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舞蹈解说词(11篇)
1.民族舞蹈解说词 篇一
舞蹈兴趣小组解说词
欢迎来到我校舞蹈兴趣小组训练室检查指导工作。我是杏园中心学校舞蹈兴趣小组负责人xxx,毕业于陇东学院历史系,在学校主要担任七年级历史、二年级语文及班主任工作。
我校舞蹈兴趣小组现有学员26名,每周星期三下午课外活动和自习时间定期开展教学活动。我们从基本功练起,穿插舞姿训练、技巧训练,到集体舞排练,舞蹈兴趣小组的建立,即丰富了学校的教学,又锻炼了我们的意志,培养了我们的兴趣。
最后请各位专家、领导对我们的活动多多指导!
2.民族舞蹈解说词 篇二
我国拥有56个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风俗习惯、历史文化和艺术特色。舞蹈作为艺术的重要内容, 也是每个民族都会涉及的领域。我国的民族舞蹈具有巨大的魅力, 以及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每个民族的舞蹈都有自己独特的特色, 体现该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思想情感。各个民族的舞蹈经过长时间的发展, 已经形成自己独有的体系。而且民族舞蹈是中国的巨大宝藏, 也是世界艺术难能可贵的遗产。但是我国却没有好好保护民族舞蹈, 让它逐渐失去了光泽。因此, 我国有必要认识到民族舞蹈的独特韵味, 从而更好地发扬。
一、我国民族舞蹈的特点
我国地域辽阔, 人数众多, 而民族的数量也比较多。我国一共有五十六个民族, 每个民族通过长时间的生活, 都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点的艺术体系。每个民族的艺术体系都能够代表该民族的生活、习惯以及情感, 而且具有独特的审美特点。舞蹈在艺术领域的地位非常重要, 也是每个民族涉及时间最长的领域。民族舞蹈起始的时间比较早, 持续的时间也非常久, 而且传播的范围也相当广泛。民族舞蹈是一门艺术, 能够以直接的方式来表达该民族人民的思想情感, 表现该民族的历史特点, 代表该民族的独特性格特点和心理特点, 并且代表该民族人民的审美特点。每个民族的人们对舞蹈都有特殊的感情, 只要听到本民族的音乐, 他们就会非常兴奋, 感受到激情和快乐。这种感觉随后就会传递给身体的每个部分, 然后不由自主地随着音乐舞动。
每个民族都会这样一种本能的反应, 尤其是一些以舞蹈为生, 自古就以舞蹈为生命的少数民族。每个民族所处的地方不一样, 历史文化条件不一样, 而且生活习惯、风俗习惯都不一样, 所以舞蹈也会有千差万别。每个民族的舞蹈在风格、力量、柔软度等各个方面都不同, 而且不同的民族舞蹈也会在身体部位上有不同的重点, 审美标准也不一样。比如有些民族的舞蹈主要集中于上半身的动作表现, 而下半身的动作就比较少。而有些民族的舞蹈则主要集中在下半身的动作表现, 而上半身的动作就没那么多了。而且有些民族的舞蹈以粗犷豪放为主要特点, 比如蒙古、藏族等民族;而有些民族的舞蹈则以柔美灵动为主要特色, 比如傣族、苗族等。
二、我国民族舞蹈的民族韵味
我国的民族舞蹈因为生活习惯、风俗人情、地质情况、气候特点等各个方面都不一样, 所以其舞蹈蕴含的民族韵味也千差万别。我国各个民族的舞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和变化, 逐渐形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舞蹈文化, 可以说是中国的巨大宝藏, 也是全世界不可多得的财富之一。虽然我国民族舞蹈蕴含的艺术价值非常高, 但是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是在国内, 也没有多少舞蹈者跳民族舞。就算是跳民族舞蹈的舞者, 也很少有人能够把该舞蹈跳出民族的味道。有几个人能够像杨丽萍那样, 用心去维护民族舞蹈呢。而且我国大多数普通百姓都不了解民族舞蹈, 也很少观看民族舞蹈。种种原因导致我国的民族舞蹈正在逐渐消逝, 在艺术界失去重要的地位。更别提是让民族舞蹈走向世界, 让更多的人知道。实际上, 我国有许多民族, 尤其是蒙古族、藏族和傣族等少数民族的舞蹈更为独特。藏族的历史文化非常深厚, 宗教文化也十分久远。藏族的舞蹈对胸部、背部和腰部的动作比较多, 主要注重身体的放松和向前倾。这些舞蹈特点与藏族生活的环境和宗教文化密不可分。蒙古族的音乐非常优美, 舞蹈也十分豪放不羁。蒙古族的舞蹈具有草原的气息, 富有丰富的感情, 其主题主要围绕草原、骑马等。傣族的舞蹈注重柔美沉静, 其表达的感情比较内敛, 而不张扬。傣族舞蹈的重点在手部, 而且身体各个部分都注重弯曲。
三、我国民族舞蹈中的蒙古族舞蹈
1. 蒙古族舞蹈的总体特点
蒙古族是一个多才多艺的民族, 他们既能够唱歌, 还能够跳舞。蒙古族的舞蹈有很多种类, 从古代开始一直流传下来。比如“安代舞”“筷子舞”“牛斗虎舞”和“摔跤舞”等舞蹈。蒙古族的舞蹈十分注重脚部、腰部、胸部和膝盖的联系, 以及手部、肩部、头部和眼部等各个身体部位的配合。尤其是肩部的动作相当多, 根据音乐旋律的起伏, 肩部时而柔软, 时而坚硬, 时而耸起, 时而又抖起来。蒙古族的人民主要聚集在内蒙古的大草原上, 独特的生长环境造就了他们勇猛、真挚、爽朗的性格特点, 这些特点也反应到他们的舞蹈上。蒙古族的人民是在马背上生活的, 他们经常要跟马打交道, 所以蒙古族的舞蹈也离不开马。
蒙古族的舞蹈有经典的马步, 舞蹈动作跳得惟妙惟肖, 似乎像一匹真正的马一样。蒙古族的舞蹈追求圆, 无论是形体动作还是思想情感上。从蒙古族舞蹈的动作特点来说, 主要以柔刚并济为主。从蒙古族舞蹈的表现主题来说, 主要与蒙古族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大多数舞蹈内容是骑马、雄鹰、大雁等。蒙古族舞蹈的音乐风格非常豪放, 富有热情, 强悍矫健, 很有力量感。而且舞蹈音乐的节奏也十分欢快跳跃, 表现形式也非常宽广, 没有特定的拘束。
2. 蒙古族不同舞蹈的风格 (1) 蒙古族的主要舞种
蒙古族的舞蹈有许多不同的种类, 表现各不相同的风格。蒙古族的舞蹈主要包括安代舞、盅碗舞、筷子舞、牛斗虎舞、摔跤舞、育呼尔舞和灯舞等。在内蒙古的哲里木盟、辽宁省和吉林省的部分地方, 主要舞蹈种类是安代舞。安代舞是从古代一些集体舞蹈发展和变化而形成的, 在古代的时候跳安代舞主要是为了祈福和驱魔。安代舞表演时, 队列的形状是圆形的, 每个人都会拿着彩色带子, 由其中一个人领头唱歌, 其他人则和声。安代舞的节奏大多数由口来打拍子, 没有任何乐器作为伴奏。安代舞的动作非常简单, 主要形式是唱歌。如今, 安代舞的动作不到三十个, 但是音乐调子却比动作多得多。安代舞和萨满教的联系非常紧密, 在古代由萨满教巫师进行传统的仪式。安代最初是为了年轻女人因为思念情人或者婚姻的不顺而郁郁寡欢, 导致顽疾不治, 为她们消除病痛和灾难的特殊说法。
安代的由来有一个非常浪漫的故事, 在古代的时候, 有一位老人跟他的女儿相依为命。老人对自己女儿非常宠爱, 几乎倾注了他所有的父爱。但是有一天, 他的女儿患上一种非常奇怪的疾病。她要么就是什么都不吃, 要么就是不停地吃。她要么就是不言不语、不苟言笑, 要么就是大笑不止。老人到处寻找医生, 祈祷神仙, 都不能治好他的女儿。无奈之下, 老人用车拉着他女儿去其他地方。但是一直无果, 在路上他开始痛哭流涕, 大声恸歌, 然后围着车转。这时, 他的女人开始边唱边绕圈, 最后病情就好转了不少。于是, 这种边唱边跳, 并且不停转圈的舞蹈就流传开来了。后来, 人们把这种集体舞蹈称作安代舞。安代舞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变化, 开始进入艺术的殿堂。
(2) 蒙古族的其他舞种
蒙古族的舞蹈除了安代舞之外, 还有盅碗舞。盅碗舞, 顾名思义, 就是跟盅和碗有关系了。跳舞的人会拿着两个酒盅, 跟着节拍敲击酒盅, 有快有慢。同时, 跳舞的人会有一些腿部的动作。盅碗舞比较优雅, 手部、腰部、眼部、手部和脚部都非常协调。筷子舞用筷子来跳舞, 舞者会拿着筷子敲击自己的手部、肩部、腰部等身体部分或者地面。敲击筷子的节奏开始比较慢, 然后逐渐变快。筷子舞所用的乐器还有三弦等。牛斗虎舞的历史非常久远, 大约有两百多年。牛斗虎舞需要4个人, 每个人都扮演不同的角色, 主要有牛头、牛尾、虎和樵夫。牛斗虎舞一共分为四个部分, 先是四个角色都出现, 然后牛和虎开始争斗。牛和虎休息之后, 然后跟樵夫开始激烈地打斗。
摔跤舞主要是把摔跤以舞蹈的形式表现出来, 动作一般比较幽默可笑、形象生动。摔跤舞由两个人表演, 他们都会穿上摔跤手的衣服, 然后随着音乐开始不停地摔打。育呼尔舞主要用于重大节日或者庆祝, 并且是许多人集体跳舞。育呼尔舞的男人和女人的人数一样, 他们互相拉着手, 排成固定的阵势, 边唱边跳。最后, 他们会大呼“育呼尔”, 使得舞蹈到达高潮。灯舞主要是在节日、宴会和聚会时跳的, 由一名女子肚独自表演。女子的头上会顶着灯, 嘴里含着汀竹, 击打着节拍。灯舞非常温柔文雅, 具有婉约的风格。
四、以蒙古族舞蹈为例分析民族舞蹈的特点和民族韵味
蒙古族的历史非常久远, 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 一生活在马背上, 并且以唱歌和跳舞为主。蒙古族舞蹈是我国民族舞蹈中非常重要的舞种之一, 而且受到艺术者的推崇和喜爱。虽然蒙古族的舞蹈在全国范围内来说, 并没有太多人了解。但是艺术从事者都非常重视蒙古族舞蹈的艺术价值, 并且在不断推广蒙古族舞蹈, 使其让更多的人了解。蒙古族的舞蹈非常讲求技术和艺术, 专业性比较强, 不是一般人都能够跳得出蒙古族舞蹈的韵味的。蒙古族的舞蹈对形体姿势的要求很高, 而且比较复杂多变。蒙古族的舞蹈对细节的把握很重要, 跟着音乐的变化会不断改变, 但是动作的过渡非常自然, 而且干脆。蒙古族的舞蹈对身体四肢的释放, 以及自由的动作表现, 是蒙古族舞蹈风韵的基础。其次, 蒙古族舞蹈要掌握蒙古族的气质, 了解蒙古族的文化。舞者在把握气质的基础上, 把这种气质通过舞蹈表现出来。这就需要舞者进行非常严格的训练, 处理好动态动作和静态动作的关系。
从蒙古族的舞蹈可以看出, 民族舞蹈一般非常注重动作和步伐, 并且一些技巧性的动作比较多。民族舞蹈一般比较豪放或者优美, 根据民族的特点而异。民族舞蹈大多数以女子为主要表演者, 男女集体舞蹈也比较多。民族舞蹈主要是表达每个民族的思想感情, 只要有什么喜庆的事情就会用舞蹈来表达心情。民族舞蹈还会代表每个民族独特的文化, 比如传统祭祀或者宗教仪式等内容。在民族舞蹈的表演中, 舞者需要把舞蹈和民族文化完美地结合起来。因为民族舞蹈主要是该民族各种文化的体现, 而不单单是舞蹈的动作, 更多是文化和舞蹈的结合艺术。如果舞者不能深入了解民族的历史、文化和风俗, 就无法表演出民族舞蹈的韵味。所以, 民族舞蹈要想跳好, 是非常困难的。而且不是本民族的舞者, 跳该民族的舞蹈, 也会缺少一些灵性。因为只有本民族的人民才能够从内心中热爱自己的民族, 深入了解本民族的文化, 深刻感受舞蹈蕴含的思想情感, 并且以最完美的方式演绎出来。
五、结语
我国地域广阔, 人数众多, 民族的数量自然也不少。每个民族都自己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历史文化。而舞蹈作为民族的艺术内容之一, 代表了该民族的独特特点。我国的民族舞蹈经过长时间的锤炼, 逐渐发展和变化, 最终成为该民族的独特魅力体现。民族舞蹈是我国的巨大宝藏, 也是世界艺术的财富。但是我国并没有重视民族舞蹈, 不但没有发扬, 甚至在逐渐抛弃它。民族舞蹈具有许多独特的特点, 以及深厚的民族韵味, 需要我们去保护和发扬。而蒙古族的舞蹈作为民族舞蹈中的重要分支, 能够代表民族舞蹈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苏文娟.理论浅析[J].华章, 2012 (21) :79-80.
[2]章章.使汉字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的工具[J].怀化学院学报, 2007, 26 (10) :124-125.
[3]康建华, 字本位理论在我区高校对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中应用初探[J], 和田师范专科学院学报, 2012, 31 (06) :64-65.
3.民族舞蹈在幼儿舞蹈教学中的应用 篇三
关键词:民族舞蹈;应用;幼儿舞蹈教学;融入
舞蹈既是文化载体,又是文化内容。我国是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都根据自己民族风俗特色编创出独特的舞蹈,并世代传承和发展。民族舞蹈的文化内涵较为丰富,欣赏价值较高,如果将民族舞蹈融入到幼儿舞蹈教学中,不仅能开阔幼儿视野,提升其艺术审美力,强化其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还能让幼儿了解到民族特色和传承民族文化,进而提高幼儿综合素质,使其健康成长。因而,民族舞蹈融入幼儿舞蹈教学的意义重大。
一、幼儿舞蹈教学中融入民族舞蹈的价值
(一)民族舞蹈能够丰富幼儿舞蹈知识和增强民族感情
幼儿舞蹈教学中融入民族舞蹈,能够激发幼儿想象,激发其舞蹈学习积极性。许多民族舞蹈中都内含着古老传说,在舞蹈教学中可以先向幼儿讲述传说,以此来激发幼儿想象力和调动其热情,提高幼儿对民族舞蹈的理解和认识。幼儿可以通过民族舞蹈来领略各民族舞蹈的风格,并强化其学习民族舞蹈的兴趣[1]。幼儿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了解民族、认识民族和继承民族精神是幼儿的历史使命。由于幼儿活波爱动的天性,使得舞蹈深受幼儿喜爱,在幼儿舞蹈教学中加入民族舞蹈,能够使幼儿了解到民族舞蹈的美丽,感受其魅力,进而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也深化其对民族舞蹈的认识。比如在舞蹈教学中融入筷子舞、骑马舞及傣族舞等少数民族的舞蹈,不仅能丰富舞蹈教学内容,还能强化幼儿对民族舞蹈独特魅力的领略,了解少数民族风土人情、民风民俗及生活习惯等民族文化,激发其探知少数民族的欲望,进而增强其对少数民族的感情。
(二)培养幼儿对民族传统的尊敬感
民族舞蹈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蕴含着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民族特色和民族情感非常强烈[2]。幼儿舞蹈教学中融入民族舞蹈,能够使幼儿体会到少数民族的生活及生产,增强其探寻民族文化的欲望,进而萌生对民族文化的敬意。例如在舞蹈教学中融入傣族舞时,可以采用葫芦丝伴奏,让幼儿在此伴奏下翩翩起舞,以感受傣族民族风格和民俗氛围,利用锣声让幼儿感受拉祜族的民族生活;利用民族舞蹈中的独特服饰和民族音乐、风俗照片等让幼儿了解民族风情,了解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和民族文化。
二、幼儿舞蹈教学中民族舞蹈的融入
(一)民族舞蹈氛围的营造
活波爱动是幼儿的天性,活波也是民族舞蹈的特点之一。因此,在幼儿舞蹈教学中融入民族舞蹈,首先应营造活波的舞蹈氛围,以体现民族舞蹈的特点和贴合幼儿的天性,再选择欢快活波的民族舞蹈音乐,比如维吾尔族的《阿拉木汗》《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小黄马》等蒙古音乐,以此欢快的民族音乐来营造欢快、活波的民族舞蹈氛围,让幼儿在此氛围中去感受民族舞蹈的魅力。同时还要善于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将民族舞蹈同幼儿的日常游戏活动相结合,引导幼儿积极学习民族舞蹈,以提高教学效果[3]。此外,将幼儿舞蹈教学分成舞蹈表演、舞蹈知识及舞蹈手工等板块,每个板块的内容各不相同。舞蹈表演板块主要为幼儿提供少数民族服饰、道具及民族音乐,引导幼儿换上民族服饰表演民族舞蹈,为幼儿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服务,满足幼儿的表现心理,以提高其学习民族舞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民族舞蹈知识板块中主要是帮助幼儿了解民族风情和舞蹈文化,以开阔幼儿视野,丰富其舞蹈知识。如傣族孔雀舞,向幼儿介绍孔雀的美丽和吉祥寓意,孔雀舞代表着傣族人民对幸福、善良和勤劳的追求及向往。民族舞蹈手工板块主要是教师引导幼儿搜集少数民族风俗照片、民族乐器及舞蹈服饰等资料,让幼儿对民族舞蹈知识及民族音乐进行充分了解,并制作相应的民族舞蹈服装及相关视频。比如傣族的孔雀舞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制作孔雀头饰、裙子等;制作维吾尔族的方帽、小马甲等。
(二)民族舞蹈教学内容的设置及对教师的要求
由于民族舞蹈具有较为丰富的类型和内容,一些舞蹈虽然具有较高的欣赏性,但动作难度较大,不适宜幼儿学习和表演。加上幼儿接受能力的限制,动作难度过大,幼儿很难掌握其精髓,进而使其丧失学习信心和降低民族舞蹈的学习热情。因此,幼儿舞蹈教学中民族舞蹈的融入,应选择合适的民族舞蹈种类。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置上应适合幼儿学习能力,以简单易学且具有代表性的民族舞蹈为宜,比如蒙古族的《骑马舞》、傣族的《孔雀舞》等。选择合适的民族舞蹈,不仅使幼儿体验到民族舞蹈的独特和优美,还能保障其掌握和理解舞蹈动作要求,以提高舞蹈教学效果。当然,合适舞蹈的选择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民族舞蹈技能和知识,且教学经验丰富。幼儿民族舞蹈是民族舞蹈的特殊表现形式,如果教师教学经验不丰富,则很难把握幼儿民族舞蹈同民族舞蹈的差异,进而影响到幼儿对民族舞蹈的理解和传承。可见,舞蹈教师应提升专业水平,不断学习民族舞蹈教学新理念。当然,幼儿园也应强化民族舞蹈教师的技能培训,规范教师行为和提高其教学能力,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和灵活应用各种方法,以提高民族舞蹈教学效果和效率。
总之,民族舞蹈是幼儿舞蹈教学的重要内容,对幼儿学习激情和普及、传承民族文化等具有重要意义。但在民族舞蹈教学中应贴合幼儿心理和天性,注重舞蹈文化的全面渗透,不断完善和调整教学方法,以提升教学效果和培养幼儿的爱国情感。
【参考文献】
[1]唐媛姝.幼儿学习民族舞的重要性[J].黄河之声,2013(20):107.
[2]孙雯.提高幼儿舞蹈教学魅力的策略分析[J].商,2013(22):349.
4.检查“民族团结创建活动”解说词 篇四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下午好!
今天,各位领导莅临我校检查“两个共同”示范学校创建活动开展情况,这是对我校的关心支持和有力鞭策。首先,我谨代表广河一中全体师生向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就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宣传工作向大家作简要介绍。
广河一中始建于1953年10月,占地面积42.8亩,建筑面积20644m,2006年9月初高中剥离,现为初级中学。学校共有教职工185人,其中女教师76人,少数民族教师145人。专任教师163人,本科136人,大专25人,学历达标率均为98.7﹪。中学高级教师25名,省级骨干教师1人,省级青年教学能手2人,州级骨干教师7人。学校共有44个教学班,其中七年级15个班,八年级14个班,九年级15个班,学生2236人,女生976人,少数民族学生占99.2%。
现在我们来看学校工作展板
(亲切关怀展板)在上级领导和主管部门的关怀下,学校始终坚持观念立校、以德治校、教研兴校、质量强校、管理优校、特色塑校的理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逐步摸索出了新形势下以“和谐、安全、发展”为主题的教育管理的新路子,确立了“抓管理、强能力、提质量、促和谐、保安全、创特色”的工作思路,2以“发展教师、成长学生、提高质量”为目标。着眼规范抓管理、强化管理抓养成、突出教学抓质量,创新方式抓突破,集中优势创特色、立足和谐求发展,整体推进抓提高,努力追求“学校管理精细化、学生教育自主化、课堂绩效最大化”的学校发展特色。
(合作交流展板)教育兴则人才兴,人才兴则百业兴。一中人深刻地认识到,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未来发展。在促进教师发展中,以师德建设为核心,以师能提高为重点,坚持师德标兵评选与先进事迹报告相结合,严格落实广河一中师德“二十不准”,实行师德失范一票否决制。
(和谐发展展板)我们秉承“充分相信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育人理念,以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健全人格”为目标,“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不让任何一名学生掉队”,积极探索出了“民主科学管理、学生年级部、学生自己主持班会”等学生自主管理、自我管理的新途径。
(聚焦课堂展板)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大胆尝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合作探究、分层施教”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展“同课异构”、优秀教师示范课、薄弱学科整改课、新教师汇报课等多形式的听、评课活动,搭建教师汲取营养的平台;要求外出培训教师回校开展二级培训,转化培训成果;建立教师成长档案,助推教师专业化成长,稳步实现了“一年站住讲台、两年站稳讲台、三年成为合格教师、四年形成特色、五年成为带头人、六年成为优秀教师”的目标。经过艰苦砥砺和锻造,铸就了一支“师志坚、师品高、师风正、师学勤、师业精、师纪严”的教师队伍。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快乐学习,全面发展。
(教研兴校展板)近年来,我校坚持以“教研提素质、以教研促质量”的工作思路,扎实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展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教师全员培训,岗位练兵和竞赛活动,引导教师掌握现代教学手段,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大胆实践和完善课堂“5+20+10+5”(5分钟预习;20分钟授课;10分钟学生训练;5分钟教师总结)结构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合作探究、分层教学”新模式,提升教学水平。2015年11月,我校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合作探究、分层教学”教学模式在全省中小学高效课堂优秀教学法评选中荣获省级二等奖。
(兰大支教展板)从2012年开始至今,兰州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先后有5届(第14届-18届)25名志愿者来我校开展志愿服务工作,不但在教学上给我校给予了大力支持,带来了新颖的教学理念,并且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积极与暖流计划、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等公益组织长期保持密切联系,为我校品学兼优困难学生捐赠温暖包、海澜之家棉衣、T恤、毛巾、电脑、棉被、班级小药箱、助学金、健身器材等物品总价值达50万元。
(教师风采、硕果累累展板)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以精细化管理为中心,以创新德育模式和聚焦课堂教学为两翼,形成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的学校发展特色,已取得初步成效。2010年,在全州初中毕业会考中,我校学生马俊宝以706.5分的成绩名列全州第一; 2012年,在临夏州首届国内知名校长、教育专家“相约临夏”教育创新发展论坛中,我校作为州内知名学校之一在论坛上作了题为《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交流发言。英语教师魏晓萍在全省开放式优质课竞赛活动中荣获一等奖;2012年学校被评为甘肃省 “园丁奖”先进集体和甘肃省“两基”攻坚及迎国检工作先进集体。在全省第23届和全国第25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我校选送的作品《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习生物的兴趣》、《等高线地形图原理与判读演示仪》荣获“国家级”三等奖、“省级”
一、二等奖。2012年副校长夏学升被县委县政府评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2013年学校被委县政府评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县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先后被临夏州教育局、团州委等单位命名为“首批校本教研示范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化学校”、“四项工程建设达标学校”、“体育后备人才训练基地”、“交通安全教育基地”,被团州委授予“临夏州五四红旗团委”等荣誉称号。
南楼墙体上张贴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文明、和谐、法治、诚信”、《弟子规》《三字经》等内容。
各位领导:现在请看我校学生的才艺展示,操场上正在表演的是武术队;体操《 炫青春 》,舞台上表演的是舞蹈《齐家陶韵》《大红灯笼》。
各位领导:现在我们观看“民族团结创建活动”宣传走廊
教学楼东面墙体悬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下面的两个宣传版面,一块版面是介绍,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组成的,强调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另一块版面是介绍我国处理民族关系办法和有关“三个离不开”“六好”“三个不忘”等内容。
再看最下面的服饰图,这是介绍我国56个民族的服饰、分布地区和生活特点,就是让全体师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各位领导:前面是橱窗宣传版面
这是固定的12块宣传“民族团结创建活动”的标语,就是要全体师生加深理解,充分感受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就是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安定生活,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各位领导:现在我们来到了乡村学校少年宫
学校乡村少年宫2014年11月建成。2015年1月,学校被中央文明办、财政部、教育部授予“乡村学校少年宫”牌匾一块。现有功能室8个,即舞蹈室、电子琴室、口风琴室、声乐室、绘画室、书法室,手工制作室,图书阅览、棋牌室。学校组织10名专业老师在每周星期二、三、四下午5:00—6:00进行辅导。在课余时间或节假日开展校本课程特色活动。(舞蹈室)讲授舞蹈知识及要领,规范学生基本的舞蹈动作,2015年8月1日,在我县举行的齐家文化与华夏文明国际研讨会文艺汇演中,我校文艺队表演的舞蹈《齐家陶韵》倍受各级领导、专家及社会各界的好评;2015年10月20日,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部长王玺玉在州上领导杨元忠、马学礼、蔚俊、赵维国陪同下来校调研“两个共同”示范校创建活动和民族团结教育宣传工作开展情况并饶有兴趣的观看了舞蹈《齐家陶韵》,给予了充分肯定;《齐家陶韵》今年年初全州春节晚会上演出并获奖,在全州引起了很大的反响,4月26日,该节目在全省精准扶贫的总结会上演出,深受广泛赞誉。
(声乐室)主要教授学生掌握声乐知识及识谱能力,规范演唱技巧,教授一些爱国励志的校园歌曲和富有时代气息的流行歌曲。
(口风琴室、电子琴室)教授学生了解乐器的构造及基本的演(弹)奏姿势和技巧。2013年12月,在学校召开的第一届家长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与会委员兴致勃勃的走进艺术活动室观摩了学生电子琴才艺展示,倍受家长青睐。音乐教师孙国梁辅导的学生中有10多名取得了国家电子琴6级证书。
(手工制作室)传授简单的手工制作方法及技巧(这些展示的都是老师和学生的一些作品)学生美术作品多次在校报《希望之光》上刊登,深受师生喜爱。
5.民族舞蹈论文 篇五
摘 要: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种类繁多,而且风格多样。民族舞蹈教学课程,是我国的本科舞蹈教育的专业课程之一,对于学生的艺术修养及民族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民族舞蹈课程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因此在教学中需要结合民族文化特征,充分利用民族舞蹈文化来实施教学。本文主要分析了民族舞蹈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民族舞蹈 教学 高校
因此,在民族舞蹈教学中理应注重民族舞蹈的民族文化特征。但是,在目前的高校民族舞蹈教学中,存在着两种现象:第一,学生舞蹈水平参差不齐的,对于民族舞蹈的理解也停留在舞蹈工作和技巧当中;第二,教师仅仅通过一遍遍示范和一遍遍练习的形式让学生学会民族舞蹈,使得民族舞蹈教学失去了民族文化的气息,也打击了学生学习民族舞蹈的积极性。为此,积极融入民族文化元素到民族舞蹈教学中,已成为了当前民族舞蹈教学的必然选择。
1注重民族文化特色教学
在民族舞蹈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授的具体舞蹈相对应的民族民间文化,并从民族民间文化的教学入手,让学生更确切地感受到民族舞蹈的真谛及富含的文化内涵。例如,在学习藏族舞蹈时,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白藏族人民生活的地理环境、生活习惯,进而引入藏族人民歌舞中呼吸较慢的问题,让学生真正了解到藏族舞蹈的慢呼吸特色。再例如,蒙古舞蹈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先了解蒙古族人民的.豪迈性格特征,进而让学生更深入理解蒙古舞蹈中的翻腕、抖肩等工作。总之,让学生充分了解民族民间舞蹈富含的文化特征,学生能够更准确地理解舞蹈中的各种特色动作及特征,才能将舞蹈表演得淋漓尽致。需要注意的是,让学生学习和理解民族文化特色,还应该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通过举例子、展示图片、播放视频、营造情境等让学生融入到民族文化中去,进而更深入地了解一个民族,体会一个民族的舞蹈文化。
2注重动作剖析教学
民族舞蹈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舞蹈的动作和技巧,从而掌握舞蹈艺术。而民族民间舞蹈是民族民间的艺术经过了长期的总结、探索、实践、修改、整合等而形成的特色艺术,其动作和方法都体现了一定的文化特征,也具有一定的历史性。每一个民族的舞蹈都有规律可循,在动作、体态、韵律上都彰显了自身的民族文化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说,要想提高学生的舞蹈水平,教师要做好舞蹈动作剖析工作,深入地从舞蹈动作的来源、发展、要领出发,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舞蹈动作的精髓,进而实现灵活运用的效果。例如,对于东北秧歌的教学,动作要领是上身向前倾,膝部微微弯曲,重心保持在前,这些动作和形态特点是由于东北人的居住环境所影响的,因而教师可以从东北人的居住环境入手,让学生体会到舞蹈动作的文化特征。
3注重民俗情境教学
民族民间舞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民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艺术结晶。但是,因为学生整天与家长和学校打交道,接触社会生活的经验比较少,因而很难理解劳动过程中的舞蹈艺术,也就很难将这种艺术绘声绘色地表现到舞蹈中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民俗情境再现的方式,让学生融入到生动的民俗情境中来,进而更好地学习民族舞蹈。首先,教师可以利用舞台中的灯光、音响营造出一种舞台化的艺术氛围,生动地再现出民族舞蹈当时的劳作场面,进而带动学生参与进来。例如,在学习维吾尔舞蹈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身穿维吾尔族服,头梳十几条维吾尔族小辫子,打造一种真实化的舞台表现效果。其次,教师可以利用具有民族特色的事物、语言营造一种生活化的氛围,促进学生较快融入其中。例如,在学习东北秧歌的时候,教师可以将玉米、高粱等丰收作物利用多媒体视频呈现出来,营造一种真实化的情境。最后,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具体民族文化中的图片、场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营造一种想象化的教学情境。例如,在学习蒙古舞蹈的时候,教师一般是很难讲蒙古族的宽广大草原和劳动人民的生活场景再现出来的,这时可以用投影仪展示蒙古草原、蒙古族地域环境、生活环境让,让学生进行联想,学生就很容易学习蒙古舞蹈了。
总之,民族舞蹈与相对应的民族文化息息相关,如民族性格、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都可能在民族舞蹈中体现出来。为此,在民族舞蹈教学中,教师应该要结合民族文化来进行教学,不仅教给学生民族舞蹈的技巧和方法,还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民族舞蹈中的民族文化,通过生活经历和文化理解提升对民族舞蹈的感情,进而感悟民族舞蹈的真谛,更好地学习民族舞蹈。
参考文献
[1]陈明.试论中华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传承[J].大众文艺(理论),(15):112-113.
[2]刘桂莲.关于当代民族民间舞蹈教育的几点思考[J].攀登,(2):175-178.
[3]闫振伟.中华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5):121-122.
[4]石裕祖.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规律及其发展趋势研究[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7(2):54-61.
6.民族舞蹈作文800字 篇六
“咚咚锵,咚咚咚咚锵,锵……”咦,在如此安静的城市里,是什么人敢这样破坏如此美好的环境?看到这,想必你的心里肯定萌生一个这样的疑惑吧?别急,别急,听我慢慢道说。
“棕轿舞是我国非遗物质文化遗产。今天我们举行这个活动的目的是把我们的棕轿舞传承下去……”听过了介绍后,我在心里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把棕轿舞传承下去。介绍过后,爷爷奶奶为我们表演,只见十个爷爷每两个人一组,一组抬一只花轿。后面有八个奶奶用敲锣打鼓来为爷爷们打着节奏。
“咚咚锵,咚咚咚咚锵……”音乐开始了。爷爷们左手托住轿子的把手,右手轻轻地搭在轿子上,有节奏地把轿子的把手向前翻。他们踩着鼓点,迅速而有序地交换位置。哇,棕轿舞真是太吸引人了,我跃跃欲试,真想马上跳棕轿舞。一个爷爷慢动作的给我们做模范,爷爷告诉我们左手要托住轿子的把手,不能让它逃跑了。右手轻轻地搭在轿子的把手上,要随着鼓点不停地翻转着。最最重要的是,一起合作的两个人一定要随着鼓点相配合,不然单单靠一个人的力量这只轿子根本抬不起来!
终于让我大显身手啦!我迫不及待地把手搭在轿子上。“咚咚锵,咚咚咚咚锵……”音乐响起来了我抬起花轿按爷爷说的那样,左手托着花轿的把手。呀!这轿子也太沉了吧?我使出吃奶的`力气使劲地一边摇着花轿的把手,一边转着轿子的把手。“嗨哟,嗨哟。加油!加油!”我为自己打起了口号。转了不一会儿,我就累得气喘如牛,像小狗一样吐出舌头来出汗,仿佛我全身的力量,一下子被抽走了似的。我甚至还想放弃抬轿子。那个爷爷似乎看穿了我的心思,用鼓励的眼神看着我,让我重新鼓起勇气再次尝试抬棕轿。我和我的合作伙伴说好如何合作抬轿子。
“咚咚锵,咚咚咚咚锵……”音乐再次响起,我左手托住轿子的把手,右手搭在轿子的把手上,一边喊:“一二一,一二一……”一边和同伴同时向前转棕轿。我们转了一圈又一圈,我发现只要我们同时一起用力,不管转了多少圈,都不会感到辛苦,当音乐停下来的时候,我恋恋不舍地放下花轿的把手。
7.民族舞蹈解说词 篇七
民族舞蹈常常以歌舞动作的形式伴随着区域习俗文化和节日文化等共同传承,在传承过程中与其他传统文化共同组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民族文化,所以民族舞蹈是民族舞蹈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是民族舞蹈文化最重要的传承载体。民族舞蹈十分贴近人们的生产生活,所以带有明显的区域特色,处处显示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审美观念。一般而言,民族舞蹈多用于当地人们的群体性庆祝活动。比如在中秋或者过年的时候,当地人们汇集到一起来进行群体性的舞蹈,以此来庆祝节日,彰显节日气氛。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在特殊场景下家族性的舞蹈,比如在婚庆或者是丰收时,一整个家族的人们都聚在一起通过跳舞的方式进行庆祝,也促进了民族舞蹈的发展。民族舞蹈在形体动作和舞蹈服饰上常常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易于辨识,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
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各国之间的合作和联系,随着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愈加频繁,大量的外来舞蹈文化进入我国社会,对我国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西方现代舞冲淡了学生对于我国民族舞的兴趣。而且一些高校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各种配套设施也跟不上时代的节奏,造成了舞蹈教学的落后,而且内容不够个性,形式较为老旧,不够创新。还有一些高校在现代文化席卷而来的情况下,盲目进行模仿套用,忽视了两者文化的融合,没有突出民族舞蹈的意蕴内涵,不能很好地展现传承我国的民族舞蹈。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更要肩负起传承民族舞蹈文化的重任,使得我国民族舞蹈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仍能健康发展。首先我们要对传统民族舞蹈文化的内涵进行重新审视,把握好民族舞蹈文化的内涵和特征,坚守民族舞蹈文化的根基不动摇,坚守民族舞蹈文化的民族风格和精神价值。其次,我们要把现代审美观念和时代特色融入民族舞蹈的传承理念中,让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更紧时代发展的步伐,让民族舞蹈文化在我们这一代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为民族舞蹈文化赋予新时代的特征。最重要的是要认识到舞蹈教学对民族舞蹈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让年轻的一代充分汲取到传统民族舞蹈文化的营养,做好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任务。
三、民间舞蹈教学的改革方向
1、培养学生对民族舞蹈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民族舞蹈的传承和发展在现代社会遇到了困难就是因为不能有效的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民族舞蹈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提升学生的内在美与外在美,学好民族舞蹈对人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性格的培养以及做人处事的方式方法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把自己当做美的创造者和传承者,每个动作都体现着艺术美。学生学习和练习起来就会充满兴趣和动力。有了学习的热情,再难的动作学生也能顺利学会,再苦的训练学生也能坚持下来。
2、课程的设置专业化,现代化
民族舞蹈的教学不仅是让学生学会舞蹈的技巧,更要注重学生创作能力的提升。学校在民族舞的教学中,可以多招揽各名族舞的教师,积极从各高校优秀毕业生和各舞蹈团体中招聘具有较高舞蹈专业素养的教师,开设多种民族舞课程,但同时要注意,多而不粗,课程虽多,但要精细教学,每种舞蹈的教学都不是浮于表面,而要深入其精髓。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也要不断进修,不断到实际中去学习体验。例如蒙古族的《奔腾》,新疆的《塞乃姆》等风格不同的舞蹈,根据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主干课程,匹配相应的专业课老师,服装,道具等等。可以在一定的时间聘请高素质的舞蹈专家进行指导,促进学生的学习。
3、民族文化与民族情感的灌输
高校在民族舞蹈的教学中不能只注重肢体语言的表达和舞蹈技巧的教授,它是建立在一定的民族情感上的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多向学生介绍一些民族风情习俗,必要的时候可以到民族聚集区真正地体验,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于舞蹈思想的了解,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创作。例如:朝鲜族的《农乐舞》,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农乐舞的由来,给学生展示朝鲜族庆祝播种与秋收载歌载舞的图片,让同学充分了解舞蹈创作的背景,必要时可以带同学到朝鲜族去真正的体验,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四、结语
总的来说,要认识到民族舞蹈文化在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认识到民族舞蹈中的审美价值,以新的传承理念和传承方法来促进民族舞蹈文化的发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注意民间舞蹈教学对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作用,对民间舞蹈教学的内容和方式进行改革,使得民间舞蹈教学更符合时代的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需要。
摘要:我国在数千年的历史传承过程中形成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文明形态,其中民族舞蹈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优秀的审美价值在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由于非常贴近人们的生产生活,民族舞蹈在民间有着十分深厚的群众基础。但是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外来舞蹈文化对我国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本文以民族舞蹈文化为研究对象,先简单介绍了民族舞蹈文化的内涵和特征,探究了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方式,最后重点讨论了民间舞蹈教学的改革方向。
关键词:民族舞蹈,文化传承,舞蹈教学
参考文献
[1]许漓.浅谈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7)
8.民族舞蹈解说词 篇八
【关键词】 舞蹈文化;民族志;舞蹈民族志
[中图分类号]J70 [文献标识码]A
把舞蹈视为文化在今天的舞蹈研究中已成为一种共识,尤其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民间舞蹈更是作为一个民族或地区文化的集中表现形式被予以强调与关注。罗雄言在《中国民间舞蹈文化》中提出“舞蹈是一种文化现象,是通过人的形态、神态进行传情达意的艺术形式。舞蹈之所以是一种文化现象,还在于它的形成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密切相关,是由人在劳动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体态和对社会观念的反应构成……舞蹈以身体动态保留并传承文化,一个民族或地区的地理环境、劳动方式、语言与信仰等文化特点都会以不同的方式体现在舞蹈中”[1]4,朴永光在《舞蹈文化概论》中认为:“舞蹈是人类为了满足自娱、娱神、娱人以及表情达意的需求而创造的以人的肢体动作为主要手段的文化,舞蹈中凝结着不同民族、族群、人群的生产、生活、习俗、思想、观念、情感等因素,所以称之为舞蹈文化。”[2]1-7《舞蹈生态学》提出了一种舞蹈研究的方法论——将舞蹈视为文化生态中的一个因素,探讨舞蹈与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以此解释舞蹈现象,揭示舞蹈规律,[3]3这一过程也是把舞蹈与社会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些观点都认为丰富各异的舞蹈形态是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产生的,那么对舞蹈的研究也就是要探寻动态形象背后的文化成因,研究舞蹈也就是研究文化。既然舞蹈是文化、研究舞蹈也是在研究文化,那么什么是文化、如何研究文化也是舞蹈研究中不可避免的问题。
文化人类学是以人与文化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它提供了一种认识文化、人与社会的理论与方法,而人类学家的研究成果都以民族志的形式呈现。因此可以说民族志即人类学研究文化的专业文本,它体现了如何研究文化的方法与方法论,这对于同样作为人类文化的舞蹈的研究来说是应该借鉴的。
一、作为一种方法论的民族志叙事
人类学中的“民族志”一词来源于英文“ethnography”,词根“ethno”来自希腊文“ethnos”,是“ethnic”的名词,当时常把异族、说话听不懂的人称“ethnic”,同时也指称信仰不同宗教的人、异教徒。由此含义加以引申,这个词用来指他者、非主流、边缘群体。“graphy”有表现方式、描述学科的意思,“graphology”译为笔体学,可见“graphy”是一种写作方式,一种记述笔体。由此从字面上来看,“ethnography”即对边缘群体的记录与描述。其实在人类学学科形成之前,东西方的历史发展中已经存在大量对其他群体生活风俗的记录文本。在西方,一些传教士,探险家,地理学家的日记、传记对此有所涉猎,如《马可·波罗游记》、《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国古籍中《山海经》、《春秋·左传》、《二十四史》专述边疆民族的篇章、以及《淮南子》、《风俗通义》,还有以《元和郡县志》为代表的专门记录某一地区的疆域沿革、风俗、物产、城镇、人物、名胜、古迹和艺文的著作等,这些记录从广义上讲都可以称为早期的民族志或非专业的民族志。直到20世纪初,一批人类学家通过长期田野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再以一种表述方式呈现为文本的专业民族志才得以建立,至此,民族志与一种学术志趣和专业研究方法相结合,成为人类学研究不可或缺的标志。
英国功能学派人类学家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的《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是这一时期民族志的代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马林诺夫斯基滞留在澳大利亚,用了两年半的时间到新几内亚的特罗布里恩德岛调查,通过长时间与当地人的接触与生活,用当地语言沟通和交流,最终发现了当地以库拉流动为主线的特定象征物的交易形式,并以此呈现了这种交易如何将诸多小岛连成一个生产、制度及观念体系为整体的民族志文本。与此同时马林诺夫斯基所采用的参与观察式的田野调查也成为了民族志的基本内容与方法,此时的民族志已与之前有了很大的区别,习惯上被称为“现代民族志”。这一时期的民族志多是对研究对象的整体性描述,“其叙述结构是全貌的民族志,逐一考察文化的组成部分或社会组织、提供关于地理、亲属关系、经济、政治和宗教等方面的详细图表,作者作为一个权威者客观地记述事实”,即便是一些专题化的民族志,也趋于一般性的描述风格,并非对个别事实进行细致探讨,被研究的个别事项(仪式、婚姻、政治组织等)很少有个性,呈现出一种百科全书式的特点。
20世纪60年代,民族志书写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认知人类学提出如果进入一个陌生的社区,要像这个社群的成员一样去理解这个社区所发生的事情。他们借鉴结构主义语言学,关注文化约束规则的解释,试图将语言的精确性带进文化描述中。[4]29克利福德·格尔兹代表的阐释人类学更强调通过了解当地人的观点来解释象征体系对观念和社会的界说,并以“深描”的途径实现对行为背后意义的理解,从而达到对形成地方性知识的宇宙观、世界观和人观的理解。此时的民族志更加强调在特定场景中通过对行为、语言的细致描写,尽可能地还原其本意,在这一过程中揭示复杂的文化现象、剖析文化深层结构。这一时期的民族志“使文化撰写的技巧从堆砌实事转化为象征意义的细腻的解释和交流”[4]29。《深层游戏:关于巴厘人斗鸡习俗的研究》是经典的阐释人类学民族志文本,通过当地人对斗鸡的态度、突发事件以及斗鸡场面的细致描写,来阐释斗鸡在当地社会中的象征意义,以此理解当地文化的深层结构与象征秩序。此时“民族志不再是风俗习惯的罗列,它已经变为深描的艺术;就像小说家的作品一样,精心编织着一个个情节。”后来也有人提出质疑,认为在其民族志文本中只有当地人,而却忽略了研究者的存在,无视权力身份对事态的影响,此后的实验民族志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反思。
20世纪80年代由人类学“表述危机”的思考引发了实验民族志的诞生,这一时期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一个人文学科的实验时代》这两部论文集中。詹姆斯·克利福德认为:“人类学者应力求打破‘科学’表述的单一特权,还原活生生的对话,追求多声部和交互主体性。与此同时,进行‘话语具体说明’(即谁在说话?谁在写?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和谁在一起,对谁说?在什么样的制度和历史限制之下?),以进行具体场景的呈现。”[5]27更加强调田野工作者的“在场”身份,其参与观察的工作过程和内心体验也成为民族志文本的重要材料,因为体验还意味着一个认识事物的过程,学者与研究对象在参与和对话中达成步步深入地解释和理解。
民族志作为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风格,隐含的方法论与认识论倾向也存在差异。现代民族志强调全面、客观地把握研究对象,反应了对科学实证研究的追求。杜尔干认为社会科学的使命首先是呈现社会事实,然后以此为据建立理解社会事实的角度,建立进入“科学”范畴的思想,无论是拉德克利夫-布朗的结构功能主义还是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功能主义都是强调通过对事项的相互联系和对整体性的把握以达到对社会事项真实、客观的描述,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一般规律,概括出普遍规则。这一理论范式产生于笛卡尔以来理性主义与心物二元论的哲学基础。“笛卡尔相信有绝对的客观真理存在,而追求这种真理的方法是要由没有权威、偏见、价值等污染的基础上展开。笛卡尔要找寻的便是这样的一个基点,由此而建立绝对正确的客观知识。可以这样说,笛卡尔典范不单只是要追求绝对的客观真理,并且也预设了知识的追求者和其要认知的对象可以作主客的划分,而认知的主体是单向地了解其研究对象。”[6]28-29这一分析给实证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论据。以马林诺夫斯基为代表的现代民族志无疑是产生在这一实证的科学主义理论范式之下,关注整体性、强调普遍性,虽然以参与观察为方法,但更强调研究的客观、全面和对“规则”的追求,因此也被称之为“人类学科学民族志”。
阐释人类学民族志与实验民族志是在二战以后逐渐建立起世界新秩序的环境下出现的,如果说阐释人类学民族志从某种程度来讲还是通过更为细致的调查对科学民族志的校正和修补,而实验民族志则是对其更为彻底的反思与叛逆。此时站在殖民主义立场上的研究与描述方法受到普遍批评,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文化共同体相互之间的关系更为复杂微妙,需要站在彼此交流的立场上来讨论文化,政治学与后结构主义学者对权力与知识的探索,引起普遍关注。许多领域里,理论争论转移到方法论、认识论、解释论、表象以及话语形式本身,以理论为中心论的科学主义知识体系逐渐过渡到以现实细节为中心论的人文主义的关照情怀上,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范式发生转换,理论处于支配地位的时期让步于范式失却其合理性和权威性的时期,由此民族志摒弃了对规则的追求,更强调场景、细节、个体化的描写,和互为主体、多声部、交响式的呈现。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人类学的民族志及其所依托的田野作业作为一种组合成为学术规范和经验研究的一种文体,也成为社会科学具有普遍意义的研究方法。
二、舞蹈民族志的建立与切入
随着人类学影响的扩大与深入,民族志的方法也被运用于不同学科,建立起本学科内研究与文化有关课题的研究方法,音乐民族志、教育民族志、舞蹈民族志相应而生。其中,音乐民族志有较长的发展历史。西方早在游记、日记等业余民族志文本中就已经涉及到对音乐民俗的记录。二战以后,以人类学民族志方法的音乐研究逐渐成为显学,“主要以参与体验的方式去获得第一手的民族音乐材料”,1964年出版的《音乐人类学》进一步强调“把民族音乐学研究从民族(族群)的层面提高到人类文化的高度。”在中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陆续涌现了一批有关民歌、戏曲和和地方歌舞的方志调查报告,70年代末开始到本世纪初完成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集成》是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的田野调查基础上完成的,也奠定了中国民族音乐学的资料基础,“今天的音乐民族志分为两类,一类与人类学的科学民族志相类似,另一类相当于人类学的实验民族志”[7]3-8。杨民康就音乐民族志研究的方法论取向提出,“音乐学与民族志二者都具有对自己研究对象进行细致描写的功能和长处,其区别在于音乐的写录是对声音的展现,民族志则是关于人的纪录”,[8]76-78而音乐民族志则是“超越了声音的记写而去表现声音是如何被接受、制作、欣赏和流传至其他的个体、族群,去描写社会和音乐的各种过程。”[7]3-8
在舞蹈学科正式建立之前一直是被包含在音乐研究中讨论的,以上列举的音乐民族志的发展过程中就涉及到不少有关舞蹈的记录与研究。然而,作为与音乐并列的艺术种类,舞蹈有其自身的本质特征,这一特征也影响了舞蹈研究的方法论取向。
舞蹈以身体动态保存并传承文化,丰富的动作形态中承载着历史记忆、映射着社会发展、更体现了人对于世界、宇宙及生命的态度与理解。与音乐不同的是,其一,音乐能够通过乐谱来记录声音,把稍纵即逝的听觉形象转换成具有相对共识的节奏和旋律,也为没有“在场经验”的人去研究这一音乐提供了可能性。而作为舞蹈来说,一方面是因为舞谱(1)本身没有被更大范围的普及,形成学科共识,另一方面,由于舞蹈的特殊媒介——人的身体,充满了个体创造性和场景灵活性。“身体不是一个呈现为文化形式的客体,实际上是文化的主体,”[9]2即便是舞谱记录或是以图像方式呈现也只限于对基本形态的勾勒,而远远没有达到对舞蹈——以人体为媒介的文化主体实践活动的全面记录。其二,正如音乐民族志的学者认识到的,“音乐学与民族志各有所长,其区别在于音乐的写录是对声音的展现,民族志则是关于人的纪录”,而就舞蹈来说,舞蹈的记录本身就是对关于身体的记录,也就是关于人的纪录,这一点上,舞蹈的本质特征与民族志的关怀高度统一,也建构起舞蹈民族志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对于在某个地区一直流传并且还在流传的民间舞蹈来说,相对固定的表演流程和族群共享的意义与功能使其能够在一个地区较为完整的保存和传承,是族群历史文化的身体记忆,同时由于舞蹈是以人为主体的实践行为,在长期的发展中又会不断加入新的元素,是对社会发展、时代变迁的身体投射。一方面在当地悠久的传承过程中表演流程与样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也使得舞蹈形态相对固定,而另一方面,作为人的一种实践活动,每一次的表演也并非是统一化、一致化的机械运动,更有投入其中的情感与表达,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才使得民间舞蹈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即使在大众媒体抢占了大量休息时间的当下,民间舞蹈依然能够在特定时空下凝聚起当地人的“身体狂欢”。那么对它的研究就不应只是对各类舞蹈要素的记录、整合与分析,更应是对这些舞蹈要素如何在人的实践中得以形成的呈现与阐释。若只将其抽离成一个个固定化、标准化、唯一化的动作,民间舞蹈也将因此而失去活力与生命力。由此以民族志的方法来研究民间舞蹈是一个必要途径。
三、怎样呈现舞蹈民族志
田野调查是民族志的基础,也是书写舞蹈民族志的出发点。田野调查是指进入一个地区与当地人一起生活,通过参与观察、深度访谈等方法,建立起对当地文化的理解。对于舞蹈研究来说,到“生活中去”的方法由来已久,从学科建立之初到今天,舞蹈“采风”都是了解民间舞蹈、编排民间舞蹈的前提与方法,学院派“民族民间舞教材”即是建立在此基础上。
然而以民族志书写为目的的田野调查与“采风”是有区别的。“采风”即对民俗风情的采集,既然是采集,其过程暗含了以某一标准进行的比较、挑选,这一标准往往是考察者来判定的,免不了包含着官方和贵族文化心态,也自觉不自觉地忽视了对象自身的独立存在以及内在文化价值。田野调查努力实现“主位”的研究视角——站在当地人的角度,以当地人的观点解释他们的文化,要求以一年为一个周期,通过与当地人“同吃同住同劳动”、通过用当地人的语言进行交流、通过长期生活在一起了解当地人所思所想,达到对当地文化的理解,从而实现对民间舞蹈文化的理解、对不同场景下舞蹈实践的理解。舞蹈采风的重点是收集具有特色的舞蹈形态,舞蹈田野调查则是要全面整体的了解当地人的生活、认识当地的文化,理解当地的舞蹈,观察具体场景下的舞蹈实践活动,关注舞蹈产生、发展、传承的过程,调查不同场景下民间舞蹈的丰富变化,探寻舞蹈背后的文化意义。
随着舞蹈研究的拓展与深入,越来越多的舞蹈研究者接受并运用田野调查的方法进行民间舞蹈研究,然而,如何将调查的资料整理、编排并呈现为文本,并非只靠“在场经验”就能完成的,后者既是民族志的书写,这一呈现背后体现着一种认识论与方法论,一方面指导着进行更加深入与细致的田野调查,另一方面包含了研究者自身的学术倾向。掌握田野调查未必会写民族志,一篇好的民族志必定是建立在深入 田野调查基础上。对民族民间舞蹈的研究势必要建立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但是只有当深入了解舞蹈民族志这一方法论后,才能对民间舞蹈有更深刻的认识与研究。那么,在今天社会科学整体发展的背景之下,本文认为应该站在以下的立场书写舞蹈民族志:
1.整体性的文化展示过程
逐一考察文化的组成部分或社会组织,对自然地理、亲属关系、经济、政治和宗教等方面进行详尽调查,并客观的记述事实是人类学科学民族志的特点,虽然这一时期的民族志有诸多不足,但其整体性与全貌式的研究视角对于书写舞蹈民族志是值得借鉴的。舞蹈是以身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因此从动作入手,总结动态风格、概括美学特点、阐明舞蹈规律、总结舞蹈原则是舞蹈研究的一般思路与方法。然而对于在某一地区或民族长期流传的民间舞蹈形态,它并非是一个独立的客观存在,而是与当地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文化现象,仅从动作形态切入容易忽略事物之间的彼此联系。因此对民间舞蹈的研究也就不能将表意系统从整体文化中剥离出来,而是把手舞足蹈的身体形态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联系在一起,把舞蹈置于当地社会生活内部予以整体关照。由此整体观应是舞蹈民族志的基础,不仅关注动作,而且考察当地的历史、环境、社会组织、宗教信仰等,研究舞蹈与文化其他部分的关联性,只有这样才能理解作为主体实践的民间舞蹈得以存在的内在逻辑。
其实艺术与环境的关系很早以前并且一直以来都已经收到各方面的关注,早至18世纪孟德斯鸠、狄德罗和维柯等作家已经在他们的文章中讨论了气候、环境和社会秩序对艺术的影响,实证主义历史学家丹纳也曾详细描写了地理环境、自然气候和“种族”对艺术风格和艺术历史流派的重要影响。可以说这些视角的出发点都具有整体论的关怀而非只是“就艺术谈艺术”。这一视角在舞蹈文化的研究中也已经得到广泛运用,如舞蹈生态学强调把舞蹈作为社会生态的一项因子,“通过把舞蹈至于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系统中宏观多维的综合考察,来分析影响制约舞蹈的因素,解释舞蹈现象,揭示舞蹈规律,通过研究舞蹈与环境的关系来探讨舞蹈与人类的关系。”[3]4这也是站在整体论与普遍联系的观点上,但是在今天看来,这一方法论背后却隐含着环境与舞蹈之间的“必然决定”的因果联系,并以揭示这一规律为旨归的认识论倾向。
随着整个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的转变,对规则的崇拜逐渐淡化,很多情况下“决定论”无法解释更多现象,与舞蹈生态学有着密切联系的文化生态学领域也发现并非所有文化特征都是适应环境的,由此更加关注当地人怎样理解他们的环境,转向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认识视角,更加关注不同文化中人们如何利用环境来发展自我。因此在今天的学术背景下舞蹈民族志强调整体观的研究视角也不能仅仅停留在为了总结出某种规律、原则的层面,也可着力于全景式的呈现和整体性的描述,在整体论的视角下舞蹈民族志并非要一定要成为探寻舞蹈与文化各要素之间规则的因果研究,也可以成为通过描述细节来呈现文化展示的过程研究。
2.“深描”式的身体语言解读
“深描”是阐释人类学理解文化的途径,也是阐释人类学民族志的内容与方法,即特定化、情境化和具体化的文化描述以及对其中深层意义的解释。通过深入他者文化的深描“了解一定文化中的象征体系对人们的观念和社会生活的界说,从而达到对地方性知识的观照、理解和阐释”[10]7。从细小但编织得非常慎密的事实中推出大结论,从而达到“理解他人的理解”。
舞蹈以身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历史记忆、社会变迁、观念意识都通过舞蹈身体语言得以体现。梅洛-庞蒂认为我们是以身体在世的,知觉与行为都内嵌于身体的形式中,他提出了“身体图示”的概念,其首先可以解释为身体体验的概括,还可以解释为整体限于部分的一个现象,即一个完形,是表示身体在世界上的存在方式。(2)对于身体来说,即便是机体最简单的行为,也反映着生存价值诉求的辩证关系而非单纯的适应关系。“身体区别于物理系统就在于身体能够将其内在性向外投射,并在辩证地与环境交往时将活动的经验内在地、自动地纳入到新的行为结构中,意义并随之涌现。(3)身体是一个动态的象征系统,是一个意义之核,对身体语言的深度描绘,尽可能的还原不同情境中身体语言的本意,对其进行深度描绘是舞蹈民族志的重点。
身体不是一个呈现为文化形式的客体,而已经成为文化的主体,以身体为媒介的舞蹈活动即是文化主体的实践活动,对舞蹈身体语言的“深描”也就是格尔茨所说的“对解释的解释”。要达到对身体语言的“深描”,必须通过更为细致的田野调查,从细微的身体形态中理解当地人的观念,从日常生活与沟通交流中探寻身体象征的深层意义。从舞蹈语言含义、舞蹈社会文化意义、缘由与起因、理性与情感,意图与动机,功能与结构,地方历史传统等不同层面上探寻当地人的解释,处理好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以此实现“理解的理解”的舞蹈民族志路径。
3.场景化的身体实践表征
实际生活中许多事物都存在着意义上的多样性和多种解释,文化既涉及概念和观念,也涉及感情、归属感和情绪。斯图尔特·霍尔认为,“事物‘自身’几乎从不会有一个单一的、固定的、不可改变的意义。正是通过我们对事物的使用,通过我们就它们所说、所想和所感受的,即通过我们表征它们的方法,我们才给予它们一个意义。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凭我们带给它们的解释框架给各种人、物及事以意义。在某种程度上,我们通过使用事物,或把它们整合到我们的日常实践中去的方法给事物意义。”[11]32也就是说,事物的意义并非内在于它自身,而是被这样的实践所构建起来的。霍尔将从符号到语言再到意义产生的过程称之为“表征”,对于文化实践来说,表征是一个关键的过程。所有意义都是在历史和文化中生产出来的,它们永远不会最终确定,而是始终受制于变动,既在一个文化语境和另一个文化语境之间变动,也在一个时期与另一个时期之间变动。对于民间舞蹈而言,老一辈与新一辈的解释不同,仪式情境与表演情境的呈现也不同,都以手舞足蹈的方式表征着当地人的意义体系。因此对舞蹈民族志的呈现中需要不仅关注当地人的解释,描绘舞蹈背后的意义之网,更需要关注不同文化语境下,意义之网被编织的实践过程。
作为人类学的研究方法的民族志经历了从科学主义向人文主义的转换,对文化的认识也从“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谁的其他任何能力和习惯”的“复合体”,转而成为“由人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舞蹈是文化的身体表征,“是通过人们的身体动作与行为方式的‘具体化’(embodyment)实践和群体文化特征与精神的投射”[10]153。由此,舞蹈以身体为媒介的特殊性不仅使在舞蹈研究中把人作为核心,与民族志研究相契合,而且也使舞蹈研究的人文主义关怀更为强烈,也确立了当地舞蹈民族志的切入点。
从科学的民族志发展到今天的实验民族志,民族志并没有一个范例的模式,舞蹈民族志也应是个开放的平台,但在今天的社会背景下有关舞蹈民族志的书写也应该具有一些基本的倾向与关注点。舞蹈民族志应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民族志的全景整体式研究,运用阐释民族志的深描,同时也要关注到权利、身份的介入,吸收实验民族志多声部互为主体、对话式的书写模式,力求全面、生动、细致的呈现当地人的舞蹈实践,舞蹈背后的意义系统,人们对舞蹈的情感,以及舞蹈在人们生活中的意义。作为一种研究方法,使舞蹈民族志的书写真正成为理解民族舞蹈的一种途径,以此能够修正已有观点,对民间舞蹈的认识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1)现有的舞谱中有拉班舞谱、定位法舞谱等。
(2)参见(法)莫里斯·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姜志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135-145页。
(3)参见燕燕:《梅洛-庞蒂:具身意识的身体》,《世界哲学》,2010年第4期,第42-51页。
参考文献:
[1]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2]朴永光.舞蹈文化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3]资华筠,王宁,等.舞蹈生态学导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
[4]阮云星.民族志与社会科学方法论[J].浙江社会科学,2007(2).
[5](美)大卫·费特曼.民族志:步步深入[M].龚建华,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6]阮新邦,等.批判诠释论与社会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7]杨殿科.音乐民族志:音乐学的人类学路径[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0(1).
[8]熊晓辉.音乐人类学民族志研究的理论与方法[J].人民音乐,2009(2).
[9]刘青弋.现代舞蹈的身体语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10](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M].韩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11](英)斯图尔特·霍尔.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M].徐亮,陆新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9.民族体育舞蹈之锅庄舞 篇九
同大部分同学一样,在进入这一学年的体育课堂之前,我并不知道什么是锅庄舞,或者更为严谨的说,在进入兰州大学之前,我并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锅庄舞。只是对那个能歌善舞,沉稳豪爽的民族以及那个与碧天相连的青藏高原充满了向往之情。在一年的锅庄舞学习之后,我才终于慢慢对锅庄舞有所了解,连带的了解了一些相关的知识,到此时,我才意思到以前的那些认识与想法是多么浅薄。
与锅庄舞的初识,是在出来学校的视野广场上,许多人围成一个圆圈跳着一种我不知道名字也没有见过的舞蹈,当时第一感觉就是神秘,是的,锅庄舞带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神秘!这种神秘感在随着我一次次看到它而与日俱增,后来认识了以为同学,她因为选修体育民族舞蹈课而对此有一定的认知,在她的描述下,我终于知道了锅庄舞这个神奇的存在,对,对锅庄舞的第二感觉就是神奇。一直只知道藏族是个古老悠久的民族,而我对藏族的文化只停留在藏舞的层面上。这一次,锅庄舞啊,就让我产生了心向往之的想法。终于到这一学年,我们也可以选修这门课了。所以,我几乎是毫不犹豫的就来到了这个课堂。
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产生的土壤和创造并享用它的主人。锅庄舞文化植根于生活在青藏高原这片高天厚土之上的藏族民间,是该民族长期同自然沟通及社会交往的结果,是他们智慧的沉淀。锅庄舞以集体性的群众圆圈舞形式出现,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因地域而产生几百种不同风格。锅庄舞,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分布于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聚居区。锅庄分为用于大型宗教祭祀活动的“大锅庄”、用于民间传统节日的“中锅庄”和用于亲朋聚会的“小锅庄”等几种,规模和功能各有不同。舞蹈时,一般男女各排半圆拉手成圈,有一人领头,分男女一问一答,反复对唱,无乐器伴奏。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成,基本动作有“悠颤跨腿”、“趋步辗转”、“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为主变换舞姿,队形按顺时针行进,圆圈有大有小,偶尔变换“龙摆尾”图案。
从一些藏族的同学那里了解到,锅庄,藏语称为“卓”。人们这样赞誉锅庄舞内容之丰富,“天上有多少颗星,卓就有多少调;山上有多少棵树,卓就有多少词;牦牛身上有多少毛,卓就有多少舞姿”。锅庄舞是随着藏民族生产生活的发展变化而产生变化的,因此,锅庄舞有了打青稞、捻羊毛、喂牲口、酿酒等劳动歌舞,有颂扬英雄的歌舞,有表现藏族风俗习惯、男婚女嫁、新屋落成、迎宾待客等歌舞。藏族人民喜欢在藏装上佩挂饰品,常用金银珠宝装饰一身,大方、高贵、典雅,处处洋溢着浓郁的民族韵味。当穿起袖长、腰宽、搭襟、肥大的藏装跳起锅庄舞时,个性、力量与美便能得到统一结合。
锅庄舞是一种文化,因为作为一种舞蹈样式,它已经在藏族民间流行了千百年,早已被世人所认知。
锅庄舞是一种时尚,因为在国内许多重大活动的舞台上,它是一股重要的曲艺势力,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锅庄舞更是一种风情,因为当藏族青年男女间互生爱慕情意时,常会情不自禁地舞起来,用“身体语言”传递爱的信息;夫妻牵手跳锅庄舞,一生一世相伴走;朋友间共跳锅庄舞,友谊地久天长;中外游客跳锅庄舞,则是表达对雪山圣地的喜爱和对藏族同胞盛情款待的感谢。
锅庄舞形式多样,反映劳动生活的叫“羊毛锅庄”;反映婚庆的叫“吉庆锅庄”;表现生活情趣的有“兔子锅庄”(模拟兔子跳的动作)、“醉酒锅庄”(有模仿醉酒神态,显示身体灵巧的嬉戏动作)。“颤”、“开”、“顺”、“左”、“绕”是各种类不同藏舞的共同特点,除次之外,在舞蹈的动律上还普遍存在着最基本的“三步一变”、“后撤前踏”、“倒脚辗转”、“四步回转”的共同规律。在这种共同规律的基础上产生出种种不同的变化,再加上手势的运作、腰身的韵律、音乐的区别而构成不同的舞蹈风格。她的步伐十分丰富,从脚部动作上可概括为“蹭”、“拖”、“踏”、“蹉”、“点”、“掖”、“踹”、“刨”、“踢”、“吸”、“跨”、“扭”等12种基本步伐;手势可归纳成“拉”、“悠”、“甩”、“绕”、“推”、“升”、“扬”七种变化。
近几年,锅庄舞渐渐走上了大众的舞台,而不是仅仅拘泥于一个民族、一个地区。首先,锅庄舞作为大众健身的一种形式走进了都市人群,茶余饭后,人们走出家门,露天的广场上,随处可见各种形式的锅庄舞。其次,各种各样的锅庄节或是锅庄舞比赛也促进了锅庄舞的推广。最后,校园内的锅庄舞更是一道亮丽风景线。如今,在汉区的许多中小学,甚至各大高校都将锅庄引入了校园,锅庄舞走进校园,这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业余生活,而更为重要的是,只要青年人接受,相信锅庄舞这一民族的奇葩会很好地传承下去。
这一学期体育课的另一部分,便是时下全民健身运动很流行的广场舞。我觉得广场舞还是挺简单的,对于我这样一个从小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孩子来说,虽然刚开始觉得眼花缭乱,怎样走步伐、怎样舞臂、两者怎样协调、怎样踏上音乐的节拍都是问题,可是在老师的耐心教导下,先从步伐开始,共有多少步,每步怎么走,怎样把动作联系起来,再学手臂的动作以及手脚协调,最后再跟音乐的节拍,反反复复几个来回基本会了,以后慢慢的学起来也变得很轻松容易了。慢慢的就发现,其实广场舞也不是我们最开始所想的是那些老婆婆们才跳的嘛,像我们这种正年少的学生也很适合。它给人们休闲、娱乐、健身提供了极好的场所。每每想到这些,我的脑海里都会出现这样一幅画面:夕阳西下,夜募降临,人们就来到广场小区等活动场所,在悠扬的音乐伴奏下,大家整齐划一地伸腿、甩手、扭腰、转身、轻松欢快地翩翩起舞,陶醉在美妙动听的旋肄中,不知不觉,一个又一个难忘夜晚就这样度过了,这是一幅多么和谐安稳的和面。
10.民族音乐与舞蹈专业(最终版) 篇十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注重培养实用型音乐舞蹈人才和各级各类学校音乐舞蹈教师;培养具有一定文化艺术修养、艺术审美品位、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相结合的实用型人才,要求学生具有全面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二、基本规格要求
1、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
2、能借助外语工具书,查阅资料,与人沟通,顺利进行工作。
3、具有熟练地使用计算机进行日常办公的能力。
4、比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所必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5、具有熟练地运用服务知识进行特殊情况处理的能力。
6、具有自谋职业或自主择业、创业,继续学习,逐步开拓创新的能力。
三、招生对象与学制
1、招生对象本专业招收初中往、应届毕业生或同等学力人员。
2、学制3年
四、主要课程
形体训练、民族民间舞蹈、中外古典与现代舞蹈、舞蹈创编、音乐与舞蹈赏析、舞蹈史、舞台艺术、声乐、钢琴、音乐理论、视唱练耳、基础和声、合唱与指挥、艺术概论、民族音乐概论、键盘和声与配奏、民族乐器、电脑音乐基础等。
11.民族舞蹈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篇十一
舞蹈、音乐是没有国界的,但如何在众多的艺术中独树一帜,吸引更多的受众呢?这就要求舞蹈艺术创作的独特性。但是,舞蹈只要有独特性就可以被大众所接受吗?这也未必,俗话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也就是说,现代艺术要求民族独特性,这样既可以轻易被接受,也使舞蹈艺术脱颖而出。
1.民族舞蹈文化中的新特色
民族舞蹈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表现,是展现民族特色的一种形式。民族舞蹈形成于人民长期的劳动过程,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它蕴含着民族文化的精髓,人民的喜怒哀乐都可以用各式各样的舞蹈来表达。例如蒙古族的舞蹈就以挺胸、拔腰、昂头作为其主要特点,这主要是因为蒙古民族长期生活在辽阔的草原上,就逐渐形成了昂首、挺胸的体态;藏族的民族舞蹈中著名的“踢踏舞”,则表现出了无限的生命活力以及诗情画意,把藏族与生俱来的西域风情全面地展现出来。
2.民族舞蹈文化中的新表达
民族舞蹈是民族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也可以说通过民族舞蹈的表现就能看见民族特色的重要一面。比如,民族服饰文化在舞蹈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就我国民族来说,民族服饰品种繁多、款式多样、色彩多元、花样新奇,已成为民族文化中一个重要标志,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享有盛誉的,体现着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民族服饰也可以作为民族舞蹈文化的一部分纳入教学。在进行傣族舞蹈课程的教学时,老师可以依据多媒体放映的画面对这个民族的生态环境、服饰风俗进行描述。在讲述完傣族服饰特征之后,老师可以紧接着切入正题,拿出傣族裙让学生们亲自穿着上课,亲身感受一下傣族这个少数民族的生活风俗。这样,不仅能使学生们在外表形态上更贴近人物形象,也能让学生们在学习傣族舞时更快地进入状态,体会服饰带给舞蹈的奇妙感受。
3.民族舞蹈艺术创作的新原则
首先民族舞蹈艺术随着社会的变迁而改革,进而得到广泛的传播。比如,民族性的舞蹈艺术要经过重新的整理和编排,才能让原始的舞蹈更具特色,达到加工、提高的目的。我们今天看到的《云南映象》就是舞蹈家杨丽萍出于对舞蹈的热爱,孜孜不倦地用了一年多时间深入云南各地采风,甄选了云南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元素,花了15个月精心排演,用独特的视角和想象力倾心构架出了这么一台既具传统之美、又有现代表现力的大型原生态歌舞。其次,以民族传统艺术的形式和精神进行舞蹈创作。民族舞蹈可以说是现实社会的反映,因此舞蹈创作不能只研究舞蹈,民族传统的艺术形式和精神是它的基础。
二、民族舞蹈传播的新途径
面对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民族舞蹈艺术也要适应这个科技化的社会,并利用这个机会将民族舞蹈艺术发扬光大。
1.民族舞蹈传播的优势
如上所述,民族舞蹈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它以独特的文化优势和独一无二的艺术精神向世界传播了自己的内涵,让世界人民了解民族舞蹈、民族特色等。再者,文化的交流可以促进本民族文化的拓展和进步。基于这两个原因,民族文化的传播就不可阻挡。民族舞蹈也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且带有时代的审美标准,影响着世人的审美观念,引导着时尚的审美概念,所以说民族舞蹈的传播有着先天性的优势。
2.民族舞蹈传播的新方法
舞蹈是一种可见的真实存在的艺术形式,是可听可视的一种活动。民族音乐是民族舞蹈艺术的一种象征,它与舞蹈艺术是联系在一起的。它的播放可以让大众自然而然地想到民族舞蹈的动作和它所想表达的文化,舞蹈动作则是舞蹈艺术的核心,它要体现现实存在的动作,还要用肢体和表情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的转变。而习俗是指一些特定的舞蹈表演,是舞蹈艺术的一种标志,它可以帮助大众加深对舞蹈艺术的印象,成为民族舞蹈文化的标志,让人看到习俗想到舞蹈艺术或者看到舞蹈艺术想到民族特色。总体来说,民族舞蹈艺术的传播首先要将这些民族特色记录下来,而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之轻而易举,它可以将民族舞蹈艺术的画面和声音结合起来,将整个舞蹈艺术的表现过程记录下来,供大众鉴赏。
3.民族舞蹈艺术传播的新手段
目前最常见的传播手段就是大众传媒,它可以最大范围的将信息公之于众。常见的大众传媒有属于平面的报纸媒介、固定时间的电视媒介和全能化的网络媒介。从结果上来看,报纸媒介的传播比较广泛,但没有舞蹈艺术的真实存在感;电视媒介有了舞蹈艺术的真实存在感,但受到时间和环境的制约;而网络媒介的传播效率和结果毋庸置疑,但是它也会受到时间的限制。2010年一首网络自拍《春天里》红了旭日阳刚,而他们的传播正是由网络开始的,而后到电视媒体的追捧,最后为全国人民所认知。相对来说,民族舞蹈艺术的传播优势还是很好的,可以给大众带来更多的知识和娱乐,可以极大丰富大众的视野和知识。
参考文献:
①王国宾:《舞蹈教育战略与发展》,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
②杨仲华,温立伟:《舞蹈艺术教育》,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③冉秀萍:《舞蹈艺术教学学科教研与专业课程设置全书》,安徽文化音像出版社2004版。
④潘志涛:《现代舞蹈教学指导大典》,中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民族舞蹈解说词】推荐阅读:
中华民族民间舞蹈等级考试教材4级11-21
六一舞蹈解说词08-13
音乐舞蹈教室解说词09-05
舞蹈课教案(中国舞蹈考级6)12-21
中国舞蹈家协会中国舞蹈考级第七八级教材10-01
舞蹈介绍课07-15
舞蹈比赛计划07-25
舞蹈作文08-03
舞蹈奇迹作文08-06
全国舞蹈比赛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