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园区建设

2024-09-03

职教园区建设(精选11篇)

1.职教园区建设 篇一

摘要:探索职教园区建设的双元制具有积极意义。在双元制探索实践中,要突出政府宏观设计,探索德国双元制本土化路径,基于园区化背景实施技能培训,不断创新双元制运行机制,使双元制更好地助推职教园区建设,推动我国职教事业新发展。

关键词:职教园区;双元制;本土化;园区化

职业教育主要向社会输送专业技能型人才,这就需要职业教育立足于学生职业素养发展,以满足未来岗位需求。职教园区建设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种新思路、新举措,要进一步突出职教园区整体效应,积极探索双元制教学,有效放大职教园区建设的整体效应。

一、双元制概述

双元制模式源于德国,是在学徒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教育培训模式。双元制教学模式下,学生要经历两个不同场所的培训:一是职业学校,学生在职业学校接受专业知识与技能学习;二是在校外,通过与企业、单位等进行合作,重点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与实践。双元制教学模式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实践性。学生除了要在职业学校进行专业的知识学习外,还必须要参与企事业单位的实践学习,进行专项的技能训练。二是广泛参与性。双元制教学模式下,参与主体不仅仅是职业学校,还引入了企事业单位。双元制教学模式对提升职业教育学生专业化技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职教园区建设的双元制探索

职教园区建设将零散的职业院校集中起来,有利于集中区域教育资源,推动职业教育新发展。因此,职教园区背景下,双元制教学模式将更加便捷,更能够发挥园区效应。

1.突出政府宏观设计

职教园区是城市规划背景下的产物,在职教园区双元制推进过程中,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设计。政府要将职教园区建设与企业产业园区建设协调起来,推动职教园区与产业园区的有效互动。在推动双元制时,政府要将职教园区建设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由政府出资建立技能型人才培训中心,同时建设好配套措施,包括宿舍、食堂、图书馆,以及相关的生活设施等。

2.双元制本土化

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在中国运用,必须要解决本土化问题,以提升双元制的普遍适用性。在功能定位上,将职业院校与培训中心隔离开来,职业院校主要负责对学生进行理论课教学,而实践教学则由职教园区培训中心承担。培训中心按照德国双元制标准,结合职教园区院校具体实际,建立起涵盖职业院校、培训中心、企业等主体在内的多元互动机制。

3.技能培训园区化

职教园区建设形成了整体效应,在技能培训实施过程中,按照园区化模式实施。由职教园区统一部署,根据市场人才需求情况,进行全国、全省范围内的招生,实施订单式培养。学生入学后,根据学生学习成绩、需求与意愿再进行职教园区内院校学生名额分配与专业分配,并签订培训协议、用人协议等。职教园区培训中心按照产业园区的工作流程,实施双元制培训模式,在培训中一律采用企业标准,管理中借鉴企业管理制度实施管理;学生考核方面,采用企业生产要求实施考核,培训中心以“准企业”身份实施培训。

4.双元制机制创新

为了提升职教园区双元制实施效率,需要进行相应的机制改革与创新。首先,培训中心要执行企业化运行机制。职教园区培训中心由于是模拟企业实施培训,因此要有别于传统的实训基地,采取职教园区负责制,由职教园区管理中心实施企业化运行机制,借鉴企业实施总经理负责制。培训中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机构,它不仅和职业院校是合作关系,和企业也是合作关系,是异于职业院校、企业的第三方机构。其次,实施独立的人事管理。职教园区培训中心主要采取培训师培训的方式,由培训中心聘请培训师,实施培训师上岗制度。培训中心的培训师主要通过三种招聘途径,一是从人才市场招聘高级培训师;二是由职教园区各院校实践教师转岗而来;三是从企业招聘实践经验丰富的业务骨干。培训师的人事管理直接由职教园区培训中心实施,按照企业的绩效工资考核办法实施考核。第三,学习与培训机制创新。职教园区双元制在实施过程中,推进的一个重难点是如何实现学习与培训的协调。在实施过程中,可以运用交叉机制,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班,例如将学生分为A、B两个班,A、B两班按照一定的时段轮流学习与培训,如按照学年实施2+1模式(两年理论学习,一年培训学习),或者按照学期实施1+1模式(一学期理论学习,一学期培训学习)。总之,职教园区建设的双元制探索对于发挥职教园区的整体效应具有积极的意义。职教园区建设背景下,双元制必须要根据园区特点,结合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探索德国双元制的本土化路径,推动职教园区建立长效运行机制,促使我国职业教育事业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阮成国.“中国式双元制模式”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河南教育旬刊,2012(10):15-16.[2]张福荣.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本土化应用的研究———高职院校数控技术实训基地职业技能训练模式初探[J].江苏教育,2010(22):42-45.

2.职教园区建设 篇二

何谓标准?标准是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简单地说,标准就是一种“文化”。我们职业学校找不到统一的标准,找不到品牌的效应,各校发展利益碰到一起造成资源浪费;利益碰不到一起,难得资源共享,合作发展。为什么要有标准?很简单,拿企业来说,很多企业已经脱离政府监管,至少在用人方面。其到学校来招人就有很大的随意性,如果学校各自为战,就无法倒逼企业建立用人标准,如果企业建立用人标准,那么反过来,学校必然要适应市场,进而调整技术教育标准,从而促进良性循环。

那么,ITE是如何在其发展历程中建立起标准呢?在ITE的组织管理模式中,有一个理事会,它直接受新加坡教育部指派相关人员组成,这些人员包含了“劳、资、政”三方代表,具体部门及相关人员有人力资源信息部、科工贸部、教育部、国防部、工会、企业协会、校友会等成员。很显然,这是一个有协商、有权威并能决定和影响ITE发展方向的机构。再看院校内设置的学术委员会,该委员会由总裁、各院院长、署长、课程经理、业界代表等组成。该委员会也是一个协商机构,确定学校发展模式。另外,院校还设置了网络咨询委员会,这个委员会是学校与社会、企业、家长沟通的一个平台。

建立好了协商的平台,也确定了长期规划及实施标准,不去执行都是空谈,ITE设置了一个执行委员会,很简单就是落实既定工作,并在执行过程中发现问题,并集思广益找出解决之道。ITE从领导层到普通员工都达成了共识——建立职教标准ITE,ITE要走向世界并引领世界职业教育。的确,ITE作为一个品牌已经把它的技术标准复制到非洲、东南亚以及中国,为全球的职业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再看我们的职业教育,感觉就是散的,时而学历教育时而技术教育,都想抓但都无从抓起。以前职业教育是受行业部门管控,行业部门既管企业又管职校,从管理角度上很容易沟通、协商,也容易执行。不论是学历教育还是技术教育,都能容易达成一致,从而形成适应当时的职教体系标准。现在行业局撤销了,职业教育的机制有点乱。就技术教育而言,随着行业局的撤销,许多行业不再走精细化道路,都是粗放型的,意思就是标准降低或没标准,在人才应用方面更是如此。

看看ITE,我们应该认识到:职业教育要有大的飞跃,首先要在市、局级层面建立一个长期的多部门组成的职教委员会,设置常务委员会直接制订规划,并成立学校师资、学校领导培训机构。培训机构的目的是规范新进教师教学规范,规范学校教师、学校领导按照教学规律办事,以便统一职教大政方针,落实职教体系标准建设。例如,现在中高职衔接标准的制定,没有标准中职升高职就是因为“需要”而泛滥。另外,职教委员会要定期提供劳工部门的用工信息,还要提供产业部门未来几年的产业状况及用工需求和技能标准。有了这些,所有职校将根据这些信息来制定招生规模,制定课程技能标准,以及确定相应的师资配备,同时也为新课程的开发提供可能。

另外,职业学校应该联合起来形成一个学术委员会,该学术委员会应该由市教科院、各校领导、各专业主任、各专业骨干教师、产业协会、相关专业的企业技术骨干等一起制定职校内涵发展模式,并形成标准。最后为确保学术委员会制定的标准落到实处,也得成立由市局督导室、各院校督导主任等组成的执行监督委员会,在执行过程中,不断寻找问题,同时不断吸收广大教师创新的手段,集思广益,然后汇总到学术委员会,重新对标准进行修正、改进。

参考文献

3.职教园区建设的“重庆经验” 篇三

多年后,在全国各地职教固区建设百花齐放,进行得如火如荼之时,重庆职教园区早已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建设了“重庆永川职业教育基地”“万州三峡库区职业教育及移民技能培训基地”“黔江职教园区孵化区”“江津职教创业园区暨移民就业培训基地”“巫山职教工业与农业园区”“铜梁教育(职教)科技园区”等六个职教固区,并打遣了“永川模式”等一系列职教发展新模式,这都为职教园区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重庆到底有哪些好的经验,作法?下一步将如何发展等,针对目前这些职教园区建设规划者最为关心和关注的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重庆市教委副主任赵为粮。

《教育与职业》:您好!目前兴建职教园区在国内已经渐成趋势,对于重庆而言,从2004年提出建设重庆职业教育基地到现在,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我们的整体情况如何?

赵为粮:到2009年年底,重庆主城九区有中职学校100所,占全市总数的33%,其中市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39所,占全市总数的45.3%;在校生19.4万人,占全市总人数35.9%;学校占地8069亩,占全市总数的57.4%;校舍面积212万平方米,占全市总数的48%。

除主城九区作为职教核心区之外,六个园区内共有中等职业学校64所,占全市中职学校总数的21.1%,其中市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所,占全市总数的23.2%;在校生13.6万人,占全市总数的25.1%;教职工5432人,占全市总人数的27.3‰学校占地6480亩,占全市总数的18.1%;校舍面积113万平方米,占全市总数的25.6%。

《教育与职业》:在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和职教园区建设过程中,我们采取了哪些重要举措?有哪些好的经验、作法?

赵为粮: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我们把职业教育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和教育改革发展总体规划,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创新机制、突出特色、以城带乡”的工作思路,全面推进职业教育园区建设,已初步形成了“一体两翼多组团”发展格局。“一体”是指主城职业教育,是重庆职业教育资源的核心区和职教高地;“两翼”是指在永川区建设的重庆职业教育基地等职教资源和在万州区建设的三峡库区移民职业教育基地等职教资源;“多组团”是指涪陵区、黔江区、江津区等区域中心城市为代表的职教资源。

创新机制,整合资源。一是推广“城校互动、资源共享”,万州区、永川区等区县通过调整职业学校在城市主轴和辅轴的空间布局,实现“城中有校、校中有城、城校融合、协调发展”。二是深化“园校互动、校企融合”,巫山、铜梁等区县将工业园区建设与职业学校发展结合起来,坚持工业园区与职业学校互动,推进职业学校与工厂企业全方位融合。三是推进“产教互动、集团发展”,江津、黔江等区县根据当地产业发展实际,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实现职教与产业的互动发展。四是推动“城乡互动、联合办学”,以主城区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北部新区和主城区的其他特色工业园为基础,以业已建立的职业教育行业协调委员会为纽带,发挥主城区优质职教资源对三峡库区、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职业教育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加强指导,完善政策。我们会同市级有关部门,通过加强指导、完善政策,促进职教园区建设:一是制定和完善了经费投入、项目支持、税费优惠等园区建设政策和措施,探索园区建设管理一体化。二是行业主管部门尤其是行协委牵头部门,积极开展行业人力资源预测,制定行业职业教育培训规划,指导行业职业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三是永川,巫山等区县还单独为园区制定了职业教育发展和招商引资的特殊政策,为园区实现教育资源与经济要素的有效配套提供优质的政务环境。

《教育与职业》:在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创新机制、整合资源,加强指导、完善政策等有力措施的保障下,职业教育园区在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赵为粮:一是促进了校企合作,增强了职业教育吸引力。职业教育园区内的学校从企业需求出发,双方开展了人、财、物和业务的合作与对接,生产与教育教学要素有效互动,实现了职业学校与工厂企业“九个融合”,即学校和工厂融合,教室和车间融合,校长与厂长融合,教师和师傅融合,学生和学徒融合,理论与实践融合,作品与产品融合,招生与招工融合,育人与增效融合。

二是改善了产业素质,提供了区域经济原动力。通过职业教育园区建设,有效地把区域产业结构需求与职业学校招生就业、专业设置和课程开设等有效对接,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办学质量和水平,改善了投资环境和产业素质。根据《重庆教育对经济的贡献》研究表明,重庆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的总体贡献率达6.8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成为吸引福特、ABB等154家世界500强企业来渝投资办厂的重要因素。

三是增强了服务能力,提升了社会发展贡献力。通过职业教育园区建设,提高了受教育者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近五年来,我市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6%以上,就业稳定率达到85%左右;重庆农村劳动力接受过职业技术培训的比例达51.5%,职教园区建设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实现地域转移、产业转换、身份转变,即由农村向城镇转移、由农业向非农产业转换、由农民向市民转变,为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建设,改善民生和消除功能性文盲,促进移民安稳致富起到了重要作用。

《教育与职业》:重庆职教园区建设为探索统筹城乡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职业教育园区建设实践中,是否也存在一些困难或问题?

赵为粮:重庆在推进职业教育园区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认识有待深化。少数区县对职业教育园区推进城镇化、工业化,提高产业素质,拉动经济发展的作用缺乏深刻认识。职业学校建设和发展与工业园区建设存在脱节现象,职教直接服务经济的作用未能有效发挥。二是政策有待完善。部分区县职教园区建设出现“学校热、企业冷”的现象,还需要制定出台有关优惠政策,激励和支持企业加强与职业学校的合作。三是服务有待优化。园区内职业教育与企业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职业学校对培养新兴产业、企业需要的人才反应迟缓,需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增强职业教育与企业需求的吻合度,保障职业教育园区建设健康协调发展。

《教育与职业》:今后在发展思路、体制机制、保障措施等方面,我们还会有哪些深化和创新?

赵为粮:下一步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根据重庆产业发展“1+2+31”布局。其中,1是两江新区;2是西永微电子工业园区和长寿化工园区;31是31个区县特色工业园,继续在涪陵、合川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其他特色工业园,新建一批职业教育园区,力争到2012年,在主城九区之外建设的职教工业园区达到12个以上。

4.职教园区建设 篇四

隋广智

1988年11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签署了《关于在山东省平度市建立“双元制”农业职业培训中心的协议》;1990年11月26日,青岛市教育局与汉斯·赛德尔基金会签定了具体合作的协议,合作创立了平度“双元制”项目—农业职业培训中心。

项目合作的内容。

1、“双元制”项目的引进、实施、示范和辐射、推广。

2、在发展面向实践面向需求的职教事业上向有关教育机构提供咨询和支持。

3、对项目教师和实训师傅进行培训。

4、对专业教学进行支持和咨询。开展专业技工培训(汽车机械、农业机械、水暖空调、工业企业技工、服装设计与加工、农学、畜牧、果树栽培与果品加工)。

5、制定师资培训基地面向西部、全国范围的培训方案,面向全国开展职教管理干部和师资培训。面向西部开展教育推广。

6、面向行业进行成人教育、技术培训和咨询。

7、开展农村村庄示范建设和土地规划整理。

8、促进培训资源的联网,加强与高校的联合。

在中德合作过程中,平度职教中心借鉴德国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的经验,结合本国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规律。

一、德国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的特点

在德国,从事职教工作的师资分两大类,即职业学校教师和企业实训教师,其中,实训教师占到教师总数的70%。在分工上,职业学校教师承担理论课(包括文化课)教学,实训教师负责企业培训的计划、组织实施和监督。教师的双元分布适应不同教学场所需要,保证了教育培训质量,是德国“双元制”高质量职业教育的基础。

德国理论课教师培养的过程是:完全中学毕业(或同等学历),接受过职业培训或至少1年企业经验,在综合性或技术大学学习5年,学习一个职教主专业和一个普教辅修专业,通过相当于硕士学位的第一次国家考试(师资培养的第一阶段);在州教育学院学习2年,同时在职业学校实习,通过第二次国家考试,取得教师资格,成为国家高级公务员(师资培养的第二阶段)。

实训教师的任职资格是品格和业务上适合职教工作,具有职业教育学知识并通过相应考试。其中,品格要求指对儿童和青少年无伤害行为,没有严重或多次违犯职业教育法及有关规定;业务要求为年满24岁,接受过同专业“双元制”职业培训并通过结业考试,有该职业实践经验。实训教师培养是通过对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继续教育实现的,由完全开放的教育市场进行。

德国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的主要经验有以下几点:

1、科学合理的职教师范专业设置体系是对职教师资培养科学规划管理的基础

由于职教专业门类繁多,无法在教师培养的大学阶段对应设置如此众多的专业,而高校的专业设置又有严格的科学性,盲目建立技能要求高而学术性弱的专业(如烹饪和秘书专业等),不仅与德国严谨的科研风格不符,也不会被高教界和社会所承认。因此,德国在对社会职业和中等职教专业进行分类时,制定了科学的职教师范专业设置体系,分为电气、机械、建筑、化工、造型技术、经济与管理、护理与健康、家政与营养、印刷技术、纺织与服装、生物技术、农业园林和社会科学等13个大类,共46个专门化方向。教育内容各专业大类中基础部分相同,只是在专业深化阶段学习内容有所不同。这一体系完全覆盖中等职教的所有专业,目前,德国职教师资培养按照这个规范化的专业设置体系,结合各地实际需求进行布点,按专业大类招生注册。如汉堡技术大学和汉堡大学可开设上述前8个类别的专业,这与汉堡的经济结构是相符的。他们除满足本州的需要外,还为其他地区培养了大量的职教师资。

2、开放、灵活但不失规范的教学组织方式

德国大学教育历来崇尚学术自由和学科研究,教学多以开放方式和研究方式进行,没有固定的课程计划。学生根据学校的推荐性学习计划和教授开设的课程自行选修,只要适合自己的实际和学校的总体要求即可,不强求一律。课程一经选定,就有严格的质量要求。这样,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劳动力市场的要求和教授的科研和教学水平,充分利用大学的条件,自我设计适合未来工作的知识体系。

专业课教学一般采用研讨课的形式,如普通教学论、经济教学论、教育与企业和教育与社会等。专业课教学的组织安排也很有特色,它往往不是一次性的课程,而是一个依据教学内容本身的规律和性质,不断深入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教学论”课程分四个阶段进行:基础教育阶段——专业教育阶段——实践教育阶段——毕业前的加深阶段,学生要对教学过程和劳动过程进行分析和评价,设计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共同发展的策略。通过这四个阶段的研修对同一科学不同领域的学习、实践和研究,使学生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处理复杂专业问题的能力。

3、学习内容面广,注重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在德国,职教教师大学学习内容由三部分组成:①教育科学,包括社会科学、专业教学论和教学实践。②职业技术学专业,即前述13个门类中的任何一个,专业学习阶段时需选择一个专门化方向。③普通教育副专业,如外语、数学等。主修专业、辅修专业、教育科学三部分课时比例为80∶40∶40。

德国教师培养的第二阶段,为期至少18个月,进行科学的学校实践教育,实践部分分职教主专业和普教副专业的实习。其入学资格是大学毕业,结束时进行第二次国家考试。作为预备教师固定在一所职业学校(汉堡约有50所),由学校和教育学院共同任命与之专业相同的资深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学校实习包括听课、试讲、和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与大学相比,教育学院理论教学更加重视运用理论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因此,一般采取研讨、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

4、严格而个性化的考试制度

在德国,教师、律师和医生三类人才的大学毕业考试形式为国家考试。汉堡职教师资第一次国家考试是这样进行的:州教育部设有负责教师资格考试的机构,普通中学和职业学校教师考试由不同部门负责。考试由考试委员会按照考试条例进行,委员会由大学教授、职业学校校长和有关考试机构的代表组成。首先,考生完成一篇毕业论文,内容可在教育学、主修专业和辅修专业中任选,考试委员会认为通过,方可参加其他部分的考试。其次,进行5小时的笔试,内容范围可由考生与教授商量,每位考生的题目可以不同,但都是三道题目,分别涉及教育学、主修专业和辅修专业三个方面,考生需写出20~25页答卷。第三是口试,由考试委员会负责,分别按教育科学、主修专业和辅助专业进行。最后,考试委员会根据教授的评语作出最终成绩评判,考试通过率约为90%。第二次国家考试的方法也大体如此。

5、高校职业教育改革的科研成果和理论创新,指引职教的改革发展

目前在国际职教研究处于前沿地位的理论和成果,正直接或间接地指导着德国、甚至影响着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如马格德堡大学巴德首倡的学习领域课程模式,是行为导向理论在职教课程领域的重大发展,它对打破传统学科课程体系,建立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新模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不莱梅大学劳耐尔等提出的劳动过程导向论,则为学习领域课程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在汉堡等多所大学得到实施,他们提出的创新(构建)导向的教育策略,已经成为德国职业教育面向未来、应对高新技术和知识经济挑战的重要指导思想。德国职业教育之所以发达,与其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理论研究和指导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德国,职教科研经费(包括典型实验)已占教科部职教总经费的10%以上。

6、职教师资持续而多样化的继续教育

在德国,教师的继续教育,也称作第三阶段的师资培训。教师每年有5个工作日可以带薪脱产进修。根据瓦伦职业学校的统计,1994年参加有组织培训的教师占42%,参加分散自主式学习的占52%,到1997年,后者增大到了72%。教师培训可以由学校派出,也可以由教师个人申请。据统计,个人申请参加培训的比例超过了50%。

德国有的州设有专门的职业教师继续教育机构(如汉堡和巴伐利亚)有的州则由职业教育学院承担(如梅克伦堡),大学教育系也承担一些继续教育工作,教师培训进修机构与职业学校和企业联系非常密切。此外,许多企业为推广新技术新产品,也举办一些教师培训。继续教育在时间和形式方面很灵活,且以1~3天短期培训为主。

二、德国职教师资培训给我们的启示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最直接、最密切的部分,面临教育类型、质量和层次需求不断变化的挑战。需要借鉴国外多种职业教育模式,加快改进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课程体系,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形成多元化特色的职业教育模式。借鉴德国职教师资培训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加强对职业教师培训,抓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努力提高中、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积极外聘兼职教师,实行专兼结合,改善师资结构,淡化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的界限,是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一项长期的重点的工作。

l、提高对职教师资的认识

全国职教工作会议指出,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任务,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做好。他强调,要着力提高职教教育质量,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劳动大军。而培养劳动力素质的关键就是教师队伍。李岚清也强调指出我国职教改革重点之一,就是深化职业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积极开展以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全员培训。要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工作,高度重视职教师资力量的培训。

2、制定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政策

国务院将建立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主要负责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教育部等部门制定《关于进一步发挥行业组织、企业在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的若干建议》、《关于进一步推动职业学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意见》等,都把制定职教教师培养、培训规

划作为发展职业教育总体规划的一部分。要认真贯彻实施《职业教育法》,具体制定出有关职教教师培养目标、任务和要求,推动职教教师的专业发展,建立、健全有特色的教师培训管理体制与机制,搞好职业教师培训的管理加强职教教师培训质量的评估。

3、采取多种形式,为职业学校培养具有高素质的职教师资

借鉴德国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经验,我们可以建立和办好职业技术师范学院。为了满足市场需要,师范教育可以突破传统的束缚,专业范围扩大,设置职业学校需要的某些长线专业和重点专业,不仅培养学生通晓专业理论,还要求掌握一定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融职业性、专业性和示范性于一体,这是职教师资培训的主要形式;也可以对普通高等师范院校进行改革,设立职业技术师范系,由单一面向普通中学变为同时面向职业学校,输送懂得职业教育规律和特点的专业教师;还可以在普通高校增设职业师范专业,在高等院校只要加强职业性和师范性教育,只需少量投资,即可同时为职业学校培养大批师资力量。这是一种投资省、见效快、效益高的培养途径,也可以建立师资培训基地,对教师进行培训。

4、加强在职教师培训,形成师资培育过程一体化

可以由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主管部门和学校制定师资培训计划,对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和业务培训。培训形式上:可以在高等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或普通大学建立在职教师培训基地、分校、函授部等,承担对在职教师进修培训的任务;建立、健全省级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中心,统筹全省职业技术学校的在职教师培训工作,或与地(市)、县合作,借用有关职业学校办专业班,形成有效的培训网络体系;在省、市教育学院或教师进修机构,可设置专门的职教部承担师资培训工作;借助科研、专业部门、企事业单位、农村的试验场,组织在职教师经常到生产第一线学习操作技能,吸收新技术、收集新信息;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信息技术,如建立教育电视台、接收站,对在职教师进行专业技术培训,这种方式不离岗,授课人是有名望的专家、优秀教师,讲课质量高,是培训在职教师的有效手段;建立和健全教学研究机构,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究,通过办学术讲座、专题报告、研讨会、公开课,以及以老带新,相互交流经验等多种形式提高在职教师的综合素质。

在培训过程中必须注意教师已经具有的专业经验与专业内涵,提供教师预备知识框架,以便进一步在实际工作中获得实际经验,并以经验为基础来协助教师发展其专业内涵,引导教师针对所获得的经验进行深层次的思索。随着新职业、新岗位的不断出现,及时调整专业鼓励、引导教师对新领域、新技术方面的探索,推动职业教育向信息化、现代化发展。培训要求上,可进行单科合格、专科合格、学历合格、继续教育等形式。对职业教师的资格采用相应的技术职务来称述,实行“双职称”制度,经评审后,同时颁发教师职务证书和专业技术职务证书。

5、学习德国职教教师培养经验,按照我国资格证书制度要求,建立和完善职业学校教师岗前培训体系和其它管理制度

德国职业教育的水平,是有一套教师培训制度作保障。随着我国教师资格制度的逐步完善,我们也应当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实际要求,有利于师资队伍发展的教师资格认证体系,包括专业任职标准和培养模式、岗前资格培训及资格鉴定等规范,建立教师准入制度。建议充分发挥考试院(中心)在国家考试中的作用,对资格考试实行教考分离,同时进行考试内容的个性化探索。

6、学习德国将教师培养与职业学校教学衔接的做法,使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目标与教学一线相结合德国在职教师资培养中,一方面注意派学生(预备教师)到职业学校进行实习教学,另一方面派教师培养机构的教师直接到职业学校授课,通过这些活动将教师培养与职业学校实际需要结合起来。而在我国依然存在基地院校提供的培养培训与职业学校教学改革脱节的“两张皮”现象。因此,我们建议基地院校不仅要关注招生情况,更要重视培训内容和方式,及时推出有吸引力的培训项目。应开通有效渠道,形成一定的联系机制,促使基地院校教师到职业学校去,主动了解职业学校的要求,从而找准师资培训的突破口。

5.脚踏实地办职教科学发展促建设 篇五

乌什县职业技术学校

乌什县职业技术学校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落实自治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指示精神。始终践行科学发展观,根据地区和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着眼长远,按照县委制定的‚立足实际办职教,依托资源搞实训,完善 设施夯基础,强化培训抓队伍,外引内联重质量,‘两个率先’求实效‛职教发展思路,脚踏实地办职教,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基本情况

乌什县职业技术学校成立于1984年9月,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1997年与我县第三中学合并,投资800万余元建成了现在的职业技术学校(职业培训巾心)。学校占地面积39353㎡,建筑面积6256.7㎡。设立林果业培训基地1个(76亩),标准化体育运动场1个,图书室1 间,藏书11221册。全校现有教职工43名,其中文化课教师26名,职教专业教师16名,其他岗位人员7 名;现有职高班18个,开设了园艺、缝纫、农机维修、烹饪、家电维修、地毯编织、美容美发、计算机操作、电焊、摩托车维修、酒店服务、养殖技术等12 个专业,在校生达826人。仅2010年,举办各级各类培训班13期38个班次,培训学员达2264人。

二、主要做法

(一)上下联动,多措并举求实效

1、注重市场导向,明确办学方向。我校以服务地区和县域经济建设为准绳,坚持校企联合,坚持为毕业生就业服务的思想。结合学校实际,在专业设置方面 采取稳定与灵活相结合的方式,开设了农机维修、畜牧、园艺、地毯编织、家电维修、美容美发、缝纫、烹饪、计算机应用九个专业。2010年,紧跟地区新建 ‚棉纺城‛发展规划,我校与阿克苏巨鹰棉纺织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合作增设了棉纺专业,增强了发展后劲。

2、狠抓领导班子建设。按照县委、政府要求,狠抓学校领导班子建设。班子分工明确,职责清楚,为适应劳动力市场需要,树立质量意识和竞争意识。建立健全了以召开座谈会、汇报会、谈心会、周例会、党员民主生活会等制度,强化了学校领导班子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号召力,切实提高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为我校各项工作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3、狠抓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学校利用教师授公开课、示范课、优质课加强校本培训,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形式开展教师业务培训,积极参与有关部门举行的各类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科带头人,造就更多的‚双师型‛教师。二是鼓励教师参加学历进修,参加函授、自学考试等学习培训,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选送教师参加上级主管部门举办的有关培训。同时,加大外派培训)力度。四年来,共选派27名年轻教师外出学习专业技术,成效显著。五是制定优惠政

策鼓励45岁以下的文化课教师每人都学一两门实用技术,增强职业倾向性,现己培养11名‚双师‛型教师,有4人正在接受培训。六是做好传帮带活动,进一步做好新教师、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培养工作。近年来,我校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有19人,中级及中级以上技能操作水平人员12 人,高级实习指导教师、技师共计3人,理论实习教学一体化教师计6人。

4、狠抓学校内涵建设。我校把专业建设作为校本建设的灵魂未抓。一是科学设置专业。在进一步广泛调查研究和论证的基础土,结合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对职业教育需求,增设了电焊、摩托车维修、农机驾驶与维修等专业。二是加强校企联合,采取多种手段把每一个专业做精,赋予每-个专业丰富的职业内涵。三是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广泛应用社会人力资源建立职教师资库,由培养

‚双师‛型教师变为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较好地解决专业教师师资队伍建设难度大的问题。

5、狠抓学校管理制度建设。学校在思想政治工作、教学管理、行政管理、咨询教学就业方面制度健全,并严格按制度执行,有效地保证各项工作圆满完成。一是建立完善的技术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明确规定实习要求和双方职责,做到实习场地固定,实习场所、设备、时间和质量保证,学生实习过程采取定师傅、定课题、定轮换、定岗位、定考核、定时给新生授课和辅导。二是构建专业建设制度。实施稳定与灵活相结合的措施,加强特色专业和骨干示范专业建设,积极 构建职业活动导向课程体系,不断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形成调整专业为辅的专业建设模式。我校逐步形成了农机维修、园艺、地毯编织、美容美发、缝纫等特色专业。三是完善德育教育制度。学校把德育管理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完善德育工作制度、德育工作计划,并结合学生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如感恩教育、除陋习树新风等活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遵守纪律、刻苦学习、仪表端庄、讲究卫生、文明礼貌、尊敬师长的良好品质。四是建立教育教学评估制度。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的思想,紧紧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个主题,强化理论教学,突出技能训练,努力培养有一技之长与复合技能相结合的技术人才。在教学中,认真执行部颁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认真编制并执行学期授课计划和生产实习计划,使用国家级规范教材。坚持开展教学研究和教育质量评估活动,每周一次教研活动,定期开展教学检查和质量评估,广泛开展教学评估,优质课大赛等活动。五是制定教师学习进修制度。明确专业课教师定期参加生产实践,每人每年下企业、农村实践不少于半个月,规定每位老师两年学不会一门技术扣10%的绩效工资。

几年来,学校加大了管理力度,对科室实行目标管理,对全体教职工实行全员竞聘制,签订目标责任制,对指标进行量化考核,考核结果与奖金津贴挂钩,并作为年终评优、评先和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竞聘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

6、狠抓教学改革。我们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效益促发展‛的宗旨。紧紧依靠深化改革和强化管理,在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办学质量、办学效益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取得显著的效益。大胆创新,将理实比例4:3用整到6:7,将文专比例调整到4:6后,并施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学校进一步实施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月‚双证书‛制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7、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乌什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财政虽然十分紧张,但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实训基地和设施建设,共投资lOOO多万元加强学校基地和硬件建设,不但新修了教学综合楼、学生宿舍楼、学生食堂,还修建了农机维修、民间手工艺、服装设计与制作、美发美容、计算机应用、家电维修、烹饪、酒店服务、林果业实训室(场所)。2011年,计划投入300—900万元建‚乌什县职教园区‛。

(二)服务社会,多管齐下创实绩

1、面向市场,开通就业‚直通车‛。为避免‚结业就待业,办学与就业错位‛,我们面向市场,广泛调查了解本地和疆外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确保学生毕业就能就业

。汉语、养殖、地毯编织专业对准本地存在林果业、养殖、手工业枝术员(技工)的大缺口,进行‚填补式‛对接;林果业、养殖、烹饪、缝纫专业实现了学生刚进校就有订单的目标,确保

我校学生毕业就搭上就业的‚直通车‛,实现理想化就业,学生就业率达90%以上,就业学生工资达1200元/月以上。

2、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因地制宜,为县城经济做贡献。学校

职业技能培训入手,多部门紧密配合,立足市场,以‚现代化、高质量、有特色‛为办学目标,以‚培育人才‛为宗旨.合理设置专业,科学管理,全面落实‚三

6.职教园区建设 篇六

我校自1995年建校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教育部门的支持协助下,学校不断发展壮大,由建校初只有幼师专业,3个教学班,发展到现在拥有学前教育、会计、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电子电工、农学等十一个专业,3800多名在校生,特别是今年,我们通过市场调研,结合当地经济发展需要,新增美容美发及形象设计和民族工艺品制作两个新专业,拓展了办学空间,为本地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个人特长的舞台,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多年来,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办学为导向”的职业

教育办学方针,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明显增强,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学校始终高度重视职业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反复研讨职业信息化建设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就要有教育信息技术现代化,除了教育的思想观念更新外教育手段特别是教育信息化尤为重要。学校多次向省、市、县财政积极争取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用于学校课程课件的采集、制作,实现课程音像资源共享,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

一、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概况以及主要成效

学校注重硬件建设,从建校以来已更新了四批电脑设备,现

有微机265台,有四个计算机教学机房、一个电子备课室和电子阅览室,装配有高标准的实验室6个。各处室都已配备计算机及打印机,初步完成了校园网建设,实现资源共享。

建有多媒体双向教学系统,主控系统具有监控、双向教学、闭路电视、对讲播音等功能,在学校教学和管理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监控系统共有59个监控点,可覆盖整个校园区,所有教室和楼道。主控室内设有主控微机,可对各监控点进行控制,另设有一路校长分控,以方便领导实时监控。监控系统除可进行实时监控外,并可进行4通道硬盘录像。所有教室均装有电视机、音箱、监听、电话等设备,可根据教学需要播放教学资料,并可同各教室实现双向对讲,单向播音。

多媒体教学系统包括一个多功能厅,3个多功能教室和12台多功能演播车。多功能厅配有微机、投影机、影碟机、录像机、功放机、音箱等现代化设备,可满足大型讲座和会议的要求,多功能教室配有微机、投影机、功放机、音箱、操作台等设备,可满足教师多媒体教学的需要。为了方便老师使用及资源的合理利用,另备有12辆多功能演播车,车上配有微机、投影机、功放机等多媒体设备,并专门使用了远程无线遥控鼠标,以方便老师们的操作。多媒体教学系统为我校现代化教学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每个教室安装电视、电话,屏幕,配备12个多媒体演播车,保证每个班级都能使用多媒体课件上课,通过系统能够向各个教室播放语音、视频,可以实现校园内各种课程、会议的直播。

所有教师都能熟练地运用网络查阅资料,会使用办公自动化软件,能够熟练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利用信息化教学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了。

开通了校园博客,为教师搭建交流和沟通的平台。

二、经验与体会

1、实施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注意根据职业学校学生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不好、学习的兴趣不浓厚等特点,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创设生动的知识情境,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有效地缩短了学生原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形成过程,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学校还根据自身情况,在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中积极开设信息必修课或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并将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纳入到课程改革的具体规划当中。

2、构建课堂教学和学校管理的网络化。我校通过多种渠道加大投资力度,积极推进校园网建设,为办公室配备了计算机、打印机等相关的设备,将互联网引入校园中,使学校师生可以通过校园网和互联网获取知识,有效地扩展了课堂教学的空间和知识

含量。同时,网上的互动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变得快捷、便利和丰富多彩。

3、信息技术资源库着手筹建。信息和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资源共享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最基本特征之一。因此建立丰富的资源库,为教师备课、上课及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尤为重要。

4、加强职业信息化建设已在全校内达成共识。教育信息化是 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中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服务,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大批创造性人才的过程。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最为鲜明的时代特征,也是当代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条件。现在我校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普遍较高,能够将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管理和研究的许多环节。

5、鼓励教师探索新型的教与学模式,创新课堂教学模式,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水平,建立教师间网络合作、教师与学生间的网络互动关系,培养教师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资源开发。每学期通过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等形式,组织教师对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设计、教学资源的集成与整合等方面进行研讨,在评优课等活动中提出明确要求,评比优秀课件,促使教师自觉钻研、学习,在不断实践中提高信息素养。

2011年5月叶伟声老师的《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研究》获得省级立项课题。

2010年5月廊坊市教育局组织的高中新课程教学设计网络竞赛中我校张东艳获一等奖,汤万宁、吕金萍二等奖,王淑芹、刘东方、冯庆蕊、叶伟声三等奖。2010年11月,张冬艳老师的语文课被市教育局推荐为示范课,并在大厂一中做课。

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重点是资金投入问题。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教育都需要

大量投入资金。由于学校经费紧缺,制约了教育信息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

2、学校教师利用计算机进行课程创新的意识还不够强。一少部分教师,还沉湎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手段,即使有了一些信息技

术方面的设备也不用,使之成为摆设。教师对教育信息化认识不够,不敢大胆尝试,对先进的教学理论认识不足,给信息技术的推动带来了一定的阻力。

3、教师最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还不够普及。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应用,信息技术应用的关键是教师。如果教师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意识不强,应用能力不高,学校的信息化就很难推进。教师最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包括计算机的使用能力,网络的使用能力,网络环境下资源的检索技术和和信息资源与课程的整合能力等,这方面的培训需要进一步加强。

4、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存在“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不能充分发挥现有信息技术装备的功能,浪费了较多的信息技术资源。

四、今后的工作思路。

学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创造各种必

要的条件。

1、转变全体师生的观念是教育信息化的首要任务。教育现代化首先是教育观念的现代化,任何体制的创新,制度的创新都要取决于观念的更新。因此转变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观念是教育信息化的首要任务。学校领导要转变观念,不能认为教育信息化是可有可无,可早可晚,教育信息化也不是赶时髦,要有紧迫感。学校领导要积极引导,为教育信息化创造必要的条件,加强教师培训,鼓励教师利用现有设施,充分应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和科研。

2、必须要把师资培训作为教育信息化的当务之急。教育信息化首先是人的信息化,因此师资培训就成教育信息化的当务之急。教育信息化要以计算机的额普及教育和计算机辅助教学为重点,着力培教师和学生应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能力,以为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3、注重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堂教学相结合。开展信息化教

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也就是就是培养学生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辨别信息的真伪和创造性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4、进一步加强硬件设施假设。在近五年内争取逐步给及

教师配备笔记本电脑。

5、建设教学素材库,继续丰富信息技术资源库。

6、注重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能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队伍;培养一批中午信息化基础设施的管理和维护的教师队伍。

7、投资340万打造职教实训基地。没有空间上的发展和突破,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就难以有大的进展。建造实训基地,既是我校的当务之急,也是今后工作的宏伟目标。前期投资30多万

用于购进80台计算机,再建几个多功能教室,增加两个计算机网络教室。

大城职教中心

7.职教园区建设 篇七

而眼下的中职教育, 绝大多数学校都处于需将大量的精力投入招生宣传的尴尬境地, 因此在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培养目标及常规管理等方面往往按部就班或盲目效仿, 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本质特征、功能作用、表现形式及方法途径更是局限于一般意义上的理解。其总体现状大致归纳如下:

一、重“形”轻“神”, 削弱物质文化的软件基础

物质文化是中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和载体, 它包含了优美的校园环境、先进的教学设施, 同时还包括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少中职学校更愿将资金投入到可产生“视角效果”的物质硬件建设上, 如气势恢弘的校门、雄伟状观的大楼、安逸舒适的住宿条件、优雅别致的亭角楼台等, 而实训场地的扩建、实训的设备添置、实训材料的储备、教学软件的开发等软件基础则抛在了身后。在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方面, 部分学校仍效仿普教模式, 比如:“团结、拼博、创新”之类的字样可以显而易见, 但这些标语却完全不能贴近中职教育的特色。另外, 很多学校都存在缺乏科学考核学生职业技能水平的指标体系, 这很可能使学生的健康、全面可持续发展道路偏离正常的轨道。

二、抓“学”松“德”, 轻视精神文化的潜移默化

中职学校的学生求学的目的很明确:学得一门技术, 谋求一个职位。如何让学生技能优先是追求的目标, 思想教育、品行培养, 则只是追求表象、走走过场, 但学生的思想品德、综合素质、人文修养却是决定他们毕业后能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 成为文明的城市建设者的重要因素。

三、注“量”淡“质”, 忽略制度文化的市场结合

很多职校, 确实在短短地几年实现在招生数量上的突破, 但却忽略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校园的制度文化与市场主体严重脱离, 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办学品位、办学质量完全没有融入其中, 更谈不上体现“高技能”、“高素质”的职业技能特色。

校园文化作为学校隐性德育的主渠道, 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如何进一步抓好校园文化建设, 充分发挥其对学生的鞭策、激励作用, 使之更好地为“五个重庆”建设做贡献?现结合我校实际情况谈几点看法:

一、更新教育观念, 增强全校密切配合意识。

职教的对象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 作为教育者、领导者, 首先需要更新的就是自己的观念。要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能动性、发挥全校教职员工、学生群体的能动性, 增强大家团结、协助、共进的意识。

我校在机构改革中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根据专业特色分设了计算机、机电、经贸、综合四个教学部, 在系部中设立了团总支, 还各设一名教学秘书、行政秘书。另外, 团委、学工处合署办公, 对四个教学部的管理、教育工作进行统筹。如此一来, 每一个德育课题的精神都能在活动中得以体现, 做到了文化建设与活动的有机结合;四个教学部则好比四个小学校, 不仅在本部间实现了教学、管理、教育几者的密切配合, 部与部之间形成了良好的竞争机制, 充分发挥了各个群体的能动性。

二、搭建展示平台, 激发学生参与管理热情

中职学生多处于十五六岁, 叛逆的心理造成他们在某些时候听不进任何劝告, 使得说服教育显得苍白无力, 甚至适得其反。但他们身上却隐藏着大量渴望参与管理、展示自我才能的激情, 我们不妨搭配这样一个平台, 营造出一种和谐融洽的校园氛围。

在这方面, 我们一是狠抓学生干部的思想教育, 扩大榜样的幅射作用。每学期, 从团学干部到班委干部都要进行层层培训, 理论上, 让他们紧跟党的步伐参加学校的多种政治理论学习, 包括科学发展观, 时时在思想上对他们进行充电;实践中, 充分发挥其助手和桥梁作用, 大大减缓了管理和教育的压力。二是遵循青年个性特点, 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活动创设注重青年特点与职业特色的密切结合, 也注重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培养, 学校还将每周星期三下午固定为活动的开展时间, 不仅让学生逐步实现了从自卑、自弃到自信、自强的转化, 也增强了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道德感。

三、打破传统教育, 实现校园精神与市场需求同步

精神文化表现为学校多年积累、沉淀所形成的理想信念、人生观和价值观, 是中职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是校园文化的深层次体现。当前中职学校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市场意识、创新意识、诚信意识、成才意识、技能意识和效益意识的培育, 实现与市场需求的同步。

一是设置合理专业, 确保实训需求:专业的打造要结合师资特点、学校特点和市场特点, 同时还要注重硬件的投入, 实现实训与理论的同步。我校每年投入实训建设的资金均上百万。二是畅谈成长历程, 策划职业生涯:邀请在工作岗位上干得好的同学回校, 讲述自己的成长历程, 同时要求每个学生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策划, 尽早地树立职业观和创业意识。三是了解市场信息, 培养复合人才:把学生定期组织到生产的第一线, 让他们亲身感爱企业的文化。我校的物流、服装、汽修等专业, 就率先引入了这种方式,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四、净化周边环境, 营造和谐安定学习生活环境

和谐的校园还应是一个安定、安全的校园, 安定的环境不仅包括校内的环境, 还包括校园周边环境。

无论是哪一所学校, 都不会是在一个独立的环境下办学, 因此, 一定要理清好校园周边关系, 确保办学之路畅通。二是要尽可能地与周边单位建立良好合作关系, 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安定、团结、有序的校园环境, 也为学校的长足发展创造很更多契机。

五、彰显职教特色, 打造文化建设品牌效应

8.职教教材建设浅析 篇八

一、教材建设是职教工作的重要环节和基本因素

科技事业突飞猛进地发展,使人们日益重视到经济效益。人们将知识转变成技能,将技能转变为效益,这就越来越促使企业注重其本身素质的提高。不断探索职教发展的规律及途径,其中极易被人们忽视的一个原因就是职教教材建设,而这恰恰是职教工作的重要环节和基本要素。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职教教材建设和编选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还存在一些值得提醒的问题:

1. 职教教材名目繁多,书出多门,缺乏统一安排。

2. 专业书又太专业,不适合职工培训用。

3. 跨越行业,照搬照抄,不尽适用。

譬如,通用类教材中,钳工专业教本,有的是针对机械行业出版的,我们冶金行业直接拿来用,有些内容便不大实用。

4. 职教教材分类不够合理,出现重复编撰,造成人为的浪费现象。

5. 教材费用投入比重偏小、

二、加强教材建设有利于职教事业发展也有利于职教质量的提高

分析和借鉴学历教育成功的经验,我们不难发现,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顺理成章,很大一部分功劳得力于教材的成功。当然,职工经验的教材与学历教育的教材不能等量齐观,但这方面的经验还是可以借鉴的。

1. 编写职教教材的原则

我们编写职教教材的原则,应该以一定的经验目的为依据,以相应的教育理论、课程理论为指导,遵循职工教育的规律和特点,与普通教育一样要求教材的科学性与思想性结合;材料与观点相吻合;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基础知识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以外,还要力求结合学员职业、专业特点,增强教材的针对性。与科学、技术发展紧密联系,保持教材的先进性,这也是由教材的本质所决定的。

2. 教材建设有利于职教发展、有利于质量的提高

目前,职教教材有统编教材和自编教材。自编教材比较分散,但易结合职教发展形势和生产的实际需要,主动性、适应性强,统编教材更有利于职教质量的评估,便于统一水准,便于对职教的考试、考核工作的评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有了科学的职教教材,便于宏观控制。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是实现一定教育目的的重要工具,是师生双方教与学的主要材料,也是考核教学成绩的主要标准。加强教材建设,有利于职教事业的发展,也有利于提高职教质量。

三、改革教材建设编撰职教新篇

职教教材大部分既要体现其科学性和系统性。同时,根据企业目前开展的岗位培训更要体现“短、平、快”的特点,这与职教的对象是分不开的。职教的对象是文化程度参差不齐的,要求达到的水平也不同,同时其实用性和速成性促使职教教材朝着“短、平、快”的方向发展。

然而,如果教材只是“即兴”,仅解燃眉之急,缺乏系统性和经久性,甚至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有的教材毫无价值,给人以“过时感”,这就是算不得完善和科学。因此,职教教材建设不是一件可应付了之的简单事情,要求对教材有科学的分析,合理的分类,要使其体现成人在职、业余、自学的特点;贯彻学用一致的原则,适合自学、业余、函授,面向生产、面向企业,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为企业建设服务,体现出职教教材的特点,即:

1. 培训目标明确,针对性强,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统一。

2. 培训重点突出,实用性强,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3. 基础知识与现代科学技术新成就相联系,突出时效性,自学体系的系统性和教学的循序渐进性统一。

4. 培训教材简明,可学性强,文字表达、结构形式诸方面适合职工年龄、认识规律和心理学习特征。

5. 语言上,通俗易懂,便于学员阅读和自学。

6. 内容上,具有针对性、速成性、实用性、先进性和经久性、灵活性,职教教材在目录、内容、习题、图表、实验注释和附录等,在具体编写中,应尽量使其既适合普通教学又适合多媒体教学的需要。

总之,教材应方便职教工作,结合生产,统一安排,灵活多样,因材施教。职教教材建设涉及职教工作的许多方面,需要我们在加强职教教学和管理的实践中,不断摸索,及时总结经验,编撰适合职教教学和管理的教材。建议是否可以考虑以下措施:

(1)成立编写职教教材的专门机构,自上而下地组织编写教材,明确方向,制定教学大纲,统筹安排。

通过合理布局的教材,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职工思想品德,发展职工智力。

(2)结合生产,自编教材。结合生产可有的放矢,对各工种、各岗位通过分类,树立培训目标,制定考核标准,逐一对应,分门别类灵活编制实用性较强的教材。如我公司的炉前取样工,配电工,化验工、冶炼工等。结合岗位培训,按技能培训要求,进行规范化编写与运用,自力更生来解决自身所需的教材。职工的短期培训,可由分厂、车间按需要的内容进行编写,自上而下地进行收集、整理、完善,按需要取舍内容。这样,树立“从实际出发,熔合提炼,自创一体”的精神,注重培养工人的标准化能力,创优能力,排除故障安全生产能力,降耗能力,挖潜改造和掌握应用新设备、新技术的应变能力。

(3)抽象的理论教育教材与实物教学教材相结合。针对生产教学,开门见山,分析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变抽象为具体,从理论到实物,努力做到学员看得见,摸得着,学了以后用得上,使岗位技能教材能够按需施教,学以致用,讲求质量,注重实效,充分体现职教教材的直观性。

(4)适当提高教材编撰费用在整个职教经费中的比例。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合理地投入,有利于更有效地提高经济效益。

通过以上措施,达到能使职工教育更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目的,运用科学的教材及手段,有计划、有目的地对职工进行政治、文化、技术、业务管理等方面的教育和培养,全面提高职工的素质,建设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职工队伍,并从中造就一大批精通本行业务,懂得现代化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建设的人才,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企业生产的现代化服务。

9.职教园区建设 篇九

一、基本要求

(一)学生个人空间必须注册本人真实姓名,并上传真人照片。

(二)学生个人空间必须设置个人展示、学习天地、实践天地、互动交流、个性化栏目等五个基本栏目,栏目名称可自行拟定。

二、评分细则

(一)个人展示(满分为10分)

上传个人简介,包括姓名、班级、职务担任、获奖情况等。

(二)学习园地(满分为30分)

1、学习规划:上传学年或学期学习计划,计5分。

2、学习心得:上传课程学习中的感悟、收获、启示,计5分。

3、作业展示:二三年级学生上传所学课程优秀作业5次以上,一年级学生上传1次以上,计10分。

4、学习资源:二三年级学生上传相关学习资料如文章、视频、网址等5个以上,一年级学生上传2个以上,计10分。

(三)实践天地(满分为10分)

记录在校期间参与的社会实践调查、校园文化活动、专业技能大赛等,包括活动图片、总结、获奖情况等,二三年级上传资料4次以上,一年级上传资料1次以上。

(四)互动交流(满分为25分)

1、积极加入辅导员交流群、教师交流群、同学交流群等,计5分;

2、主动与辅导员、教师互动交流,提交教师布置的作业,提出自己生活、学习的思考与困惑,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效等,二三年级学生交流次数每月不得少于20次,一年级学生不得少于10次,计20分;

(四)个性化栏目(满分为15分)

本栏目可根据自身个人特长、兴趣、爱好等设置“生活感悟”、“秀出真我”等个性化子栏目(子栏目名称可自拟),上传资料10次以上。

(五)奖励分(满分为10分)

10.职教园区建设 篇十

----文明和谐 立德树人

河南省西华县职教中心 顾彦超

摘 要:打造和谐文明班集体,应该从创建良好班风学风着手,重视班干部队伍建设在班级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从树立良好班风,建立得力的班干部队伍的具体措施及宿舍文化建设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文明和谐;立德树人;班级建设

目前中职学校生源的复杂性及学生整体素质的偏低,给班级管理加大了难度。同时对班主任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班主任必须不断更新、探索新的管理模式来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才能适应当今中职学校班主任管理工作。那么如何构建一个和谐文明的班集体,是我们班主任需要面对的问题。下面我就自己这些年所带班级的经历谈一些构建和谐文明班集体的拙见与大家共同分享。

一、树立良好班风,打造优秀班集体

(一)粘上新生,用耐心陪伴学生成长,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中职学校学生文化基础一般比较薄弱,在中招考试中大部分学生在心理上会出现挫折感,很多学生情绪波动大,思想不稳定。因此,对于新生,首先应该从思想上进行教育,及时调整他们的心态,端正他们的认识,帮助他们重新树立起信心,利用好教育活动课、班会等时间,从纪律、学习、卫生、安全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规范化教育,使他们明白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哪些事情,使学生逐渐养成好的习惯。

(二)真情付出,细心感化学生,用爱心构建师生间的钢铁长城

本学期在学生处组织的班主任培训会上,王金矿校长任曾讲到: 班主任应具备的 ‚五心‛--(责任心、爱心、细心、耐心、信心)。其中爱心,就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学生,细心,观察学生的一言一行。这些对学生不仅表现在语言上,更重要的要落实到行动上。学生生病了,多关心几句,并为之送来了药片,使学生感受到班主任的关心。学生是很感激你的。对此我深有体会:有一次,我班有一位女生发高烧,两天高烧不退,于是我跟另外几位班干部送她去医院,并为她挂号、拿药,陪她打吊针,这虽然是一件小事,但学生始终记在心里,后来发了一条短信给我,对我说‚老师,你真好……谢谢你‛,这位学生家长事后也给我打电话表示感谢。尽管这是班主任应该做的,但学生还是很感激的。这件事使我深深地懂得,只要班主任能真情付出,学生必然会真情相报。我想没有什么比爱心更具有凝聚力的了。

(三)坚持不懈,抓好日常节点,创建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的氛围

现代教育提倡‚环境育人‛。的确,优良的学习环境能够感染学生的思想,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感。因此,日常中除了会向他们讲述一些刻苦学习,奋发向上的事例外,还会利用班级布置来创设勤奋向上的氛围,使他们一进入教室就感觉到,来学校是来学习的,不是来玩的,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热情。从个人的学习、纪律方面实行一帮一的方式来安排学生的座位,当然会有一部分成绩好的学生不愿意和纪律差的学生坐在一起,或者对他们有很多意见,但通过我耐心地思想沟通,班级要真正成为一个积极向上的集体,就要关心和帮助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一起学习一起进步,他们很乐意帮助那些后进生。从而在班集体中,营造一种平等、和谐、友爱的气氛。

总之,立足班级,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时刻为学生的发展着想,心里装着每一个学生,让学生认识到,我是班级的主人,我在这样的班级里学习很荣幸,遇到这样的老师很幸运,有这样的同学 2 很自豪。

二、构建强有力的班干部队伍,形成核心竞争力

创建良好的班风,很大程度上是由班干部决定的。我们也常这样形容他们‚班干部是‘班主任的左右手’。“他们起着”以点带面"的重要作用,所以我很慎重地选拔和培养干部队伍,那么如何建设一批优秀的、积极的、乐观向上的班干部队伍呢?我一直认为应从选拔开始。

(一)科学、慎重选拔班干部

1.深入了解,细心考察,做到心中有数

从学生入校后就让每位学生填写《学生情况调查表》。以此来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具体情况,这样做既对学生有了初步了解又为今后干部选拔做了准备。选拔之初,还要通过各种方式摸清情况,做到深入了解学生,知人善用。做到心中有数。选用班干部是建立得力班干部队伍的前提。如让学生进行演讲竞选,观其思维与口头表达能力;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潜能。

2.科学、民主选拔班干部,掌控班级主导方向

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班干部,能得到学生的充分信任、支持和拥护,也是学生的真正代表。选拔中单纯的强调‚民主‛,但也不能完全取决于学生的选举。因为一些学生为便于在以后的班级管理中得到‚特殊照顾‛,往往会倾向选举自己的‚好朋友‛,‚同寝室成员‛,给班干部的建立带来弊端。较为合理的的方法可以是先民主后集中。即先让学生进行投票选举班委会成员,再由班主任进行引导,连同各寝代表等权衡决定各成员具体职务。这样既有利于维护学生的民主意识,也根据个性、能力给予候选人合适的‚岗位‛。这样产生的的班干部才会最大限度地得到同学们的信任与支持,便于有效地开展班级工作。

(二)精心培养班干部,提高班干部的整体素质

班干部确立之后,班主任必须精心培养,要做到以下几点:1.对于刚组建的班干部队伍班主任应及时观察并发现他们工作中的优、缺点,要大力表扬班干部优点,帮助班干部树立威信;发现缺点应及时给予指导。2.定期召开班干部会议,定期写周计划、周总结。适时对班干部进行培训,提高整体的综合素质。3.鼓励班干部大胆工作,遇事不逃避。指导他们工作方法。4.在纪律上要以身作则,力求从各方面在全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5.培养班干部团结合作的精神,共同把班级管理好。总之放手让班干部大胆的进行管理班级工作。既锻炼了他们的综合能力,也能更好地为班级成员服务。

(三)实行具体分工管理,责任到人,明确目标。

当班干部确定后,对班干部进行具体分工管理班级。彼此之间实行个人负责制,分工明确、相互协助,共同促进班级工作的进步。这样,既有利于锻炼了学生干部,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加强班干部的责任感,明确职责,以最大限度地为班级成员服务。

(四)培育班干部不松懈,借助各种平台,设定各种目标,不断引领班风学风向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前进

班干部队伍的后期培养是一长期复杂的系统性工作,它不仅需要班主任的付出,更与科室领导的指导是密切相关的。如:我班有一位班干部自制能力较差,不能起到以身作则,对他的培养我感到失败,但计算机张春龙科长一直在支持我,并给予我指导和鼓励,对班干部的培养不能松懈。科室领导在平时班级管理工作中为班干部创建各种展示平台来体现他们学习、干部的工作价值所在;并设定各种管理目标为班风学风的健康发展指明前进方向。

总之,班干部队伍是班集体的核心,是班集体的灵魂。班干部的选拔和培养,班干部队伍的建立好坏直接关系到班集体建设的成 4 败,这项工作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三、重视宿舍文化建设,打造特色出成绩

宿舍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直以来,学校都非常重视学生个人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那么如何营造出整洁、自律的学生宿舍文化呢?我在学生宿舍管理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的:

1.加强宿舍管理队伍建设

每个宿舍选出责任心强的宿舍长负责宿舍的全盘工作,并每周向班主任汇报宿舍成员的情况。班主任也要经常深入学生宿舍,与学生谈心,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及早发现和处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潜在的问题。

2.制定完善的宿舍管理制度

制定宿舍纪律、卫生各项规章制度。张贴宿舍内。每个宿舍成员在宿舍长的带领下,应认真遵守宿舍各项规章制度,宿舍长要监督学生的自由散漫行为,严格执行作息时间,做到随时抽查宿舍床铺整理、物品摆放、整体卫生等情况。奖罚分明,(文明宿舍奖励10元/次,)以此来调动学生创建文明宿舍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建立和谐的宿舍文化

所谓和谐的宿舍文化,就是使学生把宿舍真正当做自己的‚家‛来看待,让学生真正的‚爱自己的宿舍、爱宿舍的同学、爱宿舍的氛围‛,大家都养成自愿为宿舍奉献的习惯。

4.善用曝光,提升整体文明意识和效果

用相机,科学、灵活解决平时解决不了的问题,注意方式方法以及学生的自尊心。在第一学期时,我每周都带相机去宿舍进行检查,好的、差的、如:地面打扫、物品摆放、床铺整理,每个角落都拍下来,适时适地反馈给学生,引起学生重视,提高学生的文明 5 意识。当然在要求学生整理好宿舍内务之前,在军训期间我首先虚心向教官请教,认真掌握要领,然后在抽查宿舍时,按教官传授的方法指导学生,教给学生整理的方法;随后每周都要抽查一次,表扬优秀的,再次指导不足的,帮助她们提高。

5.推广宿舍“集体成才”典型

本班218宿舍自入校以来每月都被学校评为文明宿舍,该宿舍共有7人,从第二学期起,该宿舍每个学生都考出优秀成绩,其中班级学习标兵及总成绩的前三名都在218宿舍。据了解,从一开始,该宿舍的同学之间团结友爱、关系和谐,学习目标一致。这样的优秀学生宿舍,值得学习和推广。因此该宿舍被评为班级‚学习标兵宿舍‛。本班其他几个宿舍在该宿舍的影响下,分别也取得了文明宿舍的称号。

自从上班以来曾担任了三届班主任工作,所带的三个班级都在年级中被评为是最优秀的班集体,同时得到学校领导的认可和肯定。每一届都被评为了‚先进班集体‛,其中10级的护理班获得了‚市级优秀班集体‛的荣誉。当然所取得的这些成绩不仅仅只是对自己付出的回报,主要是学校领导班子、教导处处及政教处的正确领导和其他班主任老师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总之,创建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首先应该拥有一个个和谐文明的小个体。注重班风学风建设,加强班干部队伍管理,营造整洁自律的宿舍文化,是创建一个优秀班集体所必需的要件,并不断学习提高自己业务能力,加强自身修养。以德服人可以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德育人能够不断提升班集体的正能量,以德树人可以造就一个和谐文明的、积极进取的优秀班集体。

主要参考文献

齐学红,马建富.《职业学校班主任》.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马建富,《职业教育学》.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2002 胡清芬,《走向心理健康,学校篇》.北京:华文出版社,2002

职业高中班级建设与管理经验交流

作 者学 校日 期

顾彦超

西华县职教中心 年4月

11.县级职教中心专业建设的探索 篇十一

关键词: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校企合作

加强专业建设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做大做强做优职业教育的根本途径。专业建设已成为职业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成为一所职校和一个地区职业教育好坏的重要标志。本文结合江苏高淳职业教育中心校专业建设的实践,对县级职教中心专业建设进行探讨。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

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要进行市场调研,从企业、学校、学生、家长等方面广泛听取意见,对开办专业的可行性等进行充分论证。而市场是变化的,社会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的企业,需求的人才并不是完全相同的,甚至同类企业也有不同的要求。

经过调研,学校在听取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意见、征求专业建设咨询委员会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结合高淳县经济特色及“大工业”、“大旅游”的规划,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大专业结构调整:

第一,面向市场,加强专业建设。在充分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把前景广阔的专业作为建设重点。如高淳县是建筑之乡,但施工技术人员严重短缺,为此,学校与县建工局联合办学,原计划招生45人,而实际招生超过90人。

第二,创造条件,改造传统专业。如结合高淳县机电加工业发达的特点,从2006年开始,逐渐拓宽机电一体化的办学思路,形成机械加工、维修、数控加工、汽修等专业群和专业链。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已成为江苏省示范专业,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以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推进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是专业教学改革的核心。学校以课程建设为点,专业建设为线,教学改革为面,全方位加强课程改革与建设。

(1)更新教学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必要的文化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办学,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的能力。社会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人才,企业与学生发展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坚持“以人为本”“按需施教”,大力进行教学改革。

(2)依据职业标准,开发课程体系。

结合市场人才需求及相关职业资格标准,邀请行业、企业专家进行协同研究分析,明确培养岗位、工作任务及能力需求,再根据能力要求进行归类,构成由文化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共同形成的课程体系。通过调整课程结构,开拓发展学生的智力,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使学生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职业岗位必备的基本能力。

(3)依据岗位能力需求,加大核心课程建设。

在做好课程标准开发的同时,依据岗位需求,建设优质核心课程。按照项目导向、注重实践技能的原则,加大校本教材的建设。在此基础上开发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项目课程。目前已编写、出版了10多本项目教材,例如《计算机辅助制图》《金属工艺学》《工厂供用电技术》《变配电值班电工》《高淳土菜》等。

(4)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因材施教,采用互动式、案例式、启发式、专题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在实践教学中,提倡理实一体教学法、模块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行为导向教学法等方式,切实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推行个性化实训模式,从学生的特点出发,实行实训教学个性化,做好分层教学,学生自由选择实习工种、实习内容、指导教师的自助餐型实训,并注重教学实习中的创新,鼓励学生创意、创新、创造。

培养“双师型”教师确保实训课程教学质量

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主力和关键,师资队伍水平决定学校专业建设的水平。县级职教中心校远离城市,受城市的辐射较小,制约了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发展。近年来,学校采取有力措施,不断提高师资的整体水平。

1.以“四个一”工程为基础,强化“双师型”教师教学实践和科研能力

“四个一”是指,每一名专业教师联系一家(或以上)与自己业务背景有较强关联的企业;与一名以上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结对;每年带领一批专业学生在企业(基地)进行顶岗实习一个月;每年主持或参与一项教科研项目(课题)、创新作品的设计与开发等。

2.开展“名师工程”,提高师资素质

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创建了适应教师成长的激励机制,开展“名师工程”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知名教师,为教师成长搭建发展平台。首先在校内开展了“名师工程”活动,评选出校级教学能手、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等,然后逐级申报县、市、省级教学名师。对名师每学年经考核后享受特殊津贴,激励名师在教育教学上起示范作用。在教师群体中形成比学赶帮的氛围,形成有利于教师健康成长的氛围。

3.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启动“青蓝工程”,青年教师“传帮带”,实行个人成长“五年发展规划”管理。有计划地安排青年教师到对口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实习和技能训练并制度化。对青年教师专门制定考核办法,形成激励机制,促进尽快成长。

重视产学研合作 形成专业特色

职业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是学校生存的基点,也是我们加强专业建设根本目的所在。学校以“与企业接轨,为地方经济服务”为办学宗旨,建立了校企联合的办学机制,逐步形成了专业的培养特色。

1.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机制

为了保证企业和用人单位与学校的有机结合,将产学研合作工作落实到实处。学校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动学校产学研结合工作的实施意见》和《2006—2010年产学研结合工作计划》,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人才需求网络,企业调研制度,产教技术开发与培训,实训与生产紧密结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双证制”的实施等方面提供制度保障。

2.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校企产学研合作

学校重视校企产学研合作,通过实训基地的建立,构筑起学校与社会相互交流的桥梁,并形成双向互惠的局面。

(1)与企业签订联合办学协议。

多年来,学校与60多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协议约定:企业为学校提供教学、实习场所、提供必要的教学素材,参与学校的教学改革,派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到校提供兼职。学校为企业开设特色班级或特色课程,输送一定数量、掌握相关技术或管理知识的毕业生,为企业的在岗职工的培训提供优质服务,选派教师参与企业的科技创新和产品研发。每年通过企业赞助,举办以企业冠名的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促进学校师生技能的提升。

(2)组织教师到企业顶岗培训。

学校要求专业教师每年暑假期间到企业顶岗培训一个月。通过专业实践,使教师感受企业文化,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的目前生产、技术、工艺的设备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生产现场和新技术、新工艺;教师带着教学中的问题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为开发校本教材提供素材,增强校本教材的地方性和实用性。

(3)校企合作开展技术应用研究。

学校一向重视产学研合作,将教科研作为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近年来,在积极寻求对社会开展技术服务项目取得成效。学校与南京彩云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合作研发了“51单片机小系统实验板”和“旋风铣刀”。该项目已获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

(4)举办企业职工培训。

学校要本着“自力更生、分步实施、重在使用”的原则,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把实验实习设备与生产、经营、培训、技术开发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实验、实习设备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通过学校的“职业技能鉴定站”,大力开展企业职工培训。近3年来,经学校培训的企业职工达10000多人次。

注重学生就业体现专业建设的市场价值

上一篇:2018联通营业员年终总结下一篇:工厂车间2007年度安全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