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吕氏春秋》研究综述

2025-01-22|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20世纪《吕氏春秋》研究综述(共10篇)

1.20世纪《吕氏春秋》研究综述 篇一

阅读选文,完成8~11题。(17分)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8.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

窥:

蔽:

9.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10.在生活中,你有时也会遇到不切实际的赞美。请结合上文内容说说你应当如何正确对待这种赞美?(2分)

11.下面是《吕氏春秋·先己》中的一段文字,阅读后回答问题。(11分)

(1)夏后伯启与有扈①战于甘泽而不胜。六卿请复之,夏后伯启曰:不可。吾地不浅②,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③不善也。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④,钟鼓不修⑤,子女不饬⑥,亲亲长长,尊贤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

(2)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⑦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注释】①夏后伯启、有扈是古代人名

②浅:狭,窄小

③教:这里指教化

④张:乐器上弦

⑤修:设置

⑥饬:通饰,修饰

⑦论:评定(1)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战:

期年:

(2)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①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②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第①段的内容。(3分)

答案:

8.察看;受蒙蔽

9.邹忌身高有八尺多,容貌光彩美丽。

10.面对不切实际的赞美,我们要冷静思考,实事求是。

11.(1)作战满一年(2)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3)①这是(因为)我德行浅薄,教化不好(的缘故)。②所以想要战胜别人,就一定要先战胜自己。

(4)夏后伯启吸取作战失败的教训,励精图治,严于律己,最终使有扈氏顺从。

2.经典古籍吕氏春秋 篇二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 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秦道家的代表作, 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

《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兵农诸家学说而贯通完成的一部著作。但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 。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高诱说《吕氏春秋》“此书所尚,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 ,这说明最早的注释者早已点明《吕氏春秋》以道家为主导思想之特徴。

著作概括

《吕氏春秋》是先秦时期黄老道家重要的巨著,公元前239年左右完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的前夕。其书“基本上以道家为宗,取各家之长而弃其短,所以能成一家之言 。”是秦汉道家的代表作之一[1] 。吕不韦是秦国一代名相,任职于战国末年。吕因散尽家财帮助在赵国为人质的秦昭王孙异人立嫡有大功劳,在异人继位为秦庄襄王后,被任用为秦国丞相。

在战国时期,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赵国有平原君,齐国有孟尝君,他们都礼贤下士,结交宾客。并在这方面要争个高低上下。吕不韦认为秦国如此强大,所以他也招来了文人学士,给他们优厚的待遇,门下多达三千人。与四公子不同的是,吕不韦招揽门客,并不甚看重勇夫猛士,却十分注重文才。原来,吕不韦有他自己的见解。他素来善于谋略,瞧不起那些头脑简单的勇夫。再说秦国猛将如云,军力强大,没有必要再蓄养征杀之士,还有一个原因,其时许多善辩之士纷纷著书立说,广为流传,不但天下闻名,还可传之后世,永垂青史,这一点尤其令吕不韦眼热。吕不韦本是商人出身,没有条件去著书立说,但他可以借助这些擅长舞文弄墨的门人,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愿望。那时各诸侯国有许多才辩之士,像荀卿那班人,著书立说,流行天下。

待到一切准备就绪,吕不韦就令门下凡能撰文者,每人把自己所闻所见和感想都写出来。等到文章交上来后,五花八门,写什么的都有,古往今来、上下四方、天地万物、兴废治乱、士农工商、三教九流,全都有所论及,许多文章还有重复。吕不韦又挑选几位文章高手对这些文章进行筛选、归类、删定,综合在一起成书,取名叫《吕氏春秋》。吕不韦对此书十分看重,他自己认为这部号称《吕氏春秋》的书是杰作,夸口说该书是包揽了“天地、万物、古今”的`奇书。例如在相当全书总序的《序意篇》中就这样写道:“凡十二纪者,所以纪治乱存亡也,所以知寿夭吉凶也,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之人,若此,则是非可不可无所遁矣。”为了精益求精,也是为扩大影响,吕不韦还想出一个绝妙的宣传该书的办法,他请人把全书誊抄整齐,悬挂在咸阳的城门,声称如果有谁能改动一字,即赏给千金。 消息传开后,人们蜂拥前去,包括诸侯各国的游士宾客在内,却没有一个人能对书上文字加以改动。当然,这不一定就证明《吕氏春秋》字字珠玑,达到了尽善尽美的程度,而很可能是因为人们都敬畏吕不韦的威势,没有人愿意出头罢了。不过,这样一搞,其轰动效应却是巨大的,《吕氏春秋》和吕不韦的大名远播东方诸国。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作于战国时期的大作,其中保存了不少古代的遗文佚事和思想观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吕氏春秋》以道为主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体现了道家的优点与特色。吕不韦借门客之手撰写《吕氏春秋》,虽主要靠借他人之光提高其形象,但在文化事业上确实是作了件大好事,功不可没。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称之为《吕氏春秋》。 “刻舟求剑”的故事就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内容简介

《吕氏春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组织按计划编写的文集,上应天时,中察人情,下观地利,以道家思想为基调,坚持无为而治的行为准则,用儒家伦理定位价值尺度,吸收墨家的公正观念、名家的思辨逻辑、法家的治国技巧,加上兵家的权谋变化和农家的地利追求,形成一套完整的国家治理学说。

战国晚期的吕不韦,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商人。他由商入政,扶立国君,进入政治高层。他志向宏大,主编《吕氏春秋》,留下了“一字千金”的典故。后人一般把《吕氏春秋》归入杂家。在管理思想史上,这部书有着特殊的价值。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组织按计划编写的文集。从学术角度观察,它具有浓厚的自然主义色彩;从管理角度观察,它充满了功利主义色彩。《吕氏春秋》通过对先秦诸子的修正,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管理思想的全局性、整体性和深刻性上,都有自己的建树。从阴阳五行的理论架构,到经验主义的具体论证;从养生和贵己的“内圣”,到君臣之道和善治天下的“外王”;从个人和国家、社会和政权之间的关系调适,到自然之道支配下的生理、物理、事理和心理的互相配套,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吕氏春秋》总括先秦诸子,开启秦汉先声,在管理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3.《吕氏春秋》孟夏纪原文 篇三

【孟夏】

一曰:孟夏之月,日在毕,昏翼中,旦婺女中。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虫羽,其音徵,律中仲吕,其数七,其性礼,其事视,其味苦,其臭焦,其祀灶,祭先肺。蝼蝈鸣,丘蚓出,王菩生,苦菜秀。天子居明堂左个,乘朱辂,驾赤骝,载赤旗,衣赤衣,服赤玉,食菽与鸡,其器高以觕。是月也,以立夏。先立夏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夏,盛德在火。”天子乃斋。立夏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夏於南郊。还,乃行赏,封侯、庆赐,无不欣说。乃命乐师习合礼乐。命太尉赞杰俊,遂贤良,举长大;行爵出禄。必当其位。是月也,继长增高,无有坏隳。无起土功,无发大众,无伐大树。是月也,天子始絺。命野虞出行田原,劳农劝民,无或失时;命司徒循行县鄙,命农勉作,无伏于都。是月也,驱兽无害五谷,无大田猎,农乃升麦。天子乃以彘尝麦,先荐寝庙。是月也,聚蓄百药,糜草死,麦秋至。断薄刑,决小罪,出轻系。蚕事既毕,后妃献茧,乃收茧税,以桑为均,贵贱少长如一,以给郊庙之祭服。是月也,天子饮酎,用礼乐。行之是令,而甘雨至三旬。孟夏行秋令,则苦雨数来,五谷不滋,四鄙入保;行冬令,则草木早枯,後乃大水,败其城郭;行春令,则虫蝗为败,暴风来格,秀草不实。

【劝学】

二曰:先王之教,莫荣於孝,莫显於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於不知理义。不知义理,生於不学。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於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於得圣人。圣人生於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疾学在於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垂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故为师之务,在於胜理,在於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於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後尊。曾子曰:“君子行於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夫无父而无师者,馀若夫何哉!”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曾点使曾参,过期而不至,人皆见曾点曰:“无乃畏邪?” 曾点曰:“彼虽畏,我存,夫安敢畏?”孔子畏於匡,颜渊後,孔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颜回之於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古之贤者与,其尊师若此,故师尽智竭道以教。

【尊师】

三曰:神农师悉诸,黄帝师大挠,帝颛顼师伯夷父,帝喾师伯招,帝尧师子州支父,帝舜师许由,禹师大成贽,汤师小臣,文王、武王师吕望、周公旦,齐桓公师管夷吾,晋文公师咎犯、随会,秦穆公师百里奚、公孙枝,楚庄王师孙叔敖、沈尹巫,吴王阖闾师伍子胥、文之仪,越王句践师范蠡、大夫种。此十圣人、六贤者未有不尊师者也。今尊不至於帝,智不至於圣,而欲无尊师,奚由至哉?此五帝之所以绝,三代之所以灭。且天生人也,而使其耳可以闻,不学,其闻不若聋;使其目可以见,不学,其见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学,其言不若爽;使其心可以知,不学,其知不若狂。故凡学,非能益也,达天性也。能全天之所生而勿败之,是谓善学。子张,鲁之鄙家也;颜涿聚,梁父之大盗也;学於孔子。段干木,晋国之大驵也,学於子夏。高何、县子石,齐国之暴者也,指於乡曲,学於子墨子。索卢参,东方之钜狡也,学於禽滑黎。此六人者,刑戮死辱之人也。今非徒免於刑戮死辱也,由此为天下名士显人,以终其寿,王公大人从而礼之,此得之於学也。凡学,必务进业,心则无营。疾讽诵,谨司闻,观欢愉,问书意,顺耳目,不逆志,退思虑,求所谓,时辨说,以论道,不苟辨,必中法,得之无矜,失之无惭,必反其本。生则谨养,谨养之道,养心为贵;死则敬祭,敬祭之术,时节为务。此所以尊师也。治唐圃,疾灌浸,务种树;织葩屦,结罝网,捆蒲苇;之田野,力耕耘,事五谷;如山林,入川泽,取鱼鳖,求鸟兽。此所以尊师也。视舆马,慎驾御;适衣服,务轻暖;临饮食,必蠲洁;善调和,务甘肥;必恭敬,和颜色,审辞令;疾趋翔,必严肃。此所以尊师也。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听从不尽力,命之曰背;说义不称师,命之曰叛。背叛之人,贤主弗内之於朝,君子不与交友。故教也者,义之大者也;学也者,知之盛者也。义之大者,莫大於利人,利人莫大於教;知之盛者,莫大於成身,成身莫大於学。身成则为人子弗使而孝矣,为人臣弗令而忠矣,为人君弗强而平矣,有大势可以为天下正矣。故子贡问孔子曰:“後世将何以称夫子?” 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其惟此邪!” 天子入太庙祭先圣,则齿尝为师者弗臣,所以见敬学与尊师也。

【诬徒】

四曰:达师之教也,使弟子安焉、乐焉、休焉、游焉、肃焉、严焉。此六者得於学,则邪辟之道塞矣,理义之术胜矣;此六者不得於学,则君不能令於臣,父不能令於子,师不能令於徒。人之情,不能乐其所不安,不能得於其所不乐。为之而乐矣,奚待贤者?虽不肖者犹若劝之。为之而苦矣,奚待不肖者?虽贤者犹不能久。反诸人情,则得所以劝学矣。子华子曰:“王者乐其所以王,亡者亦乐其所以亡,故烹兽不足以尽兽,嗜其脯则几矣。”然则王者有嗜乎理义也,亡者亦有嗜乎暴慢也。所嗜不同,故其祸福亦不同。不能教者:志气不和,取舍数变,固无恒心,若晏阴喜怒无处;言谈日易,以恣自行;失之在己,不肯自非,愎过自用,不可证移;见权亲势及有富厚者,不论其材,不察其行,驱而教之,阿而谄之,若恐弗及;弟子居处修洁,身状出伦,闻识疏达,就学敏疾,本业几终者,则从而抑之,难而悬之,妒而恶之;弟子去则冀终,居则不安,归则愧於父母兄弟,出则惭於知友邑里,此学者之所悲也,此师徒相与异心也。人之情,恶异於己者,此师徒相与造怨尤也。人之情,不能亲其所怨,不能誉其所恶,学业之败也,道术之废也,从此生矣。善教者则不然。视徒如己,反己以教,则得教之情矣。所加於人,必可行於己,若此则师徒同体。人之情,爱同於己者,誉同於己者,助同於己者,学业之章明也,道术之大行也,从此生矣。不能学者,从师苦而欲学之功也,从师浅而欲学之深也。草木、鸡狗、牛马,不可谯诟遇之,谯诟遇之,则亦谯诟报人,又况乎达师与道术之言乎?故不能学者:遇师则不中,用心则不专,好之则不深,就业则不疾,辩论则不审,教人则不精;於师愠,怀於俗,羁神於世,矜势好尤,故湛於巧智,昏於小利,惑於嗜欲;问事则前後相悖,以章则有异心,以简则有相反;离则不能合,合则弗能离,事至则不能受。此不能学者之患也。

【用众】

4.吕氏春秋优秀读后感 篇四

说道我的这本书,它还有一段来历呢,他可是我10岁时收到的礼物呢!刚刚收到着本书时,我心潮澎湃,因为这书是集三千多人,采百家九流的智慧而写成的书,这让我一时间不敢读。后来经爸爸的劝说,我才慢慢的拿起这本书开始细细地开始阅读。

《吕氏春秋》的文笔绵密细腻,犹如小桥流水。它集为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内容驳杂,有儒、道、墨、法、兵、农、纵横、_阳家等各家思想,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在内容上虽然杂,但在组织上并非没有系统,编著上并非没有理论,内容上也并非没有体系。可谓集百家思想,成就一家之理。

此书中以文言文为主,在配上翻译及事例,让人一看就懂它的中心意义。

这本书中让我感悟最深的就是纪--季冬纪--诚廉。

所谓的诚廉就是诚实和廉洁。这一章倡导人们要廉洁为人,千万别贪小便宜,而导致严重的后果;还要诚实待人,免得别人不相信你,落个骗子的‘‘美称’’。还用打比方,做比较,举例子的手法说明了诚信很可贵,千万不能丢失,一旦丢失的话,就很难补回来。

5.吕氏春秋里的名言 篇五

2) 察己可以知人,察古可以知今

3)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

4) 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得十良剑,不若得一欧冶;得地千里,不若得一圣人

5) 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

6) 凡事之本,必先治身

7) 凡养生,莫若知本,知本则疾无由至也

8) 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之曰烂肠之物

9) 夫乐有适,心亦有适

10) 乐之务在于心和,和心在于行之适

11) 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

12) 目之见也借于照,心之智也借于理

13) 事师之犹事父也

14) 事随心,心随欲。欲无度者,其心无度。心无度者,则其所为不可知矣

6.20世纪《吕氏春秋》研究综述 篇六

善说者若巧士,因人之力以自为力,因其来而与来,因其往而与往。不设形象,与生与长,而言之与响。与盛与衰,以之所归。力虽多,材虽劲,以制其命。顺风而呼,声不加疾也;际高而望,目不加明也。所因便也。

惠盎见宋康王,公疾言曰:“寡人之所说者,勇有力也,不说为仁义者。客将何以教寡人?”惠盎对曰:“臣有道于此;使人虽勇,刺之不入;虽有力,击之不中。大王独无意耶?”王曰:“善!此寡人所欲闻也。”惠盎曰:“夫刺之不入,击之不中,此犹辱也。臣有道于此,使人虽有勇,弗敢刺;虽有力,弗敢击。大王独无意耶?”王曰:“善!此寡人之所欲知也。”惠盎曰:“夫不敢刺,不敢击,非无其志也。臣有道于此,使人本无其志也,大王独无意耶?王曰:“善!此寡人之所愿也。”对日:“夫无其志也,未有爱利之心也。臣有道于此:使天下丈夫女子莫不欢然皆欲爱利之。此其贤于勇有力也,居四累之上。大王独无意耶?”王曰:“此寡人之所欲得。”惠盎对曰:“孔、墨是也。孔丘、墨翟,无地为君,无官为长。天下丈夫女子莫不延颈举踵,而愿安利之。今大王,万乘之主也,诚有其志,则四境之内皆得其利,其贤于孔、墨也远矣。”宋王无以应,惠盎趋而出,宋王谓左右日:“辨矣,客之以说服寡人也。”宋王,俗主也,而心犹可服,因矣。因,则贫贱可以胜富贵矣,小弱可以制强大矣。

(选自《吕氏春秋·顺说》)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生与长,而言之与响 响:回声。

B.际高而望,目不加明也 际:登上

C.此其贤于勇有力也 贤:贤能

D.今大王,万乘之主也 乘:车,兵车。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体现作者观点的一组是(3分)

①善说者若巧士,因人之力以自为力 ②宋王,俗主也,而心犹可服,因矣

③所因便也 ④其贤于孔、墨也远矣

⑤因则贫贱可以胜富贵矣 ⑥夫无其志也,未有爱利之心也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中惠盎之所以能够劝说宋康王成功,主要是前者运用了谈话技巧——善于因势利导。

B.沿袭孔丘、墨翟的品德,那么贫贱的就可以胜过富贵的,弱小的就可以制服强大的了。

C.宋王是个平庸的君主,可是他的心还是可以说服,这是因为惠盎很有辩才啊!

D.本文运用比喻、类比等多种技巧,深入浅出,能够使深奥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臣有道于此,使人本无其志也,大王独无意耶?

(2)天下丈夫女子莫不延颈举踵,而愿安利之。

参考答案

4. C 解析:贤,胜过。

5. D 解析:④和⑥都是惠盎的话。

6. B 解析:“沿袭孔丘、墨翟的品德”,此处的“因”是“因势利导”的意思。

7.(1)我有这样的道术:让人根本就没有这样的想法。大王您难道无意于这种道术吗?”(注意 “有道于此”“志”“独”的翻译,每点一分,句子意思2分。)

(2)天下的男子女子没有谁不伸长脖子、抬起脚跟盼望他们,希望能使他们平安顺利。(注意“丈夫”“延颈举踵”“愿”“安利”的翻译,每点一分,句子意思1分。)

[参考译文]

善于劝说的人象灵巧的人一样,借别人的力量而把它作为自己的力量,顺着他的来势加以引导,顺着他的去势加以推动。丝毫不露形迹,随着他的出现、发展而出现、发展,如同言语与回声一样相随。随着他的兴盛而兴盛,随着他的衰微而衰微,以便因势利导,达到自己的目的。尽管他的力量很大,才能很强,也能控制他的命运。顺着风呼叫,声音并没有加大,可是能从远处听到;登上高处观望,眼睛并没有更亮,然而可以看到远处。这是因为所凭借的东西有利啊。

7.吕氏春秋读后感心得体会 篇七

《吕氏春秋》,成书于战国末年,是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又称 《吕览》。关于此书还有一段佳话:为使此书精益求精吕不韦请人把全书誊抄整齐,悬挂在咸阳的城门,声称如果有谁能改动一字,即赏给千金。消息传开后,人们蜂拥前去,包括诸侯各国的游士宾客在内,却没有一个人能对书上文字加以改动,可见此书确实是字字珠玑啊!

《吕氏春秋》的十二纪是全书的大旨所在,是全书的重要部分,分为《春纪》、《夏纪》、《秋纪》、《冬纪》。每纪都是5篇,共60篇。《春纪》主要讨论养生之道,《夏纪》论述教学道理及音乐理论,《秋纪》主要讨论军事问题,《冬纪》主要讨论人的品质问题。中间包括了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寓言如《引婴投江》,告诉人们:一是本领的获得要靠自己,而不能靠先天的遗传。二是处理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对象不同,处理的方法也要有所不同;《刻舟求剑》告诉人们情况发生了变化,解决问题的途径应灵活有变;类似的还有《循表夜涉》告诉人们处理问题要从实际出发,情况发生了变化,人们的观念也应该随着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要灵活多变。最著名的就要数《去私》了,它告诉我们只有去心中之私才能正确地举荐人才;从被举荐的对象实际考虑,做到人尽其才,这样才能做到大公无私

8.20世纪《吕氏春秋》研究综述 篇八

《吕氏春秋》之谜:毁誉参半的千古奇人奇书 吕不韦是依靠政治投机起家的,所以历代对他的评价并不高。其实,从其人、其事、其学、其书来看,吕不韦还是一个值得肯定的人物。尤其是他主持编撰的《吕氏春秋》,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吕不韦在历史上并不为人所看重,对其褒扬的言论很少,大多数人认为他不过是一个投机的商人,靠投机赢得政治上的新生命,从而飞黄腾达;更有甚者认为,他不过是一个利用女人谋取政治地位的人。对吕不韦评价之所以低,除了他起家的手段不怎么高明,又是以自杀方式结束生命之外,应该说与其所处的时代以及当时特定的一些社会关系和矛盾冲突有相当的关系。吕不韦的得意期是在秦国统一六国前,当时诸侯争霸,连年征战;百家争鸣,各种思想唇枪舌剑,舌辩之士合纵连横,相互间互不服气,为谋取个人和集团利益进行恶毒攻击的场面并不少见。在这样的大氛围下,一个人的政治成绩或者社会地位出现此消彼长就很正常了。由于相互间利益的冲突,要诋毁一个人实在是很简单的事。而吕不韦就是在这么一个年代,先是经商,后在朝廷政事上抛头露面,崭露头角,最后还不甘寂寞,招揽了数千门客、舍人,将诸子百家思想融于一体,汇成《吕氏春秋》,这不可避免地就要得罪一些人。这些人在吕不韦掌控权力时,敢怒而不敢言;一旦吕不韦失势,必然遭众口诋毁,甚至落井下石。历史上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吴起、商鞅当权时,改革也进行得轰轰烈烈,一旦失势,竟死无葬身之地。所以,如吕不韦这样的发迹、结局都充满争议者,是很难得到客观评价的。

1.秦国大功臣吕不韦 郭沫若在《十批判书·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批判》中为吕不韦的评价问题说过几句发人深省的话:

吕不韦在中国历史上应该是一位有数的大政治家,但他在生前不幸被迫害而自杀,在他死后又为一些莫须有的事迹所掩盖。他的存在的影子已经十分稀薄,而且呈现着一个相当歪曲了的轮廓。

以吕不韦的政治投机来说,动机虽不高尚,但是,将子楚立为嫡嗣,这对秦王室的内部稳定是有作用的。秦昭襄王是执政已有五十多年的老国王,太子安国君也是有五十多岁的老头子了,安国君有二十多个儿子,却迟迟没有确立嫡嗣,秦王室的此种状况显然潜伏着极大的不安定因素。吕不韦通过游说华阳夫人,并由她说服安国君,确立子楚为嫡嗣,使秦王去世后王室没有发生其子嗣为王位而争斗导致的内乱。这对当时天下形势需要由秦来完成统一的历史阶段而言,吕不韦显然是功不可没的。吕不韦入秦之初的四年之间,秦国连丧三王,国内政局混乱,叛乱迭起,蝗灾瘟疫不断,外部还有强敌趁机猛烈进攻。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面对内忧外患,时任相国的吕不韦充分调动全国物力,顺利渡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时期,平定了各地的叛乱,稳定了国内的政局;又有效地组织人力,击退了外敌的入侵。从公元前249年庄襄王继位,到秦王嬴政十年即公元前238年罢相,吕不韦作为秦相国把持朝政达12年之久,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都颇有建树,为秦国最后实现全国统一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据《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庄襄王死后,13岁的嬴政即位,“王年少,初即位,委国事大臣”。即是说,嬴政刚当秦国国王时,由于年龄小,国家大事委托大臣处理,就是委托相国吕不韦处理。吕不韦当时除任相国外,还有个称号叫“仲父”。“仲父”这个称号从何而来缺乏记载,但嬴政称吕不韦为“仲父”就是当时事实。“仲父”既不是官名,也不是爵名,而是颇具亲情色彩,类似于叔父、伯父这样的称呼。历史上最早被称为“仲父”的是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他帮助齐桓公改革,使齐国最早称霸,成为强国。齐桓公非常尊敬、信任管仲,将齐国朝政交给他,尊他为“仲父”。吕不韦被称“仲父”,一则表示他与嬴政的关系不同寻常;二则表示自己也要像管仲一样处理朝政,虽嬴政已是秦王,但请不要干涉。在此期间,吕不韦的政治才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为秦国的发展和强大起了重要作用。吕不韦辅政期间,继续对东方各国用兵,不断削弱各国的力量。秦对东方各国的打击,自秦昭襄王时就开始了。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8年),秦军在白起的率领下一举攻下了楚国的国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并在占领的地区设南郡,迫使楚国将国都迁到陈(今河南淮阳)。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赵国受到重创,40多万降兵被秦坑杀。秦庄襄王元年(公元前249年),吕不韦亲率秦兵灭掉东周,获得其河南、洛阳、穀城、平阴等七邑;秦又从韩国夺得战略位置重要的成■、荥阳,设立了三川郡。吕不韦辅佐嬴政后,继续维持对东方诸国的高压态势。在嬴政即位的当年,秦军全部占领了上党郡,接着又平定晋阳,设立了太原郡。经过连年征战,秦国的国土面积大大增加。秦国东进步伐的加快,引起了各国的恐慌。秦王政六年(公元前241年),楚赵燕魏韩五国联合起来共同进攻秦国,吕不韦在正面迎击的同时使用反间计,破坏联军首领信陵君与魏王的关系,导致信陵君被撤职,联军遂告瓦解,不仅粉碎了他们的进攻,并攻取韩、赵、魏许多土地,设东郡。东郡在今河南濮阳西南一带,已经接近山东了。此时,战争的格局日益明朗,秦的强势使东方各国纷纷设法自保。韩国为了自身利益,想出了一个办法,他们派著名水利专家郑国到秦国,表示愿意帮助秦国修建一条水渠,灌溉关中东部的土地。其实韩国的目的是以修水利工程为名,消耗秦国的人力、物力,达到其阻止或延缓秦国东征六国的目的。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既然郑国有意帮助秦国修建水利工程,吕不韦就予以支持。然而秦为修渠,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工程却进展缓慢。吕不韦觉察到韩国“疲秦”的阴谋,他派人将郑国抓起来,欲杀之。郑国见阴谋败露,不仅不慌张,反而很镇静地说他开始是作为韩国的奸细来的,的确是为了“疲秦”,但是这条水渠修成后只会对秦国有利,可建万世之功,“疲秦”不过是让韩国再拖延几年寿命而已。办事讲究“利”的吕不韦认为郑国说得有理,不但不杀他,还让他继续指挥将这条水渠修完。此渠完成后,长达150公里,横跨渭北高原,引泾河水灌溉关中低洼盐碱地并使其成为良田,“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在吕不韦居相位期间,秦国取得的土地至少有15个郡以上,占秦统一后全国总郡数的近二分之一。

2.中国文化的大功臣:吕不韦 尽管吕不韦在任相国时期取得的成绩巨大,但同时他也不得不面对两个棘手的问题:一是与渐渐长大的秦王嬴政的关系;二是与过去的情人现在任秦国太后的赵姬的关系。嬴政13岁即秦王位,赵姬此时为庄襄太后,她年纪尚不到30岁,耐不住深宫寂寞,孤枕难眠,她这位“听政”的太后便与“辅政”的相国吕不韦秘密来往。吕不韦经常随意出入宫闱,这对老情人又恢复了两性关系。宫娥彩女大都是太后的心腹,自然守口如瓶,而嬴政还是少年,不知其中隐秘。所以两个人暗地往来,与夫妻相似。嬴政一天天地长大了,太后赵姬却仍然时常宣召吕不韦入宫贪欢。吕不韦一方面因自己已逐渐年老而对“淫不止”的太后有力不从心之感,另一方面也意识到嬴政逐渐长大,迟早会知道此事,“恐觉祸及己”,于是决定抽身。这一决定本是正确的,可是他又错误地向太后推荐了床上功夫极好的嫪毐代替自己,亦为自己不得善终的结局埋下了祸根。当时盛行养士之风,即招引各种人才为己所用。战国时著名的四公子(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楚国春申君黄歇、魏国信陵君魏无忌)各养士三千人。在这些“士”中有各种人才,有的勇猛尚武,有的计谋多端,甚至还有鸡鸣狗盗者,他们替主人办各种事情,甚至帮助主人躲过危难。吕不韦很仰慕四公子养士的做法,认为秦虽然强大,却不养士是件耻辱的事。于是,“亦招致士,厚遇之,致食客三千人”。在吕不韦招揽的士人中,包括了各方面的人才,甚至包括后来在秦朝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李斯。随着嬴政一天天长大,吕不韦迟早要归政秦王。为了将自己的治国理念记载下来,影响秦王今后的施政,吕不韦决定编撰一部书。这部书要涵盖各种学派、各种思想,而主题是为统一服务。吕不韦所养的三千食客多是从东方到达秦国的人,可谓学派荟萃,各路人才济济一堂。《史记·吕不韦列传》说:“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对先秦诸子的思想进行了总结性的批判。《不二》篇中说:“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列子贵虚,陈骈贵已,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儿良贵后。”它认为,这不同的思想应当统一起来,“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统一后,才能“齐万不同,愚智工拙,皆尽力竭能,如出一穴”。统一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批判吸收的过程。所以,《吕氏春秋》对各家思想都进行了改造、发展与摒弃。例如,儒家主张维护君权,这种思想被《吕氏春秋》吸收了,但是它是以独特的面目出现的。它主张拥护新“天子”,即建立封建集权国家。《谨听》篇中说:“今周室既灾,而天子已绝,乱莫大于无天子。”《执一》篇中说:“天下必有天子,所以一之也,天子必执一,所以抟之也。一则治,两则乱。” 书写成后,吕不韦为了让人们知道他主编了这部书,更为了让嬴政知道这部书的权威性和重要性,他让人将这部书抄在竹简上,挂在咸阳城门之上,并附一个告示:“现在公布的是《吕代春秋》的全文,如有人能增删一字者,给予千金的奖励。” 改一个字就可得千金重奖,这简直是做梦也想不到的事。消息传出,顿时引起轰动。人们拥挤在一起,争着看《吕氏春秋》。哪本书没有几个可以改动的字呢?改个字就可得千金,就可发大财,这也太容易了。可是,怪事出现了,告示颁布了好多天,竟然没有一个人提出改动这部书的一个字。难道这部书真的尽善尽美,根本挑不出错来?难道咸阳的人水平低,看不出问题来? 其实仔细想想就能明白,任何书也不会十全十美,多少也会有点瑕疪。可是为什么咸阳没有人提出呢?不是这部书没有错的地方,而是人们因为惧怕吕不韦的权势,即使有问题也不敢提出来。东汉著名思想家王充就提出了这一看法,他在《论衡·自纪》中说:“夫贵,故得悬于市,富,故有千金副。观读之者,惶恐畏忌,虽见乖不合,焉敢谴一字?” 虽然《吕氏春秋》未必十全十美,但它确实是吕不韦执政期间所做的一件大事。在先秦诸子著作中,《吕氏春秋》被称为“杂家”,这个“杂”,不是杂乱无章,而是兼收并蓄,博采众家之长。这部书提倡在君主集权下实行无为而治,顺其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用这一思想治理国家,对于缓和社会矛盾,使百姓休养生息,恢复经济非常有利。秦王政九年(公元前238年),22岁的嬴政加冕亲政。尽管嬴政亲政后并未看重《吕氏春秋》,反而认为这是吕不韦向他的一次示威,使吕不韦欲以此书教育嬴政的目的并未达到。但是,《吕氏春秋》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司马迁称它“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在《报任安书》中甚至把它与《周易》、《春秋》、《国语》、《离骚》等相提并论。历代思想家、政治家对这部书亦相当重视。

3.美酒始、鸩酒终的悲哀结局 嬴政亲政后的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由于太后赵姬与嫪毐之事做得太过分,在朝廷、民间均产生了极坏的影响,嬴政愤而将其彻底铲除。嫪毐事牵连到吕不韦,因为嫪毐这个假太监当年进宫陪伴太后是他主使的,这是欺君之罪,本当连坐。嬴政考虑到吕不韦侍奉先王与辅政有功,功罪相抵,褫免相国职衔,保留文信侯爵位,勒令他“就国河南”,就是到他所封的领地去。嬴政这样处理,就是要让他远离政治中心,远离赵太后。而吕不韦却觉得自己离开咸阳,躲开京城这个政治漩涡,或许还会有些新的“作为”,甚至东山再起。来到自己的领地后,吕不韦又活跃起来了。他虽然没有了实权,但爵位仍在,经济收入丰厚;他任相国多年,政绩卓著,且结交广泛,有一定的社会影响,不像嫪毐那样臭名远扬。所以虽然失势,但前来拜访、探望的各诸侯国的使者宾客络绎不绝,他家门庭若市,非常热闹。《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说:吕不韦居封地“岁余,诸侯宾客使者相望于道,请文信侯”。可惜,本来十分精明的吕不韦再次走错了一步棋。他办事周详、仔细,回到河南封地后本应该闭门谢客,忍受寂寞,韬光养晦,好好总结自己的经验与教训。按他与嬴政曾共处赵地邯郸,看着他长大且有教育之功的微妙关系,如果低调做人,在嬴政坐稳王位后,感觉吕不韦对他没有威胁了,很可能不会对他采取进一步的行动,甚至可能再度起用他。然而,吕不韦太不谨慎了,他过高地估计了自己,也小看了嬴政。他在家里整日酒席不断,高朋满座,结果树大招风,招致昔日政敌的攻击以及嬴政的忌恨。吕不韦在封地的活动,传到了政治嗅觉很敏感的嬴政那里,刚亲政不久的嬴政需要安定而不是活跃的吕不韦可能造成的威胁,自然不能容忍其做法。秦王政十二年(公元前235年),嬴政派人给吕不韦送去一封信:“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这封信可以说是嬴政对吕不韦政治地位以及二人间特殊关系的彻底否定。意即:你吕不韦对秦国无功,不应该享受租税食邑;你吕不韦与我无亲,不该称仲父。一个既无功又不与我沾亲的人,与我有什么关系,赶快带上你的家属迁到边远的蜀地去。嬴政这封信,写得既霸道又违背客观事实。吕不韦对秦怎么会无功?没有他的努力,你嬴政能当上秦王吗?他任相国12年,秦土扩张一倍,不是功是什么!安国君和华阳夫人“请吕不韦(对子楚)傅之”,对子楚尚有师傅教导之功,对从小在他身边长大的嬴政又怎么没有教育之功,称为仲父,正是体现的这种教育之功,正是体现的与你嬴政存在特殊关系。嬴政现在要违背客观事实地这么说,只能说君权是无情的,现在身为秦王的嬴政要强词夺理地与一个已经失势的大臣彻底断绝关系了。面对这样一封绝情信,吕不韦无言可辩,他感叹自己的失误和命运的不济。他明白,他有三个失误:推荐嫪毐,养虎为患,低估了嫪毐的能量和野心;在嫪毐叛乱后没有旗帜鲜明地表示反对,使嬴政完全改变了对他的看法;回到封地河南后没有接受教训,低调做人,过于张扬,引起嬴政的怀疑,使嬴政下决心要除掉他。这三个失误使他将自己陷入了绝境,让他迁蜀地只是一种体面的说法,迟早嬴政是会要他的命的。看了这封信后,吕不韦感到了自己政治生涯的结束和人生末路的到来,与其最后被嬴政逼迫、折磨而死,不如自己结束生命。《史记·吕不韦列传》说:“吕不韦自度稍侵,恐诛,乃饮鸩而死。”意思是吕不韦想到自己已经被逐渐逼迫,害怕日后被杀,就喝下毒酒自杀而死。关于吕不韦之死,还有一个说法,即是说他自知最终免不了一死,为免受苦,于是在迁蜀路上取来鸩酒而自杀的。吕不韦一生苦心经营,先后将商贸和政治玩于股掌,以美酒始,以鸩酒终。客观评价此人,孙立群教授的一段话是十分中肯的:

9.吕氏春秋先己阅读理解及答案 篇九

下面是《吕氏春秋.先己》中的.文字,阅读后回答问题。

夏后伯启与有扈①战于甘泽而不胜。六卿请复之,夏后伯启曰:“不可。吾地不浅②,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③不善也。”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④,钟鼓不修⑤,子女不饬⑥,亲亲长长,尊贤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

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⑦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注]①夏后伯启、有扈:古代人名。②浅:狭,窄小。③教:这里指教化。④张:乐器上弦。⑤修:设置。⑥饬:通“饰”,修饰。⑦论:评定。

(1)解释选文中加粗的词语。

战:________

期年:________

(2)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第一段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作战 满一年

(2)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

(3)①这是(因为)我德行浅薄,教化不好(的缘故)。(“是”“善”)

②所以想要战胜别人,就一定要先战胜自己。(“故”“胜”)

10.《吕氏春秋》有始览原文 篇十

【有始】

一曰:天地有始,天微以成,地塞以形,天地合和,生之大经也。以寒暑日月昼夜知之,以殊形殊能异宜说之。夫物合而成,离而生。知合知成,知离知生,则天地平矣。平也者,皆当察其情,处其形。天有九野,地有九州,土有九山,山有九塞,泽有九薮,风有八等,水有六川。何谓九野?中央曰钧天,其星角、亢、氐;东方曰苍天,其星房、心、尾;东北曰变天,其星箕、斗、牵牛;北方曰玄天,其星婺女、虚、危、营室;西北曰幽天,其星东壁、奎、娄;西方曰颢天,其星胃,昴,毕;西南曰朱天,其星觜巂、参、东井;南方曰炎天,其星舆鬼、柳、七星;东南曰阳天,其星张、翼、轸。何谓九州?河、汉之间为豫州,周也;两河之间为冀州,晋也;河、济之闲为兖州,卫也;东方为青州,齐也;泗上为徐州,鲁也;东南为扬州,越也;南方为荆州,楚也;西方为雍州,秦也;北方为幽州,燕也。何谓九山?会稽、太山、王屋、首山、太华、岐山、太行、羊肠、孟门。何谓九塞?大汾、冥厄、荆阮、方城、殽、井陉、令疵、句注、居庸。何谓九薮?吴之具区,楚之云梦,秦之阳华,晋之大陆,梁之圃田,宋之孟诸,齐之海隅,赵之钜鹿,燕之大昭。何谓八风?东北曰炎风,东方曰滔风,东南曰熏风,南方曰巨风,西南曰凄风,西方曰飂风,西北曰厉风,北方曰寒风。何谓六川?河水、赤水、辽水、黑水、江水、淮水。凡四海之内,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水道八千里,受水者亦八千里。通谷六,名川六百,陆注三千,小水万数。凡四极之内,东西五亿有九万七千里,南北亦五亿有九万七千里。极星与天俱游,而天枢不移。冬至日行远道,周行四极,命曰玄明。夏至日行近道,乃参于上。当枢之下无昼夜。白民之南,建木之下,日中无影,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天地万物,一人之身也,此之谓大同。众耳目鼻口也,众五谷寒暑也,此之谓众异。则万物备也。天斟万物,圣人览焉,以观其类。解在乎天地之所以形,雷电之所以生,阴阳材物之精,人民禽兽之所安平。

【应同】

二曰:凡帝王者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螾大蝼。黄帝曰:“土气胜。”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及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禹曰:“木气胜。”木气胜,故其色尚青,其事则木。及汤之时,天先见金刃生於水。汤曰:“金气胜。”金气胜,故其色尚白,其事则金。及文王之时,天先见火赤乌衔丹书集于周社。文王曰:“火气胜。”火气胜,故其色尚赤,其事则火。代火者必将水,天且先见水气胜。水气胜,故其色尚黑,其事则水。水气至而不知数备,将徙于土。天为者时,而不助农於下。类固相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鼓宫而宫动,鼓角而角动。平地注水,水流湿;均薪施火,火就燥;山云草莽,水云鱼鳞,旱云烟火,雨云水波,无不皆类其所生以示人。故以龙致雨,以形逐影。师之所处,必生棘楚。祸福之所自来,众人以为命,安知其所。夫覆巢毁卵,则凤凰不至;刳兽食胎,则麒麟不来;干泽涸渔,则龟龙不往。物之从同,不可为记。子不遮乎亲,臣不遮乎君。君同则来,异则去。故君虽尊,以白为黑,臣不能听;父虽亲,以黑为白,子不能从。黄帝曰:“芒芒昧昧,因天之威,与元同气。”故曰同气贤於同义,同义贤於同力,同力贤於同居,同居贤於同名。帝者同气,王者同义,霸者同力,勤者同居则薄矣,亡者同名则觕矣。其智弥觕者,其所同弥觕;其智弥精者,其所同弥精。故凡用意不可不精。夫精,五帝三王之所以成也。成齐类同皆有合,故尧为善而众善至,桀为非而众非来。《商箴》云:“天降灾布祥,并有其职。”以言祸福人或召之也。故国乱非独乱也,又必召寇。独乱未必亡也,召寇则无以存矣。凡兵之用也,用於利,用於义。攻乱则脆,脆则攻者利;攻乱则义,义则攻者荣。荣且利,中主犹且为之,况於贤主乎?故割地宝器,卑辞屈服,不足以止攻,惟治为足。治则为利者不攻矣,为名者不伐矣。凡人之攻伐也,非为利则因为名也。名实不得,国虽强大者,曷为攻矣?解在乎史墨来而辍不袭卫,赵简子可谓知动静矣!

【去尤】

三曰:世之听者,多有所尢。多有所尢,则听必悖矣。所以尤者多故,其要必因人所喜,与因人所恶。东面望者不见西墙,南乡视者不睹北方,意有所在也。人有亡鈇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鈇也;颜色,窃鈇也;言语,窃鈇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鈇也。抇其谷而得其鈇,他日,复见其邻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鈇者。其邻之子非变也,己则变矣。变也者无他,有所尢也。邾之故法,为甲裳以帛。公息忌谓邾君曰:“不若以组。凡甲之所以为固者,以满窍也。今窍满矣,而任力者半耳。且组则不然,窍满则尽任力矣。”邾君以为然,曰: “将何所以得组也?”公息忌对曰:“上用之则民为之矣。”邾君曰:“善。” 下令,令官为甲必以组。公息忌知说之行也,因令其家皆为组。人有伤之者曰: “公息忌之所以欲用组者,其家多为组也。”邾君不说,於是复下令,令官为甲无以组。此邾君之有所尢也。为甲以组而便,公息忌虽多为组,何伤也?以组不便,公息忌虽无为组,亦何益也?为组与不为组,不足以累公息忌之说,用组之心,不可不察也。鲁有恶者,其父出而见商咄,反而告其邻曰:“商咄不若吾子矣。”且其子至恶也,商咄至美也。彼以至美不如至恶,尢乎爱也。故知美之恶,知恶之美,然後能知美恶矣。《庄子》曰:“以瓦殶者翔,以钩殶者战,以黄金殶者殆。其祥一也,而有所殆者,必外有所重者也。外有所重者泄,盖内掘。”鲁人可谓外有重矣。解在乎齐人之欲得金也,及秦墨者之相妒也,皆有所乎尤也。老聃则得之矣,若植木而立乎独,必不合於俗,则何可扩矣。

【听言】

四曰:听言不可不察,不察则善不善不分。善不善不分,乱莫大焉。三代分善不善,故王。今天下弥衰,圣王之道废绝。世主多盛其欢乐,大其钟鼓,侈其台榭苑囿,以夺人财;轻用民死,以行其忿。老弱冻馁,夭瘠壮狡,汔尽穷屈,加以死虏。攻无罪之国以索地,诛不辜之民以求利,而欲宗庙之安也,社稷之不危也,不亦难乎?今人曰:“某氏多货,其室培湿,守狗死,其势可穴也。”则必非之矣。曰:“某国饥,其城郭庳,其守具寡,可袭而篡之。”则不非之。乃不知类矣。《周书》曰:“往者不可及,来者不可待,贤明其世,谓之天子。” 故当今之世,有能分善不善者,其王不难矣。善不善本於义,不於爱。爱利之为道大矣。夫流於海者,行之旬月,见似人者而喜矣。及其期年也,见其所尝见物於中国者而喜矣。夫去人滋久,而思人滋深欤!乱世之民,其去圣王亦久矣。其愿见之,日夜无间。故贤王秀士之欲忧黔首者,不可不务也。功先名,事先功,言先事。不知事,恶能听言?不知情,恶能当言?其与人谷言也,其有辩乎,其无辩乎?造父始习於大豆,蜂门始习於甘蝇,御大豆,射甘蝇,而不徙人以为性者也。不徙之,所以致远追急也,所以除害禁暴也。凡人亦必有所习其心,然後能听说。不习其心,习之於学问。不学而能听说者,古今无有也。解在乎白圭之非惠子也,公孙龙之说燕昭王以偃兵及应空洛之遇也,孔穿之议公孙龙,翟翦之难惠子之法。此四士者之议,皆多故矣,不可不独论。

【谨听】

五曰:昔者禹一沐而三捉发,一食而三起,以礼有道之士,通乎己之不足也。通乎己之不足,则不与物争矣。愉易平静以待之,使夫自得之;因然而然之,使夫自言之。亡国之主反此,乃自贤而少人。少人则说者持容而不极,听者自多而不得。虽有天下,何益焉?是乃冥之昭,乱之定,毁之成,危之宁。故殷周以亡,比干以死,悖而不足以举。故人主之性,莫过乎所疑,而过於其所不疑;不过乎所不知,而过於其所以知。故虽不疑,虽已知,必察之以法,揆之以量,验之以数。若此则是非无所失,而举措无所过矣。夫尧恶得贤天下而试舜?舜恶得贤天下而试禹?断之於耳而已矣。耳之可以断也,反性命之情也。今夫惑者,非知反性命之情,其次非知观於五帝三王之所以成也,则奚自知其世之不可也?奚自知其身之不逮也?太上知之,其次知其不知。不知则问,不能则学。《周箴》曰: “夫自念斯学,德未暮。”学贤问,三代之所以昌也。不知而自以为知,百祸之宗也。名不徒立,功不自成,国不虚存,必有贤者。贤者之道,牟而难知,妙而难见。故见贤者而不耸,则不惕於心。不惕於心,则知之不深。不深知贤者之所言,不祥莫大焉。主贤世治,则贤者在上;主不肖世乱,则贤者在下。今周室既灭,而天子已绝。乱莫大於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今之世当之矣。故当今之世,求有道之士,则於四海之上,山谷之中,僻远幽闲之所,若此则幸於得之矣。得之,则何欲而不得?何为而不成?太公钓於滋泉,遭纣之世也,故文王得之而王。文王,千乘也;纣,天子也。天子失之,而千乘得之,知之与不知也。诸众齐民,不待知而使,不待礼而令。若夫有道之士,必礼必知,然後其智能可尽。解在乎胜书之说周公,可谓能听矣;齐桓公之见小臣稷,魏文侯之见田子方也,皆可谓能礼士矣。

【务本】

六曰:尝试观上古记,三王之佐,其名无不荣者,其实无不安者,功大也。《诗》云:“有唵凄凄,兴云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三王之佐,皆能以公及其私矣。俗主之佐,其欲名实也,与三王之佐同,而其名无不辱者,其实无不危者,无公故也。皆患其身不贵於国也,而不患其主之不贵於天下也;皆患其家之不富也,而不患其国之不大也。此所以欲荣而愈辱,欲安而益危。安危荣辱之本在於主,主之本在於宗庙,宗庙之本在於民,民之治乱在於有司。《易》曰: “复自道,何其咎,吉。”以言本无异,则动卒有喜。今处官则荒乱,临财则贪得,列近则持谏,将众则罢怯,以此厚望於主,岂不难哉!今有人於此,修身会计则可耻,临财物资尽则为己,若此而富者,非盗则无所取。故荣富非自至也,缘功伐也。今功伐甚薄而所望厚,诬也;无功伐而求荣富,诈也。诈诬之道,君子不由。人之议多曰:“上用我,则国必无患。”用己者未必是也,而莫若其身自贤。而己犹有患,用己於国,恶得无患乎?己,所制也;释其所制而夺乎其所不制,悖。未得治国治官可也。若夫内事亲,外交友,必可得也。苟事亲未孝,交友未笃,是所未得,恶能善之矣?故论人无以其所未得,而用其所已得,可以知其所未得矣。古之事君者,必先服能,然後任;必反情,然後受。主虽过与,臣不徒取。《大雅》曰:“上帝临汝,无贰尔心。”以言忠臣之行也。解在郑君之问被瞻之义也,薄疑应卫嗣君以无重税。此二士者,皆近知本矣。

【谕大】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教师的十个新角色下一篇:呼吸内科习题

付费复制
学术范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