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铜陵市铜都双语学校高三语文 文言文阅读三复习学案

2024-06-20

安徽省铜陵市铜都双语学校高三语文 文言文阅读三复习学案(精选10篇)

1.安徽省铜陵市铜都双语学校高三语文 文言文阅读三复习学案 篇一

安徽铜都双语学校小组建设的心得体会

如果我们每位同行者都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说法去组织管理学生,我想我们的学生就会有高层次的提高。现在就“小组建设”体验式培训来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小组合作有助于团队精神的培养

所谓“团队精神”就是要有主人翁的意识,有集体荣辱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能与其他合作伙伴一起解决问题,共同攻克难关。小组合作对学生的学习和认知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人际交往,使学生间增加了交流、欣赏,在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激发学生探究解决问题、学习新知的欲望。同时,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弥补了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二、小组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学生是未来的社会成员,必须具备社会人的主体性,而主体性并非是游离于社会的,它必须将个体融入群体之中,并自觉地为这个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当学生进入班集体时,就已进入了一个特有的小社会,他们必须在集体中发挥个人的能动性,在吸取集体的帮助教益和服务集体的活动中,使自身得到发展与提高,从而适应这个小集体。小组合作学习,首先使学生在小集体中相互适应,通过适应这个小集体,逐步过渡到适应大集体,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之所以说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就是因为: ①它创造了学生互相认识、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的机会。在合作学习中,他们学会了把自我融于群体之中,小组的成员成了他或她的几个好朋友,一起学习,一起活动,使之感自己难以离开这个可爱的群体,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合群性。这也是一个人具有社会适应性所具备的基本

素质。

②培养了学生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的好品质。要想适应社会,能与别人密切交往,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他人能热心帮助,真诚相待。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感到要想使自己在学习上有所收获,必须做到小组之间的每一个成员相互帮助,相互取长补短,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从而培养了小组成员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帮助本组成员共同提高的好品质,成为他们在适应社会中所必备的条件。

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和健康个性的养成。社会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是在人的活动中,尤其是在人和人之间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了成员之间合作的机会,增加课堂上学生之间合作、互助的频度和强度,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儿童社会化程度的提高。

三、小组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一个具有自觉能动性、自主性和独立性的人,是一个对事物有自己独创的思维与见解,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具有社会交往能力的开放型人才。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这类人才的有效途径,小组成员能够在小组内进行充分的语言、思维及胆量的训练。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他们能够大胆地将自己的见解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在交流中逐步培养学生能主动与别人交往,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

四、小组合作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机会,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需要满足论”认为,学校是满足学生需要的最主要场所。学生到学校里学习和生活,主要的需要是自尊和归属。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能够充分表现自我的氛围,为每个学生个体提供更多的机遇。人人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和条件,使之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彼此尊重,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使每个学生进一步发现自我,认识自我,他们的主体地位被大大地肯定与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小组合作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问答式的课堂教学中,老师提出问题时,经常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不思考;二是结果完全

错误或结果正确但方法单一。小组合作学习,可使思考结果不正确的学生及时得到纠正;不愿思考的学生在小组学习的氛围中不得不去思考、讨论找到了问题的

答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组内的每一个学生都树立起集体中心意识,增强学生为捍卫集体荣誉而学习的强烈动机,这种学习积极性的三、培训提高,边扶边放

课改搞得好不好,关键在培训,组长和组员的培训这是一个长期而又真正体现新课改的过程。因为在合作学习中,小组长是小组活动的灵魂,既是小组活动的领导者,又是小组活动的组织者,同时又是教师的小助手,小组长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班主任必须要有耐心,而且做到细心。要随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

而这些措施只是一个大的框架,在此基础上,多做一些大胆性的尝试和努力,而且既然是培训,就一定得每个学生牢牢记住为原则,然后就是原则性办事并且坚持很重要,这让我们把课堂改革的核心抓好,那就是班级小组建设的成功,正是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具体体现。

周雅平

2.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 复习 篇二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回答问题。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御史诣学宫,属吏咸伏谒,瑞独长揖,曰:“台谒当以属礼,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宗宪子过淳安,怒驿吏,倒悬之。瑞曰:“曩胡公按部,令所过毋供张。今其行装盛,必非胡公子。”...发橐金数千,纳之库,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节选自《明史·海瑞传》)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

布袍脱粟:

....(2)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 市:

.(3)怒驿吏,倒悬之 倒悬:

..(4)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 .罪: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崔瑗字子玉,早孤,锐志好学,尽能传其父业。年十八游学京师,遂明天官、历数、《京房易传》。主儒宗之。年四十余,始为郡吏。以事系东郡发干狱。狱掾善为《礼》,瑗间考讯时,辄问以《礼》说。其专心...好学,虽颠沛必于是。后事释归家,为度辽将军邓遵所辟。居无何,遵被诛,瑗免归。.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以事系东郡发干狱

以:

.(2)狱掾善为《礼》 .(3)辄问以《礼》说 .为:

以:

为:

(4)为度辽将军邓遵所辟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汉安初,大司农胡广、少府窦章共荐瑗宿德大儒,从政有迹,不宜久在下位。由此迁济北相。时李固为太山太守,美瑗文雅,奉书礼致殷勤。岁馀,光禄大夫杜乔为八使,徇行郡国,以臧罪奏瑗,征诣廷尉。瑗上书自讼,得理出。会病卒,年六十六。临终,顾命子寔曰:“夫人禀天地之气以生及其终也归精于天还骨于地何地不可臧形骸勿归乡里。其赗赠之物,羊豕之奠,一不得受。”寔奉遗令,遂留葬洛阳。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夫人禀天地之气以生/及其终也/归精于天/还骨于地/何地不可臧形骸/勿归乡里 B.夫人禀天地之气以生/及其终也归/精于天/还骨于地/何地不可臧形骸/勿归乡里 C.夫人/禀天地之气/以生/及其终也归/精于天/还骨于地/何地不可/臧形骸勿归乡里 D.夫人/禀天地之气/以生及其终也/归精于天/还骨于地/何地不可/臧形骸/勿归乡里 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郎中”,战国时为宫廷医生。隋唐以后,六部都设置郎中,分掌部内各司政务。

B.“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

C.“太傅”,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老师,故被封为“太傅”。

D.“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

5.(2015课标全国Ⅰ,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时蔡翛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翛不能用。迁至中书舍人。宣 和 末 高 丽 入 贡 使 者 所 过 调 夫 治 舟 骚 然 烦 费 傅 言 索 民 力 以 妨 农 功 而 于 中 国 无 丝 毫 之 益 宰 相 谓 其 所 论 同 苏 轼 奏 贬 蕲 州 安

置 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靖康元年,召为给事中,进兵部尚书。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惠国,崇、观法惠奸。”时谓名言。....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金人围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金兵分四翼嗓而前,兵败退,堕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闭。是日,金人遂登城。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傅。帝兼旬..不返,傅屡贻书请之。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则以死继之。”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遂从太子出。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明年二月,死于朔廷。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节选自《宋史·孙傅传》)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孙傅入仕以后,积极向上建言。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对尚书蔡翛纵论天下大事,劝蔡迅速有所变更,否则必将失败,可惜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B.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者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

C.孙傅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他任兵部尚书后,从效用角度高度评价祖宗法度和熙、丰年间的法度,批评崇、观年间的法度,受到时人赞许。

D.孙傅舍身取义,死后谥为忠定。太子被迫至金营,孙傅随往,却受到守门者劝阻,他表示身为太子傅,应誓死跟从太子;后被金人召去,死于北廷。

6.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李膺字元礼,颍川襄城人也。性简亢,无所交接,唯以同郡荀淑、陈寔为师友。

初举孝廉,为司徒胡广所辟,再迁青州刺史。守令畏威明,多望风弃官。复征,再迁渔阳太守。寻转蜀郡太守,以母老乞不之官。转护乌桓校尉。鲜卑数犯塞,膺常蒙矢石,每破走之,虏甚惮慑。以公事免官,还居纶氏,教授常千人。南阳樊陵求为门徒,膺谢不受。陵后以阿附宦官,致位太尉,为节者所羞。荀爽尝就谒膺,因为其御,既还,喜曰:“今日乃得御李君矣。”

(1)鲜卑数犯塞,膺常蒙矢石,每破走之,虏甚惮慑。以公事免官,还居纶氏,教授常千人。译文:

(2)陵后以阿附宦官,致位太尉,为节者所羞。译文:

(3)荀爽尝就谒膺,因为其御,既还,喜曰:“今日乃得御李君矣。” 译文:

答案全解全析

1.答案(1)穿布衣,吃粗米(2)买(3)使……倒吊(4)加罪

解析(1)“布袍脱粟”为两名词并列,只能用作动词,解释为“穿布衣,吃粗米”。(2)“市”与“肉”并列,皆为名词,必有一词用为动词,“市”作动词,解释为“买”。(3)“倒悬”后面不能加宾语,此处带有宾语“之”,则为使动用法,解释为“使……倒吊”。(4)“罪”本为名词,此处用作动词,解释为“加罪”。

[参考译文]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海瑞)乡试中举,代理南平县教谕之职。御史来到县学学舍,下属官吏都跪地拜见,唯独海瑞只作揖,不下拜,说:“(按规定)在御史台谒见御史,应当用属官的礼节,(可)这个厅堂是师长教诲生员的地方,不应该屈膝下跪。”(后海瑞)升任淳安县知县,在任上穿布衣,吃粗米,让家中老仆种菜自给。总督胡宗宪曾经告诉别人说:“昨天我听说海县令为母亲祝寿,买了二斤肉。”胡宗宪的儿子路过淳安,惹怒了驿站的官吏,驿站的官吏把他倒吊起来。(有人报告海瑞,)海瑞说:“从前胡公巡察所辖各地,下令经过的地方不要招待。现在看此人的行装非常奢华,一定不是胡公子。”(海瑞)打开(他的)行囊,有数千两银子,收缴到国库里,派人骑快马把这件事报告给胡宗宪,胡宗宪无法加罪海瑞。2.答案(1)因为(2)学习(3)拿(4)表被动

解析(1)此句中的“以”,根据句意“崔瑗被关进东郡发干县的监狱”是因为某些事情判断,应为“介词,因为”。(2)此句中的“为”,根据句意“监狱长善于学习《礼经》”,可确定应为“动词,学习”。

(3)此句中的“以”,根据句意“他常常向监狱长请教《礼经》的有关问题”,可确定应为“介词,拿”。(4)根据句意“被度辽将军邓遵征召”可判断此句为被动句,“为”和“所”连用,表被动。

[参考译文] 崔瑗字子玉,在他幼年时父亲去世,他专心好学,全能继承他父亲的学业。他十八岁时来到京师洛阳交游问学,于是通晓天文、律历、数术、《京房易传》,诸多学者们把他当作宗师。崔瑗在四十多岁时,才任为郡衙的办事吏员。后来因事被关进东郡发干县的监狱。监狱长善于学习《礼经》,崔瑗受审讯之外,常常向监狱长请教《礼经》的有关问题。他专心好学,即使身处颠沛流离之中也一心从事学问。后来官司结案回到家乡,被度辽将军邓遵征召。不久,邓遵被杀,崔瑗免职而归。

3.答案 A 解答此题,要注意运用排除法。首先“人”是主语,“夫人禀天地之气以生”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故其中间不可断开,排除C、D两项。再由“归精于天”和“还骨于地”是两个相对应的句式,可排除B项。

[参考译文] 汉安初年,大司农胡广、少府窦章共同推荐崔瑗为年老有德的大儒,从政期间政绩突出,不应该让这样的人才长久处于下位。因此升任他为济北相。当时李固任泰山太守,赞美崔瑗的文雅,写信致礼殷勤对待。过了一年多,光禄大夫杜乔充任八使,到各郡巡视,他向朝廷检举崔瑗犯有贪污罪,于是崔瑗被征到廷尉狱。崔瑗上书为自己辩护,得以申理被释放。正遇上得病而去世,时年六十六岁。临终时,看看儿子崔寔说:“人是乘天地之气以生,到去世时,归精气于上天,还骸骨于土地。哪里不可埋葬尸骨,不必回归故乡。那些馈赠的物品,羊猪之类的祭奠,一概不得接受。”崔寔遵奉他的遗命,于是留葬在洛阳。4.答案 A “战国时为宫廷医生”错,应该是“战国时为宫廷侍卫”。5.答案 B “杀二宦者”不正确,原文为“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

6.答案(1)鲜卑多次侵犯边塞,李膺常常冒着飞箭流石,每次都击退来敌,敌寇非常害怕他。后因公事被免去官职,回纶氏居住,教授的子弟常有上千人。

(2)樊陵后来凭巴结宦官,做到了太尉的职位,被有节操的人所鄙弃。

(3)荀爽曾去拜谒李膺,趁便替李膺驾车,回来后高兴地说:“今天竟能够给李君驾车。” 解析(1)数:多次。走:使……逃跑。以:因为。教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2)附:依附。为……所……:被。(3)谒:拜谒。因为:趁便替。乃:竟然。

[参考译文] 李膺字元礼,颍川郡襄城县人。禀性孤傲清高,不大与人交往,只把同郡人荀淑、陈寔当成师友。

(李膺)最初被举荐为孝廉,后被司徒胡广征召,又升任青州刺史。郡守县令害怕他威严清明,听说后大都弃官而去。后再次被征召,调任渔阳太守。不久转为蜀郡太守,因为母亲年迈请求不赴任。转为护乌桓校尉。鲜卑多次侵犯边塞,李膺常常冒着飞箭流石,每次都击退来敌,敌寇非常害怕他。后因公事被免去官职,回纶氏居住,教授的子弟常有上千人。南阳的樊陵请

3.安徽省铜陵市铜都双语学校高三语文 文言文阅读三复习学案 篇三

[考点对练](炼字!)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秦淮竹枝词

【清】 纪映淮

栖鸦流水点秋光,爱此萧疏树几行。不与行人绾离别,赋成谢女白雪香。

注:①按此诗的内容,诗题应作《秦淮柳枝词(或杨柳枝词)》。②纪映淮:清代著名女诗人。③谢女:东晋才女谢道韫,曾以飞絮比雪,后世遂用“咏絮才女”称之。

试分析首句中“点”字的妙处。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对“点”字的赏析,考生要结合诗句中作者描述的景象以及整个诗歌的情感倾向。首先理解首句的含意,明白“点”字的意思,然后注意“点”字写景的效果。

答案:示例:寒鸦栖息在秦淮河边的柳树上,秋水缓慢流淌,这些景象点染成一片秋色。用一“点”字,既显示了寒鸦的稀少,又表现了流水的舒缓,一字兼有对两种景象的描述作用,体现了环境的清冷萧瑟,用字极为工巧。

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友人入蜀 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注③②①注:君平:汉高士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以卖卜为生。请结合颔联赏析“起”“生”二字的妙处。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具体来说属于对“炼字”的考查。题干已经明确地指出赏析的对象是颔联中的“起”“生”二字,作答时,应分析其在突出诗歌形象的特征、创设意境、表达情感等方面的作用。

答案:示例:颔联写人在栈道上走,山崖峭壁迎面而来,从人的脸侧重叠而起,云气依傍着马头而升起翻腾。“起”“生”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栈道的狭窄、险峻、高危,意境奇美。

[考点对练](赏析关键词〈诗眼、词眼〉关键句!)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问题。

菩萨蛮 赵令畤

春风试手先梅蕊,[注]

姿冷艳明沙水。不受众芳知,端须月与期。

清香闲自远,先向钗头见。雪后燕瑶池,人间第一枝。

注::面目光泽艳美。

试赏析“姿冷艳明沙水”一句的优美意境。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该句七个字,“姿冷艳”写梅花本身的美丽;“明沙水”描绘出一片冰清素洁、纤尘不染的环境。彼此映衬,更给人以风姿俊逸、神采奕奕的感觉。

答案:本句描绘了梅花的风采:姿色美丽,冷韵幽香。相伴它的是明沙净水,更突显出梅的冰清素洁、纤尘不染,给人一种风姿俊逸、神采奕奕的意境美。

4.阅读下面这首明词,回答问题。

踏莎行·题画 【明】 边贡

露湿春莎,草生芳甸,渔舟迤逦依山转。斜光明灭照村墟,绿槐深护幽人院。小栅鸣鸡,古梁巢燕,柴门不锁蓬蒿遍。问渠莫是武陵源?一溪流水桃花乱。

本词的词眼是哪句话?请指出并简要分析。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示例:分析词眼,主要是看其能不能反映全词的中心内容,是不是能够体现作者的感情倾向。

答案:本词的词眼是“问渠莫是武陵源”一句。一是因为全词的描写都指向“武陵”:景色幽美,生活淳朴,远离尘嚣,与陶渊明笔下的武陵何其相似;二是因为此句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倾向——对此地此景的热爱,对山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5.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真州绝句五首(其四)

王士祯

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

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注:

王士祯(1634~1711):清朝山东新城(今山东桓台人),别号渔洋山人。顺治十五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著有《带经堂集》《渔洋诗话》等。这首诗写于康熙元年(1662),作者时任扬州推官。

“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诗句进行简要分析。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艺术特色的赏析能力。解答本题要先点出艺术手法,然后分析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最后作一评论。白描是不重辞藻修饰和渲染烘托的表现手法,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本题也可从动静结合或直抒胸臆的角度回答。

答案:诗句运用了白描的手法,描绘出一幅傍晚时分,太阳西斜,风儿初定,红红的树影映满半江水,江边渔民卖鱼声此起彼伏的优美风光。“日斜风定”“半江红树卖鲈鱼”自然清新,境界淡远,语言含蓄,富于生活气息。

6.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眼儿媚 石孝友

愁云淡淡雨萧萧,暮暮复朝朝。别来应是,眉峰翠减,腕玉香销。

小轩独坐相思处,情绪好无聊。一丛萱草,几竿修竹,几叶芭蕉。

“愁云淡淡雨萧萧,暮暮复朝朝”连用四个叠词“淡淡”“萧萧”“暮暮”“朝朝”,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分析叠词的表达效果,要结合叠词的一般表达特点和诗歌具体的语境来分析。叠词的作用总体来说是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起强调作用。

答案:“淡淡”摹阴霾的天色,“萧萧”状淅沥的雨声,阴霾的天色与淅沥的雨声交织成惨淡的画面,为相思怀人布设了特定背景,也衬托了主人公心头的忧愁和凄凉。“暮暮”“朝朝”则表明愁云苦雨久久不散,突出相思无聊之长久。

7.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菩萨蛮·丹阳道中

【元】 宋褧

西风落日丹阳道,竹岗松阪相环抱。何处最多情?练湖秋水明。

驿城那惮远?佳句初开卷。寒雁任相呼,羁愁一点无。

词的上阕是如何营造爽朗清新情调的?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解答这类题注重分析诗句使用的意象,体现的特征。比如,第一句使用了“西风”“落日”的意象,很容易让人理解为悲凉、凄清的景色,但从后三句看,诗歌描写了“竹岗松阪”和“练湖秋水”等,四句联合起来表现的是一种幽静、清新的景色,体现了词人在丹阳道中轻松、快乐的情感。

4.安徽省铜陵市铜都双语学校高三语文 文言文阅读三复习学案 篇四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横岭苍茫

李 御

故乡门前有座山,名横岭。一道横亘于眼前且耸入云天的屏障矗立在你面前,犹如一位彪形大汉,既护住你的村庄田园,又阻隔你投向远处的目光。

开门相见,横岭就像与你相生相伴的一部分,显得格外熟络。清晨,你可以看到雾幔缭绕;午间,你会感到热烈张扬;而夜晚,你会体味到峰峦如磐,如同巨人的臂膀,环绕于你,呵护于你。

我第一次爬上横岭的记忆已很模糊,但绝对是上山斫柴。那是寒暑假的“必修课”。从村里上山,要走很久蜿蜒曲折、山石嶙峋的山路,才能到达山顶。也是在横岭,我认识了山枣、山楂、山胡椒,认识了野猪、野鸡和野兔。一双草鞋,一副稚嫩的肩膀,扛起了山里人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艰辛与快乐。

一个寒暑假,天天走在山道上,我几乎熟悉了其间的每一道弯,每一块巨石,路旁的每一棵大树和路边的每一孔泉眼。饿了,摘一串野果充饥;渴了,掬一捧山泉,沁人心脾。

上山斫柴,汗流浃背,不饿不渴之后,就一个劲唤风,当山风从胸前背后徐徐掠过,人就会觉得风是最贴心的伙伴。山中精灵莫过于风,有声响,但不声张,把爽适给你,又悄然走过,你若再唤,又会飘然而至。

人在山里,有时想笑,有时想哭,有时想唱,有时想喊。站在山顶,吼几句刚学会的山歌,无人聆听,无人喝彩,但自己很快活,很惬意。

山的阻隔,虽不同于锁链,但形同于门,总想推门而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当我怀揣一份渴求离开小山村,走入不一样的世界,多少年后,回首顾盼,故乡与横岭却依然在我的梦中。一个人骨子里的情结也许永远牵绊于生你养你的那山、那水、那片热土。

横岭早已修通了穿山隧道,昔日的羊肠山道已被水泥公路所覆盖。前些年,我曾陪父亲一起开车穿过隧道,去了山那边的横岭水库。一泓碧水,既可调洪,又可发电。这也算是生养我的那片土地上沧桑巨变的一帧缩影吧。

在山上,拜访过我所熟悉的一位家乡“父母官”,他在仕途正旺时,毅然辞职上了横岭,带领乡亲们种植油茶树。其中的酸甜苦辣,他知道,山民们也知道。在山寨的火塘边,他对我说了这样一席话:“现在不缺想当官的,也不缺能当好官的。但还是缺能真心实意与百姓摸爬滚打,一起做点事的。我从山里出去,又回山里,也算是返璞归真吧。”几经风雨霜雪,如今油茶林已经硕果满园,而他却长眠在了其人生所拼力冲刺的油茶林。

在横岭,山民朋友争相给我介绍一位来自大都市的姑娘,一位名校毕业的女生,自愿来到横岭深山的学校当教师。亲友不理解,水土不服,被毒蛇咬伤,她也没有退却。我特意去学校造访,可惜正赶上女教师去山外为孩子们购买课外读物,未能谋面,却在橱窗里读到了孩子们创作的儿歌:“山有形,山有道。你喊他答应,你走他不跑,冬去春来就不老。”“山儿高,山儿陡,山儿就像个乡巴佬。一坐几千年,高高低低都知道。”我在橱窗前徜徉吟叹,一点点走近山区老师与可爱的孩子们。

横岭就是如此。她是沉寂的,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看天观云的老人。但在沉寂中孕育与滋养着万千生物,给你根,给你直指云天的一片天空。面对横岭苍茫,我似乎读到了很多,却又心静如水,或许这就是生活中的另一种神示吧。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A.散文第二段的景物描写抓住不同时段横岭景物的特点,运用排比、白描、比喻手法,表现了横岭昼夜变化的自然之美,表达了对横岭的喜爱和感激之情。B.“我”怀揣着梦想和渴望离开小山村,在另一个不同的世界里打拼。而骨子里的情结永远牵绊于淳朴美丽的小山村,因为外面的世界真的太嘈杂太肮脏了。

C.横岭山民为“我”介绍一位来自大都市的姑娘作对象,因为山民们热爱她,那位姑娘把自己的青春和知识全部奉献给了贫瘠的横岭,而“我”也被她深深感动了。

D.横岭历练了“我”的人生,增长了“我”的见识,解除了“我”的饥渴,给了“我”精神慰藉和心灵自由,使“我”永远挂怀于那片热土。

2.作者为什么要写家乡的“父母官”和都市来的大学生?

3.请探究文章结尾处“另一种神示”的意蕴。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铁 凝

多年前的一个秋天,我因事去天津。行前朋友嘱我带封信给孙犁老师。我脸上竟显出了难色,我怕见大作家,尽管他的优美篇章有些我几乎可以背诵。我还听人说过,孙犁的房间高大幽暗,人也很严厉,少言寡语,连他养的鸟在笼子里叫得都不顺畅。向我介绍孙犁的同志很注意细节的渲染,而细节是最能给人以印象的。我怎么也忘不掉这点:连孙犁的鸟都怕孙犁。

我带了信,终于走进了孙犁老师的“高墙大院”。这是一座早已失却了规矩和章法的大院,如今各种凹凸不平的土堆、土坑在院里自由地起伏着,稍显平整的一块地,一户人家还种了一小片黄豆。那天黄豆刚刚收过,一位老人正蹲在拔了豆秸的地里聚精会神地捡豆子。我先看到老人的侧面,就猜出了那是谁。

看见我,他站起来,把手里的黄豆亮给我们,微笑着说:“别人收了豆子,剩下几粒不要了。我捡起来,可以给花施肥,丢了怪可惜的。”

他身材很高,面容温厚,语调洪亮,夹杂着淡淡的乡音。说话时目光很少朝你直视,你却时时感觉到他的关注。他穿一身普通的灰色衣裤,当他腾出手来和我握手时,我发现他戴着一副青色棉布套袖。他引我们进屋,高声询问我写作、工作情况。很快就如释重负。我相信戴套袖的作家是不会不苟言笑的。戴着套袖的作家给了我一种亲近感。

再次见到孙犁老师,是次年初冬。那天很冷,还刮着风。他刚裁出一沓沓粉连纸,和保姆准备糊窗缝。见我进屋,孙犁老师迎过来说:“铁凝,你看我是不是很见老?我这两年老得特别快。”

“您是见老。”我说。

接着我便发现,孙犁老师两只袄袖上,仍旧套着一副干净的青色套袖。套袖的颜色是凝重的,人却洋溢着一种干练的活力,一种不愿停下手、时刻准备工作的情绪。

我又见到孙犁老师,是和六七位同行一道。那天他没捡豆子,也没糊窗缝,正坐在写字台前。桌面摊开着纸和笔,大约是在写作。看见我们,他立刻停下工作,招呼客人就座。我还是先注意了一下他的袖子,又看见了那副套袖。

那天他很高兴,随便地和大家聊着天,却并没有摘去套袖的意思。这次我才意识到,戴套袖并不是老人的临时“武装”。

一副棉布套袖,到底联系着什么,我说不清。我没问过孙犁老师为什么总戴着套袖。也许,他也会说是为了爱护衣服,但我深信,孙犁老师珍爱的不仅仅是衣服。不然,为什么一位山里老人的靛蓝衣裤,就能引他写出《山地回忆》那样的名篇?尽管《山地回忆》里的一切和套袖并无联系,但它联系着织布、买布。作家没有忘记,战争年代山里一个单纯、善良的女孩子为他缝过一双结实的布袜子。而作家更珍爱的,是那女孩子为他缝制袜子所付出的劳动和在这劳动中倾注的难以估价的感情,展现的中华民族乐观向上、坚忍不拔的天性。是这种感情和天性,滋养着作家的心灵。

正月已近。“正月里来是新春”,春天是开拓、创造的季节。春天永远属于勤劳、质朴、潜心创造着的人。春天离珍惜它的人最近。

1.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A.本文借物抒情,通过叙写“我”对套袖逐步深入的认识过程,颂扬了孙犁老师的简朴美德和淡泊名利的精神。

B.“套袖”是行文的线索,作者三见孙犁老师,次次都写到了套袖,并通过套袖反映出孙犁老师的不苟言笑与宽容。

C.作者说孙犁老师的住处是高墙大院,并特意加了引号,强调了孙犁老师的院落高大,与他的大作家身份相匹配。

D.文章以赞美春天收束全文,抒发了作者对孙犁老师勤于耕作的深深敬意,又深化了主旨,升华了感情,余味无穷。

2.联系全文,回答文章以《套袖》为标题的作用。

3.有人认为这篇文章的结尾段与全文内容联系不大,可以删掉。你认为可以删掉吗?请表明观点并阐述理由。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太湖碎锦

范烟桥

①太湖,用文人的套语来形容,是“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民间则说“八百里太湖跨三州”。不经过实测,这样笼统地画出一个轮廓,只能给人们一种山明水秀、浩瀚无际的想象。至于它有什么诗情画意,要费一点时间实地去观察、探索,才能领会。

②我从不同的角度,看太湖的部分画面,就感到有不同的胜概。洞庭东山、西山是太湖里两个主峰。东山周围五十余里,山势并不陡峭,土壤又滋润,经劳动人民世世代代辛苦经营,已成了丰产地区。山下坡田,种植各种水稻,是秋熟的主要农作物。夏熟是三麦和油菜,还有豆类和蔬菜瓜果。他们更有园艺的丰富经验,梅、杏、桃、李……多得数说不尽。枇杷、杨梅和洞庭红(橘名)名闻远近。随着春夏秋冬,它们先后开花结果,春天果然是“姹紫嫣红开遍”,夏天、秋天、冬天,也是各有烂漫绚丽的景色。说是“美尽东南”,并不夸张。从观赏说,四时皆宜;从生产说,那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江南的许多淡水鱼,这里样样都有。朝出暮归的千百艘大小渔船,点缀湖光水色中,渔民们勤劳、勇敢,征服自然,利用自然。

③西山和东山隔着东太湖,东山最高峰——莫釐,和西山最高峰——缥缈遥遥相对,同为七十二峰的领袖。西山也是丰产地区,同是“花果山”,东山所有的名花嘉果,西山都繁生着。从东山坐独具风格的小艇——龙飞快,驶入东太湖,莫釐峰头,云气滃然如蒸。别的不知名的远近诸山,时隐时现,好似给烟波吞吐着,山色因明暗而浓淡不一。船家果然有眼明手快的本领,坐在船里的我,到湖心时常为颠簸震荡而惊心动魄。正因为如此,而愈觉山水奇丽得来不易的乐趣。兀立在东山、西山之间的石公山,则是以玲珑秀逸的姿态吸引着人们。小艇乘风破浪而去,到了山下,显然可见四围的山石,经过千万年的冲刷,有了“皱、瘦、透”的美姿,早给鉴赏者陆续凿去了,苏州园林里的太湖石,都是取于石公一带的石山。因此,石公山像斧削过,没有了山脚,正如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④假使从苏州直接到西山,出蠡口,就展开了图画,山更多,湖更大,变幻就更多。王鏊“山与人相见,天将水共浮”,冯善“震泽春浮涨碧漪,净涵天影漾玻璃”,能把湖山之胜,描绘得恰到好处。道书上所说的第九洞天——林屋,就在西山。到了里面,石壁嶙峋如雕塑,是洞庭一奇。这里有许多神话,和山农们闲谈,妄言妄听,也增添了些兴趣。而西边的消夏湾,更附会着西施的种种传说。山湾柔顺的湖水,浅而澄清,可以游泳。有着荷花、菱叶,清风徐来,颇有凉意,确是夏天避暑的好去处。到了包山寺,才窥见缥缈峰突起在丛林杂树之上。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有了山,有了水,才见得山的灵秀,水的空......................明。太湖就以此特饶奇胜。

⑤太湖还有四个画面,和洞庭东山、西山合起来,差不多得见其全貌。一是从湖州到无锡的一段水程,在群山断续中经过,前后左右可以看到云峦起伏,似乎它们都有动态,与人游戏。一是从无锡到宜兴,数十分钟的汽车行程,在湖边掠过,太湖平铺在车外,远山几抹,可望而不可即。一是无锡的鼋头渚,割取了太湖的一角,经过人力的整理,有着怪石突兀、惊涛汹涌的奇趣。不仅有色,而且有声。夕阳将下,余晖照映湖面,金光璀璨,不可名状。一是苏州光福的石壁,也是太湖的一角,更见得静止处,已不是空阔浩渺的光景。而即小见大,可以使人有更多的推想。

⑥阴、晴、风、雨、云、雾,固然使山水多变,适逢其会,逸趣横生。便是朝曦、夜月下特有的湖光山色,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古今诗人画师,尽管灵思妙想,摄取片段到诗画里,有着他们的杰作,还是概括提炼。我更无能,凭我接触到的,写了些体味,或许有三言两语,能引起到过太湖者的同情,作会心的微笑。毕竟是“尝鼎一脔”,太湖实在是描写不尽,描写难工的。

(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对太湖东山、西山及太湖在阴、晴、风、雨、云、雾下的变幻做了详细的描绘,表现了太湖山水的多变与逸趣横生。

B.文章引用形容太湖的套语、诗句,谈及苏州园林、道书记载和神话传说,增添了太湖的人文色彩和传奇性。

C.文章用“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比喻四围山石被削取的石公山兀立湖面这一湖山相映的景致,极为生动形象。

D.本文写太湖美景,详略有致,既有整体勾勒,又有局部描写,自然景色与审美体验有机融合,韵味丰富。2.结合全文,分析标题《太湖碎锦》的内涵和作用。

3.文中说:“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你是否赞同这个说法?结合本文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思考。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沧桑黄河岸

韩振远

想来应该是在洪荒时代吧,或者更早。从高原雪山流下的河水肆虐横冲,浪涛连天,在山峦沟壑间择路而行,一路冲刷。于是,就有了河岸。

没有河岸的河流不是河流,有了河岸的黄河水,就有了约束。在河岸间流淌的黄河水,不论是激荡狂放,桀骜不驯,还是平静无奈,死气沉沉,都在沿着河岸规定的线路奔流。尽管会穿越千山万壑,拐过九曲十八弯,冲撞跳跃,始终都还在河岸之间。

河的归宿永远是大海,河岸永远是河的屏障。尽管有时河会冲冠一怒,但它到底还要选择新的河岸。对于黄河来说,晋陕峡谷好像铜墙铁壁。滚滚流淌的黄河水,一进入这道横亘在晋陕之间的天堑,就变得暴躁起来。仿佛一队浩荡奔来的铁骑般,在一道道关隘前,越战越勇,却越陷越深。在岩石与激流的对抗中,碰撞出惊心动魄的气势,又绘制出一幅幅令人心荡神驰的美景。群山之间,便有了老牛湾、碛口、孟门、壶口、禹门口。在人类的啧啧赞叹声中,黄河水却不得不收束起高傲的身躯,经过一番苦斗,涌入深邃狭窄的河道。

在一个凄风萧瑟的日子里,我和《山西文学》主编鲁顺民来到了河曲县一个叫“弥佛洞”的地方。钻过一道石洞,深深的河谷便骤然出现在面前。这里是真正的河岸,我们站立的地方是在河岸半壁开凿出的一条栈道,窄窄的,宽不过二尺。朝上望,怪石狰狞,好像悬在头顶;朝下望,河水幽幽,如临深渊。河水在脚底下流淌,两面石质的河岸高耸,对面的高原仿佛伸手可触。再朝身后望,我和顺民都被河水感动了。眼前坚硬的岩石上,印着一道道细密的纹理,那该是黄河水经年累月冲刷的痕迹。看上去,那些纹理轻盈流畅,好像是随手画上去的。

细看,整个崖壁像一本叠起的书,那一道道水痕就是厚重的书页,不用打开就能看到黄河悠久的历史;又像一道道年轮,清楚地记载着黄河水流过的轨迹。

没想到河水会如此坚忍,不停地冲刷,不断地切割。河谷在一点点加深,河岸在一点点增高。不知过了多少年,经历过多少惊涛骇浪,终于有了这险峻奇绝的河岸。我们敲下了一块岩石,准备带回去欣赏。把印有黄河纹理的岩石带回去,就等于把河岸带回了家,也等于把黄河的精髓、气质带回了家。这一段黄河堤岸是黄河自己的选择,也是黄河自己开凿出来的。我们那里有着完全不同的河岸。

到了与汾河交汇的地方,黄河已经跃出龙门,看上去轻松多了。没有了逼仄狭促的山崖,河水从容随意地流淌,连神情都是那么欢快。到了这里,河面豁然开朗,两岸高耸的山峦骤然消逝,变成了低矮怯懦的黄土塬。面对余怒未消的河水,河岸像一群败兵般,远远退去,隔着宽阔的河滩在雾霭芦苇间窥望。河水便像王者之师般,放慢了脚步,迈着从容的步伐傲然流过。

河滩宽二十多里,河水忽东忽西,信马由缰,似乎再也不在乎河岸。

然而,站在船上从河里驶过,会看到远处的河岸依然苍茫雄劲,表现出了该有的气势。河水流淌着,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好像无拘无束,却从不能越出河岸,仿佛冥冥中有一道桎梏,不能逾越一步。

再往前走,河水好像变得闷闷不乐,不时发怒,激荡起浪涛,朝岸边迅猛冲去。沙质的河岸轰轰地坍塌,一步步向后退去。几年前,在河边的崖头上,我看见一位满头苍发的老者正在出神地望着涌动的河水。一阵闲聊后,话题扯到了河岸。老者的脸上露出悲戚的神情。他指着河水说,几十年前,河岸在那里,如今,后退有几百米了。我叹然,不知道自己是叹息河水的无情,还是叹息河岸的无奈。

如今,再站在黄河岸边,脚下的堤岸已是用铁丝网住的石堤。河水还在气势恢宏地哗哗涌动,却再也奈何不了堤岸。

再往下,流淌在平原上的黄河才真正信心十足。两面人工修筑的河岸固然挡住了河水,在我看来,那已经是战战兢兢的河岸了。

(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第一段中说“这一段黄河堤岸是黄河自己的选择,也是黄河自己开凿出来的”,鲜明地突出了黄河历史的久远,当然也体现了人类的无能。

B.文中写“有了河岸的黄河水,就有了约束”“始终都还在河岸之间”等内容,是为了将黄河水与其他地方的水对比,从而突出黄河水的气势。

C.“弥佛洞”石洞前,河谷很深,人站在宽不过二尺的栈道上,上方怪石狰狞,脚底下河水在流淌,作者和鲁顺民被河水感动了。

D.作者认为,岩石上印着的一道道细密的纹理是黄河水冲刷的痕迹,把岩石带回去,就等于把黄河的精髓、气质带回了家,这完全是无稽之谈。

2.文章第五段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写晋陕峡谷处河岸的特点?请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3.文末作者说:“在我看来,那已经是战战兢兢的河岸了。”请结合全文,并联系现实,谈谈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这一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

一、1.D A项,没有运用白描手法。B项,原文并没有说外面的世界“太嘈杂太肮脏”。C项,文中并没有明显看出山民要把姑娘介绍给“我”作对象。

2.参考答案①“父母官”和大学生的宽广的胸怀、无私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壮举,体现了横岭孕育滋养万物的大爱性格;②揭示了横岭巨变的原因,预示着横岭的未来会更加美好;③丰富了题目的内涵,使“苍茫”厚重的人文意蕴具体可感。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在文中找到题目中涉及的内容,然后再看这一内容与上下文的关系,与主题的关系。文章倒数第三段写“家乡‘父母官’”,倒数第二段写都市来的大学生,他们都具有宽广的胸怀、无私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壮举,这是横岭巨变的原因,有厚重的人文意蕴,也预示了横岭的未来会更加美好。

3.参考答案①看淡功名利禄而造福社会;②抛却喧嚣浮华而返璞归真;③追求内心宁静而大有作为;④历经人生磨难而绝不退却;⑤尽力奉献而不事张扬。

解析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主要考查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解答本题时应抓住前面的话“她是沉寂的,就像一位饱经风霜……却又心静如水”进行分析。

二、1.D A项,文章并未明显体现出孙犁老人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B项,根据文章内容可以看出,孙犁老师很平易近人,并不是不苟言笑,文中也没有说到“宽容”。C项,高墙大院加引号,并非实指院落高大,是指没见大作家之前的心理阻隔,表现对大作家的心理敬畏。

2.参考答案①作为行文的线索,贯串始终,使结构浑然一体。②以小见大,从细微处表现了孙犁先生的平易近人(有亲切感)、勤劳质朴(热爱工作)、珍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珍重劳动的尊严和德行的人格品质)。③“套袖”凝结着劳动人民的感情,展现了中华民族乐观向上、坚忍不拔的天性。

解析标题的作用从文章的情节、人物的性格和文章主旨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此题主要是从线索角度分析标题作用,从以小见大的手法角度,分析标题对反映人物的性格和突出文章主旨所起的作用。

3.答案示例(1)可以删掉。理由:内容上,与前文联系不够紧密,衔接生硬,略显突兀;结构上,前文已经相对完整,结尾实属赘余。

(2)不可以删掉。理由:文章以赞美春天收束全文,更加生动形象,抒发了作者对孙犁老师勤于耕作的深深敬意,又深化了主旨,升华了情感,余味无穷。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结构。就本题而言,先摆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分别从文章结构的完整性、人物的形象性和文章的主旨表达上分析原因即可。

三、1.A 作者对太湖东山、西山及太湖在阴、晴、风、雨、云、雾下的变幻的描绘有详有略,主要是表现太湖山水的逸趣横生,所以A项不正确。

2.参考答案①“碎锦”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太湖景色的丰富多彩,表达了作者对太湖的喜爱和赞美。②具有统摄全篇和联结全文的作用。因太湖辽阔,作者只选取了有代表性的几处景色来描绘,并通过这些“碎锦”的组合,呈现太湖的全貌。③作者以“碎锦”表明其文只能算是对太湖美景的部分呈现,既表现了他的谦虚,也暗含了对描写难尽的太湖美景的赞赏。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标题的作用。内涵主要是从内容和主题的角度思考。本题的答题思路可以从内容主题、结构、表达技巧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3.答案示例(1)赞同。近观和远眺是两种不同的审美视角。远眺比近观更能领略自然景物的整体特征和独特风貌。如文中东山莫釐峰“云气滃然如蒸”的迷蒙奇幻之美,正为远眺所得。现实生活也是如此,近观事物,固然能体验到细节之美,但很难统观全局之胜。因此,只有立足高远,面向未来,才能凭高视远,达到人生更高境界。

(2)不赞同。远眺只能让人获得事物的概貌,近观才能让人发现和体察细微之美。本文作者若仅远眺而不近观,就无法领略石公山“像斧削过,没有了山脚”的奇景。现实生活也是如此,想要领悟到近处的美与人生的当下意趣,就要立足眼前风景和现实人生。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题目,必须围绕自己选择的观点组织语言进行答题。题干给出的是文章中的一个句子,表明作者的某一观点。答题时,首先表明观点和态度,然后在文章中找出具体例子分析,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阐释。

四、1.C A项,“体现了人类的无能”错,由后面的人类参与河岸的建设可以看出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这里只是体现黄河的历史悠久。B项,“与其他地方的水对比”“突出黄河水的气势”错,前者于文无据,后者理解有误,此处只是写黄河水与河岸之间的关系。D项,“无稽之谈”错,这是作者一种含蓄的说法,体现的是作者感悟到的黄河的坚忍的精神。

2.参考答案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写晋陕峡谷处河岸的坚固、深邃、狭窄。比喻的手法将河岸坚固的特点更加直观地展现了出来;拟人的手法将河岸与河流的对抗过程演绎得更加生动、形象,也突出了河岸的深邃、狭窄。

解析本题需要回答的内容较多:一是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二是运用这些手法所展现的“特点”,三是运用这些手法的作用。分析文段可以发现,“好像”是比喻词,“铜墙铁壁”展示了河岸的特点,“暴躁”则具有拟人的色彩。

3.答案示例(1)同意。正因为人的介入,“铁丝网住的石堤”使得原来的河岸不再单纯是河岸,它的功能需要人的帮助才能发挥。作者用“战战兢兢”形容人工加固的河岸很切合实际,也体现了作者对现状的不认同和担忧。

(2)不同意。正是因为有了人的主动介入,才使得河岸的功能和作用得到强化。否认这种河岸,就是否认人对自然的改造。在自然面前,人应当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

5.安徽省铜陵市铜都双语学校高三语文 文言文阅读三复习学案 篇五

1.C解析:本题考查正确成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C项中的“各尽所能”是每个人都尽了自己的全力的意思,显然不符合语境。

2.D解析:A.饶有兴味:很有兴味。B.匪夷所思: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匪:不是;夷:平常。C.未可厚非:厚非:过分责难、责备。不能过分责备。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应予谅解。D.水乳交融:像水和乳汁融合在一起。比喻感情很融洽或结合十分紧密。用在绘画场景联系方面不妥。

3.B解析:A项,有始有终:指人做事能坚持到底;C项,任凭:不管;D项,丰姿绰约:形容女子风韵姿态柔美动人。

4.D解析:D项“鱼目混珠”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从句意看,“发表网络歌曲的门槛很低”导致的结果应该是“网络歌曲创作水平高低不一”,所以用“鱼目混珠”不正确。A项容易误选,“奢侈”在句中为贬义词褒用。BC两项难度不大。

5.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成语使用,既要知道成语的含义,又要能够用到合适的语境中。A项轻描淡写,指着力不多地描写或叙述;谈问题时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成语使用符合语境,正确。B项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指很受欢迎。用来形容奥运展览,应用恰当。C项涣然冰释,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完全消除。用来形容烦恼的消失,不恰当,可用“烟消云散”之类的词。D项另起炉灶,比喻放弃原来的,另外从头做起。符合句意,使用恰当。故选C。

6.B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项,相映成趣:相互衬托着,显得很有趣味,很有意思。映:对照,映衬。常做谓语,指两个事物之间。用以形容鸽子和细菌二者都能感应地球磁场,恰当。C项,物尽其用,各种东西凡有可用之处,都要尽量利用。指充分利用资源,一点不浪费。符合句意。D项,束之高阁:捆起来以后放在高高的架子上。高阁:储藏器物的高架。比喻放着不用,也比喻把某事或某种主张、意见、建议等搁置起来,不予理睬和办理。使用恰当。B项,全神贯注:全部精神集中在一点上。贯注:集中。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用在这里形容张阿姨热心与小王聊天不恰当,可改为“兴高采烈”。

7.B解析:A项渔翁得利,意为趁着双方争执不下而从中得到好处。符合句意;B项竭泽而渔,意为排尽湖中或池中的水捉鱼。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C项杞人忧天,比喻不必要的忧虑。与句意相符:D项煞有介事好像真有这回事似的。多指大模大样,好像有什么了不起也与句意相符。应选B。

8.D解析:A项中“休养生息”指国家在大动荡或大变革后,减轻人民负担,安定生活,发展生产,恢复元气。与因为天气炎热及紫外线辐射强而叫大家不要外出的语境不符。B项中“不堪设想”指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指会发展到很坏或危险的地步。与语境不符,可改为“难以想象”。C项中“情不自禁”指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而射击时眨眼为生理自然反应,与语境不符。D项中熟语“按下葫芦又起瓢”意思为事情的发生接连不断,与母亲操心不完的语境相符,故选D项。

9.A解析:A项“粉墨登场”原指化装后登台演戏。后多比喻登上政治舞台,多含讥讽之意,本题并非考查比喻义,结合语境分析,此处运用基本义。B项“洋洋洒洒”形容写作挥洒自如或讲话、写文章篇幅很长、连绵不断,本题“洋洋洒洒”修饰“中华地方文化”,明显用错对象,应改为“洋洋大观”。C项“完美无缺”形容十分完美而无缺点。“完美无缺”是形容词,不能与“取出”相搭配,应改为“完好无缺”。D项“酣畅淋漓”原指兴趣得到满足,非常痛快,后常用以形容书法和绘画形体饱满,笔意流畅;也形容文艺作品中感情抒发得极为充分,应改为“淋漓尽致”。10.A解析:A项“薪尽火传”,柴虽烧尽,火种却留了下来。比喻通过师生传授,学问技艺得以一代代承传;B项“无可置疑”表示没有什么可怀疑的,因为前面有“不应”,所以句子表达的意思反了;C项“大人不见小人怪”是指肚量大的人不见怪肚量小的人的过错;D项“刮目相看”指情况已有变化,不能再用老眼光看待。题干中说是“第一次相遇”,显然不合语境。

11.A解析:此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A项中“情不自禁”是指“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用于描

写人的感情,而这里用来形容“双手”,显然不恰当。

12.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成语意思和应用环境的掌握程度。A项扣人心弦:形容诗文、表演等有感染力,使人心情激动。B项怨声载道:怨恨的声音充满道路,形容民众普遍不满。C项义无反顾:义,道义;反顾,向后看。在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绝对不能退缩回头。D项怒形于色:形,显露;色,脸色。内心的愤怒在脸上显露出来。结合语意分析,只有“怒形于色”使用恰当,因此答案为D。13.(1)功亏一篑(2)越俎代庖(3)蔚然成风(4)淋漓尽致

解析:此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功亏一篑:比喻一件大事只差最后一点儿人力物力而不能成功(含惋惜意)。越俎代庖:比喻超过自己的职务范围,去处理别人所管的事情。蔚然成风:形容一种事物或现象逐渐发展、盛行,形成风气。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谈话详尽透彻。14.C解析:A项,“间不容发”是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情势极其危急,很明显与书房拥挤,没有空间的语境不合。B项“妄自菲薄”是指过分地看轻自己,和“我国的篮球运动足以与欧美强国抗衡”的夸大事实明显矛盾。D项“南辕北辙”比喻行为和目的相反。对象多用于一个人,而语境意思是说两个人的做法不同。C项“名噪一时”,形容某一时期内名声很大,受到广泛重视,此成语的意思与语境相合,使用恰当。15.B解析:本题全部考查成语,没有像去年一样出现近义词、成语的混合辨析。改弦更张: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方法。推波助澜:比喻促使或助长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发展,使其扩大影响。一孔之见:比喻狭隘片面的见解(多用作谦词)。釜底抽薪: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几个成语,除“一孔之见”可能学生稍感陌生之外,“改弦更张”“推波助澜”和“釜底抽薪”都是常见成语。

16.A解析:B项“叹为观止”是指赞叹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褒贬失当;C项“抛砖引玉”意为自己先发表的意见很肤浅,目的在于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是谦辞,语体不符;D项“粉墨登场”比喻登上政治舞台,多舍讽刺意味,感情色彩不当

17.C解析:A句“弹指一挥”是形容时间短暂,不表示容易;B“无时无刻”后面应跟否定词,可改为“都还无时无刻不在进行……”。或改为“每时每刻”;D“求全责备”后面不能带宾语,只能说“对主管教练求全责备”18.B解析:A项望文生义,“感同身受”意为“感激的心情如同亲身受到恩惠”,也泛指给人带来的麻烦自己也能亲身感受到。多用来代替别人表示感谢。C项使用范围不当,“集思广益”意为集中大家的想法和智慧,广泛吸取有益的意见。显然不能用于互相讨论。D项“如火如荼”比喻声势浩大而热烈,是褒义,此处感情色彩不当,另外“明争暗斗”也不可能“声势浩大”。

19.D解析:A“沸沸扬扬”多形容议论纷纷,不是用于形容热闹的场面;B“亦步亦趋”是个贬义词,比喻每件事都顺从别人,自己没有主见;C“退避三舍”比喻对人让步,不与相争。

20.A解析:A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能理解。原来是佛教用语,含有神妙的意思。B感情色彩错,蔚然成风,形容一种事物逐渐发展、盛行,形成风气,多用于好的方面。蔚然:形容茂盛、盛大。C对象错,滴水不漏,形容说话、办事周密细致,毫无差错和疏漏,可改为“天衣无缝”。D对象错,严阵以待,摆出严整的阵势,等待来犯的敌人。21.D解析:“不以为然”是不认为正确,应为“不以为意” 22.B解析:A.“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红脸”指做法恰恰相反,从文意看不属于这种情况。C.“炙手可热”指手一挨近就感到到热,比喻气焰很盛,权势很大。与语境不符。D.“蔚然成风”与“热情”搭配不当。23.C解析:“叹为观止”是赞叹所见事物好到极点,不符合句意;可改用“望洋兴叹” 24.B解析:“尾大不掉”比喻机构下强上弱,或组织庞大、涣散,以致指挥不灵

25.C解析:子虚乌有:指虚构的,或不真实的事情,此处用得是正确的。A双刃剑,指事物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而句中只说了一个方面,故错。B掩耳盗铃,把耳朵捂住去偷铃,比喻自己欺骗自已。句句中的做法是欺骗别人。D令行禁止,有令必行,有禁必止。而句中误作“禁止”

6.安徽省铜陵市铜都双语学校高三语文 文言文阅读三复习学案 篇六

【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例释: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③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释: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③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④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石钟山记》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例释: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例释: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②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

5.用在形容词后,含有赞叹意味。例释:①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百不与焉!《论语•泰伯》。②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6.用在句中的停顿处。例释:秦于是乎输粟于晋《左传•僖公十五年》。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例释: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④吾尝疑乎是。(乎:对。)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对。)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对于)⑦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在)⑧以吾一日长乎尔。(乎:比。)

7.高三语文导学案二轮复习NO.1 篇七

对于3500多字的字音,要想全部记清有着较大的困难,一是数量大,二是较混杂。但是这

几年的试题都是要求辨别正误,不要注拼写,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1.以义定音。利用意义联系,区别一个字的不同读音,因为多音常常是和多义联系起来的。如:“卡”,做音译词语素时读kǎ,卡车、卡宾枪、卡片、卡介苗、卡通,取与“不通畅”有关的义项时,读qiǎ,关卡、.卡壳、卡子。

2.区别书面语和口语。许多多音多义字的不同读音,因为“多音”是由书面语和口语的差别造成的,注意这一点,可以帮助正音。如:“翘”,书面语读qiáo,翘首、翘楚,口语读qiào,翘起来,翘尾巴。

3.区别词性意义。许多字因其在不同词中表示的词性意义不同而导致读音不同,因此区别其词性意义或其所在词的词性,也是辨析多音多义字的重要方法。如:“扇”,做名词时读shàn,做动词时读shān。“卷”做名词读juàn,试卷、卷帙浩繁、卷轴,做动词读juǎn,卷起、卷席。

4.区别一般用语与专用词语。有些多音字的不同读音是由一般用语与专门用语(名称,专有的几个词)的差别造成的,注意到这一点,也可以帮助正音。如:“炸”,一般读作zhà,而表示“在煮沸的油或水中把食物弄熟”的意思时读zhá。“轧”,一般读作yà,倾轧、轧花机,而在“轧钢”、“轧辊”中读zhá。【专题测试】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编纂(zuǎn)囤货(dùn)浸渍(zã)色厉内荏(rěn)B.隽永(juàn)饿殍(piǎo)偌大(ruî)繁文缛节(rǔ)C.载体(zài)璞玉(pú)骠勇(piào)凿壁偷光(záo)D.档(dàng)期 粗犷(kuàng)皴裂(cūn)良莠不齐(yǒu)2.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A.劲jìng 劲敌 遒劲 疾风劲草 刚劲挺拔 B.泊bï

停泊 漂泊 淡泊名利 水泊梁山 C.应yīng 应届 应允 应声而落 应有尽有

D.鲜xiǎn 鲜见 鲜有 寡廉鲜耻 屡见不鲜 3.下列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 挑衅xìn 惩罚chãng 暴殄天物zhěn

开门揖盗yī B.角色juã 戛然jiá 徇私枉法xún

刚毅木讷nâ

C. 强劲jìng 饮马yìn 穷兵黩武dú 擢发难数zhuï D. 戏谑nuâ 参与yù 力能扛鼎gāng

怏怏不乐yàng 4.下列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史记》

山东省聊城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12.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兑现

不修边幅

标识(zhì)

敷衍塞(sâ)责 B.保贵

五体投地

戏谑(xuâ)

叱咤(chà)风云 C.鼎盛

不记前嫌

揣度(duï)

麻痹(pì)大意 D.防范

一蹋糊涂

炫(xuán)耀

锒(láng)铛入狱 1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嗔怒

谨慎

缜密思考

瞋目而视

B.疏浚

唆使

怙恶不悛

逡巡不前 C.哽咽

梗概

骨鲠在喉

绠短汲深

D.谐音

揩油

偕同前往

万世楷模 【日积月累】 高考必背篇目《劝学》理解性默写

1.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和荀子劝学中的“

,”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这也和韩愈《师说》中 “,”观点相同。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3.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4.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巩固反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安徽省铜陵市铜都双语学校高三语文 文言文阅读三复习学案 篇八

结合谢伟老师的《文言文翻译复习》的试卷讲评课,我们做了如下课堂观察和“量化”分析: 本堂课我们从学生、教师两个角度出发,确定了“学生就试卷中自己存在的问题查找的是否准确”和“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有效”两个观察点。

教学五个环节的用时分别为:“知识回顾”7分钟,“考题分析”15分钟,“自我修正” 18 分钟,“实战演练”6 分钟,“作业布置” 1 分钟。从以上教学内容的设置和各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来看,教学内容有序,重点突出,时间安排合理。体现了教师清晰的授课思路,反映出教师有效利用一模试题引导学生在二轮的文言文复习中,自主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复习理念。

以下针对五个教学环节进行“量化”分析。

一、“知识回顾”(交流预习)环节。

教师检查文言文句的翻译指向明确,能引导学生通过典型文句的翻译,回顾文言文翻译的六种基本方法,所选文句均来自课内,这种课内知识的有效再现,实际上是对一轮文言文知识的梳理和整合。而且在整个交流预习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都能及时予以点评和肯定。

六名学生参与回答问题(3名优生,2名中等生,1名学困生)学生学情各异,但都很准确的把握了知识点和考点,可见九中学生的文言基础功底是相当不错的,也反映出学生们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是比较到位的。

二、“考题分析”(探究《秋灯琐忆》文句翻译)环节。

高三学生大多能基本领会文言文意,但却屡屡在重点文词文句的翻译上出现失误,失分惨重。所以,既关注学生的整体阅读,也侧重学生的细部阅读,指导学生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灵活使用翻译方法,独立而准确地翻译,是我们设计整堂课的基本思路。课堂设计也是从我们九中学生的具体学情出发考虑的。

1、教师立足于具体学情,突出高三试卷讲评课的特点,“典型错题分析”有针对性,关注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和思考。

在“回顾和把握文意”这一教学步骤中,教师提问两次,问题引导符合阅读一般规律(“概括大意”→“找出还有疑问的语句”)(整体——局部),关注全体学生;学生有1人概括文意,可以看出,学生对文意把握基本没有问题,但也确实在个别词句的细部阅读上存在困难,而在师生的共同参与和老师的指导、点拨下,学生基本能够解决各自的疑难。

在“分析考题”这一教学步骤中,学生合作学习1次,个别回答3次。其中,分别有2名优等生,2名中等生,展示组内讨论结果(即圈画得分点—判分—说明理由)。学生们在三个文句当中圈划准确的得分点共计10 处,由错例分析出的正确认识共计 12 处,可见学生们的得分意识清晰,查找问题的能力较强。教师精当点拨4次,基本实现了引导学生有效纠错,准确提升的教学目的。

2、教师注重对学生答题规范的指导。

本环节,谢老师多次强调圈画得分点,按点踩分并按照踩分点修正考试答案,全体学生有效参与,体现出高三教师对学生临考意识的关注,答题规范指导务实有效。

三、“自我修正”(自主领悟、修改课前预习《张自新传》的翻译题)环节。

一模考试之后的二轮复习,强调和关注的是学生打通知识的各个层面,融会贯通,活用各种方法,提高自己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试卷讲评不能仅仅停留在就题讲题的层面,应进一步关注学生能力的提升。

本环节,教师的问题引导有层次性(“回顾概括文意” →“交流解决疑难” →“自我修正答案” →“展示并自评答案”),引导学生既关注全文语境,又结合上一环节试题讲评总结归纳的问题和要点,有针对性的修改习题答案,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自我习得、自主提升。

从学生的参与情况来看,学生合作学习一次(小组交流文章大意,解答疑难问题),教师答疑解惑3次(部分疑难语句的点拨和提升),个别学生展示答案三次(1名优等生、1名中等生,教师方法上的整合和指导 4 次),通过以上学生的展示和教师的有效引导,可以看出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方法独立完成和升格自己的答案,学习效果比较理想。

四、“实战演练”(《贾谊》片段翻译练习)环节。

学生个别回答问题三次(1名学困生,2名中等生,),均比较准确的抓住了各句各项的考点。可见,通过整堂课的学习和方法的梳理与运用,学生都能独立并准确地完成文段翻译,查找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升,真正实现了学有所获。

五、“作业布置”环节

内容的设计,既注重了文言基础的再夯实,又关注了灵活运用文言翻译方法再提高的技能训练。

9.安徽省铜陵市铜都双语学校高三语文 文言文阅读三复习学案 篇九

为了加强对铜陵铜都农村合作银行(以下简称“本行”,支行、分理处简称“分支机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工作的管理,充分发挥信贷支农作用,根据《铜陵铜都农村合作银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办法》的规定,结合本行实际实际,特制定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实施细则,具体如下:

一、建立农户花名册

根据所辖区域行政村花名册以村、队、组编号,建立信用社农户信贷花名册,编制方法:

1、农户信贷花名册编号由14位组成,从左到右顺序排列,即科目代号(4位)—信用社排列序号(2位,如营业部为01)—所辖行政村代号(1位,如所辖3个村,则编号为1、2、3)—行政村下生产队(2位,如村所辖2个队,则编号为01、02)—生产队下村民组(2位,如队所辖2个村民组,则编号为01、02)—农户(3位,如村民组有30人,则编号为001~030)。

2、帐号一经确立,借款农户终身使用。

二、成立评定小组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评定小组的成员组成:分支机构负责人、信贷员、信贷会计、社员代表等为主,同时可吸收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成员参加。

三、农户的申请

分支机构根据农户申请小额贷款,要求农户提供:

1、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申请书,申请书内容: ①本人基本情况:姓名、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是否已婚、家庭成员、家庭财产情况。

②经济来源: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主要内容、收入状况、资金状况。

③在本行有无信贷历史记录

④贷款申请:申请贷款的用途、期限、借款金额、还款计划。

2、农户所在村、队、组三级证明;

用与证明农户的确实身份,证明要求由村、队、组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公章。

3、农户婚姻证明;

4、农户夫妻双方承诺书,承诺贷款确为自己使用,并由夫妻双方归还;

5、夫妻双方身份证复印件;

6、农户本人两张1寸免冠照片。

四、信贷员调查

根据农户的申请书及有关材料,分支机构应指定包村或包队信贷员对申请农户进行认真调查、核实,并出具调查报告。调查报告要详细的对农户家庭所有情况包括个人道德品质等方面进行阐述,同时填写《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经济档案》。

五、信用等级评定

然后由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资信评定小组对申请农户评定信用等级,以确定申请农户是否有贷款资格,以及贷款额度。信用等级的评定标准及贷款额度:

(一)“优秀”等级标准是:等级评分在90分以上。

1、从事该行业3年(含)以上,经验丰富,综合素质很高,各类信用纪录良好;

2、经营实力和财务实力较为雄厚,能够抵御和承受市场的风险,负债适度,具有很强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

(二)“较好”等级标准是:等级评分在70分以上。

1、从事该行业2年(含)以上,经验丰富,综合素质较高,各类信用纪录良好;

2、经营实力和财务实力强,能够抵御和承受较大的外部不利变化,负债适度,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强,发展前景良好。

(三)“一般”等级标准是:等级评分在60分以上。

1、从事该行业1年(含)以上,有一定的经验,综合素质良好,各类信用纪录良好;

2、经营实力和财务实力一般,有一定的偿债能力和财务实力。

评为“优秀”等级借款额度最高为10万元,“较好”等级贷款额度最高为5万元,“一般”等级贷款额度最高为2万元以下。

六、贷款证申请

经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评定申请农户的信用等级后,对有贷款资格的农户,分支机构要求其提出农户小额贷款的贷款证申请,申请书内容包括:

1、本人姓名及配偶姓名;

2、严格按照信用社贷款证管理要求,承诺贷款证必须由本人持证、贷款,并不得出租、出借或转让贷款证;

3、妥善保管贷款证,若有被盗、遗失、灭失或毁损时,应立即持有效身份证到分支机构办理响应的挂失手续。

4、持证人及其配偶签字;

七、贷款证的领取

1、分支机构根据农户贷款证的申请,要求申请农户夫妻双方在《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证领用表》中签字、盖章,并预留农户印章和签名。

2、要求信贷会计在贷款证上张贴农户本人一寸免冠照片,同时认真填写贷款证上需要填写的栏目,特别是贷款额度的填写,一定要与评定小组核定的额度一致,在加盖分支机构业务公章后,发给申请贷款农户贷款证。

3、分支机构建立已发放贷款证分户帐和台帐,由信贷会计保管分户帐,由信贷员保管台帐,核算视同贷款分户帐一样;

八、贷款的发放

农户持贷款证、身份证、本人私章到分支机构柜面办理贷款时,由信贷会计对农户贷款证与贷款证分户帐进行核对。核对一致后,由信贷会计填写借据,农户签字盖章,在确定预留印章、签名无误后,予以贷款。

九、贷款证的年审

贷款证的使用期限1年,每年终了,要通知农户年审。年审主要是根据农户一年来的信贷资信状况,以及农户其他各个方面进行重新认定,并对农户的信用等级和贷款额度进行重新评定。对条件达不到的农户,降低贷款额度,该取消贷款证的取消贷款证;对条件提高的农户,按照规定提高贷款额度。

九、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经济档案的建立

10.安徽省铜陵市铜都双语学校高三语文 文言文阅读三复习学案 篇十

主体论证段常式与变式

【学习目标】

解决议论文写作中“主体论证段的写作”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 :重点弄清楚主体论证段的常式与变式。

难点 :学会运用主体论证段的常式与变式进行论证。【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①要求学生完成知识梳理和基础自测题;限时完成预习案,识记基础知识;②课前只独立完成预习案,探究案和训练案留在课中完成)

预习案

一、知识梳理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为论点、本论、结论。开头提出中心论点;中间是本论部分,是文章的主体,是对中心论点展开深入论证的部分;结论部分是文章的结尾。本导学案探讨的是中间本论部分主体论证段的常式与变式。

1、主体论证段的常式:分论点→论据→议论→结论

2、主体论证段的变式:分论点→ 议论→论据→议论→结论

二、基础自测

分别找出下面三个主体论证段的分论点。

安于平凡,是低调中的进取。古有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只守茅屋八九间,采菊植桑,安于平凡;又有王维不喜官场黑暗,只求空山鸟语,日冷青松,安于平凡;更有苏东坡足踏芒鞋,仗剑天涯,安于平凡。他们不是避世,也不是甘于平庸,而是另一个层面的伟大,是另一番精彩的人生历炼。

安于平凡是不求功利,心境平和。学界泰斗季羡林独守一片清荷,淡泊名利之心,安于平凡。他不求名利,不争是非,一心做好工作来回报国家。他最爱荷花的一份高洁与平和,以清荷自比道出了他的人生哲学。安于平凡,可以告诉我们怎么自省,怎样平衡得失。

要做到安于平凡就必须学会平静地看待得与失的关系。一时的物质损失算不得真正的失去,而不经意间的精神获得将会使人一生受益。安于平凡的心境会使我们看淡单纯的功名追求。要做到安于平凡,就必须明白自己究竟最想得到的是什么,要找到自己最深的希望。有一个真实的故事让我们热泪盈眶。到大山深处去教书而放下大城市的诱惑,这曾是只有在电视剧里才会出现的情节,而徐本禹却真真切切地将它演绎在了自己青春的人生中。他希望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孩子,让每个大山深处的孩子都能满足对知识的渴望。这才是最高境界的人生,是对安于平凡的最好诠释。

答案:

第一个主体论证段的分论点是:安于平凡,是低调中的进取。第二个主体论证段的分论点是:安于平凡是不求功利,心境平和。

第三个主体论证段的分论点是:要做到安于平凡就必须学会平静地看待得与失的关系。

2、归纳主体论证段的知识

(1)主体论证段的组成要素:分论点、论据、议论 分论点:一般是一个简洁的陈述句,要鲜明准确。

论据:①点例与繁例,②正例与反例,③事实论据与道理论据。

排水设施巷道长达600多米,倾角25度斜坡作业,工作最大断面只有30平方米-----救援难度极大,但救援人员不抛弃不放弃。8天8夜后,有115人经过抢救奇迹般生还。王家岭诠释了对生命的尊重。如果不是对生命的尊重,怎么可能创造这样生命抢救的奇迹!答案:属于主体论证段变式。第一句是分论点;第二、第三、第四句是议论;“2010年3月28日”至“奇迹般生还”是论据;最后两句是议论。根据论据的不同类型,还可演化出如下常见的变式:

A.分论点+理论论据+议论+事实论据+议论(或事实论据+议论+理论论据+议论)B.分论点+正例+议论+反例+议论(或反例+议论+正例+议论)

4、请根据所提供的材料,运用以下两种变式,对分论点进行扩展,写一个主体论证段。A变式:分论点+理论论据+议论+事实论据+议论 B变式:分论点+议论+正例+议论+反例+议论

分论点:敬畏生命就是对生命的尊重

论据1:建行大庆分行的一名女营业员,面对手持凶器的两名歹徒,在报警无效的情况下,被迫向歹徒交出了一万多元钱。事后单位却对她进行了处罚,理由是她在关键时刻应毫不犹豫地奉献自己的一切,甚至最宝贵的生命。

论据2:台湾岛内一周姓女子三番五次跳楼,消防单位10次救援,至少花掉100万元社会成本。

论据3:西弗吉尼亚州发生矿难后,美国总统奥巴马来到西弗吉尼亚州,参加悼念仪式,在致辞中,他逐一念出全部遇难者的姓名。这些矿工不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父母的儿子、妻子的丈夫、儿子的父亲。这种念出每一位遇难矿工名字的尊重,并非奥巴马所独创。2002年在“9·11”一周年追悼仪式中,2800余名遇难者的名字足足念了2小时28分钟。示例:分论点+议论+正例+议论+反例+议论

敬畏生命就是对生命的尊重。(分论点)因为每一个生命都有他生存的权力,每一个生命都有他独特的价值。任何人也无权剥夺他,放弃他,无论是以什么样的美丽借口。(议论)建行大庆分行的一名女营业员,面对手持凶器的两名歹徒,在报警无效的情况下,被迫向歹徒交出了一万多元钱。事后单位却对她进行了处罚,理由是她在关键时刻应毫不犹豫地奉献自己的一切,甚至最宝贵的生命。(反例)为了公有财产就要求不惜献出生命,这是在美妙的旗帜下,肆意践踏、扼杀生命,骨子里反映的是一种漠视乃至无视生命的意识。(议论)相反,台湾岛内一周姓女子三番五次跳楼,消防单位10次救援,至少花掉100万元社会成本。(正例)这件事背后突显的就是以生命为本的意识。一个女子两年内自杀10次,我们可以说她是在“折腾”。但是消防单位对该女子进行的10次救援,却一点儿也不是“折腾”。这就是对生命的尊重,这就是对生命的敬畏。(议论)所以,对生命的尊重是敬畏生命的第一要义。(结论)

示例:分论点+理论论据+议论+事实论据+议论

敬畏生命就是对生命的尊重。(分论点)海涅说:“生命是珍贵之物,死是最大的罪恶。”(理论论据)生命之所以珍贵,因为它是天地间最具灵性的,它对于人只有一次,是不可重复的。每一个人都要学会尊重他人的生命,不管那是高贵的还是卑贱的。(议论)西弗吉尼亚州发生矿难后,美国总统奥巴马来到西弗吉尼亚州,参加悼念仪式,在致辞中,他逐一念出全部遇难者的姓名。这些矿工不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父母的儿子、妻子的丈夫、儿子的父亲。这种念出每一位遇难矿工名字的尊重,并非奥巴马所独创。2002年在“9·11”一周年追悼仪式中,2800余名遇难者的名字足足念了2小时28分钟。(事实论据)或许绝大多数人都不认识他们,但每一个名字总能触动他或她的亲人,那是一种生命被重视的重量。(议论)

上一篇:励志作文:不能设想没有梦的人生下一篇:大学英语满分作文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