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教学设计与反思

2024-10-04

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教学设计与反思(12篇)

1.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一

《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教学设计 甘肃省榆中学第四中学

周新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理想的含义;理想的重要作用;实现理想的途径。

2、过程与方法:理解理想的重要性;能找到自己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掌握实现理想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人生理想,激励自己不断超越自己,感受实现自身价值的喜悦;愿意脚踏实地、全力以赴地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付出努力。

二、教学重点:理想的作用和实现理想的途径。

三、教学难点:实现理想的途径。

四、教学时数:1课时。

五、教学方法:启发法、讨论法。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显示理想的重要性

《毛毛虫的悲剧》 和流沙河《理想》 讲授新课:

一、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

1、给未来插上翅膀

(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

活动一:利用《理想树》谈谈自己的理想,你自己的理想是什么? 理想的含义:理想是我们在学业成就、未来职业、道德人格甚至是家庭生活方面追求的目标,代表着我们对生命的一种盼望,反映了我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2)理想对人生的重要作用

【小张报考研究生】——小张的理想

本活动说明了:理想的个人作用————人生需要理想。理想就像罗盘,引导人生航船的方向;理想就像航船,一程一程向前推进,不断驶向幸福的彼岸;理想总是指向未来,表现为奋斗目标,对人的行为有导向、驱动和调控的作用;在人生发展的过程中,理想激励着我们不断超越自己,让我们充满了实现自身价值的喜悦,使我们的人生充满幸福。历史上名人伟人的理想————说明了理想的社会作用:推动了社会向前发展

2、通向理想之路

(1)理想与现实之间总会存在差距 我们都希望实现自己的理想,但由于外在环境和自身条件的局限,理想和现实之间总会有些差距。

活动:讨论P129页举例中三位同学的理想【他们的理想能够实现吗】 你对他们的理想有什么看法?

上面三位同学能树立自己的理想是对的,但他们在树立自己的理想时,只考虑到了自己的有利条件,没有考虑到自己的不利条件。

柏惠——机会(外在因素)韩澎——自身(自身条件)

宋哲——家庭(外在因素)(2)实现理想的途径

日本著名运动员:山田本一的事例:说明实现理想需要对人生作出规划

杨振宁的事例:说明我们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等实际情况适时调整自己的理想,缩短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漫画说明实现理想就要脚实地、全力以赴、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等 李静的事例:实现理想需要不断增强自身能力,提高自身素质

活动:有关理想实现的格言及意义。课堂小结:

我们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理想,要实现这个理想,不仅需要我们作出科学合理的规划,更要全力以赴,不屈不挠。这样才能在将来的升学和就业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2.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二

研讨话题一:应如何认识体育中考的价值?您是怎么看待体育中考的具体实施和目前采用的评价标准的?

体育中考对学生训练起着积极作用, 对体育教学有带动、促进、督促提高的作用, 会引起领导、家长、体育教师的重视。分数是家长关注的一个话题, 体育中考同样会引起家长、社会的关注。在应试教育的今天, 学生的考分至上已成为整个社会不争的事实。所以, 在初中生升学考试中加试体育, 已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再看看我们身边的小胖子、小眼镜、小豆芽菜, 如果没有体育中考, 孩子的身体素质将越来越糟糕。

——山东张敬友、北京张振峰

体育中考能促进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 尤其是初三的体育教学;使学校、家长、学生对体育加以重视, 提高体育教师的地位;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由被动到主动;学生的身体素质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尤其是初三学生。

——山东杨正伟、江苏仇小进

体育中考的价值:提升学生的身体机能;引起了学校领导、学生家长、社会人士等对学校体育的关注。

—山东杨清妍

中考体育加试有一定价值, 但并不是最好的方式, 一定程度上, 只是由于现阶段为了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提高学生体质不得以而为之的举措。

——吉林武长河

体育中考的评价本身定位是促进更多学生参与体育学习与锻炼, 促进各学校开展好本校的学校体育工作, 体育中考的评价虽有甄别优劣的功能, 但这不是设置体育中考的倡议者的本意。

——江苏夏春华

笔者所在地区体育中考总分60分, 已经实施了3年。目前, 体育中考的各种制度基本符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体育中考本身已经引起学校、家庭及社会的关注, 其中, 考试是否公正是大家首要关注的问题。从测试情况来看, 农村学生考试成绩高于县城。此外, 各个学校也非常重视督促体育教师平时注重学生的体质提高。

——山东孔庆娟

平时成绩考查, 是赋予体育教师的权力, 但是, 是否真正得到落实?实际上, 由于多方的压力, 很多考查流于形式, 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成绩, 反映学生的状况。

——江苏孙立同、山东张敬友

怎样把体育中考和体育教学有机地结合, 要在项目的设置上下工夫, 例如, 要结合体育课表现、体能、技能 (把初中要学的重点都设为项目) ;考试项目可采用青岛的考前摇号定项目模式, 避免考什么练什么。

——吉林武长河

评分标准制订的初衷是让学生重在参与, 重在学生参与体育的过程, 重在让学生体验到体育的乐趣, 为学生终身体育打下基础。但目前体育中考让一些地区的初中的体育教学变成了应试教学。当然, 也有地区不是这样, 如, 南通体育中考就有一个考试库, 考试库中有二三十个体育项目。

——江苏仇小进

考试并不是要拉开分数, 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得到锻炼。目前的评价标准尺度对有些学生来说当然有失偏颇, 比如说跳绳, 不同体格和体型的学生应该区别对待, 但这要有一个细化的过程, 评价机制如果真正达到公平、公正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重庆张艳丽、山东杨清妍

话题小结:体育中考, 其操作部分是成熟的, 也是有其价值的。通过研讨, 参与教师一致认为:中考的存在, 引起了学校领导、学生家长、社会人士等对学校体育的关注;激发了学生的体育锻炼热情;提升了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整体综合素质, 优化了学校体育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但同时, 对于中考的分数设置与内容也提出了建议。

——山东杨正伟

研讨话题二:基于您所在的地区实际情况, 您认为体育中考能否带动学校、家庭、社会对学校体育的重视, 具体现状如何?

当下的体育中考, 都是提前公布考试的具体内容, 从某种程度上讲, 助长了应试教育, 导致了“考什么练什么”的现状。要想真正实现体育教学的素质教育, 各地区要提前公布多项适合当地开展的体育项目, 要求在教学中必须实施, 同时设为中考项目。并在毕业升学考试时, 把这些必学的项目按素质的侧重点进行分类, 让学生在考试现场抽签决定考试内容, 然后现场测试。

——河北陈利路

对于部分省市体育中考适度拉大分差的做法,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引起学校、家庭对体育中考有所重视, 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及学生技能体能的提升需要一个综合的配套教育的督导机制。

——山东中尹耀

体育中考不是目的, 而是一种手段, 应通过考试引起社会、学校、家庭对学校体育的重视, 最终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 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但目前, 这种重视是阶段性的, 功利性较强。

——山东陈红娟、江苏王云龙

客观地说, 中考体育带动了学校、家庭、社会对学校体育的重视, 但是这个“重视”只是重视学生在中考体育中能否拿到满分, 而不是真正关心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 或学生学了多少运动技能, 学生能否积极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因此, 对体育中考的价值的认识与开发还有待提高。

——江苏吴洪椿

正因为体育考试被纳入中考, 才调动了学校、家庭和社会对体育考试的共同关注, 这是事实存在, 也能够直接促进学生对相应项目的重视。目前的现状是, 家长注重分数, 社会注重健康, 学校注重考核。

——重庆张艳丽、山东李向东

学校重视, 因为其涉及学校的考核;社会重视, 因为在应试教育背景下, 分数是家长关注的一个话题, 体育中考同样会引起家长、社会的关注;家长重视, 因为其涉及子女升学。目前, 学校往往在初一、初二会正常开展教学, 同时针对前几年的考试项目针对性地加入相应课课练内容;到了初三, 则针对中考进行相应的身体素质练习, 中考项目公布后, 再针对弱项由教师指导进行练习;体育中考一旦结束, 体育课也随之停课。由此, 体育中考成为了应试教育的产物, 这对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很不利。

——山东罗兆杰、山东高始玲

要学生加强体育锻炼, 最根本的做法是把运动时间还给学生, 让学生到阳光下去跑、去跳、去尽情释放活力, 而不是盲目地“逼”他们在紧张的学习情况下还得应付体育考试。因此, 学校、家长都应该认识到:体育中考重在培育激发, 而非重在分数。

——山东穆乃国

学校、班主任、体育教师应通过必要的渠道给家长与学生“施压”, 如家长会、家长开放日。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多强调体育中考的重要性, 促进整个“环境”对该问题的重视, 这也有助于从一定程度上促进观念的转变。体育中考本身应是一种促进, 在这样的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 这也是无奈之举。

——江苏夏春华

对于实施操作, 要做到客观对待, 就应该把这个评价过程放在平时, 通过对平时的各项测评进行打分, 然后再上报。把评价分散地放在平时, 上级部门应在平时组织人员进行监督、评测, 学校领导、班主任、家长和体育教师应多注重平时, 这样平时重视了, 学生好的健身习惯也就慢慢形成了。

——安徽张伟

话题小结:只有学校领导、家长、学生都重视起来, 并被社会关注, 体育活动才能轰轰烈烈地开展, 体育中考才能不被忽略。提高社会、家长和考生对初中升学体育考试的认识, 转变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 才能形成社会、学校和家长关心学生身体素质全面发展的良好局面, 才能通过体育考试使学生的身体素质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山东罗兆杰

研讨话题三:对于体育中考, 该由谁来关注, 如何关注才能真正发挥体育中考的教育职能?

首先, 需要全社会关注体育中考, 要有一个健康的大环境;其次, 需要领导关注;第三, 需要体育工作者的关注。因此, 体育中考需要全社会都来重视, 不是某个人的事情, 而且关键是落实。

——安徽张伟、山东吴振

对体育中考的关注与实施应该成为一种内需, 当学生真的走上社会就业, 面对生活各方面的压力, 身体需要了, 那体育就会从要求变成一种需求。所以现阶段, 中考这个强制手段是必要的, 甚至应该涉及到升学就业等各个方面。把体育基本素质系统地执行下去, 让强制变成一种习惯, 笔者认为这就会从根本上解决“做事一阵风, 不做的瞎起哄”的局面, 也会更加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与关注, 也能真正发挥体育中考的教育职能。

——山东李宁宁、江苏王云龙

体育教师关注是首要前提, 其次是学校领导的重视, 第三是要引起家长的关注。另外, 体育中考不应只是初中体育教师“关注”的事情, 小学阶段体育教师应抓住学生各项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 合理有效地安排好小学体育课, 为体育中考打好基础。

——江苏凌志雄、山东张敬友

体育升学考试能够起到“指挥棒”的作用, 换个角度思考一下, 即体育升学考试也能够对学校体育课堂教学起到推动作用, 因此, 应该在现有的体育考试制度的基础上加以改进, 从而充分发挥体育升学考试的导向作用, 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只有提高社会、家长和考生对初中升学体育考试的关注与认识, 转变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 才能形成社会、学校和家长关心学生全面发展的良好局面, 才能通过体育考试, 使学生的身体素质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四川段小莉

自身关注, 说明学生能关注到自身的身体健康重要性, 因此, 最该关注的应该是学生。谁关注都不如学生关注, 无论谁关注最后还是要落脚于学生自身, 因此, 应想方设法教育学生, 这也是体育工作者的重任。在“阳光体育运动”大力推行的今天, 领导、教师们应从自身做起, 真正认识和理解体育运动的意义和价值, 主动带领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 解放学生身心, 锻炼学生身体, 并制订切实可行的锻炼计划,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阳光”的普照。

——山东穆乃国、山东高始岭

既然有体育中考这个机会, 体育教师就应趁此东风, 围绕本地中考的测试项目, 在平时的体育课中做好不同的教学设计, 让学生在健康快乐中真正得到实惠, 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成绩, 让体育中考不再是一种压力。笔者认为, 这就是体育教师关注的良好价值体现。

——重庆张艳丽、江苏夏春华

话题小结:体育中考是有价值的, 是应该被关注的, 是应该引起重视的, 这是我们基本的观点。那么, 体育中考既然存在着, 就应该和现在体育教育的大背景相统一, 真正的体育中考所应发挥的是其导向作用, 将学生“导向”操场, “导向”自觉主动地锻炼身体, 与“终身体育”相挂钩, 也真正发挥体育中考的教育职能作用。

——山东杨正伟

研讨话题四:体育中考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终身体育”这一指导思想下, 该如何在实践中相统一?请您结合教学实践体会谈谈自己的经验。

首先, 要转变考核目的——体育中考不是“应试体育”, 其重点不在“考”而在“育”。考核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几项健身的方法, 养成日常参与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增强体质, 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获得全面健康的发展。其次, 要转变陈旧观念——领导、教师们应从自身做起, 真正认识和理解体育运动的意义和价值, 主动带领孩子走向操场, 解放其身心, 锻炼其身体;并制定切实可行的锻炼计划。第三, 要充实考核项目——体育中考的项目应多样化, 不能只是一味地跑、跳、投, 应引入如跳绳、踢毽子、技巧、传统项目、球类等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的项目, 这样, 学生的自主权也就大大提高, 学生有了选择的余地, 既能发挥自身的优势, 也能提高锻炼的兴趣与考核的科学性, 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第四, 要优化考核方法, 可采取“选考”+“必考”+“平时表现”三结合的方式。第五, 要转变教学思想——体育教师在教学内容, 及教学的形式、方法、手段上, 要改变乏味枯燥的教学模式, 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 使学生逐步建立起自觉锻炼的习惯, 充分享受运动的乐趣, 奠定坚实的身体基础。

——山东穆乃国

体育中考项目是根据当地学生的实际情况经过科学研究而设定的项目, 有其特殊的价值, 可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发展, 学生获得强健的体魄, 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会随之提高, 会进一步寻求运动带来的愉悦感;通过学会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来实现个人参与的自我促进, 在学校甚至在将来走出校门, 都将是促其实现“终身体育”的一种途径。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中要让学生活动起来, 培养学生各方面的体育特长, 选择适合学生练习的体育项目, 在体育中考中让学生能够自主选择喜欢的运动项目, 为“终身体育”目的达成奠定基础。

——安徽古明、重庆张艳丽

体育考试应与学校体育课程教学相结合, 与学生日常锻炼过程相结合, 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相结合, 与过程性考查相结合, 与学生体育兴趣爱好和特长相结合。采取“必考+选考项目”相结合的方式, 提高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体育考试项目应提前两个月公布, 从体育中考题库中随机抽取, 既增进了学生自主锻炼的意识, 又促进学生体能的全面发展。

——江苏刘松林

话题小结:体育中考要在“终身体育”这一指导思想下进行, 不能只局限于由最后一次考试决定体育成绩, 应将考试贯穿于初中三年的教学中, 要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列入考试内容;考试的项目要多, 要将初中的教学内容列入到考试中, 这样才会避免“你考几项我练几项”的应试教育;要将考试的部分权限下放给学校、体育教师, 上级主管部门只要做好抽测与督查工作, 这样就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体育中考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实践中的统一, 最终实现终身体育的目的。

——江苏仇小进

研讨综述:正确认识体育中考

一、体育中考的价值何在?如何更好地体现其价值?

通过研讨, 大家认为体育中考具有的价值取向, 超出其本身的价值。其一, 体育中考促使体育教学与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得到加强;其二, 体育中考加强了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联系, 增强了体育学科的地位, 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一样成为初升高评价和选拔学生一个重要内容;其三, 有助于推进高考体育的落实, 具有现实意义, 更能体现其教育价值、社会功能及体育效率。但发挥其作用, 还需要各方的努力, 营造有利于诚信的学校体育教育氛围和考试制度。“体者, 载知之舟, 而寓道德之舍。”谁都明白其中内涵, 真正把体育学科放在其应有位置才是正道。

二、营造宽松的阳光体育中考环境, 走出应试体育的怪圈

近些年来, 体育中考出现了主管部门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练什么的现象, 不考的体育项目被忽视了, 体育教学就成了备考训练, 使学校体育工作偏离了正确方向;因体育考试分值较小, 有些文化课成绩好的学生, 不重视体育考试。对此, 建议加大考试分值, 对体育中考可尝试在初中三年中每年进行一次考试, 把初一至初三的三年考试平均成绩作为初升高的体育考试成绩, 这样既合情又合理, 体现了体育的公平性、连续性、客观性, 可以有效防止“应试体育”的出现。另外, 由于各地条件不一样, 建立严密的考试程序, 科学设置考试项目, 制订合理的评分标准势在必行。其中, 在选择考试项目时, 应采取必考项目和选考项目相结合的方式;项目确定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身体形态、生理特点, 项目确定后评分标准应细化, 应考虑学生实际, 不要一刀切, 要给学生选择的权利。如, 原地推铅球、投掷实心球项目评分时, 如果不分体重、身高一概而论, 对身体单薄而瘦小的学生显失公平。

三、坚持“三结合”, 关注差异性, 实现体育中考的价值

3.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B卷 篇三

教师备课、备考伴侣 专注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建设

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B卷)

一、单项选择题

1.通往理想的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

A.艰苦奋斗、团结进取 B.合作竞争、勇往直前 C.坚持不懈、迎难而上 D.脚踏实地、全力以赴 2.为实现心中的理想,需要()

①脚踏实地、全力以赴 ②不断增强自身能力 ③提高自身素质 ④不屈不挠.坚持不懈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3.以下关于理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理想反映了我们对生活的积极的态度 B.理想像罗盘,引导人生航船的方向

C.人生就是立足现实,不断追求各种具体理想的里程 D.现实是美好的,而理想中既有美好的一面,也有丑陋的一面 4.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性表现为()A.理想就是现实,现实就等于理想 B.现实是理想的基础,理想是未来的现实

C.确立了坚定的信念,而理想中既有美好的一面,也有丑陋的一面 D.现实总是美好的,而理想中既有美好的一面,也有丑陋的一面

5.王炎学习成绩优异,喜欢绘画,希望有一天到法国学习绘画艺术,但他的家境并不富裕,生活很拮据。可见理想与现实之间总会有些差距,在现实生活中,你认为这种差距是由于 造成的。()

适用于新课程各种版本教材的教学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400-715-6688

第1页

《恒谦教育教学资源库》

A.外在环境 B.自身条件 C.外在环境和自身条件 D.家庭原因 6.理想对人的行为有如下作用()

教师备课、备考伴侣 专注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建设

①导向作用 ②驱动作用 ③调控作用 ④抑制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7.“母鸡的理想是在庭院中悠闲地觅食,所以它的翅膀就不能飞翔;雄鹰的理想是在蓝天中翱翔,所以才有了搏击风雨的强健翅膀”。这句话告诉我们()A.不同的理想可以造就不同的人生 B.理想必须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C.理想能否实现是命中注定的 D.我们在谈理想是应立足现实

8.著名诗人流沙河在《理想》中写道:“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下面对理想理解正确的是()A.只要有理想都必定能实现 B.凡是理想都是崇高的 C.理想能看得见,摸得着

D.理想就像罗盘,引导人生航船的方向

9.“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列夫•托尔斯这句话主要表明()A.人生就是立足现实不断迫求各种理想的历程 B.人们在追求自己理想的过程中.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 C.人生需要理想,理想对人的行为有导向、驱动和调控作用

适用于新课程各种版本教材的教学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400-715-6688

第2页

《恒谦教育教学资源库》

D.理想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途径

教师备课、备考伴侣 专注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建设

10.比尔•盖茨少年时代曾说过,与其做一棵草坪里的小草,还不如成为一株耸立于秃丘上的橡树。因为小草随风飘摇,毫无追求,而橡树则高大挺拔,昂首苍穹。此言影响了他的一生。可见,比尔•盖茨的成功是因为()A.从小就有与从不同的性格 B.从小就懂得尊重长辈 C.从小就具有远大的理想 D.从小就有聪明的头脑 1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话告诉我们,理想的实现()

①需要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②要脚踏实地的努力 ③只要制定人生计划就行 ④只要有强烈的热情就行

A.①③ B.①④ C.①② D.③④

12.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但由于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的限制,理想和现实之间总会有一些差距,甚至有些理想无法实现。这时候我们可以这样想()①我们不需要理想,因为它无法实现

②我们不需要理想,因为它带来消极影响,让我们对未来丧失信心 ③理想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可以根据实际适当调整自己的理想 ④理想的实现就是一个突破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限制的奋斗过程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3.理想是对未来的一种向往和追求。下列说法属于社会理想的是()A.李想同学立志要成为计算机专家 B.钱途的父亲制订购置轿车的计划 C.东海商场承诺坚守诚信、合法经营 D.盐城市确立提前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

适用于新课程各种版本教材的教学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400-715-6688

第3页

《恒谦教育教学资源库》

教师备课、备考伴侣 专注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建设

14..在学完《通向理想之路》这一内容后,汤月说:“我的理想是当一名建筑设计师。”那么,你认为他要实现自己的理想,最根本的道路是()A.脚踏实地,全力以赴 B.理智面对学习压力 C.学会走捷径 D.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15.列夫·托尔斯泰说过:“要有生活目标,一辈子的目标,一段时期的目标,一个阶段的目标,一年的目标,一个月的目标,一个星期的目标,一天的目标,一个小时的目标,一分钟的目标。”这段话告诉我们,实现理想()A.要有一个非同常人的计划 B.需要对人生作出规划

C.要设计一个难以达到的目标 D.要设计一个与列夫·托尔斯泰一样的目标

二、分析说明

16.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在生活中每个人确实都要有理想,请你帮助下面三名同学分析: A:认为自己长得漂亮,很想成为一名歌星。虽然多次参加歌唱比赛都失败了,但是她还是对自己很有信心,始终相信终有一天会被伯乐看中。

B:虽然身材矮小,但很灵活,在学校打篮球小有名气,觉得自己迟早会成为一名篮球运动员的。

C:学习成绩优异,喜欢绘画,希望有一天到国外学习绘画艺术,但他的家境并不富裕,这是他面临的最大实际困难。

(1)你认为他们这些理想容易实现吗?为什么?

适用于新课程各种版本教材的教学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400-715-6688

第4页

《恒谦教育教学资源库》

(2)若他们要把理想变为现实,应该怎样做?

三、探究实践

教师备课、备考伴侣 专注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建设

17.青春不能没有理想,理想是灯,照亮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让我们放飞自己的理想,收获明天的希望。请你为自己设计三张“名片”。(1)第一张:“我的理想,我的梦”

(2)第二张:“成长中的我”(要求:反映你在初中毕业时作出的一次重要选择,那时的学习和工作情况?为实现理想所做的努力)

(3)第三张:“成熟了的我”(要反映你在实现理想过程中遇到的重大困难,以及理想的实现情况及对一名中学生的忠告等)

适用于新课程各种版本教材的教学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400-715-6688

第5页

《恒谦教育教学资源库》

参考答案

1.D 2.C 3.D 4.B 5.C 6.A 7.A

教师备课、备考伴侣 专注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建设

8.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理想的认识。材料说明了理想对于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作用,据此分析,D项符合题意;A、B两项观点片面,没有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理想的多样性;C项观点错误,理想是一种对未来的规划,是一种目标,是看不见、摸不着的。9.C 10.C 11.C 12.B 解析:当理想与现实有差距时,一方面可以调整理想,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自己的奋斗突破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局限,可见③④是正确的做法。①认为理想无法实现的观点是错误的,②否认了理想的重要作用,也是错误的。故选B。

13.D 解析:该题考查对理想类型的理解和认识。理想有个人理想、职业理想和社会理想。只有D属于社会理想。

14.A 解析:一个人通向理想的道路可能有很多条,但最根本的道路是自己脚踏实地、全力以赴地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因此选A。

15.B 解析:托尔斯泰的话告诉我们,实现理想,既要有长远目标,又要有近期目标。总之,实现理想,需要对人生作出规划。B与题干材料说明的道理是一致的,A、C、D观点本身是错误的,故选B。

16.(1)我认为这三名同学的理想要成为现实都有难度。因为外在环境和自身条件的局限,他们三人的理想与现实之问的差距太大。外表漂亮不是成为歌星的必然条件;打篮球确实对身高有严格的要求,除了极特殊的情况;出国留学需要有一定的经济条件。因而这三名同学的理想要想实现很难,要想成为现实,要付出超常的艰辛努力。

适用于新课程各种版本教材的教学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400-715-6688

第6页

《恒谦教育教学资源库》

教师备课、备考伴侣 专注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建设

(2)这三名同学要想实现理想,就必须做到:①需要对自己的人生作出规划。一步一个脚印地付出努力,理想就不会仅仅是我们的美好愿望。②具体理想是发展变化的,需要对理想进行适当调整。有时我们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等实际情况,对自己的理想适当进行调整,以缩短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推动理想的实现。③通向理想的道路是脚踏实地、全力以赴。同时需要不断增强自身能力,提高自身素质;还需要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答案不唯一,只作参考)17.略。

适用于新课程各种版本教材的教学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400-715-6688

4.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四

论文摘要:教师是价值的传递者与创造者。社会良知是价值观念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基于知识分子论的视角研究教师的社会良知,理想中的教师应该是社会的批判者、阐释者、业余者、专家等多重身份统一。

论文关键词:教师 社会良知 知识分子论 理想诉求

“我们正处于一个旧的价值体系已陷困境而新的价值体系尚未产生的断裂时期”,这一断裂使现代人的心灵感觉到不安与空虚,从而出现了人们常说的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在这种危机下,教师中的“空心人”与“碎片人”逐渐增多。他们当中有些人失去了生命的价值感和方向感,有些人处于与自然、社会分裂的斗争状态,内心矛盾与冲突此起彼伏。然而从根本上讲,所谓的“现代人的精神危机”是人们缺乏信仰与理想的表现。教育是关于价值及其传递或创造的过程,诚如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廷教授所说,“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一个人文过程,是有关价值的事情,不仅仅是信息或知识”,教师是价值的传递者与创造者。如果教师陷入“精神危机”,那么价值传递将会断裂,价值创造更会成为虚无,教育也将失去原有的职能和意义。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应该是人类基本价值的维护者,应该是社会的良知。教师对于自身社会良知的反思和剖析,正是教师对自己的存在方式和存在价值的内在思索和追问, 是一种真实的自我社会角色的确认过程,它有助于教师脱离“现代人的精神危机”的困扰,扔掉“空心人”“碎片人”的代号,成为健康的人、完整的人。从知识分子论的视角研究教师的社会良知,教师应该是社会的批判者、阐释者、业余者和专家等身份的统一。

一、批判者

知识分子是批判性的存在,批判已成为知识分子的自我体认,也成为他们自身的辨识标志。对任何一个社会来说,知识分子的批判都是一种“解毒剂”。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批判性是其社会良知的基本表现形式之一,有社会良知的教师应该担当批判者的责任。

批判不只是纯粹的反思和判断,其本身既有理论的因素又有伦理的因素。批判的复杂性使它不同于简单的批评。美国学者塞拉?班哈比卜指出,“批评站在它批评的对象之外,维护规范反对事实,维护理性的命令,反对世界的不合理;批判拒绝站在它的对象之外,而是将其对象内在正常的自我理解与其实际的现实并置……批评不解释自己的立足点,或在进行批评任务前就假定了它的立场有效”。塞拉?班哈比卜的这段话精确地概括了批判与批评的区别,从而凸显出了批判的特性。

批判是“深刻而全面的分析、评价或断定”,批判所评论的具体内容既可以是“是”与“非”,也可以是“优”与“劣”,还可以是“正误”、“得失”,等等。批判的角度既可以是事实的、逻辑的,也可以是伦理道德的。批判的领域既可以是政治的,也可以是文化的、社会的等等。因此不能简单地理解教师的批判者身份或批判功能。首先,不能把批判只理解为政治批判或社会批判,教师的批判除此之外,还包括文化批判、思想批判、艺术批判等等。其次,知识分子在不同的生存和活动的历史、现实条件下,其批判活动的取向和形式不同。如法国知识分子以政治批判而著称,英国知识分子更注重文化领域的批判,德国知识分子则偏好哲学理论批判。

从思维的角度看,批判既包括了怀疑与否定,也包括理解与宽容,因此并不意味着纯粹的否定。鲁迅认为:“无破坏即无建设,大致是的;但有破坏却未必即有新建设。”一种寇盗式的破坏,结果只能留下一片瓦砾,与建设无关;一种奴才式的破坏,结果也只能留下一片瓦砾,与建设无关。这两种破坏都是没有新建设。当今社会无论是文化、文学还是艺术界都流行起了“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提倡多元化社会,肯定多种价值存在,包容各种批判的声音,这固然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提倡多元化社会并不能否定社会核心价值的存在,并不能容忍那些打着“后现代主义”旗号的破坏性的肆意批判,否则将会导致虚无主义。批判应该是“破”与“立”的辩证统一、批评性与建设性的辩证统一。

另外,批判的本质在于通过反思与质疑而做出重新判断与理解,它不等同于一般的是非判断与理解,而是以“高深知识”为基础、以社会理想为标准的负责任的深刻反思与重新理解。批判的内涵集中体现为这种文化活动的根本目的与社会功能。教师的批判“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文化活动”,其根本目的“是给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精神目标和动力”,从而起到社会良知的作用。

列维?斯特劳斯和伽达默尔都说过,只有与另一种文化或另一种文本遭遇时(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遭遇”是从一种纯粹认知理论态度的角度来说的),知识分子才能够“理解他们自己”。事实是,与他者的遭遇乃是自我认识的首要条件;以理论术语来表达,就是让对他者而言是前理论的、潜意识的、含混不清的东西具体化、对象化[4]。也就是说教师在深刻反思与重新理解的批判过程中促成自我认识、自我批判。

二、阐释者

“阐释者”一词引自于英国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 Bauman)的著作《立法者与阐释者――论现代性、后现代性与知识分子》。文中鲍曼批判了现代性的秩序野心。他认为,在现代性下,知识分子是作为立法者而存在的,“知识/权力”的结盟赋予了现代性以巨大的力量,也彻底激发了现代性的雄心,其首要的就是对社会秩序的理性设计和追求。“知识/权力”的共生现象是现代性的一个显著特征,这一结盟既可以取得前所未有的成绩,也可以带来史无前例的.灾难。 “

这种现代性在教育上则表现为,教育目的在于使学生服从,这个观点或许是隐含的,甚至是无意识的,但却是毫不含糊的。本能与动机服从(听命于)公共利益的需要(公共利益是由统治者来界定的),对一个在精心规划、彻底的全面的理性化的社会中的公民来说,服从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技能。给学生传授的不是知识,而是一种循规蹈矩的有规则可循的和在总体行为上具有可预测性的氛围,只有在这种氛围中,才能导向一条通往知识的道路。在此,这种氛围才是至关重要的条件。

这种现代性对世界的看法导致了“有知者”的权威地位,而这一权威可以描述为“立法者”。“立法”权利要求整个社会都服从具有“更好的判断力和卓越的知识”的“有知者”确立的法规,这就把知识分子本身的“立法者”角色合法化并赋予其某种资格。知识分子的现代性问题集中表现为:知识分子有没有资格获得原先只有“上帝”才拥有的赋予世界以普遍意义的合法性……

“阐释者”则是当代知识分子的隐喻。鲍曼认为,后现代的多元论和相对主义逐渐取代现代性的普遍主义和本质主义的主体地位,知识分子所从事的文化研究被界定为一个“解释的”事业。知识分子的“立法者”地位被动摇,逐渐向“阐释者”过渡。 “立法者”和“阐释者”正反映了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两种不同的世界观,其最大的区别是多元性取代了一元性,差异性取代了普遍性。

但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曾拥有着“立法者”的地位,随着鲍曼对现代性、知识分子“立法者”身份的批判,其弊端悄然显露。学生服从于教师与专家制定的制度与秩序,其思维被框定在教师与专家的话语体系里,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机械地复制于教师。

“现代性”、“立法者”的种种弊端告诉我们:教师作为知识分子、作为社会的良知,应该是一个阐释者。教师应该是知识的阐释者。正像美国学者杰米森和埃耶尔曼说的那样,知识分子的主要任务不是宣布真理,而是帮助人们参与真理的集体性建构;思维的阐释者――教师应该展示或经典的、或新鲜的思想,然后指引我们去理解它们,用动态的视角去剖析它们,用科学的方法去思维;审美的阐释者――教师应该像艺术大师马塞尔?杜尚那样对普遍接受的定义、理论和方法公然提出挑战。

三、业余者

“业余者”引自美国著名学者萨依德的著作《知识分子论》。他在激烈批判现代社会的专业化牢笼和狭窄的专业领域对知识分子的禁锢时指出,知识分子具有“业余性”。他所说的业余性是指“不为利益或奖赏所动,只是为了喜爱和不可抹杀的兴趣,而这些喜爱与兴趣在于更大的景象,越过界限和障碍,拒绝被某个专长所束缚、不顾一个行业的限制而喜好众多的观念和价值”。

教师作为“业余者”意味着要兼具独立精神和关怀意识。独立精神使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清晰的视野。曼海姆在上世纪30年代用“自由漂浮的、非依附性”描述了知识分子的“无根性”的特征,意指他们疏离于社会的各阶级之外,所以“知识分子可以成为意识形态谎言的揭露者、思想的相对主义者和批判者、种种世界观的分析者”。如果将知识分子限定在某一位置,那么他们很难获得问题的真知灼见。“这种看法和解释学所说的‘视界融合’的观念很接近,囿于局限的视野和利益,显然难以总揽全局,不免流于褊狭。只有超越这些局限的视野和地位,才能达到一个更大的融合性的总体视野”。曼海姆对于知识分子的理解可归结为古典的知识分子观,秉承了古典的对于知识阶层的看法。虽然曼海姆的观点遭到了来自多方面的批判,但是鲍曼认为这种观念的核心是知识分子不属于任何一方,这才是公共的保证。

萨义德也表明知识分子身为社会中最富于思想和关怀的一员,有权对于甚至最具技术性、专业化行动的核心提出道德的议题,“今天的知识分子应当是一个业余者”。也就是 “业余者”的“业余性”意味着对公共空间的自由选择,更大程度上保障了知识分子的相对独立性。成为业余者使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免于囚禁在专业知识、专家霸权之下,脱离技术上的形式主义,摆脱集团利益,成为其“自己的主人,并且像一个人,像一个有人性的人,像一个公民……”

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应该具备 “自由漂浮的、非依附性”的意识形态,将自己置身于功名利禄、权威崇拜之外,抛开一己私利和偏见,从而获得思想的公正与独立以及更多的自由,致力于把民众的生活引向真善美。

教师的专业化与制度化导致了其关怀意识的缺失,他们“越来越消失在琐碎的细枝末节中,沦为专业社会大趋势中的鼠目寸光的专业人士”。作为社会良知的教师应该拥有强烈的关怀意识,更确切地说应该称之为终极关怀意识。根据美国哲学家蒂里希的阐释,终极关怀有如下涵义:从人类存在的层面上看,它是指整体的、无限的、最终的、普遍的人文关怀;从个体存在的意义上看,它是指人对自身存在及其意义的关注、思考,并且在深刻思考基础上所做的生活实践。终极关怀是教师作为社会良知的基础。教师关怀意识所蕴涵的多样性与广泛性都来自于终极关怀的启发与指引。萨义德说:“知识分子……代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关怀,以很不同、巨变的方式来代表……代表的不是塑像般的偶像,而是一项个人的行业,一种能量,一股顽强的力量,以语言和社会中明确、献身的声音针对诸多议题加以讨论,所有这些到头来都与启蒙和解放或自由有关。”

教师的业余者身份使其专业化不再是限制与压抑他们的镣铐。“业余者”的独立精神与关怀意识缺一不可,独立自由的精神是基础,如果没有这样一种精神,也不可能生发出对社会与文化的关怀意识;教师的关怀意识是知识分子对文化、道德、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的集中体现。 ”

四、专家

教师过分专业化和职业制度化给其公共角色带来了种种的排挤,使教师公共意识逐渐淡漠。在理论上,教师的“业余者”身份与“专家”身份是对立的,但在当代现实中作为社会良知的教师应该具备业余者的立场眼界和专家的学识修养。 “业余者”与“专家”身份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作为社会良知的教师成为“业余者”的同时,更应该担当起“专家”的角色,要在专业性和业余性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

首先,教师的“专家”身份使其有说话的资格。按照美国学者科尔文(G.Crowin)等人曾提出的标准,凡是称得上一门“专业”的,必须具备以下一些特征:为公众提供服务,可以成为终身投入的事业;具有专门的知识和技能,非一般人可以轻易获得……而教师作为从事教育教学的一种专门职业正好具有上述列举的“专业”的性质。教师所具有的这种“非一般人可以轻易获得”的“专门的知识和技能”恰恰使他们在遇到公共领域中与其专业有关的问题时拥有着比其他知识分子以及群众更多的理论与实践背景,从而在该问题上更具说话资格。在教师获取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获得一定的学习、思维能力,使他们在遇到一些与其专业关联不大的问题上独树旗帜。

美国社会学家古德纳的“文化资本”理论提出,知识分子占有数量较多的文化资本,并且拥有一种特殊的文化,“文化资本越大的知识分子,其社会影响力越大”。 但是这种资格的获得并不是功利意义上的,也就是说并不是获得了某种文化资本就可以取得某种霸权。我们也并不鼓励教师对专业权威的膜拜和学术霸权的顺服。这与萨依德反对的“专业主义”是不相矛盾的。就知识的意义上来说,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不是很狭隘的),实际上提供了自己对公共领域发言的一个很重要的知识依据,专业知识和理论思辨赋予知识分子言论以价值和力量。

其次,教师的专业态度可以引起公众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萨依德在其著作《知识分子论》中激烈地批判了现代社会专业化的牢笼已经把知识分子囚禁在狭窄的专业领域……他认为,对于今天知识分子来说,最大的威胁就是来自于“专业态度”。

然而,教师的专业态度可能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导向:一是对专家资格(权威)的崇尚与对职称地位的追逐;二是以专业知识和兴趣为依托,进而引起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对公共领域的涉足。前一个导向是大多数人在批判、否定“专业化”时提出的原因,但是教师的专业态度可以唤起他们对社会现实的关怀仍是不可否认的。

布朗德士(Brandeis)曾对“专业”概念和标准作过如下描述:“专业是一个正式职业;为了从事这一职业,必要的上岗前的培训是以智能为特质,摄入知识和某些不断扩充的学问,它们不同于纯粹的技能;专业主要供人从事于为他人服务而不是从业者单纯的谋生工具,因此,从业者获得经济回报不是衡量他(她)职业成功的主要标准。” 显然我们不能单纯地将“专业态度”理解成一种功利性的精神追求,它应含有社会关怀。

在社会分工中,教师应有自己的专业定位,教师不是普通的知识分子或是纯粹意义上的公共知识分子,教师应该立足于专业领域。如果没有专业领域的背景,一切社会良知与社会责任的担当都是虚无缥缈的;即便这份担当社会道义的良心多么热烈,专业丧失只会让人感到力不从心。笔者认为无论“专业化”“专业性”还是其他一些什么和“专业”有关的东西对于教师来说不应该是累赘,而可能成为原初的出发点。

5.正确认识与对待恐怖主义 篇五

摘要:恐怖袭击是极端分子人为制造的针对但不仅限于平民及民用设施的不符合国际道义的攻击方式。多年来,暴力恐怖分子先后已制造了多起惨无人道、令人发指的暴力恐怖案件,其手法呈现出一种日趋残忍、极端的趋势。如何应对恐怖主义产生的危害,现已成为世界各国所共同面临的难题。以下将简单介绍恐怖袭击在我国的现状及其危害性,以及我们应以什么样的心态与姿态对待恐怖分子的恶行。

关键词:恐怖主义 反恐

恐怖袭击在我国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发生多起暴力恐怖事件,随着事件次数的增多,恐怖袭击呈现出由小城市向大城市、由边境向内地发展的趋势。目前我国有四级反恐力量。国家级反恐力量有雪豹突击队、反劫机特种大队;省级有特战中队;地市级有特战排;县级有机动班。目前,我国暴力恐怖事件大多发生在新疆、西藏、云南、北京、广州等地。暴力恐怖手段残忍,层出不穷,这让看似太平的世界却危机四伏,危险就在我们身边。

反恐的必要性

在丧心病狂、穷凶极恶的暴力恐怖分子眼里,无辜的生命可以任意残害,他人和公共财产可以随意破坏,法律的尊严可以肆意践踏,他们犯下了一系列反人类、反社会的暴行。恐怖袭击不仅仅发生在中国,如何应对恐怖主义产生的危害,是世界各国所共同面临的难题。虽然从事恐怖主义活动的人只是极少的一小撮,但由于恐怖活动所具有的特性,使它所造成的危害远远大于普通的刑事暴力犯罪,并影响到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国际关系等各个领域。从2001年9月11日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至最近2014年3月1日的昆明火车站暴恐案,恐怖主义已经笼罩了全球十几个年头,恐怖组织策划的恐怖事件更是多如牛毛。恐怖主义变成了破坏世界和平,危害世界各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最大威胁。

如何有效开展反恐斗争

科学认识恐怖主义和有效开展反恐斗争,必须把握以下两点:

第一,任何国家、民族和公民都必须始终如一地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恐怖主义是当今世界的一大公害,对世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对于恐怖主义,无论发生在何时、何地,针对何人、何物,出于何种原由,以何种形式而发生,都必须坚决谴责与反对。反对恐怖主义的斗争是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的共同事业,是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的较量,而决不能以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划线,决不能指向任何民族、任何宗教、任何文明,必须坚决反对把恐怖主义与特定的民族、宗教或文明挂钩。

第二,第二,全球社会都必须科学认识恐怖主义的基本特点,充分认识恐怖主义与反恐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与恐怖主义进行恰如其分的不懈斗争。恐怖主义是一种畸形的政治或社会现象,是一种不对称的非传统安全威胁,有着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原因,是现实世界各种利益矛盾尖锐化或畸形化的产物,具有相当的顽固性、复杂性与长期性。因此从根本上说,反恐怖主义主要是一种复杂的政治斗争,不但要从政治的高度致力于解决产生恐怖主义的原因,而且要讲究斗争策略,一手严厉打击恐怖主义的暴力活动,一手有效遏制恐怖主义的宣传活动,想办法削弱恐怖主义造成的恐怖气氛;必须科学评估恐怖主义的客观危害,既要充分认识恐怖主义的严重危害,防止低估恐怖主义的威胁,避免麻痹松懈、掉以轻心,又要理性评估恐怖主义的危害,防止夸大恐怖主义的危害,避免反应过度、草木皆兵。简言之,既要重视恐怖主义,又要藐视恐怖主义。

结语

“多行不义必自毙”。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宗教教义宣扬滥杀无辜,也没有哪一个国家的法律允许滥杀无辜。那些肆意滥杀、伤害无辜群众的暴徒们,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我们一定要坚持反暴力,讲法制,讲秩序,始终保持严打高压态势,坚决依法严厉打击干扰破坏世界和谐稳定社会局面、干扰破坏各族人民安定祥和幸福生活的暴力恐怖分子。

6.论海报设计中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篇六

“一个广告如果没有创意就不成其为广告, 只有创意, 才赋予广告以精神和生命力。”著名广告公司DDB广告公司的创始人之一威廉·伯恩巴克曾经这样说过。这句话在海报的设计中也同样适用, 海报设计和广告的设计一样, 都对设计作品的创意性有着极高的要求, 可以说, 创意, 就是一个海报设计作品的灵魂所在。而所谓的创意,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想法。我们在设计一张海报作品的时候, 首先, 就必须要有一个好的想法, 要有一个既有新意又能够贴合主题的构思。那么, 好的想法又从哪里来呢?

1. 现实到理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告诉我们, 认识来源于实践,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的积累。理性认识就是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论。运用在海报设计上, 感性认识, 就是我们所说的素材, 以及我们对作品外界材料的感官认识, 而理性认识, 则是我们在对素材的加工, 思索和总结的基础上所发展出来的构思, 也就是说, 我们对作品的想象是源于现实的, 在形成理性认识后, 又将作用于我们的海报创作。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海报设计的过程中, 千万不能脱离实际。好的构思, 固然是与一个人的超凡的想象力和渊博的知识密切相关的, 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为作品的创作提供最基础条件, 也就是尽可能多的收集与作品主题相关的感性材料。

在有很好的构思之前, 我们应该根据海报作品的主题进行基础材料的收集。例如, 了解相关设计该海报的公司的人文地理情况, 了解该公司的由来, 了解它的公司文化、公司精神, 了解它的主题产品, 以及其产品的特殊象征意义, 还有, 就是要全面地收集与该公司及其产品相关的图片资料, 了解它的产品及其周边。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 我们就可以尽情地发挥想象力, 去思考如何设计海报。

2. 理想到现实

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样告诉我们: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实践上升成理论, 理论又反作用于实践, 指导实践。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 二者是相互联接不可分割的。实践是发展的, 永无止尽的。

有了好的构思, 还必须付诸于实际, 通过特定的艺术形式把自己的构思思想尽可能完美的表现出来。另外还涉及到应用软件的熟练度和排版的水平等等。通过团队合作, 大到布局, 小到小细节如一个点一条线, 都力求做到尽善尽美, 忠实体现构思。

二、联系实际作品的创作过程分析理想与现实的差异

1. 现实到理想

如笔者参与的青奥会海报设计, 口号为“分享青春, 共筑未来”。如果对这个海报设计时, 仅单纯为了体现出“青春”“未来”这几个字, 便没有真正去想:青奥会到底是一个是什么样的运动会?它有着怎样的精神内涵?在作构思之前, 笔者回看了往届青奥会的录像, 在图书馆翻看与青奥会有关的书籍, 并至附近学校的小型运动会现场体验气氛。随后得到点子:既然是要表达是在中国举办的青奥会, 那就要具备一些中国韵味很强的元素。青奥会顾名思义是青少年的运动会, 那就是要体现出青少年的感觉。只有细致的理解和研究了青奥会的内涵, 才会离好的点子越来越近, 直至形成完美的构思。

回顾设计过程, 如何找到好的点子是设计的中心任务, 设计师不能闭门造车, 只有身临其境, 深入了解设计主题, 才能获得好的构思。

2. 理想到现实

找到好的点子固然重要, 而要找到能够表达出设计思想的现实元素也很难。

如上文所提及的青奥会海报设计, 在艺术形式上笔者选择了国粹书法, 来表达自己的设计理念, 感情及作品的信息。在寻找字体的过程中, 并未发现与笔者构想相吻合的字体, 便选择自己手写。具体来讲, 是用中国的篆书, 加以变形, 结合体育运动图标设计出具有中国韵味的图。没有好的载体, 便不能忠实反映作者的原意。一个好的载体, 一个特定的艺术形式, 可以完美的将构思从无形变为有形。

三、今后如何改进海报设计中理想和现实存在的差距

在海报设计中, 只有认识到了理想和现实存在的差距, 并加以重视, 缩短差距, 才能不论在寻找素材, 构思画面, 还是文字处理、色彩处理等方面, 都做到得心应手。

1. 现实到理想

加强平常对理论的重视和学习, 以及对现实元素的积累, 不过分依赖软件, 不去啃枯涩的理论知识。这就好比一个作家一样, 如果他只知道整日呆在房间里动手写作, 却不出去采集, 不了解民间的风土人情。“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即使他文笔再好, 也不可能写出能够体现出人民群众真实心态的那种文章。

在平时的生活中, 一定要养成细心观察以及深入思考的习惯。不平凡的美丽往往都隐藏在平凡的生活之中, 关键是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画者也好, 设计者也好, 一定要善于发现并细心收藏这些隐藏在平凡中元素, 这样才不会在面临实践的时候因为找不到能够体现自己思想的元素而捉襟见肘。

素材要改进, 尽可能选择拍摄清晰的高质图片。在寻找素材时, 要扩散思维, 从多方面入手, 借助多种媒体工具, 以解决元素难于寻找的问题。平时要养成收集良好素材的习惯, 以备不时之需。

2. 理想到现实

如果说好的想法是一部作品的灵魂的话, 那么操作软件对于设计者来说, 就好比是画画的手, 再好的构思也需要画出来才行, 熟练地操作软件相当必要。

在排版时, 应多参考一些大师的作品和作品集。

团队合作精神也相当重要, 好的作品往往是多人齐心协力、各尽所长完成, 良好的沟通和合作, 默契的协调配合是好的作品得以完成的关键。

7.正确对待与老师的交流演讲稿 篇七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从小到大,你喜欢与老师交流吗?是否会觉得紧张?不自在?或者从未主动与老师交流过?会不会有时怀疑自己是否被老师看重?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如何正确对待与老师交流。

学习过程中,一定常常会遇见许多难题吧?上课的时候,一定也会有没有理解的知识点吧?怎么办呢?在同学无法解决的时候,走出教室。你会发现,办公室的门敞开着,老师们,正坐在椅子上工作着,你拿着那道难题,揣着那个知识点,难道干等着吗?进去啊,去向老师开口,他会停下手中的工作,不管你是优等生,中等生还是差生。认真地为你答疑解惑,耐心地为你指点迷津,在让你弄懂的同时留下一句赞赏的话与鼓励的眼神,看着你走出门的同时,微微一笑,继续开始手上的工作。你收获了什么呢?是知识,是夸奖,是他人的耐心与微笑。你付出了什么呢?几句话,几步路,与一点点运用的脑筋。

生活中,有的问题不愿问父母,不愿告诉同学,那么这时,老师就是你的倾听者与解答者,我也有些无处倾吐的问题,但在老师的.启发下,很多无法理解的东西有时也会顿悟了,看淡了,或者有了新的理解。喜欢上了诗词,在老师的解读下,有更多惊喜的发现,有时自己独特的见解也会得到老师的思考与评价。亦师亦友,教学相长,在自己的情感上也会有更成熟的指点,有时也会觉得,老师也并非那么“高不可攀”,老师也是凡人,平易近人,有着独特的个性,像一个会回声的树洞一样倾听与解决,共同发掘与感悟,与老师“并驾齐驱”也是一件轻松愉快“乐事”。

有人说综上说述的一切基础是成绩优异,老师才会正眼看你。那么,我说,当然不是。绝非老师,我相信大多数人都喜欢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自信的人,而非那些醉生梦死,阴沉的人吧!那么,自信一点,笑一笑,挺起胸,不仅是要别人爱你,欣赏你,自己不欣赏自己,其他人的欣赏又如何谈起?正值青春年华,我们当以梦为马,而不应同朽木一样呆板。学习,为了自己,为了老师,为了一切所爱之人,在这个你热爱的世界里闪闪发光吧。少年当自强,勤问问题,我相信,老师们一定会欢迎你这个自信的少年的!

8.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八

叶澜,1941年12月生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一位以深厚的思想和广泛的实验影响了当代教育界的著名教育学家、教育家。

1994年,在教育学术领域已功成名就的叶澜,怀抱着对教育的理想、对生命的敬畏,带着她的实验团队,毅然走出象牙塔,直面基础教育学校、课堂教学变革实践,以激情、睿智和勤勉,开创和引领了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和‚新基础教育‛实验。

经过近20年的不懈探索,‚新基础教育‛实验从上海推广到全国十几个省市、几百所中小学校,获得了巨大的成果。‚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蓬勃生机。而这一切力除传统旧习的变革,都为了孕育完整美丽的生命。‛ 这是叶澜对‚新基础教育‛理念的概括。

在躬身实践的同时,叶澜还笔耕不辍,出版专著《教育概论》《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等;在《中国社会科学》《教育研究》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

‚新基础教育‛研究发展性阶段结题报告获得上海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时,叶澜发表了一段‚获奖感言‛,也许正好是她几十年学术事业的总结:‚在我的教育学研究生涯中,最能打动我的两个字是‘生命’,最让我感到力量的词是‘实践’。教育学说是研究造就人生命自觉的教育实践的学问,是一个充满希望、为了希望、创生希望的学问。我愿为研究如何让人间每一朵生命之花绽放出自己独特灿烂的学问而努力终生,并与所有的同行者共享生命成长的尊严与欢乐,共享教育学研究特有的丰富与魅力。‛

已过古稀之年的叶澜,依然活跃在学校、课堂一线听课、评课、研讨,正是用她的生命〃实践,架起了教育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桥梁。

——·人物印象·——

教育就是生命的成全

——感受叶澜老师的思想人格魅力

文·刘德华

我成为叶老师的博士生带有运气的成份,感谢命运的恩赐,更感激叶老师引领我走向学术之路。三年博士生的生活以及毕业后师生之间的交往,让我有机会全方位感受叶老师思想的魅力和人格的光辉。

叶老师一直倡导教育对生命的关怀和重视,主张生命价值是教育的基础性价值,教育具有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和创造人的精神生命的意义。在我看来,教育就是一个生命对其他生命的激活。叶老师就是用自己的生命实践影响着、激励着身边的人。

激情与理性交融的学术魅力

每次上叶老师的课,或者跟她参加学术会议、学术交流考察活动,总能看到她精力充沛的身影,听到激情洋溢的话语。叶老师身上所展现出来的追求学术的激情深深感染着我们。叶老师给我们上教育研究方法课,人数比较多,我记得她从来没有坐着。在学术会议上,叶老师的话语总是铿锵有力,眼神熠熠闪光,有时伴随着手势,很快就能把在座人员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进入思考的状态。这让听众根本感觉不到叶老师的真实年龄。

记得一次在叶老师家里,谈到中央发布的文件,叶老师讲到“民族复兴”时声调特别激昂。还有一次谈及一个电视画面,大人批评小孩子不懂,而小孩子反驳大人说:“你才不懂呢!”说这话时,叶老师的话很像小孩子的声音,学得惟妙惟肖,在座的研究生都感到十分惊奇和兴奋。

叶老师的学术激情有时也表现在对学术界某些不良现象的愤慨上。有次谈到教育学界有的学者自己都不承认教育学科的独立地位,对教育学是否是一门学科表示质疑。叶老师表示极端的愤怒。在她看来,这是对教育学学科表示轻慢的言论,是自我作贱,外界不理解教育学科的地位情有可原,而教育学界内部自己作贱则不可原谅。

叶老师针对现实中的教育问题与现象,能够加以合理评析,对自己的观点能够加以周密的论证。最难能可贵的是她的语言表达深入浅出,以情感与理性的双重力量影响着读者,所以她的文章不仅教育理论工作者喜欢看,而且一线教师也非常喜爱看。叶老师发表在《教育研究》1997年第9期的《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一文可以说是比较典型的通俗易懂,但是思想内涵十分深刻。这篇文章敏锐地发现了素质教育中的核心问题,即课堂教学改革如何深化的问题,认为课堂教学的综合改革是一场攻坚战,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来思考如何改革的问题。文章提出,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

叶老师的学术魅力也反映在她与别人的对话特点之中。认可与超越是叶老师对话的特点。她善于理解对方话语里暗含的思想,在肯定其合理性的基础上,分析其内在的局限性和不足,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诠释和论证。

有次学术研讨会,一位著名的学者提到思想交流与物质交流的差别,叶老师极为认同。那位学者说,贸易就是物质交换,但是物质交换不会增加物质,如果两人各有一个苹果,交换之后,每个人还是只有一个苹果。然而如果每个人有一种思想,交流之后,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叶老师在认可这个观点的同时,还强调,如果两种思想在交流时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可能会生成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思想,那么交流之后,每个人就不止两种思想了,可能有三种思想或者更多的思想。

行走在教育理论、教育实践与教育政策的三维空间 教育研究需要理解和处理好教育理论、教育实践与教育政策这一复杂动态的三角关系,叶老师在这个方面的思考和努力很值得关注和效仿。教育理论联系教育实践,但是不能把理论衍变为操作说明书。教育实践要贯彻执行教育政策,但是不能机械地照搬条文。

曾经有个时期,教育学变成了对政策的注解,导致有的学者对此产生反感,不关心政策,或对政策产生误解,或对政策简单地加以指责。叶老师认为,用教育研究去注解教育政策是错误的,但是忽视或者否认教育政策的作用也是错误的,教育研究者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叶老师就经常关注党和国家重要的教育政策,及时学习,深度理解。

对于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叶老师的观点超越了用理论指导实践或者实践也要联系理论的层面。她认为,实践研究中出现的诸多新问题和创造本身就具有产生和滋养新理论的作用,新基础教育实验使理论与实践在变革性研究过程中共生共荣。通过创建“研究—实践共同体”,打破理论与实践僵硬的外壳,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真正融合。

打开国际视野,不仅从中国看世界,而且从世界看中国

叶老师有一种始终不渝的梦想,就是为世界教育教学改革创造我们中国的基础教育改革的经验,发出我们中国的声音。叶老师早在1982年就到南斯拉夫访学,很早就意识到,“我们的教育学思维刻板、结论简单,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学中没有真实的‘人’,或者说只有‘片面’的人而没有‘完整’的人,只研究如何教人认识外部世界,而忘记了最重要的另一半,就是如何使人学会认识自己、发展自己。”

叶老师受当代哲学的启示,认为教育学研究要回到原点——生命去思考。对学生鲜活生命的尊重,对教育活动中人的重视,既体现在她的生命·实践教育理论中,也体现在新基础教育的实验与研究里。新基础教育实验的课堂教学没有美国课堂教学的自由和散漫,课堂上的师生生活充满智慧和激情,鲜活的生命在涌动的过程中得到发展,潜力得到开发。

她的很多文章、专著和发言都显示出她的国际视野。正是由于有广阔的学术视野,叶老师很支持学生出国。2003年我申请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叶老师于百忙之中为我写了推荐信。我的申请后来非常幸运地获得了国家留学基金委的批准,没有叶老师的支持是不可能的。

理解世俗同时超越世俗,理解名利同时淡泊名利

叶老师经常教导学生,关键是要认真做事,把事情做好,作为一名学者,不要看重名利,要脚踏实地把学术研究工作做好,到中小学教育实践活动中去研究真实的教育问题,促进师生和学校的发展。教育研究如果对师生、对教育、对社会有良好的影响和效果,那有何必在乎名利呢,何必刻意去追求名利呢?

叶老师说:“对于一个立志于学术的人而言,学问的深浅厚薄只是其成才的一个方面,如何成就一种学者的人格,则可能是更为重要的方面。我希望所有立志于以教育学研究为业的后来者,都能在对学术的追求过程中,成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一个具有阳光心态和内在力量的人。学问不应成为一种满足个人功名利禄的工具,做学问的目的在于成事成人,同时以学问来滋润人生。”叶老师与对学生的要求还在于一个“真”字,要用真心做事,以真心待人,一句话,要有真情投入,用心的体悟去言说、思考,更要去行动。“做教育学的学问,不能只是坐而论道,而且要起而行道, ‘论’是为了更好地‘行’, ‘行’会产生更好的‘论’。学术既要有智慧,又要下苦工夫,学者不要靠虚张声势来抬高自己,而要平调、实调,始终保持一份清醒。为此要立大志,不是立小志。” 叶老师很反感对研究工作采取虎头蛇尾的做法,提倡扎扎实实地研究教育场景中蕴含的真实问题,鼓励研究者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近师生的生活世界。在没有产生良好的效果之前,对自己的研究不要虚张声势,不要让媒体报道。

叶老师的新基础教育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教育界内外的认可,时常有媒体人士希望采访。但是叶老师对媒体采取十分慎重的态度,也许她担心媒体报道的视角、思路和话语与学术研究不一样,也许担心媒体人士误解了自己的思想,也许不愿意让媒体宣传造势。不管出于什么样的担心,叶老师这种淡泊名利、超越世俗的心态受到学生和学界的认可。

叶老师对自己的学术事业有着强烈的感情和执着的坚定,凭借自身的智慧和努力,她的新基础教育实验取得了惊人的成功,促进了师生的共同发展,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她的思想理论也随着学术文章的发表和学术专著的出版传播得越来越广,越来越远,得到了教育学界内外的认同和赞赏,但是她从不沉浸在成功的喜悦和耀眼的光芒之中。她常说:“教育就是使别人和自己都变得更美好的事业。”她总是不断地以超乎寻常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精神,与生命赛跑,成全他人,也成全自己。(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他救还是自救

——谈教育改革中的两种思维

文·赵福楼

一位调任的校长说起他的梦想。他说:“我是一个爱做梦的人。”他娓娓道来,给予我的就如一道梦幻般的彩虹。他读过金融的博士,对于经济不外道;又是资深校长,于是他梦里的学校可以用经济润滑,延揽最优秀的老师,实践梦想的事业。

他设计的未来学校,注定与现实不同。但他说:“一个梦想罢了。没有支持的条件,这个梦在心里,在嘴里,是不会演变为现实的。”

都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可是我们想不到,未必好校长都有条件让梦想圆满。

事情也是巧合。同一天下午,去一地。同车与人谈及孩子上学的事。有人说,自己的孩子读天津本地一所顶尖中学。孩子的数学老师学术素养差一点,学生有问题不能解答,就把问题挂在黑板上,向学生征询答案。但是就这么一位老师,他的教学成绩始终是本校最好的。

我颇感疑惑,按照目前我们接受的逻辑,只有好教师才能教出好学生,一个不被学生认可的教师反而把学生教出他人不及的成绩,这是为什么?答曰,学生都知道这个老师不行,不能依靠,学好本学科只能依靠自己。他的学生成绩好,恰恰是破除了教师迷信。

而我与这所学校的一位校长很熟,他过去与我说,本校教学有特殊性。因为学生是择优而来,学习能力很强,教师都觉得这里的讲台不好站。若学科素养有欠缺,经不起学生质疑,则会被学生赶下台来。正因为有这份压力,本校老师不太讲究怎么教,而专注于教什么的研究,努力在教学内容的宽广和深刻程度上不断树立个人权威性。所以,他说,本校课堂教师善讲,一言堂比较多。这是由本校特殊需要造成的。我接受校长的解释。

显然,上述这所学校另外的例子,颠覆了校长的解释。由此,我想,也许,我、校长和本校老师对于学生学习需求做了误读,我们的基本判断可能并不准确。一个优质生源的学校或许更加具备条件,教师少教一些,让学生多学一点。

同理,在薄弱学校,也有人解释道,本校学生学风差,学生自主意识差,自主学习不可能做得到,非要老师去讲,也许可以塞给他一些知识。这个认识也未必是正确的。因为,在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起步阶段,学生整体素质也是偏于薄弱,似乎也是非讲不学的,而他们的教学实践则表明,若他们少教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度起来,其学习效益则是具有超越特点的。

在教育管理上,本于延续习惯,或者叫框架思维,总以为我们提供一个模式或经验,要别人服从,于是一切就顺畅了,问题即全部解决了。这种救世主认识其实把管理摆在一个无比尴尬的地位。你约束了所有的个性思考,缺乏创造性的思维,每一个人都甘于等待发号施令,在被动中以服从为追求,自然限制了个体能量的释放。

由此,一个有梦想的校长陷入无奈的境地,最终破灭了心里圆满教育的思想。而那些带有梦想的学生,岂不也是被善意的老师剥夺了自主学习的机会,而成为甘于被命运左右的人。自然也包括,在如此生态环境里的教师,每一天都等着谁来给你一个教学统一模式,只要按照规定进行教学,教学的问题就变得简单化了。

学生少了创造力,教师少了积极思维,而校长破灭了梦想,这一切的源头在哪里?难道不值得思考吗?

在教育危机到来的时候,我们普遍接受这个认识,即非要改革才有出路。是自救还是他救,这个判断将会决定教育的未来。

包办一切,未必是出路。

(作者系天津市教育教学研究室副主任,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奥运与教育的断想

文·王旭明

中国体育理应与教育更加紧密地结合,更加飞跃地发展

2009年,中国小将张琳在世界游泳锦标赛男子800米自由泳决赛中夺得金牌,并打破了该项目的世界纪录,令人振奋。如同刘翔110米跨栏破世界纪录、姚明跻身美国篮坛一样,人们沉浸在激动、喜悦与兴奋之中,却少有人沉下心来,做一番静静的思索。

就在此前,全国运动会男足赛场上,人们清晰地看到这样一组镜头:一名替补队员辱骂裁判被红牌罚下,一名场上球员背后踢人被红牌罚下,又一名场上队员恶意踢倒对手被红牌罚下。赛后,一群球员对裁判围追堵截,最后一个穿8号球衣者突出重围,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冲向躲之不及的裁判,将其掀翻在地。这听起来像天方夜谭,却真实地在发生在全运会赛场上。7月31日,国家体育总局公布了对该代表团的处罚决定和通报批评。当然是官方语言,当然是准确用语。然而,它在我静静的思索中又加上了一层沉甸甸的内容。

想一想好笑又可气,对对方球员连踢带打,甚至将裁判掀翻,似乎是孩子般的举动,却发生在成年人身上,没什么道理可讲,也讲不出什么道理,该说些什么呢?再想一想,我们国家几乎所有获奖运动员,我最担心的是他们获奖后的感言和面对镜头的尴尬。几乎除了感谢以外,没有其他表达。还有运动员们的举止、风度和面对公众的一言一行都好像缺点什么似的。缺什么呢? 退一步说,单论体育成绩。不错,我国在北京奥运会上取得了50多块金牌,但把这50多块平摊到13亿人身上,其培养成本、培养方法和付出的代价也值得深思。我们的举国体制打造了一批优秀运动员,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发挥了独特作用,扬了国威,聚了人气,但这种培养模式是不是要永远继续下去?为什么我们的运动员,尤其是尖子运动员普遍运动寿命短?为什么我们的运动员退役后很多人找不到位置?

摆脱这些困境的出路只有一条,就是坚定不移地、实实在在地走教育和体育相结合的道路。之所以说坚定不移,是因为还普遍存在着选拔运动员只重视比赛成绩不重视其他,是因为教体结合虽然已提多年,但在实际工作当中,总是摇摆着,甚至根本不到位。之所以说实实在在,是因为还缺少或者说很缺少教体结合的扎实有效的措施和办法,更少有这方面的经验和典型。再不要将几岁的孩子单纯地放到体校中进行强化训练了,再不要对运动员的培养只注重比赛成绩而不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再不要对冠军们无节制的拔高和充满夸张的渲染了!在一定程度上说,一个国家的体育状况是这个国家教育水平的反映;反之,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直接影响这个国家的体育水平。寓体育于教育中,寓竞赛于教学中,寓健康于成长中,寓快乐于学习中,这应当是教体结合之深邃而完美的内涵。中国的经济已经飞速发展,中国的体育理应与教育更加紧密地结合,更加飞跃地发展。如是,我们将走出千百万个刘翔和姚明,我们将告别体育场上的粗野、低级和野蛮!

我坚信,教体结合之树必将结出丰硕、健康而美好的运动之果。用欣赏艺术的态度看奥运

我主持过的电视节目《问教》有一期讨论的是高雅艺术进校园这一国家政策。场上嘉宾讨论十分热闹,你争我论,我这当主持人的几次插话都没机会。争论焦点之一是有没有高雅艺术这个词。有嘉宾说这是一个最令人尴尬的词汇,应当从汉语中剔除,我马上激烈反对。“高雅”是一个多么美好的词汇,一个多么让人神往的境界,怎可就此消除?讨论后,大家形成共识:有高雅艺术和庸俗艺术之别,如同做人有高雅与庸俗之别。真正理解高雅艺术的人,当然应当是高雅的人。高雅不仅是艺术称谓,也是人生的一种态度,人生的一层境界。

由此我想到了即将到来的伦敦奥运会。

奥运体育比赛,当然看的是谁赢谁输,看的是你争我夺,评的是为什么赢、为什么输。然而,高雅的人看你争我夺,分析为什么输赢,心态与结论截然不同,甚而提升了美好人性。

2008年奥运会,我们看到四年前倒霉的美国射击运动员埃蒙斯又一次“霉”开二度,意外失手,这是多么不幸与糟糕!但我们看到的是埃蒙斯没有走到已经飞奔来的妻子身边,而是首先带着笑容拥抱了冠军邱健。当值裁判感言:如果奥运会有并列冠军,应该属于埃蒙斯,他是人格与气质的胜利者。比赛中我们常常看到运动员获奖后表现出来的真切而自然的亲情流露,有的拥吻丈夫或妻子,有的把第一束鲜花献给父母。最令人感动的是2008年奥运会110米栏预赛刘翔因伤退场后,教练孙海平泪洒发布会现场,以及无数网民知道事情内幕后,对刘翔的寄语:“刘翔挺住,国人不哭”“刘翔,好好养伤”“刘翔依然是英雄”!这些都是难忘而深刻的高雅!就如同人们欣赏贝多芬的“命运”“英雄”与“田园”,欣赏莫扎特的小步舞曲与四十一交响曲,欣赏德沃夏克的“新大陆”或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等等。总之,高雅艺术与竞技体育是如此完美结合!

当然,高雅绝不单单是对失利者的廉价的同情与包容。

说到底,奥运就是一场又一场体育比赛的大聚会,从中每个参赛者展现的,每个观赏者提升的精神感受才是最主要的,最值得的,也是最高尚的。今年奥运会,刘翔将代表中国出现在伦敦的田径赛场,我们期待他通过比赛完成对自我的超越,弥补四年前北京奥运会上的遗憾。

“坏孩子”奥运冠军需要唤醒

2010年初,在第21届温哥华冬奥会上,我国短道速滑运动员王濛夺金。作为教育工作者,我对金牌背后蕴涵的教育哲理尤其觉得需要深思。

王濛是当之无愧的奥运英雄,无数光环已经在她身上闪现,这一点和许多英雄成长的境遇是相同的,不同的是,我们知道了王濛在她的成长中有着并不完美的经历。想想四年前,王濛从黑龙江省七台河市走出,曾经“劣迹斑斑”:在都灵冬奥会,她称夺冠是为某队友“报仇”;她甚至在赛场上口出狂言指责教练:“这是什么战术啊,什么都没有,我觉得自己不适合再在国家队了,还是回到省队比较好!”;她还在全运会上因不满裁判而怒摔冰鞋等等。这些“劣迹”与英雄的称号似乎那么不合,却真真切切发生在王濛身上。王濛这个英雄恰恰因此而可爱,因此而真实。

多年来,我们树立了不少英雄模范和先进典型,但始终摆脱不掉“高大全”式的影子,在这些英雄人物和先进典型身上几乎看不到喜怒哀乐、痛苦忧愁,就更甭说缺点毛病了。但这些“无缺点”的英雄因此失去了灵动,失去了血肉,也失去了令千万人信服的理由。王濛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英雄也是凡人,她的成长一定是经历了由低到高、由不完美到完美的过程。把这一过程生动形象具体地展示给人们,远比只说英雄在高处的说服力要强得多。

王濛的成就还充分说明了正确的教育方法是成就成功人生的重要保证。王濛个性突出,泼辣直率,如果用几年前她的表现概括的话,可以用“坏孩子”形容。这样的“坏孩子”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鲜见,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更是无法回避。面对这样的“坏孩子”是一棒子打死,还是按照教育规律循循善诱、步步引导,是教育思想有无和高低的重要标志。从某个方面讲,我们的创新人才之所以贫乏,很大程度上在于,我们把这样或那样的“坏孩子”挤兑出了成才的行列,而恰恰是在这些“坏孩子”身上,隐藏着创新与突破的萌芽,闪现着与众不同的夺目光彩,王濛就是这样。在这里,教师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我们应该特别感谢王濛的教练李琰,她在王濛赛后口出狂言甚至都不与她击掌的情况下,不计前嫌。既坚持自己的执教思路,把慈母般的关爱和严格的训练结合起来,以宽严相济的“两手”不断造就王濛,最后促其成功。这正是先进教育思想和教育品格的巨大魅力,也是因材施教思想具体而生动的体现。这从赛后王濛与李琰相拥、王濛跪在冰面向教练磕头都可以得到充分的印证。

令人遗憾的是,去年王濛因为打架事件被开除出了国家队。然而,我想说的是,任何成功人士身上都有缺点甚至错误,教育就是要在这扶正祛邪中发挥出它不可或缺的作用,而所有参与其中的人包括老师和家长、领导和教练都有着自己一份沉甸甸的教育之责。我期待着发生在“坏孩子”身上的唤醒。

让陈一冰似的怒吼少一些

2011年3月,体操选手陈一冰获得了体操世界杯法国站的冠军,夺冠后小伙子喜中带怨、怨中带怒的在微博中说:“告诉你们这些嫉妒和害怕中国强大起来、不怀好意的人们,今天就让我这个中国小子来让你们看看,什么是中国体操,什么是五星红旗,什么是义勇军进行曲,什么是中华儿女!”多可爱的孩子啊!天真、稚气又不乏直率,可赞、可敬!

但作为教育工作者,感到似乎缺了点什么。缺了点什么呢?考虑到当下中国体操“年龄门”“裁判门”的背景,我以为缺少了点智慧、理性和觉悟,具体地说,比如体育不是政治,比如这方面的优点顶替不了那方面的缺点,比如面对体育竞赛竞争心态的平和。

体育是什么?我非体育专家,不能一言以蔽之。但,我至少知道体育不是什么,至少体育不是政治,不能拿爱国、爱党、爱人民等这些政治术语去简单套用。体育竞赛有胜负,本质其实就是一个字——玩。高度再提高一点就是——强身健体,充沛精神。到此也就打住了,万不可再往高处升华,让体育承受不能承受的重量。

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国家的特殊背景,体育和政治的关系十分密切,甚至有些扭曲。让运动员、教练背负着为党、为国家争光的重任,在特殊时期,这样的做法是有一定意义的。如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女排五连冠对振奋刚刚迎来改革开放的中国人的士气有着很大作用,但在当下,作为一种常态发展的社会,体育就是体育,体育应当回归体育自身。

陈一冰是可爱的。这些80后的孩子,耳濡目染许多老一代政治和体育关系的理念,因此不能责怪他们,应该责怪的倒是大人们、教练们、搞体育研究和搞教育工作的人们。在今天,在和谐社会、法治社会和全球化的当下应该给孩子们灌输什么样的思想,让他们树立什么样的体育观,是不是把我们在特殊时期采用的理念和办法在非特殊时期一以贯之地使用呢?有一位网友告诉我,体育是人与人交流的表达方式,其目的很简单,就是促进人的健康发展。说得多好啊!问题是,这样的理念是不是已在所有执教者和为官者脑中,能不能渗透到孩子们的心坎上。其实,陈一冰的怒吼对教育的启迪还远不止于此。比如他对赛后进行的尿检很反感,“预赛就查我?找茬!我们中国体操队干干净净,从来没有出过问题!不要嫉妒中国的强大!”我们理智地想一想,在中国足球黑球黑哨黑足协主席之后、在中国篮球打架不断、在中国尿检不少运动员呈阳性被禁赛不止,包括不久前发生在体操队身上的“年龄门”和“体操门”的情况下,国际上对我国运动员包括我国体育多多少少存在的不信任不是很正常吗?我们当然应该教育自己的运动员要摆出的姿态绝对不是赌气、发脾气和嘟嘟囔囔,而是让运动员以轻松的心态让事实说话。可是,我们的教练员做到了吗?

再比如,我们绝大部分运动员是优秀的,绝大部分体育项目是健康的,但绝对不能说因为这些优秀和健康就能取代那些不优秀和不健康,这是逻辑常识。一个优秀运动员应该具备这样的理性思考和符合逻辑的判断能力,显然我们不少优秀运动员在这方面也相当缺乏。这一切看似是运动员的问题,看似是体育的问题,折射出来的却是教育的问题。

说到教育,有人一定会说就是学校没教育好。此话对但是不全对。说对是因为我们各级各类学校包括老师和教练对运动员都应该有教育之责。说不全对,是因为仅仅靠学校的教育是很难完成提高国民素质的重任的。教育除学校教育之外,还应该包括家庭教育、终身教育和社会教育等等。

在日本大地震中,人们感受最强烈的,是日本人在地震中显露出来的国民教育水平。比如在危机时的国民秩序,一切都有条不紊:灾民在撤离的时候,保持着车距,没有一辆车强占逆行车道;在商店买东西的时候没有出现哄抢的局面,每个人只卖几瓶水,把食物留给更多人;在楼梯休息的时候,把中间的过道留出来;还有大家在广场避难时,整个过程无一人抽烟、无一片垃圾等等,这一切都显示了全民灾难教育的有效成果。还比如,我们看到的地震报道,没有日本记者虚张声势的采访和有意放大灾情,也没有在受害者家属痛苦万分时对他们的强行采访,这种记者的操守,不也是国民教育的结果吗?很显然,所有这一切有赖于学校教育,又非学校教育能独自承担。这个例子说明,我们的体育,特别是体育人才培养要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目标,切不可再一味地搞金牌战略,更不能干那些为了金牌丢人现眼的事儿了。

陈一冰怒吼对教育启迪是多方面的,是一个值得广泛讨论的非常有意义的话题。我要明确表达的是,陈一冰和我国许多优秀选手一样可敬可赞,但对于全社会来说,对于体育工作者和教育者来说,绝对不能停留在“赞”和“敬”的层面上,只有科学引导孩子们更加健康茁壮的成长,才能使我们的运动员在成绩之外得到更多提升,也因此才能缩短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的距离。

今年的伦敦奥运赛场,我依旧期待着为陈一冰叫好,也期待他能够发出不一样的声音。

(作者系语文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原新闻发言人)

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 义亭镇中 周康(2014-04-23 15:42:07)转载▼ 标签: 分类: 工作室之成员读书笔记

人生

不应该

义亭镇

周康

心来

教育

好久没有静静地坐下来认真地看过一本书了„„平时上班时没认真看过一本专著也许是因为现在的教学工作忙;好不容易放暑假了,也找不到充足的时间来坐下来好好地看一本书,因为总想着经过了一个学期的脑力高压与思想高负担,好不容易有个时间能够补充睡眠,放松心情。因此总是习惯着把很多东西都放一边,好好“休息”。

想一想,要不是规定要看《教育常识》这本书,今年的暑假可能又在“休息”与“娱乐”中度过了„„

为了进步,为了“完成任务”,这个暑假,我特地安排出十天,专门用于研读《教育常识》一书。

说实话,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是以“任务逼迫”式要求自己的(因为相对与枯燥的教育专著来说,本人还是喜欢读小说)。

不过说来也怪!当翻开书本(代序)的第一页,书中提到:

——‘ 在人类生活中,教育无所不在,教育者也随处可见。凡是试图促进他人的生长和发展、改编和提升的人,都是教育者 ’。

——‘ 有资格称为“教师“的人,不知识学校中以教书育人为业的人,也包括家长、各行各业的领导者、管理者和培训者,他们虽无教师之名,行的却是教师之实 ‘

看到这几行话语,我瞬间觉得太有同感了,顿时我的“任务式“的读书减轻了很多,也许这本书不同与其它的那些枯燥乏味的教育专著,也许这本书对准了我的胃口,顿时感觉对此书产生了些许兴趣。

而事实亦如此,读着读着,自己越发地喜欢上了这本书,有的时候我会一边在电脑上播放着“高山流水”的古筝曲,一边伏在床边阅读这本著作,竟有种“参禅悟道”的感觉„„自己也会时不时地对书本里的一些片段或故事产生共鸣并引发些许感悟。

如书中提到的“对人的理解和认识,是教育常识得以产生的根源”,“就爱学必须符合人的天性及其发展的规律”,“如果教育学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首先也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不懂得人,就不懂教育”„„自我觉得这些话很有道理,看来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不单单要研读教材,更要研读学生!书本P4-P6提到的关于“人的独特性”更要求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因材施教”。

书本P8-P9提到的“事可以成,人永远未成”“谁未成的可能性越多,谁的未来世界就越广阔越丰富,前途就越远大”要求我们更应“活到老,学到老”,永远做一个“未成”的人。

书本P12提到的“教育,不是替代学生选择、替代学生思考,而是赋予学生选择和思考的能力”要求我们在平时应教会学生剧本对活着本身进行反思的遗失与能力,做到真正的“活着”。

书本P14-18提到的“儿童的生长需要自由节律”要求我们在平时教学工作中要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切忌“拔苗助长”!书本P22提到“未经自己口中表达过的知识,是不容易被记住的知识。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让一个人记住某种知识或理论的最佳方式,不是别人在他耳边不停地讲,而是让他自己当众去讲。”突出了我们英语教学中“记住、背牢的都不是你的,只有讲出来,写出来才真正是你的。”平时上课中,我们文科教师更应该把时间,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讲”,让他们“演”。

书本P26-P28提到的“教育不是雕刻,而是唤醒”提醒了我不应该纯纯粹粹“把知识交给学生”,而应该“唤醒他们对知识的热爱”!

书本P37-P40关于“教育立场即学生立场”要求我们教育方式不应该一成不变,课堂教学不应按事先备好的“教案”照搬照抄,而一切应以“学生”为出发点,适时应变!

书本P41-P48告诉了我,做为一名教师更需要有悲悯与耐心,切忌浮躁,要有孜孜不倦的教诲思想和等待部分学生的“浪子回头金不换”的耐心!

书本P49-P53中讲到的“教育是衡量好社会的尺度”,特别是看了关于“核事故后的日本人民的从容”,再想想当时我们的“盐荒子孙”,我顿时觉得我们国人素质还应大幅度提高,我们教师的任务还很繁重。

书本P61-P66所提的“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一块是我印象最深的,它要求我们教育者要帮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作出独立的判断,并作为一个负责的公民参加工作。

书本P67-P71中讲到的“教育的作用是有限的”,让我因为“大学生就业形式严峻,工作难找”而引发的对教育的疑惑与偏见悄然散去。

书本P72-P75中“为每个孩子创造适合的教育”提到的关于“替孩子选择道路,还是让孩子自己去选择道路”让我对自己以后培养孩子的方法有了全新的认识。书本P76-P79中让我明白作为老师应具有一颗“宽大、审慎和温暖的心”,有的时候一味地批评学生的错误,还不如用宽容和温暖的心来感化。书本P88-P90提出了对教师的“转化”能力的要求。

书本P99中提到的关于“能够留存于生命中的知识和学问,大抵是两类:我有兴趣和我正在运用的。”这点我甚是同感。想想以前学过的那些知识,很多因为自己生活中不应用而忘记了。

书本P116中提到的“挖掘教学内容的育人价值”,让我懂得老师教授的不应只是知识,更应教会学生如何“为人”。

P122中的“读透学生”,P131中的“把儿童当儿童”让我明白教育应遵循“万物生长规律”。P140中的内容则应征了我当初的想法“学习是一种艰苦的劳作”,那些所谓的“学习快乐”是很少存在的。但是,如何让学生在以后的艰苦学习中“体会快乐”却可以成为我的课题。

P148关于“师德”的一段话则道出了我们当代老师的心酸与苦楚,如何品味这些“心酸”与享受这些“苦楚”书中也给了我们一些建议。

P162“教师一句话,影响人一生”以及中间举的美国纽约州的州长故事,让我明白虽然班级中也有些“品质”恶劣的学生,但其实我们都可以换种方式让他们成才!

P189中提到的“泰坦尼克号”上所展现的“绅士风度”让我觉得有愧,不知道如果这个事情发生在中国,我们的国人会怎么做?我,会怎么做?会牺牲自己拯救他人吗?

P193中提到的韩国学生和越南学生,让我明白启示我们应该让学生有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或提问,或阅读,或思考,或练习。而不是一味地记与背。P202中关于“什么是好课”提出了一针见血的见解,感悟颇多。

而后的书中则提到了很多关于当前如火如荼进行的“小组合作”的见解,让我明白了原来“小组合作”还可以这么搞!

最后,书本提到了“教,是为了不教!”解读了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进入“生命自觉”的境界。

经过整整十天的“闭关参禅”之后,确实学习了很多,也颇有“悟到”。相信通过此书的阅读,能让我更好地掌握“教育常识”,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人生发展中起到推波助澜之效!

9.作文 理想与现实 篇九

—— 读《骆驼祥子》有感

老舍的《骆驼祥子》主要讲的是一位旧北京人力车夫祥子的故事,作文 理想与现实。祥子有一个理想:拥有属于自己的洋车,于是他凭着自己的省吃俭用,终于如愿以偿。然而好景不久,没多久,他的洋车被士兵抢走。但他没有灰心,靠自己的努力又买了一辆新车,可是辛辛苦苦的积蓄又被洗劫一空。就这样,祥子再也无法鼓起生活的勇气,他开始游戏人生,吃喝嫖堵,彻底堕落成城市的垃圾了。我从中了解到了在当时混乱的社会里,人们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这部小说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人力车夫祥子的坎坷悲惨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通过它,我们至少可以知道:社会曾是那么的黑暗,希望曾是那么的渺茫,因为它毕竟就发生在不久前的中国,发生在这雄鸡病危的年代。

祥子并不是自己自甘堕落,而是由于军阀的乱兵,政府的压迫,才让祥子由一个天真善良、坚持不懈的朴实农民变得自私自利,彻底堕落,一个曾经勤劳,有着自己的目标的人,现在却变成了这样,沦为了社会垃圾——这不是很可悲吗?

如果不是社会上层人士的迫害,祥子也不会这样,他作过挣扎,仍然执拗地想用更大的努力来实现自己梦寐以求的生活愿望,祥子的悲剧是由如此恶劣的生活环境与社会作风造成的,初中二年级作文《作文 理想与现实》。◆分享好文◆

理想和现实总是充满了矛盾,它们往往不能同时实现,但它们又同时存在。社会是非常现实性的,它不会为了一个普通车夫的理想而改变的,也不能是完美无瑕的。

但祥子也奋斗过了,他为了美好的生活而努力,去奋斗,来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他不断追求,追求成功,追寻幸福,然而即使是这样,他也什么没有得到,去改变他最终的命运,原来那个正直善良的祥子,被生活的磨盘辗得粉碎。这个悲剧有力地揭露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的罪行。我们只能为祥子惋惜了。

10.现实与理想 篇十

精选阅读一:

理想与现实

“一个人,能够扛起超过自我体重的东西,却无法扛起自我。”这是在一本杂志的封面看到的一句话,旁边还配有一幅漫画:是一个人把自我放在一个布袋中,试图将自我拎起。这显然是自徒劳的,就如同一个人想拽着自我的头发飞到天上去一样不现实。

看过之后,大概很多人都会得到这样的认识,认为这样的想法是多么的幼稚,举动是那么的可笑。然而,仔细想一想,这样的想法真的永远不会实现吗?结果恐怕未必如此。这让我想到了理想与现实的问题。

每一个人都有自我的理想,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有时大得可怕。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理想是完美的,现实是残酷的。当你在谷底仰望高远的天空,期望摘取夜幕中闪烁的繁星时,你便会发现,即使看似要够着了,身旁的人也会善意地提醒你:“现实点吧,别痴心妄想了,癞蛤蟆想吃天鹅肉,那是不可能的。”当你怀揣着理想,向他人津津乐道时,对方往往会告诉你:“不是泼你冷水,而是你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实在太大,即使你此刻如何发奋,将来也不可能……”无疑,你被泼了一盆冷水,不,一盆冰水。于是,你会想:哦,原来自我是如此地不切实际。

是的,在追梦的路上,注定会遭遇他人的不解与讥笑。然而,理想之因此称之为理想,正正因它与现实有着截然的不一样,它与现实的差距也是没有人能够衡量得出的。正因这个世界每时每刻都在改变,任何状况都会随时随地地发生。咱们不好奢求上帝会为咱们变出1条通向理想的天梯,但咱们能够把脚下的道路铺垫得更加宽厚,以此来承载咱们远大的理想。

咱们不是伟人,在应对理想给予的痛苦时,或许有时咱们也会暂时懦弱低下的头,但是,咱们拥有理想的权利,还依然紧握在自我的手中,没有人能够剥夺。

他人有他人嘲笑的权利,咱们无法干涉。

理想是上帝赠给每个人最美的礼物。生活中,当你问一些小兄弟姐妹将来的理想是什么时,他们的回答大不相同,但毋庸置疑的是,每个小兄弟姐妹都有一个远大的理想。你会嘲笑他们吗?我看未必。阿富汗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女性国会议长法拉齐·库菲,在给她孩子的信中这样写道:“亲爱的孩子们,目标定得高是对的。要以星星为目标,那样的话,即使掉下来,你还能落在树梢上。如果你们定位不高,就只能看到树枝以下的部位。”然而,让人陷入沉思的是,有多少人能够长久地坚持自我的理想?有多少人会被困难和现实打击得全身而退?有多少人舍不得付出所有去追求理想?有多少人在日复一日的追梦道路上失去了激情,甚至放下信仰半路而退?

一个人,当你用不现实的眼光去看待理想,你才会拥有更多的奋斗的勇气与动力。经过长期的拼搏与付出,或许某一天,你所在的那个谷底最终变成了高耸的山峰,伸手便可摘到最美丽的是辰;或许某一天,你存在于某个特殊的星球,将自我从布袋中拎起,或被自我拽着头发缓缓飞起。那一刻,你会猛然醒悟,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并不遥远,理想并不是海市蜃楼空中楼阁,而是一颗捧在手中的十分耀眼的珍珠,一朵芳香四溢的鲜花。

青春的、充满朝气、富有活力的咱们,必须会打破现实的束缚,热情洋溢激情满怀地去追求自我的理想。

精选阅读二:

现实与理想的距离

微动的指尖,划过几厘米的痕迹;绕操场一周,经过几百米的距离,环球旅行,用公里度量你的行程……或大或小的单位,衡量着事物间的距离。那么,现实与理想之间相距多远?我该用什么单位来衡量?

我曾用星星与我之间的距离来衡量过现实与理想的距离。遥望夜空,闪烁的群星有如春天般欢快的歌,夏天般火热的心,秋天般浑厚的意,冬天般纯真的梦。我神往、痴迷,却仍不能打开它所掩映的一隅。它被一扇无形的门遮掩着,让我找不到任何1条缝去触摸,寻找契合自我的内心的通向理想的路。

冰心说:“星星——只能白了青年人的发,不能灰了青年人的心。”我的心已一片阴霾……

意志消沉地徘徊在一个又一个的十字路口,寻求我想明白的答案。我曾不断地问自我,“我与理想是否已事隔宇宙光年?”却着实没想到,自我在一个苹时上看到我所有的期望。觉得很可笑吧?现实与理想的距离,却被苹果与我的距离所衡量。

那天我在课桌上,苹果在讲台上,咱们相距不超过十步。它那鲜红的色泽与四溢的香气引起我的味觉阵阵激荡!多么近啊,相比于璀璨的星斗,真可谓咫尺相比于天涯。

那么近的距离,我却依然没有将它握为己有。似乎是正因,我早已习惯了远望。凝神星星时,我总是会伫立并仰头,盼望在眼泪跳出眼眦的那一瞬间,我能够看清它的一隅。此刻,我依然伫立在一旁,不一样的却是“一个苹果,它的纹络清晰可见,每一寸、每一分我都尽收眼底。看清楚了一切,已近在咫尺的距离,可我依然失去了它。

我最后明白,缩短现实与理想的唯一方法就是用追逐代替等待与观望!如果,我当初不是去维持我的等待姿势,而是顺应我的内心的那份冲动与欲望,将它收入囊中,我得到的不只是眼见的美丽,更是内含的充实与谜一般的内涵……

不渴望能够一跃千里,只期望每一天能前进一步。理想不是遥不可及,缩短理想与现实的距离,从这一步开始。

精选阅读三:

现实与理想

理想,每次听到理想这个词的时候你是否会想起自我的理想,埋在心里的理想。是的,每个人都有自我的理想,或大或小,都是自我对未来的一种期盼。正因有理想,因此会对未来充满憧憬。理想有时候很纯真,有时候很浮夸,会想着各种不可能的,不着实际的事。但是当理想遇到了现实就会觉得理想是多么的难以实现,是多么的遥不可及。正因理想很完美,现实很残酷。这就是这个社会的形态。但是咱们就就应在现实面前而放下理想吗?答案是不能。

都说有理想的人是很有干劲很向上的人。是的,没错。有理想的支撑就会有前进的动力。你就会朝着你的理想出发,做一个充满激情的人。你的生活就不会再是对社会的抱怨与不满了。正因你有了动力,有了对社会不一样的看法了,你的人生观价值观也会随着你的理想而发生改变的。当你实现你的理想的时候,你就会觉得不是理想有多么伟大,而是正因有这个理想在支撑着你。即使是一个很小的理想,在经过现实的磨练后也同样能够变得伟大。

理想的实现务必会经过现实的磨练的。记得在哪里看过一句话“当所有的理想被现实过了一遍水后,剩下的那个就是你的最后的理想了。”是的,咱们以前都怀揣各自的理想,怀揣着各自的憧憬去步入社会或学校去实现自我的理想。纵使那时的咱们有很多的理想需要咱们去实现,需要咱们去完成。但是当所有的理想被现实过了一遍水后,剩下的那个就是你最后的理想也是你最初的理想。

现实固然很残酷,是有很多理想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但是咱们不能正因现实的残酷而放下咱们的理想,咱们要让咱们的理想在现实的磨练下成长,然后实现。这样咱们就会感激咱们的理想让咱们在这么残酷的现实面前能得到锻炼,能学习并领悟成长。

11.理想与现实作文 篇十一

生活啊,谁不是一半理想一地鸡毛。

大三实习,你顶着专业第一的头衔挑挑捡捡,最后选择了一间离家比较近的公司,看吧,你还是放不下父母的庇护。

来这里之前,你想过了所有美好的可能,也幻想过努力后的未来,但是你偏偏漏掉了现实这一环节。从最基础的做起,反反复复,枯燥无味。没错,生活总是喜欢跟你捉迷藏,你越不动声色,它越是安排很多的小插曲让你难堪。

实习第一个月,每天大错误不犯,小错误不断,各种低级问题连自己都觉得可笑不已,可是好像什么事情发生在你身上都是理所应当的样子,每天醉生梦死的状态,晕晕乎乎也不怎么爱笑。

我本以为是疲惫枯燥的生活使你这样,细想才发现,你是在向这份落差极大的工作叫嚣,换句话说,是在这种不公平的制度里挣扎,看啊,多么拙劣的演技,让所有人都误会了你,其实我宁愿你学的圆滑些,至少可以快乐些。

从小到大,从专心读书到毕业实习再到后来的生活,很多人在这一场一场的洗礼中早已经丢失了自己本来模样,也有人在固执的做自己,无论身边风起云涌,暗自坚守初心,勇往直前。

12.要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的名言 篇十二

2) 生命不是一篇文摘,不接受平淡,只收藏精彩,她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是一个连载,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她都不会在你背后留有空白;生命也不是一次彩排,走得不好还可以从头再来,她绝不给你第二次机会,走过去就无法回头。

3) 失败带给我的经验与收获,在于我已经知道这样做不会成功的证明,下一次我可以避免同样的错误了。爱迪生

4) 楚牧:所以,所谓财富知道人一辈子最大的财富其实是什么吗?是人,是无论你成功还是失败、富有还是贫穷都愿意跟你相扶相携一起经历一起分享的那些人,还有在这些过程里你跟他们之间越来越无法割舍的那份牵绊。

5) 朋友是快乐日子里的一把吉它,尽情地为你弹奏生活的愉悦;朋友是忧伤日子里的一股春风,轻轻地为你拂去心中的愁云;朋友是成功道路上的一位良师,热情的将你引向阳光的地带;朋友是失败苦闷中的一盏明灯,默默地为你驱赶心灵的阴霾。

6) 事实上,成功仅代表了你工作的%,成功是%失败的结果。

7) 成功的道路上,肯定会有失败;对于失败,我们要正确地看待和对待,不怕失败者,则必成功;怕失败者,则一无是处,会更失败。

8) 一个羞赧的失败比一个骄傲的成功还要高贵。纪伯伦

9) 屈原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说:人生道路且长且阻,重在享受这一路的磨练。奋斗的一生往往是充实的一生,在他的行囊中早已盛下了丰盛的精神果粮。人生的五味瓶是美味的拌料,只有懂得享受的人才能启动这份佳肴,结果是成功或失败,喜悦或悲伤,那都只是一个短暂的瞬间,过程中盛下的甘露,才值得用一生去细细品味。

10) 一次次的失败如果被平常人所经历,一定会感慨世间的不公。因为只看到了成功人士的成功,并没有看到在遭受失败之后的奋斗。如果一次次的失败被渴望成功的人所经历,非但不会抱怨老天不公,甚至会感谢这一切的失败。因为把失败看作成功之前的磨砺,是为了锻炼自己。

11) 要成功就要周详考虑谋定而后动,一旦决定即雷厉风行一干到底,害怕失败什么都别干。

12) 成功后的心情是喜悦的。想获得成功并不难,只要面对困难不屈服、不低头,勇往直前,就一次失败永不放弃而成功!

13) 月光,柔柔的,柔柔的,像刚刚洗涤后的绸缎,像婴儿涓涓的皮肤。此时,高楼泻下的清辉,小窗中溜出的橘黄色的灯光种种,与这素雅的月光构成了一幅绝妙的作品,难怪连大诗人李白也要举杯邀明月了,那一轮清澈的明月,平伏了伤痛,疲倦和愤怒,使它们入睡了;月光,化解了仇恨,欲望和不解,使它们消失了,月光,使成功者的傲慢与失败者的自卑同时入梦了,它拥有一颗包容的心!

14) 成功了而没有快乐,是最大的失败。

15) 一个人做事的失败也像这大自然中的一切的结束就喻示着新的开始一样,在经历了事情中的风雨后,虽然失败了,但却在风雨中得到了一种自身的磨练,在新的开始后,必定是一片成功的天空,就像一句话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16) 障碍与失败,是通往成功最稳靠的踏脚石,肯研究、利用它们,便能从失败中培养出成功。佚名

17) 失败就是迈向成功应付出的代价。

18) 莫找借口失败,只找理由成功。

19) 如果说成功是一首欢快的诗,它能使人心旷神怡,对人生、未来产生无数遐想。那么,失败也是诗,它虽不如成功那么欢乐,但却比成功更有味、更耐读。

上一篇:公共行政职能问题下一篇:品牌招商合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