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能力培养

2024-11-28

小学生能力培养(共16篇)(共16篇)

1.小学生能力培养 篇一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语言

数学学习活动基本上是数学思维活动,而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工具,所以掌握数学语言是顺利地、有成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我们应当把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和数学知识的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将它看成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才能更好地锻炼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准确性。

一、学会阅读数学,从中感悟数学语言

数学语言具有高度抽象性,因此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会有关的数学术语和符号,正确依据数学原理分析逻辑关系,才能达到对书本的本真理解。同时数学有它的精确性,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都有其精确的含义,没有含糊不清或易产生歧义的词汇,结论错对分明,因此数学阅读要求认真细致,同时必须勤思多想。要想真正的学好数学,使数学素质教育的目标得到落实,使数学不再感到难学,我觉得必须重视数学阅读,这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书看得多的人,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作文水平相对比看得少的要好。同时这样也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思想。

二、在教师的潜移默化中形成数学语言

数学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学生的表率。因为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所以教师的语言力求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逻辑性强。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通过教师语言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响。

比如:在教学《现代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乘法运算定律的简便运算时:44×25=?我教给学生的一种算理:44×25=11×(4×25)是根据三年级学过的把一个数分解为两个数的乘积,再运用乘法结合律。我讲述后,又请几名学生复述这种算理并且出了几题类似的题目让学生自己说。接着再问,还有比其它的解题方法呢?既让学生巩固这种算理,又再次给学生提供语言训练的机会,转为学生讲,老师听的轻松氛围而且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还可以用乘法分配律:(40+4)×25)。

2.小学生能力培养 篇二

一、善于营造和谐氛围, 激发数学学习中的积极情感

情感因素分为积极性和消极性两大类, 前者对人的行为有推促作用, 后者则相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要善于运用方法手段, 努力营造有效教学氛围, 不断培养小学生的积极性情感, 让学生能够充分地“动”起来。一是努力实施数学教学趣味化。为此,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特点, 不断“制造和生成”趣味性, 努力把小学生的情感激活, 让他们能够保持一定的兴致和耐力。二是注重发挥亲师信道的作用。数学课程的理性较强, 为了迎合小学生的心理, 教师要多做一些“诗外工夫”。如微笑教学, 施展教学魅力, 释放亲和力, 对小学生摸摸头、拍拍肩膀, 适当穿插教学小笑话, 等等。三是实施以激励为主的学生评价机制。对小学生要多鼓励少批评、多肯定少否定, 尤其是对基础较差、成绩落后、性格内向和心理脆弱的小学生, 更要注重挖掘他们的亮点, 避其短而扬其长, 并施以正确的疏导和帮助, 以保持他们的学习信心和积极性。

二、善于优创教学手段, 激发数学学习中的活跃思维

由于受习惯性影响, 许多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依然是“主动性不强, 依赖性不弱”。对此, 教师要因需而变, 善于优创教学方法手段, 让小学生的活跃思维和活泼性格在课程学习中得以努力显现出来, 从而有效激活学教状态, 形成良性互动态势。

如“情境教学法”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得意之法。笔者在“圆的周长”教学中, 曾经创设如此情境:多媒体演示一个正方形跑道和一个内切圆跑道, 让一只小白兔沿着圆形跑道跑步, 同时让一只小灰兔沿着正方形跑道跑步, 经过几次比赛, 总是小白兔获胜。学生们在发现“秘密”后为小灰兔大叫不平——“两个跑道的长度不一样”。

笔者让他们拿出“具体证据”, 学生们想出了用测量结果来比较。因为“正方形的周长是边长的四倍”, 所以只要量出边长就能得出周长;然而要量出圆的长度必须“线绕、滚动、拉直——化曲为直”, 则太不容易了!就在为难之时, 笔者说:“有一种非常简单的关于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我们学习了以后很快就能帮助小灰兔拿出证据来。”正可谓“一语惊人”, 学生们对此兴致很高, 教学效果非常好。

三、善于发掘学生潜质, 激发数学学习中的创新元素

3.小学生能力培养 篇三

关键词:小学生;英语创新;培养

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学校度过,我们该如何有效利用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呢?下面就结合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创新与实践结合,激发学习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可能变“苦学”为“乐学”。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喜好开展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a boy , a girl 时,可以分别叫一位男女学生先站起来,叫到谁,谁坐下。学生一定要认真听,快速行动。如果有学生出错时,教师可以风趣地说:“男女一定要分清哦,否则问题就大了。”使学生在一种紧张却又不失欢快的气氛中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

二、提供更多更大的自主学习空间,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

学生的学习不一定非要局限于教室的课堂上,教师要多为学生提供一些能开阔眼界,开拓思维的学习环境。比如,在学习fruit,apple,banana,melon,strawberry,orange 等后,可以带学生去水果店走一走看一看,引导学生自制一个调查表:Whats your favourite fruit?让学生不仅写出自己最喜欢的水果,还可以写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或是班上同学最喜欢的水果。通过拓宽学生的学习环境,扩大学生的学习渠道,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参与意识,使英语学习与生活紧密相连,培养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

三、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教师要灵活驾驭教材,采用各种方法,从课内到课外,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会如何去学。例如:在学习Christmas时,我首先列举我们国家的一些重要节日,元旦、春节、国庆等,学生说出日期,然后讨论在这些节日中有什么重要活动。之后,学习词汇,让学生听录音,汇报自己的收获,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能够了解有关Chrismas的知识,记忆深刻。

其次,在进行英语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英语造句,说话逻辑思维的习惯。学习了水果颜色单词之后,然后学生组合练习:A red apple,a yellow pear;学习了big,small 之后,再进行造句练习: A big apple,a small pear;学完了have之后,进行造句练习:I have a pear. I have a yellow pear.I have a big yellow pear.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开启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语言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为了让学生扩大视野,开阔思维,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做到学以致用,我们可以到超市学习各种食物、饮料的名称,然后拿着食物说我想吃什么,我想喝什么。在实践中,学生英语语言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创新能力得到了发展。

四、体验成功,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学生求知的动力。课堂上除了教师的精讲外,更要为学生留出自我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丰富想象力,体验成功的乐趣。学生自信心的树立是学生努力学习求知的保障。教师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使学生在一次次尝试和努力中不断增强自信心。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让学生自由运用英语,发挥想象力,培养其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让英语课堂教学成为学生自由灵活大胆实践创新天地的场所,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勇敢去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成为新世纪的创新人才。

4.怎样培养小学生说话能力 篇四

东关小学高书燕

语文新大纲指出:“口语交际要讲究文明礼貌。听人说话能领会主要内容。坚持说普通话,能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因此,作为教育者对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是十分重要的,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

“说”的能力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能说,二是会说。我在教学实践中,始终以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为重点,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说话的能力,在课堂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一、适时表扬鼓励,使学生有话敢说。

小孩子天真活泼,爱说爱动,平时在家里在小伙伴中无所不谈。刚入学后对于新的环境,接触的同学难免有些生疏,感到害羞,甚至感到害怕,学生便不爱说话了。他们怕说得不好,老师批评,同学嘲笑。勇气是成功的希望,只有鼓起学生说话的勇气,才有希望提高学生说话的能力,在说话训练中,要因人而宜,分别对待。不要过早肯定哪个学生说得好,而要表扬那些敢于提出不同意见的学生,说不同句子的学生。对于差一些的学生来说,首先不能打击他们说话的积极性,为了鼓励他们大胆地说,即使是所答非所问,也不马上给予批评,而要肯定他能积极举手,敢于说自己的话。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交际欲望。

说话训练不能急于求成,要由简单到复杂,训练内容丰富多彩,容易激发学生的说话欲望。但小学生的思维是比较具体形象的,因此说话内容一定要与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实际紧密相联: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说说自己的爱好和理想;介绍自己居家布置,尤其是自己的卧室;说说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小物件;夸夸自己的好朋友、好邻居等。这样学生就会言之有物,言之有趣,产生说的欲望,使每个学生“说”起来。平时布置学生听广播、看电视、阅读课外读物、观察图画、观察实物、参加劳动,目的在于使他们在五彩缤纷的生活中摄取大量的有价值的说话材料,寻到说话的源头,有了交际的欲望和一定的能力。

三、强化训练意识,使学生说好。

感兴趣固然重要,但针对小学生自我约束力较差的实际,我总是有意识地进行强化训练,如规定学生每天都要将一天的学习、生活情况进行小结,第二天用精练的语言向老师汇报,每周讲一件最令人难忘的事给大家听。这样有准备、有目的地进行说话训练,强化了学生的意识,增强了他们敢于说话的信心。

5.小学生口算能力的培养 篇五

滨河小学李思胜

口算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将直接关系到中高年级的数学计算能力的形成。如何利用自制教具和灵活多样的教学论文办法来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口算能力?教学论文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手脑并用直观演示建立表象

从直接感知实物过渡到表象的运算,是低年级口算的重要形式。因此,我从学生认识10以内数开始,就始终注重直观教学论文。课前师生共同准备大量学生喜爱的实物图片、小棒等。课堂上让学生数一数图片、小棒,再数一数自己的小手指,强化数感训练。再通过分一分、并一并的直观操作活动建立表象,掌握1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熟练地口算10以内加减法,再如进位加法9+2的表象建立,我是这样进行的:课堂上先出示盒子里9个小球,外面2个小球,想一想,怎样摆就可以一眼看出一共有多少呢?学生很快地想出办法来,说:“我将外面2个中拿1个放到盒子里,这样盒子里就是10个,外面是1个,一共11个。”我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扬,并当场奖励给他一朵小红花表示对他的奖励,同时向学生说明这种办法叫“凑十法”,看到9,就想9和几凑成10。在此基础上我马上出了几道:8+3=?,9+4=?„„学生都对答如流,并准确地说出了凑十的办法,这样既建立了表象又提高了口算的准确率。

二、注重算理教学论文,加快口算速度

在口算中,让学生有效地掌握口算的基本办法的主要途径是领悟算理,口算办法的灵活运用,又能加深对算理的领悟,因此在教学时,我不仅仅教给学生正确合理的算法,而且十分重视算理教学。如在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时,上课前选进行两数凑十和前两数和是10的三个数连加式的铺垫练习,教学时要求学生知道为什么9加几需要将较小的数拆成1和几,并能类推出8加几,7加几„„的计算办法。教学后,要求学生会讲口算过程,会写思路图,最后再通过举一反三地训练得以巩固。再如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论文,上课一开始出示16-7=(),问:“16减7等于几呢?”学生争先恐后的回答:“等于9。”我又问:“你是怎样想出来的?”学生说:“因为9+7=16,所以16-7=9”,我马上表扬:“你说得很好,这种办法就叫‘做减法想加法’”。我又进一步引导:“大家能不能想一想用其它的办法来做这道题呢?”这时学生马上来了兴趣,个个都在积极动脑筋。一会儿有一位学生说:“我是这样想的,先算10-7=3,再算3+6=9。”另一位学生说:“我是这样想的,先算16-6=10,再算10-1=9。”这时学生的思路活了,兴趣被激发了起来,个个争相发言,都想展示自己的才华,学生说完之后,我及时出示不同的退位减法,请学生分别用不同的思路说一说口算过程。通过说理训练,办法活了,口算速度也加快了。

三、科学设计训练办法,巩固提高口算能力

小学生思维表象力强,不通过合理的训练很难形成技能,我在口算训练中采用了以下几种办法:

1、视算听算结合训练

视算和听算是口算练习中两种基本的形式。视算是通过眼看题目脑算、口说得数;而听算则要求通过耳听、脑记和脑算,方能算出得数,难度较大。在口算中经常调换口算形式,将视算和听算相互结合起来,交替运用,可以提高学生口算的兴趣,使他们的学习心理始终保持着渴求积极状态。

2、形式多样乐此不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⑴抢答口算题

抢答练习能提高口算速度,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教师提前把口算题写在卡片上,通过快速的出示卡片,让学生抢答。

⑵笔录口算争奖章。

6.如何培养小学生口算能力 篇六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要使他们快速而高效地学习,必须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投入到口算学习中去。小学生具有好奇、好胜、好动的心理特点和精力旺盛、记忆力好的学习优势,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适当运用一些新颖多样的教学手段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口算能力有两种重要的训练方式:一种是学生自己看题目,然后经过运算得出结果,这种方法称为视算;一种是教师读题,学生边听边运算,最后得出结果,这种方法称为听算。训练时,教师可以将这两种形式交叉使用,这样既可以避免单一形式使学生感到疲劳和厌倦,又可以调动多种感官,提高训练效果。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竞赛来激发学生的好胜心,无形之中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引导,形成良性竞争,同时要以表扬激励为主,千万不能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切不可出于教学进度的考虑,只注意表现优秀的学生,要调动全体学生参与,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兴趣盎然,热情高涨,积极投入,从而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

二、传授学生口算的方法

7.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 篇七

一、让学生学会质疑

孔子说:“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愤”指心求通而未得之意, “悱”即口欲言而未能之貌。我们的学生早已习惯了“听”老师讲, 老师讲什么就听什么, 自己不思考, 也不会思考, 像孔子说的“愤而求通”“悱而难达”的学生不多, 这也许和我们的教育模式有关。最近, 我听了我校几位语文教师的课。在这几节课中, 学生发言积极, 老师的问题刚刚提出来, 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说出了答案,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我认为这其中至少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学生根本没有思考;二是老师提的问题浅, 根本不用思考, 可以说是无疑而问。正是老师提问的“技术含量”不高, 学生才会不加思考地异口同声, 这样一来达不到通过提问训练思维的目的。学生也不能从老师的提问中学会质疑。

古人说:“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疑是思维的动因, 是学习的起点。一个不会提问的学生, 是不会创新的。作为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思考, 通过多种形式,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 大胆质疑的探索精神。要让学生自主质疑教师就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指导学生先自读课文, 在不懂的地方质疑, 并通过集体讨论、教师总结的方式解决问题,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还可以让学生养成积极主动思考的习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 分析课题包含的信息, 在阅读前就了解课文的有关内容;对课文的重点语段质疑, 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 培养理解能力;对课文的结构质疑, 分析文章的联系点和层次,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还可以对文章的标点质疑, 养成正确使用标点的习惯。

学生学会质疑, 才学会了学习, 教师才能达到“不教”。

二、让学生善于联想、想象

一位大学教授拿了一个圆给各个年龄段的人看, 幼儿园的小朋友说是:月饼、苹果、馒头、汉堡包、妈妈的脸……答案丰富多彩;小学生说是:太阳、月亮、烧饼……答案少了一些;中学生说是:0、O;大学生认为太简单而不屑回答;工作人员面面相觑, 不知如何回答。这个故事说的是联想和想象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减退。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上的一切, 推动着知识的进步, 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可以说, 没有想象, 便没有李白的“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的千古绝唱, 就没有古今中外许多杰出的文学作品, 也根本不能把语文学好。语文不仅需要抽象思维, 更需要的是形象思维, 因为文字是抽象的, 要理解就必须有化抽象为形象的能力, 否则课文也只是由许多文字组合而成的文章罢了。

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的方法很多。可以让学生对课文中某些描写优美的画面展开联想, 体会景物之美和作者写景的方法, 如《荷塘月色》中的月下荷塘;可以对课文中任人物的描写展开联想, 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如葛朗台抢夺梳妆匣时的“扑”“抢”“推”, 王熙凤出场时的外貌、语言的描绘;可以给小说换结尾或续结尾, 如把《孔雀东南飞》的结尾换成刘兰芝没有“举身赴清池”, 焦仲卿也没有“自挂东南枝”, 让学生思考文章会怎样发展。再如给《项链》续一个结尾, 思考任人物的命运会发生怎样的转变。这样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又促使他们去想象, 培养思维能力。还可以针对某种自然现象、某个场面让学生写一篇联想、想象的作文, 既可以练笔, 有可以锻炼形象思维能力。

三、教师重视方法的指导

在教学中要重视思考方法的指导, 只有掌握了思考的方法, 学生才能独立思考, 自主完成学习任务。

在诗歌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分步骤分析诗歌的方法;第一步看诗歌的题目, 了解诗歌相关信息;第二步根据字词理解诗歌的表层含义;第三步知人论世, 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观点、态度;第四步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在散文的教学中要突出三个问题, 1.写了什么?重点分析写作对象及作者对写作对象的态度、情感;2.为什么写?重点分析写作意图, 即文章的主旨;3.怎样写的?重点分析表现手法和语言、结构方面的特色。掌握了方法, 就掌握了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

在作文教学中更要重视思维方法的指导, 思维的起点不同, 选择就不同, 作文的高低也就不同。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思维进行选择, 让写作在起点时就与众不同。写作文的第一关就是审题, 面对一道作文题, 要指导学生全面的分析材料, 多角度、多侧面地思考, 提取最佳的切入点, 直击主题, 确定最佳立意。立意确定后, 要指导学生选取最能表现主题的材料, 确定材料的主次、详略。最后明确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色。每次作文时指导学生用15—20分钟对以上内容进行构思, 要让学生养成列详细的写作提纲的习惯,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思维能力, 还可以提高写作速度和写作水平。

在平时讲题的过程中, 也应该注意对学生思维方法的指导, 而不是只给一个答案。只有让学生明白一类题的解题方法, 才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和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8.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篇八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68-0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了解和运用语言的实践活动中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正确面对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博览群书,开拓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的成长,潜能得以充分地发挥。

一、创设阅读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布卢姆说:“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能够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情境教学,就是从教学需求出发,教师依据教材,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和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吕叔湘先生曾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把课教活了。”情境的创设,主要在于教师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之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语文的奥秘。学生接受、理解课文语言所传达的感情信息,不论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首先需要通过感知、体验、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方式,进入情境,才能真正领会和理解。这一特殊规律要求阅读教学,尤其是记叙文和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必须贯彻情境熏陶,激励思维的原则,同时也赋予了阅读教学过程中思维训练的特定内容和形式,即以具体可感的形象、画面、声色、情态、情节、场面等,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励学生思维,使其产生思维乐趣。

二、联系课堂实际,激发大胆想象

阅读教学不能为教课文而教课文,为教知识而教知识,必须紧密联系日常生活实践,特别是读写听说活动,把课文中蕴含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活化为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一盘盘美食甘味,是学生真正认识到“学属所需”、“学有所用”,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自觉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并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发展自己的语文能力。比如在一年级下册的《要下雨了》一课的教学中,就可以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这样引导学生:1.同学们,你们见过蚂蚁搬家吗?谁能给我们说一说?2.你们知道蚂蚁为什么要搬家呢?3.你们还知道有哪些小动物会告诉我们要下雨了呢?通过以上的提问,学生自然会联想起自己已有的经验,开始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教师则抓住这样的时机及时地引导他们去展开想象,从而参与到阅读当中。更让学生明白:原来阅读是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自然也就会对阅读产生出更浓厚的兴趣。

三、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学生思维

宋代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常有疑点才能常有思索、常有创新。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对新鲜稀奇的事物和问题都喜欢问个为什么。教师在教学时要正确引导学生,大力鼓励学生提问问题,绝对不能抑制他们的特点。因此,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好问精神。要利用巧妙的教学设计引发学生的思维,是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终通过与文本“对话”解决问题。在教学设计中,要多为学生提供质疑的契机,是学生发现教材中的疑点,带着疑点去读书,深入地阅读文本,与文本“对话”,在阅读中质疑,在质疑中收获。如在教《欢乐的泼水节》一课时,就为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自主探究。首先引导学生提出:傣族为什么会有泼水节?为什么泼水节这一天人们都很高兴?为什么要往身上泼水?除了泼水人们还会怎么庆祝?……这样的疑问,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在质疑、探究、品读、理解课文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泼水节这一天的欢乐氛围,感受少数民族节日的魅力。

四、开展赏识教育,激发阅读欲望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斯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的赞赏,这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地方。”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是他人心目中的好孩子,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喜爱和关注。作为语文老师,应该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在阅读上获得成功,取得成就感,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首先,在教学中适时地对其表扬,能有效地刺激所有学生的学习欲望。一部分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还可以用他们的阅读积极性去带动别人,起到帮扶促进作用。其次,表扬优生,但不能忽略学困生的鼓励机制的建立。学困生的点滴进步,老师都要看在眼里,及时表扬肯定,做出激励性的评价,让他们体会成功的快乐和阅读的快乐。

五、注重拓展延伸,加强阅读积累

叶圣陶先生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方能驾驭语言文字。”阅读教学,不仅要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阅读积累,还要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适当地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延伸,给学生推荐读物,以拓展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最佳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因此,应通过教材教会学生正确读书的方法,激励他们广泛涉猎课外读物,以达到拓展视野,积累语言知识的目的。还应为学生创设阅读条件,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校图书馆、阅览室看书、读报或借书,还可在班级设立图书角,发动学生捐赠图书,通过借书、传阅、相互交流等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的动机。

小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是学好语文的基础,但这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还要注重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使学生形成有效的阅读技能,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仁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2010年9月.

[2]仲海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析《教育教学研究》,2010年第8期.

9.小学生能力培养 篇九

(一)课堂气氛死板,教学方法陈旧

在国家教育政策下,素质教育已被广泛推广,但其实际运用情况却不乐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主体依然是教师,老师说什么学生就做什么,课堂气氛较为死板。对于教学中的方法,主要还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一节课的大部分时间老师都在传授知识点,留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很少,学生只是被动的听。这种死板的课堂气氛,陈旧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小学数学教学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较差。

(二)思维定势、偏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小学生往往会按照已有的思维规律去解决问题,不考虑外界的环境变化,形成呆板、千篇 一律的解题习惯。同时,他们只是根据一定的表象甚至是虚假的信息去解题,造成失误。这种定势思维与偏见思维是束缚创新思维能力的枷锁,不利于培养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创新思维能力。(三)具有从众心理在教学中还有一种现象,当有一人或者几个人说出自己的解答结果,其他人则会对自己的结果产生怀疑,不自觉得与他们保持一致,这就是课堂上“随大流”现象,也就是从众心理。这种心理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最终的结果就是把新思路与新观点扼杀,不利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措施

根据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思维能力现状分析,提出以下几点措施以促进小学生在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兴趣以及自信心

创新意识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兴趣是其动力,自信心则是其支柱。这三点的培养不仅仅针对数学教学,在其他课程中同样重要。老师可利用外界的新鲜事物与课程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产生创新意识,进一步对相关课程产生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老师要学会鼓励学生,使其对学习建立强大的自信心。

(二)联系实际,构建知识框架

数学源于生活,我们所学的每一个数学知识都能够被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数学概念较为抽象,老师在教学中与实际相联系,采用引导式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随着知识点的增多,数学的复杂性会导致学生产生遗忘,所以老师可以分层次、知识点建立知识结构图或框架图,其直观性能够帮助学生模仿和总结,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坚定实施小学数学课改

课堂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是教学的主阵地。为了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我们要坚定实施课程改革。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变“灌输”为“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统领课堂,构建一个高效课堂,积极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四)采用先进的多媒体资源多媒体丰富了教师的教学资源,帮助老师在教学中突出重点与难点,把学习过程由静态转化为动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的理解,对学生主体性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

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

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法,关键是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

(三)、培养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

这就是说,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如测量、画图等)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例如,教学长方形概念时,不宜直接画一个长方形,告诉学生这就叫做长方形。而应先让学生观察具有长方形的各种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抽象出图形,并对长方形的特征作出概括。教学计算法则和规律性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

(四)、设计好练习题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10.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方面 篇十

阅读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数学阅读是学生个体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阅读数学材料建构数学意义和方法的学习活动,是学生主动获取信息,汲取知识,发展数学思维,学习数学语言的重要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人们不仅需要具备语文和外语的阅读能力,而且还需要具有一定的数学阅读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有了兴趣,学生就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进行学习。有没有兴趣,阅读的效果很不一样,带着一定的问题去读,可以使学生从机械阅读向意义阅读转化。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语言训练为主要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适当地创设一些难度适当的问题情境,可以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

1、营造阅读氛围,培养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氛围是培养兴趣的基础。要想营造阅读氛围,我们可以在教室里开辟一个小小数学角,布置一些有趣的数学读本或画册,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同时有目地的推荐一部分好的书刊杂志如,《数学大世界》、《小数报》等。其次,教师要为每个学生提供自主阅读的机会,使他们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积极主动阅读的思维品质。在阅读过程中应平等地与学生交流、对话,消除学生畏惧心理。同时树立学生无过错意识,即使学生在阅读教材后提出十分幼稚或肤浅的问题也不能讥笑和批评,尽量给以肯定和鼓励,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三是鼓励学生、允许学生大胆质疑,树立问题意识。“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疑,才能冲破头脑中的平静,激起思维活动的波澜,也才能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有没有兴趣,阅读的效果很不一样,带着一定的问题去读,可以使学生从机械阅读向意义阅读转化。学贵有思,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如果适当地创设一些难度适当的问题情境,制造一些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发学生阅读兴趣。例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在引导学生发现“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是闰年”这一知识点后,我设计了判断平年、闰年的练习,最后一题是1900年。当学生按一般方法判断1900年为闰年时,我出示了万年历让学生查阅发现1900年是平年。顿时教室里炸开了锅,学生们纷纷以怀疑的眼光看着我,我笑而不答,顺水推舟地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的注释,让学生在原有知识无法解决的情况下带着问题从课本里寻求答案。于是,学生充满了好奇,对这一知识也产生了兴趣,从而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认真阅读课本,寻求其中的奥秘,通过阅读终于认识了整百年份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的特殊情况。

二、加强指导培养数学阅读能力

没有好的方法和策略,做任何事都将收效甚微。陶行知先生曾说:“与其把学生当做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的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地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的宝藏。”在数学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针对不同的阅读内容指导学生掌握数学阅读的方法,循序渐进,逐步形成阅读策略,使学生从“愿读”到“会读”最后到“乐读”。

方法一:勤思多想

只读不思实际是无效劳动,只有通过对每一个数学符号、图形,数据描述的信息进行深入的思考,才能使学生获得相关的数学知识和数学的思想方法、数学的表达方式。所以,数学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积极的思考过程,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和性质,向学生提出相应的阅读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边阅读边思考。首先要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如:新知识是怎样引进的?与旧知识有什么联系?结论是什么?怎样得出的?运用这些结论或公式可以解决哪些问题?能否举出例子。教师要给学生提供问题的范例。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问题做示范,让学生模仿提问,或展示其它同学提出问题的过程。其次激励学生“自问”或“互问”,如:通过阅读我(你)读懂了什么?我(你)理解了吗?我还有什么不懂或想不明白的地方吗?最后教师还要给学生提供练习、检测、评价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我能行!

方法二:手脑并用

数学阅读过程往往是读写结合、手脑并用的过程。一方面动手可以加强记忆,像运算定律、平面几何的计算公式等都可以边看边写。另一方面可以加强理解,像二年级小朋友在阅读方位认识材料时,就可以联系身边的实际情境,甚至站起来根据材料的要求站好方向用自己的形体语言为阅读理解“架桥铺路”,我们要善于使用书写、画图、演算、验证性推理等手段提高自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程度。

方法三:抓重点词

我们都知道在应用题的解题过程中,关键词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往往没有注意到某个字的存在,把本不应该错的题目做错了,所以在平时的阅读指导时,可以借鉴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对重要字词的理解也可以采用类似语文“句子分析”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划出题中的关键词句,细细品味,重点理解,养成认真、细心的阅读习惯。如,在教学“倒数”这个概念时,课本是这样表述的:“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这里学生最容易出错的地方是:倒数不是孤立存在的,是两个数相互依存的。因此,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在读这个概念的时候把你认为重点字、词勾画出来,学生们通过讨论分析,认为“乘积是1”、“互为”两个词非常重要。这就突出了倒数的本质,前提条件是乘积是1,而非商、差或和是1,互为又强调倒数的相互依存关系,倒数不能独立存在。在分数应用题的教学中通过反复读题,找关键句,确定单位“1”的量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计算方法。对于易混淆的题目,将两道或几道类似的题目放一起读读比比,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区分它们的异同。

方法四:及时反馈,促进交流

数学交流的载体是数学阅读和数学语言,无论从学习数学的角度还是使用数学的角度看,数学交流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阅读学习后,指导学生带着阅读中的体会与疑问,主动与老师或同学交换看法,探讨是非真伪。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努力创设一种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的情境,调动全体学生投入相互探讨;另一方面要引导交流向思维的纵深发展:当学生闪现精辟见解时,要及时捕捉,并予以肯定;当出现错误或片面认识时,要及时纠正或补充;当思维停滞时,要及时引发新的认知冲突……总之,教师要善于把握契机,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在交流中真正实现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的交锋。在教学中,注意给学生提供多向交流的机会,让和谐的氛围、成功的体验、竞争的机制激励学生主动求知,主动发展,主动将数学作为信息交流的工具。及时反馈阅读信息.教师可采用提问、练习、互相讨论等方式加强信息交流,检查阅读效果.随时发现问题,使指导更具针对性.三、课外进行阅读延伸,提升数学素养。

一堂课的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为此,我们还可以在课外进行阅读延伸。准备一些有趣的、有一定难度的阅读资料供学生使用,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如在学习了《圆的周长》之后,我布置学生去查找“π”是由谁研究出来的,你对此有何想法?通过查找阅读同学们第二天都抢着来告诉我它是我国古代著名数学家祖冲之研究出来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6位小数的人,这项伟大的成就比国外数学家至少要早一千多年。这样的阅读在使学生养成阅读习惯的同时,又为教学创设了良好的情境,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平台。因此,在教学时,我们不仅要把知识的精髓教给学生,而且还要教会他们读书的方法、技巧,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通过数学阅读,使他们熟悉有关数学语言,掌握数学知识,并且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能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加强,开展数学阅读研究,深入指导,具体到个人、明确到课堂。

11.培养小学生英语自学能力 篇十一

一、激发学习动机,注重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

1.激发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由于年龄和心理特征的客观限制,小学生还很难形成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学习的随意性很大,自觉性、自制力较弱,在学习中一旦遇到困难,易失去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灵活运用各种途径,如课件、实物、图片、幻灯、录像、趣味故事、英文歌、英文电影等多种方式,创设英语的交际情境,把对话、课文的角色分配给学生,让他们把自己体会到的动作、表情、语调等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力求通过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来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开设学习方法课,介绍名人的学习经验,推广优秀学生的学习经验等途径,诱导明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2.家校联合,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及中学阶段都是培养孩子自学的关键时期,而以往的应试教育、题海战术束缚了孩子自学能力的发展。教育部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决定,为孩子的自学提供了广泛的时间与空间。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关心和了解孩子的自学情况,帮助他们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如良好的英语书写习惯、朗读英语的习惯、背诵的习惯、默写的习惯、听英语磁带的习惯、主动用英语交流的习惯等等。

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策略

1.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指导学生有效复习。在英语学习中,存在着大量的识记材料,因此教会学生记忆的方法和技巧尤其重要:如音标记忆、类比联想记忆、归类记忆、接近记忆、读音记忆、构词法记忆、多通道记忆即调动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根据“先快后慢”的遗忘规律,要指导学生在学习完新内容后及时复习,最好能当天复习一次,第二天再复习一次,以后可逐渐延长复习的间隔时间。要指导孩子将集中复习与分散复习相结合,此外,要采取循环复习法来巩固,同时要抓住每天记忆的黄金时间(晨起和晚睡前)进行学习。

2.从口语入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我们经常听到有些学生在朗读课文时,一词一顿或几词一顿,读错的地方很多,如发音不到位,加音、吞音,有时为了换气,在不该停顿的意群内停顿。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朗读训练,低年级教学要利用其语音方面的先天优势,从语音、语调入手,如升降调、连读、爆破、失去爆破等,借助学生模仿能力强的特点进行训练,在平时的朗读中,让学生互相纠正朗读中的错误,教师只起点拨、指导作用,这样学生才能正确地掌握句子重音、意群和基本语调,还可在班上进行朗读或表演比赛。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还要指导学生学会背诵,先从内容简单的英语儿歌、歌曲、故事、绕口令等,再过渡到小的文章、对话。

3.通过阅读训练培养学生自学能力。①加强认读训练,培养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开始学习英语时,只注重听和说,不注意看文字,部分学生可以熟练地“读”或背课文和对话,却不能认读出随意抽出的一个单词,因此教师要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加强认读训练,使他们养成阅读习惯。比如在教授单词时教师可将单词板书于黑板上,并贴上相应的图片,使学生在头脑中逐步将单词的音、形和义联系起来。②帮助学生掌握读音规律,培养阅读的自信心。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能认读出或不敢尝试认读符合拼读规律的生词,而是等着老师教。这说明我们的语音教学还未到位。因此教师要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比如自然拼音法等,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拼读规律,如元音字母 A、E、I、O、U的读音,元音字母组合ea,ee,oa,oo的读音,r音节ar,er,ur,air的读音,辅音字母组合ch,sh,th,wh等等的发音规则,并且在发音不够准确的时候,通过老师的动作提示,能够自觉纠正发音,这样对于没有学过的单词,不再是一味地等待了。③学生在阅读时,还要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的意思,特别是对于一词多义的单词要能够准确地判断其语义。在三、四年级阶段,教师就应给学生必要的词汇学习方法与策略的指导,这样经过两到三年的学习,学生就能具备一定知识基础,就能进一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4.建立英语知识结构,铺垫自学基础。学生自学能力中就有整理知识成为知识系统的能力,掌握了知识结构,有助于学生学习技能的“迁移”,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必须指导学生理清语言基础知识的纵横联系,将词汇、句型、基础语法知识,从单个的独立的“语言点”,连成形态、功能、意义相近或相异的“语言组”,再形成结构化的“语言网”。如在小学英语复习阶段,先让学生通过预习,把每个阶段中的重点语音,单词、词组、句型、语法以及课本的重、难点等内容进行认真复习归纳并填写好疑难问题登记表,然后通过全班进行讨论,让会者教不会者,共同研讨互补提高,然后教师精讲,再精练,让学生掌握英语基本的知识结构。

实践证明只有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才能轻松愉快地将学生带进英语学习的乐园,才能使学生真正地掌握英语这门工具,提高自觉运用英语的能力,促进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的全面发展。

12.小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初探 篇十二

1. 创设情境, 激发思维

赞可夫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 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 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的有效作用.”在新知识的导入阶段, 通过挖掘教材的兴趣, 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思维环境是很重要的一环.例如:教学“能被2, 3, 5整除”一节时, 一开始, 我先让每名同学自己任意出题:随便列举一个数字, 自己笔算能否被2, 3或5整除, 然后让老师猜, 老师能够准确无误地猜出.最后问:你们想不想知道老师是怎么准确判断能否被2, 3或5整除吗?这一问不仅引入了新知识的学习, 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情感, 这样的情感是智力发展的翅膀, 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内部动力.又如上“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节, 为了说明面积单位的意义和作用, 老师先让学生分别用观察法、重叠法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 后出示这两种方法都无法直接比较大小不等的两个图形.这时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急于知道“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比较”的状态.教师抓住时机点拨“划分方格的方法来比较”, 使学生思路豁然大开.在此基础上, 教师进一步让学生比较两个划分为16个方格的图形提出:“它们的面积一样吗?”使学生自然而然地领悟到划分的方格要大小一样才可以比较, 从而引出要有统一的面积单位.这两个问题情境的创设, 由此及彼, 循序渐进, 一次次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充分发挥问题情境“激疑”功能.

2. 借助直观, 启迪思维

新课程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 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特点, 更应遵循学生学数学的心理规律,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 让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 思维等多方面得到发展.小学生掌握知识, 发展思维的一般规律是:从感性材料出发向抽象概念发展, 教学时要充分提供合乎学生经验的具体材料, 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 引导学生养成勤于独立思维的习惯.如“圆柱的认识”的教学要求是: (1) 认识圆柱特征; (2) 看懂圆柱平面图; (3) 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如果教师教学时没有借助直观教具, 只凭口头描述来教, 那么学生只会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相反, 如果教师能通过实物、教具演示, 并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 那教学效果将会是与上述口头描述截然不同, 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借助直观教学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兴趣, 也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获得更多感性认识, 启迪学生通过思维, 抓住事物本质, 总结出规律.

3. 抓住徘徊, 引导思维

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 受所学数学知识的限制和思维不成熟性的影响, 往往出现思维徘徊:即开始思考错误, 后来改正了或在正误间犹豫.老师要善于利用这一信息反馈, 把知识引向深入, 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如解答:“一个正方体的棱长3米, 它的体积是多少?”一名学生板演, 刚开始列式为:3×3×6, 马上改为:3×3×3.讲评时, 我不是简单的打“√”, 而是让这名学生说出为什么把“3×3×6”改为“3×3×3”.学生说:“因为要求体积.”我又问:“体积和表面积有什么不同?”学生说:“正方体有6个面积相等的面, 所以表面积是一个面的面积乘以6, 而体积是一个底面面积乘以高 (棱) .”学生这样错了又改了一前一后都是受一定思维活动所支配, 老师捕捉这一良机, 不仅复习了旧知, 也让学生纠正了旧知中“徘徊”的知识点, 避免了学生思维的自生自灭.这样的教法, 不仅让全班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而且让学生理解到通过自我检查, 纠正错误后, 取得成功的喜悦.

4. 一题多解, 培养发散思维

数学思维最有效的训练办法是通过解决问题来实现的一题多解、一题多问等式样题是拓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训练方法.通过这些形式的练习, 可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和方向去思考, 从而拓宽解题思路, 发散学生思维.如在分数应用题“商店共运来500千克梨和苹果, 梨是苹果的, 商店运来的梨和苹果各多少千克?”的教学训练时, 教师可以点拨学生分别从“分数的分率”“按比例分配”“方程”等多种思维角度出发, 得到如下多种解法:

梨:500-300=200 (千克) .

解法3设苹果运来x千克.

解法4 2+3=5.苹果:500÷5×3=300 (千克) .

梨:500÷5×2=200 (千克) .

这样的训练, 促进了学生发散性思维, 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欲望.

13.如何培养小学生自我评价能力 篇十三

在具体的学习活动开始之前,学生应对自己的计划与准备工作作出评价,如何培养小学生自我评价能力。检查自己对做什么、如何做以及时间等是否有个大致的安排,是否准备了相关的工具,是否调节好了自己的情绪与精力状态。学习过程之中,学生应对自己的意识、方法和执行情况作出评价。要对自己是否对学习活动的目标、学习任务、学习材料等有清楚的认识作出评价。要判断自己是否激活了自己的心理状态,是否激活了对与当前学习任务有关的所有因素的注意。还要根据学习目标,来判断自己是不是依据学习任务、学习材料与个人特点制定了学习计划,选择了适当的方法,确定了相应的程序,自我评价《如何培养小学生自我评价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还要随时对学习活动中各种因素是否相互适应作出评价。若学习者意识到各种因素相互适应,就作出决定维持学习行为;若意识到学习活动中各种因素至少有某些不相适应,就要采取措施修改学习行为。在学习活动结束之后,还应对自己是否对学习活动进行了总结和补救作出评价。检查和评价学习活动的质量和学习效果,若发现存在问题,要采取一定的补救措施,通过总结,积累经验,吸取教训。

小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策略1.范例评价

低年级初入学的小学生,一般不会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多依赖教师的评价。学生通过教师一个个评价的范例吸取一定的评价标准,逐步掌握评价方法。2.对他评价

14.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十四

21世纪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就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就是弃旧图新。也可以说,创新是人的全部体力和智力都处在高度紧张状态下,创造独特新颖成果的有益活动。对于小学生而言,创新就是指学生调动已知信息、已有知识,开展创新思维,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的新见解、新方法、新设想,或者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的智力活动过程。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为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从小抓起,从小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鼓励质疑,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争论的起点,有了疑而又能独立思考,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才有了敢于争论的思想基础。教师对学生的质疑要提倡、鼓励,使学生逐步做到敢说、爱说,甚至提出跟教师不同的想法。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说过:“思维是从质疑和惊奇开始的。”引导学生质疑,敢于标新立异,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围绕知识关键设置疑难,促使学生对疑难问题产生探讨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知识迁移,使疑难得以解决。

例如,教学“梯形面积”时,有个学生好奇地提出:梯形的面积=(a+b)h÷2,三角形的面积=ah÷2,那么,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不是也能用“上、下底之和与高的乘积的一半”去解答?经过尝试、验证,说明这个学生的好奇想法是正确的,这个学生其实已创造出一种新的几何定理“任何规则的平面图形的面积,都等于上、下底之和与高的乘积的一半”。看似简单的问题,但可激发学生从疑问中去探索、思考,从中使学生的个性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二、鼓励积极求异,激发学生敢于创新

一直以来,我们的教学都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学生没有独立探索的空间,学生一切都听教师的,没有个性思维的发展。在教学中,学生的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求异才能创新。求异是创新的灵魂,人类的任何发明创造,都是从求异开始的。教学中倡导求异,有利于开阔学生的思路,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为此,教师要培养学生 1

从小养成不拘泥于一种答案的习惯,鼓励学生标新立异,面对教材权威敢于班门弄斧,提出新观点、新见解。这就要求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发扬教学民主,提倡多思多想,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尊重并聆听学生提出的古怪、别出心裁的问题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对于启发学生创新思维有重要作用。它要求学生凭自己的智慧积极独立地解决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打破常规的思维定势,从不同角度、途径去思考问题。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特别是要鼓励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对新事物、新规律勇于发现的精神。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通常是把圆转化为近似的长方形,由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有的学生提出:“能不能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来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呢?”在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下,学生们经过分割、拼摆用圆的16等分块,拼成了一具近似的三角形,从中也可导出圆的面积πr2。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体会到创造的快乐,从而卓有成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组织讨论,为学生提供创新环境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相互尊重,充满友爱,充满互助和竞赛。学习较困难的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备受大家的关注和尊重,能得到较为自由的空间,有较多的发言的机会和表现机会,培养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增强了学习兴趣。思考出现困难时、意见发生分歧时、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多样时、知识需要拓宽时,都最好能安排小组讨论。围绕某一个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争辩。让他们各抒己见,互相启发补充,使问题得到完善的解决。互相讨论,交流可以激发兴趣,开拓思路,有利于促进创新意识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中,得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教师举例“7+7+6+7+7”,留一些时间给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能又快又好地算出答案。学生想出了:“(1)7×4+6(2)7×5-1”第二种想法更有创造性。同学们在讨论中说:”假如加数6也看成是7,有5个7,得数就多1,所以最后要减

1。”从他们交流的语言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一种创造性思维的脉搏在跳动。讨论是学生思维跃动的较好的方式。所以教师不但要在课堂教学中善于创造讨论的契机,还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有一个思考的余地。

四、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萌发创新灵感

创新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

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想象的素材,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启发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在想象中实现知识的创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撰的《学会生存》一书所指出的:在创造艺术形式和美的感觉的过程中,我们获得了美感经验。这种美感经验和科学经验是我们感知这个万古长青的世界的两条道路,如同清晰思考的能力一样,一个人的想象力也必须得到发展,因为:“想象力既是艺术创造的源泉,也是科学发明的源泉。”爱因斯坦也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际因素”。想象是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创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具有形象性、概括性、整体性、自由性、灵活性。创造性形象对于创造能力的产生和发展,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因此任何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想象,想象能力是衡量人创造能力的重要标志。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学习数学时,我们每个同学也应有一点猜想的意识,多进行“猜一猜”的活动。在小学阶段,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初步练习猜想:

1.要仔细观察、分析已知的具体事实,从中发现共同的东西,找出规律来,照推下去。这类练习其实我们早就做过,例如按规律填空:0、3、6、______、______、34、______„„

2.要善于把得到的结果推而广之、进行猜测。

例如,碰到以下式子:

1+3=4(=2×2)

1+3+5=9(=3×3),1+3+5+7=16(=4×4),„„

你能猜测出紧接着后面的式子,甚至更一般的式子吗?

猜想不受现成事实的束缚,它包含着可贵的大胆想象和推测的成分,正因为如此,它才会对人们有着强大的吸引力,使学生不同的思维火花迸发、碰撞,激发创造思维的火花。

五、数学问题生活化,培养创新能力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那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这对学生实践能

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很不利的。新修订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一)思维训练“生活化”

思维训练“生活化“,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要面队生活实践,为了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创新思维的训练。由于学生的思维的创造性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是内在的隐性活动,因此,必须借助外在的动作技能、显性活动做基础。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 ”来学习知识,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的,达到能力的创新。如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中,有这样一题“165-97=165-100+3”,学生对减100时要加3,难以理解,可以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零的生活实际想:妈妈带了不得165元钱去医药商店买了一盒式97元的西洋参,准备给爷爷补身体。她付给营业员100元,营业员找回3元。所以,多减的3要加上。这样教学,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大支持,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

(二)应用题训练“生活化”

应用题训练“生活化”是指把应用题与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懂得生活中的一般道理,再去理解数量关系,理解了的数量关系再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教了“两步计算应用题”后,教师在教室里面布置了简易花店,标出“康乃馨3支12元,菊花4支20元,百合5支40元,”问:老师想买7支菊花可只带了30元,你们说老师带的钱够吗?那你能帮老师想办法吗?老师又想买一束又漂亮又实惠的花,请你帮老师设计一个买花方案。此时,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增,学习兴趣高涨。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它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掌握技能,激发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

(三)日常生活“数学化”

日常生活“数学化”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必须离不开数学”,要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例如,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今年几岁了?多高?身体有多重?比一比你和你的同桌谁重?等等这些都是小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而要准确地说出结果,就需要我们量一量、称一称、算一算,这些都离不开数学。再如,生活重常用的各种知识像按比例分配水电费、计算储蓄利息、日常购物问题均发生在身边,我们买东西、做衣服、外出旅游,都离不开数学。学生用学过知识来解决,不仅激发了学习的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学走向生活。“生活数学”强调了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遐想和期盼,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的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创新的机会,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自主探究,乐于创新,合作交流,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要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在课堂上创设生动有趣得情境来启发诱导,在课外要积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激发学生强烈得求知欲,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成为“自主而主动的思想家”,享受创造得乐趣,获得成功得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五所师范大学合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10

[2]周玉任方金秋:《小学学科教学论(数学)》,科学出版社,1998年3月

[3] 李玉琪:《创造性思维与数学教学》,山东教育学院学报,1991年2月

[4] 张奠宙,《数学教育中的“创新“工程大纲》,〈数学教学〉,1999年4月

15.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篇十五

关键词:朗读,阅读,小学语文,教学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在这个环节中, 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从一年级开始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学会朗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而且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连贯, 更好的理清文章的层次, 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从而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 规范语言技巧。小学生热情活泼, 思维活跃, 极易被新鲜的事物所感染。他们有着丰富的情感和表情, 更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 教师好的示范朗读, 能引起学生的想象, 与课文中的主人公同喜同悲, 唤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 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教师要在备课过程中, 加强朗读方面的研究, 提高自我的阅读能力。例如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较差, 领悟能力低, 但模仿能力强。根据这一特点, 在开展课文朗读时, 教师必须做到:用标准的普通话朗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 注意词与词之间、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停顿;教师还应该读出文章的思想感情, 读出形形色色的人物形态, 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色。如教学《秋天的雨》一课, 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赞美的情感, 通过老师绘声绘色地朗读, 把学生带入清新秀丽、引人入胜的美景之中, 从而达到了指导朗读与理解课文的目的。

教师的范读与听录音不同, 教师可根据教材的情况, 结合学生的实际, 在读时给学生以提示、暗示。当读到要求学生掌握的字词时, 在这些词前稍微停顿一下, 或读重一点, 以引起学生注意, 强化记忆, 帮助学生揣摩教师是怎样读的, 感情是怎样变化的。教师朗读时的语调、表情、动作, 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关键。因此, 对于课文中的长句或是学生难以读好的句子、段落, 则应采取教师范读, 让学生通过模仿, 正确掌握朗读技巧。教学古诗《画》时, 我注重示范, 让学生边读边配上动作, 进行朗读表演。如读到“近听水无声”时, 做出侧耳听的动作, 读到“人来鸟不惊”时, 做出摆手的样子。学生的表演欲望一下子被点燃了, 跃跃欲试。只有当学生的兴趣浓了, 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的朗读水平才会有很大的提高。

二、综合运用多种朗读方式

1. 个别指读。

在个别朗读过程中, 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课文中字词及内容掌握情况, 在读后进行及时纠正与点评。

2. 自由朗读。

一节课的时间毕竟有限, 自由朗读就弥补了这一缺憾。教师要多给学生自由朗读的空间, 让他们尽情体验、表现, 反复试读体会, 可以发挥个人理解能力, 个性得到充分张扬。

3. 默读。

有助于学生的思考。这种能力要从低年级开始训练, 高年级要达到完善。

4. 齐读。

这种朗读方式既可以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 还能体现一个班级的精神风貌。这种形式可以在课文的收尾阶段、语句较短小且感情激昂处进行。

5. 角色朗读。

这种朗读方式对于戏剧作品和对话描写的语段较合适。它有利于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人物思想感情的把握。如教学《爬天都峰》时, 孩子们将文中的老爷爷和小姑娘的对话分角色进行朗读, 让孩子们懂得要按人物的不同身份读课文, 读出不同的角色。分角色朗读也应注意形式的多样化, 可让个别男女生分角色读, 可让几个小组的学生分角色读。

6. 表演朗读。

小学生最富于表演欲望。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学生可通过丰富的语调, 形象逼真的表演, 再现课文情境, 增进理解, 加深印象。如教学《小摄影师》一课时, 文中的高尔基和小男孩, 就需要表演朗读。在表演过程中, 孩子们表演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都想上台表演一番。在孩子们那兴奋的情绪中, 小男孩和高尔基, 这两个人物已悄悄地进入心中。

三、激发兴趣, 及时评价

朗读不光要给学生朗读技巧和方法, 还要培养学生朗读兴趣。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使学生养成自觉良好的朗读习惯。课堂上的朗读训练方式很多, 针对不同课文进行不同的朗读, 即可以以读代讲播放音乐指导朗读, 入情入境。

及时地评价学生的阅读效果, 不仅对已经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学生是个鼓励, 对于还没养成习惯的学生也是一种促进。评价阅读效果, 是与活动密切相关的, 学校和班级要定期组织一些朗读比赛和评选活动, 及时的给予他们以鼓励, 给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孩子及时的颁发奖状和奖品等, 都会对学生阅读兴趣和朗读能力的培养起到意想不到的促进作用。

16.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篇十六

阅读能力是小学生自己读自己能理解的一种能力,它对学生理解课文、发展语言、学好语文和其他各门学科都关系极大,在整个教学中也特别重要。

如何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我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以下体会:

一、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应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兴趣是阅读能力形成的基础。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应从低年级甚至从娃娃抓起,有意识地选择色彩鲜明的图书,多给孩子感观的刺激,逐渐加以引导,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训练。在低年级,经常利用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讲一些好听的故事,并有意识叫他们复述故事,教学生念一些儿歌或背一些古诗,动员家长为学生订一些有情趣的报刊,并指导学生阅读,还要经常开展一些有利于激发阅读兴趣的训练,规范儿童语言的能力。对具有一定阅读能力的中高年级学生来说,要经常向学生讲解读书的目的、好处,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要指导学生经常看电视新闻和其他新闻信息,培养学生讲新闻、说新闻的能力。这样,时间一长,学生的阅读兴趣会越来越浓,阅读能力也会逐渐提高。

二、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会让他们终身受益。读书不仅能增加知识,还可以塑造完整的人格。良好的读书习惯要靠老师的精心指导,悉心关怀,耐心培养。实践证明,帮助学生制定较科学合理的作息时间和读书计划是非常必要的。制定计划容易,实施计划困难。教师要与家长相互配合,让学生按照计划学习才会收到较好的效果。学生经过一定的刻苦努力,能达到见书就想读,见报就想看,并且能说出文章大意和中心思想,比较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和主要表达方法程度时,那他的阅读能力就大大加强了。

三、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阅读方法如果有效,不仅可以加深阅读兴趣,还可以提高阅读能力,这种方法可因人而异,教给学生方法,可以提高阅读能力。一般可采用以下几点:(1)教育学生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去阅读。(2)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要迅速查字典,扫清“拦路虎”。(3)教学生要一字一句地读,一边读一边想,初步理解词句意思,读不懂的语句应多读,不要囫囵吞枣。(4)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后,可教他们快速阅读,并适当做笔记,以增强阅读效果,提高阅读能力。(5)告诉学生可以默读,也可以朗读。低中年级主要是朗读,高年级主要是默读,朗读交替进行,边读边勾画出重点词句。

四、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

教师要始终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场所。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压缩教师活动的时间,把大量的时间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阅读,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切实做到人人练,反复练,在训练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让我们的教师从多方面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促进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并从中获取他们健康成长需要的精神食粮。

上一篇:节能环保应急预案下一篇:新任职教师实习总结报告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