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A对孤独症儿童教育训练的个案研究

2024-08-25

ABA对孤独症儿童教育训练的个案研究(精选2篇)

1.ABA对孤独症儿童教育训练的个案研究 篇一

孤独症儿童的情绪行为的个案研究

韦芳燕

一、问题的提出

儿童孤独症((autism)又称自闭症,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1943年美国约翰·霍普金大学的心理医生雷奥·凯纳(Leo Ke er)首次将孤独症作为一种诊断分类提出。他报告了11个患有此症的儿童,其共同表现为:从婴儿期开始很少与人交往,极端孤僻,语言发展迟滞,缺乏交际语言,重复简单活动,要求环境中的刺激保持原样,行为刻板,缺乏想象。Ka er将这类患儿命名为婴儿孤独症(infantile autism)。我国开始对儿童孤独症的研究,特别是对弱视群体的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对孤独症儿童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及重视。

而在家长们中,有些家长对孩子是孤独症的问题并没有正确的看待,也不知道如何去治疗矫正孤独症幼儿,另一方面,如何对孤独症儿童进行个别教育,这对教师提出严峻的挑战。

二、研究目标

作为一线幼儿教师,了解儿童孤独症的特征,采取一定的方法、手段,积极的教育和训练,使孤独症儿童在语言方面的障碍及交流、交往方面的障碍得到较大的改善,对我们更好地研究儿童的认识和情感活动有很大的帮助作用,也为我们了解认识儿童的精神世界提供了可探索的途径。

三、研究的内容、方法

1、文献资料查阅法。用文献资料查阅法掌握整理有关儿童孤独症的理论和实践资料。

2、观察法。观察幼儿在幼儿园中的具体表现。

3、访谈法。通过访谈,和家长、教师交流,如实的记录幼儿在家在园的表现情况以及家庭学校对幼儿的矫正教育情况。

四、研究的时间、对象

研究时间:10个月(2004.9---2005.7)研究对象:小班的一名特殊幼儿

五、研究实施阶段

(一)搜集资料,建立档案 1.个人情况 姓名:郑XX,性别:女,出生年月:2001年3月,入学时间:2004年9月

2.家庭情况 父亲:郑XX,私营商人,文化程度:大专。母亲:朱某某,无业。文化程度:中专。因工作繁忙,父亲很少和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在孩子身上投入的精力较少!母亲的文化程度较低,是较传统的家庭主妇。两个人较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与治疗,注重孩子的发展。

3.表现情况。郑XX小朋友表现情况

能力项目 表现情况 交往平时沉默寡言,从不主动与他人交往,不和别人目光对视,从不关心周围发生的事情,不参加集体活动。玩具不感兴趣。固执要求得到某样东西。

语言 间断性地冒出不符合汉语语法规则的话语并不断重复。以尖叫的方式对大人提出要求。情绪 长时间发呆,或经常性莫名其妙地咬牙切齿,歇斯底里地尖声喊叫,固执。爱好 咬袜子、脱裤子,有时甚至会喝自己的尿液;尿盆、对小大便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趁大人不注意玩起这些东西。

习惯 睡觉时只盖从小到大盖的一床被子,如得不到满足则尖叫、哭闹,并无法入睡。上幼儿园或出行旅游都要带上小被子。

(二)分析原因,确立目标

郑XX小朋友存在着以上的表现状况,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认识理解障碍。郑XX小朋友,理解别人的语言十分困难。当大人向对她提出要求时,她只会做简单的回应,却很少能做出正确的应答。她无法用常人的语言同我们进行沟通,当她想表达自己的需求或情感时,却不知道该如何开口。当别人不理解她所说的话时,她便会歇斯底里地尖叫、发脾气,以此束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同时也希望能引起别人的注意。2.交往障碍。郑XX小朋友同许多孤独症儿童一样,缺乏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兴趣。她对许多人的态度是冷漠的,见到父母也是面无表情。因为她没有掌握与人交往的技能,当她和别人接触时,时常会感到束手无策,久而久之便失去了与人交往的意愿。也许只有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她才不会感到紧张和压抑。3.语言沟通障碍。郑XX由于言语障碍不能象正常人那样灵活自如地运用语言,只能通过触觉、嗅觉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及真实感受,她用手指戳人、用鼻子闻衣物都是想亲近别人的表现。

4.兴趣狭窄,行为刻板重复,强烈要求环境维持不变

孤独症儿童常常在较长时间里专注于某种或几种游戏或活动,如着迷于旋转锅盖,单调地摆放积木块,热衷于观看电视广告和天气预报,面对通常儿童们喜欢的动画片,儿童电视,电影则毫无兴趣,一些患儿天天要吃同样的饭菜,出门要走相同的路线,排便要求一样的便器,如有变动则大哭大闹表现明显的焦虑反应,不肯改变其原来形成的习惯和行为方式,难以适应新环境。郑XX睡觉时只盖从小到大盖的一床被子,如得不到满足则尖叫、哭闹,并无法入睡。上幼儿园或出行旅游都要带上小被子。她手里只有拿了小棉被才愿意出门,上幼儿园。这说明她强烈的要求环境维持不变。

郑XX小朋友刚入园的一些表现引起带班老师的注意,但家长矢口否认孩子的怪异行为,不愿和老师多谈幼儿在家的表现情况。经过老师耐心的多次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这才引起家长的重视,并带幼儿到医院进行诊断治疗,但目前广西区内没有较正规的

儿童孤独症医疗检验手段,但根据郑XX的临床特征表现,可确定为儿童孤独症。

(四)制定方案,提出解决策略

1.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导致孤独症儿童情绪行为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教师家长确认幼儿是孤独症后,平时就仔细观察儿童情绪行为发生的频率、强度和对周围环境及对儿童本身的影响并做好详细记录,在此基础上认真分析其原因和目的,以便及时处理或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改变教育训练方法。如果是身体不舒服,老师及时请医生检查治疗;如果是因为固执刻板行为受到限制而引起,教师则适当调整处理固执刻、板行为的方法;根据具体的原因,家长和教师对郑XX小朋友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

2.感觉统合训练法。

感觉统合训练是指导者根据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和动作发展的状况,以游戏的形式让儿童在活动中做符合他们需要的游戏活动,并在儿童感到困难时,用“我们一起做”、“试试看”、“你能行”等语言或行动鼓励儿童,逐步克服平常教育训练中的因儿童能力不足、训练形式枯燥等等原因而带给儿童的困难,能逐步培养起儿童的兴趣,让儿童感到快乐,进一步有效地化解儿童因做不到而产生的焦虑和紧张,并逐步协助儿童建立起足够的自信心和自然的情绪。在平时的日常活动中,教师常常挤一部分时间和郑XX一起做感觉统合训练。但感觉统合训练之初对情绪行为等会有急速的、显著的改善效果,在后来的训练中效果逐渐缓慢。因此,还需要配合使用其它的方法,以进一步矫正和稳定情绪。3.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着眼点在于信念、知觉等内部思想的改变上。它试图通过帮助儿童摆脱消极的观念,转而接受更积极的思想,从而保持身心健康、改变行为。它仍然遵循教育和学习的原理,吸收了行为矫正技术,对儿童进行指导训练。它强调改正不适当的认知形态及想法是矫正情绪困扰或心理疾病的关键。它是行为矫正的深入发展。在和郑XX的交谈过程中,对她喜欢玩大小便的行为,我们反复的给予她教育指正,让她理解这种行为带来的不良后果,让她有纠正的意识,从而达到改正的目的。4.抓住契机法。据观察发现,孤独症儿童在其发展过程中会有一个智力活跃期,表现出对某种事物和活动的特殊兴趣和爱好,这是对其进行语言训练的最佳时期。例如:郑XX有一段时间非常喜欢荷各种颜色鲜艳的夹子。拿到夹子她总喜欢翻来覆去的观察,爱不释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带班抓住时机,利用夹子与她沟通交流,促进她的语言发展。我教她边指边说出夹子的颜色,个数,她很乐意学而且轻松地学会了,又如:郑XX小朋友喜欢唱歌,并对老师教的歌曲比别的小朋友学得快,每当听完她的演唱时我都会给予充分的肯定,使她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并趁她高兴时请他说出歌曲名字,她都能对答如流。可见,在适当的时机和场合下,孤独症儿童也有交流的兴致,善于发现并抓住这样的时机随机地选择语言内容对其进行训练,可以有效地激发孤独症儿童交往的兴趣,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结论

通过上述方法,经过一年的个别指导,郑XX的情绪得到了基本的稳定。她和带班以及班上的几位同学建立了友好的关系。她现在能够主动地在大人的提示下同别人打招呼,跟大家进行简单地交流,学会了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以前那种歇斯底里的尖叫声也日渐减少。看到郑在这一年里所取得的进步,作为老师,我感到十分欣慰,同时也深深地体会到对这群特殊的弱势群体,家长要正视孩子存在的问题,并积极主动的去矫正,教师要多一双慧眼,多一份关爱,多一点求知的态度,为孩子的教育指出正确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慧聆、周耿《孤独症儿童教育与训练文集》,北京出版社,1997

2、汤盛钦 《特殊教育概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

3、吕静主编 《儿童行为矫正手册》浙江出版社 1992年第1版

4、张澄编 《自闭儿保育手册》世茂出版社 1989年十一月第1版

5、《中国一体化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陈云英 新华出版社

(作者:韦芳燕 广西区直机关第三幼儿园)

2.ABA对孤独症儿童教育训练的个案研究 篇二

摘要:目的: 探讨感觉统合训练对孤独症儿童的疗效。方法: 对50名3~6岁的孤独症儿童进行6个月的感觉统合训练,在训练前、训练3个月和训练6个月后,分别采用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量表和感觉统合评定量表对孤独症儿童的临床症状和感觉统合失调状况进行评估,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经6个月的感觉统合训练,孤独症儿童的前庭失衡、触觉过敏项有较好改善,本体感项次之,学习能力不足项较差;孤独症儿童语言、交往、感觉和躯体运动能力等障碍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而对自理能力的改善较差。结论: 感觉统合训练对治疗儿童孤独症有一定疗效。

关键词:儿童孤独症;感觉统合训练;疗效

中图分类号:G804.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2-0190-03

儿童孤独症是一种以社会交往障碍、语言发育障碍和行为方式刻板怪异为特征的全面性精神发育障碍性疾病,又被人们称为儿童自闭症,严重影响儿童的感知、语言、情感、运动、社会交往等能力,通常从婴儿期开始出现,一直延续到终身[1]。自1943年哈佛的精神病学家Leo Kanner首次提出这一症状以来[2],国内外有不少专家、学者从家庭特征、社会心理、生理解剖、生物化学、遗传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均未找到让大家认同的致病因素,目前较普遍接受的观点是认为孤独症是由于外部环境因素(如感染、宫内或围产期损伤等)作用于具有孤独症遗传易感性的个体所导致的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性疾病[3]。很多国家对儿童孤独症的患病率进行过调查,但发病率的报道不一,大约在2~13人/万之间[4],最近几年我国也有流行病学方面的报道,如 2000年福建省关于儿童孤独症的调查为2.7人/万[5],2001年江苏省有关儿童孤独症的调查为12.25/万[6],如果按这个标准,我国现约有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孤独症患者。从有关临床病例的统计中发现,男女发病有明显差异,多数报道为(4~5):1,我国报道为(6.5~9):1[7]。由于孤独症发病原因不明确,也不太清楚孤独症对患者本人的影响以及如何与孤独症患者进行有效沟通,尤其在配合治疗方面有很大难度,所用药物治疗也仅限于对症治疗,因此至今还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令众多孤独症患者求医无门。国内外几十年的研究和实践证明[8-10],早期教育诊断和功能训练的介入,对于减轻患儿症状,最大限度发挥其潜能至关重要;目前世界各地均以开展早期的教育训练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

感觉统合训练是近年来国内外用于治疗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常用方法,该方法对儿童的行为问题、身体运动不协调、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及学习成绩不佳等不同类型的感觉统合失调儿童有较好的疗效[11-14],但感觉统合训练对改善孤独症儿童语言障碍、交往障碍及行为方式刻板怪异等方面效果如何,至今文献报道的不多;本论文旨在通过对广州市某孤独症训练机构对儿童孤独症患者所采用的感觉统合训练法进行研究,以了解这种训练方法对儿童孤独症患者的疗效,为教育和卫生保健部门、为相关训练机构和孤独症患儿的家庭提供一条易操作、易推广且成本较低的教育训练方法提供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2003年3月至2003年9月在广州市某儿童孤独症训练机构接受训练治疗的孤独症患儿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每位患儿的病历以及询问患儿父母和观察儿童的健康状况,选出符合以下三个条件的孤独症患儿:1)年龄在3~6岁;2)经市级以上医院2~3名副高以上职称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儿童精神病学医生根据DSM-Ⅳ标准确诊且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量表[7](Autism Behavior Checklist,简称ABC,)评分大于51分;3)排除精神发育迟滞、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等疾病,同时无其他严重疾病(如儿童少年心脏病、癫痫病、运动器官疾病或明显肢体残疾等),具有从事简单的身体活动和体育活动的能力;一共筛选出50人,全部为男性,其中3岁组12人,4岁组14人、5岁组14人、6岁组10人。

1.2研究方法

1.2.1感觉统合训练法采用北京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改良的台湾陈文德教授[15]编写的《奇德儿-感觉统合积极疗法》,所有训练教具均由上海中易心理健康研究所设计(包括滑板、滑梯、平衡木、跳床、独脚椅等),严格按照制定的计划采用一对一的方式(即一个治疗师训练一个孤独症患儿)进行标准的感觉统合功能训练,包括前庭功能训练、触觉训练、本体感觉训练等,每周训练六天,每天训练两次,上下午各一次,每次60分钟,三个月为一疗程,共训练两个疗程。根据每位患儿感觉统合失调程度的不同,在训练强度、频率、内容上有所改变,训练时以爬划板为主,然后再根据不同类型的失调,选择相应的训练项目。

1.2.2调查评估工具

1.2.2.1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量表(ABC)包括57个描写孤独症儿童的感觉、行为、情绪、语言等方面异常表现的项目,可归纳为5大因子:分别为感觉9项、交往12项、躯体运动12项、语言13项、生活自理11项。每项的评分是按其在量表中的负荷大小分别给评1、2、3、4分,各项目评分组相加即可得出总分,总分大于51分可诊断为孤独症,37~51分为高度怀疑,需要按诊断标准评判,小于37分基本可排除孤独症,分数越高说明患儿孤独症病情越严重,不良行为越多。

1.2.2.2感觉统合评定量表采用北京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任桂英[16]等人引进并经过信度和效度检验的由台湾郑信雄编制的感觉统合能力检核表,该量表在国内儿童中应用的效度和信度达到使用标准。该量表由58个问题组成,按“从不、很少、有时候、常常、总是如此”五级评分,“从不”评为最高分即5分,“总是如此”评为最低分即1分,评出总分后再将各项原始分数转换成标准T分数(即均数为50,标准差为10),得分低于40分为有轻度感觉统合失调,低于30分为有严重的感觉统合失调。

1.2.2.3疗效判定标准[17]1) 感觉统合失调改善:①显著,感觉统合评定量表至少有一项得分达到正常或提高分≥10;②改善,感觉统合评定量表提高分在5-10分之间;③无效,感觉统合评定量表的提高分≤5分;

2) 临床症状改善。以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量表(ABC)各项及总分的减低值判别改善程度。

1.2.3数理统计法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对原始数据进行常规数理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描述,显著性检验用t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与分析

2.1研究结果

2.1.1孤独症患儿感觉统合失调分布情况50例孤独症患儿除3例无感觉统合失调外,其余47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感觉统合失调,感觉统合总失调率为94%,与邓红珠等[18]报道的孤独症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率96.7%接近,但大大高于任桂英等[17]报道的正常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率(10.3%~35.9%)。尽管感觉统合失调并非孤独症特有,但这种异常的发生率在孤独症中还是相对较高,因此这一结果说明感觉统合训练在孤独症治疗中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本次实验孤独症儿童感觉统合失调情况见表1。

2.1.2不同年龄孤独症儿童训练前后感觉统合评定量表标准分及各因子标准分比较从表2可看出,随训练时间的增加,各年龄组的感觉统合总得分及各项得分逐渐增加,时间越长,增加越明显,除3岁组训练3个月时触觉防御和本体感觉项得分比训练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年龄组训练3个月时总分及各项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训练应尽早开始;训练6个月时除学习能力项得分5岁、6岁组该项得分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各项得分所有年龄组均表现出统计学差异,说明训练时间越长,效果越明显。

2.1.3不同年龄孤独症儿童训练前后ABC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分比较从表3可知,随训练时间延长,各年龄组ABC总分及各因子分逐渐下降,训练时间越长,下降越明显。三岁和四岁组训练三个月时,他们的ABC总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五岁六岁组训练三个月时,ABC总分变化不大,提示训练应尽早开始;但训练六个月时各年龄组总分差异均具有显著意义,说明训练时间越长,效果越明显。在各因子分中,训练三个月时,各年龄组躯体运动能力项均出现显著性差异,语言能力项仅3岁、4岁组出现显著差异,各年龄组交往能力和自理能力项均无统计学差异,亦提示训练应尽早开始;而训练6个月时,各年龄组除自理能力项外,其余各项指标均有统计学差异,也说明训练时间越长,效果越明显。

2.1.4感觉统合失调疗效分析接受训练的47例存在感觉统合失调的孤独症患儿在经过该项训练3个月后有13例疗效显著,20例有改善,14例无变化,总改善率为70.2%。在经过6个月训练后有25例疗效显著,12例有改善,10例无变化,总改善率为78.7%(表4)。

2.2分析与讨论基于感觉统合理论发展而来、以肌肉运动为主的感觉统合训练利用多种训练器材,设立了多种使患儿易接受、感兴趣的运动或游戏情景,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其作用就是根据儿童发育过程中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对感觉统合失调儿童提供一种感觉输入的控制,特别是内耳前庭系统、肌肉关节和皮肤等处输入的感觉,使儿童能够统合这些感觉,促进脑神经生理发展,并同时作出适应性反应,从而达到改善儿童运动协调、语言功能等的目的[18]。本研究结果表明感觉统合训练可较全面地改善孤独症儿童的症状,表现在前庭功能控制、感知觉、社交、语言等项方面,但研究结果也提示,训练应尽早开始,且训练时间越长,效果越显著,这可能是因为①国内外有学者认为,大脑、小脑、脑干等脑部结构的器质性损伤是儿童孤独症的致病因素之一[19、20],而0~6岁是儿童神经系统发育的重要时期,尤其以2~4岁发育最迅速[7],因此训练时间越早,越有利于脑的发育,也越能够减少因脑发育不良给儿童带来的损害;②训练时间越长,进入神经系统的刺激越多,越有利于大脑皮层建立广泛的联系,从而越有利于大脑统合功能的发展;③不同年龄孤独症儿童的基线水平不一样,因此也可能导致训练结果的差异。

本次研究中孤独症患儿的自理能力改善不大,训练前后无统计学意义,学习能力项,经六个月训练基本上仍处于重度失调状态,这可能是因为自理能力的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提高涉及儿童的智力、生活经验、动手能力等多种技能,是多种运动技能的综合体现,而运动技能的学习是一个复杂的神经过程,它有赖于神经通路与可塑性突触的完善功能,需要人体视觉、听觉、痛觉和触觉等多种感受器的信息输入[21],而孤独症患儿通常存在的感觉信息处理通路的不完整和感觉信息组织的不协调,使他们在自身和外界环境的交互作用中无法协调,因而自理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高较困难。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感觉统合训练能有效的改善孤独症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状况,对孤独症儿童前庭失衡、触觉过敏项有较好的纠治作用,本体感失调项次之,学习能力不足项较差;2)感觉统合训练对孤独症儿童语言、交往、感觉和躯体运动能力等障碍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年龄越小,训练时间越长,效果越明显,而对自理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改善较差。

3.2建议

1)感觉统合训练方法由于无药物的毒副作用,训练氛围活泼有趣,儿童乐于接受,且有较好的训练效果,值得作为治疗儿童孤独症的一种有效方法加以推广;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对孤独症基本知识的认识,加强儿童心理卫生健康教育,在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健康普查中纳入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的内容,以利早期发现病人。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47-151.

[2] Menkes JH. Textbook of child neurology. Ed 4. London: lea & Febiger, 1990: 771-773.

[3] 徐向平,汪天柱.孤独症的遗传学研究进展[J].中华儿科杂志,2002,40(5):269-270.

[4] 李雪荣,主编.现代儿童精神病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75.

[5] 罗维力,林力,陈榕,等.福建省儿童孤独症流行病学调查[J].上海精神医学,2000,12(1):3-5.

[6] 汪卫华,翟灵伟,郑丽.江苏省儿童孤独症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12(2):173-174.

[7] 陶国泰,主编.儿童少年精神医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07.

[8] Howlin P O.Practitioner Review: Psychological and educationl treatments for autism[J]. child Psychol Psychiat,1998,39(3):307-322.

[9] Cambell M, Schopler E, Cueva JE, er al. Treatment of autistic disorder[J].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1996,35(2):134-143.

[10] 郭兰婷,单友荷.孤独症的临床学研究进展[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11(3):165-167.

[11] Ottenbacher K,Short MA. Sensory integrative dysfunction in children: Areview of theory and treatment. Advance in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 Pediattrics, 1985,6:287-329.

[12] 任桂英,王玉凤.感觉统合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9:260-262.

[13] 王宇中,陈书香.早期感觉统合训练对儿童心理发育的影响[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9):842-843.

[14]孙志华,姜峰,姬成伟.感觉统合训练对儿童神经心理功能影响的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5,13(2):96-100.

[15] 陈文德,著.学习困难幼儿指导手册一感觉统合积极疗法[J].远东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16] 任桂英,王玉凤,顾伯美,等.儿童感觉统合评定量表的测试报告[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4,8(2):145-147.

[17] 任桂英,王玉凤.感觉统合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9:260-262.

[18] 邓红珠,邹小兵,唐春,等.感觉统合训练治疗儿童孤独症的近期疗效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03,19(9):984-986.

[19]Peterson BS. Neuroimaging in child and adolescent neuropsychiatric disorders[J]. J Amacad C Psychiatry,1995,34:1560-1576.

[20] Deb s,Thompson B. Neuroimaging in autism[J]. Br Jpsychiatry,1998,173:299-302.

上一篇:丽水市公安局领导班子下一篇:大学美术鉴赏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