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观的科学内涵(共10篇)(共10篇)
1.人生观的科学内涵 篇一
有人生哲理内涵的句子
1、生命的真正意义不在身外的世界,而在于内心的体验,不在于别人如何评论,而在于自己做出多少贡献。
2、只有先做一个成功者,社会才有可能接受她的与众不同。
3、我以为真正的美丽,是可以通过时间考验的东西。
4、有一天生命会离开,但音乐可以超越这一切。
5、努力,不是为了要感动谁,也不是要做给哪个人看,而是要让自己随时有能力跳出自己厌恶的圈子,并拥有选择的权利。可怕的是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拼,这就是你现在必须非常努力的原因!共勉。
6、人生走过一段路,风景毕竟不相同。与其指望遇到一个谁,不如指望自己能吸引那样的人;与其指望每次失落的时候会有正能量出现温暖你,不如指望自己变成一个正能量的人;与其担心未来,还不如现在好好努力。
7、有的人,曾经无话不说,最后,却无话可说。
8、脚步,好好的走剩下的路,学会自己独立。我们都不是很完美的人,但我们要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一辈子不长,对自己好点。
9、人生困境随处见,反省自我可避免,成功不要喜过头,失败不要丧到家,如逢喜事是运气,如碰不幸是契机,抓住机会长经验,笑看挫折是真谛。
10、孤独的人喜欢深夜,多情的人喜欢黄昏。幸福的人喜欢阳光,伤心的人偏爱风雨。
11、涵养,使人严肃而不孤僻,使人活泼而不放浪,使人稳重而不呆板,使人热情而不轻狂,使人沉着而不寡言,使人和气而不盲从。
12、让人认可的气质,永远是自己遵从内心喜欢并长期坚持的结果。
13、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14、亲爱的你,前路迷茫而艰辛,愿你能披荆斩棘,无所畏惧,勇敢前行。
15、想法太多,顾虑太多,让自己无法前进。仔细想想,是自己困住了自己,是自己给自己戴上了枷锁。
16、有时候你把什么放下了,不是因为突然就舍得了,而是因为期限到了,过去了就是过去了。任性够了,成熟多了,也就知道这一页该翻过去了。
17、懒惰不会让你一下子跌到,但会在不知不觉中减少你的收获;勤奋也不会让你一夜成功,但会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你的成果,越努力,越幸运。
18、你是什么样的人和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之间的差距就是,你做了什么。
19、自律和付出,才是一个人有成就的关键。
20、遍行天下路,广知天下事,吃尽天下苦,造福天下人。
21、生活不该带着不满和仇恨,我们都是被爱的世人。
22、我只愿这繁华的人生,着绚烂青春的一切,只如初见。
23、人生最幸福的:并不是终于得到了一束花,而是永远被花包围着。
24、悲哀是真的,泪是假的,本来没因果,一百年后没有你也没有我。
25、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
26、看老板的眼神行事,这样你提升的机会更快,注意第一印象,它代表你在公司的将来。
27、人生并非是一路坦途,跌倒了,你可以哭,但必须要坚强地站起来,眼泪只能博得同情,却也让你更加脆弱。
28、长大了,不能总做父母的小棉袄,你要成为他们的防弹衣,还要做自己的铠甲!
29、你要努力,你想要的,只能你自己给。别人给的,你要问问自己,拿得起么。
30、不管前方的路有多苦,只要走的方向正确,不管多么崎岖不平,都比站在原地更接近幸福。
31、人,当你意识到自己活着的时候,就必须想到死亡,然后再努力去探寻如何才能生活得更好。
32、一个女人喜欢一个男人时,她希望听到谎言;当一个女人厌恶一个男人时,她希望听到真理。
33、爱情可以浪漫,但不要浪费;不要随便牵手,更不要随便放手。
34、你没有如期归来,而这正是离别的意义。
35、人生像一束鲜花,仔细观赏,才能看到它的美丽;人生像一杯清茶,细细品味,才能品出味道。
36、你没有摘到的,只是春天里的一朵花,整个春天还是你的。
37、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能转变你的心情。
38、欲望得不到满足痛苦;欲望一旦满足就无聊,生命就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39、敌人变成战友多半是为了生存,战友变成敌人多半是为了金钱。
40、凡是能站在别人的角度为他人着想,这个就是慈悲。
41、有勇气并不表示恐惧不存在,而是敢面对恐惧、克服恐惧。
42、不懂得宽容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过分的宽容得到失去自己的自尊。
43、上帝从不埋怨人们的愚昧,人们却埋怨上帝的不公。
44、身上事少自然苦少;口中言少自然祸少;腹中食少自然病少;心中欲少自然忧少。
45、少一点预设的期待,那份对人的关怀会更自在。
46、交一个朋友,需要千言万语;和一个朋友断交,只需要三言两语。
47、青春并不是指生命的某个时期,而是指一种精神状态。
48、在一个崇高的目标支持下,不停地工作,即使慢,也一定会获得成功。
49、梦想只要能持久,就能成为现实。我们不就是生活在梦想中的吗?
50、快乐要懂得分享,才能加倍的快乐。
51、对待生活中的每一天若都像生命中的最后一天去对待,人生定会更精彩。
52、不知道是因为越来越独立。还是越来越心虚。走了这么久。发现唯一靠的住的还是自己。
53、如果说我懂的道理比别人多一点,那是因为我犯的错误比别人多一点。
54、人需要理想,但是需要人的符合自然的理想,而不是超自然的理想。
55、以克人之心克己,以容己之心容人。
56、向今天献出自己的人,没有哪一个昨天是给浪费掉的。
57、人的价值,在遭受的一瞬间被决定。
58、第一个青春是上帝给的;第二个的青春是靠自己努力的。
59、夸奖我们,赞叹我们的,这都不是名师。会讲我们,指示我们的,这才是良师,有了他们我们才会进步。
60、与其做一个有价钱的人,不如做一个有价值的人;与其做一个忙碌的人,不如做一个有效率的人。
61.只要我还有梦,就会看到彩虹!
62.对没志气的人,路程显得远;对没有银钱的人,城镇显得远。
63.活得失败的原因就是:讨厌自己明明不甘平凡,却又不好好努力。
64.乐观的人总是看到生活中的希望,悲观的人却总是把希望也看成失望,结果,希望总是眷顾乐观之人,失望总是降临到悲观之人的身上。
65.燧石受到的敲打越厉害,发出的光就越灿烂。
66.有人说:珍藏在人生册页中的青春花瓣,或许只是一双永不能忘的双眸,一个令人心动的微笑,我想说:青春的光芒在冉冉开起时会很明亮,青春的花朵,在经历过风霜雨雪后会熠熠生辉,青春的旅程在不断搏击后才能谱写壮丽篇章。
67.不要试图给自己找任何借口,错误面前没人爱听那些借口。
68.家庭三点式:高兴一点,幽默一点,体贴一点。
69.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
70.没有伞的孩子必须努力奔跑!
71.努力过的人总是最美的,即使最后她没赢,至少不会骗了自己。
72.如果可恨的挫折使你尝到苦果,朋友,奋起必将让你尝到人生的欢乐。
73.如果你是野花,没人欣赏,你也要芬芳;如果你是小草,即使践踏,你也要成长。
74.我们要惜福,要珍惜每一份友情,爱情,还有更为重要的亲情。
75.做事成功的要诀就如同钥匙开锁的道理一样,如果你不能准确对号,那么一定无法打开成功之门。
76.活着不是要用眼泪博得同情,而是用汗水赢得掌声。
77.梦想都是罐装的,要么拧开盖子,要么打碎罐罐,两者兼需努力。
78.人活着就要坚强,勇敢的去接纳你身边所发生的事情。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会好起来。
79.擎一盏清茶,任丝丝幽香冲淡浮尘,沉淀思绪,体会人生。其香泽荡心灵,其味超尘拔俗。茶事是事,事到无心皆可乐;茗品须品,人非有品不能闲。品茶,品好茶,品味四季蕴味,品淡人生精彩。
80.雨点对大地说:我是你千万次放逐,有千万次唤回的孩子。
81.这不是偶然的失误,是必然的结果。
82.没有人能一路单纯到底,但别忘了最初的自己。
83.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84.现在的我不配喊累,因为我一无所有。
85.有人嫉妒你绝对是一件好事,但你要努力做到对得起这份嫉妒。
2.人生观的科学内涵 篇二
一、科学教育中的探究:历史视角
探究进入科学课程的时间不足百年,杜威曾在1909年美国科学促进会的报告上强调:科学不仅是要学习一堆知识,而且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或方法。1957年,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的上天不仅促进了科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也使得科学探究受到了重视。从杜威到布鲁纳,他们都秉承一个观点:科学即探索与实验。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世界各国的科学教育改革中,探究的思想倍加受关注。如1996年,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明确提出: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是探究。同时也提出,科学探究包括形成科学研究问题、建立假设、收集数据、检验假设和交流结果。[1]2000年,英国的《国家科学教育课程标准》中将科学探究分为:制订计划、获取并表达证据、思考证据以及评价四个步骤。[2]2001年,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制订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6个部分。[3]从以上3个国家科学教育的标准中可以看出对科学探究的步骤基本相同,但美国将科学探究的结果进行交流,而英国则进行评价,我国的探究包括的内容基本与美国相同。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与探究学习相关的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以接受学习为中心的传统的学习与教学方式。1999年正式启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是要改革学习方式,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提倡研究性学习。因此,我国2001年颁布实施的科学标准,显然吸收了发达国家科学教育的经验,科学探究所蕴含的内容更加完备。这里,可以看出科学探究的特征:学生对科学问题感兴趣;学生寻找证据以解释科学问题;基于获得的证据对科学问题的解释进行体系化;学生对形成的解释在小范围内进行评价从而获得最终的解释;对最终提出的科学问题的解释进行确证和交流。除上述特征外,科学探究还应具备科学家在探索自然规律过程中摸索出的实践方法,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就是科学的思想方法。
建构主义作为当代西方教育的主流理论明确提出,要在科学课程中进行显性的科学本质教育。20世纪90年代美国德克萨斯州的科学标准提出,小学3年级科学课程与教学应围绕问题解决、科学知识、科学本质和科学技术与社会四个基本目标组织教学。其中将科学本质目标界定为:使学生理解科学知识的历史发展,获取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地球科学等领域的知识的手段。[4]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基本理念中也提出,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事实上,科学探究教学的实质应是一种模拟性的科学研究活动。因此,综合上述各国科学教育标准中提出的科学探究所包括的内容来看,科学探究应有两层意思:一是科学家群体的探究过程;二是教育中教师的教学或者学生的学习过程,其中后者是对前者的模拟,而前者为后者提供模式和基本路径。最终探究的目标是科学概念的掌握。
二、学生科学探究的现状
笔者的一项基于小学生科学探究意识的调查结果发现:学生喜欢上科学课的原因基本是为了做实验,但多数学生只动手不动脑,缺少思考探究的目的性,玩心过重;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独立探究的空间较小;教师存在探究思想的误区,缺乏对实验的指导,有放任学生之嫌;学生的课外探究较少,课外科普(科技)资源匮乏,主动性欠缺,活力不足(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多数教师能领会课程标准的理念,重视探究,重视学生的动手活动过程。从表1的调查结果也可以看出学生喜欢上科学课的原因也是做实验。从杜威的观点———“科学即探索和实验”来看,学生有探究的意识,但有意识并不等于获得。在教学中教师把一半的时间让学生动手操作,表面上看,教师的确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但学生本身没有实验计划(或者说实验设计),学生的探究不知从何入手可能就成为无意义的“体力劳动”。另外,在实践课中学生的兴趣往往不是探究结果的原因分析上,而是觉得好玩。如一节“折纸飞机”一课,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简单的飞行常识,以此让他们探究如何改变机翼的受力而改变飞行路线,正确的实施步骤是:简单了解飞行知识—叠飞机—试飞—分析原因—记录;然后重复上述过程。多数学生的兴奋点是叠出的飞机飞多远,而很少关注飞机飞得不远的原因,更不用说记录自己的试飞过程。表1的调查结果显示,仅有5%的学生在科学课上做实验记录,另外,只有占调查总数6%的学生参与了科技制作,缺少了探究的实践,即使学生在问卷中回答经常参与实验探究也显得有些空泛,因为他们可能并未理解何为探究。这也是教师在课堂上要用一定的时间去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分析问题,例如折纸飞机中飞机飞行不远的人为因素、自然因素、纸张因素等等,要使学生把机翼加厚、改变方向等简单的、无意识的想法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意识的分析,使得探究过程不但重视操作,更聚焦于思维过程。
科学探究活动有很强的目的性,科学探究不仅是教学过程中学生动手的活动过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跟随科学家脚步的动脑思维、掌握科学方法和技能的过程,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新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学思想和行为方式有了较大的变化,但由于较长时间里传统教学处于主导地位,一些教师仍以知识本身为目标,缺少以科学概念来统摄教学的意识。学生进入课堂之前,已经对周围的事物形成了各种认识,这也就是皮亚杰等研究者提出的前概念,这种“似理论般”的概念雏形会对今后的学习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学生科学概念的建立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充分、反复地多次体验。也就是他们需要多个探究活动,通过各种探究技能逐步建立、完善他们的科学概念。因此,教学要以科学概念为目标,而探究则作为途径,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掌握科学概念。
三、学习环模式:概念的形成与应用
科学前概念是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基础。科学课堂要走向深入,离不开科学概念这一价值内核。而科学概念传递的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顾及学生有哪些认识和想法,设计探究的概念目标,让学生在学习新的概念时新旧概念相左,纠正学生原有的错误认识。兰本达教授认为,概念是每节课的指路灯,让概念从混合思维出发,逐步沿着“概念箭”,经过复合思维、前概念思维水平向科学概念靠近,直到概念思维。[5]如在学习“昆虫”时,学生已经有了昆虫的前概念,他们的判断是:幼小的、有脚、会飞的动物,蚂蚁、蜘蛛、蚊子、苍蝇都是学生课前所理解的昆虫。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未了解学生已经有的认识,只展示几种典型的昆虫,通过特征概括抽象为:体分三部头、胸、腹,有翅能飞六只足。这似乎把昆虫的特征讲清楚了,但上完课后仍然无法让学生正确判断什么样的动物为昆虫,他们仍然可能将蜈蚣、蝎子、龙虾等与昆虫容易混淆的动物视为昆虫。这其中有两个原因:一是教师忽视学生的前概念;二是学生没有将昆虫的概念抽象并固化。科学概念是科学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爱因斯坦认为:“形成概念的科学方法不同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用的方法,不是在根本上,而是在于概念和结论有比较严格的定义;在于实验材料的选择比较谨慎和有系统;同时格外地重视逻辑推理。”科学概念以及科学概念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直接指向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这也正是科学探究所体现的应有之义。一旦学生对科学概念本身产生兴趣,他们的科学思维则由感性走向理性,由具体趋于抽象,由表面趋向深入,这样一来,科学体验的核心探究味道得以凸显,过程与方法的核心价值就得以彰显。
科学教育中强调探究教学模式的共同点就是重视学生对科学现象的亲身感受和操作,通过科学观察和动手操作等活动使学生建立科学概念。学习环模式是探究式教学中最具代表性的模式,由罗伯特·卡普拉斯(RobertKarplus)及其同事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是因一项小学科学课程改善研究而提出的一种有效 的科学教 学策略,该模式的 教学过程 由探索 (exploration)、概念引入 (conceptintroduction)和概念应用(conceptapplication)三个前后相连的阶段的循环。[6]探索阶段:教师创设情境,吸引学生对科学现象感兴趣并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概念引入:教师引入相关的科学术语、概念等,帮助学生澄清探究中的质疑,以使他们形成更完整的科学概念的过程;概念应用:教师将引入的概念运用于新问题的解决情境之中,促进学生深入理解前一阶段引入的概念,能让他们用所获得的概念解决新的相关问题。
小学科学课生命共同特征的主题之五———遗传现象,这一节的内容标准是让学生“知道生物的很多特性是遗传的;了解遗传和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根据学习环模式,将“遗传与变异”一课的三阶段学习环概括为图1。
探索阶段:首先要建立遗传的观察基地,再对遗传的内容进行讲解。教师引用谚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引出遗传的现象。引导学生们观察,对熟悉的动物进行比较,兔子生兔子,而生出的小兔子之间会有差异。让学生们与父母进行外形的比较:眼睛的颜色、肤色、有无耳垂等,可以用列表的方式加以统计。但对于用餐习惯等学生们也可能认为是遗传,这就需要教师去纠正和引导,告诉他们这是因长时间地生活在一起的一种养成习惯。学生们知道猫只能生猫,而不会生小狗,但生出的小猫可以有不同的花色,由此引出孟德尔的数量性状遗传,也就是变异。同时,可以让学生用推理的方式推断两种颜色猫可能生出哪些花色的小猫。用孩子们常吃的大米引出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多个品种的水稻与野生稗杂交,经过多年的选育培育出多个高产优质的水稻品种。不但让学生们知道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活动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坚持不懈的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敏锐的观察能力,通过史实也让他们知道变异是可以人工向有利的方向发展,也为后续阶段的概念应用打下基础。
概念引入阶段:无论探索阶段引用了多少案例和事实,最终要将其抽象、归纳为概念。遗传,是生物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相似的现象,是指亲代的性状又在下代的表现。变异:子代与父代之间、同一物种之间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同的特征。
概念应用阶段:在人类社会早期阶段的一场农业革命,人们由狩猎群居变为耕种,通过选育来控制动植物的性状,保存变异的植物种子改变其后代的性状,这些都是原始的利用遗传变异的雏形。我国古代驯化饲养金鲫为现在的金鱼,并传播到日本等地,这些科学史实让学生们感受身边应用遗传和变异的成果。另外克隆技术、太空植物也是控制遗传和变异的性状来实现的。太空育种是靠外太空的辐射,对种子的DNA产生影响,然后加快其变异的速度,产生不同的变异品种;植物变大只是因为基因变异而已,由太空的各种辐射粒子造成。
以上学习环的三个阶段让学生们从建立科学概念(遗传、变异)出发,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探究相结合,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尽量注意学生的前概念,使学生逐步建立科学概念(遗传、变异),在此基础上更为重要的是概念应用阶段,鼓励学生将建立的新概念、新经验应用于新问题的解决,从而达到了对所学科学概念的固化、理解和迁移。逐步的循环探究过程让学生不断深化所学的科学概念。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式促使小学科学课由传统讲授方式逐步拓展为探究方式,但目前的探究教学多数流于表面,难以体现探究的内涵——科学概念思维。以一项对小学生科学探究意识的调查为基础,发现教师缺乏必要的指导使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分析;探究过程重视操作,而没有聚焦于思维过程。因此,运用学习环模式于小学科学课中,从“遗传和变异”一节的探索阶段到概念引入阶段再到概念应用阶段,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真正掌握科学概念。
3.城乡一体化的科学内涵 篇三
尽管由于城乡一体化涉及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文化生活、空间景观等多方面,人们对城乡一体化的理解有所不同,但是,广义上,城乡一体化就是通过城市领导乡村、支援乡村,乡村服务城市、支援城市,城带乡、乡促城,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在空间上互为环境,做到生态协调、环境幽雅,最终实现城中有乡,乡中有城,人们享有充分的自由,从而建立合理的城乡分工。
城乡一体化是以实现城乡共同繁荣为目标的总体发展战略和总目标
一方面,城乡一体化的着眼点在于城、乡两方面作为有机整体、功能互补、协调发展。其目标是城乡共同繁荣,城乡居民平等国民待遇、等值生活质量,共享社会文明,城市化仅是城乡一体化战略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另一方面,城乡一体化是一个整体观念,它决不仅仅是“农村为城市服务”或“工业支援农业”的代名词。城、乡是“城乡一体化”统一体中的两个有机子系统,在以城带乡的同时又以乡补城,双方合作,形成互补,共同发展。
城乡一体化是以城乡协调、统一、均衡和融和发展为核心的总体战略和总目标
协调、统一、均衡和融和是城乡一体化的核心,也是其战略原则和目标。一方面,城乡一体化涉及城乡发展过程中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等各个方面,城乡要“一体化”发展,就要求以上诸方面在发展过程中所制定的各种具体战略均应以协调、统一,均衡和融和为核心统一展开,另一方面,城乡一体化的关键是加强城乡联合,强调的也是城乡之间的协调、统一、均衡和融和的联合。所以,必须从城乡的共同利益出发,冲破城乡分割,突破地区封锁,实现工农结合,以城带乡、以乡补城,明确城市、乡村各自在不同的具体发展过程中的相应地位、功能与作用。同时,城乡的联合发展,是一个统一体中的两个方面,因而,其中任何一方的发展都不能以牺牲对方为代价,而必须以保障或促进对方发展为前提。协调、统一、均衡和融和的城乡发展,具体地表现为城乡之间政治上的协调统一、经济上的科学布局、人口上的均衡分布与文化上的均衡发展。
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城乡一体化发展强调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把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村现代化结合起来统筹考虑,形成城乡的协调发展。这种发展注重把城市发展与农村各类资源的合理开发、有效利用与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生活水平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
城乡一体化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与建设和谐社会一样,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也是要經历一个从比较简单、低级的一体化到复杂、高级的一体化的过程。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城乡之间的差距很大,要想一步到位,完全消除城乡差距,是不切实际的,而且是违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城与乡都有可能在某个阶段或时期成为发展的主导方面或是发展的重点,从而表现出发展的阶段性,所以,城乡一体化的实现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我们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充分估计到将要遇到的困难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4.最有内涵的人生哲理名言 篇四
2、真正的爱往往表现在恋人对他的偶像采取含蓄,谦恭甚至羞涩的态度,而决不是表现在随意流露的热情和过早的亲昵。
3、人生难免要受些委屈和伤害,与其耿耿于怀郁郁寡欢,倒不如坦坦荡荡泰然处之。只有经受住狂风暴雨的洗礼,才能练就波澜不惊的淡定。
4、有人在光明中注视着阴影,有人在阴影中眺望着光明。
5、有先见之明,是一种智慧。有自知之明,是一种成熟。有知人之明,是一种素养!
6、曾经的我总以为,是旅行让我认识了世界。现在我才发现,渺小的我们反而是透过世界,透过旅行来认识我们自己。
7、苦难不会没完没了,当然幸运也不会永远持续。得意时不忘形,失意时不消沉,这比什么都重要。
8、杯子若是满的,就装不下任何东西了;懂得适时把自己清零,才是人生大智慧。
9、真正爱一个人的时候,你会在意她的一切,她不开心的时候,你也会不开心。
10、也许,很久以后你才会懂,像我这般倔强的人,是要鼓足多大的勇气才会求你别丢下我,又是憋着多大一股劲儿才会彻底把你赶出我的生活。
11、生活本由点点滴滴组成,每分小事聚集成一生。当许多人总想着能成就惊天动地的大事时,常忽略了这其中的分分趣味,以至劳而无功,一事无成。
12、好马不吃回头草,因为回头的时候已经没有草了。
13、当你爱一个人的时候,爱到八分绝对刚刚好。所有的期待和希望都只有七八分;剩下两三分用来爱自己。
14、如果一个人没有能力帮助他所爱的人,最好不要随便谈什么爱与不爱。当然,帮助不等于爱情,但爱情不能不包括帮助。
15、不要踮着脚尖去爱一个人,重心不稳,撑不了太久。真正的幸福只有从容的心才能遇到。
16、你在做什么?我在仰望天空。度的仰望是什么?是我想念她的角度。为什么要把头抬到度?为了不让我的眼泪掉下来。
17、世界总是没有错的,错的是心灵的脆弱性,我们不能免除于世界的伤害,于是我们就要长期生着灵魂的病。
18、用这生命中的每一秒,给自己一个不后悔的未来。
19、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妙龄女人谁个不善怀春?这是我们人性中的至神至圣。
20、放弃就不该后悔。失去就不该回忆。放下该放下,退出那没结局的剧。
21、生活从来都不会停止向前,保持专注,别因为后悔而放慢脚步。
22、人最大的困难是认识自己,最容易的也是认识自己。很多时候,我们认不清自己,只因为我们把自己放在了一个错误的位置,给了自己一个错觉。所以,不怕前路坎坷,只怕从一开始就走错了方向。
23、你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这样子日子比较好过。你要是一直想改变他,那样子你会很痛苦。要学学怎样忍受他才是。你要学学怎样包容他才是。
24、如果你是个轻信的人,说明你是个善良的人。继续轻信,无论你跌多少筋斗,你会坦然一生。
25、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26、听从命运安排的是凡人;主宰自己命运的才是强者;没有主见的是盲从,三思而行的是智者。
27、道不同不相为谋,你讨厌我,我也未必喜欢你。各走各的人岂不是更潇洒?何必咄咄逼人费了口舌也讨人嫌。你闲得慌,我可没空陪你。
28、生命中,有些人来了又去,有些人去而复返,有些人近在咫尺,有些人远在天涯,有些人擦身而过,有些人一路同行。
29、懒懒的行走在湖畔,珍惜着与家人一点点清闲的时光,一起享受随风轻舞的落叶,欣赏幽径的湖面,温柔恬雅,感受秋的诗情与安凉。
5.人生话题短小精美内涵句子 篇五
2. 有时,仅仅需要做的是,往前走一步,哪怕是很小的一步,烦恼疼苦便在你的身后了。
3. 中规中矩,赢得尊重。赢得尊重,也赢得信赖。
4. 自己要先看得起自己,别人才会看得起你。
5. 不要太在乎别人的看法,要清楚自己是怎么想的。
6. 男人最大的武器是眼神,女人最大的武器是眼泪。
7. 生命中遇到的问题,都是为你量身定做的。
8. 所谓的低调就是不露痕迹的高调。
9. 人生短短几十年,不要给自己留下了什么遗憾,想笑就笑,想哭就哭,该爱的时候就去爱,无谓压抑自己。
10. 我这人就是这脾气,只要别人不理我的,我不会再硬着脸皮去打扰。你的态度决定我的态度,你若对我沉默,我也只好对你冷漠。
11. 生活,就是生下来,活下去。
12. 宽容是送给他人的最好礼物,如果把它留给自己,那就是堕落的开始。
13. 即使我错了,我也希望你能哄我开心,而不是责备我,我只是嘴不服软而已。就算全世界都背叛我,我只需要有一个人能和我站一起。
14. 不要太过依赖除自己以外的人,因为只有自己不会抛弃自己。
15. 这个世界是绝对的不公平,要么你顺从,要么你把天平倾向自己,否则你就别怨天由人,那没用。
16. 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
17. 有些故事的开始和结局造就注定了的,不管过程能用月光宝盒更改多少次。
18. 你永远也看不到我最寂寞时候的样子,因为只有你不在我身边的时候,我才最寂寞。
19. 人生是伟大的宝藏,我晓得从这个宝藏里选取最珍贵的珠宝。
20. 也许有些东西在你心里曾经很重很重,时间会让它变得很轻很轻。
21. 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的乐趣。
22. 要纠正别人之前,先反省自己有没有犯错。
23. 总有一天,我会为一个人,卸下我的面具。
24. 不要觉得你个人很重要,没有了你太阳明天照样会升起来,这是墨非说的,真实不虚。
25. 学会宽容伤害自己的人,因为他们很可怜,各人都有自己的难处,大家都不容易。
26. 多花时间成长自己,少花时间去苛责别人嫉妒别人。
27. 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烦恼是来自你自己,因为你放不下。
28. 生命中遇到的问题,都是为你量身定做的。
29. 再高的人有时也需踮足,再矮的人有时也需屈身。
30. 世事忙忙如水流,休将名利挂心头。粗茶淡饭随缘过,富贵荣华莫强求。
31. 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夹杂着傲慢。不要使你的谦虚心缺乏智慧。
32.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33. 人之所以能,是相信能。
34. 如果我不这么在乎,生活会简单得多。
35. 人只要不失去方向,就不会失去自己。
36. 你有足够的理由佩服每天早起的人,不信的话,你去做做到后会发现有很多人佩服你呢。
37. 无论在什么样的社会里,一个人的理想,是为了多数人的利益,为了社会的进步,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也就是说,合乎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就是伟大的理想。
38. 懒惰是对身心的一种伤害,拖拉永远是一种恶习。
39.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6.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篇六
(一)、第一要义是发展
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第一、这是使中国适应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应付各种挑战的需要。
第二、这是科学地总结了其他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和教训。
一个执政党,要保持和巩固执政地位,必须有强大的经济基础、政治基础和群众基础。我们党强调发展,就是积极为促进人民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执政党的群众基础越牢固,执政的根基越牢固,这是世界上一些执政党兴衰的经验教训。
1991年底,世界上第一个且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没有战争和外敌入侵的情势下自行解体,令世人震惊与沉思。执政74年,全国有二千多万党员。苏联共产党失去执政地位原因有:
第一、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策略是导致苏联解体、苏共垮台的重要原因。从苏维埃政权诞生初期开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就不仅从武力上入侵苏俄,而且从意识形态、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对苏俄进行渗透。比如1921年苏俄爆发大饥荒之际,美国救济署工作人员在苏俄境内从事人道主义的救助苏俄饥民工作的同时,也在做着收集情报、培植间谍人员、推销其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二战结束后不久,冷战帷幕拉开,西方更是加大了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渗透及和平演变的力度,西方国家情报机关齐心协力,利用各种政治运动和非政府组织对苏联进行渗透。问题在于,西方不仅对苏联一国实
施了和平演变战略,而且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都实施了这一战略。那么,为什么只在苏联发生了效力,而在中国、越南等国家反而没有奏效呢?为什么在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样一个特定的时刻产生了效力,而在长达74年的苏联历史的其他时段没有奏效呢?和平演变战略对苏联剧变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只有当苏联国内出现政治、社会危机和动荡的时候,外因才能发挥作用。
第二、体制僵化、经济衰退是根本性的原因
苏联领导人:列宁(在职7年),斯大林(29年),赫鲁晓夫(11年,政变下台),勃列日涅夫(18年),安德罗波夫(2年),契尔年科(1年),戈尔巴乔夫(6年,政变下台)。共74年,7任领导,5人死后卸任,2人政变下台。斯大林在职最长,有29年,树立苏联模式,被称斯大林主义。
以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高度集权为特征的苏联社会主义僵化模式在苏联解体中的影响是根本性和深层次的。斯大林政治经济模式曾经在苏联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但是该模式所固有的弊端从一开始就影响着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随着社会发展,它的弊端也在发展,矛盾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苏联没有进行根本性的制度和体制改革,只是进行了一些修补,致使人民群众对苏联现实社会主义的社会认同度越来越低。苏共执政74年,领导人换了一茬又一茬,党和国家的各种问题不仅没解决反而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显然与苏联党和国家的体制制度问题关系密切。即使是领导人、领导集团或整个党“蜕化变质”了,这也应从体制制度上去找根源,而且党“蜕化变质”本身就是政治体制和制度问题的组成部分。
20世纪60年代以来,苏联有多次改革的机会,但苏共领导人没有正确认识和把握,加上利益集团的阻力,一再错过改革时机,致使不适应现代化大生产和世界发展潮流的体制和观念得不到更新,最终问题积重难返。在不得已进行改革时,苏联领导人对改革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拟定的改革方针脱离实际。受社会民主主义和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影响,戈尔巴乔夫的“民主化”和“新思维”
把苏共的改革变成了“改向”,使党自我否定。戈尔巴乔夫改革药方的主要问题是:发展战略不当。企图在几十年形成的严重畸形的产业结构基础上,实行所谓“加速战略”,致使畸形结构变本加厉,经济结构调整缓慢,食品消费品生产始终滞后,一直没有给人民带来实惠。表现为急于求成、政策多变、反复无常等。
第三、特权导致贪污腐败盛行,腐败导致党衰国亡
列宁时期,苏共的干部革命意志坚定,没有丝毫特权,能与群众同甘共苦。如,1918年粮食危机时,有权调拨千百万吨粮食的人民委员瞿鲁巴,竟在一次会议上饿得昏倒了。消息传出,苏共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空前高涨。
在饥饿年代,苏共高级干部肩负着繁重的工作,列宁下令设立了营养食堂,但是,列宁1924年逝世后,经济好转,这种营养食堂没有及时取消,上行下效,特供的范围越来越宽,标准也越来越高,逐渐演变成特权,历经几代领导人,培育了一个特权阶层,后据估计,直接享有特权的高级干部70万人,连家属在内达400万之众,严重脱离了群众。就斯大林而言,他本人有在生活上保持简朴甚至严格要求的一面,特别是着装方面,一年四季都穿军装。他的妻子也非常朴素,很低调,在工业学院学习时拒绝做汽车上学,也不让其他学生知道他是谁。但在1932年自杀去世后,人们便开始大规模地为斯大林该专用别墅,尽在南方就建了好几栋,并且毫无限制地用公款支付斯大林家庭的豪华生活,特别是晚年时更加严重。她的次子瓦夏利,毕业于一个航空学院,后参加战争,1947年从东德调回莫斯科,立即当上了空军的军事首脑,肆无忌惮,无所不为。在斯大林身边工作的警卫员之类的大员,全都为自己修建了乡村别墅,象政府部长甚至像政治局委员那样生活。
而勃列日涅夫时期,苏共强调“稳定”干部,干部委任制和领导职务终身制日趋完善,且不断提高干部特权的标准,到勃列日涅夫时期,更形成一个个“官僚氏族集团”,这些集团内部儿女联姻,官官相护,贪污渎职,使执政党与民众之间隔阂越来越大,民心尽失。甚至在震惊全国的“驸马案”中,勃列日涅夫的女婿丘尔巴诺夫就贪污受贿65万卢布。20世纪 80年代末,这个集团羽翼已经丰满,他们已将大量国家财富占为己有,此时,他们急切希望共产党的垮
台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剧变,以便通过国家制度的公开变更,在新制度下从法律上承认他们攫取的财富合法化,并能名正言顺地将这些财富传给子孙。官僚特权阶层形成后,他们开始丧失革命意志,对理想信念麻木不仁。连勃列日涅夫自己也“不再相信社会主义的胜利、马列主义的原则或者共产主义的前途”。甚至对弟弟:“什么共产主义,这都是哄哄老百姓的空话。”但他们与亲西方社会精英仍界限分明,相互对立。
到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的官僚特权阶层发生了根本变化。起初,通过改革来“完善社会主义”;后来,在“公开性”、“民主化”的旗号下,否定马克思列宁主义,放弃共产党的领导,照搬西方模式,在苏联实行三权分立、议会民主、多党制和总统制等等,走上背弃社会主义的道路,结果“亡党亡国”。
第四、民族问题与苏联解体
任何一个多民族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种民族问题,而只有当这些问题尖锐激化到无法解决的地步才会危及社会的稳定甚至国家的统一。
苏联有123个民族,俄罗斯人占68%。30年代初,苏联不顾少数民族的特殊性,强制实行农业集体化,使哈萨克、乌克兰、白俄罗斯和高加索等地的农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因饥荒而死亡500~900万人,引起当地人民的不满和反抗,斯大林将他们打成民族主义危险分子,流放和镇压了大批农民和富农。
1936年宣布建成社会主义后,苏联便开始否认自己存在民族问题。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民族自我意识也在增长,对此,苏联不是尊重和引导,而是用大俄罗斯主义进行压制,斯大林甚至公开宣称:俄罗斯民族“是加入苏联的所有民族中最杰出的民族”,是“苏联各民族的领导力量”。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特别是在战争末期,斯大林以维护国家安全和惩罚与德军勾结为由,先后把波兰人、朝鲜人、德意志人、卡拉恰耶夫人、卡尔梅克人、车臣人等共11个民族,整个驱逐到中亚和西伯利亚。1940年8月,强行把波罗的海三国并入苏联,随后,又强迫数十万人迁往苏联内地,把大批俄罗斯人迁入这一地区。波罗的海三国始终存在分立势力,苏联解体正是从这三国开始的。
在外界看来,苏联是一个国家,但在苏联国内,居民首先认同的是自己的民族属性。各联盟国家的领导人,为了自己在本共和国的威信,大力向中央争主权,联盟中央被架空,最后走向解体。
经济没搞好是解体的根源。苏联民族问题爆发的总根源还在于经济没搞好。到苏联解体时,苏联GNP占美国的比例与沙俄时期相当。苏联人的生活水平与质量不仅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甚至还低于东欧国家和曾经落后的亚洲国家,这使得各大小民族对“苏联”产生反感乃至敌意,联盟国家失去了凝聚力。苏联的教训告诉我们,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让人们亲身感受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是增强国家凝聚力的最重要因素。
在1991年3月举行的全苏公民投票中,除了3个波罗的海共和国、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和摩尔多瓦之外有1.47亿人参加了投票,尽管超过3/4的人赞成保留苏联,但是当时掌握政权的少数政治家们还是解散了这个超级大国。2005年底,俄两个著名的中性舆论调查机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当今66%的俄罗斯人对苏联解体感到惋惜,76%的人认为苏联有许多可以值得骄傲的地方;72%和80%的人分别认为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时期走了一条错误的道路,”普京也认为“苏联解体是全民族的重大悲剧”。
第五、领导人因素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他所面对的是一个动荡的世界和困难重重的国内环境。有人比喻此时的苏联犹如一艘满载军火的航船,船体锈蚀,方向不明,运转缓慢,在茫茫大海中濒临下沉。这就决定了戈尔巴乔夫受命之时,必须实行改革,以挽救这艘航船危亡的命运。可是,这名“船长”很不称职,缺乏一个大国领导人应有的胆略和能力,面对种种困难和压力,他仓促应对,在领导改革中出现种种失误和错误的导向,致使整个国家迷失方向,危机骤增,秩序失控。在此危急关头,戈尔巴乔夫又只顾自己的得失,在复杂的政治较量中节节败退,主动放弃阵地,提出改革要从根本上“改造整个社会主义大厦”,改革的目的“是要使社会有质的更新”,就是要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全面改造,改革的含义已经不是自我完善而是根本变更现存制度。直至八一九事件发生,苏联共产党处境到了危难关头,“船长”竟弃船而逃,自动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职务,使苏共迅速走向衰败。
新加坡人民行动党
新加坡资源贫乏,是个弹丸之地,但在这个党的领导下,经济总产值从19世纪60年代的人均600美元,进入21世纪一跃成为人均3、4 万美元,增长四五十倍,创造了亚洲奇迹。新加坡以其经济飞速发展、社会稳定、人际和谐、环境优美,成为世人瞩目的文明国家,被称为“花园式国家”。人民享有非常好的福利,老百姓生活得很幸福。可以说人民行动党成就辉煌。
人民行动党标榜为民主社会主义政党,因地制宜的把社会主义目标和资本主义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执政为民,始终以“促进国家福利和人民幸福”为宗旨,走出了一条“有新加坡特色的民主社会主义”之路。
人民行动党,世界上只有极少数政党自建国之后一直执政,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即是其一——自1959年独立后迄今已执政52年,是实行多党制国家中执政时间最长的执政党。这个党是由刚从英国归来、受英语教育的中产阶级于1954年成立。多年来,这个政党一直由李光耀领导,他曾于1959年至1990年间担任新加坡总理。现任总理、人民行动党的秘书长是李光耀的儿子李显龙;在他之前的总理是现任国务资政吴作栋。他就任总理的时候也是人民行动党的秘书长。第一、人民行动党执政成功,主要原因在于它能够从本国国情出发,把东西方优势统一起来,坚持为民执政理念,坚持务实主义态度和与时俱进精神,同时实施经济先行方针,有一整套东西方价值观结合的共同价值观、民主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结合的行动路线、议会民主和领袖治国结合的政治体制、法治和德治结合的社会管理体制。
人民行动党为团结、凝聚新加坡各族人民,提出了“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社会关怀,尊重个人;协商共识,避免冲突;种族宽容,宗教和谐”的共同价值观,在“保持社会一致性和保持个性的某种自由度之间”
找到了“一条中间道路”,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和灵活性,获得了各民族广泛的支持,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应。
人民行动党曾标榜为民主社会主义政党,但它并没有固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教条,而是因地制宜地把社会主义的目标和资本主义的手段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尊重人生俱来的不平等性,强调自由、竞争、效率和机会平等,使每个人竭尽所能;另一方面又兼顾公平,坚持社会正义的原则,以保障民众最起码的生活水平、教育、就业、住房和医疗等,并为那些没有足够收入来源的人提供国家福利,走出了一条“有新加坡特色的民主社会主义”之路。
人民行动党无论是对传统东方社会的人治管理模式,还是19世纪以来英国的法治传统,都立足于新加坡国情进行修订、调整和改造。一方面,立法严密、执法严正、惩罚严厉,形成了严密的法治体系。大到政治经济体制、商业往来,公民权利和义务,小到旅店管理、停车规则、公共卫生、人们的言谈举止、衣食住行,不仅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而且执法严正、惩罚严厉。除了很重的罚款、徒刑,还有鞭刑和绞刑。另一方面,切实有效地开展道德教育和道德建设,强调精神文明建设,在社会生活中开展了各种活动。绝大多数的新加坡人能够做到他律和自律,使新加坡成为世界闻名的文明之都。
第二、人民行动党的成功还在于建立了良好的党际、党政、党群关系。
由于人民行动党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和强大的自身力量,同时尊重各党派的民主权力,与各政党保持了良好的党际关系。
人民行动党始终以“促进国家福利和人民幸福”为宗旨,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提高和丰富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以便密切行动党与民众的联系。为了解民情,为民众提供更具体、更有效的服务,为政府修订政策提供最真实的信息,行动党规定党的国会议员必须利用业余时间同本选区民众见面。为了造福于民,人民行动党政府全面实施了“居者有其屋”计划,还制定了一系列援助社会弱势人群的计划。具体包括:公共援助计划以帮助无法工作的公民;扶助金援助计划,为低收入家庭孩子上学提供帮助等等。在经济衰退的严峻形势下,行动党进一步提出了“五民策略”,即了解民情、参与民生、反映民意、争取民心、关怀民需,除在各区设立幼儿园,还展开一系列同成年人、老年人和医药保健有关的工作,以便扩大党的影响力,提升党的形象。
第三、新加坡的人民行动党执政五十多年来,能够始终维系执政地位并领导新加坡人民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突出成就,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这个党始终高度重视纯洁
廉洁。1999年,在人民行动党45周年庆的时候,曾有记者问李光耀:身为人民行动党创党人,依你看,行动党在过去45年里最大的成绩是什么?李光耀如此回答:“行动党最大的成就是掌握政权40年,并保持其活力和诚实,而不是成为衰落和贪污的政党。”
人民行动党确实有这个底气。
人民行动党的党徽包含三大元素,根据其领导人的诠释,其中“闪电”象征着行动,要求的是活力;“白底”象征着纯洁,强调的是廉洁;“蓝圆”象征着团结,注重的是和谐。自1959年首次大选获胜后,人民行动党就将建立廉洁有效的政府看作自己的神圣使命。1959年6月,行动党领导人在市政厅大厦会议室宣誓就职时,一律穿白色的衬衫和白色的长裤,象征个人行为和政党行为的纯洁廉明。人民行动党有一个基本的执政理念:新加坡缺乏天然资源,只有从管理上获得效益,首先就是政治领导必须廉洁,使黑金政治不存在,即“为了生存,必须廉政;为了发展,必须反贪。” 人民行动党领导人在保持党的纯洁性方面,能够做到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以李光耀为核心的新加坡建国领袖富有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冒着生命的危险争取权力,是为了改进社会而不是发财致富。”
李光耀在其执政之初,曾召开家庭会议,明确表示要力行廉政,请亲戚朋友们不要有靠他的权势而发财的幻想。他父亲一直做钟表生意,没有担任过任何一官半职。李光耀涉
足政治并不关心金钱酬劳,并一直保持廉洁和朴素的生活方式。李光耀至今住着父亲留下的老房子, 而政府安排的官邸主要是用来进行外交礼仪活动, 办公用的是自己的私家车, 并且自己花钱买汽油和维修保养车辆。至今,新加坡国会议员,不管是担任资政、总理、部长,还是没有在政府担任职务的议员,每周都要会见选民,各种花费自己负担。所有部长以上官员的子女必须在公立中小学而不能到私立学校上
学。参观过人民行动党总部的人都会感到惊讶:这是一个执政50多年的执政党总部吗?两层低矮的小楼,藏身于新加坡东部相对偏僻的新樟宜路上,背后就是老百姓住的组屋,别说新加坡老百姓,就是一般的出租车司机也不见得知道。有参观者问起人民行动党为什么没有一座独立的办公大厦时,人民行动党执行理事刘炳森解释,党多年来一直都很低调。总部几次搬迁,多设在一些小店屋的楼上。他说,党不是靠大厦来肯定它的权力和地位,而是依靠人民的支持。如果人民把某座大厦看成是行动党的,且又是一座很高的大厦,就会给人高高在上的感觉。从李光耀到吴作栋,行动党的领导人都反对建总部大厦。
更令人惊讶的是,笔者向刘炳森先生询问过行动党总部有多少人,他介绍,总部只有16个人——以前更少,只有12个!尽管总部人数很少,但这决不意味着行动党对基层和社会的控制力弱。通过国会体制、政府体制、社团组织体系,已经牢牢控制了政权和政治生活。
从反、正两个执政党的衰亡和兴盛看出,要保持和巩固执政党的执政地位,必须要有群众基础,群众基础的建立和巩固是由执政党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决定的,而这一点没有发展是做不到的。
第三、这是解决经济和社会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主义凝聚力,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
(二)、核心是以人为本
第一,相对仅把人当作客体而言,它把人当作主体,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即发展依靠人。 第二,相对于仅把人当作手段而言,它把人当作目的,强调不断满足人的合理需求,尊重人的合法权益,充分发挥人的能力,即发展为了人。
第三,相对于人本理念的缺失而言,它把人看作一切事物的最高尺度,要求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要坚持人的尺度,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即尊重人。
(三)、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各项建设 四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四)、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7.论科学课堂有效对话的内涵 篇七
1 对话的含义
“对话”, 本属于语言学范畴。对话的英文单词“Dialogue”, 从词源学上讲, 来源于希腊语的“dialogos”。“dia”指的是“通过” (through) 、“经由”或“完全”、“分离”。“logos”来自legein, 含义是“语词”或“语词的含义”, 它也意味着思想 (thought) 和言语 (seech) 。因此, 从词源上说, “对话是超越两人、两人之间和通过两个人的言语”。《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两个人或多个人之间的谈话;两方或几方进行的接触或谈判。”关于对话, 戴维伯姆认为“对话的本质在于它关心真正的真理所在, 它追求的是平等、自由、公正地进行交流和沟通。对话者之间互相尊重彼此的人格、观点和观念, 能够形成充分的友谊感和信任。通过不同的观点和意见之间彼此碰撞、激荡、交融, 从而让真理脱颖而出。如果要为对话确定一个结果的话, 它期待的结果是所有人都能从中受益, 实现双赢、共赢、一赢俱赢。” (1) 巴赫金把认为:“一种是“纯粹对话关系”即指两个人以上人与人之间进行的交谈。这种对话关系表现为“同意和反对的关系、肯定和补充关系, 问和答的关系。”深刻的内涵是人们用语言互相问候、诘难、问答、反驳、肯定或否定, 从而达到相互沟通和理解的目的。” (2) 从以上关于对话的涵义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对话不仅是言说者之间的言语交流, 更重要是围绕某个中心话题进行思想上的碰撞、情感上的共鸣和经验上的共识, 对话的目的是为了交流思想、找寻真理。基于此, 笔者认为, 对话是言语者与倾听者在相互尊重、信任、平等的基础上, 通过语言和非言语的形式进行的情感、思想等方面的一种双向沟通、碰撞, 从而达到理解和求得共识。因此, 对话应同时具备三个条件: (1) 它是双边或多边的; (2) 双边或多边有着共同关心的话题; (3) 一方的说话内容必能引起另一方的说话反馈。在这个意义上, 对话可以包括询问、争论、审讯、谈判、答辩、讨论、采访以及一些有目的的交谈等。
2 有效对话的一般意义
目前有效对话 (effective dialogue) 在学术界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但笔者认为要弄清它首先要了解“有效”以及“有效教学”涵义。在英文中, 对有效或有效性 (efective) , 意为:“足够实现某一目的, 达成预期或所期望的结果。”“有效”在《当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能实现预期的目的, 有效果, 有效益”。我们知道, 教学和有效的联姻产物——“有效教学”难以用量化以及外显形式来描述。有学者认为, 所谓“有效教学”就是指在多有教学环节中旨在实现“有效”与“责任”相统一的教学的教学。“有效”是指在所有的教学环节对学生人格持续和谐发展的效益, 而“责任”则是指在各个教学环节之中, 教师为促进学生人格持续和谐发展而创造各种有利条件的责任意识和行为。 (3) 对于“有效”, 我们可以从以下的三方面来理解:有效率、有效果、有效益。第一, 效率是相对于结果而言的, 是指用来计算单位时间内的投入与产出的效果的比值。将效率这一词推广到教学当中, 教学效率 (Teaching efficiency) 是指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增幅三者之和所达到的效果。简单来说, 教学的有效关注点的是教学的结果与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否, 即学生课堂所学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是否能满足与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实现教学目标, 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 它以学生是否进步为唯一指标。对话作为一种教学活动, 它的有效性要必定基于有效教学的视野。有学者指出, 课堂有效对话关键问题是学生在课堂上谈些什么, 怎样谈, 涵盖三个方面:对话责任的承担、学习目标的达成、教学常规的建立。为了实现课堂的有效对话, 除了教师和学生要享有平等和民主的权利外, 还要承担对话的责任, 要对学习群体负责, 要对准确知识负责, 要对严密思维负责。 (4) 笔者从三个方面来阐述有效对话。第一是What:谈什么, 即对话的内容。有效对话要有共同关心集中的问题。以教学中某个关心的具体问题为中心, 让学生产生疑问, 从而“对话”。第二是How:怎么谈, 即对话的方式。笔者在随机的科学课堂听课中发现, 教师在实践课堂对话时, 课堂表面的气氛很闹, 学生畅所欲言, 但之后的结果表明课堂教学效果确不佳。究其原因在于没有把握对话方式, 不能简单地把对话与畅谈、讨论画等号。畅谈、讨论可以随心所欲、没有计划、没有目标。 (下转第107页) (上接第105页) 然而在对话教学中, 对话的方式要注意体现方目标和方向性, 即对话要以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为指引。第三是Where, 即对话的目标, 有效的对话应当始终以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为指向, 在对话中既要双充分体现平等与交流, 让学生自主和自由对话, 同时也别把课堂教学目标抛之于脑后。基于上面的论述, 笔者认为有效对话是能够引发学生产生问题, 教师承担责任, 以自由平等的方式进行, 从而帮助引导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对话。师生在对话中、实现由“问题”向“思考”, 再到“做”的转化, 引发学生的“实践”, 最终指向学生的发展的目的。
3 科学课堂有效对话的内涵
科学课程作为一种综合课程类型, 它有区别于其他课程的自身属性。科学课程基于以下三种统整熟悉来设计课程:第一, “知识统整”, 就是科学课程要基于科学素养目标的整体框架, 遵循学生发展心里逻辑与科学素养的形成规律, 从科学学科本身的知识领域统整地选择并恰当的组织知识内容。第二, “社会统整”, 就是要求科学课程合理把握时代发展对人的素养的需求, 从而确定科学课程价值功能目标。第三, “经验统整”, 就是帮助学生把新学的知识经验整合到自身已有的经验中, 实现科学课程内容的人格化以及生命化。 (5) 它的定位在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入门课程。同其他分科课程相比, 科学课程把个学科的界限模糊化, 统筹设计与规划, 强调各学科知识之间与学科内部的相互渗透和联系与整合。因此, 笔者基于对话与有效对话理论, 结合科学课程的自身特有属性, 认为科学课堂有效对话, 它以对话精神为原则, 紧密科学课程自身的属性, 设置科学课堂共同关心的对话问题 (如核心概念、STS关心话题) , 使学生逐步学会与教师对话;在对话中学会倾听、交流、表达、理解;在相互探讨、争论、述说中学会探究、创新, 学会自主学习, 学会关注身边的科学、技术、社会 (STS) ;在对话中培养学生深刻的理解力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以及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以探究世界的奥秘, 探究物质变化的规律以及物质的合成和应用的对话。基于以上论述, 笔者给出判断科学课堂对话是否有效的三个判断标准: (1) 对话是否围绕核心问题展开; (2) 对话是否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自由平等; (3) 对话是否结合了科学课程的三种统整属性。
摘要:对话作为时代精神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提倡和推崇, 科学课堂对话亦是如此。本文基于科学课程的三种统整属性, 即“社会统整”、“知识统整”与“经验统整”, 总结了对话的含义, 有效对话的一般意义, 从而提出了科学课堂有效对话的内涵以及评判科学课堂对话是否有效的三个标准, 进而为科学教师实施科学课堂有效对话提供借鉴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科学课堂,有效对话,内涵
参考文献
[1]戴维.伯姆.论对话[M].王松涛译.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8-10.
[2]谭博忆.论巴赫金的对话理论[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4:6-8.
[3][5]周勇.影响我国科学课程有效教学的基本问题及其根源追溯[J].教育科学, 2009 (2) :32-35.
8.深刻领会邓小平理论的科学内涵 篇八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科学内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领导全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一、邓小平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
体系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新阶段的指导理论,是毛泽东思想在中国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它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
二、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的科学内涵
1.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强调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维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问题上,作出了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
3.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4.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同经济、政治的改革和发展相适应,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5.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强调实行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应当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封闭只能导致落后。
6.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保证,又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获得新的时代内容。
7.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抓住时机,争取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又比较好的阶段,每隔几年上一个台阶。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同步富裕又是不可能的,必须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带动越来越多的地区和人们逐步达到共同富裕。
8.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断改善和加强对各方面工作的领导,改善和加强自身建设。执政党的党风,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必须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必须依靠各族人民的团结,必须依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9.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照这个原则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
上述九条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相互关联,不可分割,要掌握其完整体系和内在逻辑。胡锦涛同志指出:“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科学理论,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参考文献:
9.误谈西方科学精神的内涵 篇九
当谈到西方文化精神时,我们就会下意识想到五四运动时提出的两大口号“民主”和“科学”,毫无疑问,我们多多少少都是将理性与科学和西方文化相联系,当然历来对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探讨也是众说纷纭,这里就从历来的讨论和西方文化本身就西方精神内涵按我自己的理解作一点阐释。
对于中西方文化各自的基本精神以及两者间的差异这个问题近百年来一直是中国思想界讨论的热点,早在戊戌前后,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就对此进行认真探讨,例:严复认为“西之人力今以胜古”、“西人首明平等”、“西人以公治天下”等。到五四时期,许多思想家在此基础上做出进一步论述,如陈独秀1915年曾在《青年杂志》上撰文探讨并总结道“西洋民族以战争为本”、“西洋民族以个人为本位”、“西洋民族以法治为本位”。纵观这些观点以及与东方文化的比较,学者们的立场多为扬西抑中,宣传西方文化精神积极的一面,当然这样的认识局限于当时人们对于西方文化有限的认识和复杂的国情,自是有其片面不足的一面。
对于西方文化及精神,我认为其有别于中国文化的在于文化中科学精神的主导地位。自古希腊时期即产生的人与自然对立的观念引发西方人对于超自然神秘力量的畏惧与膜拜,同时也激发他们征服和驾驭自然的雄心。之后欧几里得、阿基米德等科学发现和论述,自然科学在西方文化中占到了主导地位。也是在那基础之上,才可能建立起今天现代科技的辉煌大厦。西方文化的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理性精神、客观态度和探求真理的执着。思想凌驾于信仰之上,逻辑和科学凌驾于迷信之上,科学、法律和宗教构成了西方文化的支柱。我想,这才是真正西方文化及科学精神的内涵,相较之前的片面认识,那些真可谓是误谈了。
10.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篇十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又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对此我们要全面理解。
传统发展观的突出表现是把经济增长等同于发展的全部内容,把GDP增长作为唯一目标。诚然,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但单纯把GDP增长作为唯一的目的,甚至不惜以盲目建设、消耗资源、降低效益为代价片面追求GDP增长,则是不可取的。因为GDP增长不能反映人民群众多方面需要的满足程度,也不能反映所付出的人力、物力、财力、环境的代价,更不能反映经济增长成果的分配。片面追求GDP的增长,会造成经济、社会出现不协调、不平衡的情况。经济发展不仅仅限于经济增长,不仅仅反映社会财富在数量上的变化,还包括要素投入结构的变化、产品投入结构的变化与质量的提高、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工业化程度的变化、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分配状况的改善等。另外,经济发展也不能代替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互为前提。科学发展观不仅仅强调经济发展的质和量,而且强调经济发展的质和量的统一的最终结果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传统的发展观是建立在“发展是天然合理的”这样一个哲学信念的前提上,认为发展天然就是好的,发展总比不发展好,发展快总比发展得慢好。它所关注的,只是如何发展得更快,创造更多的财富,而对于“为什么发展”和“怎样的发展才是好的发展”这样一个目的论、价值论的问题却缺乏关心。在发展的价值判断上,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核心,认为经济、社会发展都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才是发展的目的。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今天,人类面临的主要任务已经是如何使发展持续下去,以保证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地生存发展,而不是仅仅看到眼前。
我国已经从总体上达到的小康水平,但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下一步还需要20年的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科学发展观根据新的形势,对于诸如经济体制变革引发的社会利益关系的重大调整和重组,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经济结构急剧变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伴随着社会结构的深刻变迁,温饱问题解决,GDP超过1000亿美元后社会需求升级并且更加多样化,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所积累的社会问题,再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沉重压力,经济高速增长对资源、环境产生的严峻挑战,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巨大发展活力和冲击以及社会经济关系变化在思想政治领域所产生的激荡等等,都明确提出了“五个统筹”。“五个统筹”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其实质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如何发展得更好的问题。具体地说,统筹城乡发展,目的就是要不仅仅围绕“农”字上作文章,还要通过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寻找出路,更好地促进城乡二元结构的转变,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缩小东部和中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以及省、自治区内部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解决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关注发展过程中日益凸显的社会问题,有赖于制度的创新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解决“一条腿”长(指经济)、“一条腿”短(指社会)的问题;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要考虑资源约束和环境承载能力,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持人口适度增长、资源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解决人类与自 然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就是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形势,解决国内外两个资源、两个市场的协调发展问题。
科学发展观的几个关键点
科学发展观,从理论上说,是一个新高度;从实践上说,是一个新课题。各级领导干部不仅要从思想上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而且要在实践中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中,我们应注重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点。
一、把发展当作一个战略来抓,不能把它视为权宜之计而失之以恒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指导我们做好今后各项工作的纲领。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要求我们把它作为一个战略来抓,并且自觉实施,长期坚持。
抓好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的实施,才能抓住我国当前重要战略机遇期。本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十分珍惜和切实用好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重大关系,发展才能有新思路,改革才能有新突破,开放才能有新局面。否则,现代化建设就难以顺利推进,甚至会走弯路。
抓好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的实施,才能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进而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各项具体工作中去。
抓好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的实施,才能更好地解决我国进入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矛盾和问题。多年来,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加,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矛盾加剧,经济增长方式落后,经济整体素质不高和竞争力不强等。这些问题不可回避,更不可任其发展。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在这个重要阶段,解决前进道路上面临的矛盾和问题,顺利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整个现代化事业,根本的办法是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发展。
二、把发展当作一个整体来抓,不能以谋求局部发展而牺牲全局利益
科学发展观高度体现了发展的整体性的要求。整体性,也就是全面性。它要求在发展时,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经济和环境、发达区域和相对落后区域、发展较快行业和发展迟缓行业等等,放到一个棋盘中,统筹谋划,使之成为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统一体,也就是全面发展、整体推进。
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改革和发展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也必须看到,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体制改革,都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论改革,宏观改革滞后于微观改革,政府改革滞后于企业改革,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发展。论发展,农业落后于工业,乡村落后于城市,西部落后于东部,传统行业落后于新兴行业,环境建设落后于经济建设,社会发 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现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发展当作一个整体来抓,坚持全面发展。在制订计划、出台政策、建立制度、安排工作和树立典型时,既要注重全局发展、全局利益,又要注重局部发展、局部利益;既要考虑这部分人的发展和利益,又要考虑到另部分人的发展和利益;既要考虑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又要考虑到个人利益等。总之,要统筹兼顾,不能顾此失彼。
三、把发展当作一个系统来抓,不能为谋求物质文明发展而牺牲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
把发展当作一个系统来抓,就是要正确处理好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实现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人类社会作为一个大系统,它由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子系统组成。与之相对应,人类文明从内容上也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它对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具有决定作用。政治文明决定着物质文明的发展方向和精神文明的性质,精神文明建设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所以,三个文明是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它们共同统一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
三个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如果其中某些环节过于薄弱,就不可能有更大的发展,我们的教训也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去年非典疫情的蔓延,不仅给我国造成巨大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而且集中暴露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00年“世界卫生报告”中,中国在191个国家的卫生系统中排名第188位。如果这种状况还不改变,类似“非典”的悲剧还会重演。
四、把发展当作一个过程来抓,不能为谋求当代人的发展而牺牲后代的利益
把发展当作一个过程来抓,这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我们要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走近期与长远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决不能为求得一时的经济发展而浪费资源、牺牲环境,决不能为谋求当代人的发展而牺牲后代人的利益。
把发展当作过程来抓,必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既讲求经济效益,又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要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统一,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
把发展当作一个过程来抓,必须摒弃“先污染、再治理,先发展、再协调”的错误思想和做法。有的同志认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发达地区的事,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需要经济实力,发达地区可以做到,欠发达地区难以做到,还是“先发展、再协调”。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实践是有害的。只有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才能使欠发达地区更好地实现跨越式发展。如果为求得一时发展而牺牲环境、破坏资源,即使经济上去了,也不能持久;在发展之后再来治理,则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因此,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也是欠发达地区领导干部的内在要求。“干部经常受教育、农民长期得实惠”再探索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加强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探索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的有效途径”。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学习教育活动告一段落后,我省出台了六个配套文件,构建了“干部经常受教育、农民长期得实惠”的有效机制,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新的形势下,要在坚持这些好做法的基础上,不断总结,逐步完善,与时俱进。
一、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牢固树立围绕发展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观念,为“干部经常受教育、农民长期得实惠”提供坚实的基础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干部是否经常受到教育、农民是否长期得到实惠,关键要看发展了没有、发展得如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要努力适应这一要求。
1、紧扣发展主题,理清新时期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思路。要牢固树立围绕发展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观念,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统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以“干部经常受教育、农民长期得实惠”为目标,突出工作重点,加强分类指导,健全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广大农村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和骨干带头作用,切实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要切实改变就组织抓组织的现象,坚持做到“三贴近”。即贴近党的中心任务,贴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贴近农民的实际需要,把组织服务工作做到需要 的地方去,把组织保证工作做到群众欢迎的地方去,变“游离”为“渗透”,变被动出招为主动介入。
2、适应发展需要,改进农村基层组织的设置方式。努力适应农业产业化的需要,积极组建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如农民专业协会、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专业协会+农户等,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推荐村“两委”成员与专业协会等合作经济组织领导成员交叉任职。使村干部和发展能手全身心投入到经济建设中去。积极开展在农民专业协会中建立党组织工作,把协会中有共同特长的党员组织起来,围绕协会发展开展党组织活动,使党的工作覆盖到新的社会组织。同时,通过专业协会党组织的堡垒作用,把好协会的发展方向。
3、围绕发展目标,改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责任制考核办法。要一手抓教育,增强党建工作责任人党的观念;一手抓考核,使责任人自觉遵守制度规范。特别要强化考核标准的刚性,坚持把发展情况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和检验“干部经常受教育、农民长期得实惠”的根本标准。要实行介入式考察,从事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同志要参与责任人任用的考核和研究,解决过去存在的责权分离、手段弱化的问题。要捆绑式运用考核结果,把履行责任制情况作为责任人任用的重要依据,把考核结果与干部奖惩、任用挂起钩来。
二、按照正确政绩观的要求,加强农村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为“干部经常受教育、农民长期得实惠”提供组织保证
共产党人的政绩观,就是要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让农民得实惠。能否把农村基层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好,是实现“干部经常受教育、农民长期得实惠”目标的关键。
1、树立以政绩取人的导向,改进农村基层干部选任办法。用什么样的人、用什么办法选人,对于引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至关重要。要改进干部的选任办法,让群众满意的人进班子。我省在村党组织委员会换届选举中,全面推行“两推一选”,即党员推荐、群众推荐和党内选举。在乡镇开展“一推两考”试点工作,即采取民主推荐、理论考试、组织考察的办法,确定下一届镇党委和纪委组成人选。它们的共同之处和关键环节在于:一是群众广泛参与,推荐算数。在村党组织成员的推荐中,不仅有党员参加,也有村民代表参加,所产生的人选体现了全体村民的意志;在乡一级干部人选的推荐中,不仅有下一级单位负责人参加,还有占参会代表20%的农民参加,使群众的态度影响到干部的进退留转。二是全过程阳光操作,推荐票公开统计。这既体现了组织上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又体现了群众相信组织、依靠组织,从而促使干部把对上负责与对群众负责统一起来,促其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这些做法要继续坚持和完善。
2、加强规范化教育培训,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做好“三农”工作的本领。以提高执政能力为重点,以胜任本职工作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完善培训机制,提高培训质量。要坚持不懈地开展任职、任期和进修培训,告诉干部干什么,教会他们怎么干。同时,可与高等院校联合开设进修班,培养高层次领导人才。要改进培训的内容和方法,按照缺什么补什么、需什么训什么的原则,开设培训“超市”,实行“订单”培训,推行学分制,由干部自主选择培训内容,自行安排受训时间,促进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我省正在开展的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培训试点工作,要不断总结,积极推广。要建 9 立健全农村基层干部述学、考学制度,把干部的学习同考核、奖惩和任用结合起来,调动干部学习的积极性。
3、强化激励监督,促进农村基层干部严格自律。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选人是关键,培训是基础,激励监督是保证。可开展“双评”活动,即每年分别评比有作为和不作为的农村基层干部。对被评为有作为的干部给予表彰和重奖;对被评为不作为的干部,经组织考察属实的,可责令辞职。要改进评比办法,扩大评比工作中的民主,把评比标准、评比权限和评比要求交给群众,真正由群众当家,把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的干部选出来,使他们有地位、得实惠、增光彩。
三、按照新型人才观的要求,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的农村致富带头人队伍,为“干部经常受教育、农民长期得实惠”提供人才支持
人才问题关系小康大业。让干部经常受教育,目的是培养人才;使农民长期得实惠,关键要依靠人才。要牢固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努力建设一支优秀的农村致富带头人队伍。
1、拓宽视野,多渠道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大力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工程,对有潜力的人选,要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培训,有条件的地方可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要制定激励政策,鼓励实用人才开展科技承包和试验示范活动,推荐他们到专业协会中唱主角、挑大梁。对实绩突出的,要大力表彰,给予重奖,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发展为党员、培养成村干部。农村乡土人才是实用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一并纳入人才范畴,在教育培训、职称评定、表彰奖励等方面一视同仁,使乡土人才有地位、有荣誉、有奔头。我省是劳务输出大省,劳务大军在外经风雨、见世面,既挣了“票子”,又换了“脑子”,10 要把他们纳入人才范畴进行培养,鼓励他们回乡创业,带动更多的人发家致富。
2、突出重点,抓好农村党员人才队伍建设。抓好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就抓住了人才工作的重点。要坚持每年集中一段时间,开展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小学教”活动,把它建成党员干部经常受教育的“加油站”,办成使农民长期得实惠的“助推器”,打造成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平台”。要大力推进“双培双带”先锋工程,可在全省农村实施“百千万”行动计划,即用三年左右的时间,重点抓好100个“双培双带”示范乡镇、1000个“双带”示范基地、10000名带头致富能力强、奉献精神强和公道正派理论强的“三强”型党员、干部。要积极推行无职党员岗位责任制,按照自愿申报、党组织确定、向全体村民公告的方式,明确无职党员的岗位责任,加强考核,使每个有能力的无职党员都能充分发挥作用。
3、加强激励,动员人才到农村建功立业。从农村实际出发,建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可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党政机关干部、军队转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机构改革中分流人员、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到农村和乡镇企业工作。尤其是县乡机关干部工作在农村,服务对象是农民,要切实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可实行“五五制”,即一半人员在机关处理日常工作,一半人员到农村基层蹲点创业,带领农民增收致富。也可鼓励干部到沿海发达地区打工,增强市场经济意识和驾驭市场经济的本领。对“蹲点干部”和“打工干部”可以实行身份、关系、待遇“三不变”,对工作卓有成效的,要提拔任用,形成人才资源的“洼地”效应。我省近年来选派优秀年轻党员干部到村任职,是加强“三农”工 作的战略性举措,也是促进人才向农村流动的成功实践,要抓紧抓好。
四、按照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要求,推进为民服务经常化、制度化,为“干部经常受教育、农民长期得实惠”提供机制保障
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就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并从制度上予以保证。
1、建立述联考联制度,培养干部亲民作风。农村基层干部只有经常深入群众,倾听民声,特别是到最困难的地方去,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才能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为促进农村基层干部经常深入群众,我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定期组织干部进村入户、乡村干部联系贫困户等。为促进这些制度的落实,要建立干部述联考联制度。干部述职时,要把联系群众情况作为重要内容,由群众进行测评。测评时,可适量吸收农民代表参加。同时,对干部进行考核和任用考察时,要把联系群众情况作为重要内容,使广大干部始终保持“赶考”的精神状态。
2、实行民主听证制度,广泛集中民智。在决策上体现群众意志,使决策更加符合实际,是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上使农民得实惠。实行民主听证是被实践反复证明了的有效办法。通过听证,让农民群众真正参与到决策中来,与干部面对面交流,构筑民意表达的“绿色通道”。对好的意见和建议,可进行购买或给予重奖。决策实施的效果如何,群众是否得到了实惠,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检验后,再召开听证会,凡是多数人赞成的,要继续执行下去;凡是多数人有意见的,要对决策进 12 行完善;凡是多数人反对的,要坚决废止,使决策始终符合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需要。
3、推行为民办事全程代理制,提高为民服务水平。农村基层干部要适应乡村区划调整、乡域村域扩大的新形势,进一步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可在乡村两级设立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室,群众需要办理的事情,只需向代理室提出申请,其它工作均由代理室全程代为办理。要明确代理内容,凡是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事项,都可列入代理范围。要规范代理程序,抓好受理、承办和回复三个环节,建立健全代理室各项工作制度,做到有问必答、有需必办,使代理室和“小窗口”能为群众提供大服务,成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桥梁和纽带。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组织保证
――在市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会上的发言提纲
訾金雷
(2006年3月31日)
通过近一个时期的学习思考,上午又听了新农村建设的辅导报告,我们对中央作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认识更加到位、理解更加深刻、思路更加清晰。下面,我结合实际,谈几点粗浅体会。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特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虽然是个老的提法,却是一项全新的任务和开创性的工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一是新背景。它是在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中央支农惠农政策力度逐步加大、加快农村发展正成为全社会共识、农村建设具备一定基础 的新形势下提出的,发展起点更高。二是新思路。就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进程,指导方针更明确。三是新目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体现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五位一体”,工作布局更全。四是新方式。明确要加大国家投入,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并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扶持力度更大。五是新变革。改革开放后至十六届五中全会其间的27年,我们党为解决“三农”问题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特别是在城乡工农关系上先后进行了两次重大改革。一是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放权于民;一是进行农村税费改革,直至全面取消农业税,减负于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可以说是第三次重大调整。从中央把“三农”问题明确定位为全党和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到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从提出“两个趋势”的重要论断,到作出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从制定“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到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这些都标志着,我国对工农、城乡和分配关系作出了重大调整,其实质是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逐步建立以工补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六是新机遇。宿州作为农业大市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新农村是我们缩小与先进发达地区差距、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奋力崛起的历史机遇。我市农业大而不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村人口众多,应该说受益面也就更大。这个机遇如果能抓住,就会极大地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为推进跃升崛起注入强大活力和动力。
二、准确理解新农村建设深刻内涵应该重点把握的几个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时跨数十年、惠及几亿人、涉及全方位的系统工程,我理解,“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深刻内涵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产业发展要形成新格局,这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二是农民生活要实现新提高,这是建设新农村的根本目标。三是乡风民俗要倡导新风尚,这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四是乡村面貌要呈现新变化,这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环节。五是乡村治理要健全新机制,这是建设新农村的有力保障。
目前,新农村建设已经在全国迅速启动、扎实开展,我体会,要确保新农村建设真正造福亿万农民,必须防止和克服五种倾向:一是脱离实际,把新农村建设变成空洞口号、神秘概念和玄奥理论,或者重新回到就农业抓农业的老路子。我理解,当前我们正在做的工作,如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招商引资、工业园区建设、发展县域经济等就是新农村建设,已经确定的“工业强市、开放兴市”战略、“6+3”工程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二是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新村建设。新农村建设包涵着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为农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整洁、村庄改造等丰富内容,并且要把发展农村生产力作为中心任务,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核心内容。否则,新农村建设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三是盲目冒进,一哄而起。新农村建设既是紧迫的现实任务,也是艰巨的长远课题,决不是朝夕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把积极态度和求实精神结合起来,坚持规划先行,抓好试点示范,注重实效,不做表面文章;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从长计议,不草率从事;锲而不舍,不急于求成,力争做到规划不留遗憾,政绩不留隐患。四是农业税取消后农村工作无事可干、无所作为倾向。决不能以为免除农业税后农民负担问题就从此解决,农村工作就万事大吉。必 须保证基层党组织和乡村政权的有效运行,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要靠他们来贯彻落实,农民群众生活的改善要靠他们来推动,党在农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要靠他们来维护,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也要靠他们团结和带领农民群众来实现。乡镇机构该履行的职能、该提供的服务,不仅不能削弱,还要逐步加强。现在最重要、最迫切的不是精简机构、分流人员,而是要理顺关系、转变职能、提高素质,更好地带农民发展,帮农民致富,为农民服务。五是越俎代庖,强迫命令。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主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要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典型示范等方式,动员和组织农民群众参与建设新农村,但不能包办代替,更不能强迫命令,一厢情愿地去搞农民不满意、甚至反感的事,特别要防止出现以各种名义增加农民负担的现象。要尊重农民意愿,积极探索政府扶持引导、农民自愿参与的新农村建设有效机制和办法,达到“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增进农民福祉”的要求。
三、围绕建设新农村的目标要求,着力推进新型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业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对农村是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对农民是一种美好的时代福音,也必然给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带来深刻影响,提出更高要求。要紧密联系建设新农村的要求来思考和推进“三级联创”活动,探索和实践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扩大覆盖面,增强凝聚力,使基层党组织都紧密联系群众、充分发挥作用。我们初步考虑,以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以“五个好”为目标,以“三级联创”为总抓手,推进新型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概括地说,就是:
确立一个观念:即发展型的农组观,以围绕发展、服务发展、促进发展来统领农村党建工作,把围绕发展的程度、服务发展的力度和促进发展的效果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
坚持“双强”要求:按照“思想政治素质强和创业能力强”的标准选配乡村干部,实行规范化管理,创造一个拴心留人的环境和干事创业的机制。
突出三项重点:一是以改进村党组织设臵为重点,推行“支部加协会”、“协会带农户”的党建工作模式,形成支部抓产业、党员创实业、百姓富家业的良好格局,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生机和活力;二是以选派村和小康示范村为重点,实行领导联系、部门帮扶、干部驻村,构建上下联动、齐抓共管、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格局,增强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三是以规范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为重点,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围绕“四化”目标:即围绕党员干部技能化、农民组织化、农业产业化、农村社区化,实施以农业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双技”培训,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合作的新型农民。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党领导”的原则,按照政府支持、农民自愿、市场运作、多元发展、逐步推进的要求,发展壮大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致富带头人队伍。开展农村社区党建工作试点,以中心村为依托,以产业为纽带,以服务农民为宗旨,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目标,建立农村社区党组织,把“个体”农民变为“群体”农民,进而成为“实体”农民。
落实五项载体:一是深入推进“双培双带”工程,为新农村建设培育先锋力量。二是深化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工作,为不 同类型、专业各异的党员发挥作用搭建新的平台。三是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深入开展“双向带动”活动,教育和引导事业有成的党员把家乡更多的人带出去务工创业,把在外了解到的信息、积累的资金、联系到的项目带回家乡创业发展。四是规范党务公开,并与村务公开配套衔接、同步实施,着力扩大覆盖面、增强实效性,示范和带动民主管理。五是推行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加强村级代办点或“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便捷服务。
【人生观的科学内涵】推荐阅读:
人生感受的随笔:人生的足球10-14
领悟人生的人生格言09-18
成功人生规划的人生格言07-01
人生没有后悔药的人生哲理10-03
基督徒的人生观07-04
失败的人生中寻找不失败的自己-人生哲理06-17
人生是一本自己撰写的书的人生哲理10-26
人生感悟:致我们人生中失去的那些朋友09-09
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07-25
人生的导航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