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大学越剧教学心得

2024-06-26

老年大学越剧教学心得(6篇)

1.老年大学越剧教学心得 篇一

20xx年的春天,在社区老师的帮助之下,我如愿以偿地走进了天津市老年大学,圆了青春年少时的一个梦想,梦想在夕阳中实现。

在这所老年人的校园里,我们不仅学知识,还结识了很多新的朋友,给我们的老年生活增添了新的色彩。和蔼亲切的老师,真诚热情的同学,明亮宽敞的学习环境,那些年龄稍大的同学,都给我留下深刻的记忆。

通过上老年大学,使我有了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的体会。既丰富了老年人的文化生活,又增长了知识,从学习中感悟生活,从生活中感觉自己知识的贫乏。

借用伟人的话,越是读书越是感觉深刻的不满足,越是感觉自己知识贫乏。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学习起来如饥似渴的原因。

科学是奥妙无穷的,在这里我们丰富了知识,调养了身体,更加感觉老年大学蕴藏了太多太多的知识能量、精神能量。

老年大学是花园,老树新花也鲜艳。老师学生热情高,网络信息里面传。

2.老年大学越剧教学心得 篇二

——题记

越剧:清同治年间 (1862~1874) , 嵊县农村出现“落地唱书”, 以[四工合调]说唱《养媳妇回娘家》、《蚕姑娘》之类的短篇农村故事, 很快流行当地并逐渐传至杭、嘉、湖一带形成长于叙事的新调[吟哦调], 开始说唱《赖婚记》、《金龙鞭》等长本书。光绪三十年 (1906) 春节期间, 嵊县农村6名艺人首次化妆登台, 演出《十件头》、《赖婚记》、《倪凤扇茶》, 因只用笃鼓、檀板按拍击节, 的笃之声不断, 故称“的笃板”或“小歌班”, 渐次衍变为一种地方戏曲, 并流行于绍兴、宁波一带。越剧的剧目在地方戏曲里算是比较丰富的, 仅据建国前不完全统计, 剧目就有5857个, 几乎全都是“才子佳人”的故事。

“才子佳人”主要是指越剧大部分剧目表现的是青年男女间的感情、心理和命运, 而且表现得富有魅力。人生的青年时期, 是充满理想、充满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充满朝气的时期。越剧对表现青年人的生活尤其是感情生活情有独钟, 也特别擅长。“文化大革命”中, 江青曾把越剧演“才子佳人”当成一大罪名必欲除之而后快, 至今仍有人把“才子佳人”当做恶谥贬低、嘲笑越剧, 这是没有道理的。“才子佳人”, 无非就是少男少女, 他们的爱情、婚姻历来是中外戏剧的永恒的主题。不同的“才子佳人”, 处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中, 有不同的身份、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性格, 相互关系和感情呈现出斑驳多样的色彩。梁山伯与祝英台, 是一对年轻的读书人, 祝英台为了求学不顾父亲反对, 女扮男装, 与梁山伯同窗三载, 以心相许, 直到分别时才自己托媒;而憨厚的梁山伯待到明白英台真面目、兴冲冲前去求亲时, 却是一场悲剧临头。梁、祝对爱情的至死不渝, 已经成为年轻人对爱情执著坚贞的象征。他们二人与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异曲同工, 完全可以相提并论。崔莺莺作为深受封建礼教熏陶的相国小姐, 她爱上书生张珙, 心里一团火, 外表却矜持甚至冷漠, 要迈出冲破礼教束缚的一步是何等艰难。这对少男少女的爱情大胆奔放又含蓄蕴藉, 使“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理想表现得诗意盎然。贾宝玉和林黛玉则生活在“世代簪缨之家”, 但大观园的富贵荣华并没有给他们带来美满幸福, 相反, 他们纯洁的爱情却被这个大家族无情地扼杀。烟花女子敫桂英曾在“才子”王魁危难时救助了他, 两人也曾真情相悦, 海誓山盟, 但王魁高中后却为了自己的发迹背弃前盟, 敫桂英含恨自尽, 变成鬼魂后发誓复仇, 而复仇时还幻想和期望原来的心上人能回心转意。这样的例子, 在越剧中不胜枚举。这些少男少女绝非从一个模式中的“克隆”出来, 他们各有各的性格, 各有各的悲欢, 各有各的人生际遇, 互不重复。即使都表现爱情故事, 也色彩各异。更有一些作品通过爱情、婚姻折射出深刻复杂的社会矛盾, 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如《万里长城》中孟姜女新婚后, 丈夫便被征去筑长城, 她万里寻夫, 哭倒长城, 1949年初演出这出戏, 实际上是对国民党暴政的控诉。而秦淮名妓葛嫩娘与书生孙克咸的相爱、相知、共赴国难直到双双殉节, 正如演出者明确宣示的:“在这里有着明朗的主题――把责任, 把斗争的责任, 放到年青的一代身上去。”“孙克咸和葛嫩娘是中国最富有韧性战斗精神的民族英雄, 所以说, 他们就是我们的榜样。” (《芳华剧刊》第47页) 这一类的戏, 还有不少, 它们以青年男女的爱情婚姻为情节框架, 但着眼点却是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面对的社会问题。因此, 不能一言以蔽之用“才子佳人”四个字来简单地贬低越剧。越剧表现的青年男女的生活中, 有追求, 有向往, 有幻想, 也有坎坷, 有曲折, 有悲伤;有燃烧的热情, 有沸腾的热血, 也有盈眶的热泪。每个人都有青春, 青春时期是人生最有活力的时期, 犹如春天绽放的蓓蕾, 犹如清晨绚丽的朝霞, 青年观众可以引起亲切的共鸣, 中老年观众也可以唤起深情的回忆。尤其是越剧对青年男女爱情的表现是那样多姿多彩、感人肺腑, 更成为中国戏曲舞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还有一点, 越剧历史短, 可以说是一个由年轻演员打造出的年轻的剧种, 在改革时期和成熟时期几乎全由年轻演员占据舞台, 这种演出主体和演出角色的年龄相符或相近, 使舞台形象在青春美方面有了更直观的性质和更大的优势。

从六朝金粉的秦淮到晓风残月的西湖, 从烟花三月的扬州到枫桥夜泊的姑苏, 再没有哪种戏剧比越剧更令人缱绻悱恻、至性至情了。甚至从沃野万里的中原到千里冰封的北域, 从朔风黄土的西部到荔红桂馨的南国, 没有哪种曲调比越剧的音符更令人柔肠百回了。“笃鼓声声百年风雨, 越音袅袅梨园璀璨。”百年来, 越剧走过了曾经的辉煌绚丽。抚今追昔, 越剧这门传统的剧种, 给世人留下了无数美丽的回忆。但辉煌的历史终究难掩现代文明冲击下的落寞与无奈。与其他任何剧种一样, 越剧的发展亦遭遇到种种瓶颈。是啊, 在现代多元生活中, 其“阴柔有余, 阳刚不足, 难以承载厚重的历史内容;它以女子演员为主, 反串生行, 无法直接演绎现代生活;它钟情才子佳人, 极少触及社会深刻矛盾”;而“越剧与主流艺术之间的时代距离感, 使得年轻人更愿意接受流行音乐而远离越剧”。可见, 外来文化的进入和文艺多元化趋势的呈现, 使得越剧自处于严峻的考验之中。越剧从1906年诞生以来, 诞生了不少经典剧目。无论是《梁祝》《红楼梦》, 还是《西厢记》《陆游与唐琬》, 都是清一色的才子佳人题材。有专家指出, 如果不突破这一传统模式的禁锢并在题材上有所创新, 越剧很难有长远的发展。越剧第一小生茅威涛对越剧的出路进行的深层思索, 试图突破越剧“才子佳人”的局限性和狭隘性。她在多个场合说过:戏演给谁看已经构成对一个剧种、一个剧团生死存亡的问题。在如今的时代, 戏曲一定要在都市中拥有一定的市场, 如果没有稳定的观众群, 这个剧团的生存意义何在?越剧不能再停留于表现只有家居女性才关注的才子佳人、儿女情长这一狭窄的领域, 这会使越剧发展的空间受到极大限制。她认为, 即使儿女情长的题材, 也需要注入全新的人文观照。她做梦都渴望突破越剧现有的表现领域, 使越剧更加具有时代精神, 拥有更多新的观众。

如果说百年越剧的历程, 是一代代越剧人不断努力的历史, 那么, 这样的努力中特别重要的内容, 就是越剧人始终在不断地探索越剧表现的种种新的可能性。上世纪40年代, 袁雪芬首演《祥林嫂》, 使才子佳人的越剧有了新的表现领域, 如今茅威涛所想所做的就是再上一层楼, 拓宽越剧在今天和明天的道路, 为越剧在今天的生存和明天的发展, 寻找新的、更多的可能性。她还给自己担上了新的使命, 那就是要让年轻的越剧继续年轻, 让越剧向未来尽可能地充分展开, 让百年越剧继续辉煌, 长盛不衰。

摘要:越剧是中国五大戏曲种类之一, 仅次于京剧, 是“中国第二大剧种”, 主要流行在浙江, 上海, 江苏, 福建等地方, 一般以“才子佳人”为主提, 比较擅长抒情, 以唱为主, 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 极具江南灵秀之气。然而越剧今后的走向是否要持续“才子佳人”的题材呢?本文将做探讨。

3.参观老年大学后的心得 篇三

初创阶段的东西湖区老年大学是十分艰难的。学校领导和部分教师在走廊里办公,学员们在租借的破旧房屋里听课。然而,他们并没有怨天忧人,而是发扬当年屯垦荒湖变良田的传统,沿着延安抗大的道路,迈开坚实的步伐,逐步发展成为拥有五千多平方米的综合大楼,各专业教室、活动室,阶梯报告厅和会议大厅,各类教学设施一应俱全的老年人学校;成为湖北省示范性老年大学。

目睹现在的优越环境和条件,想到创办初期的艰辛,我为东西湖区同龄人们开拓创新的勇气和魄力而震撼。耳闻目睹的是:不管如今的环境如何美,条件如何好,他们艰苦奋斗的精神丝毫没有变。艰苦创业是东西湖区老年大学的立校之本,与时俱进争创一流是他们不断前进的内在动力。这里融广大中老年朋友“教学乐为”为一体,课堂教学扎实有效,社会活动形式多样,他们把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定位在使广大学员成为传承文明的老人,促进社会和谐的老人,身心健康的老人,开朗时尚的老人。

教职员工和广大学员全员参与学校管理,这是东西湖区老年大学一个突出特点。领导重视、组织健全、程序规范、制度保证,使学校的民主管理既生动活泼,又严格有序。课堂教学计划的制定实施,教学各个环节的得失总结,学员代表都积极参与。还让我颇受感染的是学员干部积极组织被称为老年大学第二课堂的社会活动,不仅巩固发展了课堂教学成效,而且在活跃学员身心的同时充分体现出“老有所为”。

4.绍兴江南戏曲奇葩—越剧教学设计 篇四

江南戏曲奇葩——越剧

浙江省嵊州市城北小学 周 霞

一、[教材分析] 《江南戏曲奇葩—越剧》是浙江教育出版社小学四年级《人·自然·社会》 中的第24课。越剧采用嵊州方言演唱,唱腔悠扬动听、扮相柔美优雅。善于表现人物细腻的思想感情,表演虚实结合,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是浙江省内流传最广,最受人们欢迎的第一大剧种。把这一内容编进地方课程,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越剧的起源与发展,感受越剧表演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对越剧这朵江南戏曲奇葩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越剧的起源与发展,感受越剧的广泛流传性、鲜活的生命力。2.感受越剧表演的艺术魅力,探析越剧的传承与创新。3.感受浙江丰富的戏剧文化底蕴,激发学生对越剧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了解越剧的起源与发展,感受越剧表演的艺术魅力,让学生爱上越剧这一门美丽的戏曲艺术。

教学准备

制作课件、收集越剧有关的资料、的笃鼓、戏服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激趣互动

听唱京剧与越剧选段,引出课题。

(二)分享资料、走近越剧

1.学生齐读课题,理解“奇葩”的意思。2.小组合作,共同分享收集的越剧资料。

(三)视听导航、感受越剧

板块一:了解越剧的起源与发展

了解“小歌班”被称为“的笃班”的原因,感受越剧伴奏的音乐美。板块二:感受越剧的表演艺术美

1.欣赏《梁山伯与祝英台》选段《十八相送》,感受越剧人物扮相的柔美优雅。

2.学唱《碧玉簪》选段《手心手背都是肉》,感受越剧表演唱腔的悠扬动 听。

3.学做小生和小旦的动作,感受越剧表演动作的细腻真切。板块三:探析越剧的传承与创新

(四)课后延伸、学会探究

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使更多的同学爱上越剧这一门美丽的戏曲艺术。

三、[试教体会] 舍得,有舍才有得

“笃鼓声声百年风雨,越音袅袅梨园璀璨”。越剧,带着泥土的芬芳,流水的清音,于1906年诞生在浙江省嵊县。作为越剧之乡的嵊州人,在浙江文化版块中,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江南戏曲奇葩—越剧》这一课。

越剧是浙江省内流传最广,最受人们欢迎的第一大剧种。初次解读文本时,觉得越剧的起源与发展、主要的流派和著名的表演艺术家、越剧的唱腔和表演特点等都非常重要。第一次设计教学预案时,我把内容排得满满当当,面面俱到,但课堂效果却与预设的目标背道而驰,总觉得为学生呈现的越剧知识零散而不具体,粗碎而不系统。课后,一起磨课的老师们说:“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柔和悠长、优美动听,表演唯美细腻、真切动人,极具江南柔美色彩。在你的课堂中,只要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越剧的艺术魅力,喜欢上越剧就可以了。”

老师们的话真是一语点醒梦中人,教学思路也豁然清晰,于是,我又对教学目标进行了取舍:舍去了繁冗陈杂的越剧知识的讲解,把教学重点落在通过欣赏经典越剧选段,学唱经典越剧选段、学做小生小旦的动作感受越剧表演的艺术魅 力,从而激发学生对越剧这朵江南戏曲奇葩的喜爱之情上。再次试教结束后,孩子们围在我身边久久不肯离去,七嘴八舌,说个不停:“我觉得越剧还是蛮好听的!”“我在嵊州的外婆家也听过戏。”“你下次什么时候带我们去参观越剧博物馆啊?”从他们的话语中,我知道孩子们已经开始关注越剧、喜欢上越剧了,这就是我想要得到的效果。

舍得,有舍才有得,这就是我执教《江南戏曲奇葩—越剧》最大的收获。

5.让越剧走进校园 篇五

即使越剧如此出名, 声音如此优美动听, 表演真切动人, 唯美典雅, 却很少有年轻人喜爱。在南方很多大学校园众多社团中, 很少有戏曲社。浙江省文化厅艺术处原处长周冠均说过:“越剧需要传承和发展。一个剧种要想灭亡, 就是不培养人, 任何剧种的发展总是依靠年轻人, 越剧的发展到了一个新的瓶颈。”作为越剧发源地的年轻人, 怎能让家乡这一“瑰宝”退出舞台呢?

有着悠久历史的越剧缘何不能吸引年轻人的眼球?总结原因有如下几方面。

1. 娱乐方式的多样

社会的进步, 时代的发展, 科技的日新月异, 为人们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娱乐生活。电影、电视、KTV、游乐场的兴起, 手机、电脑等的更新换代, 各种APP的出现, 早已取代了戏曲在现代人心中的地位。就像冬天的百花园, 可能只有梅花, 游客只能去欣赏这花了;而当春天来临, 百花争奇斗艳时, 赏花人不会只关注迎春花或者桃花, 早已眼花缭乱。

2. 越剧剧目的守旧

一台越剧是否赢得观众的喜好, 唱腔固然重要, 但一尘不变的剧目无法契合观众的现代审美要求, 再优秀的演员也无法发挥出他的能力。《梁祝》、《红楼梦》之所以能流传至今, 就是迎合了那个时代的审美观。但时代不同, 人们的观念也不同, 绝大多数的剧目都是停留在原有的基础上或者只是进行简单的改造, 创新的剧目很少。不可能让现代人还总是欣赏那些“穷酸书生高中状元, 富家小姐私定终生”的俗套情节, 这是年轻观众无法容忍的, 在很多大学生中, 甚至对越剧抱着一种排斥的态度。剧情上脱离了观众感兴趣的人和事, 语言上失去通俗的的特色, 缺乏时代气息, 这样也导致年轻观众与戏曲的疏离。现在一些老观众对新的剧目不能接受, 但如果不增加新的剧目, 观众永远停留在父辈那一代人, 那几十年后, 越剧的观众便更加寥寥无几。

3.表演形式的单一

越剧的表演形式主要靠演员唱, 戏曲是虚拟的, 需要通过演员的舞台变现力来构造一个虚拟的场景, 从而向观众讲述一个故事。越剧的节奏太慢, 一方面产生一种舒缓的美感, 但另一方面又让人觉得冗长乏味, 对于时间充裕的老年来说或许是一种享受, 但对于生活节奏快的年轻人来说, 太过“奢侈”。另外, 由于表演形式的单一, 越剧所表达的信息量很小, 毕竟舞台的空间是有限的, 依靠演员的唱念完成信息的传达决定了信息量的有限性。

如何让越剧更亲近年轻人?如何让家乡的年轻人都能对家乡戏有进一步的了解?

1.越剧本身需要改革

任何传统文化要想随着时代得以传承与发展, 必须要有所创新, 而非一尘不变,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让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越剧首先要在剧目上进行改革, 多创作一些通俗易懂, 喜闻乐见的剧目, 年轻观众才会容易接受。其次, 在原有的基础上, 适度打破程序, 表演形式加以创新, 多从其他角度来展示戏曲的内涵。如昆剧的《司马相如》, 就在挖掘人物内心世界, 揭示人性弱点和人格冲突上下了功夫, 从而吸引了不少年轻人。最重要的, 在改革创新的过程中, 要保证越剧的质量, 不能一味追求标新立异而失去其精髓。

2. 讲究宣传推广的技巧

年轻人不了解越剧, 很大程度上是它的宣传力度不大, 或者说虽然宣传声势大, 针对性却很小。文化厅所做的一些推广活动, 也只是在城市的广场、剧院, 面对的观众很广, 没有针对性。针对年轻人的推广可以从校园开始, 比如中国戏曲界代表人物罗怀臻将他创作的甬剧《典妻》在宁波大学进行推广时, 第一次免费, 但观众寥寥无几;第二次将戏交给大学生自己运作, 各种专业的学生发挥本专业的特长, 反而有意想不到的结果。另外, 可以在学校创立越剧社, 聘请专业的指导老师, 编排越剧并登台演出, 激发并利用学生的参与热情。让越剧走进大学校园, 需要地方政府和学校的通力合作, 更需要学校与学生的沟通。

3. 灵活多样的越剧教育模式

在西方很多国家, 戏曲是培养学生人文修养的基础课程。但在我国普通高校中, 到大学后除了文学专业的学生还会学习语文, 其他专业几乎把文学丢弃, 更不用说戏曲了。在, 美国, 很多院校都有自己独立的戏曲系, 学生毕业后并不一定从事戏曲行业, 但戏曲是他们的必修课程。我认为, 我国也可以效仿该做法, 可以在江南院校中开设戏曲课程, 在某种程度上实现越剧的普及, 为越剧输送新鲜的血液。当然, 这需要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

总而言之, 让越剧走进校园必定不能在一朝一夕就实现, 这不仅需要越剧本身改革, 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力量。希望有朝一日, 我们的学生都能出口成“剧”。

参考文献

[1]钱法成.中国越剧[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6.创意产业下越剧的动漫化设计 篇六

一、越剧流派研究

在越剧发展过程中,虽然演员全部转化成了女性,但是由于剧情需要,分化为了不同的角色行当,分别为小旦、小生、老生、小丑、老旦、大花脸,相对应的分别为青年女、 青年男子、老年男子、滑稽幽默的角色、老年女子、奸臣和奸邪的角色。在越剧动漫化的设计中,为方便设计者选材, 也为方便购买者理解,主要以这六个角色行当的分类设计, 在每个角色行当中挑选出极具代表的角色,并以该角色的主要代表演员为原型,设计出动漫化造型。

(一)小旦、小生

小旦往往是饰演青年女性的角色。在小旦中又可分为悲旦、花旦、闺门旦、花衫、正旦以及武旦六种[1]。悲旦是专门饰演命运悲惨的女子形象。代表人物有《三官堂》中的秦香莲、《琵琶记》中的赵五娘等。花旦是天真活泼、聪明伶俐的少女形象,如《箍桶记》中的九斤姑娘、《西厢记》 中的红娘;闺门旦是大家闺秀、千金小姐这类角色,如《西厢记》中的崔莺莺、《红楼梦》中的薛宝钗;花衫是介于闺门旦和花旦之间,既仪态大方有聪明活泼,代表人物有《梁祝》中的祝英台;正旦主要是中年妇女一类的角色,例如母亲、皇后的角色;最后是武旦,如穆桂英、杨八妹、白素贞等。 不过越剧是以文戏为主,武戏很少。

小生是青年男性角色。主要分为四种,分别为书生、穷生、官生和武生。和小旦一样,武打不是越剧里的重点,因而武生是最不太出现的。剩下的三类代表人物分别为《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梁山伯、《杜十娘》中的李甲以及《打金枝》 中的郭暖。

(二)老生、老旦

在老生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带戴黑髯,如《打金枝》中的唐皇、《红楼梦》中的贾政[2]。老旦和老生相对应,代表人物有《红楼梦》中的贾母。老生和老旦在戏中常常以配角出现,衬托小生和小旦,但是老生和老旦的表演在戏中功不可没,一个优秀的老生或老旦常常能使一部戏更加得出彩和成功。

(三)小丑、大花脸

小丑又称为小花脸,过去化妆时常常在鼻梁上画上一块白方块。小丑的特点有两个极端,其一刁奸阴险, 狡猾愚蠢之徒;其二性格善良, 为人正直, 行为风趣幽默的人。喜剧的丑角表演幽默,常常是戏中笑料最多的部分。小生和小旦往往是戏中的主角,因为越剧本身是江南温婉的形象,所以主旋律以婉约抒情为主,唯美典雅;老生和老旦是戏中的配角,推动故事发展的分支;而丑角就负责了戏中的喜剧部分。 戏组中对丑角演员的眼部功力比较高,要求双眼要比其他行当的演员灵活, 体现在眼珠能四周转动, 脸上肌肉要会颤动, 还得掌握各种笑法,如皮笑肉不笑、捧腹大笑、傻笑、 蠢笑、奸笑等等。

大花脸又叫大面,这个原是是京剧中的净角,一般是指奸臣、恶霸,例如《何文秀》中的张堂、《三看御妹》中的刘天化等。

二、动漫形象构思

在动漫届,能让观众们记住并世代流传下去的动漫人物都具有非常典型的特征,外形简洁、明晰或夸张,能让人一看到这个动漫人物就能勾起这个时代的记忆,一想到这个形象就想到在这个动漫形象在屏幕上或在童话里发生故事。在史上能让人耳熟能详的动漫人物,他们在取材上大致分为两类。其一,来自原创,代表形象有米老鼠和唐老鸭、铁臂阿童木、机器猫等。这类动漫人物来自作者的生活灵感和思维创造,在推行方面存在一定的风险,因为原创动漫形象的成功与否除了要人物形象出彩外,更大的程度上还取决于故事创作的精彩程度和老板的赏识程度。例如,韩国的流氓兔在诞生的时候就遭遇了这样的尴尬[3],作者金在仁所在的公司领导否决了这个动漫形象,而金在仁不久也遭遇了被裁员。但是作者并没有放弃,凭着自己信念和坚持,最后等到了流氓兔风靡全球的一天,而这个形象也成了他的私有财产,为他带来了大笔的财富。另一种动漫形象来自名著或童话,代表人物有白雪公主、木偶奇遇记。这类动漫形象在已有的群众基础上,把文字描述转化成了漫画形象,这类动画人物在作者还没完成设计前就已经有了很高的人气。正如, 据票房统计由名著改编的电影,大多数比较卖座。因而,这一类的动漫形象成名的风险要略低于原创的动漫人物形象。

越剧人物的动漫化设计就属于第二类,越剧本身就极具群众基础和人气,和童话故事不同的是,童话是把文字转换成图像,而越剧是把真人造型转换成动漫形象。由于越剧的形象深入人心,因而在设计的过程中要保留越剧特有的温婉气质,更不能把已有的动漫形象的印记附加在新形象中。动画片《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因为祝英台的人物设计被指抄袭美国制造的花木兰造型而遭到吐槽,还导致了两个主角的风格相差甚远[4]。由此看来,把经典的越剧的形象要改变成动漫人物,虽然在人物本身已有了知名度和名气,但是要真正的成功转化这个形象还是需要一定的考量。

三、结束语

文化是人类从事生产、劳作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智慧结晶。同时文化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越剧就是这种进过百年历练沉淀下来的非物质的文化。动漫产业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意为核心、 以效益为中心、依靠龙头带动和科技进步,对动漫产业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管理,形成实现动漫产业高利润化的产业结构形式”[5],被誉为2l世纪知识经济的核心产业。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要推广越剧的全球化发展,用动漫产业来包装是最适当的途径。但是风险与效益并存,越剧动漫化形象的转化需要文化的铺垫,需要时间的验证。

摘要:动漫形象设计在越剧造型领域的应用。结合越剧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文化蕴育和海外市场的优点,尝试用动漫形象的形式包装越剧的造型。本文对越剧几个主要行当的特点和服饰妆扮进行了分析。融合越剧的盛名和动漫的活力,让两者集合各自优点相结合,开创越剧的动漫形式推广以及新的普及。

关键词:越剧服饰,动漫创意产业,越剧行当,动漫形象

参考文献

[1]本丛书编委会编.越剧入门与鉴赏[M].世界图书广东出版公司,2009:82-89.

[2]朱毓禹.巧将霜雪染红颜——记绍兴小百花越剧团青年老生演员张霞君[J].戏文.2001,4:46.

[3]宋青云.流氓兔创作人金在仁访谈[EB].:视觉中国2002-3-8http://static.chinavisual.com/storage/contents/2002/03/08/2145T20020308104457_1.shtml

[4]伊谢尔伦的风.梁祝动画版观感:传统创新两相失[EB].:漫域联播2013-8-8.http://news.comicyu.com/html2012/2013/08/08/120680.html

上一篇:八年级语文谈谈散文下一篇:六一多彩的活动作文5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