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三级跳远的教学策略

2024-08-31

浅谈初中三级跳远的教学策略(共16篇)

1.浅谈初中三级跳远的教学策略 篇一

浅谈初中数学几何定理的教学策略

数学教师在教学上经常会遇到很多困难,特别在农村初中。其中比较突出的是有较多学生对几何定理的理解运用感到困难,思考时目的性不明确。本文针对这些情况,提出了以下教学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对几何定理概念的理解

我认为能正确书写证明过程的前提是学会对几何定理的书写,因为几何定理的符号语言是证明过程中的基本单位。因而在教学中我们采取了“一划二画三写”的步骤,让学生尽快熟悉每一个定理的基本要求。

例如定理: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线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

一划:就是找出定理的题设和结论,题设用直线,结论用波浪线,要求在划时突出定理的本质部分。如:“直角三角形”和“高线”、“相似”。

二画:就是依据定理的内容,能画出所对应的基本图形。

三写:能用符号语言表达。如:∵△ABC是RT△,CD⊥AB于D(条件也可写成:∠ACB=90°,∠CDB=90°等)∴△ACD∽△BCD∽△ABC。

二、对几何定理的推理模式

从学生反馈的问题看,多数学生觉得几何抽象还在于几

何推理形式多样、过程复杂而又摸不定,往往听课时知道该如何写,而自己书写时又漏掉某些步骤。怎样将形式多样的推理过程让学生看得清而又摸得着呢?为此经过归纳整理,总结了三种基本推理模式。

具体教学分三个步骤实施:

⑴精心设计三个简单的例题,让学生归纳出三种基本推理模式。

① 条件 → 结论 → 新结论(结论推新结论式) ② 新结论(多个结论推新结论式) ③ 新结论(结论和条件推新结论式)

⑵通过已详细书写证明过程 的题目让学生识别不同的推理模式。

⑶通过具体习题,学生有意识、有预见性地练习书写。

这一环节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先理解证明题的大致框架,在具体书写时有一定的模式,有效地克服了学生书写的盲目性。

三、组合几何定理

基本推理模式中的骨干部分还是定理的符号语言。因而在这一环节,我们让学生在证明的过程中找出单个定理的因果关系、多个定理的组合方式,然后由几个定理组合后构造图形,进一步强化学生“用定理”的意识。下面通过一例来

说明这一步骤的实施。

例:已知,四边形ABCD外接⊙O的半径为5,对角线 AC与 BD 相交于E,且 AB = AE·AC,BD= 8。求△BAD的面积。

证明:连结OB,连结OA交BD于F。

学生从每一个推测符号中找出所对应的定理和隐含的主要定理:

比例基本性质 →证相似 →相似三角形性质 →垂径定理 →勾股定理 →三角形面积公式

由于学生自己主动找定理,因而印象深刻。在证明过程中确实是由一个一个定理连结起来的,也让学生体会到把定理镶嵌在基本模式中,就能形成严密的推理过程。

四、联想几何定理

分析图形是证明的基础,几何问题给出的图形有时是某些基本图形的残缺形式,通过作辅助线构造出定理的基本图形,为运用定理解决问题创造条件。图形可以引发联想,对于识图或想象力较差的学生我们从另一侧面,即证明题的“已知、求证”上给学生以支招,即由命题的题设、结论联想某些定理,以配合图形想象。

例:⊙O1和⊙O2相交于B,C两点,AB是⊙O1 的直径,AB、AC的延长线分别交⊙O2于D、E,过B作⊙O1的切线交AE于F。求证:BF∥DE。

讨论此题时,启发学生由题设中的“AB是⊙O的直径”联想定理“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90°”,因而连结BC;“过B作⊙O的切线交AE于F”联想定理“切线的性质”,得出∠ABF=90°。从而构造出基本图形。由命题的结论“BF∥DE”联想起“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定理,学生就易于思考了。

2.浅谈初中三级跳远的教学策略 篇二

一、形成正确的技术概念

在三级跳远教学实践中,如果在技术教学的第一次课通过阅看技术图片、赏析技术录像,再配合教师的讲解示范,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头脑中形成清晰、正确的技术概念。

为了讲解和分析技术,通常把三级跳远完整技术人为地划分为助跑、起跳、单脚跳、跨步跳、跳跃几个技术环节,但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树立“三级跳远技术过程不可分割”的整体观念,进一步阐明:前一个技术环节是后一个环节的准备,后一个技术环节是前一环节的延续,各技术环节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不可分割。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强调各技术环节间的有机衔接和整个技术的完整性。

二、以完整技术教学为主,重视自然技术轮廓的形成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分解教学法为主,先完成各技术环节的教学,再进行完整练习。教学大部分时间是让学生在静态中或是慢速分解动作中进行练习,因而难以用正确的动作完成全程技术、建立节奏感。而完整教学法是以速度、节奏为中心,系统地从慢速、中速到高速,从低难度到高难度进行练习,逐渐自然地形成三级跳远的良好动作节奏。此外,完整教学法注重各技术环节的紧密衔接,尤其是跑跳技术,三跳间技术的衔接,符合现代三级跳远的技术特点和发展趋势。

在教学实践中,要重视自然技术轮廓的形成,具体的做法是:在不进行分解教学的前提下,直接3~5步助跑后,自然进行三级跳远练习。要求在跑动中初步掌握三级跳远的技术,有明显的三跳动作轮廓,对单脚跳过长和跨步跳过短等技术细节不做过多要求。

三、掌握“扒地式”落地技术,形成正确的三跳节奏

“扒地式”落地是三级跳远最基本、最重要的技术动作,它能有效减少因落地制动而造成的水平速度损失,而且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技术节奏。其技术过程为:练习者积极下压大腿时,膝关节放一松,小腿先向前、向下,在着地前积极后摆,腿对地面形成一个向后的、主动扒地的运动过程。掌握“扒地式”落地技术采用下列练习手段:

(一)原地模仿练习:

一手扶肋木侧向站立,远离肋木的腿屈膝向前上方摆,当大腿摆至与地面平行时,大腿带动小腿积极下压,并用全脚掌在身前30厘米处扒地。

(二)从20~30厘米高处向前下跨跳,摆动腿做扒地起跳动作。

3.浅谈提高跳远助跑效率的策略 篇三

[关键词]初中体育 跳远 助跑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330056

普通初中的体育教学中,跳远技术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助跑、起跳、腾空步、落地。其中,助跑作为跳远技术的基础和重要环节,它的训练是为了在助跑环节结束前尽可能地达到平跑时的最大速度,并在达到最大速度的同时能准确地踏板完成起跳动作。

一、抬腿蹬腿,提高助跑速度

助跑速度作为影响助跑的基础因素,是教师需要关注的重中之重。助跑速度是一种“最大可控速度”,受运动员绝对速度和对绝对速度利用能力的制约。为了达到理想的助跑速度,教师应采取合适的教学方式——抬腿蹬腿,来提高助跑速度。

如一次体育授课,一上课笔者就问:“同学们,想不想玩游戏啊?”学生都异口同声地回答:“想!”笔者知道今天的课程已经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于是说道:“那今天,老师就带着你们一起玩‘剪刀、石头、布的游戏好不好啊?不过提前说好哦,如果输了,惩罚可是很严厉的。”学生一副“我才不信”的样子,说:“老师,您赶紧说游戏规则吧,还有惩罚措施。”接下来笔者给学生讲解了游戏规则以及惩罚措施:学生两两一组,通过猜“剪刀、石头、布”决定胜负,输的人要在赢的人的监督下做20个高抬腿和蹬腿训练。话音刚落,学生就忙活了起来:找伙伴、猜拳、接受惩罚。整个操场欢声笑语,就连平时最让大家苦恼的高抬腿和蹬腿训练,都变得轻松了不少。

抬腿、蹬腿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跑步的摆动频率,进而影响跑步速度。但是抬腿、蹬腿的练习,一直又是学生最抗拒的,因为每次训练后,学生总会抱怨说体育课后的好几天都腿疼得厉害,所以教师应该转换一种方式,让学生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下进行训练。

二、跨栏辅助,掌握助跑节奏

助跑节奏是经过长期训练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节奏。正确合理的助跑节奏,有助于运动员速度的正常发挥,如果助跑节奏不稳定,则会造成踏板准确性差,从而影响正常的水平发挥。因此,教师要采用合理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掌握助跑节奏。

如一次体育授课时,为了锻炼学生的节奏感,笔者采用了这样的分阶段训练:击掌定点以及跨栏辅助。一上课笔者就说:“同学们,今天我们的练习分前后两个阶段,首先是击掌定点,大家要跟着老师的击掌节拍——大大跳、大大跳、大大跳……反复训练20次,现在我们就开始啦。”话音刚落,学生已经散开,蓄势待发。随着笔者的节拍,学生一次次起跳,并互相调侃,看谁落后了一拍。“接下来是跨栏辅助,老师会在从起点出发的三步、五步、七步处各放置跨栏一个,你们要掌握好跨栏的节奏,规范动作,更要注意安全。”由于是第一次接触跨栏,学生显得十分好奇,蠢蠢欲动。笔者做好示范后,学生便都迫不及待地排好队,练习了起来。他们一个个表情凝重,十分认真,成功的还会高兴地跑来跟笔者汇报:“老师,我刚刚的动作还算标准吧,能得90分吗?”

整节课下来,学生牢牢掌握了助跑节奏的要领。其实,助跑节奏的训练如果仅仅依靠课堂上短暂的几十分钟是根本不够的,教师应引导学生课下结组进行一些节奏感的训练,效果会更好。

三、自选器械,控制助跑距离

只有助跑距离选择合适,才能使得助跑速度发挥充分。如果距离不够,则不能充分发挥助跑水平;如果距离过长,则会造成体力的无辜消耗,甚至影响起跳时的正常速度。因此,在助跑前,借助机械等,确定合适的助跑距离十分重要。

如体育授课时,笔者为学生提前准备了标志桶、毽子、沙瓶等器械,让他们自己选择辅助器械进行助跑距离的确定。笔者问学生:“今天我们主要的训练目的是确定助跑距离,老师面前的器械你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或者觉得最实用的作为你们测量助跑距离的工具。选择完毕后,分成四组在沙坑前排队进行尝试和标记,选择落脚点最密集的区域进行标记,最终确定最适合自己发挥的步数和距离。”任务安排结束后,学生纷纷行动起来,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器械,并用工具进行自己助跑距离的标记。整个课程教学安排得满满当当,学生也是忙得不亦乐乎。

助跑距离作为助跑环节中的一部分,必须给予重视。助跑距离的确定,可以借助器械工具,让学生自由选择,作为测量辅助,帮助他们找到最佳的助跑距离。

当然,助跑只是跳远项目中一个小的环节,跳远项目中的学问和讲究自然更多。助跑速度、助跑节奏、助跑距离作为助跑的主要影响因素,则十分重要。因此只要我们找到了正确、合适的教学方法,认真练习,勤勤恳恳,就一定可以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4.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范文 篇四

陈余生

摘要: 阅读是一项最重要的语文基本功,究其语文的概义是变成了文字的语言,其基石仍然是语言,这样就凸显了读的重要性。兼阅兼读,会阅会读,则是学生语文能力方面一项主要的能力之一,是学习、吸收知识必须具备的不可缺少能力,也是提高初中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不仅是学好语文的基础,而且对其它学科的学习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重视学生的基础积累,引导学生的语言探究,拓展学生的阅读思维是重要的阅读教学的手段。这不仅能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写作水平,培养个人素养,陶冶思想情操。

关键词:阅读教学 阅读兴趣 情感体验 语言探究 阅读思维

阅读教学课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它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的活动中,加深理解与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而假如要领会阅读文本当中所展示的思想内涵和魅力,就必须不断的、反复的阅读。高效活跃的阅读教学课堂,一定会对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产生极大的影响,若恒久坚持,学生综合语文素养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很大提高。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给语文阅读课堂赋予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自主、人文、活跃、开放成为阅读课堂的新要素。打破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坚冰,千帆竞发,这无疑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大进步。

但是,热闹的语文课堂的背后也有几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否则阅读课就会偏离正确的轨道,发挥不了它在语文教学中应有的作用。那么,在新课改理念下如何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呢?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是至关重要的。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一些精美的导语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求知欲望。但是激趣只是开始,初中生的身心特点表现在课堂上就是注意力很难持久。因而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要努力使学生保持激昂的情绪,其重要的方法就是采用多种阅读教学手段。例如,教师锤炼自己的语言,力求亲切幽默,适当辅之以动作;教师要多鼓励,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教师多采用变式教学,提高教学方法和教学辅助手段(如多媒体)要的丰富性。所以,教师对于课堂节奏和情绪的调控能力,是让学生在亢奋状态下完成阅读任务的关键。

二、指导学生的层次阅读。默读,思考文章里所蕴含的耐人寻味的道理;朗读,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和语言文字的优美;熟读,反复咏诵,顺藤摸瓜,于细微处深化文本,通过文字本身去鉴赏、理解、体悟、发现和创见,让心灵在一个跳动的文字里自由地飞翔;品读,体悟文章里所蕴含的哲理和灵性,积累优美的语言文字,将文章里积淀的修养、思想、观念内化为自身的素质。

三、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的引导对象细化为学生的全部情感,只有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真正参与其中,研读文本,体悟作家的情感思想。学生阅读学习的最佳状态就是与作者情感跳动的节律相合,在精神世界里与作者进行心灵上乃至灵魂上的对话,即我们常说的情感共鸣。如学生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时,让学生通过模拟双耳失聪,体会其中的不便,进而联系音乐与听力的紧密关系了解贝多芬的心境,全程使用伤感的音乐,关注文章重读。最终就可以使得学生与贝多芬的感触距离缩短,更好地体会到作者文字之间蕴含的感情。

四、重视学生的基础积累。“九层之台,起于垒土”语文教育一线的老师们已经达成“学习语文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的共识。如若没有一定的积累,谈深层次的阅读无疑是天方夜谭。所以,教师如果计划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培养就必须关注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储备,这包含着精彩语句的积累也囊括了文学常识等内容。

五、引导学生的语言探究。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工具性又是人文性的基础。因此阅读教学在强调人文的同时必须更多地强调语言的探究。语言探究并不是简单地停留在是什么和为什么之上,而是让学生探讨内容是用什么语言表达的,为什么用这种语言表达,使用了这种语言产生什么表达效果。如学生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学生很轻易地知道前半部分描写的是鲁迅在百草园中的快乐生活,接着教师引导探讨:这些描写语言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学生通过探讨发现这段语言的相关信息。笔者相信长期这样坚持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一定会不断的提高。

六、拓展学生的阅读思维。在每篇课文学完以后,要向同学们推荐一些与内容相关的文章和阅读材料,以达到巩固和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另外,向同学推荐一些经典名著,使学生汲取文化中的精华,人类的高深智慧,体味恒久的生命力。学生们阅读这些经典,不仅增强了对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的了解,增强对语文学习的认同感和责任感,而且还对健全学生的人格有着重要的作用,为自己的人生确立正确的方向。《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所以,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实现“拓展性阅读中的拓展迁移”,是当下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只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使得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之中,张扬学生个性。在快乐中,让他们领悟到学习的方法,最终走进语文学习的理想之境。

参考文献:

1、《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与学科教学----初中语文》 伊满香主编,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4月;

5.初中立定跳远单元教学计划 篇五

1、让学生学会立定跳远。

2、使学生能正确的完成立定跳远的技术动作。

3、使学生能正确的分出什么样的动作是正确的什么样的动作是错误的。

4、使85%的学生的成绩符合体质健康检查的要求,100%学生成绩在原有水平有所提高和进步。

重点和难点:

正确的跳远方法,跳的轻松省力。 蹬地摆臂协调用力

教法与措施:

原地摆臂弹性屈伸向上展体跳起

原地连续纵跳练习

原地练习各种方式的跳跃练习

模仿小动物跳跃

青蛙跳荷叶比赛

并足跳过障碍物

双脚跳过海绵垫

立定跳远分解和完整练习

考核评价

采用分散、结伴和集体形式的练习

鼓励学生加强交往和合作,努力展示自我

教师引导,纠正学生错误动作强化学生的动作意识。

6.浅谈初中三级跳远的教学策略 篇六

摘 要: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分类讨论的重要性十分突出。要提高学生对分类讨论的重视,弄清楚引起分类的原因、明确分类讨论的标准、遵循分类讨论的步骤、掌握分类讨论的方法。分类讨论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策略,也是训练学生思维方法、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分类讨论;重合面积;例题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29-004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29.022

数学学科十分重视不同解题思路和方法的探究和运用,根据不同题目的类型,采取最为合适的解题方法,同时探究其他解题思路,这有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分类讨论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就验证了这一种教学思路的渗透。

翻阅苏州各市区近几年一模卷和苏州市中考卷,发现那些开放性、探索性较强的试题往往会作为压轴题,而学生往往失分严重,究其原因,是由于考生逻辑推理能力不强,分类讨论思想缺失,或者解题不严密所致,因此训练这方面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一、确立分?讨论思想的重要性

分类讨论是指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根据问题中所出现的多种情况和可能性,分别进行研究的一种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

分类讨论思想一旦以压轴题的形式出现,就会让学生无从入手。因此中考复习要到位,分类讨论这方面问题,必须在平时课上就加以铺垫,化整为零,让学生经常可以感受到分类思想,不要到临考前才临阵磨枪。

二、如何进行分类讨论的教学

分类情况可分为:数学概念的内涵需要分类讨论;问题中的条件需要分类讨论; 问题中的变量需要分类讨论;形状、位置的变化需要分类讨论。

教师必须能全面、熟练地掌握初中数学教材中的所有概念、性质、定理。只有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才能更好地运用自己所掌握的东西,使学生对分类讨论思想有系统、全面的理解,让学生能掌握直至熟练运用分类讨论思想。

代数型分类讨论,如绝对值化简,方程根的个数,函数图像性质,二次函数最值等;几何型分类讨论,如求等腰三角形第三边,直角三角形的第三边,相似三角形的分类讨论等;以上问题通过例题、课后作业,可以有效解决,让学生轻松上手。但是综合起来以后,学生有时就很难理解,下面具体来谈一下,如何有效地让学生学会计算“几何重合面积”的方法。

对于几何类型的分类讨论,在课堂教学中,要训练学生,让他们画出几何图形,特别是训练读题画图,在做作业乃至考试的时候,涉及几何的题目,如果原题没有配图,一定要培养他们画图的习惯,对图形有很好的感觉,会对分类讨论有着最直接的帮助。课堂上,教师也应该经常在学生面前画图,并介绍如何利用直尺、圆规等工具,把几何图形画得尽量准确,不要为了省事,总放些课件,把很好的训练机会白白浪费掉。训练寻找题中的特殊角度、坐标、特殊的边的比值等。有时解题的关键就是这些容易疏忽的条件。运动的图形,必须从起点开始画,要学会画出分类情况的临界状况,这是求自变量取值范围的关键,这种过度图形都是很特殊的位置,对于计算是很有帮助的。

例1: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A(2,0)、C(0,-12)两点,且对称轴为直线x=4,设顶点为点P,与x轴的另一交点为点B.(1)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及顶点P的坐标;

(2)如图1,在直线y=-2x上是否存在点D,使四边形OPBD为等腰梯形?若存在,求出点D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3)如图2,点M是线段OP上的一个动点(O、P两点除外),以每秒个单位长度的速度由点P向点O运动,过点M作直线MN∥x轴,交PB于点N.将△PMN沿直线MN对折,得到△P1MN.在动点M的运动过程中,设△P1MN与梯形OMNB的重叠部分的面积为S,运动时间为t秒.问S存在最大值吗?若存在,求出这个最大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分析:

(1)利用对称轴,可求出B坐标,用A、B、C坐标求抛物线解析式。

(2)关键要判断一组平行的对边是什么,因此先求出直线PB的解析式,可知与直线y=-2x的k相等,所以直线PB//OD,所以只需OP=BD,用勾股定理列出OP和BD,解方程,最后检验是不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当x=2时,OD=PB,此时四边形OPBD为平行四边形,舍去。

(3)做这小题时,有一条运动的直线,经过自己动手探索,发现△PMN翻折后,有两种情况,如图3、4,即重合部分是三角形或者是四边形。

有的学生画不出图,寸步难行,有的学生只会画出图,至于如何计算,无从下手。教师要先鼓励学生根据原图画出翻折图像,这样的全等图形,相信只要去尝试,可以临摹出一模一样的翻折图形,如果成功的话,接着可以让全班同学一起参与画出不一样的图像,并且一起分析这些“不同的图像”的相同之处,从运动的起点到终点,整个运动过程可总结出有两种重合部分的图像。下面要讨论出这两种情况的分界点,也就是重合部分是三角形的最后时刻,通过刚才画图的过程,可知点P翻折后正好落在x轴上。

分析完后,进入计算阶段,这条运动的直线,是以M为主体,画出的与x轴平行的直线,由速度可得PM=t,下面又是学生碰到的难题,其实,题中包含着很多的特殊三角形(特殊三角形包括等腰直角三角形、含30°的直角三角形,或者边的比值是定值的也算是特殊三角形),这是要告诫学生,必须根据条件,去探索题中是否有特殊三角形,经过(1)(2)题的计算,图3、4中可以得出△POD,△POG是等腰直角三角形,△PDB中BD:PD=1:2的直角三角形。因为相似,可知△PMH是等腰直角三角形,△PHN的直角边也是1:2,用t可以表示MN、PH,面积也就迎刃而解了。

这道题的分类思想根据画图得出,因此,让学生从图像变化的起点出发,寻找临界状态,进而画出动起来后的不同形式,再经过分析完善分类,最后进行计算。计算过程一定要利用已知条件,寻找特殊图像。几乎所有类似的题目,都有可以利用的图形。

三、学生如何掌握分类讨论的思想

正确的分类必须是周全的,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分类讨论的原则:分类中的每一部分是相互独立的;一次分类按一个分类标准;分类讨论应该逐级进行。

分类的基本步骤为:明确分类主体;按条件合理展开分类;根据类型逐项进行讨论;归纳分类结果得出答案。通过平时课内和课后对画图的训练、压轴题中给出的点坐标、特殊三角形的寻找,通过从动点起止状态的分析的训练,学生可以逐渐掌握几何重合面积的解决方法。

四、教师要把主动权还给学生

学生之所以对分类讨论问题惧怕,无非是因为不知道什么题目要进行分类讨论,或分类不完全、漏解,只要突破这两个难点,学生以后碰到此类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要产生真切的师生互动,使讨论具有实效。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始终处于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一旦尝到努力探索的成就感,久而久之,就会更加喜欢学习,愿意学习。

参考文献:

7.浅谈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策略 篇七

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后, 所有的小学毕业生都就近入学, 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教学方式又习惯于大教学班、课时限定、教法固定、评估僵化等做法.就实际情况而言, 学生的智力水平、非智力因素、教育环境、教学方式、学习方法、兴趣爱好、潜在能力等存在必然差异, 这些差异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决定性作用.于是, 大部分初中数学教师只能以照顾多数的原则按照中等学生的水平授课, 这样必然形成一部分学生没学够, 一部分学生学不了, 不能实现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既挫伤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也给其他学科的学习带来困难, 难以实现主体提升与全体提高并举、共性需求与个性发展同进, 最终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那么, 在初中数学分层教学中, 如何进行分层呢?

一、教学主体的分层策略

1. 充分考量分层的标准.

分层不能一蹴而就, 也不能一成不变, 应该是在一定时期内, 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等的差异, 在充分考虑初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的基础上, 结合教材要求和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及参考数学成绩, 临时的、动态的划分为不同的层次类别.具体的角度有两个:一是以数学学习成绩为分层标准;二是以影响数学学习成绩的各项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为分层标准.

2. 减少分层的负面效应.

教师一般都是按照一定标准将全班学生分为高、中、低即A、B、C三个层次, 由学生自择、师生协商、动态分层.可采取显性分层或隐性分层.为了减少分层的负面效应, 教师可与每个学生个别联系, 不予公布, 分层思路和措施只由教师掌握, 作为编排座位、划分合作学习小组、实施针对性分层教学等的依据.进行学生分层, 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消除心里顾虑, 分层是相对的, 也是短暂的, 优会转差、差可创优, 只要认清自我、树立信心、锻炼能力和提高水平, 就可优保持、差上升.

3. 实施动态的分层管理.

要设立学生的分层档案, 具体掌握学生的成绩和能力等学习现状, 跟踪每个学生的动态变化.要科学编排、组合分层小组, 最好以1个好、2个中等、1个差编排为一个学习组合, 使学生在讨论、交流、辅导、比赛等教学活动中的优势互补, 自我提升.要注意分层是相对的, 经过一段时间分层学习后, 教师以半个学期或一个学期为时间点, 根据学生的变化情况, 引入适当的竞争机制, 进行必要的层次间的升降调整, 激励学生上进, 最终达到差层逐步解体、消亡, 中等层和好层不断壮大的目的.

二、教学过程的分层策略

1. 在教学准备 (备课) 中拟定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目标.

教师要在吃透教材、大纲的情况下, 制定具体可行的分层教学目标, 既要定好整体教学的共同目标, 也要定好属于各个层次的个别目标;既要设置能够完成教材中基本概念、一般练习题的每位学生必须掌握内容的目标, 也要设置面向学有余力学生的选做题、复习题、提高题等提高性、深度性的目标.比如对低层次 (C层) 的学生, 教学目标设计要简单, 低梯度, 要求学生掌握主要的基础知识, 了解基本学习方法, 着重培养学生的求知兴趣和基本理解能力;对中等层次 (B层) 的学生, 教学目标设计要有一定难度, 要求学生对基础知识能够熟练掌握, 能灵活运用基本方法, 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思维能力;对高层次 (A层) 的学生, 教学目标要设计有弹性和有难度的问题, 要求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深刻, 能够灵活运用知识, 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2. 在课堂教学中拟定不同层次学生的具体教学目标.

分层教学针对学习能力层次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目标与措施,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得其所, 学有所乐, 都能够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层次较低的学生, 具体的教学目标定得较低, 学习的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得到增强;层次较高的学生, 具体的教学目标激励性强, 使学生增强了学习独立性和自我要求的提高.而且, 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分层是弹性的, 学生可以根据学习现状进行调节, 又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性, 培养了学生强烈的竞争意识, 形成人人追求上进的学习氛围.在课堂教学中, 所有的教学目标都应从学生实际出发落实教材大纲的基本要求, 因而可以分基本要求和发展要求两类.对于低层次 (C层) 的学生, 具体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了解某个数学概念或者定理的性质, 能够直接应用这些性质求解一般的计算题;对中等层次 (B层) 的学生, 具体教学目标在完成C层学生的具体教学目标的同时, 鼓励他们积极参与A层学生的具体教学目标;高层次 (A层) 的学生, 具体教学目标是要达到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解决典型的某个数学概念或者定理的问题, 掌握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常用技巧, 学会根据条件或自设条件去寻求难题的解法.

3. 在教学过程中实践分层教学使不同层次学生学有所得.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教师的作用就是如何使每一个学生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进行分层教学, 是一种立体的、弹性的教学, 能够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活动, 使课堂充满生机.教学的过程和方法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 使所有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得到上进的激励, 获得学习的愉悦和欢乐, 从而产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情绪, 越来越爱学数学, 越来越会学数学, 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 完成向高一层次的转化.教师应将基础性问题优待低层次 (C层) 的学生, 一般性、适中的问题给中等层次 (B层) 学生, 逻辑性强、难度系数较高的问题则交给高层次 (A层) 的学生.这样, 对于C层学生, 在教学中侧重领悟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对于B层学生是启发思考探索精神, 学会归纳一般规律与结论;对于A层学生则引导帮助学生进行变式探求,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 养成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三、教学评价的分层策略

1.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

评价具有良好的导向和激励功能, 其目的主要是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效果.只有正确的评价, 才能保证分层教学的实施与效果的取得.初中数学课堂分层教学中, 对学生的评价, 目标要多元, 方法要多样, 要着眼于过程、着眼于鼓励、着眼于发展, 让所有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成功的乐趣、发展的方向、提升的空间.比如对低层次 (C层) 的学生, 评价方式主要采用激励性的表扬评价, 以便找出他的闪光点和特长, 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每一点进步并得到及时肯定, 从而唤起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对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对于中等层次 (B层) 的学生, 评价方式主要采用勉励性评价, 既“压一下担子”又帮忙“扶一下肩”, 既指出不足又告知努力方向, 从而促使他们不断地向上追求;对于高层次 (A层) 的学生, 评价方式主要采用竞争性评价, 坚持高标准, 严要求.让学生在相互竞争、共同合作中不断提高自身要求, 从而促使他们更加严谨, 不断超越自己, 最终实现全体学生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2. 重视不同层次学生分层练习的课堂评价.

课堂分层练习有利于强化各层次学生的学习效果, 及时检测、了解预定数学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 把所理解的知识通过分层练习转化成技能, 形成真实教学结果的信息反馈, 以便调整对各层次学生的补偿评价和发展训练, 达到落实所有学生学习目标的作用.因此, 教师在设计三个不同层次的课堂练习时, 要精心编排课堂练习, 在保证基本要求一致的前提下, 可以重组教科书中的练习, 或者重新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 促进每一个个体得到发展.在课堂作业方面, 作业能及时反馈不同层次学生所掌握知识的情况, 既是对一堂课教学效果的检验, 又能达到初步巩固知识的目的.课堂作业的多层次设计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设计不同题量、不同难度的作业, 供不同层次学生选择, 课堂作业可分必做和选做.如作业本必做、同步选做、练习卷选做.避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加重抄袭现象;题型布置应由易到难成阶梯形, 可设定为基本题、提高题和提升题两类或三类题, 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其中一类或两类, 保证作业的量和难度能够使每个学生都可以“跳一跳, 够得着”;在作业批改上, 对低层次 (C层) 学生尽可能面改, 采用作业过关法、作业互助小组等形式发现问题及时改正、讲评和巩固;对B、A层学生可以采取抽查、互改等处理方式, 通过成立兴趣小组、自学小组、对抗赛等各种活动提升他们的能力.

3. 灵活实施不同层次学生的考核评价.

测试 (考试) 是对教学进行评估的重要手段, 是检验一个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检验不同层次学生认知结果、数学水平的主要方式.由于学生客观存在不同层次, 因此对学生的考核也不能用一样的要求、标准去衡量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测试 (考试) 这样的评估考核设计上, 一是可以编制各个层次的不同试卷.如基础卷和能力卷.并让学生有多次测试 (考试) 的机会, 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与信心;二是可以在一份试卷内包含不同层次, 按照A、B、C三个层次的学生情况进行命题, 测试 (考试) 时要求高层次 (A层) 学生全做, 对中等层次学生 (B层) 和低层次 (C层) 学生则是进行折算后仍为满分的计算方法, 充分调动各层次学生追求上进的积极性;三是在试题编制中把每份测试 (考试) 题分为基础题和分层题, 各层次学生可完成本层次题, 也可完成高一层次题以获得加倍分数, 既激发了低层次 (C层) 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又鼓励中等层次 (B层) 学生向高一级努力, 高层次 (A层) 学生形成相互竞争, 你追我赶的良好学习气氛, 达到各个层次学生自己所预定的学习目标.

8.浅谈初中作文教学策略 篇八

儋州市长坡中学王雄

在语文教学中,一直存在着学生怕写作文,一提作文便愁眉苦脸;老师怕改作文,改作文犹如“移山”,费时费力,效果却并不明显的现象,所以作文教学中写作文花费时间多,写作次数少和质量不高这些问题也是困扰语文教师的难题。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首先是老师在训练时从文体、立意、谋篇到谴词造句面面俱到,且字数一般不得少于600字。大多数学生完成这样一篇作文要花费不少的时间。其次,由于一次作文花费的时间多,而语文又不能仅上写作课,写作的次数很有限,每学期仅六至八次作文,训练重点又不突出,学生的写作能力自然难以提高。还有,每次作文要求面面俱到,学生很难取得成功。长此以往,在多次失败的打击下,学生就会对作文产生厌倦、害怕甚至对抗的心理。在这种消极情绪的支配下,又怎能写出好作文呢?

要走出作文教学的困境,就必须重新认识“作文”这一概念。作文能力是由语言表达能力、想像能力、思维能力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因此写作能力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须经过长期实践、反复练习。所以我们平时的作文训练大可不必要求面面俱到,具体说作文不必强调文体,也不一定强调成篇。作文,作为学校语文课的一种训练,他与数、理、化的作业一样,只是一种练习。对于学生的作文,我们不宜用文学批评的“标准”去硬套,也不必去用文章应有的格局去衡量。作文,相当于音乐课的视唱练习,相当于美术课的速写、素描,你能说视唱练习等有什么完整的格局、有一定的套式吗?但是,通过这些练习,将来,学生就自会唱歌,自会画画。作为练习的作文,同样如此。

作文不强调成篇,从内容上说,生活中的点滴感受,思想上的片刻闪光,都可以形成文字;对于某一现象、某一事件的看法,也可以通过三言两语做个记录。而一强调“成篇”,就会过多地去考虑结构问题,考虑如何开头如何结尾等等,这不但需要有足够的时间,而且在表达上,往往会限制了畅所欲言,而更多地留下的是“作”的痕迹。作文不强调成篇,从形式上说,多做一些分解的训练。有利于基本功的扎实加强,这好比一名跳高运动员,为了跳得高一些,能老在横杆面前跳吗?总要在身体的耐久力、柔韧性、速度、灵敏性等各个方面有计划地去训练。作文,同样有许多“要素”。如何观察,如何积累,如何进行联想、想像,如何进行分析、综合,如何选材、组材,如何使用语言等等,也是要有计划地进行训练才可能落实。如果老是要求成篇,那就等于要求跳高运动员老是去跳一样,成绩恐怕难以提高。

小型的、分解的训练。比如,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训练,学生的想像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每次突出一个重点,进行一些训练、循序渐进、盘旋上升,学生的作文水平才有可能像数理化通过练习作业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像音乐、美术课通过练唱、素描等掌握唱歌、绘画的技能技巧,获得扎实的提高。

采取化整为零的训练方法,通常以片段的形式出现,且不必拘泥于字数的多少,学生往往乐意接受,而且花费时间不多,容易坚持。经过反复练习,学生的说话能力、想像能力、思维能力都会逐渐提高,写作能力自然也会随之提高,作文能力的提高不能一蹴而就,那就让我们细水长流、集腋成裘吧!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采取如下的策略:

策略一:把写作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作文是学生个性的释放,是学生

个体精神劳动的结晶,学生在作文教学在中的主体地位是不容置疑的,他们拥有作文的主动权也是天经地义的,剥夺这种主动权是违背教学规律的。我们提倡自由为文,就是给学生作文“松感绑”,为他们创造宽松的写作环境和愉悦的构思心境,让他们畅所欲言。

1、开放写作空间。目前,学生生活中常出现“三大三小”的现象:“生活的欲望越来越大,心灵的空间越来越小;住房的空间越来越大,生长的空间越来越小;外来的压力越来越大,内在的动力越来越小。”这也是造成学生无话可说,无话可写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我们应该开发课程资源,尽可能多地采用多种手段,组织各种各样的意语文学习活动、综合活动,开放学生的生活,开放学生的学习空间,丰富学生的知识,为学生自主作文提供广阔的空间。比如,在每一节课的开课之前,可利用短短的几分钟,进行即兴演讲、成语接龙等活动;在课堂上还可以让学生进行情境表演等;在课外可以引导学生种花种草、养鱼、外出旅游、做一天当家人等活动。有时甚至可将课堂移到教室之外,放在花园里,让学生边做边学、边玩边学,这样就大大地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学生作文时不再觉得无话可说,无文可作。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会阅读不同领域的书籍,从中搜寻、筛选和提取自己所需要的、关键性的语言材料,并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积累,以便写作时能主动运用。

2、让学生自主命题、自主选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习作要做到说真话、写真情,发挥创造性,习作指导要有利于开阔思路,自由表达。”为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少写命题作文、多写半

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想象作文、即兴作文、接力作文等。以便于扩大学生的命题和选材范围,放开学生的写作思路,让学生作文时能随时把自己亲眼看到的、自己亲身做过的、自己感受最深的、自己觉得新鲜的、自己想写的…写下来。比如写《 的早晨》这半命题作文时,由于学生有了生活积累,写作前又特意留心观察的话,所写的内容就不同:城市的早晨、乡村的早晨、美丽的早晨、开学第一天的早晨……。文章会写各有千秋。写以“风筝”为话题的作文时,因教师只给话题而未命题,又因学生的经历不同,感受不同,所选的内容也不同:《扎风筝》、《放风筝》、《风筝飞起来了》、《万事开头难》等。总之,让学生自主命题、自主选材,可以使学生放胆习作。学生写出的文章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个性,避免了以往“千人一面、千口一词、千篇一律”的现象。同时又能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策略二:把批改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以前,作文是学生写,老师批改,老师讲评。其实这一传统的批改,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一是反馈慢。学生将自己精心构思、认真写作的文章交给老师,学生多么希望立即知道老师对它的评价,特别是肯定性的评价。而教师批改作文至少需要一个星期,甚至更长的时间。随着时间的流逝,学生的希望逐渐减弱,最终消失。二是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教师的批改是单向的信息传递,缺乏敲击学生心弦的力量,分数高些的,又重新燃起了兴趣的火花,再去看老师的批语及文中圈点的地方;分数低的,将作文往书包里一塞,不愿意看。即使是老师在讲评,由于老师唱的是“独脚戏”,被表扬的学生有了兴趣,而更多的学生则漠不关心,写作水平差的学生,害怕当反面典型,更是惴惴不安。因此,当

一个学生写一篇习作,尽管有着这样那样的错误、缺点,但这本身就是一种创造,一个成就。教师在批改、讲评时,应尊重学生的原意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保护学生的创造意识,才能使学生信心大增,敢于写作、乐于写作。这正如心理学指出:“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欢乐,即使是一个小小的成就,也会激起继续奋斗的志趣”。根据以上所述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认为应把过去那种“作文批改由教师包办”变为“教师批改、学生自改和互改相结合”,从而把批改作文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改和互改作文,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了写作的水平。这正如大文豪鲁迅曾经说:“自己的文章是改出来的”。当然,指导学生自改和互改,并非单纯为了减轻教师的负担,其意义还在于培养学生自能作文自能改文的能力。因此,在指导学生批改作文时,首先要向学生讲清批改作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要向学生讲清批改的要求。第三引导学生学会批改文章,掌握批改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自能修改习作和自我评价的年能力。

策略三:加强随笔化作文训练。一提到作文,老师都为“怎么教”而犯愁,学生也会为“写什么”而苦恼。近来,我们进行随笔化作文实验,让同学们写在平时,可以随时写,不管在课堂间、阅读课上、自习时间、语文课堂还是周末、假期,灵感闪现之时,情感涌动之际,均可以挥笔作文。随笔的写作也不再局限于教室和课堂,可以随地写,阅览室、电视机前甚至床头餐桌都是写作的场所。我们倡导教师和学生建立随笔本进行练笔积累,无须写在专门的作文本上,日记本、读书笔记本、随笔本均成笔耕的田园。“”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拘一格,散文、小说诗歌、童话等,只要适合自己,自己喜欢都可写。形式多样,笔调各异,可议论,可抒情,可记叙,随心所欲。不受字数的限制,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尽兴而写,随意而止。教学流程如下:或日记或随笔或阅读笔记,作到每日一记,所做、所记、所观、所闻、所感、所想,尽收笔下;写作课可进行随笔读评交流;做专题写作指导;修改、加工、润色;作品誊抄入集。坚持读写并重,以读促写,以量变促质变,厚积而薄发。经过长期的训练和积累,就能做到提笔能写,下笔成文,达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言之有理,言之有文。

9.浅谈初中历史教学策略研究 篇九

历史是一门内涵丰富的学科,学习历史知识,能够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真人真事,并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但是,如果历史教学失去有效性,将会使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大大降低,从而为历史教学工作的完善带来极大的阻碍。鉴于此,本课题笔者在分析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策略进行探究便具有较为深远的意义。

一、不断完善教师自身专业素质和师德修养

做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专业知识必须精湛,甚至于博杂,特别是作为文化科目的历史教师。自己要知道怎样去讲授,学生才能更好、更快、更易于接受。如何去把握课堂,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教师知识的博杂性、专业性就很重要了。如,在历史教学中,把初中地理中的地图、地形、自然环境,甚至人种、自然资源,水、土等矿产资源,不同的自然条件所产生的人文、社会环境等运用到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就能以历史核心素养的时空观去建构历史空间,形成历史线索,很好地去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了。

二、构建起和谐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

课堂属于师生沟通交流的场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一视同仁。一方面应该尊重学习成绩好的秀生,另一方面还应该充分尊重学差生,平等对待他们。要经常和学生沟通,关心其生活与学习,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特别对差生的态度应该非常慎重,对他们不能要丝毫的歧视,避免其产生逆反心理。对待差生应该善于发现其闪光点,对他们多一份鼓励和赞扬,在充分尊重他们的前提下开展说服教育,使其在内心深处对认可自己。只有和学生建立良好的感情,才能在师生间建立和谐融洽的新型的关系,才能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产生兴趣,才能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实现师生共鸣,使教师比较轻松的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气氛中接受新知识,从而使历史课的教育教学目标顺利实现。

三、利用新闻事件,让学生感受到历史事物在今天的价值

我们在生活当中经常讲的历史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借古喻今。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不能死守过去的历史事件,而是应该与现实社会相结合,让历史与现代社会交相辉映,并推动学生学习借鉴历史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当今时代下,随着自媒体的强?葆绕穑?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变得越来越便捷,通过利用智能手机浏览网络上海量的信息资源,人们不仅可以做到“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而且也可以实现随时随地的知晓天下事。面对新时代的变化,教师要酌情考虑学生通过利用手机新闻来学习历史的学习方法。例如,在讲解中国古代发达的海外贸易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新闻报道的考古发现和国外收藏机构搜集的中国瓷器来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古代与海外交往的频繁,扩大学生的历史视野。同时教师也可以借助新闻报道更深层次的让学生发现历史的价值,比如说有媒体报道明朝成化年间的鸡缸杯能够卖出天价,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做一个更深入的了解,让学生熟悉明朝十六位皇帝,帮助学生提升他们对历史探索的兴趣度,使学生真心实意的愿意学习和了解历史。

四、注重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古语说:“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教人以渔,终身受用。”课堂上,教师应注意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第一,制定导学案,让学生有目的的学习教师课前一定要熟知课标,制定导学案,并充分利用导学案,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小组探究,发展问题,展示问题。教师也可以以问题为引领,让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第二,历史三要素始终贯穿于历史的教学和学习中理清线索是学习历史最重要的方式。课堂内外,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时都要记住,人类的进步,朝代的变更,甚至科技的发展,都是由时间、人物、事件构成的,而事件都有原因(背景)、经过和结果的。所以在学习中我们可以以时间为线索,也可以以人物、事件为线索。也就是说把三要素贯穿于历史学习中。第三,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历史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教师引导学生将历史知识落实到生活中,历史知识才易理解掌握。特别是历史要与时政相结合,要关心时政,观察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人物和事件,发现现实与历史的相通之处。以历史给我们的启示来看待现实问题,要懂得以史为鉴。

10.浅谈初中化学的有效教学策略 篇十

关键词:有效性,三维目标,教学情境,实验

在当前要求实施素质教育、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时间、切实减轻学生的负担的背景下, 怎样形成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成为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针对初中化学如何实施有效教学, 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谈一点认识和体会。

一、确立三维目标的意识, 提升化学教学有效性

化学课程通过化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方面来体现对未来社会公民科学素养的培养。从教育学专业角度说, 有效性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就其内涵而言, 指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即相对于人的发展这一目标, 任一维度的目标都不能脱离整体而单独成立, 缺失任一维度都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为每一节课制定切合实际的课程目标, 并准确加以描述, 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 避免教学的随意化和低效化, 这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基本前提。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积极地主动去获取知识, 激发其兴趣, 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 必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 自主学习、从而发展思维。教师在课堂中始终要以学生为主体, 甘愿做人梯, 做幕后“导演”, 把学生推向化学教学的舞台。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参与学习, 鼓励质疑问难, 让学生能够充分地倾诉, 教师表现出热情、信任, 在充分倾听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指导、有效激励, 形成师生“互动流”。环境越和谐, 亲和力越强, 教学越有效。

三、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 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

通过情境创设, 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完整的问题背景, 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主动完成知识的构建;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认知冲突, 发现和提出问题, 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和探索问题的欲望。

1. 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生动鲜明的实验现象在

带给学生惊奇、震撼、不解和矛盾的同时, 更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究兴趣, 从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现象产生的原因, 认识物质变化的本质。

2. 运用背景材料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中可以把与新知识学习相关的一些背景材料, 如化学史实、化学现象、化学科学与技术发展及应用的重大成就、化学对社会发展影响的事件等, 以信息材料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使学生在这些材料的冲击下, 积极主动地对问题进行探索。

3. 通过图表和模型创设问题情境。

图表和模型可以直观、清晰地呈现信息间的关系, 将各种事物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条理化, 从而有利于学生发现不同事物间的区别和联系, 发现问题解决的线索。

四、充分运用化学实验提高教学有效性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是学生学习、体验和探究化学过程的重要途径。实验能满足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探究原因”三个阶段的兴趣, 对学生冲击力最强。学生感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1. 做好演示实验演示实验成功与否会影响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影响教学效果。

成功的演示实验能迅速把学生带入课堂, 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为教学的有效性做好铺垫。

2. 增强学生的探究实验, 提高学生操作兴趣。

探究实验给学生提供了操作机会, 使学生对实验的体验不只停留在观察的层面, 学生的兴趣也有进一步的迈进。应积极开展探究性试验, 通过探究性试验提高学生实验能力、分析、解决问题和思维能力。

3. 多做趣味实验, 利用一些趣味实验, 如玻璃棒点火、石灰煮鸡蛋、烧不坏的手帕等简单、有趣的实验。

引导学生探求其中的化学原理, 让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 既巩固理论知识又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更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11.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篇十一

彝良县海子中学:童顺元

【摘 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阅读教学既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因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阅读教学,并通过恰当的策略来帮助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提高阅读教学效率,也最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教学效率

提高

策略 提纲: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整体阅读,把握结构

三、提出问题,合作探究

四、拓展阅读,培养技能

阅读理解在初中语文考试中所占分值极大,因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无疑应把阅读教学放在重要地位。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就意味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借助语文阅读教学的平台,让学生在阅读中知识得到增长,那里得到提高。那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哪些策略来充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最终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单阐述。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通过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愿意参与到阅读过程中,这样才能为有效阅读奠定基础。在初中语文中,创设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但都要以学生的兴趣激发为出发点。

如利用音乐来创设情境。在教《散步》一文时,一开课我就用与书本融于一体的歌曲《相亲相爱一家人》和学生家庭照片、教师家庭照片做背景,营造了一个愉快的学习氛围。在教学进入尾声时,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责任,不仅仅是课堂上片刻的时间领会,它需要你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一个家庭如此,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更是如此。短短的40分钟结束了,而我们的人生之路却很漫长„„”同时播放歌曲《我爱我家》结束这堂课,歌曲激荡着学生的心灵,产生一种回味无穷的感觉,整个课堂教学也得到了升华。

二、整体阅读,把握结构

学习课文第一步应该“通读全文”,“知道文章之大概”。这时对课文 的把握仅处在初级阶段。阅读教学必须以文章的外部结构为切入点,在浏览课文时,先弄清写作对象,了解基本倾向,理清文章的思路,鸟瞰式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再指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如何指导学生整体阅读,把握结构呢?课的开头是“龙斗”,起导向作用,因此,教师要设计好导语,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对全篇的整体感知,不要一开始就从课文第一段入手。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开篇讨论题是:“你喜欢不喜欢这篇文章?并讲出道理。”接着达成共识:这篇文章很精彩,精彩之处在于情节的波澜起伏,出人

意料。再由此入手,逐步讨论本文情节构思上的主要特色,这样的导语,就是让学生先有一个整体感受,再从整体出发分析篇章。

三、提出问题,合作探究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师生平等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老师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是学生的“首席伙伴”,课堂应“以学生为本”,应把课堂和时间还给学生,这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新理念。提问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课堂的提问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一堂课的成败!因为:有效课堂提问是老师开启学生智慧,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习意识,如果学生在老师的积极引导下主动参与,积极合作,勇于探索,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一定能够走向成功。

如《白杨礼赞》一文,可设计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1.课文为什么要先写黄土高原?2.排比反问句换成陈述句好不好?3.文中“普通”与“不平凡”如何统一?4.结尾为什么要写楠木?这样的问题,目的是让学生品味鉴赏文章写作技巧、句式选择、标题含义、问题特点、写作背景等。又如,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一文后,可让学生对胡适母亲的为人及教子方式作一些评价。通过类似的训练,学生不仅能从问题中去探究文本的内涵,也能较好地培养学生阅读的技能。

四、拓展阅读,培养技能

新课标下,语文阅读教学的拓展与延伸能使学生到更广阔的阅读天地中获得信息,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变“学教材”为“用教材”。

如学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我布置了探究性作业:如果

你是家长,你会不会喜欢那个博学、方正、质朴的先生?你将如何看到先生不理“孩子”问“怪哉”一事呢?戒尺他也不用,你怎么看待?请结合课文或其它资料的具体的事件讲明理由,给老师一封信。当然,这“家长”是虚拟的,条件是放宽的,也可以是古代的家长,也可以是当代的家长,这就要求学生搜集有关资料,进行书信的写作。这样小题要求综合运用学到的各种知识,实现了各学科的融合,很有综合性学习的意味,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总之,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斗戏,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关键。因而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务必立足于实际,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采用有效的策略来帮助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进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徐海平: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究[J],考试周刊。[2]刘

12.浅谈初中三级跳远的教学策略 篇十二

【摘要】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则是物理学的灵魂。任何一个假设、猜想、结论、定律,都是通过实验来证明或在实验的基础上加以推理而得的结果。演示实验是教师为配合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对学生所做的表演示范实验。它的目的是将所要研究的物理现象展现在学生眼前,从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并通过分析思考,总结归纳获取新知识。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和安排演示实验,是学生进行观察和获取感性知识的重要源泉,是学生学习和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成功的演示实验可以通过刺激学生的感官,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3.浅谈初中作文教学的策略与尝试 篇十三

一、从语文教材中吸取滋养是提高写作的源泉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能找到一些可值借鉴的捷径或模式用于学生的写作实践, 学生自然易学易用, 定能事半功倍。在学生的词汇量与生活积累已达到一定程度的前提下, 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而将教学重点放在如何写的问题上。我认为提高课堂作文教学有效性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从现成的教材中学写作。《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 教材资源本身的内容丰富性为教学的成功实施和有序展开提供了很好的资源平台。新的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 以现有文本为基础, 在作文的拟题、立意、技法、语言等方面给学生提供很多行之有效的写作范式, 将文本教学与写作教学融合为一体, 则语文教师再不会因为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绞尽脑汁了。

拟题, 永远是作文教学的第一步, 标题也是文章的眼睛, 而中学语文课本中所收篇目, 标题可谓异彩分呈。或直奔主题, 气势逼人, 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意境深远, 含情脉脉, 如《爸爸的花儿落了》《孤独之旅》……这些颇具特色的标题, 在导入新课释题之时, 我着重从内容、范围、文体、语法、修辞等方面启发学生品味, 抓住文章的“眉眼”让学生明白绘人重绘眼, 写文先抓题的道理。学生既掌握了命题技巧, 又深味了文章内涵, 同时我也补充以最新的诗词拟题法, 悬念拟题法, 修辞拟题法等新颖的拟题技巧, 就这样点面结合, 在自命题作文课上学生根据平时的训练, 随性而作, 拟出了很多颇具吸引力的好题目。余映潮先生的《读美文、学作文》系列, 他的这一系列文章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从课文中可以学到怎样的写作技法, 对老师、学生都有裨益。例如读莫怀威的《散步》, 学记叙文的“五笔”:文章开头是倒叙, 开门见山“轻点一笔”;文章中间对第一段所叙写的事进行补说、解释, 可以说“交代一笔”;再回到叙事主线, 开始出现“镜头”, 略写一家人“散步”, 这叫做“简叙一笔”;中间散步过程出现“分歧”, 由于“分歧”, 散步中就有了“故事”, 就有了“波澜”, 这叫做“巧折一笔”;最后一段, 抒发情感, 又表达感受, 画龙点睛, 这叫做“深化一笔”。“五笔”, 呈现了一种记叙文的写作模式。教材中的文章是名家荟萃, 很多是经时间洗刷筛选下来的不朽之作, 把课文的读和作文的写结合起来, 既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又解决了作文教学天马行空, 长篇累牍的痼疾, 促使学生重视课文, 乐于写作, 提高了课堂作文教学的效率。

二、探索是获得作文教学智慧的必由之路

我们教师应充分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写作兴趣, 着力培养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重视引导学生加强文化积淀, 勉励学生不拘一格张扬个性, 努力提高作文评改的实效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核心任务是打消作文的畏惧感和顾虑, 让每一位学生研究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使其主体地位得到尊重,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使学生敢写, 想写, 爱写, 对作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具有持久的学习动力。落实于具体的教学实践, 则应该重视贴近学生实际, 实施多种有利于写作兴趣发展的训练策略。如:先放后收, 由俗入雅, 由简入繁, 由浩荡入纯粹;巧妙设题, 有针对性地进行单项训练;进行作文游戏, 适时激励等。作文教学应将做人指导与作文指导相结合;应将阅读指导与作文指导相结合;应指导每一位学生关注生活, 丰富人生体验, 并正确地获得信息, 使用资料, 博览群书。我们教师应顺应时代的发展, 创新思维, 鼓励学生创造性阅读, 鉴赏;培养每一位学生的联系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 求异性, 灵活性与敏锐性。教师应提高作文评改实效性, 学生评改文章要建立在反复推敲, 深入思考的基础上, 使其更加明确写作要求, 更加理智地反思作文的得失。而我们教师只需完成评改指导和典型评语, 指导学生评改有计划的进行, 首先教师示范批改, 其次小组集体评改, 最后有学生自评自改。

三、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是文章的生命

我们的文章在写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一个字——情。文章的灵魂在于情真。叶圣陶老先生早就指出:“作文要说真话, 说实话, 说自己的话。”新的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强调“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写作要感情真挚, 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14.浅谈初中三级跳远的教学策略 篇十四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体育与健康课立定跳远教学的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

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突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的主动为目标,让学生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在认识上、情感上和运动参与中积极发展,在教学中应用多种教学法子,启示学生自创、自学、自练、合作练习,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造就合作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形成积极自动的学习与生涯态度。按照水平四的领域要求,同时根据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来完成本科的教学设计。

二、学情分析

我校一年级共有7个班,平均班容量为50人左右,从班级学生整体身体素质状况来看为一般,且有9%左右的肥胖儿。另外,初一年级小学生协调性较差,注意力较分散不易集中,理解记忆力也不够完全,立定跳远动作虽然简单,但对于初一年级同学来说仍然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在教学时,要设计新颖、有趣的练习方式和手段,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如通过游戏或竞赛的方式,诱导学生进入角色,激发练习兴趣。另外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90%以上学生明确本课目标,了解本课练习内容,了解提高立定跳远技术的概念.技能目标:70%-80%的学生掌握立定跳远的动作技巧,以及掌握提高立定跳远成绩的训练方法。

情感目标:敢于创想和表现,培养自信,具有克服困难的勇气,愉快的参加各项体育活动,学会与他人合作的良好社会适应能力。

教学流程图:

------------------

目标:调动与吸引全体学生

措施:激励性的讲解、提示课堂管理要求(认真听讲,积极参与)

------------------

目标:提高耐力素质,培养

0分钟

措施:落实要求,有效分层分组,探究合作学习能力

评价与创新

8分钟

9分钟

要求:动作规范,要求:动作连贯,要求:遵守规则,快速有力,快速摆臂,合作探究,坚持到底。

团结协作。

团队配合。

------------------

8分钟

目标:放松身体,措施:音乐伴奏,巩固提高,师生评价。

加强兴趣。

------------------

水平四体育与健康课(立定跳远教学)公开课课时计划

学校:石岐北区中学

班级:初一

人数:

执教老师:易能赳

指导老师:

教学内容

立定跳远

教学目标

、学生认识到跳跃能力的价值,掌握立定跳远的动作方法,培养参与活动的兴趣;

2、85%的学生能上下肢协调配合,做到用力顺序正确,同时发展瞬间起跳能力和下肢力量。

3、增强学生合作竞争意识、自信心、集体荣誉感。

课的重点、难点

重点:两脚用力蹬地起跳,动作配合协调。

难点:双脚屈膝缓冲,轻巧落地。

课的部分

相应目标

教学内容

时间

次数

组织教法及教学措施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组织、要求

开始部分

培养纪律意识,并在此过程中养成自信、自律习惯。

一、常规、体育委员整队报告人数。

2、师生问好。

3、提出本科教学内容与要求。

4、安排见习生。

钟、师生问好

2、宣布本次课内容和要求。

3、安排见习生。、体委整队,向老师报告人数。

2、师生问好。

3、集队迅速,队伍整齐。

一、整队集合:四列横队。

●●●●●●●

●●●●●●●

●●●●●●●

●●●●●●●

●体委

△教师

要求:快、静、齐。

准备部分

一、队列练习

立正、稍息、向右看—齐、向前—看、向左—转、向右—转向后—转

二、准备活动

头部运动

肩部运动

腹背运动

膝关节运动

正压腿

侧压腿

手腕踝关节运动

三、协调性练习

转髋运动(2X8拍)

抱膝跳(1X8拍)

屈体分腿条(1X8拍)

4X8拍、提出队列练习要求。

喊口令带学生做准备活动。

讲解示范协调

性练习动作。、真听老师讲解示范。

2、按要求做准备活动。

一、整队集合:四列横队。

●●●●●●●

●●●●●●●

●●●●●●●

●●●●●●●

教师

要求:精神饱满,动作到位。

基本部分

相应目标

教学内容

间间

次数

组织教法及教学措施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组织要求

掌握立定跳远的基本动作要领,理解快速跑的练习方法。通过各种专项练习来磨练学生吃苦耐劳的心理品质。

提高学生快速跑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协调性与灵敏性的发展。

巩固快跑的基本技术,提高快速奔跑的能力。培养积极参与精神,养成合作意识,和勇往直前的意志品质。

一、立定跳远练习、按“三拍法”摆臂做立定跳远练习。

2、手臂前后摆动,当手臂摆到最后方时,双腿呈半蹲状,准备起跳

3、双脚起跳同时用脚前掌蹬地,要求做到:“两快”:臂前摆快,制动快、蹬地快;“三直”:髋、膝、踝三关节伸直;

4、过最高点后屈膝、收腹、小腿前伸,两臂自上向下后摆,落地时脚跟先着地

变向慢跑(练习放松游戏)

.教师讲解变向跑的方法及规则。

2.教师带领一队进行示范。

3.要求其他两组自主进行练习,看哪一组跑的形式最好,完成最好。

3分钟、教师提示指导。

2、教师巡视,对动作和节奏不对的进行纠正指导。

1、教师出示挂图并讲解示范

2、根据学生的不足,把学生分成三组,进行针对性练习。

4、安排小组长,组织学生进行练习。

5、巡回指导,纠正错误动作。、学生分成四组分散进行“三拍法”立定跳远练习。

1、学习认真思考和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程要注意安全。

2、针对自己的不足选择相应的练习。

动作到位,同组成员互相配合,指出不足,团结协作。

.学生明确变向跑的方法及规则。

2.要求以跑的方式前进,人与人相遇之间间隔一定距离,左右错开时避免相撞

○○○○…○

○○○○…○

××××…×

××××…×

三种练习队形均为:

××××…×

××××…×

结束部分

全身心放松,愉悦身心。

三、、放松操

2、小结讲评。

3、小组长收回器材,师生再见。

5分钟、带领学生做放松操。

2、对本次课进行总结,并提出要求及期望。

3、学生收拾器材。、认真跟着教师做放松操。做到身心放松。

2、收拾器材。

组织队形:

●●●●●●●

●●●●●●●

●●●●●●●

●●●●●●●

教师

要求:全身心放松。

场地器材

、00米跑道

场地:田径场

器材:标志筒12个,接力棒个,报纸40张

安全

保障、合理布置场地

2、准备活动充分

3、保护措施到位

预计

练习密度

强度

平均心率

最高心率

全课

内容主题

中上

35-145次/分

70-180次/分

4支,排球4个,箱子

455%

70%

心率曲线图:

水平四体育与健康课(立定跳远教学)公开课课时计划

学校:石岐北区中学

班级:初一

人数:

教学内容

立定跳远(提高训练课)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90%以上学生明确本课目标,了解本课练习内容,了解提高立定跳远技术的概念.技能目标:70%-80%的学生掌握立定跳远的动作技巧,以及掌握提高立定跳远成绩的训练方法。

情感目标:敢于创想和表现,培养自信,具有克服困难的勇气,愉快的参加各项体育活动,学会与他人合作的良好社会适应能力。

课的重点、难点

重点:两脚用力蹬地起跳,动作配合协调。

难点:双脚屈膝缓冲,轻巧落地。

课的部分

相应目标

教学内容

时间

次数

组织教法及教学措施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组织、要求

开始部分

培养纪律意识,并在此过程中养成自信、自律习惯。

一、常规、体育委员整队报告人数。

2、师生问好。

3、提出本科教学内容与要求。

4、安排见习生。

钟、师生问好

2、宣布本次课内容和要求。

3、安排见习生。、体委整队,向老师报告人数。

2、师生问好。

3、集队迅速,队伍整齐。

一、整队集合:四列横队。

●●●●●●●

●●●●●●●

●●●●●●●

●●●●●●●

●体委

△教师

要求:快、静、齐。

准备部分

一、队列练习

立正、稍息、向右看—齐、向前—看、向左—转、向右—转向后—转

二、准备活动

头部运动

肩部运动

腹背运动

膝关节运动

正压腿

侧压腿

手腕踝关节运动

三、协调性练习

转髋运动(2X8拍)

抱膝跳(1X8拍)

屈体分腿条(1X8拍)

4X8拍、提出队列练习要求。

2、喊口令带学生做准备活动。

3、讲解示范协调

性练习动作。、真听老师讲解示范。

2、按要求做准备活动。

一、整队集合:四列横队。

●●●●●●●

●●●●●●●

●●●●●●●

●●●●●●●

教师

要求:精神饱满,动作到位。

基本部分

相应目标

教学内容

间间

次数

组织教法及教学措施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组织要求

掌握立定跳远的基本动作要领,理解快速跑的练习方法。通过各种专项练习来磨练学生吃苦耐劳的心理品质。

提高学生快速跑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协调性与灵敏性的发展。

巩固快跑的基本技术,提高快速奔跑的能力。培养积极参与精神,养成合作意识,和勇往直前的意志品质。

一、立定跳远练习、按“三拍法”摆臂做立定跳远练习。

二、立定跳远技术提高练习、手持哑铃纵跳练习(提高腿部力量)

2、三级蛙跳(协调性练习)

跳过垫子练习(提高腿部力量和协调性的练习)

三、3分钟

10-15次、教师提示指导。

2、教师巡视,对动作和节奏不对的进行纠正指导。

1、教师提出问题:“影响立定跳远的因素有哪些?”

2、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归纳出影响立定跳远的因素有:力量不足、蹬摆不协调。

3、根据学生的不足,把学生分成三组,进行针对性练习。

4、安排小组长,组织学生进行练习。

5、巡回指导,纠正错误动作。、学生分成四组分散进行“三拍法”立定跳远练习。

1、学习认真思考和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程要注意安全。

2、针对自己的不足选择相应的练习。

3、动作到位,同组成员互相配合,指出不足,团结协作。

○○○○…○

○○○○…○

××××…×

××××…×

三种练习队形均为:

××××…×

××××…×

结束部分

全身心放松,愉悦身心。

、放松操

2、小结讲评。

3、小组长收回器材,师生再见。

5分钟、带领学生做放松操。

2、对本次课进行总结,并提出要求及期望。

3、学生收拾器材。、认真跟着教师做放松操。做到身心放松。

2、收拾器材。

组织队形:

●●●●●●●

●●●●●●●

●●●●●●●

●●●●●●●

教师

要求:全身心放松。

场地器材2、00米跑道

场地:田径场

器材:呼啦圈8个,标志筒12个,接力棒个,箱子4个,报纸40张

安全

保障、合理布置场地

2、准备活动充分

3、保护措施到位

预计

练习密度

强度

平均心率

最高心率

全课

内容主题

中上

35-145次/分

70-180次/分

4支,排球4

55%

70%

15.浅谈初中语文个性化教学的策略 篇十五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语文课程可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初中语文教学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定学生的个性发展方面更是具有其他科目所不能比拟的优势和不可推卸的责任。初中是一个人性格塑造、人格养成的重要时期,而语文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实际工作中提倡“个性化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以下是本人根据多年教学经验,结合新课标要求,总结的一些教学方法。

一、因材施教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学生健康、快乐的发展为宗旨。同时,教师要前期准备充分,以顺应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学生的兴趣、特长,尤其是语文学习方面的特点,来针对每一个学生制定相应的语文学习计划。正所谓:“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有分层次教学、差异化教学和教育资源差异化教学等。

1.分层次教学

学生主体本身由于先天差异和后天努力程度不同,会使得学生在语文课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上参差不齐。义务教育要求语文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因此,分层化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资质,将学生按照不同的学习层级要求分层。这样,在同样的教师教学下,学生的语文素养都可以得到最大的发展。例如,在学习沈复《童趣》这一课时,由于其中的语言描写生动、有趣,这篇课文在新课标要求是精读篇。在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对语文文法、修辞的运用,学生对文章的掌握可分三个层级:能力最佳者需要全篇背诵并能默写;其次不要求全篇背诵,部分精彩的句子默写流利;接着语文知识掌握最差的学生可以只将精彩的句子默写即可。

2.差异化教学

初中语文教学要着重发展性别差异化教学和民族差异化教学。

(1)性别化差异是指教学时应充分考虑这个时期青少年心理和生理发育的客观因素。对男女学生实行侧重点不同的教学重点,可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让学生能够在各方面扬长避短,身心健康发展。例如,在朱自清的《背影》课堂上,通过阅读文章学生可以深刻地感受到朱自清父子之间深沉的爱。这是一种男性表达情感的方式,沉默、不善言辞。在课堂上时,当提问学生:“爸妈经常怎样表达他们对你们的关心呢?”学生会说:“我爸爸也是像《背影》里的父亲一样,很少说话的,都是直接做动作来表示关心我”“我妈妈会唠叨个不停”……那从这里就可以给学生总结,男女在表达情感方面的差异,从而让学生更容易相互理解,增进友谊,同时教学任务也能顺利完成。

(2)民族差异化教学是指我国是融合多个民族文化的大国,各民族之间由于宗教信仰、生活环境、地域存在多多少少差异,使得人们要格外尊重每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认知。例如,在各地都有清真食店,因此相应的学校会有回族学生,那么在教课过程中教师应尽量避免说到使用“猪”的贬义词,以尊重回族学生。

3.教育资源差异化教学

教育资源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工具和手段,是实施语文教学的先决条件,而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大体上决定了教育资源的开发程度和水平。必须承认,教育资源的分布在地理上是不均等的,这与地域经济发展水平有着极大的关联。因而,更要求教师根据实际的教育资源,充分地利用和开发,以便为学生可以在有限的条件下创造无限的学习契机。例如,在学习《安塞腰鼓》时,由于学生未见过真正的腰鼓表演,所以很难深刻体会到课文中描写的黄土高原的苍茫、雄壮和腰鼓的粗犷、势气。教师可以从互联网下载安塞腰鼓的表演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一下,再接下来学习课文。这样,学生可以更充分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对课文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

二、充分整合教学资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将课文进行分门别类,以便在备课时可以事半功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打破常规,将语文篇目打乱原来的编辑顺序,充分进行整合,以一个整体授课的方式向学生讲授知识。例如,《中国石拱桥》《桥之美》《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这几篇课文,意在向学生传递中国古建筑的艺术审美和工匠的高超技艺。因此,在备课时,可以将几篇课文放在一起准备,教学时也可以一起平行授课。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习,在学习中比较。既可以让学生更准确地掌握知识要点,又可以让老师在减少备课时间的同时,向学生介绍更多的中国古建筑之美和艺术价值,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作为工作在教学实践与改革第一线的战士,在实际教学中,要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角。组织展开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因材施教,充分整合教育资源。根据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品格良好、有个性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叶敏。因材施教:让分层教育先行[J]。新课程学习,(12)。

[2]廖海兰。语文教学应实施个性化教育[J]。文学教育,(09)。

[3]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

16.浅谈初中体育教学评价的策略 篇十六

初中体育课程改革已经走过十几年年路程, 作为一线的体育教师。本人就初中体育教学评价问题作了初步的实践探索, 力图使我们的课改工作在实践中探索, 在探索中发展, 在发展中完善。

2 评价的目标

(1) 看是否能通过丰富的活动内容让学生享受活动的乐趣。

(2) 看是否能通过多样的活动形式让学生体验活动的愉悦。

(3) 看是否能通过学生对活动过程的体验来转变学生的情感态度, 以及强化学生的参与行为。

(4) 看是否能通过对活动的评价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行为。

3 评价的策略

3.1 突出活动内容的丰富性和新颖性

活动内容是课堂教学的主线,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一种现象, 酷爱体育运动的学生进入体育课堂, 却怕上体育课, 这种现象的出现, 除了教学方法手段的原因外, 很大程度上是教学内容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 我们必须从三方面着手丰富和优化活动内容:第一, 是对现有运动项目的优化改造。如:投掷垒球项目的教学, 包括助跑、交叉步、最后用力挥臂等技术动作, 其中的“交叉步”就带有很强的专业化、竞技化特征;第二, 是将能增进学生身心健康, 培养活动兴趣, 原体育课程内容中没有的, 民间传统的乡土体育游戏引入体育课程内容。如:造洋房、打石砖等乡土游戏引入课堂, 操作简便, 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又能联系日常生活, 学生练习自然兴趣浓厚, 积极参与。第三, 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安排时间空白带, 让学生自主选择内容进行活动。学生自己作出选择的决定, 肯定是自己需要的内容, 学生也将从此活动中得到积极的发展。

[案例评价策略]

单、双脚跳 (素质练习)

利用“游戏:造楼房”提高学生跳跃能力的方法设计:

方法:学生分成8组, 各组在地面用粉笔“造” (画) 楼房, 每“造” (画) 一层本组全体同学

依次练习一轮;所“造” (画) 的楼房每一层不低于50厘米, 并且要一层单格、一层双格间隔“造”, 练习中单格单脚起跳、双脚落地, 双格双脚起跳、单脚落地, 最后看哪一组“造”的楼房又高又漂亮?

[评析]

以上案例通过将民间造洋房的游戏与跳跃练习的组合, 有效地优化了活动内容, 增强了跳跃练习的情趣, 摆脱了单纯跳跃练习的枯燥乏味, 促进了学生为本组的胜利积极主动地参与练习, 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跳跃能力。

3.2 强调活动形式的合作性和愉悦性

体育课堂教学的特殊环境, 显得课堂教学组织尤为重要, 我们要优化教学组织形式, 解放学生手脚, 让他们自主探索, 大胆想象, 求异创新。在优化教学组织形式方面我们要重点关注两点:第一, 要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小组的形成由学生自主搭配, 可以按不同需要选择友伴型、同质型、异质型、兴趣型等不同类型的学习小组。第二, 要恰当地运用游戏竞赛的形式让学生体验活动的愉悦。因此, 我们可以在课的后半程, 或者当课堂学习任务基本完成的情况下, 组织游戏竞赛活动, 游戏的内容与前面学习的内容在本质上要有内在的联系, 或者就是前面学习内容的延伸和拓展。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乐趣, 同时也是对所学内容的巩固和深化, 既强化了学生活动愉悦性的体验, 又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能。

[案例评价策略]

篮球投篮教学设计: (1) 陈述学习内容; (2) 学生分组尝试练习; (3) 学习反馈, 组织讨论, 重点关注投出的球要有一定的抛物线; (4) 强化巩固练习投篮动作; (5) 分组投篮对抗赛; (6) 学习评价。

[评析]

以上教学过程中, 首先是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练习投篮动作, 学生经过尝试体验练习、学习讨论和强化巩固练习的学习环节, 在投篮动作已基本达成教学目标的情况下, 采用分组投篮对抗赛的游戏活动, 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投篮练习的兴趣, 强化学生参与活动的行为而且对巩固动作技能, 促进学生掌握投篮动作技能具有积极作用。这样的活动形式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往和沟通, 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从而促进了学生对活动的参与度。

3.3 关注活动过程的互动性和体验性

新课程的实施, 要求我们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必须由传统的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是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 并通过主体实践活动完成发展任务的学习方式。因此, 在实践中我们必须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活动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机会, 让学生通过主体实践。第二, 要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往。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 组织和引导学生共同交往, 相互沟通, 通过集体的智慧获得对知识和技能掌握的学习过程。第三, 要重视学生对活动的体验。

3.4 重视体育活动评价的主体性和多元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主体在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往往取决于教学评价的合理性。我们要通过多元主体的评价让学生感受参与活动的乐趣。首先, 在评价的形式上, 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其次, 在评价的内容上, 不仅要关注知识、技能与体能, 更应重视情感、态度和合作精神的评价。我们必须从评价人手, 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和合作精神。

4 结语

综上所述, 是我们在课程实践中穿梭于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见证, 在全面推进新课程的进程中, 每一次前进的脚步, 都离不开真实的行动, 行动——是课程改革最坚实的动力。

摘要:课程学习评价是新一轮体育课改的重点, 是体育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如何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体育成绩, 评什么、怎么评, 事关学生的进步与发展。通过典型课例的评价得出不同的课采取不同的评价策略, 不论那一种评价方式都必须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体育教学,教学评价,典型课例,评价策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郝敬光.选项教学下学生三类心理因子变化研究[J].科学教育, 2010, 6:36~37.

上一篇:给教师春节慰问信下一篇:“122”全国交通安全日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