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的爱促孩子成长

2024-09-24

和谐的爱促孩子成长(精选2篇)

1.和谐的爱促孩子成长 篇一

一、青少年心理问题出现的家庭根源

1. 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基础。

家庭教育的重要功能是发展人的心理, 这是因为:首先, 家庭是个人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对一个人的智力、体力的成长, 道德品质的发展, 个性特征的形成产生全方位的影响。第二, 孩子的生活大部分是在家里度过的, 他们最初的道德观念、价值观正是在家庭中形成的。个人的各种心理态度、心理品质、心理特点、性格以及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有着直接的联系。第三, 家庭中教育的观点、方式和方法, 家庭成员的作风、习惯、品德修养, 家长的心理品质、心理发展水平和个性、性格特征都深深地影响孩子的心灵。人的心理发展是有其客观规律的, 先天遗传和生理发展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 而后天的环境和教育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关键。

2. 家庭关系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

中国目前的家庭关系主要表现为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 这是当今中国最为普遍的家庭关系。这两种家庭关系的好坏, 对于青少年心理的正常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夫妻间的人际关系, 他们之间的合作水平在很大的程度上就预定了家庭的基础特征, 特别对孩子的个性形成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二、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和谐

一个社会需要和谐, 一个家庭仍然需要和谐。一个健康、和谐和融洽的家庭关系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孩子生活在一个和谐、融洽的家庭中, 才会感到快乐, 才会积极向上, 才会感到身心愉悦。否则, 家庭的缺失和成员间的关系恶化或多或少地会影响到子女的健康成长。所以, 家庭成员间应当搞好关系, 父母要为孩子做出榜样, 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在关爱中成长、在愉快中学习、在欢笑中生活的好环境。

1. 亲子和谐。

和谐的家庭关系对孩子的成长至为重要。在亲子关系上, 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 不能正确了解孩子的需求, 教育方式不当, 容易引起他们对父母的反感。和谐的家庭关系应该是家庭成员相互尊重, 彼此体贴、关心、爱护, 这种和睦、民主、愉快的家庭生活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地发展。家长要努力营造这样融洽的家庭关系, 教育孩子热爱自己的父母, 孝敬自己的父母长辈, 关心父母长辈的健康和冷暖, 体恤父母的辛劳和苦心, 尊重父母的权威, 配合父母的教育和引导, 力所能及地为父母分忧解难, 通过这种亲子情感教育激发孩子积极的情感体验。当然作为家长对孩子要多一些平和, 少一些苛刻;多一些引导, 少一些高压;多一些民主, 少一些一言堂, 要理解尊重孩子的相对独立性, 可以适当给予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利, 给孩子以充分表现自我、表达意愿的自由和机会, 多与孩子进行平等地对话和心灵沟通, 努力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家长应该给予孩子所需要的, 而不是孩子想要的。

2. 人际和谐。

学龄期孩子的社会人际关系主要是亲友关系 (家庭的亲子关系、与亲戚朋友的关系) 、学校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有些孩子因为学校老师教育方式不当, 不能公正处理问题, 造成孩子的消极抵触情绪, 使孩子对学习丧失信心, 造成孩子自卑、孤僻等不良心理反应。有些孩子由于自身心理较封闭, 比较害羞, 不能和同学友好相处, 他们感到孤独, 容易产生偏激行为。要教育孩子与老师、同学们建立和谐的学习关系。家长要告诉孩子老师是天底下最崇高的职业, 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他们就像春蚕一样奉献自己的青春, 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学生的前程。一日为师, 终身为师。无论你身处江湖之远, 还是身居庙堂之高, 都永远不能忘记老师的恩德。要尊重老师的智慧和劳动, 配合老师的教学, 积极地按质按量地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而同学是自己人生之中最难得的朋友, 如同自己的手足弟兄, 应该要相互学习, 相互帮助, 相互支持, 取长补短, 共同进步。还要相互团结, 互谅互让, 相互关心, 相互照顾。

3. 德智和谐。

智力固然重要, 而品德尤为重要。智力超常、学识渊博、能力非凡的人, 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高尚道德品质, 可能会自私自利、惟利是图、目光短浅、倒行逆施、凶残暴戾, 因而不仅不能成就一番伟业, 甚至危害国家、社会和人民。只有具备良好道德修养和品格的人, 才可能心系社会、胸怀祖国, 才能对别人对国家对社会充满深厚的情感, 才能甘愿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贡献自己的一切聪敏才智。家庭教育虽然可以在文化知识、思想品德、生理心理、生活技能等诸方面都能所作为, 但家长应该而且必须重在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 不宜也不应把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内容和任务完全转移到家庭里来。

4. 身心和谐。

2.家长:请用理智的爱陪伴孩子成长 篇二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父母对自己的子女爱得不够,子女就会感到痛苦,但是过分的溺爱虽然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却会使子女遭到毁灭。”为人父母者要想成为合格的家长,就要从学习如何正确的爱孩子开始,不断提高自己爱的能力,爱得科学、爱得理性。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独立健全的人格。

一、提高自己爱的能力,陪孩子一起成长

我们知道孩子在妈妈身体里孕育时,每个月都有身体发育的关键期,那么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每一天的成长都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惊喜。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他们有着不同的身心成长需求,每个父母必须通过学习并付出努力才会懂得这个时候该如何爱。在孩子的成长中,家长要担当什么样的角色,站在什么位置上,如何对孩子适时指导、引领,让孩子能够快乐、健康、主动地发展,作为家长思想上必须重视,行动上也要保持一致。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从一开始就应该认真对待,做正确的事。绘本故事——《亲爱的小鱼》可以告诉我们做家长的智慧,让我们学会适时放手,知道如何陪伴孩子一同成长。

二、把孩子成长的权利还给他们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人,我们要尊重孩子,给他们学习各种生存能力的机会。我们可以代替孩子干这干那,但代替不了孩子的成长,因为对于孩子来说,人生中最珍贵的礼物就是体验。孩子自己能做的一切事,都应让孩子自己去做,父母最好不要包办代替。孩子在劳动中可以开发智力,培养责任感,更能深切地体会到父母的辛劳。家务劳动还可以让孩子感到自己是被别人需要的,从而产生自豪感和责任心。

三、培养孩子的爱心、责任心

爱心、责任心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在生活环境中培养、锻炼。一些家长把本该孩子自己做的事情全都包办代替,孩子尽责任的机会就少了,会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习惯。大人出于爱,却做着伤害孩子的事,剥夺了他们的独立性和责任感,结果慢慢地把孩子培养成了一个自私自利、责任心缺失的人。

其实,爱就像是一个口袋,往里装产生的是满足感,往外掏产生的就是成就感。对孩子的爱与情感的培育,就渗透在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给妈妈盛一碗饭,给爸爸倒一杯水,周末去看看爷爷、奶奶,都是爱的培育方式。

真正爱孩子的父母,会在孩子面前表现得“弱”一点,这样孩子的内心才会更加自信和坚强。给孩子一点表达爱的机会,让孩子做高山,父母做小草,孩子就会长成山;让孩子做大树,父母做小鸟,孩子就会顶天立地。

四、注重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

“爱之深,责之切”,父母严格的要求正是出于对孩子深切的爱,理智的父母会爱得有分寸、有原则。对待孩子要“严”中有“爱”,“爱”中有“严”,做到以合理为前提,适时视事而为,态度端正、心态平和、循循善诱,切不可操之过急。

陶行知先生说过:“人格教育端赖6岁前之培养。”健全人格的培养,必须从幼儿时期抓起。

教育不只是传授知识,首先是教做人,教孩子养成好的习惯和德性。我通过和一些家长的接触和沟通,发现很多家长最注重的还是孩子能获得多少知识,听到最多的话是“你今天在幼儿园里学了什么”。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教育和教学是有一定区别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而教学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一个孩子由于家长的重视,在幼儿时期积累了一些简单的知识,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可能会由于知识的拥有而表现出明显的优势,但如果这种机械的知识灌输导致孩子讨厌学习,他以后对于知识的渴求就会降低,今后的发展前景就可想而知了。相反,一个养成良好个性品质和学习习惯的孩子,在以后的成长中往往会表现出巨大的潜力,并取得较大成就。

五、注重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

孩子终究是要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的。生活能力和自理能力是伴随孩子一生的最基本的生存本领,所以父母要从小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习惯。把孩子可以自己完成的、力所能及的事情,以及他应该承担的对自己、对父母、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都还给孩子,给孩子独立面对社会的机会,让孩子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的人。但家长要注意的是,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不能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要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遵循孩子的最近发展区逐步提出孩子力所能及的要求。

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我带班的经历中,经常遇到这样的孩子——在幼儿园玩的时候特别开心,可是一遇到需要自己动手的事就不知所措。这些孩子不会拿杯子喝水,不会自己吃饭,不会自己上厕所。和家长一交流,会发现这些孩子在家里什么事情都是大人包办的。孩子的发展是“先动手,再动脑”。孩子是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启迪智慧的。孩子不动手,他的思维也处于一种静止的状态。吃鸡蛋的时候,孩子要想办法把鸡蛋打碎,通过鸡蛋与桌子的碰撞,孩子们了解了鸡蛋壳的特点之一是易碎,剥鸡蛋壳则训练了孩子手指的灵活性和做事有耐心的品质。家长应该对孩子注重这些方面的训练,让孩子学会自己整理玩具、整理衣服,学会自己穿鞋并辨认鞋子的左右脚……这样,孩子在不知不觉中独立精神和自理能力就会得到发展。在这种发展中,孩子也会感觉到自己的变化,觉得自己很能干,什么事情都会做了,自信心也慢慢培养起来了。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要鼓励他们自己克服,家长在旁边给予必要的指点就够了。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家长用爱心、耐心、理智来陪伴。适当给孩子一些挑战和任务,适时做一个“懒”家长,不要只想着管好孩子的吃、喝、拉、撒就行了。也不要认为教育孩子就是要教会孩子算术和写字,要把教育的眼光放长远些,从小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这些才会让孩子终生受益。要知道,我们的最终目标不是要把孩子培养成精致的盆景,而是参天大树。

上一篇:我心中的小记者美文欣赏下一篇:行政机关公务员处罚条例