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撰写格式(共9篇)
1.毕业论文撰写格式要求1 篇一
一、论文的基本要求
毕业论文必须是一篇(或由一组论文组成的一篇)系统的、完整的学术论文,是毕业申请者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论文不得抄袭和剽窃他人成果。学术观点必须明确,且立论正确,推理严谨,数据可靠,层次分明,文字简练,说明透彻。
原则上应使用国家正式公布实施的简化汉字撰写(外语专业除外)。论文中使用的术语、符号、代号必须全文统一并符合规范化要求。计量单位采用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并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使用方法》执行。
二、论文的组成及撰写要求
论文由三部分组成:论文前置部分、论文主体部分、论文附录部分。
(一)论文前置部分
1.摘要
摘要是论文内容的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简要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方法、创新性的成果和结论等。为了便于文献检索,摘要下方另起一行注明论文的关键词3~8个,每个关键词之间用逗号分开。
关键词写法举例:
关键词:专家系统,模糊数学,机械设计,知识学
摘要包括中文摘要和英文摘要,中文摘要力求语言精炼准确,除个别英文缩写外,一律用汉字写成,不得出现公式。英文摘要内容应与中文摘要内容一致。
2.目录
目录是论文的提纲,是论文各组成部分的小标题,应分别依次列出并注明页码。各级标题分别以1、1.1、1.1.1等数字依次标出。
(二)学位论文的主体部分
1.引言(或绪论)
引言简要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范围、相关领域的前人工作和知识空白、理论基础和分析、研究设想、研究方法、实验设计、预期结果和意义等。引言不可与摘要雷同,一般教科书有的知识,在引言中不必赘述。
2.正文
正文是学位论文的核心部分,必须客观真实,准确完备,合乎逻辑,层次分明,简练可读。正文按章、节、小节的次序编排,一般由标题、文字叙述、图、表和公式等五个部分构成。写作形式可因科研项目的性质不同而变化,一般可包括理论分析、计算方法、试验装置和测试方法,经过整理加工的试验结果分析和讨论,与理论计算结果的比较以及本研究方法与已有研究方法的比较等。
章、节写法举例:
章:8 线性系统的容错约束方差控制设计
节:8.1 问题的描述
3.图表
(1)图
图应有图号、图题及必要的说明,图中标注一律用英文,图文说明用中文。图应具有“自明性”,即只看图、图题而不阅读正文,就可以理解图意。切忌与表重复。图位于文中表述之后。
图号由“图”和阿拉伯数字组成,阿拉伯数字由前后两部分组成,中间用“.”号分开,前部分数字表示图所在章的序号,后部分数字表示图在该章的序号。例如:“图4.3”,它表示第四章第三个图。
图题采用中英文对照,中文用5号楷体,英文用5号字。图题置于图号之后,图号及图题置于图下方居中位置。
引用图应在图题右上角标出文献来源。
曲线图的纵横坐标必须标注“量、标准规定符号、单位”,此三者只有在不必要标明(如无量纲等)的情况下方可省略。坐标上标注的量的符号和缩略词必须与正文中一致。
照片图要求主题和主要显示部分的轮廓鲜明,便于制版。如用放大缩小的复制品,必须清晰,反差适中。照片上要有表示目的物尺寸的标度。
绘图必须工整、清楚、规范,其中机械零件图按机械制图规格要求,示意图应能清楚反映图示内容。
(2)表
表应有表号、表题或必要的说明,表也应有“自明性”。表的编排尽可能按内容(或测试项目)由左至右横排、数据依序竖排的格式安排,表的各栏应标明量纲、单位或标准规定的符号,只有在无必要的情况下方可省略。表内不宜用“同上”、“同左”、“‥”或类似的词及符号,表内空白表示“无此项”或“未测”。
表号的编写方法与图号相同,例如“表2.6”,它表示第二章第六个表。
表题置于表号之后,表号及表题置于表上方居中位置。
如某个表需要转页接排,在随后的各页上要重复表号,表号后跟表题(可省略)或跟“(续)”,如表1.2(续)。续表均要重复表的编排。
图、表若需注释,用“(注:……)”(五号楷体)表示,放在相应图或表格下方。
4.公式
公式书写应在文中另起一行,较长的公式尽可能在等号处回行,或者在“+”、“-”等符号处回行。公式中分数线的横线长短要分清,主要的横线应与等号取平。公式后应注明序号,该序号按章顺序编排,用括弧括起来写在右边行末,其间不加虚线。不得使用“*”等其它符号标记公式序号。
例如:
IV
R(2.3)引用此公式时用“式(2.3)”
5.结论
结论是学位论文最终的、总体的概括性论述,应该精练、准确、完整。着重阐述作者研究的创造性成果及其在本研究领域中的意义,还可进一步提出需要讨论的问题和建议。
6.参考文献
论文的撰写应本着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凡有引用他人成果之处,均应按论文中所引用的顺序列于论文结论后,不得放在各章之后。在论文正文中引用了参考文献的部位,须用上标标注[参考文献序号]。
引用文献的作者不超过3位时须全部列出,超过时列前3位,后加“等”字或“et al.”。参考文献的著录内容应齐全,应符合《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7714-2005)。几种主要参考文献著录表的格式为:
连续出版物:[序号]作者.文题.刊名,年,卷号(期号):起~止页码.专 译 著:[序号]作者.书名(译者).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论 文 集:[序号]作者.文题.编者,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学位论文:[序号]姓名.文题,[××学位论文].授予单位所在地:授予单位,授予年.专利:[序号]申请者.专利名,国名,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日期.技术标准:[序号]发布单位,技术标准代号,技术标准名称,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日期.7.致谢
可在正文后对下列方面致谢:资助过学位论文工作的组织或个人;指导、协助完成学位论文工作的组织或个人;给予转载和引用权的资料、图片、文献、研究思想和设想的所有者等。致谢应实事求是。
(三)学位论文的附录部分
附录部分作为学位论文主体的补充项目,并不是必须的。主要包括:
(1)正文内过分冗长的公式推导;
(2)为他人阅读方便所需辅助性数学工具或重复性的图、表;
(3)由于过分冗长而不宜在正文中出现的计算机程序清单。
附录的序号编排按附录A,附录B…编排,附录(例如附录B)内的顺序可按B.1,B.1.1,B.1.1.1的规律编排,其内图表按:图B1,图B2,表B1,表B2的规律编排。
附录可以单独装订,单独编排页码,封面上需注明论文正本的名称、作者等内容。如果附录与论文正本装在一起,则与正文连续编排页码。
三、论文的编辑格式及打印、装订要求
1.论文的字号字体
一级标题用三号粗黑体,二级标题用四号粗黑体,三级标题用小四号粗黑体,正文用小四号宋体,1.5倍行距,两端对齐,首行缩进2字符,左缩进0字符,右缩进0字符,段前0字符,段后0字符。英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
2.论文的页码编排
2.毕业生实习报告撰写格式 篇二
一、實習報告撰寫格式:
紙張:白色A4紙。
首頁:註明報告主題、實習單位、實習單位指導主管、指導老師、班級、姓名、座號、繳交日期。字體:標楷體,字體大小12。
段落:行距採單行間距。
版面設定:上、下側為2.5cm,左、右側為3.1cm。
頁數:2-3頁(不含首頁)。
二、指 定 報 告 主 題:
指定報告主題:
1.設定實習目標
2.服務對象
3.活動企劃
4.目標回顧
5.綜合心得報告
三、指 定 報 告 內 容:
設定實習目標
(一)有系統的訂定你個人的實習目標:
1.「自實習開始至結束,你期望自己有何成長?」
2.「你想要在實習過程中,學到哪些實際的專業技能?」
3.「你想要參與實習機構中的哪些實際任務與過程?」
(二)請就你所列出的每一個目標,說明你將透過哪些方法或具體的行動來執行這些目標,以達到實習的成效。
服務對象
請依下列問題回答
(一)服務對象的年齡、性別、收入…等等,分別為何?
(二)請觀察並歸納出這些顧客的活動偏(嗜)好
(三)這些參與者的特徵與活動企劃有何關連性(動機)?
(四)描述你自身在服務顧客時的長處與弱點?
活動企劃
請利用下列各要點,描述實習機構的活動企劃方法。
(一)企劃步驟
1.如何訂定活動?
2.如何選定活動指導員?
3.如何排定活動行事程序(進度表)?
4.影響活動計畫的因素?
5.每一活動是否有其正確目標?
(二)活動運作
6.是否有監督人員於現場指導?
7.是否適度的針對人、事、物做配置,使活動順利的完成?
8.對於意外事故是否有預防與緊急之措施?
(三)企劃的評價
9.是否召開活動實施後之檢討會?會議成員為何?
10.活動相關文件記錄如何保管?
目標回顧
(一)在你所設定的目標中,哪些已達成?
(二)在你所設定的目標中,哪些仍在進行中?哪些尚未達成,而你仍然認為可以做到?
(三)在你的實習過程中,是否有任何事情或狀況你不想投入或經歷的?
(四)在這個實習階段中,你是否有任何新的目標及方針要增加?為什麼?
綜合心得報告
本報告為綜合心得報告,請務必包含下列二大部分:
第一部分:
一、本實習符合你的期望與需要嗎?請說明之。
二、描述你個人在實習過程中,對機構有何貢獻,例如:個案的企劃、文件
記錄的建立、活動開發與舉辦、設計被採用、建議被認可、協助相關領
導,專業交流與分析…等等。
三、敘述你在實習機構中所負責的工作內容,及任何你有機會參與或從事的行政管理、指導、企劃及活動領導等職務。
四、請自我分析你自己在實習過程中,專業知識、實務技能、人際關係的處理、未來就業準備…等各方面是否有成長。
第二部分:學生實習成效報告書(見附表八,請自行影印使用)
3.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撰写格式 篇三
1、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与确定必须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教学基本要求,并有一定的典型性,体现本专业基本训练的内容,使学生受到全面锻炼。
2、选题应尽可能结合生产、科研和实验室建设等任务,促进教学、科研、生产的有机结合,应尽量选择工程应用类的毕业设计题目,以强化工程基本训练,掌握专业的基本知识。
3、题目要有一定的综合性,覆盖知识面广,有益于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知识与技能,题目应适应社会的需求与科技发展的需要。
4、题目类型可以多种多样,应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使学生的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也有利于毕业设计成果质量的提高。
5、题目的选择与内容须保证在毕业设计教学规定时间内,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经过努力能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内容要有一定的工作量,同时深度和难度适中。
6、毕业设计(论文)应保证每个学生一题,一个学生一份任务书,每个学生有不同的专题及数据,本次题目必须与上一届题目不一致,以保证教学基本要求,重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7、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一经选定,中途不得随意更改。如特殊原因要改变时,需在毕业设计前二周报学院批准后才能更改。
4.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撰写格式 篇四
一、论文打印要求
毕业论文(设计)用A4纸打印。1.5倍行距,页边距上、下、左、右均为2.5cm,字符间距为默认值(缩放100%,间距:标准),页码用小五号字底端居中。
二、论文(设计)结构及具体要求 毕业论文(设计)的结构依次为:
(一)封面
(二)中文摘要、关键词
(三)英文摘要、关键词
(四)目录
(五)正文
(六)注释
(七)参考文献
(八)致谢。
具体要求如下:
(一)封面
封面须按照学校统一规定的格式排版,排版格式附后。论文(设计)题目是文章总体内容的体现,应简洁、明确、有概括性,字数原则上不超过20个字,题目的英文翻译务求准确。
(二)中英文摘要(中文在前,英文在后)及关键词
摘要是论文内容的简要陈述,应尽量反映论文的主要信息,内容包括研究目的、方法、成果和结论等,不含图表,不加注释,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中文摘要一般为100—300字左右,英文摘要应与中文摘要内容相对应,用词准确,语句通顺,表达合理,符合英文习惯。
关键词是反映毕业论文(设计)主题内容的名词,是供检索使用的。从论文标题或正文中挑选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词作为关键词,关键词一般为3~5个。各关键词之间有一个分号和空格。
中文摘要、关键词的内容采用五号楷体字体。
英文摘要“Abstract”、“Key words”的内容采用五号Times New Roman字体。
(三)目录
目录按三级标题编写,要求层次清晰,且与正文、附件等内容中的标题一致。采用小四号宋体字体。
(四)正文
论文(设计)正文部分包括:绪论(或前言、序言)、论文主体及结论。论文(设计)主体是论文的主要组成部分。要求层次清楚,文字简练,通顺,重点
突出。
论文(设计)撰写题序层次为1、1.1、1.1.1、„„
结论是整个论文(设计)的总结,应以简练的文字说明论文所做的工作,是论文(设计)的精华,要写得扼要明确,精练完整,准确适当,不可含糊其词,模棱两可。
文章正文内容用五号宋体字体。
(五)注释
论文写作过程中,正文之外加以阐述和说明的内容可用脚注、尾注两种方法。注释序号用①、②„„表示,当既有注释,又有参考文献时,注释在前,参考文献在后。
(六)参考文献
为了反映论文的科学依据和作者尊重他人研究成果的严肃态度,同时向读者提供有关信息的出处,正文之后应列出作者直接阅读过或在正文中被引用过的文献资料。参考文献放在正文之后,用序号[1]、[3~5]„„标出。
“参考文献”的内容:中文用小五号宋体字体,外文用小五号Times New Roman字体。
几种主要参考文献著录表的格式为:
连续出版物:[序号]作者.题名[J].刊名.年,卷号(期号):起-止页码.专(译)著:[序号]作者.书名[M](译者).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论 文 集:[序号]作者.题名[A].编者.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学位论文:[序号]作者.题名.博士(或硕士学位论文).保存地点:保存单位,授予年.报纸文章:[序号]作者.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专 利:[序号]申请者.专利题名.专利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授权日期.技术标准:[序号]发布单位.技术标准代号,技术标准名称.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日期.(七)致谢
对导师和给予指导或协助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组织和个人表示感谢。文字要简捷、实事求是,切忌浮夸和庸俗之词。采用五号宋体字体。
三.其它要求
(一)表格
论文的表格可以统一编序(如:表8),也可以逐章单独编序(如:表2-5),采用哪种方式应和插图及公式的编序方式统一。表序必须连续,不得重复或跳跃。
表格的结构应简洁。
表格中各栏都应标注量和相应的单位。表格内数字须上下对齐,相邻栏内的数值相同时,不能用‘同上’、‘同左’和其它类似用词,应一一重新标注。
表序和表名置于表格上方中间位置,五号宋体。
(二)图
插图要精选、简明、清晰,切忌与表及文字表述重复。图中术语、符号、单位等应同文字表述一致。
图序可以连续编序(如:图23),也可以逐章单独编序(如:图4-3),采用哪种方式应与表格、公式的编序方式统一,图序必须连续,不得重复或跳跃。仅有一图时,在图名前加‘附图’字样。毕业论文(设计)中的插图以及图中文字符号应可用计算机打印输出。
由若干个分图组成的插图,分图用a,b,c,„„标出。图序和图名置于图下方中间位置,五号宋体。
(三)公式
论文中重要的或者后文中须重新提及的公式应注序号并加圆括号,序号一律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序(如:公式(15))或逐章编序(如:公式(5-1)),序号排在右边行末。公式与序号之间不加虚线。
(四)标点符号
注意中英文标点符号的区别,不能混用。
(五)数字用法
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时间和各种计数、计量,均用阿拉伯数字。年份不能简写,如1999年不能写成99年。数值的有效数字应全部写出,如:0.50:2.00不能写作0.5:2。表示概数时,数字间不加顿号,如五六吨、十六七岁等。
(六)页眉
页眉从正文开始,设为“南京晓庄学院****届本科毕业论文(或设计)”,采用宋体,小五号居中书写。
附:封面样式
(A4纸、宋体、加黑,行距为30磅。上下空2.5cm,左右空3cm,全文排版以美观大方为要)分类号:(顶格,小四号宋体)学校代码:11460(顶格,小四号宋体)学 号:(顶格,小四号宋体)
南京晓庄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
(或设计)
(宋体2号字加粗居中对齐)
论文(或设计)题目
(中英文题目,中文:小二号宋体;英文:Arial Black3号居中对齐)
(以下为4号宋体)
所在院(系):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研究起止日期:二○○ 年 月至二○○ 年 月
5.中央电大专科毕业论文格式要求 篇五
一、装订顺序
封面--题目---目录--内容摘要--正文--参考文献--教师指导记录表
二、装订要求
先将题目、目录、内容摘要、正文、参考文献按序排好后装订三口钉
然后再用胶水粘贴于封面内
钉口不外露
三、字体要求
1、论文题目--2号加粗楷体(独立一行);
2、副标题--楷体 3号字;
3、目录--单独成页
不编页码
“目录”使用小2号黑体加粗居中显示
一级标题用“
一、二、......”标出
使用小4号黑体;二级标题用“
(一)(二)......”标出
使用小4号黑体
各级目录要标明页码
行距1.5倍
可只标至二级标题
4、内容摘要与关键词--摘要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
应当具有客观性和简明性
字数不少于300字
单独成页
不编页码
“内容摘要”字体使用小2号黑体居中显示
摘要内容使用小4号宋体;关键词是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标示论文主要内容的名词性术语 一篇论文应有3-5个关键词
以显著的字符另起一行
排在内容摘要的左下方
“关键词”使用4号黑体左起顶格书写
内容使用小4号宋体
词与词之间使用“空格”隔开
5、正文:--正文要有论文题目
论文题目使用小2号黑体居中显示(独立一行)
副标题为3号黑体加粗;段落:正文大小标题同目录相对应
其中一级标题4号宋体加粗
;二级标题使用小4号宋体一、二级标题单独成行
不具标点
正文内容统一使用小4号宋体
行距1.5倍;文中凡是另起一段的前面均需空二个字
即四个空格键
大标题和小标题前也一样
段落间不允许空行
页码居中显示
6、参考文献--单独成页
每篇论文至少应列示5个所引用的中外文参考文献资料
必须注明引用教材(或著作、期刊、网站等)的书名(或著作、期刊、网站名)、作者、出版单位、时间(引用期刊的还必须注明文章名)
引用其他参考材料也应注明资料来源
参考文献按序号、编著者、书名(或著作、期刊、网站名)、出版社、出版时间的顺序排列“参考文献”使用4号宋体加粗左起顶格显示
内容使用5号宋体
7、页面设置--上2.54cm、下2.54cm、左3.17cm、右3.17cm
四、标题层次表述
一、(一级)
(一)(二级)
1.(三级)
(1)(四级)
五、纸张型号:A4纸
六、论文份数:一式两份
附参考样本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专科
__________会计学______________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毕业论文
题 目:浅谈财政资金的会计集中核算
姓名:张 三
学号:X X X X X X X X X X
专业:会计学
入 学 时 间:2007年秋
指导教师及职称:李 四讲师
所 在 电 大:江苏省苏州市广播电视大学
2010年 5 月 20 日
浅谈财政资金的会计集中核算(独立一页)
目录(独立一页)
内容摘要
一、会计集中核算的作用.............1(一)进一步促进了财务管理规范化............1
(二)进一步强化了财政监督..............2(三)进一步提高财政支出效率...........2
二、会计集中核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3(一)部分单位存在思想认识、政策理解的偏差
给会计集中核算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定难
度............3(二)财务软件功能仍旧不够完善...........4(三)单位内部财务制度建设不全
使单位在与核算中心的会计结算过程中因制度原因造成的各种不足更加恶
化........4
(四)相关部门间缺乏适当的配合在配合的方式上也存在一定的缺
陷................5(五)加大了财政管理风险..........6
三、集中核算的完善对策.............6
(一)夯实基础
创造深入改革的条件......6
1.深入细致地做好宣传解释工作............7
2.理顺各种财务关系.............8
(二)建章立制
统一财务开支标准......10
...............略
参考文献...............1
4内 容 摘 要(独立一页)
本文从我国的财政体制改革谈起
对财政支付体系改革重要内容会计集中核算进行了若干系统的浅谈
从集中核算的出台背景到集中核算作用、集中核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集中核算的完善对策进行了概述
作者认为会计集中是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的尝试
对规范财务管理、强化财政监督、提高财政支出效率、推进廉政建设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但在运行过程中因政策理解偏差、部门之间缺乏配合、加大财政管理风险等原因存在种种不足
因此为稳妥地推进国库制度改革
使会计集中核算顺利向国库集中支付转轨
应从夯实基础、建章立制、加强单位财务管理入手
真正建立以国库单一账户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 逐步实现规范的现代国库管理体制和现代会计管理体制
关键词预算改革 集中核算 财务管理国库制度改革 国库集中支付
正文(另起一页)
浅谈财政资金会计集中核算
从80年代起
财政改革主要是收入方面的改革
................(略)
一、集中核算的作用
一年多来会计核算中心统一办理资金结算;统一发放工资;统一会计核算;统一个人收入分配方法
各核算单位收支透明化
物资 .....................(略)
二、集中核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一年来核算中心的运行
也反映出了一些问题
会计集中核算是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的尝试
由于此项制度是在经济腐败现象猖獗、财务管理比较混乱的紧急情况下伧促出台的 缺乏全方位的考虑
加之时间、环境、条件的欠缺
在试点实践中显现出诸多的局限和不足
..................(略)
三、集中核算的完善对策
为了稳妥地推进国库制度改革
使会计核算中心逐步向国库集中支付顺利转轨
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
(一)夯实基础
创造深入改革的条件
1.深入细致地做好宣传解释工作
这是集中核算工作能不断完善、顺利转轨的关键
作为政府和各级部门
要深刻认识财政资金管理方式改革对规范财政支出行为、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和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从制度上防范腐败现象发生的重要意义
多渠道
深层次
广角度开展宣传
消除人们对集中支付的误解
争取广泛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在国库制度改革的大前提下
各单位领导要正确认识自己手中权力
扩大改革影响
营造改革氛围
为下一步的国库集中支付
促进反腐倡廉做好准备
..................(略)
参考文献:(独立一页)
1.徐余华(作者姓名).财政资金管理方式改革的现状、问题和对策(文章或著作名).宁波财税和会计(杂志或出版社名称).2003.2(日期或出版时间)
??
??
??
??
6.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撰写格式 篇六
第十讲:《资本论》的理论要点及其现实意义
主讲人: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授、博导张燕喜
第一部分:《资本论》的理论要点
一、《资本论》第一卷主要内容
《资本论》第一卷概述:
标题:资本的生产过程。共七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篇:通过对商品和货币本质、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的分析,创立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第二-六篇:通过考察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创立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第七篇:通过对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的考察,说明剥夺者要被剥夺的历史趋势,创立了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
(一)第一篇商品和货币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第二篇-第六篇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第七篇资本积累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资本论》第二卷的主要内容
《资本论》第二卷概述:
标题:资本的流通过程。共三篇,内容为三部分:一是第一篇资本循环理论;二是第二篇周转理论;三是第三篇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
(一)资本循环周转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资本周转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资本论》第三卷 的主要内容
《资本论》第三卷概述:
标题: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共分七篇。一至六篇主要说明“三家一主”(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借贷资本家和大地主)怎样瓜分剩余价值。第七篇是个总结。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产业利润论(一至三篇)、商业利润论(四篇)、利息论(五篇)、地租论(六篇)和总论(七篇)。
(一)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借贷资本理论的主要内容
(四)地租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二部分:学习《资本论》的现实意义
《资本论》揭示的基本原理,不仅对正确分析、对待当代资本主义、而且对我国
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资本论》不仅是一部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灭亡论”,它同时也是一部社会主义的“建设论”。
概括地说,《资本论》中对作为市场经济基础的商品经济的一般特征、一般规律和发展趋势的研究:对市场经济主体及微观经济运行规律的研究以及对市场机制及宏观经济运行规律的研究,对今天均有现实意义。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社会化大生产角度看学习《资本论》的现实意义。
《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关于商品、货币及价值规律的论述;关于剩余劳动对经济建设意义的说明;关于资本积累理论的论述,都是指导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
《资本论》第二卷中马克思关于再生产的理论,对当今微观经济活动及宏观经济运动均具有指导意义;马克思扩大再生产理论关于经济增长问题的论述,对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极具现实意义。
《资本论》第三卷所揭示的内容对我们的建设与改革的指导意义更为明显:第一篇至第四篇关于利润平均化理论,揭示了资本在不同产业和部门间流动和重组的规律,它对于认识我国的产业重组问题,无疑具有指导意义;其中第四篇揭示的关于商业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商用流通费用的原理,对今天仍有现实意义。第五篇借贷资本与信用理论的现实意义更是自不待说。此外,第六篇及全卷揭示的地租理论和分配理论也可以给我们许多启示。
——完——
7.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撰写格式 篇七
一、简答题:(5题,每题6分,共30分)
1、简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理论来源。
答:德国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2、简述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
答:帝国主义就其经济实质来说,是垄断资本主义。第一、一般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经济根源,是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生产集中导致垄断组织的形成。帝国主义的其他所有特征都是以此为根基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第二、帝国主义的全部基本经济特征,都是垄断这一经济实质的不同表现。这就是从生产垄断发展到银行垄断,从而形成金融资本的垄断;从国内垄断通过资本输出以及商品输出进一步发展到国际垄断;从对世界经济的垄断最后发展到对世界领土的垄断。第三、帝国主义作为垄断的资本主义,其经济运行的根本目的和实质是获得高额垄断利润。追求这种高额垄断利润,是帝国主义经济活动乃至政治活动的决定性动机、目的和实质。
3、简述中国共产党执政后必须解决的两大历史性课题。答:即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
4、简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答: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5、简谈现阶段如何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答: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围绕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基本问题,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全面加强党的建设,解决好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
二、辨析题:(3题,每题10分,共30分;辨别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存在性。
答:错误,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存在性仍然是唯心主义的观点,是折衷主义,没有指明世界究竟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
2、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答:正确,(1)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保证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的正确方向。(2)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为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提供精神动力。(3)思想政治工作有助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保障经济建设和其他工作顺利进行。(4)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提高人的思想政治水平,防止和克服各种资产阶级思想对于革命队伍的侵蚀。(5)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相互对立的分配原则。答:错误,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并非是根本对立的分配原则。按劳分配是公有制经济的分配原则,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通行的分配原则,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在一起,为两种分配原则的结合提供了现实基础。
三、论述题:(2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述列宁关于新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和实质及其现实意义。
答:基本内容:
(一)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 粮收集制,纳税后的余粮归农属自己支配,有限度地允许农民租佃土地和雇佣劳工;
(二)工业企业停止推行国有化,允许私人经营,将一部分国有化的企业退 还给原企业主,由私人经营,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两种形式,还允许部分地恢复小型私人企业;
(三)大力发展商业,建立工业和农业的结合点,包括建立国营商业机构和发展私商,充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促进工农业产品的流通,以满足城乡居民的生活需要。
(四)加强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交往与合作,同资本主义交往的最主要形式就是实行租让制。所谓租让制,就是指国家将自己暂时无力恢复生产的企业,根据一定的条件同外国资本家签订合同,租让给他们经营。
实质:是从俄国小农占优势的客观实际出发,实行向社会主义与灰过渡的政策。新经济政策的意义:概括而言有两点:一是巩固了工农联盟,调动了广大工农群众 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二是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根据 俄国经济落后、生产力低下的国情,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道路、新方法的伟大实践。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创造性地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
2、简述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并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8.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撰写格式 篇八
十九大报告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是继续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进伟大工程,要结合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来进行,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特质
一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三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五、八个明确回答了新时代要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
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六、十四个坚持回答了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四个意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三统一、四制度,总要求: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总框架: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区域民族自治、基层群众自治)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七个有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国家利益至上,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第一部分 马克思列宁主义
【重点】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工人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1、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由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内容组成的科学体系。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思想理论来源。
社会历史条件:社会化大生产;资本主义弊病的暴露和经济危机的发生;工人运动的兴起。
思想理论来源: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德国古典哲学;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3、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理论创造活动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经历的四个阶段:(1)孕育和准备阶段(从1842-1844年到1847年《哲学的贫困》);
(2)正式形成阶段(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问世到1871年巴黎公社);(3)理论体系完成阶段(从巴黎公社失败到1883年马克思逝世);
(4)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捍卫和发展阶段(从马克思逝世到1895年恩格斯逝世)。
《共产党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又是马克思主义正式诞生的标志。
恩格斯认为,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4、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和三个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上的伟大变革:哲学对象(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内容(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结合、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哲学使命(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政治经济学——剩余价值学说,经济学说史上的伟大变革:研究对象(由研究物到研究生产关系)、研究方法(唯物辩证地指出资本主义的历史性)、研究内容(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无产阶级贫困化的实质、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
科学社会主义——人类历史的伟大变革,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道德上谴责资本主义到科学分析资本主义社会规律;从同情无产阶级到肯定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科学认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从乌托邦到指明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正确道路。
二、马克思恩格斯对哲学的根本变革和唯物史观的创立
(一)科学的实践观和唯物的历史观
1、科学的实践观
马克思恩格斯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解释了社会实践活动的地位和作用,把自己的哲学建立在科学实践观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分析了物质生产的内在矛盾,阐明了一定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并在实践的基础上构筑了辩证的和历史的唯物主义。
●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实践是感性的、客观的物质活动,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并以实践为认识的目的。
●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首要和基本形式是物质生产活动,物质生产在人类社会生活和历史发展中有决定性的地位和意义。
2、唯物的历史观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生产力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最终决定作用,经济基础构成了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的观念上的上层建筑的基础。
●国家是分工和私有制的产物,是统治阶级的各个人借以实现共同利益的形式。●意识形态实际上是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原始社会解体以来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无产阶级如果不能彻底消灭阶级划分和阶级对抗,就不能使自己获得解放。
●由于资本主义社会自身内在矛盾的发展,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马克思设想的未来社会形态:自由人的联合体。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的发展(重点)
1848-1849年马克思在英国重新开始系统研究政治经济学,系统地发挥和论证了“新唯物主义哲学”。
1、政治经济学研究与唯物史观经典阐述
(1)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把社会形态区分为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三个相互联系的部分;社会的经济结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分为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式即观念的上层建筑两部分;
(2)社会形态内部的矛盾运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3)两个绝不会。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
2、政治经济学研究与人本质的揭示
科学阐明了人的本质,论述了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思想。
把社会关系的历史发展和人的个性发展内在联系起来,提出三大社会形态:人的依赖关系(前资本主义社会)、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资本主义社会)、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阶段(共产主义社会)。
三、马克思恩格斯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
(一)商品生产和劳动价值理论(重点)
2、劳动价值的内容
马克思在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继承中,建立起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
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自然属性)和价值(社会属性: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的对立统一; 劳动二重性:同一劳动过程的两重属性: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反映了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劳动的二重性的发现才科学地解决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不能解决的一系列问题,完成了政治经济学的根本变革。揭示了创造商品价值的源泉,是人类的抽象劳动。
4、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以价值为基础进行交换。作用:推动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调节社会劳动在不同部门的分配。
(二)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剥削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1、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点: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而获取剩余价值则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特殊社会本质。
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延长工作日、提高劳动强度)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力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资本主义不发达阶段占主导地位,相对剩余价值在发达资本主义阶段占主导地位。
3、资本的特殊性质和构成
特殊性质: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资本是一个运动过程。基本构成:不变资本、可变资本。
4、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1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本质就是获取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生产具有无限性。资本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无限度的;
剩余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生活中是起主导作用的基本经济规律。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又会加深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
(三)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重点)
1、资本积累的过程
2、资本积累的后果
资本积累的过程就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行程和发展的过程,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对抗性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
两个基本表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贫富两极分化趋势;社会生产按比例发展的要求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对立(主要表现:经济危机)。
3、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资本主义最终被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生产社会化要求以社会公有制代替私有制;阶级存在的理由完全消失了(生产力发展克服了生产的不足);资本形式越来越社会化。
四、马克思恩格斯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重点)
1、空想社会主义的贡献和缺陷 贡献:
19世纪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继承了以往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成果,深刻地揭露、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对未来社会提出了积极合理的设想,探讨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和特点。缺陷:
从道德上揭露抨击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而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的本质;
对未来社会的预见还局限于价值判断上,而不能发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 没有找到变革旧社会、创建新社会的社会力量和正确道路。
2、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经济条件和阶级基础
19世纪40年代,产业革命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高了经济条件;
产业革命促进了现代无产阶级的形成和壮大,为科学时候主义创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资本主义矛盾外化成世界性的矛盾;
3、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并把社会主义思想置于两大基石之上,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二)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
1、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2、两个决不会:1859年1月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胚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社会形态更替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状况决定的,最终由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决定。“两个必然”论证的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历史必然性,“两个决不会”强调的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历史必然性实现所必需的条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3、两个决不会和两个必然的统一
(四)对未来社会的预测和设想(重点)
共产主义社会两个阶段:经过长久阵痛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阶段,即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列宁: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未来社会的本质规定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未来社会是一个自由人联合体。
五、恩格斯晚年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发展(重点)
1、《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884年)一书对唯物史观的贡献:系统阐述了人类早期社会发展的历史,比较完整地阐述了两种生产(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的理论,揭示了家庭、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起源与本质,科学地证明了人类走向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历史必然性。
2、《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886年)一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第一次明确概括并阐述了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比较详尽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3、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书信对社会发展辩证规律的全面阐发: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上层建筑诸因素的反作用与相互作用及其性质,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及其意义,历史运动是一种合力的思想。
六、列宁关于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
(四)列宁主义的哲学基础(重点)
1、批判民粹派和经济派,阐述唯物史观的重要原理。1908年《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系统总结了工人运动的斗争经验和当时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着重批判了经验批判主义的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系统阐述并丰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为端正党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坚实的哲学认识论基础。
2、批判马赫主义,阐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1)提出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路线,坚持从物到感觉到思想的认识路线,论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基本原理。
(2)从哲学高度提出了物质的定义。物质概念的科学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与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3)概括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三个基本结论:)认为我们的认识所反映的对象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从而划清了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界限;()坚持认识的能动性,认为对于无限的人类发展来说,世界上绝没有不可认识的东西,只有已被认识的东西和未被认识的东西之分划清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不可知论的界限;)坚持认识的辩证性,认为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的无限发展过程,从而划清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的机械反映论的界限。
(4)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针对主观真理论(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就真理的内容来说),阐明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任何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5)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强调实践观点在认识论中的突出地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有用与否不是检验的标准)。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判定真理和谬误的唯一标准)和不确定性(每一具体历史阶段的实践总有局限,不可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即使已为实践所证实的理论和客观实际的符合也只具有近似的性质)的关系。
3、批判第二国际机会主义,阐述唯物辩证法基本思想(1)明确提出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理解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对立统一规律是认识规律和逻辑规律的本质,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相统一;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方法论的基本原则。矛盾分析法是人们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根本方法。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2)揭示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3)运用唯物辩证法应当注意的原则
九、新经济政策和晚年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构想 新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
第一,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第二,停止工业国有化进程
第三,大力发展商业,建立工业与农业的结合点 第四,发展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交往与合作
实质:是从俄国小农占优势的客观实际出发,实行向社会主义过度的纡回政策
列宁从十月革命以后,特别是 实行新经济政策期间对苏俄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深刻的理论思考:
1、把建设社会主义作为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
2、把大力发展生产力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摆在首位;
3、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存在,利用和发展商品、货币和市场;
4、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国家资本主义;吸收和借鉴世界上资本主义国家创造的文明成果和一切有益的东西;充分发挥资产阶级专家的作用;
5、在革命后及时地把改革提到日程上来。
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
1、十月革命道路的合理性。社会历史发展的总体规律与某些民族国家的跳跃式发展。
2、进行农业合作化;
3、实现工业化和电气化;
4、加强国家政权建设和执政党建设;
5、开展文化建设和文化革命。
第二部分 毛泽东思想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社会
(一)必须从中国的特殊国情出发
认清国情,最根本的是认清中国的社会性质,半封建半殖民地。
(二)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重点)
新民主主义革命新在何处?
1、时代背景不同。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
2、革命领导权不同,不再由资产阶级领导,而是由无产阶级领导;
3、革命的前途不同,它不造成资产阶级专政,而造成各革命阶级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统一战线的专政,并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领导权是区别新旧民主革命的主要标志。
中国革命分两步走:先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党的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就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当前历史阶段的总路线和总政策。
(三)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殊国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1、井冈山斗争期间,毛泽东系统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即在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主要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基地,三者密切配合,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初步解决了在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农业大国,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共产党怎样坚持革命,怎样发展壮大力量,为最终兑取革命胜利创造条件的问题,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奠定了理论基础。
2、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通过对土地革命战争经验教训的总结,逐渐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争取革命道路的系统理论。
3、抗日战争爆发后,毛泽东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中科学论证了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而且能够走这条道路夺取革命的胜利,形成了完整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
(四)新民主主义社会
1940年《新民主主义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相结合,这就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这就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民国,这就是我们要造成的新中国。
新民主主义政治:建立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共和国,即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关于新民民主主义的经济: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明确完整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这就是三大经济纲领。
关于新民主主义文化: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
(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重点)
过渡的总路线:一化三改、“一体两翼”。一化: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主体;三改,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两翼。化和改,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统一。过渡时间:三个五年计划,加上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三年,共18年。
社会主义改造工作存在的问题:
在生产关系的变革上盲目求纯,建立了单一的公有制;
误以为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而计划经济就是由国家下达指令性计划,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
在农村集体经济的经营管理方面,照搬苏联集体农庄的经验,盲目追求集中和统一经营,忽视了把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发挥社员个人和家庭经营的积极性,致使过分集中和平均主义突出,妨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 在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问题的理论,特别是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理论。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既相适应又相矛盾。
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基本方针和方法。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是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解决矛盾的方法也不同。敌我矛盾用专政手段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用民主的方式去解决。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概括成为一个公式:团结——批评——团结。
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党的八大通过的决议: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国内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三)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重点)
1956年《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若干新方针。
四个现代化思想的提出,实现目标的大概时间和战略步骤。
三大意义:宝贵经验、理论基础、物质准备。
三、统一战线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
中国革命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联盟:一个是工人阶级同农民和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另一个是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非劳动人民的联盟。如何处理同农民、资产阶级的关系问题,便成了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两个基本问题。
(三)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的统一战线(新增章节)
新中国成立后,主要阐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团结,以及祖国统一问题。
四、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重点)
(一)党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党的领导地位由党的阶级性决定的;党的领导地位由党的先进性决定的;党的领导地位是经过长期斗争考验形成的。
(三)党的思想建设
在实施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中,毛泽东特别着重于从思想上建党,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强调共产党员不但要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在思想上入党,经常注意以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这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原则。
根据对党内矛盾的科学分析,毛泽东提出党的思想建设的最根本任务,是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按照无产阶级先锋队的面貌改造每一个党员,解决共产党员思想入党的问题。改造世界观。毛泽东不仅提出要着重从思想上建党,而且创造了在全党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教育的整风形式。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左”和右倾错误从思想根源来说都是主观主义。
(五)党的作风建设(重点)
毛泽东把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概括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并指出这三大作风是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
执政党的作风: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五、思想政治工作
1、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重点)
思想政治工作既包括党内的思想教育,也包括党对群众的思想教育,本质上是群众工作。它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中国共产党人特别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其历史背景是:革命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把广大民众动员和组织起来。而要把广大民众动员和组织起来,除了为他们谋利益之外,还要进行细致耐心的思想政治工作。革命斗争的极其艰难困苦的环境,更需要精神的支柱和精神动力。
执政之后,1955年毛泽东提出了“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1958年毛泽东提出红与专、政治与业务的辩证关系,进一步提出了思想和政治“是统帅,是灵魂”。
思想政治工作之所以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原因在于:
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保证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的正确方向; 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为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提供精神动力;
思想政治工作有助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保障经济建设和其他工作顺利进行;
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提高人的思想政治水平,防止和克服各种资产阶级思想对革命队伍的侵蚀; 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2、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进行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要结合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一道来做,是由思想政治工作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思想工作政治工作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由政治思想工作的对象决定的,人的思想问题是在实际工作中产生的,;
这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决定的,目的在于统一人们的思想,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促进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的顺利完成。
3、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和原则(重点)
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最基本内容。其基本任务是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武装广大干部和全体人民,提高其思想政治觉悟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调动他们革命和建设的积极性,为实现当前和长远的目标而团结奋斗。
基本内容:
1、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2、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形势、任务的教育;
3、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4、艰苦创业精神的教育;
5、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
6、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无神论和科学精神教育。
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原则;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身教与言教相结合的原则;民主原则。
六、政策和策略
(二)从实际出发制定和实行政策策略(重点)
制定和实行政策策略的基本依据和原则:
只有正确地认识了客观实际及其本质和规律性,才能据此制定出相应的政策和策略;从实际出发制定和实行政策策略;政策策略来源于实践,也要到实践中去检验。实践是检验政策策略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 事物之间质的区别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政策策略的客观依据
八、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一)实事求是(重点)
1、坚持实事求是,必须要坚持唯物论,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本本出发,从主观的愿望、感想出发;反对主观主义的两种形式: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理论联系实际;
2、坚坚持实事求是,必须遵循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持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实践:生产活动、阶级斗争、科学实验。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3、要坚持实事求是,要始终贯彻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的思想。毛泽东对矛盾的特殊性原理作了辩证法史上迄今为止最为详尽的说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的不平衡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毛泽东提出了矛盾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的新论断;
4、坚持实事求是,要有科学的方法。毛泽东十分重视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转化为指导实践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一般和个别相结合、中心工作与一般工作相结合,学会弹钢琴、胸中有数、波浪式前进、留有余地等等。
(二)群众路线(重点)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原理在实践中的创造性的运用,是党长期在敌我力量悬殊的艰苦环境里进行革命活动的无比宝贵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1、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宗旨;
2、一切依靠群众;
3、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认识路线和工作路线,是正确制定和实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保证;
(三)独立自主(重点)
1、独立自主,内涵丰富,但首要的一点,也是最主要的一点,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由本国共产党人寻找适合本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独立自主处理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及其其他国家共产党关系一个重要原则,也是处理统一战线内部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政党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则。处理国家与国家关系;
2、自力更生。一个国家的革命和建设主要是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要把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以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为辅。一个国家革命的发生、发展和胜利,主要取决于内因,取决于本国的客观条件和革命政党、革命人民的主观努力。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中国共产党人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高度概括。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实事求是是基础,更为根本,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第三部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开辟
道路问题是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人民幸福。
革命时期,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新中国成立后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创造性的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两个历史时期,两个不能否定。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生活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要准确理解,还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坚持社会进步。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又坚持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立足中国,又坚持面向世界。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机械运用,也不是对别国发展道路、发展模式的模仿照搬,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进行的独立创造,是既适合中国国情,又体现时代特征,既体现社会主义共性,又凸显中国特色的创新发展道路。
(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
1、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必须头脑清醒,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2、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3、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必须始终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两次飞跃。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问题
1、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回答
2、对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探索和回答
3、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么发展的探索和回答
(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
1、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必须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
2、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要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运用理论指导实践,提高运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而发展,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性认识,不断把党带领人民创造的成功经验上升为理论,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更加灿烂的光芒。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探索和确立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和特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以人为本,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充分反映人民意愿又有利于形成全体人民的统一意志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扎根沃土,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充分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具体条件和特点,也是对人类制度文明成果的丰富和发展,(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
1、坚定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各个方面。
2、坚定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要处理好制度建设变与不变的关系。
3、坚定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要处理好坚守本来与吸收外来的关系。
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形成的根本依据和立论基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始终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总依据。
1、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科学把握我国发展的新的阶段性特征
3、始终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
1、总布局的形成
2、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内涵和特点
第一,五位一体的实质是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第二,五位一体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
第三,五位一体反映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和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党的思想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其实质是指一个党用什么样的世界观方法论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
2、完整准确理解毛泽东思想。
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使得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得以重新确立。
(二)、新时期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
1、明确界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涵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2、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内在联系。
3、不断完善的党的思想路线的实现机制。实行无产阶级民主集中制
(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1、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必须正确回答一系列重大问题 第一,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第二,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三,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第四,正确认识当今的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带来的影响
2、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必须解放思想,实现自我超越 实现三个解放
第一要自觉把思想认识从哪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第二要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 第三要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任务和目的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
1、全面把握和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本质。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对社会主义本质做出科学规定: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的概括是一个有机整体,有严密的内在联系。第一,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摆到首要的地位
第二,社会主义本质包括“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
第三,社会主义本质强调,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终要达到的目标。邓小平的本质论,在理论上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
2、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第一,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和价值目标 第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3、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第一,和谐社会是对邓小平所回答的什么事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围绕的建设怎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两个基本问题的综合式创新,第二,和谐是党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中提出的把国家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三项任务的基础上的新发展 第三,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深化了邓小平、江泽民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
4、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人民当家做主这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本质的最根本保证,离开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就是一句空话。
第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这一社会主义本质的最重要的核心力量,离开了党的领导,社会生产力就不会得到充分的解放与发展。
第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最强有力的基石,离开了党的领导,共同富裕就是海市蜃楼。
第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和谐这一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最切实的引导者,离开党的领导,社会和谐就是空中楼阁。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准则,第一,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内容,第二,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第三,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社会发展多种目标的根本条件 第四,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和客观标志。
2、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
3、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
4、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过度到共产主义的根本条件,(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1、发展为了人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把解决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放在第一位。发展为了人民,还应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2、发展依靠人民。
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就是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始终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最充分的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就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区的群众路线,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要求,集中人民群众的聪明智慧,总结人民群众的时间经验,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最大限度的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力量,最广泛的动员和组织亿万群众投身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3、发展成果人民共享,首先体现在经济以及其他方方面面。
共享的特殊含义:一方面,共享不是指均享,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共享是只能是有差别的分享,而不可能是平等的、无差别的、等份额的分享。另一方面,共享着眼于共同公正的分享,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
(一)改革开放式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
(二)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结时。
(三)改革开放必须沿着正确道路前进
1、改革要坚持正确方向。
2、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摸着石头过河,同时加强顶层设计。
3、要坚持全面改革。
4、改革要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相统一。
5、改革必须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
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见十九大报告)
(二)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1、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第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一项内涵得到额极大的拓展和丰富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第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长期坚持下去的经济制度。
第三,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继续调整和晚上所有制结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全面深化经济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2、坚持和完善基本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经济的存在和公有制形式的多样化,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然存在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是对我国现实分配状况的理论概括,是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的一个重要突破。
制度上规范收入分配关系的政策有: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三)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方式,是指为了实现经济发展而采取的手段、措施和具体方法,主要包括依靠什么生产要素推动经济增长,采用什么经济结构保持经济增长,通过什么消费方式引导生产,它在历史上经历了从资源依赖型、投资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的变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快从突出速度的高速增长向更加注重经济增长质量的持续、稳定、适当增长转变。第二,加快从外需带动型经济向内需拉动型经济转变,第三,加快从技术引进依赖向自主创新支撑型经济转变 第四,加快从资源支撑型经济向资源节约型经济转变 第五,加快从生产能力提高向产业结构优化型经济转变
2、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3、实施创新取得发展战略
4、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5、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四)适应、把我和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
1、新常态是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
2、新常态带来的发展机遇
3、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 一是关于国家政权的思想
二是关于政治发展道路的思想 三是关于人民民主的思想
四是关于社会主义法制的思想 五是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
(二)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根本准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核心所在。
1、坚持党的领导
2、坚持人民当家做主
3、坚持依法治国。
第一,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第二,依法治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第三,依法治国需要处理好若干重大关系
(三)继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1、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第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是清楚原来政治体系弊病的需要,第二,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是属于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化的需要 第三,是是要人民群众政治参与鱼积极性不断提高的需要,2、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第一,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方向和长远目标是保证人民当家做主,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调动人民的积极性。
第二,深化政治体制改革,需要根据时代特点和群众需要,有针对性的制定阶段性目标。第三,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要进一步具体化不同历史阶段的任务。
3、当前政治体制中改革的主要内容及遵循的方针
2018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试题(政治理论)
一、简答(每题6分,共30分)
1、过渡时期总路线?
2、资本的有机构成?
3、五大发展理念?
4、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5、十九大党章修改了多处,请例举你知道的六个方面
二、辨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社会主义性质。
2、价格背离价值,违反了价值规律。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请结合实际,谈谈如何理解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从必然世界走向自由世界的过程。
9.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撰写格式 篇九
一、编写要求
1.学位论文须用白纸单面打字。宜用A4标准大小的白纸,便于阅读、复制和拍摄缩微制品。打印规范:
1)字体:论文题目只需出现在封面和正文中。封面上用中文题目,要求二号黑体加粗,副标题用小二号黑体加粗。正文中用英文题目,要求二号Times New Roman加粗,英文副标题用小二号Times New Roman加粗。目录中各级标题要求顶格,一级标题用四号Times New Roman加粗,并且标题中每个实词的首字母要大写,二级标题用小四号Times New Roman加粗,三级标题用小四号Times New Roman,二、末尾不加标点。中文摘要标题用四号宋体加粗,内容用小四号宋体;英文摘要标题用三号Times New Roman加粗,内容用小四号Times New Roman。正文用小四号Times New Roman,正文中各级标题要同目录完全对照。
2)段落:首行缩进四个字符,全文使用1.5倍行距。
3)页边距:上3厘米,下2.5厘米,左3厘米,右2.5厘米,左侧装订。
4)文字要求:语言流畅,图表清晰,技术性错误不能超过千分之一。
5)论文各部分所有内容总字数不得少于5000单词(或字)。
6)论文各部分按以下顺序装订:中文封面,中文摘要及关键词,英文摘要及关键词,目录,正文,(注释)1,参考文献,(附录)致谢
7)开题报告用A4白纸单面打印。在填写过程中不能改变表格原有的大小,可根据需要适当变化字体大小及内容多少。主要研究内容及提纲一栏要对研究内容简要地作文字介绍,其后附英文提纲。
2.论文的中外文摘要及目录按罗马数字ⅰ,ⅱ,ⅲ,ⅳ等顺序编页码。论文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附录)必须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排页码,页码由正文的首页开始作为第一页。封面不编入页码。所有编号必须标注在每页下脚的中间位置。具体格式见模板1和模板2。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撰写格式】推荐阅读:
毕业封面中共辽宁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09-19
福建省委党校2012年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政治理论09-26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11-06
党校研究生毕业鉴定10-29
中共中央党校函授教育工作暂行条例 20007-30
中共江西省委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面向21世纪加强和改进党校工11-29
2016上海事业单位招聘: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第四分校工作人员公开招聘公告08-22
研究生党校学习思想汇报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