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是一场修行

2024-12-11

工作是一场修行(精选12篇)

1.工作是一场修行 篇一

教育,是一场温暖的修行

鹿寨县拉沟乡中心校:吴彩冰

老师们,下午好!感谢校领导给我这次交流学习的机会。在座的有比我工作经验丰富的年长教师,有掌握着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年轻的、富有朝气的新教师,我的发言谈不上什么经验介绍,更多的是粗浅地谈谈工作中的点滴做法。下面简要谈谈我的做法,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1.向课堂40分钟要效率。

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主阵地”,它经历了无数次的变革,但无论怎么变,向课堂40分钟要效率,要成绩,是永远不变的真理。如果我们的课堂效率不高,课后花再多的时间去帮补,可能效果也是微乎其微。(因为我的条件不允许,下班后要回家带孩子,我的晚自习是不能上课的,更不能像很多老师那样可以早读前、晚自习后留孩子补习,所以,我每天的时间可以说只有课堂上的那40分钟)。那如何向40分钟要质量,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是备好课!这是公认的事实。这节课教学目标是什么?要落实的语文要素是什么?我要搭建怎样的支架落实本节课的语文要素?这些都要在备课的时候考虑到的。我会在备课的时候以教学参考书、同步练习,课后习题作为我的方向,在书上把教学流程、教学重难点以及一些需要讲解的词语、句子记录在教材上,一来课堂上提醒自己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二来让自己对整节课有一个整体的规划,环节和环节的衔接……统编版教材它对一课一得有很明显的要求,我们往着这个方向走,一定不会错。

(除了日常每一节课上得扎实、落实单元目标,在复习阶段也要有针对性,也就是我即将要谈到的第二点)

2.加强课后、园地练习,落实语文要素。

对试卷有研究的老师都会发现,我们考试的试题是紧扣每单元的语文要素的。试卷和每课课后练习、园地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指向。这就提醒我们,在平常上好每一课的同时,在复习阶段要把握重点进行重点复习。1.每课的双生字;2.课后、园地练习;3.要求背诵的古诗文……我们在复习的时候可以针对性地出一些小专题,这种小专题量不能太多,一次一题或者一个类别即可,还要有次数的要求,一次不过就换一换内容再继续练习。

3.培养得力的小助手。

得力的小助手可以减轻很多老师的工作。在我们班,这个小助手主要是协助我督促、收集作业。每天早上,班上就安排当天集队前的作业(一般是抄写一遍一篇课文的词语或者要求默写的古诗、日积月累的名言等)这个作业花费的时间不会超过10分钟,完成后由指定的男女组长分别收集作业,上课前交到我办公室。日积月累,每天的10分钟,一个学期下来就是不一样的收获。老师要久不久抽查,让学生有紧迫感,不偷懒。在接近期末的时候,我还会划分一些重点的内容,交代班长布置。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的这条道路上,我们每位教师都有属于自己的教法,虽说从教已是第7个年头了,但由于孩子不同,学科不同,总感觉比较实用的教学经验几乎没有。只是凭借自己全部的智慧和全身心的付出做了我应做的努力。

最后,与老师们共勉:在座的年轻老师们,如果教师这条路是你今后要走的,与其反复地挣扎,受折磨,那为何不趁着年轻的时候,精力旺盛的时候下功夫,让自己在这条路走得更加自如。教育这条路,暖人利己,是一场温暖的修行,愿我们都能用爱浇灌,去发现成长路上不同的美!

2.教育是一场修行 篇二

教育是一场心性的修行。而立之年的我,早已过了年轻气盛、喜怒无常的年龄,但面对班上两三个小家伙时,却发现苦口婆心的讲道理他们是过耳不闻,千方百计的去引导最终也是我行我素,有时候也会忍无可忍地气愤、批评,但在他们一觉之后也会收效甚微。面对有些小家伙们一次次的作业欠交、上课讲话、玩东西、完全没有上下课的概念,当屡次耐心的提醒、谈心,积极的正面教育完全失效时,自己的耐心也在慢慢地消退,而小家伙们还是外甥打灯笼——照舅(旧),自己反而整天被负面情绪所影响,犹如困兽之斗,焦躁易怒,课堂被打乱,作业收不齐,任何的风吹草动都能影响一天的心情,同时还有一种深深的挫败感。但慢慢适应了教学环境和逐渐了解这些小家伙后,我发现他们每个孩子都很特别,他们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和家庭环境息息相关。他们都有属于这个年龄段的纯真、可爱、暖心、善良的天性。这让我不断的反思:成长是一个缓慢而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家长、老师的陪伴、关爱和教育引导,成人尚且人无完人,需要不断修炼改进,更何况这些懵懂无知的孩子呢?而我却拿成人的标准来苛求这些孩子,着急地想看到他们过快的懂事,缺少了等待他们慢慢长大的耐心和信心。想到这,我的心情平静了很多,没有了刚开始的急躁和抱怨,遇到孩子们的小问题和小错误,也把它们看成孩子们成长的印记。慢慢地,我收获了很多以前忽略的快乐和幸福,省去了很多莫须有的烦恼和压力,和孩子们也越来越亲近,也赢得了他们的喜爱和信任。

教育还是一场智慧的修行。因为教书育人会影响人的一生一世、世世代代,可能是人类最任重道远的事业。而在这条道路上,没有亘古不变之法,只能借鉴前人经验,不断地增加智慧才能培养好每一个人。如何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获、乐学好学,这需要我们教师去学习探求教学方法,而在这个方法的选择中,始终要掌握小学阶段学生的学情和年龄特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为前提,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以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来衡量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如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这需要我们教师事必躬亲,循循善诱,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则和强有力坚定不移的执行,可以在不断地强化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而如何让学生积极的去遵守而不是被动地要求,则需要我们集思广益,运用各种奖励、激励措施;如何让孩子们明理知耻、守礼行孝,这更需要我们教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在小学阶段,家长和老师就是孩子的一面镜子,教师的一个小小的习惯也会影响孩子们的一生;而上述一些都需要我们用智慧来导航,所以我们教师应永不放弃对教育智慧的修炼,终身学习,潜心为学,为学生示范风骨与风度。

教育是一场修行,“路漫漫其修远兮”,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应以纯净的热爱和天真的勇气来诠释教育的内涵,坦然面对寂寞,才能收获未来的桃李花香。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文萃小学

3.人生是一场修行美文 篇三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各路神佛陆续登场,三千繁华扰攘。纷纷乱乱,这边风尘未散,那边炊烟又起。这场战乱由不得你说开始,也无法罢演,太多牵绊放不下,轻易间便让你手足无措……

谁不知现世安然,岁月静好,谁不想静守简单流年。只是我若不忍心伤别人,别人又怎肯放过我,佛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何谓佛?何谓魔?人生在世只数年,我不奢求幸福,只求活着。小心翼翼的守护着我想守护的,佛挡杀佛,魔挡杀魔。我若放下屠刀,别人将会从我的尸身上踏过,陪葬的是所有我在乎的,和在乎我的。我多想做一个仙子,不食人间烟火,从容不惊,优雅自若。我多想一身素衣品香茗,看风景。只是在这人世中如何不食人间烟火。只是在这凡尘里怎能不染尘埃。于是我拿起屠刀,清眸蒙尘,看天空变成了灰色。人生是一场修行,修的是如何无情,人生是一场修行,修的是如何深情。

谁说人初生时是不懂温柔为何物的,随着欲望和需求的增多,经历了人情世故,我们学会了温柔。学会了对自己温柔,学会了对别人温柔,温柔的得到我们想要的。

在踏入这个红尘的第一步时,便开始了我的修行,一路征程。

这个世界是如此奇妙,而我知道的又是那样少,我像一只贪玩的猫,用最原始的方法感知这个世界,去探索一切未知。我触到光是暖的,我嗅到花是香的,我看到水是清的,天是蓝的。沐浴阳光,轻嗅花香,我想能活在这样的世上真好。我继续往前走,夜是黑的,雨是冷的,原来光会将人灼伤,原来美丽的东西是有毒的。我怕了,想回头,却发现找不回来时的路,前方不知有多少凶险是未知的,后面便是深渊万丈,退无可退。我只好对自己说,雨过才是天晴,前面定是柳暗花明。我展开尚未丰满的羽翼,一直向前,义无反顾。看尘世浮华,看芸芸众生。遇到了许多人,都匆匆的赶着自己的行程,又有许多人在我身边驻足,听说抱着各种目的,听说怀着各种诡计。我只知道他们的怀抱是暖的,只要他们愿意驻足,我便欢迎,满心欢喜。有些事明知是错还去做,因为不甘心。有些事明知是错还去做,因为习惯了。不出意外下了一场雨,雨水打湿了眼眶,迷离了断肠忧伤。风无止,雨不歇,落红扫了满阶。风雨无情伤的只是我的身,他们伤的.却是我那一颗透明的玲珑心。没有选择的,我继续往前走,带着满身伤痕。远处天边现了一道虹,光彩夺目。

我风雨兼程,几经坎坷,一侧首,桃花尽落。

跋山涉水,路过千山暮雪,看尽世间涛浪,满目苍凉。一回头,老了五百岁。累了,倦了,不想再去找传说中的幸福了,停留在一座城池,然后日日老去。推开了一座有桃核盛开的城,抬目,只望了一眼,便是万年。桃花灼灼燃亮了清眸,早知幸福在这里,当初何必苦苦寻觅,我一定早早的赶到这里。幸好,现在不算太晚。

为他,我挽发梳妆,为他,我著红妆,为他,我洗手作羹汤,为他,我折断双翼不再飞翔。今生只悉心静守一座城,在多少个云淡风轻的日子,我们共赏日升日落。在多少个花前月下,我们共看青山长河。我想这大抵便是岁月静好吧,我想我们会这样幸福下去,直到天荒地老吧。我想……。我眼里只有满满的我的幸福,连桃花什时候落了也不知道。我就那样笑着,唇角灿烂的让天地也黯然失色,一切都那样美好,像放了一场烟火。他说:“这个城内的落雪最美。”他说:“我要陪你看一场最美的落雪”。我问为什么是一场而不是千千万万场呢?他笑着说我傻,是啊,我真傻一生还那样长,我们多得是时间看雪,只怕有一天会看倦了呢。

此后,我日日等待,夜夜祈祷。终于天空暗了下来,我那颗琉璃心,却在晦暗的天空下大放异彩。我的爱情终于开了花,在风雪来前。暮霭沉沉中,我看到他匆匆赶来,我张开怀抱迎接,看他残忍的窃了我的心,又走的那么决绝。我连唇角的笑都尚未敛去,连心痛都没来得及。天空云在混乱的飞,耳边风在肆无忌惮的吹,我默然不动,只觉浮生若梦。只刹那,却恍惚了一生。朦胧中天空飘起了雪,那样洁白,不染任何尘埃。我仰起头看雪花一片片飘落,那么凄美决绝。轻如羽翼的雪花落在我的眼里,冷疼冰寒,忍不住的落了一滴泪,被淹没在漫天飞雪内,没有悲喜,我在欣赏漫天流雪的美丽。

下了几天几夜,倾了一城雪,埋葬了所有的过往,连同我一起。我缓缓的阖上明眸,默默的向一切告别,这样也好,比起一人忧伤以终老,我更喜欢这样的结局。闭上眼一生的记忆在眼前一一闪过,浮光掠影,我漫长又短暂的一生。我仿佛又看到了那个不谙世事的我,有那样一双清亮的眸子,一眼望见底,踮着脚好奇的嗅着艳丽的花朵,美好的让人心疼。时光流转那些我曾经过的路程,一个个片段闪过,每个片段里的我都不相同,或许于别人看来越来越美丽,可我却觉得越来越狰狞。空气越来越稀薄,我看到光一点点的远离,越来越寂静,我感不到一丝疼痛。仿佛触到了另一个世界,没有一点声音,没有一点光,安静祥和。再也不会疼到窒息了,再也不用忍受蚀心的寂寞了。阖上眸子,唇安然的笑着,最后一秒,在这世上的最后一秒,看到的影象还是他的微笑。我不后悔遇见他,我想一定是我不够好,比不上那个让他甘愿窃我心的女子,一定是我没有用,没能成为他的女子,如果再来一次,我还是会选择再一次与他相遇……。

4.读后感《成功是一场自我修行》 篇四

——《靠自己成功》读后感

成功,是世间每一个人的渴盼,是每一个年轻人找寻的最美归宿。但凡成功者应该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心得体会,而更多无法收获成功的人则未必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近日,阅读了美国成功学的奠基人奥里森·马登的著作《靠自己成功》,受益匪浅,与大家分享感受体会。

本书作者本人的经历,就是一个成功学的典范。他3岁失去母亲,7岁时又失去父亲。他在农家当过十多年雇工,做着繁重的工作,饱尝别人的冷漠和白眼。就在连他觉得自己就将这样失意地生活一辈子的时候,一本《自己拯救自己》的书让他顿悟了,而命运也就从此改变。改变了自己命运的奥里森·马登用自身的经历和感悟撰写了大量的作品,他希望这些文字去鼓励更多的年轻人,让他们和自己一样实现抱负,收获成功。

在奥里森·马登的这本书中,共分四个篇章。第一篇章为认识自我,第二篇章为对自己进行投资,第三篇章为修改决定成败,第四篇章为成功之路。四个篇章串起来,其实就是一条稳步走向成功的道路。

首先,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必须能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因为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才能抛下自满或自卑,才能准确的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才能不断弥补自身存在的不足,才有可能收获属于自己的成功。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就是一个能正确认识自我的人。他追求留学未能成行,却让他找到了创业的路径;他自知自身的缺点,漂洋过海找回比自己优秀的同学来一起创业,纵使这样做让他备感难

堪和痛苦。

其次,成功是自我投资累积的过程。当今时代早已是信息爆炸时代,社会生活瞬息万变。一个一成不变的人,不管他原先有多么优秀,也会迅速会被这个时代所淘汰。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更新理念,才能永立潮头,才能收获长久的成功。美国苹果之所以在数码行业中立于领袖地位,就是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不断创新;而创新就是对自己进行不间歇投资的结果。

再次,培养更能接近成功的个性。每一个个性都不是天生的,都是后天形成的,也都是可以通过毅力来进行克服和培养的。所以个性不是失败的借口,任何一个渴求成功的人都应该积极进行良好个性的锤炼,让自己更近地接触成功。由怯弱到勇敢,由犹豫到果断,由消极到积极,由脆弱到坚强,由莽撞到冷静,每多培养一种优秀个性,你就离成功更近一点。

最后,归纳总结,让成功成为一种常态。每一种成功其实都是不可复制的,但所有成功都有一些共同的因素。如果我们能找到这些因素,我们就能让成功更强大,我们就能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当许多人走到人生的尽头时,总想再选择一次,他们认为那样自己就会更加热爱生命、更加努力;然而生命只有一次,所以我们必须抓住人生中的每一次机会,才会不再抱怨,靠自己就能获得成功。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许多许多,走向成功,不仅要想,更要去做,还要会做。我们只要抓住人生中的每一次的机会,有困难克服它,进行一场走向成功的人生修行,就会获得完满人生。

5.陈晓松:艺术也是一场修行 篇五

先生1932年出生于北京,三岁始在其父的启蒙下吟诗临帖,抗战时期随家人迁移到河南,1952年毕业于河南美专,随后到西安教学,从事了50多年的美术教育工作。

书香门第 家学渊源

画室主人陈晓松40岁上下,中分齐腮的头发透出艺术气息,黑框眼镜后的一双眼睛透出沉思的光芒,脸庞肃然沉静,两颊微微泛红,他热情地招呼我们进了内室兼会客室,每一件家具看似简单随意,却蕴含艺术的韵味,倒茶时晓松为我们娓娓介绍茶杯是手工烧制的陶艺,前后挂的两幅画是这次艺博会参展的风景系列,名为《干涸》。

在艺术探索中发现自我

陈晓松初中时就展露出绘画天分,但在文化课方面并不突出,老师建议陈晓松学画画走艺术道路,于是陈晓松的父母给他找了在当地最正规的一个美术老师,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一个老师学画,很顺利地,陈晓松初中毕业就考上了盐城师范的美术专业,读了三年后分到一个重点小学做美术老师。

做了两年陈晓松感觉好像不是自己想过的日子,最主要的是很郁闷,想继续画画又画不上去,不知道该怎么突破,就和家里商量想继续深造,决定报考华师大艺术系,由于文化课丢下时间太长,第一年没有考上、第二年就通过了。

毕业后晓松一开始在公司里做过、在美校也做过3年老师,始终觉得还是想抓紧时间走自己的路,当初留在上海的目的是想专门画画的,于是他就离开单位走专业美术道路。

一开始走纯艺术的道路是非常辛苦的,但陈晓松还是在朋友、老师、家人的支持和鼓励下一步步地过来了,因为当时画画的脉络还不是很清晰,收藏的价值不够,没有人买画,还得去做一些兼职比如去朋友办的高复班上课,以维持现实生活的需要。到了07年左右陈晓松才开始有一些感悟,画出了最早的一些和背景文字有关的油画,这批画大部分被买家收藏了。

陈晓松说,由这批画我开始有信心了,领悟到目前走写实的道路比较符合我的性格,比较安静,因为画写实的画需要沉得下去,花时间慢慢画,正好贴合我的特点,这么多年所受的科班训练的技巧也应用得上,从这时起我才开始真正转变为一个职业画家。

陈晓松回忆,09年我去了一次西藏,画了一批西藏的画,即“风动系列”,颜色比较亮丽,比较强烈,画完后也做了一次展览,但老师、朋友们看了后觉得不好,当时还觉得不太服气,但回来后想想确实是不好,主要是失去了自己的灵魂,受到了当时市场、外界的一些影响,太想形成自己的风格,但恰恰是刻意地去追求它,反而把它失去了。

这以后我反思了一段时间,很迷茫,甚至也可以说很痛苦,这时候我北京的一个老师告诉我,你有没有想过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应该问你的内心,你是什么样的人就应该怎样去表现。

我继续思考,这时期也接触了一些朋友特别是一些信佛的朋友,对我影响很大,我以前虽然多少也接受佛教,但没有具体地去了解,我开始尝试着去看书、和他们接触,去了解佛法,逐渐对我有了一定的改变。

在2012年底,我画出了风景系列的第一张画,就是这张《干涸》,我想减弱色彩、尽量画得淡雅,表现一种空灵安静的感觉,这是河面上静静泊着的一条船的船尾,船板上放了一个捏变形了的红色可乐易拉罐,这张画参加了多次展览,反响不错。

很多专业人士、收藏家都看中这幅画,他们问我为什么画这幅画,我说主要是反映我内心的一种矛盾冲突感,我认为我们坚持的许多美好的东西都失去了,特别是我们生活在上海这个地方,有很多好的地方,但在背后又有许多无奈的东西,这是大环境造成的,我们祖先很多优秀的东西都失去了,我画的这个木船象征一种传统,我们坚持的传统的东西没有了,而我画的这个易拉罐不单单是在色彩上形成一种反差,也是现代工业生活的一种象征,表达我内心的矛盾冲突。

这幅画第一次参展是去年的艺博会,反响非常不错,还有一些报刊杂志包括《南方周末》在介绍艺博会的时候把我这幅画登了上去,主题是“第16届艺博会中青年艺术家作品受到关注”,我感到备受鼓舞,因为艺术收藏界对画家的评价要关注他发展的脉络,从早期到现在的一个成长过程,所以这也是对我的一种肯定。

画出第一张以后,我开始有点感觉,又重新回过头去画了一些西藏的风景,虽然以前画的“风动系列”的画大部分也被别人收藏了,但我是不满意的,现在我就不像以前那样画了,在色彩、画法上都有改变,这回我的老师、专业人士包括一些名家都认为,这些画有点意思,是你的风格。

我现在的状态就是一个人关上门在画室画画,不关门的话有人会自己进来,有时会听听音乐,累了就看会书,虽然外面很热闹但被隔绝开了,我始终在很安静的状态下画画,所以很多朋友觉得我的画面有一种很静的东西,有一种空灵的感觉,还有的人感觉到了禅意,这也和我学佛有关系,我认识了一些朋友包括我的太太都是学佛的,非常有缘,近年来我也经历了一些事情,像去年我的亲姐姐去世了,只比我大两岁,对我的冲击非常大,当我从佛理上去思考,理解了人生无常,才能够看开这件事情。2012年我一直不能画这种很静的画,直到年底才沉下心来画了《干涸》这幅画,包含了我对人生的一些领悟。

到了今年,我逐渐地整理思绪,越来越具有一种强烈的感觉,一口气画出了一批十几幅风景系列的画,有几张已经被收藏了,这批画得到了老师和其他专业人士的认可。我对自己的画认为虽然表现了空灵静谧,但还存在不满的地方,我觉得我画的山力量感还不够,有点秀气,前阵子我特地去了四川阿坝采风,感到很震撼,接下来我要画几幅尺度比较大一些的画,可能要明年才能看得到,重点还是表现自然、生命的状态,但会体现一些新的思考和感悟。

nlc202309040338

陈晓松说,我很享受画画的过程,觉得很开心。明年我会有一些任务和展览,我要去北京参加一个群展,今年的艺博会开好我们总结了一些得失,准备明年尽量完善。

目前的状态下,我对于人生的态度是“珍惜当下、懂得感恩、认真工作”,大家都知道“人生无常”、“人生苦短”,但碰到一些事情又会执着、想不开,平添烦恼。绘画让我安静,学佛更让我安静,对我的绘画起到了推动作用,生活在上海这个快节奏的城市里,每个人都不容易,更需要自己懂得去调节。

艺术要坚持正能量

对于艺术界各种不同风格、不同画法,陈晓松认为应该包容,百花开放、各种意义的风格都应该存在。艺术界也存在一些不讲道德的现象,有些当代艺术画得比较丑陋、恶心,我是绝对不会去做的,我们要坚持真善美的东西,并让更多的人在我们作品中感受到真善美。佛家讲因果,你这样做肯定会有后果的,种善因得善果。有些艺术家也做行为艺术,有些还很恶心,对于这些我是很排斥、很不屑的。

有些当代艺术丑化中国人、丑化中国文化,这些东西迟早会出问题,不排除有些艺术家是批判性地去做一些作品,有一种使命感、责任感去做,让更多的大众认清问题的实质,但有些人是迎合国外的画商去画一些比较色情的东西,几年前这种现象很多,纯粹就是为了钱。

问到对于财富的看法,晓松认为只要把作品真诚地做好,让更多的人喜欢,必然会带来相应的回报,和商业的合作我也不排斥,但是有一点,我不能为了迎合画商画一些违背我自己的东西。我的财富就是我的作品能够得到别人的喜欢,能够进入更多的家庭,这也是我非常荣幸的。我现在是专职画画,我们工作室房租也很贵,我的作品画出来当然希望别人能收藏,但我随缘,喜欢的人自然会收藏的。

画画最重要的还是真诚,你骗得了一时你骗不了一世,有的人说有钱人反正不懂,但你最起码要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毕竟也有一些眼光很独到的收藏家,成功人士,真正吸引到一些高端客户,他们不是我们所想象的“土豪”,他们往往受过很好的教育,有教养,有文化、有眼界,他们会挖掘什么是真正好的作品。

对于未来的发展,陈晓松充满自信地说,艺无止境,我对自己有一个“十年计划”,我只要努力地去做,肯定会不一样的,现在缺的不是机会,机会很多,缺少的是自己的坚持,在1号美术馆做展览的时候我特别有感触,我的画在里面一下子能够被突出来,得到别人的关注,反响很好,我坚持的那种特点受到了肯定,那种感觉就是——这条路走对了。以后我能达到什么样的水平不太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十年后,我走得比现在要远多了。

今后,我除了花大量的时间在作品上,每年会花更多的时间去贴近自然,有一个老师说过,你拜的不单单是一个名家做老师,还应该以自然为师。还有就是多跟比较有正能量的人接触,不单单是美术界的,和他们在一起会给你带来很多有启发的东西。除了画风景和静物外,我可能还会进一步画一些人和景物的搭配,多方面做一些尝试。

伴随陈晓松的艺术道路的发展,有一位老师一直给予他指导和帮助,陈晓松说,我在盐城师范的老师王荣现在在北京中国油画院,非常成功,曾师从中国当代写实主义油画新一代领军人物杨飞云,王荣老师的作品前年被胡锦涛总书记选作国礼送给丹麦王室。

他一直在艺术道路上鼓励我,不同阶段都给予我指导,总结优点、指出缺点,从这一批作品他开始认可我,主动要求我积累起来,到时候推荐作画展。大学时期的张定钊老师对我的帮助也很大,还有一些名家如魏景山老师等也指点过我。

王荣老师在北京高碑店投资建了一个中国爱德艺术院,集艺术培训、艺术收藏、展览、艺术交流于一体、包括一些慈善活动,明年4月份有一个开馆展,王荣老师让我送两幅画参展,和名家作品一同展出,最让陈晓松佩服的是,王荣老师每年都捐助100名失学儿童,一直坚持在做,陈晓松和爱人近年也加入了捐助失学儿童的善举,为慈善事业尽一己之力。

说起老师,陈晓松充满感恩之情,当初盐城师范的同学依然在走美术道路的只有我一个人,华师大美术系同学走职业画家道路的也只有我一个人,其他同学都有其他工作,附带画画,没有老师的帮助和支持,包括我的父母、去世的姐姐、我的太太,没有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我的艺术道路很难走得下来,经历十多年到现在,我已经有一种责任感,积蓄力量准备再往前尽力突破。

谈到获奖,陈晓松说看得很淡,现在很多评奖存在猫腻,前不久举行的上海美术大展,获奖的前面几个都是美协的关系户,甚至还有一个是将军指定的,中华艺术宫摆的画都是上海的同一拨人的画,说不定下次又换上另一拨人。美术界有一个现象,就是体制内和体制外互相不买账,当代艺术的四大金刚徐冰、谷文达、蔡国强等原来进不了主流圈,后来是在国外受到重视之后,反过来又被国内接纳了。

所以很多人不在意国内的官方展览,这种现象全国都有,无可奈何,陈晓松认为,只要我们把作品做好,有很多的机会可以展示,因为关注艺术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人收藏画作并不问学历、出身、获奖,而只因为被画打动了。

目前,陈晓松的《干涸》在美术馆展出时被定到12万左右,还有另外小一点的画作是五六万成交了,有些人包括美院的学生给自己的画动辄定价十几万,没有人买也是徒然的,陈晓松觉得自己的画能够运作到这样已经不错了,相对于自己的年龄来说,绘画路还很长,以后作品会更加成熟。如果想近几年作品就要大卖,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陈晓松表示,自己现在心态很好,每年卖掉一些画,房租、生活没问题,能够坚持做艺术,就很好了。

近来陈晓松的画参加展览频频受到关注,这对他是一种鼓励,明年在莫干山路的M50创意园有一次展览,表现自己的学术思考和态度。和有些纯商业的画家只追求市场效应不同,陈晓松认为绘画还应该不断地在学术上探索和追求。

很多画家有一定的人生经历后,展现在画作上会有一定的升华和改变,王荣老师后期的作品变化很大,画面加入了很多抽象元素,尺幅很大,探索新的绘画风格,人生经历了很多事情之后变得更加自信、大气。王荣老师嘱咐陈晓松,一定要坚持正能量的东西,坚持表现真善美。

6.人生就是一场修行 篇六

修行是一条路,而路的尽头是智慧。

佛说:修行是走一条路,一条通往我们内心最深远处的路。而在这条路的尽头,我们可以找到一种智慧,这种智慧能够让我们了解到生命的真谛。

人生是一场修行:每一个爱你的人,每一个恨你的人,每一个你爱的人,每一个你恨的人,无论是爱之深,抑或是恨之切,他们都是你人生中的一段经历,他们都在“帮助”你成就、完全你自己。修行是痛苦的,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不会总是一帆风顺,更何况修行本身这个概念就足够痛苦了。因为它意味着你不得不自己去面对种种“不愿意去接受”的局,并咬牙去接受,经历拷打,完成自我的升华。修行的道路上,没有失败者也没有成功者,只有一段又一段各式各样的人生,无论哪一段,都足够绚丽多彩、苦乐参半。

人生之修行在于舍得。有舍方有得。试想:得非所欲,舍亦非所愿,该是一种何堪的心伤。

人生之修行在于承受。人生需要承受,只有不断地承受,我们才会不断走向成熟,收获生命的欣喜。承受,使我们走向美丽和成熟;承受,更加彰显出生命的辉煌。

人生之修行在于坚持。没有谁会知道明天的样子,也许是今天的复制,也许是昨天的粘贴,但是既然你选择了远方,就风雨兼程吧!

人生之修行在于包容。行包容他人之举,是一种智慧,因为你在欣赏他人的同时,也在不断提升和完善自我。只有领略到了其中的滋味,真正地拥有那份广阔的心胸,那份坦然,那份自然,才是真正的踏上了修行之路!

人生之修行在于淡定。人生的道路是曲折坎坷的。我们有过成功,也有过失败;有过快乐,也有过痛苦;有过狂风暴雨的摧残,但也有过艳阳高照的沐裕面对这些,我们无需大喜,也不必大悲,因为这本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需要用一种淡定的心态去面对。

人生之修行在于超脱。我们所处的世界,车水马龙、霓虹闪烁、香车美女、别墅洋楼、鱼翅燕窝、鲍鱼熊掌。在这样一个充满诱惑的时代,面对这一切,人们便不能自己地浮躁起来。似乎我们什么都想得到,似乎这些在我们心中都是最美的。(人生感悟 )那我们的心灵呢?我们应该让它安静下来,还它美丽。只有拭去心灵深处的浮躁,才能找到幸福和快乐。

人生之修行在于感恩。感恩生活,感恩网络,感恩朋友,感恩大自然,每天,我们都应以一颗感动的心去承接生活中的一切,因为我们毫无残缺的活着!

修行有很多内容,特别是今天,面对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人类比任何时候都要经受更多的诱惑。如果不能有一个正确的是非标准,不能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我们都随时可能成为欲望的奴隶,从而在人海中迷失自己。因此,每天每时,我们都要记住:我们是在进行一场修行。

戏如人生,人生如戏。我们每个人既是自己人生的导演,也是一生的主角,而如何以自己为主角,导演一部精彩的人生之剧,关键在于各自的修行。

让我和你一起踏入修行之路,一条通往人类内心最深远处的道路。而在这条道路的尽头,我们就可以找到一种智慧,这种智慧能够让我们了解到生命的真谛,使我们的生命达成充满了喜悦的圆满状态。

修行路上你和我:

7.利用读书和写作来一场修行 篇七

其次,阅读方式的创新,使得我们能够更加便利地利用碎片时间。上下班通勤、电梯里、吃饭时、甚至走路的时候,都能够看或者听。这对资料的输送者提出了空前高的要求,视听效果清晰、资料精干有料、形式灵活搞笑,能够在短时间内让阅读者或者听众获得更多的信息,引起兴趣,这才是他们要做的重要的事情。

方式、场合、途径、碎片化时间的利用,都为我们的读书带给了极大的便利。作为一位读者或者听众,剩下的时间就是坚持了。能够从自己最感兴趣的资料先开始,从兴趣引导,养成习惯,然后再逐渐地涉猎较为深入的层次。久而久之,当阅读或者听成为一种务必必然的需要,那么读书的习惯也就坚持下来了,长此以往,你会不知不觉间觉得自己的思想深度得到提高,知识面也得到了拓展。

相比较而言,写作对个人是更大的.挑战。要明白如今的社会,我们动笔的时间和机会是越来越少了,提笔忘字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同样地,方式、场合、途径、时间等条件的创新,使得写作的条件也越来越便利。比如说方式,此刻已经很少有人提笔来写字了,工作中和大多数场合人们用电脑来进行打字,如今输入工具的日新月异,使得用手机、语音进行写作和输入变得更加快捷,这些便利条件为下一个因素——场合的创新带给了机会,因为我们同样也能够利用在行走的时候,休息的时候,甚至吃饭前之后进行写作,最后统一汇集到电脑上进行修改完善,修改和整理。这些工具的创新使得写作能够随时进行,也便于及时捕获那些灵感的瞬间,和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坚持下去,要不了多长时间,你就会发现自己的文字功力在原有自己以为的基础上又获得了更大的进步。

不得不庆幸我们所处的时代,所有的客观困难都透过技术手段都一一解决了,真的没有什么借口了,最后摆在我们面前,最大的困难就是——坚持。

关于坚持,因人而异,能够给自己树立一个小目标,日积月累。也能够确定一个完整的、长期的目标,一天一天去攻破它。甚至能够昭告天下或者身边的人,请求他们来监督。当一件事情和个人的信用甚至荣辱绑在一齐的时候,会不知不觉的发现这已经成为一种制度甚至使命。

当你坚持的成本越来越低,而放下的损失越来越大,修行的目的也就到达了,因为你已经完全习惯了。

需要注意的是,读书和写作是相辅相成,共同推进的,读书是为了写作积累更好的素材,而写作是对读书的归纳梳理和总结。只有把读书和写作结合起来,这场修行也就完成了。一年以后,也许真的,你的气质从内而外就会发生变化,甚至你会惊讶地发现,你的性格也在不知不觉中朝着好的方向改变了很多。

所以,唯有读书和写作不可放下,生命不息,修行不止。

8.工作是一种修行 篇八

当下的工作,往往被当作走向未来的垫脚石,想起来的时候总有那么多勉为其难。好像只要换一个地方,换一份工作,换一种生活,我们就会过得比现在好很多。我们极力地让人相信:“工作不出色,不是我的错,而是眼前的工作压根配不上我。”

这种态度从何而来呢?大约是起源于小学老师说“你孩子不笨,就是不用功读书”,然后做家长的听了心里很舒服。一个“不笨”的孩子,带着他沾沾自喜的小聪明,一路走来,最终一事无成。这是很多人的人生写照。

工作是一种修行。

这是日本稻盛和夫在他的著作《活法》中的主要观点。他说:“人哪里需要远离凡尘?工作场所就是修炼精神的最佳场所,工作本身就是一种修行。只要每天确实努力工作,培养崇高的人格,美好人生也将唾手可得。”

无独有偶,日本实业家铃木正三说:“工作坊就是道场。”基于对禅宗智慧的深刻体会,他希望人们在工作中锻炼自己的能力,磨练自己的心性,借助劳动来证明自身的价值,并通过工作使自己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

他们所说的,都是一种在日本倍受推崇的“工匠精神”。乍听“工匠”一词,有人觉得它专指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其实,工匠精神有着更深远的意思。他代表着一个人对工作执着、忠诚、精益求精的精神。

其实这种精神,我们不必去向日本学习。翻一翻史书,我们会看到屠夫庖丁怎样游刃有余地杀牛,也会看到卖油翁怎样让油从钱眼里穿过而不溅出一滴。

所谓工匠精神,就是尊重你手中的工作,并把它做到极致。把一件小事做到极致,平凡的你将变得不平凡。

有个河南的小伙子,高考落榜了,只好去做一个打工仔,好几年都一事无成。他对人生没有宏伟的计划,也没有什么出色的技能,除了喜欢做点面食。干脆他就去学习做面食,到专业学校拜师学艺。无论别人怎么说,他只管埋头把自己的工作做好。

一年下来,他已经将手中的面团玩得出神入化,可以双手同时擀出12张饺子皮,可以轻松做出一桌全面宴。

凭着这个独门绝技,他成为了迪拜的一名高级面点师傅,并由此接触到了世界各国的王室成员、政要以及体育和娱乐界的顶级人物。有一回,他给美国前国务卿赖斯表演拉面穿针,一个针眼穿入20根拉面,让赖斯看得目瞪口呆,给了他1万美元的天价小费。

他就是冯三峰。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工作没有高低贵贱,只要你认真对待,它就是你修行的所在。

我们与其抱怨生活,不如试着全神贯注于一件事,然后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锻炼自己的灵魂,进而培养具有深度的人格

一只油腻腻的盘子在你的洗刷下变得光亮如新,一块脏兮兮的地板在你的擦拭下变得清爽干燥,一件小小的工艺品在你的打磨下发出柔和的光,这些,都是你的功德。

长久地做下来,没有一份工作不是枯燥的。然而,有些人退了休还对工作抱怨不止,一脸的疲惫不堪;而另一些则表现得精神十足,意犹未尽。这是因为他们在同样的工作中走向了不同的人生境界。你对待工作的态度,会实实在在影响你的人格和气质。

不要总把工作当成一件不得不去做的事情,把眼前的小事做好,是对自己,也是對生活的一种忠诚。

(摘自微口网)

9.苦难是一种修行作文 篇九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存活于世,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苦行僧,而这漫漫人生路对我们而言就像是一场修行一样,只有感受过了足够的苦难和伤痛,我们才有资格成为一个高僧。因此,荆棘满布的路上即使遍体鳞伤了,我们也要虔诚的感谢上苍让我们懂得了什么叫坚强,泥泞曲折的路上即使满身狼狈了,我们也要诚恳的感激命运让我们明白了什么叫勇敢,唯有拥有了这种洒脱的心态,我们才不会被现实击垮,才不会被黑暗吞噬。

圣人总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这也就是说只有在精神上变得无坚不摧了,只有在思想上真正醒悟了,我们才可以得到真正的解脱,我们才会明白伤痛是成功路上的绊脚石,挫折是成佛路上的垫脚石。因此,失意了请不要伤心,失败了请不要颓废,难过了请不要放弃,受伤了请不要绝望,因为我们只有熬过了寒冬的刺骨,才会迎来春天的温暖。

苦难是一种修行,它会让我们变得更加坚韧,更加无畏,更加无惧,也更加勇敢。最初,马化腾在创办腾讯公司的时候也遇到了不少难题,在官方软件上没有客户愿意聊天的.时候,他就得迫不得已装成女生去陪着聊天,这样没有尊严,没有收益,没有前途,没有希望的日子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这让心高气傲的马化腾一度陷入了迷茫和无措当中。但是漫长的黑夜总会被光明代替的,马化腾的坚持和坚守得到了成效,他的努力和拼搏得到了肯定,最终他的苦难和疼痛也完美的的转化成了鲜花和笑语,这让他觉得之前所受的屈辱都是值得的,也都是有价值的。

现在的马化腾是一个自信的老总,也是一个洒脱的老板,每当说起早年的磨难时,他心中有的不是难堪和涩然,也不是叹息和伤神。相反,马化腾觉得那是一段值得他炫耀和自豪的经历,因为正是那样艰难的日子里他才体会到了人生百态,他才体味到了人世浮沉,他也明白了什么是顽强拼搏,懂得了什么是浴火重生,知道了什么是破茧成蝶,知晓了什么是释怀原谅。

10.相思是一种修行情感美文 篇十

认识一个世俗男子。才有几分,人也翩翩,举手投足间,颇自得。某次席间,听他酒后对着众人海侃,侃情史。某年,恋上某个女子,那女子也恋他,放不下,竟要抛家弃夫。他说的时候,一脸得意的笑,全无祸害别人家庭的愧疚。我听过,低头喝冷茶,心里一阵厌弃,也为那女子不值。如果真是深入骨髓的真爱,到后来,只有疼,只有不舍,哪里还想起炫耀。

世俗的男人和女人,惯把情事说成资本,人前大嘴巴一张,仿佛宣扬家世背景,以显示自己的不凡。其实,反倒“凡”了,凡俗了,平凡了。《红岩》里的江姐,面对严刑拷打,她说:“上级的姓名,我知道;下级的姓名,我也知道,但这是我们党的秘密,你休想从我口里得到半点消息。”极喜欢这句台词,简直觉得放之四海而皆准。战场上可以用,商场上可以用,连爱情里也可以拿来作为尺度。是啊,我们的往昔,我记得,我不说,你们无须知道。我今后的.思念,我独自消受,我也不说,连你也可以不必知晓。不论事业,还是爱情,懂得适时保持沉默的人,都是有节的人,有所守,有所弃。红尘喧闹,我只做无言的低眉人。窗外风起不息,林木哗哗扰人,只当是春水潺潺,听与不听之间,寸心不惊。

11.工匠精神是一种修行 演讲稿 篇十一

今天在这里,我要提出并回答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工作?为什么每天早上要把自己从床上拖起来而不能过我们自己想要的生活?当然我知道我们要有生计,但是我并不觉得这是一个合适的答案。通过调查发现,很多人往往有个可怕的思维定式,他们认为:工作=金钱。确实,如果没有报酬,我们不会去工作,但这并不足以成为我们从事这份工作的理由。那么原因到底是什么呢?答案在这里:工作是一种修行。

工匠用工作获得金钱,但工匠从不为钱工作。工匠们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一门职业,埋头苦干,孜孜不倦,精益求精,视工作为修行,视品质如生命。将毕生岁月奉献给一门手艺、一项事业、一种信仰,这就是工匠精神最纯粹的呈现。

我们常说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样重要的,我们也需要树立正确的工作观,视工作为修行。在中国广西默默支教十几年的德国人卢安克在接受采访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有些人一辈子都在做着自己完全提不起兴趣的工作,然后用从工作中赚取的钱去消费,以此获得须臾片刻的快乐;但我不是,我直接从我的工作中得到快乐。”工匠精神就是让我们学会不仅仅把工作当作赚钱的工具,而是培养一种对所做的工作、所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不断创新的态度。

《禅者的初心》里,有这样一句话:“做任何事,其实都是在展示我们内心的天性,这是我们存在的唯一目的。”作为一名职业人,我们要有自己的方向。如果只把工作当成赚钱的工具,就会成为一个彻底的打工仔、上班奴。有人说;“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我们应该主动追求目标,而不是将目标当做讨价还价的工具。

12.工作是一场修行 篇十二

赖声川是我一直很喜欢的台湾话剧导演,看过他的《暗恋桃花源》、《宝岛一村》、《如梦之梦》,每一部都非常喜欢,也为其中的精彩创意所折服和打动。这一次,进入暄桐教室读的第一本必读书,就是他写的这本《赖声川的创意学》。

书的内容大致可以分成三部分,第1-4章,提出并分析问题,主要涉及社会的创意假象、创意的界定、智慧和方法二部曲、创意的灵感、创意的计算机(说明创意的来源);第5-15章,讲述本书最主要的内容“创意金字塔”,以及涉及到创意金字塔运行的方方面面;第16章,结语。

赖导首先指出多数人对创意的误解。多数人,包括我,认为脑力激荡和另类思考就是创意。赖导认为,脑力激荡和另类思考本身没有问题,但是往往未能有效达到目标,因为这些是技巧而已,不是创意本身。现代社会在追求创意,却没意识到,盲目追求社会既定价值的生活方式是现代人最深的悲哀,也是创意最大的先天杀手。

创意是什么?本不该被界定,但为了分析和讨论,书中给出了一个较广泛的定义:“创意是生产作品的能力,这些作品既新颖(也就是具原创性、不可预期),又适当(也就是符合用途,适合目标所给予的限制)。”创意的二部神秘曲是“欲望”和“表达”,一个是构想面,一个是执行面。接着,作者继续用佛法中的两个名词来对创意二部曲进行深入讨论,“智慧”与“方法”。指出,今日创意教育大部分的教学重点都在后者——方法,而智慧,并不在现代教育体系讨论之列,似乎认为那只能靠个人去发觉。

对于赖导指出的这个问题,我深感认同。我们从小到大的学习,大部分训练都是如何做题、解题,如何获得技巧和方法,如何考到高分进入一个好的学校。甚至进入大学乃至工作以后,还要参加各种技巧和方法的培训,考取各种证书,以适应社会的需求。而出题呢,几乎没人教你。撇开一切哲理,用最简单的方式说,创意就是出一个题目,然后解这题目。

那么,创意的灵感到底从哪儿来?赖导以自己创作并导演的《如梦之梦》为例,通过详细描述这部话剧的创作由来和过程,来说明创作灵感离不开两件事:

1、生命经验中的许多事件必须已经被储藏在某处;

2、必须有一种机制被启动,知道在哪里找这些事件,以及哪些事件能够跟哪些事件串连在一起。就像一台计算机,平时自动搜集并储存档案,这些档案就是创意的原始材料,在灵感产生创意的那一刹那,有一种机制启动,自动寻找、挑选档案,并将这些档案重新组合在一起。

赖导指出,我们的创意来自计算机里所储存的一切,而不是外在。创意过程中真正要发现的一切都来自于内在。真正的创意来自内心。换句话说,我们的神秘计算机只能抓已经储存在内部的档案,不可能凭空抓档案,或到别人的计算机中抓档案。即使有外在刺激,那也是对我们内心计算机的刺激。

神秘计算机不能做的,就是打开或串起本来不存在于档案库中的档案!所以,一切的基础在于我们内在装了什么,因为那才是创意的原始材料,那才是操作系统取材的花园。心就是我们的创意来源。

关于创意的关键,书里讲到,第一个关键是我们内在所储存的一切;第二个关键是神秘计算机的“操作系统”,也就是将所有档案抓出来,合适地组合在一起的机制。

第5章应该是全书最重要的一章,在这一章作者提出了“创意金字塔”。这个观念的原始蓝图是作者有一年在印度菩提迦叶参加佛法研习营时构想出来的。菩提迦叶,也写成“菩提伽耶”Bodh Gaya,又称菩提道场、摩诃菩提,是释迦牟尼佛悟道成佛处,佛教四大圣地之一。

当时的原始蓝图已经包含了创意金字塔的基本元素,一边是“智慧”Wisdom,一边是“方法”Method。智慧的训练是在“生活”的领域,方法的训练在各自的创意领域,简称“艺术”。作者想说明的是,学习创意,不能只在创意的场域中学习,而是要分成两种不同场域,做两种不同范畴的学习。今天全世界的创意教育,似乎都只教右边,也就是方法。

作者在书中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展开。写道,如果你是当年在雅典、中国或印度追随苏格拉底、孔子或释迦牟尼的门徒,你的目的绝对不是学谋生的一技之长,或者得到可以加薪的证照,你唯一的目的就是学习这位老师所教导的唯一科目:“智慧”。而现代教育体系则不然,不负责“智慧”教育,在这之中隐藏着一种共识,智慧无法或不该被教导。这背后也显示,我们其实不会教“智慧”,我们失去了教智慧的能力。在某方面,这也是民主体系进步的必然结果:在民主体系中,“智慧”一词刻意变得很含糊、无法定义。其中的深层次理由在书里有详细讨论,在此不涉及更深入的内容。

接下来,书里出现了“创意金字塔”彩页,包括三维效果图、立面图、俯瞰平面图。这几张图应该说是作者在整本书中所要表达的理念的浓缩。

创意金字塔的左右两边是生活和艺术两个场域,分别进行两种性质不同但功能相连的学习。它们各自连接到底层更大的神秘泉源,创意的泉源。创意在运行时,金字塔上方吸取来自底座的创意营养,向上提升,经过精炼的过程,终究提炼出创意的精髓,从金字塔顶端吐出创意作品。金字塔上方要从底部吸取泉源的养分,要穿越一道屏障。创意学习主要做的就是在清理金字塔内部,去除障碍,打通上下,让创意在金字塔内顺畅地流通。

在后面的第6-15章中,作者分别从不同方面来具体阐述创意金字塔,其中包括创意的泉源、创意的智慧、创意三毒(经验、习性、动机)、如何看、三观(世界观、如是观、因果观)、转化三毒为三智慧、方法的机器、技巧的智慧、重新设定操作系统等方面。本文不进行详述,只对其中的精彩段落摘录(见后附)。

上一篇:学习史光柱光荣事迹下一篇:财政局工作总结2021年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