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维护社会稳定总结

2024-08-17

社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维护社会稳定总结(精选12篇)

1.社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维护社会稳定总结 篇一

加强基层基础建设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表彰大会昨天在京召开。这是一次关注基层,重视人才,宣传典型的会议,110个先进集体和96名先进工作者大多来自基层。82个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和160个平安建设先进县(市、区)的经验充分表明,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是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保障。只有切实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才能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才能筑牢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才能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

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社会平安是极重要的民生问题,也是最基本的发展环境。当前,面对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国际国内形势更加复杂,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面临更大的挑战。我们一定要下大气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建设。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重要作用。党的领导是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根本保证。各级党委要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经常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发挥好协调各方的重要作用,努力形成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整体合力。要注意用好考核、奖惩、一票否决等工作手段,严格落实领导责任制。一定要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建设与基层党组织建设结合起来,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结合起来,进一步健全基层党组织,加快在新社会组织、新经济组织中建立党组织的步伐,努力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进一步明确基层党组织在综合治理工作中的责任。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主要在基层开展,要把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建设作为重点解决的问题,切实抓好整改。

坚持重心下移,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才能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打下坚实基础。要继续推广“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的浙江“枫桥经验”,并赋予其新的内涵。要做好基层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使各种矛盾纠纷在基层早发现、早控制、早解决。进一步完善排查工作机制,实现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治安问题和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的经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基层在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时,要特别强调“依法”和“疏导”。处理各种矛盾纠纷,都要严格依法进行,都要依靠基层干部去做耐心细致的疏导教育工作,在化解矛盾的同时,理顺社会情绪,赢得群众理解和支持。

依靠人民群众,是党的优良传统。要认真贯彻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更好地发挥群防群治队伍的作用。要加强基层综合治理组织建设,进一步完善乡镇、街道的相关组织,把公安、民政、信访、社保等力量组合起来,既处理好社会治安问题,又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要发挥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网络优势,确保综合治理工作在基层有人抓、有人管、管得好。要加大投入,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

我们相信,通过表彰奖励先进,总结推广经验,一定能够进一步形成抓基层、打基础的良好氛围,不断推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取得新进展,为实现党中央提出的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目标提供坚实的保障。

来源:人民日报

2.社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维护社会稳定总结 篇二

关键词:社区大讲堂,基层文化建设,公民素质,精神文化生活

社区大讲堂是针对社区开展的以理论政策宣讲为主要内容的大讲堂,是指以社区为依托,以全体社区成员为对象,充分利用各类社区资源开展的旨在提高社区成员理论素养、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的宣讲载体和宣讲活动的总称。社区大讲堂具有区域性、群众性、方向性、综合性与多样性的特征,上述特征使得社区大讲堂具有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广泛的宣讲对象与宣讲主体,在基层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发展社区大讲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最大限度地把广大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

社区大讲堂的重要功能是宣讲党的理论政策,它是在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过程中的一种方式方法的创新,随着社区大讲堂建设逐步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这种创新形式也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阵地和制度保障。

内蒙古自治区基层理论政策讲堂始建于2008年,在全区各级宣传部的推动下,各地讲堂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讲活动,受到基层干部群众的广泛好评。经过几年的建设,社区大讲堂工作体系日益完善,工作机制日渐成熟,内容覆盖面越来越广,宣讲队伍不断壮大,已成为社区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近年来,霍林郭勒市经济快速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稳步推进,城郊社区居民迫切需要一个引导社区居民形成正确价值取向的有效载体,“市民讲堂”的诞生成为社区居民建设核心价值体系、培养正确价值取向的主流阵地。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系统化、目标化、品牌化建设,各社区讲堂积极围绕“民生、明礼、奉献、感恩”等主题开展宣讲,让老百姓充分理解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怎样践行核心价值体系。为适应群众的新期待和新需求,各城郊社区不断创新思路,丰富形式,使讲堂宣讲活动生动活泼,切合实际的讲座内容吸引越来越多的居民走下酒桌、麻将桌,走进了课堂、走向了书桌,到“市民讲堂”听讲座已成为城郊社区广大群众的一种文化习惯。

包头市东河区“和平五老讲堂”于2011年在区委讲师团的指导下成立。讲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东河区的中心工作和当前形势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主题,以宣传党在新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弘扬时代精神为主线,充分发挥基层宣讲团和“五老”人员的作用,开展了一系列宣讲教育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讲堂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连心桥”。为了引导社区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平五老讲堂”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开展了“学党史、颂党恩、跟党走”“心向党、讲品德、见行动”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并实施了“112”行动计划,即组织10场报告、10场讲座,讲20位“双百”人物故事。此外,还利用重大节假日、纪念日,组织宣讲员深入社区、学校,针对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同时把开展主题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思想品德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源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最终也要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只有进入人民生活、为人民所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永葆生命力。实践证明,社区讲堂直接面对社区群众,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载体。

二、发展社区大讲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一个社会是否文明进步,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如果说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文化强国的旗帜与方向,那么公民道德素质就是文化强国的外在体现形式与根本落脚点。人的全面发展也包括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

社区是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步发育和成熟起来的,社区实质上是一个公共活动的空间,是居民的伦理共同体,社区作为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是由现代化的趋势和社区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它对我国的公民道德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社区大讲堂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公民道德讲堂,其主要对象是社区居民,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旋律,以倡导遵纪守法、友善互助、关爱感恩等为主要内容,不断提升居民思想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例如包头市九原区万达社区组织辖区居民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文明市民守则》,开展了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为内容的“社会道德讲堂”;扎兰屯市正阳街道为不断提高街道社区居民文明程度,营造“讲道德,做好人,树新风”的浓厚氛围,建立了“道德讲堂”,开展传统文化讲座。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不应该仅停留在纸面上,还要行动起来。社区道德讲堂不仅可以通过主题演讲、报告讲座、歌咏传唱、事迹展示、文艺表演、道德评议、影视展播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进一步增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而且基于其扎根社区的独特优势,还能够引导并组织社区居民投身道德实践活动。

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利用“市民文化大讲堂”资源,建立起覆盖机关、企业、学校、社区、村镇以及主要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新市民“道德讲堂”网络,东胜区“道德讲堂”致力于让身边人讲身边事,让老百姓成为讲堂的真正主角,以“我听、我看、我讲、我议、我选、我行”为模式,创造性地将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结合起来,让普通人以亲身经历来传播道德善举,引导群众争相效仿,从而提升公民的文明素质,推动先进道德理念入脑入心,外化于行,营造出讲道德、做好人、树新风的浓厚氛围。

社区大讲堂在进一步的发展过程中要发挥扎根社区、深入群众的优势,在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和志愿服务活动、开展道德模范评选表彰和学雷锋活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三、发展社区大讲堂,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精神文明建设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硕果累累。与此同时,我国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还不完全适应,这就需要人们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做到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社区大讲堂以社区为依托,服务于一定数量的人口、覆盖一定范围的地域空间、按照基层大讲堂建设的“九有”标准拥有专门的活动场所和相应的硬件设施,联系着一定类型的社区组织,融合了一定特征的社区文化,讲堂建设本身也是面向社区、服务群众的文化惠民工程。

社区大讲堂在内容上包括人文社科讲堂、科普知识讲堂、生活常识讲堂、健康知识讲堂、法律常识讲堂等,内容丰富的讲堂活动不仅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精神文化生活,还增强了居民的自我表现、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意识。

通辽市库伦街道通过开设“法制课堂”,开展《宪法》《民事诉讼法》《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妇女儿童保护法》《婚姻法》《交通法》等法律知识讲座,宣传法律法规,弘扬法治精神,不断增强社区群众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作为“中国安代艺术之乡”,库伦街道开设“文化课堂”,向居民们讲述安代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挖掘安代文化传承人,引导群众成立了“库伦街道草根文化艺术团”,开展以“安代文化”为特色的演出活动,丰富了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营造出特色文化氛围,传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街道还围绕居民关心的问题开设了“健康课堂”“消费课堂”“创业课堂”等,普及科学知识的同时引导居民增强疾病预防和自我保健意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掌握一定的技能并相互帮扶进行创业。

呼和浩特市三顺店社区在社区大讲堂建设过程中注重将课堂学习与课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创新教育内容与形式,在社区大学开设了健身操、唱歌、书画、绢画制作等课程,吸引了广大社区群众积极参与;通过举办“爱我中华”社区红歌会、“和谐邻里”社区趣味运动会、“爱我家园”大型诗歌朗诵会、“我和我的祖国”演讲比赛、“伟大的党、伟大的历程”书画比赛等活动进一步扩大了讲堂影响力,丰富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了和谐社区建设。

3.社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维护社会稳定总结 篇三

【关键词】城市社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

一、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现实意义

首先,是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保障社会稳定的需要。

构建和谐社会,基础在社区,关键在党建。而服务才是转变基层党组织执政方式的核心和关键,所以加强社区服务型党建是新形势下推进党的建设的一项核心工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城乡改革与社会的发展,新情况与新问题不断增多,这就要求社区党组织必须适应新形势,切实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一边抓经济建设,一边抓社会稳定,为和谐社区建设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条件。

其次,是密切党群和干群关系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要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这是我党对基层党组织功能定位认识的深化和飞跃,也是党在执政方式和工作方法上的一次重大转变。基层党组织始终是领导和团结群众的坚强堡垒,而社区党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骨干力量。基层党组织只有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与居民群众贴紧靠牢,才能赢得群众的真心支持和拥护,党的执政基础才能坚如磐石、永葆先进。

社区承担着城市管理、社区服务、社会稳定、社区文明等等特殊职能,无一不是为人民群众服务,无一不需依靠人民群众。群众工作做得好,社区党组织的作用发挥了,就可以把广大居民凝聚在党和政府的周围。从这个意义上讲,社区党组织工作的成效,直接关系到党的事业的成败,关系到党与居民群众的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我们党团结人民,赢得胜利的最重要法宝。一方面,人民群众对党组织的服务功能和党员的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少数党员干部以权谋私行为,既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也降低了党的威信。开展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有利于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改善党群、干群关系,有利于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对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最后,是为新时期党建工作搭建新平台的需要。

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立足党建工作的新要求,围绕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共同服务群众、服务发展等工作目标开展工作,这不仅解决了党组织和党员工作无平台,任务无目标的党建工作难题,而且为党组织和党员开展有意义、有针对性的服务活动奠定了坚实基础。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立足于解决基层党建难点、热点课题,具有很強的针对性。对党建工作中突出问题的解决,建立健全各级党组织服务的科学发展并推动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建立提供了保障。

二、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随着城市管理改革的深化,社区党建工作也显露出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区承担社会事务过多,存在“政府化”的现象。

当前,社区似乎变成了”小政府”,社区干部承担的工作任务拓展到了便民服务、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劳动就业等30多个方面70多项社会事务。政府行为对社区自治产生了很大的冲击,社区干部整天忙于应付事务性的工作,对社区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开展工作显得力不从心。

2、社区干部人员保障不足,工作力量缺乏。

近年来,一大批企业离退休党员、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的党员、下岗失业党员、自主择业的流动党员涌入社区,社区的党员数量日渐增多,部分社区党员的数量翻倍,党社区干部的数量却一直没有增加。目前城市社区干部大部分为女性,平均年龄40岁左右。每个社区的干部人数平均为5名,很多社区没有设负责党建工作的专职副书记。由于人手缺乏,加班加点成了家常便饭。

3、党员管理难度大,存在“挂名”现象。

当前,社区党员流动加快,党员的身份不同、构成不一、情况各异,给党员的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尤其是复转军人党员,大学毕业生中的党员,他们将关系落到户口所在地后出现人户分离的现象,社区党建干部很难再把大家聚齐。造成党员的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比较滞后,产生了一些“盲点”。也使得这一部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难以体现。

4、经费不足,办公、活动场所缺乏,制约工作的深入开展。

由于办公经费的不足,党组织服务群众的资源还不够丰富,在一定程度上只能单纯抓党建,重管理,轻服务,对于如何把党的建设和服务群众的工作结合起来,还需要探索新的方法和手段,更需要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

三、对加强社区基层服务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建议

1、服务基层,促进基层组织建设。

抓好社区党组织的班子建设,加强社区干部队伍岗位培训和实践锻炼,打造高素质的党务干部人才队伍;规范政务公开的内容、形式和程序,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等载体,积极深化和拓展社区服务阵地功能,构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科学考核评价体系。

2、服务党员,促进党内和谐稳定。

着力探索建立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促进党内和谐。建立公益性、互济性、群众性的党内关爱机制,为困难党员实现脱贫致富提供支持;各党组织根据不同党员的生产生活实际,下大力气抓好对党员的技能培训,提高党员的致富带富能力,使得党员能够始终在各自行业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3、服务群众,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不断创新基层组织服务方式,为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搭建平台;进一步完善党员联系普通群众制度,教育引导党员积极为帮扶对象提供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帮助,协调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拓展和深化承诺制,结合实际向群众做出承诺并力求承诺一件,落实一件,取得群众的信任。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要跟上时代的步伐,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也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和完善,才能与时俱进,把服务提高到新水平。

参考文献:

[1]张韧韧、吴华.《社区建设理论与实务》.北京大学出版社

[2]詹成付.《社区体制创新》.中国社会出版社

4.社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维护社会稳定总结 篇四

XX街道XX社区成立于2010年1月份,辖区总面积1平方公里,常住户4671户,常住人口14118人,是大铁北改造建立的第一个高档现代化新型封闭住宅小区。XXXX年X月XX省XX市XX区XX街道党工委在XX社区成立了社区党委,积极推行网格化管理, 着力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条块结合的工作网络,努力把社区内党组织力量凝聚起来,把党员的作用发挥出来,把党的工作渗透到各个方面,形成符合社区实际的党建工作新格局,推动和谐社区共建。以创建一流示范社区为目标,积极探索创新工作模式,整合各方面优势创建了多个社区文化团体,开展了多项便民利民活动,极大地调动了社区居民的积极性,为推进社区区域化党建和网格化管理工作奠定基础。具体做法如下:

一、创新载体,依托“三支队伍”,加强服务队伍建设

为深入推进网格化管理工作,XX社区着力加强人力资源队伍建设,组建了三支队伍,即:志愿服务队伍、社区业主委员队伍、党员义工队伍,为社区民主自治提供人才保障。

一是依托志愿服务队伍。充分发挥老干部志愿者队伍、党员志愿者队伍、低保户志愿者队伍、假期学生志愿者队伍,社区干部志愿者队伍,组织起来开展社区义务奉献活动,根据辖区不同弱势群体的实际困难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活动,有效地确保社区的和谐和稳定。社区特困党员XX,是一名退伍老兵,老伴没有老保,女儿XX患智力残疾,儿子儿媳也都下岗失业,每年街道党组织都为他家捐钱捐生活用品,社区党员结成的帮扶对子也经常帮助他家捐款。党员志愿者经常到他家帮助买煤、清理消毒房间。考虑到他家人口多,住的平房拥挤的实际困难,社区去年还为XX的女儿李丹枝申报办理了廉租房。切实解决了他家的实际困难。

二是依托社区业主委员会队伍。依托街道成立的多个小区业主委员会。通过业主委员之间的沟通,建立一种新型的社区管理服务模式,进一步细化社区服务事项,加快社区各项工作建设,以实现百姓管理百姓、百姓服务百姓、百姓娱乐百姓的目标,从而推动社区民主自治工作。为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健全和完善辖区居民自治工作,从而推进“幸福社区”创建工作,我们制定了《社区居民代表会议制度》、《社区议事协商委员会职责》、《社区居务公开制度》、《社区共建会议制度》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社区成立2年来共组织成立了3个小区的业主委员会,包含小区党员和热心居民的业主委员会充分发挥了居民自治作用,其中最直接的体

现是小区业主委员成为了矛盾解决的缓冲区,也是解决问题较为客观的第三方。

自2011年10月,XX国际社区2栋3单元电梯由于曳引机(电梯部件)原因,导致不能使用,经电梯维修公司维修后,仍不能解决,必须更换电梯重要部件,更换部件费用20000余元。后发现必须重新更换电梯。更换电梯资金总额为67668元。对该栋居民造成出行十分不方便,尤其这栋楼还是小高层,住户多为年纪比较大的居民。物业公司与该楼栋居民多不想承担过多维修资金,经协商双方只能承担共30000元资金,最终导致维修进展停滞。最后在社区与业主委员会与XX市房产局沟通后,该部门答应为XX国际小区申请物业基金,但目前资金不能马上到位,现由XX区住建局为维修问题垫付资金67668元,两日内将有维修人员开始维修施工,一定在最短时间内让电梯正常运行,恢复居民正常出行。

三是依托党员义工队伍。社区根据居民的需求,促进和谐社区建设,创新服务理念,组织了一支服务于群众的党员义工队伍。党员义工队伍本着“奉献、服务、互助、和谐”的精神,以“有困难找党员义工,有时间做党员义工”为口号,在社区开展党员义工服务活动。在XX社区,活跃着一支社区卫生治安义务监督队。这支队伍主要由第

二党支部的退休党员组成。平时,他们重点协助搞好社区卫生和治安管理。在节假日期间他们还协助社区做好站岗执勤工作。XX社区党总支又根据下岗党员的实际情况,成立了“下岗党员服务队”。在下岗党员中挑选出较有专长的党员作为队员,主要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些疏通下水道、修理家电等低偿服务。这样既解决了下岗党员的再就业问题,又能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社区徐传富老人去年家里下水道堵塞,请外面的通管公司,要价近百元,社区党员服务队了解情况后,免费为他疏通了下水道。此外,社区党总支部通过“三管”,管住、管好、管活在职、离退休党员,也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创新社会管理服务内容,推进区域化党建和网格化管理工作

社区始终把关注民生、注重民意、为民谋利、维护群众权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时刻把居民群众的需求放在首位,探索创新性的管理模式,推进社区区域化党建和网格化管理工作进程。

(一)实施网格化管理,打造精细化服务。积极创新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建立社区服务管理站,延伸服务触角,公共服务体系形成横向并联、纵向贯通、覆盖全面、功能互补的网格化管理服务网络。自实行“网格化”

管理以来,共排查邻里矛盾4起,全部得到化解;收集并采纳居民意见和建议50余条,为居民提供开证明、上户口、交保险、安水电、退休认证等“十小服务”200余件,深受社区居民好评。

根据社区居民人员数量、地理分布、综合素质、民生需求等情况,以每200-300户为基础单元,将社区划分为5个网格,每个网格由服务站工作人员担任网格长。为切实达到网格服务精细化、经常化、个性化的目标,在已有的5个网格的基础上,又划分出12个小网格,由社区公益性岗位人员担任网格管理员,履行网格内信息采录、综合治理、劳动保障、民政服务、计划生育、城市管理以及其他公共管理服务等十大项职责。社区在志愿者和治安积极分子中为每个网格配备了“八大员”,履行收集社情民意、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群众诉求、开展便民服务等工作。为加强网格之间、网格与服务站之间的联系与衔接,提升管理和服务效率,对社区日常工作流程和方式方法进行规范,网格信息员每周将收集的民情信息,及时反馈给网格管理员,网格管理员采取在服务站定时集中、在网格内流动办公的方式,每周至少循环走访居民1次,每半月与重点人员见面1次,建立民情台帐,写好民情日志。管理员对网格内发生的现场不能解决的问题,先登记受理,按级汇报,妥善解决,及时反馈结果;每周召开社区工作例会,通报各网格上周工作及完成情况,并

针对网格管理员、信息员收集反馈的社情民意,分析居民思想动向,回应居民服务需求,确定社区服务重点。

依托网络管理,建立社区综合信息平台,定期采集、录入和更新信息,大大方便了社会管理服务工作。同时,全方位排查、收集、化解社区矛盾纠纷。对一般性纠纷隐患,社区公共服务站关口前置,限时办结,力争做到“琐事不出网格、小事不出社区”。

(二)实施“5+2措时制”管理,全天候为百姓服务。

把为居民“排忧、解困、服务”作为自己的工作宗旨,切实为居民办实事。网格化管理工作模式运行后,在深入摸底走户了解情况的基础上,规范了工作流程,为了解决社区居民特别是上班族到社区办事难的问题,推行了5+2工作模式。所谓的5+2模式就是开通24小时咨询服务电话,在正常工作日期间有工作人员轮流值班,重点解决午休、下班后和上班前期间居民有事找不到人,无法联系的问题。双休日节假日统一编班值班,达到为民服务全天候、全时值、全方位、无盲区、无盲点、无空岗。要求谁接待、谁负责、谁办结,并且有错时工作接待记录,工作人员当时能解决的问题马上解决,解决不了的,记下办事人的电话号码,实行跟踪回访制度,待咨询相关人员如何办理后,再电话告知办事人,让居民满意。

(三)形成 “支部+协会”组织,以党带群丰富百姓文化生活。

社区党支部紧密结合社区居民需求,在社区内健全党建工作网络,成立了XX老年艺术团和XX社区太极拳协会,通过协会的活动提升辖区内居民的文化活动生活。先后成功举办艺术团PK赛、七一晚会、慰问老年院等活动。艺术团成立后,以社区为载体,让社区爱好艺术的老年人都参与到社区活动中来。同时,通过社区文艺活动达到娱乐、沟通、宣传的作用,让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更上一个台阶。XX社区以社区艺术团为平台,推出多种多样的表演方式,丰富居民文化生活,搞活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

(三)开展党员义工志愿服务社区活动。

以“亮党员身份,树党员形象,尽党员义务,建和谐爱民”为主题,组织发动党员在社区内广泛开展党员义工服务活动。社区党员、党员积极分子、预备党员自愿利用业余时间,根据自身特长和专业特点,无偿为居民提供帮助和服务。党员义工认领了环境保护、治安防范、关爱服务、心理疏导、法律援助、矛盾调解等服务岗位。目前,社区共7只志愿者队伍100余人,开展了包括维修,卫生,养老等多种志愿服务100余次。拉近了党群、干群关系,得到了广大居民群众的一致好评。在社区设置了便民服务箱,里面包括雨具、水电材料,各类工具都免费提供给居民使用。各种极具亲和

力的社区服务活动的广泛开展,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化解了现代城市居民的冷漠病,让人们仿佛又回归到了互帮互助、其乐融融的“大杂院”时代。

1、年轻群体方面

结合辖区年轻人群体较多,生活压力大的情况,社区内设有心理咨询室,定期聘请心理医院心理医生为辖区居民提供免费心理辅导工作,并设置瑜伽室,定期有瑜伽老师到社区教学。

2、老年群体方面

社区用房内设有老年日间照料站,为白天无人照料的老人提供无偿服务。助老志愿者服务队针对孤、病、残、瘫的老年人群体进行了一对二(每名志愿者包保两户空巢家庭)的服务,这些老年人如今只要拨打一个电话,就可享受助老志愿队提供的代换煤气、代送报刊、代领养老金、代缴水电费等10多项服务。社区并设置了登记服务卡,每月做到定期或不定期走访服务。

3、困难群体方面

开展特困群体、低保残疾家庭服务活动,向困难家庭发放重残慰问金、低保补助金,发放爱心救助卡、走访慰问重残家庭。通过慈善月、双日捐、社区爱心超市、爱心捐助站等多种形式,结合辖区高收入人群较多的特点,充分发动辖区内企业、党员及高收入群体,让更多人加入到帮助困难群

体的队伍中来。每年的秋天,社区的工作人员们又抱着一颗 颗白菜给困难的家庭送菜上楼。美年的元旦和春节低保户和困难家庭的年货也不用发愁,社区都早已经帮忙采办好了,雪白的面粉、金黄的豆油、沉甸甸的猪肉还有那厚厚的慰问金,这些不仅仅是物质上的 帮扶,更是满含着所有社区干部们的爱心和真情。在走访里社区干部们还不忘鼓励大家坚定信念,勇敢面对生活,在党组织和社会各界的 帮扶和关心下,相信一定会渡过困难时期,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

(五)设立“百姓说事点”,搭建百姓诉求平台。“百姓说事点”是在群众经常聚集的娱乐场所、消费场所和其它场所,通过聘请的信息员和法律服务人员,将了解、掌握的社情民意、纠纷矛盾信息,及时向人民调解委员会、司法所或相关部门反馈,利用法律的、行政的手段,从源头上有针对性地主动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减少矛盾,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XX社区现在共有6个“百姓说事点”,覆盖各个网格,分布在居民集中地方,进一步畅通了百姓的诉求渠道,我们社区室内“百姓说事点”有“一牌”,即悬挂一块招牌。公开联系电话:“一版”即设置一块工作公示板,解答百姓提出的疑问:“一本”即放置一本百姓说事点记事本,把百姓反映的问题记录下来:“一员”即聘请一名信息员,负责各类信息的搜集整理和报送,除此之外,在每一个百姓说事点

上海选派了一名驻点律师,定期解答群众涉法疑难问题。

社区内设置人民调解室,专为群众反映的问题进行解答和调解工作,我们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认真总结民间纠纷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把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把复杂疑难问题解决解决在基层,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最后达成人民调解工作服务群众、服务基层、维护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终极目标。

(六)强化管理,建设幸福平安社区

以“排查得早、发现得了、控制得住、解决得了”为工作原则,社区综治科与区司法、人社、信访、民政、法院、工会、妇联等部门以及辖区派出所、企业、部队、学校、物业公司等共建单位进行了衔接,并对终点路段安装摄像监控设施,实行矛盾纠纷归口管理、综合协调、统一调度的工作机制,形成以各级调委会为主、党政牵头、分级负责、部门联动、群众参与的调解工作格局。此外,社区通过设立百姓说事点、百姓留言板、群众来信来访簿册、便民服务箱,开通服务民生热线电话,发放温馨服务卡、建立民生信息员队伍、开通社区民情QQ群等多种形式扩宽群众诉求渠道,使百姓需求能够及时发现、及时解决。目前,社区已调解大小纠纷80多起,防止矛盾激化升级10余件。

XX社区

5.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努力提升社区 篇五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川口镇辖7个社区以党建工作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室议事、有章理事,构建以镇党委为核心、社区党支部为基础、驻区单位党组织和社区内全体党员共同参与的区域化党建格局的“四有一化”为重点,积极推进社区党组织建设,努力提升社区“四有一化”水平,为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工作基础。

一、加强社工队伍建设,确保社区党建工作有人管事一是加强社区班子建设。利用社区换届选举,选拔综合素质好、群众认可度高、热爱社区工作、熟悉党务、居务工作的同志担任社区党支部书记和居委会主任,6个社区实现了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一肩挑”。同时,各社区根据党员分布、居住区域,划分了党小组,实现社区党建工作有人抓;二是组建了社区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建立党员服务联系卡,共建立志愿者服务队伍6支、志愿者120人;三是进一步加强社区群团组织建设。建立健全了社区工青妇等群团组织,通过发挥群团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增强居民对本社区的认同感、荣誉感和归宿感,从而聚合力量,形成合力,为社区党组织做好党建工作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四是强化教育培训,结合学习实践活动,根据不同的党

员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不断加强和改进社区党员教育管理。组织社区工干部参加省、地、县举办的各类培训班,进一步提高社区干部自身综合素质和社区党建工作水平。

二、加强工作经费保障机制,确保社区党建工作有钱办事

一是财政加大社区办公及活动经费投入。县财政将社区活动经费和办公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每个社区年拨付经费2万元,省财政年拨付经费1.5万元;二是以社区党建共建为平台,加大资金争取力度,弥补活动经费不足,推动社区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三是按照“费随事转”原则,通过有偿服务补充社区工作经费。

三、加大活动场所建设力度,确保社区党建工作有室议事

一是抓社区活动场所建设。镇政府通过资源整合,将东、西、南、北四个社区搬迁至镇政府办公大楼,办公及活动用房各达200余平方米,设置了党员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健身康复活动室、办事大厅等,投资67万元,将川垣社区建成标准化社区;二是通过资源共享,县城的文化广场、川垣假日广场、爱家超市等公共场所为居民提供社区文化活动场地;三是在县委组织部的大力支持下党员电化教育专用电视、DVD,安装了党员远程教育设备等,搭建了社区服务平台,全面解决“有地方议事”的问题。

四、加强制度建设,确保社区党建工作有章理事

一是为进一步加强社区民主政治建设,推进社区自治进程,增强广大社区成员参与社区建设和发展的意识,进一步规范社区组织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及《青海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办法》;结合各社区实际,制定并讨论通过了《社区自治章程》,明确了社区自治的目标,社区组织机构,社区居民代表大会的职责,社区居民的权利与义务,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的职责及成员的权利义务,社区居委会的职责及居民的权利义务;二是为加强社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构建和谐社区,使广大居民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规范居民行为,增强法制观念,维护居民合法权益,弘扬社会主义文明新风,制定并讨论通过了《社区居民公约》、《社区居民公民道德规范》和《社区居民文明公约》;三是建立了社区党务、居务公开制度,社区财务管理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三会一课”等制度。

五、整合社区党建资源,着力构建城市基层区域化党建格局

6.社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维护社会稳定总结 篇六

人民法院承担着维护司法公正的神圣职责,应当成为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法院文化是法官群体的灵魂,是法官群体的共同意识,是维系法官职业共同体的精神纽带。加强法院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法院主体尤其是法官的职业素质,确保司法公正的实现;有利于提高法院管理水平,确保法院建设顺利发展;有利于树立司法权威,改善法院形象;同时也有利于引导和培养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精神。

近年来,云和法院不断加强法院文化建设,努力营造法院文化建设氛围,引领全体干警树立公平正义的道德观念、法律至上的价值理念、超然中立的思维意识和养成文明廉洁的行为规范,创设便民高效的物质载体,构建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倾情培育和弘扬法院文化,努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办案质量进一步提高,司法权威进一步确立,法院形象进一步提升。

一、以培育信念和技能文化为重点,加强精神文化建设

法院精神文化是法院群体本质精神的高度浓缩,是法院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决定与支配着法院群体的价值取向,决定着法院群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法院精神文化能够激发群体成员的责任感、使命感、尊荣感,调动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群体的向心力、凝聚力。法院精神文化建设,重点是培育信念和技能文化。培育信念文化,就是牢固树立起“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职业信仰和司法理念。我们以常态化组织了“司法公正树形象”、“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践行“三项承诺”等一系列主题教育,并组织干警到井冈山、南昌革命纪念馆、沙家浜等地接受革命传统文化教育和熏陶,使法院干警能在多种多样的思潮、形形色色诱惑面前保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固树立起以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相统一的民主政治观。以实质正义为根本价值,以形式正义为基本保障的司法公正观。以保障司法公正的及时实现为根本要求的办案效率观。以保障当事人权利为主要任务,以维护司法公信力为主要目标的审判公开观。以平等保护和不偏不倚为基本要求,以适当行使职权促进诉讼能力平衡为实际途径的司法中立观。以不利用职权谋取任何非法利益为基本准则的职业廉洁观。培育技能文化,就是要高度重视干警理论知识的积累、专业素养的提高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努力营造“讲学习、爱钻研、重提高”的浓厚氛围。通过开展“法官论坛”、“听百庭,议百庭”、“规范裁判文书年”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又具有实践意义的活动,激发干警参与热情,调动干警参与积极性,在丰富干警的文化生活,提高干警文化素养的同时,不断增强干警司法能力和职业技能,筑就了一支高素质的司法队伍,为确保“公正与效率”的实现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形成“一高、一低、一短”的良好工作格局:即调解率高,改判和发回重审率低,办案期限短。2007年,云和法院上诉案件被二审改判率为0.15%,发回重审率为0.15%,案件裁判准确率为99.7%,体现了较高的审判质量。

二、以培育人本和科技文化为重点,加强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建设是法院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是法院文化的外化表现,它不仅作用于法官自身,而且对于社会公众有着重要的感知、影响和接纳作用。法院物质文化建设,重点是培育人本和科技文化。培育人本文化,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强软、硬件建设,落实各项便民、利民措施,充分体现司法的人文关怀。一是以建立立案、信访两个“文明窗口”为契机,以人本思想为指导,推进立案、信访工作规范化建设。实行立案、信访、导诉、收费、查阅裁判文书、庭前速裁、判后答疑释理等“一站式”服务,设立独立的书写等候室、调解答疑室、信访接待室,设置阅览架,放置导诉手册、诉讼须知、申请执行须知等小册子以及各种生效裁判文书供免费取阅。二是以完善巡回审判工作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通过实行随时巡回审判工作机制,设立巡回审判联络点,聘请联络员,发放便民联系卡等形式,进一步方便群众诉讼,减轻人民群众负担。通过推行司法救助制度,落实诉讼费缓、减、免交制度等,为弱势群体开通绿色通道;培育科技文化,就是要在审判工作中注重融入科技成果,充分发掘科技力量,努力提高科技含量,把现代先进科技成果运用到法院文化建设过程中,达到以科技“提效率、促公开、助廉洁”的目的。经过努力,云和法院实现人手配备一台电脑,满足了自动化和无纸化办公要求,安装了互联网、全省法院系统三级联网和全省法院案件管理系统等网络系统,实现了案件输入管理电子化,立案流程管理规范化,提高了办公效率。通过在局域网开设法院动态、新闻广角、法官论坛等专栏,搭建起传达信息、交流思想、探讨研究的有效平台,在立案大厅设立了电子显示屏、电子触摸屏,公开本院相关规章制度和案件开庭安排,促进了司法公开。利用局域网廉政文化专栏和手机短信向干警传送廉政制度、典型案例、格言警句等廉政信息,帮助干警廉洁自律。

三、以培育礼仪和团队文化为重点,加强行为文化建设

行为文化是法院文化的外在表现,是对法院文化建设成效好坏的检验,法官作为现代司法理念的接受者和实践者,有其特殊的行为准则和要求。法院行为文化建设,重点是培育礼仪和团队文化。培育礼仪文化,就是要把司法仪式作为一种特殊的仪式通过法律活动或法律适用的程序化方式和过程,使司法活动、法官以及法律获得一种神圣的、不可侵犯的地位和权威。通过庄严、神圣的形式,激发出一种心理冲击,使人们对法律产生敬畏、尊崇,强化法官对公正司法的角色体验,提醒法官慎重履行职责。我院把司法礼仪作为作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以“礼仪促规范、规范保公正”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法官职业形象、接访接诉、开庭审理、执行工作、业外活动等环节入手,组织干警学习省高院出台的《关于规范司法礼仪的若干规定》、《法官司法礼仪规范》和收看司法礼仪电化教育片,增强干警对司法礼仪的感性认识。通过加强巡查工作和落实岗位责任制等规章制度,提高干警对司法礼仪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着重培养 “四个礼仪”:一是严格着装制度,明确着装要求,促使干警形成端庄、规范、得体的着装礼仪。二是规范庭审礼仪,将其纳入听庭、议庭评价体系,督促法官形成庄严、公正、中立的庭审礼仪。三是加强业外监督,约束业外活动,帮助干警形成清正、廉洁、严谨的社交礼仪。四是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服务质量,引导干警形成文明、大方、热诚的服务礼仪;培育团队文化,就是要形成紧密团结、相互依存、同舟共济、荣辱与共的团队精神,把法官的道德情操、价值观念和个人利益融合到集体利益之中,通过集体的凝聚实现个人的自身价值。云和法院干警牢固树立起全院一盘棋意识,领导班子做到以身作责,率先垂范,形成强有力的中枢系统,全院干警团结协作、互帮互助,构筑起坚实的战斗堡垒。努力倡导树立“四种意识”:一是大局意识,树立正确的大局观,妥善处理个人利益与法院整体利益,法院利益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把法院整体利益的实现作为个人价值的体现,把法院工作的开展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司法保障。二是协作意识,不仅强调干警之间相互帮助,而且注重庭室、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立案、审判、执行工作的相互协调。三是敬业意识,树立兢兢业业、勤勤勉勉的敬业精神,把司法事业作为自身的职业追求和职业信仰,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全身心投入到审判工作中。四是参与意识,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自觉融入到法院大家庭中,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形成强大合力,促进法院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

四、以培育节约和廉政文化为重点,加强管理文化建设

法院文化既是一种文化现象,又是一种管理理念,是以管理为目的和以文化为载体的管理理论的有机结合,渗透在法院的一切工作中,不仅要注重规章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更要注重制度的贯彻执行,要以各项制度的落实为出发点,不断完善法院各项管理制度,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法院管理文化建设,重点是培育节约和廉政文化。培育节约文化,就是要通过落实办公用品申购制等有关节约制度,培养干警的节约意识,从一度电、一张纸、一杯水开始强化节约型机关建设,形成人人、事事、处处节约的良好风气。推行节约型法院建设,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司法运作成本。推进信息化建设,实现公文传输、院务审批的无纸化,切实提高了司法工作的科技含量和效率。规范公务接待和车辆使用制度,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实现司法资源的最大效用;培育廉政文化,就是要把廉政文化建设作为法院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精心搭建廉政文化环境平台,狠抓廉政文化活动载体建设,将廉政建设与法院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开展以反腐倡廉为主题、以多种文化活动形式为载体、以干警廉洁司法为重点的廉政文化创建活动。努力把廉政文化建设与法院的职业特点以及法院中心工作相结合,紧紧围绕法院的审判工作实际,突出 “公正、文明、廉洁、高效”的廉政文化主题,使法院廉政文化建设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干警,通过组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廉政文化活动,寓教于乐,使广大干警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熏陶。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每日常规督查与每周民主随机抽查想结合的大督查格局,推进司法行为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形成一套“不必为”的激励机制,“不愿为”的自律机制,“不敢为”的惩戒机制和“不能为”的防范机制。

7.社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维护社会稳定总结 篇七

关键词:党组织建设,农场社区,必要性,措施

为了发挥国有农场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 促进农场融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 安徽省农垦集团公司党委提出了建设“企社分开、管理有序、服务完善、设施配套、环境优美、关系和谐”的现代农场社区的新目标。农场社区党建是农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加强社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广大的农垦党务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现结合皖河农场社区建设与发展的实际, 就如何加强农场社区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作一探讨。

1 加强农场社区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加强农场社区党建工作, 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农场社区如同城市社区一样, 它也是党的最基层一级组织所在地, 贴近群众、面对群众、服务群众。二是凝聚社区各方面力量全面建设小康农场的客观需要。农场社区存在条块分割、资源分散、不易整合的问题, 而农场办社会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发展进一步加大了整合的难度。三是安徽省农垦集团公司党委提出二次创业的发展战略, 积极剥离农场办社会职能, 既带来机遇, 也会带来新的问题和挑战。这种挑战也必然反映到社区中来, 从而使社区党建经受新的考验:在同一社区内, 既有从业人员, 又有无业人员;既有在公有制单位工作的人员, 又有在非公有制企业工作的人员;既有本地人员, 又有外来人员;既有高收入者, 又有低收入者和困难群众。

2 加强农场社区党组织建设的措施

2.1 理清农场社区党建工作新思路

农场社区党建工作的基本思路应该是:全面贯彻十七大精神, 紧密联系社区改革、发展、稳定的实际, 围绕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区这一根本任务, 抓住建立与人民群众血肉关系这条主线, 突出社会关怀和利益协调功能[1], 以区域性、社会性、公益性、群众性工作为切入点, 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 贯串制度建设, 把党的组织建设成为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充满生机与活力、能够应对各种困难与挑战的坚强战斗堡垒。

2.2 创造农场社区党建工作新办法

皖河农场社区党建具有和单位党建以及其他基层党建许多不同的特点, 要积极推广党员承诺制, 探索实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党员与困难群众结对帮扶、党员责任区、党员志愿者等新办法;切实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 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组织, 哪里有党的组织哪里就有健全的组织生活和坚强的战斗力。充分体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原则, 把增强党性觉悟和解决党员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既有典型示范, 又有一般号召, 从点上探索规律性的东西, 以规律性认识指导面上工作的开展[2];既有总体部署的协调一致, 又区别不同的党员群体和个体的具体情况加强工作针对性;社区的党务工作中在抓社区党的各项建设特别是作风建设中, 既应言教又应身教, 把真理的力量和人格的力量结合起来等。

2.3 创建社区党建工作新载体

皖河农场社区党建工作可根据党员的思想和工作实际, 成立离退休党总支部, 在党内开展一些活动, 如有助于提高理论政策水平、对党的基本理论的学习教育活动;为群众排忧解难的送温暖活动;在生产、工作中争创一流的先锋岗活动;有助于身心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利用党的纪念日或党员入党日开展强化党的观念和党员意识的座谈活动等。

2.4 形成农场社区党建工作新机制

形成党建工作机制, 是增强社区党组织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根据皖河农场社区的实际, 该场党委着力建立2个方面的机制:一是各方协调的工作机制。社区党建工作是系统工程, 必须动员各方面力量协调一致地工作。社区内党的组织情况比较复杂, 彼此的工作性质差异较大, 因此协调难度也较大, 必须避免党建工作互相脱节和产生“死角”[3]。二是常抓不懈的工作机制。社区党建工作不能抓一阵、停一阵, 热一阵、冷一阵。既要注意在一定时空条件下, 集中时间和精力解决党员干部中的突出问题, 更要立足于抓好经常性工作。注意总结、提炼好的经验和做法, 通过建章立制, 使党建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为开展经常性工作提供制度保证。建立起动态管理、跟踪管理机制, 不断完善原有的经验和办法, 创造出新的经验和办法, 使社区党建工作常抓常新。

2.5 建立农场社区党建工作新网络

社区党建工作新的网络主要包括:一是组织网络。各方协调的工作机制需要组织的网络系统作保证。其中居委会的党支部处于重要地位, 凡社区内符合建立党组织条件的单位包括非公有制单位, 都要做好建立、调整、健全党的组织的工作。加大建党工作力度, 在横向上形成以居委会党支部为基点、向四周呈发散形的组织系统。这种纵横交错的组织系统的有机统一构成社区党建工作的组织网络, 它是社区内党员活动的组织载体, 也是对其进行管理的网络。二是教育和监督网络[4]。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不仅要接受来自党的组织和党内同志的教育和监督, 也要接受来自社会和群众的教育和监督。建立起党内和党外结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结合的教育网络和监督网络, 形成教育和监督的合力, 使党员处处受到教育、时时接受监督。三是服务网络。社区党的组织和党员植根于、活动于群众之中, 要做社区广大群众诚心诚意的服务者。在社区建立起服务的网络, 可以以“人”为中心, 如采取党员干部和经济上有困难、思想上有困惑的居民结成帮扶对子, 开展帮扶活动;也可以以“事”为中心, 即对关系到社区居民切身利益的一些实际问题, 分解、落实到党员特别是干部身上, 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管。服务网络的建立, 将党的建设工作和党的群众工作直接结合起来, 把党员受教育和居民得实惠直接结合了起来。同时, 还要把现代传媒手段运用于社区党建, 建立起社区党建的信息网络。

3 加强农场社区党建工作的体会

3.1 关键在领导

建立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 是一项崭新的、艰巨的任务, 没有党委领导的重视是办不到的。要摆正社区党建与社区建设的关系。社区党建与社区建设是密切联系的, 前者是前提, 也是保证;后者是目的, 也是归宿。在新形势下, 社区建设的任务很重, 如鼓励居民发展经济;抓好治安, 维护稳定、移风易俗、倡导新风、美化环境、搞好卫生、扩大民主、健全法纪、扶贫帮困、社会救济等, 每一项都关系到社区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但不能因此忽视乃至以此代替党建工作。在社区各项建设工作中, 党组织要注意理顺与基层政权、居民自治等组织的关系, 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 支持各方依法行使职能, 而不陷于具体的行政事务中。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把抓好自身建设、促进党的先进性的保持和活力的增强去引导、推动社区建设的加强。

3.2 关键在队伍

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能否形成, 党建工作能否做好, 关键在于是否有一支热心社区党务工作、有一定理论政策水平、懂得党的基本知识、善于联系群众、办事公道的党务工作者队伍。党委要扩大视野, 着眼于保证素质、优化结构, 注意从离退休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以及单位在岗人员等各方面的党员中选聘, 还可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同时, 每年要集中一定的时间加强对他们的培训, 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 使这支队伍成为开展社区党建工作和构建这一工作新格局的有力骨干。

3.3 关键在投入

没有必要的物质投入, 社区党建的活动就难以开展, 因此增加物质投入是建立新格局的一个重要举措。投入不够的问题亟待解决。可采取“四个一点” (行政拨一点, 党费补一点, 社区自筹一点, 辖区内单位资助一点) 的办法适当增加其投入, 保证社区有党的活动室、电教室, 添置必要的设备和学习资料等, 为开展社区党建工作提供物质保障。

参考文献

[1]陈耀辉.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努力构建和谐新农垦[J].今日海南, 2007 (7) :39.

[2]苏达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积极构建和谐农场[J].南方论刊, 2009 (11) :21-22.

[3]叶东.阿勒泰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J].实事求是, 2007 (1) :53-55.

8.加强社区建设 服务和谐社会 篇八

作者:张亚坤 高永鸽 来源:中国城市社区网

本站发布时间:2007-8-14 21:51:21 阅读量:840次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十六届六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具体要求。随着改革的深化、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单位人”转为“社会人”,作为社会最基本单元的社区,正逐渐成为各种社会群体的聚集区、各种利益关系的交织处、各种社会组织的落脚点、各种社会资源的承载体,社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重要的基础作用正日益突现。

新形势下,如何准确定位社区建设,服务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如何发挥社区功能,服务群众民生需求?如何创新社区管理体制,服务和谐社会建设?已成为我们每一个政府工作者需要迫切思考的问题。

作为一名社会学者,同时又是一名民政工作者,本人结合本职工作,从社区和谐这个角度入手,运用社会学研究方 1 法,对我市社区建设方面的基本现状和突出问题进行了调研和思考,并提出了一些粗浅的建议,供领导在决策时参考。

一、我市城市社区建设的基本现状

1、社区人口情况。兴化城区现有24个社区居委会,268个居民小组,居民5.56万户、人口15万,辖区面积10.6平方公里。

2、社区党员情况。目前,社区登记在册的党员共2981人,其中社区工作人员党员60名,离退休党员1083名,下岗失业党员1173名,流动党员443名,学生党员18名,退伍军人党员204名。城区建立24个社区党支部,182个党小组,其中17个社区实行支书、主任“一肩挑”。

3、社工结构情况。现有社区专兼职工作人员共138名,镇机关人员兼职8人,社保协管员24人,其中女干部90人,占65%,平均年龄42岁,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73.2 %。

4、社区“两房”情况。城区24个社区共有办公、活动用房3021.3平米,平均每个社区125.9平米,其中7个社区“两房”面积达150平米以上,12个社区租、借用“两房”。

5、社区服务情况。全市城区共有社区服务中心1个,社区服务站24个,建立便民服务网点18个,公益性、福利性服务项目397个。在2005-2006文明创建中,沧浪、北郊社区被评为省级文明社区,英武、文峰、富康和联建等 2 4个社区被评为泰州市级文明社区,长安等15个社区被评为兴化市级文明社区。同时,涌现了一批省、市级特色社区。社区建设呈现出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态势,主要得益于:

1、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挂钩联系社区居委会。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社区建设工作,成立由常务副市长任组长,30多个部门负责同志任成员的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出台了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性意见。市政府认真组织实施,通过召开动员会、协调会、现场会、经验交流会、调查视察等形式,强化对社区建设的指导,狠抓意见的贯彻落实,充分体现了求真务实的精神。同时,建立市领导挂钩联系社区制度。市四套班子成员每人挂钩联系1个社区,帮助社区落实办公场所、解决活动经费、整合社区资源,这一做法开创了泰州市社区共建工作的先河。

2、成立专门工作机构,指导管理社区居委会。2003 年8月,市撤销原4个街道办事处(昭阳镇党委政府派出机构)的基础上,组建了兴化市城市社区工作委员会(简称社工委),作为市委、市政府派出机构,明确为正科(局)级建制,配备公务员编制9人,隶属昭阳镇党委政府管理,管辖24个社区居委会。几年来,社工委紧紧围绕提高市民素质,在落实帮扶解困,深化文明创建,服务城建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一做法开创了泰州市社区组织建设的先例。

3、机关部门结对共建,支持帮助社区居委会。市委决定,从2005 年1月开始,83个市级机关部门与社区结对共建,采用多渠道筹措的办法解决维持社区正常运转的人员经费及办公经费206万元,具体为:昭阳镇60万元,财政局50万元,劳动和社会保障局20万元,建设局20万元,计生局20万元,民政局15万元,市委组织部门10万元,城管局5万元,总工会6万元。此外,共建单位还以多种形式帮扶社区,近3年,年均达60多万元。这一做法开创了泰州市社区经费筹措的新路。

二、值得重视的问题及原因

1、社区管理体制不顺。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4号),要建立健全“政府统一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而我市创新建立“社工委”这一机构,专门管理城区社区工作,由于“社工委”是个新生事物,政府序列上没有,因此它对上找不到婆家,对下没有相应的职权,左右无力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如何合理定位“社工委”,是当前亟待解决一个问题。

2、思想观念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些职能部门对社区建设的认识不到位,参与程度不够,作用发挥不够,没有真正形成一个由政府统一领导,各职能部门积极参与,分工明确,运转灵活的运行机制。二是居民对社 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够。由于宣传力度不大,加上社区工作滞后于居民的期望值,造成了一些居民对社区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参与社区建设的自觉性、积极性不高。三是有的辖区单位“属地管理”意识不强,没有按照社区资源共享的原则,将本单位内部公共服务设施向辖区成员开放,对社区工作支持不够、配合不够、参与不够。

3、社区责任主体不明。由于“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参与”的工作机制没有真正运转,造成社区工作职责不清、界定不明、条块分割,使社区承担了很多做不了也做不好的事务性工作。一些职能部门,一方面把自己不好做、做不好的工作推向社区,另一方面对社区居民反映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却迟迟不予解决。有些职能部门片面强调“工作进社区”,没有落实“费随事转”的原则,在实际过程中,往往只是简单的把工作任务推给社区,牌子、制度、检查进了社区,而经费、人员、指导、服务不到社区,造成了社区工作硬性指派任务多、考核检查会议多、居民牢骚意见多,而社区工作者自己支配工作时间少、走街串户了解民情少、开展活动为民服务少。

4、社区功能定位不准。一是社区群众自治组织的性质没有得到落实,往往把居委会当成是政府的延伸,造成了社区居委会“准行政组织”的地位和运作机制,居委会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及其部门工作的承受层、操作层、落实层。二 是社区建设“权随职走”的原则没有得到落实,政府在交办任务时,城市管理权限和管理重心没有下移,形成权力在上、责任在下,收费在上、管理在下的被动局面,造成了事实上的无法可依、无章可循、功能错位现象。

5、财政经费投入不力。社区建设本应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导,但是由于市社区经费没有纳入财政预算,仅靠市财政局从有关部门直接划拔的统筹经费206万元,只能解决社区工作者最基本的生活补贴和养老、医疗保险,并没有摆脱“办公经费不足,居干待遇偏低,活动经费缺乏”的窘境。社区每月办公经费原则上只有300元,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每人每月只有460元的补贴,一般社区工作者每人每月400元的补贴。便民利民服务和文体娱乐设施普遍存在规模小、条件差、水平低的现状。社区的经济保障得不到落实,社区缺乏必要的经费支撑,社区活动难以正常开展,这不仅导致社区工作浮于形式,甚至把社区压垮、拖垮,使之昙花一现。

6、社区服务质量不高。社区虽然都建立了社区服务站,但作用发挥不够,社区服务只是停留在较浅的层面。社区服务的内容单一,大多从事的都是无偿的、面向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性服务。社区服务队伍不健全,服务专业化水平不高,信息化服务没有起步。部分社区干部虽然工作热情高,但是由于受文化、工作经验等因素的制约,只能为社区居民提供日常性的服务,更高水平的服务理念还没有形成。志愿者服务队伍也只是服从于组织号召,在节假日、纪念日组织开展一些活动,没有形成定期的、正常的活动制度。

7、居干整体素质不强。社区工作人员存在以下三种情况:一是部分老居委会留用下来的人员由于知识结构陈旧、工作能力跟不上、组织能力有限而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社区工作要求高和服务对象复杂的特点。二是招聘的社区干部大多都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工作热情高、干劲足,但他们缺乏社区工作经验,缺乏社区工作系统知识,缺乏理论指导,忙于日常事务较多,总结、提炼、创新的能力偏弱,从而影响整个社区工作水平的提高。三是在社区组建后安排进来的人员不少都是关系户。他们中有的一开始就抱着到社区混混的态度,思想上不扎根社区,执行制度比较松散,目前部分社区存在人浮于事的现象,主任工作干不完,部分人却闲着不做事。

三、加强我市社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针对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就如何推进社区建设,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笔者从领导和运转机制、队伍和人才建设、经费和制度保障等方面作了粗浅思考。方法上,建议打造我市城市社区建设的“一二三四”工程,即:改革一个体制,健全二个机制,规范三项制度,加大四个力度。

(一)改革一个体制 改革我市社区建设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兴化市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职责、目标,将社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作为专职工作机构挂靠民政局,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和办公经费,具体负责社区建设综合组织、协调、指导和督查工作。建立和完善推进社区建设的活动机制、协调机制、投入机制和考评机制,每季度或半年专题研究一次社区工作,研究情况,解决问题。制定落实并适时调整市级机关与社区结对共建的目标、实施计划和考核办法,不断提高结对共建的实效和水平。正确定位“社工委”,明确城市社工委的职责、职能,合理界定其本职工作、协助工作、监督工作的具体范围和具体要求。

加大城关镇体制改革力度,在条件成熟的时候,根据有关规定撤销昭阳镇人民政府建制,成立街道办理处,作为市政府派出机构专门负责城市管理工作,将现有昭阳镇从繁重的经济工作中解脱出来,一心一意专搞城市管理与社区建设。其经济工作职能可移交兴化市经济开发区接管。

(二)健全二个机制

一是健全社区运行机制。科学构建三个组织(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和社区服务站)、两个中心(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和社区公共服务中心)、“一个大会”(社区成员代表大会)、一个协会(社区公共事务协会)”的新型社区组织管理体系,逐步形成党组织领导、社区居委会主办、社团组织服务、社 区居民参与的社区工作运行机制,全面加强社区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完善社区自身管理体系。

要完善社区相关功能,政府部门在交办社区协助管理社会事务时,要根据“费随事转,权随责走”的原则,赋予社区相应的行政管理权,包括对社区卫生、治安、环境、摆摊设点、占道经营等方面的管理权和处罚权,使城市管理权限和管理重心下移。要理顺社区与上级党委、政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的关系,对新形势下居委会在社区管理、社区服务方面的职责与权利进行界定,明确那些工作是居委会必须做的,那些工作是居委会协助有关部门完成的,那些工作是由中介服务机构完成的,真正赋予居委会自治权、协管权和拒绝权。

二是健全财力保障机制。政府要加大对社区建设的投入力度,对社区建设工作要进行资金列项,将其经费纳入市镇两级财政预算,合理确定分摊比例,建议实行市镇两级财政1:1配置。在坚持政府投入为主的基础上,要广泛吸收社会资金,鼓励社会各界通过捐助和招商的形式投资社区建设,逐渐建立和完善政府投入与社会筹资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要按国家政策规定,将社区服务场所及公共设施配套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政府规划、建设、房管等部门在住宅小区验收时,要合理预留社区办公用房和活动用房。要发动驻区单位,开放设施资源,实现资源 共享,更好地服务社区居民的文娱生活。同时,要落实专人,加强社区基础设施管理工作,切实提高社区公共设施的利用率,实现使用效益的最大化。

(三)规范三项制度

一是规范事务准入制度。针对目前社区工作负担过重的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强化社区事务准入制度。建议用二到三个月的时间,集中精力对全市社区中的工作机构进行梳理,对超越社区职责范畴的部门暂不允许进入社区,对不切实际和多余的予以取消,对重复的进行合并。对本应属部门和单位承担的工作任务,不允许转嫁给社区居委会,不允许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向社区居委会直接下派任务、下达指标。今后凡在社区布置任务或开展检查、考核、评比、培训、挂牌、达标升级等活动,必须要经市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研究审批,方可进入社区。同时建议市委、市政府将此项工作纳入全市社区建设总体规划和机关部门考评体系,从根源上为社区干部减负,使社区干部能够明确工作方向,认真履行职责,更好地为社区群众服务。

二是规范社区用人制度。建立社区干部选拔制度,将那些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热心社区工作的人员充实到社区居委会领导班子。完善工作人员考核竞争制度,探索和建立社区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推进后备干部赴社区挂职锻炼制度,为社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持。落实社区 专干招聘制度,利用社区居委会换届的时机,公开招聘一批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社区干事,充实社工队伍。实行社区工作人员总量控制制度,合理编制全市社区用人计划,明确社区工作人员编制五年之内只减不增,从而切实提高社区工作经费的使用效率。强化社区工作人员教育培训制度,定期、经常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业务培训和岗前培训活动,不断提高社区工作者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三是规范居民自治制度。进一步明确居委会是基层自治组织的思想意识,深入推进居民自治工作。政府要坚持“政府依法行政、社区依法自治”的原则,用民主的、科学的方法来指导社区居委会工作。要进一步完善社区居民会议制度,制定社区居民会议议事规则,规范居民民主决策程序,切实保障社区自治活动的有效运转。社区居委会要明确工作目标,不断完善自身的自治职能,不断扩大基层民主。坚持公众参与原则,建立居委会辖区共同体层次的社区管理委员会,充分发挥“听证会”、“恳谈会”、“议事会”等在基层民主议事活动中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居民民主决策机制,畅通社区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信息渠道,增强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让社区居民享有知情权、管理权、监督权,推进社区居民自治建设。

要大力发展社区服务,进一步健全“一个中心”(社区服务中心)、两大系统(社区求助和服务系统)、三级网络(市、镇、居三级服务网络)、十大服务系列(家政服务、家电维修、法律援助等十大服务系列)”的社区服务体系,积极开展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

(四)加大四个力度

一是加大党建工作力度。以社区党建为龙头,建立社区党建工作协调机制。与驻区单位党组织合作,成立社区党建工作指导委员会、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社区党员议事会和社区党建工作党员代表大会,组织动员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社区建设。进一步加强党员组织管理,建议在社区设立党总支,同时按“便于活动,便于管理”的原则,以50-70名党员为单位合理设立党支部,建立以社区党支部为基础,社区党员为主体,各类社会团体、社会组织及居民群众共同参与的党建新格局。

要创新社区党建工作,不断拓展党建工作的新领域,实现社区党建“三个延伸”。一是在工作范围上,要由重点抓市属企事业单位向非公有制企业和民间组织延伸。二是在工作对象上,要由重点抓乡镇、居委会党员向社区各层面党员延伸。三是在工作内容上,要由重点抓党务工作向解决居民生活实际问题和发展社区延伸。要把社区党建同社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围绕社区建设开展党建工作,并把解决社区居民生活实际问题纳入到社区党建工作中。二是加大共建参与力度。要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利用有效载体,多形式、多渠道、多角度宣传构建和谐社会的内涵,培育全社会对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区的共识。要采取多种宣传教育形式,使社区居民树立“大社区”、“社会人”的观念,自觉参与融入社区建设。

同时要调动驻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实行共驻共建。机关部门要深入社区加强服务与指导,利用自身优势,从资金上、物资上、人才上帮助社区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人大、政协要积极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支持社区建设,同时发挥自身监督职能,定期督查、视察社区建设工作。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工青妇等群团组织要发挥好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社区建设捐款捐物。社团、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组织要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为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优质服务。努力形成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力量和群众广泛参的整体合力,营造共驻社区、共建社区的良好氛围。

三是加大资源整合力度。首先,科学划分社区。建议市政府结合我市城市发展的实际状况,对现有社区居委会规模作适当调整。在调整的原则上,要有利于社区自治、管理、服务和资源利用,有利于提高工作效能。在调整的方法上,要充分考虑居民居住的自然地缘关系、以路、街、桥、河流等明显的标志为界,同时也要适当考虑管辖居民认同感、归 属感等人文因素。在调整的规模上,调整后的社区居民户数以1000到3000户之间为宜,人口以3000到9000人为宜,同时本着“规模能大不小,人口能多不少”的原则,合理控制城市居委会的数量,以便于精简高效地运转社区。

其次,加快撤村建居步伐。对因城市规模扩大遗留下的“城中村”,要根据《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有关规定进行撤并,统一建立社区居民委员会。在撤并过程中,要依照法律规定,充分发挥群众自治作用,合理操作,妥善处理村级资产与村民保障的关系,既要保证村级资产不受损失,又要保证村民利益不受损害。

最后,整治城郊结合部。对城市边缘的一些自然村,要整合资源,进行适度合并和调整。要对村庄环境进行综合整治,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从侧面衬托城市建设效果。要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加大思想宣传力度,切实提高群众参与村庄整治的自主意识。要对一些村级资产进行规范管理,充分利用村级组织办公用房充裕、闲置用房较多的特点,对一些房产进行置换整合,为下一步撤村建居创造有利条件。

9.社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维护社会稳定总结 篇九

中华街道地处思明区老城区,现有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近400人,台胞金胞台属500余人。在日常工作中,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高度重视发挥侨台资源,着力开展“双向服务”,共同打造幸福和谐社区。根据区侨联、区台办的相关工作要求,近几年来街道致力于搭建侨台工作平台,于2005年12月成立了街道侨联、2011年2月成立了街道“两胞一属”联谊会,为有效开展侨台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鉴于“侨中有台、台中有侨”的工作实际,街道在社区创造性地推广“侨台之家”建设。2007年10月,在文安社区成立了中华街道首个由归侨、侨眷和台胞、金胞、台属组成的群团组织“侨台之家”。继文安社区之后,其社区也相继成立了“侨台之家”。“侨台之家”在街道党工委和社区党委(总支)的关心与指导下,秉承“自我服务、奉献社区”的工作理念,为发动侨台统战对象参与和谐社区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2010年11月,文安社区“侨台之家”被市侨联授予市级“侨友之家”荣誉称号。

一、完善管理,制度保障到位。“侨台之家”建立健全了会员管理、经费保障等多项管理制度,进一步增强了会员间的凝聚力。社区开辟了图书室、健身室、会议室等活动场所供会员使用,解决了“侨台之家”的活动场所问题。“侨台之家”会员们每年按时交纳活动经费,并指定由会长统一管理,定期将账目进行公示,有效地推动了“侨台之家”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组织活动,凝聚会员合力。“侨台之家”每年结合我国传统佳节组织会员开展联谊活动。每年春节期间组织会员开展座谈,畅谈展望新一年“侨台之家”的发展;中秋组织会员开展中秋博饼活动,为会员营造“家”的温馨。“侨台之家”还先后组织会员前往厦门国际邮轮城、翔安大帽山、泉州闽台缘博物馆等地参观采风,扩展了会员们的视野。

三、融入社区,增强奉献意识。“侨台之家”还积极组织会员参与社区活动。组织骨干会员上街开展统侨台咨询活动;参加区、街举办的统侨台知识竞赛;走访慰问辖区困难归侨侨眷和“两胞一属”;组织统战对象子女参加社区夏冬令营等;会员们还主动参与社区发动的为汶川、玉树地震捐款活动,以实际行动为灾区奉献一份爱心。各社区“侨台之家”积极响应街道侨联发出的为汶川灾区捐款的倡议,广泛发动辖区归侨侨眷参与捐款活动,共捐资3万余元。其中街道侨联委员文安社区陈懿懿胞弟捐款1万元,回厦探亲访友的澳洲华人王安娜女士来到思南社区与定居在澳洲的儿子胡振文以侨胞的名义联名捐款人民币1万元,霞溪社区90多岁的老归侨丁鸾英女士腿脚不便,致电社区分管副书记,请其上门帮助捐款1000元;“侨台之家”还发动会员积极参与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义务上街文明督导、协助清理卫生死角,为思明创建“文明城区”、厦门打造“文明城市”添砖加瓦。

10.社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维护社会稳定总结 篇十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对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基层党组织要走在前列,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基层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切实做到“四个注重”,不断提升社会管理水平,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注重抓基层、打基础,夯实社会管理的组织基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关键在基层。要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主动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新变化新形势,创新组织设置,健全组织网络,让基层组织体系覆盖社会管理及其创新的全过程。要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层,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建立和完善基层党员群众服务中心。要完善和发挥基层党组织功能作用,强化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关系、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功能,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的新机制,真正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积极作用。

注重抓班子、带队伍,强化社会管理的力量保证。加强和创新

社会管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工作面广量大,人的因素至关重要。只有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团结和凝聚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才能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社会管理和群众工作中的示范带头作用,为社会管理及其创新提供不竭的力量源泉。当前,要以加强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为重点,真正把那些政治素质好、工作实绩突出、廉洁奉公的人选拔上来。要以提高素质、提升能力为重点,认真抓好基层党员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党员队伍推动科学发展、协调利益关系、应对突发事件、做好群众工作的实际能力,让党员队伍成为社会管理及其创新的生力军。要主动应对经济社会转型的深刻变化,科学分析新形势下所面临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切实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不断发展壮大党员志愿者力量,更好地实现社会公共服务和群众内在需求的有效对接。

注重抓重点、拓领域,破解社会管理的制约瓶颈。当前,我国既处于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少。各级领导干部要通过大力加强基层党建工作来破解这些难题,特别是要注重抓好重点领域、重点对象和重点环节的党建工作,从根本上突破这些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要重点抓好社区党建工作,进一步深化社区党建活动,大力推行社区建设网格化管理,实现社会管理在城市社区的全覆盖。要重点抓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进一步明确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管理和服务员工的社会责任。要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经济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社会组

织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充分发挥社团协会和中介组织在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方面的引领和示范作用。要重点抓好思想政治建设工作,引导基层党组织持之以恒地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提升全社会的诚信度,为社会管理及其创新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11.2012-4加强社会组织建设 篇十一

编者的话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利益关系的日益复杂,社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但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现状与需要其担负的使命任务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十二五”规划纲要把加强社会组织建设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提出要促进社会组织发展、加强社会组织监管。怎样认识社会组织的功能和作用?如何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社会组织发展中面临的主要困难是什么、怎么解决?本期“本周话题”刊发的文章,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更好地发挥社会组织的功能(本周话题)

郑杭生 陆益龙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快速推进,社会建设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没有社会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等将面临重重阻力;没有必要的社会基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等将难以平稳有序进行。社会建设内容广泛,而核心问题之一是社会组织建设。只有大力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功能,才能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等提供良好社会条件,并促进社会和谐。

社会组织的本质功能。社会组织具有完善市场机制、保障改善民生、繁荣发展文化、促进公众参与等诸多功能,其本质功能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协调功能,二是道德建设功能。对于一个社会来 说,在政府与个人之间须有一些协调性、媒介性的社会组织。这些社会组织不仅可以协调政府与个人的关系,而且可以在组织社会生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社会道德建设也离不开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既是道德规范的重要制定者,也是道德实践和道德监督的重要主体。例如,行业协会、职业团体、公益组织等一方面通过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来遏制个体的自私自利行为,另一方面通过组织活动来扩大利他主义的影响。从这两个本质功能看,社会组织是社会的润滑剂和黏合剂。

社会组织的行政化和高门槛问题。一般认为,目前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关键在于社会组织“去行政化”以及降低准入门槛,让更多的社会组织快速成长起来。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但还需要深入研究。首先,关于“去行政化”。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社会组织确实存在“行政化”问题。这在基层社会组织——社区中特别明显:社区大都成了“政府的腿”,而没有成为“居民的头”,在某种意义上是政府的从属机构和延伸物。社区组织“去行政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减少行政性、增加自治性的过程,是正确处理与政府关系、与政府合理分工的过程。这里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对“去行政化”要有正确的理解。“去行政化”的主要涵义在于社会组织相对于政府是不同类型的组织,因而有不同于政府的目标、功能、运行规则。这决定了社会组织不应成为政府的从属机构和延伸物,但不能把“去行政化”理解为社会组织与政府越没有关系越好。二是对“去行政化”的原因要有正确的认识。社会之所以需要社会组织,目的就是为了协调政府与个人、个人与个 人之间的关系,而行政化趋势妨碍了社会组织协调政府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所以需要“去行政化”。其次,关于准入机制。应当承认,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社会组织的门槛确实比较高。针对这种情况,强调降低“门槛”或“松绑”对于社会组织的发展是必要和重要的。但同时应看到,任何社会的组织都有准入机制。比如在经济领域,经济组织也有市场准入机制。因此,准入有一个适度的问题,过严、过宽都不利于社会组织健康发展,都会妨碍社会组织有效发挥应有的功能,妨碍其协调政府与个人、个人与个人的关系。所以,加强社会组织建设,最重要的是促进社会组织真正发挥本质功能。

社会组织发展和改革的着力点。我国的社会组织体系和管理体制脱胎于计划经济时期,具有“单位制”的许多特点,还不能完全适应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形势,还不能在社会转型中充分发挥功能作用。当前,促进社会组织发展和改革可以从两个方面着力。一是改革社会管理体制,使社会生活及社会管理领域广泛地向社会组织开放。在现行社会管理体制中,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分工不够明确,政府对社会组织管理过多,社会组织对政府依赖过多,导致社会组织的自治能力较为低下。应通过改革提高社会组织的自主性,让社会组织独立自主地开展社会公益活动。目前,社会管理特别是基层社区管理几乎完全依靠政府的力量来推动。如果这些与民生密切相关的社会事务广泛地向社会力量开放,积极引导和鼓励有意愿、有能力、合乎规范的社会组织参与进来,那么,能够向群众提供的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就会更多,社会运行效率也会提高。二是 改革社会组织自身的运行和管理机制,增强自律、自主和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其组织的运行效率。目前,我国登记的社会团体有25万多个、基金会有2500多个,这些组织覆盖各个区域、行业、界别,如果能进一步提高它们的运行效率,就会对社会管理和建设发挥更大作用。社会组织管理机制改革可能比经济组织管理机制改革难度更大,在经济组织管理机制改革中可以通过建立激励机制来提高组织的效率,而这种方法对社会组织改革来说不一定能奏效。所以,如何改革社会组织管理机制还有待结合我国实际进行探索。或许,推进社会组织管理的专业化、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建立群众监督机制、实施淘汰或退出机制等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组织提高效率。

当前加强社会组织建设的重点。就具体实践而言,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当前的重点主要是:完善法律,拓展领域,加强监管和评估监督,建立退出机制。推动社会组织健康发展,首先应在法律层面严格规范社会组织的行为以及准入、监管、退出程序,明确社会组织的权责范围,使社会组织的登记和管理走上法制化轨道。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需要在制度和政策上开放更多的领域,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在发展社会组织方面,不仅应继续推动扶贫济困、社区建设、公益慈善等领域的社会组织发展,而且应拓展领域,尤其是推动志愿服务、养老、就业等领域的社会组织发展。随着社会组织的不断发展,需要建立健全监管体系,对违法违规和无效的社会组织实行退出机制。应当指出的是,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必须从我国实际出发、根据社会现实需要来进行,西方一些好的社会组织管理方法可以借鉴,但 照搬西方社会组织的发展模式无助于我们推动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教授)

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杨宜勇

在现代社会,社会组织作用重要、不可或缺。一是有利于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要。建立在社会分工基础上的专业化组织将具有不同能力的人聚合在一起,以特定的目标和明确的规范协调人们的活动、发挥人们的能力和作用,从而可以提供更好更多的产品和服务,更有效地满足人们的需要。二是有利于增强集体行动达成合理目标的有效性。集体行动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贯穿人类社会的始终。只要存在单个个体无法实现的公共物品供给问题,就存在集体行动。社会组织有利于规范集体行动,增强集体行动达成合理目标的有效性。三是有利于推动创新。社会组织是推动创新的重要主体。近年来国际上流行一种混合型组织即“社会型企业”,它是以公共利益为目标的营利组织,但其营利不全是为了出资股东,而是为了提升竞争力、永续经营、扩大服务。一个著名的例子是孟加拉国尤努斯创立的格莱珉银行,它向穷人提供不需要担保的小额贷款,使很多人摆脱了贫困。社会型企业主动担负社会责任,具有促进社会整体向上的作用。

在新形势下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需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而无论社会建设、社会发展还是社会管理创新,都离不开大力发展社会组织。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 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完善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会组织的政策,发挥各类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改进社会组织管理,建立健全统一登记、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分级负责、依法监管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重点培育、优先发展经济类、公益慈善类、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城乡社区社会组织;推动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和发展,强化行业自律,发挥沟通企业与政府的作用;完善扶持政策,推动政府部门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向社会组织开放更多的公共资源和领域,扩大税收优惠种类和范围。

贯彻落实中央精神,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应推进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创新,促进各类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功能作用。目前,我国各类社会组织有200多万个,对于其中有益但尚未登记的社会组织应逐步使其合法化。同时,积极推进各类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创新,拓展社会组织直接登记范围,探索登记管理和业务主管职能一体化。社会组织覆盖面广,功能多样。有的社会组织可以充分调动社会资源,承担各级政府转移的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这有利于改进公共服务的质量,提高公共服务的绩效。民政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的《民政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提出,建立各级政府资助社会组织发展的机制。未来5年,我国政府将向社会组织开放更多资源,向社会组织转移更多职能,并扩大税收优惠。有的社会组织可以强化行业自律,帮助政府规范企业行为,推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规划》明确要求,推动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和发展,强化行 业自律,发挥沟通企业与政府的作用。有的社会组织可以承接原来街道办事处的大多数职能,替政府分忧、减负;在服务社区居民的同时承担大量社会自我管理的职能,有利于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管理新格局。《规划》明确提出,推动县(市、区)社会组织培育和发展,发挥其提供服务、反映诉求、参与基层社会管理的积极作用。

在大力发展社会组织的同时,应及时完善法律监督、政府监督、社会监督、自我监督相结合的社会组织监管体系。一方面,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保证社会组织发展的正确方向;另一方面,健全社会组织负责人管理、资金管理、年度检查、查处退出等制度。通过相关法律和制度的完善,形成登记审批、日常监管、税务稽查、违法审查、信息披露、公共服务、行政处罚等各环节信息共享、工作协调的社会组织管理机制;制定社会组织行为规范和活动准则,实行社会组织分类评估制度,完善失信惩罚机制;引导社会组织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加强自律,提高透明度和公信力。

(作者为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

解决社会组织发展面临的困难

蓝军

社会组织可以为社会提供新的资源配置机制,在解决社会问题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可以弥补政府和市场的不足,有利于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正因为如此,社会组织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但是,由于体制机制还不健全、不完善,当前我国社会组织发展还面临一些困难。

社会组织发展的现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成社会人,大量人口处于非组织化状态、流动状态,人民群众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行为方式以及利益诉求、意见表达等呈现多元化特征。在新形势下,政府部门唱“独角戏”的社会管理模式已难以维持,大量社会管理和服务事务需要转移给社会组织。然而,目前社会组织发展还面临一些困难,主要是:社会组织的法律地位不够明确,制约社会组织加快发展;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还承担许多本应由社会组织承担的职能,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制度尚未建立起来,影响社会组织发挥功能和作用;国家扶持社会组织发展的政策措施还没有得到完全落实。其中,资金不足是社会组织面临困难的集中表现,是困扰社会组织发展的主要问题。

社会组织的资金来源情况。由于在政府机构改革中政府停止了对大部分社会组织的财政拨款,大多数社会组织进行外部资金募集不易、自我创收受限,正常活动难以开展,处于步履维艰状态,不少社会组织事实上处于休眠状态。目前社会组织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会员会费、政府资助、提供产品和服务、企业捐赠以及投资收益等。这些收入又可分为非自创收入与自创收入。非自创收入包括社会组织接受政府拨款和社会捐赠,这在理论上应该是社会组织的主要收入来源。自创收入是社会组织通过提供产品和服务而获得的收入以及通过投资获得的收益。自创收入主要包括业务收入、经营收入和投资收益。业务收入是社会组织为实现社会效益而开展业务活动取得的收入,这 是自创收入的基本形式。经营收入是指其在实现社会效益的业务活动之外开展经营活动所取得的收入。投资收入是社会组织在将资金运用于实现其社会使命的具体项目之前,进行资本运作,获取投资收益,以实现资金保值增值。有人认为,社会组织不应该有经营收入,资金应全部来自会费。这其实是一种认识误区。社会组织并非不能有经营活动,因为社会组织生存发展和开展业务活动必然会产生财务支出和各种资金耗费,在会费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在坚持注重社会效益和非盈利性的前提下,应该可以适当通过开展经营活动取得收入,以弥补资金缺口,更好地为社会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

12.社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维护社会稳定总结 篇十二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作为推进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路线图”,社会建设是实现新时代战略目标的重要条件,而其中社区治理则是将社会建设落细落小,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创新社会治理模式的有力一招。

自全市以“40工程”为切入点,全力提升社区治理的承载力,到2020年11月10日成功赢得创文夺牌之战,全区社区治理水平已有大幅提升。今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接续努力下,以“共建家园”为总抓手,以建党100周年为契机,掀起社区治理提档再升级的新高潮。

党有所指,团有所向;党有号召,团有行动。在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服务社区治理的行动中,经过前期走访调研,对现状情况进行摸排分析,发现仍存在与区委要求不匹配、与团市委要求有差距等问题。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层团组织服务社区治理之“状”

一是少数团支部责任担当“软化”。凡事跟着党建走,双手一举“事没有”。少数团支部书记将团的建设看作党的建设的附庸,缺乏主动性、独立性,习惯性在社区蹭党支部“共建家园”热度,拉横幅、齐摆拍,方案统筹事先不做,行动落实更无从谈起。

二是少数团支部整体功能“弱化”。软弱涣散问题在少数团支部依然存在。服务力、引领力、组织力作为团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服务社区治理中暴露出的“弱化”程度尤为明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应付式服务、签到式集合、随意式考核。

三是少数团支部服务内容“虚化”。“服务”作为体现团组织存在感的重要一环,当前在少数团组织中仍存在走过场,而不走心走实的问题。形式内容味同嚼蜡、简单复刻党建内容、参与热情调动不高、特色特点彰显不足等问题则是“虚化”的具体表现。

二、服务社区治理软化、弱化、虚化之“因”

一是思想“根子”不牢。思想建设作为团的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团支部书记政治站位、思想认识高不高,直接决定团的建设的整体情况。在服务社区治理中,皆言“知之非艰,行之唯难”,但在基层团组织中,在“知”这一层面,仍未充分渗透入思想骨髓,少数团组织将团的建设当作党的建设的附庸,而不是参谋、助手,自我“降格”,思想底线不高,服务社区治理水平自然也高不起来。

二是基础“底子”不厚。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服务社区治理水平不高侧面反映出团的建设基础“底子”不厚。在基层团组织中,团支部负责人多为兼任,且调动频繁,导致基层团组织建设缺乏一致性和稳定性,加之囿于自身知识结构、能力水平、资源渠道有限,在服务社区治理过程中,常常表现出乏力甚至无力等症状。

三是发展“路子”不宽。不日新者必日退。创新是团组织的活力,更是推动团的发展的第一动力,长时间“亦步亦趋”,经验借鉴“学表”不“学里”,思维方式固化不灵活,遇到问题摆“客观”不谈“主观”,导致在服务社区治理中,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敢用,相较于其他先进团组织,更谈不上“快人一招”“先人一步”“胜人一筹”,最后导致一条路越走越窄、越黑。

四是承载“盘子”不大。未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服务当前社区治理,是基层团组织工作的一大短板弱项。长期将眼界局限于机关、学校、卫生院等“体制内”部门,既做小了自身的承载发展的“盘子”,也间接拒绝了外部资源的进入。有的团组织自视甚高,等着别人上门“求合作”;有的团组织畏首畏尾,担心上门合作“被拒绝”;有的团组织无动于衷,等着党的建设“带一程”,“吃饭”的盘子不大,如何“吃饱”。

三、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服务社区治理之“法”

一是将提高思想认识与紧跟思想潮流结合起来。要充分认识到团的建设对服务社区治理的指导作用,以及服务社区治理对团的建设的促进作用。从严治团、团结青年、服务社会、强化引领仍是团组织思想建设的“四梁八柱”,但要充分借鉴吸收社会进步的新思潮、新思想,用年轻人喜闻乐见、老人易于接受的理念思想,将广大青年号召团结在服务社区治理的行动之中。

二是将加强自身建设与整合多方资源结合起来。打铁还需自身硬。一个好汉三个帮,在服务社区治理的过程中,我们要坚定不移把“朋友”搞得多多的,以自身坚强、团结而又富有活力的组织形象,吸引跨系统、跨行业、跨年龄的不同群体资源聚集在我们团组织中,从而更好更优地服务社区治理,让共商共建共享成为助推我们写好“自身建设”与“服务社会”结合文章的点睛之笔。

三是将严守政治属性与拓宽发展路径结合起来。讲政治,守规矩,是在加强团组织建设服务社区治理的第一原则。探索建立团组织与社会组织合作的审批机制,在形成团组织、审批机制、社会组织的交流合作闭环的前提下,实行权限下放,非禁即可,充分释放团与社会的交流活力,在服务社区治理中,碰撞出多彩的火花,建立起团组织发展的立体交通网。

四是将围绕中心任务与丰富形式内容结合起来。过程精彩与目标达成,是以年轻人为主体的团组织在“星辰大海”中的追求。围绕如何实现提高服务社区治理水平的既定目标,积极借鉴各行各业的优秀经验做法,丰富团组织工具箱,统筹考虑方案的实用性、可行性,兼顾活力与有趣,将任务表变成节目单,让社区治理由民生任务转变成民生节目,充分激活参与者与收益者的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

上一篇:小学生读书卡怎么做下一篇:养殖场的交响曲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