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夏天的古诗 小学生(精选11篇)
1.描写夏天的古诗 小学生 篇一
描写夏天的古诗词和描写夏天的名句
Artsdome 汇编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
秀:指草类植物结子。葽:草名,又叫“远志”,味苦,可入药。蜩:蝉,又名知了。此描写夏天的诗意:四月远志结子了,五月知了叫不停。《诗经·豳风·七月》
四月维夏,六月徂暑
徂:开始。此描写夏天的诗句意:四月入夏季,六月到暑天。《诗经·小雅·四月》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孟夏:夏季的第一个月,农历四月。扶疏:枝叶茂盛的样子。晋·陶渊明《读山海经》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首夏:孟夏,农历四月。歇:盛及而衰。
南朝宋·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丽景烛春余,清阴澄夏首 春余:春末。夏首:夏初。
南朝梁·王僧儒《侍宴》
麦随风里熟,梅逐雨中黄 北周·庾信《奉和夏日应令》
夏潭荫修竹,高岸坐长枫 潭:水边。
隋·杨广《夏日临江》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写夏季傍晚日落、月上、乘凉之景。
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小池残暑退,高树早凉归 唐·沈佺期《夏晚寓直省中》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轩:窗。唐·杜甫《夏夜叹》
绿阴生昼静,孤花表春余
孤花:一枝花。春余:春天剩余之景,时已至初夏。
唐·韦应物《游开元精舍》
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 岚:雾气。
唐·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
夏半阴气始,淅然云景秋
夏半:夏季过半,农历五月半后。淅:风吹拂的样子。
唐·韩愈《送刘师服》
残暑蝉催尽,新秋雁带来 唐·白居易《宴散》
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
孟夏:初夏,指农历四月。慈竹:竹名,亦称子母竹。如编:象编排起来一样。蜃气:古人以为蜃(大蛤)吹气可成楼阁虚景,实际是光线穿过不同密度的空气,经过折射,把远景显现在空中的一种幻影,也称为海市蜃楼。管弦:形容蛙的鸣叫象奏乐一样。
唐·贾弇《孟夏》
岩溜喷空晴似雨,林萝碍日夏多寒
岩溜句:岩上的泉水瀑布,凌空进发,一片云烟,象是晴天挂起一幅雨帘。林萝句:林间藤萝缠绕,浓荫蔽日,使人在盛夏感到凉意。唐·方干《题报恩寺上方》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盛一院香 水晶帘:形容映入水中的楼台倒影象水晶的帘子一样晶莹明澈。唐·高骈《山亭夏日》
墙头雨细垂纤草,水面风回聚落花 唐·张蠙《夏日题老将林亭》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麦气:麦收时的气息。花时:花开之时。宋·王安石《初夏即事》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芳菲:芳香的花草。可人:合人心意。
宋·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
嘉树:树的美称。此描写夏天的诗句意谓:雏莺在和风中长大了,充足的雨水催肥了梅子,正午,树下形成了清凉的圆形树阴。
宋·周邦彦《满庭芳·夏景》
过雨荷花满院香,沈李浮瓜冰雪凉 沈李浮瓜:瓜果浸于寒水之中。
宋·李重元《忆王孙·夏词》
困人天气日初长
宋·朱淑真《即景》:“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清风破暑连三日 元·王挥《过沙沟店》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宋·赵师秀《有约》:“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 红紫:泛指各色花朵。
宋·陆游《初夏绝句》:“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
2.描写夏天的古诗 小学生 篇二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古诗,教学方法
诗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瑰宝, 中国一直都被称为“诗的王国”, 韵律优美、铿锵有力的古诗词一直都是中国最值得骄傲的文化瑰宝。古诗的语言凝练含蓄, 意境深邃, 充分表现了汉语之美的多种形式:歌江山美, 吟边塞情;或纤柔卑弱, 或明快清新;有悲凉慷慨, 亦缠绵宛转;有诗仙李白的豁达, 更有诗圣杜甫的沉郁。因此, 语文学习中, 古诗学习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中国诗词讲求平仄押韵, 读起来朗朗上口容易识记, 特别是那些经典的诗词背后还蕴含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 是培养学生欣赏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工具。
一、指导感情朗读, 引导学生体会音韵美
古人云:“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古诗对仗工整, 平仄有律, 读起来朗朗上口。古诗以独有的音韵美和节奏美, 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古诗教学应真正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 上承传统教育之优秀经验, 下接现代教学理论的“活水”, 采用各种形式的读, 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和积淀。
指导朗读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感情朗读的方法和技巧。首先指导确定感情基调, 然后指导处理重音与节奏。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他们反复诵读。宋代万岳说:“书不厌频读, 诗须放淡吟。”只有让学生反复吟诵, 仔细品味, 而不以背诵为满足, 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语言美。
除掌握上述教学要点外, 我们还应注意以下方面:一是教学前要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有的课文两首诗, 要理解其编在一起的缘由;这首古诗在本单元的作用, 与古诗前后课文的联系。二是对诗进行归类。如爱国诗、友情诗、边塞诗、田园诗等。三是适当安排改写、仿写训练。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 展开想象。进行表演、绘画、演唱, 真正做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使学生学中有趣, 趣中有美, 美中有物。
根据以上古诗教学要点, 教师可以让学生学习古诗由被动变为主动探求, 自学能力大大增强, 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同时把古诗学习当做一种乐趣和享受, 从而真正使古诗教学发挥特有的魅力, 让古典文学的精华渗透于他们的血液中, 在他们的生命中散发芳香, 让他们的生命因古诗而灵秀。
二、保持课堂学习兴趣
在学习的开始阶段激发学生兴趣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但是, 课堂学习不是几分钟而是四十分钟, 怎样在这四十分钟内保持学生的兴趣, 对于教师而言是一个重要考验。
为了坚持不懈地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 在诗歌学习过程中就要在诗歌的内容或者诗歌营造的情境上做文章。
比如在学习孟郊的《慈母吟》时, 我首先让学生集体朗读诗歌一遍, 然后让学生自己讨论诗歌的大意, 当然这不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因为由题目入手学生对于这首诗歌的中心思想就有了总体把握, 即对于母亲慈爱的一种歌颂。然后根据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诗歌内涵, 我提问学生在自己的诗歌积累中还有没有类似歌颂亲情的作品。学生想起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然后组织学生集体背诵这首诗歌。
针对这个诗歌中心, 我提到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让学生体会诗人对家中亲人的思念和牵挂。然后让学生对这 首诗和《慈母吟》进行背诵记忆。
三、运用情境教学法, 引导学生感受意境美
教学古诗时, 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 多条渠道创设情境, 引学生入“境”。具体方法如下。
1.介绍作者背景。每一首古诗的作者都有其特定的生活背景和个人阅历, 学生了解了这些以后, 就能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去读诗去想象。如教《游子吟》时, 由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当时环境相差甚远, 我对《孟母三迁》的故事作补充,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母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值得一提的是, 介绍背景只是古诗教学的前奏或插曲, 因此, 教师教学时一定要抓住重点, 言简意赅, 不能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而讲得太多或面面俱到。
2.联系现实生活。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 把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古诗中, 拉近距离, 搭起入境桥梁。如袁枚的《所见》描绘的是骑牛高歌的牧童, 忽然停歌静立捕蝉的生活画面, 明白如话, 浅显易懂。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联想自己心情愉快时放声高歌的情景和平时捕捉蜻蜓、蝴蝶等 昆虫时的体验, 使他们的脑海中呈现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感受到诗的画面美。
3.运用直观形象。在古诗教学中往往由于条件限制, 不能实景实物进行观赏, 这时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和音乐等辅助手段,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学生通过这样的亲身体验, 就容易理解诗意。
4.丰富情感想象。教学时指导学生想象诗中的情节 、场面。这样既训练了学生把语言、文字转化为再现能力、想象能力, 又帮助学生弄懂了诗意, 感受了古诗意境之美。
四、古诗学习要有一定的目标性
目标性是指为学生规定古诗背诵的任务, 要求学生按质按量完成, 不能只求数量而不求甚解。还有一种情况就是, 有的老师虽然也为学生制定背诵任务, 但是缺乏监督性, 背过的篇目不检查, 也不复查, 因此很多学生虽然背了很多诗词, 但是记忆效果往往不佳, 这也是一个需要注意、并且要加以避免的主要问题。
比如, 上面说的我们要求学生每天背诵一首古诗, 但是, 并不是说今天背过的就再也不检查, 而是要定期对学生的记忆效果进行评估。这个评估即对上一阶段学习的总结, 也是加强重复记忆, 让背过的诗词在头脑中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以七天为一个周期, 每周的周一总结上一周的背诵情况, 以督促学生复习背诵为目的, 并进行相关测试, 不仅涉及默写, 还要设计关于诗词含义和中心思想题目。然后以两个或者三个星期为另一个阶段, 深化复习内容, 这样不停地向前“倒带”, 就能很好地督促学生对已学诗词进行总结和复习, 最终将诗歌记牢。
3.古诗词鉴赏不可忽视细节描写 篇三
一、细节刻画心理,细致入微
赵师秀的《约客》之所以出名,与诗中一个流传千古的“细节”大有关系。“有约不来过夜半”,似乎已把期客不至的情形写尽,但末句的“闲敲棋子”却使得本诗有了“一语天然万古新”的神奇效果。“闲敲棋子”本是诗人的一个动作,联系上文的“有约不来过夜半”和下文的“落灯花”,仔细体味,约客久候不到,灯蕊很长,诗人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正是这个动作将诗人那焦躁而又期望的心理刻画得细致入微。
李清照的《点绛唇》一词也是以细节写心理的上乘之作: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此词为清照早年作品,写尽少女纯情的神态。这里以动作细节写心理,几个动作层次分明,曲折多变,真切自然而又充满新鲜感,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细致入微地刻画出来,可谓妙笔生花。
二、细节塑造人物,栩栩如生
诗歌刻画人物往往通过一些精彩的细节描写来完成,细节能使人物形象逼真,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如白居易的《采莲曲》: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诗歌仅以欲语而止、搔头落水两个动作细节的描写,就活灵活现刻画出一个痴情、娇羞、可爱的少女形象。恋人相遇,互诉衷肠,何止千言万语,而此时此地,这个娇羞的少女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惟有低头含笑而已,与“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恰似莲花不胜西风的娇羞”(徐志摩《沙杨娜拉》)有异曲同工之妙,让人不禁浮想联翩,可谓言有尽而情无限。而且少女情贯一心,以至不小心将碧玉搔头落入水中。这些都是初恋少女在羞怯、微带紧张的状态下才会有的情态,被诗人细心地捕捉住并传神地再现出来,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三、细节抒发感情,真切动人
在古典诗词中,巧妙的利用细节,能把作者很难说出的复杂、丰富、微妙的感情意绪,鲜明可触地表达出来,而且韵味浓郁,耐人咀嚼。
元稹和白居易有很深的友谊,元稹贬居通州时,听说白居易也被贬的消息后,写了《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这首诗所写的,只是听说好友被贬而陡然一惊的片刻——“垂死病中惊坐起”,但这无疑是一个“有包孕的片刻”,也就是说,是有千言万语和多种情绪涌上心头的片刻,是有巨大的蓄积和容量的片刻,是传神之笔。作者自己被贬他乡,且在“垂死病中”,当听到挚友遭贬消息时,竟“惊坐起”。一个极富表现力的细节,惟妙惟肖地摹写出作者当时陡然一惊的神态,表达了对朋友命运的深切关怀,道尽了友情的真谛,情深意浓,诗味隽永,耐人咀嚼。
四、细节描绘景物,生动传神
韦应物有《春游南亭》:川明气已变,岩寒云尚拥。南亭草心绿,春塘泉脉动。景煦听禽响,雨余看柳重。逍遥池馆华,益愧专城宠。诗人漫步南亭,见春草已长出细细的嫩尖,农夫们也开始了理渠春灌,于是诗人吟出“南亭草心绿,春塘泉脉动”。通过“草心绿”、“泉脉动”这两个极其微小的细节描写,不但生动地表现了春临大地的特有征候,而且也传达出一年之始的蓬勃气象。从“泉脉动”使人想到,很快就会渠水流、麦苗青、菜花黄,田野一片禾黍香。再加上“南亭”、“春塘”之景的点缀,这画面就更加清丽明媚了!
五、细节表现主题,鲜明深刻
运用细节表现诗词主题,鲜明深刻,能收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效果。
如元稹的小诗《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唐诗别裁》称其:“只四语已抵一篇长恨歌矣。”《养一斋诗话》称其:“一十个字,足赅《连昌宫词》六百字,尤为妙境。”究竟妙在何处?诗人只是选取了白头宫女“闲坐说玄宗”的细节组成全篇。按说这些宫女从红颜到白发,在宫中痛苦熬煎了一生,其罪当在玄宗,她们应该怨玄宗、怒玄宗、恨玄宗。然而,诗人抛开了诸多事情不谈,只是让这些宫女,闲坐无聊,数说玄宗昔时的繁华,为谈资以消磨时光。如今,她们既不愤激,也没有感叹,只是麻木地说说而已,甚至谈起自己的过去,就像谈论别人的故事一样,心如死水,无怨无恨。“闲坐说玄宗”看似轻笔带过,然而,厚积薄发,蕴含了诗人诸多不胜今昔的感慨。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成功的细节描写,能起到“借一斑窥全豹,以一目尽传其神”的作用。因此,在鉴赏古典诗词时,切不可忽视细节描写。
4.描写夏天的古诗名句 篇四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四时田园杂兴(昼出夜耕夜绩麻)【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曲院风荷 【清】陈璨 六月荷花香满湖,红衣绿扇映清波。木兰舟上如花女,采得莲房爱子多。
夏吟 【宋】戴石屏 -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晴-阴-。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初夏绝句 【宋】陆游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
《水浒传》中的一首 施耐庵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四时田园杂兴(昼出夜耕夜绩麻)【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夏夜叹 【唐】杜甫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昊天出华月,茂林延疏光。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虚明见纤毫,羽虫亦飞扬。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念彼荷戈士,穷年守边疆。何由一洗濯,执热互相望。竟夕击刁斗,喧声连万方。青紫虽被体,不如早还乡,北城悲笳发,鹳鹤号且翔。况复烦促倦,激烈思时康。
《诗经·小雅·四月》 四月维夏,六月徂暑
徂:开始。此描写夏天的诗句意:四月入夏季,六月到暑天。
晋·陶渊明《读山海经》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孟夏:夏季的第一个月,农历四月。扶疏:枝叶茂盛的样子。
南朝宋·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首夏:孟夏,农历四月。歇:盛及而衰。
南朝梁·王僧儒《侍宴》 丽景烛春余,清-阴-澄夏首 春余:春末。夏首:夏初。
北周·庾信《奉和夏日应令》 麦随风里熟,梅逐雨中黄
(本文由经典话语网收集整理,转载请标明出处:http:///)
隋·杨广《夏日临江》 夏潭荫修竹,高岸坐长枫 潭:水边。
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写夏季傍晚日落、月上、乘凉之景。
唐·沈佺期《夏晚寓直省中》
小池残暑退,高树早凉归
唐·杜甫《夏夜叹》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轩:窗。
唐·韦应物《游开元精舍》 绿-阴-生昼静,孤花表春余
孤花:一枝花。春余:春天剩余之景,时已至初夏。
唐·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 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 岚:雾气。
唐·韩愈《送刘师服》
夏半-阴-气始,淅然云景秋
夏半:夏季过半,农历五月半后。淅:风吹拂的样子。
唐·白居易《宴散》 残暑蝉催尽,新秋雁带来
唐·贾弇《孟夏》
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
孟夏:初夏,指农历四月。慈竹:竹名,亦称子母竹。如编:象编排起来一样。蜃气:古人以为蜃(大蛤)吹气可成楼阁虚景,实际是光线穿过不同密度的空气,经过折射,把远景显现在空中的一种幻影,也称为海市蜃楼。管弦:形容蛙的鸣叫象奏乐一样。
唐·方干《题报恩寺上方》
岩溜喷空晴似雨,林萝碍日夏多寒
岩溜句:岩上的泉水瀑布,凌空进发,一片云烟,象是晴天挂起一幅雨帘。林萝句:林间藤萝缠绕,浓荫蔽日,使人在盛夏感到凉意。
唐·高骈《山亭夏日》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盛一院香 水晶帘:形容映入水中的楼台倒影象水晶的帘子一样晶莹明澈。
唐·张蠙《夏日题老将林亭》 墙头雨细垂纤草,水面风回聚落花
宋·王安石《初夏即事》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麦气:麦收时的气息。花时:花开之时。
宋·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芳菲:芳香的花草。可人:合人心意。
宋·周邦彦《满庭芳·夏景》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
嘉树:树的美称。此描写夏天的诗句意谓:雏莺在和风中长大了,充足的雨水催肥了梅子,正午,树下形成了清凉的圆形树-阴-。
宋·李重元《忆王孙·夏词》 过雨荷花满院香,沈李浮瓜冰雪凉 沈李浮瓜:瓜果浸于寒水之中。
宋·朱淑真《即景》
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元·王挥《过沙沟店》 清风破暑连三日
宋·赵师秀《有约》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宋·陆游《初夏绝句》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红紫:泛指各色*花朵。
杨万里《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赵师秀《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宋·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宋·陆游《初夏绝句》
5.描写夏天的古诗诗句 篇五
夏天来了,我听见它的`脚步声了,它踏着烈日,风风火火地来了。
1.脉脉荷花,泪脸红相向。斜贴绿云新月上,弯环正是愁眉样。
2.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李昂《夏日联句》
3.自来自去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杜甫《江村》
4.垂缍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5.鱼虾泼泼初出网,梅杏青青已著枝。满树嫩晴春雨歇,行人四月过准时。——萨都剌《初夏淮安道中》
6.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宋·杨万里《初夏睡起》
7.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翁卷《乡村四月》
8.赐食金盘出宝闺,玄熊掌映紫驼蹄。侯家但诧承恩泽,岂识山厨苦虀?
9.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杜甫《江村》
10.丽景烛春余,清阴澄夏首。
11.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12.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西江月》
13.小池残暑退,高树早凉归。
14.日轮当午凝不去,万国如在洪炉中。
15.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有约》
16.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7.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宋·赵师秀《约客》
18.隋家古寺郡西南,寺废残僧只二三。藜藿满庭尘暗佛,时闻铙鼓赛春蚕。
19.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
20.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贾弇《孟夏》
21.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江村》
22.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杨万里《夏夜追凉》
2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
24.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25.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26.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纳凉》
27.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
28.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宋·赵师秀《有约》
29.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晴阴。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戴敏《初夏游张园》
30.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披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幻想。
31.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朱淑真《即景》
32.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高骈《山亭夏日》
33.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
34.四月维夏,六月徂暑。——《诗经·小雅·四月》
35.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虞世南《蝉》
36.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37.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38.槐柳成阴雨洗尘,樱桃乳酪并尝新。
39.麦随风里熟,梅逐雨中黄。
40.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李昂《夏日联句》
41.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幽居初夏》
42.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陆游《幽居初夏》
43.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高骈《山亭夏日》
44.鱼虾泼泼初出网,梅杏青青已着枝。满树嫩晴春雨歇,行人四月过准时。
45.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戴复古《大热》
46.麦随风里熟,梅逐雨中黄。
47.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曾畿《三衢道中》
48.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秦观《纳凉》
49.微风忽起吹莲叶,青玉盘中泻水银。——施肩吾《夏雨后题青荷兰若》
50.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51.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精帘动大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52.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
53.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宋·陆游《初夏绝句》
6.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美育探析 篇六
小学语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初始阶段, 在其中穿插进古诗词教学不仅能够加强学生的语文基础, 而且还可以通过古典诗词所蕴含的“美”, 让学生真正的喜欢上语文, 喜欢上古典诗词。现在古诗教学已经成为了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认清这种潮流, 积极进取, 对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词进行深入剖析, 全面地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体味古诗词的意境美。在我国的古典诗词中蕴含着许多有价值的教学素材, 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多个方面来进行古诗词的美育教学。笔者认为古诗词中最具欣赏价值的是古诗词的意境美, 古诗是诗人将情与景交融之后的产物, 所以诗词中作者往往会赋予感情, 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就会被拟人化, 光怪陆离或者空灵幽密。在进行授课时, 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以使他们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为了让学生对诗中的意境产生更深的理解, 有条件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实地教学。
例如, 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诗中, 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这种意境, 可以组织学生去亲密接触大自然。杨柳飘摇、细雨霏霏, 刚刚冒出芽儿的绿草被雨水沾湿, 朦朦胧胧, 显示出极淡的青绿色, 再让学生吟这首诗, 此情此景, 仿佛与诗人所处的时空重合, 不仅使学生对古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也给他们带来了一次心灵上的洗礼。
教师要引导学生体味古诗中的情感美。古诗是诗人情感的表达, 古人的诗中大多夹杂着个人的情感, 而这情感的存在不仅没有影响到古诗的欣赏价值还升华了古诗的内涵。由于古诗距今都有较长的时间, 所以, 其使用的文字对现代人来说都较为生疏, 对小学生来说就更是难以理解了。为了让学生领略到古诗中的情感美,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反复的诵读, 首先要做到熟读, 然后再对诗中情感进行剖析。学生在熟读时很容易就会对诗中的情感有一个大概的把握, 反过来又深深地感染了学生, 这是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美育的一个途径。
例如, 在对杜甫的《绝句》进行教学时, 教师可先叙述作者所处的时代, 介绍此诗的创作背景, 让学生对此诗的基本情感有一个把握。教师在进行背景介绍时要着重介绍杜甫报国为民的崇高理想和安史之乱所带来的严重危害, 让学生明白杜甫对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深切同情和报国无门的焦虑心情, 这样就为在安史之乱平定后杜甫感情的喷薄做出了解释。安史之乱平定, 战争消弭, 作者回到成都草堂之后写下此篇, 全诗一句一景, 各臻其妙, 黄鹂、翠柳、白鹭、青天感情轻快明亮, 写出了作者对战争结束的喜悦之情。但是, 随着作者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和江船的出现, 他的乡情被触动了。表面上写的是生机盎然的画面, 而在欢快明亮的景象内, 却寄托着诗人对时光流逝、仕途不达的失落之意, 更写出了诗人在重有一线希望之时的复杂心绪。全诗言景, 却通篇是情, 将一个一心为国为民却只能在家耕读的寂寥读书人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教师通过向学生们分析此诗情感, 让学生了解杜甫的内心世界, 使学生明白杜甫崇高的情怀, 最终号召学生向杜甫学习, 关心疾苦, 热爱国家,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在进行小学语文古诗的美育教学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领略古诗的语言美。诗歌是一门语言的艺术, 我国的古典诗词言简意赅、语言凝练, 字字珠玑, 显示出了极高的艺术价值, 因而有“炼字”一说。要想感受到古诗的语言美, 就要对诗人的炼字有所了解。
例如, 在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一诗中, “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中的“敲”字就经过了作者的反复研究才得以选用。关于“敲”字的选用还有一则轶闻, 贾岛因苦思“推”字与“敲”字孰优孰劣与韩愈的仪仗相撞, 被押到韩愈面前, 韩愈了解缘由后思考良久, 说“敲”字更好。教师可在课上向学生讲述这则故事, 既加深了学生的知识面, 又告诉学生炼字不易, 佳句难得。
7.描写夏天的古诗五言绝句 篇七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描写夏天的古诗五言绝句,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所见
作者:袁枚 年代:清朝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夏日山中》
作者:唐-李白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夏夜叹》
作者:唐-杜甫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
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
《晚晴》
作者:唐-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夏花明》
作者:唐-韦应物
夏条绿已密,朱萼缀明鲜。
炎炎日正午,灼灼火俱燃。
《观刈麦》
作者:唐-白居易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池上早夏》
作者:唐-白居易
水积春塘晚,阴交夏木繁。
8.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 篇八
古诗的语言和结构等方面与现在的语言特点差别很大, 学生学习起来是有难度, 要想让学生学好古诗词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让他们感受的古诗词的魅力, 乐于去学习。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教学古诗词的过程中的点滴感受:
一、持之以恒, 形成规范
学习古诗词首先是要熟读成诵。我利用每天十分钟的晨读, 安排学生轮流当小老师, 要求他们将预先选好的古诗词的诗句抄在黑板上。先让学生自读, 主要是把古诗读通、读准, 大体理解古诗词的意思;然后由教师点拨、指导;最后让学生试着当场背诵下来。每首古诗但求初步感知大意, 在不增加学生额外的负担又能给学生留有思考空间的情况下, 能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即可。同时也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古诗词留有更深层次的理解空间。这样坚持学习, 逐步形成规范,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 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遍有了提高。
二、读诵吟唱, 陶冶情操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古诗都是韵文, 句式简单整齐, 语言精炼, 节奏优美, 易于诵读。因此, 学生学习古诗时, 要让学生自己先用各种方式诵读, 甚至背诵, 至于诗句的意思不要求深入理解。以读为本, 入情入境地读, 在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采取不同方式如有感情地朗读、分角色地朗读、小组朗读、配乐朗读等等, 尽量让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 再经教师的范读, 让学生体验到古诗的韵律之美, 诗意之美。
除了熟读、背诵古诗外, 我们还可以采取吟、诵方式来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古诗, 体验古诗的魅力。
古诗的吟, 在我国古代的私塾中经常可以听到。那是私塾的老师在引导他们的弟子对自己所学知识的一种情绪的体验, 是对所学的文学作品的一种陶醉。为了让学生正确地吟古诗, 教师应给学生作适当的演示, 再引导进行吟的练习。通过这样的学习, 相信学生能够体会到读书与学习的乐趣, 更乐于去学习、研究古诗, 让这颗耀眼的明珠一代一代传递下去。
古诗的唱, 《诗大序》曰:“诗者, 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 不知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也。”这里的唱不必在意唱得好坏或是否悦耳动听, 只要能把学生领进艺术的领域, 激发学习兴趣即可。
适度地把握古诗“读”、“诵”、“吟”、“唱”并运用它, 可以为我们今后教学古诗词和学生更好学习古诗词带来更大的效益, 也将使我们的语文课也更具有中国文化的品位与特征。
三、感知想象, 融入意境
融入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 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 是古诗教学的关键。
1. 品像悟情。
学习古诗词既要品悟诗人的感情, 又要发挥自己的想象, 去体验古诗词的美。古诗词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透过诗句的描写, 进行发散思维, 由此及彼, 再通过知识迁移, 来再现作品中的形象, 才能入境悟情。如在教学《乡村四月》后两句诗的过程, 我启发学生想象:乡村的人们还可能在忙些什么呢?有的说喂羊、喂牛, 有的说种菜, 有的说采茶, 有的说……是的, 一件农活接着一件农活, 多么忙碌!谁能夸夸这勤劳的乡村人们?通过这一环节不难看出, 学生对诗中寓含的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已有较为深刻的领悟, 诗中之情也有了依附, 这样的悟情就入情入境。
2. 情感朗读。
顾名思义是有感情地朗读, 只有在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 为内容所感染与作者产生共鸣, 此时的朗读便是一种自然的, 真情的流露。这种朗读才能在学生的心理产生长久的影响。同时教师相机指导学生诵读时要注意诗的节奏、韵脚及合适的音调, 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有的音调要缓慢, 低沉, 像李白的《独坐敬亭山》, 朗读时要把诗人那种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之情表达出来;而《赠汪伦》这首诗所要表达的诗人李白与汪伦的深厚情谊, 则要用惜别诚挚的音调来朗读;而《忆江南》这首诗则要用豪放的音调来指导朗读, 才能把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表现出来。
3. 以境启情。
古人作诗词有其背景, 古诗词的语言学生有时难以理解, 所以, 教学古诗词时, 要重视创设情境, 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悟及体验传导给学生, 使他们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 保证情感的信息畅通无阻。如《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 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送行画面, 再现当时的情景:阳光外, 苍凉的天空, 漫漫的黄沙, 孤寂的古道与渭城清新柔美形成强烈的反差, 并同时播放古筝曲《阳光三叠》;再启发学生想象:如果你是诗人, 你觉得元二一路中会遇到什么困难?你会为他担心些什么?此时你来为他送别, 会对他叮嘱些什么?此情此景, 不用老师讲解, 他们已经深切地感受到了“朋友情深”。
4. 以知促情。
诗人作诗 (词) 有其特定背景, 依据古诗所表达感情和疏通诗句意思的需要, 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就要对古诗牵涉到的背景加以考虑。如教学《江雪》一诗, 在粗知大意后, 我说明这首诗是诗人柳宗元革新失败后, 被贬为江州司马时所作, 此诗不是单纯的写景之作, 是诗人借事言志, 流露出诗人不向恶势力低头, 不愿与当政者同流合污的志向。这样, 学生就能理解诗人以渔翁自喻的愿意。又如不了解李白当时的人生经历, 就不能理解《独坐敬亭山》中诗人那“相看两部厌, 只有敬亭山”中的那份相知。
总之, 优秀古诗词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资源。广大语文教师只有重视古诗词的教学, 打破传统的、繁琐的讲解方式, 不断充实自己, 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 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 带领学生走进古诗, 体验古诗的美感, 才能使学生热爱古诗词, 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 才有利于学生陶冶道德情操, 品味生活情趣, 丰富思想内涵, 成为一个真正的中国人。
摘要:古诗词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资源, 如何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帮助学生学好古诗词是本论文的宗旨。
9.描写夏天的古诗 小学生 篇九
【例1】
悯农二首
(唐)李绅
其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作者简介】
李绅(772—846),字公垂,无锡(今江苏省)人,唐代诗人。元和年间考中进士,曾因触怒权贵坐过牢。唐武宗时做过宰相。他是唐代“新乐府运动”(主张反映现实、用新题抒写时事的诗歌改革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全唐诗》载有他的《追昔游诗》三卷,《杂诗》一卷。《悯农》二首是他影响最大的作品,至今传诵不衰。
【领会诗句】
这首诗的前两句写:春天在地里种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以收获成千上万颗谷子。后两句写全国虽然没有荒芜的土地,可是这些辛辛苦苦种地的农民,还是要饿死。
【感悟诗境】
这首诗的前两句由“一粒粟”到“万颗子”说明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了大丰收。后两句转换了语意,用“无闲田”和“犹饿死”六个字,揭露了封建社会中,农民辛辛苦苦的劳动,尽管粮食已丰收,也难以逃脱被饿死的命运。这反映了当时社会极不合理的现象。
这首诗用直白朴素的语言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对那些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当权统治者提出了强有力的控诉,表现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教学重点】
让学生明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这两句话的深刻含义。从中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后答疑】
1. 全国能耕种的土地在春天都播种了种子,而且秋天也获得了大丰收,可是农民还是被活活饿死了,这是为什么?
2.学习了《悯农》(其一)这首诗后,你懂得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例2】
悯农
其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领会诗句】
诗题的“悯”,是同情的意思。前两句写:烈日炎炎的中午,农民还在田里为禾苗锄草。后两句写:可是谁能知道碗里的饭,每一粒都饱含着农民的辛勤劳动呢?
【感悟诗境】
这首诗用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个农民田间劳作的场景。全诗只有二十个字,含义深远,好似格言警句,耐人寻味。它告诫人们要爱惜粮食,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都是农民用血汗换来的。体现了诗人关爱、同情、尊重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悯农》二诗“它的教育意义不须着笔,由读者自思、自解、自用,由于诗人长期观察农民的生活,同情、体贴农民,在心中压抑着太多的情思,太多的义愤,因而一下笔就不能自已,不能控制,像打开的水闸一样,流淌出来的诗句,不仅叫人动情,更有一种叫人深思、叫人发愤的哲理。把诗和哲理像水与乳一样交融在一起,实在是难得的好诗,实在是难得的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好诗!”
【教学重点】
让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两句诗。然后,说其中的含义。
【学后答疑】
1. 从诗题《悯农》可看出诗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2.你平时有没有浪费粮食的现象?今后应该怎么做?
3.《悯农》二首,同学们都学过了,你从中懂得了哪些道理?受到了哪些教育?写成一篇小短文。
【例3】
伤田家
(唐)聂夷中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作者简介】
聂夷中(837—约884),字坦之,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他家境贫寒,生活在农村,比较接近人民。唐懿宗咸通十二年中进士,长期滞留长安,后任华阴县尉,仕途很不得志。由于他的生活经历,他的诗多描绘农民疾苦,也揭露了一些豪族的骄奢生活,富有现实主义精神。他以五言诗著称于晚唐诗坛,语言通俗,诗风平易。
【领会诗句】
这首诗的一、二句写:二月份是育蚕的时期,就开始卖新丝了,五月份是插秧的时期,就开始卖新谷了。三、四句写:为了医治眼前的疮疤,挖掉心上的肉去补疮。五、六句写:希望皇上的心,能像明亮的烛光一样。七、八句写不要照着那些穿着华贵衣服的人参加筵席,只照那些人已经逃亡的贫家空屋。
【感悟诗境】
《伤田家》从这诗题就可以看出这是一首悯农诗。“伤田家”的意思就是:悲伤的农家。这首诗的前四句以平常的语言写出了一个不平常的现象,揭露了唐朝末年农村中一种奇怪现象:二月份养蚕刚开始就预卖新丝了,五月份插秧刚开始就开始预“粜”新谷了。“卖”和“粜”二字极其深刻地揭示出农民只出不入或入不敷出的现状。“卖新丝”与“粜新谷”反映出农民生活悲惨和痛苦,从而表达出诗人对广大农民不幸遭遇的同情,对统治者不顾农民生活,敲骨吸髓的压榨剥削提出了强烈的控诉。而“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是说明与比喻前两句造成的后果,这种剜新肉补旧疮的办法是万般无奈的办法。这一比喻想象奇特,语惊四座。
后两句用“绮罗筵”与“逃亡屋”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对比,直抒胸中之事,极其形象地反映出剥削者和被剥削者天地之差的生活状况。“光明烛”与“逃亡屋”,前者是对君王的设想,后者是对君王的讥讽。事实上君王是不能“只照逃亡屋”而不照“绮罗筵”的,因为他毕竟是代表封建统治者的利益的。从最后两句诗可以看出诗人的爱憎分明,对现实制度的不满,对受剥削者的深切同情。
全诗语言简明晓畅,字句朴实凝练。描写具体深刻,比喻贴切,对比鲜明,揭露深刻。
【教学重点】
加深理解“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这两句诗。“眼前疮”喻眼前急难,“心头肉”喻新丝和新谷,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命根子。成语“剜肉补疮”也是从这两句诗而来的。
【学后答疑】
1. 诗题《伤田家》反映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2.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
【例4】
卖炭翁
(唐)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日过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渭南县)人。贞元十五年(798)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因直言极谏,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又为忠州刺史。太和年间,任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
白居易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了大量诗文,据《白氏长庆集》记载,共有三千八百四十多篇。其中讽喻诗一百七十多首,是他的代表作。这些讽喻诗给人的印象是内容深刻、针对性强、语言朴实、艺术成就高,因此为人民所喜闻乐见。其长篇叙述诗《长恨歌》和《琵琶行》,也是极富现实意义的杰作。
【领会诗句】
这首诗写一位卖炭老人在终南山砍柴烧炭,他满面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烤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很黑。卖炭的钱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服和吃的食物,可怜他还穿着单薄的衣服,却担心炭的价格低,希望天气更寒冷一些。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人驾着炭车而碾轧着堆满了积雪的路面,留下了深深地车轮印。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人和牛都疲乏了,也饿了,老人就在集市南门外的泥泞中休息。这时来了两位得意扬扬骑着马的人,他们是谁呢?是皇宫内的太监及其爪牙。手里拿着诏书,嘴里说的是奉皇帝的命令征炭,然后就拉转车头,大声呵斥着赶牛向北面的皇宫拉去。一车炭有几千斤重,宫里的使者们硬是赶着车拉走,老人虽舍不得它,却也没有办法。宫里的使者们将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挂在了牛头上充作买炭的钱了。
【感悟诗境】
这首诗首先细致地描写了“卖炭翁”的外貌特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接着描写了“卖炭翁”的心理特点:“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最后采用人物相互衬托的方法来突出人物形象。一个灰头满面老实困苦的老翁与“翩翩两骑”的“黄衣使者白衫儿”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对比,进一步突出了人物的形象。接着又连用“把”、“称”、“回”、“叱”“牵”五个连续的动词,把太监及其爪牙残酷掠夺劳苦人民的丑恶面目揭露得淋漓尽致。同时,“卖炭翁”的凄凉悲苦形象也显得更加突出了。
全诗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塑造出一个艰难困苦的劳动者形象及其“伐薪”、“烧炭”、卖炭的经过和结果,反映当时民间疾苦的深度和广度,体现了诗人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强烈谴责。
全诗没有深刻的议论也没有露骨的嘲讽,但诗人的是与非、爱与憎都蕴含其中,发人深省。
【教学重点】
首先是理清全诗的脉络即:伐薪、烧炭、卖炭这三个经过。然后要侧重于卖炭这一环节。因为这一环节既体现了卖炭老人凄凉悲苦的形象,也反映出统治者欺诈、掠夺劳动人民的丑恶嘴脸。
【学后答疑】
1. 卖炭老人穿着单衣服,为什么还希望天气能再冷一些呢?
2. 一车炭几千斤,宫吏们只给了“半匹红绡一丈绫”,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什么现象?
【例5】
观刈麦
(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作者简介】见《卖炭翁》。
【领会诗句】
《观刈麦》这首诗共二十六句。一至四句写种田人家很少有清闲日子,尤其是五月份更加忙,因为这是麦收的农忙季节。一夜南风吹过后,小麦就遮蔽了田垅,这是小麦丰收的景象。
五至八句:写妇女儿童都提着装食物的篮子和盛水的壶,到田里给在南山坡上抢收小麦的男劳动力送饭送水。
九至十二句:写农民劳动的辛苦。尽管脚下暑气蒸熏着,背上烈日烘烤着,累的已经没有多少力气了。可这些都顾不上了,只是珍惜这夏天昼长,抓紧时间多干点儿活,尽早收完麦子。
十三至十六句:写有个贫困的妇女,怀里抱着孩子,在割麦人的身旁,左手提着个破篮子,右手在拾掉在地上的麦穗。
十七至二十句:写听到贫妇人和割麦人说她家的土地已经为缴纳赋税而卖出了。已经没有土地可耕种了,只好拾点麦穗充饥。
二十一至二十六句:写今天的“我”(作者)有什么公德呢?从来没有事过农和桑,却能拿到“三百石”的俸禄,年终还“有余粮”。每念及此事,自己就感到惭愧,直到今天也不能忘掉!
【感悟诗境】
这首诗“把割麦者与拾麦者在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痛苦的生活情景,描写得生动真切,历历如画。不仅写了事,而且写了心,包括作者本人的心和劳动人民的心。诗人的心弦显然是被耳闻目睹的悲惨景象震动了,战栗了。所以才提起笔来直歌其事,所以在字里行间都充满了对劳动者的同情和怜悯”。
【教学重点】
首先是深入理解“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这两句把农民在抢收小麦时的辛勤劳碌写得形象而逼真。其次是理解“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这两句写出了农民生活的悲惨情景。最后是理解“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这两句是诗人的联想。一个“愧”字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和由衷的自责,作为当时封建官吏的诗人,其精神境界和思想感情显得十分难能可贵!
【学后答疑】
1.《观刈麦》“观”出了哪些事情?
2.诗人为什么而愧?“愧”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境界和思想感情?
【例6】
蚕妇
(宋)张俞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作者简介】
张俞(1039年前后在世),字少愚,益州郫县(今四川郫县)人,北宋诗人。屡考进士未中,朝廷曾召他做秘书省校书郎,他没有应召。后隐居在四川省青城山,自号白云先生。著有《白云集》。
【领会诗句】
诗的前两句写:一位养蚕的妇女昨天到城里去赶集,她回来的时候,哭得泪水都湿透了毛巾。后两句写:蚕妇看到全身穿着绸缎衣服的人,都不是养蚕人。
【感悟诗境】
《蚕妇》是一首政治讽喻诗。诗中以蚕妇进城的所见所感这个生活细节,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极端不合理的现象,反映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关注,以及对统治者的愤慨。
全诗没有用一个词语来叙说养蚕的艰辛,一句“归来泪满巾”耐人寻味。蚕妇入城归来为什么泪水湿透了毛巾?后两句的“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就是肯定的答案。强烈的对比反差刺激了蚕妇的心。怎么能不令她泪水滚滚而下,湿透了毛巾。诗的第二句写蚕妇的神态;第三句写蚕妇所见;第四句写蚕妇所感。诗句通俗易懂,含意深刻,构思巧妙,发人深省。
【教学重点】
让学生明白蚕妇“泪满巾”的原因。
【学后思索】
诗人用哪两句诗揭露了当时社会贫富悬殊的不合理现象?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例7】
陶者
(宋)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作者简介】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宣城(今安徽省)人。宣城古名宛陵,故世称梅宛陵,宋代诗人。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参加过《新唐书》的编写工作。他倡导“平淡”的文风,力主诗歌写实,要有寄托,对宋书有些作家浮艳的诗风进行了尖锐的批评。在技巧上重视细致的深入。他写了一些反映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的作品,还重视赋物写生,写了很多咏物诗。他的诗对宋代的诗歌革新运动有很大的影响。有《宛陵先生文集》。
【领会诗句】
《陶者》这首诗的前两句写:烧瓦工人为烧制瓦片,几乎把家门前的泥土都用完了,而自家屋顶上却没有一片瓦。后两句写:那些双手从没有沾过泥土,不劳动的有钱人,却住在盖着鳞鳞瓦片的高大房屋里。
【感悟诗境】
这首五言绝句,短小精悍。以其简朴的语言,运用了鲜明的对比手法,反映出封建社会中不劳而获和劳而不获的不合理现象,揭露了剥削者和被剥削者之间尖锐的社会矛盾,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剥削者的愤慨。
【教学重点】
首句中的“尽”字,说明了烧瓦数量之多。第二句中的“无片瓦”说明了陶者的困境;第三句中的“十指不沾泥”借代那些剥削者;最后一句“鳞鳞居大厦”和“屋上无片瓦”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对比鲜明。
【学后答疑】
1.诗人用怎样的语言揭露那些不劳而获的统治者?
2.问问爷爷奶奶现在的居住条件和以前的居住条件有什么不同?
【例8】
赤日炎炎似火烧
(元)无名氏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作者简介】
此诗作者有两种说法,一说为元代无名氏所作,一说为《水浒传》第十五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中白日鼠白胜所唱的歌。
【领会诗句】
这首诗的前两句写:炎炎的夏日,如火的太阳,烤得田野里的禾苗都干枯了。后两句写:农民的心里急得好像滚烫的开水,而此时的财主老爷们却都悠闲自得地手摇小扇在乘凉。
【感悟诗境】
这首诗把农民看见禾苗枯焦忧心如焚的沉重心情和那些手摇小扇不慌不忙的公子王孙做了鲜明的对比,从中看出农民种田的艰辛和统治者的冷漠无情。表现了诗人对农民的关切和同情,对统治者的批判。诗中用了恰当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写,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如汤煮”和“把扇摇”这六个字。前者描写了农民的沉重心情,后者描写了“公子王孙”的冷漠无情。
【学后答疑】
1.学习这首诗后,同学们内心有什么感受?
2.同学们都学过《悯农》诗,说说《赤日炎炎似火烧》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摘要:在中小学选用的古诗中,不少诗作体现了诗人关爱、同情、尊重劳苦大众的思想感情。教师应该把古诗教学与关爱劳苦大众的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塑造学生健全完善的人格。
关键词:中小学古诗教学,关爱劳苦大众,思想教育
参考文献
[1]刘克智.新编唐诗300首赏读[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9:443.
10.描写夏天凉爽的古诗词 篇十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描写夏天凉爽的`古诗词,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描写夏天凉爽的古诗词11、《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2、《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3、《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4、《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5、《曲院风荷》
清·陈璨
六月荷花香满湖,红衣绿扇映清波。
木兰舟上如花女
采得莲房爱子多。
6、《夏吟》
宋·戴石屏
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晴阴。
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7、《初夏绝句》
宋·陆游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
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
描写夏天凉爽的古诗词21、《夏日南亭怀辛大》「唐」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南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3、《初夏睡起》「宋」杨万里
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4、《池上早夏》「唐」白居易
水积春塘晚,阴交夏木繁。舟船如野渡,篱落似江村。
静拂琴床席,香开酒库门。慵闲无一事,时弄小娇孙。
5、《约客》「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6、《长兴里夏日寄南邻避暑》「唐」杜牧
侯家大道傍,蝉噪树苍苍。开锁洞门远,卷帘官舍凉。
栏围红药盛,架引绿萝长。永日一欹枕,故山云水乡。
7、《夏日登鹤岩偶成》「唐」戴叔伦
天风吹我上层冈,露洒长松六月凉。
愿借老僧双白鹤,碧云深处共翱翔。
8、《夏日游晖上人房》「唐」陈子昂
山水开精舍,琴歌列梵筵。人疑白楼赏,地似竹林禅。
对户池光乱,交轩岩翠连。色空今已寂,乘月弄澄泉。
9、戴石屏的《夏吟》
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晴阴。
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10、《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1、《所见》「清代」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2、《晚晴》「唐」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越鸟巢乾后,归飞体更轻。
13、《夏夜叹》「唐」杜甫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
昊天出华月,茂林延疏光。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虚明见纤毫,羽虫亦飞扬。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
念彼荷戈士,穷年守边疆。何由一洗濯,执热互相望。
竟夕击刁斗,喧声连万方。青紫虽被体,不如早还乡。
北城悲笳发,鹳鹤号且翔。况复烦促倦,激烈思时康。
14、《三衢道中》「宋」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睛,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15、《初夏睡起》「宋」杨万里
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6、《夏日书怀寄道友》「唐」崔涂
达即匡邦退即耕,是非何足挠平生。
终期道向希夷得,未省心因宠辱惊。
峰转暂无当户影,雉飞时有隔林声。
十年惟悟吟诗句,待得中原欲铸兵。
17《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11.小学古诗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十一
一、感知古诗语言之美
古诗绝大多数是有格律的, 比如七言律诗7字一句, 全诗8句, 五言绝句5字一句, 全诗4句, 长短句 (词) 则格律更为丰富, 诗句还有韵脚要求。由于古诗严格讲究字数、句数的均衡、整齐, 严格讲究合辙押韵, 诵读起来自然就朗朗上口, 产生乐感, 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 均匀和谐的节奏美———这是古诗语言美的表现之一。此外, 古诗选词、炼句方面更是追求精美, 常常运用贴切的修辞手法, 使诗句臻于完美境界。比如, 骆宾王《鹅》中的“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杜甫《绝句》中“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等诗句, 两个形成工整对仗对句中, 无论是从词性看、从景物方位看, 还是从描写对象的色彩看, 都形成了一一对应关系, 其中第二例甚至周密至上下联系的两句中内含的“二级”修辞手法———夸张手法都相同, 真可谓美至极致。类似例子, 在古诗中俯拾皆是。有鉴于此, 教学古诗时, 应该引导学生好好诵读, 从有板有眼地读, 到有声有色地读, 通过诵读感知古诗语言的音韵之美;还应引导学生用心研读, 字斟句酌, 通过研读发现古诗语言的表达之妙。有了这样的感知和发现, 即便不再外加其他工夫, 学生对诗句妙处的体会也就八九不离十了。
二、欣赏古诗景象之美
小学教材选编的古诗中, 相当数量的作品都是摹景状物的佳作, 它们绘声绘色, 情景交融, 在读者眼前展现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美不胜收的动人景象。在教学中, 要善于引导学生披文入境, 借助联想和想象, 再现诗句所描绘的种种景象, 进而在联想和想象的世界中欣赏这些景象。如在教学贺知章《咏柳》诗中“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一句, 应该引导学生想象出九九艳阳映照下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柳图”:高高的柳树好像是用绿色的玉石装饰成的, 千万条柔韧的柳枝, 好像是垂着的碧绿的丝带, 迎风轻动。在教学刘禹锡《望洞庭》一诗时, 应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去“欣赏”这样的景象:夜幕降临, 静静的天空升起一轮明月, 月光倾泻在湖面, 轻纱似的, 增添了洞庭湖的神秘。烟波浩渺的洞庭湖上没有一丝风, 水面平静得似一面没有磨过的镜子。远远望去, 君山碧绿如翡翠, 山点缀着水, 水环抱着山, 君山的影子倒映在水中, 就像是在白银似的盘子里放进的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如何引导联想和想象?笔者以为方法不一而足, 可以在教者入情入境的范读中展开, 可以在悦耳的音乐伴读中展开, 可以在闭目凝神的静听中展开, 也可以在直观生动的媒体演示中展开……无疑, 在想象的世界中, 学生看到了美, 也享受了美。
三、挖掘古诗意蕴之美
诗, 所以美, 就因为它的诗情画意, 就因为它的内涵深广;而很多古诗, 它的诗情画意, 它的深广内涵, 往往体现在它的形象“背后”隐含的深刻意蕴, 我们教学这类古诗, 应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需要, 引导学生透过表象, 领悟内含的意蕴。如教学《题西林壁》一诗, 对“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句, 首先当然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从不同角度观察庐山所获得的直观感受:“横看”, 是从正面观察, 庐山是雄伟奇特的大岭;“侧看”, 是从侧面观察, 庐山又成了高挺峻峭的山峰。“远”、“近”、“高”、“低”, 都是指诗人观察角度的变化, “各不同”则是庐山千姿百态的概括描述。在此基础上, 有必要适度启发学生领悟到:诗人不只是在表现庐山的姿态特征, 而且是在启示人们, 要站在不同角度观察, 才能真正认清事物的本来面目。再如教学《登鹳雀楼》一诗时, 对“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一句, 不只是让学生从观光角度去理解, 还应该启发学生发现其中蕴含的哲理:只有登得高, 才能看得远;人们在处理事情时, 一定要胸襟开阔, 目光远大, 不能井底之蛙, 不能鼠目寸光。
四、体验古诗情感之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大多是抒情诗, 有的是寓情于景, 有的是情景交融, 有的是直接抒情。吟咏这些古诗, 可以给人以情的感染、情的陶冶。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以情激情, 引导学生深刻体验, 具体感受作者的感情, 引起共鸣。如教《锄禾》一诗时, 启发学生想象农民在炎炎烈日之下劳动, 挥汗如雨的情景, 体会诗人同情和怜悯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 受到热爱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教育。又如在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时, 引导学生明确这首诗抒发诗人做客他乡时对兄弟非常怀念的心情:“独在异乡为异客”中的两个“异”字突出了诗人举目无亲、形影相吊的处境和复杂心情;“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的“倍”字表达了诗人“思亲”之情的强烈;“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兄弟”、“遍”、“少”等则表现了兄弟们在远处团聚时思念诗人的情景, 亦即从另一角度突出诗人对兄弟的无限思念之情。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表情朗读, 可以使学生“目视其文, 耳醉其声, 心同其情”, 增强美感效应。
五、探求古诗心志之美
【描写夏天的古诗 小学生】推荐阅读:
古代描写夏天的古诗10-03
描写夏天雨经典的古诗(10首)11-20
描写夏天炎热的好段 描写夏天炎热的片段12-21
描写夏天的作文:炎热的夏天08-24
唐诗描写夏天的诗07-25
描写夏天风光的诗句07-25
描写夏天田野的成语08-30
描写夏天的诗词 风10-30
描写夏天的浪漫的句子12-08
描写夏天的风段落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