的,几乎都没有一丝的反抗。对于受难者来说,被欺凌的经历大多数情况下不仅不是成人礼,反而是一种毁人礼。本来他们长大以后也许会是一个低调温和而有所成就的人,结果只能终生生活在自卑和习得性无助的烂泥潭里。
在校园欺凌的情境中,还有一类角色,同时兼具了施暴者与受难者的双重特征。这个角色的心理问题一般要轻于单纯的施暴者,但重于单纯的受难者,而且在被欺凌了以后,比单纯的受难者自杀风险更高。他们的个性冲动,敏感,易激怒,容易对别人的行为作出敌意归因,而且反抗得毫无策略,他们先是做出过激又无效的攻击反应,然后反给自己招致欺凌。心理咨询有助于他们状况的改善,但是需要做很久,或许好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