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形势与政策论文

2024-09-24

国内外形势与政策论文(精选8篇)

1.国内外形势与政策论文 篇一

2016年下半年形势与政策国内部分讲稿

一、深入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博大精深,是一个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在这个科学理论体系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居于引领地位的宏伟奋斗目标。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物质基础。这些重要内容,构成了一个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总书记指出,全党同志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指出: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三是要深刻领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四是要深刻领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

五是要深刻领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

社会主义五百年,经过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发展的过程。第一个时间段,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空想社会主义的开山之作,是一五一六年英国人莫尔发表的《乌托邦》一书。这本书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过程中的悲惨景象,同时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最重要的十九世纪初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空想社会主义者论证未来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对未来社会提出一些积极主张和有价值的猜测。但是,他们的共同局限是唯心史观,无法找到实现其社会理想的正确道路和社会力量。

第二个时间段,十九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并把社会主义思想置于这两大理论基石之上,从而使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主要是理论上的,至于如何付诸实践,还有待后人来解答。

第三个时间段,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

随后,苏联模式逐步形成,但在西方等各种势力强大攻势下,世界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曲折。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只能学习苏联经验,但在实践中我们党很快就察觉到苏联模式的局限,提出要以苏为鉴,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六个时间段,我们党作出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梳理世界社会主义思想的源头及其演进,搞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就能明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践、理论、制度紧密结合的,既把成功的实践上升为理论,又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还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方针政策及时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制度,由此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条道路既不是“传统的”,也不是“外来的”,更不是“西化的”,而是我们“独创的”,只有这条道路而没有别的道路,能够引领中国进步、实现人民福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这一理论体系写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版本”,是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符合中国实际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它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坚持、发展和继承、创新的关系。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同时,我们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符合我国国情,既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又借鉴了古今中外制度建设的有益成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3.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必须坚持走自己的路(2)必须顺应世界大势

(3)必须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4)必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5)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

(二)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战略 1.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立足中国发展实际,坚持问题导向,逐步形成并积极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时代和实践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也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顺应了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把握了改革发展的大趋势。“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鲜明的问题导向、强烈的问题意识。总书记指出,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面对的不可预料的事情就会越多。当前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问题依然存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我们党勇于担当责任、敢于直面矛盾,不断解决问题、化解挑战的新法宝,使我们的前进方向更加明确,发展布局更加科学,战略举措更加有效。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有机统一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重大战略目标,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居于引领地位。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保障。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深化改革,着眼解决我们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体制机制弊端,是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机活力、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全面依法治国,着眼促进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是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犹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动力源泉和法治保障。全面从严治党,着眼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锻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是我们党提高执政能力、完成执政使命的迫切要求,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提供根本保证。

2.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面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新机遇和新矛盾新挑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鲜明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在理论和实践上有新的突破,对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树立新发展理念,首先要解决为什么人、由谁享有这个根本问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确立了新发展理念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要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归宿,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进程,发展环境不会一成不变,发展条件不会一成不变,发展理念自然也不会一成不变。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不是凭空得来的,而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新发展理念,深刻揭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新发展理念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复苏低迷形势提出的治本之策。当前,世界经济在大调整大变革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趋势,原有增长模式难以为继,科技创新孕育新的突破。我国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已经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日益迫切。面对这种新变化新情况,再坚持粗放发展模式、简单地追求增长速度,显然行不通,必须确立新发展理念来引领和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不断开创经济发展新局面。

新发展理念是针对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提出来的战略指引。创新,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在国际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和我国发展动力转换的形势下,只有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才能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协调,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只有坚持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重、经济建设国防建设融合,才能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绿色,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只有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才能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开放,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只有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协同推进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才能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共享,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只有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才能真正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新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我国发展理论的又一次重大创新。

(三)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

1.红军长征的背景与艰辛历程

1933年—1934年,蒋介石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王明等“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红军经过一年奋战,未能打破敌人的“围剿”,红军伤亡很大,根据地急剧缩小,人口减少。为了保存革命力量,1934年10月中旬,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8.6万人撤离根据地,被迫向西突围转移,开始长征。

红军长征中面临的三种挑战:(1)国共两党的军事较量(2)党内惊心动魄的路线斗争(3)与极端严峻的自然环境的斗争

2.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第一,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蒋介石集团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得保存了党和革命的精干力量,建立了巩固的革命根据地,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而开创了革命的新局面。

第二,红军长征的胜利,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共产党路线方针的胜利。遵义会议由于失去了与共产国际联系,客观上避免了外界的干扰,从而使我们党开始能够从容地根据自身实际独立自主自身的解决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长征的胜利是党的实现了从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向实事求是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和作风的转折。

第三,红军长征胜利实现了我党北上抗日总方针。长征的伟大胜利,实现了把党中央领导全国革命的大本营奠基在西北、红军主力转移到抗日前沿阵地的战略任务,为党和红军的大发展创造了条件,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第四,通过长征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内的领导地位,确立了毛泽东军事思想、政治思想的指导地位。在革命危急关头,党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第五,红军长征的胜利,创造了世界上奇迹般的英雄业绩,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力量,提高了它的国际威望。

3.继承和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

(一)理想信念高于天的高尚品格

革命的理想信念是长征精神最基本的思想内核。在长征最困难的时候,红军官兵讲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只要跟党走,一定能胜利”。正是凭着这种理想信念,红军迅速从初期失利的阴影中摆脱出来,逐步走上胜利的坦途。

(二)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做到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长征精神的精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长征精神的灵魂。遵义会议迈出了我们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决定性一步,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在关键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当前,面对国内外新问题和新挑战层出不穷,我们没有现实的模式可以借鉴。只有遵循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让中国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定不移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下去,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再铸历史的辉煌,才能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坚持党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艰苦奋斗精神的楷模。长征途中,战士们没有衣服穿,就将兽皮披在身上,没有鞋子穿,自己动手编制草鞋,没有吃的,就用野菜、树皮充饥。没有房子宿营,他们就抱成一团,靠彼此的体温御寒„„。长征谱写出一曲曲动人的“永久奋斗”的革命乐章。总书记指出,长征精神,历久弥新;长征之路,没有终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无数的“雪山”、“草地”要过。只要我们像当年红军将士那样,忠诚于党,不忘初心,团结一致,奋勇拼搏,锐意进取,就一定能在新的长征路上不断夺取新胜利、创造新辉煌!

(四)忠实践行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红军是人民的军队,它来自于人民,依靠人民,它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人民群众对红军的支持是长征胜利坚强的后盾。在长征途中,由于红军治军严明,严守群众纪律,也受到许多老百姓的爱戴,老百姓们箪食壶浆,帮他们渡过难关。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就是要求我们在经济建设的新征途中,认真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真正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五)坚持顾全大局和民主团结的坚强党性

长征中,红军内部的官兵来自四面八方,大家一起翻山越岭,共同经历生死,各路的红军战友之间都如同兄弟手足,互相帮助团结作战。红军各方面军协同作战,积极策应,确保了红军长征的胜利。为了迎接红一方面军的到来,红四方面军准备了大量的粮食、盐巴、炊具、羊毛、羊皮、蔬菜等物资,进行慰劳。从绝境中挣脱出来的面黄肌瘦、极度疲惫的红一方面军将士。红一、二方面军会师时,生活艰苦的红一方面军送给红二方面军数万斤粮食,2000多只羊、猪、牛,1000套棉衣等物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特别需要坚持民主团结的精神,只有如此,才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形成思想合力和行动合力。

二、我国经济发展形势

在国内外复杂形势下承压的中国经济,三季度一些持续回落的关键指标出现了反转向好。

看似偶然中有必然。中国经济近来显示出的积极向好态势尽管仍需巩固,但已充分证明了中央持之以恒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方式的积极成效。

2016年中国经济已进入“收官季”,虽然仍面临艰巨挑战,但全面完成“十三五”开局之年经济发展主要目标趋势看好。这将进一步激发全国上下推动转型升级、迈向全面小康的坚定信心。

(一)经济运行亮点闪现,积极因素不断增多 0.1%,看上去很微小的数字。这是9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的同比涨幅。54个月的PPI持续负增长由此被打断,长期压在全国工业企业身上的“巨石”终于有了松动,让经营者看到了盈利增加的曙光。这意味着工业领域的供求关系有实质性的变化。

中国经济运行到三季度特别是8、9月间,出现了一连串相互关联的新变化,可谓新亮点闪现:

企业利润有所回升。前8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8.4%,扭转了去年持续负增长的局面,特别是8月份利润增长近两成,创近年来单月新高。

工业生产有所回升。三季度工业增长6.1%,比上半年加快0.1个百分点。进入三季度以后,工业用电量、发电量、货运量等指标都明显好转。

投资增长有所回升。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2%,比前8个月加快0.1个百分点。8、9月份投资增速连续两个月加快。

企业贷款由降转升。9月份经营性贷款由上月的下降417亿元转为增加2063亿元,固定资产贷款由上月的下降1001亿元转为增加2263亿元,企业融资需求上升。

先行指数和信心指数均出现回升。8-9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连续两个月保持在50.4%,创近两年来新高;企业家信心指数、银行家宏观经济信心指数均持续回升。

和上半年比较,(三季度)稳的力量在增加,好的迹象在增多,趋稳向好的态势正在确立。“好”的方面主要表现在企业效益回升、市场信心增强和企业基本面向好。经济运行亮点闪现,不仅企业看到了机遇,居民也感到了实惠。

(二)改革落实政策落地,新常态下转型升级的努力显效

这几年来中央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坚持区间调控、定向调控,同时重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组合的效果不断积累,正在把中国经济导向保持中高速、迈向中高端的正轨。三季度的积极变化说明中国经济新常态特征更加明显,经济转型取得新成效。

系列稳增长、调结构的政策逐步落地,近几年来效应不断累加,终于起到了托住经济增速、壮大新动能的效果。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重点领域改革正在落实。“三去一降一补”都取得了积极进展。9月末钢铁、煤炭完成了80%以上的去产能任务;商品房待售面积连续7个月减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和主营业务成本都在降低;环保、农林水和基础设施等投资增速都比较快。

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深化。简政放权、投融资体制、输配电价、混合所有制、利率汇率市场化、营改增等一连串重大改革近年来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坚定信心应对挑战,推动发展再上台阶

“十三五”我们肩负着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任,需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未来几年是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期,亟待经济进一步转型升级。稳定政策狠抓落实,确保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市场预期。深化改革勇于创新,为经济发展增添新动力迈上新台阶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不仅要保持中高速,更重要的是要迈向中高端,而后者主要依靠改革创新来实现。这是此轮中国经济调整,与以往任何一轮不同的根本之处。

三、扶贫开发形势和任务

贫困,人类社会一道醒目的伤疤。人类在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向前发展的同时,贫困的梦魇始终如影随形。中华民族向战胜贫困发起了冲击,它已经用30年左右的时间,成功让7亿多人摆脱贫困,如今又向最后5000余万“锅底人群”发起脱贫攻坚总决战。这是一场创新脱贫理念的生动实践。这是一场实现共享发展的伟大创举。

同步实现全面小康

贵州织金县珠藏镇,挖机轰鸣,铲车穿梭,数百名工人在工地上忙碌不停。他们身后,70多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屋正拔地而起。

“一想到要不了几个月就可以搬新家,彻底告别贫困日子,心里就美滋滋的。”扶贫搬迁对象徐晓先笑着说。

类似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星罗棋布地分布在全国22个中西部省份。截至今年8月,总开工项目超过10000个。

火热的建设现场,殷切的群众期盼,为华夏大地气势恢宏的脱贫攻坚行动写下生动注脚。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党的历史使命。从1949年到1978年,伴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中国共产党坚持不懈地探索着减贫道路;

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扶贫正式启动。90年代,《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发布,开启了制定扶贫计划先河;

进入21世纪,《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两份纲领性文件先后发布,引领着扶贫开发事业不断向前。

成立专门工作机构,确定贫困标准和重点扶持区域,安排专项资金,制定特殊支持政策„„30多年来,扶贫开发工作在华夏大地结出累累硕果,7亿多贫困人口告别困顿生活。

当历史的指针逐渐靠近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2年末,总书记在十八大之后的考察中,就对扶贫开发的战略地位做出重要论断。把贫困地区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集中全国力量共同攻坚。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已经不仅仅是贫困群众生存发展的个人问题,而是整个民族勠力同心的国家行动。“如何让党和政府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承诺不折不扣地兑现,说到底,不看富人有多富裕,而要看贫困人口是否脱贫。”这种“底线思维”,充分体现出党的清醒自觉与勇气担当。总书记的话振奋人心,开启未来。“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精准扶贫共享发展

云南勐海县曼囡村曼班三队,63名拉祜族人仍在布朗山深处采野菌、割松香,偶尔到寨子外用家酿的玉米酒换些油和盐。作为“直过民族”的一员,他们从原始社会或奴隶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一夜之间”跨越了其他民族上千年的发展历程,面临的脱贫困难可想而知。当前,类似帮助拉祜族贫困群众脱贫的挑战并不鲜见,脱贫攻坚还面临严峻形势:

贫困地区面积大。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覆盖的面积占我国国土面积的42%左右,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生态脆弱地区、边疆地区占据主体;

贫困人口分布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不仅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相对集中,还分布在特困地区以外的1000多个县;

致贫因素并存交织。在现有贫困人口当中,自然条件恶劣、劳动能力差、教育水平低、因病因灾等多种致贫因素并存,如何保障他们持续稳定脱贫面临考验。

2013年,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思想。几年时间里,这一理论内涵不断深化:

精准扶贫脱贫的基本方略是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

2015年12月1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十三五”脱贫攻坚工作有关情况新闻发布会。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在介绍相关情况时表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脱贫攻坚的基本方略。实现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必须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改革现行扶贫思路和方式,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变“输血”为“造血”,变重GDP为重脱贫成效,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一系列问题。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基本要求与主要途径是,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

六个精准是: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五个一批是: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总的说来,我们要锁定目前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分类施策,不留锅底。

落实脱贫攻坚,扶贫办将搭建五个工作平台,开展六项扶贫行动,实施十项精准扶贫工程。

五个工作平台,包括国家扶贫开发大数据平台,省级扶贫开发融资平台,县级扶贫开发资金项目整合管理平台,贫困村扶贫脱贫落实平台,社会扶贫对接平台。

六项扶贫行动,包括教育扶贫行动,健康扶贫行动,金融扶贫行动,劳务协作对接行动,革命老区百县万村帮扶行动,民营企业万企帮万村行动。

十项精准扶贫工程,包括整村推进工程,职业教育培训工程,扶贫小额信贷工程,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电商扶贫工程,旅游扶贫工程,光伏扶贫工程,构树扶贫工程,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工程,龙头企业带动工程。

在精准扶贫思想引领下,贫困人口建档立卡、精准扶贫十大工程、“五个一批”脱贫手段等工作深入推进,加速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从2014年至今,全国连续两年超额完成千万人口减贫目标。

一项项政策红利,为贫困人口避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提供牢固支撑。

全方位、多维度的贫困治理,正在各个领域同步推进:

“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大幕开启;中央将投资约8480亿元用于贫困地区国家高速公路、普通国道、农村公路和县乡公路客运站建设,改善贫困地区交通出行条件;教育部门将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对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让知识改变命运,避免贫困代际传递;人民银行已在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和411个省级贫困县设立扶贫再贷款,有关金融机构开始发行易地扶贫搬迁专项金融债,以金融活水浇灌脱贫之花;一系列脱贫攻坚组合拳和共享发展措施的深入实施,重塑贫困地区群众的生存发展模式。

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新形势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10月24日至27日在北京召开,研究全面从严治党重大问题。近几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中央纪委和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保持反腐高压态势,抓作风、反腐败,全面从严治党的进程持续推进。

(一)反腐败斗争取得的成就

从2012年底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至今已近四年。截至2016年8月31日,全国已累计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139622起、处理187409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91913人。自八项规定实施以来,被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的人数逐年增多,今年1至8月共已处分26609人,超过2014年全年的总数。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纪委和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始终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力度不减、节奏不变,坚决把存量减下来,把增量遏制住。十八大以来查处的中管干部(中共中央组织部直接管理的高级干部)覆盖了31个省区市。截至目前,接受组织调查的中管干部共计109人,其中省区市70人;在不少中央一级党和国家机关、国企和金融单位也有被查处的中管干部,涉及司法、金融、环保、安监、体育等多个领域。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主要举措

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是从顶层制度设计方面对全面从严治党的‘强化版’,管党治党的制度笼子正愈扎愈紧”;

全面从严治党,靠全党、管全党、治全党。作为拥有8700多万名党员的大党,从严治党只是管住“关键少数”还远远不够,用党规党纪管住绝大多数才是重构政治生态的“良方”。规范对象“全覆盖”“无例外”,本身就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内在要求,绝不允许有特殊党员存在。

为了更好地适应全面从严治党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新修订的《准则》把普通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全部纳入制约范围;新修订的《条例》也对原有条款中不少违纪情形只针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情况做出调整,明确“六大纪律”是全体党员的基本遵循和底线。

虽然《准则》的“体量”大幅精简,但紧扣“廉洁自律”,指向性更明确,内涵也更丰富。不仅对全体党员提出正面倡导,对党员领导干部的自律规范,也不再局限于“廉洁从政”,而是增加了“廉洁用权”“廉洁修身”“廉洁齐家”等方面内容。

《条例》的修改比例基本上达到80%至90%,有的章节几乎全部修改,调整过程中充分吸收了十八大以来从严治党的实践成果。《条例》新增了违规收送礼金、消费卡,违规出入私人会所,超标准、超范围接待等违纪条款。

规范对象和领域的拓展,既是“全面”,也是“从严”,反映出党内法规制度正日益完善。综观新修订的两项法规,“全面”和“从严”要求紧密交织、贯穿始终。对广大党员来说,全部被纳入规范对象,这本身就是一种震慑,意味着制度笼子越收越紧、越往后执纪越严;对党员领导干部来说,廉洁自律的内涵越来越丰富、纪律标尺的刻度越来越精密,实际上体现了管党治党的维度越来越全面。全面意味着从严,从严也体现了全面,全面和从严往往分不开。全面是扩大范围,从严是彰显态度,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党内法规建设与时俱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坚强制度保障。

五、两岸关系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一)当前两岸关系形势

今年以来,台湾政局发生重大变化,对两岸关系和台海局势产生重大影响,一个坚持“台独”立场的政党在台湾上台执政。虽然民进党当局领导人声称将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但在两岸同胞最关切的两岸关系性质这一根本问题上态度模糊,拒绝承认“九二共识”和认同其两岸同属一中的核心意涵。我们从台湾新当局的政策宣示和行动中更注意到,其从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等各方面弱化和切断台湾同大陆历史连结的战略取向。台湾新当局的所作所为导致了两岸制度化沟通和协商谈判机制的中断,导致了两岸关系气氛的逆转,影响到两岸诸多领域交流合作的持续推进,使两岸关系增添了不确定性和风险。

根据最新民调显示,台湾民众的中国人认同回升到52%。此外,面对大陆的发展,合计有69.7%的人认为台湾若采取“泛中国人认同”的两岸关系,最能确保台湾利益,有利两岸和平,此项以利创4年来新高。可见,“两岸和平发展”、“两岸一家亲”才是真正的民意。

11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北京会见了国民党党主席洪秀柱率领的国民党大陆访问团。总书记就两岸关系发展提出了六点意见:坚持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推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增进两岸同胞福祉;共同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洪秀柱表示,国民党将积极扮演推动两岸和平制度化的角色,探讨以和平协议结束两岸敌对状态的可能性。从双方的谈话中可以看出,国共两党对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都非常珍惜,两党领导人的会面,是两党面向未来,对民族、对历史负责,对民意担当,坚决反对“台独”的“决定性瞬间”。

两岸和平发展论坛是另一件大事。由两岸各10家团体在10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的丰硕成果基础上,共同举办两岸和平发展论坛,探讨新形势下如何维护和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意义重大。闭幕式上还发布了40多项2017年两岸交流项目信息,包括第三届两岸大学生创客营、台湾大学生江苏实习就业特训营、第二届海峡两岸学生棒球联赛、第十六届台湾学生“北国风情”冬令营、丁酉年春季妈祖祭祀大典、第二届京台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第一届we爱·两岸青年微电影大赛等。论坛凝聚两岸和平力量,谋求互惠共赢,为两岸和平发展建言献策注入正能量,为两岸人民福祉寻求新出路,反映了两岸同胞共同的期盼和呼声。

2016两岸企业家峰会年会6日上午在金门开幕。峰会大陆方面理事长曾培炎、副理事长盛华仁,台湾方面理事长萧万长、副理事长江丙坤,以及两岸经贸界人士和学者约500人出席会议。本届峰会年会为期两天,11月7日将在福建厦门举行宏观经济、能源石化装备、金融、信息家电、成长型和中小企业、文化创意、生物科技与健康照护等7个产业合作推进小组的专题论坛和分论坛以及本届峰会年会的闭幕式。

(二)我们的对台方针政策

在两岸关系趋于复杂严峻之际,我们对台态度和方针政策引起关注。今年以来,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我们的对台大政方针是明确的、一贯的,不会因为台湾局势的变化而改变。第一,我们将继续坚持体现一中原则的政治基础,维护和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争取国家和平统一的前景。

第二,我们将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行径,粉碎任何将台湾从祖国分裂出去的图谋。第三,我们将继续推进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为两岸同胞谋福祉。

2.国内外形势与政策论文 篇二

从全球视角, 联合国和国际劳工组织特别关注残疾人就业问题, 一直在寻求提高残疾人地位, 改善他们生活的有效政策。从1975年至今联合国大会先后通过了《残疾人权利宣言》、《关于残疾人的世界行动纲领》、《残疾人机会均等标准规则》、《残疾人权利公约》等重要国际文件, 宣布残疾人具有相同的“公民权和政治权利”, 享受“同等待遇和服务标准”;要求会员国“提供受保护的职业”、“保证残疾人都能有平等就业的机会”;支持残疾人充分、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反对一切“基于残疾的歧视”, 倡导“合理便利”与“通用设计”以保障权利的实行。这些国际政策法规的颁布对各国残疾人就业政策具有较强的指导和示范作用, 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在不同程度上制定了保障残疾人就业和相关权益的法律法规。

一、部分国家和地区残疾群体就业政策措施概述

美国是最早实施残疾人就业保障的国家。1920年的《职业康复法》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残疾人就业方面的法律。其后美国的残疾人立法过程与其他反歧视立法 (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等等) 过程一样, 通过残疾群体不懈的政治斗争最终获得了公众的认可。从1935年美国第一个权利倡言组织“纽约身体残障联盟”开始, 美国通过了“社会保障综合议案” (1949年) , 、“建筑无障碍法” (1968年) 、“城市公共交通法” (1970年) 和“联邦政府高速公路建设法案” (1973年) 、“残疾人康复法” (1973年) 、“残疾人社会保障修正案 (Social Security Disability Amendments of 1980) ” (1980年) 和《美国残疾人法案》 (ADA) (1990年) , 从就业、康复、公共事业、公共设施和社会服务、通讯等多领域禁止残疾歧视, 保障残疾人受到与健全人同等的社会待遇。《美国残疾人法案》明确要求雇工15人以上的企业应当向残疾人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 禁止在工作申请、雇佣、晋升、培训、薪酬、社会活动等方面歧视残疾员工。美国是全球法制最健全的国家之一, 残疾人政策的完善程度和保障力度也是屈指可数, 由于在长期的争议解决中形成, 法律法规条款定义清晰, 针对性与可操作性强, 《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和《欧盟就业框架指令》都采用了《美国残疾人法案》 (ADA) 中的条款。值得称道的是负责监督实施残疾人就业保障的“平等就业机会委员会”在反对种族歧视与性别歧视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 对残疾人就业咨询以及争议的解决形成有力支持。

欧洲是全世界就业反歧视体系最发达的地区, 各国关于就业、培训和工作待遇等方面的反歧视立法已经统一在欧盟层面。欧盟发布的《就业框架指令》, 反对基于遗传特征、宗教、残疾、年龄、性取向原因的歧视, 并颁布了欧盟委员会及其下属执行机构关于反对歧视和促进就业的行动计划, 由欧盟委员会作为实施部门对违规国家发起违规处理程序, 欧洲法院就欧盟反歧视法律对成员国法院作出解释。“平等待遇”、“纠偏行动”、“主流化”三项基本原则成为包括残疾群体在内的所有社会弱势群体的政策措施诉求, 从而改变了欧洲社会原有的残疾人保障模式。《阿姆斯特丹条约》促使欧盟因为残疾人的原因而通过了与歧视作斗争的指令;《就业框架指令》禁止在就业领域对残疾人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歧视;《欧洲社会宪章》在残疾人就业方面倡导独立与公平选择理念;欧洲理事会还通过一个对残疾人连贯政策的说明 (R92) , 规定在不同领域 (就业、教育、住房和法律) 机会平等;2002年“公交车与长途车设计指令”要求所有新的公交车与长途车的建造使所有人都能上去。欧洲残疾人政策的转变部分出于对残疾政策赋予更多公民权利方面的思考, 同时也因为遭遇到老龄化和全球化两种新挑战的压力, 欧洲需要市场上有更多能纳税、有活力的公民和劳动力, 借助增加就业来缓解社会成本承受不起的窘境, 这佐证了促进残疾群体就业是解决这一群体生存与生活问题的根本途径。

日本2004年修订的《残疾人基本法》对国家和地方公共团体的义务和责任、残疾人基本计划、残疾人福利、残疾预防、以及地方残疾人政策推进商议会等进行了规定, 其中就业被放置到残疾人福利领域, 表现出日本社会对于残疾人就业的基本态度。日本《残疾人基本法》中的就业保障和就业促进条款与我国残疾人保障法的表述相似, 表现出东方国家重视原则、重视理念的道德特点。在政策法规的落实方面, 日本政府通过都道府县市镇 (街) 村等行政机构负责实施, 并设立地方残疾人政策推进商议会处理、调查、监督与残疾人相关的事宜, 这一做法与我国也十分相似。但在残疾人就业方面, 日本政府强调就业指导、就业培训和就业介绍, 即所谓的就业顾问体系 (《残疾人基本法》第5条) , 同时注重对残疾人岗位的调查, 由于财政实力雄厚, 日本政府规定国家和地方公共团体采取补贴等措施对雇用残疾人所必需设施的配备给予资助。

二、我国残疾群体就业现状与政策措施

2006年开展的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 我国现有残疾人口8296万人, 占总人口的6.34%;城镇残疾人口2071万人, 占24.96%;农村残疾人口6225万人, 占75.04%;其中处于就业年龄的残疾人有3493万, 占42.10%。全国城镇残疾人口中, 在业的残疾人为297万人, 不在业的残疾人为470万人;另有数据显示农村残疾人稳定就业人数达到了1672万人。虽然近年来残疾人就业人数一直在增加, 但残疾人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我国建国以后逐步形成了残疾人保障法律体系, 尤其1988年至今的20年间, 残疾人保障法律法规有了较大的提升和完善。形成了《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教育条例》、《残疾人就业条例》、《残疾人税收减免政策》等一系列专门的政策法规, 对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文化生活、社会环境、劳动保护、辅助事业等方面都进行了规定, 基本覆盖了残疾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全国各省级行政区都已经颁布了地区性的《残疾人保障法》执行办法, 并建立了地区性残联组织与政府协调, 负责实施和监督。国家还陆续制定实施了关于残疾人事业的四个五年计划 (“十一五”计划正在实施中) , 使残疾人事业从较低的起点走上系统的发展轨道, 形成特色鲜明、领域广阔的发展格局。

《残疾人保障法》 (1991年) 作为我国残疾人保障的基本法对残疾人基本劳动权利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对城镇残疾人就业采取集中就业、按比例分散就业、个体就业三种基本形式;鼓励农村残疾人进行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和其他形式的生产劳动;对残疾人福利企业税收、生产经营、招工、培训等也有相关阐述。2007年5月, 针对《残疾人保障法》劳动就业条款又颁布了《残疾人就业条例》, 更细致地规定了集中就业、按比例分散就业的比例以及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缴纳和管理办法。对反对残疾人就业歧视, 维护残疾人劳动权利起到重要的积极作用。

三、完善我国残疾群体就业政策措施的几点建议

虽然我国残疾人就业保障政策措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但由于多年形成的社会文化规范对残疾人的歧视, 阻碍着残疾人充分参与社会活动和文化生活, 残疾人往往被主流社会拒之门外。由于残疾而引起的歧视在教育、就业、交通、文化生活、公共设施和参与公共活动等方面尤其严重, 最终削弱了残疾人平等权利的认同、享有和实施。而我国进行全面法制建设的时间不长, 公众长期依赖行政而不是法制排解纠纷、处理公共危机的惯性很强, 许多法律法规即使颁布也会在执行的有效性上大打折扣, 法律条款制定以后即便与社会实际情况脱节也不会因为相关利益群体的抗争而很快进入修改程序, 这是与西方发达国家最显著的区别。

国家立法在提高残疾人权利方面起了基础作用, 但政策的解释和贯彻落实仍然是促进社会变革、提高残疾人地位最为有效的手段。残疾人法律规范可以提供共同标准, 但这些标准必须体现在残疾人的政策和计划里面, 并且得到符合现实国情的响应和反馈, 才能积极的改变他们的生活。

(一) 全面调研, 科学决策

残疾人就业政策带有强制和补贴色彩, 就业政策直接关系到残疾人的就业状况, 需要大量的数据调研和科学分析。首先必须结合国内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和劳动力市场供需情况, 其次必须考虑国内残疾人存在就业需求和达到就业能力的数量, 最后必须考虑保障残疾人就业社会所承担的必要支出, 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完善的残疾人现状调查统计分析数据库是制定政策必不可少的前提, 我国1987年完成第一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 2007年完成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 获得了大量第一手数据, 对于政策法规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有效, 对于这样的基础研究工作应当考虑在法规中规定时间跨度, 如果能够建立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各地动态数据统计和汇总, 对残疾人就业政策措施的制定和调整具有深远的建设性意义。

(二) 残疾人就业比例应当更具弹性

按比例就业, 最早始于英国的《残疾人就业法案》 (1944年) , 后为大多数国家接受。日本、美国、德国、意大利、法国、奥地利、西班牙、荷兰、比利时、韩国、俄罗斯、印度以及我国台湾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以立法形式规定了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日本《残疾人雇用促进法》规定, 残疾人分别占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的1.5%和1.9%, 国家和地方的行政和公共机关须达到2%, 300人以上的私人企业或单位中占5%, 雇用一个重残者可算两个名额;美国规定在实际工作中15人以上的单位按总人数3%的比例安置残疾人;德国15人以上的机关、企事业单位, 必须安排6%的残疾人就业;奥地利规定每雇用20个职工必须雇用一个残疾人;荷兰依不同行业规定按3%到7%的比例安置残疾人;土耳其规定100人以下和以上的企业分别按1%、2%的比例雇用残疾人;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中国残疾人保障法》的规定, 都制定了不低于1.5%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具体实施细则。

我国目前按比例就业和就业保障金制度在实际执行中依然遇到很大阻力, 没有达到既定目标, 政策本身的缺陷是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之一。美国、英国等国家法规体系对提供就业或缴纳保障金的雇主有明确定义, 必须是全日制雇员人数超过15人 (英国是20人) 以上的企业, 且不包括一些私人俱乐部和非盈利组织, 并且对聘用残疾人、提供残疾人就业辅助的企业给予政府补贴, 既保障了残疾人权益又充分考虑到企业的发展需求, 降低企业所负担的成本;还有像意大利、荷兰等国家更是明确不同规模企业所应承担的不同责任, 比例更为灵活。我国目前多种经济形式并存, 各用人单位的规模和用人机制千差万别, 一律按照1.5%的固定比例 (个体工商户出外) 执行, 对发展中的小型企业造成负担, 对抗风险能力强、甚至享受产业保护的大中型企业无关痛痒, 客观上起到了除弱扶强的效果, 造成一部分社会成员间的矛盾。政策的制定是一个涉及到各方面切身利益的过程, 就业比例确定应当广泛征求意见, 综合平衡, 本着“能者多担, 弱者少担”的原则动态调整才能达到最终目的。

(三) 政策法规的落实需要有效的措施和组织保证

我国《残疾人就业条例》规定残疾人就业是依托各级人民政府和残联两个体系来执行, 这区别于美英等国依靠一个专业的“平等就业机会委员会”的模式。但是我国目前行政条块分割依然存在, 地方政府承担着经济发展、基本建设与劳动保护等多重职能, 往往顾此失彼;残联系统又缺少行政权威;残疾群体不会也不愿将劳动纠纷诉诸法律;因此在落实过程中存在权力缺失, 互相推诿的现象, 结果使许多合法的诉求得不到应有解决, 长期下来堆积了一批疑难问题更是无人问津, 这影响了法律法规的公正性和严肃性。因此赋予残联组织或者其他专业组织在残疾人就业政策监督和执行中一定的法律权力成为有效落实政策法规的当务之急。值得借鉴的做法是美国“平等就业机会委员会”在联邦各个部门中都有办公室, 专业接受和处理各类反歧视劳动纠纷, 达到良好效果。

(四) 建立政策法规颁布后的跟踪问效和动态调整机制

国外的政策措施往往规定了调整的周期和方式, 比如美国的《残疾人法案》规定生效两年后必须依据实际情况调整, 以后每年可以修正, 日本《残疾人基本法》规定五年修改。我国《残疾人保障法》自1991年颁布后一直没有修订, 随着经济状况的改变, 一些条款已经不能适应今天私营经济日益繁荣的现状。从2005年全国人大开始了《残疾人保障法》的修改调研, 2008年1月起修订草案通过国务院正式提交全国人大, 标志着《残疾人保障法》的修订已经指日可待。参考国际通行做法, 这样的残疾人保障基本法在修订颁布后应当明确调整周期, 并组织相关跟踪研究课题, 对法规颁布后残疾人状况的改善进行实证研究, 为法律法规的动态调整提供参考。

四、结语

促进残疾群体就业是一个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系统工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由于社会歧视的长期存在, 残疾人在康复、教育、适应社会环境等方面存在明显弱势, 仅仅在就业政策措施上做到平等并不能消除客观存在的差异。因此, 残疾人就业政策措施的有效性必须与康复、教育、无障碍等政策措施配套实施, 最终改变社会歧视文化, 使残疾群体真正主流化。

摘要:由于多年形成的社会文化规范对残疾人的歧视, 阻碍着残疾人充分参与社会活动和文化生活;就业是民生之本, 是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获得幸福生活的基础。本文分析了美国、欧洲、日本和中国的残疾群体就业政策和措施, 并对完善国内残疾群体就业政策和措施提出建议。

关键词:残疾群体,就业,政策措施

参考文献

[1]周运清, 张雪.残疾人保障的制度构建与社会和谐[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3.

[2]“中国残疾人就业问题研究”课题组.残疾人就业现状与对策[J].经济研究参考, 2003, 51.

[3]刘成名.残疾人就业法规的运行及其功能实现[J].青海师专学报 (教育科学) , 2005, 2.

[4]王嘉瑛.当前残疾人就业的几点思考[J].中国民政, 2004, 2.

[5]中国残联教育就业部.国外残疾人就业立法情况概述[J].中国残疾人.2007, 4.

[6]沈家观.国际福利企业残疾人保障模式[J].社会福利, 2007, 5.

[7]王亚栋.中国残疾人就业现状、问题、对策.[J]社会福利, 2005, 11.

[8]孙亮.欧盟反歧视的立法与实践.“促进就业机会平等, 建设和谐社会”国际研讨会, 2007, 3.

3.国内外形势与政策论文 篇三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政策梳理评价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5C-0156-02

能源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在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近年来随着现代经济的迅速发展,能源消耗的日益加大,全球能源已经日趋紧张,并且由于能源在开发和使用的过程中所引起的环境问题,也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造成影响。我国是世界上能源消耗大国,研究如何有效地改善能源结构、合理使用、减少环境损坏,是我国在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能源消耗使用在汽车行业上同样重要,现如今,随着国内外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政策的出台,使用新能源汽车政策已经成为各个国家汽车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对汽车新能源的发展高度重视,并出台相关的政策,我国也进行了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政策的扶持。

一、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政策主要内容

(一)我国第一批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政策

面对国内外经济竞争的日趋激烈,我国对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有着很大的扶持力度。在我国出台的第一批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政策中,我国的汽车产业还不是鼎盛时期,国家相对的汽车政策还不具备一定的完善性。在1995年前后,我国的汽车需求量为300万辆左右。当时我国还没有自主原油供给能力,大量石油供给都是需要进口的,汽车市场原油的需求量促进我国对新能源技术的政策扶持。

我国第一批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政策里面,在资金方面国家财政部门直接投入新能源技术研发资金9亿元,使新能源技术发展得到了有力保障,为我国今后的汽车发展创造便利条件。为了扩大汽车产业的发展和新能源技术创新,国家加大扶持力度,扩大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市场,让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认可。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出现不但优化了汽车产业结构,也促进发展节能环保,减少了以往对石油、原油的依赖,为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铺平道路,实现了能源到新能源的良性转型,为走可持续性汽车产业起到了铺垫作用。

(二)我国第二批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政策

我国第二次颁布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政策的时间距离第一次颁布时隔将近十年,在这十年之间,我国的汽车产业已经飞速发展,达到一个高峰期。相对原油市场,国际油价逐年增长,油价的不断上升,国内对研发并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技术达到一个顶峰,于此同时,政府也出台相关政策对新能源汽车技术进行大力扶持并促进其在国内市场的发展。此次颁发的新能源技术主要有以下内容和特点,相对于1995年前后颁发的政策,国家本次投入18亿资金进行研发扶持新能源汽车,是上一次的两倍。并对购车者实行补贴政策,全方位支持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使其形成专业性产业化。期间,在全国范围内的车展和博览会中,地方及省市级政府在展出中,都重点对新能源汽车进行产品研发展示,起到有效的宣传作用,并直接为新能源汽车厂家进行了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帮助,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保驾护航。在税收方面,国家有一定的减税政策,直接效果就是使更多的企业关注新能源汽车并发展新能源汽车。确定我国主要新能源汽车示范试点多达15座城市,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范围确定30座城市左右,进一步扩大了新能源汽车的适应和使用范围,在拓展市场的同时,也为新能源汽车逐步形成产业化、链条化、规划化提供有力保障,

(三)我国第三批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政策

前两次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政策为第三次的改革铺平道路,在2012年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政策中,我国的汽车产能已经达到四千万辆左右,但是大量的石油进口,仍是阻碍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我国的大量汽车尾气排放量,也使我国的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城市中大量弥漫的汽车尾气,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石油价格的不断上涨对大量依靠进口石油的我国造成新的困扰。面对石油的困境和汽车尾气造成的环境污染,我国必须加紧研发新能源汽车技术的步伐。

在此次政策里,国家偏重对新能源汽车技术的我国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并加强对安全的管理,政府采购中也主要加强对新能源汽车的采购,使其成为示范作用,加强市民的宣传管理,促进新能源汽车的普及。政府多次召开座谈会,对新能源汽车今后的发展方向明确规划,指明方向。把新能源汽车列入新兴产业重点扶持对象,促进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应用,发展新能源汽车进入二三线城市。并要求在上一次颁发的政策中的13个试点城市加强对新能源汽车的管理,并把实践结果记录在案,为新能源技术的革新提供有效依据。在技术支持上,配送优秀技术研发人员,加强我国的自主研发能力,以提高我国汽车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

二、国外的新能源汽车创新政策梳理

(一)德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情况

德国工业强大,但是资源短缺,这为德国发展新能源汽车技术奠定了基础。德国工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远高于其他发达国家,工业的发展需要稳定的能源和原料供应。与中国一样,德国的石油天然气基本依靠进口,大部分的煤炭需求也依靠进口,能源的来源地主要是中东等地区。由于近年来中东地区的局势紧张,使供给产生了不稳定性,直接影响到德国的发展,这也是促使德国发展新能源汽车技术的主要原因。德国根据本国的国情和世界发展的趋势,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对风能、太阳能、生物能和地热等新兴能源的研发和发展。在新能源汽车方面的研发,德国政府致力于在电动汽车领域和氢动力汽车大力发展。与此同时,德国也加强对生物质能等其他清洁能源的研发,致力于传统汽车技术改进和新型柴油的技术推广,并取得一定成绩。

(二)日本新能源汽车发展情况

日本是汽车生产大国,但是与德国一样,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在德国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技术之后,日本也加强在这方面的研发,最先发展的是电动汽车,其中政府在出台的相关政策中,主要体现在投资一定的资金进行新能源汽车技术的研发和建设,在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基础设施上,为新能源汽车提供燃料供应点。与中国政府做法相一致的是,日本政府采购中主要采购新能源汽车,起到良好的宣传和示范作用,日本的新能源汽车还在发展阶段,但是种种技术、资金以及环境支持表明日本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决心和重视程度。

(三)英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情况

欧洲是新能源汽车技术主要的起始地之一,政府也制定了大量的政策以支持其发展。英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技术进行必要的资金扶持之外,也对新能源汽车进行减税制度,提供更广阔的空间环境支持其发展。

三、国内外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的发展思路

(一)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形成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结构

我国在新能源汽车技术上发展较晚,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新能源汽车技术相比之下,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认真反省并解决。首先从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自身角度来讲就缺乏一定的创新能力,企业之间创新管理上存在问题。新能源汽车创新主体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当今时代下,并且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期内,新能源汽车产业都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之一,而产业化的发展最终是通过市场化来决定的。目前,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依靠政府颁发相关的扶持制度得以发展,是以中央和地方政府为主的科技研发投资政策为主,这在无形中助长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在技术自主创新问题上存在一定的惰性思想,国家的扶持是其发展的主要动力,从而不断引进国外技术。但是,我国必须要明确国外在传播先进技术时,在一定程度上是保留的,不可能把最先进的技术全盘售出或者许可给中国汽车企业使用,我国引进来的技术都是表层的,没有深入。所以,技术创新的目标还得靠我国自主研发实现,在引进国外技术时,应重视消化吸收和再创造。作为地方政府机构也应该从企业自身创新技术上考量,而适当放权,让新能源汽车产业得以加快发展,形成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结构。

(二)解决现有研发中存在的问题,为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铺平道路

从我国颁发第一批新能源汽车技术开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就开始萌芽发展起来,在发展近二十年的时间里,我国的新能源汽车的技术依然不够成熟,尤其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等新能源汽车技术上依然存在问题。我国在自主研发新能源汽车方面虽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面对燃料电池寿命太短、可替代新能源来源匮乏等问题,还不被大众所认可。因此,积极解决新能源汽车在研发中存在的问题,突破其在产品和技术研发方面的瓶颈,还需要汽车厂商去创新、解决。

(三)汽车企业只有高投入才能加快创新步伐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大型汽车企业在对新能源汽车的研发资金上投入份额占其销售额的比重基本都未达到1%。相对国外发达国家的新能源汽车技术投入少之又少,国外发达国家的汽车公司同期研发新能源汽车技术投入占比一般可达5%左右。从这点就可以看出,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与制造商对研发投入的重视程度密不可分,只有新能源汽车技术公司采用合理的创新管理的思想,加大研发经费投入,才能有效提升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创新实力,走在世界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前列。

【参考文献】

[1]张洁.美日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组织管理及对我国的启示[J]. 中国科学院,2011(5)

[2]张敏.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环境[J].安徽科技,2011(1)

[3]豫科.新能源车:汽车工业“超越”式发展的机会[J].创新科技,2009(7)

[4]邢洪金.新能源汽车竞争战略与策略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0(7)

[5]林琳.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3)

[6]朱小丹.攻克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推动产业发展[J].广东科技,2010(23)

4.国内外形势与政策论文 篇四

2011年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呈现出五大基本特征:朝鲜半岛局势陷于僵局,海上问题矛盾激化,美日同盟关系加强,中国与周边国家相互刺激军备竞赛,非传统安全威胁上升。与2010年相比较,本年度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并没有明显改善,特别是以非传统安全为主要内涵的海上安全问题极为突出。展望2012年,中国周边安全形势两大议程值得关注:第一,中美竞争加剧,美国仍将通过其主导的“雁型安全模式”,规制中国的崛起;第二,周边多个国家和地区进入大选年,其内部政治变化可能引发地区外交格局新变化。

展望2012年的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有两大战略态势值得深入关注。第一、中美战略竞争将持续加剧。一方面,奥巴马总统首次参加东亚峰会,在地区合作进程、地区议程的设制以及区域内其他合作机制等都发表了相关构想,这对中国和平崛起的进程将产生重要影响。另一方面,南海问题矛盾升级,这一问题本来是中国与越南、菲律宾之间的主权争端,但近来的发展越来越表现为中美战略利益的较量。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使得维护海洋权益和稳定周边海域日益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内容,但这与视太平洋为其“内湖”的美国的战略利益不可避免地产生冲撞。南海问题成为美国牵制中国的“抓手”,未来美国与周边国家深化海事安全合作,在海洋问题上结成利益共同体抗衡中国的趋势将增加。对中国而言,岛屿因涉及主权问题,毫无疑问是中国核心利益,而且海洋利益是国家利益拓展中必须坚持的内容。未来的挑战是周边国家在何种程度上愿意接受中国改变既有的海洋秩序。

第二,2012年是周边国家的大选年,各国国内政治变化可能引发地区格局新变化。2012年,美国、韩国、俄罗斯、台湾地区等都将迎来大选,中国也面临着政府换届。各国政府将更加关注国内问题,但是选举中议题的炒作,可能给地区国际关系调整带来新压力和动力。新领导人上台,财经政策变革将对市场走势产生重大影响,这种波动有时足以影响到国家的对外政策。更为直接的是,新领导人为满足国内民族主义压力,以对外政策的强硬缓和国内矛盾,可能让周边国家在观察政策走向时产生误判。

对中国周边环境产生持续影响的选举,其复杂性还在于政策调整的频率、幅度在短期内都会加剧,这有可能将使那些建立在经验积累上的外交手段失效。由于调整的叠加效应,即便是选举国自身也很难测度政策变化对地区局势的影响,从而使亚太地区存在着若干无法掌控的选举引爆点。在不确定性加大的态势下,对各国领导人的政治掌控能力、外交决策部门的反应能力都是一项严峻的考验。(我国的内部形式也存在着很多隐藏问题:

2011年已成历史,在国际金融危机再掀波澜、国内经济运行遭遇新挑战的复杂局面中,中国经济总体上保持了良好发展。

内外环境更加复杂严峻

国内部分企业在2011年遭遇的经营难题,已经预示了2012年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环境。

联合国日前发布的报告预测,2012年发达经济体经济将陷入泥潭,新兴经济体也无法独善其身,全球经济正在“二次衰退”的悬崖边上“蹒跚前行”。报告把对2012年世界经济增速的预计从半年前的3.6%下调到2.6%。

稳政策稳增长稳物价

多数经济学家和机构对2012年中国经济增速的预计高于8%。中国社科院《经济蓝皮书》预计,若国际经济不再出现显著恶化,国内不出现大范围严重自然灾害,中国经济增速将达到8.9%,CPI将上涨4.6%。

转方式促改革惠民生

5.国内外形势与政策论文 篇五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高速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崛起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大国,但与此同时也引起周边国家的担忧进而激发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一些矛盾。

一:我国作为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相应的地缘矛盾也最多,我国与周边多个国家有领土和领海之争,除此之外,我国周边地区在社会制度,发展程度,宗教,民族文化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一):日本

中日钓鱼岛之争继续僵持,而中国与日本的争端主要是东海问题,而东海不但涉及到主权问题,其下更拥有巨大的经济利益,对我国更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近来日本疯狂修改宪法而一度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而这更多的是针对中国,而美国的‘美日安保条约’适用钓鱼岛更令这个问题复杂化。

(二);南海

近年来中国与菲律宾与越南等国的海洋权益争锋不断加剧。近来菲律把南海问题提交国际仲裁法庭意图把南海问题国际化,且非法捉捕中国渔民,更使得中非关系陷入低谷,除此以外越南菲律宾还把当事国以外的国家引人,引入外国投资公司在南海开挖石油天然气,这一且都提醒我们南海问题的严峻性。

(三):印度

中印关于藏南问题一直纠缠着。尽管这些年来两国都没有发生过大的冲突,但印度在军事上的耿耿于怀,以及政治上的莫名失落中印之间矛盾重重,使印度持续向中印边境增兵,欲打破这种局面出现了中印边境帐篷对峙。

朝鲜半岛作为中国东北部安全的战略缓冲,半岛局势的紧张将破坏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中亚与中国西北地区密切相关,但中亚的宗教极端注意和恐怖主义势力呈扩张之势,国家领导人的更新换代以及政局的不稳定时刻威胁着我国东北的安全。

除此之外,最重要的要说美国,中国的崛起,相应的削弱了美国的影响力,为保护美国的主导地位和利益,美国处处围堵中国,防止中国替代或者削减美国的存在与影响力成为美国“重返亚洲”的新战略。

二:我国周边存在着这么多的安全威胁,时代不同,对于这些威胁,一味的忍让只会无济于事,以前的那一套已经不完全适用的了,需要作适当的调整。

总的来说中国应对周边国家的威胁方法有:

(一)搁置外交:在领土领海问题上,搁置外交仍然不可弃用,毕竟打仗也未必能解决问题,如英阿马岛之战,英国虽然取胜,马岛问题实际仍未解决,以后仍然需要双方通过谈判来寻找解决的方法。但“搁置外交”同时,必须强调“主权在我”,且凡是涉及民族和国家核心利益的重大问题,是不能“搁置”的。还有一个就是当对方违反了这一约定是,我们必须作出反击或者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

身。绝不能是当越南菲律宾在南海开采石油天然气而我们却在“搁置外交”只有抗议时的憋屈。

(二)强化周边,维持稳定。我们要重视周边,加大投入和开发,对突发情况及时做出反应、积极引导,要树立“和平发展、重在周边”与“和谐世界、始自周边”的战略意识。只有发展好周边,才能在维持周边局势稳定的同时有效维护我国的利益。对于争议领土领海,只有我们自己重视了,我们才有底气,才能有效维护权益。

(三)有效应对大国地缘角逐,夯实地缘战略依托,同时设定底线且严格坚守。与主要大国美国,俄罗斯等增加沟通、协调与战略互信,积极应来自各方的挑战,共同应对恐怖主义威胁,致力于促进有关国家与周边稳定。

6.形势与政策:关于我国周边形势 篇六

我国地处亚洲东部,人口众多,地域辽阔。漫长的海岸线,使得我国与多国隔海相望,两万多公里的陆地边界,使得我国与多国相接壤,中国处于错综复杂的地理环境中。在新世纪里,中国正处于迅速发展阶段,然而周边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动荡元素。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这些动荡因素的存在,确保其不影响我们国家的发展,不能使我们国家安全遭受侵害。我们应认真分析当前的周边形势。

当前的周边环境不容乐观。在种种政治因素的影响下,各种不稳定因素都可能随时爆发出。近几年来的动荡也处于不断增多之中,首先中亚的不稳是以吉尔吉斯斯坦政局异动最为突出,在其首都比什凯克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政府示威,南方重镇奥什爆发大规模族群骚乱,导致奥通巴耶娃宣誓出任“过渡时期”总统。南亚也有多个国家政局剧烈动荡,阿富汗首当其冲,阿富汗的“塔利班”分子也是愈战愈勇,美国对“阿富汗新战略”的前景更是感到黯淡无光。巴基斯坦紧跟其后,其“塔利班”分子也开始猖獗起来。实际上,巴基斯坦的塔利班恐怖主义并非单纯的一国问题,而是整个南亚地区乃至整个世界多方势力的较量的体现。在东南亚地区以泰国的政局动荡为首,“红衫军”与政府军及亲政府势力时不时“擦枪走火”。东亚朝鲜,朝核问题一直没能得到解决,六方会谈的谈判也没有结果。韩国“天安号”事件骤然紧张,现阶段的朝韩关系更是陷入紧张的氛围中,朝韩之间开启战火的可能性越来越大。韩国同美国的黄海军演,也不得不使我们提高警惕。东亚日本的政局也是持续动荡,五年内换五任首相。日本与中国之间的冲突也是不断,钓鱼岛问题一直持续没有解决,中国船长被捕事件,日本右翼反华抗议活动,这无疑会影响两国之间的沟通交流,影响两国之间经济的相互发展。其实,动荡因素远远不止这些,还有其他许多小的因素在起着作用。

造成这些动荡是因为周边国家的国内政治日趋“两极分化”与“民主困境”所致,导致内耗不止。同时经济社会贫富分化严重,导致社会矛盾趋于尖锐,从而引发弱势群体的激烈抗争。国际金融危机更是激化社会矛盾,经济大幅度下滑,失业问题严重,社会动荡加剧。国际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民族分离主义与部族民族矛盾也是造成政局动荡的重要内因。对于外界因素,正如主要以美国为代表的大国在中国周边争夺地缘战略利益,力图构筑多层次战略打击与纵深防御体系。西方大国也加强对中国周边调整与实施“民主改造”战略,激化干涉与反干涉矛盾,加剧周边动荡。周边国家对资源与能源争夺也进一步加剧,各方围绕陆地能源输送管道建设与海上战略通道安全展开复杂博弈。周边“海权”的问题也逐渐升温,海洋形势日趋复杂,其中以南海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南海的战略地位开始凸显。除了人为的因素之外,中国周边地区重大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危害周边各国。

这些内外在因素所产生的动荡,对于我国所构成的挑战严峻而复杂。首先是诺贝尔委员会把诺贝尔奖颁发给了犯有煽动国家政权罪而被中国司法机关判处徒刑的罪犯刘晓波,这不仅违背了该奖项的宗旨,更是对和平的亵渎。08年缅甸军政府进剿北部少数民族地方武装,导致数万名难民逃往中国云南境内,周边乱局“外溢效应”直接危及中国的沿边经济发展与安全。中国商人曾在吉尔吉斯斯坦的政局突变中遭受巨大的财产损失,引发中政府大规模撤侨行动,邻国的政局动荡、极端与恐怖势力猖獗严重威胁中国的海外利益。与此同时,周边乱局为某些大国的“介入”提供了可趁之机,美国就对中国周边“趁火打劫”与加大渗透,日本、印度、俄罗斯也趁机扩张,大国都加紧了对中国周边油气资源与矿产资源的角逐。泰国等东盟某些成员国的政局紊乱,吉尔吉斯斯坦政治变天等,这些周边的乱局严重掣肘亚洲经济的一体化,影响中国的周边区域合作政策实施与推进。中国周边“大国责任”压力不断上升,中国陷入了两难的禁地。

面对这严峻的挑战,中国应该迎难而上应对挑战。针对伊朗核危机加剧之势,中国将原则性与灵活性高度统一,坚决维护本国的利益。虽然中缅边境有不稳态势,但对于缅甸即将举行的“大选”,中国坚持不干涉别国内政,尊重缅甸主权和领土完整。针对“天安号”事件引发的朝鲜半岛骤然紧张局势,中国冷静周旋,多方协调,劝和促谈,敦促南北双方切实负责和以大局为重,强调对事件真相的调查应该坚持客观、公正、充分与第三方参与原则,反对仓促武断、鲁莽行事与挑衅滋事,尽最大努力维护东北亚和平。

在处理好周边形势所带来的挑战的同时,我们应该意识到与周边国家外交的成功与否对中国的和平发展越来越重要。周边国家是敌人入侵的前沿,是中国御敌于国门之外的缓冲带与战略屏障,这有利于维护中国国家安全、捍卫中国主权统一与领土完整。周边同样是中国国际政治利益的重要区域,是与其他中心力量打交道的主要平台,是中国对外展示实力作用的主要地区,是中国担当“负责任大国”力所能及的主要舞台。同时周边地区富含丰富的资源,尤其是石油资源,这必将促使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周边国家对中国的国家安全、和平发展、最终崛起与民族复兴具有特殊重要性。对此,我们对周边的外交方针要一脉相传,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时又要与时俱进,进入新世纪里,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要睦邻、安邻、福邻,意识到周边发展是首要,要发展和谐世界,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互利共赢、以人为本。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政治更具影响力,经济更具竞争力,形象更具亲和力,道义更具感召力,这必然使中国与周边地区的外交越来越成功。

7.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研究 篇七

如何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是增强教学效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关键, 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形势与政策课特点

中国自1999年实行扩招以来, 至今已经10年, 高等教育快速发展, 毛入学率达到23%, 学生数量增加4倍, 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连年的扩招促进了公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 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大学生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受到市场经济冲击, 功利性增强, 道德下滑。在这种形势下, 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形势与政策课以“形势”和“政策”为教学内容, 由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和政策学两大部分组成, 是一门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导向性和现实针对性的特点。与高校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相比, 一是内容庞杂, 教学领域宽, 与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以及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都有密切的关系, 属于交叉学科, 没有稳定的、具体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二是教学内容变化快, 时效性强。它既不是完整地阐述有关政策, 也不是系统地介绍各种政策, 而是通过分析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的方式来阐明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 使学生在对具体形势与政策的正确认识中逐步确立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和政策观。[2]

形势与政策课在意识领域起着重要作用, 担负着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科学分析形势, 准确理解和把握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把握政治方向, 从而在对具体形势与政策的正确认识中逐步确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和理想信念, 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的任务。

二、目前形式政策课教学方法及困境

在实际教学中, 虽然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方式已大多不存在, 但仍然存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方法单调、课堂气氛沉闷、教学缺乏感染力和吸引力的矛盾。针对这一现象, 笔者就济南大学学生与任课老师采用调查问卷、座谈、听课等方式进行调研。

在对43名调查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中, 采用单纯讲授方式2名, 采用幻灯片讲授方式41名, 采用视频教学方式22名, 采用课堂讨论方式8名, 采用实践活动方式9名, 采用案例教学方式5名, 采用阅读教学方式4名。

在对320名学生教学效果调查中, 262名学生 (81.86%) 认为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起着重要作用, 认为造成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认为教学方法单一的162名 (50.62%) , 认为教学方法综合互补性差的253名 (79.06%) ;尤值得一提的是, 在“你所希望的形势政策课采用的教学方法”中, 选择观看视频录像的276名 (86.25%) , 选择实践活动的252名 (78.75%) , 选择案例教学的183名 (57.19%) , 而选择课堂讨论发言的仅38名 (11.86%) 。

从中可以看出, 教师在课堂讲授中积极尝试多样化教学方法并综合运用以求变化, 但效果不突出。大学生青睐生动的教学方法, 但缺乏学习主动性, 一方面试图摆脱单一的课堂灌输教学模式, 另一方面又不愿参与。最后致使形势与政策课在实际操作中表现为教师和学生的评价都不高。分析其主要原因为: (1) 教学基本停留在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 采用以“传递—接受”的教学理论和“刺激—反应”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单一传统教学模式, [3]师生互动程度不够, 不能产生共鸣, 致使新鲜的时事内容无味。 (2) 理论教学过多, 实践教学、讨论教学环节过少, 使富于实效性与趣味性的课程枯燥、缺乏生机。 (3) 电子教案水平高低不一, 幻灯片以文字、图片为主, 制作相对简单, 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反而给学生造成了敷衍教学任务的印象。 (4) 对视频教学依赖性强, 讲解引导不够。 (5) 教学方法只是单纯叠加, 而不是优化组合。如果教师讲课水平不高、知识储备不丰富或表达能力不强的话, 就更易使学生厌倦。

三、教学方法改革对策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方法的困境, 已经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教学方法视角, 而是有赖于教学内容的有机组织、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及教师学生的互动努力。面对困境, 笔者认为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结合、创新与开拓相结合原则,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才能讲出吸引力和感染力。

1. 教师是教学中心, 是教学方法使用的主体。

一是选拔理论知识扎实、教学技巧熟练、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授课;二是建立培训制度, 不断对任课教师进行培训 (如进修学习、参观考察、辅导报告、教学观摩、教学研讨) , 拓宽其知识面, 并落实监督考评激励机制;三是善于运用现代技术, 不断学习更新教学手段。

2. 采用双向互动的教学方法,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其有更多的参与模式。

通过课堂提问、交流讨论、演讲辩论等形式, 让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参与到教学中, 以使教师与学生在对话与实践中不断交流与沟通, 通过对话、讨论、质询、辩驳达成共识, 如态势 (SWOT) 分析法、小组教学法。[4]

3. 建立形势与政策教育长效机制。

用校园活动熏陶学生, 为形势与政策课教育创造多角度、持续性的教育氛围, 形成大学生关心该门课程的习惯, 如组织形势报告会、围绕重大节日和重大事件开展主题教育、举办丰富的校园文体活动等。

4. 优化组合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现代信息网络作用。

不同的教学方法各有优缺点, 在教学过程中, 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灵活运用, 优化组合, 如将视频转载、电视应用到PPT上, 积极开展网上教学, 扩大覆盖面, 形成合力。

5. 拓展教育空间, 课堂教学社会化。

开展社会实践, 学生通过参加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假期实践等方式, 了解并服务于社会, 在实践中认清形势发展趋势, 并内化为投身改革开放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黎少青, 叶忠明, 王艳.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现状的分析与对策研究——以广东高校为例[J].南方论坛, 2008, (5) .

[2]刘庆国, 李铁英.《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8, (6) .

[3]邵清松.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3) .

8.国内外形势与政策论文 篇八

在当前这样的困境下,家长们由一方或双方轮流早退接孩子放学,或由老人来带孙辈,或是雇佣保姆或小时工。但不难看出,无论哪一种方案,都有其弊病,是迫不得已的无奈选择。

面对课后托管的现实需求,国内一些省市出台了应对办法,浙江、上海、南京、济南等地相继出台了相关文件,鼓励各地区和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自主探索。本文试对国内小学课后托管政策与相关研究进行分析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议。

一、国内部分省市的小学课后托管相关政策及比较分析

1.部分省市出台的相关政策

(1)北京。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在2014年1月26发布了《关于在义务教育阶段推行中小学生课外活动计划的通知》,提出按照 “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学校组织、学生自愿”的原则,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形式,开展体育、文艺、科普等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全面提升北京市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1]

(2)上海。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在2014年2月7日出台了《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做好本市小学生放学后看护工作的通知》,提出开展放学后看护服务的学校要覆盖所有公办小学(民办小学参照执行),看护服务的对象为家庭看护确有困难的学生,遵循的原则为家长申请、学校审核、统筹安排、有限服务。[2]

(3)南京。南京市教育局在2013年10月22日发布了《关于小学实行“弹性离校”办法的通知》,明确从2013年11月1日起,对按时离校确有困难、经申请批准的学生,由学校负责统一安排集中管理,实行“弹性离校”,具体离校时间由各校结合学生需求与本校实际提出具体办法,经区教育局批准后执行。[3]

(4)济南。济南市教育局在2012年10月22日发布了《关于印发“爱在校园—教育志愿者在行动”志愿服务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指出“爱在校园——教育志愿者在行动”活动是济南市教育局针对放学后留校学生所采取一项具体帮扶爱生举措,通过招募、组织学校教师、家长委员会成员、学校所在社区居民以及驻济高校大学生等志愿者,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设施及场馆,组织下午放学后暂不离校的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体活动以及兴趣小组学习。[4]

(5)成都。成都市教育局在2014年4月8日出台了《关于鼓励开展小学生放学后“托管”服务的通知》,指出“托管”服务是保障学生安全和解决部分家庭实际困难,对小学阶段学生家长确有困难无法按时来校接回的学生进行集中管理的服务性工作,各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将其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认真筹划和切实推进。[5]

(6)浙江。浙江省教育厅在2013年11月12日出台了《关于在小学鼓励开展学生放学后“托管”服务的指导意见》,指出近年来浙江省一些地区结合本地实际,在部分小学实行“晚托班”、“放心班”等方式,较好地解决了小学生放学后家庭无人照料、安全存在隐患的问题。为总结成功做法,帮助家长解决接送困难,确保学生放学后安全,将鼓励各地开展小学放学后举办“晚托班”、“放心班”等托管服务。[6]

2.对各省市相关政策的比较分析

(1)政策定位。各地市的政策定位不同,有的是直接指向“放学后看护”、“放学后托管”,比如浙江、上海、南京和成都,有的则以开展课外活动为切入点,同时缓解“三点半”难题,例如北京市的课外活动计划,一方面可培养学生在体育、艺术、科技等方面的兴趣和素养,另一方面,可帮助解决学生放学后无人看护的问题;济南也以志愿者为主体带领学生开展课外活动为主要形式。

(2)服务对象。各省市基本上都以服务小学生为主。北京市是以课外活动为切入点,面向全市全体中小学生,而浙江、上海、南京和成都有托管需求的学生需要经过“家长申请、学校审核”。例如,浙江提出,以设区市城区和县(市、区)城区小学为重点,在群众呼声强烈、要求迫切的小学、或小学低年级先行进行试点;南京“弹性离校”优先安排一、二年级学生以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3)服务内容。北京市活动内容非常丰富,包括组织学校或学区范围的活动和比赛,开展“科学家进校园”、“体育明星进校园”、“艺术家进校园”等系列活动等;济南也提出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体活动以及兴趣小组学习;上海、成都、南京等以学生做作业、自习和课外阅读等为主,也安排一些社团和课外活动。上海、济南和浙江还对禁止补课活动进行了强调。上海指出,不得将看护工作作为学校教学的延伸,不得进行集体补课。南京也严禁借机开展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性集中教学,严禁以补差提优等名义组织或变相组织集体补课。浙江也强调做到“三个不”:不上课、不集中辅导、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

(4)服务经费。北京市是按照义务教育阶段实际在校生人数,按生均标准将经费拨至各区县用于学生体育、艺术、科技等活动,包括外聘教师费用、场地租用费、低值易耗品购置费,以及购买社会服务产生的费用等;上海市明确公办小学开展放学后看护服务不向家长收取费用,所需经费将纳入年度教育经费预算,足额安排;浙江指出,各地可根据《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关于规范中小学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精神,积极争取当地财政性资金支持;成都指出,各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严格按照《全市公办中小学校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有关事宜的通知》执行托管服务经费规定;南京坚持公益原则,严禁直接或变相收取学生任何费用,严禁擅自与社会机构合作进行有偿服务;济南教育局对活动开展好、家长满意的学校,年终一次性奖励20万元。

(5)服务师资。北京市对课外活动辅导教师的构成给出了明确说明:符合学校开展活动需求的高等学校、具有资质的民办教育机构的教师;体育俱乐部、少年宫、科技馆等校外机构的教练员及教师;具有专业特长的各类人才,例如运动员、教练员、艺术家、科学家等各领域的专业人才;符合条件的志愿者等。浙江省积极鼓励广大教职员工和邀请社会热心人士、社区志愿者、有条件的家长义务参加学生“托管”服务,也可聘请符合条件的人员从事“托管”服务工作。南京积极探索学校与社区、高校、机关、部队、企事业单位之间共建合作机制,积极鼓励教师志愿者联盟、学生家长与在校大学生等社会力量参与教育志愿服务。成都鼓励广大教师、有条件的家长、大学生志愿者、社会热心人士参与“托管”服务。济南主要通过招募、组织学校教师、家长委员会成员、学校所在社区居民以及驻济高校的大学生等志愿者开展活动。比较来看,各省市在课后托管师资的配备上大体一致,都是以学校或相关机构的教师、学生家长、志愿者等为主,选择范围比较广泛,也比较概括,而对于服务人员应当具备哪些具体资质还大多没有细化规定。

3.对课后托管服务性质的界定

目前,除了《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关于规范中小学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教育部《学校卫生条例》等对课后托管的时间、收费问题有所涉及外,我国还没有出台国家层面的课后托管相关政策和法律对儿童课后托管的性质、内容和要求具体等做出说明和规定。[7]地方政府出台的相关指导意见主要是从提供看护、开展课外活动等角度切入。对于课后托管服务的性质,部分省市给出了比较明确的界定。例如,“托管”服务是保障学生安全和解决部分家庭的实际困难,对小学阶段学生家长确有困难无法按时来校接回的学生进行集中管理的服务性工作,要将其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认真筹划和切实推进。可以看出,当前各地对托管服务性质的认识基本是一致的,即课后托管是服务而非义务。

此外,对于当前我国社会上以经营为主的培训机构所提供的托管服务,政府层面的管理和规范还比较欠缺,这种经营机构的课后托管服务主要是学生家长与培训机构之间的自主市场行为,且大部分托管服务是学习辅导机构或者特长培养机构的衍生服务,很多尚不构成民间契约行为,在管理与规范上缺乏法律依据,存在纠纷维权的隐患。

二、国内小学课后托管政策与实践研究综述

虽然国内部分省市已陆续出台了直接或间接意义上的课后托管相关政策文件,但通过文献检索发现,当前国内对课后托管问题的研究还很薄弱,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1.相关文献数量很少,特别是从学术角度进行研究的论文数量更少

以“托管”、“看护”、“课后教育服务”等关键词进行检索,检索到的与课后托管或看护相关性较强的学术文章仅有十余篇,其余主要是报纸类新闻媒体的呼吁。为数不多的学术文章中,部分是对当前我国课后托管供需现状进行了分析,部分是从比较研究的角度对美、法等国的相关情况进行了介绍。从现实需求来看,亟需从政策和实践角度加强相关研究。

2.现有研究集中于近年,反映出课后托管问题正逐渐引起学界关注

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近几年,反映出近年来随着城市青年晚婚晚育、通勤时间增长、课外托管价格高涨,“三点半难题”愈发凸显。特别是随着公众与媒体对于课后托管的关注和呼声日益强烈,学界开始对此问题给予关注和研究。但是目前的研究还比较分散,未能形成系统的研究成果。

3.从增强公共服务角度对课后托管进行政策呼吁的观点还比较模糊

目前的研究主要是对国内或国外实践层面的分析,从理论角度进行政策价值取向分析的不多,部分文献集中于对学校之外民间课后托管机构的研究,对于政府的角色和责任以及学校等公共教育服务机构当如何定位的研究更为稀少。总体来看,从拓展政府的公共责任,增强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角度对课后托管进行政策和理论分析的观点还比较模糊。

三、建议加强小学课后托管政策的国际比较研究

1.加强小学课后托管政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显性层面的意义:有助于解决小学生及其家庭对课后托管的迫切需求。优质的、可负担的课后托管能够为小学生提供放学后的安全场所,帮助学生家长在工作时间与孩子的上学时间之间找到更佳平衡,提高家长群体的社会劳动参与率,有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8]

(2)隐形层面的意义:有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和身心健康的发展。课后的有效托管不仅可以促进儿童的学业进步和综合能力发展,对于存在学习困难或来自处境不利家庭的儿童尤其有益,而且有利于缩小儿童之间的成长差距、加强社会融合感,对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综合素质培养大有裨益。

(3)理论层面的意义:有助于对教育的公共服务范围进行重新思考和界定。课后托管并非单纯解决看护以及增强素质培养等层面的问题,而是涉及到教育的公平性、多样性等深层次问题,涉及新的需求形势下对教育的基本公共服务范围的重新认识和界定,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资源和责任的深入和有效整合。

2.学生看护空档期也是全球关注的难点问题

研究发现,课后看护存在空档期是全球普遍的难点问题。很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对小学课后托管问题关注较早,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发达国家小学生课后托管的需求源于和我国相似的因素,比如经济发展促使职业女性增加,城市拓展导致家庭住地与工作地点距离加大,家庭规模小型化不便于隔代照管等。基于提高劳动力社会参与率和保障教育公平的价值选择,很多国家已经将课后托管列为国家层面教育公平与机会保障的重要议程,并制定了明确政策,在实践上也已经有了很多探索。例如,美国于1998年启动了课后计划,以确保每个孩子在放学后都有一个安全且对其身心有益的去处;[9]澳大利亚制定了《更好学校计划:课前与课外计划》,政府设立专项基金,扩大课外托管服务;韩国《国家教育政策规划纲要2013》明确,自2014年开始,将扩大托管范围,所有小学都将实行托管服务。

初步比较国内和一些发达国家对课后托管服务的研究和相关政策可以发现,我们国内与发达国家对于课后托管的认识尚处于不同的阶段。发达国家大多从国家层面对课后托管进行了明确的法律归属,界定其属于儿童的一项基本福利,政府有责任向青少年提供课后托管服务。一些国家的政策主张是由教育系统承担托管的主要责任,因为学生要在学校度过一天中相当长的时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当下学生和家长对课后托管的现实需求出发,放眼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扬长避短,有效借鉴,将每个家庭相似的个体困境在政府政策层面和学校以及社会力量的实践层面得以整体解决,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在义务教育阶段推行中小学生课外活动计划的通知[EB/OL]. http://www.bjedu.gov.cn/publish/portal27/tab1654/info36584.htm,2014-01-26.

[2]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做好本市小学生放学后看护工作的通知[EB/OL].http://www.shmec.gov.cn/html/xxgk/201402/402152014002.php,2014-02-07.

[3]南京市教育局.南京市教育局关于小学实行“弹性离校”办法的通知[EB/OL]. http://www.nanjing.gov.cn/njgov/xxzx/gsgg/gg/201310/t20131024_ 1856548.html,2013-10-22.

[4]济南市教育局.济南市教育局关于印发“爱在校园-教育志愿者在行动”志愿服务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 http://www.jnedu.gov.cn/publish/portal0/tab424/info9068.shtm,2012-10-22.

[5]成都市教育局.成都市教育局关于鼓励开展小学生放学后“托管”服务的通知[EB/OL]. http://www.cdedu.gov.cn/news/Show.aspx?id=42520, 2014-04-08.

[6]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在小学鼓励开展学生放学后“托管”服务的指导意见[EB/OL]. http://www.zjjy.com/jydt/zhxx/2013-11-19/173038.html, 2013-11-12.

[7]杨启光,朱纯洁.论我国儿童课后照顾与教育服务的需求及政府责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34).

[8]唐科莉.欧洲国家"课后托管服务"面面观[J].基础教育参考,2014(21).

[9]康丽颖,贾丽.中美儿童托管教育的比较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1(12).

上一篇:口腔正畸学考试题下一篇:老师真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