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心得体会观后感

2024-12-23

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心得体会观后感

1.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心得体会观后感 篇一

核心价值观的本色与力量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武士碰到一个和尚。武士拦住和尚,很不礼貌地说:“唉,告诉我天堂和地狱的区别”。和尚没理他,继续往前走。武士拔出佩剑再次拦住和尚说:“你对我这么无礼,不怕我杀了你吗?”和尚看了武士一眼,平静地回答:“阿弥陀佛,这就是地狱”。那武士一愣。他虽然有些粗蛮,但悟性挺高,似乎一下子明白了什么,赶忙向和尚道歉并表示感谢。这时候,和尚微微一笑,又说话了:“阿弥陀佛,这就是天堂”!有时候,天堂和地狱只是一念之差。这一念是什么呢?主要是善恶之念、美丑之念。而善于恶、美与丑是两者截然相反的价值理念。当善和美的价值理念落户灵魂的时候,人间就会像天堂,当恶与丑的价值理念困扰人心的时候,人间就会更像地狱。

党的十八大把“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文化强国建设的首要任务写进大会报告,并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究竟什么是核心价值观?它有何作用?怎样把“三个倡导”落到实处?……这些问题是本次讲座将要与大家讨论的内容。

一、价值观的本色

(一)价值观是什么?它以什么形式表现出来?从学术角度来看,可以说“价值观念是人们关于某类事物的价值的基本看法、总的观念”。通俗的解释就是:

1、价值观是一种认识和判断事物的价值标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对某些事物或对象发表看法,评论他们是否重要、是否正确、是否合理、是否可取、是否真善美、是否符合我们的意愿和原则,简单地说就是对我们是否有用,等等。我们作出这方面评价时所采用的内在的价值标尺,就是价值观。比如,当一个过路的青年义无反顾地跳入池塘去抢救失足落水的儿童时,有人说他冒着生命危险救人的举动很傻;也有人说他很勇敢、很善良,也很美,值得赞扬;还有人不置可否,悄悄躲开不加评论。三种不同的态度或对待方式,就隐含了三种不同的价值观。不管是哪种方式,都是拿外在的事物、对象和行为与自己内心的价值标准作比较,从而得出自己的判断。不管他们站在哪种立场上,都运用了自己内心的个人价值观。

2、价值观是指路的明灯照亮人们前行的道路。人们的行为受自己内心的价值观的指引。著名组织行为学家罗宾斯说过:“价值观通常影响一个人的态度和行为。”通俗地说,价值观就像是指引个人和群体行动的明灯,照亮人们作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道路;也像一架天平,是人们用以衡量某种对象、事件、人物或行为的价值是大是小、是对是错的衡器。按照价值观的指引,当面对某种选择时,人们从内心深处就知道该怎样做和不该怎样做,知道 怎样做是合理的怎样做是不合理的。因此,从一个人所持有的价值观,我们就能对他的思想、情操、信仰和行为等做出判断,就能够知道支持他从内心做出决定的那个重要价值支点是什么,知道他信奉什么价值、采用什么样的标准。

(二)价值观的形成。有人可能会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理因素在价值观形成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也有人可能会说,“文化即人格”,历史因素和文化因素在价值观形成中起到了支配下的作用;还有人们会把目光投向政治的、经济的或者其他因素,强调它们在价值观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事实上,价值观的形成受到遗传和环境两大类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说,人们价值观的形成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家庭的、社会的和学校环境中来自父母、长辈、教师和同辈的生活影响,也有个人所获得知识积累、文化观念和思想启迪,还有来自政治、经济、法律等领域的思想、政策和机制等因素的影响。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不可能只是某一方面因素的影响,也不会只有少数几种因素在其作用。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会形成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定势,不会轻易改变,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在特定的环境下是价值观也是可以改变的,如环境的改变、经验的积累、知识的增长等,尤其是重大的、突发事件的发生。如李连杰在马尔代夫发生的那次惨绝人寰的大海啸中遭遇,促使他重新对人生的价值进行了思考,促成了以后“壹基金”的诞生。

(三)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价值观紧紧地和人及其思想结合在一起,渗透在人们的言语、思想、行为和生存活动之中。特别是人们的生活价值观,基本上是和人们的生活内容结合在一起的,平时人们不经意的日常生活都体现着某种价值理念。

1、语言文字。语言文字体现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生存习惯,体现了中国人的价值观。秦始皇统一了六国,采用了小纂作为统一的字体,实现了文字的统一。

在以后的民族交融中,各地人的语言也慢慢融汇了,慢慢出现和巩固了能体现中国人共同价值观的普通话和方块字。普通话和方块字是经过历史上的方言和字体的慢慢演化而形成的,里面包含着各地人的贡献,包含着他们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价值认知,因此,我们说语言文字体现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生存习惯,体现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国家”二字在 2 中国古文字中所分别蕴涵的意义,即“一个持戈的士兵守卫着一个由人口和土地构成的疆界”和“片瓦屋檐下的猪豕生活的地方”。

从“國”字的解释中,人们知道了国家有疆域,有人口,必须有士兵来守卫疆土,从而获得了一种土地和人口上的认同感,获得了对国的保卫意识和边界意识。从“家”字的解释中,人们知道了家乃是人和家畜共同生活在一片屋檐下,使人产生一种温馨、温暖和祥和的家园感。这种文字中所传递的不仅仅是中国人的思想和传统,同时也是中国人关于国和家应该具有的基本价值观。

2、饮食服饰。前不久,有一部反映中国各地饮食和烹调艺术的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A Bite China)在国内外引起强烈的反响。很多看过这部纪录片的人都被片中所介绍的中国人的烹调智慧、中国各地的美食和中国人饮食的背后所包含的生存智慧、生活经验、精湛技艺和价值观念所触动。在中国五彩缤纷、琳琅满目的美食之中,有着中国人百年来流淌着的情感、思维和价值观。饮食如此,服饰也同样如此。旗袍、唐装、中山服;开襟、水袖、大马褂潜藏着风俗习惯与文化追求,也裹挟和包藏着价值观。

3、在建筑景观、哲学思想和文学艺术中同样也展示了人们的价值观。城池、宫殿、庙宇、寺观、佛塔、民居、园林;儒家、道家、佛教;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它们与语言和饮食服饰一样,都是对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中某些方面作出的价值思考和价值判断的写照。价值观是抽象的、潜在的,只要留心留意,它就在生活中,就在人们身边,并最终通过人们的言行而表现出来。

二、核心价值观的力量

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价值观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代表着价值观体系的基本特征,体现着价值观体系的基本价值倾向,也是一种文化区别于另一种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念。通俗的解释就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价值排序或价值选择中,排在第一位或前几位的价值。

裴多菲有一首著名的价值排序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生命、爱情和自由对任何人都是极为宝贵的核心价值,如果这些核心价值发生矛盾只能从中选择一个最核心价值的时候,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选择。裴多菲选择了自由。

核心价值观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 他主编的《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一书的前言中叙说了一件事:在20世纪90年代初,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浏览了加纳和韩国在20世纪60年代初的经济统计数据,惊讶地发现两国当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大致相等,产业结构也十分相近,两国接受的经济援助水平也差不多相等。但30年后,韩国成为一个经济小巨人,而加纳依然落后。为什么两国有这么大的差距?原因有多种。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韩国人珍视节俭、投资、勤奋、教育、组织和纪律等价值观,文化内蕴的价值观是韩国经济实现腾飞的重要推手。

(一)核心价值观的力量首先表现为内在的思想力。“思想力”简言之就是“思想的力量”。有思想才有思想力。思想与思想力不同,思想是人的大脑的思维及其结果。而思想力是思想的一种功能。套用一句大家熟悉的广告语:思想有多远,行动就能走多远。任何一种软实力资源,之所以能够生发出凝聚、感召与同化人心的魅力,即在于它所蕴含的价值观,尤其是核心价值观所具有的能够启迪、激励人对共同价值理想的向往与追求的强大的思想力。

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的根本原因在于它提出了优于封建主义的价值观并付诸实现。相对于以封建剥削和宗法等级为核心内容的封建主义价值观,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提出了以民主、自由、平等和博爱为核心内容的价值观,并力图辅之以资本主义制度加以实现。对此,黑格尔曾给予极高的评价,认为资本主义时代的来临是“一次壮丽的日出。一切能思维的生物都欢庆这个时代的来临。”但是资本主义价值观实质代表的是少数资产阶级的利益,“这个理性的王国,不过是资产阶级的理想的王国,永恒的正义在资产阶级的司法中得到实现;平等归结为法律面前的资产阶级的平等;被宣布为最主要人权之一的是资产阶级的所有权;而理性的国家、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在实践中表现为,而且也只能表现为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18世纪伟大的思想家们,也同他们的先驱者一样,没有能够超出他们的时代使他们受到的限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0页。)正因为如此,社会主义思想的“幽灵”才由此在欧洲徘徊最终形成一场规模浩大、绵延不绝的世界性运动并由此创造了一个崭新世界。20世纪末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复杂的,为后世留下了诸多深刻的教训,忽视核心价值观层面的软实力建设是其深层原因之一。

(二)核心价值观内在思想力外化表现为一个国家或民族对内的文化引领力。即在国家社会发展过程中分清是非、求同存异、化解矛盾、凝聚人心,团结人民群众或民族的成员为国家或民族共同的理想而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所以具有文化引领力:

一方面是因为文化具有群体性特性。文化总是为一群人所共同享有。文化的群体性特性导致其对群体的个体具有约束性以至强制性,个体则对群体的共同文化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价值观的文化认同作用是巨大的。比如春节要回家团聚就是中国人的文化认同。2011年广州有个摄影展,这个被称为如同好莱坞大片的摄影展,展示的是一个摄影记者以农民工为主要对象,从2001年到2010年十年间,在广州开往各地的春运列车上拍摄的100幅照片。看了这些照片不禁让人惊叹,中国人春节团聚信念之强大。实际上,正是春节团聚、孝敬父 4 母、望子成龙等诸多文化理念,将中华民族各色人等凝聚在一起。

另一方面是因为文化凝结着全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核,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其蕴含的思想价值内涵具有独特的文化引领功能。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坚实的思想基础,保证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与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具有理想的感召力,明确了社会主义文化的目标指向性;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有着极强的向心力和生命力,是抵御文化分化的精神动力;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支撑社会主义文化的道德规范,它约束人们的道德行为,进而提升了人们的精神境界,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道德规范力。

(三)核心价值观的力量不仅表现为对内的文化引领力,而且表现为对外的文化影响力。即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对其他国家和的人民、对其他民族的思想和行为以及对国际文化秩序影响的能力。大家知道,任何国际组织的活动规则都蕴含着某些重要的价值观念和原则。认同和接受这些观念和原则是加入这些国际组织前提条件。但这些原则的提出、设立主要是这些组织建立的发起者而不是所有成员,因而,这些原则体现的是发起国尤其是主要的发起国的价值文化,而后来者大多只有认同、接受的义务,而鲜有否定、修改的权利。因而,掌握国际话语权非常重要,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核心价值观力量的体现。

美国人深谙这个道理,不遗余力地在全球传播、渗透他们的价值观。不仅好莱坞电影不约而同地体现美国精神,体现美国价值观,美国人也很注意身体力行,展示美国价值理念。譬如美国新任驻华大使骆家辉的平民化形象,就给中国人留下深刻印象。他乘飞机坐经济舱,出去开会很少带随从,用优惠券买咖啡等一些日常生活行为,均引起热议。很多人认为,这些行为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骆大使也很坦率地告诉中国人,他来中国当大使,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宣传美国的价值观。

十七届六中全会:“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崭新形象和我国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论及中华文化,不少学者和外国人士更多地是针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如2006 年5 月,美国《新闻周刊》评选出进入21 世纪以来世界最具文化影响力的国家文化及其形象符号,其中中国的文化形象符号主要有汉语、北京故宫、长城、苏州园林、孔子、孙子兵法、兵马俑、丝绸、瓷器、京剧、针灸、中国烹饪等。实践告诉我们,在国际交流中,展示我们的历史文化传统的同时,不能忽略当下指引我们发展方向并与优秀历史文化传统一脉相承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缺席和失语,难以让世界找到中华文化的根系和魂魄,不能全面地完整地深层次地把握我们的文化;同时,也会导致我们的对外文化传播停留在过去的历史中,难以让世界看到中华文化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因而,有效地,为中国文化形象注入更多的现代元素是实现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亟须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当代中国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一)为什么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不同的社会形态有不同的核心价值。奴隶社会的核心价值是:人天生就不平等,人的富贵命运是由上天决定的,人人都要服从上天安排。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以中国为例,包括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等等。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是:自由、平等、博爱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等。社会主义是迄今为止人类最高的社会形态,那么,那些堪配这个社会形态的核心价值呢?

众所周知,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积贫积弱,以至于拿破仑把中国描绘成为“睡狮”,黑格尔甚至把中国说成是世界历史的“永恒起点”——总是处于人类童年的发展阶段,也有西方学者把中国理解成“停滞的帝国”,更有人视中国人为“东亚病夫”。正因如此,在世界的许多文化中,“中国”一词往往有一些消极的内涵掺杂其中。譬如,根据巴西《这就是》周刊网站2003年2月19日的报道:“中国”在葡萄牙语中显得有些神秘和陌生,人们习惯用“中国故事”形容离奇曲折、匪夷所思的传说,用“中国耐心”描述那些行动迟缓、有耐心甚至执拗的人。

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在近代的落伍只是中华民族辉煌文明发展史中的一个短暂小插曲。经过中国人民一百多年的浴血奋斗,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再经过30 多年的改革开放。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第一大贸易国、第二大经济体,拥有最多的外汇储备。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相对地位明显提升,解决全球性问题再也不能忽略中国的声音,所谓“北京共识”和“中国模式”越来越引起世人的关注。现在,世界对“中国”一词的理解发生了某种转变:最时髦的说法是以“中国速度”增长、以“中国节奏”发展,以“中国态度”(主要是乐观)对棘手的问题和复杂局面。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仅有经济崛起是不够的,必须伴之以核心价值体系的崛起。核心价值体系是旗帜,指引前进方向;核心价值体系是磁石,凝聚社会共识。在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文化软实力的作用日益显著。作为文化软实力核心内容的核心价值观培育就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从国内情况看,改革开放以来多元价值观的存在亟待整合与引领;从国际范围看,价值观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看,价值观的失落是灾难性的,社会主义的活力在于必须保持价值观的先进性。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资源

建构当代中国社会核心价值观,离不开中外传统资源的批判借鉴。

一方面是对资本主义价值观批判借鉴。资本主义价值观突出个人的主体地位和利益,追求功利,强调平等、法治与民主,崇尚理性以要求人们摆脱对宗教的、自然的、社会的、国家制度的等各种外在权威的束缚,因而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如果抛开自由、平等、互助、竞争、效率、博爱、人权、民主等价值的资本主义性质,它们是人类持久追求的价值目 标,具有普遍的意义。但是,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合理性却又仅仅是一种历史的合理性,它本身暗含着重大的缺陷。如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资本主义价值观偏执一端,片面突出个人的主体地位,割裂了个人与社会的现实的与历史的关系。资本主义自由和平等的价值观在历史上曾起过积极作用,但这种自由和平等掩盖了人们在财产占有和利益上的差别和对立。实际上正是这种差别和对立的存在,资本主义形式上自由和平等的民主政治制度才得以建立。

另一方面是对以儒家价值观为主导的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扬弃。以儒家价值观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是在对天人、群己、义利、理欲关系的关注中逐渐展示自己的价值理念,并在儒、道、墨、法、佛诸派的价值原则中取得了自觉的形态。可以说,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基本特质是一个处处显示着双重特性、双重作用的矛盾统一体,给我们留下了一份具有双重意义的遗产。中国传统价值观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身关系等方面所蕴含的价值理念,不仅具有历史的合理性,而且具有当代价值。中国传统价值观中敬天顺天、珍惜生命的“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体现了对于主客体关系的辨证思考,展示了一种高度的生存智慧。这种智慧,在当今世界的现代性危机面前,对于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的生态平衡,避免两者的尖锐冲突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注重群体价值,突出“义”的普遍性,维护国家利益、整体利益的价值理念有助于保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促进社会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仁爱、和谐、忠恕的价值理念突出了对人与人关系重视,表现出在协调人际关系方面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有助于形成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为我们当代社会化解人际间的紧张冲突提供了重要资源。中国传统价值观强调道德自觉和自身修养,有助于个体人格的完善和理想人格的形成。但是,作为文化核心的价值观是具有社会属性的,中国传统价值观产生的社会基础是中国封建社会,不能不带有那个社会的历史局限性。

(三)当代中国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十八大已提出了“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部署新要求。我们如何解读“三个倡导”呢?“三个倡导”实际上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了三个层次的区分,阐明在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党和国家在国家层面的价值追求是什么,在社会与市场层面的价值追求是什么,以及在个人层面的价值追求是什么。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制度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目标。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一层次的核心价值观在国家与个人之间。以前我们把这一中间地带称之为“集体”,然而,在现代意义上,准确反映这一层面的社会形态,应当称之为“社会”。把这一层面的价值诉求提升到核心层面,表明了我们党的理论勇气和智慧。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一层次主要是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它从个人的政治道德、职业道德以及个人的德性品格这样几个方面,强调了作为一个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民,应当具有的核心道德价值。

12项价值观每一个都要体现出社会主义的本质,都要和社会主义的要求、目标相联系。我们一定要在社会主义层面上理解它们,才能使之成为社会主义价值观。否则的话,它们完全可以成为资本主义价值观,某种意义上,某些东西也可以成为封建主义的价值观。比如,封建社会也讲忠君爱国,我们今天也讲爱国,怎么区分开来?

价值观有两个重要特征:多元性和可变性。这两个特征决定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上一篇:奠基仪式方案下一篇:小学国庆期间安全教育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