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海问题研究

2024-09-19

中国南海问题研究(精选8篇)

1.中国南海问题研究 篇一

浅谈中国南海问题

我们知道,当今世界是一个“海洋时代”,南海是我国五大海区中最大的海区,拥有丰富的石油和自然资源,在近200多年间,不断遭到周边国家甚至一些发达国家的觊觎,企图划分我国南海海域的资源,侵占我们的领海权益,可谓是争端不断。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南海主权争端问题呢?

在海洋主权面临的严峻形势下,我们不断的探索如何维护海洋权益与海洋发展的战略。维护南海权益是一个长期并且复杂的过程,因此,采取正确恰当的方式显得非常重要。

第一,我们应该强调海洋文化观的建设,意识是文化的灵魂,中国作为一个海洋大国,如何在世界性海洋发展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首先要解决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即适宜于海洋发展的文化观的问题。一个民族的文化观念不同,其在海洋发展、海洋竞争的世界舞台和地区舞台上所确定的国家发展模式与道路选择就不同。因此,要努力建设和弘扬海洋文化观念,坚持正确的导向,运用各种积极的、健康的形式,传播海洋文化,提高海洋意识,使海洋文化成为人民群众普遍的关注点,使其与海洋开发战略、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相适应,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适应。

第二,我们应该扩展军事力量,加强友好合作,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增强我国海军和海上巡逻队的实力,加快海军转型建设,抓住当今国际安全关系的连动性、依存性等特征。以全局的、历史的、前瞻的眼光,在和平解决争端的前提下,时刻准备以武力解决根本问题,捍卫国家安全,国土完整。南海问题不仅仅是单一的海洋权益的争夺,更重要的是整个地区性的发展问题。中国应该坚持地区间合作,保证地区内和平、繁荣、稳定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护领土及领海主权和沿海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维护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等管辖海域,保护对外海上通商,维护公海自由,更好地解决争议。

总之,南海作为我国国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在各个方面的重要性不允许我们随意忽略,对于南海的主权的维护和管理是当务之急。

2.中国南海问题研究 篇二

中国四大海域中, 南海的面积最大, 同时也是中国同南海国家争议最大、纷争不断的海域。虽说南海领土问题由来已久, 但真正成为问题却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蕴藏丰富的油气资源使南海周边国家对其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纷纷以种种借口非法占据南沙岛礁, 从而南海的主权和海洋权益对中国够成严重挑战, 对中国的边界安全以至整个国家海洋安全构成了威胁。

一、关于南海问题大国介入原因探究

首先是美国。美国的亚太的战略核心是, 意图保持亚洲的稳定、控制亚洲的变化和防止该地区出现潜在的挑战者。冷战时期主要对付苏联, 为了得到中国的帮助, 在南海问题上保持中立的态度。苏联的解体后, 美国开始担心中国会成为美国的最大的潜在威胁者, 所以美国通过介入南海问题进而牵制中国的发展, 并出台一系列牵制中国的政策。美国政府在2009年第16届东盟地区论坛上正式签订了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的文件, 宣布美国“重返”亚太的事实。此后, 美国施行了一系列强化亚太战略的措施, 加强与南海周边国家的军事演习, 对南海问题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另外, 南海海底的地形十分复杂且海水较深, 比较适合部署军事设施, 是美国重要的战略基地。

并且南海海上自由贸易航行路线是美国在亚太地区重要的经济通道, 控制南海在美国人心中变得极为重要。

其次日本方面。在南海问题上, 日本偏袒南海周边的一些国家, 加强南海的海军力量, 主动回应美国的亚太战略, 目的就是将南海问题复杂化、国际化。挑拨中国和南海国家之间的关系, 从而遏制中国发展, 保证其在东亚地区的霸权主导地位。安倍上台以后, 在2013年赠与菲律宾12艘巡逻舰艇。其实日本是想借南海问题牵制中国, 使中国在东海钓鱼岛问题上分散精力, 同时也使得中国没有成功的先例来对付东海钓鱼岛问题, 使中国面临“双面夹击”的境地。自己则加强对钓鱼岛的控制, 并加大对其周围石油的开采, 从而达到攫取资源, 牵制中国的目的。

再次是印度。冷战时期, 印度洋是印度的主要发展方向, 争做印度洋的霸主是印度的首要目标, 并没有给予印度洋以外的事务过多的关注, 对南海问题更是未有过任何主张, 也未在该地区进行海军部署。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东向政策”, 向南海转移注意力, 经济上与东南亚国家有了更多的往来。随着印度军事实力的强盛, 印度早已经不满足于印度洋的霸主地位, 为了增大国际影响力, 势必向南海部署军事力量。并且为了经济发展的需要, 印度国内资源有限, 必然将目光放在了渔业和矿产资源丰富的南海身上。并且印度军方认为, 中国海军势力出现在马六甲海峡会导致这一地区军事力量的失衡, 让中国在南海问题上束缚手脚, 中国军事实力就不会出现在印度洋上, 挑战其在印度洋的霸主地位。

最后是俄罗斯。苏联解体后, 失去了超级大国的地位, 但随着俄罗斯的经济发展, 在南海地区上俄国仍然有重要的影响力, 现在俄罗斯以销售军事装备和石油勘探与开采为经济发展的重点。为了本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多次向越南、缅甸、泰国、印尼和新加坡等国出口武器。南海国家与中国在南海问题上出现争端的时候, 俄罗斯为了保证本国的经济利益, 会袒护南海周边国家。其次, 是对南海石油资源的觊觎。南海具有第二个波斯湾之称, 俄罗斯早就对南海的石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在南海问题上, 俄罗斯肯定有所关注的行动。

二、中国关于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思路

第一, 坚定立场, 维护主权。坚持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基本立场上毫不动摇:首先, 坚持主权问题。对中国而言南海问题是涉及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核心问题, 中国对南海拥有不容置疑的主权, 因此, 在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归属问题上是不容谈判和妥协的。其次, 坚持通过双边谈判和平解决争议, 不将争议扩大化、复杂化、国际化。解决南海问题最终以事实为基础依据, 以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为依据, 由当事国通过谈判妥善解决南海问题, 而不应由其他国家以不正当理由干预。再次, 解决争议之前, 始终坚持“搁置争议, 共同开发”的原则。在南海问题解决之前, 中国要呼吁各各国着眼于南海和平稳定大局, 继续推进在南海地区的合作, 通过对话协商, 努力达成共识, 合作开发南海。

第二, 加强沟通, 解决争端。中国一向坚持南海航行自由, 中国与美国有着共同的利益。并且美国在海上安全的合作、反对恐怖主义需要中国, 中国与美国的海上行动中, 在打击海盗和恐怖主义等安全合作领域方面一直积极行动、配合默契, 有力的支持美国。最后, 在南海的利益上, 美国与中国存在很大区别, 南海事关中国国家主权和领土 (海) 完整问题, 对美国而言则不过是涉及部分经济利益, 而不涉及主权, 并不是美国核心利益问题。因而, 中美间的南海问题完全可以得到妥善的解决。解决好中美南海问题后, 周边国家得不到美国的支持, 就不能充当美国的马前卒和爪牙, 这样南海问题就不会复杂化。

第三, 以军事力量为后盾, 理性看待南海问题的客观因素。任何时候中国都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解决南海问题。要求中国的海军实力也必须不断提升, 才能担负起大国的责任, 处理好周边关系。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可以看出中国海军力量的薄弱和建设的重要性。尤其现在, 海上资源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开发的新重点, 所以必须加强领海意识, 一味的忍让不再是解决领海问题的良策。

结语

和平妥善的解决南海问题将会树立中国的友好形象, 使中国与南海国家更好的务实合作, 有利于东亚各国的和平发展。南海主权是我国的领土 (海) 主权的一部分, 事关国家的尊严和邻土完整问题, 只有坚持解决南海问题, 才会在其他海洋问题上起到良好的开端作用, 为在国际上树立良好的大国形象添砖加瓦。

摘要:在南海问题上, 在维护主权和利益方面中国面临一系列艰巨的挑战。南海周边国家在南海问题上不断地挑起争端, 世界大国都在虎视眈眈地盯着南海的丰富资源和潜在利益。因此, 处理好南海问题, 是发展睦邻友好关系的同时, 捍卫南海主权的关键, 如何将南海问题处理得当, 是对中国政府的智慧和勇气提出考验。

3.重振中国南海问题话语系统 篇三

2015年8月6日,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举行的东盟外长会发表了联合公报,其中七个自然段的文字阐述了东盟国家在南海问题上的新近立场。十国外长们就事关南中国海的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对近期局势的持续发展“仍感严重关切”, 认为发生在南中国海的筑岛行为“削弱了信任,增加了紧张,破坏了和平、安全与稳定”。公报重申在南中国海地区保持和平、安全、稳定和航行飞越自由的重要性,以及全面、有效实施《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必要性,期待尽快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磋商。

公报称东盟各国同意应采取以在有关各方之间增进信任为目标的“预防性措施”。公报还称注意到印度尼西亚提出的在东盟与中国官方高层之间设立沟通热线以处理紧急事态的建议,也讨论了与“南海行为准则”相关的广泛事项,“菲律宾方面向东盟各国外长简报了与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的一些会议的进展情况”。

这份公报的涉南海内容所反映出的一些动向,是值得中方在下个阶段处理南海问题时加以注意的。首先,东盟在字里行间虽然没有直接点明反对谁在南海地区的筑岛行为,但显然是冲着中国来的。与去年底的东盟首脑会议联合声明相比,这份公报的相关措辞反映出更多的焦虑感,表明在东盟国家眼中,南海局势没有出现明显好转。

其次,东盟一些国家对南海问题的主要关切是中国在南海加速获得压倒性的综合优势,以及南海在中国力量主导下发生所谓“军事化”的问题,由此产生小国和小国集团面对大国强势的无可奈何。这种心态起来了,中国与东盟关系总体议程受影响的可能性就会增大。

第三,本次东盟外长会联合公报涉南海问题的真正关键词是“预防性措施”。这个由东盟最大国家印尼主动提出的概念得到正式讨论,尽管具体情况未有透露,但仍说明东盟方面有意加强应对南海局势发展变化的实际行动,包括联合行动。

东盟一直是“预防性外交”(PREVENTIVE DIPLOMACY)的拥趸,致力于通过小国和小国集团的主动运筹把重大安全风险推离东盟,“大国平衡”正是与“预防性外交”相连的。但在此次东盟外长会的联合公报中,用在南海问题上,“外交”一词被置换成“措施”,涵义拓展,意味着东盟为防止南海问题演化为重大冲突,正考虑采取包括军事、执法行动在内的外交手段以外的措施。

第四,与中方建立“热线”是确定了的方向。中国外长王毅在出席此次系列外长会期间向记者提供了更明确的信息:“各方同意尽早就设立‘中国—东盟海上搜救热线平台’和‘中国—东盟应对紧急事态外交高官热线平台’达成一致,这对维护南海的和平稳定将产生直接和积极作用。”

“热线”往往设立在大国之间,旨在就重大热点、分歧、摩擦问题及时沟通,紧急处理,妥善化解,防止误判和冲突。东盟方面因南海问题向中方动议“热线”,有积极面,也有复杂性。除控制分歧、缓和矛盾外,东盟也希望通过此举抬升与中国打交道的地位和效率,增加对中国的直接影响力,牵制中国在南海的行为方式。“热线”的落实会牵扯出很多具体问题,设计好了可以成为维系、促进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因素,考虑不周反成“鸡肋”。

第五,以间接、泛化的方式强调了“南海行为准则”磋商应具体、充分反映《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规定的立场,向中方进一步施加法理压力。公报没有明说菲方介绍了什么具体内容,但可以推测是关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争端解决机制新发展的。而在中方看来,岛屿争端是习惯国际法内容,“公约”并非沿岸国行使海洋管辖权的唯一法理依据,历史性权利也需得到申张,国际法庭裁决这样的第三方强制方式不应适用于南海问题。菲方是要更加充分地利用“公约”这个本来就倾向于保护小国权益的武器对付中国。

不可小觑的负面影响

概言之,此次东盟外长会联合公报的涉南海问题内容并虚而空、老话新说式的官样文章,而是一次比较认真和实质的立场反映,需要引起中方足够警觉。

如果说在2009、2010年南海问题升温以来的中国与东盟历次高层接触中,双方都比较好地把握住了不让分歧主导彼此关系的共同意愿,那么从2015年开始,消极变化的趋势有了更多表现。有外媒评论说,长期以来中国对东盟十分超前、有力地使用了贸易和经济合作工具,成功地把东盟拉近自己,但现在随着南海问题的复杂化、中美关系的紧张化以及全球产业布局的重新调整,这一工具显然不像过去那样有效了,东盟对中国的恐惧感更多地反映在现实政策中。

形势不容乐观,中国落实“双轨政策”、稳定南海局势、深化与东盟合作关系的努力不可松懈,需要对新一届政府上任以来的南海政策做一个阶段性的梳理、总结,在此基础上做出富有现实意义的展望,进行适应新形势新变化的调整和完善,争取有一个更加系统和关联的应对,一方面把来之不易、积极主动的海上维权势头保持下去,另一方面推动南海海上合作取得实质突破,否则,南海问题对中国与东盟总体关系成果和“一带一路”建设的“减分效应”将会越来越明显。

回顾中国与东盟国家处理南海问题的历史,应该说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话语优势牢牢掌握在中国手里。这段时间的起点是1997年4月在黄山举行的第三次中国—东盟高官磋商,中国时任副外长唐家璇同东盟高官们就南海问题进行了超长时间的对话,打开了受1995年中菲美济礁事件影响结下的疙瘩。之后,便是2000年中越签署北部湾划界协定,2002年中国与东盟十国签署《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以及同期中国与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越南在双边政治磋商中就建立信任、共同开发等达成一系列共识和谅解,甚至开展先期合作试点。

这一时期中国政府在南海问题上增信释疑的工作紧紧抓住邓小平确定的“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原则,坚持以符合现代海洋法制度和东方文化特质的方式,协商解决海洋争端,取得良好效果,为进入21世纪后中国与东盟关系“黄金十年”的呈现和中国在亚洲影响力的拓展打下坚实的政治基础。

nlc202309030623

今天的南海问题,无论是外部大环境还是内部小环境都在发生变化,最主要的变化已能看清。一是作为“亚太再平衡”战略调整的重要内容之一,美国打破过去的“中立”立场走上前台,率领少数南海周边国家与中国相抗衡,搅混一潭清水。二是中国增加了海上维权的积极主动意识,逐步取得了相对于南海周边其他国家的强势,这种注定迟早会发生的变化在东盟国家这个特殊敏感群体当中投下巨大心理阴影。他们自知无力扭转乾坤,其中一些国家不乏倚强抗大和趁着中国未完成崛起之机在岛礁、海洋争端中最后“捞一票”的心理,但更多还是希望借助外交的力量绑定东盟搭乘中国发展顺风车的轨迹,防止在地区事务中出现“脱缰野马”。

美国从未在南海问题上真正“神隐”,就像其从未停止在南海海空域内针对中国的密集抵近侦察一样。在加紧优化南海周边军事部署、以对中国不断增长的军力保持足够威慑和应变力的同时,美国开始抢夺南海问题的话语主导权。自2009年时任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河内东盟外长会上率部分东盟国家就南海问题向中方集体发难以来,美国试图挟维护南海航行自由、质疑断续线合法性以及反对以武力相胁迫这三大“神器”,通过2014年7月白宫、国务院高官就“冻结”南海紧张局势提出各方不再夺取岛礁与设立前哨站、不改变南海的地形地貌、不采取针对他国单边行动的“三不建议”具体主张,再辅以个别东盟国家诉诸国际司法、“反对以大欺小”的表演,在国际上产生了相当大的迷惑性,在中国国内也引起一定程度的思想混乱,侵蚀着中国经过长期努力构筑起的话语优势。

重振中国话语优势的努力

因应形势的改变,避免陷入道义和法理的被动,是中方当前应对南海变局必须抓好的工作之一。王毅外长发挥长期从事周边外交和当年主谈《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中越北部湾划界的丰富经验,就南海问题频频发声,开始了重振中国话语优势的努力,并已初步形成一套“话语系统”。这套“话语系统”是由“五”、“四”、“三”、“二”不同层次组成的。

“五”是“五个坚持”。2015年8月3日,王毅在访问新加坡期间表示,中方在南海问题上坚持维护南海的和平稳定,坚持通过谈判协商和平解决争议,坚持通过规则机制管控好分歧,坚持维护南海的航行和飞越自由,坚持通过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四”是“四个尊重”。2014年9月7日,王毅在悉尼出席中澳外交与战略对话时表示,在南海问题上应做到“四个尊重”,即尊重历史事实、尊重国际法规、尊重当事国之间的直接对话协商、尊重中国与东盟共同维护南海和平稳定的努力。

“三”是“三点倡议”。2015年8月5日,王毅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出席中国—东盟(10+1)外长会时提出“维护南海和平稳定三点倡议”:(一)南海地区国家承诺全面有效完整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加快“南海行为准则”磋商,积极探讨“海上风险管控预防性措施”;(二)域外国家承诺支持地区国家上述努力,不采取导致地区局势紧张和复杂化的行动;(三)各国承诺依据国际法行使和维护在南海享有的航行和飞越自由。

“二”是“双轨思路”。这个思路最早由王毅在2014年7月出席东盟外长系列会议时提出,同年10月李克强总理出席东亚峰会期间确认,基本内容是:由直接当事国通过谈判协商妥善解决争议,中国和东盟共同维护南海的和平稳定。王毅在不同场合阐述的立场都可归结到“双轨思路”,而这一思路是长期以来中国奉行的双边渠道对话谈判解决争端方针和“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原则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延续与发展。

南海问题在本质上是中国与其他争端直接当事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岛礁及海洋权益争端,但因南海作为大型半闭海的地理特征、重要的战略位置以及现代国际海洋法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也直接牵动中国与东盟关系,深涉美国等域外国家利益。“双轨思路”是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主动谋势、承受了一定国际压力之后形成的,既反映中方维护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坚拒外部势力介入的决心,也不乏继续对话谈判和平解决争端的诚意,并且注入了兼顾直接当事国个体关切与东盟组织整体利益的灵活性,同时没有关闭与关注南海问题的域外国家进行政策对话的大门,因而是务实的。

不过,稳定南海局势、妥处海上争端,仅靠“话语”是不够的,必须与积极深化与东盟整体关系的实际努力相配套、相契合。把南海问题放在中国与东盟关系的适当位置上,使之不影响中国与东盟合作大局,一直是中国的强烈愿望。把南海变为和平之海、合作之海,才应是处理南海问题的理想目标。在8月5日举行的10+1外长会上,王毅以“一带一路”为主线,带去了深化中国与东盟合作的十项建议,最后一条便是共同维护南海和平稳定。

应该说,近几年,中方对中国与东盟关系内核生变的可能性是有忧患和紧迫意识的,所以才全力以赴搞中国与东盟合作“2+7”框架和自贸区升级版,希望“一带一路”建设惠及东盟,但毕竟需要面对一些东盟国家的不信任和美国、日本的竞争搅局,更要顺乎经济规律作用,事情发展并不完全以中国的意志为转移,有关努力还有很多难点需要克服,南海问题正是难点中的难点。王毅在吉隆坡介绍了推进“南海行为准则”商谈取得的五方面进展。现在的问题是“准则”磋商极为敏感、艰难,并非只有一国不愿谈出一个有约束性的协议来。很难想像“准则”磋商要像《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一样谈上十年,它理应争取用较短时间达成,这事关信心、事关共识。但如果“准则”磋商依菲律宾所愿变成一场多边性质的法理恶斗,其最终落地将遥遥无期,对中国的压力也会不断增大。

新的话语系统需要专家学者们的倾力支持。国内钻研南海问题的学术分支和成果可谓不少,也已启动“协同创新”、强化中外交流和陆台交流,但系统性、适用性、战略性仍严重不足,且人才匮乏,必须改变学术中来学术中去、历史中来历史中去、法理中来法理中去的面貌,切实形成合力和梯队。去年菲律宾把南海问题闹上国际法庭时中方就是否应诉产生的决策困惑再次发出提醒,国家需要既懂法理、懂历史、懂军事,也懂外交战略和操作的“通才”,他们是重振中国南海问题话语系统必须依赖的中坚。

美国深惧中国借岛礁建设和划设防空识别区将军事防御和作战半径扩大到整个南海,把南海变为将美国的军事力量“挤出亚洲”的“前进基地”。对此,6月28日王毅在清华大学主办的第四届世界和平论坛午餐会上的演讲答问环节中说得清楚:从上世纪70年代以后,一些国家开始在非法侵占的中国岛礁上大兴土木、兴建各种设施,包括军事设施,而中国只是在最近才开始一些必要的建设,主要是为了改善岛礁上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作为大国,我们还要向国际上提供公共产品,通过民用设施发挥公共效益。中国是在自己的岛礁上开展必要的建设,跟一些国家在侵占中国的岛礁上搞建设,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问题。”

然而美国是不会轻易相信这套话语的,还将继续通过派出军机军舰抵近侦察、穿越它不能给予中方权益以明确承认的海空域来表明立场、显示存在、施加压力,试探中方的政策走向和战略意图,最终是要把中国的“进取”推回去。中美在南海的战略比拼和政策较量难以在短时间内平息,甚至将会长期化且不时尖锐起来,因近距离接触产生的摩擦冲突风险始终存在,需要善加管理。南海问题不可避免地将成为中美元首9月会晤的重要议题之一。对中美而言,防止南海问题点燃两国滑向恶性竞争、正面对抗的引信,已成为十分紧迫的议程。

4.中国南海问题研究 篇四

南海法律问题研究南海问题的国际法考量 作者:汪筱苏 刘海裕

来源:《法制博览》2012年第07期

【摘要】中国与菲律宾对黄岩岛的相关问题,已经对峙近两个月了,由此可见,此类争端在今后的日子里不免还会发生。中国若想在今后的争端中取得胜利就必须将此事件放在中外海洋争端日益剧烈的大背景下,并且中国若想获得未来发展战略机遇期,就不能仅寄希望于如动武、制裁之类的口舌之快。因此,此刻我们应更多的站在历史、法理、经济、外交等多方面去冷静的思考,同时应积极的公开讨论许多具有建设性的创新型解决方案。正式基于以上原因,本文依据国际法层面,通过中菲黄岩岛对峙事件,对南海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作者自身的观点。

【关键词】南海;国际法;考量

一、中菲黄岩岛对峙事件及相关背景分析

2012年4月10日,菲律宾海军企图在南海黄岩岛附近抓扣中国渔民,被中国海监船制止,双方随后发生对峙。截至2012年5月10日,中菲黄岩岛对峙已满一个月。

黄岩岛是我国中沙群岛中惟一露出水面的岛礁,距中沙环礁大约160海里。马尼拉海沟是我国中沙群岛与菲律宾群岛的自然地理分界,位于黄岩岛以东。黄岩岛礁盘面积约150平方公里,其礁盘浅水区面积广阔,开发建设十分方便,经过建设后可以进出大型舰艇,同时也是渔船的避风良港。对于中国而言,黄岩岛是中国南海的东边门户,对菲律宾而言,黄岩岛距离其首都马尼拉仅300多公里。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利益驱使,以菲律宾、越南为首的几个东南亚国家先后对我国南海的某些岛屿宣称拥有部分或全部主权,并派军舰或飞机巡逻。可以说,菲律宾拥有试图霸占黄岩岛的机会,是由于南海乱局的出现。

一方面,中国对黄岩岛享有领土的主权是无可厚非的,原因在于:我国是最早发现、命名并将此岛屿其列入版图、实施主权管辖的国家。①早在1935年1月,中国就将黄岩岛作为中沙群岛的一部分列入了中国版图。此后,中国政府出版的官方地图均将黄岩岛标注为中国领土,并不间断地将其归属管辖下。所以有关中国政府对南海诸岛的主权公告及声明中都指出黄岩岛属于中国。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统计局、地震局、海洋局均多次对黄岩岛及附近水域进行科学考察。

另一方面,《巴黎协议》、《华盛顿协议》及《英美条约》等中都明确划定黄岩岛并不属于菲律宾的领土。菲律宾本国的1927年及1990年的官方地图中都没有标注其版图中含有黄岩岛。但菲律宾之所以找到所谓侵占菲律宾的理由是由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的规定。菲方紧紧抓住“200海里”这一概念,简单把距离远近作为其侵犯我国领土的依据。因此于2009年3月,不顾中国反对,颁布“领海基线法”,将中国的南沙部分岛礁及黄岩岛划入领土。

事实上,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内享有勘探或开发自然资源的权利,但专属经济区内他国领土的法律地位不容质疑。菲律宾显然将开发利用与海洋管辖权混为一谈,其主张和行为显然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准则背道而驰。

二、有关解决黄岩岛等问题的方法及存在缺陷

(一)法律方法

一直以来中国政府坚持用政治方法来解决国家间争端,但运用“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来解决诸如南沙岛礁领土争议这样的难题实属非常不易,因此,也可探讨利用法律方法解决此类争议。

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相关规定,即在最终解决领土争议和缔结划界协议前,有关国家应遵守如:谈判磋商、努力缔结临时安排、禁止单方行为等义务。但国际社会对有关国家的上述义务应从何时开始,却存在以下几种不同观点:一种是,若同一海域的主张发生重叠时义务开始;第二种是,开始谈判临时安排时义务开始;第三种,临时安排成立时义务开始;第四种,最终划界起后义务才应开始。作者认为,应采取第一种解释即有关国家从海域划界主张重叠时起,遵循上述相关义务。因为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宗旨,若义务从谈判开始后遵循,则有可能导致某国在谈判开始前就会对争议海域的资源等实施单方开发活动。

(二)法律解决的前提与条件

因为国际法对管辖权缺乏强制力,所以若想使国际法院及仲裁机构拥有对问题的处理权,利用法律方法解决争端,就必须首先接受司法机关的管辖或缔结仲裁协议。针对此次争端问题,若想利用在相关国家间缔结仲裁协议,通过仲裁机关解决问题的机会很小。

对于国际法院来说,根据《国际法院规约》第36条第2款的规定,做出接受国际法院管辖的声明是争议双方将争议提交国际法院的前提条件,并且国际法院也只能受理法律争端的案件。其之所以将非法律争端排除在管辖权以外,主要是因为:国际法院没有强制管辖权,国际法内容常与现实缺乏协调性,因此国际法院即排除非利用国际法解决争端的事项,只接受和处理当事方均决定以法律方法解决争端的事项。

虽然相关国家要想将案件归于国际法院的管辖,必须事前接受国际法院管辖权的声明。但若一方当事国向国际法院提起诉讼时,就会导致应诉管辖(forum prorogatum)的出现。应诉管辖指的是,争端相关国家在不知道对方国家是否同意把案件管辖权归于国际法院时,首先将案件置于国际法院管辖内(即提起诉讼),然后再根据对方的意思表示,正式开始诉讼即将争端管辖权正式交予国际法院。然而,应诉管辖是使案件管辖权置于国际法院之下并开始诉讼程序的方法之一,但这种方法在《国际法院规约》内并没有明确规定,其仅仅得到了国际法院的案例确认。比如,1948年的“科孚海峡案”,该案是国际法院作出应诉管辖的典型案例。

根据《国际法院规约》的规定,国家才能成为向国际法院提起诉讼或应诉的当事者。因此,《国际法院规约》的当事国以及联合国会员国都是《国际法院规约》的当事国,如果并非是联合国会员国的国家想成为成为《国际法院规约》当事国就必须通过安理会的决议。同时,《国际法院规约》第38条及59条规定了国际法院适用的裁判准则。国际条约、国际习惯法和一般法律原则可作为国际法院的裁判的主要准则,其他则为辅助准则。

至于判决约束力问题,存在一般情况及例外情况。一般情况表现为:《国际法院规约》第59条明确规定,其判决仅对当事国具有约束力。例外情况表现在:该规约第63条第1款规定,若遇到协约解释问题,且有除诉讼当事国以外的国家为该协约的签字国的,当立即由书记长官通知参与国。第2款规定,受前款通知的国家有参加程序的权力,但若该国行使此项权利时,判决的解释对该国具有同样拘束力。

(三)国际层面法律方法的缺陷

首先,由上文可知,若想合理运用国际法(通过在国际层面上合理利用相关法律方法来解决相应的问题,首当其冲的便是需要通过合理的运用国际法院对于国际争端的相关管辖原则与制度来进行调节,当然前提是需要得到相关方同意),即首先需要对《国际法院规约》中的第36条的规定进行相应的阐释。若相关方依据36条的规定,作出其选择性的声明,则对于国际法院所行使管辖权进行了认可。由此可知,菲律宾政府在1972年1月18日,向国际法院提出了有关管辖问题的接受声明,但是其对于与“海洋”和“陆地”有关争端问题的管辖权做出了保留。这表明了,菲律宾政府在针对有关的与“海洋”、“陆地”有关的管辖权争端问题上,国际法院因为其未予认可而不能对相关问题进行管辖。与此同时,马来西亚、越南等国与中国之间,也并没有任何就《国际法院规约》的第36条相关规定所作出的相关选择性的声明。所以,在南沙的相应岛礁与领土争议问题上,若需要适用《国际法院规约》第36条的规定,以谋划通过国际法院来行使有关与南沙岛礁相关的领土争议问题进行管辖,并作出相应的裁决,是不太可能且困难重重。

其次,中、越、菲等国均为《公约》的成员国,是否可以从利用国际海洋法法庭来解决南沙岛礁领土之间的争议问题,值得探讨。由于国际海洋法法庭的管辖权包括“属人管辖”、“属事管辖”以及“管辖权的选择”三方面。其分别规定于《公约》的第287条第1款、第288条、第291条、第298条、第305条第1款以及《国际海洋法法庭规约》的第20条。

虽然我国于1996年就对《公约》进行了批准通过,但是我国政府却从来没有选择适用过与《公约》第287条的相关规定对相关争端问题进行解决。且我国政府于2006年8月25日,依据《公约》的298条相关规定,对涉及“领土争端”、“海洋划界”与“军事活动”等几方面问题所发生的争议,向联合国秘书长提交了相关的书面声明,表明了我国政府对于《公约》第15部分第2节的有关国际司法与仲裁管辖的相关规定不接受,从而表明了我国政府就这些所涉及的问题排除了进行国际司法或仲裁管辖的可能性。对于上述的声明我国政府也没有做出撤回,则依照法律的规定处理南沙岛礁之间的领土争议问题,不具有可能性。

总之,通过国际层面利用法律方法解决黄岩岛领土争议问题存在一些无法消除或克服的障碍,因此,作者认为可以通过制定相关国内基本法解决争端。

三、完善法律方法的几点建议

随着整个国际社会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多边、双边或是整个国际社会,对于有关海洋问题的制度都不完善并且难以修正,因此,若想正确处理及积极应对有关海洋问题的争议,就必须要制定各国国家有关海洋发展的的战略以及完善海洋体制机制。对于我国而言,作者认为,制定海洋基本法是确保中国保障上述措施实现的重要路径。

事实上,我国于1996年的《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中,就对制定相关制度例如建立海洋法等基本法律提出了目标和要求。目前,国际社会一致认为,当前的国内外形势,对于中国制定海洋法,完善海洋发展战略及体制都极为有利。

作者认为,我国若制定一部完整的海洋基本法必须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首先,在本部法律中宣告我国海洋政策,即将我国建国以来针对海洋问题实施的政策予以汇总,并对外予以宣传与解释;其次,为了使海洋事务处于一个统一、高效的管理状态下,必须设置相关的管理机构;再次,为实现利用、管理及保护海洋资源的目的,必须公布国家开发海洋的重要领域,从而加强对管辖海域的管理及调查活动,强化国际海洋合作等。最后,此部海洋法的基本原则必须遵循《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一些列的原则及制度,包括,协调开发、利用与保护原则,确保海洋安全原则,促进海产业健康发展原则,海洋事务进行综合协调管理原则;积极参与并协调国际海洋事务原则等。

由于中国的海洋基本法有助于将中国有关海洋问题的政策予以宣传,因此,其对于别国来说,更有助于他们了解我国的立场及态度。并且中国的海洋政策具有连贯性的特点,是对以往政策的汇总及总结,其不会给他国造成不利影响。于此同时,海洋基本法的内容主要是对政策性的宣言,其可以很好地处理海洋基本法与现存海洋领域其他部门法之间的关系,以维护现存海洋法律体系的完整性。

四、结语

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对中国来说极为重要,可以说这个时期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纵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这个时期又很可能成为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拐点”。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在机遇与挑战不断增多的情况下,中国必须处理好机遇与挑战的关系,因为机遇处理不好很可能变成挑战,同样挑战应对得当也可能转化成新的机遇。在黄岩岛事件等一系列南海争端中,中国仍需要保持和平姿态及政治善意,但作者认为,我国既不能委曲求全,也不能好勇斗狠,必须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利,即运用国际法的相关规定以及尽快

制定我国国内海洋基本法相结合的方法,确保争端尽快解决以及最大程度的维护我国领土主权的完整。

注释:

①据史料记载,早在1279年,元代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奉旨进行“四海测验”,在南海的测量点就在黄岩岛。这至少说明,在元代中国就已经发现了黄岩岛。

参考文献:

5.中国南海问题研究 篇五

创新文化建设是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五大目标之一,建设与知识创新工程相适应的创新文化,营造有利于科技持续创新和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对推动知识创新工程的顺利实施和健康发展,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思维,提升研究所的整体创新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南海海洋所自1998年以来,按照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的目标、方向和总体要求,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包括组织机构的改革、体制的改革、机制的创新、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改革,不断凝炼科技创新目标,提升发展战略目标,大力引进国内外杰出人才,不断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和创新文化建设,等等,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今年二月,南海海洋所进入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序列。为了进一步搞好与科技创新相配套的创新文化建设,创建有南海海洋所特色的创新文化,把我所创新文化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按照中科院党组关于创新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的精神,结合我所的实际,经党政领导班子研究,制定南海海洋所创新文化建设总体规划及实施方案。

一、创新文化建设的目标

通过确立我所科技价值观和建立以创新激励机制、创新评价体系为核心内容的南海海洋所创新机制,构建我所的创新文化体系,推动我所现代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营造以人为本、有利于激发个人创新思维和提高研究所整体创新水平的持续创新、人才辈出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发扬求真务实、团结协作的科学作风;建设优美和谐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努力把我所建设成为不断涌现创新思想、创新成果和创新人才的国家一流研究所,争取进入中科院30个国际著名研究所行列,成为民族先进文化的产生和传播基地。

二、创新文化建设的主要规划和具体实施措施

(一)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形成良好的精神氛围

1.指导思想和主要规划

以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以及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发扬中科院“科学、民主、爱国、奉献”和“三老四严”(说老实话、做老实人、办老实事,严肃、严密、严格、严谨)的优良传统,弘扬“唯实、求真、协力、创新”的院风,围绕科技创新和南方海洋科学创新基地建设,建立符合知识创新工程总体目标和具有我所科研活动特征的价值观念和创新意识。

⑴核心价值观。要引导职工树立与国家战略需求和创新目标相一致的科技价值观;提倡创新发明,重视科技成果转化,重视科学管理;以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职工正确处理好国家、研究所和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将追求自身价值、个人利益与南海海洋所的价值利益、国家利益统一起来,为实现我院知识创新工程和我所战略发展目标而努力奋斗。

⑵科研精神和科研作风。要引导职工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胆改革、大胆开拓、大胆创新、奋发进取;弘扬艰苦奋斗、不怕困难、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发扬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不畏艰苦的工作作风;信守科研职业道德,在团队合作的基础上,鼓励个人学术自由,营造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和谐宽松的思想氛围和学术环境,促使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⑶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要以凝聚科研工作的团队创新精神为目标,积极鼓励标新立异,大胆质疑,敢为天下先;要处理好个体创新与团队创新的关系,协同攻关;不仅在科技工作中要有创新意识和思维,而且在管理工作、技术开发工作、后勤服务工作中也要强调创新意识,破除旧观念旧框框,不断开拓新领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并取得实效。

⑷整体社会形象。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性活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要在社会上起模范带头作用,树立南海海洋所良好的社会形象;加强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工作,积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多作贡献,既强调成果转化的经济效益,又强调其社会效益,以尽可能多的科技创新成果回报地方,回报社会;通过各类宣传媒体宣传我所的创新成果和先进模范人物;在相关领域,通过各种方式,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或有关政策提供咨询。努力展示我所作为科技国家队的良好的社会形象,增强我所的知名度和显示度。

⑸科学思想传播。重视科普工作,利用广东海洋学会、广东海洋湖沼学会等学会组织,以及海洋生物标本馆等科普基地,向社会宣传科学思想,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要在媒体上广为宣传,同时多方筹集资金,建好海洋科普示范基地,向青少年和全社会开放,开展科学普及工作并取得实际成效。

⑹科研管理与服务。深化机关管理部门、技术支撑系统、行政支持中心和后勤服务系统的改革,为全所科技工作提供良好的技术保障和后勤保障。

2.具体实施的主要措施

⑴组织职工深入学习院党组关于创新文化建设的有关文件精神,学习路甬祥院长、郭传杰副书记有关创新文化建设的重要讲话,学习大连化物所、西安光机所等兄弟所创新文化建设的先进经验,统一思想认识,通过对创新文化的思想理念、价值观的深入学习和广为宣传,使创新文化的正确价值导向和文化理念深入人心,在职工心中扎下根并形成自觉的行动。

⑵召开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学习会、座谈会、研讨会,开展研讨活动,并邀请上级领导和有关先进单位介绍经验,使职工对创新文化建设的内涵和重要性有基本的了解,形成共识。通过研讨活动,凝炼提升南海海洋所精神、创新价值观和文化特征。

⑶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广东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凝炼我所的科学创新目标。2002年初完成近期(五年)的科技目标的凝炼。

⑷制定和完善鼓励发明创新的奖励政策,如对SCI论文的奖励政策等,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对大胆发明创造、敢于标新立异并做出成绩者给予奖励。2002年完成。

⑸建立创新专项基金。重点支持热带海洋环境动力过程、边缘海地质与古环境、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三个优势学科的发展。2002年建立。

⑹建立发明基金,支持有创新发明的课题或个人继续开展科技创新工作。2003年建立。⑺开展经常性学术讨论活动。学术讨论活动原则上每月举办一次,有需要时不定期举办。加强学术交流,营造和谐宽松的学术氛围。

⑻编辑出版我所《创新案例》。结合我所改革创新的实际,把我所在具体的科学创新研究、组织管理中体现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管理等具有创新亮点的实际工作案例撰写出来,并编辑出版。2003年完成。

⑼发挥工会(职代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的作用。在创新文化建设各项工作中,工青妇等群众组织要在日常工作中加入创新文化建设的内容,并作为重要的工作任务来抓,按分工做好创新文化建设各项工作。

⑽要动员全所职工参与创新文化建设工作,并成为创新文化建设的主体。使创新文化建设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⑾在制定创新基地建设统一考核评价体系时,要把创新文化建设工作成效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列入考核评价体系中,并要占一定的分数比例。2002年开始实施。

⑿管理部门、支撑系统和后勤服务系统在日常工作中要强调创新高效,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更好地为科研工作服务。

⒀改革后勤服务中心现行体制,成立物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按企业法人运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参与市场竞争。2002年完成改制。

⒁海洋环境工程中心改制成有限责任公司,向企业化过渡,独立核算,建立企业运行新机制,完善各种管理制度。2002年完成。

⒂成立科技产品开发中心。加快我所以海洋生物产品为主的产品开发工作,加速科技成果的推广和转化。同时制定科技项目和产品开发的有关规定,在政策上鼓励科技人员或项目组创办企业开发产品,为科技产品市场化社会化多做工作。2002年完成,以后逐步完善。

⒃积极参与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社区文化建设,并努力做出表率。我所大院在取得海珠区、广州市两级“安全文明小区”称号的基础上,要大力推进“安全文明小区”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健全完善安全文明小区公约、家属区管理制度、治安联防制度、环境卫生制度、防火安全制度等,并结合园区环境建设,努力把我所大院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秩序优良、祥和安定的安全文明小区。⒄通过新闻媒体,积极宣传我所的科技创新活动和成果;积极推荐我所先进单位和先进人物参评全国、省、市、区以及中科院、分院等各级各类奖励,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向各级人大、政府、政协推荐我所的专家学者出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政府参事或政府决策顾问,积极参政议政,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咨询,从而增加我所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高我所的社会地位,增强我所的竞争优势。

⒅抓好以海洋生物标本馆为主的海洋科普示范基地的建设,多方筹集资金,努力建设具有中等发达国家一流水平的海洋科普示范基地,并向青少年和全社会开放。2003年完成。

⒆调整我所科普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加强对科普工作的领导,加快普及公民海洋科学知识,宣传我国海洋权益,增强公民海洋国土意识。

⒇开展社会公德教育。宣传中共中央关于《公民道德建设实施钢要》,大力倡导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增强职工的公民道德意识。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开展向灾区、贫困山区、弱势群体、教育基金等捐款捐物活动。

(21)开展家庭美德建设。与新港街四居委联合在我所大院开展“文明家庭”共建评比活动,倡导尊老爱幼、夫妻恩爱、家庭和睦、邻里团结、充满爱心的家庭美德和邻里关系,营造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

(22)努力推动我所关心下一代工作上新台阶。十几年来,我所关心下一代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得到了中科院以及省、市、区、街道的肯定,涌现了洪辉同志这一先进典型。所里要加大对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支持力度,及时调整“关工委”成员,加强领导,并在经费预算上给予大力支持。所“关工委”主办的刊物《青少年园地》要重新包装,提高刊物质量和水平,扩大发行范围,促其越办越好,不断扩大其在我院以及省、市、区的社会影响。

(二)建立行为规范,完善规章制度

1.总体要求和主要规划

规范和制度的建立要敢于破旧立新,打破旧框框,摒弃旧观念,建立新制度新规定,规范创新行为,以确保新生事物的健康发展。要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结合南方海洋科学创新基地建设的目标要求,进一步建立我所职工道德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形成完善的管理机制,使我所各项工作真正做到有章可循、依法治所、民主办所、高效有序。不断激励创新,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所的发展,相应的制度规范还应及时进行修改、补充、完善。

⑴制定南海海洋所职工道德行为规范。针对科技工作人员、管理部门工作人员、企业工作人员等三类人员的工作特点和道德要求,制定南海海洋所《科技工作人员道德行为规范》、《管理部门工作人员道德行为规范》、《企业工作人员道德行为规范》。

⑵组织职工学习讨论三类人员的道德行为规范。除组织职工学习外,还要加强舆论宣传,使之深入人心,职工在日常工作中能自觉遵守。

⑶建立较为科学、合理、完整、激励创新的规章制度体系。规章制度体系根据所改革创新和开展,不断加以完善。要贯彻“依法治所、以德兴所”的思想,在实际工作中,各级领导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严格依法办事,努力使我所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

⑷在全所职工中开展规章制度宣传学习活动。要使职工进一步了解我所各项规章制度的具体规定,并自觉遵守规章制度,有效防止违法违纪违章现象和不安全事故的发生。

2.具体实施措施

⑴学习宣传《关于科技工作者行为准则的若干意见》,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大力倡导热爱祖国、献身科学、不断创新、诚实努力、爱岗敬业的良好职业道德,提高广大职工的科研职业道德修养。

⑵组织编写小组,按科研模块、管理模块、企业模块三个模块编写我所三类人员的道德行为规范(初稿)。初稿发到各单位各党支部,由下至上发动职工参与讨论。以支部为单位组织职工深入讨论,征求职工意见,最后综合各方面意见以后,形成我所三个模块的道德行为规范。坚持在职工中产生、为职工认同、让职工自觉遵守。2002年完成。

⑶成立规章制度整理汇编小组,对我所现有的规章制度,尤其是1998年实施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以来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检查、整理、分类、修订,并汇编成册,编辑出版《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规章制度汇编》,将按八大部分进行分类汇编:一是工作制度;二是科研与技术开发管理;三是人事教育管理;四是外事管理;五是财务管理;六是仪器管理;七是综合管理;八是党风廉政建设。2002年完成。

⑷在全所开展一次规章制度宣传学习月活动。“汇编”要发到各单位各部门,组织职工学习讨论,同时在宣传栏广为宣传,使职工明白事事有制度,一切按规章制度办事。

⑸规章制度建设要贯彻与时俱进的精神。要根据我所改革创新发展的实际,针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制定新的规章制度,并对不合时宜的规章制度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以保证规章制度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三)园区环境建设 1.目标规划

在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中,要做出一流的科研成果,除了靠一流的人才和一流的仪器设备以外,还必须有一流的园区环境。目前,我所园区空气清新、绿树成荫、环境幽静,科研工作区和生活区均有一定规模,要按照环境优美、形象鲜明、信息畅通、运转高效、服务便捷的要求,调整园区格局,绿化园区环境,改造陈旧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科研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环境。园区环境建设目标是:争取5—15年,使我所园区环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一流科研基地的水平;建成一个具有鲜明学科特色和世界先进水平的国家热带海洋科学研究基地,以及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建成有较好社会效益的南方海洋科普示范基地。

⑴制定园区建设规划和改造措施。园区建设有长期、近期结合的可行性规划,并经政府规划主管部门和中科院批准,符合院的统一要求和我所的实际,并积极主动创造条件进行园区建设和改造。

⑵搞好园区环境和建筑布局。抓好园区绿化、美化、净化,园区环境优美整洁,突出南海海洋所的科学文化特色,富有时代气息和创新精神。园区建筑布局合理。

⑶抓好学术交流场所和实验室建设。建设多个学术交流场所,配备完善的设施,符合庄重、舒适、便利的要求,努力营造浓厚的科学文化氛围。加快实验室的建设,实验室不仅环境整洁,而且实验仪器设备要有先进水平。

⑷改善办公条件和生活环境。办公生活环境要整洁舒适,办公条件先进,图书档案资料完整齐全,信息通畅。⑸搞好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建设。根据我所的实际,建设完善适用的文体活动场所,购进文体设施,组织职工开展群众性的文体活动。

2.具体实施的主要措施

⑴成立园区建设规划基建小组,负责园区建设总体规划的报建,可行性论证及组织基建项目等工作。

⑵编写制定我所《园区建设总体规划》,按照一流科研基地、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普示范基地、以及具有优美的环境、完善的设施、浓厚的科学氛围、现代化的时代气息、超前的意识等要求,请政府规划设计部门对我所园区进行整体规划设计,规划方案要分别报经广州市规划局和中科院批准。以后按这个规划进行报建。2002年完成。

⑶对现有科研工作区和职工生活区按不同功能性质进行分隔,并采用新建、改建、拆除相结合,近期(5年内)、长期(20年内)相结合的办法,分期分批进行建设改造。

⑷规划方案经地方和中科院批准后,要及时做好各建设项目的可行性论证和前期准备工作,对近期(5年)规划的各个建设项目,待可行性论证获批后,即着手进行项目报建和公开招投标工作,并及时开工建设。获批的五年规划项目争取于2005年底前全部完成。

⑸近期着重抓好“研究生与客座人员公寓”(4300平方米)的建设,争取2002年完成公开招标并开工建设,2003年竣工交付使用。另分期分批抓好“科研实验楼等改造”、“园区基础设施改造”等项目的建设。职工住宅楼2万多平方米的改造项目,力争2004年前完成。远期规划抓好合作建设科研实验开发和成果转化综合楼(8392平方米),流动科技人员公寓(3600平方米)。

⑹改造装修海洋生物标本楼(2007平方米),2002年7月前完成;改造装修科研实验楼(8831平方米),2004年前完成。

⑺全面进行园区绿化美化。首先清理违章建筑以及有损南海海洋所形象的不规范的建筑等,拆除工作区内的原行政办公楼、食堂、招待所、工厂平房、地质平房、养殖实验池、车库、大门右侧沿马路铺面等,共6700多平方米;另拆除生活区内的18幢住宅楼、违章建筑、大门左侧沿马路铺面等,共7000多平方米。与此同时,进行园区绿化美化,园区总绿化率达到37%—40%。2002年开始分步实施,2005年完成。

⑻搞好园区配套设施建设。如道路、停车场、围墙、所大门、供排水系统、供电系统、通讯系统等。2002年开始按规划分步实施,2006年完成。

⑼贯彻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新建标准篮球场2个、羽毛球场1个;维修花园中心区体育设施,2003年前完成;与海珠区和新港街共建体育运动场所;同时,木兰拳、扇舞、全能健身操等坚持常年活动;举办职工运动会;组队参加各种比赛,开展多种多样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

⑽将标本楼6楼装修成多功能会议厅,作为职工文娱活动的主要场所和多功能会议室。2005年后实施。

⑾搞好离退休活动室建设。修缮离休干部活动室、退休干部活动室,配备较为齐全的健身器材和娱乐设施,使离退休人员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⑿逐步装修改造实验室。对科研实验室根据学科重点和使用功能的不同进行不同程度的装修,改善科研实验条件。2002年起按计划分步实施。

⒀装修海洋生物标本馆,要把标本馆建成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科普示范基地。2003年前完成。

⒁建设若干个不同规模、不同档次的多媒体会议室,以适应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需要。

⒂不断改善仪器设备装备条件。“十五”装备建设计划投入5000万元(其中海上考察仪器2280万,室内分析仪器2720万),改善海上考察仪器装备水平和实验室试验分析仪器装备水平。2005年前完成。

⒃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完善我所局域网络系统,接入中国科技网,连接Internet,办好所电子邮局、所网站、图书资料查询系统、信息管理系统(MIS)等,为科研工作提供畅通的信息通道和坚实的信息平台。近期(2005年前)我所网络系统要发展为千兆高速网络,做到光纤到楼,办公室、实验室和流动人员公寓等每间房间以及家属区住宅楼每户,均要布设好网络端口。按院“十五”信息化发展规划要求,建设我所“多媒体会议系统”。

⒄由于所部园区空间较小,且职工生活区占了五分之三,今后5—10年科研工作区的发展受到限制,从长远发展考虑,拟着手选择合适的地方,征用30—50亩土地,建设新的科研创新基地。

(四)形象标识

我所的形象标识要在颜色、图案方面进行精心设计,含义要深远,要具有鲜明的南海海洋所自身特色和科学文化内涵,体现创新和发展的意念。在请专业形象设计公司设计的同时,发动我所职工积极参与所的形象标识设计。通过广大职工的参与和广泛的宣传,让职工深刻理解和认识形象标识的主题思想,并在日常工作中自觉实践形象标识的主题思想和创新理念。

形象标识设计完成后,要在内部工作和对外宣传中广泛使用。凡我所的所徽、所旗、所服、所的宣传材料、办公用品(包括笔记书、信纸、信封、名片、资料袋等)都要做到统一标识,统一视觉效果,以突出我所的总体形象。

要将我所的“发展战略目标”、“南海海洋所精神”、“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等制作成精美的宣传板,竖立在我所所区醒目地方,以及实验室、办公室明显地方,随时提醒全所职工。

每逢元旦、春节,制作有我所形象标识的精美挂历、台历和贺年卡,发放海内外,加强对外宣传,强化我所形象标识的宣传效果。

三、组 织 措 施

建立创新文化建设的组织体系。成立所创新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由所长亲自挂帅,所党委组织实施,各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按院党组的要求,明确创新文化建设在研究室、机关管理部门、支撑系统、工程中心,由行政领导主管,党支部组织实施;党政工青妇齐抓共管,发挥各自优势;全所职工积极参与,并成为创新文化建设的主体。要把创新文化建设与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以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有机结合,互相促进,协同发展。

6.南海问题调查问卷 篇六

您好!我们是南京理工大学2010级实验班的学生,正在做一项关于南海问题的调查。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关注时事政治、看世界忧国家,这是我们的使命之一。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也需要一批具有强烈爱国主义和责任心的接班人。鉴于此,亦为了解目前社会知识层流对于“南海问题”的态度,我调查小组成员设计以下问题。敬请各位百忙之中、稍稍抽身、认真答题,感谢您的参与!

问卷说明

南沙群岛割据格局:中国占9岛,越南29个,菲律宾10个,马来西亚3个您的基本资料

学校:____院系:____年级:____

1.目前,你对“南海问题”关注程度如何?

A.经常关注

B.比较关注C.很少过问D.从不过问

2.您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了解南海问题?(多选)

A电视广播B报刊杂志C网络D其他

3.你认为我国与东南亚国家造成争端的主要原因是以下哪个?

A争夺石油等资源B各国为扩张领土,《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某些概念模糊或空白.C某些国家乘虚而入D美日等国家的介入和怂恿

4.你对目前我国针对“南海问题”所采取的政策(坚持主权,共同开发争议区域资源)是否满意?

A非常满意

B比较满意C不满意D很不满意

5.以下解决争端的方法中你认为采取哪种更为合理?

A武力收回被占领岛屿,驱逐非法钻井公司

B坚持领土主权的原则下稍作让步,和平谈判达成协议

C通过其他方式(经济制裁等)逼迫东南各国就范

D在南海诸岛建设钻井平台,争相开发,赶出他国公司

6.南海问题难以解决,你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

A.我国海洋作战能力有限

B.牵涉国家众多

C.地区和平更重要

D.其他

7.您认为收复南海能发挥的最大作用是什么?

A标志作用,展现中国在领土完整问题上的坚定立场

B展现中国的实力,显示中国肌肉

C威胁美国,限制美国在南海的实力发展

D有助于威胁印度对中国藏南的觊觎

8.您认为中国政府会以何种方式收回南海?

A主权归我,共同开发

B武力威慑外加利益诱导完成南海收复大业

C暂时搁置,等待机会

D和平谈判解决问题

9.您认为南海问题解决需要多长时间?

A.5年之内B 5-10年C10-20年D20年以上

10.作为一名大学生,您对南海的收复持何种态度?

A南海的收复关乎民族的尊严与利益,必须尽快解决

B南海的争端不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需要争取双方的沟通了解,以寻找合理的解决途径 C我们必须抓紧时间强大自己,才能在各种事态中维护祖国的统一

D为所谓,是国家决策者的事,与我们关系不大

最后,我们再次对您的积极合作表示由衷的谢意!

7.中国南海问题研究 篇七

一、钢琴音乐中国风格的发展历程回顾

钢琴音乐的中国风格探索起源于20世纪初。可以说, 我国音乐家开始进行钢琴曲的创作时, 就萌发了将中国风格融入钢琴作品的想法, 并展开了实践。1915年, 我国钢琴作曲家赵元任《和平进行曲》, 这首钢琴曲是我国本土钢琴作曲家创作的首部作品。六年之后, 我国钢琴作曲家李荣寿就创作了具有中国风格的钢琴曲《锯大缸》, 这首钢琴曲直接运用了中国的民间曲调。至此, 越来越多的钢琴作曲家踏上了钢琴音乐中国风格的探索之路。1934年俄罗斯著名作曲家、钢琴家齐尔品来我国举办征集“中国风味的钢琴作品”的创作评奖活动, 这次活动使许多具有中国风格的钢琴曲被人们熟知, 如《牧童短笛》、《牧童之乐》等等, 将钢琴音乐中国风格的发展推上了一个高潮。随着钢琴音乐中国风格的进一步发展, 其技术手法不断成熟, 展现中国风格的技巧和视角不断丰富, 表现的情感更加自然、准确。不仅从技术语言展现了中国风格, 还体现了中国的意识形态。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风格, 还展现了中国现代风格。同时, 地域特色也不断丰富和拓展[1]。

二、钢琴曲《南海小哨兵》的中国风格

钢琴曲《南海小哨兵》主要描写了小哨兵们精神抖擞地在海边操练的情景, 表现了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少年儿童朝气蓬勃、机智勇敢的精神面貌。是储望华根据广东海丰地区渔歌《斗歌》的音调, 经过钢琴变奏发展后, 形成的作品。

(一) 创作理念——储望华的钢琴“中国心”

从储望华的多个作品的表现都可以看出, 储望华保持着一颗热情的“中国心”。这种内心情感为储望华的创作理念奠定了基础, 储望华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了钢琴曲的创作, 20世纪70年代编写了《钢琴织体民族风格探索》一书, 储望华的多部作品都展现出了中国风格, 尽管创作手法技巧上不断更新与发展, 但始终贯穿着中国民族音乐独有的音调, 使人备感亲切。他曾说:“我的作品大部分题材和风格都是中国的”、“我时时都在关心着中国的进步和成就。”中国风格不仅仅体现在钢琴曲《南海小哨兵》这一部作品中, 而早已是储望华的整个个人作品的特色与风格。

(二) 技术手段——理念实现的技巧和方法

1.引用中国民歌创作主旋律

旋律是一首钢琴曲的曲调和节奏的综合, 是一首钢琴曲音乐风格的重要体现。而钢琴曲《南海小哨兵》在创作过程中, 大量引用中国民族素材,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主要旋律。以“引子”部分为例, 引子部分的旋律取自广东渔歌《斗歌》。储望华对《斗歌》前4小节的进行了节奏拉宽、变奏的技术处理, 作为钢琴曲《南海小哨兵》的引子, 技术处理之后的旋律相较于原本的旋律, 更加明快、激昂, 同时也保留了浓郁的中国风格。此外, 钢琴曲《南海小哨兵》的第1段、第3段的主旋律也在《斗歌》的基础上进行了技术处理, 同时保留了《斗歌》的民族特色。

2.中国风格音阶的运用

中国民族音乐与欧洲的音乐有较大的不同, 其中, 五声音阶的大量运用是中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特色。钢琴曲《南海小哨兵》则在多处旋律展现了五声音阶。此外, 还其他的中国特色的音阶的体现, 如中国式六声音阶D宫调式。音阶的独特运用也为钢琴曲《南海小哨兵》增添了民族风格。

3.和声具有中国特点

钢琴曲《南海小哨兵》的中国风格不仅仅体现在旋律和音阶上, 在和声方面做了精心的设计, 跳脱出了西洋的功能序进为准则, 严格依据中国人的听觉习惯进行和声的安排设置。钢琴曲《南海小哨兵》大量运用了附加音和弦, 以及八度、四、五度的组合, 这些都是为和声的中国色彩服务的。

4.模仿中国乐器的演奏效果

在钢琴曲创作中模仿中国乐器的演奏效果, 是储望华一直在追求的方向, 这种独特的创作手法在储望华的多部钢琴曲中都体现了出来, 在《南海小哨兵》中也不例外。在钢琴曲《南海小哨兵》中, 储望华对古筝、竹笛的演奏手法进行了模仿和展现, 很好的展现了南海的风情、哨兵的心情, 引人入胜, 丰富了钢琴曲。

三、结语

本文分析了钢琴曲《南海小哨兵》的创作者储望华基于自身的爱国心, 在前人的基础上, 开始了钢琴音乐中国风格的探索, 并创作了钢琴曲《南海小哨兵》, 该作品不论是旋律、音阶, 还是和声, 都展现出了中国民族风格。此外, 储望华还在钢琴曲《南海小哨兵》中模仿了中国乐器的演奏效果。

参考文献

[1]郝伟智.钢琴演奏艺术谈[J].艺术教育, 2013, 07.

8.南海海洋环境安全问题研究 篇八

摘 要:环境安全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极为重要因素,海洋环境安全则关乎国家安全,关乎经济持续发展,关乎人类安全。随着南海问题国际冲突的不断加剧,南海的海洋环境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南海的海洋环境安全既涉及我国的国家利益,也牵动南海周边国家安全以及世界安全。影响南海海洋环境安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解决南海海洋环境安全问题,一方面要加强国际合作,另一方面,各国应构建综合性的制度,方能保障南海的海洋环境安全,从而在构建和谐的国际秩序的同时,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国家安全;环境安全;南海海洋环境安全;影响因素;保障措施

1 海洋环境安全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国家安全主要指政治安全和军事安全。基于此,人们经常混淆国防与国家安全的概念,用国防的概念来代替国家安全。美国的莱斯特•R•布朗最早认为环境安全应当纳入国家安全。在他看来,“国家安全的关键是确保持续发展,如果全球经济系统的生物基础不能得到保护,如果油井枯竭而新能源系统还未及时建立的话,经济的瓦解和崩溃势所难免”[1] 。查德•乌尔曼于1983年在其《重新界定安全》中指出,将国家安全主要定义在军事含义上,表明了对现实的错误设想和虚构,它导致国家注重军事威胁而忽视其他也许更为有害的危险,同时使国际关系出现军事化倾向[2]。巴瑞•布赞明确把安全概念沿垂直和水平两个方向向外延伸,认为人类安全比国家安全更重要,国家只是安全的手段而非最终目的[3]。在1987 年《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指出,“安全的定义必须扩展,超出对国家主权的政治和军事威胁,而要包括环境恶化和发展条件遭到的破坏”[4]。该报告认为,环境安全已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联合国开发署在1993 年和1994 年人类发展报告中明确指出:安全概念必须改变,由单独强调国家安全转向更多强调人的安全,由通过军备实现安全转向通过人类发展实现安全,由领土安全转向食物、就业和环境安全[5]。此处可见,安全已经被分为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非传统安全主要涉及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领域内的安全威胁,包括经济安全、金融安全、资源安全、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信息安全、传染疾病蔓延、跨国有组织犯罪、小武器走私、贩卖毒品、非法移民、海盗、洗钱等[6]。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多极化的军事力量已经在逐渐弱化传统安全对人类的威胁,而人类社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对经济利益的过度追求,已导致非传统安全成为威胁国家安全乃至人类安全的最大隐患。全球升温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环境难民的出现,因资源衰竭而引发的战争以及瘟疫、食品安全问题,都有可能对人类社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在诸多的非传统安全中,生态环境安全问题就成了威胁人类安全最为严重的因素。McNelis 认为,环境安全是国家安全的一个因素,并且环境问题与暴力冲突有着直接的关系[7]。足见当前环境安全已经成为威胁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而在环境安全问题上,海洋生态环境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安全的核心因素。几乎所有的陆源污染物最终都会通过河流融入海洋,海洋的承载力是有限的,当污染物排放超过海洋环境承载力时,以及过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行为打破海洋的生境平衡,就会引发海洋环境安全,与陆地的环境安全不同,海洋环境安全一旦引发,需要一个很长的修复周期。基于上述认识,西方社会不仅将海洋环境安全上升到国家安全的角度加以重视,并已付诸行动。美国最早于1991年公布了新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 1994年通过《环境安全技术检验规则》,环境安全上升为国家利益,环境安全纳入美国的防务任务,这其中就包括了海洋环境安全。

2 关于海洋环境安全的概念

在我国,张珞平等首次提出海洋环境安全的概念,并对海洋环境研究和海洋环境管理进行了探讨。张珞平认为,海洋环境安全是海洋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观,我们应考虑海洋环境安全,而不是海洋污染或被动的海洋环境保护[8]。但张珞平未界定海洋环境安全的含义。在确定海洋环境安全的定义时,我们应当首先明晰海洋环境安全和海洋环境保护的关系,明晰海洋环境安全和海洋生态安全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较为准确界定海洋环境安全的含义。

海洋环境保护与海洋环境安全虽然含义大致相同,但采取措施的时间段有所不同。前者侧重于海洋环境破坏后的被动保护,后者则侧重于海洋环境未被破坏前的事前主动保护。截止目前,不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实际行动上,我们过多地关注了海洋环境保护,而忽视了海洋环境安全。很明显,将事后保护和事前防御相结合是我们今后解决海洋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加强海洋环境安全制度研究应成为今后理论研究和制度构建的重点。

海洋环境安全与海洋生态安全关系紧密,其主要区别在于“安全”含义的侧重点不同。海洋环境安全侧重于防治人类活动对各环境要素的污染及破坏,重在对人类活动过程中可能对海洋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的预防和治理,确保海洋环境不受污染和破坏的良好状态,它主要针对海洋污染问题造成的安全威胁。海洋生态安全是从生态系统是否被破坏,生态功能是否被损害的角度关注“安全”问题,侧重于对整体自然环境应有之安全状态和人之环境权益受保护状态的监测和维护,旨在保障自然环境处于无危险的状态。如果某个生态系统所提供的服务的质量或数量出现异常,就说明该系统已经处于不安全状态。海洋生态安全是从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结构是否处于平稳状态的角度来进行研究,而不是仅局限于海洋环境的污染防治和资源的保护。海洋生态安全的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即海洋环境安全、海洋生物安全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安全。海洋生物安全和海洋环境安全构成了海洋生态安全的基石,海洋生态系统安全构成了海洋生态安全的核心[9]。

以上可见,海洋环境安全是威胁海洋生态安全的最为关键的因素,海洋环境安全只是海洋生态安全的一个方面,要解决好海洋生态安全首先要解决好海洋环境安全。海洋环境安全就是指与人类生存、生产活动相关的海洋生态环境处于良好的状况,不被污染,不遭受不可恢复的破坏和威胁,从而保证海洋经济乃至国民经济以及人类安全处于可持续发展的良好运行的状态。从长远来讲,我们要改善和维护海洋生态安全,但从目前来看,我们的当务之急是要维护好海洋环境安全,否则,海洋生态安全就是空中楼阁,难以实现。

3 影响南海海洋环境安全的因素及其后果

南海的面积约为360万km2,位于中国、马来西亚、文莱、越南与菲律宾等国之间。南海的渔业资源和矿产资源极为丰富,是连接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咽喉,经济意义和国防意义均极为重要。近年来南海周边各国都加快了对南海的开发利用,不仅东南亚国家无限度地滥采南海资源,远离南海的美国也觊觎南海的资源,企图能在南海分得一杯羹。环南海各国盲目追求经济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掠夺式的开发,迅速恶化了南海海洋环境。我国作为南中国海的主权国家,既要加强战略上的戒备,维护南海的国家主权,又要管理好南海的资源环境,我们必须向世人证明,中國有能力处理好南海的各项事务,管理好南海。对南海进行管理过程中,除了对南海的资源进行管理外,南海的环境安全问题就成了重中之重。现有的相关制度和措施难以彻底全面解决南海的环境安全。南海周边各国主要通过《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来解决南海的环境安全问题,但公约没有强制执行力。在利益驱动下,南海各国各行其是,行动很难统一,一盘散沙的结局只能使南海问题及南海的环境持续恶化。1973年12月3日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则在纽约海洋法第一期会议上引用了海尔达尔的话: 忽视海洋就是忽视我们三分之二的地球,毁坏海洋就是毁灭我们的地球。一个死亡的地球无助于任何国家[10]。因此,当务之急,建立强有力的南海环境安全保护机制,改善南海的海洋环境,造福于南海各国的同时也将造福于人类。

威胁南海的海洋环境安全的因素主要来源于污染性因素和非污染性因素两个方面。污染性因素主要有:一是陆源污染。环南海各国毫无节制地向南海排放污染物,是导致南海环境安全问题的主要因素。二是海洋资源开发过程中导致的环境污染。南海各国在海洋资源开发时不考虑环境影响,无节制地乱开滥采,已经严重污染了南海海洋环境。三是船舶污染。大量的航行于南海的船舶所造成的油污污染,尤其是那些尚在使用的老龄船漏油问题对南海环境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四是人工倾倒垃圾污染。随着海洋战略地位的提高,环南海各国在沿海城市开发中,大量地向南海倾倒各种垃圾,加剧了南海的海洋环境安全问题。五是沿海地区城市化扩张,诸如围填海工程和不合理的海洋开发,既破坏了生态平衡,也危害了局部海洋环境安全。

非污染性的因素主要有:一是海洋生态破坏,即在滥捕海洋鱼类、滥采海洋矿产等各种人为和自然因素的作用下,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过度养殖导致赤潮灾害、填海造田、外来物种入侵等,这些都将导致海洋环境的恶化,破坏海洋环境,威胁海洋环境安全。二是缺乏必要的国际合作。解决好南海的环境安全问题,靠一国之力难以完成,南海各国只有求同存异,通力合作,加强对话,建立长效机制,才有可能彻底改变南海海洋环境。三是国内解决海洋环境安全的制度建设不够完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四是海洋管理的体制混乱,多头管理的结果就会导致有些事务无人问津,而有些事务却大家争着管理。五是缺少维护南海海洋环境安全的公众参与制度。六是从政府到群众,缺乏自觉维护南海海洋环境安全的观念和意识。

南海的海洋环境安全引发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南海的海洋环境安全会影响到南海的社会安全。自然资源的耗竭、海洋环境的恶化以及自然灾害能够破坏数百万人尤其是渔民赖以为生的自然基础,从而影响到南海各国的社会安全。(2)南海海洋环境安全可能会导致社会动荡和结构变迁。海平面上升已经导致图瓦卢的举国迁徙和环境难民的出现。南海的海洋环境持续恶化必将给南海社会带来动荡,进一步引发安全问题。(3)南海的海洋环境安全会影响到南海的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陆地资源枯竭之时,海洋经济成为国民经济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南海的环境问题已经导致南海的资源快速衰竭,如不及时治理,必将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4)南海的海洋环境安全会影响到国际关系进而影响到国家安全乃至人类安全。环境恶化的后果会使一个国家更富有进攻性,可能希望通过将其生态圈扩展到国外、淡化和隐瞒其环境污染以及获得新的资源来弥补其国内的生态赤字,因此,“环境破坏可能导致越来越多源于资源的战争”[11]。以上可见维护南海海洋环境安全的重要性。

4 保障南海海洋环境安全的措施

4.1 加强国际合作

南海海洋环境安全单靠一个国家的力量是很难解决的。维护南海的海洋环境安全需要南海各国通力合作。很多的海洋环境问题出现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单独造成的,但结果却都会影响环南海各国的环境安全。一个国家针对南海海洋环境安全的管理制度再好对解决南海环境安全恐怕也无济于事,加强国际化的合作,树立国际海洋环境安全的观念,是解决南海环境安全问题的前提和基础。《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已经为维护国际海洋环境安全的国际合作机制提供了法律保障和协商的制度基础。在此基础上,南海各国应搁置利益,针对南海的海洋环境安全问题,通过对话和磋商,建立由南海各国参与的南海环境安全委员会,筹建南海环境安全的国际统一执法机构,构建南海海洋环境安全的长效管理机制,才有可能真正解决南海海洋环境安全问题。

4.2 构建南海海洋环境安全的法律制度建设

我国是南海区域领海面积最大的国家,除了加强国际合作,我国应同时加强解决南海海洋环境安全问题的制度建设。在制度建设上,首先要构建南海海洋环境安全的法律制度。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海洋环境安全的法律体系,《宪法》和包括《海洋环境保护法》在内的有关海洋环境保护的行政法规中关于保护海洋生态安全方面的规定,对遏止海洋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发挥了重要作用[12]。但是法律制度建设方面仍存在缺陷。首先我们要修改《宪法》,强调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开发利用的主体应当在确保海洋环境安全的前提下再进行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将海洋环境安全提升到国家安全与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高度。其次,我们应当对《环境保护基本法》和《海洋环境保护法》进行修改,应当明确海洋环境安全保护的概念、基本原则和法律制度等相关内容,进一步明确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主体的准入条件和環境保护三同时制度,对老龄船舶执法主体有登临检查权和处罚权。最后,针对陆源污染,我们应在立法上确立海洋环境安全的指标体系、监测评估体系、公众参与制度、法律责任制度等。

4.3 构建南海海洋环境安全的安全指标体系

海洋环境安全涉及水质,泥沙、珊瑚礁、大气、鱼类资源等多项指标,构建南海海洋环境安全的指标体系是维护南海海洋环境安全的前提和基础。科学的指标体系也是南海海洋环境安全监测和评估的依据,同时也是海洋执法依据,将指标体系法律制度化,可有效维护南海海洋环境安全。

4.4 改善目前的海洋管理体制

我国加强并完善了专门的海洋行政执法队伍——中国海监,但是目前仍没有一支海上综合执法力量,也没有哪一个涉海部门能够单独有效地进行海洋综合执法,海洋执法体制仍然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海洋执法管理体制的缺陷使法律在调整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环境和资源的活动时缺乏有效的执行机制,无法执行的政策和法律是毫无任何价值可言的,要使保障海洋环境安全的法律真正实现其当初创设的目的,必须有强有力的执行机制予以相互配合,否则,对海洋环境安全的保障只能成为空谈。

4.5 转变观念,培养人们自觉维护南海海洋环境安全的思想意识

徒法不足以自行,虽然我国已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和一系列相关条例,但是南海的海洋环境污染仍在加剧。究其原因,主要根源在于,上至政府,下至群众,环境意识淡薄,普遍存在先污染后治理、明防治暗排污的现象,对环境污染危害的严重性和治理的艰巨性没有充分认识。意识先于行动,要统一行动首先必须统一思想,转变观念。通过必要的宣讲教育,使政府和群众转变观念,明确以下认识:(1)国外已经非常重视海洋环境安全。我国从政府到人民,应当将海洋环境安全上升到国家安全的角度。(2)要将事前预防和事后惩治相结合。尤其是要做好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事前预防工作。(3)既要经济腾飞,又要碧水蓝天,不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我们的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13]。(4)保障南海的海洋环境安全需要综合性全方位的制度构建,单靠一人一政府一国一制度之力,难以实现目标。

4.6 构建南海海洋环境安全的公众参与制度

南海区域的广泛性和海洋行政执法主体的有限性决定了单靠海洋行政执法部门很难全面维护南海的海洋环境安全,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建立公众参与制度,是解决南海洋环境安全的必由之路。首先,国家应加强环境安全教育和宣传,使公众在了解中国南海的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意识到南海海洋环境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唤醒民众维护南海海洋环境安全的积极性,激发公众以实际行动参与南海海洋环境安全的自觉性,这样既弥补了海洋行政执法主体执法行为的漏洞,又能有效监督海洋行政执法主体和其他主体的行为,还能争取到民间环保资金。其次,公众参与制度可以将我国的主权的维护与环境安全维护结合起来。目前,南海的主权问题已经愈演愈烈,南海多国不择手段意图扩大他们在南海的地盘,已经严重危害到我国的主权。我国一方面通过国家力量正面与对方国家斡旋,在国家力量难以介入的敏感区域,通过公众的广泛参与,可以有效地化解国家力量碰撞带来的国际冲突。再次,在法律制度上,授予公众进行环境公益诉讼的权利。在公众参与制度中,公众只能摇旗呐喊,没有任何维护权利的强有力的武器,其效果显然苍白无力。赋予公众环境公益诉讼权,就是赋予公众参与的有力武器。公益诉讼可以针对国内外一切破坏和威胁南海海洋环境安全的行为。进行国际间的公益诉讼不仅可以增强我国在南海国际环保方面的话语权,也可以取得国际舆论和国际环保组织的支持。因此,公众参与机制在南海海洋环境保护中意义重大[14]。最后,建立公众参与的奖惩机制,激励民众参与南海海洋环境安全维护的积极性。

4.7 完善南海海洋环境安全的补偿机制

海洋环境补偿在形式上表现为对从事恢复、维持海洋环境功能的活动的单位和个人的补偿,即在形式上表现为对人的补偿,但前提是这些单位和个人从事了恢复、维持海洋生态功能的活动,海洋环境安全补偿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15]:第一,增加国家的海洋环境生态补偿拨款,这是海洋生态环境补偿金的主要来源;第二,向开发利用海洋环境资源的组织和个人征收各种生态环境补偿费用,建立生态环境补偿基金。

4.8 加大奖惩力度

以“危害海洋环境安全罪”入刑,加大惩治力度,同时,设立南海海洋环境安全保护基金,对南海海洋环境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给予奖励,从而引导人们在自觉约束自己行为的同时与危害南海海洋环境安全的行为作斗争。

参考文献:

[1] [美]莱斯特•R•布朗,祝三友等译.《建设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4.291

[2] RICHARD ULLMAN. Redefining Security,International Security,Summer1983; Jessica Mathews,Redefining security,Foreign Affairs,Spring 1989

[3] BANY BUZAN. People,States and Fear: An Agenda f or InternationalSecurity Studies in the Post- Cold War Era[M]. HemelHempstead: Harvesters-Wheat sheaf,1991

[4] Bruntland, G. (ed.),“Our common future”, The 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5]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Human DevelopmentReport[R].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6] 劉文成.非传统安全的基本特性及其应对[J].国际问题研究,2004(1):32-35

[7] MCNELIS D N,SCHWEITZER G.E.. Environmental security:An evolving concept[J].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1,35: 108A-113A

[8] 张珞平,洪华生,陈伟琪,等. 海洋环境安全: 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观点[J].厦门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4(8): 254-256

[9] 杨振姣,姜自福,罗玲云.海洋生态安全研究综述[J],海洋环境科学,2011(2):288

[10] 联合国新闻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评介[M].北京:海洋出版社,1986.41

[11] 张海滨.环境与国际关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74

[12] 蔡先凤,张式军.我国海洋生态安全法律保障体系的建构[J].三江论坛,2006(3): 40-43

[13]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17

[14] 梁亚荣,吴鹏.论南海海洋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的完善[J].法学杂志,2010(1):22

[15] 王树义.可持续发展与中国环境法治——生态安全及其立法问题专题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75-77

Research on the South China Sea of marine environmental security Problem

ZHAO Wan-zhong

(Collage of Literature and Laws of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Guangdong Zhanjiang 524000,China)

Abstract:The environmental security has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reason of national security, Marine environmental security concern national Security,Sustaine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human security. Along with the exacerbating of The South China Sea issue’s international conflict, The South China Sea’s environmental security Problem increasingly prominent. The South China Sea’s environmental security not only relate to our state interests,But also relate to the countries around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the world safe.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South China Sea’s environmental security are rarious aspects.To solve problem of The South China Sea’s environmental security, on the one hand, It’s need to deepe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on the other hand,What each country should establish comprehensiveness system could indemnify the South China Sea’s environmental security, In the meantime,It could establish harmonious International order, realiz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Key words:national security ;environmental security; the South China Sea’s environmental security influencing factors ;Safeguards

上一篇:钻井井控题库1下一篇:食品安全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